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法律文化节终稿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法律文化节终稿(精选8篇)

法律文化节终稿 第1篇

第四届法律文化节正式启动

本网讯(记者 徐莉莉 佟雨佳)10月25日,为了迎接12月4日全国法制日,主题为“谱写法制乐章,缔造律意人生”的法学院第四届法律文化节开幕式暨“法律人生”模拟法庭展示于博文楼举行。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团委老师郭玥、宋莹莹,律师发展协会及法学院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开幕式。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生活,活跃紧张的学术氛围,提高法律知识,增强法治理念。评委代表发言之后,模拟法庭展示正式开始。展示剧目共分为《东京审判》和《折翼青春》两部分,由法学院石宏伟等学生出演,通过短剧的表现方式再现庭审过程,使同学们直观了解庭审,弘扬法制观念。同学们对短剧宣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不时用相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有同学表示,短剧表演的很真实,对专业很有帮助,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希望以后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像《折翼青春》中迷失方向的青少年。包括模拟法庭在内,第四届法律文化节共有有“影像正义”法律电影展播、“寄给未来的你”摄影大赛、“我给高三写封信”演讲比赛、“律政新人王”礼仪模特大赛、“全心权益”法律小品大赛等十三项活动。同时将设立优秀组织工作者奖,主题活动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为增强活动期间的组织与调控,还成了法学院法律文化节组委会,由陶国礼老师担任主任一职,将严格掌握标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郭玥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演出的同学基本为大

一、大二的学生,在表演上难免显得青涩,但从中展现出的素质不得不令人赞许。当今社会已逐渐迈向法制化道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这种意识,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不仅是在履行法学院同学的义务,同时也是使自身专业素质升华的机会”

此次文化节将于12月4日结束,为期六周,旨在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关注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大好机会,促进大家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和谐社的发展添一份力量。后续报道大学生记者团与您共同关注。

法律文化节终稿 第2篇

您好,为了了解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的实施情况,我们上海立信会计学院7-style实践小队在松江区开展了这项调查。本调查不用填写单位和姓名,大约只会耽误您10分钟时间。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您的答案将代表众多与您一样的朋友,相信您会认真完成。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龄范围是()

A.30岁以下B.31~45岁C.46~60岁D.61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学以下B.小学C.初中D.高中E.大学F.研究生及以上

4.您现在的职业是()

A.交通运输人员B.医护人员C.银行人员D.农民E.商业人员F.教师G.服务业人员H.行政机关人员I.企业人员J.媒体工作人员K.建筑业人员L.其他________

5.您平时主要是从哪里了解到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的?()可多选

A.法律宣传系列活动B.专业学习C.电视等媒体的报道D.亲戚朋友的介绍E.其他_______

6.您听说过的生活中的纠纷有关哪方面的最多()可多选

A.赡养B.动拆迁C.工伤、交通事故引发的侵权损害D.追索劳动报酬E.拖欠工资F.保险G.其他________

7.您在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一般会向谁寻求帮助

A.法院B.亲戚朋友 C.110D.司法局E.村委会F.其他________

8.您对怎么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了解吗?()

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基本不了解D.一点都不了解

9.当您遇到法律纠纷时,您会选择下列哪种途径解决?()

A.调解解决B.自行解决C.诉讼、仲裁解决D.忍气吞声

10.您知道您家附近有法律援助工作站吗?()

A.知道B.好像听说有C.不知道

11.您对法律援助了解吗?(若您的答案是A,B或C,请您继续往下填哦~)

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基本不了解D.一点都不了解

 您知道哪些事项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

A.知道B.不知道C.知道一些

 您知道上海市法律援助对象经济困难标准吗?

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基本不了解D.一点都不了解

 您知道申请法律援助应该提交哪些证件和证明材料吗?

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基本不了解D.一点都不了解

 您知道申请法律援助的操作流程吗?

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基本不了解D.一点都不了解

12.您认为下列哪些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可多选

A.法院B.律师事务所C.法律援助站D.司法局E.其他________

1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委托代理人,您会申请法律援助吗?()

A.会B.不会C.问清楚申请条件再做决定

14.您接受过法律援助吗?()

A.有B.没有

15.若接受过法律援助,请您选出对所受过的法律援助服务的评价?()

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

16.您觉得当地的法律援助存在哪些不足或在下面的横线中提一下您的建议?()可多选

A.宣传不到位B.维权程序过于繁琐C.门槛过高,申请条件过严

D.受理业务范围过窄E.形式、方式过少F.人员与机构构成不合理G.民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悉情况不足H.效果不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法律文化节终稿 第3篇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向来都觉得是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五千年的文明, 颇有一种自豪感, 但是谈到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问题, 大家在听惯, 学惯, 用惯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观念的后会自然的而产生一种疏离感, 中国法律没有西方的精致、成熟, 西方的法律体系中有精神有技术有体系。就像一个人的壮年散发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且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普世价值的推广之下, 我们很难有强大的理由否认这种趋势和拒绝西方法律文化在中国落根发芽。好像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应该随着中国人近代以后的耻辱历史被遗忘。虽然带着某种不情愿不甘心, 似乎也找不到一种要复兴中国传统法律的理由。但问题是我们能遗忘的了吗?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不可能在一个世纪后就会中断的, 这是一种文化的发展规律, 也是文化的一种向度。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哈特的承认规则的效力一样, 这是一种事实不是一种应当, 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去漠视或者正视这个事实。想必要完全抛弃中国的法律传统也许比吸收中国的法律文化要更为艰难。

