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闽南七夕节的习俗(精选8篇)
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第1篇
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在闽南地区,七夕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拜魁星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
闽南因其地处东南沿海宗教氛围浓厚,加之该地区人们普遍认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所以人们将其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并将七夕衍化成“七娘妈”的生日,即“七娘妈生”。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便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另外,在闽南地区还有其别具一格的七夕传说,即:当年天帝因七仙女与董永触犯天条擅自成婚而大发雷霆,便施法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夫妻隔开,但又念及其女儿的身份,加之其夫妻之恩爱,后则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命喜鹊将命令传给他俩,不料喜鹊不知何因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虽然喜鹊报错喜误传消息,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得再次更改,于是天帝就罚喜鹊于每年七夕日为牛郎织女搭桥。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之所以见不到喜鹊的影子,就是因为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那是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间还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也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文人林杰写的《乞巧》风情诗。七夕乞巧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闽南也不例外。据《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这便是证明。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在漳州,乞巧显的更复杂些,漳州妇女们陈瓜果七盘,茗碗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枚,取绣线于焚纸光下伏地俄倾穿之,以能否穿过多寡评巧。清代的《漳州四时竹枝词》中“巧在天孙不用猜,女人乞巧刃;痴哉。一年一会牛郎话,那有工夫送巧来”写的就是此民俗。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该民俗,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除了乞巧、七娘妈生、拜天孙外,七夕在漳州地区也有女儿节之称。据说,这一天少女们都会准备胭脂、香粉、镜子、茉莉花、水果等在月下设香案祭祀织女星,祈求良缘和美貌。此外,漳州也称七夕为“婆姐生”,“婆姐”即娘妈的侍女,为直接守护儿童的摇篮和床的神明。按照这一风俗,家中若有未满十六岁小孩,其父母便需于七夕日将糖饭、海蟹、芋头、韭菜、龙眼、石榴摆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神”,并用“白酒”、肉酒和饭各一碗敬婆姐,并烧“婆姐银”,以此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七夕节习俗介绍
七夕节习俗,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
《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
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
台湾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情况堪忧,比不上日本的节日氛围。
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第2篇
先从相亲说起吧,一般是男方到女方家里相亲,根据第一印象决定是否有交往的意向。如果男方对女方满意的话,可以直接给女方打电话。反之,女方满意的话一般不直接打电话,而是通过媒人试探男方的意思再做决定。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过两天女方的家长会在媒人陪同下到男方家里看房子。这样相当于双方都看过对方的房子了,经济情况也能看出一二。
接下来是订婚。我所知道的是这天男方要来下聘金,给首饰。女方家里要请客,一般只请亲戚。订婚在闽南是很重要的,订完婚再退婚聘金就很难退回来了。我讲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小学的校长,和一个有钱人家订婚之后。一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声带有问题。结果和她同去的人听成生育有问题。这件事传开之后,男方强烈要求退婚。由于是男方提出的,聘金没有退。后来这位女主人公再嫁,陪嫁很多(包括原来没有退的聘金),她老公从此被人戏称“郑百万”(她老公姓“郑”)。
