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坏死范文
出血坏死范文(精选9篇)
出血坏死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病因
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与很多因素有关, 如胰蛋白酶引起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及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作用以及内毒素等。在我国胆管疾病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 尤其以胆结石最常见, 当结石、炎症、肿瘤、息肉、蛔虫等因素造成胆总管、胰管壶腹部梗阻时, 胆汁、十二指肠液或胰液排出受阻, 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或胰液溢入间质, 激活胰腺消化酶原而引起自身消化作用。其次, 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也可以使胰腺分泌消化酶过剩, 其中乙醇还可以增加Oddi括约肌的阻力导致胰管内压增高及通透性增高, 使胰酶外渗, 引起胰腺损伤。某些药物, 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和维生素A等可引起胰腺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胰腺炎, 如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伤寒杆菌等经血液、淋巴循环进入胰腺所致。胃、胆管手术或胰腺创伤引起胰管破裂, 也可以使胰液外溢, 再加之血运障碍和感染等可导致胰腺炎。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后, 也可并发胰腺炎。
最近研究表明,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胰腺炎与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自由基是一类不稳定的带电分子, 在体内往往从健康细胞中取得相应电子, 在病理状态下自由基大量产生, 由于防御机制发生障碍或数量不足的关系, 不能将自由基及时彻底清涂, 自由基得以产生损害作用。其化学性质活跃、攻击力强, 通过氧化疏基使酶失活, 促使多糖分子聚合或解降及作用于细胞膜多价不饱和脂肪酸, 发生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可以使胰腺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胰腺组织水肿、坏死, 功能破坏。另外, 直接的脂质氧化破坏作用可改变血管的收缩能力, 减少局部血流, 加重损伤。
1.2 病理
病理学观察可以看到, 当胰腺发生严重的自身消化, 导致胰腺出血并发生坏死。胰腺除有水肿外, 被膜下有出血斑、血肿, 可见大片出血、坏死灶, 呈深红色、黑色或黑绿色;严重者整个胰腺变黑, 失去腺体轮廓特征。腹腔内有血性腹水或血性浑浊渗液出现;大、小网膜、肠系膜以及腹膜后的脂肪组织发生溶解坏死, 有皂化斑;浆膜下多处出血斑或血肿。
2 临床表现
发病急, 因病变程度不同, 症状和体征有一定差异。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压痛明显, 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范围较广或波及全腹。
2.1 腹痛
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腹痛剧烈, 腹痛位置与病变部位有关;胰头部以右上腹为主, 向右肩部放射:胰体部以上腹部正中为主;胰体尾部以左上腹为主, 向左肩部放射;累及全胰呈腰带状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腹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重。严重的胰腺坏死伴有休克时, 腹痛可能反而不明显。
2.2 恶心、呕吐
腹痛开始即可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呕吐后腹痛不缓解为该病特点。呕吐物多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2.3 腹膜炎体征
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压痛明显, 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范围较广或波及全腹。深度休克时, 体征反而不明显。而需要与其进行鉴别的水肿性胰腺炎, 压痛只限于上腹部, 可偏左或偏右, 常无明显肌紧张。
2.4 腹胀
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初期为反射性肠麻痹, 严重时是由于腹膜炎麻痹性梗阻所致, 排便排气停止, 肠鸣音消失。有大量腹腔积液时更加重腹胀。
2.5 其他
体温增高, 但无寒战发生。胆总管下端有结石、胆管炎或胰头肿胀压迫胆总管者可出现轻度黄疸。严重患者出现休克, 脉细速, 血压降低,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等体征。有的患者以突然休克为主要表现, 称为暴发型急性胰腺炎。少数患者可于腰部出现蓝-棕色斑 (Grey-Turner征) 或脐周蓝色改变 (Cullen征) 。胃肠出血时可发生呕血和便血。血钙降低时, 可出现手足抽搐。
3 术后护理
3.1 全身主要器官功能的监护
在出血性急性胰腺炎的术后护理中, 对主要器官功能的监护尤为重要。机体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平衡的改变是影响危重患者全身情况变化的关键因素, 氧输送量的变化是对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进行器官功能监测的主要指标[2], 而氧输送量取决于两大因素, 即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含量, 而在氧输送的过程中, 心血管系统保证组织灌注, 呼吸系统使足够多的血红蛋白携氧。因此, 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和血液系统的状态。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是常见的器官功能的损伤, 尿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 还是反映循环状态和肾脏灌注的有效指标。因此, 要保留尿量, 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 连续动态地观察尿量的变化, 进行尿中物质、尿比重和渗透压的检查。
3.2 营养支持护理
营养支持也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患者不仅由于消化功能障碍, 经口摄入停止, 且由于炎症反应, 分解代谢增强, 处于负氮平衡, 如果不及时改变可以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3]。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 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在术后护理中对患者实施的营养支持疗法分三个阶段, 即肠外营养空肠营养口服营养。在进行肠外营养时应循序渐进, 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调整营养补充剂量和速度, 不能一味地追求正氮平衡。实施2周后, 再过渡到空肠营养, 这对提高患者免疫力, 保证所需营养素, 加快肠道功能恢复, 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促进切口愈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空肠营养实施15 d~30 d后, 再过渡到口服营养阶段, 口服营养时应限制脂肪食物。
3.3 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的通畅对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行腹腔冲洗术的患者尤为重要。引流不畅时可以导致坏死组织及脓液引流不出, 加重腹腔感染, 并出现腹胀、伤口裂开等并发症[4]。因此, 要随时观察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 采用负压引流瓶/袋借助虹吸作用引流出全部灌注液, 同时记录每天引流吸出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冲洗时, 嘱患者随时关闭冲洗装置, 以保持冲洗效果, 并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1) 体温正常且稳定; (2) 周围血象正常; (3) 引流量每日少于5 m L; (4) 经腹部B超或CT检查后无脓腔形成可以停止灌洗和拔管。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停止灌洗和拔管可诱发胰腺、腹腔残余病灶的再感染导致病情复发。
3.4 预防感染