二、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

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很难摆脱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个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传统的文化无处不在, 穿衣文化、饮食文化、住宿文化, 这其中当然包括传统的法律文化, 比如在现实解决矛盾的时候, 我们还是更加愿意去和谈而不是跑到法院去状告, 法律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解决矛盾的最后一种手段, 这种法律工具性的思维一方面消解了我们想要建立起西方那种法治主导的社会模式的理想, 一方面又在人们的生活中弥合了因矛盾而产生的感情裂缝, 维系着传统中国人和谐社会的理想。从这个思维模式里我们经常能得出中国目前还是一种熟人社会, 与现代的法治治理下陌生人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结论,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相较之下便是我们还是落后的感叹。我认为背后是一种典型的马克思经济式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隐含逻辑认为经济是基础, 我们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既然没有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经济, 那么我们的文化包括法律文化就是落后的就是要变革的我们就应该学习西方的法律治理那一套, 还经常拿出日本人的例子以说明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那样善于学习。但是我们忽视了的是文化与经济是有关系的, 但是不是那种决定行的关系呢?不见得。文化这个概念有着一种心理的向度, 一种精神的向度, 与现实有一段距离。形而上的说, 意识和物质到底谁先谁后, 这是一个值得永久争论的问题呢, 而不是断然的下结论然后推而广之。

总得看来这种解决问题的选择更是一种手段的选择而不是一种经济落后就导致精神层面的落后的必然。正如我们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西方人用刀叉, 但是我们发现不如西方人吃的好就说是筷子的问题然后换刀叉。这是我们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人际矛盾的化解, 对大同社会的追求, 与西方社会中对人权、民主、平等的追求没什么两样, 我们不能得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就不如西方对民主人权的追求的结论。民主人权的追求用法治, 和谐社会的追求用调解。当然你想用调解的方式去追求民主法治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这不是调解的错, 是人的错, 我们经常搞不清手段与目的的分野, 不仅混用两个概念而且混用其中因素的概念归类。

另外一个因素可以讲是心理层面上的, 我们作为一种高级动物, 意识中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是我们经常的疑问。这种疑问往往来源于我们对未知的追求, 对自身存在的怀疑, 对安全感的渴望求, 换做文化概念上就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依赖和寻根。法律不管是想要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者一种信仰, 都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做出较为积极的回应, 否则便会体现出各种的水土不服或者遇到各种阻力。这个时候我们将法治这个词语重新定义, 我认为就是有必要的。法治这个词语我们经常在两个意义上使用, 一个就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模式, 这个意义上的法治是一种技术, 一种手段, 工具意义上的存在。另一个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追求, 这个意义上法治是一种理想追求, 其中填充了西方法治社会中各种价值:民主、人权、自由, 这是一种理想层面的存在。这两种面向的划分有利于解决我们所说的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冲突问题, 并且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我们必须区分好这两个意义法治, 不忽视这两种面向才能更好的进行讨论。将法治理解为工具意义上的一面后, 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工具中的价值内涵丰富起来, 比如将这个法治的价值中赋予一种消讼理想, 换句话说消解法律就是法律存在的意义, 这是我们大同社会中的理想实现, 这虽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是如此才是值得追求的, 就如同自由和人权一样, 价值理性的追求让我们人类有了北极星, 这也许就是中国的法律文化中的北极星。当然我们对中国的法律文化进行挖掘或会有其他的价值引导。一旦我们将中国式的法治确定下来, 也许作为中国人的那种心理归属感才能理所应当的找到, 找到中国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一定程度上解决民族寻根的要求。

以上的讨论只是为了回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肯定问题。其实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 还会有很多的其他的冲突的问题, 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在法律中的碰撞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以上各种原因就能积极乐观的看待这一碰撞。如何处理好这一碰撞也许公民社会和伦理社会的两分法是一个解决途径。这种社会的二元构造既可能化解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追问也可以吸收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对于政治的要求, 建立一个精神和经济都有所归属的现代中国形象。

三、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重建

我们对于西方社会的法治模式向往的一个理由是, 西方成熟的法律体制亦或者说是宪政体制更加稳健的发展经济, 更好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 使人活的有尊严有安全感。这点是事实证明, 没有什么好疑问的, 但是我们究竟以何种方式来学习这套模式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不适合中国土壤孕育出民主法治的, 但是这个前提假设并没有说明, 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是必然和西方的民主法治是不可调和, 是东风压倒西风式的斗争。传统的法律文化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使得我们必然要吸收西方的宪政理论, 尽可能的提出民主, 平等, 自由的要求。政治上分权理论实践和选举制度的完善, 以及面对政府的言论自由的等针对公权力的要求的主要吸收西方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设计, 追求人人向往之的普世价值。当然还可以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对官员的限制, 比如施以仁政, 下级官员要敢于直谏, 孝敬父母, 爱护自己的家庭, 忠实于国家和民族。对于违背以上官员基本伦理的, 就引用西方的选举替换下去, 有序的实现政权的轮换。这样中国的官员身上既背负了基本的人权要求又要做人们心中的传统的道德模范, 总之, 等级有序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没有用好;尊重上级是好的, 但是不能媚上;接待礼节是有的, 但是要在人民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建立官员和政府的权威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 但是应该在权力的制约基础之上;倡导庭前调解是好的, 但是应该在尊重两造自身的逻辑上进行, 不得人为提倡和高压干预。只有在公权力逻辑当中以西方限权的基本法律框架为基础, 融入中国官员自身的伦理逻辑才能有一个适合于中国自身的政治法律环境。这种法律环境的建立一部分原因是形成较为成熟公民社会, 一部分是这群公民社会中有着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中国式的民主政治。

