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语言范文
复述语言范文(精选12篇)
复述语言 第1篇
分节复述法。有些课文较长, 学生复述起来难度较大。只有化长为短, 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先一段一段地单独复述, 然后连段成篇, 这样才可以降低复述的难度。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较长的课文, 让学生将全文一气呵成地复述完, 有一定难度。为此, 应引导学生先化整为零, 逐段过关, 较长的自然段还应分层训练, 以突破重难点, 然后复述全文就会迎刃而解, 水到渠成。
图片复述法。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教师应信笔点染, 涉笔成趣, 利用表意丰富的画面激活学生心中与文本相对应的表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 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复述《大江保卫战》时, 因五年级学生对1998年那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 不易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选用多幅与文本相对应的当年子弟兵英勇战斗的图片, 营造真实生动的场面, 激活文本中的语言,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饱含深情地复述。
流程图复述法。有些课文内容繁多, 涉及面广, 没有一定的图式帮助, 学生复述的思路容易混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本内容, 理清篇章结构, 可采用流程图点明文本的时间顺序、方位转移、因果关系等,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增强学生整体把握和清晰表述文本的能力。如四年级学生复述《普鲁米修斯盗火》时, 为了让学生清晰、轻松地复述, 可采用如下流程图:无火之苦决心盗火盗得火种人类进步宙斯发怒惨遭折磨英雄解救终获自由, 学生在流程图的帮助下, 复述变得有条有理, 轻松自如。
表格复述法。有些课文结构模糊且内容较多, 可以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结构, 建立直观形象的内容图式, 使学生对课文一目了然。如复述《牛郎织女》时, 可用下列表格帮助学生掌握全文的结构, 提示复述的内容和思路。
线索复述法。有些课文有或明或暗的主线, 帮助学生弄清文本主线有助于简化课文内容, 便于学生感悟和表达文本语言。如复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 应抓住司马迁“发愤”这条主线, 沿着“少年立志”“牢记父训”“直面横祸”“终成伟业”等阶段感悟相关内容, 内化文本语言。在这两条明暗线的提示下, 学生娓娓道来, 复述起来有条不紊。
情节复述法。有些课文故事性强, 可以引导学生先掌握情节的主干, 再添加其他枝叶, 复述起来自然有条不紊, 有血有肉。如复述《嫦娥奔月》这篇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理清主要情节: (1) 后羿为民除害, 射下九日; (2) 嫦娥吞下仙药, 奔向月亮; (3) 人们思念嫦娥, 企盼团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按情节丰富故事内容, 让学生经历自我内化、倾吐文本语言的过程。
问答复述法。有些课文可设计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如果学生对创设的问题对答如流, 复述课文就会水到渠成。如复述《陶校长的演讲》时,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六个问题自问自答: (1) 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几个问题? (2) 为什么要问身体进步了多少? (3) 为什么要问学问进步了多少? (4) 为什么要问工作进步了多少? (5) 为什么要问道德进步了多少? (6) 每天“四问”有什么好处?这六个问题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降低复述的难度, 提高复述的效果。
) 感, 复述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如《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充满情趣而又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 文中狐狸对乌鸦的三次喊话,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行骗受骗的现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 及时引导学生感悟狐狸的一举一动, 让学生先有声有色地复述狐狸的语言, 然后再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串联起来, 这时, 学生自然就会入情入境地完整复述。
采访复述法。有些写人记事的课文, 可以用采访的方式进行复述, 这样有利于学生大胆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如可以变复述《李时珍夜宿古寺》为采访过程, 先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采访话题, 然后分别对扮演李时珍和庞宪的同学进行采访, 其间同学之间可以互换角色, 分别扮演李时珍、庞宪和采访者, 这样能较好地实现复述的目的。
表演复述法。有些课文蕴含丰富的表演素材, 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展开复述。分角色表演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内容适度地增减, 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激励学生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螳螂捕蝉》中吴王与少年的对话及各自的表现栩栩如生, 似在眼前, 学生对角色表演跃跃欲试。此时, 教师应激发学生认真揣摩、感悟、丰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这样, 表演起来会更加形象逼真。角色表演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还能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 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复述语言 第2篇
1、理解故事内容,尝试复述故事,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2、体验小动物开小船去玩耍的快乐气氛。
重点和难点:
丰富词:光光滑滑、摇摇晃晃
理解动词:拖
活动准备:
带有磁铁的纸偶(青蛙、小鸡、田鼠)、实物:藕、茄子、香蕉,教具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师:你们看图上有谁?
2、你们知道他们想去干什么?
3、它们想到河对岸去,可是没有船该怎么办呢?
4、老师着儿有几样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通过观察,让幼儿学说一节一节、光光滑滑
二、边表演纸偶,边讲故事
1、动物们要到河对岸去玩,青蛙是怎么过河的?它用圆圆的荷叶做了什么?
2、田鼠是怎么过河的?
3、小鸡是开了什么船呢?弯弯的香蕉船在河中央怎么样呢?(摇摇晃晃)
4、谁给它们来领路了呢?
5、大家来到了岸上唱歌跳舞真高兴,可是肚子饿了怎么办呢?(请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6、(继续观看表演)小动物们想了什么好办法的呢?(学习词:推、拉、拖)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通过欣赏故事,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小动物们玩耍的快乐气氛。
1、请幼儿为故事取个名字?
