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思维方式范文
翻译思维方式范文(精选12篇)
翻译思维方式 第1篇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英汉不同的表达形式【1】。
二、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及在语言上的表现
1、形 (具)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及在语言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思维具体、直观, 语言表达中常用具体形状、形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 而与此相反, 英民族常用抽象概念词语表达具体事物和现象, 比较重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英语中包含大量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例如“拦路虎”对应的是“obstacle”, “井蛙之见”对应的是“ignorance”。
2、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及在语言上的表现
汉民族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概括综合, 整体把握, 不善于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 而英民族则往往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 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为形合语, 汉语为意合语。
a.汉语多合, 英语多分
古汉语里根本就没有标点符号, 因而中国人的思维产生的是流水句, 就好像河里的浪花, 一浪接一浪无穷尽。这种写法在文学著作中尤其多见。
b.英语复杂, 汉语简单
英语总体上繁复, 汉语简单。英文中稍微复杂点的句子, 就好像树枝和树干的关系:又好比晾衣服:一根晾衣绳上挂上好多件洗好的衣服。而汉语却很难用句子、或特别长的短语做修饰语, 因此也就显得轻灵简单。
c.汉语多潜性, 英语多显性
汉语分句之间不必用什么字来连结, 只要意思连贯, 有些地方硬加进去连词反而显得累赘, 因而汉语的逻辑词、主语等成分是“潜性”的;而英语的分句之间必须有连词或标点, 所以是“显性”的。下面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关系词语和主语等成分的潜与显。
e.g.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e.g.虎妞爱吃零食, 每逢[]弄点瓜子儿之类的东西, []总把小福子喊过来, []一边说笑, 一边吃着。
Tigress loved to nibble, and whenever she had some melon seeds or other snacks she would call Joy over to share them and they would chat and laugh together.
3、螺旋式思维与线性思维及在语言上的表现
汉民族习惯对所述的主要事物进行铺垫、渲染、解释, 并按照时间、逻辑顺序层层展开, 把次要部分放于句首, 而英民族在表达上则往往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将主要部分放在主句和句首。
4、主体性 (本体性) 思维与客体性思维及在语言上的表现
汉民族传统思维把自身主体作为宇宙中心, 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 因而在语言上汉语常用人称主语表达, 而英民族统思维以自然为认知对象, 因而主客二分。在语言组织上, 英语常以客观口气呈现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等非人称为主语。
5、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及在语言上的表现
汉英不同民族有时采用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
汉语中某些用“先”来表达的意思在英语中用“后”表示。
如中国人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会说:“您 (先) 请!”而英语里的惯用说表达为“After you!”
2.汉语先“东西”, 英语先“南北”;汉语先“南”后“北”, 英语先“北”后“南”;汉语中的“东南西北”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为“北南东西”。
3.观察事物时的视角差异。如汉语中的“七折”在英语中为“a thirty percent discount”。汉语关注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 而英语关注折扣的比例, 视角恰好相反。
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互译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应按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特点调整语句结构, 以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常用的调整手段有如下四种。
1、调整句子长度
在英译时, 汉语同一意群的数个短句可合译为英语的一个长句, 而英语的一个长句则往往需转译为汉语的数个短句。分译和合译为调整句子长度的常用手段。
2、调整句子结构
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关键词, 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 不长于语言形式手段;英语句子则以主要动词为谓语, 以介词、分词、动名词、不定式或介词等短语 (或从句) 表示汉语中相应动词的语义和动作的先后顺序。
3、调整句子重心
汉英语句子的语义重心基本相同, 但位置却不尽相同。英民族有“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 因而句子的语义重心往往置于句首, 而汉民族有“从中归一”的思维方式, 因而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往往置于句首, 而将重心置于句尾。
4、转换修辞方式
翻译中有时必须根据译入语表达习惯及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文修辞方式作相应调整, 以使译文通顺畅达。常用的调整手段有正反转换 (包括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文) 、虚实转换 (虚转实和实转虚) 和词量增减 (增词译法和减词译法) 。
四、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活动, 更是思维活动;翻译过程即思维转换过程。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及文化间的转换时, 一定要意识到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31-32.
[3]、李松涛.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互译[J].作家杂志, 2010 (10) :171-172.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郑小艳.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47-148.
翻译思维方式 第2篇
从英汉思维方式差异谈对学生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
翻译不但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英汉思维差异而造成的.翻译教学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 者:陈敏 CHEN Min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418008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6(12)分类号:H315.9关键词:思维方式 差异 翻译 思维能力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 理性思维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要跟原文的意思保持者一致,让人易懂。而翻译,也可以说当任了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化的桥梁。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历史的宝贵财富。但是,完全不同的思维的方式,也会对翻译,而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影响。
一、中西国家文化语言形态的演变
