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精选14篇)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1篇

【文学体裁知识】

1.序:有两种,一是书序,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别各以诗文相赠,是为赠序,如《滕王阁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发表观点的文体,相当于“表”,如《谏太宗十思疏》。

3.碑记:刻在死者墓碑上介绍、颂扬死者的文字,相当于“墓志铭”,表达方式上叙、议、抒三位一体,而偏重议论,如《五人墓碑记》

4.楚辞体:又称“骚体”,为战国屈原首创,多用“兮”字,句式可长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贤臣。

5.赋:古代一种介于韵文(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赤壁赋》(宋?苏轼)、《阿房宫赋》(唐?杜牧)、《秋声赋》(宋?欧阳修)

6.骈文,起于汉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与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7.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分法始于唐代。近体诗格律严格,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标题带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为古体诗,如《琵琶行》《游子吟》。

8.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阕,没有上下阕,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

9.戏剧,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的舞台艺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照结构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结局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2篇

敞(敞)开僻(僻静)缀(点缀)敝(敝帚自珍)避(躲避)辍(辍学)蔽(遮蔽)啜(啜泣)弊(针砭时弊)掇(拾掇)铄(众口铄金)泻(倾泻)倩(倩影)烁(闪烁)泄(发泄)靖(绥靖)砾(瓦砾).躁(烦躁)靓(靓丽)谐(和-谐)燥(枯燥、干燥)婧(婧女)楷(正楷)噪(噪音)辨(辨别)采(神采)髓(脑髓)辩(辩论)彩(彩色)隋(隋朝)蹩(蹩进、蹩脚)镂(镂空)晤(晤见)瞥(瞥见)褛(褴褛)梧(梧桐)缕(丝缕)芜(芜杂)嫉(嫉恨)竟(竟然)怃(怃然)疾(疾病)竞(竞争)频(频繁)嬉(嬉戏)嘉(嘉宾)濒(濒临)嘻(嘻嘻哈哈)佳(佳丽)驿(驿站)砺(砥砺)遐(遐想)绎(演绎)厉(严厉)暇(闲暇)怿(不怿)寥(寂寥)蔼(和蔼)喋(喋血)廖(姓廖)霭(暮霭)谍(间谍)牒(通牒)污(玷污)黯(黯然)囿(苑囿)诬(诬陷)暗(暗淡)宥(宽宥)殒(殒命)弦(弦歌)怯(怯懦)陨(陨落)舷(舷窗)祛(祛除)销(积毁销骨)侍(侍奉)宵(宵衣旰食)消(消化)恃(恃才傲物)霄(霄壤之别)悚(毛骨悚然)竦(竦身一摇)

二.词语解释

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5.跫音:脚步声。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7.深邃:深的;幽深。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12.倩影:美丽的影子。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14.婀娜:轻盈柔美貌。15.宁谧:安静,安宁。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19.邂逅:不期而遇。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21.嫉恨:憎恨。22.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23.诅咒:咒骂。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26.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聊,依赖。29.藏蛰(zhé):躲藏,蛰伏。30.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32.奚落:讥诮;讽刺。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34.慰藉:安慰,抚慰。35.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36.亵渎:轻慢,冒犯。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三.词语辨析

1.均匀?和-谐原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

2.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3.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4.领域.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使用范围教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5.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探索”,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严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6.历程.里程原句: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里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上的讲话》)“历程”指经历的过程。“里程”指发展的过程。

7.喧闹?喧哗?喧嚷?喧扰.?喧腾原句: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胡同文化》)喧闹:喧哗且热闹,如:喧闹的城市。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如:笑语喧哗。喧嚷:好些_声地叫或说,如:人声喧嚷。喧腾:喧闹沸腾,如:工地一片喧腾。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3篇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常常与听说读写的活动密切结合, 很多语文活动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 它的基础知识至今也是十分的重要, 在考试中, 占据很大一部分, 从未在语文的试卷中消失过, 我们应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地位。

一、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内容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中, 通常指的是文字、词汇短语、句子、语段、篇章、语法、修辞等等内容。但在现在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中, 也应该包含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是主要解决做什么或者怎样做的问题, 比如做出文章的中心句子。陈述性知识就是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 如何等等, 比如是什么句子, 句子是什么类型、句子的成分与结构是什么。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中, 语言规律、言语规律、个体言语规则及其他人的言语经验都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都是人类语言的文化, 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正确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

