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桡动脉采血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桡动脉采血范文(精选8篇)

桡动脉采血 第1篇

桡动脉作为体表最明显的动脉, 其具有解剖位置表浅、操作暴露较少、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操作后易于压迫止血、便于观察止血情况等优势, 常作为血气分析的首选。近年来国内临床对于桡动脉采血技术进展进行了较多研究, 包括动脉采血血管的选择、穿刺角度的选择、选取血管后穿刺固定手法的选择、穿刺方向的选择等。现综述如下。

唐珊等报道[1]动脉血采集时选取股动脉较桡动脉成功率高、疼痛轻。对106例患者, 男72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67.6岁, 采用自身对比法, 均进行了8次动脉血采集, 桡动脉4次、股动脉4次。对于一次成功率的对比结果为桡动脉83.49%, 股动脉96.46%, 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χ2=3.96, P<0.01) 。患者的接受度结果显示:接受桡动脉采血的为32人 (30.19%) , 接受股动脉采血的为74人 (69.81%) , 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χ2=2.68, P<0.01) 。研究得出股动脉采血具有采血成功率高、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魏海霞报道[2]行桡动脉采血成功率高, 按压时间短, 患者疼痛轻。对240名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选取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及肱动脉进行动脉采血, 研究结果显示采血成功率依次为桡动脉98%、股动脉83%、足背动脉71%、肱动脉90%, 得出桡动脉采血成功率与其他动脉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 (P<0.01) 。研究结果显示按压时间依次为桡动脉 (7.3±2.1) min、股动脉 (15±2.3) min、足背动脉 (5.2±1.1) min、肱动脉 (9.5±1.8) min, 得出股动脉采血后需按压时间与其他动脉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 (P<0.01) 。研究结果显示引发的强烈疼痛反应依次为桡动脉2%、股动脉92%、足背动脉3%、肱动脉13%, 得出股动脉采血引起疼痛与其他动脉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 (P<0.01) 。研究结论认为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最高, 按压时间较短, 引发疼痛反应较弱, 而股动脉按压时间最长, 疼痛反应最强烈。

顾海燕等报道[3]桡动脉与股动脉抽血成功率无显著差别。在275例次动脉采血中, 分为观察组 (股动脉采血141例) , 对照组 (桡动脉采血134例次) 。2组进行一次成功率的对比, 结果显示一次成功率观察组136例次 (96.45%) , 对照组128例次 (95.52%) , (χ2=0.155, P>0.05) , 2组对比无显著意义, 说明采血成功率与部位无关。

王雅格等报道[4]桡动脉在1次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患者接受度上比股动脉更有优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同时采取桡动脉血及股动脉采血, 结果显示一次成功率分别为桡动脉48例 (96%) , 股动脉40例 (80%) , 对比有显著差异 (χ2=4.64, P<0.05) ;血肿发生率为桡动脉2例 (4%) , 股动脉13例 (26%) , 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χ2=7.84, P<0.01) ;而对于患者意愿的调查显示选择桡动脉穿刺者28例 (78%) , 股动脉穿刺者5例 (14%) , 3例持无所谓态度 (8%) 。研究得出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暴露少, 因而在一次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患者接受度上桡动脉比股动脉更有优势。

姜宏报道[5]动脉血采集时应根据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灵活选择合适部位才能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 减少患者痛苦。对168患者, 其中男116例, 女52例, 年龄54岁~96岁, 平均年龄75岁, 经股动脉采血138次, 足背动脉采血45次, 桡动脉采血91次。统计结果显示采血成功率为桡动脉81%, 足背动脉77%, 股动脉92%, 得出股动脉与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股动脉与桡动脉:χ2=5.526, P<0.05;股动脉与足背动脉:χ2=5.812, P<0.05) 。而采血误穿率为桡动脉4.46%, 足背动脉2.85%, 股动脉16.67%, 股动脉与桡动脉及足背动脉对比均有显著差异 (股动脉与桡动脉:χ2=8.164, P<0.05;股动脉与足背动脉:χ2=4.277, P<0.05) 。研究得出虽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 对于发生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紧急动脉采血时具有显著优势, 但是误穿静脉的发生率也高。而对于受到体位的限制、呼吸困难难以平卧、身材肥胖、全身浮肿、需要反复穿刺的患者来说时桡动脉则更具有优势。

夏雪云等报道[6]使用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 耗时少。对150例患者, 男119例, 女31例, 年龄15岁~83岁, 平均年龄 (53±18.9) 岁, 随机分为掌背曲垂直固定法组、手掌背曲平行一字定位法组、手掌平放垂直固定法组, 分别为47例, 45例和58例。3组进行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其一次成功例数依次为39例, 36例, 37例。比较得出手掌平放垂直固定法组较其他两种方法成功率更低, 有显著差异 (P<0.05) 。而对于采血时间的研究显示:掌背曲垂直固定法组 (20.878±5.423) s;手掌背曲平行一字定位法组 (36.219±11.141) s, 手掌平放垂直固定法组 (21.961±6.363) s.比较得出手掌背曲平行一字定位法较其他两种方法更加耗时 (P<0.01) 。故研究得出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操作耗时上都有一定优势。

