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精选12篇)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自主,竞争力
一、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背景
进入21世纪后,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世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推动全球经济化将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它的潮流。全球化的经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时刻存在着,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而贸易自由化使得我国各行业都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 一些企业倒闭, 新的企业又诞生, 竞争非常大。中国加入WTO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真正融入世界经济, 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份子, 必不可少。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 中国在享受其权利的同时, 也必须履行其承诺和义务。在新经济环境下, 我国汽车市场全面开放,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巨大的国际挑战。2008年由最开始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蔓延到全世界, 世界经济受到强烈的打击。那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量迅速下降。在这样状况下, 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汽车行业要与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汽车行业进行竞争, 由此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2010年国际经济开始复苏, 中国汽车行业也跟着升温了。
二、贸易自由化下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意义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政策30年的“快跑”, 汽车行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但与国际上那些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相比, 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 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对眼前我国汽车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这对中国车市进入全球经济市场并迅速有效的夺得一席之地有很大的帮助。首先, 国际竞争力对企业、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有帮助, 它会成为企业、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公司, 它比其他同类企业、公司更有优势, 更能快速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 扩大企业规模, 扩大企业经营能力。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是实现消费者最为在乎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 而不再只是一些普通的、短暂的好处。我们只有牢牢套住消费者的爱好以及实现价格才能挤进世界经济市场。外貌可以复制和模仿, 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是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的。竞争对手无法生产公司的产品, 这才能使企业长时期处于领先地位, 立于不败之城。
三、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1. 国际竞争力含义及其衡量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意义看, 一个国家要对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所采取的限制要逐步减少, 并且为进口商品和服务提供优惠待遇。但是, 纵观历史, 在金融危机下, 完全的贸易自由化并非存在, 每一个国家都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来限制贸易自由化。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贸易条件下分析研究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什么又是国际竞争力呢?目前美国官方所采用的是一个国家能够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产品和服务, 并同时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能力。它是指一个国家长期的竞争能力, 包括该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以及该国经济结构及出口结构能够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变革的能力。
2. 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现状
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继续稳居全世界第一, 达到1900万辆, 比去年增长34.37%;汽车产量为1856.47万辆, 增长了33.44%。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其中, 乘用车产量为1420.71万辆, 增长了35.83%;而销量为1377.78万辆, 增长34.17%。商用车产量为439.76万辆, 同比增长29.19%;销量435.41万辆, 同比增长30.9%。中国汽车协会预测, 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增速将达10%-15%。中国汽车销售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事实却实如此。并且很多顾客要提前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预付款订货。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无论是汽车销售量绝对值还是增长速度, 中国均遥遥领先。
四、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来在汽车行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的汽车产业的竞争还是处于一定的劣势, 在技术以及附加产业值等方面要明显落后于外资车, 导致这种状况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的原因。
1. 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自主轿车不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量都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其总体上还和国外的汽车在技术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在汽车研发这方面的积累的经验较少, 其次我国在这方面研发的人才以及力量都比较大的薄弱。相对于汽车制造我国在汽车研发上与国外汽车之间的差距要明显大于制造业之间的差距。这是目前我国汽车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导导致这种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成这种情况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对汽车研发重视不足造成的, 并且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 基础相对较差, 很多企业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采用引进国外汽车的战略而忽视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另外我国很多的汽车产业在该方面的投入也不足, 这是导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水平不高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这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层面在汽车研发这一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 使得我国汽车整个研发的水平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一般来讲我国汽车企业的规模都比较下所以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的费用所以这也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此外国家层面缺乏相应的对于汽车研发的鼓励的政策也使得我国的汽车研发技术迟迟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
2. 总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自主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的不稳定而且还体现在汽车整体的科技水平以及工业设计等水平和国外汽车明显的差距, 既没有相对的价格的优势也没用品牌的影响力, 这是我国汽车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最为切实际的体现。
3. 产品的附加值低
另外我国汽车产品的附加值处于较低的水平包括智力方面的附加值以及加工和设备制造等等多个方面的附加值, 这些附加值的部分不仅包括制造环节而且包括汽车的流通环节等。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仅仅局限在对于国外的零件进行组装的水平上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而对于汽车生产过程中各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各种零件以及模块却没有能力进行研发这也是导致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处于一个低附加值生产的过程。
4. 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
我国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水平以及规模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在分工以及零件生产的技术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仅能够生产一些附加值较低没有多少智慧附加值的产品。造成这种情况具有我国汽车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而我国在该方面的言语权也是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较低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整个汽车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弱势, 使其直接制约了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相对滞后又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5. 售后服务相对比较弱
与国外汽车所提供的服务相比我国的汽车服务业和售后和国外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服务的网点较少, 甚至很多的县市都没有相应的保修点, 如果汽车出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将车运输到较大的城市去维修。维修的周期有时候拖得很长甚至达到几个月。在很多时候维修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很多时候抱着希望去修车换来的结果却是令车主失望的。并且及时出现问题在后续的维权过程也显得比较困难。
五、提高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我国汽车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上述的问题, 提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些策略, 以期为我国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危机所导致的人们的消费理性的增加, 使得人们的消费更加的理性希望买到更加经济省油的车, 操控性较好的较小的紧凑车型成为了人们的首选。随着石油能源的进一步的减少, 新能源汽车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这方面比亚迪汽车生产了电动的汽车, 这种新型能源的汽车不仅降低了汽车污染而且对于日益短缺的能源也是一种代替。虽然该车还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销售业绩。但是可以遇见的是虽然石油资源的日益的枯竭, 未来这种新能源的汽车一定会在汽车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 政府应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和加大购车补贴
