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精选9篇)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1篇
著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这样评价简·奥斯汀:“在所有伟大的作家当中, 简·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1]奥斯汀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崇高, 她甚至被誉为可以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经久不衰的作家。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英国文坛盛行具有戏剧性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 借此“浪漫主义”之风, 文学作品的题材已经逐渐驶离现实生活。而此时奥斯汀的小说打破常规, 展现了英国乡村贵族及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开启了朴实清新的现实主义之风。《傲慢与偏见》便是这样一部与社会现实紧紧契合的作品, 它围绕浪博恩村中班纳特一家的生活展开, 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动的社交场合, 拥有不同教养 (manners) 的人物之间的冲突, 以及社会礼仪 (propriety) 规范对人物言行的约束。不仅如此, 敏感的奥斯汀还捕捉到了当时处于转型期的英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描绘人物时加以适当的同情与讽刺, 并寄予道德的关怀。因此, 《傲慢与偏见》这部现实主义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教养与礼仪的重要性, 传递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与道德关怀,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傲慢与偏见》的社会语境
简·奥斯汀的一生经历了英国的摄政时代 (1795—1830) , 她生长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中产阶级牧师家庭, 目睹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社交场合和各种细致琐碎的家长里短。这样的经历成为她进行创作的基本素材, 题材虽小, 却洞悉了英国社会独特的经济、阶级和人际关系。
当时, 不论是贵族还是中产阶级都比任何时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能力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深蒂固的长子继承制传统 (primogeniture) , 即只有家中的长子才有权继承家族中所有的财产, 而其他子女则分文不得。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 分不到财产的子女不得不另谋生路, 这样就产生两种后果:除了大儿子以外的男子必须自食其力养活未来的家庭, 他们有的寻求赞助人谋求工作, 如柯林斯先生, 抑或是投身军旅生活, 如韦翰先生;女性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由于女性角色在当时受到强烈的局限性, 体面家庭的女子几乎不能通过工作来改变命运, 她们因此转而寻求婚姻的庇护。这样的两种情境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奥斯汀所刻画的小儿子们, 要么像柯林斯先生一样, 以一种扭曲的姿态阿谀逢迎, 循着上层社会的阶梯向上爬;要么像韦翰一样, 用英俊的外表来掩藏自己的谎言, 用坑蒙拐骗谋取钱财。金钱对无继承权的男性们的控制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奥斯汀担心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会战胜道德的良知, 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奥斯汀塑造这样两种形象无疑是要告诫人们:切勿在对金钱的追求中迷失自我, 而应当重塑理性与道德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 女性则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当时, 女性的职业范围极其有限, 多是女仆和女工这些被贵族和中产阶级女性认为不体面的下层妇女职业。虽然有少数女性像奥斯汀一样通过写作维持生计, 但她们时时面临着来自出版商的压榨和男性社会的冷落, 因此, 写作对于大多数有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女性来说, 更多的是自我满足和欣赏的需要, 很难作为谋生的长久之计。她们被迫或自愿局限于家庭, 想方设法通过一场有利可图的婚姻为未来寻求保障。
在当时, 婚姻几乎不可以解除。英国议会法律规定, 上层社会可以离婚, 丈夫可以休不忠的妻子, 而妻子无权提出与不忠或暴戾的丈夫离婚。然而, 对于不能从事任何职业自谋生路的女子来说, “危险的婚姻也被视为比独身好”。从而, 绝大多数女人选择了为生活、为钱、为财产而结婚。[2]实际的情形是, 中产阶级未婚女子总是成为婚姻市场昂贵的滞销品。考虑金钱和门第, 她们不会嫁给下层男子, 而同阶层未婚男子面临着经济压力, 除了长子, 都得自谋生路, 经过漫长个人奋斗获得稳定经济来源后, 才娶妻生子, 而这时往往年过而立。[3]
女性可以进入初级学校学习, 但这种教育更多旨在培养多才多艺、蕙质兰心、温柔贤惠的女儿、妻子和母亲, 而不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工作者。女性的修养还来自阅读当时广泛使用的行为书籍 (conduct books) , 这些书籍大多由神职人员编写, 通过道德的教条约束并教导女性。这些书籍灌输诸如礼貌、良善、谦逊、忠诚等美德, 帮助女性扮演其固定的社会角色。大学只对贵族和中产阶级的男性开放, 女性只能通过家庭教师和私立学校获得有限的教育。[4]因此, 有身份的女性仅靠自己很难维持生活, 而美好的婚姻又可遇不可求, 一些中产阶级妇女的婚姻因此被耽搁, 而奥斯汀便是其中之一。奥斯汀对爱情和婚姻曾抱有轰轰烈烈的幻想, 但深深体会到现实残酷的境况, 她用冷静和清醒的笔触细细描绘着生活的平凡与琐碎。司各特曾经这样说:“又读了一遍, 我读奥斯汀小姐的杰作《傲慢与偏见》至少已是第三遍, 这位年轻女士有描写普通人物的情感, 性格及错综复杂的生活的天赋, 对我来说, 她的天赋是我所知最出色的。我虽然能写出几个优美的句子, 但却没有她那种细腻的风格———把普通的人和事描写得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5]
《傲慢与偏见》的内容读起来全是世俗百态, 却处处充满了道德关怀, 这种道德关怀便呈现在对人物教养和社会礼节的描述之中。“教养” (manners) 和“礼仪” (propriety) 两个词出现频率之高, 足以说明教养和礼仪在摄政时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在奥斯汀思想中的崇高地位。以下便是对这两个词语在全文中特殊意义的分析。
三、教养 (manners)
在英国文化中, 礼貌语言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行为方式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而《傲慢与偏见》反映的那个时期里这个特点又是尤其突出。[6]纵观整篇小说, “manners”出现的次数竟有一百一十三次之多。在英文中, “manners”一词包含了很多意义———举止、谈吐、礼貌、修养等, 大致可以用“教养”一词来概括。教养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等。在18世纪末, “manners”一词的意义涵盖范围广泛。根据塞缪尔·约翰逊在1755年完成编纂的《英文字典》记载:“manners”的意思包含人们的思想品格, 生活态度, 道德水准和礼仪规范。[7]
在《傲慢与偏见》中, 只要有新人物出现, 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其教养的评价。教养完全决定人们的第一印象。当彬格莱先生第一次出现在浪博恩的舞会上时, 便是一个“仪表堂堂”“大有绅士风度”的年轻人, 他的教养被评价为“没有拘泥做作的习气”, 这为他赢得了全场来宾的青睐。与之相反的是, 达西先生被认为具有“一副讨人嫌的神气”, 即便他在德比郡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财产, 并因此在舞会上掀起波澜, 成为众人的焦点, 但仍然抵挡不住人们“对他起了厌倦的感觉”, 使得“他那众望所归的场面黯然失色”。[8]由此可见, 个人教养会给他人带来难以改变的印象, 甚至是偏见。
教养的评价标准并不仅仅是礼节或礼貌, 虽然如今大多如此。但在《傲慢与偏见》中, 它也反映出人物的真实性情和思想状态。科林斯先生作为全文中唯一从事宗教传播事业的人物, 被刻画为具有典型“拘泥礼节”[9]的言行举止, 但时不时流露出滑稽可笑的特质来。一方面, 他的教养虽然正式而规范, 但却难掩其矫揉造作和生硬刻板, 偶尔又显现出自我膨胀的趋势, 可以说他出身并不高贵, 也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 科林斯先生阿谀奉承的行为也暴露出他不顾一切渴望挤入上流社会的野心, 假装出的绅士态度又不免让人发笑。就这个自相矛盾的人物来说, 简·奥斯汀将他的个人特质与其谈吐举止结合起来, 成功塑造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科林斯先生。
奥斯汀刻画的人物基本可以依据教养好坏分为两种, 好的教养必须具备礼貌、友好而且幽默的品质。其中, 有一部分人物在刚刚登场时就已经被宣布是具有良好教养的人, 其后来的言行举止不过是对这种教养的具体阐释, 这样的人物就是后来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扁平人物”。另外的一些人物的教养则是不断丰富, 其形象也是不断具体的, 被称为“立体人物”。例如韦翰先生, 他热衷于社交场合, 熟稔和陌生人打交道, 并给人留下温文尔雅的讨喜印象, 也因此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在其后的情节中, 他唯利是图的小人形象才逐渐显露出来, 让人大跌眼镜。达西先生则恰恰相反, 起初印象中冷漠高傲的贵族子弟其实是一位忠实的朋友和伴侣。伊丽莎白作为中产阶级女性的代表, 其教养并不符合上流社会的标准, 却以“落落大方的爱打趣的作风”[10]吸引了达西先生的目光。相反, 对于真正上流社会的女性, 如彬格莱小姐、咖苔琳夫人等, 奥斯汀却并未赋予她们令人称羡的教养, 而是凸显她们自持的优越感和纡尊降贵的姿态。简·奥斯汀特意将来自上流社会人物的言行举止描绘得令人厌恶, 却塑造了一批出身中产阶级拥有良好教养的女性们。这固然可能与奥斯汀来自中产阶级有关, 但更多的是出于要表达这样的思想:良好的教养并非来自于优越高贵的出身背景和社会地位, 后天的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才更为重要。[11]
四、礼仪 (propriety)
“礼仪” (propriety) 一词在《傲慢与偏见》中更多是作为对言行得体与否的判断。小说中的人物常常以谨言慎行来遵从这种不成文的社会公认的体统, 虽然不涉及道德的评价判断, 但由此可见个人教养的水平。《傲慢与偏见》中礼仪规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几乎包括了各种社会活动。
全文中形形色色的婚姻引人注意, 这几桩婚事也或多或少折射出社会对于得体与否的价值判断。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求婚可以称得上是整部小说的高潮。期间达西袒露心迹称自己深知这样的婚姻有诸多不成体统之处:伊丽莎白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水平相去甚远;班纳特一家的言行举止多显缺乏教养之处;班纳特家的亲戚朋友也来自社会中低层。这都与达西个人及家庭情况相差甚远。另外, 达西的婚事也遭到了家庭成员的反对, 例如后来咖苔琳夫人的插手。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当时社会认可的得体的婚姻, 虽然这场求婚因为两人的争吵不欢而散, 但这些阻挠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这样的两人相结合的社会因素, 也显示出这种社会默认的婚姻观念的强大力量。