我们的华夏文明是始于了三皇五帝时期,经理了漫长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等一系列的历史,距离到现在有60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国度中其中的一个。
然而,英国跟中国确切不同,不存在世袭制,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 所以大概的 Kingdom of England(在那个时候只有英格兰),可以算作是1284年。是一个没有我国年代久远的国度。
(一)中国语言历史的演变
中国早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学说就已经兴起了。孔子学说在秦朝广为流行,虽然此后的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但是儒家文化,语言的学说已经深入了人心。当时,学说的语言,简练,意味深长,讲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可以言明重要的思想:可以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古时期认为,在言辞,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想法中必须要讲究一个礼字。好的思想必须要靠语言来传达,没有借助到精炼,易懂的语言,再好的思想文化,也都得不到传播。可见,中国语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浮现出,精简,易懂,礼训等特点。
而读过文言文的人,肯定知道,比如《论语》之类的文言文,跟中国现代的文字语言,实在是千差万别。中国语言在进化的过程中,慢慢的依据古代语言,进行了一个简化。更加让人容易懂,而且在名词方面,不会产生歧义。而现在,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文言文的语言了。
(二)英国语言历史的演变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到最多国家的语言,由于地理,风俗,文化等特点,英语已经演化到了一种世界的语言。而在早期的英语,在思维,语法,词义等方面,跟现在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它保存着一种守旧性,极大程度的保留伊丽莎白时期的语言。比如,国际化的英语,保留了很多古老,描述生动的词语,比如:秋天:fall,其实是来源于应归的诗歌:the fall of leaves,而且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英语当中,还有一个词语可以替代:autumn。所以,英国在使用新型词语的同时,也使用古时期的语言,没有很大的差别。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奠定了语言,而语言又是自身思维的展现,不同的国家的思维的展现是不相同的,而语言的展现就更大相径庭了。当表现为虚幻的空间信息的时候,这种差异也就被放大。
(一)思维的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1.专有名词的区别
汉语主要采用的逻辑顺序,比如:先因后果,从大的范围到校的范围,从重要到不重要等等。比如说:中国,湖北,武汉。英语的翻译却成了:“Hubei Wuhan China".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大的地名,事物习惯于放在最前面,表示自己的尊敬,也都习惯于由大到小的顺序。
2.倒装句的区别导致英译的误差
在英语中,如果,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逐渐的译过来,有时候会语句不通顺,尤其是英语里面的倒装句,比如说:“Only after he had spoken out the word did he realize 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当他在说了这个字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在英语里面,倒装句在翻译时候,需要和强调最后一句成分的需要,也就是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
在翻译的过程里,英国人喜欢用一些虚拟的词语,这些虚拟的词语,不是中国语言里面的呢,啊这种虚拟语气词,而是冠词,定冠词,“the”,“a”,“an” 之类没有实际意思的词语。而英国虚拟的语气:“We wouldn't lose courage even if wo should fail again.”在这里,“should”也都表示一种虚拟语气词,表示将来,在这种IF从句里面,“should”译为如果,万一的话。
3.思维结构的不同
对待事情表示肯定或者否定态度的时候,都有相关的词语,比如:“是的”,“好的”。“不是的”,“并非”。但是英国跟中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同,受生活习惯 跟环境影响的多重因素,常常一种语言的肯定意思其实是另外一种语言的否定意思。相反的话也是这样。不小心就会进入到翻译的误区。比如“Yes ,I do”,不是的,我想。恰好“Yes”跟“不”也是意思是相反的。
(二)思维的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1.英国的直线思维 中国的曲线思维
英国人的思维是独立的,是一个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则是“顾全大局”,综合性的思维。比如说,在英语上,说的方式:“say ,speak”等,意思其实差不多,准确而生动,但是中国的语言里面,往往会在说的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开心的说,伤心的说等等。所以,中文在表达上就更加的严谨,更加具体。这也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
学者苗锡璞所指出,“英民族重视直线思维,而汉名族重视曲线的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想更加的直接了当,他们习惯于先交代要点,而汉民族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文是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翻译成英文是: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这样的翻译,存在了一个主语,就是I。一段话很顺畅的描述清楚了,没有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直接而简单。但是这一首大家都众所周知的诗词,作者所阐述的就是一种给人自己慢慢品味的味道,在“宫阙”“明月”中的“明”“青天”中的“青”,便可得知。而翻译之后,只用了“Moon”,“sky”这些名词,没有任何修辞的来转换。就更加显得直白很简练了。
2.英国的理性思维 中国的感性思维
抽象思维的哲学定义,简单点说是:思考自身意识里难以理解的东西。英语民族重视于抽象的思维,而中华民族比较注重于具体的思维。在历史长河的衍变过程中,英国语言更喜欢用一些比较虚幻,抽象的词语代替理性的东西,相反的是,中华语言喜欢用具体一点的词语来代替理性的感觉。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也造就了在翻译的过程中的误差。比如说:最典型的代表应该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了、这一首诗以意境著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英译为:Old trees withered vines lying graffiti Bridge, flowing water, thin the westerly trail. sunsets, somewhere out there in the intestinal tract.这一首诗只有短短的几个具体的名词,但是以“枯”“老”“昏”“瘦”等词语来精妙的形容,没有一个谓动词,但是却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感觉。英译过来之后的词义对应比较的贴切,但是原诗词里面的抽象语句,全部变成了实物的逻辑语句。英语中的长句子比较多,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学会使用连词,分词等。英文的语法存在着这样的规定,虽然词义十分明确,但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具体思维,这些抽象的名词太过于抽象,必须要要把它们具体化,就符合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三、结语
总之,中英两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但是存在着思维方面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从不同民族文化的心里结构出发,要考虑到很多的原因,做到通顺,自然,易懂,不歪曲原意的基础上来进行译文。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实用性文章的翻译(下)[M].上海:上海科技翻译,2001,16.
[2]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801.
[3]苗锡璞.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报),2009:90-93.