(1) 加快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顶层设计, 抢占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
制定国家层面的能源发展的新战略, 确定发展的技术路线, 将以新能源和清洁发动机为核心的技术作为发展的目标以及阶段性的任务, 然后通过国家层面的组织使得政府层面提供支持、企业方面自主的研发, 高校方面介入研究等方式。
(2) 通过减税以及银行贷款等各种手段来促进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及应用的产业化
政府不仅要在引进国外的汽车方面努力最为重要的是在引进国外的汽车技术方面努力, 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手段来鼓励企业的研发。推进汽车的技术创新, 可以从国外引进相关的技术, 将这种技术国产化然后国家可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的补贴。
(3) 大力推进汽车产业战略重组, 提升产业集群水平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多以横向的粗放式的形式发展, 主要是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并购来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在国家层面来讲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来对兼并以及企业的重组等方式进行鼓励;同时鼓励社会各个行业的资本进入到汽车行业来对汽车行业进行注资以及重组等;在制度上甚至允许民营产业参与汽车产业的股份并允许其控股;对目前常见的国有企业通过不断的减持自身的股份来实现股权的优化配置;然而对于知名企业或者是国企之间的并购合作国家层面要严格对其进行审核避免垄断情况的出现。在进行产业组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汽车产业如何退出的机制。不仅要对汽车产业进行重组还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3. 提升中国汽车的外观设计
由于目前我国相对缺乏汽车产业相对的核心技术, 所以国内的汽车行业如果要想有所建树, 外部的工业设计以及内部的实在的技术上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目前的一项某个知名调查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车的外观也就是车的整体的工业设计是影响汽车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调查的时间在2009年调查的对象是具有购车意向的购车者参与调查的人数有5000人。通过调查分析与统计大约有25%的汽车消费者在选购汽车的时候会将外观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
4. 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塑造自主品牌
我国汽车行业的民族自主品牌正在不断的发展, 其中发展较为优秀的包括奇瑞以及长城的哈佛系列等等, 但是这些自主品牌相对于一些知名品牌如奔驰、奥迪、宝马、甚至是日本的丰田等系系列车型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汽车知名的品牌首先较少其次相对也缺乏竞争力。由于研发的相对滞后使得无法做出一款较好的产品。所以如果要塑造自主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要加强自主研发的能力, 如果要实现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就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 国家层面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这种自主研发进行鼓励, 以促进我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5. 加快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优化汽车产业供应链
我国汽车对于国外汽车零部件的依赖性非常强, 一般国内的生产某合资或者知名品牌的汽车都是从国外来进口零配件然后在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进行组装, 而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就获得不了任何的零部件加工后的附加值。更为突出的是很多购买进口车的车主苦于汽车某个零部件坏掉之后需要将汽车返回到国外进行返厂维修或者是要从国外来进口汽车零部件等待维修, 这种情在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来看是非常普遍的。所以针对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增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力:大力提高我国在汽车零部件行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国家层面要鼓励汽车自主生产研发汽车的零部件而不是过分的依赖于进口, 只有将进口转化为自主研发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这种运输以及关税层面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自主研发的成本。而且国家要对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企业给予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 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来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的能力。
六、结论
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目前正向世界贸易强国跨越。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不得不面临出口效益低下和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难题。要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成功跨越,就必须认真审视我国外贸发展状况,细致分析我国外贸竞争力水平、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 竞争力; 优势; 指数。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已清醒地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刻注意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陕西;竞争力
本文侧重于陕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结合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的特征,最终选择了国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这三个指标。
一、指标分析
1. 国内市场占有率
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研究陕西省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若分析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整个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则意义不大。所以文章研究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即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P=S/C
其中,P代表陕西省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S表示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C表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即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通过查询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可以得到2002-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这样就可得到国内市场占有率数据。通过计算发现:由于受到“非典”事件的影响,2003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相比较2002年来说都明显下降,从而导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但随着事件结束,这两者都有所回升并明显增长,从而带动市场占有率的回升。直至2009年,由于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势必会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使得这两者纷纷增加,从而带动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总的来说,2002年到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基本稳步提升,表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加强。但是,整整十年时间,市场占有率仅从1.7%增至3.2%,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还是非常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即一个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出口的比率对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率之比。若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而大于1.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到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中,则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就等于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的二者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RCA=X/aY/b
其中,X表示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a表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Y表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b表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若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而大于1.25,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根据2002-2012年所需数据计算,陕西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一直在0.5处上下波动。由于受到2003年“非典”事件、2007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事件的影响,这几个年份的RCA指数都低于0.5,位于0.4左右的水平,其他年份都位于0.5水平之上。总体来看,从2002年到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有增有减,相对来说呈现了不稳定的趋势。而且,整整十年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没有一年是超过0.8的。根据前面RCA指数的分析,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经济体的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也就是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3.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增长率与该国或该地区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之差。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本文,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优势指数,就是指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与陕西省货物、服务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差值。二者差值越大,表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越明显。其计算公式为:E=P1-P2
