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闭门羹是什么羹
历史故事-闭门羹是什么羹(精选4篇)
历史故事-闭门羹是什么羹 第1篇
王勃的故事
有一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并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口自流。”然后起身告辞。
发现序诗后句空了一个字,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便纷纷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是很好。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空字补上。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王勃的随从说:“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阎大人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都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闭门羹”是什么羹
我们都知道,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那么,你知道这里的“闭门羹”到底是什么样的“羹”吗?
其实,“闭门羹”一词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凤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纷纷慕名来拜访她,却很难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要求客人先献上一首诗,若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只要见了门前的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告辞了,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 “闭门羹”。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了。
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让史凤自己没想到的是,还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觉得味道不错而引得一些人专门来尝“闭门羹”。如今,“闭门羹”还成为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当然,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流传到现在,拒客的时候只有“闭门”而没有美味四溢的“羹”了。
鬼子从我跟前跑过
妈妈说,过了端午节,我就五岁了。
听说日本鬼子又要来了,我们又要躲兵了。
我们家住在马路边,常常要躲兵。以前,一听说要过鬼子兵,爸爸妈妈就带着我躲到屋后的山里去。山里有个废煤窑,我们就住在窑洞里面。过一阵子,鬼子过完了,没事了,再回家来。躲的次数多了,我也不怎么害怕了。
这一回,听说又要过鬼子。鬼子是什么模样呢?我想,可能和深山里的“红毛娘子”一样,专捉小孩吃;也可能像坟地里的“僵尸鬼”,跳着走路,吓死人。
爸爸不再往窑洞里躲,而是要带着我们躲到外婆家去。
外婆家很远,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天很黑,只有一点星光。爸爸挑着箩筐往前走。箩筐里装着被子和衣服,还有一些其他东西。妈妈牵着我跟在后面,有时背着我。我们专走山间小路。
外婆家人很多,有大舅、细舅和舅妈,还有福姨、方姐、飞哥和冬崽。听说大舅以前在长沙的坡子街当先生,能两只手打算盘,厉害得很。日本鬼子要攻打长沙,他就回老家躲兵来了。
外婆家附近有座山崖,不高,但很陡。崖壁上挂满了绿色的藤条。崖脚下有个岩洞。岩洞口子很小,里面有房子那么宽,但不太高。大人进去要低着头。我和方姐、飞哥他们以前去玩过。洞顶上倒挂着岩飞飞(蝙蝠)。岩飞飞也叫地老鼠。据说老鼠偷吃了盐,长出了翅膀,就变成了那个模样。听说岩飞飞会夜里飞出来咬小孩的耳朵。我们有点害怕它们,每次进去玩,总是用手护着耳朵。洞口旁有块石头,大小形状像猪婆,我们叫它猪婆石。猪婆石前长着小树和冬茅草。它们恰好遮住了洞口,使外边的人不容易发现这个岩洞。洞里有股泉水顺着洞壁流出来,流到一个小池里。大家叫它岩井。这就是外婆家挑水喝的地方,有条小路通到这里。
大人们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搬进岩洞后,也躲进来了。但大舅没有来。他说,他见过世面,胆子大,留下来看管房子,要不,房子被人烧了,还不知道是谁放的火。
我跟着父母进了岩洞,睡在稻草铺上。洞里人太多,太拥挤,令人不舒服。我就走到洞外,伏在猪婆石上看两只蝴蝶打架。两只蝴蝶一只飞,一只追,追上了,趴在一起;又飞,又追,又趴,很有趣。
我正看得出神,耳边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扭头一看,是福姨!她正往岩洞方向飞跑过来,后面有个人在追。他穿着黄衣服,手拿着枪,一定是个粮子。我原以为福姨会跑进洞里来。但经过岩井时,她停顿了一下,继续朝前飞跑。那个兵只顾往前追,从我跟前跑过去,却没有看到我。他个子不高,年纪也不大。他们转过山崖,不见了。
随后,我听到一声枪响,吓一跳。这时,一只大手一把将我拖进洞里,另一只手紧紧地捂住我的嘴,捂得我透不过气。那是我爸爸。其他人呢?他们有的捂着自己的胸口,有的全身打颤。大家都很惊恐,谁也不敢做声。
我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都不去帮福姨的忙呢?怎么这么害怕呢?
似乎过了好久,外面有人喊:“走了,走了,都走了,都出来吧!”大家一听是大舅的声音,于是争着往外挤。大舅来到岩洞前,后面站着福姨。福姨全身湿淋淋的。大家一见,几乎同时追问:“你没事?吓死人了!”
他们回头又指着我,说:“幸亏狗伢子没叫喊。要是叫喊一声,日本鬼子发现了岩洞,那就不得了啦!”
啊,那就是日本鬼子?他从我跟前跑过去时,我根本不知道他就是日本鬼子,所以根本就没想到要害怕。
后来,大舅告诉我们,我们躲进洞里后,来了两个鬼子,一老一少。老的戴眼镜,像是当官的。少的不到二十岁,像个勤务兵。他们一来,就对大舅喊:“米西、米西,米西米西有没有?”