再接着就是择日子结婚拉。择日子有很多忌讳,我很晕怎么也没弄懂就不多说了。选完日子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大家可能都知道晋江这一带陪嫁都是翻倍地陪。比如说男方下了8万元聘金,女方至少要陪16万元。有钱人家可能还不只这个数,陪上百万,再加奔驰、宝马的现在也很多。这还仅仅是现金,实际陪嫁远不只这些。因为所有的家具(床除外),电器都是由女方家购买,这里面也有好几万啊。那没钱人家怎办呢?没钱人家除了要购买这些家电之外,最最不济的也要将聘金原封不动返还。反正嫁女儿花钱是一定的拉。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是,女方的陪嫁,一般是银行存折,要打印出来放大,用镜框镶好搁新房里让人看(见图)。
所以,去喝喜酒的人第一眼看新娘,第二眼就是看这张存折拉。
嫁妆准备完还不算完,还有很多其他必备品。我所知道的有七桶(脸盆,水桶,便盆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共七件,还要在这里面压糖和钱),铅,茶叶梗和竹叶(将这些剪碎新娘上婚车时洒在新娘身上。铅在闽南和“缘”同音,新娘出嫁那天穿的衣服从内到外都要用红线缝上圆铅片),两个箱子(新娘至少要准备7套衣服,结婚7天内每天都要换新,箱底还要放压箱钱),还有化妆品、香水等等零散的东西。
结婚前两三天就开始忙碌了。因为还要准备盘担(见图)。
盘担无非就是糖果、饼干、糕点、鱼肉之类的要一担一担装好要分给亲朋好友。根据关系的亲疏决定盘担的多少。一般最大份的盘担是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其次是舅舅,姑姑,姨姨;接着是远亲和朋友。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份,那晚我们分到凌晨1:30才分完。第二天还要到村里的家家户户去分糖果饼干。真是麻烦呀。
终于到了请客的日子拉。这还得从结婚前一天说起,结婚前一天女方家要先请客。结婚当天男方家请,结婚第二天新娘子回门同时还要再请女婿。相当于女方家要办两次酒席。
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到结婚了。那天新郎带着一帮人接近中午才来,女方要给他们每人煮一碗甜鸡蛋。同时新娘开始穿衣打扮,戴金首饰。这些漂亮的黄金手饰估计也是闽南的一大特色,像排链、黄金手套、金冠,其他地方估计很少人会带,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里的新娘可是多多益善,尤其是脖子和手臂都是带的沉甸甸的。
接下来新娘要出门了。刚结婚的新娘有贵气,不能随便见人的哦。所以新娘是蒙着脸出来的。
然后要摸葱、摸蒜、摸萝卜。
再由兄弟在其头上盖上黑纱。兄在前,弟在后。
过火盆。
出门必须撑红伞。
往新娘身上洒铅、茶叶梗和竹叶。
然后新娘才被接走。同时小舅子、弟弟或哥哥也要一块陪同去。到了男方家,新郎的亲人都要回避(这叫避亲,可以避免日后发生口角)。和女方家出门时相反,在男方家进门时是先过火盆,再摸葱摸蒜,然后直接进入新房。新娘在喜宴时是不能上桌吃的,而由女方家派人送饭。
直到喜宴结束。新娘该出来上茶了。由媒人一一介绍新郎家的亲人,然后新娘上茶并送上见面礼,同时对方也要回赠见面礼。这些见面礼一般是首饰、红包,以前也有送衬衣的。到了晚上也有很多风俗,比如新郎新娘要挑水绕屋走一圈,新郎新娘交换衣服穿等等,不过现在基本上都省了。有一点要切记哦,晚上睡觉时要记得把你的衣服压在老公衣服上,以后老公才会怕你被你管。嘿嘿。
还没完呢。第二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新郎则在午饭过后才来新娘家。这天照例要请客,只请新郎和新娘家的亲戚,一般都要闹到天黑新郎才带新娘回家。娘家要准备两跟甘蔗和两只带路鸡(一公一母)让新人带回去。听说回去之后要把带路鸡放到床底,公鸡先跑出来就生男孩,母鸡跑出来就生女的,有意思吧。
到此,我们该忙的事情都忙完了。新郎新娘可还有得累,闹洞房可以闹七天,七天之内任何人都可以对新郎新娘没大没小,新娘委屈了也不能生气哦。
闽南人七夕碎语 第3篇
闽南人认为七娘妈是小孩的守护神,故常用将小孩过继给七娘妈的方式,来庇佑小孩平安长大,此俗谓“做契”。做契多在小孩周岁那年的七夕举行。那年祭祀七娘妈时,要供上一张过继的“契约”,或烧给七娘妈,或贴在有女神的庙宇中。此外,做契时还要做或买一个“七娘妈亭”作为其神居来祀奉,将其挂于内室,以便时时保佑小孩。以后每逢七夕,都要买或做个新的来替换,旧的就在七夕祭后焚化。到小孩十六岁的七夕时,要买或做一个大型的七娘妈亭,在家中举行“洗契”的成年礼。在台湾,“做契”时多抱着孩子到庙中与七娘妈订立契约,然后给孩子挂上穿有铜钱的红纱线,此俗称的“续命丝”,有的则挂长命锁。孩子十六岁那年七夕,家中需购置一大型的七娘妈亭,到“做契”的庙宇中,答谢七娘妈守护小孩长大成人之功,并举行“脱契”的过关成年仪式,脱去续命丝,从七娘妈亭下钻过,此仪式台湾人也称作“做十六岁”或“出婆姐宫”。
闽台民间在七夕祭祀的七娘妈,根据清代孙霖作所撰《赤嵌竹枝词》的注:“七夕,家供织女,称七星孃”的记述看,七娘妈就是织女,故七夕的祭拜习俗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南朝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已记有这一神话故事,其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许嫁河西天牛郎。嫁后遂废织饪,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其一年一度相会。”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类似记载。因此,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已形成。后来人们又不断建构,于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出现许多版本。
