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据我市江华县有关部门的调查,该县10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配备统计员。不少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办估计代报,有些企业老板对代为估报的数字又不认账。有些企业干脆由老板拍脑袋报数;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永州市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如:我市化工、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依赖大宗原燃材料进行生产,虽然进厂时原燃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但进厂后大都堆放在露天原料场,进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后原燃料的消耗量就难以精确计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的计量也往往因计量方法问题造成数据质量不稳定。如水泥产品除包装后的成品有较为准确计量外,其半成品(生料、熟料)、产成品(水泥散灰)因受储存方式的制约,往往采取结绳量库的原始方法或干脆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计量误差及库内物料分布、数量的难以确定性,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差,有时偏差还相当大。此外,多数企业目前仍以手工统计为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工业统计指标制度的程序过于繁杂, 加大企业的工作难度

工业统计制度经过多次的改革, 也没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少基层的工作量, 报表的种类性质也没有改变, 在一些报表当中甚至出现某些指标没有下降反而升高的现象。例如在《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以及《主要工业产品销售与库存》的报表当中都有多次统计的现象, 有些报表已经说明了主要产品的质量, 但是在另一个报表中又重复进行统计, 与此同时, 产品库存指标已经不能够体现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又或者缴纳金指标在《财务状况》中只是建立“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以及“应交增值税”两方面的内容, 并没有把企业所有的税种都囊括进去, 不足以体现企业实际上所缴纳的税额。按照财务的要求, 企业不仅要直接缴纳印花税, 还要使得其他的税金都通过“应交税金”的计算。所以, 要想更加全面准确的体现企业的实际缴纳税额, 就要在报表当中加上“应交税金”的指标。

(二) 企业会计的结算时间与联网直报的时间不一致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关于上报时间的有关规定, 工业企业要在每个月的1号以及12号上报企业的工程规模, 即使是遇到双休日也不能延误。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并且业务量也比较多的企业来说, 很少有企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上报工作, 尤其是那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报表, 这些经济报表的指标来自企业的财会报表, 但是企业在出财会报表时已经是15号左右, 因为税务部门要求企业在15号之后才能上报报表, 因此, 统计局和税务局上报报表的时间冲突, 给那些基层工作者在统计工业数据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不仅加大工作人员的统计难度, 也会使得工业统计人员拿不到财务数据, 于是就敷衍了事, 自己运用估算的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 极大地地影响了基层数据的精准性以及客观真实性。

(三)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不科学

在国家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时, 我国都是运用总产值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主要分析了总产值这个指标的各方面情况, 找到了总产值存在的问题, 即在计算过程中有大量的重复统计情况, 所以就把总产值改成了工业增加值。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实行新指标的统计方法之后, 却没有一种合适的方法来体现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收入法以及生产法的计算方法在理论上看其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但是受到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 会使得最后的结果并不一样, 有时差距还非常的大。基于此种情况, 对“收入法”以及“生产法”也进行了重新规划, 但还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指引方向, 我们依旧采用原先的方法来计算, 也就是“收入法”占四分之一, “生产法”占四分之三, 重新规划后会对数据的精准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导致数据会存在偏差。

二、完善工业统计方法的措施

(一) 制定科学的工业统计指标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高度发展, 那些重复以及实际价值低的指标都要进行修改。在修改工业统计指标制度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减项以及增项, 制定一套满足新时期工业经济需要的工业统计制定一个数量精简、功能强大以及容易操作的体系, 这个体系要能快速精准的体现当前市场的经济运行情况。同时把这个体系作为基础体系, 建立适合工业企业的统计台账, 这个台账要能够与制度表式以及指标相连接, 提升数据的质量, 还要符合企业本身的管理要求, 使得其能够成为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 严格按照法律进行统计

每一级别的主管部门以及统计机构要发展完善统计数据质量治理责任制, 明确义务以及责任, 严格审查管理本地区的统计数据, 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出现。每一个地区的统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 提高执法的力度, 严厉打击那些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以及窜改统计数据的违法行为, 以此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以及水平。对于那些拒绝配合、态度恶劣的统计调查单位, 要和工商、税务、法制等有关机关联合执法, 建立起统计的威望, 杜绝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以及窜改统计数据的违法行为的出现。

(三) 延迟上报时间, 使得会计与联网的时间一致

因为上报的时间非常的紧凑, 每个月县级的统计人员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以及时间来完成报表, 工作压力非常的大, 如果能够延迟上报的时间, 能够更加精确地掌握数据, 真实地展现企业的发展情况。

(四) 提高基层数据统计员的工作能力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统计工作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 如果不努力学习, 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本领, 这样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一级的统计机构, 要致力于提高县级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能力, 同时县级要加大对企业以及乡镇的统计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育力度。第一, 要在工作之前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 第二要每年举行一次对县级统计员及工业企业统计员的全面综合培训, 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统计能力、了解统计法律法规以及电脑的实际操作方法。