胰腺术后引流不畅, 腹腔积聚胰液及组织液可致腹腔后脓肿, 血管被侵蚀后并发大出血。腹腔引流液呈脓性时, 可用三腔管或双腔管灌洗, 及时清洗管内脓痂, 每天更换1次引流瓶/袋, 防止逆行感染。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危重, 患者及家属均感到极度恐惧, 心理失衡。因此, 对患者及家属要热情周到, 耐心细致, 稳定其情绪, 减轻其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提高疗效。由于该病与胆石症、高脂饮食、饮酒、情绪波动、创伤有密切关系, 常在暴饮暴食等情况下发病。因此,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 嘱患者禁酒, 不吃高脂肪饮食, 勿暴饮暴食, 避免复发, 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情绪波动及紧张;有腹痛、腹胀应及时治疗。
4 护理建议
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帮助患者认识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程和治疗方法, 如疾病的突发性和反复性, 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安慰, 结合该病的特点和不同患者的体质特征制定完善合理的护理方案。同时给患者创造舒适、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 多关心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 第一时间掌握病情变化并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各种护理操作的动作要轻柔, 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5 总结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采用腹腔灌注冲洗引流术, 可以有效地达到排除、稀释和将有毒的酶性液体引出体外的目的, 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有力措施, 也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护理的重点和难点。
6 意义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特点为起病急、变化快、易引起全身各脏器功能损害, 病死率高达20%~30%, 并发症多, 本病误诊率高达60%~90%, 女性高于男性 (2∶1) 。随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此病的重视,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监护, 提高护理质量,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残率和病死率会大大降低[5]。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总结136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护理经验。结果术后住院天数7d~14d, 平均10d.136例患者术后各器官功能良好, 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现象, 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各种生命体征正常。结论加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护理, 有利于保障手术效果,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促进患者康复, 缩短住院天数。
关键词:胰腺炎,出血坏死,术后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兆亭, 阮长乐, 等.实用普通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77-179.
[2]马如亚.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6-117.
[3]夏泉源.临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87-489.
[4]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10.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一例报告 第2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0 岁, 因腹痛2天,继而便血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入院前2天突感上腹部隐痛不适, 伴有恶心,未解大便,第2天上午腹痛加剧难以忍受来门诊治疗,经注射阿托品及静滴米替丁、帕珠沙星后,腹痛一度好转,但于入院当日凌晨腹痛又加重, 且以腹部中部偏左侧最为明显, 并解暗红色血性大便, 至傍晚共解3次, 量约 100m l/次, 解便后腹痛不缓解。患者自起病后自觉有微热, 无寒战, 发病前未进不洁、变质和生冷食物。查体: 体温37.4℃,脉搏.65次/分,血压130/70mmHg, 呈急性痛苦容貌, 全身软弱无力, 巩膜无黄染,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无异常。腹部较饱满, 未见肠型蠕动波, 左腹部近脐处有压痛,无反跳痛,无明显腹肌紧张, 未触到包块, 肝脾肋下未触及, 无移动性浊音。关节、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肝胆脾胰B超及腹透均未见异常。血常规: WBC 22.2×109/L,RBC 3.6×1012/L,Hb15×1012/L。大便涂片镜检: 红细胞( +++ ), 白细胞( ++ ), 潜血试验阳性, 未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
住院后给予禁食补液治疗后, 病情无明显好转, 第 2日又先后解暗红色血便 2 次, 量约 200m l/次。患者中腹部压痛明显, 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腹部增强CT提示:左中上腹空肠壁水肿,周围渗出。考虑为空肠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经完全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积极补液、二联抗感染等治疗后,恢复顺利,3天后体温正常, 1周后大便渐转黄绿色, 涂片无发现, 潜血试验阴性,10天后出院。半年随访, 患者一般健康情况良好, 未出现血便。
2 讨论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HNE)发生率较低,且起病急, 首发症状为常为腹痛, 早期临床无特异性。临床上常把AHNE分为便血型、中毒休克型、腹膜炎型、梗阻型 4种临床类型。本病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其发病与细菌感染及患者机体的变态反应两种因素相结合有关[2]。目前认为本病与β毒素的C 型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有关,β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亦有不少学者认为变态反应,钩蛔虫感染是导致本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3]。病理改变主要在空肠、回肠,甚至整个小肠,偶尔也可累及结肠。病变肠管常呈节段性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甚至穿孔。该病病情进展迅速,重症可出现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常发病于夏秋季,可有不洁饮食史,以青少年居多。起病急骤, 表现为急性腹痛, 多由脐周或上中腹开始, 疼痛性质为阵发性绞痛, 或呈持续性疼痛, 阵发性加剧; 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腥臭血便。临床上把AHNE分为便血型、中毒休克型、腹膜炎型、梗阻型4种类型。
针对该类患者,一般给予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休克治疗。但出现下述情况时, 应考虑手术治疗:(1) 非手术治疗48h肠梗阻症状未缓解, 出现肠麻痹; (2)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 3) 腹腔穿刺为血性与脓性液; (4) 多次大量血便并出现出血性休克;( 5) 中毒性休克经综合治疗病情无好转; (6) 不能排除其他需要手术治疗的急腹症[4]。我们的经验是本病发病率低,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本病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当无手术指征时应进行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当疑为本病,又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时,掌握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明确诊断,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临床治疗[J]. 中外健康文摘,2011, 08 (9): 53-54.