二、正在“变化”的语文基础知识

在普通的语文试卷中, 语文知识所考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等。其实, 从试卷来看, 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从近些年看, 经典诗歌所考的内容出现的越来越多, 例如, 有些修改句子的题型与阅读题结合, 问第几段中哪句话出现了错误, 请学生修改。这不仅能使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也考察了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还有, 现在有的语文试卷题型, 让学生们写一段“感动中国”之类的节目的颁奖词, 这种题型考察的是学生平时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些都能说明语文基础知识在发生改变, 也许现在人们依旧不知道语文基础知识到底是什么, “基础”到底是什么, 但却已经意识到原来的形式存在着问题。以前的语文基础知识, 我们都是通过死记硬背, 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背的一些东西, 现在是与其让学生们费了很大力气背东西, 就把精力花在背诵经典诗文上, 或者背诵经典的演讲词、颁奖词等等。然后, 再通过学生自己消化、总结、升华, 把语文基础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

三、语文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

(一) 错别字的大量使用

字词的读音和拼写的错误现象越来越多, 我们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 有关于文字的正确使用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二) 阅读量少导致词汇量少

平时没有积累词汇的习惯, 写出来的文章都是非常无味的, 读起来, 没有任何绚丽的色彩。

(三) 思维不够跳跃和动脑思考少

懒惰存在于自身, 思维一直处于简单的模式中, 不爱去思考任何费力的事情, 导致学习基础知识都记忆不牢靠, 懒于动脑, 大脑就越来越不能理解深奥的东西, 因为基础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得很好。

(四) 基础知识的传授方式不够新颖

前些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比较老套、固定和乏味, 导致学生与它保持距离,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厚。

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的益处

语文基础知识的提升, 是我们自身能力提升的基础, 我们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对语文教学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知识, 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 为教师在语文的教学当中正确去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找到了方向。语文课程的基础部分起着多重功能与奠定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能力则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加深与运用,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所以学好语文基础知识, 充分利用好语文基础知识,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利用或者迁移, 比如, 我们学习过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两篇写景文章,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阅读, 而是仔细地去品味朱自清所使用的语文的气味儿, 不要以为一些语言只是小的部分, 小的枝节, 没有小的枝节, 哪来的经典呢?课文《春》中有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还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都是在描写春风的句子, 平声的“摸”字加上一个仄声的“抚”字, 加强了句子的柔和度, 这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一种简单的迁移, 能使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更加的生动、贴切。

五、积跬步以致千里, 汇细流以成江海

中考语文和高考语文的基础知识多是以试卷前部分的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是字音辨析、成语、修改句子等等, 这些部分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没有这些积累, 就算你考试前再怎么“临时抱佛脚”, 也不会得到满意的成绩, 字词、成语都是在平时做题、读书中积累掌握的, 不是一天能练成的, 万丈高楼不能平地起的道理我们都懂, 稳固好基础知识才能在语文的天空上翱翔。

(一) 如何积累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

对于积累的内容怎么才能稳固在我们脑海里, 也是需要重复性的记忆, 但记忆也是要有规律的, 要反复进行巩固, 这样才不会轻易遗忘, 有了稳定的记忆积累, 考试才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

(二) 我们可以积累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要有选择的去进行积累

1. 时事新闻和生活热点;2. 品味经典, 共赏奇文;3. 关注创新, 开阔视野;4. 收集和了解当下时尚语言或者网络用语。

俗话说“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没有任何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我们就是个零, 多积累, 常反复, 考试前, 总要“有米下锅”才行, 多动脑、手、眼、口, 知识就不会轻易地遗忘, 总之, 多多积累基础知识, 才能让我们运用它的时候得心应手。

六、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是语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新课标中是否提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提到“思考与联系”“口语交际”“注释”等等, 这些方面都与语文基础知识息息相关, 密切结合。并且, 在语文的考试中, 语文基础知识也从未消失过,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 因为它对我们有着很多重要的作用。

(一) 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当有了稳固的语文基础知识, 我们才能灵活地行走在语文知识的海洋, 航行时, 才会少走些绕弯的路, 所以语文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导航和方向。

(二) 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淀, 提高语文内涵

我们有很多语文基础知识不仅在教科书和阅读书籍里, 还附在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里,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能学会一种鉴赏的能力, 提高自身内涵。

(三) 可以开阔视野, 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会基础的知识, 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前提, 语文基础知识有记忆类的知识, 例如字词的认读, 经典课文语句的背诵。有运用性知识, 例如写作知识。还有再认性知识, 例如文言文句式的再现。这些记忆能力、运用能力、再认能力等等都能得到提高, 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四)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在新课标中, 我们特殊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的投入知识的灵魂中, 情感意志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 收获更多。

七、如何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一) 重视学习语言材料

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们的语言材料能支撑“知识框架”, 要对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新颖的利用, 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自然的成长, 而不是机械的堆砌在一起。

(二) 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

有的语文知识比较分散, 没有体现在教科书当中, 更不像教科书中的知识紧密有序分布, 所以我们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及时的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 使每个知识点独立, 也重视每个知识点。