最后, 想要发展健全工业统计制度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去完善。改革工业统计制度, 会涉及相当多的有关人员以及方方面面的事物, 在改革工业统计方法的时候, 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繁杂, 因此, 为了使得工业统计方法的改革能够顺利完成, 需要每一级的政府、部门和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共同努力, 齐头并进, 彼此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 才能“快、精、准”的完成工业统计方法的改革大任。

摘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决定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以及发展水平, 工业统计引领着国家的经济管理以及企业的稳健发展。由于我国工业经济规模迅猛发展, 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跟不上现代工业的步伐, 只有发展和完善现行的工业统计方法制度, 才能建设起符合新形势、新变化以及新要求的统计制度, 才能让工业统计信息越发精确全面, 为将来的科学发展指引方向。

关键词:工业,统计方法,问题分析,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 范永奎.浅谈如何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8 (19) .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银行监管统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银行监管统计涉及多个方面, 需要进行全面的部署, 但当前的监管统计体系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影响到了监管统计工作的整体效果。

一是在监管统计工作中相关的监管统计指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银行监管统计而言, 统计指标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前, 我国银行监管统计中部分监管统计指标针对性不够, 难以和银行业监管的实际紧密结合, 从而导致监管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到影响。同时, 现有的指标体系更新也不够及时, 难以对于现在快速发展的银行业实现全面的覆盖, 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 使得监管统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监管统计工作中信息共享不畅, 协调机制不完善。在银行业监管统计中, 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及沟通协调机制是进一步提高监管统计工作成效的关键之一。现阶段, 监管统计信息向上报送主要是由银行机构来负责, 而报送数据的收集、发布以及分发等则是由银行监管机构的统计部门来具体承担。在这个过程中, 还存在着经济信息资料的收集渠道不够通畅, 现场监管信息的回流面临一定的困难等问题, 影响到了监管统计信息的共享以及协调。

三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在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当中, 监测预警是监管统计工作所要发挥的作用之一。然而, 在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监测指标不够明确, 监测预警程序存在漏洞, 从而影响到监测预警机制效果的发挥。

二、监管统计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的银行业监管中, 监管统计承担着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以及经营管理数据的采集, 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营总体状况及合规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其经营情况展开评价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现场监管提供支撑的职能。但是, 在实际的监管统计工作中,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监管统计的这一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 采集的监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影响到其职能的发挥。在实际的工作中, 由于统计与会计制度的衔接不够紧密, 而且针对同一个指标不同的金融机构的归并口径也没能完全统一起来。这会导致汇总起来的监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到监管统计职能的实现。

其次, 对于采集到的监管统计数据分析不到位影响到其职能的实现。在银行业监管统计的过程中, 由于监管数据的整理、监管统计指标的分析、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早期识别以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力度不够, 使得监管统计难以为银行业的监管提供更加精准的监管建议。

最后, 监管统计信息披露的实时性低影响到其职能的实现。在监管统计中及时地进行银行经营情况等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充分借助于公众监督的作用来进行银行业的监管。但是, 当前部分地市监管分局在银行业监管统计信息的披露上还无法保障其实时性与实效性, 导致投资人、存款人或者客户难以及时掌握银行的相关信息, 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影响到了对于银行业的监督。

三、监管统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设存在问题

银行业的监管最终需要由人来具体落实, 一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提高监管统计水平意义重大。由于我国的银行业监管统计开展的时间比较晚, 在人才的培养上起步也要比其他传统的业务晚, 监管统计人才的积累不足。现有的从业人员中还存在着业务知识不够扎实, 技能更新提高慢的问题。尤其是在地市一级, 高素质专业的匮乏要更加严重。一方面, 同时熟悉银行监管实务与监管统计业务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紧缺, 难以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 银监会监管工作的进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缺少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技能的监管统计人才, 影响到了监管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效果, 难以满足当今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 监管分析的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银行业监管统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规范背景下, 原有的银行业监管统计体系已经与当下的银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许多问题被暴露了出来。立足于当下我国银行业的现实, 完善现有的银行业监管统计体系是我国银行监管统计工作中一项急需完成的重要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行业规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监管统计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从监管统计指标建设、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以及监测预警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银行监管统计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监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分析不到位及监管统计信息披露的实时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监管统计的职能的发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监管统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设存在问题。

关键词:行业规范,银行,监管统计

参考文献

[1] 任芸.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统计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统计学课程教育结果不理想的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加强统计学教育的有效路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统计学 教育 路径

Path Analysis on Strengthening Statistics Education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in Universities