[2]刘洁,刘悦.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诊断治疗与机制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09,52 (12): 841-842.
[3]彭安秀.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65例诊治体会[J].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0,1 (16): 625.
[4]姜永政. 急性坏死性肠炎68例手术治疗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05, 9 (3) :203-204.
作者简介:
向日晖,男,(1980-),湖南衡东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诊治工作
出血坏死性小肠炎1例诊治体会 第3篇
患者, 男, 22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 d入院。入院前3 d晚进食火锅中辛辣食物后出现上腹部疼痛, 伴恶心、呕吐, 均为胃内容物, 无发热, 无腹泻。次日于外院门诊化验尿淀粉酶增高, 诊断为胰腺炎, 给予对症治疗后腹痛略有缓解。为进一步诊治, 第3日来我院, 门诊以“急性胰腺炎”收入科。入院查体:体温36.9℃, 脉搏88次/分, 血压120/85mm 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 剑突下及左上腹压痛 (+) , 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腹水征 (-) , 肠鸣音弱。当日腹部彩超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 给予禁食、抑酸、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患者晚间仍有腹痛。次日化验全血分析WBC23109/L, N 0.857;C-反应蛋白69.3 mg/L;便常规红细胞0~1个/HP, 潜血 (-) ;肝功、肾功、血糖、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肝炎六项、尿常规、凝血项均无异常, 胸片未见异常, 上腹部CT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第3日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 腹部立位片未见异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段 (乳头以下) 广泛充血、水肿, 间断片状淤血, 多发片状溃疡性改变 (见图1) , 取病理2块 (回报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 急性活动) 。第4日腹痛稍有缓解, 解黏液便1次, 化验便红细胞30~40个/HP, 白细胞10~15个/HP, 便潜血阳性。且出现下腹部压痛 (+) ;血白细胞27.4109/L, 中性粒细胞0.861。上腹部CT提示小肠管壁增厚 (见图2) ;腹水最深为3.4 cm。第5日血白细胞31.6109/L, 中性粒细胞0.868。精神状态差, 懒言, 体温37.1℃, 上腹部正中及左侧腹部压痛 (+) 、肌紧张 (+) , 右中腹部深压痛 (+) 、反跳痛 (+) , 肠鸣音稍活跃。腹水最深6.7 cm。排除外出血坏死性肠炎, 转入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探查见:腹腔内黄色渗出液约800毫升, 小肠肠腔内可见较多量积血, 空肠起始至远端约110厘米处小肠肠壁明显增厚、水肿, 色泽暗红, 弹性差, 无蠕动 (图3) , 浆膜下可见散在点状坏死, 由近端至远端呈逐渐减轻表现, 探查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肠壁轻度增厚、水肿, 色泽暗红, 未见坏死, 有蠕动, 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切除肠管约120厘米, 切除标本病理结果回报:小肠壁出血性坏死, 淋巴结显反应性增生。最后诊断: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急性腹膜炎。术后患者恢复好, 痊愈出院。
2 讨论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病因迄今并不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 (C型产气荚膜杆菌) 有关[1]。全年发病, 夏秋季节高发,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男性多于女性, 农村多于城市[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 临床一般为四型: (1) 急性胃肠炎型; (2) 肠出血型; (3) 肠梗阻型; (4) 腹膜炎型[1]。各种分型可转化。急性胃肠炎型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肠梗阻, 往往发展为腹膜炎。其早期诊断是必要的。其诊断要点: (1) 无手术史的肠梗阻症状, 早期稀水样便, 后为血水样或果酱样便; (2) 无里急后重的稀水便, 伴全身中毒症状, 其体征和中毒症状不符, 无法用血便、腹泻解释的休克; (3) 虽有腹膜炎, 但其发展较急腹症迟缓, 腹穿或灌洗有红细胞及脓细胞; (4) 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腹水及/或肠管壁增厚[3]。对于疑难病例, 腹腔穿刺对确定诊断, 指导治疗帮助很大[4]。在治疗中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当出现肠穿孔、严重肠坏死、反复大量肠出血、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或并发出血性休克时应考虑手术治疗[2]。
本病例因腹痛入院, 入院后经对症治疗, 腹痛缓解不明显, 且腹痛范围逐渐扩大, 血象持续增高, 逐渐出现血便、腹水, 精神状态差, 超声提示腹水量逐渐增加, CT提示肠管壁增厚, 而行手术治疗。本例给医护人员如下启示: (1) 对急性腹痛的年青人, 伴有中毒症状和休克症状, 应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扩大诊断思路, 特别是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 (2) 综合分析辅助检查与临床症状及体征, 发现其临床特殊性肠毒素的全身损害小肠内毒素引起肠段坏死, 大量毒素吸收入血可引起循环衰竭、血压下降, 进而又加重肠段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肠组织坏死, 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 胃镜下可以表现为小肠的充血、水肿、片状淤血、多发片状溃疡性改变, 当抑酸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 应考虑有无肠缺血、坏死可能; (4) 有阳性影像学改变应动态观察, 本例患者多次复查腹部超声、CT, 提示腹水出现并逐渐增多、肠管壁增厚, 才下决心剖腹探查。本例提醒医护人员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才能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肠炎,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03-1905.[1]CHEN YZ.Practical Internal Medical[M].The twelfth edition.Beijing.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 2005:1903-1905.Chinese
[2]王琪.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误诊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18) :106-107.[2]WANG Q.Acute hemorrhagic enteritis misdiagnosis clin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Medical Forum.2010:31 (18) :106-107.Chi-nese
[3]刘建栋, 张明祥, 刘秀华, 等.成人急性坏死性小肠炎30例诊治体会[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8, 21 (4) :384.[3]LIU JD, ZHANG MX, LIU XH, et al.Adult acute necrotizingsmall enteritis of 30 cases of the experience of diagnosis[J].Journ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1998, 21 (4) :384.Chinese
出血坏死 第4篇
农妇分娩后怎会双侧股骨头坏死?