2、请幼儿和教师一起来复述故事一遍,并边讲边表演动作。
四、利用道具师生共同复述表演故事
1、幼儿分组表演小动物,边表演,边复述小动物的话,体会活动的趣味。
复述语言 第3篇
【关键词】:复述 幼儿 语言能力
【分类号】G613.2
学前阶段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大好时机,幼儿口语发展水平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日常交流和组织活动帮助幼儿扩展他们的口语词汇量,增加他们口语表达的丰富性.在听说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故事阅读和续编故事等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当幼儿遇到这些词汇的时候,就能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孩子的口语词汇量丰富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就会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随之,孩子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为了使复述故事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复述能力。
一、掌握正确引导幼儿复述故事的方法
第一:原文复述。原文复述就是在理解了故事内容、了解了叙述顺序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进行详述,也可以做概括性的简要复述、摘要复述和重点复述。详述一般为整篇故事的复述,适合篇幅较短的文章。这项训练既帮助孩子把书本中规范化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另外,为使复述变得小型多样,机动灵活,教师可指导孩子选取片段或有重点地进行复述。如可要求孩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条理地进行复述,这不但加深了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说的训练,促使孩子把消极词汇变成自己的积极词汇。
第二:扩展复述。扩展复述是在原文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展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复述,通过孩子自己的想象,挖掘出了原文未能完全反映出来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三:创造性复述。在阅读之后,可以要求孩子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改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并表达故事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性复述。一般来说,故事大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也有的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在复述时把人称进行变化,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地受到作品中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故事的充分理解。
二、激发幼儿复述故事的兴趣
第一:故事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给幼儿讲的故事一定要先选好故事,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3到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因此选择故事从幼儿熟悉的动物开始,简单重复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深深的吸引了幼儿,如《美丽的小公鸡》《小羊和狼》等故事。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给3到4岁幼儿的故事要简单易懂,否则幼儿就坐不住;给5到6岁的幼儿讲故事应选情节较曲折的故事,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要让幼儿爱听的故事,从而有兴趣去倾听,然后再发展到让幼儿能自己把故事复述出来,提高复述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教师要讲好故事,让幼儿喜欢倾听,然后自己复述。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还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还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对故事中的象声词(如风吹的声音,火车响的声音等)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这样在给儿童讲故事的时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删去不合适的内容,增加不足的部分,改去深奥的语句,使幼儿能听懂。在重点和难点时停顿一下,让幼儿注意和进行思考后再继续讲。讲到新词语时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掌握词语,而且讲故事的时候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讲得清晰,自然,有表情,尽量使用短句子,但语句一定要完整,还要注意随时用眼神与幼儿交流,面部和体态表情要自然大方。
第三.让幼儿自己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
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的最佳手段。在表演游戏中,小朋友们边玩边能复述出故事内容,这比干巴巴地让幼儿复述故事效果好的多。在小朋友们熟悉故事内容后,可以让幼儿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故事。如在《小猫钓鱼》的故事中幼儿利用小猫、鱼竿、老猫等头饰进行分角色表演,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在表演中,大部分小朋友能很好地复述出故事内容,而且小朋友们表演故事的兴趣也很浓。这样就提高了幼儿的复述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三、培养幼儿复述故事好习惯
美國故事家吉姆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教育性。据此,给孩子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巧用复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复述,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新课程和新课改的呼唤下, 学生们逐渐从题海练习中抬头, 开始注重英语口语的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们更是采用多种方式、寻找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模仿朗读、分角色读、情景表演等常常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其中, 复述课文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训练形式, 在高年级教学中常常被教师采用。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年级英语教学的老师, 我更是充分体会到了英语复述给教学带来的益处, 我发现训练学生准确、流畅、熟练地复述课文, 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语篇组织能力,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在课文教学环节运用复述方式训练学生开口说英语。
一、分层分段式复述, 突破学生畏惧心理
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这是件大事、是个难事, 对其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 形成不良的消极抵触情绪。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复述课文原来是这么水到渠成、轻松自然, 要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感。为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轻松快乐的氛围, 让学生敢开口, 同时,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逐层深入推进速度, 注意目标拔高的梯度, 要让学生能开口。五年级的英语课文与四年级相比, 容量大了许多, 如果一下子要求学生复述, 很可能会吓退部分学生。因此, 我常常在五年级上半学期请学生采用分段复述 (学生挑其中的一幅图或一个片段进行复述) 、分层复述 (小组分工合作, 根据各自英语水平挑选适合的难度, 合作共同完成全文复述, 以小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 的方式进行。通过在量上的层次划分及内容难易程度的取舍,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自己的选择, 从而使他们能较轻松地完成任务。当然, 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复述段后常常会挑战全篇的复述, 我也会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激励。
二、紧扣关键词句复述, 帮助学生找到依托
复述课文是指学生在熟读课文后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说出来。它是语言知识经学生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 我常常指导学生基于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紧扣关键词句作为依托帮助复述。比如在引导学生复述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的导语部分时, 我就常常利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运用几个“W”和“H”帮助记忆, 降低复述的难度。如在指导复述6A Unit 1 Part A的导语时, 我说:“When?”学生就说:“Today is Saturday.”我说:“Who?”学生说:“Ben and hi cousin, Jack.”我说:“Where?”学生说:“In the park.”我说:“What?”学生说:“They are talking about public signs.”然后重点强调“How about Jack?”, 理解运用“only four years old but always has a lot of questions”来表达, 这样学生既能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 又能加深对词组的复习和巩固, 一举两得。
我们在平时的复述引导教学中, 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关键句或话题核心内容进行复述, 帮助学生找到复述课文的依托, 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复述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Ben’s Birthday”Part A时, 我就请学生围绕birthday这一主话题, 紧紧抓住本课关键句“What date is it today?When’s your birthday?Do you usuall have a birthday party?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Would you like...?”进行理解记忆, 稍做准备后, 很多学生就能根据板书上这些关键句的引导, 很快完成复述任务。通过复述,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内容的巩固, 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三、理清课文脉络复述, 改善学生思维理解
复述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还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我们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主要脉络的训练, 能改善学生的英语思维理解, 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复述《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4“Road safety”的“story time”版块时, 刚开始学生觉得本课词句多且平时接触不多, 所以感觉比较陌生。我先和学生一起从理清课文的脉络开始, 让学生理解课文围绕“How can you cross the road safely?”这一问题, 通过three rules进行阐述, 一种是有“a zebra crossing”的情况, 一种是没有的情况, 还有一种是mustn’t do的情况, 再辅助图片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在掌握了本课主要的关键词后, 结合日常生活经验, 稍加记忆, 很快就完成了课文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的过程, 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某些固定词句的记忆能力, 更让学生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到了怎样分层表达清楚意思。当然, 为帮助小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 还可以借助图片、表格、主要问题引领等方式, 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理解。
四、角色变换复述, 拓展学生语言运用
复述是以学生熟悉的已知语言材料为前提, 在有限的时间内, 对语言材料进行再创造, 运用口语表达的形式再输出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 有效利用复述,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阶段的复述中, 角色变换复述常常是老师采取的一种方式, 如作者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复述时改用第三人称;可以是采用第三人称写的, 改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可以要求学生变换时空, 改变不同的时态进行复述, 也可以改变文体 (如对话、日记等) 对课文进行复述。如在复述《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Seeing th doctor”的“story time”版块时, 在学生掌握Su Hai和Mike各自得病去看医生没在学校的情况的内容后, 我就设计了让S Yang代Su Hai和Mike向Mr.Green请假的复述环节, 学生们在新情境、新角色的变化中欣然接受,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完全忽略了其中人称转换、空间转换等带来的难度, 很愉悦地投入到复述的准备活动中。正是在这无形的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拓展。
五、情景表演复述,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情景表演复述是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向基础上, 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合理想象, 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改造后进行复述的一种方式, 因在比较真实的场景进行复述, 所以不仅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更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在引导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public signs”的Part E版块, 我先请学生根据四幅图进行看图说话, 并对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稍加提示, 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请学生自由组合, 根据原文或图片准备表演复述 (要求其中必须含有我指定的关键词句) 。学生第二天的表演复述带来了非常意外的惊喜, 我发现有些学生改成了扩充版的故事, 讲得有声有色, 趣味十足;有的学生改成了小品, 一个演Mr.Smith, 一个演Park Keeper, 把这个故事表演得生动滑稽, 令人捧腹;还有一组学生根据原有内容发挥, 在后面加上了让人意外的结局。学生们在角色的分配、合适动作的演绎、台词的改编、正确语调的选择等活动中, 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 更提高了综合能力。难能可贵的是, 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说英语的热情, 而这正是每个英语老师梦寐以求的。
当然, 复述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即使有了好的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督查和评价激励措施, 作为支撑学生积极参与复述的催化剂,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我相信, 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爱心, 多付出一点耐心, 就会多增强学生的一分信心, 在不断的实践中, 我们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充满快乐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 (实验稿) .
