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工程施工论文范文
特高压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1篇
油层与井底之间存在生产压差, 在油井生产、方案设计和油藏管理中, 生产压差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合理的生产压差能够促使低渗层得到动用, 使特高含水期开发效益提高, 如何界定合理的生产压差是油田开发的重要课题。
1基本情况
A区块, 发育3套油层, 6套油层组, 22套砂岩组, 104套沉积单元。水驱主要开发三类油层, 而三类油层以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为主。水驱开发经历4套井网、6套层系, 各套井网射开对象、主要开采对象、层系组合、井网方式、注采井距等各不尽相同, 但油层数目多、单层厚度小, 层间矛盾严重。
2A区块特高含水期合理生产压差探究
2.1探究合理生产压差的目的
A区块发育的各套沉积单元之间沉积条件不同, 导致粒度、渗透率发育差异极大。
根据达西定律, 产液与地层条件及压力条件的关系:
根据渗流力学:实际生产中, 在每一口生产井或注水井井底附近, 基本都呈平面径向渗流, 油藏中每口井附近的渗流都可近似为平面径向流 (由于油井供液范围内尽管油层可能有一定高度差, 但是与油层深度相比可以忽略) , 因而上述公式转换为平面径向流的公式:
表明流量Q与压差 (pe-pw) 和油层的流动系数kh成正比。而供给半径:
流体渗流时必须有一个附加的压力梯度克服吸附层的阻力才能流动, 称为启动压力梯度, 所达到的压力称为启动压力, 对于平面径向流, 单层的启动压力:
由以上可以看出,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 普遍高渗层含水较高, 低渗层含水较低, 当生产压差逐步增大时, 更多的低渗层得到动用, 但高渗层产液量逐步增加。所以生产压差不能过大, 而使高渗层产液量过多;生产压差不能过小, 而使低渗层得不到动用, 因而要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 保证开发效益。
2.2 A区块特高含水期合理生产压差
统计A区块有104口采油井有连续试井资料, 选择2012年以来明显有某一开发效果较好的连续生产阶段并同时有试井资料的74口油井, 认为开发效果好是因为生产压差合理或趋于合理, 在每个油层形成适合的“压降漏斗”, 促使在高渗层产液不足以影响全井开发状况的情况下, 低渗层尽量得到动用。
2.3 A区块特高含水期合理生产压差验证
2.3.1井组1, 针对油井M的静态数据、测压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M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在3.86MPa~5.48MPa。2013年之前M井生产压差一直在2.19 MPa~3.28MPa之间, 含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日产油一直在5t以下, 2013年8月注水井K对M井提量, 对其加强供液, 使该井的地层压力由2013年下半年的5.46MPa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7.46MPa, 达到合理生产压差4.83MPa, M井含水下降23.51个百分点, 日产油上升8t。
而在2014年7月, J井待大修关井, 之后M井地层压力下降到5.32MPa, 生产压差达到3.12MPa, 脱离开合理生产压差区间, 含水上升14.82个百分点, 日产油下降7t。
2.3.2井组2, 针对油井X的静态数据、测压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X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在1.21MPa~3.28MPa。2014年之前, 生产压差保持在3.6MPa, 高于合理生产压差上限, X井含水在75%以上, 日产油在4t以下。2014年1月, 对X井实施调小参, 调小参后流压上升, 生产压差达到3.21MPa, 进入合理生产压差范围内, 调整后, X井含水下降8.39个百分点, 日产油上升2t, 开发形势持续向好。
2.3.3井组3, 针对油井B的静态数据、测压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X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在1.83MPa~4.18MPa。2015年之前, 生产压差保持在6.5MPa以上, 高于合理生产压差上限, B井含水在92%以上, 日产油在2t以下。分析认为, 生产压差保持较高的原因是表皮系数达到3.17, 导致B井不完善, 地层能量得不到释放。2015年1月, 对B井实施压裂, 压裂后地层能量释放, 流压上升, 生产压差达到3.43MPa, 进入合理生产压差范围内, 压裂后, X井含水下降4.05个百分点, 日产油上升4t。
3结语
3.1生产压差作为油井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过高会使高渗层产液量过多, 过低使低渗层得不到动用。
3.2合理的生产压差不但与油井静态数据有关, 还和油井近井地带污染情况有关。
3.3保持合理的生产压差不但要保证油井的参数调整及时有效, 而且要保证注入端的连续合理, 还需要及时实施措施改造近井地带。
摘要:特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效益变低, 为了研究特高含水期的合理生产压差, 本文以渗流力学内容为基础、以处于特高含水期的A区块中74口油井的试井数据及生产数据为论据, 结合比较不同发育状况下、不同生产压差情况下采出井的开发效果差异, 探究了在特高含水期如何界定合理的生产压差。
关键词:生产压差,渗透率,地层系数,表皮系数,启动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 杜殿发, 侯健, 雷光伦, 吕爱民.油气层渗流力学, 2009.3:63-75.