崔杰等报道[7]顺动脉血流方向穿刺更易于观察回血情况, 穿刺易成功。将107例患者, (男56例, 女51) 例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使用顺动脉血流方向 (即离心方向) 穿刺对照组使用逆血流方向 (即向心方向) 穿刺。其中观察组57例, 对照组50例。2组进行穿刺成功率比较得出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53例 (92.98%) 2次穿刺成功3例 (5.26%) , 未穿刺成功1例 (1.75%) ;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44例 (88.00%) , 2次穿刺成功3例 (6.00%) , 未穿刺成功3例 (6.00%) 。假如在桡动脉搏动处同一穿刺点上, 若进针角度相同, 但方向不同, 那么顺动脉血流方向穿刺较逆动脉血流方向进针浅, 距离短, 故更早也更易于观察回血情况, 穿刺易成功。

高林玲等报道[8]桡动脉采血斜刺法在保护血管、增加可重复性上有积极意义。对520例成年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在性别、年龄、血压上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观察组患者采用斜刺法采血, 而对于对照组患者则采用直刺法采血。试验结果显示一次采血成功率分别为观察组93%, 对照组89%,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而对于回针例数、局部瘀血例数则分别为观察组16例和18例、对照组的31例和22例,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P<0.01) 。研究得出直刺法较之斜刺法更易回针, 更易引起局部瘀血。在试验中发现由于直刺法力度不易掌握, 使得操作难度加大, 患者疼痛增加。而斜刺法更易控制力度和进针深浅, 易于固定, 可减少患者痛苦。

邱斐等报道[9]桡动脉采血垂直进针法可提高采血成功率。对54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148次, 男32例, 女2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斜刺组 (70例次) 及直刺组 (78例次) , 试验结果显示一次成功率:斜刺组58.6%, 直刺组76.9%, 对比有显著差异 (χ2=5.733、P<0.05) ;瘀血、瘀斑:斜刺组7.1%, 直刺组9.0%, 对比无显著差异 (χ2=0.166, P>0.05) ;引发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 (χ2=1.050, P>0.05) 。可见, 直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斜刺组, 而对于疼痛、瘀血、瘀斑情况则无显著差别。据文献报道, 桡动脉在前臂的整体运动主要向内侧位移[10], 因此采用斜刺法时由于操作关系使得血管较直刺法时更易向内侧滑动, 从而减低了成功率。

赵君报道[11]直刺法较斜刺法对患者的疼痛影响更少。对132例患者, 男61例, 女71例, 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直刺法 (65例) 和斜刺法 (67例) 。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让患者自评, 结果显示斜刺法中无疼痛15例、轻度疼痛18例、中度疼痛27例、重度疼痛7例, 直刺法中无疼痛26例、轻度疼痛23例、中度疼痛13例、重度疼痛3例,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因为疼痛的程度由刺激的强度、速度、作用时间、作用面积决定, 当直刺时由于作用面积较小、损伤程度较小、损伤路径短、损伤时间短, 所以引发的疼痛较之斜刺法更轻。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对于动脉采血中桡动脉的优劣、血管的选择、定位的方法、进针的角度及方向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观察对象的客观条件不同, 如基础病变、身材、生理状况等不同;操作者的能力不同, 如解剖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动手能力、对于突发病变的处理能力等不同, 各个报道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因而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快速有效地采集动脉血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珊, 刘燕, 徐利蓉, 等.股动脉与桡动脉血气采集的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 2010, 36 (1) :70-71.

[2]魏海燕.高干病房老年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药结合杂志, 2011, 20 (29) :3743-3744.

[3]顾海燕, 李媛珍, 曹菊花, 等.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成功率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3) :357-358.

[4]王雅格, 杨亚琴, 韩丽萍, 等.重型肝炎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的对比观察[J].现代护理, 2005, 11 (13) :1019-1020.

[5]姜宏.老年患者动脉采血部位探讨[J].医学信息, 2010, 23 (2) :387-388.

[6]夏雪云.三种动脉采血方式的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5) :78-79.

[7]崔杰, 姜芬, 由波.不同进针方向与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5) :8607-8608.

[8]高林玲, 任小红.两种桡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9, 23 (5) :377-378.

[9]邱斐, 杨月玲.桡动脉抽血两种不同进针角度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 2009, 7 (10) :2642-2643.

[10]劳明, 廖艳芳.桡动脉等血管整体运动的血管外解剖学基础[J].中医研究, 2001, 14 (2) :25-26.