(三) 注重语文训练的教学

基本的训练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训练的设计, 看似简单, 实际却很不易, 训练不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大量练习,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将具体的字、词、句、修辞、逻辑、语言等等, 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过程。

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要从实际出发, 更加能贴近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 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 并且要随时指点学生应如何去做, 有序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四) 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认知方面的教学

这是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是我们的认知, 我们教学要教对学生有用的知识, 还要教授学生不会的知识, 也要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学会学习方法, 使用符合对自身有帮助的方法, 如记忆法、联想法、实践法等等, 将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提高学生们认知方面的学习, 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八、语文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 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 就必须稳固学生的基础,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习惯, 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稳固的语文基础知识, 可以使学生们进一步去创新语文的学习, 树立新的知识观, 淘汰过去的陈旧的学习方式, 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更具独立性, 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住这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这些知识, 促进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高综合的素质,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性, 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归本原, 夯实基础。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我们要读好书, 就要打好基础, 知识和能力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有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也要注意复习和巩固, 不能急于求成。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是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如果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 就不能说我们语文学科掌握得好, 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 都是点滴的积累, 升华到能力的提升, 我们要加大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带领学生们把语文学科学习的更好更美!

摘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加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生学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 培养学习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形成语文自学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原则,重要性,认知策略

参考文献

[1]管丽红.白描语文[M].北京市:光明日报, 2015.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高一语文;知识辅垫

一、高一教学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摒弃

现在不同于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对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并不熟悉,如果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按照高中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那么学生将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初高中教学的过渡,让学生自然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来。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高中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高中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能力要求也很高,尤其是语文教学。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需要适应。高一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半自主半辅导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等到学生自己可以安排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往的高中课堂比较沉闷,课堂氛围比较压抑,学生都为了高考而奋斗。但是现在教师不能让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在沉闷的氛围中学习,而应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是教师需要转变的。初中时期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到了高中后,即使学习的任务更重了,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要引导他们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融入高中的语文学习生活中。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变化

高中语文教学一般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不太适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是主导,掌握着课堂的动向,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更多的是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占主导的地位,先要让学生了解高中的教学模式,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模式转换。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和高一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尽快适应高中的教育模式,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高一语文教师要在这方面加强关注,积极引导学生从初中的教学模式转到高中的教学模式,转变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快地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中去。

3.注重教材的使用

高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的一开始还是会依赖课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高一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点,注重教材在课堂上的使用。高一语文教材上有很多基础知识和好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学习和巩固知识。高一的语文课本还是以文言文、诗歌为主,这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通过语文教材的使用,高一新生可以了解到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学习。新课标下的高一语文教材不再只是枯燥的知识,更有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所以说,语文教材的使用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活动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特别是必修一,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1.注重知识的日常积累

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知识需要靠平时一个一个词、一篇一篇文章、一首一首古诗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到大量的语文知识,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知识的积累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一砖一砖地往上添,并且坚持不懈,这样有朝一日才有可能建成一座大房子。语文也来自生活,学习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看课外书时,读到一篇好的文章,看到一个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积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写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有素材才能更好地写作。有些高一语文教师认为任务紧,教学内容多,就会布置大量的硬性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是理解了多少。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自己去积累语文知识,而不是重复地写字。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每周都读一两篇好文章,并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记下重要的词语,在语文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同时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学习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按照规律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应该先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规律,然后再安排教学活动。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掌握知识。要学好语文知识,首先就是要有学习的兴趣,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某一个词语时,首先学生要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然后引申到其他的词语,把与之意义或者读音相近的词语也积累并且记忆下来,这样就从学习一个词语到多个词语,最后就是运用,了解这个词语该如何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并且运用词语,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師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语文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展示几个典型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了解掌握这个词的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有哪些,该如何运用到写作中。等到下节课时,教师会进行随堂提问。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3.养成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在坚持,所以,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养成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首先是预习的过程。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应该把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通读课文,对不认识的字和词进行标注,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参与教学活动。然后就是课堂上的听课。学生要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步伐,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和教师交流看法,还要认真记笔记。接下来就是课后作业的完成。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要认真独立地完成,不要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写作业,作业也是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高一语文的知识学习重在积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文旗.存在意义建构:存在论视角下的语文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1(06).

[2]徐春云.如何做好高一语文教学[J].教学一得,2011(04).

[3]翠翠,朱成科.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倾向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10(11).

[4]陈爱华.提升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2011(07).