在此之前, 科林斯先生的求婚也以失败告终。科林斯起初不理会伊丽莎白的拒绝, 以为这只是有身份的女性表现优雅与矜持的方式。这一点十分有趣, 因为在当时的男女交往中, 女性被认为应当保持保守与被动的地位, 真正的淑女从不过分显露自己的情感, 更不会主动示好。这与后来伊丽莎白的行为也是相符合的。伊丽莎白经过彭伯里庄园一游后改变了对达西先生的印象, 也并未主动和达西先生交流, 而是被动地等待达西再次前来表白。
相反, 班纳特家的两个小女儿则显得十分外向主动, 积极结交麦里屯的军官们。这也让班纳特先生断言她们同她们的母亲一样愚蠢。情况也确实如此, 小女儿丽迪雅做出了整部小说中最不成体统的事情———和韦翰先生私奔。作为一个年轻的未婚女性, 没有任何财产, 和一个也几乎没有财产又居心叵测的军官私奔, 无疑是一件头脑发热的愚蠢决定。这不仅会使丽迪雅名声扫地, 而且会让整个家庭蒙羞。连班纳特太太都意识到, 这样的行为对于班纳特家其他待字闺中的女儿们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简·奥斯汀对于社会行为得体与否也有自己的见解。人们认为夏绿蒂和柯林斯这一对看起来天造地设, 卢卡斯一家为嫁出了长期待字闺中的女儿而欢欣雀跃, 柯林斯也达到了咖苔琳夫人对他的要求, 然而作者之前铺陈描写柯林斯先生的愚蠢使这段姻缘并不被看好。与此同时, 奥斯汀花了大量的笔墨来为达西和伊丽莎白这桩不被人看好的婚姻作铺陈, 达西由傲慢转为尊重, 伊丽莎白由偏见化为理解, 那么不成体统的因素也渐渐被弱化了。再加上咖苔琳夫人胡搅蛮缠的干预, 更激发了两人打破社会评判标准的勇气。当简·奥斯汀以女性视角来看这桩婚事时, 束缚女性发展的社会传统也要屈服于追求幸福的愿望, 此时礼仪规范便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但是, 私奔仍被认为是严重不成体统的行为, 甚至会牵扯上道德的批判。
同时, 书中还涉及女性何时涉足社交圈的问题。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 无论年龄大小和婚否, 都已经进入了社交场合。咖苔琳夫人得知此事时颇为震惊, 认为这是极其不成体统的行为。她认为, 按照社会传统, 妹妹必须在姐姐出嫁之后才能外出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对此, 伊丽莎白反驳道:“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或者是不想嫁, 做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交和娱乐, 那实在太苦了她们。最大的和最小的同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力。怎么能为了这样的缘由, 就叫她们死守在家里!”[12]
另外, 关于女性外出陪护的社会传统也有具体的规范。一位未婚的年轻女性是不能在无人陪护的情况下独自旅行的, 或者由一名非家庭成员的男性作为陪护也是极为不妥当的。[13]这作为一种默认的社会习俗, 在《傲慢与偏见》中也被伊丽莎白打破。她顾不上考虑是否得体的问题, 坚持只身穿越荒郊野外前去尼日斐探望生病的姐姐吉英。对此, 彬格莱小姐表现得傲慢又鄙夷, 她试图以“无聊透顶”来诋毁伊丽莎白的形象:“头发弄得那么蓬乱, 那么邋遢!”[14]一连串感叹句足以表现她的惊诧与嫌恶, 并满心以为彬格莱和达西会附和她的意见, 然而两位绅士的反应让她大失所望, 彬格莱先生认为这是伊丽莎白对姐姐急切的关心之情, 而达西先生则表示伊丽莎白美丽的眼睛在经过长途步行之后显得更加明亮动人。简·奥斯汀借上层绅士之口, 流露出对伊丽莎白独立精神的赞赏, 而是否得体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礼仪规范合理性的判断固然重要, 但约定俗成的礼节和习惯不是判断社会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尺度, 应当追求其目的是否发自于内心的良善和理性。不难发现, 很多此类的得体性标准都关注于女性的行为标准, 因此, 女性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与约束。上层社会的女性往往热衷于追求完美的言行标准, 渐渐失去自己的性情, 优越感促使她们端起架子, 摆出傲慢的姿态。因此, 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这个极具性格的中产阶级女性来表明自己对于社会礼仪标准的独特认识。
可以说, 奥斯汀真正反感的是过于仪式化的行为与矫揉造作的礼貌, 她无时无刻不在嘲弄和讽刺这样的人物, 并使他们让人发笑, 或是受到惩罚。前文提到的柯林斯先生便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另外, 奥斯汀也提醒我们, 良好的出身和教育并不代表拥有良好的教养, 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惺惺作态, 缺乏应有的真诚和开朗:备受柯林斯一家敬畏的咖苔琳夫人是个无比傲慢和强势的女人, 她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拥有的高贵出身和品位, 却时时表露出粗鲁的言行。就连达西先生, 这个作者着力打造的黄金单身汉, 给人的印象也仅仅差强人意。他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缺乏亲和力, 显得过于保守和挑剔, 这在社交场合中是令人厌恶的。彬格莱小姐自恃出身高贵便自命不凡, 费尽心思想要讨好达西却落得两手空空。
奥斯汀相信良好的教养来自于内心的善良, 而非地位的高贵, 因此她的讥讽与嘲弄并非空穴来风。她并没有无止境地说教, 而是摆出现实, 让读者看得更加真切。理智的父母的悉心教导, 加上充分的教育, 内心善良的人便会拥有良好的教养, 而高贵的出身和地位并不一定能培养出真正有教养的人。当我们看到伊丽莎白这位中产阶级绅士的女儿, 在良好的教育和自身修养之下, 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人们的欣赏, 我们仿佛看到简·奥斯汀的身影。这样一位同样拥有敏锐思维和幽默风格的中产阶级女性, 用她清丽端庄的文笔娓娓道来, 回味无穷。
五、结语
两百多年前,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小说, 还原了英国摄政时代的社会风情,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她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性格各异, 言行举止和个人素养也各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良好的素养并非来自于家庭背景, 而是植根于教育和品德。简·奥斯汀对教养及礼仪的强调, 其实质在于对当时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道德关怀。摄政时代的金钱崇拜极大地影响了人际关系, 尤其是婚姻关系, 但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的教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也是家庭教育、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简·奥斯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 更多地注意到社会礼仪对女性自由和发展的限制。她塑造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 在社会礼节和个人言行中有一些大胆的标新立异之举, 但就整体而言, 她还是一个处在社会礼仪条框中依靠婚姻来改变命运的女性, 未能完全摆脱礼仪和教养的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伊扬.瓦特.奥斯丁:批评文选[M], 1963:15.
[2]李燕姝.简.奥斯汀的真实故事——评介英国作家迈尔的奥斯汀传记《倔强的心》[A].外国文学, 1998.06.
[3]Harvey J, Graff.the Legacies of Literacy[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320.
[4]Janet Todd.Jane Austen in Contex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304.
[5]凯伦.乔伊.富勒.简.奥斯汀书友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249.
[6]夏侯富生.《傲慢与偏见》中的礼貌言语行为与交际世态[A].外语研究, 2009.04.
[7]Samuel Johnson.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J.F.and C.Rivington[etc.], 1785.VolⅡ:90.
[8][9][10][12][14]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0, 77, 26, 188, 44.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第2篇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彬格莱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他的女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魏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做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不久,又见到了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魏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魏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底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底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3篇
1、夏洛特与卢卡斯的婚姻——最现实的婚姻
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无处不在,在柯林斯和夏绿蒂的婚姻中,两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不顾牺牲一切高尚情感,他们的婚姻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
柯林斯实际上并不喜欢夏洛特,选择她作为他的妻子与另一个原因,当柯林斯先生提出了伊丽莎白已经阐述了他结婚的理由:“首先,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这样),需要设置一个教区的婚姻;第二,我相信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它可能是前面所提到的,我有幸夫人的捐助者的特殊建议告诉我结婚。“因此,当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他毫不犹豫地向夏绿蒂小姐。柯林斯急于结婚,不是由他自己的请求,只是做一个任务,他是他姑姑的神要求他完成任务。对于柯林斯来说,结婚是重要的而跟谁结婚是次要的,他的婚姻不可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对于他来说而夏洛特小姐是最佳人选。因为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事得体,颇得伊丽莎白赞赏。而对夏洛特而言,她寄居在哥哥家中,经济拮据。她知道柯林斯先生并不爱她,因为他刚刚向另一女孩求婚并遭拒绝,而她对这个男人也根本谈不上爱,可是他家境殷实,而且马上就要继承一笔可观的财产,所以她接受了他的求婚。
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虽然没有深厚的感情但也能平淡的生活着。但是对于一位老姑娘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当女性年纪大了,合适的婚姻对象就越难找到了。对柯林斯来说,他仅需要结婚,这是真理。他可能最初并不爱夏洛特,但是当他担起守护家庭的角色,生活过得久了自然会有感情。当他们孕育了下一代,这种婚姻家庭的感情基础将更加深刻。平平淡淡不也是婚姻的真理吗?