血气分析动脉采血前后的护理 第2篇

(招远市人民医院,山东,招远,265400)

【关键词】呼吸;血气分析;采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0-01

在救治危重病人时,呼吸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呼吸功能的评价,以及由呼吸代谢引起的酸碱平衡情况,主要依赖于血气分析结果。血气分析采血前后诸多因素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为了提高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正确操作,以及做好采血前后病人的护理。

1正确鉴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动脉血中含有较多的氧合血红蛋白,血呈鲜红色,压力高,搏动明显,易触及。静脉血由于氧合血红蛋白把氧释放到组织,而成了还原血红蛋白,同时组织代谢产物回收收入血液,使静脉血呈暗红色,而且压力低,搏动不明显不易触及。

2采血前后的护理

2.1抗凝剂的合理应用常用肝素做为抗凝剂,但肝素呈酸性。使用过量导致标本稀释,影响PH值以及使PCO2值偏低,PO2值偏高,使用量过少,则达不到抗凝作用。根据临床经验,抽0.5m肝素,湿润整个注射器内腔后排空,足够抗凝4ml血液。

2.2选择合适的部位①应选用表浅易于触及、位置固定、穿刺方便的动脉,以及病人容易接受的部位。②选择周围是肌肉、脂肪组织丰富,对疼痛敏感性差的血管。③选择体表侧枝循环较丰富的部位。肱动脉做为首选,因其位置表浅,搏动明显,易于固定,侧枝循环丰富,并不受体位限制,病人易于接受。其次选桡动脉,因其虽然表浅易触及,并有良好的侧枝循环,不受体位限制,操作方便,但局部肌肉较少,容易刺到骨膜,引起剧痛。再次选股动脉,因其虽然血管粗大,搏动明显,肌肉丰富,但部位较深,且周围有大静脉及神经并行,容易误伤,并且受体位限制大,容易过多暴露病人,病人难以接受。总之应根据病人综合情况,合理选择血管。

2.3采血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监测结果,如果病人情绪紧张、恐惧、过度呼吸,能使PCO2降低,PH值升高。而用力屏气能使PCO2升高,PH值及PO2降低。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对于清醒的病人应说明目的,取得配合,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病人安静。应用呼吸机的病人应在其安静时,并且在改变任何一项呼吸参数后30分钟左右采血。

2.4采血过程中应正确操作严格无菌技术,皮肤消毒范围为10~15cm,操作者的双手应严格消毒,预防感染,采血时动作轻柔,确保所采血为动脉血。一般以看到针管内的血液面有与动脉博动一致的跳动为准,一般采血1ml。采到血后3秒钟内排空标本内的空气,并且橡胶塞封闭针头,隔绝空气,轻轻转动针栓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合,防止血液凝固。并在10分钟内送检,防止血液离体后红细胞代谢消耗血氧,影响结果。操作完毕应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部位5分钟以上,防止出血,局部形成血肿,并体贴爱护病人。

正确的操作和必要的心理护理,都是确认检验结果准确的因素。我们应掌握熟练的技术,做好心理护理,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救治成功率。

改良桡动脉穿刺采血技术探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桡动脉穿刺抽血的患儿108例, 其中男69例, 女39例;年龄0.2岁~4.8岁 (1.7岁±0.7岁) ;喘息性支气管炎54例, 毛细支气管炎12例, 支气管肺炎34例, 肾病综合征3例, 高热惊厥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56例) 和观察组 (52例) ,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种和桡动脉条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操作者固定1人, 由1名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 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抽取血量1.0mL~22.0mL。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一次性注射器 (根据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 , 一次性5.5号头皮针, 0.1%安多福1瓶, 无菌棉签, 无菌棉球, 小枕, 动脉血气针一套, 试管数支 (根据检查项目准备) , 必要时备无菌手套。

1.2.2 操作方法

(1) 对照组操作方法:患儿穿刺侧手臂自然平放, 腕部垫小枕抬高10cm左右,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穿刺侧手掌部, 使用拇指把患儿的掌面向下压, 使手掌背曲30°~45°, 右手食指尖触摸桡动脉搏动后, 消毒, 右手持5.5号头皮针 (连接好注射器) 与皮肤呈15°~20° (肥胖儿进针角度适当加大, 20°~30°) 穿刺进入桡动脉, 体表位置约在腕中纹 (第二道腕横纹) 桡侧1/4处, 约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3]。 (2) 观察组操作方法:患儿穿刺侧腕部垫小枕抬高10cm左右,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穿刺侧手掌部, 使用拇指把患儿的掌面向下压, 使手掌背曲30°~45°, 食指上移到穿刺点上, 把患儿桡侧松弛的皮下脂肪组织向后推开, 充分暴露和固定桡动脉, 右手食指尖触摸桡动脉搏动后消毒, 穿刺, 穿刺角度和位置与对照组相同, 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头皮针胶管, 适当固定, 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 棉球加压止血5min~10min[4]。如需同时抽取做动脉血气分析, 先用血气分析针接上5.5号头皮针, 抽取所需血量后, 分离动脉血气分析针, 套上密封盖后送检;再接普通注射器抽取所需的血量[5]。

1.2.3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一次性刺进血管并抽出足量动脉血液) 、多次穿刺成功率 (反复在皮肤内试探穿刺, 直到抽出足量动脉血) 及发生皮下淤血率。