(作者单位 厦门外国语学校)

高一年级地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 第5篇

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第6篇

动、形、名后面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具有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的性状或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发出动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伯-,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成为名词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的译法是:

(1)动+宾=使+宾+动(2)形+宾=使+宾+形(3)名+宾=名+宾+为+名,

有时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名为动。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完。形为动。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为状。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动

(二)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名动形后面带有宾语,含“以为”“主语主观上认为怎么样”、“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动词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以恶衣恶食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

(三)此外,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第7篇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

(1)动+名,如驻军(2)介+名+动,用蹄踢(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

“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间“至军中”,从小路“草行露宿”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山多石,少土”,有许多,少有“素善留侯张良”

2.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飞奔的马。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吾射不亦精乎射:射技。

猛浪若奔奔:奔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8篇

1) 初中教材中涉及语法知识太少。初中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 对语法只有概念性知识描述, 而缺少过程性知识描述, 也无任何语法题型训练, 并且是以知识框和附录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不显眼的位置, 显然这就意味着语法知识对初中生来说了解即可, 并不重要。至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已经变成一个“暗角”, 语法变成一种隐性知识, 则需要语文老师自己去课外挖掘课程教学资源了。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目标要求较低。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但不必要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此外在该书中的“评价建议”中也特意规定: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自然我们就不难理解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采取的教学战略战术, 他们肯定会投注大量精力去抓“考点”, 谁还在乎语法的教和学呢?

3) 初中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作用认识肤浅。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教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学的内容。如果老师没有三番五次强调某个知识是考点、学点、教点、难点, 那么学生就很难去重视这块知识的, 更谈不上独立自学语法知识了。由于语法知识具有繁杂性、琐碎性、特殊性以及易混淆性等特点, 初中生独立学习语法的自学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作为高中老师, 我们没有理由去埋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疏漏, 也不要去指责挖苦学生, 将学生的语法知识补起来才是硬道理。这不仅是因为高中知识接轨的必要性, 更是由于语法知识影响制约着学生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它首先体现在语文学科方面。语法知识影响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诸多方面。一个语法知识掌握较好的人, 在朗读文章的时候, 在句读的停顿、语音的轻重、语速缓急处理上都很得体。记得在讲柳永词《雨霖铃》的过程中, 学生读“对|长亭|晚”句时, 很多同学都误读成了“对长|亭晚”。也把《声声慢》中“怎生|得黑”误读成“怎|生得黑”。还记得在分角色朗读《雷雨》剧本时, 有这样一句话:“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有个同学居然来问过我:到底是“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还是“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哟?我想如果同学们做适当语法分析, 联系上下语境就能明白这些问题的。此外在学生作文写作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犯语法错误, 其中句子成分残缺和句式杂糅是最常见的两种错误类型。作为语文老师, 我深感语文知识需要细节处理的太多了。

其次体现在其他学科方面, 语法知识会影响制约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譬如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语法知识了, 学好中文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通过中、英文语法知识的异同对比, 可以加深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如中、英语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句子基本成分相同, 我们可以利用中文语法知识去解决英语语法中的部分问题, 如关于句子成分的倒装。此外, 由于语法知识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因此语法知识也制约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能力。如一道数学或者物理运用题, 如果一个学生不能根据语言文字分析理解已知信息, 就很难找到未知信息, 那么解题思路就会受到阻碍。经典玩笑“如果学生其他学科学不好, 都是语文老师语文学科没教好”, 虽然过分夸大了语文老师的作用, 但也能从中窥探出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既然知道了语法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牵一法而动全科”的作用, 我们老师就应该把学生断链的知识接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首先是找学生的茬子。搜集学生在作文中遣词造句的病句, 寻找口头表达的语病以及朗读处理不当的地方,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语法知识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其次是故意刁难学生。就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语法作业让学生完成, 估计大多数人都做不了的, 让他们体会到语法知识的学习难度。再次是利用学生功利性学习心理。几乎每个高中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升学, 语法是高考必考内容, 占有一定量的分值, 可就目前试卷分析, 指出他们语法丢分严重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学好语法, 就失去了一份竞争实力。最后是让学生尝到学习语法的甜头。语文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堂适当讲点英语语法, 让学生觉得原来学好语文语法可以帮助他英语语法的学习, 岂不是一箭双雕吗?令其心理上乐意学习语法。如果以上四方面做好了, 老师传授语法知识的铺垫也就准备充足了。

2) 对高中学生有必要花几堂课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讲解。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的语法知识储备很少, 我们有必要先在学生知识记忆库中注入一定量的语法知识。这样在随文讲解中涉及到语法知识他们才不会觉得陌生, 才会调动记忆中语法资源来完成相应的语法问题。但就目前来看, 高中教材没有现成的语法教学资源。我们最好是从网上或者专用语法书籍中去截取筛选语法教学内容。因为那样可以节省老师很多备课时间和精力, 而且也比自己归纳总结的语法要全面精准得多。语法知识涉及范围博大精深, 我们只需给学生讲点简单词法和句法即可, 不能当专业课来讲。说具体点, 针对高中生而言所讲语法知识内容就是让学生能根据12种词的概念辨别词的种类, 能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 知道句子成分的功能, 能划分句子成分和找出句子的主干, 掌握词语的活用, 判断特殊句式, 并能解决具体语法问题, 在作文中和交际中尽量避免语法错误。