其中,P1表示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P2表示陕西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E大于0时,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E小于0时,说明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
通过计算可知,2002-2012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毫无规律可言。值得注意的年份仍为2003和2008年:2003年“非典”事件的影响,使得当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为负值,而其他年份都为正值。除此之外,当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优势指数也是这十年间最低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当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在其余十年的正值之中较低。2002-2012十年间,陕西总的贸易出口增长率,变化范围比较大,数值忽高忽低极其不稳定。陕西只有2004、2009和2011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大于0,说明这三年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而其余年份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均小于0,说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十年以来,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有正有负,且负数多达6个,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极其弱。因为影响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才会如此大幅波动,不过,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旅游服务贸易较强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两大特征。
二、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总结
从市场占有率指标来看,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还不到3.5%,且大多在2%左右浮动,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还是非常小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来看,其没有一年是超过0.8的,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来看,其多为负数,说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极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薄弱。但是,这也表明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提升空间还很大,发展前景也还很广阔。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合理规划,给予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会得到明显提升的。(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4篇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近年的报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在中国新一代消费者追逐全球高档品牌的同时,世界品牌对中国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各大国际品牌纷纷推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系列。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例如,广州太古汇商场今年9月正式开张,各大国际名牌,包括LV、GUCCI、CHANEL等皆有进驻。
高级服装属于奢侈品的一个重要分部,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级服装市场发展历史久远,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是众多国际品牌的发源地。国际高级服装企业作为跨国企业,其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利益。越来越多品牌进入中国大陆,对中国大陆的服装行业的供给、需求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各种企业行为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前,对于奢侈品及奢侈品行业的市场及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对外经贸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贝恩咨询公司每年都会发布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高盛、安永、麦肯锡等都对奢侈品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定期研究和报道;越来越多学者在期刊杂志、学位论文中发表对奢侈品行业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奢侈品研究者着眼于奢侈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市场营销,很少专门研究高级服装行业或奢侈品行业的国际贸易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贸易理论来分析国际高级服装品牌对中国贸易的原因,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也有助于正确理解高级服装企业、借鉴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
一、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方式及三个阶段
(一)奢侈品贸易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奢侈品的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通常是混合在一起的。王欣(2008)认为,奢侈品贸易可以分为三种:普通进出口、伴随服务贸易产生的货物贸易、资本直接输出。
普通进出口是最为直接,也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奢侈品贸易方式。这种方式成本高、贸易壁垒高、效益较差,在国际较为成熟的奢侈品市场,这种方式已经不是主流。但是在中国市场,直营的方式仍是大多数国际高级品牌所采取的方式。如LV、CHANEL、BURBERRY等,都直接在高档的商场设立专卖店,销售成品。
利用这种渠道,国际高档品牌能够较好地控制新店面的选址,打造奢侈品高档、高质量的品牌形象;通过店面方式与目标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营销,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得整个贸易销售的过程中,各环节的利润达到最大;在中国大陆控制供给,使商品供给始终处于不饱和的状态。
在伴随服务贸易产生的货物贸易方面,旅游业对奢侈品消费影响最大。由于中国大陆市场并不成熟,人民币不断升值,很多高消费人群都选择到国外直接购买奢侈品。根据贝恩公司对中国奢侈品行业的研究,中国奢侈品境内消费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上升,但是仍然不足50%[1]。很多中国大陆消费者都愿意到港澳,或者产品的原产地购买奢侈品。
国际奢侈品牌的资本直接输出主要表现在其为与东道国国内品牌通过合资、并购的方式,成立新的子品牌。在发达国家这种做法十分普遍。PPR集团于2004年拥有GUCCI集团99.4%股份,2007年止共拥有PUMA品牌62.1%的股份;LVMH集团旗下有子品牌LOUIS VUITTON、1996年加入的LOEWE、2001年加入的FENDI等。
徐雯(2009)对奢侈品进入中国的区位因素、产业因素和公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区位因素(WTO政策和文化距离)对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进入模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市场环境、政企关系、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知识和经验积累对中国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程度不大。”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的方式明显倾向于新建子公司,而不趋于选择与本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在新建的合资企业中,国际品牌的股权越来越高。总体而言,国际品牌在华投资倾向于独资、控股。国际奢侈品牌主要进入基础设施好和交通便利的一线城市。城市人均消费能力高对奢侈品牌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政策因素也对国际奢侈品牌有着正吸引力[2]。
高级服装是奢侈品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部,可认为其贸易方式即分为直接进出口高级成衣、伴随旅游服务产生的货物贸易,以及国际企业资本直接输出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成立新品牌。
(二)国际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级服装行业呈现寡头垄断市场态势。根据周婷对中国大陆的高级服装市场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能够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世界一些国际品牌,如金利来、梦特娇等,都试水中国市场。这些品牌并不是世界一流品牌,但是帮助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了解到了国外的服装品牌,并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贸易逐步发展,国际一流品牌逐步为中国大陆消费者所知。但这一时期的国际品牌一般都选择亚洲其他国家作为跳板,由经销商代理,不直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90年代末,多个国际品牌逐步尝试在中国大陆直营,如1997年LV取消代理商,直接进入中国大陆。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但高级服装品牌发展不平衡、地域集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中国大陆的高级服装贸易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根据2010年贝恩咨询公司发布的对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中,高级服装(男、女服饰)市场总额共达98亿人民币。前五大品牌约占50%市场份额。男士服装前五大品牌分别是:AMARNI,BOSS,BURBER-RY,DUNHILL,Ermenegildo Zegna。女士服装前五大品牌分别为:AMARNI,BURBERRY,CHANEL,GUCCI,Max Mara[3]。
一线高级服装品牌扩大市场,新兴品牌也不断介入,市场分布集中,基本上直营店、专卖店只能在发达城市的高档地段可见,例如北京国贸商城,上海浦东,杭州大厦等地。同时,国际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寻找市场突破点,但并不是销售的重心。产品加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消费者对高级服装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4]。
从单纯的批发贸易逐步增加零售贸易。BURBERRY就在2010年以7 0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其中国大陆特许经销商,Kwok Hang Holdings Ltd,旗下的50间零售店,实现对零售店的直接控制,并称这项收购能够使BURBERRY在20112012财政年中增加高达2 000万英镑的运营收入[5]。高级服装品牌在中国大陆继续大力进行门店扩张的同时,奢侈品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越发重视网络平台。网购奢侈品也初见端倪,但是仍不成规模。
另外,高级服装行业的进入壁垒非常高。打造高级服装品牌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一个季度的成衣要经过设计、发布、采购等环节,才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本也非常高,比如高级卖场的租金、全球范围的各类广告费用等,而且这类费用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所回报;有名气的设计与管理人才是高级服装品牌必备的人力资源,但是在中国大陆,至今没有全球有名的服装品牌或设计师,这方面的教育机构也寥寥无几。
