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精选6篇)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第1篇

发展党员所需要准备的材料:

1、入党申请书;

2、思想汇报(每季度一份,要求手写);

3、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写实表(培养人每季度写实一次);

4、自传(手写);

5、外调证明(必须是党委一级开出的外调函和证明材料);

6、培训材料;

7、审查综合报告;

8、发展党员预审表;

9、党支部意见;

10、党小组意见;

11、培养人意见。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第2篇

1、入党志愿书

2、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3、发展党员综合政审登记表

4、学员登记表(已交)

5、班主任推荐意见

6、个人自传

7、入党申请书

8、思想汇报(不少于4篇)

9、打印成绩单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第3篇

天然生物材料大都具有微观复合和宏观完美的结构。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用于社会生产的材料每一次重大革新和进步都使人类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一步。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相融合,启迪人们从生命科学的柔性和广阔视角思考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融合,涵盖了许多核心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材料系统的开放;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材料与生物体的相容性;材料与生物体复合体系的阶层结构与功能构建;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对细胞行为控制介导、材料设计以及转基因植物与材料制备等。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新机遇,并且孕育着新理论、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诞生[1,2,3]。天然生物材料具有的精妙结构和形态吸引了众多的工程结构设计者和材料科学家们的兴趣[4]。人们也已开展了天然生物材料的结构仿生以及模仿生物体形成中形成材料的过程仿生、模拟生物材料和系统的功能仿生研究,其成果在航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纺织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1 结构特征及相应的仿生材料

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竹纤维仿生材料、植物根部的网状结构和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和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1.1 贝壳仿生材料

贝壳结构中的珍珠层属天然复合材料,其中95%(体积分数)是片状文石,其余5%是蛋白质多糖基体。这些文石片交错排列成层,文石间填充着有机基体。单个文石晶片是微米级的单晶,其间嵌合有孪晶和非晶区。珍珠层中的文石晶体C轴取向一致,与珍珠层垂直。根据珍珠层中文石板片的排列方式,通常将其分为砌砖型(brick wall)和堆垛型(columnar-stack) 两类。砌砖型结构主要存在于双壳类中,其生长呈现叠瓦状排列,微层以类似阶梯的方式重叠。新生晶体沉积在步阶的边缘,通过横向延伸与微层聚合,在纵断而上,文石板片的轴心呈无规则排列状态。堆垛型结构主要存在于腹足类中,在生长处呈现均匀排列的堆垛状结构,新生晶体沉积在堆垛的顶端。由于不同微层的晶体在横向的生长速度近似相等,使得堆垛保持了锥形形貌。在同一堆垛中,纵向相邻的文石板片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仅在水平方向有20~100 nm的偏置与有机基质层中微孔的偏移相对应[3,5]。

珍珠层文石晶体与有机基质的交替叠层排列方式是其高韧性的关键所在。根据这一原理把SiC薄片涂以石墨胶体,沉积烧结成复合叠层材料。该材料的破裂韧性有了极大提高,破裂功提高了约100倍。采用叠层热压成型制备的SiC/Al增韧复合材料,其断裂韧性比无机SiC提高了2~5倍。制备的Si3N4 /BN叠层复合材料,其破裂韧性达28MPam1/2,破裂功超过4kJ/m2。Jackson等在研究TiN/Pt叠层微组装材料时发现:合成材料的硬度和韧性取决于TiN和Pt层的厚度,一定的TiN和Pt层厚度会使材料的硬度和韧性得到最佳结合。这样的材料不仅具有陶瓷材料的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而且具有金属材料的抗冲击能力。当一层膜厚度达到纳米级时,有可能发生特殊的尺寸效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追踪的领域。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开发出新型的超硬材料,在减摩和耐磨等方面加以应用。目前,在纳米多层膜的研究中,一方面是更广泛地探索不同材料间的纳米组合,以寻求稳定的、具有超硬效应的材料系统;另一方面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以增进对超硬现象的物理本质的认识。

1.2 蜘蛛丝仿生材料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投入很大力量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蜘蛛丝是庞大天然生物材料中的一员。天然蜘蛛丝是世界上最结实、坚韧的纤维之一,具有极好的机械强度,其强度远高于蚕丝和涤纶等,刚性和强度低于KFVIAR和钢材,但其断裂能位于各纤维之首,高于KFVIAR和钢材。因此,它比高强度钢或用来制作防弹服的KFVIAR纤维更坚韧,且更具有弹性,质量又轻。据科学家计算,一根铅笔粗细的蜘蛛丝束,能够使一架正在飞行的波音747飞机停下来。