2、莉迪亞与贝内特的婚姻——最荒唐的婚姻
在《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是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莉迪亚被母亲娇纵惯了,被风浪流子威克姆的外表所吸引,不顾家人的阻拦与他私奔,虽然勉强结了婚,但婚后并不幸福,风流的威克姆很快对丽迪亚厌倦了,而常常跑到城里寻欢作乐。两人臭味相投挥霍无度,不知道经营家庭,最终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的婚姻是怎样开始的。只是从信中大致了解其中的情况。他们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使得她没有对婚姻的正确认知,虚荣的个性使得她选择了外表风流的威克姆。而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使得他对婚姻没有责任感,喜新厌旧。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
3、简贝内特的婚姻——最“美满”的婚姻
简和宾利的婚姻被认为是最美满的婚姻。贝内特家的大女儿简温柔可爱,漂亮大方,对人总是往好的一面去想。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两人相互吸引和相互爱慕,虽是好事多磨,最终他们也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桩令人艳羡的美满婚姻。然而,我觉得这美好的背后是潜伏着一定的危机性的。简和宾利男才女貌,彼此相配,任何人看来,他们都是最适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婚姻,在我看来,爱情不是最主要的基础,最主要的是一种吸引力。宾利为简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简为宾利的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他们之间的爱更多表现为一种相互之间的仰慕之情。婚姻是一份复杂的契约,双方必须有足够的爱的基础来维持这份契约。而简和宾利之间的爱情太过平淡,太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不够刻骨铭心,让我感觉不太安稳,似乎潜藏着一丝丝危险的气息。
4、伊丽莎白与贝内特的婚姻——最让人羡慕的婚姻
如果说婚姻是一座围城,而男女主人公是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这样的人,那么,即使一开始他们互相看不顺眼,彼此存有偏见,到最后还是愿意被困在这样一座城里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让一个惹人讨厌的人为爱改变,可以让你抛开偏见,重新认识并接受一个人。
爱是冲动,是失去理智,是意气用事,任由自己癫狂,爱情本身就是疯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为爱疯狂呢?现实是残酷的,婚姻不等于爱情,以至于“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理想离我们越来越远。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达西雄厚的财富。金钱在他们的婚姻中一点也不世俗,这份财富给他们的爱以阳光和养分,他们的婚姻是最让人羡慕的。如果婚姻是这样一座围城,那么我会很愿意被困在这样一座城中,被爱围困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与他对婚姻的态度有关。有人为爱结婚,有人为情欲结婚,有人为财富结婚,也有人为结婚而结婚。《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也让我们思考,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们对婚姻最美好的期盼,也是我们看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后更加坚定的信念。(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给乔·亨利·路易斯的信》.牛津大学出版社,1931.
[2]简·奥斯丁.《诺桑觉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埃德蒙德·勃克.《埃德蒙德·勃克作品集》.牛津大学出版社,1928.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4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描写了四起姻缘:达西和伊丽莎白, 简与宾利, 丽迪亚和威克姆, 夏洛特与柯林斯。其中最主要的, 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一)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
达西代表着“傲慢”, 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两人个性上的冲突是本书最大的看点。达西有钱有势, 相貌堂堂, 身材魁梧, 举止优雅, 是许多女孩理想中的丈夫。但他也有不少缺点:傲慢冷漠。起初, 他看不上伊丽莎白, 认为她出身低微, 缺少上流社会的风度。两人的初次见面, 就以达西傲慢地拒绝与伊丽莎白共舞而造成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 再加上韦翰的造谣中伤, 这种偏见越来越深。但慢慢的, 两人接触多了, 达西被伊丽莎白所深深吸引, 于是他主动向其求婚, 同时又说了许多傲慢的话。心高气傲的伊丽莎白当然不会接受, 她极其愤怒地指责了他的傲慢无礼, 并拒绝了他的傲慢求婚。达西求婚失败之后, 认真思索, 痛定思痛, 真诚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随着韦翰真实面目的显露和达西的真情表白, 伊丽莎白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误解和偏见, 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达西。在更进一步的接触、了解之后, 两人最终结成了夫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桩婚姻, 他们的婚姻也是作者心目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
(二) 夏洛特·卢卡斯与柯林斯的婚姻
夏洛特·卢卡斯家境并不富裕, 她本人又相貌一般, 没有任何可以像简或伊丽莎白一样拥有寻觅如意郎君的资本。虽然她已27岁了, 仍然待字闺中。所以, 她担心、害怕, 为了自己不至于沦为老处女, 她一遇到像柯林斯这样“肯定不讨人喜欢, 也不通情达理”[3]但拥有稳定的收入且对婚姻对象不太挑剔的人, 就要牢牢地抓住。她从来对男人和婚姻没有过高的要求, 她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嫁出去。因此, 她对婚姻的态度非常现实。柯林斯作为牧师, 虽然只是中产阶级, 但也算得上收入稳定, 衣食无忧。他结婚的目的就是要找个太太。当他看到夏洛特时, 认为夏洛特虽然相貌平庸, 也没有财产, 但好歹是正经人家的女儿。至于他和夏洛特是否相互吸引, 是否有爱情, 双方会不会有共同语言, 统统都不重要。只要结婚了, 有个太太在家帮他料理家事就行了。小说并没有详细描写夏洛特的婚后生活是否幸福, 但不难看出生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一对非常实际的婚姻。
(三) 简与宾利的婚姻
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女儿, 有着不俗的外表, 温柔贤惠, 友善单纯, 温柔可爱, 漂亮大方, 只是性格有点内向。就是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贵族宾利是达西的好友, 年收入达一万英镑, 外表俊朗, 纯朴友善, 热情随和。宾利和简在他们一起参加的第一个舞会上两人就一见钟情, 随后堕入爱河。起初, 他们的爱情冰清玉洁, 顺风顺水, 不受当时的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影响。然而, 随着故事的发展, 双方的阶级差别和性格弱点差点毁了这对婚姻。宾利有着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懦弱, 不够坚强和缺乏意志力, 这使他不能免受周围人的偏见的影响。简出身中产阶级, 虽然暂时有父亲的庇护, 衣食无忧, 但是一旦父亲亡故, 她便要无家可归, 身无分文。宾利的妹妹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 对宾利和简的婚姻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妹妹的阻挠和好友达西的劝阻致使性格懦弱、缺乏主见的宾利曾一度放弃了对简的爱情。在简对爱情和婚姻充满美好憧憬之际, 宾利不辞而别, 离开简的生活圈。简对爱情和婚姻开始绝望, 痛不欲生, 却因自己内向的性格不善表达而无法挽救自己的爱情。然而,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分离的日子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与爱慕。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随着情节的发展, 他们最终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
(四) 丽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
丽迪亚是贝内特家最小的女儿。因深受母亲宠爱, 她很小就步入了社交界。威克姆是个浪荡公子, 道德败坏, 游手好闲, 但他风度翩翩, 谈吐文雅, 魅力十足。他常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去招摇撞骗。威克姆选择了和丽迪亚结合, 是因为达西答应他们结婚后可以帮威克姆还清欠款。丽迪亚被威克姆的外表所迷惑, 不顾一切地与他私奔, 虽然后来在富家公子达西的帮助下两人勉强结婚, 但婚后并不幸福, 风流的威克姆对丽迪亚的爱很快消失殆尽, 常常跑到城里寻欢作乐。两人挥霍无度, 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可以说这个婚姻是一个荒唐草率的婚姻, 他们的婚姻既没有爱情, 又没有浪漫, 更没有理性, 有的只是轻率和对婚姻的不负责任, 因此他们的婚姻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三、《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
作者通过对不同婚姻关系的描写, 表现出19世纪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 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对思想道德的影响。不同青年对婚姻爱情的态度, 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
(一) 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是小说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 这主要通过几个婚姻的对比找到答案。[4]
夏洛特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确保她不挨冻受饿的保险箱”[3], 嫁给了那个“死板, 又不讨人喜欢的”牧师柯林斯, 婚后两人之间只有责任和责备。可见,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丽迪亚·贝内特的婚姻可以说是荒唐至极。她对威克姆的爱慕完全是由于对方“俊朗的面庞、标致的身材还有迷人的谈吐”[3], 至于这位先生的品行如何, 根本就不考虑。这样的婚姻在婚后很快就露出了没有爱情基础、不牢靠的弊端。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 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在此, 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宾利和简虽然相互吸引, 一见钟情, 却因简的性格拘谨和宾利遇事缺乏主见, 不能肯定简究竟是否爱他, 再加上宾利的妹妹不想让没有什么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简成为她的嫂嫂, 他们的婚姻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但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最终他们越过障碍, 幸福地结合了。这是纯洁的爱情的归宿, 不掺丝毫杂质, 不受当时世俗的婚姻观的影响。
柯林斯自认为条件优越, 他以为向伊丽莎白求婚肯定会成功。没想到伊丽莎白并不买他的账, 她觉得“我感情上绝对不许可”, [5]于是坚决地拒绝了他, 并且言明:“你不可能使我幸福, 而且我相信, 我也绝对不可能使你幸福。”[1]显然在这里, 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打动伊丽莎白的芳心, 因为在她眼里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在她与达西的婚姻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二) 金钱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关系, 从不回避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小说开头就写道:“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3]“这样的单身汉, 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 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31]这里所说的婚姻, 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
威廉也是伊丽莎白的爱慕者之一。虽然是一位伯爵的儿子, 但不幸的是他是最小的, 因而无法继承家产和爵位。他虽然对伊丽莎白早有爱心, 但不得不坦率地承认像他这样缺少财产的人根本娶不了美丽的伊丽莎白。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金钱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 它决定着婚姻的可能与否。
伊丽莎白坚持要有爱情的婚姻, 可她并不排斥有钱人的生活。当她第一次看到豪宅大院时, 心里的第一感慨就是在这里当个主妇有多好。当她到达西的大宅时, 她也情不自禁地感慨:“我差一点就做了这儿的主妇呢!这些房间也许早就让我走熟了!我非但不必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来参观, 而且可以当作自己的住宅来享用……”[5]当她接受达西的求婚时, 姐姐吉英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的, 她也老实承认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5]可见, 在爱情的基础上, 只要是人, 都会有金钱的占有欲的, 不论是十七世纪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 这都是真理。如果达西没有经济后盾, 他们的婚姻未必能成功。由此可见, 财产是婚姻的重要保障。