其一曰:玉帝的第七公主叫织女,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此外,天上还有一美少年神仙叫牛郎,他负责牧牛耕种。他俩喜结良缘后,因沉迷于爱情中而渐废职守。玉帝非常担忧,就命喜鹊告诉二人,他俩只许七日相聚一次,其余日子均需工作。但喜鹊粗心,错传谕旨,说是每天可相聚一次,因此二人继续缠绵于恩爱,终废其职守。玉帝得信大怒,严命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并用发簪划出一道银河,把二人隔离。同时,为了惩处喜鹊的过失,命其每年七月七日夜在银河上搭长桥,让牛郎织女过桥相会。因此,每当二人相聚时,因互诉衷肠,伤心之泪不停,故每年七夕常有毛毛细雨。而人们若躲在葡萄架下,就可听闻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
其二说:牛郎(有人认为其叫董永)是一位家贫而勤劳的青年,他的勤劳打动了天上巧手织女的心,织女偷偷下凡嫁给牛郎,过着男耕女织恩爱的生活,并有了爱的结晶——一对孩子。然而,织女私自下凡的事让王母娘娘发现了,就派天兵天将下凡把织女抓回,拆散这对恩爱夫妻。牛郎发现后,在神牛帮助下,挑上孩子去追赶。当快追上时,王母娘娘用发簪在俩人之间划出了一条银河,让他们隔着银河可见而不能聚。后来,织女救过的喜鹊为了报恩,就在七月七日纠集其同类,在银河上搭了一座鹊桥,让他们过河相会。
当然,牛郎织女故事的变体还不止这些,这里就无法一一述举。从以上这些不同的建构中,可见一些共性,如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日,相会之桥是鹊桥,牛郎织女是男耕女织的典范,织女的手极其灵巧等。正因为有如此凄美的传说,人们不免同情与祝福他们,并因此形成七夕祭拜的习俗。至于如何把七夕引申为织女的生日,这大概是人们想,牛郎与织女为何要选择这天才得以相聚,也许这天就是织女的生日,所以王母娘娘才会开恩让他们在这天相会,因此也就有了七月七日为“织女生日”或“七娘妈生日”的说法。
由于织女以手巧闻名,故七夕也有“乞巧”活动,女孩们在这天祭祀织女,除了祝他们夫妻团聚之喜,也希望自己能获得一双与织女一样的巧手,可以更好地担负起养家的重任。据《海录碎事》:“汉宫女,七夕穿针,皆会于开襟楼,针皆七孔”的叙事,汉代时就已在七夕举办“乞巧会”了,到了近代,七夕除了乞巧外,也增添了其他内容。如《福建通志·泉州岁时》说:“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七夕,女儿乞巧,持熟豆相饷,谓之结缘”。清代台湾的文献也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女儿罗瓜果、针线于中庭,为乞巧会”,并因乞巧主要是女孩的事,所以有人也认为七夕是“女儿节”。
闽南的元宵节习俗 第4篇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x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
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闽南过年习俗 第5篇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闽南结婚习俗礼仪 第6篇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风俗礼仪
所谓的“定婚”就是男方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
闽南人是很注重订婚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没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
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包括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
除此之外,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
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
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
订婚习俗
1.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N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闽南春节习俗 第7篇
一、传说故事
有关春节的传说是延续除夕的故事而来,总共有两种说法:
(一)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说「恭喜!恭喜!」
(二)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坏心的灯猴陷害,差一点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龙王淹死人们,后来还多亏观世音菩萨去玉皇大帝说明,才免除人类的一场浩劫缘却竽瓿跻皇保嗣羌娑家サ馈腹玻 棺:刈约汉颓着蠛糜涯芄惶庸唤佟?