二、价格歧视激励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一)高级服装市场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特征有:产品同质性、各厂商在市场中地位平等。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苛刻,当今世界市场极少出现完全竞争的情况。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则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三种。
其中,寡头垄断市场指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产商,每个产商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每个产商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单个产商在定价的时候,都会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因为一个产商降价可能会引发另一产商的报复性行为。产商之间的竞争可能是价格方面,也可能是非价格的。同时,产商之间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作为奢侈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分部,国际高级服装行业有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其中LVMH和PPR集团是行业的两大巨头。
LVMH集团1987年成立于法国,通过大力并购其他品牌以发展自身。其高级服装部旗下有不少国际高级成衣品牌,包括:LOUISVUITTON,Marc Jacobs,KENZO,FENDI,Céline,LOEWE,GIVENCHY。LVMH在全球有超过80 000名雇员,2 400间门店。其近年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资料来源:根据LVMH集团年度数据整理而得。
第二巨头法国PPR集团旗下也有不少国际高档服装品牌,包括GUCCI,Yves Saint Larent,Alexander Mc Queen等等。其在奢侈品行业内市场份额大,市场绩效良好,但是总体而言难以与LVMH相抗衡。
资料来源:根据PPR集团年度数据整理而得。
虽然其他品牌,如CHANEL、BURBERRY、VERSASE、PRADA等等,在全球范围的市场份额都无法与两大巨头分庭抗礼,但都有较大产品差异性,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高,因此也有一定的定价能力。这些产品差异来自于不同品牌各自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明确的品牌形象。
由于奢侈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打造国际化、高档次的品牌形象,扩大规模效益,所以,资本的直接输出、品牌的并购、企业的强强联合,仍然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短期内,高级服装行业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会被打破。
(二)中国大陆市场符合价格歧视的条件
由于出现了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产商生产一样的产品,却以不同的价格销售给不同市场上的消费者,这种现象即“价格歧视”。当企业拥有市场力量的时候,企业能够区分不同的市场并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在增加销量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单位利润,提高企业获利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资料来源:INTERBRAND咨询公司2010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
实行价格歧视的企业必须属于不完全竞争行业,有定价能力;市场必须有效分割,消费者不能在不同市场上倒卖产品;厂商在不同市场上遇到的需求弹性不同。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制成品都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高档奢侈品,差异性是产品的重要特征。LVMH与PPR GUCCI为行业内两大寡头,两者的定价、市场营销等等行为,都会相互影响,并影响其他品牌的企业行为。其他高级服装品牌有明显的商品异质性,所以,中国高级服装市场不完全竞争。
第二,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国内外市场通常能够有效分割开来。对于高档奢侈品而言,一般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税收较高、保护主义等,也由于高档品牌本身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很高,这个条件也能够得到满足。中国大陆市场有较高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消费者无法自由地在国内外市场倒卖商品,因此大陆市场可以认定为是一个有效分割的市场。
第三,产商在国内外市场上遇到的需求弹性通常有差异。在本国,产品销售渠道更多、覆盖面更广、知名度更高等,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低的需求弹性。然而在国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商品的需求弹性一般较高。在中国大陆,高级服装面对高消费人群,价格昂贵,而且覆盖的市场非常有限,需求变化会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上下波动,需求弹性比在原产地的需求弹性要大。
由此可见,中国大陆高级服装市场符合价格歧视的条件,而且成本较高,所以高级服装品牌在中国大陆市场实行更高的定价。比如BURBERRY的高级成衣,同一件女装上衣,在英国售价为1 20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2 000元。但是在中国大陆的售价大约为20 000元[9]。商务部在2011年3月22日发布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包括服装在内等奢侈品,中国大陆价格比美国高出51%,比法国高72%[10]。
(三)以LVMH为例分析价格歧视激励产品进口中国
由于国际高级服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其在不同市场进行价格歧视不仅能提高企业短期利润及消费者的满意度,而且能够规避贸易风险,扩大市场份额,塑造产品形象。
LVMH是一个大型的跨国企业,其总部在法国,旗下有高级服装品牌LOUIS VUITTON,LOEWE,Céline,Berluti,KENZO,GIVENCHY,Marc Jacobs,FENDI,Stefano Bi,等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国。作为高级服装行业巨头,其贸易行为影响着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行为。以LVMH为例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根据LVMH年度财政报告,高级服装部在20052010年间,不同国家的利润份额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美国、日本的利润份额逐年减少,而亚洲其他地区份额显著提高,欧洲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份额保持平稳。
日本及美国的利润份额下降部分是由于欧元兑美元、日元升值造成的。而多个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量增加是亚洲除日本外地区利润增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国消费者在境外旅游消费量大大增加,使LVMH的产品利润得到持续增长[12]。LVMH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在不同地区进行国际贸易,能够有效规避个别地区经济、政治或者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总体贸易利润下降的风险。
在中国大陆的高定价满足了高级服装品牌产品稀缺性的要求,并扩大了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在高级服装品牌的原产地,由于规模效应在达到一定的产量之后,产量的增加会对企业效益产生负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管理成本或控制成本变大,所有投入的均衡增加反而导致更小比例的产出增加。而且,在同一个市场产量超过临界点则迫使价格下降。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一方降价通常会引起竞争对手的强烈反应。因此,高级服装品牌在单个有效分割的市场中,通常不会尽量销售产品,而是把产量控制在利润最高点水平。
近年来,LVMH旗下品牌如LOUIS VUITTON和FENDI都不断在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扩大销售网络。FENDI更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在长城举行了时装表演,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所以,虽然出口到中国大陆市场,高级服装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与所得利润无法与在原产地相比,但在不损害企业形象和利润收入的前提下,国际品牌仍然进入中国,以打开国际市场,增加企业的销售量。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国际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能够实行价格歧视,并有在中国大陆市场实行价格歧视的激励,国际高级服装品牌不断扩张中国大陆市场。高级服装企业对中国大陆进行贸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大陆应制定相应政策,降低高级服装行业在中国发展的成本,适应高级服装行业国际贸易的趋势。
首先,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以助降低产品价格。目前来讲,中国大陆市场内国际高级服装的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市场。这种情况导致了国内消费者倾向于在中国大陆以外市场购买成品,因而中国大陆市场销量减少,损失税收。目前,商务部及学术界都在就降低奢侈品关税的问题进行讨论。降低国际高级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关税,有助于降低这些产品的价格,提高其对大陆消费者的吸引力,有利于中国大陆市场和行业的发展。
其次,更多鼓励国际高级服装品牌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降低投资融资成本。在国际高级服装行业,并购是双赢的方式,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东道国发展自己的品牌。如今中国大陆缺少自己的高级服装品牌,因此鼓励国际大品牌以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能够加速本土高级服装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引进更多资金。
另外,积极培养高级服装行业人才,降低人力成本。无论是设计、制造、管理、研究等方面,中国大陆内该行业的人才都寥寥无几;研究机构也屈指可数,并且基本上都是新兴机构。管理人才短缺。这跟发达国家的情况大相径庭。没有人才,高级服装行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要规范、快速地发展这一行业,就必须努力培养该方面的各类人才。
摘要:根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用文献分析方法,可研究得出中国大陆高级服装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结论。在中国大陆市场中,企业能够实行价格歧视,以有效规避贸易风险、扩大市场份额、塑造产品形象。为了更好发展中国大陆高级服装行业,中国大陆需要降低关税、调整政策,并大力发展相关人才。
关键词:高级服装,品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贸易动因
参考文献
[1]王欣.奢侈品贸易及其政策引导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2]刘雪梅.基于中国消费需求的奢侈品行业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3]丁振东.中国奢侈品消费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4]周婷.中国服装类奢侈品市场总体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祥棋奢侈品研究中心.
[5]徐雯.国际奢侈品牌中国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李朋.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牌之路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7]孙婕妤.我国奢侈消费初探[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8]魏大鹏.发展中国奢侈品行业,打造中国奢侈品品牌[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9]胡健.商务部:解决奢侈品价格“内外有别”问题[J].每日经济新闻,2011,(3).
[10]贝恩咨询公司.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2010-11.http://www.bain.cn/news.phpact=show&id=328.