1.2.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桡动脉抽血常规方法穿刺时, 患儿穿刺侧手臂自然平放, 腕部垫小枕抬高,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穿刺侧手掌部, 使用拇指把患儿的掌面向下压, 使手掌背曲30°~45°, 虽然穿刺部位皮肤可以绷紧, 但遇到肥胖的患儿, 因手腕部脂肪较厚, 皮下组织较松弛, 因而桡动脉不显露, 难以触摸, 穿刺时桡动脉易滑动, 也无法判断桡动脉位置的深浅, 致使反复穿刺发生皮下淤血或容易穿刺失败。改进方法:使用食指上移到穿刺点上, 把患儿桡侧松弛的皮下脂肪组织向后推开, 充分暴露和固定桡动脉, 此时桡动脉也更接近体表, 易把握进针深度, 桡动脉血管亦相应拉直固定行穿刺时不易滚动, 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亦可两人操作时, 通过助手把穿刺侧前臂桡侧皮肤向后牵拉从而达到暴露和固定桡动脉的作用。对于危重患儿, 尤其是使用面罩持续正压通气 (NC-PAP) 或呼吸机者, 宜选用桡动脉置管取血。置管前应注意了解桡动脉搏动情况, 特别要注意做ALLEN实验, 以测定尺动脉供血是否畅通, 这是防止手部组织缺血的关键。可先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阻断其血流, 此时手掌变白, 放松尺动脉仍压住桡动脉如整个手掌变红, 方能穿刺置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观察组操作方法由于通过操作者使用食指推开患儿桡侧松弛的皮下脂肪组织, 达到充分暴露和固定桡动脉的作用, 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 发生皮下淤血减少, 既减轻了患儿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膳食结构的改变, 家长的喂养知识的丰富, 肥胖儿也越来越多, 小儿桡动脉穿刺的技术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要求护士必须熟悉桡动脉的解剖位置, 正确判断动脉的位置走向。穿刺时应稳、准、慢, 尽量一针见血, 应用食指推开桡侧皮下脂肪组织法, 方法简单,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发生皮下淤血少。

参考文献

[1]杨朝霞, 李小容, 石靖.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3) :211.

[2]刘玉芬, 王莉燕.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96.

[3]黄华梅, 潘小英, 钟燕芳, 等.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06, 13 (9) :36-37.

[4]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3-314.

桡动脉采血 第4篇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血气分析,相关因素,护理

桡动脉采血是行桡动脉穿刺后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桡动脉管腔细小、易滑动是一项较难的护理操作, 穿刺失败不但增加病人痛苦, 且行频繁穿刺易使穿刺部位感染。2005年10月—2007年1月对胸外科104例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病人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行血气分析病人共104例, 男65例, 女39例;年龄28岁~84岁;术前常规检查51例, 术后复查22例, 胸部外伤14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

1.2 方法

护士对病人动脉穿刺后, 操作者做好动脉穿刺登记及填写桡动脉一次采血失败相关因素调查表, 调查表为自行设计, 内容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诊断、体形、护士心态、病人配合程度、操作者穿刺方法、其他干扰因素。调查表填写以首次穿刺例数为准, 不包括更换穿刺部位或更换操作者后的例数。

2 结果

2.1 血管选择

104例病人中6例因病情危重自觉接受股动脉穿刺, 22例病人对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无选择要求, 76例病人主动选择桡动脉穿刺。护士根据个体差异, 选择股动脉穿刺12例, 选择桡动脉穿刺92例, 其中6例因桡动脉采血失败后改用股动脉穿刺。

2.2 护士操作方法

在操作方法上, 86例病人行桡动脉穿刺成功, 54例病人穿刺一次成功, 穿刺一次不成功者32例, 其中18例经重新固定动脉, 缓慢退针后再次穿刺成功, 5例缓慢退针后见回血, 3例经缓慢退针后无回血, 调整穿刺角度后采血成功, 6例予拔针, 均因血管固定不良而失败, 其中4例穿刺另一侧桡动脉后采血成功, 2例更换操作者穿刺成功。

2.3 病人配合程度

本次调查中发现, 了解桡动脉穿刺难度, 积极配合者27例, 经说明解释和鼓励后乐意接受者67例, 10例因情绪紧张, 拒绝采血, 经耐心说服解释后接受。

2.4 病人个体差异

92例经桡动脉穿刺病人中, 一次采血成功者54例, 发现青壮年、身体素质好、男性病人、消瘦者, 一次采血成功率相对较高。见表1。

2.5 其他干扰因素

本次调查中认为环境、家属态度影响护士操作情绪的52例, 认为用物准备不周影响采血成功的32例, 认为周围环境对操作影响不大的20例。

3 讨论

3.1 桡动脉采血失败的常见因素分析

3.1.1 血管因素

年轻护士由于经验不足, 选择血管时未进行比较, 桡动脉穿刺时选择了远端动脉搏动不明显或较弱的地方, 导致采血失败或一次穿刺不成功, 反复穿刺刺激动脉, 造成动脉收缩痉挛, 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同样导致采血失败。

3.1.2 穿刺方法

护士对血管解剖位置不熟悉, 穿刺时没有把握好进针的角度与深度, 且桡动脉易滑动, 操作时动脉固定不良是桡动脉采血失败的主要因素。另外, 临床操作中, 许多护士仍沿用传统穿刺方法, 用食指、中指指腹触摸动脉搏动点, 感受搏动的面积增大, 导致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