夏洛特之所以对婚姻采取如此现实的态度, 无不是金钱对婚姻如此重要的道理。她虽然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世得体, 但她经济拮据, 若不结婚, 她只能寄居在哥哥家中做个老处女。她知道柯林斯是个“既不聪明, 又不讨人喜欢, 和他相处令人生厌”[5]的人, 她也知道柯林斯先生并不爱她, 对她的爱也只是“镜花水月”, 但还是嫁给了他, 因为嫁人是她惟一体面的出路, “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 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 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6]甚至在婚后, 夏洛特也觉得“如果忘记柯林斯先生的话, 这房子的里里外外倒真是舒服得很”。[5]这就是他们的婚姻, 一种纯靠金钱财富维系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描述使我们认识到金钱对婚姻的重要性。
(三) 性格决定婚姻
奥斯丁在强调爱情是婚姻基础的同时, 也从不同的婚姻中表现男女主人的性格对婚姻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也能影响人生的幸福。
小说赋予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以才貌双全的形象, 她聪敏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伊丽莎白出身于乡镇小家庭, 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 又无财富, 受到富豪子弟达西的追慕, 这对于这样一个女子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但达西因为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非常的有优势, 所以变得傲慢, 他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有偏见。所以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被决绝了。伊丽莎白不会因为他有钱就会嫁给他, 没有爱情她宁愿不嫁, “没有爱情决不可能结婚。”[7]这是伊丽莎白始终坚持的观点。后来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自己一向的傲慢, 因为他真的是爱上伊丽莎白了, 他自己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的改变, 特别是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 也改变了伊丽莎白对他的看法, 慢慢地接受了他、爱上他, 从而缔结了美满的婚姻。正是她的这种品质, 才使她在婚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终而成就了美好的婚姻。相反, 其他三对青年的婚姻无论幸福结合或以悲剧收场的, 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决定的。
(四) 爱情与财富双丰收的完美婚姻需靠行动与理性
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人物性格及其婚姻的不同特点, 表现出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盲目地为了财产、刺激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8]因此, 作者既反对为金钱、地位而结婚, 又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 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成就理想婚姻的基石。[8]伊丽莎白可以说是作者遐想中的自己。美丽聪慧的奥斯丁一生最大的苦恼就是经济拮据。她生前没有继承过任何遗产, 死后留下的遗产只有150英镑的稿费 (发表《理智与情感》的报酬) 。[4]但尽管如此, 她不肯向世俗低头, 她有一颗倔强的心, 这颗心使她不愿意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此她终生未嫁。在《傲慢与偏见》中, 她赋予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美丽的外表、聪明的头脑和圆满的婚姻, 这无疑是作者内心的向往和企盼。
在奥斯丁的小说中, 女主人在获得美满婚姻的同时也获得了财富。这就是作者心中最美满的婚姻。既赢得爱情又赢得财产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是难得的。尤其对于那些家世并不显赫, 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女性。这可以从作者生活的年代来看。在简·奥斯丁那个时代, 一桩好的婚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 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妇女要生存, 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 惟一的捷径就是结婚, 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但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 什么样的婚姻又是不幸福的呢?简·奥斯丁认为, 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的。
《傲慢与偏见》中四桩婚姻, 无不深刻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爱情是牢固婚姻的奠基石。”婚姻不是一种妥协, 为了金钱、财产和一时的冲动都是错误的。[7]而对于现实社会来讲, 没有金钱和财产的保障也是万万不能的。人和人之间产生的误会、不理解是内心所潜在的缺点和毛病, 如果要和他人相处得更愉悦, 人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缺点, 去改变它, 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去了解别人, 这样两人才能深入了解彼此, 惟有如此, 才能心心相通, 获得美满的爱情。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我们, 完美的爱情是通过行动和理性的思维获得的。
四、结语
评论家们称奥斯丁为“理性的作家”, [8]因为她总是“能用最真实的语言描述着最最真实的生活, 表达着最真实的情感。她用她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 用她那颗最敏感的心体会生活”。[6]因此, 她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所提倡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4]李贞慧, 邵丽君, 朱捷.谈《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J].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
[5]刘念兹, 王化学, 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16.
[6]杨琴.评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3.
[7]王秋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J].科技信息, 2008.3.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5篇
1、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奥斯丁, 出生于世纪英国汉普郡一个牧师家庭, 生活的困苦给予了奥斯丁太多的悲伤与不幸, 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唯一的解脱, 就是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理想, 为梦想书写一段简单、快乐而美好的生活。在《傲慢与偏见》中, 我们无数次看到春意盎然的乡村田园风光, 微风和煦, 阳光温柔的播撒着温暖的感觉, 时而女主人公静坐在河畔, 手捧一本心爱的诗集, 一遍又一遍的重温美好。无论是谁, 在这样的梦境中, 也会不由自主的陶醉其中了。大半生的田园生活是奥斯丁一生享受不尽的天堂, 一草一木都是她对生活的爱与执著。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在傲慢与偏见内外, 奥斯丁创造了强烈的生活对比。每当优美的钢琴响起, 心就会慢慢的舒缓下来, 气派的大房子, 宽敞明亮, 室内摆设奢华, 追求品位与时尚;音乐映着晨光缓缓的播撒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室外草木修整的有规有矩, 石砌的小路, 两边开放的五彩斑斓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 在期待, 在呼唤……贵族的生活总是令人无限向往, 骑马射箭, 琴棋书画, 衣着华丽, 什么事情都有仆人来做, 这种享受最终被奥斯丁赋予了笔下的人物, 生活的翻天巨变, 心中的喜悦, 只有作者心里最明白。整个小说充满了诙谐与幽默, 矛盾冲突强烈, 表面上的“傲慢”、“偏见”时时引人入胜, 欢乐是整个小说的基调。
2、对于爱情婚姻的向往
作为一个终生未婚的独身女子, 奥斯丁不仅缺乏一个安定的、有经济保障的家, 常常感到贫困的恐惧和生存安全感的匮乏;同时在个人情感上, 她也处于一种极度空虚的状态之中。奥斯丁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 她理想中的爱情双方不仅在才智、见识、品味上旗鼓相当, 能够达到真正的两情相悦, 而且男方要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是她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主人公。毋庸置疑, 伊丽莎白的婚姻是简·奥斯丁认同的完美婚姻。她出生于牧师家庭, 财产由其大哥继承, 简·奥斯丁没有多少嫁妆, 有过几次感情经历但都没有结果。有一次, 她接受了一个财产继承人的求婚, 但经过一夜的考虑之后, 她又回绝这这门亲事。正如大卫·赛西尔对她的评价“虽然她不是世俗之见的奴隶, 但她认为完全不考虑世俗之见也是不明智的。为钱结婚是错误的, 但找一个没钱人结婚也是愚蠢的。”奥斯丁认为完美的婚姻不仅与金钱密切相关, 更要以爱情为基础。
3、对于女性地位的向往
奥斯丁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 她进行文学创作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激进与传统相冲撞的18世纪末。当时英国内部正在经历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身处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亲眼目睹了封建时代的腐朽不公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非人道, 于是他们摒弃了18世纪的文学及哲学基调——理性, 他们强调人的个性, 把个体作为整个世界与生存的中心。然而, 那个时代, 整个社会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 他们是历史的建造者, 政治体制的设立者与维护者, 因此男女之间根本无平等可言。女性的价值是从男性的利益出发被评定的, 像卢梭这样的启蒙主义者也认为女人“生来就是为了取悦于男人, 做男人的附属品。妇女的天职是服从男人的意志, 为丈夫生儿育女。”
奥斯丁鲜明的女性意识为我们透视作家的内心冲突, 提供了一条途径。反抗男权中心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即菲勒司中心主义”是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意识最为鲜明的体现。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念不仅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和私有财产, 而且将女性的价值规定在社会地位财产等外在的因素上, 贬低女性智慧和女性人格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情形下, 与奥斯丁本人以及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处境相似的年轻小姐们, 就注定了只能拥有悲惨的命运。然而奥斯丁一反当时普遍忽视女性的人格价值, 将女性的价值规定在社会地位财产等外在的东西上, 认为没有财产、没有社会地位的姑娘势必陷入不幸境遇的常规观念, 为她的女主人公们安排了不同于现实的合理的美好结局。奥斯丁向世人传达了她的心声, 女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外在的财产和地位, 而在于其本身的聪明智慧, 独立人格和真诚、善良、坚定等种种优秀的品质。有了这些, 女性可以, 而且应该拥有更多的幸福生活的权利。
4、总结
人类对人生美好, 爱情美满有共同的精神需求,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 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享受生活的甘美, 畅饮爱情的甘甜, 就是文学中不变的主题。简奥斯丁以年轻人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为主题, 以爱情大团圆的喜剧形式为特征, 不仅表达了作家的爱情理想, 满足了作家的潜意识欲望, 更为重要的是, 它满足了人类“享受生活的甘美, 畅饮爱情的甘甜”, 这一普遍的梦想需求。
摘要: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出发, 引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于梦想的书写, 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 即对美好生活, 爱情婚姻以及女性地位的探讨, 表达出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著与梦想。
关键词:梦想,美好生活,爱情婚姻,女性地位
参考文献
[1]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刘念兹, 王化学, 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16.