[11]杨明刚.国际顶级品牌——奢侈品跨国公司在华品牌文化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6.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5篇
自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呈现减速增长态势,伴随着汽车消费的 日益升级,乘用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主流合资乘用车企业凭借产品优势,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利润总额;另外一方面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固守低端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为帮助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本文对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和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进行竞争力对标分析,并针对自主品牌竞争现状提出了我国自主品牌竞争力改善和提升的相关建议
。□
王军雷康凯
1汽车工业企业竞争力概念
汽车工业企业竞争力是指在汽车市场的
大环境下,一个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市场扩
张和盈利,在此基础上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实质上包含了四层含义:(1汽车工业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竞争力分析是
相对于合资品牌企业的竞争力;(2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优势;(3体现为企业持续拥有有价值性、稀缺的超群性和独特性资产;(4产品和服务以及资产特性状况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2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竞争力对标 分析
汽车工业企业竞争力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和理解,从价值收益的最终产出角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
……………………………………………………… ……………………………………………………… …………………………………
不仅要看到整体规模、市场控制能力、资源能力、各种财务数据以及盈利能力等,同时还要看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这样的理解,本文将汽车工业企业竞争力表示如下: 汽车工业企业竞争力=F(产业规模、市场控制能力、资源能力、经营财务能力、企业成长能力
因此,本次对标分析主要从自主品牌产业规模、市场控制力、资源能力、财务经营能力和企业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对标分析。本文所在图表都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信息资源开发室基于历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经济指标数据库开发得出。
(1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规模竞争力
评价企业规模的主要有汽车工业产值、总资产和从业人员人数三个指标。目前,业内更多关注的
是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实际上汽车工业总产值更能清晰的说明产业规模情况。根据测算,2005年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都在40%以上,但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大部为低端产品,单车价值相对较低,所以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值只占乘用车总产值的20%左右,2009年在国家相关政策刺激下达到最高为25.6%,但2010年和2011年伴随着汽车产品消费升级,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值所占比重呈下滑趋势,特别是2011年已经下滑至20%以下。而我国自主品牌营业利润所占比重则更低,特别是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盈利仅占乘用车企业总盈利的4.7%,95%以上的利润被合资企业赚走。所以说,从产出规模来讲,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呈下滑趋势。
图1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历年市场占有率、产值占比和利润占比情况 从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年末资产来看,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总资产占比为32.5%,高于产值占比;但实质上,大部分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都面临产能利用率偏低的情况,比如有些企业产
能达到70多万辆的水平,实际上产量不足10万辆。从年末就业人数来看,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共解决了54.2%的就业人数;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还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表1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资产、年末就业人数占比从分企业情况来看,合资企业的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三家企业的汽车工业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而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仅有7家超过100亿元,但都不超过500亿元。
(2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控制力
总体来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中低端产品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42.2%。但受汽车产品消费升级、合资企业
分品牌产值占比年末总资产占比 年末就业人数占比
乘用车100.0%100.0%100.0%自主品牌占比 19.4%32.5%54.2%80.6% 67.5% 45.8%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 自主品牌乘用车利润占比 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值占比
产品下移以及合资自主的影响,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低端产品的竞争力正在减弱。
从车型来看,交叉型乘用车基本上都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农村汽车市场对交叉型乘用车的需求还会保持一段时间,但增速将会下降;我国轿车产品主要是8万元以下产品,主要购买群体为初次购车人群,伴随着汽车产品的消费升级,换购群体选择的车型大多为合资品牌车型,这种趋势对自主品牌产品非常值得注意;随着MPV产品进入家庭,家用型MPV越来越受欢迎,使得我国自主品牌MPV产品近几年增长较快;自2007年起,我国自主品牌MPV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但高端、商用型MPV依然是合资品牌占主导。SUV车型是消费升级受益最大的车型,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自主品牌SUV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合资企业大多都推出了高端SUV抢占了SUV市场,而国内自主品牌SUV企业除长城外,大部分是产品低端化,停滞不前。因此,自主品牌SUV的市场控制力正在减弱,很多实力不行的SUV 企业将成为被兼并重组的对象。
图22011年主要乘用车企业分企业产值情况图3历年分车型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
(3自主品牌乘用车资源能力竞争力
资源能力是指企业内在能力的外部表现,不同企业在资源及其积累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竞争力的差异性,企业内部资源及其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衡量企业资源能力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装备水平和工程技术人员。
从全员劳动生产率来看,主要合资品牌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多都在400万元/(人·年,而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则大多在200万元/(人·年以下,差距很大。
一汽-大众上 海 通
用 上 海 大 众 东 风 日 产 北 京 现 代 上 汽 通 用 五 菱
长 城 汽 车 奇 瑞 汽 车 江 淮 股 份 一 汽 轿 车 吉 利 控
股 比 亚 迪 汽 车 工 业 产 值 , 亿 元
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 自主品牌SUV市场占有率 自主品牌MPV市场占有率
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和自主品牌乘用车都呈现增大态势,一般来讲企业发展都会有负债,只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企业经营不
会受到影响,对于汽车行业来讲,60%以下为比较合适的资产负债率。从图7可以看出,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接近70%。
(4自主品牌乘用车经营财务竞争力
衡量企业经营财务竞争力主要有三个指标:营业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负债率。
从营业利润率来看,在2008年以前我国乘用车市场消费主力更多的是以低端乘用车为主,所以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2008年以前保持比较高的盈利水平;但2008年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盈利能力呈大幅下滑趋势,特别是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营业利润率为0.5%,个别自主品牌企业面临
巨大的生存压力。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第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部分城市限购推动了汽车产品消费升级,低端产品盈利能力下降;第二,劳动力成本和物价的上涨增加了企业成本;第三,产业规模扩张太快,销量增速放缓使部分闲置资产成为包袱;第四方面,竞争加剧的结果,合资品牌产品下移、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动,进一步加剧了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
图42011年主要乘用车企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图5
历年自主品牌乘用车营业利润率
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来看,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大多都在3以上,而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则有2左
右,特别是2011年下降到了1.7,这说明我国自主品牌企业产成品的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图6
历年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 一汽-大众 上海大众 东风日产 上海通用 北京现代 天津一汽丰田 上汽通用五菱 长城汽车 奇瑞汽车
一汽轿车 吉利控股 比亚迪 万元/︵人·年︶
图7历年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资产负债率(5自主品牌乘用车成长能力竞争力
汽车企业的成长能力主要是对目前企业适应社会与市场程度的判断,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判断企业成长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连续两年或多年平均增长率、品牌影响力和企业人才凝聚力。
尽管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所占乘用车产值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自主品牌企业在研发投入上面高于产值占比,大部分年份都是40%以上,历年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在2%以上,高于乘用车企业的平均水平,个别企业高于3%;这进一步说明,尽管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但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并没有减少。
图8
历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费用占乘用车研发费用比重
从2005年至今,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跟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共同成长,从多年平均增长率来看,主流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并不低于合资品牌乘用车企业。特别是长城汽车, 2005年营业收入为49.6亿元,到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了439.5亿元,6年间营业收入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43.9%。
图9主要乘用车企业连续多年平均增长情况 合资品牌自主品牌 一汽-大众 上海大众
东风日产上海通用北京现代 上汽通用五菱
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一汽轿车吉利控股 比亚迪
2009~2011平均增长2007~2011平均增长2005~2011平均增长 100% 90%80%70%60%50%40%30%20%10%0% 战略研讨 从品牌竞争力来看,长期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 主品主要以1.6L以下产品为主,从品牌形象已经被,品牌形象难以提升,所以消费 冠以“低质低价” 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同度不是很强,特别是二次换车 基本上不考虑自主品牌车型。因此,自主品牌企业 亟须改善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服务水平,提升品牌 形象。从企业凝聚力来看,企业平均工资是稳定人才 3.0 2.5 2.0 1.5 1.0 0.5 0.0 一 汽 大 众 上 海