论翻译思维方式的培养 第4篇
1 翻译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思维方式架起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实现顺利沟通的桥梁, 其产生、发展和演变是实践活动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翻译思维方式是指经过长时间的翻译实践活动, 译者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惯用的相对程式化的思考模式。更为具体地说, 在从事翻译活动时, 译者能够无意识地在特定的思维框架内, 按照一定的思维路径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翻译思维方式既存在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又存在于从事翻译活动的每一位译者脑海之中。作为一种历史存在, 它有着相对不变性和渐变性。正确的翻译思维方式其实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正确的翻译思维方式就好比一棵茂盛的大树, 文化知识是树根, 理论是树干, 翻译策略则是树叶。只有综合以上三个方面, 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
2 翻译思维方式的培养
翻译思维方式的培养包括巩固文化知识, 渗透翻译理论以及重视翻译实践,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三个主要方面:
2.1 巩固文化知识
语言总是承载着一定地理知识、传统习俗、思维活动等众多文化成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语言的运用和理解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 而不同的土壤环境却孕育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正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才迥然不同。因此, 一名出色的译者首先必须熟悉外来语文化。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起源于神话, 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闪烁着一定的哲学思辨的光芒, 涵盖了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等等人文知识。各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 既是语言的精粹, 又是蕴含着文化背景知识的典范。泛舟于英语文学经典之中, 有利于学生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近距离了解, 以及对原汁原味的语言的掌握, 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 除了阅读国外经典作品以外, 怎样才能把握时代的动态呢?一个简单有效的途径就是关注国内外的期刊杂志, 这些杂志应该由权威部门刊行, 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密切相关, 并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目前, 《参考消息》、《经济学人》、《北京周刊》、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New Yorker等读物是值得推荐的代表刊物。这些杂志精致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总能让读者在短小的篇幅内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里面的文章往往旗帜鲜明、观点独到、客观具体。通过阅读以上资料, 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语言世界, 在汲取语言知识的同时, 增长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及时掌握了世界各地的最新发展动态。
文学经典与时事报刊杂志的完美结合, 解除了译者对自己文化知识水平的担忧。
2.2 渗透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作为翻译思维方式的树干, 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勇敢面对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懂得利用翻译理论武装自己, 冲破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 (伽达默尔, 1988:46) 。因此, 理论虽然根源于实践, 但并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总结, 更重要的是, 理论在对实践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 给出了更为正确的选择。因此,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规范, 并能够引导人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即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翻译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之上, 其次才是语言的表达。这样的划分对于翻译理论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为学习者能快速清晰地记住这些步骤, 有助于对翻译过程形成一个大概的理论认识。所以,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向学生灌输翻译理论, 引导他们用这些理论武装头脑, 充分挖掘理论的实践价值。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以下三个应用翻译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它将语言功能和翻译结合起来, 把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 (expressive text) 、“信息型文本” (informative text) 和“呼唤型文本” (vocative text) 三大类, 并明确指出“表达型”、“描述或信息型”以及“呼唤、指示或诱劝型”功能是语言的主要功能, 而应酬 (the phatic function) 、元语 (the metalingual function) 和美学 (the aesthetic function) 功能则为次要功能。一旦文本类型确定之后, 译者就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类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 采取对应的翻译策略。以“表达型文本”为例, 为了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 译文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力求接近原文, 宜采用语义翻译法。
其次是关联翻译理论。英国学者斯珀波 (D.Sperber) 和威尔逊 (D.Wilson) 认为语境效果是确定关联程度的重要因素。关联理论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 即语言不只是简单的编码到解码的过程, 认知联结着语言的表达和目的。后来, 英国语言学家格特 (E.Gutt) 运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 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他认为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 读者在阅读中付出的推理努力就越少, 语境效果就越好。根据文本的内在关联性, 学生可以查找与原文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 比如作者的写作风格、价值观、生活环境以及平行文本等, 从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以求得到最佳译文。
最后是目的论。以费米尔和诺德为首的德国功能派学者认为翻译过程受制于翻译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手段, 必须根据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 目的论者提出了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法则, 即“目的法则” (指译文交际的目的) , “连贯法则” (指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和“忠实法则” (对原作和原作者的忠实) 。目的论及其三大法则, 为译者制定了一个终极目标和三个行为准则。翻译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译者只要谨记以上三个法则, 根据翻译发起人的翻译目的, 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进而降低了翻译所承担的风险。
2.3 重视翻译实践,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
翻译策略与技巧是翻译思维方式这棵大树的枝叶, 它们同样源于翻译实践。以下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阐述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宏观层面是指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运用。纽马克根据不同文体分类提出“交际翻译指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应力求接近源文本。语义翻译指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 (Newmark, 2001:39) 。语义翻译法多适用于表达型文本, 不仅语言内容, 而且语言形式都是很重要的, 如政治、宗教、哲学、科技等文本, 以及信函、自传等文学作品;交际翻译法则适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如新闻报道、政治宣传、非文学作品等。只有确定文本功能和语言功能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微观层面是指各种翻译技巧的具体运用, 常见的有分译法、增译法、减译法、重构法、反译法等等。在上述翻译理论的宏观引导和翻译策略的微观指导下,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将会使译文锦上添花。
3 结语
当前,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步入了国际的轨道。这就宣示着提高翻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渊博的文化知识, 而且应该精通应用翻译理论, 熟练掌握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只有通过正确的翻译思维方式的培养, 才能培育出真正优秀的翻译人才。只有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他们的翻译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越走越辉煌。为了满足社会对语言功底扎实、翻译理论素养较高, 以及在实践中善于变通的翻译人才的需求, 翻译教学应突破原有的机械式训练模式, 抛弃陈旧的教学思维定式, 逐渐将文化知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引入课堂, 切实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翻译思维方式, 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88.
[6]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第5篇