在社会中私法层面上来讲, 可以更加贴合自己的伦理和道德逻辑。将一些中国传统的孝敬父母等伦理性因素描绘到民法中甚至可以入刑保护, 中国人更加注重名誉问题, 实质上是推崇道德的逻辑, 那么在精神层面上更注重对于传统道德的违背精神赔偿, 加强一些公民的传统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义、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的儒家要义。在公民的私社会中尽可能使传统道德的控制力体现在生活中的各方面, 然后辅之以融合了一定的传统道德的法律衔接。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公民自治的大社会和私权社会, 将政府囿于这种成熟的传统道德公民社会中去, 尊重社会中公民自由的逻辑, 当然这种逻辑的背后就是传统道德和以及融入部分道德的法律支撑。

四、结语

总之想要处理好传统的法律文化和西方的法治文明之间的冲突, 最重要就是要分清楚在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逻辑的不同之处, 从而让不同的控制体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传统的法律文化是有价值的, 但是如何运用这种价值是另一个问题, 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 就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 鸵鸟向来就是飞不起来的。

摘要: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下的语境和法律现实中都是无法被遗忘的一个概念, 在这种前提下挖掘传统的法律文化精髓弥合当下法律精神的裂痕也不失为一条建设自己法律信仰的道路。总之, 想要处理好传统的法律文化和西方的法治文明之间的冲突, 最重要就是要分清楚在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逻辑的不同之处, 从而让不同的控制体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传统的法律文化是有价值的, 但是如何运用这种价值是另一个问题, 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 就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 鸵鸟向来就是飞不起来的。

关键词:法律,传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3]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4]曹也汝.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性观基础[J].东南学术, 2002 (01) .

[5]金毅.论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

[6]许晶.浅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J].长沙大学学报, 2011, (3) :54.

法律实践中的冲突与传统法律文化 第4篇

摘 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实践中的冲突与传统法律文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犯罪嫌疑人”为纽带,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角度,来阐释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对法律实践中的冲突与传统法律文化问题作个探讨。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法律冲突 公平正义 法律文化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一大亮点是引进了“犯罪嫌疑人”这一源于西方的法律概念。引入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权。这体现了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是对刑事被告人权的重大保护。于是,这不得不涉及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上的保障人权既要保障受害人的权利,也要保障被告人的权利,社会存在犯罪,就必须对之进行追究和惩罚,这样才得以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的其他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打击犯罪是通过国家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国家具有强烈的追诉愿望,保障人权则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刑罚权来保护全体公民尤其是被告人的理性的权利要求,维护公民特别是被告人的个人利益。二者在价值取向上不完全相吻合,使得二者冲突客观存在着(这种冲突也可通过刑法的社会机能即保护作用和保障作用的对立来解释①),但是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理念或理论上是相一致的。随着自然法思想特别是社会契约论的影响以及刑事古典学派 “为权力而斗争”的努力,被告人的权利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被告人的权利在法律上受到承认并予以保障,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必须依照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有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被告人的权利才得以保障。所以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在终极价值上是一致的。因此,我国台湾刑法学者林山田提出了刑法的双重之保障作用,一方面凡是未违反刑事法规的人,均不受国家机关之干涉和处罚;另一方面则保证行为人不受超出法律规定以外之处罚,以及不受有违人道与藐视人性尊严的残虐的刑罚。刑法由此双重之保障作用,产生了人权之保障功能②。

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在终极价值上,在刑法的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本文中,我更加关注的是二者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实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打击犯罪时,侵害公民人权特别是被告人人权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让我们怀疑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和刑事诉讼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否得以真正的贯彻和遵守,因为在现实许多案件中,国家专门机关在打击犯罪时往往不自觉地超越权力甚至滥用权力,违背正当法律程序,从而严重侵害了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去年重庆打黑律师李庄造假案。龚刚磨主动向警方检举了其辩护律师李庄教唆其伪造证据,减轻罪责的犯罪事实,而国家机关仅凭龚刚磨的口供,在不依照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按刑法306条的规定判处律师李庄等人伪证罪。