[2]新目标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复述课文要求 第5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表达有条理。”通过复述课文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复述课文是指把学过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着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复述教学进行再认识与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在第二学段明确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求中提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1、低年级,以简要复述为主。
简要复述就是要求学生用概括的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的一种复述形式。复述应该从一年级开始,从一句话到一段话、一个故事,从识字课文到阅读课文都可以引导复述。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特点,以句式训练为依托,在“抄袭”中操练、习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挂图等进行简要复述,达到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教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板书中的几个词语(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一溜烟),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不仅复述了故事大意,还对精彩情节配上形体语言,并且活学活用了“(怎样地)说”的句式。
2、中年级,以详细复述为主。
详细复述是指围绕文章中心,不改变原意,有详有略、生动具体地复述的一种形式。在训练学生复述课文时,应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点:
1、复述要有条理性,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复述要突出重点,情节发展应与原文一致;
3、复述时语言要力求准确。如复述《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让学生按如下条理复述:
(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等;
(二)上路前;
(三)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四)出山后。第一、二、四部分的内容,复述时只要用简练的语言交代清楚即可;第三部分“拜访”是复述的重点,要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复述清楚;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快步走进。学生对复述的重点内容明确了,就不会偏离文意。大部分学生就会准确把握尺度进行复述。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3、高年级,以创造性复述为主。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例如:《田忌赛马》一文中把第一次赛马以及齐威王的表情神态变化,写得比较详细,第二次赛马以及齐威王的表情神态变化,写得比较简略。教学中,我让学生参照第一次赛马,不改变原意创造性讲述第二次赛马的经过及齐威王感情的急剧变化,来突出田忌用孙膑的计谋使赛局转败为胜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学生在模仿、迁移中创造,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创造性复述的方式很多: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补充情节、刻画人物……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复述方式。
故事复述有套路 第6篇
首先,此部分给出了中文提示,包括故事梗概和关键词;即使学生听不太懂,至少可以凭借翻译中文句子得分。其次,既然是故事复述,也就是把别人所讲的故事再说一次,相比起“命题作文”少了一些难度;再次,这部分并不如“角色扮演”一样,“答案是唯一的”,只要听懂了,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此部分是按故事信息点得分,这也是学生能拿分的关键原因。于是本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可能失分的情况,找到了应对的方法,提出来供讨论。
一、高考题有套路
从2011年至2016年,除了2015年外,其他每一年都有一套题是这样的套路:“有人晕倒了,Tom救了他(她)”。而故事的套路一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情节:
1. 介绍晕倒的人与救人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节而定,但两者一般是有关系,有些年份晕倒或伤者是养的动物)
2. 有人晕倒了或受伤了,这一情节一般被描述为“被发现躺在地上”(He / She was found lying on the floor)。
3. 救人,一般是打电话找医生(called the doctor at onc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at once)。
4. 人得救了(He / She was saved in time)。
二、按套路编故事
了解了故事发展套路后,学生在平时练习时,不妨学会从故事概要中挖掘隐藏信息,再联系关键词进行想象。因为所给出的故事一般与日常生活比较贴近,可以按常理进行推断,思想也是正面健康的。学生如果能做好“断句”和“挖掘”信息,即使没有全部听懂,也能争取多拿几分。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1:2011年A套题的故事复述
概要:Uncle John 独居,某日侄子Tom得知叔叔晕倒,请来医生救了他。
关键词:alone; nephew; call; neighbor; save
概要看起来很短,但实际上包含如下6个意思:
1. Uncle John 独居;
2. Uncle John有个叫Tom的侄子,或者 Tom是Uncle John的侄子;
3. 叔叔晕倒了;
4. Tom知道这件事;(结合关键词neighbor)
5. Tom打电话给医生;
6. 医生救了Uncle John。
即使学生因为紧张等其他原因听不懂故事,按照以上内容进行复述,也能讲出大概3到4个信息点;而且信息点1、2、5、6还有相应的关键词,又因为已经断成短句,翻译的难度大大降低。如果能观察到关键词还有neighbor这一人物,联想到叔叔的晕倒可能是由neighbor发现,并告知Tom的话,其实整个故事的轮廓就非常清晰了。
2011年A套题故事复述要点:
1. Uncle John lived alone at the age of 85 and Tom was his nephew, who often contacted him.
2. Tom usually called his uncle to say hello to him and check if everything was OK.
3. One day, Uncle John didnt answer Toms call.
4. Tom then went back to work and then called again.
5. But there was still no answer.
6. Tom was anxious and asked Johns neighbor to see what happened.
7. The neighbor told Tom that Uncle John was found lying on the bathroom floor.
8. The neighbor couldnt even wake him up.
9. Tom called the doctor for help immediately and went to the Uncle Johns house.
10. Finally, Uncle John was save in time.
例2: 2012年D套题的故事复述
概要:布朗夫妇收养的袋鼠救了受伤后倒在地上的Mr. Brown。
关键词:kangaroo; adopt; save; fall; bark
这一故事概要比较简短,能挖掘的信息不多。如果学生直接使用中文的思维,直接翻译出一个长句子,不利于得分。特别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翻译出来的句子一般会有不少语法错误。但如果学生能学会断句,再加以挖掘的话,我们发现这一故事概要包含了如下信息:
1. 布朗夫妇收养了一只袋鼠;(联系关键词)
2. 有一天,Mr. Brown受伤了;
3. Mr. Brown躺在地上;
4. 袋鼠看见了,吠叫(这个是推断信息,同时联系了关键词bark);
5. Mr. Brown得救了。
2012年D套题故事复述要点:
1. Mr. and Mrs. Brown were farmers in South Australia.
2. They had a kangaroo called Lulu.
3. Ten years ago Mr. Brown adopted Lulu.
4. Lulu often followed Mr. Brown around the farm.
5. A heavy branch fell on Mr. Brown and Mr. Brown was hurt.
6. Mr. Brown fell to the ground and didnt know what happened next.
7. Lulu didnt leave Mr. Brown and barked like a dog.
8. Mrs. Brown heard Lulus bark and found Mr. Brown on the ground.
9. Mrs. Brown sent Mr. Brown to the hospital and Mr. Brown was saved.
10. Mr. Brown planned to take Lulu everywhere.
例3:2013年A的故事复述
概要:Tom 给Brown夫人送信时无人答应,从窗户进屋后看到她躺在地上。
关键词:postman ;deliver a letter; house ; milk; lie
通过断句挖掘后,我们发现概要包括了如下信息:
1. Tom是邮递员;(结合关键词postman)
2. Tom给Mrs. Brown送信;
3. 无人答应;
4. 门上锁了(这是推断信息,因为Tom是从窗户进入屋子的);
5. Tom从窗户进屋;
6. Tom看到Mrs. Brown躺在地上;
7. Mrs. Brown得救了。
这一故事因为梗概给出的信息较多,我们能挖掘的信息点也比较多,而且断句后都是比较简短的句子,学生如能翻译出来,这篇故事的轮廓也是非常清晰了。
附2013年A套题故事复述要点:
1. Tom was a postman. Whenever Tom delivered a letter to Mrs. Brown, he finished his work late.
2. Tom didnt mind this, for Mrs. Brown always invited him in.
3. When entering the gate, Tom didnt see her in the garden as usual.
4. Tom went to the back and found the kitchen was locked.
5. Tom returned to the front and knocked, but there was no answer.
6. This was strange since Mrs. Brown seldom left the house.
7. Her milk was still at the door, which made Tom think she was ill.
8. Tom walked round the house and found an open window.
9. Tom went inside through the window and found she was lying on the floor.
10. Tom could do nothing but call for an ambulance.
例4: 2014年A套题的故事复述
概要:公共汽车司机突然晕倒,Tom及时刹车,救了全车人。
关键词:unconscious(昏迷),brake(刹车),reaction(反应),hero(英雄),reward(奖励)
1. Tom坐公共汽车;(如果不在公共汽车上,Tom无法及时刹车)
2. 在路上,司机突然晕倒了;
3. 无人驾车,车失控;(这是推断信息)
4. 大家都很害怕,但不知道怎么办;(这是推断信息)
5. Tom及时刹车;
6. Tom救了全车的人。
2014年A套题故事复述要点:
1. One morning, Tom was on the school bus with other kids.
2. But then the bus driver, who was feeling unwell, suddenly passed out.
3. It happened very quickly, and the bus began to be out of control.
4. All the kids were afraid and they screamed.
5. But Tom was calm because he knew a lot about cars and often helped his father repair his car.
6. So Tom ran to the front of the bus, and pushed the bus driver to one side.
7. He stepped on the brakes and stopped the bus.
8. Nobody was hurt, and the story of Tom saving the kids on the bus became well known.
9. He even appeared on television, and his school gave him an award.
10. Toms father was proud of him, and said hed teach Tom to drive when Tom was old enough
以上四个例子是关于人“受伤”的故事套路,以及挖掘信息的方法。当这些情节成为套路后,播放听力时,当听到跟我们预测的一样的情节时,我们需要记的内容相对就少了,只需要将与我们预测的不一样的内容记下来即可。而且因为故事发展顺序已经比较清楚,学生在复述时思路也会比较清晰。
只是考试准备的时间非常短,因此我们在平时练习时要熟练“拆句”“断句”,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不知道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是否掌握了这个方法。下面给出2016年的一套高考题供练习。
2016年E套题故事复述
梗概:Mary露营时摔伤了腿,她的狗在公路上设法找人帮助她。
关键词:companion(伙伴), camping(露营), break(使……骨折), driver(司机), recover(康复)
隐藏的信息:
解题参考:
这篇经过断句和联系关键词进行想像后,可知如下信息:
1. Mary有一小伙伴,它是一只小狗。(联系关键词companion)
2. Mary带着小狗去露营。(没带着它去,则下文无法展开)
3. Mary摔伤了腿,倒在地上。
4. 狗跑出去,寻找帮助。
5. 一位司机跟着小狗,找到Mary。(联系关键词,狗找的人极有可能是drive)
6. 司机看到Mary受伤,帮助她。
7. 最后Mary康复了。(联系关键词)
2016年E套题故事复述要点:
1. Mary kept a dog and always considered him a good companion.
2. One day, Mary went to a big mountain with the dog for camping.
3. Unfortunately, when she was taking some pictures, she fell down from a rock and broke her leg.
4. The dog ran a long way to the main road, trying to stop passing cars, but he failed.
5. He hurried back to the camp to see how Mary was.
6. Again, the dog went back to the road, trying to ask for help.
7. Finally, a driver stopped and followed the dog to where Mary was.
8. The driver found Mary lying on the ground, pale and weak.
9. He sent her to a hospital immediately.
10. Three months later, Mary recovered and she knew she owed much to the dog.
注:划线部分为拆分句子,寻找隐藏信息时,跟原文吻合的部分。
复述语言 第7篇
(一) 复述的理论基础:
Swain (1985) 质疑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为二语习得的唯一方法, 提出了输出假设, 并对输出进行界定:1) 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注意;2) 输出能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检验;3) 元语言功能;4) 增强流利性。Izumi (2002, 2003) 指出:在输出环境下, 学习者印证学习的内容越多, 就越能引起对语言形式的更深层更精确地处理, 这能使他们建立更为持久的记忆痕迹。文秋芳 (2008) 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 周丹丹 (2006) 通过故事复述这一活动对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效应进行了研究, 提出“输入频率对故事复述内容的影响显著, 流利性和复杂性也有相应提高。”王改艳 (2005)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语言输出过程做了研究, 通过故事复述研究语言结构知识、习惯表达在口语中的作用。
(二) 语言输入材料的分类
对学习者进行重复性语言输入的复述方法可以实现以输出促进输入的目的, 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输入的语言材料料有很多种, 选择适合的语言材料进行复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材料的根本性原则为适合口语表达、能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语音语调。
1. 教科书
国内学习者在初中、高中阶段英语输入的材料是教科书“新目标”, 这些学习材料, 除了一些句型对话外, 主要以课文为主。大学阶段的教材主要新视野、新世纪, 主要以课文为主, 课后练习为辅助。课文的题材有说明文、议论文, 有小说, 有散文, 这些适用于对于文化的学习, 正式语体的课文相对于生活化的口语来讲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 如果将其转化成口语化的复述, 还需要学习者有很好的输出能力, 因此从这个角度笔者认为课本中的课文仅适合作为中级口语能力以上的学习者复述材料。
2. 日常对话
真实的音频视频中的日常对话和问题探讨的语料作为提升口语的语言输入适合口语表达, 容易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不足之处在于对话多为两人之间, 复述需要大量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 逻辑性不强, 不适合作为学习者复述活动的首选材料。
3. 新闻广播和演讲
作为语言输入, 新闻广播和演讲经常作为英语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的首选材料, VOA、BBC等广播和名人演讲可以使学习者增加大量的词汇和语用修辞, 并了解实事, 但是语体正式, 适合作为以提升口语为主要目的中高级口语能力的学习者的选择材料。
4. 小故事
故事首先满足适合口语表达的原则, 其次能够使学习者保持对英语学习兴趣。故事长度要适中, 太长会使学习者感到焦虑, 太短不能达到增加输入输出的目的。故事最好为母语者的语音输入, 使学习者同时学习地道的语音、连读、弱读和语调。真实的语料输入对二语习得至关重要。适合长度的小故事可以作为初中级口语能力的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材料。
(三) 总结:
听的过程与说的过程是两个系统工作, 听为输入信息, 输入时大脑主要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语言的意义、词语、词语的搭配、句式等;说为输出, 大脑需要对输出进行有效的监控, 要考虑语言的意义、形式、连贯性、精确性等方面。因此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一段语料进行重复性的语言输入输出, 可以对输出进行有效的监控, 提高学习者口语的精确性、连贯性、流利性。分析语言输入的材料:教科书中课文、日常对话、新闻广播和小故事等, 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对于初中级学习者, 适当长度的母语者叙述的故事可以作为进行复述的语言材料的首选材料。
摘要:语言复述是一种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二语习得活动, 使学习者主动摄取更多的语言输入, 有选择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语言的意义、词语、词语的搭配、句式等, 对一段语料进行重复性的语言输入输出, 可以对输出进行有效的监控, 提高学习者口语的精确性、连贯性、流利性。选择进行复述的语言材料的根本性原则为适合口语表达、能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语音语调。
复述语言 第8篇
一、复述发展的方向
最初只是机械地缩短原文, 全部讲出课文的某些部分, 忽略了其他部分。其次, 能以概括的方式讲述课文的某些部分, 忽略或者全部讲出其余部分。最后是能够正确地缩短课文材料, 按照原文的顺序概括地讲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创造性地复述, 对材料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提出原文中没有的结论。
二、复述的特点和要求
复述课文一般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 它们有各自的如下特点和要求。
1. 详细复述
它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内容作详尽的叙述, 主要靠记忆来完成。这种复述有助于学生记忆词汇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同时,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会按提纲复述。
2. 简要复述
它要求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依次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四年级开始, 学生简要复述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只能机械地缩短原文, 有些部分全部讲出来, 而另外有些部分则完全省略;其次, 开始能以概括的方式讲述某些部分, 其他部分或者完全省略或者全部讲出来;最后, 能正确地缩短课文, 按照原文的顺序概括地叙述。
3. 创造性复述
它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根据课文的内容, 以不同的方式改组原文,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这种复述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创造性复述, 重在“创造”, 它不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 而是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发挥再造想象, 进行更具体更生动的叙述。叙述时, 可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原文中没有提出的结论, 并熟练地运用学过的词语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见解, 进一步发展故事的情节, 或者具体地刻画人物的形象等。但要合情合理, 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并使“创造”的部分和课文的中心思想保持一致。
三、选择合适的复述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的复述方式。我认为高年级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是比较适宜的。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合理想象, 充实内容。这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四、如何指导学生创造性复述
1. 课文补白, 扩展复述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着可以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白点, 教师要抓住这些点做文章, 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 进行扩展复述。
例如人教版《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就有几处课文补白点, 可以进行如下的扩展复述:
补白1:通过老狐狸的努力, 锁住小狐狸的木桩被啃得很细了。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营救小狐狸的?
补白2:正太郎掉下悬崖, 老狐狸救起了他。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
补白3:狐狸一家告别正太郎, 跑向树林深处。复述补白:憧憬狐狸一家未来美好的生活。
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加上了这些内容, 无疑使复述更生动丰富了。
2. 改变结构, 变倒叙、顺叙为复述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 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复述课文时, 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复述。又如《穷人》一文, 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复述渔夫回家看到西蒙家的孩子睡在自己家里, 然后通过桑娜的回答把为什么收养孤儿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3. 变化体裁, 创造复述
通常常见的体裁改变有:诗歌体可改为记叙体, 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这种改变文体的复述最适合古诗教学。如《春夜喜雨》一诗中,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 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复述时, 我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 着眼雨的样子、大地的变化以及喜悦的心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性的复述。又如,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 学习课文后, 我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地球的自述》。
4. 课本演绎, 表演复述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故事性强的课文, 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如《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 故事情节生动, 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 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我让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 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 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到, 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 劲头很高。
总之, 创造性复述课文就是在复述中寻找创新, 它不同于其他复述形式, 要求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想象思维的参与。因此, 我们要细读文本, 钻研教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合理展开复述, 最终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复述语言 第9篇