3.1.3 护患双方心理状态

病人对动脉采血缺乏了解, 情绪紧张, 且桡动脉位置较静脉深, 靠近神经、肌腱、穴位, 穿刺时疼痛感觉明显高于静脉穿刺。很多病人因惧怕疼痛而不能很好配合, 甚至拒绝穿刺, 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本调查显示, 护士中绝大多数人心理素质欠佳, 对自己不自信, 情绪焦躁, 操作盲目, 也是导致采血失败的原因。

3.1.4 病人个体差异

本调查发现, 身体素质好、青壮年、男性病人因血管粗大动脉搏动明显, 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年老体弱、病情危重、有慢性基础疾病、出血病人动脉搏动减弱, 穿刺成功率降低。另外, 肥胖病人因皮下脂肪多, 搏动点不明显, 穿刺成功率也较体形消瘦者低。

3.1.5 其他因素

病房环境嘈杂、光线不足、家属不信任或用物准备不周, 也会导致护士心理状态不稳定, 影响穿刺成果。

3.2 对策

3.2.1 恰当选择穿刺血管

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恰当选择穿刺部位。股动脉因血管粗大、搏动感强, 容易采血。年老体弱、病情危重、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应首先考虑股动脉穿刺。而桡动脉位置表浅, 容易暴露, 易被病人接受, 身体素质好、桡动脉搏动明显、肥胖、不愿宽衣解带者选用桡动脉穿刺。

3.2.2 改善操作方法

护士应认真学习血管解剖位置, 掌握精确穿刺点。桡动脉穿刺点在掌横纹上方1 cm~2 cm动脉搏动最明显地方[1]。操作前病人手腕外垫软枕, 手臂伸直, 略向外展, 可由助手或家属配合将手掌下压, 使手掌呈现反弓状, 使穿刺部位皮肤绷紧。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后, 操作者用左手食指指尖呈70°触摸并固定动脉[2]。进针的角度30°~50°, 但桡动脉穿刺时进针角度应根据动脉位置深浅, 穿刺部位皮下脂肪多少进行调整。穿刺成功时无需用力抽吸便可见鲜红色血流出。若无回血, 不可再盲目进针, 应重新固定动脉, 采取缓慢退针的方法抽取, 以免刺穿血管壁。若仍不成功, 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避免多次刺激动脉引发动脉痉挛。

3.2.3 调整护患双方心理状态

操作前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动脉采血是皮肤表面无法直视的操作, 难度相对较大, 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静脉穿刺低, 介绍操作过程, 以取得病人与家属配合和理解。护士应放松心情, 充满自信, 避免紧张和焦躁情绪, 操作时沉着冷静, 同时分散病人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3.2.4 完善操作前准备

操作前仔细检查备用物品, 安置病人平卧位, 病房保持安静, 减少陪人, 光线充足, 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参考文献

[1]贺淑敏, 于玲, 血气分析的采血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6) :953.

桡动脉采血在儿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第5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00例, 为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患儿。对象:桡动脉采血100例, 颈外静脉采血100例, 两组间的性别, 年龄, 病情危重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头皮针接注射器, 同时由同组护士进行操作。

1.2.1 桡动脉采血

采用5 1/2号头皮针接注射器, 操作者将患儿手腕部伸直呈水平, 掌心向上, 穿刺点位于掌横纹上方1~2cm的动脉搏动处。用已消毒的手指触桡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 使动脉恰在手指的下方, 在示指边的动脉搏动处进针;或者将患儿的前臂垂直平均分成4份, 在桡侧外1/4处掌横纹上方1~2cm处进针, 进针方向为逆血流方向并与皮肤呈45°~60°角, 进针幅度不宜过大, 以免刺破对侧动脉壁。针头进入动脉后, 血液可以靠动脉压自动流入注射器内;当观察动脉血液在注射针柄内的乳头处波动时, 即可拉针栓抽血。取血后拔出穿刺针, 迅速将针头插入血标本器中, 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1.2.2 颈外静脉采血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于治疗台的一端, 暴露颈部穿刺点, 助手协助扶持, 用毛巾或枕头将肩部稍抬高, 头偏向一侧, 头稍低于身体平面, 尽量让患儿啼哭, 这样可使颈静脉充分显露, 按常规消毒皮肤, 选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 穿刺点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连线中1/3处, 以左手示指压迫穿刺点的远端, 拇指拉紧穿刺点下方皮肤, 在距静脉最隆起1~2cm处与皮肤平行进针,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 用无菌棉球按压针眼3~5min。

2 结果

静脉采血组100例患儿中, 一次穿刺成功59例, 发生溶血2例, 发生血肿5例。家属存在恐惧心理不配合穿刺11例, 穿刺失败23例, 桡动脉采血组100患儿中, 一次穿刺成功98例, 穿刺失败2例, 无1例发生溶血, 发生血肿。溶血发生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成功率桡动脉采血大于颈外静脉脉采血;桡动脉采血发生血肿的概率明显少于颈外静脉采血, 且家属易于配合, 创伤面小。

3 讨论

3.1 采血位置比较

颈外静脉位置隐蔽, 滑动度大, 与相应的神经血管伴行, 如果穿刺过深, 容易碰到肺尖, 还易产生静脉瘘, 而桡动脉位置浅, 较易摸到, 不易穿到静脉, 碰到神经。