大舅一听,说:“篾席?哦,篾席的有,篾席的有。”他说着就从房里抱出一床好竹席来。老鬼子一见,顺手给了大舅几个重重的大耳光。正在这时,福姨从外面洗衣服回来,一进门,看到鬼子,转身就跑。少鬼子跟在后面追。慌乱中,福姨不知该往哪里跑,就顺着平时挑水的小路跑到了岩洞边来了。到了岩井旁,她才意识到,糟了,怎么往这里跑呢?于是,她继续向前跑,跑到水塘边,跳进水塘里。水不深,她双手拨着水,拼命往中央蹚。鬼子在岸上哇啦哇啦乱叫,往水塘里开了一枪那个老鬼子似乎要急着离开,不敢多停留,就朝少鬼子喊:“开啰,开啰,开啰!”少鬼子一听,放过了福姨,跟着老鬼子急急忙忙地走了。
又过了些日子,再也不见日本鬼子来这里了。大人们说,日本鬼子没得吃,没得穿,没得子弹,打不赢,向中国投降了。
没多久,我跟着爸爸妈妈回家了。这次我们走大路,不走小路。
我们家的房子还在,但门窗没了,所有木头家具都没了,是被日本鬼子烧了。
后院的庚七爷死了。他发烧打摆子,没有躲兵。日本鬼子来了,把他杀了。皂角坳的长生大娘是个瞎子,也没有躲兵,日本鬼子把她弄死了。
日本鬼子真坏!
历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第2篇
历史教育真是这样一门“无用”的学科吗?可古今中外又有许许多多的名人都在论述它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现代中国几位领袖, 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谈到历史很重要。而这种重要性又表现在哪里?我梳理几条, 与大家共享。
一、历史教育可增国民自信力
这是国家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不能忽略对国家的作用与价值。“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 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1,1]历史告诉我们, 我们这个民族、国家是怎样来的, 后来是怎样衍生的, 尽管我们现在都生活在不同地域, 但都是同一祖宗, 不断迁徙、衍生, 同宗同祖, 这是一种认同和归属;我们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并且延续至今, 这又是一种认同与自信。我们有汉唐的盛世、宋元的开放、明清的衰落, 也有新中国的崛起。这不是简单的陈年烂事, 而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就像一个人的灵魂, 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记忆是需要训练的, 养成的, 故不能随意;灵魂是需要洗礼的, 磨炼的, 故不能虚无。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做有机的融合, 从而培养人的灵魂。”[1,2]
国民的自信力, 还表现在对世界各国历史、人类文明进程的理性认识。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也暴露出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从中我们既看到大国的崛起, 也看到帝国的停滞。其中既有资本的力量, 也有经济的危机;既有战场的血腥, 也有货币的战争;既有科技的创新, 也有文化和信仰的危机;既有物质财富的丰富, 也有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既有社会福利的不断完善, 也有“文明病”的不断产生;既有民主的政治制度, 也有集权的政治体制。正是通过历史教育, 国民看到历史进程中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 会使国民清晰地知道自己民族、国家想要什么, 该走什么样的路, 在碰到困难、危机时, 处事不惊, 冷静应对;在自己强大时, 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处事不骄, 尽心尽责。这是一种自信, 而这种自信, 就来自于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自信把握。
从国家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 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公民教育。公民, 是一个政治概念, 是与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相伴生的, 同时也是时代、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国家现代化, 离不开现代公民的培养。正如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k—4年级和5—12年级有关“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叙述的, 没有历史知识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 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3,3]可见, 历史教育在成就未来公民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还说:今天的学生要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学生们都更加广泛地需要理解世界历史, 理解各种文化与各种文明中的人们, 因为那里有与学生自身经验完全不同的观念、机构与生活方式。……而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历史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宽容、尊重与公民所应有的勇气———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日趋多元化而又相互依赖的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而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正如《历史教育价值论》所提出的:“如今, 各国普遍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 力图通过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 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 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价值, 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1,4]
二、历史教育可促人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这也是从人的本位谈论教育价值。
促进人的智慧发展。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 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历史, 就是要去吸取人类历史保存下来的丰富智慧。 (1) 政治智慧。人类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充满着政治智慧, 《资治通鉴》、《贞观政要》都为后人的治国提供了智慧和借鉴, 知兴替, 可以治国家。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解决, 无不充满着智慧和创新, 远的有雅典的民主政治, 秦朝的中央集权政治;近的有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罗斯福新政, 中国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这些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领袖的胆识和智慧。 (2) 军事智慧。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冲突与战争不断的历史。无数的军事斗争, 展示了军事天才们的指挥才能和智慧。从战争到和平, 需要智慧来解决。 (3) 商业智慧。即使是农业文明发展阶段, 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 因此历史记载商业、贸易活动也十分丰富。研习历史上的商业活动, 会让你明白如何营销、如何广告、如何创新品牌、如何获利, 培养商业的智慧。 (4) 外交智慧。历史上有很多外交家或外交活动, 他们都成功地解决了冲突, 甚至通过外交活动平息战争, 赢得和平。激烈地辩论、坚定的原则、变通的技巧、场内与场外、谈判桌上与宴会大厅, 各种活动都充满着智慧, 熟练地研习这些外交历史, 可大大促进你的人际交往智慧。 (5) 管理的智慧。读历史学管理, 这也是近几年出版较多的书籍, 学习历史上的他们是怎样管理一个国家、地区、公司, 从而获得管理智慧, 借鉴得失, 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6) 科技和思想智慧。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科技的不断创新, 思想的不断总结, 本来就是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人类遗产, 汲取营养, 可大大丰富我们的智慧。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 充满着多少智慧;一部《孙子兵法》, 影响了多少国家;一部《论语》, 在今天的世界上又产生了多少孔子学院。