LI Chun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

Key words statistics; education; path

统计学是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的一门学科,①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研究内容的数据特性和经管类专业研究领域借助数据研究认识特征和规律的学术倾向性,使统计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发突出。学习好统计学知识成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目前,尽管绝大多数高校专业都把统计学课程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但其受重视程度还较低。同时,受课程研究内容的制约,较多学生因数学基础差等各种原因并不重视课程学习,总体上讲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高校统计学课程教育中仅把统计学视为一门课程,为教学而教育,没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来建构统计学教育的有效长期路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

1 教学安排上,建立统计学课程体系

应把统计学教育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学安排上保证把与统计学研究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课程都纳入进行,才能确保学生有机会接触系统的统计知识,从而使其对统计学课程知识有连贯而深入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设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为主干课程的一系列课程,建立统计学课程体系(如图1)。

图1 统计学课程体系图

建立统计学课程体系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障统计学这一核心专业课程的恰当设置,要注意学期和学时问题。学期上,应安排在前期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之后、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等之前。学时方面,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学习、理解和体会统计知识。其次,要充分加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的开设。有条件的学校或专业应把计量经济学、调查与分析等课程安排进专业必修课,即便是将这些课程放至选修课,只要相应导师进行学生选课前的适当引导,就能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接触到这些课程,使其统计知识的学习更为深入。还可以考虑增设统计软件应用课程,通过SPSS、Eviews、SAS等软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动手能力,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高校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

2 教学内容上,进行实用性改革

由于统计学课程体系中各课程间关联性较强,应注意各课程内容的安排。首先,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体现出差异。目前,部分高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把数理统计部分作为教学重点,详细介绍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后续的统计学课程内容安排上比较困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类基本课程,应着重对概率知识进行讲解,统计部分做铺垫性的说明,即不需涉及更深入的方差分析等方法,达到数学知识普及的目标。统计学则应侧重对各类统计方法原理的详细讲解,达到掌握和运用统计方法的目标。计量经济学则是数据研究方法上的进一步升华,旨在利用计量模型对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深刻认识。其次,教学内容上应体现适用性。在进行传统统计学教学内容讲解的同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增加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内容,使学生更加体会统计的有用性,并让其具备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能力。即便由于课时原因不能增加,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做进一步延伸,使学生明确提前自学的方向。

3 教学方法上,体现多元化特点

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统计学教育中适用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习成绩、改善班内学习氛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②在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先进行统计方法讲授,然后规定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再采用口头或书面报告形式进行小组意见反馈,教师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对小组成绩进行评价,从而体现教、学、评的较好结合。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来达到认识和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目的的教学方法。基于该方法的统计数据搜集的教学总体思路是以不同的调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分组完成统计数据的实际调查工作。具体由调查小组划分、调查方案设计及修订、调查实践、调查总结等四个基本环节构成,使用好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体验调查的完整过程、督促学生掌握抽样技术统计理论、增强学生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能力,并在实际调查中提升其组织、管理、沟通等各种能力。

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在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中心,并将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作为目标、作为中介、作为过程、作为结果而进行的教学。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推断统计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进行,即按照教师授课要求,让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略微枯燥的重复内容,让学生学习被动变主动,又可以通过学生讲解程序,让教师迅速发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理解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并加以指导,最终起到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也是统计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分析来实现统计方法的提出、统计原理、统计过程和结果解释讲解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涉及列联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内容讲解中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案例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案例的展开能够适时地提出相关的统计思想,让学生不会对新统计方法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改变枯燥的统计学传统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班级背景进行调整,避免千篇一律。

4 教学辅助上,建设课外辅助体系

统计学教学课外辅助体系主要是在课程学习之外通过各种形式提醒、督促并促进高校经管类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结合高校实际,该体系主要包括五类途径。第一类是学习类。即在课余成立统计学学习互助小组,提供学生统计学学习的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疑问。根据学生兴趣成立诸如“统计兴趣小组”的活动小组,通过具体实验项目的开展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研究,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对理论学习查缺补漏,互相促进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第二类是竞赛类。通过竞赛进行统计学再学习和再教育。校内可以举行统计学专业知识竞赛。校外则结合目前已经开展的全国性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等,积极组队参加,通过荣誉来促进统计学教育。第三类是培训类。可以考虑进行统计软件培训,在软件学习中巩固统计学教学成果。第四类是考证类。介绍和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认证考试。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考试等。一方面通过证书考试促进统计学教学效果提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五类是应用类途径。即在统计学教学中或教学后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使其能够真正把统计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从中体会统计学教育的重要性。如在教师面向本科生开放其科研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适合的科研项目,做基础性数据搜集和分析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也可以考虑毕业论文阶段的侧重引导。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期,适当地在论文选题、资料搜集、实地调查、论文写作等阶段加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有意识应用。

总之,通过多路径实施,可以更好地组织统计学课程教学。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学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将是学界不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之一。

注释

① 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 俞嘉,吴英山.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宁夏教育科研,2008(1):28-30.