[4]孙玉华.《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社会文化意义[J].作家杂志, 2008.2.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6篇
《傲慢与偏见》中不同类型的婚姻所表达的婚姻观
1.盲目的婚姻体现出的婚姻现实。在《傲慢与偏见》中,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让人看到了盲目的婚姻、混乱的生活以及悲剧的现状。莉迪亚在简·奥斯汀的笔下是一名性格轻浮多变、内心空虚、肆意妄为而且生活混乱的女孩,简·奥斯汀甚至用下流来形容莉迪亚。莉迪亚尽管愚昧无知,但仗着自己年轻,颇有几分姿色,才得以不断追求被人爱慕的虚荣感觉之中。而威科姆正是一名纨绔子弟,他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曾经为了还欠下的巨额赌债,而追求金小姐和达西小姐,同时他满嘴谎言,处处想着通过婚姻发一笔大财。正是威科姆这种肤浅、虚伪的人投中了莉迪亚的胃口,最后金钱在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人结为夫妻,但他们的婚姻毫无情感和理智,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1]威科姆和莉迪亚的这种毫无道德的婚姻,简·奥斯汀呈批判的态度。
2.现实婚姻中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现实的婚姻中往往不乏对爱情和金钱的双重描述,夏洛蒂·卢卡斯和柯林斯牧师的婚姻是现实婚姻的真实写照。夏洛蒂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孩,她对婚姻和现实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对自己与柯林斯的婚姻看得很清楚。夏洛蒂认为在英国当时的婚姻本质是爱情和感情在婚姻中永远只是配角,婚姻某种程度上是保证家庭荣誉和家庭财产的策略。夏洛蒂的父亲表面上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实际上是没落的家族,夏洛蒂知道父亲已经不能为她拿出一分钱的嫁妆。面对冷酷的现实,为了家族的荣誉以及未来生活的保障,夏洛蒂不得不接受与一个她不爱的人结婚。[2]柯林斯牧师在夏洛蒂的眼里是一个无趣甚至品德不高的人,性格极傲慢、自负又谄媚谦卑,而他结婚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迎合他的恩主凯瑟琳夫人对他的期望,同时也为了通过自己的婚姻建立自己在教区内的威望。
3.幸福婚姻中的婚姻观。简是《傲慢与偏见》中善良与美德的化身,简在简·奥斯汀的笔下如同娴静的希腊女神。而宾利同样也被简·奥斯汀赋予了西方典型绅士的翩翩风度。简和宾利的婚姻是简·奥斯汀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愿望与期待。简在晚会上遇到了宾利,并且双方一见钟情。后来,简生病了,宾利在简的庄园中不离不弃、关怀备至,两人日久生情。幸福美满的爱情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简和宾利之间的爱情同样也充满了曲折。由于简的性格温柔内敛,对情感轻易不流露,因此导致了宾利的误解,宾利带着对这份爱情的失望离开了尼日斐。善良内敛的简不得不独自忍受失恋的痛苦,认为宾利是情非得已。[3]最后,两人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婚姻。在简与宾利的爱情中,通过简与宾利的描述,为伊丽莎白的爱情及婚姻作铺垫与比较是简·奥斯汀的真实目的。
4.简·奥斯汀的完美婚姻。尽管简·奥斯汀认为简与宾利的婚姻美满幸福令人羡慕,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才是简·奥斯汀心目中的完美婚姻。伊丽莎白是简·奥斯汀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她美貌、聪明,而且拥有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反抗意识。达西初次遇到伊丽莎白时认为伊丽莎白举止粗俗。伊丽莎白同样对达西这种出身名门、有钱有势的傲慢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尤其是达西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有很深的偏见。在随后的接触中,达西越来越感觉到伊丽莎白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和魅力,逐渐对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依然存在,因此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初次求婚。达西并没有气馁,深刻地自我反省以实际行动消除伊丽莎白对自己的误会与偏见,二人最终成为了真正灵魂上的伴侣,是简·奥斯汀心目中的完美婚姻。
简·奥斯汀对婚姻的观点与态度
1.爱情与尊重是婚姻的出发点。简·奥斯汀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明确的,她在《傲慢与偏见》中反复强调,婚姻尽管受到金钱、地位、生计所影响,但爱情与相互尊重是婚姻的出发点。这个观点在伊丽莎白身上体现得最为彻底。伊丽莎白出身一般,英国的中产阶级,家族并无过多财产,然而她依然拒绝了柯林斯牧师的求婚,后来又拒绝了贵族子弟达西的求婚,因为她觉得她与柯林斯之间没有爱情,而对于后者达西,她认为她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直到达西后来不断反省,并用实际行动来打动伊丽莎白,改变了伊丽莎白的偏见,他们才最终走到了一起。简·奥斯汀通过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和个性表明了自己对爱情平等相爱的观点和态度。伊丽莎白的个性鲜明,强烈的女性自尊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充分表达了新时代女性渴望自主的信念。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表达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点,表达了爱情与尊重是婚姻出发点的观念。
2.金钱与财富是婚姻的保障。尽管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表达了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尊重是婚姻存在的基础,但根据19世纪英国的现状,简·奥斯汀同时也认为金钱与财富是婚姻中最强有力的保障,是婚姻存在的充分条件。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远比男性地位低下,女性没有合法的继承权,受到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女性在社会上获得地位和职业的机会很少,因此多数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出嫁时,获得一份生活富足、经济有保障的婚姻几乎是所有女性的渴望。而女性出嫁时首先得准备一份客观的嫁妆,因此,当时许多家庭由于经济拮据,出现了女子由于嫁妆不足,无法出嫁的窘境。威科姆与莉迪亚的婚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威科姆接受了莉迪亚的经济援助。宾利和达西都出身贵族,收入不菲,因此他们才能和简、伊丽莎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些不同的婚姻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婚姻要幸福,必须有经济作为基础和铺垫,这是简·奥斯汀通过几个不同的婚姻所表达的一个共同的观点。
3.简·奥斯汀的婚姻等级观念。如果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念拿到现今社会里来看,可能存在一些与时代不符之处,但受限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简·奥斯汀的婚姻表达出某种程度上的等级观念。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表达了婚姻具有等级的观念,即等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伊丽莎白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自主意识,但她骨子里同样存在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书中处处存在的中产阶级舞会、酒会中也充分表明了书中人物的身份与经济实力,更主要的是表达这些人物的身份和社会等级。简·奥斯汀对书中这些处处存在的等级观念并没有表达出批评或批判,因此简·奥斯汀对婚姻同样存在一定的等级观念。[4]
4.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念通过故事和人物鲜明地表达出来,包括爱情观、金钱观、等级观,但解析简·奥斯汀的婚姻观不应以偏概全,应当综合来看。首先,简·奥斯汀认为在婚姻中,金钱不是首要的。尽管书中的四对婚姻中,有两对是因为钱而结合,而伊丽莎白毅然拒绝达西的求婚表达了简·奥斯汀明确的婚姻观及金钱不是婚姻的决定性条件,号召女性应当像伊丽莎白一样面临金钱与爱情的选择时应当把爱情作为婚姻的首要选择。其次,简·奥斯汀认为婚姻并非爱情至上。面对夏洛蒂与柯林斯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夏洛蒂的选择表达出了对婚姻观的另一个态度,尽管夏洛蒂与柯林斯之间根本毫无爱情可言,但简·奥斯汀还是默许了这段婚姻,因为面对现实,爱情总是苍白无力的。[5]
结语
总之,简·奥斯汀通过对四对婚姻的叙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她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门当户对的爱情,她坦率地表达了婚姻与爱情、金钱、地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林博、王晓丽、李文婧:《浅析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山花》2010年第2期,第23-26页。
[2]任素丽:《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年第11期,第125-127页。
[3]康晓玲:《从〈傲慢与偏见〉中看19世纪初英国婚恋观》,《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第46-47页。
[4]刘蕾:《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所体现的婚姻观》,《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年第7期,第132-133页。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7篇
作品中伊丽莎白的婚姻观是奥斯汀极力提倡和赞美的,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伊丽莎白对待爱情、金钱和婚姻的态度, 因此可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剖析来窥探作者的婚姻观。
在小说中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漂亮且非常理性的人。正是她的理性给了她自主选择婚姻的勇气。她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万万不能的。同时她也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金钱的保障之下。既有爱情又有财富保障的婚姻才是她心中的理想婚姻。这种婚姻观正是作者想通过女主人公的态度来向读者表达的。对于这种前卫的婚姻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社会大众并不接受, 因此伊丽莎白在争取幸福婚姻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这让她更加懂得珍惜她和达西之间那来之不易的美满婚姻。
1.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伊丽莎白对待婚姻的态度是鲜明的, 她认为如果没有爱情, 那千万不要结婚。故事中她曾两次拒绝求婚, 分别是柯林斯先生和达西先生的第一次求婚。这两次的拒绝, 充分说明了伊丽莎白要的是幸福, 不是其他女士所谓的生活保障。她的幸福必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没有爱情只有金钱的婚姻就如夕阳西下, 景色虽然美丽, 但却缺少了应有的温暖和朝气, 因此在她心目中金钱和地位并不是她婚姻关系中要考虑的第一因素。
对于柯林斯先生的拒绝, 伊丽莎白断定他不会让自己幸福, 他们之间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 于是她就很干脆地拒绝了。而对于达西第一次求婚的拒绝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对男主人公产生的偏见, 另一方面则是对达西傲慢的讨厌。而达西的傲慢正是他与伊丽莎白之间社会地位差异的体现。伊丽莎白认为只要达西的傲慢存在, 她和达西就不可能在一起, 因为她是不会接受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爱情的。在达西表白过程中她对达西的痛骂也明确地表达了她的婚姻观: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匮乏爱情的婚姻她不要。
2.财富是爱情的保障
伊丽莎白追求真实的爱情, 但她也并不回避财产。财产, 也是伊丽莎白考虑婚姻问题时的一个因素, 但不是首要因素。她认为完美的婚姻一定要以真爱为前提, 以财富为保障。这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在19世纪男权主导的英国, 社会大众所认同的婚姻观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 妇女是很难掌握自己命运的, 因为, 仅有爱情的婚姻是无法为婚后的生活提供保障的, 所以每个女人都期待找一个财富足够满足婚后幸福生活的男人, 伊丽莎白也不例外。
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伊丽莎白是向往财产的。当她在达西庄园参观时, 她表现出了对达西家庭富足生活的向往, 可见, 伊丽莎白并不排斥财产。正是达西可观的家庭收入, 使伊丽莎白从未失掉对达西的仰慕, 从而使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由好感升华至纯真的爱情。假如仅仅是凭着她对达西那纯粹的爱情, 而没有达西那丰厚的财产作保障, 伊丽莎白是决没有勇气答应达西的第二次求婚的。正是达西殷实的家境使她能安心地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因此,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也注重了财产这一因素, 她认为财富是爱情的保障, 不考虑财富的爱情是愚蠢的。
奥斯汀不仅通过对伊丽莎白的描写来阐明自己对待婚姻的态度, 同时她的婚姻观也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由富含寓意的开篇语, 和伊丽莎白与达西幸福的婚姻的结局的设计, 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理想婚姻的定义。没有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因为没有财富保障的婚姻是不稳固的, 毕竟婚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而生活离不开物质, 再真挚的感情也禁不住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最终甚至会走向破裂。但是作者也同时指出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无疑是奥斯汀推崇的理想婚姻模式。