1944年12月,在卢森堡的一次战役中。美国的巴顿将军有一天凌晨4点钟就把秘书叫到办公室。秘书见他衣着不整,半穿制服半穿睡衣,知道他是刚下床有重要事情要口授。原来巴顿将军刚刚想到德军在圣诞节时将会在某个地点发起进攻,他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向秘书口授了作战命令。果然不出他所料,几乎就在美军发起攻击的同时,德军也发动了进攻。由于美军先发制人,终于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过了一两天,巴顿将军在同秘书谈话时,回想起那天早晨获得的自发灵感而洋洋得意地笑着说:“老实对你说吧,那天我一点也不知道德军要来进攻。”据《巴顿将军》一书记载,后来巴顿曾两次谈到这次军事行动是他在
早上三点无缘无故地醒来,突然地想到这件事,是他突然灵机一动的一大战果。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像这样的主意究竟是灵感还是失眠的结果呢?我不敢说我知道。以往的每一个战术思想几乎都是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不是有意识地苦思冥想的结果。”
翻译思维方式 第6篇
关键词:三步法;英语长难句;翻译
传统的英语长难句翻译方法,虽然能够将原文的大致意思表述出来,却很难做到完全保留作者原意,部分词汇意思上出现偏差,会影响整句话翻译效果。如何提高英语长难句翻译的精准性,是当前英语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英语长难句的特点
1修饰成分多
英语长难句中用于修饰核心句子的成分较多,导致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变得复杂。英语长难句中的修饰成分有很多,常见的包括各种从句、介词短语、分词、不定式等,这些修饰成分会加大句子的翻译难度。比如I still remember the place where I met her for the first time,在这个句子中“where”所引导的从句是用来修饰“the place”的,所以翻译起来就比较困难。
2并列成分多
并列成分较多也是英语长难句的特点之一,多个并列成分放在一起,无法准确把握区分句子的主干和并列成分,常见的并列关系有名词并列、形容词并列、从句并列、非谓语动词并列等。比如The children can go with us ,or they can stay at home,这个句子属于整句并列,逗号前后的句子属于并列关系,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是有一定难度的。
3结构层次多
部分英语长难句具有多个结构层次,很多英语学习者都很难准确把握英语长难句的结构层次,翻译时无法突出句子的核心内容,容易出现语意不通顺、观点不明确等现象。比如句子James Brindley of Staffordshire started his self-made career in 1996 by working at mill wheels, at the age of twenty, having been born poor in a village,在这个句子中,“in 1994”“by working at mill wheels”“at the age of twenty”以及“having been born poor in a village”都是作状语的,这就导致句子结构层次较多,翻译起来难度较大。
二、“三步法”思维翻译概念
“三步法”思维翻译方式是通过拆分、重组、突出核心三个步骤,完成对长难句的翻译,能够做到翻译的精准性。“拆分”是指对英语长难句的类型及结构进行分析,将长句转换成短句,进行逐个翻译;“重组”是指在对英语长难句进行拆分之后,打乱句子顺序,结合汉语表述习惯,将句子进行重新排序。“突出核心”是指对句子进行重组之后,在保证语意连贯性的基础上,突出原文的核心句,紧紧围绕句子中心。
三、基于“三步法”思维翻译方式的英语长难句翻译模式
在使用“三步法”思维翻译方式对英语长难句进行翻译的时候,分为拆分、重组、突出核心三个步骤,需要按照步骤逐步完成整个翻译过程。
1將长句拆分成多个短句,逐个翻译
在遇到长难句的时候,首先要找出来句子中的连接词、引导词等标志性成分,从这些词语处将句子断开,明确不同分句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分句进行逐个翻译。比如上文提到句子“James Brindley of Staffordshire started his self-made career in 1996 by working at mill wheels, at the age of twenty, having been born poor in a village”,可以对句子进行逐句翻译,分别翻译为斯塔福郡的詹姆斯·布林德雷在1996年便在车轮厂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他20岁那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在得到每个分句的意思之后,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汉语用语习惯,便可以得出具体句子含义。
2打乱句子,对内容进行重新排序
在将长难句拆分进行分句翻译之后,所得到的句子顺序是比较杂乱的,此时就需要根据汉语的用语习惯,调整句子顺序,对语意逻辑关系进行重新排序,保证翻译出来的意思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以第一部分的句子为例,长句在分开翻译之后,能够得到句子的大致含义,然后只需要将句子语序调整,便可以得到准确的意思,长难句最终的意思翻译为“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村的斯塔福郡的詹姆斯·布林德雷,在1996年20岁时便在车轮厂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3突出句子中心内容
在完成上述两个翻译步骤之后,有时候还需要对语序进行微调整,紧紧围绕句子的核心,突出句子的中心内容。还以上文提到的长难句为例,所有的句子都是用来修饰“詹姆斯·布林德雷”的,“詹姆斯·布林德雷”是整个句子的核心内容,在翻译时要突出句子的重点,其他句子成分全部服务于这一部分,强调句子的核心内容。
“三步法”思维翻译方式是一种高效、准确的英语长难句翻译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翻译的精准性,可以完整地保留原句的全部信息,在改善英语长难句翻译现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利用该方法对英语长难句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按照固定的步骤逐步完成,最终得到令人满意的翻译结果。
参考文献:
[1]朱颖旭“三步法”思维解析英语长难句翻译的方法探讨[J]神州旬刊,2013(9):146-146
翻译思维方式 第7篇
其次, 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 是语言生成与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是思维的方式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 借以某种语言形式来表现出来,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继而体现在语言翻译的各个方面, 而各种语言中对于修辞的应用非常丰富, 比喻的使用是最为常见的修辞, 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 而且甚至是先民乃至现代人类认知的重要途径。而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与创造;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 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要研究具体的某一方面的实际应用与具体的使用原则与规律, 诸如修辞格的应用, 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对象, 多层次的系统, 根据不同的角度, 标准, 特点和理解, 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各式各样的类型, 而相对于民族来说, 可以分为汉族, 英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历史的产物, 带有各民族不同历史年代的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 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 而西方哲学却是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这体现在辞格应用上就会使之具有说理性, 而汉语就偏重于说教型。
二.中国的整体性思维与西方的分析性思维带有明显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的特征。
三.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形成了主体意向性思维, 它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 以人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为标准, 以主体意向统摄客体对象, 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 以道德判断代替价值判断, 以价值判断制约事实判断, 寓事实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 从而形成了主体意向性思维。相反, 西方人则形成了客体对象性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 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 排除主观因素, 强调客观性, 是客体客观化。
四.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注重整体思考, 因而借助直觉体悟, 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 理性, 重视分析、实证, 因而必须借助逻辑, 在论证, 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设象喻理, 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 采用意象—联想—想象来替代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 从具体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义, 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基于直观经验的意向性思维表现为类比性, 如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等。类比思维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比较, 抓住其中的相似之处, 通过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 沟通异类, 由已知到未知, 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意义, 借类达情, 以义起情, 使情物交融, 生动形象, 易于感悟, 达到协同效应。而西方则形成了实证性思维, 注重语言的作用, 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 认为要把概念和观念具体化, 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概念的形式, 观念的结构, 沟通的媒体。西方的拼音语言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 而是人为规定的信号, 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 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 取决于人的主管分析, 概括和抽象的能力, 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 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
在此几种特征中, 英汉比喻辞格是应用最广泛的辞格, 因
其历史悠久而融入了鲜明的文化与思维内涵。英汉对于喻体 (vehicle) 的使用往往不止在一个句子或是一句诗里, 而喻体的英汉差异直接体现出思维方式的此种不同。