一、板书复述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应只是罗列出知识点, 更应帮助学生化零为整, 理清思路, 为语言输出作铺垫。板书的整体规划, 有助于引导学生整体性思考与表达, 为课文复述做好准备。如在牛津英语6A Unit5《On the farm》A部分的语篇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利用板书进行课文复述, 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又能巩固所学的词汇, 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表格复述
有的语篇中人物多, 信息零散, 缺乏记叙的连贯性, 学生感到难以复述。针对这些语篇, 我就采用了画图表的方法。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表格, 在学习语篇时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 随后再要求学生利用表格来进行课文复述。如牛津英语6A Unit7《At Christmas》的语篇内容是“谈论物品的归属”, 围绕“赠予”和“被赠予”两条主线展开。课文的教学难点在于物品的来路和归属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表格, 从易到难安排阅读。
学生看了表格, 对礼物来自谁、送给谁, 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梳理了语篇思路, 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了方便。
三、图文复述
图文复述, 即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配上关键词来进行课文复述。此方法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 易于激发学生的复述兴趣, 为学生提供复述的依据, 便于学生展开情境想象。如牛津英语6B Unit3《Asking the way》语篇复述时, 我出示以下图文请学生复述:
学生根据图示和关键词, 复述课文大意。通过图文复述, 学生提升了对语篇的整体认识,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角色表演复述
小学高年级语篇以对话为主, 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复述。角色表演复述是最常用的一种复述形式。角色表演复述不仅能巩固语篇学习, 还能满足学生好表现的欲望, 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以牛津英语5A Unit3《At a Music lesson》语篇为例, 角色表演的形式来复述非常适宜。因为本语篇以人物对话为主, 内容又是音乐课, 学生并不陌生, 而音乐课又离不开唱歌, 对话中又涉及了几首好听的英语歌曲。而学生对边说英语边上音乐课还是很有新鲜感的, 所以我觉得让学生亲身体验, 表演一下, 更能加深印象,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果不其然,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表演欲望强烈, 学习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演得不错, 说得也很流利。
五、问答复述
问答复述, 就是在学生阅读语篇后提出一些问题, 再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 然后安排学生根据问题所提供的框架进行复述。如牛津英语6A Unit3《It was there!》语篇教学时, 我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问题。阅读前言部分时, 我提出了四要素:When?Where?Who?What?让学生带着问题, 有目的地去阅读,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答案出来了, 前言部分的复述也就大功告成了。阅读正文时, 我提了四个问题:Where was the camera a moment ago?Where’s the camera now?Where were the films just now?Where are the films now?通过这四个问题, 突破了本语篇的重难点———过去式时态与现在式时态的比较与巩固。问题解决了, 本文的重难点也解决了, 过去式时态也以一种较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随后的复述也就迎刃而解了:就是以这些问题为框架, 问题的答案就是要复述的语篇概要。
六、课文填空复述
课文填空复述就是一项包含语篇主要内容, 将重要单词或词汇由横线代替的课文填空练习。使用这类练习引导学生复述, 有助于学生掌握复述要领, 消除畏惧心理。如在新授完牛津英语5B Unit9《English Club》后, 我采用了课文填空的形式请学生来进行复述。练习如下:
课文填空复述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 还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 把口头复述转变为了笔头复述,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要重视复述能力训练 第10篇
生1:复述课文就是把课文背一遍。
生2: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讲一遍, 能用上课文中的话就最好了。
生3:复述课文就是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4:复述课文就是回家跟父母讲讲这个故事。
从学生众说纷纭的回答中,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什么是复述是不明晰的, 对复述可以分为几类也是含糊不清的。可以想见, 学生回家后练习这个复述课文也是五花八门的。
一、什么是复述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对“复述”一词是这样解释的, 复述特指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学过的内容说一遍。在这个“复述”的解释中, 有三点值得关注:淤“课堂上”即“复述课文”不能放在课后完成。于“学过的内容”即复述是以原作为脚本的, 不是凭空捏造, 胡言乱语。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语言习惯对原作语言做必要的调整, 不必一字不错地说原作的话。由此可见, 复述不等于背诵, 它不是对文本语句的简单再现, 它需要通过记忆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二、复述一般可以分为几类
复述一般可以分为重复性复述和改造性复述两大类。
重复性复述可以直接引用原作的语言, 但不可避免要对原作语言做必要的调整。重复性复述一般又可以分为详细复述和概述两种。改造性复述就是转述。转述是要求改变原作结构、顺序、角度或表现方法的复述。它一般又可以分为概括性转述和改编性转述两种。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一些叙事类的文章后面就出现了“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 复述课文”的要求。这个要求一直延续至六年级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 教师们在教这类课文时往往不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 仅在课后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之后大部分教师不再过问。而详细复述、概述、概括性转述、改编性转述这些复述形式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切实的方法指导并进行扎实训练, 方可使之转化为一种能力。
那么, 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怎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得以培养和提高呢?
详细复述:要尽量完整地保留原作的观点、情节或内容, 不改变原作中材料的顺序。
概述:要根据要求截取主要观点、主要情节或内容。它是一个对文本信息搜集、提炼的过程, 与“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相切合。
不同的文体, 概述就有不同的方法。如:叙事类文章抓起因经过结果;状物类文章抓事物的不同方面等。有的文章可以抓课题, 用扩题法归纳, 教师要导方法, 并训练说得简洁完整。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勾连意识 (或者说是类的意识) , 今后学到同类课文, 引导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概述, 通过多次训练使之逐步转化成能力。
概括性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它要求删去次要的、解释性的和修饰性的内容, 并要求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 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
改编性转述:需要依据原作重新编写, 可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 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讲述可以不受原材料的束缚, 有的地方可以详述, 有的地方可以扩展, 有的地方可以变序、变换角度、改变表达的形式。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时就是以教材为资源、凭借, 着重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在让学生完成第一板块的朗读课文后, 薛老师就在课堂上成功演绎了让学生概述、详细复述和改编性转述的练习。 (附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读完《哪吒闹海》这一个故事, 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 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 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练习概述)
师:谁有这个本事?
生: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 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 (师插话:第一句。) 他来到海边, 一摆混天绫, 搅得水晶宫都摇晃起来; (师插话:这里用分号, 继续。) 他一扔乾坤圈, 一下子就把夜叉给砸死了; (师插话:还是用分号, 继续。) 他一抖混天绫, 就将三太子逼出了原形。 (师插话:句号。这是第二句。) 从此, 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师插话:这是第三句。)
师:谁还有本事说得不一样?
生:哪吒决心治一治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 (师插话:父子。) 哪吒决心治一治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父子, (师插话:第一句简洁明了。) 便带着乾坤圈和混天绫来到大海边, 他就是那么轻轻一摆、一扔、一抖, 便打死了夜叉和龙王的三太子。 (师插话:了不起!将三闹用三个“一”概括, 的确有本事!这是第二句。) 从此, 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师插话:第三句。)
师:有个小建议, 两次用到了“胡作非为”, 重复了, 可以换一个词语。
生:从此, 东海龙王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师:这样就完美了!谁还有本事概述? (生概述)
师:这三句话中, “为何闹”是原因;“如何闹”是经过;“闹了又如何”是结果。把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就把这个故事说得
生:完完整整。
生:具体。
生:清清楚楚了。
板块三:学习讲述
师:有些同学说这个故事是爸爸妈妈讲给你听的, 讲故事可不能这样概括地讲。要讲得
生:栩栩如生。
生:清清楚楚。
生:讲得完整、具体。
生:讲得精彩。
师:这个故事讲给谁听比较好?
生:薛老师。 (众笑)
生:讲给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们听。
生:讲给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听。
师:怎样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呢?老师有一个法宝。
生:什么? (好奇地)
师:概述的时候, 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的时候, 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有了这个本事, 你就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了。我们一起来练一练吧!就看这一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 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
生: (齐读)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师: (板书) 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 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 就大喝一声
生:你敢到海里洗澡, 看我把你收拾!
生:你敢在海里洗澡, 我一定要把你杀死!
生:你敢在这里洗澡, 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
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哪吒把水晶宫搅得不得安宁, 天翻地覆, 这不是找死吗?