作为犯罪嫌疑人,李庄等人不明不白地被判有罪,成为犯罪人,这不能不使我想到佘祥林一案,不能不使我想到洗脸死、喝开水死、鞋带上吊死等一系列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并不等于犯罪人,更不等于死刑犯。而这一系列侵犯人权的案例都没有严格遵守刑事法律程序,也没有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诉讼的权利,更没有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来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有罪。这些案件都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的原则,违背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注重实体公正的中国,像辛普森案那样追求程序公正不惜牺牲实体公正的案件在中国现阶段不可能也不会发生。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追求纯粹的程序正义。罗尔斯说:“关键的是有一个决定什么结果是正义的独立标准和一种保证达到这一结果的程序。”他对程序的重视让我想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萧翰关于李庄案的一段话:“不管李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司法程序必须保护他的基本人权。程序正义应该保护所有人,不仅仅保护天使,也要保护魔鬼,不能保护魔鬼的程序也不可能保护天使。司法,尤其是刑事司法,决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以前的“严打”滥杀了多少人都无法估計,教训被遗忘了,常规的刑事司法一旦搞成运动式的诸如打黑打白的,只能是抹黑或黑吃黑。

这一系列现实中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冲突的案件,都没有严格遵照法律程序,贯彻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原则,把犯罪嫌疑人当作罪犯来打击。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刑事诉讼法》修改重新颁布后,法学界的一片欢呼,认为中国的形式诉讼法在某些点上又与世界接了轨,中国的法治实现了一个重大发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引进“犯罪嫌疑人”这一源于西方的法律概念。于是在有关严打的电视新闻中频繁出现了犯罪嫌疑人这个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近几年的法律实践中,这个词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法律内涵,展示其应有的法律作用。中国老百姓和执法人员仍然容易把犯罪嫌疑人当作罪犯,以看待罪犯的方式看待犯罪嫌疑人。尤其是警方以刑讯逼供的方式对待尚未被认为有罪的刑事被告,而这些被告可能完全是无辜的或者刑讯的严厉程度有可能超过了被告依据法律所应受的惩罚。于是我们不得不问:这一现象的根源何在?为何犯罪嫌疑人这一展现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概念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我看来,这和当今中国的刑事政策和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相关。在当今政策大于法律的中国,形式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面对上级政策底的压力,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侦破案件,有可能不得不对犯罪嫌疑人实行刑讯逼供来获得证据。在传统中国,从秦朝到明清用刑讯逼供进行审讯的方式一直存在着。这一传统的法律文化一直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一方面,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国家专门机关抓走,老百姓和执法人员往往倾向认为犯罪嫌疑人肯定犯了什么罪或这个人就是罪犯。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法律程序观念淡薄,中国的老百姓更加重视审判结果的实质正义。于是,刑讯逼供这一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审讯方式仍然在今天暗暗地存在着,进行着。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引进了“犯罪嫌疑人”这一法律概念就能改变我们的刑事政策和在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法律观念。所以,我们不必在乎或强调这些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我们必须去在乎或强调这些法律概念或法律规则得以存在的法律文化。正如梁治平在其《法辨》中说:“在由传统社会转入现代社会的今天,中国人不得不采用西方的法律制度,但这就意味着,他也要承认西方的法律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来说,改变现在的法制是相对容易的,通过一场革新或革命便可以做到,但是要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创造一系列与这种新的法制正相配合的文化条件,却是极其艰难的③。”于是我们不能像法条主义者那样更加关注法律中的具体概念、具体规则和具体制度这些技术性颇高的专门性问题,不仅仅只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而必须去关注那些未经审察却以一贯之的传统或观念,关注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朱苏力称为的活生生的“本土资源”(详见《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正如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所说的“为某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该国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④。”因为任何法律在我看来都是吉尔兹所谓的“地方性知识”。我们也必须重视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其名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所主张的“民族精神在建构一国法律制度中所发挥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而代表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张文显的“权利本位派”和以部门法学者为代表的“法条主义”现在所强调的仍然是一些政治正确的口号和大词,所推崇的只是法律形式主义和法条逻辑,而基本没有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关注,基本忽视了那些未经审察而以一贯之的传统,甚至就没有以主体性的中国的姿态来建构中国的法学,提出中国的法律话语。

在我看来,我们必须去关注法律实践中与法的理念相违背的的现实冲突,必须注重影响法律实践的那些文化传统。因为文化的真精神就在那些未经审察而以一贯之的传统里。我们也必须做到邓正来所谓的突破西方法律的理想图景,摆脱现代化范式的束缚,来建构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⑤。

注释:

①"社会保护机能是通过对犯罪的惩治而实现的,因而属于刑法的积极职能或扩张职能;而人权保障职能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刑罚权而实现的,因而属于刑法的消极职能或限制机能."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3:46.

②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51.

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7.

④关于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4.

⑤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2000(增订第7版):48.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3:46.

[2]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2000(增订第7版):48.

[3]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51.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7.

[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4.

[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83-293.