与人造纤维相比,蜘蛛产生纤维的过程和纤维本身对人类与环境都是友好的。蜘蛛丝还具有高弹性、高柔韧性和较高的干湿模量,是人们已知的世界上性能最优良的纤维。此外,蜘蛛丝还具有信息传导和反射紫外线等功能。蜘蛛丝的组成单元均为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与蚕丝相比.蜘蛛丝中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脯氨酸等。在蜘蛛丝中含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结晶度为蚕丝的55%~60%。结晶区主要有聚丙氨酸链段,为β折叠链;非结晶区由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外的氨基酸组成,大多呈双螺旋结构。

1997年,Dupont(Canada)公司已分别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发现了蜘蛛丝蛋白质。同年取出蜘蛛的产丝腺体,查看所制造蜘蛛丝的蛋白质代码,测得蜘蛛丝完整的基因,并将这种人造基因移植至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发酵罐生产,达到每吨培养液产出数千克蜘蛛丝蛋白,将这种蛋白质溶解在一种溶剂中,利用类似于蜘蛛吐丝的纺织技术制成纤维[6]。

加拿大魁北克的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蜘蛛蛋白质基因植入山羊的乳腺细胞中。不久,基因被改变的山羊产出的奶中就含有了蜘蛛丝的蛋白质[7]。加拿大Nexia生物技术公司总裁杰夫特纳说,这种蛋白质能够制造出轻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织物,其强度可挡住子弹,还可降解,这种材料被称之为“生物钢”。生物化学家们认为,“生物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在任何方面都优于石油化工产品。

1.3 骨骼仿生材料

脊椎动物的骨是天然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骨主要由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组成。有机物中约90%是胶原蛋白,还有少量的非胶原蛋白、多糖和酯类等。无机盐中磷酸钙类矿物占骨质量的60%~70%,最主要的是羟基磷灰石(HA),此外还存在非晶磷酸钙(ACP)、磷酸八钙(OCP)和二水磷酸氢钙(DCPD)等,它们被认为是磷灰石的前体相而存在。骨的主体骨架是胶原纤维结构,片状的纳米无机晶体填充于其中。TEM研究表明,板状晶体的轴与胶原纤维的长轴呈平行排列,晶体a轴垂直于胶原纤维的长轴,骨中有机相与无机晶体间巧妙组装,使得骨具有普通磷酸钙无与伦比的强度和韧性。

骨仿生初期主要是成分和结构仿生。由于骨主要是以羟基磷灰石为主的磷酸钙构成,所以最早的仿生思想是制造以羟基磷灰石为主的骨修复和替代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出众,羟基磷灰石迅速在骨修复材料领域中占了一席之地,但由于力学性能较差,脆性太大,骨诱导作用弱,人们不断地提出了改进措施。

冯庆玲和崔福斋等根据天然骨的结构特征仿生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替代材料,并检测了其对骨的修复性能[8]。结果表明,此复合材料成分与微结构具有天然骨的某些特征。用此复合材料压制成的致密种植体植入骨髓腔后,可被骨内部吸收,并诱导骨组织再生,从而实现损伤或病变骨组织的永久修复。研究表明,完全可以通过仿生方法改变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在胶原或者硫酸软骨素,尤其是胶原中的排列方向或结构,而形成真正的生物骨结构[9]。

1.4 竹纤维材料仿生

竹子的整体结构是由基部向上逐渐递减的圆锥形空心结构,每隔几厘米至几十厘米有一个竹节,由节的横隔壁组成纵横关联的整体,这对中空细长的竹竿的刚度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带节的竹竿与不带节的竹筒相比,其抗劈开强度和横纹抗拉强度分别提高128.3%和49.1%。节子处由于维管束方向不与纵轴平行,抗拉强度有所下降,但此处组织膨胀使抗拉截面加大,而保证在外力作用下不在节子处破坏。

竹杆是典型的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增强体维管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外层(竹青部分或表层系统)致密,体内(中部或基体系统)逐步散开,而其内层(竹黄部分或髓环)变成另一种细密结构。竹材的拉伸强度和密度曲线、杨氏模量、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拉伸强度类似。这些性能都是在竹干的竹青部分有最高值,然后沿着厚度方向逐渐降低。对竹材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竹材的表层(竹青)的高强度和高韧性主要是竹纤维结构的优越性所致。竹纤维的精细结构包含多层厚薄相同的层,每层中的微纤丝以不同升角分布,与纤维的交角通常厚层为3°~10°,薄层为30°~45°。不同层面的界面内的升角逐渐变化,意味着可以避免几何和物理的突变,因而相邻层面的结合可以大为改善。同时,外层厚度的增加使得竹材正向刚度有少量降低,但切向刚度会大幅度增加。