生:你居然在龙王面前洗澡, 你不想活啦? (众大笑)
师:谁在龙王面前洗澡啦? (众又大笑)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 居然在龙宫前洗澡, 你不想活啦?还把我们的水晶宫搞得摇晃起来。”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 竟然敢在水晶宫门前撒野?你活得不耐烦了!”
师:大喝一声, “呔!” (众大笑) 加一个“呔”字, 就有声有色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 你这个小娃娃, 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 看我不把你收拾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 你个小娃娃, 把我们的龙宫搅得天翻地覆, 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师:哪吒转身一看, 只见
生:哪吒转身一看, 只见一个凶猛的怪物举起锋利的斧头砍了过来。
生:哪吒转身一看, 只见一个相貌丑陋的怪物, 穿着三角裤衩 (众大笑) , 凶神恶煞地向他冲过来, 举起斧头便砍。
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青面獠牙的一个怪物。哪吒怕不怕?
生:一点都不怕!
师:于是, 就笑着说
生:哪里来的怪物, 想要我的命啊, 门都没有!
生:哈哈, 红毛怪物, 你也会说人话的啊?
师:人物一开口, 故事就生动啦!现在, 将刚才这几句话连贯地讲一讲。 (生练习讲故事)
师:谁有本事, 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
生: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便大喝一声:“呔, 你这个臭娃娃, 居然敢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 看我不把你收拾了。”哪吒转身一看, 只见一个红毛怪物凶神恶煞地盯着他, 便笑着说:“哈哈, 你想打我?还嫩了点。”夜叉一听火冒三丈, 暴跳如雷, 举起斧头向他砍去。 (掌声)
(生讲述故事)
师:一句话讲成三句话, 这就叫具体、生动、形象!如果一个故事, 把每一句都变成三句话, 好听不好听?
生: (齐) 好听!
师:课后, 我们要努力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这就是讲故事。
板块四:学习转述
师:课文最后有一句话, 说:“从此, 龙王父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如果你是龙王, 会善罢甘休吗?
生:不会!我会带着虾兵蟹将跟他斗。
生:我会向其他龙王搬救兵。
生:我要亲自去收拾哪吒。
师:哪吒是一个7岁的小娃娃, 一般小娃娃闯了祸, 会找谁?
生:会找他的爸爸、妈妈。
师:假如你是龙王, 找到了哪吒的父亲李靖, 你会怎样?
生:去告状。
师:你帮龙王想一想, 怎么“告”才能让李靖相信是哪吒的错?
生:李靖, 你的儿子哪吒犯了滔天大罪!他一摆混天绫, 就使得我的龙宫摇晃起来;他一扔乾坤圈, 便把我家夜叉打死了;他一抖混天绫, 还把我三太子的原形逼了出来, 最可恨的是他还把龙筋抽了出来。赶快把你的儿子交给我处置!我要将他碎尸万段!
师:你这么说, 我就奇怪了。我的小孩哪吒才7岁啊, 怎么会打死夜叉和三太子呢?
生:你不知道啊?他有两件法宝, 一件是混天绫, 一件是乾坤圈。
师:那他怎么会到大海边去, 怎么会把龙宫搞得鸡犬不宁啊?
生:他干坏事, 我什么也没干。 (众大笑)
师:你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自露马脚! (众大笑不止)
生:哪吒把我的龙宫摇晃得快塌了, 派出去的夜叉又被他打死了, 还把我的三太子的龙筋抽出来送给你做成了腰带。 (师插话:哪吒还来不及送呢!) 所以你要把他交给我, 交给我处置。不然, 我要上玉皇大帝那里告你!
师:龙王是这么说的, 那么作为哪吒的父亲, 他相不相信?
生:不完全相信, 他马上会去问哪吒的。
师:如果你是哪吒, 到了父亲面前, 会怎么做?
生:会解释。
生:会向父亲揭露龙王父子的罪行。
生:会和龙王争论。
师:如果你是哪吒, 会怎样来说这件事?
生:父亲, 你知道吗?龙王父子常常为非作歹, 老百姓都不敢下海捕鱼了。我只不过是在海边洗个澡, 就出现一个怪物, 他举起斧头便砍, 我没办法才打了他, 可不知道他怎么就死掉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 举枪便刺。我也没办法, 不小心又把他打死了。
师:两个“没办法”, 责任都在夜叉和三太子身上了。但你说得不太清楚, 还能讲得更明白一些吗?
生:父亲, 你不知道吧?这龙王父子常常兴风作浪, 老百姓都恨透他们了。我在海边洗澡, 也不碍他们什么事, 却有一个怪物举起斧头便砍我, 我一扔乾坤圈, 他就死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 举枪便刺, 我只是抖了一下混天绫, 他也死了。我不知道他就是三太子啊!
师:同样一件“哪吒闹海”的事, 龙王和哪吒都在李靖面前讲述了一遍, 这样的讲述都是对原来这件事情的转述。龙王和哪吒两个讲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一个是讲哪吒干坏事, 一个是讲龙王干坏事。
生:龙王是告状, 哪吒是解释。
师:对!因为他们的目的不一样, 所以说法也不一样。那么, 这篇课文的编者, 他是站在谁的角度写的?在帮谁说话?
生:帮哪吒说话。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胡作非为, 这些词语都是说龙王是坏人。
生:坏人都被哪吒打死了, 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
生:夜叉举起斧头便砍, 三太子举枪便刺。这些都不是好人。 (众笑)
生:作者说哪吒有法宝, 还把哪吒打死三太子的事情省略了。
师:编者把哪吒当成了什么来写的?
生:英雄。
师:对!目的是为了颂扬这样一位英雄。现在我们看一下, 一个故事有了三种说法, 都因为
生:目的不同!
师:如果现在有两个同学在你面前说这件事情, 一个这样说, 另一个同学那样说, 两个同学的说法不一样, 你相信谁?
生: (不知道怎么回答)
师:你糊涂了? (众大笑)
生:相信后面一个。 (众笑)
师:后面的都对?
生:谁也不相信!
师:总得相信一个。
生:相信自己! (掌声)
师:对!要相信自己, 要学会分辨是非, 这样你才能变得有本事。今天我们先是朗读了课文;然后是概述课文, 一件事说成三句话:原因、经过、结果, 说得清楚, 完整;我们还练习了讲述故事, 一句话变成三句;最后我们学习了转述, 一个故事有三种说法, 目的不同说法不同。那么, 《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还是让我们回去读原著《封神演义》吧!