3.2 穿刺成功率比较

桡动脉采血,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8%, 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损伤。

3.3 操作容易及后果比较

桡动脉采血, 患儿不用打开包被、尿布, 体位随意, 这样还可以避免因为操作时间过长造成患儿受凉, 不因婴幼儿哭闹扭动身体而滑针, 可以顺利进行穿刺, 时间短, 穿刺后压迫止血5~10min便可, 无其它严重后果, 而颈外静脉压迫针口如压力过大, 可使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高, 缩血管神经的紧报性降低, 引起心跳变慢, 血压下降, 大脑供血不足, 出现一过性的脑缺血、缺氧而出现面色苍白, 口唇紫绪, 四肢冰冷, 呼吸骤停等症状。压力过小还可引起血肿。

4 小结

桡动脉采血 第6篇

关键词:桡动脉,采血,相关因素

如何提高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是困扰许多临床工作者的问题。为此,笔者自2003年9月~2008年5月对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的呼吸科患者进行经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分析,从多个维度研究穿刺成功率的相关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596例,住院期间有1次以上经桡动脉采血史,其中男270例,女326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46.4±20.4)岁;其中肺心病患者230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208例,晚期肺癌患者64例,三期矽肺患者36例,其他58例。

1.2 分组

按性别把患者分为男、女两组。按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把患者分为:青年(18~44岁)、中年(45~59岁)、老年(≥60岁)组。按我国肥胖诊断标准[1],分为肥胖(包括部分水肿患者)、非肥胖组。参考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2],把患者分为心功能衰竭组(特指心功能Ⅱ~Ⅳ级者)、非心功能衰竭组(特指心功能≤Ⅰ级者)。根据采血部位,将上述各组患者再分为股、桡动脉采血组。

1.3 方法

血气采血针(日本TERUMO公司生产,2.5mL)由护士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每次操作完毕,认真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抽血成功或失败情况、执行者等。桡动脉采血方法参照赵红秀[3]、刘顺华[4]的方法改进执行。穿刺点选用桡动脉,常规消毒后依搏动点穿刺取血。为避免误采静脉血而导致诊断错误,一般应使用经严密消毒的玻璃注射器,穿刺进入血管后血液靠本身的压力推动注射器内芯后退而进入注射器内。由操作者主动抽吸所获标本有时甚难区分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的内芯与管壁阻力较大,即使穿刺进入动脉,有时血液亦不能自动流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统计软件,相应组群之间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不同组别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见表1。χ2检验提示,男性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女性组(χ2=10.6272,P<0.01)。青年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χ2=8.2416,χ2=17.6700,P<0.01),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χ2=0.6387,P>0.05)。肥胖组成功率与非肥胖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3.7791,P>0.05)。心衰组成功率低于非心衰组(χ2=10.9587,P<0.01)。

注:χ2检验:1)P>0.05,2)P<0.01

3 讨论

血气分析(blood gas analysis)一般通过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 H值,并据此推算出其他许多指标,从而为临床提供与人体呼吸、气体代谢及酸碱平衡状况有关的重要资料。血浆p H值低于正常表明有酸中毒,高于正常表明有碱中毒,但单凭p H值无法区别代谢性与呼吸性酸碱失衡,尚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判断。此外,还应着重指出p H值正常并不总是意味着体内没有酸碱平衡紊乱存在,当机体同时具有酸中毒和碱中毒时(如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有时可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或机体的酸碱平衡紊乱经有关脏器调整功能而得到代偿时,p H值可表现正常。Pa CO2是反映肺泡通气量与机体的CO2生成量是否匹配的最重要的指标。Pa CO2上升表示通气量降低,可以由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如慢阻肺、哮喘、呼吸肌麻痹)引起,也可能是机体对于代谢性碱中毒的代偿性反应。相反,Pa CO2下降表示通气量增加,如见于癔症过度通气者,也可以是机体对于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性反应。

参考文献

[1]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3-78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34-1255.

[3]赵红秀.桡动脉快速采血新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7):407-420.

桡动脉采血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门诊新生儿及儿童桡动脉采血的患儿18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其中观察组男57例, 女33例。其中新生儿28例, 日龄 (19.6±5.5) d, 儿童62例, 年龄 (9.6±2.6) 岁。其中对照组男56例, 女34例, 其中新生儿29例, 日龄 (20.3±4.2) d, 儿童61例, 年龄 (9.5±2.5)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所需物品