首先, 在喻体使用中, 中国作品喜欢用自然现象、动物、植
物和物品这些“目之所见”之物作为喻体, 而英语则少的多。这说明中国人的传统比喻思维比起西方, 较多地“凝滞于物”, 缺乏“潇洒出尘”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 中国作品喜欢用一些成双成对的动物、植物、物品
及自然现象来比喻两两相依的爱情, 西方则微乎其微。这就说明中国比喻更喜欢追求喻体和本体表面上的相似。
再次, 中国作品相对缺少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的
结合在一起的特征, 中国作品不善于使用诸如“真理”“地心”等人文, 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现象作为喻体, 而对于虚构事物作为喻体的比喻, 中国比喻思维也略低于西方。
六.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延续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精确性的否定, 因而直至现代, 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 但仍有古代模糊思维的特征。这体现于比喻使用的“心理距离”而这种距离就是“介于我们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状态”;在主客体之间如能这种心理“距离”, 就能产生出有空间感的审美经验。相对于此, 就生成了比喻的近距、中距、远距的比喻现象, 近距以表面上直接相似的喻体立喻, 在创造学上被视为缺少“意在言外”的隽永, 比喻思维较为狭窄而缺乏开放性。而远距的比喻则体现出创造性, 而这种“距离”说的模糊性就体现在了思维的模糊性方面, 无法去界定思维的距离与比喻的距离的模糊性。
此外,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还存在于它们的求同性与求异性, 后馈性与前瞻性, 内向性与外向性, 以及众所周知的归纳型与演绎型的相对的差异,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解释会有助于语言学习, 尤其是翻译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它们从总体, 相对的角度来阐释出对于语言研究各方面不同的最基本特征, 而其对于英语修辞格的影响也直接体现于思维方式投射于思考角度对于其的影响, 结果显而易见, 那就是,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大揭示了英语修辞格异同的最本质特征, 而有的方面则很重要, 不能忽视, 只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丁润生等, 1992, 《现代思维科学》, 重庆:重庆出版社。
[2]刘长林, 1990, 《中国系统思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吾淳, 1998, 《中国思维形态》,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薛孟得, 1986, 《中外比喻词典》 (下)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翻译思维方式 第8篇
季羡林先生认为, 东西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方式方面, 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人们常说的思维方式 (mode of thinking) , 则是指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它深刻地影响着认知, 也是指引人们行为的主导性文化要素。
思维方式与文化的关系, 是相互影响的, 既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作用, 也表现为后者对前者的制约。首先, 思维方式对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给文化系统的形成带来深层次的结构性差异。其次, 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制约决定了不同文化历史时期孕育出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1]
从相关研究中可以得出, 中西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中方思维方式偏好形象思维, 西方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抽象思维。事实上,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人们在解决问题, 看待事情是常常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其次, 中方思维方式是综合性的, 西方思维方式则以分析为主。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思维是以综合思维为基础的, 综合思维建立在分析思维至上。再次, 费尔巴哈在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时, 有一个著名观点:东方人见到了统一, 忽略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 而遗忘了统一。
有必要说明的是, 中国与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相若程度不同。笔者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对传记文学翻译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 国内外传记文学的交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进一步加深, 无论是传记文学的创作还是传记文学的互译工作。文化产业的全球化, 为本国传记文学在海外市场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要使本国传记文学能够顺利进入目标市场, 翻译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传记文学的翻译不仅制约于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也受到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 作者作为原作的生产者, 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静止的因素, 读者作为译作的接受者, 对译者的翻译决策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贯穿整个过程的始终, 在很大程度上对译文起着决定性作用。[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本国和目标语国在传记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差异, 其次还需要对作品从目标语国家的思维方式的理解。
歌德把自己的传记取名《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钱钟书要求传记作史蕴诗心’。他们道出了传记的真谛传记是历史的和真实的, 又是文学的和诗的。[3]基于对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并存的这一特点, 传记文学的翻译必须在“刀尖舞蹈”, 不可往真实性或文学性的任何一方偏离, 不然就有“坠台”的危险。过于强调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必然导致文学欣赏性的降低, 不利于传记文学的发展;反之, 忽略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片面夸大传记中事实的叙述, 等于是跨过了隔开传记文学的人物小说的那道栅栏。传记文学的译者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 以真实性为前提的发挥文学的创造性。
三、思维方式差异与传记文学翻译的关系
传记文学的翻译工作实现了原作品跨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好的译作让读者“三月不知腊味”, 而一部劣作或平庸之作则让读者“食之无味”。[4]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 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 (指语言) ;说翻译是创造性的, 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 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5]如前文所述,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来阐述其对传记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 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 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关注的是事物的表象, 而抽象思维是对概念的一种加工。形象思维是从表象上对事物进行类比推理的思考, 更具有经验倾向, 它讲究的是思想的融会贯通, 抽象思维恰恰与之相反。
在传记文学历史上, 不得不提的是《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 r China) ,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不朽名著。1937年10月, 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 以后, 此书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 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 成了著名的畅销书。1938年初, 中译本于上海以“复社”名义出版。鉴于当时的环境, 使用了比较隐晦的书名《西行漫记》。从此, 《西行漫记》和斯诺便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1979年, 著名翻译家董乐山依据1937年英国戈兰茨公司的英文初版进行了重新翻译, 仍然沿用《西行漫记》作为书名, 由三联书店出版。董氏译本今已成经典名篇。
作为一部文笔优美, 且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董乐山译本中“彭德怀印象”这一章, 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 译者更注重的是更为具体细微的形象描写。例如,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 我正好同他在一起, 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 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 我们在骑马的时候, 他又这样叫了一声, 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它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6]这一段的翻译和在原著中的表述是一致的, 细细看来, “气喘吁吁”和“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都是纯中文的表述, 是译者在翻译中再创造出的符合东方人形象思维的表述。翻译不是局限于生硬语言转换, 而是在掌握两种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之后的再创作。《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 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这位西方记者通过对中国当时现状进行抽象的思维, 对具体的事件, 具体的人物形象进行抽象的概念加工。作为原著的译者, 董乐山先生要从原著中剥离出因为抽象思维导致的二次加工, 还原具体且形象的事件和人物形象。
