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精选9篇)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1篇
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的电影, 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虽然晚于书籍、广播出现, 却迅速占据了20世纪的舞台中心[4]。虽然电影有诸多功能, 但电影画面所承载的“艺术表现”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是一个文化意符的载体, 因此就其本质来说, 电影是一种“有关联的意符” (Signs of relation) [5]。而地名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演变与当地语言、文化内涵、风土民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无疑当一部电影将地名作为片名时, 该意符的文化关联效应更为凸显。因此在翻译地名类片名时, 译者要尽可能地保留地名所关联的文化指涉。
基于这样的立论, 本文将地名类片名分成两种情况加以分析。
第一种情况:片名中的地名本身包含了英美国家历史、社会、语言、文化的意义。以片名Philadelphia、Mulholland Dr.为例。
电影《费城故事》的英文原名为Philadelphia, 影片讲述了一名同性恋律师因患艾滋病而被上司构陷解雇。他找到另一名男律师寻求帮助, 在克服了对方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后, 最终打赢了官司。Philadelph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Φιλαδέλφεια, 其中φίλος (philos) 意为“爱”, 而δελφός (adelphos) 则意为“兄弟”, 因此在美国, 费城也被称为“兄弟友爱之城” (The City of Brotherly Love) 。《费城故事》的同性恋及同性友爱的双重主题也正好契合了Philadelphia一词的寓意。影片导演也承认, 在费城取景, 又以费城为片名, 无疑增强了地名与影片主题之间的共鸣[2]。对于有着如此丰富寓意的地名, 中文译名“费城”即已失去了Philadelphia的词源学内涵和文化寓意, 更不用说中国观众看到《费城故事》能像西方观众看到Philadelphia一样能会心一笑了。倘若为了保留Philadelphia一词所隐射的电影主题, 而把片名译成《兄弟友爱之城》, 则完全跨越了中国观众对“费城”所直接反映的地理经验。因此作为译者翻译此片名时担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使命, 即要将费城通过影片的诠释在中文语境下建立其与“同性友爱”意符的联系, 所以将片名直译为《费城》或许是增加这种效应的最优选择。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电影Mulholland Dr., 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直译为“穆赫兰大道”, 而归化的翻译策略便是将其译为《失忆大道》。作为地名的Mulholland Dr. (穆赫兰大道) 是位于南加州的一条公路, 为了纪念它的设计者威廉·穆赫兰 (William Mulholland) 而得名。穆赫兰大道被认为是好莱坞的代名词, 因其沿途不仅有洛杉矶盆地的美景, 还有著名的好莱坞标记, 以及众多影星、富翁的豪宅别墅, 旅行者在路上行驶便能“亲身感受好莱坞的历史”。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Mulholland Dr.这个地名, 如1996年拍摄的电影Muholland Fall, 英国电影评论家David Thomson1998年所著的Beneath Mulholland:Thoughts on Hollywood and Its Ghosts, 还有美国摇滚乐队The Gaslight Anthem2012年的专辑里也有名为“Mulholland Dr.”的歌曲。无论是电影, 还是书籍、歌曲, “穆赫兰大道”这个地名都传递了晦涩、阴郁、梦境的意象, 因为它代表了金钱、欲望和名誉, 也象征着好莱坞梦的浮起沉落, 这恰好符合了影片Mulholland Dr.梦幻的表现手法、诡异迷离的氛围以及好莱坞梦沉浮录的主题。但将片名译为《穆赫兰大道》后, 且不论有多少中国观众熟悉这个地名, 地名本身包含的意象怕是无法借由片名传递给观众了。但正是因为多年来的跨文化交际并未实现中文语境下“穆荷兰大道”与此寓意的关联, 因此译者实则承担了这样的使命, 所以《穆荷兰大道》这一译名依旧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是片名中的地名本身并无特别含义, 但是经由电影的传播成为了某种象征的符号。以Waterloo Bridge、Brokeback Mountain为例。
1940年的影片《魂断蓝桥》已经成为了一个跨时代的银幕传奇, 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爱情悲剧一样, 片中罗伊和玛拉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也跨越了时空、语言和种族, 打动了每一名观众。其实电影原本的英文片名为Waterloo Bridge, 指的是英国伦敦的滑铁卢桥, 而中文片名《魂断蓝桥》中的“蓝桥”则位于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 其典故出自“尾生抱柱”的故事。《庄子·盗趾》中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3]后以蓝桥隐喻悲剧的男女爱情。影片本以桥做片名, 并无特别含义, 只因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相遇, 又以女主角在滑铁卢桥自殒收场, 桥成了罗伊和玛拉爱情悲剧的见证。之后英国诗人Windy Cope写了一首名为After the Lunch的诗, 描写了一对在滑铁卢桥上分别的恋人[5]。而这首诗也在2008年被英国作曲家Jools Holland改编成名为“Waterloo Bridge”的歌曲。滑铁卢桥正是通过影视、文学、音乐的形式在西方观众中逐渐成为了悲剧爱情的象征。尽管《魂断蓝桥》的译名能在中国观众心里唤起爱情悲剧的联想, 起到了传递影片信息、弥合文化差异的作用, 但是这种联想是由“蓝桥”包含的典故引起的, 而非“滑铁卢桥”;其次, 滑铁卢桥是在同名电影成为经典之后, 并借助文学、音乐的传播才具备了爱情悲剧的寓意。因此《魂断蓝桥》这个译名在跨文化交际中无形中削弱了滑铁卢桥的象征意义, 这导致滑铁卢桥这个地名无法让中国观众唤起对于爱情的联想, 可以说这样的译名在跨文化交际上是失败的。
地名借助电影成为文化符号的另一个例子是李安2005的电影《断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中断背山本是一个虚构的地名, 用以象征与世隔绝的孤独[6]。忠实原著的李安也通过美轮美奂的视觉图像将“断背山”描绘成一个远离社会偏见、同性恋爱人释放自由的梦境之地, 这也使得“Brokeback Mountain”一词现在成了一个文化的隐喻 (Cultural Metaphor) [7], 即同性爱情的象征。而在中文的语境里, “断背山”一词也俨然成了“同性恋”的指代。倘若Brokeback Mountain像当初的Waterloo Bridge一样被翻译成诸如《山的那一头》这样的片名[4], 虽然这样的中文片名艺术气息十足, 也符合国人的审美, 但无疑会削弱“断背山”一词在日后能形成的“意符关联”效应。
小结: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第2篇
暨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进行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商务English/”>英语、文化差异、不对等、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从事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English/“>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English/”>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English/“>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English/”>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English/”>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English/“>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English/”>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English/“>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English/”>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English/”>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English/“>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②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English/”>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③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English/“>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①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
②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③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刘醒吾 《经贸英语口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3篇
关键词:恋爱不是游戏;功能对等;文化;语义;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71-0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拥有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但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译者及学者对散文翻译的研究都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研究。张培基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译著在翻译界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由于多种翻译理论的应用而特别著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之一,强调产生与原文最对等的信息。
本文作者选取了收录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张培基翻译的卢隐的《恋爱不是游戏》,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希望本文对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和中国散文翻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功能对等原则的体现
(一)文化上的功能对等。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准确传达出原文中的文化含义,但是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因此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文和原文对读者产生的反应需要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一致。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看张培基在翻译与文化相关词汇时的处理方式。
和尚最大的努力,是否认现世而求未来的涅槃,但他若不了解现世,他又怎能勘破现世,而跳出三界外呢?