③ 孟庆男.论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现代教育科学,2010(4):160-163.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会计学; 科学知识图谱; 关键词聚类; 引文分析

一、引言

目前会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卷帙浩繁,对这些文献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聚类研究,有利于了解会计学领域的发展演变和理论框架,从文献中析出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预测未来会计学领域的发展方向。一般对会计文献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角度。第一种是以期刊作为出发点,研究一些期刊收录文献来总结会计学领域研究成果,或者确定某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如:Boner等选择“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以及“The Accounting Review”五种期刊,研究它们总体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以及与各种专业会计领域相关文章比例存在的差异[ 1 ];Linnenluecke等对“Abacus”“Accounting and Finance”“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以及“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四种期刊的文献进行研究,将这些期刊的主要研究内容确定为会计准则、环境会计、盈余管理、披露、保守主义、审计、减值、资本成本和公司治理,批判性地审查每个研究流,确定新兴研究趋势和未来会计研究的内容[ 2 ];Prather和Rueschhoff选择19801993 年间“Accounting Review”和”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等23种国际期刊,分析现有国际会计学研究,预测未来会计学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Phene和Guisinger通过统计“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11991年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在19811995年引用的数量,确定19811991年11年期间JIBS的声望[ 4 ];Kim等采用引文分析,通过衡量JIBS对其他期刊之间的交流影响程度和JIBS整合的知识来源的多样性,考察了JIBS跨学科联系的结构,理解JIBS跨学科外展的性质[ 5 ]。第二种是以研究主题为出发点。如:Chenhall和Smith回顾了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文献,对澳大利亚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未来管理会计发展方向[ 6 ];Chabowski等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商业相关研究中的120篇全球品牌文献进行检索,以发现全球品牌文献中的知识基础,识别全球品牌研究形成中的重要主题影响[ 7 ]。第三种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学文献分析。人工智能(AI)的兴起对会计专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8 ],大量文献报道了重要数据挖掘范式在会计中的特定用途,但缺乏对这些用途进行整体观察的研究[ 9-10 ]。在快速变化、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要变得具有竞争力,就要采用或实施各种创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 11 ],Amani和Fadlalla不仅探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而且提出了这些应用的组织框架[ 12 ]。

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的一种实用技术软件,Chen教授认为,这种软件可以用数据库中检索的书目记录生成和分析共同引用参考文献的网络[ 13 ]。国内外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会计学研究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献有很多,王伟对国际三大会计学期刊(TAR、JAE和JAR)在19942014年间发表的2 239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机构和引文分析[ 14 ];王璇和沈思从Web of Science 和 CNKI 数据库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期刊20102015年间的研究文献,借助 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 15 ];刘颖等针对环境会计学问题研究的现状,以中文数据库CSSCI和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中外文献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借助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运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中外研究文献进行对比分析[ 16 ]。但由于会计学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也在变化,且样本数量不一致、覆盖范围较窄等会影响到分析结论的客观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西方会计学研究有关的23本期刊在20082017年间发表的7 636篇文章,利用CiteSpace进行分析,时间范围广且时效性高,样本数量较大,准确性较高。除了对关键词和被引文献进行聚类分析之外,还对被引文献的属性进行归类,找出会计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确定了研究前沿。23个会计学国际期刊信息如表1所示。

三、西方会计学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一)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前10大发文机构及其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利用CiteSpace软件调整阈值,绘制西方会计学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如图2所示。节点大小表示发文数量,悉尼大学在文献机构合作網络中的节点最大,是在西方会计学23种期刊发文最多的机构。除了悉尼大学还有伊利诺伊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高校成了推动西方会计学研究进程的中坚力量。墨尔本大学在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图中的中心性(0.57)最高,伊利诺伊大学中心性(0.45)次之,说明墨尔本和伊利诺伊大学对机构合作网络来说具有支撑性作用,掌握着大多数研究资源。此外也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在西方会计学领域发文数量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在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对会计学的创新和发展与西方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前10大作者发文数量见图3。同时图4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会计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数量很多,且一部分学者通过不断合作和交流已经形成了学术团体,例如Christensen、Watts和Rajgopal等在作者合作网络图中形成了规模最大的学术团体。但是也有作者如Jones和Shevlin等,他们在合作网络图中形成的学术团体并不明显,倾向于与同一作者保持合作关系。Evans、Gendron、Zhang并没有明显的合作作者,但发文数量排名前三位。因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发文数量与合作作者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断出他们在近几年会计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亟需努力加强学术实力。