根据毛竹外密内疏的结构特性,孙守金[10]等用连续电镀法在碳纤维上镀Fe和Ni,制备了镀Cu-Fe或Cu-Ni的双层碳纤维,用它们分别制备了CF/Cu-Fe和CF/Cu Ni复合材料。与Vf相近的CF/Cu复合材料相比,这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导电性能都有显著的提高。刘文川等制备了SiC包裹碳纤维的梯度基复合材料,发现这种材料密度低,力学性能优良和抗氧化功能突出[11]。杜金红则在气相生长纳米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镍,并对它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清华大学的学者依据竹材中微纤维别具特色的层次结构,提出仿生的纤维双螺旋模型。实验表明,其压缩变形比普通纤维的提高3倍。

1.5 植物根部的网状结构和仿生材料

人们研究植物根部的网状结构,提出了分形树纤维结构模型。在验证试验模型中发现,纤维拔出的力与能量随分叉级数增多和分叉角变大而增大,突破了传统材料的提高强度要以降低韧性为代价的概念,并在试验中证实了通过改变纤维的结构可以同时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周本廉等进行了仿根状结构复合材料的研制。结果表明,具有分叉结构的纤维拔出力和拔出能随分叉角的增加而增加,且大于无分叉纤维试样。纤维对断裂功的贡献为纤维拔出的平均值,于是纤维拔出能越大,纤维对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贡献越大。因此,分形树结构的纤维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如今仿根部网络结构已广泛在堤坝和建筑业等工程领域应用,并显示了优越的性能。同时,这个纤维模型可对材料的设计提供可贵的思路[12]。

1.6 纳米仿生材料

纳米材料(颗粒直径为1~100nm)以其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显著区别于一般的颗粒与传统的块体材料。核酸与蛋白质是执行生命功能的重要纳米成分,是最好的天然生物纳米材料。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编织了一个复杂与完美的生物世界。

生物纳米材料可分为4类,即天然纳米材料、生物仿生与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智能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的纳米材料与活细胞形成的复合材料或组织工程纳米材料。纳米材料问世以后,仿生材料研究的热点已开始转向纳米仿生材料,这是因为自然界动物的筋、牙齿、软肾、皮、肾骼和昆虫表皮等都是纳米复合材料。

2 仿生材料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2.1 仿生材料的定义

仿生材料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13]。因此,仿生材料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以阐明生物体的材料构造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从材料学的角度可以把材料仿生分为几大方面,即成分和结构仿生、过程和加工制备仿生、功能和性能仿生。仿生材料学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前沿领域。实际上,它与化学和医学也有密切的关系。仿生材料学是涉及生物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制备相互关系和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在分析天然生物材料微组装、生物功能及形成机理基础上,发展新型医用材料,以用于人体组织器官修复与替代,发展仿生高性能工程材料。

图1表示了生物材料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图1中:材料科学与生物学的两个圆交叉部分表示生物材料学;仿生材料学与医学的交叉部分表示仿生生物医学材料;生物材料学与工程学交叉部分表示仿生工程材料、智能材料或灵巧材料。生物材料通常有两种定义:一是指天然生物材料,也就是生物过程形成的材料,如纳构蛋白(胶原纤维或蚕丝等)和生物矿物(骨、牙或贝壳等),这种定义的内涵相当明确而固定;二是指生物医用材料,其定义随着医用材料的快速发展而演变。20世纪80年代末曾被美国Clemson大学生物材料顾问委员会定义为“与活体接合的人工非生命材料”。这是这种生物材料狭义定义的代表[5]。可以预见,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这种生物材料的定义将逐渐增大生物过程形成材料的成分。这样,两种定义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叠。

目前,仿生材料的研究无论在结构材料方面,还是功能材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工程实施的复杂性,许多内容还处在摸索阶段。在生物力学和工程力学的衔接点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材料学的角度认识天然生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而抽象出更多的材料模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而仿生材料的制备方法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14]。

2.2 材料仿生的新途径

2.2.1 功能结构一体化仿生

多功能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是当今材料发展的重要特征,这在生物材料上体现的近乎完美。对其进行分析效仿要比人们凭空想象或从头试起更为合理。功能结构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机敏材料或智能材料。