大 众 东 风 日 产 上 海 通 用 北 京 现 代 上 汽 通 用 五 菱 队伍的关键指标,本文利用企业平均工资除以当地平均工资作为工资指数,工资指数高于1的企业职 工在本企业工作有优越感,企业凝集力强,研发人 员队伍相对稳定。从主要乘用车企业来看,大部分 合资品牌工资指数高于1.0,而自主品牌业则只有一 半企业高于1.0。这使得在很多自主品牌企业中,企 业凝聚力相对差一些,人才流动较大。长 城 汽 车 奇 瑞 汽 车 一 汽 轿 车 吉 利 控 股 比 亚 迪 注:工资指数=企业平均工资/ 当地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图10 主要乘用车企业工资指数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在企业成 长竞争力方面相对于合资品牌并不很差,在研发投 入和连续几年营业收入增长方面优于合资品牌。争对手进行评估,找出造成自主品牌企业面临困境 的原因,指导企业制定较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在 市场销量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企 业势必将遭到淘汰,随着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将加快我国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因此,自主品牌,转变发 企业应深刻认识到所面临的“盛世危机” 展思路,以战略角度进行企业发展变革。()基于产业链进行兼并重组或海外并购,加 2 快自主品牌企业加际化进程 中国汽车企业数量庞大,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 展当地经济支技很多地方的汽车企业,但是由于缺 乏技术、管理而长期小而不大。可以说,大量自主 品牌企业与品牌的消失是自主品牌企业做大做强的 基础,而当前的市场困难是兼并重组最好的催化 剂,兼并重组是中国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的必经之 路。而要在兼并重组的道路上做到目标向前,思路 清晰,首先要研究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从产业链 角度找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优化策略,在了解产业链 缺失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组和并购,达到 做大做强企业的目的。因此,企业可以基于产业链进行兼并重组或海 3 提升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竞争力相 关建议 综合来讲,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产业规模、市 场控制力、资源能力和经营财力竞争力方面都存在 着较大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提升和改善竞争 力,寻求突破,以扭转不利的竞争形势。()着手竞争力对标分析,制定长远的战略发 1 展规划 对标就是为了寻找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 困难的生存环境中取得领先地位的厂商,必有其独 特的成功之道,通过对标可以帮助自主品牌企业认 识到发展过程中与外资整车企业的深层次差距,借 鉴外资企业的优点来弥补内资企业的不足,从而达 到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自主品牌企业应
该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自主品牌 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认识评估自身实力,并与竞 / 2012.10 / 汽车工业研究 / 15 战略研讨 外并购,来提升企业技术实力。目前,基于产业链的兼并重 组成功的例子较多,如潍柴收购湘火炬,进而控股陕汽、法 士特、汉德车桥,使得在重型车产业链上发动机、整车、变 速器和车桥等产业链上核心技术都被潍柴所掌控;乘用车方 面,北汽股份发展自主品牌时一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海外并 购,先是购买了萨博93的知识产权,收购了威格尔变速器, 后又收购了德国的伊拉尔,从产业链上实现关键环节被企业 所掌控。()尽早推出中端产品,建立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形 3 象 由于低端市场几乎无利可图,坚守低端市场,自主品牌 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中高 端产品,从品质、服务、品牌、技术上下功夫,提升产品质 量,改善产品形象。同时要建立企业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形 象。在战略上,应实施多品牌战略,实现产品性价比借位竞 争,从而改善产品形象;在战术上应善于消收全球的先进技 术、吸纳全球的优秀人才、加强品牌认识度宣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4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减速增长态势,并且自主品牌 在本土竞争中处于弱势,所以自主品牌企业应该在力保国内 市场的前提下,如果选择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亚非拉和部分欧 洲市场作为突破,占领外围市场,也很可能获得自主品牌的 新转机。首先,中国汽车在小排量、低价格车型的制造上具 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低端产品适合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需求;第二,国外市场的低端区域,由于购买力问题和产品 适应性问题,往往被国外主流汽车厂家所忽略,在国外低端 市场换车需求成熟之时,在借机向上发展,在高端产品上寻 求突破,将有机会在获得广大的国外市场空间的同时,获得 产品和品牌的上升空间,占领中高端市场,形成市场空间和 产品空间的立体化反包围;第三,随着出口量的加大、产品 品质的提升,品牌影响力也将逐渐形成。()要充分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危机,及早推动新 5 能源汽车研发进度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多,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 增加,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但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尽管投入很大,政府支持也很大,但新能源汽车研发进展缓慢。而国外汽车企业如丰田、本 田、通用、大众等都加大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并到得 了积极进展,如丰田普锐斯混合动
力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通 用也推出了VOLT示范运营车等,技术日趋成熟。如果国外 跨国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导 入到国内合资企业生产,如果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没有 跟上的话,将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 此,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留给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时间 已经不多,所以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应及早推进新能 源汽车的研发进度。■(责任编辑 远
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以及竞争程度的加剧,竞争力的概念逐渐的引起了各国学术界、政府、企业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和竞争对手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根据竞争力主体的不同,竞争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茌这些竞争力理论的分支中,企业作为基础经济单元,其竞争力理论是研究中的热点。竞争力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经济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企业竞争力,不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意义,而且是其他竞争力的源泉所在,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联合课题组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与企业家们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进入国际市场始终是多数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国际化的愿望和趋势不斷增强。但是,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更是使得企业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国际市场中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先进的技术,企业通过出口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扩大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但是企业在出口国外市场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国外市场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市场规则,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市场的规则与国内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出口的增长,中国制造产品占据了大量的国外市场,由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多数是打着价格的优势,因此不免会遭到很多国家的反倾销等对待,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因此,企业要想真正的占领国际市场,实现出口的实质性扩张,就必须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中,出口竞争力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上,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评价体系,竞争力的评价不是单个因素的简单比较,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出口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表现在出口额度的高低方面,更是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建设和提升,不仅要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而足与企业所处市场和产业等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将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特征。在企业自身因素中,对出口竞争力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企业规模,企业产品,企业经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对其出口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而言,大型企业在出口方面占有更多的优势,大型企业在资金和人力方面往往要优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其对新的市场的适应,以及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方面都要强于中小型企业,故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并且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出口贸易时所关注的因素不同,大型企业往往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它们更加关注的是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而中小型企业则更加重视自己的价格优势,对产品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
企业产品。产品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载体。产品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主要分为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产品的质量越高,价格越低,则产品的竞争力也就越强,这样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也越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目前对企业产品的要求更加广泛,其中产品的技术水平
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新产品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最有力,最稳定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些都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往往都存在着效率低下的弊端,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出口战略,也改变着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强弱。
企业人力资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在基础的生产环节,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企业管理层面上,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对企业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大有关系。因此,企业的人才结构越优化,则企业的发展和运作越畅通,企业也有更多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中与同类厂商竞争。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6。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顾客定位、营销文化、企业家精神相社会责任,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企业文化已经被证实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巨大。
(二)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在这里,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金融的支持和政府的支持两大方面。
企业出口贸易的正常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对流动资金占用较多的产品的出口企业,更是需要资金的保障,这不仅是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许多大型企业在制定出口战略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如果企业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投融资,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可以实现稳步扩张,出口贸易竞争力也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由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个要素是创造一国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而政府可以通过其行为和政策对这四个基本要素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国家竞争优势。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市场本身所不能触及的环节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方面进行协调和处理。具体针对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时,就要求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在税收、信息、规则、技术方面,制定和实施明确的目标,引导和促进企业实现出口的顺利发展,并为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不仅要从自身的因素抓起,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发挥产品的价格质量优势,而且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的出口贸易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服务,为企业出口的良性运转,以及在国外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12-16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7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