茂康碘消毒液、无菌棉棉签、一次性头皮针51/2头皮针, 一次性5 m L注射器。

1.2.2 操作方法

对照组采取卧位, 桡动脉穿刺组让患儿上肢外展, 掌侧向上平放, 暴露穿刺侧前臂, 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进行穿刺[1]。在选择好各处的穿刺点后严格消毒, 右手持51/2头皮针与皮肤呈15~20°对准搏动点刺入[2], 由浅入深进针, 感觉穿刺血管壁后平行进针[3], 见有回血固定针头, 抽取所需血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的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 (1) 采血前的护理。首先稳定患儿的情绪, 特别是能听懂话的儿童, 告诉他们采血不疼, 像蚂蚁咬的感觉, 多与患儿交谈, 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在采血过程中, 询问患儿相关知识或喜好的东西, 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对于新生儿患儿, 多做家长的工作, 有些家长, 在没有给孩子采血, 家长先泪流满面, 稳定患者家长的情绪, 让患者家属积极配合, 多抚摸孩子, 给孩子以安慰, 配合护理人员顺利采血。 (2) 采血过程中的护理。在采血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认真查找动脉穿刺点, 在确保一次能够成功采血的情况进针, 提高一次成功率, 在采血的每一步, 都要严格操作规程, 做好消毒工作。 (3) 采血后的护理。由于动脉止血较为困难, 因此, 护士采血时避免反复穿刺, 拔针后不要揉, 按压位置应选择在针眼及其上方0.5 cm处加压3~5 min。在按压过程中要掌握好力度, 不能过大, 过大会引起局部瘀斑、血肿, 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直至不出血为止。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1 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一次成功采血例数和发生血肿或局部瘀斑例数比较:观察组组一次成功采血88例, 一次成功率为97.7%, 发生局部瘀斑1例, 发生率为1.1%, 对照组一次成功采血76例, 一次成功率为84.4%, 发生局部瘀斑10例, 发生率为11.1%,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护理经验

(1) 护理人员充分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采血护士在采血时应精神集中, 按操作规程严格进行操作, 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遇到穿刺不顺利或血流不畅时, 不可惊慌, 要认真观察, 冷静分析原因, 必要时可以请其他医护人员协助。 (2) 合理的心理护理。对于能听懂话的儿童, 护理人员要引导儿童积极配合, 担心疼痛是儿童拒绝采血的主要原因, 因此, 护士要告诉儿童采血的目的, 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引导他们积极配合, 多数孩子能够在健康教育后积极配合, 不哭闹、不惧怕, 能够顺利完成采血。 (3) 在患儿穿刺前即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减轻患儿的疼痛反应, 减少患儿哭吵, 防止因采血部位的活动导致采血失败, 同时可降低护理人员因患儿的哭吵导致紧张, 急躁等不适情绪。研究者报道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 能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 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减轻新生儿的激惹状态, 同时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 也是细节护理的充分体现[4]。 (4) 熟悉动脉的解剖特点, 护士要熟练掌桡动脉的解剖位置, 准确找到穿刺点。 (5) 选择合适的针头, 作血气分析时肝素要适量, 常规消毒皮肤, 穿刺点按压要符合规定时间, 以免渗血, 采血后的拔针按压动作要迅速, 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 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按压, 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 迅速沿血管方向同时按压皮肤及血管, 这样可以防止损伤血管壁, 按压时间为5min以上, 以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也利于再次采血。 (6) 血肿或局部瘀斑的预防。由于动脉止血较为困难, 因此, 护士采血时避免反复穿刺, 拔针后不要揉, 按压位置应选择在针眼及其上方0.5 cm处加压3~5 min。在按压过程中要掌握好力度, 不能过大, 过大会引起局部瘀斑、血肿, 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直至不出血为止。

3.2 穿刺点定位方法及技巧

“一字定位法”:桡动脉搏动较明显者, 将小枕或毛巾垫于患儿手腕处, 将患儿掌面朝上, 尽量背曲, 右手食指腹触摸桡动脉, 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中央沿血管走向压“一”字形, 指甲印作为定位标记右手持针, 在一字形标记下端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5,6]。“十字法’:桡动脉搏动不明显者, 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做一水平线, 以水平线中点做一垂直平分线于十字交叉点向掌根部约0.5 cm (第一腕横纹处或一二之间为进针点) 穿刺进针角度20°~30°。“四分法”:桡动脉搏动不明显者, 将腕部四等分, 外侧一份再两等分处[7]。“指压显露动脉法”, 腕部下方垫棉垫使手腕仰伸约45°, 左手大拇指腹在腕横纹处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力度至局部皮肤变苍白, 按压时间2s, 反复2~3次, 桡动脉逐渐充盈显露, 在动脉最明显处做环形消毒, 在血管正上方以15°角进针[8,9]。

动脉穿刺采血难度较大, 止血比较困难, 对需频繁采血的新生儿, 如对同一部位的动脉反复穿刺抽血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等, 因此在实践中要勤学苦练, 不断提高穿刺技巧, 选择最佳穿刺点及方法, 并采用轮流穿刺表浅动脉采血, 尽可能保护血管,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桡动脉位置表浅, 其搏动易触及, 定位容易, 穿刺误伤机会少, 操作手法易掌握, 并发症少, 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组一次成功采血88例, 一次成功率为97.7%, 发生局部瘀斑1例, 发生率为1.1%, 对照组一次成功采血76例, 一次成功率为84.4%, 发生局部瘀斑10例, 发生率为11.1%,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谢桂月等报道的结果一致[9], 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充分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扎实的技术是顺利完成桡动脉采血的先决条件, 掌握穿刺点定位方法及技巧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碧珍, 焦扬, 於翠文, 等.反向桡动脉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方法初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3 (8) :54.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995-996.