2.2.2 仿生温和制备

生物体能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分子组装和模板成型等途径,一边承载一边组装而实现所谓的温和条件下的制备。这不仅节省资源,而且不污染环境。国内外已有一些初步成功的实例,值得人们进一步尝试。

2.2.3 计算机模拟和智能化制备仿生

计算机模拟和智能制备已在材料界兴起,但大多从物理、化学、化工、机械和自动化等角度着眼,很少从生物学汲取营养。其实,生物材料的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过程中蕴藏着大量值得人们效法的规律,可供人们在进行材料的计算机模拟和智能化制备中参考。

2.3 仿生材料的发展趋势

2.3.1 仿生复合材料的仿生研究

基于不同观点,通常可将复合材料划分为不同类型,如金属基、陶瓷基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或分为连续纤维、非连续纤维、晶须、颗粒和晶片增强复合材料。当前,在结构型复合材料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可归纳为:连续纤维的脆性和界面设计的困难;短纤维易从基体拔出,导致增强失效;晶须长径比不易选择;寻求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方法时遇到的困难;如何找到复合材料内部损伤的愈合方法是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由宏观复合形式向微观复合形式发展;从双元混杂复合向多元混杂和超混杂方向扩展;由结构复合材料为主向与功能复合材料和多功能复合材料并重的局面发展;由复合材料的常规设计向仿生设计和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

2.3.2 生物纤维材料

所谓生物纤维材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生物材料,是指“用于取代和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这就需要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尽量接近天然材料的性能。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目的是在分析天然生物材料微组装、生物功能以及形成机理基础上,发展用于人体器官修复与替代的仿生高性能工程材料。其次,它是具有特殊形态的材料-纤维材料。这种特殊的形态使得它们以特殊的功能和应用领域而成为一类。目前,对生物纤维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天然材料的形态功能分析,利用天然材料的原料制备新型的生物纤维材料,或以其机理为指导进行仿生制备。人工的纤维结构材料在修复和替代人体组织或器官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包括人工骨、人工韧带、人工肌腱、人工血管和人工心脏瓣膜等。因此,生物纤维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5]。

2.3.3 智能材料的仿生及设计

通过对生物结构系统的研究和考察,智能材料有了可借鉴的设计及建造思想、模型和方法。从仿生学的观点出发,智能材料应具有或至少是部分具有以下一些生物智能特性:感知、反馈、信息积累和识别、学习能力和预见性、响应性、自维修、自诊断、自动动态平衡及自适应等(智能材料-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可合成智能材料系统的组元。许多材料本身具有内禀的一些“智能”特性。例如,一些材料的性能(颜色、形态、尺寸、机械性能等)随环境或使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内敛的自诊断、学习和预见能力。还有一些材料的结构或成分可随工作条件而变化,从而具有一种对环境的自适应和自调节功能。具有各种独特功能或性能,并可用于建构智能材料系统的材料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利用现有的、在技术上已较为成熟的机敏材料作为组元进行复合是创构智能材料的一种技术途径。这要求采用各种最先进的材料复合技术,提出的问题都具有挑战性。要获得真正的智能材料,仅在宏观及微观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是不行的,必须在纳米或分子及原子的尺度上进行人工结构组装和复合。这方面的探索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面临的技术难题更多,但一旦有所突破,将极大地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正是由于智能材料的重要性,引起了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预计在21世纪,智能材料将引导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的物质文明进入更高的阶段。智能材料的构想来源于仿生,目标是获得具有类似生物材料的结构及功能的活材料系统。智能材料应具备感知、处理和驱动等3个基本要素。它的设计、置备、加工、结构和性能表征均涉及材料科学中最前沿的领域,集中反应和代表了材料科学的最高水平与最新的发展方向。

3 结束语

破解生物之谜,研制仿生材料的路还很漫长。目前人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仿生材料的前途似锦却是毋庸置疑的。仿生材料一个重要的应用方面是生物医用材料。近10d来,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的市场一直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发展态势已经可以与信息和汽车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正成长为下一个世纪经济的一个支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仿生材料,同时也是环保性材料,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来说,大力发展仿生材料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措施。

摘要:自然界中一些生物体的优异结构和特性给人类在不断制造和更新新型材料的过程中带来灵感和启发。根据这些生物体的优秀特征,综述了仿生材料的主要设计思想和方法,重点分析了目前一些典型仿生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一些新材料设计思想方法和制备的模型,对仿生材料的设计和研究等均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仿生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断发展的建筑材料 第4篇