3) 在随文讲解中花一定时间巩固强化专项语法知识。如在讲评试卷语法题的时候, 我们可以复习一下所有语病的类型, 让学生能对症下药。在讲词语的使动用法的时候, 我们也可简单提一下词语的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让学生在鲜明对比中掌握不同的用法。如在分析句式倒装的时候可以复习下句子成分正确的语言顺序, 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古今语言在语序上的差异。当然, 教无定法, 教师教学风格不一样, 班情学情不一样, 那么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是“百花齐放”的。

在高中新一轮课改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含量不断增大, 由于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 或许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不愿意在语法上过多的投入教学时间, 但我个人认为在高一学生打基础阶段, 让学生学好必要的语法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这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 (人教版)

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第9篇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原则;重要性;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教育是通过学习知识进行的,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课程,也就没有了教育。如果没有所对应的知识系统,语文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基础的学科。语文的基础知识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更是十分重要的,就如同盖一座大楼,没有稳固的根基,大楼是很容易倒塌的,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不是仅仅的把每一个字音读准,把每一个汉字写正确,或者把每一句话都理解明白,这些都是语文外表给我们带来简单化的感觉,也就是说,基础知识并不等于简单。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常常与听说读写的活动密切结合,很多语文活动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它的基础知识至今也是十分的重要,在考试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从未在语文的试卷中消失过,我们应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地位。

一、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内容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中,通常指的是文字、词汇短语、句子、语段、篇章、语法、修辞等等内容。但在现在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也应该包含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是主要解决做什么或者怎样做的问题,比如做出文章的中心句子。陈述性知识就是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等等,比如是什么句子,句子是什么类型、句子的成分与结构是什么。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中,语言规律、言语规律、个体言语规则及其他人的言语经验都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都是人类语言的文化,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正确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

二、正在“变化”的语文基础知识

在普通的语文试卷中,语文知识所考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等。其实,从试卷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近些年看,经典诗歌所考的内容出现的越来越多,例如,有些修改句子的题型与阅读题结合,问第几段中哪句话出现了错误,请学生修改。这不仅能使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也考察了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还有,现在有的语文试卷题型,让学生们写一段“感动中国”之类的节目的颁奖词,这种题型考察的是学生平时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些都能说明语文基础知识在发生改变,也许现在人们依旧不知道语文基础知识到底是什么,“基础”到底是什么,但却已经意识到原来的形式存在着问题。以前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背的一些东西,现在是与其让学生们费了很大力气背东西,就把精力花在背诵经典诗文上,或者背诵经典的演讲词、颁奖词等等。然后,再通过学生自己消化、总结、升华,把语文基础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

三、语文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

(一)错别字的大量使用

字词的读音和拼写的错误现象越来越多,我们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有关于文字的正确使用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二)阅读量少导致词汇量少

平时没有积累词汇的习惯,写出来的文章都是非常无味的,读起来,没有任何绚丽的色彩。

(三)思维不够跳跃和动脑思考少

懒惰存在于自身,思维一直处于简单的模式中,不爱去思考任何费力的事情,导致学习基础知识都记忆不牢靠,懒于动脑,大脑就越来越不能理解深奥的东西,因为基础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得很好。

(四)基础知识的传授方式不够新颖

前些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比较老套、固定和乏味,导致学生与它保持距离,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厚。

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的益处

语文基础知识的提升,是我们自身能力提升的基础,我们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为教师在语文的教学当中正确去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找到了方向。语文课 程的基础部分起着多重功能与奠定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能力则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加深与运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好语文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利用或者迁移,比如,我们学习过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两篇写景文章,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仔细地去品味朱自清所使用的语文的气味儿,不要以为一些语言只是小的部分,小的枝节,没有小的枝节,哪来的经典呢?课文《春》中有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还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都是在描写春风的句子,平声的“摸”字加上一个仄声的“抚”字,加强了句子的柔和度,这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一种简单的迁移,能使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更加的生动、贴切。

五、积跬步以致千里,汇细流以成江海

中考语文和高考语文的基础知识多是以试卷前部分的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是字音辨析、成语、修改句子等等,这些部分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就算你考试前再怎么“临时抱佛脚”,也不会得到满意的成绩,字词、成语都是在平时做题、读书中积累掌握的,不是一天能练成的,万丈高楼不能平地起的道理我们都懂,稳固好基础知识才能在语文的天空上翱翔。

(一)如何积累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

对于积累的内容怎么才能稳固在我们脑海里,也是需要重复性的记忆,但记忆也是要有规律的,要反复进行巩固,这样才不会轻易遗忘,有了稳定的记忆积累,考试才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