2000年1月4日,临近分娩的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农民王银凤(时年25岁)因恶心、呕吐到该县某医院就诊。该医院当即确诊王银凤为病毒性肝炎,收住院治疗。1月7日,因王银凤足月妊娠由该院传染科转入妇产科待产。当日上午10点40分,在会阴侧切下,王银凤分娩一女婴,产后宫缩好,出血不多,后转入内科治疗。下午1点30分,王银凤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医院诊断为继发性宫缩乏力,保守治疗无效后对其实施了子宫次全切除术,但术后王银凤仍出血不止。1月8日,王银凤转院至德州市某医院。1月9日,德州市某医院剖腹探查发现,在子宫残端右侧近子宫动静脉处有一裂口活动性出血,左侧有部分出血,阴道左侧穹隆有一裂口,左侧近处女膜处有多处出血点,宫颈3点、6点、9点处有多处出血点,经依次缝合后,出血停止。治疗16天后王银凤出院了,共花费医疗费8122.66元。
出院几个月后,王银凤感觉腿部严重不适,直至不能行走,后瘫痪,失去生活能力。2001年5月16日,王银凤在北京东城中医骨病医院被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
厄运何来?农妇状告医院讨说法
王银凤一家经咨询、了解后认为,其一切损害后果完全是由于平原县某医院、德州市某医院诊治的错误行为所致,平原县某医院、德州市某医院应对其损害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于是,王银凤聘请律师向当地法院起诉平原县某医院、德州市某医院,要求法院判令二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鉴定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生活补助费、被抚养人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今后护理费、今后治疗费、精神抚慰残疾赔偿金以及其他经济损失共计503 000元。
被告平原县某医院向法院提交答辩认为,其在为原告的诊断、治疗中无任何过错,原告所述事实有误。原告是2000年1月4日以病毒性肝炎、妊娠9月余到该医院就诊住院。2000年1月7日,原告在该院传染科住院治疗肝炎过程中,因临产转妇产科分娩。因产后大出血,发生失血性休克,在积极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院方为原告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属于手术适应证,是完全正确的;院方的医疗行为无任何过错。原告在诉讼中所称的股骨头坏死,其从未向院方主张,院方有异议。院方认为,原告即使能证明其存在股骨头坏死,也与院方诊疗行为无任何因果关系。同时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早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限。原告从2000年1月8日从院方出院后,一直没有向我方主张权利。原告在2004年3月12日立案起诉院方要求赔偿,早已超过《民法通则》第136条第一款笫(一)项所规定的一年—的诉讼时效期限。因此,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起诉。
疑云重重,患者、医院均要求法医做鉴定
法院审理中,王银凤申请对其双腿损伤申请伤残等级鉴定;平原县某医院也提出申请,要求对其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是否对王银凤造成了损害,医院的医疗行为与原告的损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何因果关系进行鉴定。
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德州市司法技术鉴定中心进行了鉴定,鉴定意见是:根据相关材料记载、X线片及身体检查所见,分析认为被鉴定人王银凤双侧股骨头坏死可以确认,现双侧髋关节功能不全,均为七级伤残。根据两家医疗机构住院病历及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平原县某医院在对王银凤的医疗过程中诊断处理原則正确,但对产程观察不仔细,没能及时发现软产道损伤,导致出血不能有效控制。原告所诉股骨头坏死,因该病病因复杂,个体致病因素及诱因均有很大差异,所以,平原县某医院的治疗过失行为与其原告股骨头坏死之间无法确认有因果关系。重新鉴定,股骨头坏死与诊治不力有关
原告及被告平原县某医院对德州市司法技忙鉴定中心做出的七级伤残鉴定结论都未申请重新鉴定,但对其他鉴定结论都不服,申请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鉴定。
经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鉴定,该院做出的鉴定意见是:①关于子宫次全切除,王银凤产呈记录产后宫缩好,而产后2小时出现心悸、测不到血压,经输血、输液、止血等对症处理效果不佳,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所见子宫形态亦符合宫缩乏力表现,因此,上述手术无明显不当,但对宫缩乏力表现的观察、诊断不够及时。②关于软产道损伤,王银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月7日晚8时许)回病房,1小时余又发现阴道出血,处理效果不佳,于1月8日中午转入德州市了某医院。在该院经有关检查,仍未明确出血原田,于1月9日中午11时30分再次行剖腹探查及阴道检查,方发现子宫残端右侧近子宫动静脉处有一裂口活动性出血、左侧穹隆处裂伤等。前者与手术缝合结扎不力有关;左侧穹隆处裂伤,小方认为是患者在医院生产时形成的,而平原县某医院认为是在德州市某医院造成的医源性损伤,根据一般医疗常规及术后止血效果情况等分析,该损伤符合在分娩时形成,而上述两家医院在两天时间内(1月7日中午到1月9日中午检查确诊前)检查均不够细致:均未能及早发现确诊。③关于双侧股骨头坏死,根据病历及X线片等,王银凤双侧股骨头坏死诊断成立。王银凤产后出血不止,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王银凤双侧股骨头坏死应与产后严重失血、低钙、应用激素及个体因素等有关。
一纸结论责任明确,医患双方握手言和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鉴定结论出来后,两家医院都明白“王银凤双侧股骨头坏死应与产后严重失血、低钙、应用激素及个体因素等有关”的含义,知道工问题的严重性,知道一味抵赖是没有什么用的,毕竟法律是讲究事实和证据的,两家医院都积极主动配合法院进行调解。
近日,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过成了如下协议:被告平原县某医院赔偿原告王银凤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精神赔偿费、继续治疗费等共计62000元,当庭付清。双方当事人今后不再为此主张权利。案件受理费10010元及鉴定费8040元由原告负担6040元,由被告平原县某医院负担12010元。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另一被告德州市某医院出于维护自己的医疗信誉,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赔偿了一定损失,双方在庭外达成了和解,王银凤撤回了对德州市某医院的起诉。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诊断价值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9.2岁,病程4个月至6年。临床表现:鼻塞13例、头疼6例,反复鼻出血9例,脓涕伴鼻腔异味4例及面部肿胀1例。5例术前上颌窦诊断性穿刺抽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内镜检查鼻腔可见暗红色或灰白色肿物,触之易出血,术前病理检查均为坏死物或慢性炎症。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全身CT扫描仪,扫描参数:120 KV、300 m A,矩阵512512,层厚及层间距均为2.0 mm,扫描范围自额窦顶部至上颌窦底部,均加做增强扫描,采用65%碘海醇,2.0 m L/s团注,扫描后分别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包括冠状位及轴位。