(二) 中国人注重综合思维, 西方人注重分析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是将认识对象的各个属性, 各个方面结合成为整体的过程;西方人的分析思维则是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或者将其各个属性区别开来的过程。综合思维重视事物的整体性, 强调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分析思维重视各个部分的特性, 强调单独思考各部分的属性。一般来说, 分析思维更加有利于接近事物的本质与原因。这种差异往往对传播内容有着重要影响, 不管是内容的编排, 还是文章的遣词造句, 或者通篇的布局谋篇。
《西行漫记》中, 全书共12篇,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这种通篇布局反映出西方人在阐述事情, 论证原理, 叙述事情中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以“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为例, 从某一篇章的编排上来说, 这一篇分为“童年”, “在长沙的日子”, “革命的前奏”, “国民革命时期”, “苏维埃运动”和“红军的成长”六小节内容。斯诺以时间为轴, 分析各个时期的不同思想动态,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细微观察来描写“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三) 中国人注重统一思维, 西方人注重对立思维
中国人强调统一思维有利于对事物整体性的把握, 有利于化解矛盾达到和谐,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忽视了个体的作用, 导致对事物的模糊性认识, 主客观不分。与此相比, 西方人的对立思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有利于认识具有准确性, 能更加客观的观察事物的优劣。但是这种认识也有其片面性, 往往忽视了整体, 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
斯诺的《西行游记》由他自己亲身经历, 亲笔采访所得, 在讲述东方人的故事时, 他赞美中国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统一性思维在《西行游记》中随处可见, 这或许也是原著者为了迎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因此, 在董乐山先生的译本当中, 读者很难想象如此符合中国人强调统一化, 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的著作来自西方。斯诺以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对一个东方世界进行描绘, 不管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 还是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很多中西传记文学的交流中, 这种统一性的思维方式和对立性的思维方式是存在相互融合, 相互转化的。正如《西行游记》的作者斯诺, 一位充满着对立性思想的西方学者, 在讲述东方人的故事中充满了统一性的思维方式。因此, 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对立性思维方式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性的存在。
摘要: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性对传记文学的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中方思维方式偏好形象思维, 西方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抽象思维。其次, 中方思维方式是综合性的, 西方思维方式则以分析为主。再次, 中方思维方式以统一性为主, 西方以对立性为主。本文以《西行游记》为例, 分别从这三个差异性来论述思维方式对传记文学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传记文学,《西行游记》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 :159-162.
[2]孙建光.译者在翻译文学中的角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
[3]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89-90.
[4]石玉山.漫议传记文学的真实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5.
[5]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 于沛, 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108-110.
论思维与翻译 第9篇
1 思维形态在翻译思维中的表现
从翻译思维的全程来说, 翻译思维既包括逻辑思维, 也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但从主体上分析, 翻译又属于逻辑思维, 不属于以具体形象为核心的直观形象思维, 也不属于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直观动作思维。翻译基本上属于逻辑思维, 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手段反映客观事物 (原语和翻译活动) 的运作规律, 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 (大体相当于意义) 。翻译思维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翻译者所接收到的“直接现实”是SL的语言信息系统, 是SL的语言表层, 而不是表层覆盖下的深层的概念, 即SL的深层结构。译者只有依靠自己头脑的判断与推理, 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层次 (语法的、逻辑的、修辞的) 的关系。翻译具有科学性正是因为翻译思维主要属于逻辑思维, 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找到翻译的一般规律, 而这些规律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
2 形象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中既存在像科学活动一样的逻辑演绎、推理和归纳过程, 同时, 翻译又有艺术活动中一样的审美过程, 即翻译还具有艺术性。翻译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之中。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 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是艺术思维。任何翻译过程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形态, 只是可能由于翻译任务的不同而导致这三种思维在翻译过程中所承担的分量有所差异而已。这主要是因为三种思维形态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既相互作用, 又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 形象思维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抽象思维具有验证和校正作用, 验证逻辑思维是否准确无误, 也可以调整抽象思维对客体反映的偏差, 即对抽象思维具有辅助作用;二是借助抽象思维或者直观动作思维对形象进行把握, 即对形象的把握起着主要作用。例如:With a T square in his hand, the teacher of geometry came into the classroom.几何老师手拿一把丁字尺, 走进了教室。
It was just impossible for him to get into this I-shaped hole.要他钻进这个“工”字形的洞口, 是完全不可能的。Old Zhang went into the room and saw his daughter lying on the bed in the shap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Da” (大) .老张走进房间一看, 只见女儿在床上睡成一个“大”字。
上述是典型的通过形象思维以译文形象换原文形象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中的形象词“大”由于英语中缺乏同样的形象词, 译者通过形象思维保留了原文的词来保留原文的形象。不过, 根据我们的观察, 文学性即艺术性更强的作品的翻译更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形象词汇, 形象词汇的翻译非常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不仅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翻译中有时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上述译文就是以形象换形象的例证, 译者在翻译中充分地发挥了形象思维。
3 动作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
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一样也属于艺术思维, 同样具有两种主要功能, 一是辅助抽象思维, 校正或验证抽象思维的正确性, 调整抽象思维对客体认识的把握;二是通过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 把握客体的真实特征。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动作思维的依赖是有差异的。在较多依赖动作的活动中, 动作思维对事物的认知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动作思维的功能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动作思维能帮助译者对原文做出更准确的理解, 并对译文选词造句做出更好的抉择。例如:
This uhthis next number is uhis a wedding gift to the beautiful lady who will be kind enough to marry me this Saturday.Miss Shelby Coles. (说话人用手指向Miss Shelby Coles) 。 (a) 下面这首曲子是献给本周六将与我结婚的那位美丽的姑娘谢尔比科尔斯小姐的一份结婚礼物。 (b) 下面这首曲子是一份结婚礼物献给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就是将于本周六和我结婚的谢尔比科尔斯小姐。
原文是影片中的一段台词。在影片中说话人提及Miss Shelby Coles, 同时用手指向了她。译文 (10b) 把Miss Shelby Coles的译文“谢尔比科尔斯小姐”放在了语段的末尾, 很好地配合了影片中的动作, 但译文 (10a) 无法做到。这是动作思维运用是否恰当的典型表现。
4 结语
各种非语言信息通常是有效的情态表意手段。有时, 我们还不得不将体态语的含义用词语表达出来。当然, 动作思维并不能保证翻译的正确性。形象思维也具有这种特点, 在前面的例证中我们讨论过, 它们都需要逻辑思维的帮助, 这正是它们在翻译思维中从属逻辑思维的表现。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对原文、作者、以及与原文和作者相关的文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演绎, 由此产生了翻译思维。更具体一点来讲, 翻译思维是产生于译者在实施翻译任务的分析和综合过程之中。翻译过程中的分析与综合包括:词语意义的分析与综合、语法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文体修辞的分析与综合、文化信息的分析与综合以及对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与综合。
参考文献
[1]王令坤.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2]孙海晨.汉译英实用技能训练[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8.