二、奥斯汀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里面运用辛辣的手笔对婚姻、物质、爱情做了一次深刻的理解和揭示。简·奥斯丁在此向读者宣扬了一种理念: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 有财富保障的婚姻才是幸福美满的。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 虽然妇女的社会地位较十九世纪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面对爱情和金钱的抉择时她们仍存有很大的困惑——第一, 在婚姻关系中是否拿金钱来作为衡量标准, 第二, 爱情至上是否值得推崇。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展现的理想婚姻观对现代女性的这两大困惑则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金钱非首要
21世纪是个男女平等的年代, 妇女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完全可以不依靠选个有钱有势的丈夫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就给女性择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然而当今社会还是有一部分人摆脱不了金钱和地位的诱惑, 面对金钱和爱情的抉择时会显得束手无策。对于这个问题, 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作品中达西虽然很富有, 但当伊丽莎白确定她不可能爱上一个傲慢的人的时候, 她毅然拒绝了他的第一次求婚, 这一举动充分表明了金钱在婚姻中固然重要, 但不能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忽略了婚姻的基石——爱情。因为伊莉莎白懂得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像无人浇灌的花朵, 光鲜一时却最终以枯萎离世。她坚信她的原则:“没有爱情, 千万不要结婚”。奥斯汀提倡的爱情是首要因素给当今女性的启示就是当面临金钱和爱情的抉择时, 应该像作品中伊丽莎白那样理性, 追求以真爱为前提的婚姻。
2.爱情不至上
21世纪是一个追逐精神世界富足的时代, 年轻一代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更多是信奉爱情至上, 认为爱情不但是婚姻的基础, 而且是至高无上的, 只要拥有了爱情其它因素都可以是过眼云烟。对于掺杂了物质因素的婚姻他们是嗤之以鼻的。婚姻一定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大多数只讲爱情至上的婚姻是不美满的,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是否应该至上这一问题的困惑。
对于这种现状我们从奥斯汀的婚姻观中仍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从奥斯汀对于达西经济地位的大量笔墨, 不难看出作者对于雄厚的财富是不排斥的, 而且持赞同的态度。奥斯汀推崇的婚姻并不是爱情至上, 她认为爱情是确立婚姻关系首要考虑的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婚姻只考虑这一因素, 其它的因素如金钱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因为金钱是婚后幸福的基本保障, 婚姻是现实的, 物质的, 没有人可以仅靠着爱情而活着。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不免被物质所困。这也可以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如果达西没有财富, 伊丽莎白是没勇气接受这段婚姻的, 因为她深知只靠爱情维系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美满的。
奥斯汀的观点是理想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没有爱情的婚姻即使再富有也不值得提倡, 但同时在确立婚姻关系时也要把金钱这一因素考虑到其中, 确保有足够的财富来保障婚后安定的生活。对于当今社会, 这种婚姻观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 只要在爱情的基础上再考虑一下财富这一条件, 那么人们的婚姻美满度将在很大的层面上有所改善。当然我们要考虑的财富并不一定要像达西那样富足, 只要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 能够保证家庭中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则可。
总之, 奥斯汀的婚姻观不仅批判了作者那个时代的大众婚姻观, 也提出了理性的且理想模式化的婚姻观。这种以爱情为基础, 以金钱为保障的婚姻观不仅适用于15世纪末19世纪初, 同时也对解决当今社会女性的两大困惑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 人们从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并处理爱情、金钱和婚姻的关系, 为更多幸福美满的婚姻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保障。
摘要: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 作者用最透彻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当时社会的大众婚姻观——钱权基础上的交易, 金钱和财富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婚姻关系。奥斯汀的理想婚姻观是以爱情为基础, 以金钱为保障的。虽然奥斯汀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但奥斯汀的婚姻观在当今仍具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钱,爱情,婚姻观,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英)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2]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峰.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与欣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8篇
一、《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主要描写的是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真实社会现状,作品以英国乡村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于时代背景下人们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刻画。当时的英国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依然处于保守的状态,女性的盲目服从催生男尊女卑思想进一步发展,女人只能从属于男人这种男性隐形权威,造成了女性认为生活应当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但是共同特点就是婚姻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获得幸福的唯一出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保障是其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尽管妇女的地位如此低下,但是少数女性不甘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表达对世俗社会的强烈不满,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爱情婚姻,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从青年女性恋爱到结婚的自我发现过程,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克服一切阻挠前进的力量,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18世纪资产阶级的女子虽然具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她们所接受的教育并没有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无法通过自己的所学知识获得积极基础,女性除了在家庭生活中学会装饰台桌、编制钱袋等简单的手工活动之外,并不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社会地位低下。中产阶级的未婚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拒绝选择下层阶级的男子,同等阶层的男子除了有幸与富家小姐结婚之外,必须通过漫长的奋斗来获取经济来源,在此之后才能够结婚生子,而他们还可以在女仆或者女工中寻找妻子,所以中产阶级的未婚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受欢迎程度并不高。奥斯丁被称为女性意识觉醒的第一人,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通过选择以女性作为中心人物,揭露英国社会现实,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抗争。
二、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体现
《傲慢与偏见》主要描写的是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真实社会现状,作品以英国乡村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于时代背景下人们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刻画。《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一批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的社会现实,通过作品中的女性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意识和爱情观与婚姻观。奥斯丁通过刻画了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父权社会下妇女要想获得一份有保障的生活的困难只能寄希望于嫁得一个好丈夫,奥斯丁通过描写愚蠢的男人和浅陋的女人以及富有智慧和个性鲜明的男性和女性,来彰显男女平等,反抗世俗社会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崇尚男女平等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虽然长相并不是最出众的,但是她独特的女性魅力却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伊丽莎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男性统治几乎笼罩了整个社会的时代也从不依附于男性。奥斯丁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来表现智慧机敏并非是男性所特有的标志,笨拙和愚蠢也并非女性的标签,无论男女都具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十分严重,当时社会认为如果一个女性被求婚的话,她是没有权利拒绝的,所以在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傲慢而拒绝了他的求婚时,受到了大家的指责和批评。但是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误会消除之后,勇敢地跨越重重阻隔,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和达西走到了一起。
(二)独立的反抗意识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良好的婚姻是女性的唯一追求,而衡量一段婚姻好坏的唯一标准则是丈夫的金钱和地位。伊丽莎白对于当时的这种世俗观念具有强烈的不满,不同于众多姐妹和其他的女性,她认为只有彼此相爱的婚姻才会重要的,她嘲笑那些将家人作为生存保障的婚姻,也批判人们对待婚姻的草率态度。伊丽莎白对待达西的傲慢和偏见,体现了当时妇女对于陈旧落后的婚姻制度以及强烈的门第观念一些列陈规陋习的反抗与不满,表现了新时代女性觉醒要求人格独立并争取自由的强烈呐喊。伊丽莎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富有自己的看法,她不愿意被世俗社会约束自己的婚姻生活,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自己的幸福。
(三)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婚姻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在男性统治占主要地位的社会,婚姻是女性唯一的体面出路,嫁得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丈夫能够使妇女获得一定的生活保障,不至于挨饿受冻。伊丽莎白要求婚姻是男女平等的,她认为在爱情和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平等,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既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伊丽莎白在达西的傲慢和自己的偏见之下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在他们之间的误会渐渐消除之后,又不顾世俗的反抗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达西在一起。
(四)蔑视世俗礼教
伊丽莎白在外人眼中是一个没有收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她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反应出了对于世俗社会的蔑视和不屑,她曾经冒雨穿越三英里的泥泞田野,衣衫不整地出现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面前;毫不留情地谴责凯瑟琳夫人“不近人情、无理取闹”,她的这些言行和当时社会所谓的淑女品德相悖,受到了人们的指责和唾弃。对于当时英国对于淑女要求的才艺表演,伊丽莎白认为那是人们闲暇时玩弄的庸俗游戏,只是用来吸引男人的目光,取悦男人的本领而已。这一切都反应了伊丽莎白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一顾,伊丽莎白的形象与当时广大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她独特的女性魅力。
三、奥斯丁与女性主义