二、相关习俗
旧俗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春节,现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称为「新春」或「新正」,是民间重要的节庆。所以每天有不同的习俗,现在说明如下:
(一)初一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而没从商也会拜,大多都用牲礼祭拜,现代也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礼祭拜。
2.公妈(祖先)开荤: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丰盛的一餐请祖先品尝。
3.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饱: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晚起一下。2.早上床:因为初三老鼠娶亲,机于爱护动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觉。3.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给人家拜年,会让对方觉得带来晦气。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串门拜年。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四)初四--接财神
自从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诸神以后,今天诸神返回人间述职,当然要早一点接神,表示勤劳好兆头,如果太晚接神,财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财气呢?
(五)初五
1.隔开:意即春节假期到今天结束,一切恢复正常,撤去供神的的春饭和年粿,清除屋内的秽物。而现工商业社会的年假也到初五开始上班。
2.开工:一班公司行号大都选这天开工(除非初五在黄历上实在不宜开工,才另择日期)但都只是举行祭拜仪式,召告一下,让多日为动机器运转的一下,检查一切正常,然后老板发个「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后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实这个仪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吗? 闽南闹正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读者也许会问:“‘闹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宝卿。林宝卿介绍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诉记者,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洪老说,所谓“闹正”,初
一、初
九、元宵最是“闹热”。最高潮在元宵
“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都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别提多开心了;而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闽南在正月里最热闹的祭祀活动。从初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纸蜡烛,由于祭祀活动要从午夜12时开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对闽南的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不眠之夜。从午夜12时开始,祭祀活动的鞭炮声就如春雷般炸响天际,不绝于耳,相当热闹。
不过“闹正”的最高潮还是元宵节。洪老说,正月十四到十六,厦门常有游街活动,游街就像流动的描绘,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真是热闹非凡。大型的游灯、灯会等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游灯就是人们提着各式彩灯上街游行,爱看热闹的人和活泼好动的孩子常常跟着游灯的队伍走了一条又一条街;持续一周的灯会一般都在中山公园举行,赏灯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那时,厦门的元宵节还盛行“灯猜”,在如今的文化宫以及一些文化馆,元宵节常举行“灯猜”,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来猜灯谜。“闹正”逐步“现代化”
洪老说,如今时代不同了,厦门人的“闹正”也“现代化”了:大年初一拜年不用串门了,一通电话、一封电子邮件就能搞定;放鞭炮、甩陀螺、看社戏等娱乐被电视节目取代了;鞭炮被电子鞭炮取代了„„不过,现在春节的文体活动却是越来越丰富了,我市各区在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游园、民俗展演、广场文艺演出等不一而足,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以前的一些“闹正”活动也正在复苏。洪老说:“这两年元宵节中山公园又有灯会了,这真是好啊!要是‘灯猜’也能恢复,那就更好了。” 闽南春节习俗
大年初
一、初二,多到长辈或朋友家拜年,称为“贺正”。吃完早饭后,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准备出门。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进亲戚朋友家时,一般大家都会讲一些诸如“新年好”之类的互祝之词。
拜年时则依照先内后外、先近后远的顺序,先拜长辈,后拜亲戚、朋友。从长辈手中,孩子们照例能拿到数额不等的“压岁钱”(红包)。
据65岁的“老厦门”郭坤聪介绍,旧时厦门后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跪拜礼,因此许多家庭客厅里都备有四方形跪垫,以备跪拜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改为双手合拢拜年,先是三下,后改为一下。再到后来,就改为说话拜年。可以说,拜年的礼俗越来越简单。
朋友间相互拜年,过去一般是双手合拢拜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握手或说话拜年(现在更多是打电话或发短信)。女婿拜年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