文化遗产保护(终稿) 第5篇

2.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包括国有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国有馆藏文物包括珍贵文物(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3.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1)信息化加快现代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网方便人们之间的互动,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缺乏明确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2)城市化引发城市建设高峰:片面的城市化率决定论,以致出现“城市化急躁症”,追求城市规模的高速增长,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忽视文化城市的培育,导致城市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街区逐渐消失(3)全球化伴随文化霸权主义: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侵蚀加剧,大部分人受霸权主义影响,对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缺乏文化认同,失去自身文化价值观

4.城市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筑文化的粗鄙化倾向(2)城市景观设计的浅薄化倾向(3)城市历史传统的虚拟化倾向(4)城市消费观念的奢华化影响(5)城市休闲方式的低俗化倾向(6)城市娱乐活动的商品化倾向

5.简述城市文化(1)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2)城市文化从文化的定义推理演绎,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3)城市文化从城市本身的特征进行定义,它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1论述:城市要关注“文化生态保护”

(1)由于发达国家占有的金融市场、信息科技和军事资源的份额不断增多,文明的交融与交流难以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传播的版图上日趋边缘、模糊。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出现趋同的趋势。反而,在日益变小的世界里,人们更加渴望体会自己城市文化的差异性,维护自己城市独有的精神文化领域,关注文化生态保护,旨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促进相互间的交流(2)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使城市经济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城市社会环境形成文化生态,城市生活质量突出文化个性,城市民众发展追求文化品位,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给予自身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更多关注,给予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以更好的生态环境,给予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以更加有效地抵御(3)一些城市规模发展较快,但是同时却忽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文化能源的供给相对于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已经形成战略性短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以及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等复杂原因,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市场。文化需要坚守,更需要传承和传播,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恢复文化生态的色泽,使民众在文化权益上各得其所,在文化享有上各获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显其能,使文化生态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

(1)历史城区保护的反思与探索:回顾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时,国际社会特别强调大规模改造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在社会经济不发达时,传统建筑遭受的主要是大自然的破坏。而在今天,对传统建筑的人为破坏大大超过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人居环境观念的兴起,也促进了“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演变。人类对城市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功能性为特征。第二阶段以有机性为特征。第三阶段以可持续性为特征。归纳起来,城市现代化概念有四方而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以人为木,三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四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整体保护”突出历史城区特色:“整体保护”就要对历史城区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在认真分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整体保护方案。我国历史城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存状况各不相同,整体保护规划要摆脱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西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深刻影响,重视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杜绝因强调功能区与用途纯化,而追求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避免一次性大规模推到重建的再次发生。合理控制发展规模是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在确定人口规模方面要有前瞻意识。(3)增强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活力。历史城区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木和风貌之基,要保护好历史城区的整体空间格局,道路网骨架和街巷布局等传统空间形态,强化城市传统轴线、天际轮廓线、重要景观线和传统街道对景观走廊等历史空间记忆的标志特征。

3.论述城市文化的结构要素:城市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它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由其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结构(1)空间要素: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城市文化结构的空间要素体现出城市密度、布局、形态的不断发展演变(2)时间要素:人类的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城市随着时间的前进,进行着不断的更新与发展(3)制度要素: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是城市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4)生态环境意识:它是城市文化结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成为发展主流。生态环境意识的强弱对城市文化优化发展影响深远(5)城市特色文化:城市走特色文化培养创新之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要合理定位城市特色,挖掘城市特色文化精神的内核,并努力保持和维护城市特色文化(6)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城市文化结构的发展构成,因此要合理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分布(7)城市人口要素:城市人口是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城市的服务对象,城市人口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城市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使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

1.思考:三亚城市文化

地理环境: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地理环境极为独特,三面环山,形成怀抱之势,山、海、河三种美景自然融合。三亚市区有东、西两条河流穿过而过。三亚地处南中国海交通要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

民族风情:三亚市是汉、黎、苗、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以黎、苗、回为主,其中黎、苗族的文化尤为突出,黎、苗族的居民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风土人情。

城市定位:三亚应当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热带风光特色、现代化的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将三亚城市建设定位为“热带滨海国际旅游城市”。三亚城市的性质、功能是“旅游”,特色是“热带滨海”,建设档次与发展目标是“国际水平”。

城市结构:“一心”:旅游服务中心。“两轴”:沿滨海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轴,沿迎宾大道的城市生活发展轴。“两节点”:月川行政服务节点,荔枝沟交通服务节点。“五片”:指旧城片、月川片、鹿回头片、临春片、海坡片。“多组团”:指田独、红沙、榆林、六道等相对独立地区。

2.三亚落笔洞遗址保护

法律文化节终稿 第6篇

市区各建筑业企业:

为贯彻落实市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建筑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尊廉崇廉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根据市纪委的相关要求和我委工作的整体部署,经研究,决定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提升企业形象”为主题,以增强企业职工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反腐倡廉意识和创建安全优质工程为重点,以企业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注重特色、讲究实效,力争建成一批廉政文化进工地先进典型,使企业诚实守信、廉洁从业的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文化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活动范围

本次活动范围涵盖宁波市区(海曙、江东、江北、国家高新区)所有在建工地。其中,市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或工程造价1000万以上的建设工程,必须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

三、主要内容

各企业和工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1)完善工作制度。主要内容:企业的经营、财务、用工、民主等管理制度以及工地的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民工学校、采购、工资支付等管理制度,使廉政文化与企业和工地的日常经营、管理、考核相结合。以完善的制度,确保工作的落实。

(2)开展廉政文化的教育活动。依托民工学校的教育平台,把廉政文化纳入职工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展、职工廉政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把廉政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清廉等内容充实、渗透到企业文化中,提升企业形象。

(3)营造反腐倡廉的宣传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网络等宣传阵地,向工地管理人员和职工宣传建筑领域法律法规、案例警示等,增强廉政宣传的广泛性、深入性和有效性。