(二)我们可以积累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要有选择的去进行积累

1.时事新闻和生活热点;2.品味经典,共赏奇文;3.关注创新,开阔视野;4.收集和了解当下时尚语言或者网络用语。

俗话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没有任何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就是个零,多积累,常反复,考试前,总要“有米下锅”才行,多动脑、手、眼、口,知识就不会轻易地遗忘,总之,多多积累基础知识,才能让我们运用它的时候得心应手。

六、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是语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新课标中是否提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提到“思考与联系”“口语交际”“注释”等等,这些方面都与语文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密切结合。并且,在语文的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也从未消失过,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因为它对我们有着很多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当有了稳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才能灵活地行走在语文知识的海洋,航行时,才会少走些绕弯的路,所以语文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导航和方向。

(二)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淀,提高语文内涵

我们有很多语文基础知识不仅在教科书和阅读书籍里,还附在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学会一种鉴赏的能力,提高自身内涵。

(三)可以开阔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会基础的知识,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前提,语文基础知识有记忆类的知识,例如字词的认读,经典课文语句的背诵。有运用性知识,例如写作知识。还有再认性知识,例如文言文句式的再现。这些记忆能力、运用能力、再认能力等等都能得到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在新课标中,我们特殊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观的投入知识的灵魂中,情感意志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收获更多。

七、如何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一)重视学习语言材料

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我们的语言材料能支撑“知识框架”,要对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新颖的利用,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自然的成长,而不是机械的堆砌在一起。

(二)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

有的语文知识比较分散,没有体现在教科书当中,更不像教科书中的知识紧密有序分布,所以我们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及时的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使每个知识点独立,也重视每个知识点。

(三)注重语文训练的教学

基本的训练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训练的设计,看似简单,实际却很不易,训练不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的大量练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具体的字、词、句、修辞、逻辑、语言等等,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过程。

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要从实际出发,更加能贴近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并且要随时指点学生应如何去做,有序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四)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认知方面的教学

这是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式与方法,是我们的认知,我们教学要教对学生有用的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不会的知识,也要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会学习方法,使用符合对自身有帮助的方法,如记忆法、联想法、实践法等等,将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高学生们认知方面的学习,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八、语文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就必须稳固学生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稳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进一步去创新语文的学习,树立新的知识观,淘汰过去的陈旧的学习方式,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更具独立性,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住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这些知识,促进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综合的素质,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归本原,夯实基础。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读好书,就要打好基础,知识和能力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了扎实的语文基础,也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就不能说我们语文学科掌握得好,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是点滴的积累,升华到能力的提升,我们要加大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带领学生们把语文学科学习的更好更美!

参考文献

[1]管丽红.白描语文[M].北京市:光明日报,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苑航,女,1992年生,辽宁朝阳人,渤海大学教体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关于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10篇

网:点易写成捺。

黄:前三笔不是草字头。

童:比较复杂。

朵:上面易写成几。

我与找分不清写法。

走之底:是书写难点。

双耳旁:不易写美观。

美:最后一笔横最长。

前:月的第一比撇变成竖。

重点词语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展翅 运粮食 结网 荷叶 露珠 摇篮

亮晶晶 停机坪 透明 翅膀 蹲下 嘻嘻哈哈

睡莲 哭声 睁眼 趴下 根本 弯腰

爬上来 非常 感激 谢意 时间 急忙 山坡

割草 逃跑 借东西 擦脸 摔东西 拨电话

摸一摸 切割 憋闷 潮湿 搬家

搭配合适的词语

圆圆的`荷叶 粉红的荷花

晶莹的水珠 亮晶晶的眼睛

绿绿的草坪 弯弯的小路

闷热的天气 精彩的球赛

汉语拼音

1、43页字母表

声母23个 翘舌音4个,平舌音3个

韵母24个 单韵母6个,复韵母18个,其中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2、字母复习巩固训练:14页我会读(6个单韵母,10个声母),24页读读记记(声母),

32页我会读(易混的韵母), 40页我会连(字母顺序),

24页我会摆我会想(动手摆出字母), 55页我会写(声母、韵母分类),

71页我会连(平翘舌、鼻边音)

3、音节训练:

15页我会连(动物音节词),25页我会读(平翘舌、鼻边音及声母形状相近的音节),33页读读拼拼(音节儿歌《拼一拼》),14页看看读读(图与音节词),

36页(学习用具音节词), 25页读读连连(音节词事物分类),

32页我会连(动物、景物音节词),40页读读连连(动物音节词),

41页读读画画(秋游用品音节词),41页我会讲

形近字、同音字

童(儿童)机(飞机)他(他们)

住(住家)立(起立) 力(力量)

同(同学)几(几个人)她(她们)

往(来往)我(我们)送(送水)

得(得到)借(借用) 和(和平)

河(小河)找(找到)过(走过)