人们学会合成技术以后,建筑材料就从自然材料华丽变身成了——合成材料。

建筑材料逐渐由天然石材转向用泥土在高温下烧制成的泥砖和黏土砖。工业革命给建筑材料带来了巨大变革。在大量生产铝、铁、钢等成为可能之后,金属材料被广泛引入建筑行业,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最大的变革则是钢筋混凝土的出现。现在的混凝土中部加入钢筋进行加固。到了21世纪,虽然出现了很多新型合成材料,但是混凝土依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

现如今,碳纤维、织物、塑料、玻璃等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建筑领域。工程师们还在想方设法地将更多的回收产品作为建筑材料重复利用。

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早期的建筑物大都(dū)是以实用为目的建造的,渐渐地,建筑师和施工者开始关注建筑物的外观了。他们通过使用壁板、石子和木雕等装饰性建筑材料,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应用,以达到美化建筑物的视觉效果。

如今,虽然人们在建筑材料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有几个方面是必须重点考虑的,即实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各人的支付能力不同),同时还必须考虑不同选择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应该选用安全、环保、可持续和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科学写作:

假设你是一名建筑师,正在为客户写一个房屋的策划方案。注意要考虑到气候因素和材料的实用性,告诉客户你计划建造的房屋属于哪种类型,在本地区最适合使用哪些建筑材料,你计划用哪些材料建造框架、墙体和屋顶,并说明原因。

另外:设计一款你自己公司专用的信头,把你的策划方案写在下面。例如:

西罗建筑公司

纽约布朗克斯区英里斯公园大道123号

电话:555-123-4567

2015年5月1日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第5篇

一、提交预审材料:

1、上级党组织预审封面(已发)

2、入党申请书

3、思想汇报(本科生入党需要推优入党表)

4、党校结业证书复印件

5、个人简介(历)

6、群众座谈会意见(标题一般为“关于拟吸收XXX同志入党的群众座谈会意见”,落款由参加座谈会人员签字,7人以上,分别签字。)

7、支委会及支部意见(格式见模板)

二、进入发展阶段材料:

8、入党志愿书(预审通过后发放,填写格式见模板或见表格中的填表说明)

9、入党介绍人的意见(两位正式党员介绍,格式见模板,在入党志愿书上填写)

10、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格式见模板,在入党志愿书上填写)

11、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进行谈话情况和对申请人入党的意见(格式见模板,在入党志愿书上填写)

党员转正需要准备的基本材料

1、转正申请书(预备期满前1个月左右督促预备党员提交给支部)

2、思想汇报(至少2篇)

3、群众座谈会意见(标题:“关于XXX同志预备党员转正的群众座谈会意见”,落款由参加座谈会人员签字,7人以上,谈话内容每人记录一页,分别签字。)

4、预备党员考察表(考察人考察情况记录、支委会意见、支部意见,考察人每半年左右填写一次考察意见)

5、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决议(格式见模板,在入党志愿书上填写)

特别注意:

1、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支部应及时讨论转正事宜,逾期时间较长无法补救,延长预备期在志愿书中永久记载,可能预示不好的情况,而且延长预备期也不能超过1年);

2、填写表格时要严谨认真,不能涂改,注意时间的逻辑性;

3、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讨论吸收该同志为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时间起算,党龄从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支部大会时间起算;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第6篇

1、入党申请书(开校时交的,需培养人查找)

2、积极分子党校鉴定表(需培养人查找)

3、团推优培养考核表(需培养人查找)

4、群众调查意见(按格式填写)

5、党校结业证(复印件A4)

6、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培养人指导填写)

7、入党志愿书(公示完培养人指导填写)

8、思想汇报(2-3份)

9、思想总结(培养人指导填写)

10、两寸照片1张

11、预备党员公示(每个人一份)

12、公示情况登记表

13、支部大会会议记录

14、支部大会决议

注:(1)1-4项由培养人准备,5-10项由发展对象准备,11-14项由支委会准备

(2)思想汇报、思想总结、转正申请等所有材料都不能用打印,只能手写。

新发展党员材料顺序:入党申请书—党校鉴定表(积极分子)—党校结业证(复印件A4)—团推优培养考核表—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思想总结—群众调查意见—预备党员公示—公示情况登记表—支部大会会议记录—支部大会决议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精选6篇)发展党员的材料准备 第1篇发展党员所需要准备的材料:1、入党申请书;2、思想汇报(每季度一份,要求手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