(4)加强广大职工作风建设。积极倡导职工改进作风,坚决杜绝酗酒,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按照文明施工的标准和文明城市的要求,将讲法纪、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风气,融入到企业和工地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习惯中,营造廉洁、清明、和谐、文明的建筑业新风尚。

(5)健全崇廉倡廉的监督机制。各建筑企业和工地通过设立公示牌和举报箱,公布监督部门和举报电话,主动接受公众监督。通过营造群众监督反馈的长效机制,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15日-31日):各企业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工地于7月31日前制定工作实施计划,并统一上报市建管处。凡符合活动开展要求的新建工程,在工程开工后一个月内将活动计划按规定报送市建管处。

(二)具体实施阶段(8月1日-11月30日):各企业和工地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结合工地实际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等活动,同时要建立相关工作台帐。我委将对各工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

(三)总结交流阶段(12月1日-15日):对各企业和工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

(四)评优阶段(12月16日-30日):根据自愿申报的原则,结合企业和工地“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开展情况,对工作突出的企业和工地进行表彰。

五、活动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010年的廉政文化进工地

工作将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提升企业形象”为主题,以各建筑业企业为主体,以建筑工地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为对象,深化拓展廉政文化进工地工作,帮助建筑企业增强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各企业和广大职工应充分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感,确保组织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抓出成效,让反腐倡廉理念融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二)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各企业要成立廉政文化进工地工作领导小组,将廉政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依法经营、廉洁从业的相关制度和监督机制,抓紧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成立监督机构,定期研究分析,推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各工地按照各企业廉政文化进工地工作领导小组的计划安排,建立相应组织,明确责任人和监督人员,制定制度,落实工作。

(三)讲究实效,注重特色。廉政文化进工地工作应当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与职工素质教育相结合,与文明施工主题活动相结合。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工地的特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不搞统一模式,防止廉政文化与工地日常工作“两张皮”现象。同时,要大胆探索,积极拓展廉政文化载体,促进廉政文化的形式

更加新颖,更有成效。鼓励各企业、工地因地制宜努力创新,形成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

(四)完善台帐,争先创优。各企业和工地要认真积累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的工作台帐,及时总结经验。我委年底将对各企业廉政文化进工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表彰工作突出的企业,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

(五)各县市区的在建工程,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工作计划,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建立台账,活动结束后汇总上报我委。

法律文化节终稿 第7篇

目 录

摘要----------------------------1

一、中国茶文化------------------1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1

(二)中国茶文化内涵------------2

(三)中国的茶具----------------3

(四)中国茶的文化特性----------4

(五)中国的茶与文学------------6

二、俄罗斯茶文化----------------6

(一)俄罗斯茶文化的历史源流----6

(二)俄罗斯茶文化的内涵--------6

(三)俄罗斯的茶炊--------------7

(四)俄罗斯的茶与文学----------7

三、中俄茶文化差异--------------7

(一)茶的功能------------------7

(二)饮茶方式------------------8

(三)饮茶的品种----------------8

(四)茶具----------------------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

摘要: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茶文化各具特色,其文化内涵和饮茶习俗存在一定差异,但茶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方面亦存在相同之处。本文分别从茶的起源、茶的品种、茶的功能、饮茶方式以及茶具与茶炊五个方面对中俄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促进中俄两国茶文化共同向前 发展。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茶文化 差异

Разница чай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Аннотация:Чай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неотчуждаемый важный состав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Культура чая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имеет сво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ницы в своей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ннотации и питьевых обычаях.но в состоянии и функции также имеют такое же место.В этой статье отдельно от начала чая, разнообразия чая, функции чая, питьевых мер чая, комплект чая и чая,всего 5 частей, сравняют культура чая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делает культура чай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перед совместно.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Китай Россия Чайная культура Разница

一、中国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 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三)中国茶具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2.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玻璃茶具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 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5.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6.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四)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社会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茶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 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纳西族、哈萨克族、白族等很多少数民族的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及俄罗斯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俄罗斯饮茶,也源自中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喜欢喝茶,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文化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五)中国茶与文学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

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俄罗斯茶文化

(一)俄罗斯茶文化的历史源流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入,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二)俄罗斯茶文化的内涵

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чай)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 чай(на чашку чая)(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

(三)俄罗斯的茶炊

俄罗斯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亲切地称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

(四)俄罗斯茶与文学

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

三、中俄茶文化的差异

(一)茶的功能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外我”与“内我”的交流。

(二)饮茶的品种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ѐ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

(三)饮茶的方式

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 с мѐдом。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

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

(四)茶具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堪称世界无双,有茶碗、茶杯、茶盅、茶盏、茶壶、茶匙等;按质地分为瓷、玻璃、紫砂、竹木、漆器、金属等。中国 的茶具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造型优美,集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于一身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宜兴紫砂茶具、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浙江龙泉哥窑的青瓷茶具、福建建安的黑瓷茶具等都已驰名中外,被人推崇备至。

俄罗斯的茶具也十分讲究、漂亮。与中国的茶具不同,俄罗斯人喜欢用茶炊煮茶喝。茶炊是有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瓷器烧制而成。形状多种多样,有球形、桶形、花瓶状、酒杯型、罐行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俄罗斯茶文化在其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比较两国的茶文化传统,我们发现两国茶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相似之处表现为:茶在两国的日常生活中都极其受到重视,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两国人民喜欢以茶待客,客来宾至,清茶一杯,来表敬意,叙友情,从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而两国茶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饮茶的历史、饮茶习俗、茶具等方面。