2 结果
本组病变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1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窦腔及鼻腔生长,边缘较清,形态不规整。其中8例向上累及筛窦及额窦,4例向后累及后鼻孔。CT平扫病变均密度不均,呈高低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CT值14~72 HU,其中1例可见条片状钙化灶。增强扫描4例病变呈轻度强化,11例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病变内可见斑片状及条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上颌窦窦腔均呈膨胀性扩大,13例上颌窦内侧壁、8例中下鼻甲、3例鼻中隔可见骨质吸收破坏改变。11例伴上颌窦窦壁增生硬化,14例鼻中隔向对侧偏曲。术中见病变均起源于上颌窦口周围,呈血块状或巧克力状肿物,部分伴有半透明息肉样组织。术后病检均诊断为出血坏死性息肉。术前1例误诊为霉菌性鼻窦炎,3例误诊为内翻乳头状瘤。
3 讨论
3.1 病因与病理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是一种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黏膜慢性炎症[2],组织学上常表现为以血管增生和坏死为主的血管型息肉,部分伴水肿型,腺体型及纤维型[3],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和新生扩张的毛细血管,局部有坏死组织及陈旧性血块,而缺乏血管瘤的典型结构。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病机制多认为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破裂出血、窦口黏膜水肿及息肉变、息肉蒂部发生扭转或受到窦口挤压而缺血、水肿、坏死、出血以及新生血管增生等改变,该过程反复进行,病情的不同时期病理改变不同。
3.2 临床表现特点
以青壮年为主(12/15,占80%),病程长,1~3年占73.3%,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疼并反复鼻出血。主要体征为鼻腔新生物。
3.3 CT特征性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1)多单侧发病(14/15,93.3%)好发于上颌窦,原发于鼻腔者少,可能与前者该部位息肉血供差有关系。肿块以上颌窦窦口为中心向窦腔及鼻腔生长,可累及其他鼻窦及后鼻孔,并伴有鼻窦炎(如图1、图3A、图5A)。病灶大,范围广。(2)上颌窦及鼻腔内病变平扫呈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15/15,100%),其中1例可见钙化灶(如图1)。造成肿块密度不均的原因是窦腔内息肉,血肿、坏死、感染并存以及息肉反复出血、血管机化等[4]。出血较多时平扫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钙化灶可能为血肿机化、组织坏死后钙盐沉积及病变内静脉石等,但少见。(3)由于病变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及丰富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增强后常有强化[5],病变内可见斑片状、结节状或团絮状轻度、中度或明显强化影,强化不均匀,周围为等或稍低密度无强化区(如图2、图4A、图6A)。病变强化程度取决于检查时病情所处演变时期、病变内毛细血管增生情况及其分布。鼻息肉的坏死表现为病变内斑片状或条片状无强化液化区。(4)上颌窦窦腔内病变的反复出血、水肿,脓液潴留及息肉的不断生长和膨胀,对周围组织长期压迫,侵蚀,致窦壁骨质压迫性骨质吸收变薄或消失,以上颌窦薄弱的内侧壁为主,鼻腔内中下鼻甲及鼻中隔亦可受累(如图3B、图5B、图6B)。窦腔内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窦壁骨质增生硬化的病理基础。
3.4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1)水肿型鼻息肉:多双侧发病,密度较低,且均匀,并向后鼻孔及鼻咽腔生长,增强扫描无强化。(2)内翻性乳头状瘤: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在发病部位与骨壁骨质破坏的CT表现相似,较难鉴别,本组有3例误诊。但内翻乳头状瘤一般以中鼻道及鼻腔外侧壁为中心,呈中等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中度较均匀强化,骨壁的破坏较其他良性肿瘤及息肉出现的更早、更严重,这是由其组织学特性所决定的[6],而窦壁硬化及窦腔扩大不明显,可供鉴别。(3)霉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伴有斑片状及不规则团块状钙化灶是其特点,本组有1例被误诊为霉菌性鼻窦炎。但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多有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或大量使用抗生素,中老年女性多见,窦腔内病变无强化,窦腔一般不扩大,但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明显。可结合真菌培养明确诊断。(4)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病程短,进展迅速,鼻腔内菜花状肿物,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骨质以溶骨性或侵蚀性骨质破坏为主,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综上所述,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在CT平扫呈高低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后病变内可见斑片状、结节状及团絮状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明确病变的形态、范围及增强前后密度(CT值)改变以及病变周围骨质改变,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综合分析,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并与其他病变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额窦顶部至上颌窦底部,扫描后重建轴位及冠状位,包括骨窗及软组织窗。结果 病变密度不均,为高低混杂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窦腔呈膨胀性扩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与硬化并存。结论 CT检查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鼻窦,出血性鼻息肉,多排螺旋CT
参考文献
[1]YF ANTIS HG,DRACHENBERY CB,GRAY W,et al.An-gioectatic nasal polyps that clinically simulate a malignant pro-cess:Report of 2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rchPathol Lab Med,2000,124:423-426.