奥斯丁备受女性主义者的推崇,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她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写作立场,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叙述的困境,而奥斯丁却将长期处于失势地位的女性推向了前锋,以女性的角度来展开故事,这不仅仅是对传统男性叙述方式的颠覆,而且还隐含着反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思想意识。奥斯丁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智力发达,富有理性,在她的作品中,相爱的人之间互相教育,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扮演精神向导的角色。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达西是一个聪明的人,在解决金钱、恩怨纠纷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但是同样他也存在着自高自大的缺点,这影响了他的人际交往,在伊丽莎白的影响下,他逐渐克服这一缺点,成为一个可亲可爱的人。
奥斯丁在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除了伊丽莎白这一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夏绿蒂·卢卡斯、吉英·班纳特、彬格莱小姐等传统女性形象,这样的描写与刻画既是对英国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为了反衬初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可贵。容貌不够出众的女性努力想要通过嫁得一个好丈夫来保证今后的生活中不至于挨冻受饿,为此宁愿选择一个无趣无聊的人组件婚姻;过于心地善良,是非不分的吉英虽然具有最美丽的外貌,但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主动尝试使用积极的姿态去把握爱情,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感情暴露出来,如果不是家人的帮助就会错失一段美好的感情;美丽富饶的彬格莱小姐由于自己具有强烈的嫉妒心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她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牺牲了哥哥的幸福,但是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在令人讨厌的外表之下,更深层次是源于和夏绿蒂同样的无奈和悲哀。这些女性的悲哀来源于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奥斯丁辛辣地揭露了男权社会下不同阶级女性获取幸福的无奈。
奥斯丁为了否定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男性任务,塑造了柯林斯这一既可笑又真实的男性形象,充分讽刺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行为的自以为是和盲目自大。柯林斯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溜须拍马和曲意奉承,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向伊丽莎白陈述理由,自以为稳操胜券,在被拒绝之后还认为伊丽莎白的做法是效仿一般的高贵妇女通病,成为了盲目自大的典型。虽然女性主义这个词汇在奥斯丁的时代没有出现,但是反观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奥斯丁的作品中批判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各种偏见、歧视和压迫,反对女性对于男性的一味顺从和依赖,强调婚姻应该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平等基础之上。在那个要求女性隐藏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教导女性要谦卑恭顺的时代,奥斯丁明显地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主义者。
四、结语
简·奥斯丁所处的时代和她的生平经历都非同一般,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神秘的色彩。奥斯丁的小说拜托了18世纪的传统而贴近真实的生活,但是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只有将奥斯丁放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中,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她的思想,了解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根源所在。
摘要:《傲慢与偏见》主要描写了英国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真实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女性只能寄希望于嫁得一个富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丈夫来获得生活保障。本文分析了《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奥斯丁的女性主义具体通过作品中的伊丽莎白体现出来,伊丽莎白崇尚男女平等、具有独立的反抗意识、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蔑视世俗礼教,富有独特的女性魅力。
关键词:奥斯丁,女性主义思想,《傲慢与偏见》
参考文献
[1]胡惜春,沐卫萍.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谢佳维.浅析《傲慢与偏见》主人翁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4(21).
[3]梁绮颜.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J].海外英语,2010(02).
[4]邵毅.从《傲慢与偏见》探析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02).
[5]刘洁,田建国.简·奥斯丁与夏·勃朗特的女性主义比较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徐春叶.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1).
[7]林静.《傲慢与偏见》所折射的认识论[J].雪莲,2015(26).
[8]王友华.《傲慢与偏见》中的社会生态环境研究[J].文教资料,2015(17).
[9]杨紫玮.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对比欣赏[J].作家,2015(14).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第9篇
作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简·奥斯汀获得成功并不是靠求助于一些常见的题材和流行小说的诱惑。她坚持把自己的创作建立在对生活的了解的基础之上, 没有黑暗的通道, 没有秘密的内庭, 没有滴血的匕首。在她的小说中, 故事都发生在安静祥和的英国农村。故事情节也是关于她所生活的中产阶级的人们的求爱与婚姻。作品描绘出了一副资本主义关系渗入小镇后英国乡绅阶层生活的变化及其心理状态的图画。奥斯汀笔下的情节和场面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她用细密的文笔把事件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玲珑剔透。尖刻的评论、巧妙的对白更是独具匠心。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些她的生活。
简·奥斯汀生于1775年12月16日, 英国汉普郡 (Hamsphire) 的一个小山村斯蒂文顿 (Steventon) 。她的父亲是当地一个教区的牧师, 父亲总是鼓励孩子们学习写作。在父亲的影响下, 简·奥斯汀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写作。1796年, 她出版了处女作, 这也是后来的《傲慢与偏见》的初稿。1811年, 她写出《理智与偏见》未署名在伦敦出版发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她继续勤奋地写作, 她又完成了另外四部著名的作品:《曼斯菲尔德公园》 (Mansfield) ;《爱玛》 (Emma)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 以及《好事多磨》 (Persuasion) , 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匿名出版的。直到1817年她逝世, 两年后, 人们才开始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真实生活。
从这我们可以了解到, 简·奥斯汀的生活是平静、与世无争、默默无闻的。除了她的写作生涯, 我们再也无法寻找到她的生活故事。她的小说深受当地的农场主、牧师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们喜爱。因为她的作品反映的就是他们周围熟悉的事情, 除了偶尔涉及到伦敦、巴斯和海滨外, 这些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经历和观察。
尽管一些贬抑者批评她的作品死板僵硬, 只局限在她那个压抑的阶级范畴当中, 反映了她的文学视野的狭隘, 但是两百多年来, 简·奥斯汀的作品却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她独特的才能正适合其所选的题材。她的作品主要是喜剧, 她对人类本性的喜剧的悟觉显示了其高超的技艺, 体现在对人物特征的描绘上、观察的把握上及讽刺语调的运用上。奥斯汀讽刺的天赋是难以模仿的。她的六部小说都远远超出其他流行小说。她的思想深度, 艺术的力度, 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注意和热情。同时她所有的这些成就都归于一个原因:讽刺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调, 同时讽刺也是奥斯汀喜剧世界的精华。
简·奥斯汀在文学界是一位讽刺艺术大师, 凭着对艺术很强的敏感, 她一直在实践继承文学讽刺的传统, 同时将其发展为更为成熟的讽刺艺术。在她的作品中, 讽刺不仅仅通过讽刺的语调和反语体现出来, 而且通过描绘人物性格特征体现出来, 不仅在一些个别的情景和情节安排上得到体现, 在整个故事结构上也得到了体现。讽刺是奥斯汀用来获得知识以及评价人类生活的方式。同时, 讽刺也是她作品的主调和风格。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广泛运用讽刺艺术最完美的作品。读者常常为其高超的智慧、艺术的魅力、优雅的风格、幽默及独特的语言特征所征服。总之, 细腻的讽刺艺术使其成为一部杰作。下面讨论《傲慢与偏见》中非凡的讽刺艺术。
事实上, 这部作品的情节并不复杂。它主要是关于伊丽莎白 (Elizabeth) , 一位可爱的中产阶级年轻女人, 和达西 (Darcy) , 一位富有但非常傲慢的上层阶级年轻人, 后来成为她的追求者, 他们之间的一系列误会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完全在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整个结构中讽刺的运用。既然“简·奥斯汀在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特别感兴趣及其高超的技艺”, 那么, 首先让人们看看她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讽刺艺术。
简·奥斯汀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可以分为两种类:扁平人物 (Flat Characters) 和丰满人物 (Round Characters) 。扁平人物是指人物性格固定, 不论遇到什么变化, 性格大致不变, 其好处是易于辨认, 容易为读者所认识、记忆, 缺点是缺乏人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经验, 往往是一些简单的、直接受到作者嘲弄讽刺的人物。这些人物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完全缺乏气质的人, 如贝奈特夫人 (Mrs.Bennet) ;第二类, 指既缺乏气质又缺乏道德的人, 如柯林斯 (Mr.Collins) ;第三类, 严重缺乏道德又无气质的人, 如维京汉姆 (Wilkham) 。在这三类人物中, 前两种在其作品中是最常见的扁平人物, 奥斯汀与其说是讽刺, 不如说是在进行嘲弄。在刻画这些人物时, 她把讽刺与真实的描绘结合起来。首先, 她“清楚地, 讽刺地强调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就如同强调一个卡通的鼻子和眉毛一样”。接着她让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来证实她的描写。使用漫画式的夸张, 充分运用各种讽刺艺术。这点在贝奈特身上得到最生动、详细的体现。在小说的第一章, 奥斯汀对她作了如下的评论:
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 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When she was disconten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这段评论是极具讽刺的。但奥斯汀并没有刻意地夸张。在先前的和后面的章节中, 贝奈特夫人在每一个场景中都证实了这种评论, 表现她是多么的紧张和愚蠢。从故事的开头, 贝奈特夫人和她丈夫的谈话中, 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她低劣的禀赋和她的日常生活。
“Oh!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How so?How can it affect them?”;“My dear Mr.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从上面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胸狭隘、自私和卑鄙的妇人形象。她对那个年轻人没有更多的了解, 就已把他当成自己的财产。她急于把她任何一个女儿嫁给那个年轻人, 就因为“他每年能挣四、五千英镑”。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场景吧:当贝特夫人从丈夫那儿听到科林斯先生 (Mr.Collins) 将在她们死后从女儿那儿接管其地产时, 她的表现证明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Oh, My dear, ”cried his wife, “I cannot bear to hear that mentioned.Pray do not talk of that odious man.I do think it is the hardest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your estate should be entailed away from your own children;and I am sure if I had been you, I should have tried long ago to do something or other about it.”