四、研究热点分析

(一)作者关键词的聚类

根据李杰等[ 17 ]对CiteSpace众多功能的说明,Modularity是评价一个网络聚类程度的指标,Q值在区间[0,1]内,一般情况下Q>0.3时意味着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值=0.7时聚类结果是具有高可信度的,S>0.5时聚类是合理的。图5关键词聚类标签视图的Q=0.3026,证明結构显著;S=0.4684,证明聚类比较合理。

通过图5可以看到,西方会计学近10年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大聚类,通过S值对五个聚类强度进行检测,03四个聚类的S值都超过0.5,说明该聚类有一定的可信度,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

聚类0代表的研究领域为股票回报,聚类0中按照出现频次,即图按1中的节点大小依次为信息、市场、信息披露质量及风险等;聚类1代表的研究领域为公司治理,包括盈余管理、公司、公司治理、激励、决定因素等,其中有紫色外圈的节点是盈余管理,公司和治理意味着他们是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节点,中心度分别为0.11、0.11和0.12;聚类2代表的领域是组织,包括绩效、管理、模型、影响、组织等,有紫色外圈的点是绩效与管理,中心度分别为0.21和0.21;聚类3代表的研究领域是收入,包括收益、成本、公平、价值相关性、保守主义等,有一个紫色外圈的节点是收益,中心度为0.13;聚类4是控制系统,S值为0,不具有可信度,因此不做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出7 636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关键词,如图6所示。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是“信息”,词频数为1 063,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是会计研究的基础;“绩效”出现的次数仅次于信息,词频数为994;“盈余管理”作为关键词出现837次;“公司”出现817次;“市场”出现767次;“公司治理”出现727次;“披露”出现699次;“管理”出现691次;“质量”出现653次;“收益”出现595次。

(二)参考文献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西方23个会计学期刊20082017年间发表的7 636篇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被引文献聚类标签视图中Q= 0.6906>0.3,S=0.5834>0.5,此图结构显著且聚类是合理的。图中节点大小表示被引文献的数量,节点越大文献被引频次越高,如Petersen MA(2009)是图中节点最大的标签,其被引频次为579,位列第一;带有紫色外圈的节点表示中心度较高,其紫色外圈的厚度代表中心度大小,如Kothari SP(2005)代表的节点紫色外圈最厚,中心度为0.33,Petersen MA(2009)次之,中心度为0.2,具体重要的标志性被引文献分析将在第三部分介绍。

图7将被引文献分为10类。聚类0是盈余管理,如真实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股票市场、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盈余管理研究、盈余基准检验等。聚类1是信息风险,如经济后果、盈利质量、应计质量、库存政策、自愿披露、股权资本、美国咨询委员会等。聚类2是会计稳健性,包括债务融资、保守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债务市场、平等市场、商誉会计、公司年度具体措施、现金流不对称等。聚类3是财务重述,如财务重述、跨国家证据、中介作用、法律制度、股权定价、董事会效应、外部董事、因果推断、债务发行等。聚类4是管理收益预测,如自愿披露激励、股票价格、联合效应、公司披露决定、股价反应异常等。聚类5是强制执行,如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公司报告规则、股权估值、安全投资者、会计准则、公司层面的治理等。聚类6是长期审计师,如客户关系、非审计费用、非审计服务费、坚定的特征、最佳实践会员指南、审计委员会激励报酬、代理冲突、会计重述、报告等。聚类7是避税参与,如收购溢价、避税、股价暴跌风险、公司税收侵略性、税收侵略性、审计师提供的税务服务、内部控制薄弱、所得税、衡量所得税的应计质量、企业税务筹划等。聚类8是内部控制,如外债融资约束、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金融承包、公允价值披露、潜在利益、内部控制监测技术、对冲基金、软信息等。聚类9是管理控制,如企业间的关系、未来方向、管理控制系统、治理设计、企业间关系、伙伴选择、协作联盟、交易特征、启动阶段、绩效测量、最高管理层采用。聚类的详细信息如表3。

参考文献的时间线图(图略)是根据图7衍生出来的,因此对节点的分析相同,但时间线视图可以直观地分析被引文献的时间分布。其纵轴代表节点所属聚类,横轴代表发表的时间,同一聚类的节点按照时间顺序被排布在同一水平线上。通过观察时间线视图能够分析某一聚类的首篇参考文献,也就是聚类开始年份、聚类成果增多年份、聚类关注度降低趋冷年份[ 18 ]。例如聚类0盈余管理中,首篇参考文献出现在2001年,20052012年间研究成果增加;聚类3财务重报和聚类4管理收益预测首篇参考文献出现较晚,但此领域的研究关注度一直持续。

五、标志性高引文献研究

表4列出了前10大被引最多的文献。根据期刊分类,J Account Econ 有6篇,J Account Res有2篇,Account Rev 、Rev Financ Stud各有1篇。根据各期刊文献的被引频次分析可以侧面反映出期刊相对声望的大小。根据聚类号分类,聚类0盈余管理有4篇,聚类1信息风险有3篇,聚类3财务重述、聚类4管理层盈利预测、聚类5强制执行各1篇,即前10大被引最多的文献主要研究了这五大领域。这些文献引用次数很高,因此是会计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基石,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厘清会计学研究框架,为前沿分析做好理论准备。