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再叙叙旧,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前有蔗叶,后有蔗头茎,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直到白头偕老。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新式拜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贺岁方式悄然冒头,给我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乐趣。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厦门自然也不例外。
电话拜年:电话让人们不需要再到处走动去拜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这种方式最适合给远方的朋友、长辈、老师、亲友拜年。
短信拜年: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短信拜年,1毛钱一条,成本也比较便宜。
MSN、E-mail、电子贺卡、视频拜年:只要双方都在线,通过类似MSN之类的即时通信软件给拜年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E-mail和电子贺卡则可以把场景拍下来,制成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
休闲网络游戏拜年:这种方式适合所有喜欢游戏的人。操作简单、占用时间短、趣味性和可玩性强等特点,给广大游戏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娱乐和感情联络方式。吉祥用语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岁)。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赚钱。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胖胖大(快长大之意)。对小姐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新年走好运。茶点准备
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为红枣、土豆、冬瓜、瓜子等,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称为“食甜”,表示圆满亲密的意思。
客人吃后,要说些如“食红枣,年年好”、“恭喜大赚钱”、“食甜甜,乎你快大汉”(意“让你快长大”)、“食甜甜,乎你生后生”(意“让你生儿子”)等吉利话。另外,贺客如果带有小孩,必须赠送红包,作为新年的见面礼。厦门旧时有一个风俗,就是儿媳妇在正月里须用冰糖煮鸡蛋,穿戴整齐后,端给公公婆婆,以示孝敬。而新过门的媳妇更是要在早晨端“甜茶”等孝敬公婆及长辈,并趁机认识那些未曾见面的长辈。此外,重要客人来时,厦门人也要煮汤圆、红枣等甜汤招待客人。请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宴请亲朋好友,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会利用这时候,款待顾客,以便扩展生意。据老厦门介绍,请喝春酒的习惯在厦门农村尤为盛行。由于农村亲戚朋友居住的距离相对比较远,因此一般都会留下客人请喝春酒。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拜年禁忌
在闽南人传统中,对于拜年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闽南春节风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习俗
饭春花:除夕夜会在神案前供奉春饭,春饭上面会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纸花。 不吃稀饭:闽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吃稀饭,因为吃了稀饭,表示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闽南话本 正月正时
闽南地区春节习俗 第8篇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祭先祖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芋头也要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4、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敬天公是闽南地区最盛行的民俗,再穷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庆节日也会杀猪宰羊来敬天公。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闽南地区,在台湾和东南亚一带的闽南华侨也广为盛行,祭祀的风俗与闽南地区大致一样。除了祈福保佑的含义外,“敬天公”更是华侨们思乡的一种表达方式。
祭拜天公必须隆重,供品也比较讲究,顶桌主要以清素斋品为主,下桌摆五牲荤食献给天宫部属神明。顶桌除了斋品外,还要鲜花、蜡烛各一对,并且以红龟粿、发粿来敬奉。红龟粿代表吉祥,上头的龟甲图案表示长寿,说明天公有保育万物之德,地位远超人类祖先。
献给天公的银纸钱则需要用特别制作的“天公金”,来代表人们对天公崇高的敬意。
“敬天公”从大年初九凌晨开始。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开始放鞭炮,厅堂上点燃红烛灯,称为“老天爷灯”。然后,长辈们领着一家大小跪在桌前,连抱在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免,并依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家人平安、事业昌隆。婴儿往往由母亲抱着,点着的香要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几拜。母亲的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祈祷孩子平安长大。一家人中若有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仪式一般会进行到初九清晨五点左右。拜天公时还会焚烧一些纸钱和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
这一天还有一些不可触犯的禁忌。如不可曝晒女性内裤、不可随便倾倒便桶、口出秽言等等,以免亵渎玉皇大帝。
5、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6、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7、团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8、压岁钱
闽南七夕节的习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