《恋爱不是游戏》 (张培基,2007,p.192)
Buddhist monks exert every effort to renounce this life in favor of future nirvana. But, without a full knowledge of this life, how could they see through the van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make a clean break with this mortal world? Love Is Not a Game (张培基, 2007, p194)
中文中的“跳出三界外”来自佛教,是一个特有的佛教词汇,而解释“三界”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张培基在翻译时,抛弃了原文所带有的文化含义,尽管从一定程度上,这个翻译失去了宗教的色彩,但是这样的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并且在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造成的反应是一致的。
(二)语义和结构上的功能对等。
奈达所强调的语义对等,指的是在翻译时将“意义”放在首位,但是由于文化价值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很难出现完全的语义对等,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通过适当调整,使译文的语义尽可能与原文语义保持一致。
没有在浮沉的人海中,翻过筋斗的和尚,不能算善知识;没有受过恋爱洗礼的人生,不能算真人生。
《恋爱不是游戏》 (张培基,2007,p.192)
A Buddhist monk without having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in the sea of morals will have no claim of true wisdom. Likewise, one who has never gone through the baptism of romantic love will have little genuine knowledge of life. Love Is Not a Game (张培基, 2007, p194)
首先,原文中“不能算善知识” 的内涵意义是指“不能称为真正的智者”,“不能算真人生”则指“没有对人生的感悟”,因此张培基在翻译时不再遵循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是译出其内涵语义;其次,原文的两句话在结构上时相似的,因此张培基在翻译时也采用的相似的结构来翻译,在作者看来,这种翻译在保证语义不改变的同时实现了结构上的功能对等。
三、结语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强调的是读者的反应,在语言处理时,应该抛开形式注重内容,因此如果翻译过程中翻译过程中不能形式和内容兼顾时,译者可以灵活处理语言,对译文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实在的恋爱绝不是游戏,也绝不是堕落的人生所能体验出其价值的,它具有引人向上的鞭策力,它也具有伟大无私的至上情操,它更是美丽的象征。
《恋爱不是游戏》 (张培基,2007,p.192)
True love is not a game. Nor can its true value be appreciated by the morally degenerate. True love spurs one on to higher attainment. It embodies the supreme quality of selflessness, and is, above all, symbolic of beauty. Love Is Not a Game (张培基, 2007, p194)
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具有引人向上的鞭策力,它也具有伟大无私的至上情操,它更是美丽的象征”是三个相似的并列短语,但是张培基在翻译时为了准确传达出原文的语义,他的译文并没有严格遵循和局限于原文的形式,而是通过适当的调整让译文更加通顺。但是,在作者看来,这句话或许有更合适的翻译,比如:True love spurs one on to higher attainment. It embodies the supreme quality of selflessness, and above all, symbol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auty. 这样的翻译同时保证了语义和结构的功能对等,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原文的忠实。但是,整体上,张培基对《恋爱不是游戏》的翻译实现了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4篇
关键词:英汉广告,翻译,功能对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汉广告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部分。由于不同国家受不同政治经济、贸易体制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英汉广告具有跨国界和跨文化的特点。因此,翻译出符合本国民族心理的、表达习惯的英汉广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英汉广告的翻译,不仅是简单的直译,而是要结合英汉商业广告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创作,甚至是改变原本的形式,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本文试图在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对商业广告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Eugene A.Nida)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理论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对等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而功能对等就是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而翻译的重点不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者的反应,还应当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所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奈达有关翻译理论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有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单纯转换,而是在保持深层结构层次上不同语言间语义上的共同性的前提下,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转换表达角度,用译语意义替代原语意义。
二、英汉广告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
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广告的销售目标,因此广告翻译不仅是一个语义对等问题,更是一种突出广告功能的再创造过程,侧重点在于译文是否有感染力以及能否增强广告功效。广告原文和译文最终目的一致,要求广告翻译功能上的对等。同时,由于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技巧和商业价值的语言,又由于民族心理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翻译达到与原文绝对对等的效果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对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未必是成功的。因而为了保证译文具有原文同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广告翻译应在基本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达到功能对等等效原则。
三、在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对等原则的基本技巧