中西思维之异同与翻译 第10篇
一、句式翻译
1.行合 (hypertaxis) 与意合 (parataxis)
西方人把知识分为两个世界, 一个是感性的现象世界, 一个是理性的本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并且只取其认为合理的理性世界。从古希腊人到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无不如此。而先秦的思想家, 如孔子、墨子等强调实践, 思维仍然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他们一向认为两个世界是对立的统一体, 即天人合一。因此西方人在与自然搏斗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 发展了一套严密的理论思维模式。他们的理论必然带有这种逻辑的思维特征, 而不能反映现象世界的实物, 因此他们就利用语法的形式来反映他们要表达的客观实物。所以英语的句子重形合, 多用连词介词等。而中国人爱就事论事, 他们一般来说形象地描述客观实物。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主观的感受, 认为只要表达出大意就可以了, 因此汉语重意合。如:
(1) The silk strands are clear against the black night, their swoops and whorls all held together by long perfected execution, with the tiny engineer way up on his round span, his semblance of the globe in its vast waters. (The Musicians, by John Hay)
在黑暗的衬托下, 缕缕丝线显得分外清楚, 一轮轮、一幅幅, 经过长期细致的劳作编织在一起, 那小小的工程师在上面跨越环行, 外表看上去像汪洋中的一只圆球。 (《音乐家》, 约翰·海伊, 朱振武译)
以上英文中运用了许多介词, 句子结构组织严密。The silk strands are clear against the black night为主句, 其他都为后置修饰成分。汉语译文是流水性的叙述, 结构松散, 强调对整体意思的把握。
由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所以语言特别注重整体性。汉语中出现大量的无主句就是一例证。汉语中的时间、地点一般遵循由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重分析, 时间、地点一般遵循由小到大的顺序。如:
(2) He was born in the winter of 4th November 1981.
他出生于1981年11月4日的冬天。
此外, 我想, 是否英文打字时单词之间要加空格而汉语打字时不需要加空格, 也是由于受到英语行合与汉语意合的影响呢?
2.意象性与对象性
中国人把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 认为认识了自我就认识了一切。而西方人不断在客观世界当中寻找真理。体现在语言当中, 汉语主语多用人, 把主观放在第一位。而英语中主语多用物, 充分体现了他们所持有的客观态度。如:
(1) Everything has suddenly gone quiet. (Glories of the Storm, by Nancy M. Peterson)
我感觉一切都突然沉寂下来。 (《壮丽的暴风雨》, 南希·M·波得森, 朱振武译)
另外, 英语中多用被动句, 而汉语中多用主动句。如:
(2) The air that has been hot all day becomes heavy. (ibid)
热了一天的空气变得沉重起来。 (同上)
综上所述, 我们应当在翻译中, 适当地转换句式, 使译作适合译入语的思维模式。
二、语篇翻译
中国思维偏重直观和整体, 一般先说次要的, 再说重要的, 重归纳, 是一种圆式思维。而西方人说话开门见山, 把主要的放在前面, 次要的放在后面, 是一种线性思维。汉语篇章一般把已知的放在前面, 未知的放在后面, 而英语篇章则刚好相反, 一般把未知的放在前面, 已知的放在后面。这一点可以从中西不同的祝酒辞中看出来。如: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 我谨代表市建管委党组和全体班子成员, 向在坐的各位, 并通过你们向关心支持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一线的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拜年, 衷心祝福你们在新的一年里, 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合家欢乐, 万事如意!”
这篇汉语祝酒辞直到最后才点出了主题, 是为了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合家欢乐, 万事如意。
西方的祝酒辞与中国的刚好相反。如布什的一次祝酒辞:
Mr. President, Madam Liu, Laura and I are honored to welcome you and your delegation to the White House. It's a pleasure to have you here, along with our other distinguished guests. China is home to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it is helping to….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段落的谋篇布局:首先提出主题, 然后进行分析说明, 最后又回到主题。这也可以从英文段落开头的Firstly, Secondly…, Lastly 等看出来。
另外, 中国人写文章一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只关心结果, 不关心原因及过程。而西方人喜欢研究事情发生的过程, 对其原因刨根问底。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句式的转换, 而且还要考虑整个篇章的转换。
三、中西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
对中西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话语分析中语篇有两个层面: 主语篇 (primary discourse) 和元语篇 (meta-discourse) 。 主语篇即韩礼德的达意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元语篇是关于主语篇的语篇。 它不是语篇的命题内容, 它在整个语篇中的作用是连接组织命题, 显示作者对语篇内容的态度, 并与读者进行交流。 元语篇是能够有效组织语言, 吸引听者注意力, 表明发话者态度的那些词、短语或句子, 亦即元话语标记语 (meta-discourse markers) , 是发话者为达到交际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元语篇包括语篇元语篇和人际元语篇, 也就是韩礼德的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与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在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亦即元话语标记语的转换。翻译不仅要传达意思, 而且要让人能读懂和语气连贯。只有深谙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并在翻译 (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 中适当地将其转换, 我们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声柏.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建构[J].兰州大学学报, 2004 (2) .
[2]戴聪腾.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 (1) .