表5列出了前10大高突现值引文。突发引文是指引用量突然变化的节点。这类节点通常代表某一研究的转变,能够指明新兴的研究领域。根据文献被引来源分类,J Account Econ有4篇,Account Rev有3篇,J Financ Econ、Account Horiz、J Financ各1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期刊对活跃研究领域论文的偏好程度。从聚类上看,这些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6类:聚类0盈余管理有3篇;聚类1信息风险有2篇;聚类5强制执行有2篇;聚类2会计保守主义、聚类3财务重述、聚类6长期审计各1篇。

表6是前10大中心度最高的论文。高中心度论文意味着在结构上占据重要位置的论文,也就是说它们在连接其他节点或者几个不同的聚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期刊分类,J Account Econ有4篇,J Accounting Res 、J Financ Econ各有2篇,Rev Financ Stud、Account Rev各1篇,反映了不同期刊在网络结构中的作用。根据聚类号可以将研究内容主要分为5类:聚类0盈余管理5篇;聚类1信息风险有2篇;聚类5强制执行,聚类2会计保守主義和聚类7目标避税参与各1篇。

从表4、表5、表6可以看出Graham[ 19 ]和Kothari[ 20 ]是兼备高被引、高突现和高中介三种属性的论文,是非常重要的文献。Graham等研究了企业财务报告对经济学的影响,报告了财务主管对盈余管理和自愿披露的看法与动机;Kothari等研究了绩效、资产回报率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未来也是会计学领域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Petersen[ 21 ]、Dechow[ 22 ]、Francis[ 23 ]、Lambert[ 24 ]是高被引和高中介性文献。Petersen研究企业融资和资产定价实证研究中使用的不同方法,并解释何时不同方法产生相同(和正确)的标准误差以及它们何时出现差异,为研究人员提供使用指导。Dechow等使用各种衡量指标作为“收益质量”的指标,包括持续性、应计利润、平稳性、及时性、避免损失、投资者响应能力以及重述和SEC执行释放等外部指标,了解收入质量、审查代理人、他们的决定因素及其后果。Francis等调查投资者是否定价应计质量,应计质量(AQ)作为与当前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相关的回归残差标准差,发现较差的AQ与较高的债务和权益成本相关。Lambert等建立了一个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致的模型,研究了有关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以及如何在其资本成本中体现出来,证明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直接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现金流分配的看法,并间接影响改变未来现金流分布的实际决策。

Leuz等[ 25 ]和Ball等[ 26 ]是兼备高突现和高中介性文章。Leuz等探讨了31个国家的盈余管理系统差异,提出对这些差异的解释,即内部人员为了保护他们的私人控制利益,使用盈余管理来隐瞒外界的企业绩效,预计盈余管理将减少投资者保护,相对分散、投资者保护力强和股票市场规模较大的外部经济体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相对集中、投资者保护薄弱和股票市场欠发达的内部国家。Ball等选择东亚国家和地区研究不同会计标准对经理和审计师激励措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努力实现更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国家而言,改变经理和审计师激励措施比强制执行外国会计标准更为重要。

六、结论

西方会计学研究领域近10年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主要机构是各大高校,分别以墨尔本和伊利诺伊大学为中介,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高校机构是西方会计学机构合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献作者的研究表明,西方会计学学者具有一定的团体合作意识,但有些独立作者仍然可以凭借对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使得自己的文章得到权威认同。西方会计学前沿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回报、公司治理、组织、盈利等方面,而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绩效、管理、收益等是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节点,对连接其他聚类有重要作用。信息、绩效、盈余管理、公司、市场、公司治理、披露、管理、质量、收益等作为出现较多的关键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会计学领域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被引文献高被引、高突现和高中介性的分析,识别出了重要文献,并根据文献内容判断出盈余管理是西方会计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关注文中标注的重要文献对国内会计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通过对西方会计学领域高质量文献的研究,笔者对国内会计学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高校是推动会计学发展的主要机构,我国会计学领域不仅要加强国内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而且要不断促成与国际会计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与墨尔本、伊利诺伊大学、悉尼大学等的交流合作,这样才能把握前沿的会计学理论,提高我国会计学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其次,尽管存在一部分作者可以独立突破传统会计瓶颈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但是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文章作者合作已经成为主流,这是因为合作可以让知识得到共享,因此国内会计学学者积极进行沟通与合作将会使有限的知识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后,西方会计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收入质量、资产定价等方面,我国会计学在研究内容方面应当借鉴西方会计学前沿知识,并结合我国会计特色,不断建立、完善我国会计学框架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BONNER, SARAH E, JAMES W,et al. The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s in academic accounting [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6,31(7):663-85.