英汉广告利用文字、图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信息,达到推销商品或服务的目的。而英汉广告的用语能让广告对象对推销的产品产生兴趣与好感,并刻意创造一种美好的形象给人以启迪、联想,以激发对方的购买欲从而达到广告的传播功能、劝说功能、塑造形象功能和刺激消费功能。因此,在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对等原则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广告的目的功能,由此也才能实现广告的商业功效。
在对等原则下,广告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分为直译和意译。直译是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修辞,努力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是最基本的形式功能的对等。但广告用语的种类繁多,如果仅采用直译法处理,译文可能不能完全忠于原文,或者隐晦难懂,且不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译好这些广告词,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的束缚采用意译。意译就是译者不得不舍弃或改变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并使用目的语读者易懂的切合原文意思的词语或习惯表达、句式等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意译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必需由译文预期的目的和功能来决定。
简而言之,意译就是常利用形象生动、委婉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更好的效果。下面我们用例句探讨意译中的对等翻译技巧。
1. 借用法。
借用在英汉广告翻译中指直接借用目标语言中译者熟悉的表达习惯或结构,包括谚语诗歌、习语等。这些用语在翻译中使用能够帮助克服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导致的壁垒,引起目标群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在英译广告时也能保留原文创作的焦点和避免结构和语义的损失。比如:
(1)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救心丸)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广告原文是一个非常机智的汉语广告,尤其是应用的重复和顶真使广告得结构简要,韵律押韵。这样强调救心丸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就达到了。译文借用了英语谚语“A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其结构简洁、韵律押韵,更容易吸引目标群众的注意。其重复和拟人的修辞正好符合了原文的主题,friend一词也给广告的目标客户带来了活力,友好和信任,缩短了产品和顾客的距离。而且译文中的friend in need和friend indeed正好与原文一样结构简洁、韵律押韵。
(2)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亚细亚购物广场)
While in zhengzhou,do as the zhengzhounese do,Go shopping in the Asia Supermarket.
亚细亚购物广场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郑州市的省会,是该市最大的现代购物广场。译文建议外国游客“While in Rome,do as the R omans do”,即建议游客如郑州人一样在闲暇时间购物。该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很好地保留了形式。
(3)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南方咨询公司)
Where there is a south,there is a way.
有目共赏西湖牌电视机
Westlake TVTo see is to believe.
译文借用了英语里最流行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尽管译文中的will被south所代替,译文正好符合咨询公司的宣传且给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语习语“To see is to believe”从形式和意义上都体现了原文,突出了原文的有目共赏。
(4)虽然不是药,功效必比妙。(碧力香水)
To choose it or not This is time to decidefor Billi Cologen water!
诗歌艺术的创造力能表达和重新唤起人们的情感,一些优美的歌词是不分国界、不分时间的在全世界流传。译文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表达王子复杂情感的台词“To be it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译文也给我们展现了在经过仔细比较后,客户最终选择购买碧力香水的过程。因此通过借用诗歌和歌曲的广告同样能达到翻译的对等。
2. 提升法。
提升法,尤其是双关,是广告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这种双关的结构即含有指定的意义又含有相关的意义。但当其相关意义在目标语言里不能同时取代时,译者必须通过牺牲该形式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提升的方法。比如:
(1)天时、地利、人和。
The best time to invest,the best place to invest,the best property to invest.
译者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借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广告语,不仅强调了该房产公司拥有房屋工程的所有优势,还介绍了该公司是最值得投资的特点。显然,直译不太可能既体现文化特征又体现语句特征。因此,译文牺牲文化特征而运用The best的语句,目的是吸引目标群体抓住机会购买房子。
(2)一心二意,照样钓鱼。(自动钓鱼竿)
Do what of your own and left fishing tackle alone.
原文是借用了小猫三心二意而未钓到鱼的汉语儿童故事。如果直译不可能把暗含之意表达出来,所以译文省略了这层意思并只强调了它的句法意义,own和alone的使用译文显现易懂,并突出了鱼杆是自动的,钓鱼只要让鱼杆去做就好了。这样充分达到了广告的功效也符合英文的习惯。
所以在翻译广告文字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做“表面文章”必须要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那么借用就能很好地体现该特点。
3. 补充说明法。
在借用行话、习语或双关等深层语意时,中国的目标群体能非常清楚地知道其意义,但对外国目标群体来讲就有很大的障碍了。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时进行补充说明其深层意思来使英文的广告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
(1)海尔电器,三包承诺。(海尔电器)
We offer 3-R guarantee,namely guaranteed repair,replacement and refund.
三联运输公司:海陆空联运(三联运输公司)
Sanlian Shipping Service SSS:sea-borne,Air borne and Land-surface Transportation.
三包和三联都属于浓缩的表达法。这种表达法虽然简要但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它们很快被大众接受并频繁的在广告中使用。但在对国外的目标群体时,译文就必须详细准确地补充说明三包和三联的含义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默默无“蚊”。(灭蚊片)
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repelling mosquitoes in silence.
广告原文用了“蚊”和“闻”的谐音,并用“蚊”顾客对灭蚊片的满意以及购买产品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译文运用修辞的手法补充说明了incense和silence,重现了广告的语用功能和目的功能。
由此可见,补充说明的翻译法既能保留广告原文形象,同时能让英语群体理解广告中丰富的修辞。
4. 逆向法。
逆向法就是在分析广告的实际功能和含义的基础上,译者插入比原文更加熟悉的语境来达到广告原文的目标和功能。比如:
(1)在家靠自己,出国靠国旅。(中国国际旅行社)
At home you are your own boss,In china you Aladdin’s Lamp is CITS.