[2]赵侃,李幼珍,俞杰,等.鼻内镜下双径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6):625-626,629.[2]ZHAO K,LI YZ,YU J,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two pathwayunder sinus endoscopy for treating hemorrhagic and necroticpolyps of maxillary sinus[J].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2006,12(6):625-626,629.Chinese
[3]GU SY.Practical Surgical Pathology[M].Nanjing:Jiangsu Scienceand Technology Press,1987,567-568.Chinese
[4]吴景凯,陈忠烈.CT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18-20.[4]WU JK,CHEN Z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in hemorrhagicand necrotic polyps of maxillary sinus and nasal cavity[J].Journalof Practical Radiology,2004,20(1):18-20.Chinese
[5]张国华.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和误诊原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4):342-344.[5]ZHANG GH.Analysis of CT diagnosis and midiagosis of hemor-rhagic-necrotic polyp of maxillary sinus[J].Journal of MedicalImaging,2008,18(4):342-344.Chinese
出血坏死 第6篇
收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误诊患者6例, 男4例, 女2例, 年龄54~87岁, 平均64岁。发病1~2 d, 体温37~39℃, 平均38.6℃, 主要表现脐周或全腹疼痛不适, 伴恶心、呕吐、发热, 腹泻, 大便呈果酱样, 味腥臭, 大便隐血 (+) , 其中3例表现全腹部腹痛, 停止排气、排便, 伴肠梗阻。3例患者有持续性腹胀, 合并腹膜刺激征, 自觉腹部疼痛不明显, 肠鸣音消失, 误诊为菌痢2例、肠梗阻1例、阑尾炎3例。4例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 2例有局限性腹膜炎体征。白细胞<10×109/L 2例, (10~20) ×109/L 3例, >20×109/L 1例, 中性粒细胞0.80~0.90 6例。本组均行腹部B超检查示腹腔或盆腔积液。X线腹部立位拍片提示肠间隙增宽, 肠腔扩张, 腹腔内有气液平。其中2例腹穿, 腹水生化检查示细胞总数14 000个/HP、淋巴细胞0.66~0.72, 肠鸣音亢进, 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结果
除2例由感染科转入外科后, 给予禁食、抗炎、补液治疗, 病情无明显缓解, 迅速出现腹膜刺激征, 均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腔内大量血性渗液, 空肠呈典型的节段性充血、水肿、出血性改变。肠系膜普鲁卡因封闭1例, 肠腔减压2例, 一期肠切除吻合术1例, 肠外置造口术2例。病理检查见炎性细胞浸润、浆膜水肿坏死、血管呈纤维样坏死及扩张栓塞, 提示出血坏死性肠炎, 其中1例因出现中毒性体克死亡。
讨论
急性出血坏死肠炎发病急骤,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老年患者相对较少。春夏季发病较高。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与肠道非特异性感染及机体过敏反应有关, 但常有发病诱因, 如进食细菌污染的食物。如能及时诊治多能逐渐恢复健康。本组6病例, 提醒我们当老年人突发腹痛、呕吐、腹泻, 伴有高热及中毒症状者即考虑急性坏死性肠炎。需反复查大便常规、大便隐血, 早期行腹部平片以便早期作出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生率低、发病急, 首发症状为腹痛,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因表现多样性而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常见疾病。对于老年人临床诊治与体征更不明显。
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特点: (1) 腹痛轻, 老年人反应差, 对腹痛的感觉性低, 腹痛往往很轻微, 不典型, 有时自觉症状模糊。 (2) 老年人机体机能低下, 特别是心肺功能低下, 各种应激能力降低, 且常有多种合并症存在, 因而促成老年人急性出血坏死肠炎在很短时间内病情急剧恶化同时伴有合并症。 (3) 修复能力差。
误诊原因: (1)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急性出血坏死肠炎常以腹痛为首。 (2) 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病发病率低, 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诊断思路狭窄, 仅考虑急性菌痢、肠穿孔、急性胃肠炎等常见病, 导致误诊。 (3) 缺乏特异性检查方法:血生化对出血性肠病诊断没有特异性帮助,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凝血功能改变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诊断无特异性和敏感性。
出血坏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1例, 女性患者49例, 患者年龄范围为35~69岁, 平均年龄43.1岁。患者均患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部分患者存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多患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 麻醉方法
该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的情况下实施手术, 患者入室后由右颈内静脉处置入三腔中心静脉留置管, 根据患者体重按照比例静脉注射相关药物, 静注安定0.1~0.2 mg/kg、氯胺酮1~2 mg/kg[2]。气管插管成功之后接呼吸机控制患者呼吸, 另外, 还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心跳、血糖以及其他各项相应的生理指标, 如血气、K+、Na+、Cl-、尿量以及中心静脉血压等进行测量。
1.3 术中处理
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应该积极地进行相关治疗, 在对其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等相关指标进行正确测量的情况下积极开始进行液体治疗。该次手术处理过程中晶体液以复方林格氏液为主, 胶体以血浆、血脉素为主。另外, 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进行补血;该根据患者的不同并发症情况以及严重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对于高血糖患者应该通过中心静脉补充GIK液, 滴注过程中应该注意胰岛素和葡萄糖的比例, 一般不应该低于4:1[3], 静滴速度应该根据血糖的改变程度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也不可随意设置, 应该按照患者血气情况调整。对于出现了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应该使用5%的亚碳酸氢钠溶液进行纠正, 低血压或者尿量过低的患者也需要纠正。该组试验的患者采用的是微量泵入多巴胺的方法进行纠正, 多巴胺的补充要注意微量微量泵入。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均较为顺利, 在经过综合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均较为正常, 心跳稳定, 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状况均得到纠正, 血气恢复正常, 高血糖状况渐得到控制, 其中有27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接近正常值。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情况如表2。