[2] LINNENLUECKE M K, BIRT J,CHEN X Y,et al. Accounting research in Abacus, A&F, AAR, AJM from 20082015: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 Abacus A Journal of Accounting Finance & Business Studies,2016,53(3):159-179.

[3] PRATHER-KINSEY J J,RUESCHHOFF N G.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 in U.S.-and non-U.S.-based academic accounting journal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1996,3(1):63-81.

[4] PHENE A,GUISINGER S.The stature of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3):621-631.

[5] KIM E H, MORSE A, ZINGALES L. Are elite universities losing their competitive edg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3(3):353-381.

[6] CHENHALL R H, SMITH D. A review of Australia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802009[J].Accounting & Finance,2014,51(1):173-206.

[7] CHABOWSKI B R, SAMIEE S, HULT G T M.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global branding literature and a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3,44(6):622-634.

[8] ELLIOTT, ROBERT K. The third wave breaks on the shores of accoun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2,6(2):61.

[9] CALDERON T G, CHEH J J.A roadmap for future neural networks research in auditing and risk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02,3(4):203-36.

[10] COAKLEY J R,BROWN C 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modeling iss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ccounting, Finance and Management,2000,9(2):119-144.

[11] DORSCH J J,YASIN M M. A framework for benchmark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1998,11(2/3):91-115.

[12] AMANI F A, FADLALLA A M. Data mining applications in accoun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organizing frame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7,24:32-58.

[13] CHEN C M,HU Z G,LIU S B,et al. 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J].Expert Opinion on Biolegical Therapy,2012,12(5):593-608.

[14] 王偉. 西方会计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基于国际三大会计学期刊的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7):62-70.

[15] 王璇,沈思.基于知识图谱的学科发展脉络与前沿热点分析:以会计学研究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7,2(7):64-70.

[16] 刘颖,陈良华,朱兆珍.中西方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比较、透视与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66.

[17] 李杰.SCI2中文指南[EB/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4179-1066981.html

[18] 王伟,孟焰.西方审计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审计研究,2016(3):32-39.

[19] GRAHAM J R, HARVEY C R,RAJGOPAL 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4,40(1):3-73.

[20] KOTHARI S P,LEONE A J,WASLEY C E.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5,39(1):163-197.

[21] PETERSEN M A. Estimating standard errors in finance panel data sets: comparing, approache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435-480.

[22] DECHOW P,GE W,SCHRAND C.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0,50(23):344-401.

[23] FRANCIS J, LAFOND R, OLSSON P, et al. 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s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5,39(2):295-327.

[24] LAMBERT R, LEUZ C, VERRECCHIA R 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45(2):385-420.

[25] LEUZ C, NANDA D, WYSOCKI P 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3):505-527.

[26] BALL R, ROBIN A,WU J S.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3,36(1):235-270.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统计思想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统计教学经验,提出了将统计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几点建议,希望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统计思想 统计学 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马艳梅(1979- ),女,山东烟台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200237)

目前,统计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体现出统计学在大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非统计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提供一种定量分析的工具。统计学,应该是趣味横生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但是,笔者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些学生觉得此门课程枯燥乏味,无非是套用公式或者借助软件计算一下即可,但在具体应用中,却不能合理运用统计方法、正确选择模型,对于统计结果也不清楚该如何解释。这使我们高校统计学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及如何更好适应这个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统计学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统计学的巨大魅力,进而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发挥统计学的工具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强化统计思想教育,这也是统计学学科的一个内在要求。

一、强化统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以数据为中心,研究如何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数据,从而进行推断与预测,为人们做出决策提供依据的科学。由于决策要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统计学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具有很大的艺术性,它不同于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数学。统计学实际上是介于理性思维和艺术思维之间的一个学科。因此,统计学最可贵之处在于“统计思想”。统计教育的最难之处也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统计思想,讲清使用某种统计方法的道理,从而使他们合理运用统计方法。

统计思想是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何谓“统计思想”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李金昌指出,统计的本质形成了统计思想,即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思想,也就是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地讲,统计思想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式,比如,平均、估计、相关等思想,它是统计的灵魂,统帅和指导着具体的统计方法。

在当前信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统计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所以,统计教学重在培养统计素质,训练思维能力,而思考要比套用数学公式更能训练思维。统计作为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其重点也应是统计的基本思想。美国统计协会(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和美国数学学会(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n)的联合课程委员会曾建议,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国外很多统计学的教材都非常注重统计思想教育,比如,David.S.Moore的《统计学的世界》和David Freedman的《统计学》是比较受欢迎的统计学教材,因为它们的统计思想讲得都非常好,公式推导很少,可以说是讲到了统计的精髓,读者因此也受益颇多。