很(很多)姐(姐姐)时(时间)

七年级语文重要上册知识点 第11篇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七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

攒(cuán)拗(ǎo)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轻捷(jié)蟋蟀(xīshuài)臃肿(yōnɡzhǒnɡ)相宜(yí)书塾(shú)蝉蜕(tuì)人迹罕至(jìhǎn)人声鼎沸(dǐnɡ)斑蝥(máo)窍(qiào)覆盖(fù)收敛(liǎn)脑髓(nǎosuǐ)秕谷(bǐɡǔ)鉴赏(jiànshǎnɡ)肿胀(zhànɡ)叮嘱(dīnɡzhǔ)恐惧(kǒnɡjù)骊歌(lí)花圃(pǔ)耻笑(chǐ)玉簪花(zān)衣襟(jīn)掸子(dǎnzǐ)徘徊(páihuái)栅栏(zhàlán)蒲公英(pú)丑陋(lòu)讪笑(shàn)嫉妒(jídù)啄(zhuó)吐绶鸡(shòu)篱笆(líbā)沼泽(zhǎozé)沮丧(jǔsànɡ)嘎(ɡā)泥泞(nìnɡ)骇人(hài)简陋(lòu)铰链(jiǎoliàn)冰雹(báo)木屐(jī)飕(sōu)佣人(yònɡ)灌木(ɡuàn)恭敬(ɡōnɡjìnɡ)火钳(qián)弥漫(mímàn)瞬息(shùn)幽寂(jì)延绵(yánmián)荒草萋萋(huānɡqī)涉足(shè)伫立(zhù)足迹(jì)路径(jìnɡ)忧郁(yōuyù)方仲永(zhònɡ)皆(jiē)邑(yì)扳(pān)环谒(yè)泯(mǐn)

第二单元:

颠(diān)澎湃(pénɡpài)屏障(pínɡzhànɡ)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ò)郝(hǎo)叟(sǒu)哽(ɡěnɡ)懊悔(àohuǐ)祈祷(qídǎo)捂(wǔ)惩罚(chénɡ)逼狭(bīxiá)崎岖(qíqū)阻抑(zǔyì)亦复如是(yìfùrúshì)浊流(zhuó)雄健(xiónɡjiàn)险峻(jùn)炽痛(chìtònɡ)嗥鸣(háomínɡ)斑斓(bānlán)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默契(mòqì)田垄(lǒnɡ)蚱蜢(zhàměnɡ)污.(huì)泛滥(làn)呻吟(shēnyín)镐头(ɡǎo)碾(niǎn)辘(lù)杼(zhù)鞍鞯(ānjiān)辔头(pèi)啾(jiū)朔(shuò)柝(tuò)鬓(bìn)戎(rónɡ)

第三单元:

宰割(zǎiɡē)筹划(chóu)彷徨(pánɡhuánɡ)仰慕(yǎnɡmù)可歌可泣(qì)鲜为人知(xiǎn)当之无愧(kuì)锋芒毕露(l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rú)马革裹尸(ɡu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ɡōnɡcuìyǐ)至死不懈(xiè)元勋(xūn)孕育(yùn)黯然神伤(àn)曛(xūn)铤(tǐng)衰微(shuāiwēi)赫然(hè)迭起(dié)锲而不舍(qiè)兀兀穷年(wù)沥尽心血(lìxuè)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ǒnɡ)一反既往(fǎnjì)慷慨淋漓(kānɡkǎilínlí)气冲斗牛(dǒu)卓越(zhuó)浠水(xī)弥高(mí)炯炯(jiǒnɡ)窥视(kuī)无暇(xiá)衙门(yá)重荷(hè)深邃(suì)踌躇(chóuchú)磐石(pán)喧嚣(xuānxiāo)沉郁(yù)应声而至(yìnɡshēnɡ)一拍即合(jí)义愤填膺(yīnɡ)魅力(mèi)琐事(suǒ)滑稽(jī)荒谬(miù)头颅(lú)轮廓(kuò)钦佩(qīn)白皙(xī)脚踝(huái)卿(qīnɡ)邪(yé)涉猎(shèliè)孰(shú)刮目相待(ɡuā)

初一语文复习方法

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

2、学好语文重点二:阅读一定要强化,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我自己学生时代练习过,现在也在受益。

五年级下册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12篇

例句:综观中国文坛,可谓之百家争鸣蒸蒸日上,一片大好光明的景象。

【颇】①很;相当地。②不正;偏。

本课指①。例句:本文遣词造句颇有味道,值得学生从作文角度咀嚼。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例句:欣赏古玩是件很有趣的事。

【玷污】弄脏。

例句:那件雪白的衬衣,被墨水玷污了。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例句:虽然我们还不富裕,但我们不能丢了骨气。