[3]邓万学, 王娜.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逆向思维,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相反;求异;由果索因;知本求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95-1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正反比例等。计算13-8时,可以顺向思考,先用10减去8等于2,再用2加上3等于5,也可以逆向思考,几加上8等于13呢?数列1、2、4、8、16,从左往右看,依次扩大2倍,如果从右往左看,依次缩小2倍。逆向思维,是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应着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养成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形成有效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通过比较辨析,培养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人有两条腿”这句话是对的,如果反过来说“有两条腿的是人”将是一个笑话,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也有类似的“正反话”。如“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这句话是正确的,不妨反过来出示“1公顷的土地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去辨析。学生从中感悟到:只要面积有10000平方米,都可以叫做1公顷的土地,跟这块地的形状没有关系的,如长50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土地,面积也是1公顷。
又如学生牢记的一句话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如果出示“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判断,学生会凭直觉判断是正确的。
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你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不一样的梯形吗?学生很快想到很多种方法(如下图)。学生根据示意图能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了。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只是为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这样的辨析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防止学习知识的误区,引导学生正反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二、通过检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运算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正反比例等。在计算中,应经常引导学生去检验计算的正确与否,检验的目的不仅为了判断结果的对与错,更为了培养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
1.验算一遍会更好。
如这样一个问题:□÷9=6……☆。☆最大是( ),此时□是( )。很多学生能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确定☆最大是8,再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得到□等于54+8=62。问题并没有结束,学生的解答一定正确吗?此时应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将62放到除法算式里,重新计算一遍。
2.不怕失败,重头再来。
把下面的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精确到百分位)3.154≈( ),3.148≈(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一旦学生遇到下面的问题,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后是3.14,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很多学生以为最大填3.149,最小填3.141,如果不去检验就做错了,因为3.149≈3.15,虽然3.141≈3.14,但不是最小的。
学生积累经验,不停尝试最终会得到最大的三位小数是3144,最小的三位小数是3.135,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意志。
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有效的逆向思维策略
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逆向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反其道而行”。
如课堂上出现这样一道问题:将519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自然数,得到另一个新的分数与12相等,请写出这个自然数。
班上许多思维敏捷的同学都能直觉猜出结果,却不清楚其所以然。因此,我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思维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不一会,方法出现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列表:
分母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分子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从表上可以看出1428与12相等,所以这个自然数为28-19=9。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肯定会想其他方法。这时,一位同学说道:先写出与12相等的分数有1020,1122,1224,1326,1428…,通过比较,1428是519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9形成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正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都闪现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英汉翻译的思维切换模式研究 第12篇
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首先, 所谓的思维就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的一个过程, 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认识过程, 是来自于社会的实践。那么和思维有着很近关系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通过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 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先知道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才能够知道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有很多的说法, 例如:语言从属于思维, 是思维的工具, 但是又不能决定着思维, 在一定的基础上又可以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等等相关的说法。但是笔者更偏向于这种说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和物质外壳, 但是不是唯一的载体, 语言是属于思维的, 是思维的工具, 但是语言不能决定思维, 可以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二、英语和汉语思维之间的切换模式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外壳, 那就对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产生影响。但是人类之间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 有着共鸣性。根据相关专家表明, 英语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但是对于一些已经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讲, 主要阻止理解英语能力的是英语思维能力的缺乏, 而不是之前的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根据经验相对较多一位语言学者的文章中谈到, 作为自身的经验, 首先是说普通话, 在不久后有学习了当地的方言, 之后去了美国, 都用的是英语。在进行英语演讲中, 每一份演讲稿都是用英语打印出来的。但是在一次的活动中发现了汉语是正式场合中很常用的一种交际语言, 然后这位学者就将自己的英语演讲稿用中文读了出来, 虽然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不是特别的顺利, 但是很开心。这就达到了英语的思维的程度, 出现了在演讲的过程中对第一语言不是特别的流利。但是可以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经过对能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转换的人做了调查之后, 得出结论, 养成英语的思维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一些国家中, 一个人可以掌握很多种语言, 并且也能用在平时的思维转换中。
三、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之间的对比
思维对于人类很重要, 思维可以让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通过思维可以进行对事物的分析、思考、认识、判断等等。但是思维受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影响, 这样英语和汉语的思维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存在着不同之处,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首先, 英语通过比较抽象、大概念的词汇来反映繁杂的理性概念, 而汉语主要是通过具体、全面的词汇来对虚的概念进行阐述。其次, 作为英语, 通常是把最主要的意思先提出来, 再加上一些符号, 而汉语是先对信息有个大概的阐述, 最后在说出主要的内容。第三, 在英语中, 英语是通过修辞手法来进行对文章的修饰, 让语法结构保持完整, 每一个语句的组织结构相对严谨, 而汉语中, 句子组织相对于松散, 没有英语的严谨, 但是逻辑性还是存在的。第四, 在英语中对主体和客体有着很明显的区分, 但是在汉语中主体和客体都在句子中表现出来。最后, 在英语的思维中, 每一个语句和文章次序都受到结构的限制, 但是对于汉语而言, 都要按照汉语的词汇的意思来对文章顺序进行撰写。
思维在人类和每一个民族中都是存在的, 但是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语言, 翻译可以让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相互转换, 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有着不同, 所以这种语言间思维的转换成为必要的。首先, 第一个阶段, 在“意义团”中, 先对原本的语言进行初步的了解, 通过大脑进行思维的转换, 将英语的思维转换成汉语的思维。第二阶段是一个表达的阶段, 通过汉语思维对“意义团”进行理解, 成为汉语阶段。在“意义团”中, 需要对原本的语言进行理解之后, 表达出纯正的汉语。一旦在第二阶段中一直用英语的思维, 就会造成在翻译过后的文中出现语序错乱, 让读者看不出需要表达的主旨。因此, 只有转换成汉语的思维, 通过汉语来进行表达, 翻译出来的文章才是符合汉语语序的。
四、思维模式的应用
结合前面的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转换的框架, 笔者认为,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 在注意文章的流利、语句通顺、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时候, 还需要在翻译中都按照原文中的本意。因此提出了思维的切换模式。在起初, 先用英语的思维进行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 在表达阶段运用汉语的思维, 这样就能将“意义团”中的全部信息都能被读者接受, 也是符合汉语思维的。在翻译思维的这一过程中需要经过几个步骤:从最开始接收到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在进行对结构方面做调整, 最后需要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能够一次就能解决的, 需要通过多次的阅读、理解。所以在很多的时候, 需要三番五次的进行理解、表达,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才会让理解的程度越来越深, 表达才能够把更加的准确、无误。
结束语
根据本文对英汉翻译思维的研究,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 就需要培养翻译人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 不断的积累经验, 提高语言、文化方面的素养, 才能逐渐对英汉的文化底蕴有了解。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之上, 才能加深理解能力。最后将表达和理解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转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 .
[2]杨根培.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 (1) .
翻译思维方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