近些年,统计思想的教育在我国也已开始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的数学教材改革中。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中,都安排了统计和概率的相关内容,如简单统计图表、平均数、抽样的思想已经体现在小学的教材中,统计案例、风险与决策等内容也已成为中学教材的一部分内容。普及统计知识从小学中学开始,统计思维能力从小开始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也许,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所说的:“统计的思维方法,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知识。”

如此看来,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的统计课程更应将统计思想的教育纳入教学的首位,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国的著名统计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希孺先生也曾在其著作、报告中多次指出统计思想的重要性:离开了统计思想的讲授,统计学的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作为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转换观念,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如此一来,学生能够领悟到统计的丰富思想,并具备一定统计思维能力,增加学习兴趣,自然就加强了对统计方法学习和利用的主动性,从而真正掌握统计这一有力工具。而不是像有些学生采用机械的记忆法记忆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和繁琐的计算公式,对统计思想不甚了解,应用时生搬硬套公式,对得出的结果无从解释。

二、将统计思想贯穿于统计学教学过程的几点建议

究竟该如何将统计思想寓于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通过统计学丰富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如果说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那么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它们都属于认识方法论”。①统计学主要研究的是一种不确定现象,具有偶然性,但是,大量现象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对大量现象定量分析的方法认识客观事物,这说明统计学本身就蕴涵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再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思想,它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科学方法,即认识事物要看主流、看一般,不要片面性、极端化。而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发展趋势,通常由其平均数表现出来。人们只有深入研究和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平均水平,才能把握其发展趋势。但同时也要注意事物的发展具有变异性,只有将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共性和变异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时,尽可能地将统计的哲学思想给学生讲解清楚,当然,高等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思维,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领悟统计的哲学思想。这样,既可以使各学科相互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采用正确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调整和平衡心理,保持良好和从容的心态。所以,统计不止是一种方法或技术,还含有世界观的成分——它是看待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以统计方法的产生背景追溯统计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计学,产生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统计理论和方法都是有一定的产生背景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推新发展之中的。有些理论和方法涉及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复杂,作为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所以,没有太大必要推导复杂的数学公式,可以通过介绍统计方法的产生背景来追溯其统计思想,让学生经历统计方法的原始产生过程,感受这些思想方法的直观合理性,清楚统计方法是如何分析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想的培育。如以统计学中回归思想为例:“回归”一词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F.Galton在研究人体身高的遗传问题首先提出的,该研究主要目的是探寻子女身高与父亲身高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子女身高有向父亲身高“回归”的特点,但这种关系不是确定的关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回归思想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案例教学强化统计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实现统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案例可以介绍一些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到统计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加深统计思想的理解,领会统计的思维方式及统计模型的精髓。所以,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要尽可能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并能体现一定的专业特色,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能突出统计思想和本质,避免形式化的处理。比如,在统计的标志变异指标一节,可以将投资组合的风险引入到标志变异指标的讲解中,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标志变异指标的变异思想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该指标在实际中的应用。再比如,在统计指数一章,可以结合当前普遍关注的物价指数CPI来介绍指数相关问题。当然,也可以引入一些复杂案例让学生分析,进行统计模型的选择。

(四)结合统计学实验,让学生在运用统计方法的过程中领悟丰富的统计思想

现代统计方法愈来愈复杂,它的实际应用已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各种统计软件愈来愈人性化,统计也愈来愈容易被使用,这就使得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统计教学也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

尽管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处理数据,但其绝不可以代替统计学,尤其是统计学思想。因为掌握统计思想是选择和使用统计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统计技术的应用之好坏,完全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没有统计思想的指导,统计技术的应用就完全有可能误入歧途:其结果会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应用统计的效果是不可能十分理想的,往往只是事倍功半的盲目性的活动。所以,作为统计学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统计模型、正确解读统计分析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通过统计软件去实现。作为学生,必须通过统计实验学会使用各种统计方法,借助于统计软件的恰当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运用统计工具的过程中既拓展了统计思维,又深化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与领悟,从而才能更加牢固、更加准确地运用统计工具。

总之,作为高等院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将统计思想的教育贯穿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统计的观念、意识和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统计思想的熏陶,深刻领会统计方法的本质,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统计思维去寻求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和运用统计解决问题的目的,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7):31.

[参考文献]

[1](美)戴维·S.穆尔.统计学的世界[M].郑惟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史书良.统计思想教育重于统计方法教育[J].中国统计,2008(2).

[3]向书坚,平卫英.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研究生统计思想的培养[J].统计教育,2007(11).

[4]吴艳丽,徐阳.统计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研究[J].统计教育,2007(4).

[5]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6]杜家龙.浅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J].企业经济,2006(2).

[7]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2002(8).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统计学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