【折节】屈服。

例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

【秉性】本性。

例句:秉性善良厚道的人们到处受到欢迎。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例句:寒流的到来预示着我们进入隆冬。

【无所谓】①谈不上。②不在乎,没有什么关系。本课指①。

例句:我只是来汇报自己的体会,无所谓报告。

【眷恋】怀念、留恋。

例句:海外华人眷恋祖国的心永远都不会改变。

【好词】

冷艳秉性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整整齐齐 泪眼蒙眬 能书善画

眷恋 凉飕飕 缕缕幽芳 飘泊他乡 葬身异国

【好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13篇

一、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单纯的讲授是不会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的, 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想点子, 出主意。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绘画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 画画的学生专心致志, 没画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 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

二、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也是学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其实对于有些字词, 只要画一画、讲一讲、看一看, 就能很好地识记和理解了。

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这样的图形, 让学生认一认, 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 学生通过观察, 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还有雨, 然后再进一步给学生讲解, 太阳就是日, 眼睛就用目来表示。最后再把这些字呈现出来, 教给学生笔顺笔画, 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 而且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三、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 画面是形象生动的, 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头脑中具体的形象,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 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所以有时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 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就像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我们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一段段文字中包含着许多能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进行想象创新的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 促进课文知识吸收、技能掌握, 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1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一、整体呈现的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形成一个良好格式塔有其组织原则,它包括最短距离的原则和最近的原则(即某些距离较短或相邻的部分容易形成整体);类似原则(即互相类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完形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即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等。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格式塔的组织原则适用于知觉,换句话说,即知觉是整体呈现的。

课文整体教学就是根据这一理论,从课文整体入手,把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觉产生整体的印象。

高中课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使学生总是希望一口气读完全部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呈现的知觉心理要求。课文整体教学把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地呈现给学生,则满足了学生对课文整体了解的愿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觉产生整体印象。例如,讲《卧薪尝胆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一开始上课就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如叙述的要素、顺序、课文的教育意义等方面,设计了一些问题,进行课堂提问,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课文,都能较好地回答提出的问题,这就反映出学生对这篇課文产生了整体的知觉。

课文整体教学把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必须按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完整篇课文,使自己对课文产生整体性的知觉,经常进行这祥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课文整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基础知识积累有助于阅读提高

阅读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联想再现 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解决阅读问题的目的。阅读不同的文体,可以再现出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比如,阅读说明文要指出其说明方法,可先将主要的说明方法再现出来,然后逐一印证、筛选。上例中,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方式,在脑子里马上再现出常用的记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分别代入考查、验证,即可断定是以记叙为主。又如,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记叙类文章的表现 手法、描写方法等,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均可以用这一途径进行阅读。综合地利用基础知识对阅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在阅读上述例段时,可从句子间的关系入手,步步深入,到达阅读的深层次。首先,思考①旬与②③④句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要弄清彼此间的关系,必须对②⑨④旬逐一分析,②③④句明显地使用了描写方法,究竟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又分别揭示了孔乙己什么特点?第②句抓住了“身材”、“脸色”、“皱纹”、“胡子”进行肖像描写,这一副样子,揭示出他不幸的遭遇。第③句写长衫,这是服饰(或说细节)描写,从“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揭示出他又懒又死爱面子。第④句是语言描写——“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由此可见,他具有读书人“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②③④句均是围绕第①句来分述的,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总分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从文段中可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由“句子——描写方法——性格——形象”层层深究,起点浅,落点深,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又适合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如此种种途径,并非绝然孤立独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交相渗透,综合使用。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正确地以基础知识为杠杆,善于利用基础知识这根“导火线”来引导学生点燃阅读能力的“着火点”,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感到茫然,更不会束手无策,反而有章可循,有法可效,最终能进入阅读的较深境界,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三、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在一张150分的语文试卷中,作文所占的比重较重,有60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对学生的写作加以重视,不断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整散结合的作文指导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高二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训练,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对记叙文与议论文

写作的整体框架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再从单项训练的角度出发——击破。在记叙文中,主要训练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在议论文中,主要对学生进行论证方面的训练。如,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进行批阅,并从中选出好的和存在问题的作品制作成学习方案,在作文讲评上进行充分的讲解,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例文中好的部分与不好的部分找出来,并说明好在哪、不好在哪。经过反复地训练后,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将小作文训练与大作文写作同时穿插进行,以此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地运用到大作文中。相信,只要教师反复地训练、不断地讲解,以及学生反复地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再上一层台阶。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动态开放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摈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参考文献

[1] 谢利民.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播与生成[J].教育科学研究,2002,(7):8

[2] 朱洪祥.语文选修:挑战还是机遇[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2005,(12):9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精选14篇)高一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第1篇【文学体裁知识】1.序:有两种,一是书序,如《后序》《序》;二是古代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