3 讨论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包括使患者肠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及肠道细菌的继发感染[4]。患者常常会出现呕吐、肠麻痹、出血、体液外渗等, 因此患者常常会伴随着严重的血容量不足以及电解质紊乱。故而, 对于该病的治疗不但要针对原发病症, 还应该及时地纠正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液体冲击疗法, 这一疗法中所含的各种成分可以较好地补充K+、Na+、Cl-, 纠正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失衡[5]。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在发病时会导致心肌收缩能力的下降, 间接地影响到患者心脏功能, 同时还会由于磷脂酶的释放而破坏肺部正常的气体交换过程, 各种因素综合运用会引起患者心、肺、肾功能的衰竭[5]。因此, 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正确的麻醉处理方法和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应该进行全麻处理, 并且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休克, 对抗治疗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控制高血糖等, 这些措施综合作用可以较好地保证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同时也对患者术中及术后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恢复有利。
摘要:目的 观察麻醉处理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在2010年3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实施全麻之后开始实施手术。手术过程中还采取了各种科学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气血状况、血糖以及心跳等各项指标, 并且根据观察结果及时地调整呼吸参数、补充循环量和电解质, 在患者身体状况需要的情况下输入极化液的部分以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血糖水平稳定, 同时还使用小剂量泵入多巴胺强心保肾利尿等综合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均较为顺利, 在经过综合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均较为正常, 心跳稳定, 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状况均得到纠正, 血气恢复正常, 高血糖状况渐得到控制, 其中有27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接近正常值。结论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应该进行全麻处理, 并且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休克, 对抗治疗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控制高血糖等, 这些措施综合作用可以较好地保证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关键词: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麻醉处理,分析
参考文献
[1]Foitzik T, Eib1G, Hotz HG, et al.Endothel in receptor blockade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leads to systemic enhancement microcirculation, stabilization of capillary permeability and improved survival rates[J].Surgery, 2000, 128 (3) :399-407.
[2]Osman MO, Kristensen JU, Jacobsen NO, et al.A monoclonal anti-interleukin8antibody (WS-4) inhibits cytokine response and acute lung in experiment severe acute necrotising pancreatitis in rabbits[J].Gut, 1998, 43 (2) :232-239.
[3]卢志坤, 张权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外科干预的时机与预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11) :1644-1646.
[4]吴玉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麻醉及围术期的处理[J].新疆医学, 2001, 31 (4) :301-302.
出血坏死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 临床确诊的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患者, 并经过实验室、彩超检查或手术证实。
(2) 发病后出现心电图的改变。
1.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25例, 女10例, 年龄50~60岁13例, 60岁以上22例。患者均因上腹部或/及左上腹部疼痛伴压痛、血、尿淀粉酶升高而确诊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其中10例保守治疗, 15例采取手术治疗, 治愈20例, 好转4例, 死亡1例。
1.3 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行常规心电图描记, 出现心电图异常病程中复查1~2次心电图。所用仪器为美国产Marouette12导联同步智能型心电图机。
2 结果
对35例经手术治疗证实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24h心电图异常者入院后24h做常规心电图检查, 结果35例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患者中有心电图变化者21例, 异常率60%。其中ST-T异常15例, 占异常心电图的60%;心律失常11例, 占异常心电图的52.3%,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4例, 窦性心动过缓2例, 室性期前收缩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左房心律各1例;有7例ST-T异常与心律气失常并存。急性胰腺炎治愈后ST-T恢复正常10例, 有3例异常持续存在, 年龄在60岁以上, 考虑与冠心病并存。11例心律失常随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治愈而消失者8例, 另2例仍持续存在, 1例死亡。年龄与ST-T异常及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 提示随年龄的增长, ST-T异常发生率逐渐增高, 60岁以上增高更为明显。
3 讨论
临床上将由胰腺疾患引起的心脏异常称为“胰-心综合症”。AHNP是一种多脏器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尤以心脏损害较为常见。老年人年龄增大, 是AHNP发病的高危人群, 老年患者因其生理特点, 常伴严重的并存疾病, 尤其是心血管病比较常见, 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 增加老年患者病情的复杂和危险性因素。急性出血坏死胰腺炎时心电图异常可达49%~61%[1], 异常发生率较高, 应把心电图描记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为早期防治心脏损害提供依据, 对有明显心电图异常的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病人应行心电监护。老年急性出血坏死胰腺炎心电图异常机制与下列诸多因素有关:①胰蛋白酶直接损害心肌:炎症胰腺释放的胰蛋白酶, 多肽类等物质既可以加重胰腺的损伤, 又可进入血液循环对心肌直接产生损害;②急性胰腺炎时产生的心肌抑制因子使心肌损害;③电解质紊乱:部分心肌细胞损伤使局部高钾及低血钙, 引起心电图ST-T改变及其它的心律失常等;④疼痛:炎性渗出液刺激腹腔神经丛致冠状动脉痉挛, 迷走神经反射出现多种心率及心律异常;⑤坏死的胰腺释放多种毒素, 对心脏直接毒素作用; ⑥老年急性出血坏死胰腺炎时ST-T异常发生率高, 与老年合并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有关。本组患者经治疗ECG异常明显减少, 证明其ECG改变与胰腺炎具有相关性。
老年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心律失常发生率极高, 但能否把严重心律失常出现作为老年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一项胰腺外的诊断指标, 有待今后更多的临床观察证实和探讨。我们体会, 对于ECG改变的老年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的患者, 应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同时, 注意心肌的保护与营养, 手术患者应给予围手术期心电监护, 及时处理ECG的异常情况, 减少并发症, 尤其是心肌梗死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心电图异常表现及特征。方法:将35例AHNP的患者的心电图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及与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关系。结果:35例中死亡1例, 有心电图变化者21例, 异常率60%。随着年龄增长, ST-T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