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服务经济时代。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也得到加快,服务贸易也相应取得了长足进展。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进口方面,中国也超越德国排名第二。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只有1 702.5亿美元,排名第四。而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在2009年就已达到4 700亿美元,高居榜首。需要指出的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是贸易逆差国。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进展显著。从规模来看,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也不断扩大,多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 624.2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在近二十年里有了较大提高,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还非常低,在最多的2009年也仅占4.5%,而美国占了14.7%。从增长率来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6.4%,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33%,远高于美国的14.6%,英国的18.3%。此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靡,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2.2%,降幅低于世界多数国家;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服务出口仍保持着32.4%的高水平增长率。
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分析。
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进出口部门,2010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 006.9亿美元、974.7亿美元和527.6亿美元。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在行业结构发展上呈现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服务贸易在进口和出口上均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2010年运输和旅游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47%,而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通讯等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的份额很小。第二,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和运输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不断扩大,而且在服务质量与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第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行业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不到20%,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服务人才的匮乏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区域分析。
从国内发展来看,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较小,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国际来看,2010年,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继续成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实现服务进出口2 209.1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1%。由于香港的发展对国内的依存度较高,中国对香港地区保持贸易顺差;然而由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服务业高度发达,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均表现为逆差。
二、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数额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映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不仅考虑了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考虑了其面对进口的竞争能力,它剔除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表示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表示i国(地区)服务贸易j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数介于±1之间。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完全出口专业化;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1表示该产业完全进口专业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各项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在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各行业TC指数都在缓慢上升,接近平均水平,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从各行业分项目来看,旅游和运输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运输服务作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头,竞争力一直较低,近年来有所提高,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2009年之后TC指数又有所下降。而同为中国进出口贸易老大的旅游服务业竞争力虽然高于平均水平,但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已低于平均水平。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与保险服务的贸易竞争力非常低,进口专业化程度很高。同时,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建筑服务发展迅速。
数据来源:根据WTO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不含政府服务。
与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相比,中国的竞争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与日本、意大利处于比较劣势,美国、英国、西班牙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并有所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这些劣势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但这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应该积极制定战略提升对策并落实行动。
三、制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 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缺乏智力支持是制约中国服务贸易等新兴知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紧缺、尤其是新兴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与中国软环境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等原因导致人才长期外流。因此人力资本的匮乏使得中国难以深入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与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
2. 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失衡。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而全球对现代服务业如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的需求迅速扩大,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却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并且中国服务贸易在地区分布上也表现失衡,难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3. 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时间很晚,还处在有选择的逐步的开放过程中,许多行业如金融、通讯业还处在对外资禁止或部分禁止状态,对外开放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高门槛的设置不仅使中国的企业无法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海外市场,也使得外资和高新技术难以进入到中国。
4. 国内服务需求程度不高。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个商品或产业才有得以支撑的市场,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由于区域、城乡、行业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直接制约了国内对服务的需求。
5.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不健全。
目前中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中央和地方部门对服务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也存在差异,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空白,部分已有的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或不符合国际规范;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经营混乱、行业垄断,不利于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服务人才。
首先,中国需加大对高等、专科、培训院校的服务贸易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加强专门培训。其次,增加服务贸易专业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最后,加强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尊重人才,科学评估,防止人才的流失。
2. 升级服务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旅游、餐饮、对外工程承包等行业,需要继续深化这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保持其比较优势。同时积极鼓励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龙头产业,发展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尤其是鼓励金融、保险等行业以合资、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推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3. 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服务贸易“走出去”。
现阶段中国对服务贸易应实行适度保护政策,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一方面,吸引外商服务投资,充分利用广交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内容,加速外资向服务产业部门移动,引入技术和竞争,增强国内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保护措施,防止国外服务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过大、竞争过度给国内服务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并且,在国际上增进与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合作,巩固提高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服务市场,开拓非洲、南美市场,增强国际直接投资,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4. 提高服务需求比重,扩大有效市场规模。
国家应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挖掘农村潜在服务需求;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对服务的需求;积极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从而提高服务需求的比重。
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首先,政府应制定服务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其次,建立行业协会,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再次,加强政府在国际间的服务贸易谈判,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国际地位和根本利益。最后,还应加深对WTO、GATT、CATS等相关条款的研究,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加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卫旭东,胡君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1,(3):22-28.
[2]周少芬,何传添.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比较与提升竞争力之见解[J].现代财经,2011,(2):51-57.
[3]邢孝兵,张清.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7):39-43.
[4]何亚东.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3):5-15.