从以上方面,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俄罗斯茶文化,从而在中俄文化的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不断互相学习,使中俄茶文化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霖.中国古代茶诗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欧阳勋.陆羽研究[J].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4】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5】胡晓军.茶具[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夏涛.中华茶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7】格里高利耶娃.俄罗斯茶炊[M].2010

致 谢

本文是在张金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修改完成的。老师的谆谆教诲,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大学三年的生活中,各位领导,各科老师以及导员王雯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让我不仅可以顺利毕业,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是他们给予我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是我顺利完成学业。

多元文化法律理念刍议 第8篇

“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sm) 一词来源于“文化多元” (Cultural Diversity) 这一概念。“文化多元”概念最早是1915年由犹太裔美国哲学家霍勒斯卡伦 (Horace Kallen) 在《民族》杂志上发表的《民主诉熔炉》一文中提出的。1924年, 卡伦在将该文收入论文集时, 首次使用了“文化多元主义”概念, 以更加明确地说明美国内部移民和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黑人民族主义 (Black Nationalism) 思潮的出现, 人们对20世纪初产生的“文化多元主义”进行了再思考, 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术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多元文化主义一词已被频频地使用。

多元文化是个复合词, 由“Multi”和“Culture”组成, 在产生的过程中, 首先出现的Multicultural这个形容词, 然后才是Multiculturalism。根据《牛津英语词典》, Multicultural指的是一个由多个不同文化的族群构成的社会。1941年7月27日, 美国新泽西州《先驱报》的一篇报道里首次使用Multicultural。文中说道:“一个反对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偏见和行为的讨论会赞成一种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 (Multicultural Way of Life) 。”这里的Multicultural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Multicultural这个词在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的加拿大开始流行起来。1959年6月18日, 蒙特利尔《时代杂志》有文章把蒙特利尔描绘成为多元文化、多种语言的社会, 并说多元文化、多种语言的社会是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之一[1]。这里, Multicultural用来形容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社会。此后, 多元文化的这个词语得到广泛的使用。1966年《经济学家报》有文章称加拿大为多元文化国家, 而特尼达岛、牙买加和新西兰为多种族国家。1970年, PK米尔恩斯 (PKMillins) 出版的题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教育》的专著, 引发了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讨论。1973年7月20日, 《每日电讯报》称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 在那里, 电视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和体育评论员中有许多黑色面孔[2]。从媒体对“多元文化的” (Multicultural) 这个术语的使用可以看出, Multicultural作为一个新创造的词汇, 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在50年代后期的加拿大开始流行, 六七十年代以后广泛使用, 主要用于描绘一种社会现实, 形容一个社会的状况和特征。就其含义而言, 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多文化、多民族和多语言的特征。

Multiculturalism是由Multicultural演化而来的。根据《牛津英语词典》, Multiculturalism第一次使用是在加拿大政府的报告中, 即1965年颁布的加拿大《皇家委员会关于双语主义与双文化主义的报告》。报告称, 加拿大在处理英语民族和法语民族的关系的方法是“多元文化主义”。这里指的是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和方法。1971年, 加拿大政府宣布多元化主义为国家政策, 指出在双语言的框架内, 对于政府而言, 一种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确保加拿大文化自由的最合适的方法。1972年12月12日, 《时代》周刊称, 加拿大面临着尚未解决的双语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问题[2]。可见, 多元文化主义是个复合词, 最初产生的是形容词“多元文化的” (Multicultural) , 然后才是作为名词的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sm) 。从这些最初的用法来看, Multicultural主要是形容一个社会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特性;而Multiculturalism主要是用以表示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处理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一套新的思想和方法[3]。

二、多元文化法律的含义

尽管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多年, 但学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定义仍没有定论。金里卡在《多元文化的公民权》一文中认为, “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容易被混淆的词汇。“多元”可以被理解为多元民族 (multination) , 这是先前划分为不同的自治区、后来国家领土集中合并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多种族群”, 这是跨国移民的结果, 移民愿意将自己整合到新的社会中。

造成该词混淆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文化”的定义含糊不清。金里卡认为, 文化作为一种习俗 (customs) 与文化作为一种文明 (civilization) 应该区分开来。对文化定义的混淆导致了“多元文化主义”含义的模糊不清。台湾元智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王俐容在《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一文中, 就此问题综合了各方对多元文化的不同解释, 对多元文化现象的产生及相关学术探讨和经过探讨而产生的一系列多元文化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 是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而形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混居, 导致了多元文化社会 (multicultural society) 的出现。这种现象便是“多元文化”的现象。在考察这一现象时, 文化和种族都被纳入了被考察的范围之内。在这一语境中, “多元文化主义”只被用来指产生于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现象。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言, “多元文化”的现象已经成为现实。