在译文中,“国旅”是“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简称也指朋友。译文通过中国谚语“在家靠自己,出门靠朋友”得出结论国旅是可信赖的朋友,游客在国外旅行时可完全依靠。但为了达到原文的功效,译文还插入了国外游客相当熟悉的传奇的阿拉廷神灯来描述国旅服务的神速和周到并唤起大家的情感。因此,游客在中国旅行时也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中国国旅。
(2)蚊子杀杀杀。(雷达蚊香)
Mosquito:Bye,Bye,Bye
译文的成功在于情景的对等,它没有机械的把“Bye,Bye,Bye”翻译成“kill、kill、kill”,且该句子暗含只有血战才能杀死蚊子的意思。但是译文“Bye,Bye,Bye”却能引起顾客积极的联想,即通过蚊香喷雾,能让大家远离蚊子的困扰。因此,“Bye,Bye,Bye”更像一则广告,且和原文有着和谐的效果。
5. 拟人法。
在广告翻译中,情感的表达占有重要地位。译文的翻译不仅是用来欣赏,更重要的是刺激顾客的欲望而最终采取行动。因此,广告翻译中仅有语句的对等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应该将感情注入无生命的产品中并以此激起目标群体积极的情感并对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所以译者在翻译英汉广告时多使用“you”来缩短产品和顾客之间的距离是个明智的方法。比如:
(1)君家发达,发达进家;发达电器,伴君发达。(发达电器)
You advance,advance with you.Advance with you,we advance.
译文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且译文的开头对仗了译文的结尾,且“you”的三次重复强调了产品是顾客感兴趣的,并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共鸣。
(2)穿上“金鞋”,足下生辉。
Golden shine,shines your way.
广告原文强调了鞋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但在译文里,广告的焦点却转移到了顾客这一方。强调“you”获得了该产品,能获得好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广告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和语言互动。译者要摆脱“忠实”标准的束缚,以功能对等为原则,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从原文的不同角度传达信息,进行虚、实译的结合,并注意利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把广告词语的个性表现出来,做到达意、传神的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1(5)
[2].曹顺发.广告用语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3].唐拥军.翻译的对等原则初探[J].渝州大学学报,2001(6)
[4].曹明伦.广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2006(6)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5篇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研究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因此,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按照一定的翻译原则,在对等的基础上,使异域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作 者:陶曙教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与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31(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文化差异 对等 翻译浅析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 第6篇
【关键词】对等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 具体运用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商务英语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仍然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如何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目前大多数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比较重视的问题。
一、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
文章中提到的对等理论主要是由奈达提出的,奈达认为,翻译指的是语义、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自然、最恰当的等对语言对原语信息进行表达的过程。奈达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应该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等值的反映。功能对等是奈达对等理论的核心,具体来说,功能对等不仅仅应该包括语言形式的对能,还应该保证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及保证不同文本读者之间的反应的对等,关注的着重点在于译文读者阅读后与原文读者阅读后的心理反应的相似度,相似并非相等。现代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指的是译文不与原文多表达的含义相背离,应该符合原文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达”指的是译文不应该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在语言文字进行创新的基础上还要保证译文语句的通顺性;“雅”则指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所用词语的得体,追求文章本身所体现的优美,争取译文在通顺的基础上更加优美,将原文中所体现的感情尽量表现出来。
奈达的对等理论将翻译的衡量标准定位在读者的身上,通过对读者的反应进行比较来衡量译文的好坏。对等理论对于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务英语翻译的主要针对者就是交易的双方,准确了解双方的意图和情感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的选择都是在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的实践证明,商务英语的翻译不应该太过拘泥于翻译的形式,应该尽量将重点放在双方的意图和情感传递上。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
1.词汇特点。商务英语的词汇种类比较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大多数的词汇都具有多种含义。比如对商务函电进行翻译,应该保证使用礼貌、得体、简单、明了的词汇;对商务合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翻译用语的准确性,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表意不明的现象,而且还应该选择规范、正式、严谨的翻译语言;如果翻译的内容是商务广告的内容,就应该选择生动、通俗的词汇,尽量保证选择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商务英语按照其功能分类,主要分为谈判英语、经贸英语、财务金融英语以及管理英语和广告英语等。
2.语法特点。商务英语在语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商务信函、函电等体现了其简单明了的特点,这类文本使用的语句通常是短句和简单句;逻辑性强主要体现在商务合同的翻译上。商务合同大多数会使用长句、复合句而且文本通篇以陈述句为主。
三、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1.词汇对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商务英语翻译形成了许多固定的词语和固定的表达。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固定的表达法,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这些固定词语的用法,以实现正确表达翻译文本含义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比较容易出现一词多译的情况,在不同类型的商务活动中,一个词语所需要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以“stakeholder”为例,具有“利益相关者”、“保证金保存人”以及“项目干系人”的含义,翻译人员就需要对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来选择不同的含义,以达到正确表达交易双方思想的目的。
2.句法对等。从句法的角度上对商务英语进行分析的话,商务英语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大量的长句和套句,句型也以陈述句为主。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语境以及所要表达的含义还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以保证能够准确的表达文本的含义,正确传达交易双方的观点或想法。以“You kindly enclosed with your letter dated the third of may particulars of product description,for which we thank you.”为例,对这句话进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对句尾“for which we thank you”的处理,由于which所引导的从句过长,如果按照英语的习惯用法进行翻译的话,从句是应该置于句子前边,那么翻译过来的文本就是“贵方5月3日来信中所附之产品说明,我方十分感谢”,这样的表达会给人一种很怪的感觉,不符合语言的逻辑性,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将此句翻译成“我方十分感谢贵方随5月3日函附上的产品说明。”除了句法上的技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还会用到成分分译法和句子变化等翻译技巧。
通过对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以及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等理论在商务翻译中运用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译者在提高自己翻译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进行准确的掌握;其次,应该对商务英语翻译中固有的表达法以及由长期翻译实践积累下来的固定用法进行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作为商务翻译的译者,其不仅应具有对语境进行准确分析的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的传达交易双方的意愿,而且还应该重点掌握句子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高乐平.对等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运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7篇