课文复述的三个妙招 第11篇
一、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促进复述。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常常配备一些插图。对小学生来说,大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总是爱被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所吸引,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图片,再现情境,以帮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长城》一课时,课后有一道习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课文内容,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要对课文有基本的概述。在教学时,怎样才能使学生出口成章,尽快回答完这个问题呢?笔者主要采取了复述引路的方法。为了降低学生的复述难度,教师让学生首先仔细阅读每一句话,并且和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起来,找出对应的内容,并说说课文是如何细致地对长城的每一处地方进行描写的,然后再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意思连起来的说一说,这样教学,不及降低了学生的复述难度,而且也完成了课后习题,这样学习简单轻松,提高了学习效果。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对于《长城》这篇课文来说,结合教材中插图较多,并且与文本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在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采取借图复述的方法,这样复述课文,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复述效果显著。
二、提炼词语,积累内化,高效复述。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词语不仅本身包含着深刻的意思,而且与全文思想内容或者行文线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就可以从提炼词语入手,找出文中关键性或者代表性的句子入手,连词成段,连段成篇,帮助学生复述课文。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这是一篇按照作者游览顺序描写的课文,在教学时,笔者就采取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复述的方法。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每段话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并且从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的词语,就这样,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按照游览顺序提炼出了“罗甸、溪流、动口、外洞、内洞”等词语,在学生找出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如何围绕着这些词语进行描写的?怎样才能抓住这些词语把内容扩充完整?就这样,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连词成段,连段成篇,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课文复述,并且为教学拓展活动中的“我是小导游”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每段话独立成段,段与段之间联系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的文章有许多,要想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课文复述,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炼出有价值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效复述奠定基础。
三、段意叠加,接力识记,优化复述。
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虽然不再要求教师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但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点还是必须的。在复述课文时,有些课文的篇幅很长,看似复述课文比较困难,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许多段落的内容之间虽然相互展开,但是其内在联系还是比较紧密,因此,在复述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一段一段内容的主要意思展开,再串联到到一起,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文本复述。
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结合每段话的特点,在复述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把段意连接起来进行复述的方法。例如课文第一段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自然段讲了为什么说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第三段讲了“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的由来;第四段讲了人们如果经常到山里来,会遇到怎样的情景……。在学生复述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每段话的段意说一说,然后,在想段意的基础上扩充文本,围绕着段意把这段话的内容说一说,就这样,围绕着段意把相关内容串联在一起,就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对课文的复述。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死记硬背段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的了解与掌握还是必须的,只有当学生对每段话段意真正把握的基础上,复述起课文来才更加轻松自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复述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复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找准复述的突破口,让学生复述起来有据可依,有路可循,从而使学生的复述显得更加轻松。
重视复述训练培养语文素养 第12篇
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读、听、说、写。过去人们仅把复述作为提高“说”这项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训练未能得到重视。其实, 成功的复述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在训练记忆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写作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现在许多学生不愿意深入地读课文, 不善于口头表达, 对写作望而却步, 如果把复述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熔为一炉, 成为一项富于创造性的训练, 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因此, 重视复述训练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那么, 进行复述训练应该注意些什么,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复述方法
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上也见过有教师运用复述的教学手段, 但只是笼统地布置任务, 让学生随便复述, 没有方法指导和具体要求, 学生复述起来常常抓不住中心, 语言啰唆, 寡然无味, 这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学生不会复述, 不懂得复述的方法。因此, 同其他各项学习活动一样, 学生复述课文, 应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进行复述训练前, 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 明确复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要求“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 完整正确、突出要点”。
首先, 复述的语言要准确、完整。复述是对原文主体内容的再现, 复述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原文的主要内容正确而全面地讲述出来, 不能更改主要情节, 不能歪曲原文的主旨。
其次, 复述的内容要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有些学生复述时面面俱到, 不分详略、不分主次地全面复述出来, 甚至变成了背课文, 这样的复述必然加重自身的负担, 进而减弱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影响课堂效率。因此, 要指导学生复述时学会取舍、抓住中心、突出内容重点、层次清晰地讲出来。同时, 帮助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段落结构, 这样, 复述时才能做到有条理。
第三, 复述时要力求声音清晰、表达流畅生动。复述是一项口语训练, 首先培养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复述者要力求用普通话来复述, 咬字发音一定要清楚, 不要有口头禅, 避免重复的话语。在此基础之上, 表达还要力求流畅生动, 学生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使复述更加生动形象。这样, 通过富有感情的复述, 就能打动和感染读者。
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课文是一切领会性学习和表达性学习的基础。复述是以读为基础、以说为切入点的一项训练, 成功的复述需要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的记忆, 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对文章理解不透、把握不准, 在复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颇与歧义。
复述是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的再加工, 但复述并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翻版, 成功的复述不是机械地背课文, 也不是简单地介绍课文大意。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一定的形式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复现出来, 它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 清楚流畅地说出来。复述者只有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才能抓住文章的关键, 把握课文的精髓, 运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把课文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艺术地再现出来, 这样的复述就能融会贯通、生动活泼、富有感情。因此, 深入理解课文是学生复述成功的前提,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生硬地复述, 势必会平淡无味、了无生气。
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组织学生复述文中的故事情节。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深入理解文章, 充分把握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虚伪世故的形象, 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在复述时能够准确把握住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艺术地再现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等相关情节, 复述自然、生动, 富有感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复述方式要灵活多样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复述作为活跃课堂气氛、检查阅读效果的手段, 但很多教师在运用时不根据文章的内容与特点确定相应的复述形式, 不能灵活地变换方式, 千篇一律、形式单一, 学生往往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 渐渐地复述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其实, 复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形式有重复性复述、概括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根据复述的内容又可以分先读后说、先听后说、看图复述、组词复述等形式。教者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性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复述形式, 并且能够不断地变换形式, 给学生以新鲜感, 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其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因为一味地在原文变化不大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能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可以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文复述活动, 并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使他们有兴趣、有愿望、有目的地去阅读。如可以改变人称复述, 有教师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 分别改由皇帝、骗子、小孩子为第一人称复述故事。再如可以变换文体复述, 在教授《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时, 我尝试着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导游词来介绍人民大会堂;教授《苏州园林》时, 又让学生将说明文改成游记来复述。偶尔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扬州平话来复述, 有机会还可以开故事会、举办演讲比赛来练习复述。这些形式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复述的积极性,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四、复述练习要循序渐进
有些语文教师急于求成, 在不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情况下, 一开始就进行难度较大的复述, 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复述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有的, 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引导。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简到繁, 有计划性地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刚开始, 教师要做好示范性的复述, 让学生了解复述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复述前可以让学生先编好复述提纲, 教者也可以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板书关键词、重点句, 提示学生复述。复述的篇幅可以由短到长, 从片断复述到全文复述。复述的文体越来越丰富, 复述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使复述从简单到具体, 再从具体到创造, 实现从“死”到“活”, 从“背诵”到“创新”的过程。同时, 教者要及时地点评学生的复述, 对复述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反复的训练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只要教者能够坚持不懈地训练下去, 学生们复述课文的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复述语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