Sir William, “You excel so much in the dance, Miss Eliza, that it is cruel to deny me the happiness of seeing you;and though this gentleman dislikes the amusement in general, he can have no objection, I am sure, to oblige us for one half hour.”“Mr.Darcy is all politeness, ”said Elizabeth, smiling.“He is indeed———but considering the inducement, my dear Miss Eliza, we cannot wonder at his complaisance;for who would object to such a partner?”Elizabeth looked archly, and turned away.
读了她们的对话,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为伊丽莎白的敏捷的反应和智慧鼓掌, 当她说“达西先生是很有礼貌的时”, 暗示她在嘲弄达西。事实上, 她想嘲讽达西的“彬彬有礼”。她通过她的主观去判断一个人, 她的顽皮天生掩盖了她的固执己见, 从而导致了她对达西的误解。达西的傲慢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她的偏见却是有意识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他俩人间的另一段对话:
“What do you think of books?”said he, smiling.“Books...Oh!no....I am sure we never read the same, or not with the same feelings.”“I am sorry you think so;but if that be the case, there can at least be no want of subject, ...we may compare our different opinions.”“No...I cannot talk of books in a ballroom;my head is always full of something else.”“The present always occupies you in such scenes, does it?”said he, with a look of doubt.“Yes, always, ”she replied, without knowing what she said, for her thoughts had wandered far from the subject, as soon afterwards appeared by her suddenly exclaiming, “I remember hearing you once say, Mr.Darcy, that you hardly ever forgave, that your resentment once created was unappeasable.You are very cautious, I suppose, as to its being created.”“I am, ”said he, with a firm voice.“And never allow yourself to be blinded by prejudice?”“I hope not.”“It is particularly incumbent on those who never change their opinions to be secure of judging properly at first.”“May I ask to what these questions tend?”“Merely to the illustration of your character, ”said she, endeavoring to shake off her gravity.“I am trying to make it out.”
明显地, 奥斯汀想向我们表明伊丽莎白对达西骄傲的嘲讽。但是当我们读到此时, 我们感到了达西自然的本性, 以及伊丽莎白的偏见, 更加说明了她个性当中的问题。在这种变化之中, 奥斯汀依靠的是对继承戏剧讽刺的瞬时感悟。她非常仔细地让读者去了解真实的情景, 而不是看到每个角色就能立即觉察到。但是当我们第一次读到这些时, 可能体会不到它暗含的讽刺, 只有反复地阅读、回味时, 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种复杂的讽刺的关键是依靠将人的内心世界全部展现出来。我们更多地是借助人物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评议。奥斯汀在其小说中就是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嘲讽表现了她这方面的天才。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了理智与情感之间出色的平衡。奥斯汀是最擅长于细致地进行讽刺。在描写伊丽莎白时, 从“偏见”到“拒绝求婚”到“了解真相”到“羞愧”到“后悔”到“充满热情”及最后“了解了爱”, 从第一章到故事的最后, 奥斯汀对她都进行了冷静的讽刺。奥斯汀讽刺道:“对一个聪明的人消除偏见获得真正的了解是多么困难。”在这点上, 讽刺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方法去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发展过程。
上面总结了奥斯汀对人物性格化方面的讽刺艺术。我们可以看出她使用各种讽刺方法去刻画一些扁平人物, 同时, 通过揭示复杂的人性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过程去刻画主要人物。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她打破了“西方小说界中完美正确的主角”。
人们总是称奥斯汀的小说是“喜剧世界”。它的情节总是由一系列的戏剧产生的情景组成, 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结构。它的讽刺性能在一些情景中、情节中, 首先是在结构中见到。为此, 下面将对此作一些分析:
首先, 让我们来注意她那著名的开场: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 the fel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be on his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读完之后, 我们马上推测出第一句的观点是叙述者的。因为提出了这种带有权威的“真理”, 但仔细分析却又发现它不是真实的。开场几句话表明一个年轻人应想得到一个妻子, 这是“普遍认同”的真理。这里面后含的是谁呢?明显的不是那个年轻人自己, 因为, 根据第二段, 他关于这件事的想法是不可知的。那么第一段的“普遍”真理与第二段关于“其他周围家庭”的解释就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是通过不同的观点提出来的。那些家庭本身, 尤其是贝奈特夫人那一类的家庭, 那是带有更多的客观评价的。奥斯汀的讽刺在这儿就起作用了, 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去想知道哪些家庭要实现“普遍真现”得依赖于他们的儿女。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发生在贝奈特夫妇之间的对话:
“My dear Mr.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Mr.Bennet replied that had not.“But it is, ”returned she;“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Mr.Bennet made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greed with Mr.Morris immediately;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What is his name?”“Bingley.”“Is he married or single?”“Oh!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How so?How can it affect them?”“My dear Mr.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这些话只是对“普遍认同的真理”的补充。贝奈特夫人的话更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读到的第一句却完全相反———一个单身女人必须嫁给一个有前程的男人。那种被称为“普遍”只是贝奈特夫人赞同的部分观点。在故事的一开头, 奥斯汀就向读者展示了其非凡的讽刺艺术。读者被深深地折服了。表面上她是对这个观点负责, 实际上她是把读者导向去嘲讽贝奈特夫人之流的心胸狭隘。
到此, 读者应理解贝奈特夫人是一个注定的反面角色, 从而会嘲讽她那“普遍认同的真理”。随着故事的发展, 慢慢地我们发现宾利 (Bingley) 和达西确实“想得到一个妻子”, 当然, 这对贝奈特姐妹也是件好事, 她们能嫁一个有钱的男人。直到故事结尾, 宾利娶了简, 达西娶了伊丽莎白, 柯林斯娶了夏洛特 (Charlotte) , 维克汉姆 (Wickham) 娶了丽的亚 (lydia) 。在这四对夫妇的婚姻当中, 不管怎么说, “前程”, 更通俗地说, “金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虽然叙述者和读者都一次又一次嘲笑那“普遍的真理”, 但故事毕竟是在大家相信这一“真理”中结束。在文章的开头, 我们还满意于自己发现的真相, 而且嘲讽贝奈特夫人、伊丽莎白, 责备她的朋友嫁给金钱而为其自豪, 但在故事结束时, 我们不得不承认贝奈特夫人是正确的, 即使是伊丽莎白也嫁给了有钱和有前程的达西。所以, 在奥斯汀的小说中, 荒谬和真理是互换的。那些被嘲讽的人结果却证明是正确的。读者应非常小心奥斯汀的“陷阱”。注意到底谁应被嘲讽。是贝奈特夫人?那些绅士?还是读者?
这类嘲讽贯穿整个故事, 这种全局的安排可以被称作“结构性的讽刺”。它是戏剧性的, 不是静止的、复杂的, 也不是简单的。我们只能在整个结构的基础上对这种讽刺艺术进行分析。也只能在最后才能理解作者所暗含的讽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斯汀在人物性格和文章结构方面的讽刺有一个细致的、综合的了解, 其在讽刺方面具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 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所以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是独特的, 尤其是在《傲慢与偏见》中, 她的这种技艺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她和她的作品都是文学界的瑰宝, 华尔特·司各特爵士很赞赏奥斯丁的写作艺术, 他在日记中写道:“那位小姐在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各种感情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纠葛等方面, 有独到的才能, 这种才能真是奇特, 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但用那样精巧细致的笔触, 把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 写得饶有趣味, ……那是我办不到的。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竟会死得那么早, 真可惜啊!”奥斯汀于1817年逝世, 年仅四十一岁。虽然她的创作规模是无法与司各特那种史诗式的、民族性的广阔规模相比较的, 但她却是小说技巧的大师之一, 她在《傲慢与偏见》中的文学艺术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摘要:本文介绍了简·奥斯汀的基本情况。从《傲慢与偏见》的具体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中运用的讽刺手法, 体现出简·奥斯汀 (Jane Austen) 在文学史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英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中, 展示其独特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文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吴元迈.外国文学评论.人民出版社, 1992.
[2]范存忠.英国文学史提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3]朱琳.奥斯汀小说主题意义初探.外国文学, 1981.
[4]黄梅.讽刺者的陷阱.读书, 1993.
奥斯卡的傲慢与偏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