提及翻译理论研究,就不能不提及其核心问题,即翻译原则,也就是翻译标准问题。在中西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翻译研究中,翻译标准问题都是各流派的翻译理论家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不同的传统、流派,不同翻译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翻译词典》对翻译标准是这样论述的:“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应努力达到的目标。”虽然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翻译界对此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定论。中西方翻译家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中西方翻译界遵循的翻译理论不尽相同。中国译界一直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为翻译的准绳,而西方翻译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要算“对等原则”,其中又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代表,两者分别是中西方翻译界举足轻重的翻译准绳。虽然两者都曾受到质疑甚至是否定,但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两大翻译标准依然是中西方翻译界最具权威性和生命力的。
对比而言,奈达的翻译理论基础更扎实,科学性较强,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文学的深厚土壤为根基, 有前人丰富的翻译经验为基础,有汉唐以来的佛经翻译为参照,因而他的翻译理论更具经验性、模糊性、美学性。在翻译理论史上,最具有中国代表特点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而最具有西方代表特点的当属奈达的“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笔者结合这两大理论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特点, 客观地分析了严复和奈达的翻译原则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分析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和奈达的“对等”的翻译原则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对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和奈达的“对等”的翻译原则的一致性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 试从相似性中找出二者的共同之处,进而在结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和奈达的“对等”的翻译原则的优势的基础之上,提出观点,同时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信 、达 、雅 ”和 “功 能对等 ”翻译原则对比分析
尤金奈达围绕《圣经》翻译展开了学术生涯。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将语言学应用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成就了翻译研究领域最经典的理论之一。为减少不同翻译标准指导下译本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更统一的标准,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两种语言间要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而不追求文字上的死板对应。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翻译不仅是表面词汇意义上的对等,更是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除了表层的词汇信息外还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为单纯追求形式对等可能掩藏甚至歪曲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为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译者应遵循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的翻译原则。奈达对功能对等理论作了如下解释, 是指译语接受者与原语接受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按照这一解释,“对等”是指与源语取得对等效果,“自然的”是指译语要做到自然,而“最接近的”则意在将两种取向在高度近似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因此,这一理论既对源语信息的“忠实”提出了要求 ,又对译语要符合使用规范和习惯有所要求。根据奈达的理论,作为译者,如果要更好地翻译文本,最首要的尊重接受语,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接受语,而不是随意创造语言。因此,奈达理论在强调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尽可能相似的同时,也不排斥翻译的外来色彩。奈达承认源语和译语对等的程度取决于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差异越大,对等程度越低。
纵观我国的翻译史, 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当推19世纪末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其三字原则“信”“达”“雅”独步中国译界百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译论的发展。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不能歪曲原文,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要通达明白;“雅”则指译文要简明优雅。简而言之,“信达雅”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因此,我们应该把“信达雅”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原则体系,这是严复根据自身的翻译经验提出的翻译原则,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极大,至今仍有不少人言必称“信、达、雅”。然而这一理论中,唯“雅”字易起争论,有人对“雅”字提出批评,认为既然要忠实于原文的风格,那么“人雅我亦雅,人俗我亦俗”。应该说这种说 法是有道 理的 ,但是 ,我们评判 翻译标准 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在严复的时代,通过翻译介绍到我国的作品很少有现代小说中的那种粗俗的内容和文字, 并且当时翻译作品的读者都是崇尚高雅的封建知识分子,从提出的时代背景看,提出这条标准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倘若原作是一部文学作品, 则其字词语汇的运用必然是雅亦有文学性,俗亦有文学性,雅俗之对立消失在文学性之中。至于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对上述标准提出修正,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两人都属于意译论者,都主张把读者的反应当做检测译文优劣的一大因素, 都主张用接受语的习惯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都属于“归化”派。但奈达的理论适宜于重在传达信息内容的文本上,即非文学文本;严复的理论可用作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原则。换而言之他们的理论是翻译标准的两个方面, 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而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建构标准,更适用于具体的翻译过程。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我们应把两人的理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微处着手,宏观把握,这样一定能创作出更好的译作。
3.结语
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不是唯一的,动态对等理论不是唯一的,“信、达、雅”理论也不是唯一的。一种理论的应用范围总是有其局限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不断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在批评一种翻译理论的时候,要看准它的局限性到底在哪,而且应该抱着向前看的态度。当“信、达、雅”理论刚问世的时候,人们批评的焦点集中在“雅”字上。其实严复翻译理论的问题不在这儿,而是它的对象与目的的局限,它同其他所有的翻译理论一样,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翻译实践。只要我们用对待奈达理论的态度来对待严复的理论,把“信、达、雅”看做是一种伟大的翻译理论,而不是一种唯一的理论,才能对严复的理论作出恰如其分的历史的评价。
综上所述,再伟大的翻译理论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时代在发展,目前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各种新论迭出,翻译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人的大脑,扩展到语篇乃至于宏观文化。时代在呼唤新的翻译理论,我们要有新的翻译理论同包括“信、达、雅”、动态对等在内的传统理论一起去指导、解释无比丰富、复杂的翻译现象。在当前这个新理踵出的时代我们客观上具备了这样做的条件, 主观上也应该努力地这样做。
摘要:被誉为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的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得益于他的圣经翻译实践,在全球翻译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严复的三字理论“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最为成熟和影响深远的。奈达和严复相差半个世纪,其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及各自独特的见解。本文对中西方两大主导翻译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更适合时代发展和新形式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8篇