关键词:老年人,胰腺炎,心电图
参考文献
出血坏死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其中, 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13~64岁, 平均年龄为 (42±2.34) 岁;发病的原因:30例患者是胆道疾病的患者, 8例患者是酗酒与暴饮暴食患者, 有2例患者的诱因不明。
1.2方法: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其中, 36例患者使用手术进行治疗, 采取方式是清除胰腺坏死的组织, 进行引流灌洗。4例患者使用非手术的方式治疗, 给予系统性药物进行治疗。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 应严格根据手术的操作规定实施手术, 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 防止发生并发症。
2结果
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中, 有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发生胰外漏、1例患者出现麻痹性的肠梗阻。在行非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发生死亡, 其余2例患者治疗后有所好转;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在行手术治疗急性出血的坏性胰腺炎疾病时, 对于术式、手术时机以及指征选择会存在分歧。因为胰腺坏死存在动态的变化, 在手术治疗中, 难以及时判断损坏范围与损坏程序, 因此不建议在疾病早期使用手术治疗[1]。在没有发生胰腺坏死感染的情况下, 需要给予营养支持, 同时对腹腔进行灌洗与引流, 这时的病灶相对稳定, 使用非手术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痊愈。如果坏死胰腺患者发生继发性的感染, 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2]。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若是早期手术, 需要将胰腺上下的后腹膜与胰腺被膜切开, 完全松解,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在结束手术后, 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持续冲洗腹腔。而在行非手术的治疗时, 患者需要禁食, 保证身体长时间处于高分解的状态下。避免大量胰腺分泌, 可以使用生长的抑制剂来控制胰腺与胃肠道过量分泌。
此外, 胰腺炎的患者如果在发病的早期发生休克, 通常都是突发性休克, 容易导致患者死亡;而发病超过了十天的患者, 引起休克的原因可能和蛋白质的分解物相关[3]。因此, 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 需要诊断休克发生的主要因素, 将有毒物质及时排除, 同时观察患者有没有并发黄疸与发热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通常发生在手术以后的2~3周, 临床表现为腹胀与腹部灼烧, 还会伴有黑便与头晕等症状, 严重者还会发生血压降低的现象, 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防治时, 需防止出现感染, 确保体液的平衡性, 及时地进行新鲜血液的输送, 以免发生低血压的症状。还要持续进行胃肠减压, 并输注适量的抑酸剂, 主要是5%的甲氰咪胍与碳酸氢钠, 静脉注射。通过胃管注射浓度为8%的正肾冰盐水50~100 m L, 每小时注射一次, 保持3~5 d的注射, 一直到出血症状彻底消失。麻痹性的肠梗阻也缺乏动力肠道的麻痹, 主要是因为消化道的黏膜、机械刺激、神经反射与炎性反应导致肠道出现神经性的紊乱病症, 导致平滑肌的正常蠕动与肠道部位神经传导受到影响[4]。由于胰酶毒素容易刺激到腹膜的后神经丛与胃肠等, 而蝶形开放容易致使横结肠与胃部发生外露的现象, 低蛋白血症、换药、麻醉与香烟引流会使肠壁发生水肿的情况, 导致电解质无法平衡,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完成手术以后, 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胀满与厌食等症状。在蝶形切口关闭以后, 这种症状就会消除, 因此, 需要及时关闭蝶形的切口, 保证引流通畅性。
近年来, 急性出血的坏死性胰腺炎症的治疗主要包含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但是在疾病早期, 由于疾病诊断不够准确, 不建议使用手术治疗, 主要使用药物治疗, 并且治疗效果比较好。但由于治疗后, 患者容易并发相应的并发症, 这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显示, 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中, 有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发生胰外漏、1例患者出现麻痹性的肠梗阻。在行非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发生死亡, 其余2例患者治疗后有所好转;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表明急性出血的坏死性胰腺炎症治疗难度比较大, 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 均有较高的风险, 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 因此, 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与临床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同时使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 在进行急性出血的坏死性胰腺炎症治疗时, 需要针对患者症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在临床治疗中, 需使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防止患者发生并发症, 改善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出血坏死的胰腺炎并发症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 对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情况。结果 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中, 有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发生胰外漏、1例患者出现麻痹性的肠梗阻。在行非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发生死亡, 其余2例患者治疗后有所好转;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在进行急性出血的坏死性胰腺炎症治疗时, 需要针对患者症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在临床治疗中, 需使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防止患者发生并发症, 改善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
关键词:出血坏死,胰腺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易波, 陈迅, 唐才喜.CT引导穿刺引流联合经皮肾镜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组织坏死的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 2015, 12 (4) :23-25.
[2]童智慧, 王震龙, 李维勤.经皮置管负压冲洗联合内镜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J].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3, 15 (3) :213-214.
[3]夏丽丽, 朱佳虹, 吕素兰.鼻饲中药联合早期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 2014, 21 (4) :543-545.
出血坏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