特高压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2篇
1 压井的定义
在作业过程中, 如果井口敞开后的地层压力高于液柱压力, 就会造成井内液体失控并喷出, 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进一步的施工, 又对地层有所损害, 因此需要通过相应的设备向井内注入密度相同的液体, 使井内液柱的回压与地层压力保持平衡, 这种重建压力平衡的过程就是压井[1]。
2 压井方法及压井液的选择
2.1 压井方法
2.1.1 压井方法的选择依据
在选择压井方法时, 通常根据实施压井工作的井眼和地层特性、井内管柱的规范与深度以及循环管道或管柱内阻塞来决定。
2.1.2 常用的压井方法
2.1.2. 1 挤入法
挤入法是在不能采用灌注法, 不能循环压井, 油、套管内不连通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挤入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将井口只留下压井液入口, 然后将井筒中的气、水、油挤回地层。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应该关井一段时间再开井观察效果。但在运用挤入法进行压井时, 可能会将泥、砂等杂物一同挤入产层中, 引发孔道堵塞[2]。
2.1.2. 2 循环法
循环法是指通过泵将适宜密度的压井液泵入井中进行循环, 进而将密度较小的原压井液替换出来以达到压井目的。循环法的关键是控制回压的大小和压井液的密度。循环法中包含正循环压井与反循环压井两种方法, 正循环压井适用于产量较大且压力值较低的油井, 而反循环压井则常常出现在产量较大且压力值较大的油井中, 它是一个将压井液泵入井中替换井内流体, 再从管柱内上升重新回到井口的循环过程。
2.1.2. 3 灌注法
灌注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向井内灌注一定数量的压井液, 使其产生的液体压力与地层压力保持平衡。灌注法的优势在于, 油层与压井液不发生直接接触, 进行修井工作之后可以很快投产, 对产层的损害很小。一般情况下, 会将灌注法应用在工作时间短、井底压力不高的压井施工中。
2.2 压井液的选择
压井液的选择, 会受到地层当中粘土含量、地层压力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压井液本身应该具有滤失量小、可以调节密度、保持井眼稳定等功能。常见的压井液有泡沫压井液、油基压井液、水基压井液三种。泡沫压井液一般适用于低压油层, 但它的成本相对较高, 且操作也比较复杂。油基压井液则适用于水敏性地层和压力梯度小于1的地层。水基压井液是以水为连续相的一种压井液体系, 它的组成材料容易获得, 处理费用也比较低。
3 气井、高压井压井的工艺技术
气井与高压油气比井有两个相似之处, 它们的气量都比较大, 井口的压力也比较高。在进行气井、高压井的压井工作时, 需要使用大级别的泵车, 甚至是压裂车进行压井工作。由于压井液容易受到气浸,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脱气和隔气措施。
4 利用地面压力监测指导压井施工
4.1 利用地面压力监测指导压井施工的工作原理
压井是钻井井控的关键环节。压井过程涉及压井方法和方案的选择, 以及如何调节钻井液的密度。发生井喷关井之后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溢流问题, 可以使用地面压力监测指导压井施工。当地面压力监测技术的检测结果显示关井后套管压力和立管压力均不为零时, 这时, 地层压力比钻井液的液柱压力要大, 此时需要增加钻井液的密度以完成压井;当地面压力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显示套管压力和立管压力均为零时, 这时, 井内的液柱压力足够平衡地面压力, 进行开井循环、清楚油气, 或者放走部分污染的钻井液就可以解决;当地面压力检测技术的结果显示套管压力不为零, 但立管压力为零时, 这时的钻井液液柱压力可以平衡地层压力, 此时要保持立管压力不变, 运用节流阀循环排出污染的钻井液, 一周之后停泵关井, 套管压力也变为零时, 适当增加钻井液密度, 使地层压力小于井底压力, 就可以恢复正常作业。
4.2 利用地面压力监测指导压井施工的技术要求
在利用地面压力监测指导压井施工的过程中, 对回压的准确控制和监测图的正确分析是整个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压井过程中, 泵车的施工排量要稳定, 进而更好地控制回压。关井以后, 留出的恢复压力时间要足够长, 以确保得到精确的地层压力资料。
5 结语
为了更好地完成钻井过程中的压井施工, 可以利用地面压力监测技术对其进行指导。一项技术的良好应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 因此, 在利用地面压力检测指导压井施工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准确控制回压的大小并正确分析监测图等问题。
摘要:井喷是钻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钻井事故, 因此需要通过压井来重建井的压力平衡。虽然在压井施工之前, 相关人员会通过理论知识计算出预期的压井参数, 但这种压井参数通常与实际的压井参数有很大差距。将地面压力监测技术与压井液的精确计算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完成钻井过程中的压井施工工作。
关键词:地面压力检测,压井,施工
参考文献
[1] 陈超峰, 陈玲, 欧阳彦辉.利用地面压力监测指导压井施工[J].油气井测试, 2007, 06:44-45+74.
特高压工程施工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