关键词:语域理论,金融英语翻译,对等原则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与世界之间的国际金融往来日益频繁和广泛。国际金融活动涉及各国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往来及信息交流, 更涉及各国际金融组织, 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 (BIS)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及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IAIS) 等国际金融组织对各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提出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活动频率的增加, 金融英语 (Financial English)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金融英语翻译就成为国际金融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向英语研究者和翻译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刘法公教授提出商贸汉英翻译“忠实 (Faithfulness) , 准确 (Exactness) , 统一 (Consistency) ”的六字原则, 这对金融英语翻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他指出, “忠实”原则是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 要求信息内涵上相等”;“准确”原则是指“译者在将原文语言内容转换到译文语言内容的过程中选词准确, 做到概念表达确切, 物与名所指正确, 数码与单位精确”;“统一”原则是指“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名、概念、术语应始终保持统一, 不允许将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名。”然而我国金融英语翻译的现状还不尽人意, 主要是由于目前对金融英语翻译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比较分散;其次, 大量的翻译研究者钟情于文学翻译及其理论研究, 较少有人涉足适合金融英语翻译的独特原则的探讨;再加上在金融翻译实践中, 许多译者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及对金融翻译的策略、技巧掌握不够, 导致在金融翻译中出现很多错误。博大精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 (register theory) 视角入手, 拟从三大情景因素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解析在金融英语翻译中应遵循的对等原则, 其内涵应该是寻求原文与译文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上的对等, 并以翻译2010年7月IMF对美国的金融系统稳定评估 (FSSA) 报告为例来阐述对等原则的实际应用。目前, IMF和世界银行正在对我国开展FSAP评估, 并将在评估结束后向全世界发布IMF对我国的FSSA报告。准确地翻译美国FSSA报告有助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了解IMF评估视角,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二、语域理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
在我国翻译界有史以来存在着众多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从支谦提出的“因循本质, 不加文饰”的翻译方法, 到严复的“信、达、雅”, 钱钟书的“化境”论, 傅雷的“神似”论, 鲁迅体现出的“异化”论等, 都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当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理论基础上, 翻译研究者们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从西赛罗的“作为演说家的翻译”, 到多雷的“翻译五原则”,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奈达的“动态对等”,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等。在源远流长、百花齐放的翻译研究进程中, 研究者们一直在求索用怎样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笔者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对等含义的阐述对于金融英语翻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等的含义
韩礼德 (M.A.K.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到翻译领域已有40多年的历史。系统功能学是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综合研究而建立起来的, 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完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践性。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领军人物黄国文教授指出, 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1999至2002年间历经了学术上的研究热潮, 其理论兴趣的一大热点就是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于翻译研究。作为一个体系较为完备的语言学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各分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资源。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翻译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 对等在本质上不是形式的对等, 而是语境的对等。由于意义系统受制于语言社会文化语境, 因此, 寻求意义的对等实际上是寻求两种语言情境的对等, 也就是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功能的对等。胡壮麟是我国较早运用韩礼德语言学理论讨论翻译问题的学者之一。他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论述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对等”的内涵作了深入解析“翻译一般是寻求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翻译的对等关系不能只建立在一种意义 (通常是概念意义) 的基础上;在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的概念意义对等的同时, 还必须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 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的对等。在一般情况下, 好的译文需在这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因此, 笔者认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可以获知在金融英语翻译中为了达到真正的对等, 译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对等, 而是应寻求语篇在不同语境下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真正对等。金融英语的译者应考虑到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语言的语境功能, 才能使译入语读者接受到和原语文本对等的含义。
2. 从语域理论看金融英语的语域特征
尽管已有不少学者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分析翻译现象, 然而,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分析金融英语翻译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金融英语翻译涉及众多行业, 贯穿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 其语言词汇丰富多变, 句法格式简练严密。笔者认为, 正确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来指导金融英语翻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金融英语翻译时, 对于翻译金融业务信函、金融报告、国际金融准则和金融监管法规等常见应用文体时, 译者应该知道在译文中如何找到符合目的语的规范译法, 并依据语言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来完成翻译任务, 寻求语境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对等。根据语域理论, 决定语言特征的三大情景因素是:语场 (field) 即话语范围, 语旨 (tenor) 即话语人关系和语式 (mode) 即话语方式。语境的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项改变, 都会引起所交流意义的变化, 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 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语域理论强调语言发生的环境, 即语境的作用, 认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 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和解释。就金融英语而言, 语场指的是金融交际活动中的具体内容和主题;语旨指的是参与金融活动双方为了达到共同期望值而表现出的各种关系;语式指的是金融活动中各种应用文体所采取的语言方式和语篇风格。语域理论兼顾了语言内部的纯语言功能和语言的社会功能, 这正是翻译所追求的对等意义所在, 对于我们分析金融英语翻译也起着指导作用。
三、金融英语翻译中对等原则的体现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功能归纳总结为三大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及语篇功能。在金融英语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从分析金融英语的语域特征出发, 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情景因素来把握原语文本的含义, 准确地表达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正是我们在翻译中所追求的“对等原则”的真正内涵。
1. 语场因素中概念意义的对等
语言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 (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 是语言对于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 以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场决定的是话语范围。在金融英语翻译中, 译者的任务就是让译文读者从翻译中体会到原文语言的宗旨, 最大限度地获得寻求与原文概念意义上的对等。译者必须充分了解金融英语语场中词汇的特殊性, 选择与其概念意义对等的表达。由于金融活动的范围很广, 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多个领域, 而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词汇, 因而, 金融英语语场的多题材性决定了其在词汇上的特殊性。金融英语的专业词汇都有其特定的、精确的含义。如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宏观审慎监管) ,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外汇市场) , Letter of Guarantee (银行保函) , 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 等等。金融英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词汇与金融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它承载着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笔者试通过FSSA报告中的例子来分析概念意义的对等:
在普通英语中无法查找到“nonperforming”和“arbitrage”两个词语。我们来看在美国FSSA报告中有关nonperforming和arbitrage的用法:
例1:Bank balance sheets remain fragile and capita buffers may still be inadequate in the face of further increases in nonperforming loans.