“很久以前, 托马斯·杰弗逊就让所有将要参政自治政体的人们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能够使他们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1,5]。“历史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的伟大经历, 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临的难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 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各种选择和决策, 学生们在面临当今难题和选择时, 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多种选择以及各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1,6]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尽管我们今天和将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与历史上的各种问题不尽相同, 但他们的决策和解决办法, 仍可为我们所借鉴。
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 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技能和历史思维技能, 这也可大大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历史教育不等于历史“讲授”, 仅仅传授历史知识, 包括事件、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也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一些历史知识, 让历史成为“背死”, 直至学生“累死”。历史教育, 重在以历史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技能, 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就明确规定了“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的3个方面15项技能。美国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著的《世界历史》 (学生版) , 提出了“了解地图投影法”等30项具体的学习技能, 并且对每项技能提出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步骤及具体的训练。高考更是更早地提出能力的要求, 在本世纪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要求。因而, 从教学实践的层面看, 历史教学已越来越重视学习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不再是画画背背的课堂, 而是充满着智慧和思维碰撞的课堂。不仅如此, 历史教育中的评价环节———中考或高考试卷编制, 都从知识考查转为以能力考查为重点,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学习技能与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根“指挥棒”的作用的发挥, 反过来又很好地促进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历史思维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 进行对比分析和因果分析, 解释历史记载, 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 并以之为基础, 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不仅如此, 历史学科在思维训练方面的价值, 不同于数理逻辑的线性思维, 而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思维模式, 那就是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一个结果可能是多个原因共同影响而造成的, 而一个原因也有可能导致多个不同的社会后果。这种思维联系的多维性, 正是历史等社会学科的研究领域。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说, 如果用数理逻辑思维来解决社会和情感问题, 那必将是失败的。
总之,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对过去人类智慧的记录, 学习它们, 必将获得裨益;而历史教育的方法, 在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方面, 同样大有可为。
三、历史教育可丰富人的精神
历史由过去的人和事构成。读“事”, 知成败, 析因果, 鉴得失, 获启迪, 升智慧;读“人”, 知得失, 论成败, 评善恶, 启人生, 育品德。可见, 历史学习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功能, 具体表现在: (1) 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二战之后, 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探寻人类与科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最终实现人类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倡导人的解放, 探寻人的价值;人性的回归, 自我的完善;使人类回归自然, 讲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等。尤其是在今天, 科技高度发展, 物质日益丰富, 人的物欲无限扩大, 倡导和培养人文精神, 显得尤为重要。 (2) 道德品质的培育。人是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教育不可能离开历史人物而进行。历史上著名人物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 无疑对人们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起着感召和示范作用。相反, 那些道德破坏、恶贯满盈的反面人物, 给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提供教训。
“闭门羹”是什么羹 第3篇
其实,“闭门羹”一词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凤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纷纷慕名来拜访她,却很难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要求客人先献上一首诗,若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只要见了门前的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告辞了,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 “闭门羹”。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了。
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让史凤自己没想到的是,还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觉得味道不错而引得一些人专门来尝“闭门羹”。如今,“闭门羹”还成为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当然,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流传到现在,拒客的时候只有“闭门”而没有美味四溢的“羹”了。
(山东 韩成杰)
“闭门羹”的来历 第4篇
“闭门羹”一 语最早见 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 以闭门羹待之。”原来,唐代宣州城出了一位叫史凤的名妓, 她不仅人长得标致风流,拥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赋诗、抚琴、泼墨、作画,无不精通。因此名声大噪,轰动一时,方圆百里的贵胄子弟、风流才子,都以一睹史凤芳容为快。
然而,史凤却恃才自高,对金银不屑一顾。她重才不重金,把前来求见的人, 以品貌才学分成三六九等。对上等的客人,她下楼接待;若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辈则统统拒之门外。聪明的史凤为了堵住屡被慢待的公子哥四处造遥且乱说的嘴, 就想出了一个聪明办法, 对被拒绝的人皆赏一碗羹汤。后来,上门求见的人只要一见摆上羹汤,就知史凤不愿接待,心领神会而知趣地告退, 心中虽不满但也无话可说。
据说 ,史凤的“闭 门羹”是用不值得一提的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 就是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还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 ,觉得味道不错而引得一些人专门来尝“闭门羹 ”。如今 ,“闭门羹”还 成为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历史故事-闭门羹是什么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