第二, 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 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不是单一的教条,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策略或政治事务的处理方法, 它反映了政治策略的多重性以及政治事务处理过程的不完整性。因此, 每个不同的多元文化社会都有不同的多元文化主义。而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以赛亚伯林 (Isaiah Berlin) 对价值多元论的探讨, 使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研究真正得以深入。正如自由主义法学家拉兹 (Joseph Raz) 所言:“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正是价值多元论。在伯林的自由多元主义论述中, 人们渐渐认识到现代性所面对的多元价值冲突这一核心的困境。人们在认可多元价值的同时, 多元价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会导致冲突的出现。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多元文化主义在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团体所进行的有效的政治动员中, 成为共同的价值目标, 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方式。

第三, 将“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 是1971年加拿大政府为解决国内种族、民族矛盾而首先提出来的。其后,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被瑞典、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多个西方国家相继采纳并延续至今, 同时批评之声亦不绝于耳。20世纪90年代, 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更是明显增多, 各种意见针锋相对。各国因国情不同, 所采取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大相径庭, 使得人们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解各执一词。加之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多元文化主义在不同的时期会以不同的政策形式表现出来, 其易于改变的特点模糊了人们对多元文化主义本质的认识[4]。

“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sm) 一词, 就其词义而言, 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多民族、多文化和多语言的特征。作为一种思潮, 多元文化主义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反对文化同质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随着这些国家长期实施的文化同化政策的破产而产生的。文化同化曾是许多国家维持种族纯洁、文化同质, 创建单一民族国家的手段。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国家统一的威胁, 以强制的手段要求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个性, 以个体的身份融入到主体民族中去。然而, 随着二战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被承认和平等社会运动的广泛兴起, 迫使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种族、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社会异质性基础上重新定义他们的国家, 同化主义的方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到普遍的质疑和反对, 多元文化主义开始产生。与此同时, 作为政策主张的“多元文化主义”也被提了出来。1971年加拿大政府率先将“多元文化”作为解决国内种族和民族矛盾的理论基础, 推出所谓“多元文化主义政策”;1973年, 澳大利亚移民部长艾尔格拉斯比出访加拿大, 归国后正式引入多元文化主义概念, 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产生的标志;1975年, 瑞典正式宣布在国内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20世纪80年代, 随着西欧国家外来移民的增加, 如何处理本国人与外来移民的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由此, 英、法、荷、比、丹等西方国家相继允许外来移民保持其文化, 在不同程度上实施多元文化政策。

西方社会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表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 它是指文化和民族多样性这一事实, 即多元文化社会。这主要描绘一个国家 (或社会) 的人口、民族 (族群) 、宗教、语言等的统计学特性, 指多文化、多语言、多宗教和多民族这种社会现象。其次, 它是指西方社会兴起的与同化主义相对立的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理论体系, 即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思潮, 它指的是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得到承认的要求给予充分肯定的思想理论, 其核心的要求是社会承认和平等。最后, 它是指西方国家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处理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社会政策, 即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它是指政府为谋求民族、宗教或语言方面的少数群体对公共领域的参与而设计的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措施。多元文化主义三方面的内涵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一般而言, 多元文化社会现实导致多元文化主义思想产生, 多元文化主义思想促使国家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很显然, 多元文化主义有着自己明确的关注焦点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比如, 在澳大利亚, “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描绘社会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术语, 作为一项国家政策, 它指应付这种多样性的措施, 它是把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作为一个整体, 从这个角度来管理文化多样性及其所产生的后果。”作为政策的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承认少数民族的民族个性, 认可与鼓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主张所有的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平等;要求赋予少数民族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要求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帮助少数民族平等参与社会管理、获取社会资源和享有自由民主。多元文化主义主张, 在进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中要重点关注弱势文化。事实上, 在西方社会多元文化是与主体文化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外来移民文化。由于各种原因, 移民尤其是新移民往往处在社会的边缘, 无法充分参与社会和享受权利, 成为弱势群体, 因此多元文化主义与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密切联系, 其实质是主体社会如何对待和整合弱势文化、消除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多元文化主义认为, 传统的政治理论忽视了不同族群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特殊要求, 缺乏保护弱势文化群体应有的生存发展及各种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的内容。这是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无法真正充分地享有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原因。总之, 多元文化主义以承认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前提, 主张文化生而平等, 保持各种文化的独立性格和特点;强调文化自我认同以及多种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共存;否定价值体系优越感, 反对以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是非优劣, 更反对某种文化居于统治或霸权的地位。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的政治诉求是反对民族歧视, 追求社会公正与种族平等, 追求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

摘要:二战之后, 西方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大量外来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从内部向西方各民族国家提出权利要求。这使西方各民族国家不得不放弃“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同化政策, 转而采取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以满足各族裔群体的权利要求。此举引起了很多人对民族国家会走向衰微和终结的担心。但事实上, 民族国家并没有走向终结。其原因在于,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 促进了多元文化国家内部的整合, 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更为深入。

关键词:政策,多元文化,少数群体,法律

参考文献

[1]David Bennett, Multicultural States:Rethinking Difference and Identity[M].Routledge, 1998:38.

[2]J.A.Simpson and E.S.C.Weiner (ed)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V.10.1989:79.

[3]杨洪贵.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研究[M].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39.

法律文化节终稿

法律文化节终稿(精选8篇)法律文化节终稿 第1篇第四届法律文化节正式启动本网讯(记者 徐莉莉 佟雨佳)10月25日,为了迎接12月4日全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