误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仍然脆弱, 面对进一步增加的未履行贷款, 资本的缓冲能力可能仍旧不足。
例2:Every effort should be taken to coordinate these efforts internationally, to ensure they encourage a“race to the top”rather than inconsistent approaches that could widen the scope for regulatory arbitrage.
误译:应尽力协调各国, 以保证它们鼓励“冲顶赛跑”而不是采取不一致的监管措施, 以防止扩大监管货币套利的范围。
在上述两例的翻译中, 译者只做到了词义的字面意义对等, 并没有寻求nonperforming和arbitrage一词在此金融英语中的真正含义。实际上, 译者要正确翻译nonperforming就必须了解金融英语中关于银行贷款等方面的的术语。在金融英语中, nonperforming一词一般与loans或assets等词连用, 意思是“不良的”, 而不是我们根据词根含义而杜撰出的“未履行的”或“表现不好的”等意思。因此, 例1中“nonperforming loans”应译为“不良贷款”。
例2中的arbitrage一词, 在普通英语中很难查到, 该词在金融英语中主要是指通过同时买卖
证券或者货币, 从中赚取利差的行为, 一般翻译成“套利”。在此处, 该词的意思为, 利用各国金融监管的宽严不同, 资金从监管严格的国家流向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 从而可以在监管教宽松国家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因此, 可以直接将regulation arbitrage翻译成“监管套利”, 而不能误译成“监管货币套利”。由此可见, 译者必须具有金融方面专业知识的概念意义, 才能运用自身的经验积累, 准确无误的传达源语信息。
2. 语旨因素中人际意义的对等
人际功能是表达作者看法、态度、评价以及他与读者和听话者的社会角色关系和交流角色关系。语旨决定的是话语关系, 即金融双方的关系是正式关系或其他合作关系。任何参与金融活动的人在交际时都要自觉地和有意识地构造自己的语言, 探求适当的词句, 寻找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和词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而由于金融各方社会地位和关系不同, 交流的态度、目的以及方式不同, 都直接影响到句型和语气。所以, 译者应从金融英语语旨的正式性目的出发, 准确定位作者与受众的关系, 寻求人际意义对等, 准确表达作者的角度和态度。笔者以美国FSSA报告的例子来分析:
Given the severity of the crisis and the many weaknesses revealed, bolder action could have been envisagedbut the priority now is to ensu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Strengthen mi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establish clear macro-prudential responsibilities
误译:既然危机的严重性和金融体系的许多弱点已经暴露, 已经考虑到要采取更为大胆的行为, 但目前应该做的是确保有效推进以下内容: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和建立宏观审慎职责
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报告作者 (IMF评估团) 与报告接受者 (美国金融体系监管者) 之间的关系, 即IMF评估团是以客观第三方的身份表达对如何加强美国金融体系的建议。在翻译时, 译者应充分理解双方关系和说话人的语旨所在, 将其体现在翻译的内容之中。比如, 原文使用“Given”表条件或假设, 实际上是用了一种非常客观的描述方法, 没有直接断定“危机的严重性和金融体系的许多弱点”是既成事实, 而是一种评估和推断, 译者翻译时, 应该从IMF视角出发, 将“Given”一词处理成“假定”更恰当。又如从IMF作为评估第三方的说话关系出发, 译者应将“the priority now is to”翻译成“目前可以做的是”表建议的句式, 而避免用“目前应该做的是”等命令句型, 这样才能让该报告的其他读者准确把握该报告作者的第三方建议视角, 从而正确把握翻译的目的及双方关系。实际上, IMF对美国金融监管部门不具有直接领导权, 就不可能发号施令。另外, “bolder action could have been envisaged”是典型的金融英语常见被动句式。而在翻译成汉语时, 译者可以考虑到接受读者的语言习惯, 改译成主动句, 如“美国已设想采取更大胆的行为。”通过对原文语旨的正确把握, 译者才能创造出与原文对等的译文, 使译入语读者达到与原文作者之间真正的交流。
3. 语式因素中语篇意义的对等
语篇功能指的是将上述两种功能组织成语篇的功能, “语篇功能是讲话者的语篇构成潜势;它使语言相互关联语篇功能表示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包括言语环境”。只有通过语篇功能, 篇章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才能表现出来。语篇的概念功能是由小句的及物性和语态等来体现的, 语篇的人际功能是由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语义系统来体现的, 而语篇功能则是由主位系统、信息结构和衔接来体现的。译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而应该上升到语篇的对等。译者应从语式因素考虑, 追求总体语篇风格和文体风格的一致。金融英语篇章结构庄重严谨, 简练明确, 专业色彩深厚。就金融英语翻译而言, 译者应该选择相应的语篇表达方式, 行文格式应地道得体、精确简练, 符合金融文体风格, 让目的语读者能一目了然这是金融文体。笔者将通过FSSA报告中的一段来来解析语篇意义对等的含义:
The costs of the crisis have been massive, in terms of job and output losses,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public debt, and enormously damaging spillover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Helpfully, the U.S.policy response was bold and aggressive and has helped restore stability.As a result, most emergency liquidity and guarantee facilities have been wound down, and significant legislative steps are being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system.