[3]谢巧庆, 梁海华, 李思勤, 等.桡动脉置管采血法在新生儿监护室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 (1) :9.

[4]张淑珠.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吉林医学, 2009, 30 (16) :1783.

[5]金调芬, 李文洲, 潘文钦.不同体位足底采血对新生儿疼痛反应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0 (2) :114-115.

[6]谢桂月, 汪昌玉, 崔春梅.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 2013, 9 (6) :68-69.

[7]黄春艳.采用不同型号针头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 2014, 9 (2) :2829.

[8]Carbajal R, Chauvet X, Couderc S,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nalgesic effects of sucrose, glucose and pacifiers in term neonates[J].BMJ, 2013 (19) :1393-1397.

桡动脉采血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入普通儿科病房的婴儿中303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与观察组153例。对照组男84例, 女66例, 其中1~2个月58例;2~4个月50例;4~6个月42例;观察组男82例, 女71例, 其中1~2个月62例;2~4个月48例;4~6个月43例;2组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对于不同型号针头采血时从患儿对疼痛反应及一次性成功率有明显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用5mL注射器与5号半头皮针头接上旋紧后备用, 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做上标识, 左手紧握婴儿被选择肢体的手掌及手指端, 保持定位挠动脉时的功能状态, 右手常规用 (0.3%) 茂康碘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 待干后右手持针翼在腕横关节第二横纹处以30~45°角进针, 见回血后回抽活塞, 抽至所需血量后, 拔出针头后按压3min。

1.2.2 观察组 用5mL注射器与7号头皮针头用同样方法, 抽至所需血量后, 拔出针头后按压3~5min。

1.2.3 从入针时的哭声大小、挣扎反应、面色反应判断患儿疼痛的程度。

2 结果 (表1, 2)

因检验的生化项目不同对每个患儿采血量各异, 以采取3mL生化试管为例2组患儿采血时间差±3秒;对照组与观察组溶血、凝血、针头堵塞情况都为0, 临床上无多大意义。从表1可见2种针头采血疼痛分类0级、Ⅰ级、Ⅱ级、Ⅲ-Ⅴ级的临床表现χ2检验, P<0.005、P<0.005、P<0.005、P<0.005。患儿对疼痛反应有明显差异, 对照组患儿对疼痛反应明显少于观察组。从表2可见。一次性成功率显示对照组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注:0级:手有收缩反应, 无哭声;Ⅰ级:手有收缩反应, 有轻哭微声, 入针后哭声停止;Ⅱ级:手收缩反应强烈, 哭声较大, 入针后哭声未停;Ⅲ-Ⅴ级:手收缩反应巨烈, 哭声有尘叫、迟久, 有强烈挣扎反应, 甚至面苍白

3 讨论

(1) 5号半针头, 针梗长为20mm, 5号半头皮针针尖斜面小 (仅2mm) 针径小 (d=0.5mm) , 穿刺时对小静脉的机械切割面小, 穿透皮肤时阻力小, 容易穿刺, 对皮肤刺激小, 5号半头皮针相对于脉管径, 粗细合适, 能有效进入血管内, 易一针见血, 因而疼痛较轻。5号半头皮针针尖小, 刺破皮肤时阻力小, 在痛阈内完成操作, 因而疼痛较轻。7号针头因口径大于5号半针头, 针梗长为25mm, 穿刺过皮肤时阻力大, 穿刺相对难度增大, 而对皮肤刺激强度增大, 因而疼痛明显。

(2) 7号针头因口径>5号半针头, 抽血后按压的时间相对延长, 也会延长患儿疼痛时间, 增加患儿痛苦。

(3) 疼痛是因皮肤与皮下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感觉疼痛的游离神经末梢发出的反馈信息而引起。疼痛感觉强度不仅取决刺激强度, 而且与刺激作用的时间、作用面积有关;头皮针经过皮肤的面积越大, 易致患儿疼痛, 头皮针头经过皮肤的面积越小, 刺激越小, 产生的痛感小。从解剖学角度来分析, 桡动脉周围组织结构紧密, 神经较丰富, 痛觉敏感, 使用5号半针头穿刺可减少进针时的阻力, 机械性对皮肤及皮下组织 (浅筋膜) 刺激减小, 致痛物质释放减少, 所以患儿疼痛减轻。

(4) 7号针头因针梗过长, 在穿刺过程中进入皮肤后很难把握进入血管的角度, 也易穿破血管。加上患儿因7号针头疼痛的哭声也会加重操作者心理压力, 从而影响穿刺的成功率。5号半针头因针梗长度适宜, 在穿刺过程中容易撑握进针的角度, 成功率高, 加上应用5号半针头患儿疼痛减轻, 抗拒反应行为减轻, 从而减轻操作者心理压力, 也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5) 从表1结果χ2检验, P<0.005、P<0.005、P<0.005、P<0.005。疼痛反应有明显差异, 对照组患儿对疼痛反应明显少于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显示对照组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桡动脉采血范文

桡动脉采血范文(精选8篇)桡动脉采血 第1篇桡动脉作为体表最明显的动脉, 其具有解剖位置表浅、操作暴露较少、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操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