译者在理解这样一段金融英语语篇时, 要从语式的角度考虑到翻译的目的以及译文所要达到的效果。IMF在这段评估中, 首先指出了美国为危机付出的代价的几个方面。在第二个层意思上, 通过相应连接词的使用, 肯定了美国做出的成绩。最后一个层面的意义指明美国努力的良好结果, 并进一步说明了其正在采取的措施。整个语篇句子环环相扣, 层次分明, 内在逻辑关联性极强。这一系列准确严密的表达充分表明了IMF的FSSA报告具有官方性, 语言严谨, 逻辑性强的语篇特征。IMF在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in terms of”后使用了几个并列结构来表示危机的代价的几个方面, 也是对美国金融现状的客观评述。因此, 译者在译成汉语时, 也要尽量做到与原文在并列结构上的一致。译者在处理“job and output losses”时可以使用增词的技巧, 才能达到和后面两个结构在表达上的并列。在语篇衔接上, 原文使用了“helpfully”和“as a result”等表示转折、因果和递进等连接词, 使整个语篇层次分明。而且, 被动句式的使用也使得原文显得客观公正, 不涉及人为因素。译者在翻译时, 应把握好以上几方面因素, 从选择恰当的话语方式出发, 力求译文在语篇意义上与原文的对等, 可翻译如下:
从就业的降低和产出的下降、公共债务的极度恶化、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溢出效应来看, 危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幸运的是, 美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大胆而积极的, 并有助于恢复稳定性。正因为如此, 大部分的紧急的流动性和担保措施已逐渐减少, 而现在美国正采取重要的立法措施以加强监管体系。
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对IMF的FSSA报告的翻译例子分析可以看出, 译者在金融英语翻译中的任务就是要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 从语场、语旨和语式因素考虑, 把语言的纯功能和社会功能结合起来, 寻求原语与译文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上的对等。
四、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对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策略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金融英语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学问, 需要人们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研究。我们通过语域理论的视角, 深入地分析金融英语语域的三个情景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 有利于译者更好地实现译文的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对等。对于金融英语翻译的研究任重道远, 需要更多的翻译工作者不断的寻求更好的翻译策略, 提高金融英语翻译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 2002 (1) :45-47
[2]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向翻译研究评述[J].外语研究, 2007, (4) :85
[3]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 2004 (5) :16
[4]Halliday, M.A.K.et al.“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A]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Teaching[C].London:Longman, Green and Co Ltd, 1964:123.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188-189
[6]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7/2000:35
[7][8][9][10][1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United States:Publication of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 Documentation-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Assessment[WE/OL].2010-8-29.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cr/2010/cr10247.pdf.2010:5-25
[10]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 1978:112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第9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医学英语翻译 应用
一、前言
医学翻译是现代科技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人员所重视,医学英语的专业术语比较多,涉及到词汇量也比较广,医学英语句子的结构又长又复杂。因此,在医学英语翻译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翻译基本功和必备的专业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医学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翻译技巧,才能确保医学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实现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规范性。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探究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要实现从语义到语体的整个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选用自然对等值的语言来还原句子原本所携带的信息。这个理论主要从读者的接受能力出发,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确保翻译的内容让读者在读了之后,可以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和体验。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强调了四个翻译的标准:第一,要能准确的传达出信息;第二,要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展现出原文的精神风貌;第三,要能确保翻译语言的流畅自然,符合译语的相关规定;第四,要实现读者的类似反映。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形式,进行翻译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各方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让双方理解到彼此的意思,可以实现信息的再现。
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翻译工作中,可以明显的发现译语和原语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当无法实现译语与原语之间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致性时,都会选择形式让位于内容。此外,由于英语语言的本身的差异,而导致在医学内容的表达方面存在着不足,所以,如何将医学原义翻译出来,能够传达给读者原义的信息,是目前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难点,随着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着重强调读者的个人体验和语言原信息的传递,对目前的医学英语翻译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医学翻译核心构建
在科技翻译的标准中,强调要实现翻译的专业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医学英语翻译也同样的遵守,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来探讨医学翻译的措施:
1.要实现语义的对等。首先,要实现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对等,可以将医学英语词汇按照来源的不同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外来语,多数是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比如,Humerus(肱骨),Abdomen(腹部)等这都是来源于拉丁语,而Ectopia(异位),Aden(腺)等是来源于希腊语,外来语在语义和词性上都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在汉语中找到等值的词语进行翻译。二是普通词汇,这些词汇在不同的医学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因此,也被称之为“两栖词汇”。例如,“Mosquitoes are carriers of malaria.”中的“carrier”这个词,在一般的语境中,就表示的是运货者,在医学语境中,则表示为传染病的媒介。因此,对于这一类的普通词汇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专业的医学词典和相关语境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等值的汉语进行翻译。三是创新词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创的医学词汇也随之产生,多数都是可以进行音译和像译的。比如,aspirin可以译为阿司匹林,Kuru译为库鲁病等,这些都是进行音译的,还有像T-bandage被译为丁字带,M-mode译为M型仪等,这些都是通过像译而得到的。
其次,要实现句式的对等,英语和汉语在句式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医学长句、难句的翻译中经常遇到困难,但是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中,当无法实现译语与原语之间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致性时,都会选择形式让位于内容。在长句翻译中,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可能会打乱原来的句式结构,但是所传达出来的涵义却与原文相同,可以在内容上做到等值。
2.要实现文化的对等。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在医学翻译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进行交流沟通,也是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因此,在医学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考虑到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和两种文化审美情趣的不同。例如,Pigeon chest,goose flesh,tiger heart这三组词,单从语义上进行翻译,可以译为:鸽心,鹅皮疙瘩,虎心,但是这样直译过来很可能会造成人们理解的困扰,这时就可以进行文化对等翻译,则可以被译为:鸡胸,鸡皮疙瘩,虎斑心,这样既可以方面人们的理解,也能很好的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四、结论
利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可以为医学英语翻译工作提供便利,也是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从读书者的实际体验进行考量,可以确保医学翻译在语义和文化层面上,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对医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比较强,英语和汉语在句式语言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而导致了医学翻译的特殊性。要在医学翻译过程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实现原义信息的重现,翻译工作者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筹备,掌握必备的医学翻译技巧,让自己的翻译工作更专业、更客观。
参考文献:
[1]郑岚.交际翻译理论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42.
[2]王明月.对等理论下归化与异化在医学英语翻译中应用研究[J].电影评介,2014,15:107.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