[5]李玲慧.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71-72.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8篇
本文通过构建外贸结构与贸易竞争力之间的灰色关联模型, 计算两者的关联水平, 定量分析十大类出口商品对福建总体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变化情况, 以揭示各大类出口商品对福建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大小。
一、灰色关联模型的构建
先确定一个因变量序列和多个自变量序列, 设因变量序列构成参考序列X0, 自变量序列构成比较序列为Xi, 其中i=1, 2, , n。令undefined, 式子 (1)
undefined称为关联系数, 其中ρ为分辨系数, ρ∈ (0, 1) , 常取0.5实数。式子undefined称为xi关于x0的关联度, 它表示的是比较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影响或作用大小, 关联度越大则影响越大。
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完备性原则, 本文选取了福建统计年鉴1996~2007年的相关进出口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以贸易竞争力指数集X0′ (k) 作为参考序列, 其它各产业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比较序列Xi′ (k) , 表示第k年第i个变量的数据, i=1, 2, , 10;k=1, 2, , 12。Xi具体对应的产业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X1, 饮料及烟类X2, 非食用原料X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X4, 动、植物油脂及蜡X5,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X6,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X7, 机械及运输设备X8, 杂项制品X9,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X10。
首先, 通过计算得出福建各年外贸竞争力指数及十大类商品出口额的构成比重。为消除量纲的影响, 再对所得数据采用均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undefined。
三、灰色关联分析
以处理过的数据, 求得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差序列, 其中最大值为7.0006453, 最小值为0.0003373。并根据式子 (1) , 取ρ=0.5, 计算出1996~2007年福建十大类商品与贸易竞争力的关联系数如表1所示。
根据式子 (2) 求得各类产品的关联度分别为:r01=0.875804136, r02=0.740192228, r03=0.830495972, r04=0.774260701, r05=0.709007594, r06=0.866367142, r07=0.9213298, r08=0.962092411, r09=0.927192503, r10=0.872903734。
上述结果显示, 在过去12年中福建十大类出口商品对其总体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贡献程度, 各指标间的关联度排序为:X8>X9>X7>X1>X10>X6>X3>X4>X2>X5, 即:
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
从上面的排序可以看出, 对福建贸易竞争力贡献比较大或影响比较大的前五类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有四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 初级品则只有一类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为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 又取ρ=0.4进行了计算, 排序结果相同, 说明该灰色关联分析可行。
为更好地评判福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性, 结合各类商品1996~2007年平均出口构成比重和外贸竞争力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经计算各类商品平均出口构成比重排序为:
杂项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化学品及有关产品>非食用原料>饮料及烟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从上面的排序看, 前三类出口商品都是工业制成品, 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三者合计高达86%, 这说明福建的出口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与它们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基本吻合。
福建各年的出口贸易竞争指数显示, 从总体上看, 除1996年外都介于0.1~0.5之间;从商品种类看, 初级产品近五年的指数都为负数, 且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而制成品的竞争力指数呈上升的趋势, 除1996年外也都介于0.1~0.5之间, 其中, 杂项制品的竞争力指数均在0.7左右。这些说明福建总体的外贸竞争力比较强, 但初级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工业制成品则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特别是在杂项制品上有极强的竞争力, 但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弱。
而结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杂项制品等大类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贸易中也占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RCA指数基本都在1.25以上。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大类产品的RCA指数也介于0.80~1.25之间, 说明在这两类产品上也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四、结语
上述分析结果说明, 福建的出口优势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 但主要是一些劳动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如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杂项制品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等) , 而排在前列的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只有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 但它对福建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却最大, 因此应在保持传统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的同时, 集中优势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以进一步优化福建的出口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张明志, 王培伟.福建出口贸易发展与主要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之研究[J].亚太经济, 2006, 3:103~105
[2].汪洋, 孙林岩, 徐晟.出口结构对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灰色动态模型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08, 2:115~120
中国—东盟大米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9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大米贸易,竞争力指标
中国和东盟各国是世界上主要大米产销区, 自2002年“早期收获计划”签订大米优惠政策实施以来, 双方大米贸易量不断增长;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后, 随着大米等高敏感农产品税率的下降, 我国大米面临来自东盟更大的竞争冲击。本文选取三个状态性指标, 即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对中国东盟贸易中我国大米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比, 是反映某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指标。该比重越大, 说明该国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该国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通过对中国、泰国和越南三国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泰国大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 基本上在25%-30%的水平上波动, 且波动浮动小, 稳稳占据世界市场上1/4以上的份额;越南大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连年都高于中国, 在10%左右徘徊, 比较稳定, 而且随着东盟自贸区和“10+3”项目的不断发展, 其占有率将不断上升;中国大米的市场占有率最低, 尽管2009年中国大米的年产量13700万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39%, 是泰国的6.7倍, 越南的5.6倍, 但是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泰国的1/12, 越南的1/6, 自2003年以来, 一直都低于4%, 并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中国大米出口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 竞争力相比于泰国、越南等国较弱, 而且同两国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增大, 尤其是与中国大米总产量相比, 大米的商品率和出口率都是相当低的。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 又称净出口指数, 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该种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 位于-1到+1的区间内, 一般用来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若0.8
从图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中国大米TC指数与泰国、越南两国相比是很低的。20022009年, 中国大米TC指数大致在-0.1至0.5之间波动, 2003年竞争力开始减弱, 2005年降至谷底, 仅为-0.06, 这意味着该年中国大米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 在经历了2005年的谷底之后有反弹, 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2008年重新达到0.4以上, 可以预期今后中国大米TC指数会在0.4左右波动, 但仍说明中国大米具有较低的竞争力;而越南大米TC指数连续多年都接近于1, 泰国甚至达到1, 也就是说其出口量与贸易量基本相等, 这表明两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力。
从TC指数来看, 中国大米TC指数相对较低, 而且在短期之内很难有上升的空间, 与泰国、越南的差距还很难消除, 而且如果双方继续保持大米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态势的话, 中国的大米贸易条件有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恶化。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份额比, 反映了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若RCA>1, 该产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且RCA值越大, 比较优势越明显, 当RCA>2.5时, 则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若0
从图3中可以看出, 2002-2009年越南大米的RCA指数平均达到了37.6, 泰国大米RCA指数平均为24.1, 表明两国在大米出口上都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两国的RCA指数虽然有小幅波动, 但是总体比较稳定, 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竞争优势水平。相比而言, 中国大米RCA指数在2004年之前介于0.8到1.25之间, 仅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 自2004年起RCA指数一直处于0.5以下的水平, 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中国大米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而且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从RCA指数来看, 泰国、越南两国大米出口不仅在东盟具有优势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 中国大米竞争力同泰、越两国相比差距悬殊, 面对两国大米强势的竞争状态, 中国大米毫无优势可言。
综上, 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方面, 较泰国、越南相比都具有较低的竞争力, 而这种优劣悬殊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这使得我国在同东盟进行大米贸易时处于不利地位, 贸易逆差将不断增大, 因此, 我国应积极发展大米产业化经营, 提高质量, 打造品牌, 从而增强大米竞争力, 改善大米贸易中我国的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朱希刚.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 但增长速度很快。通过与外资服务业者相互间的竞争、合作使得外国先进的服务产品、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得以流入中国, 以提升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 从而促进潜在服务需求变为现实;为我国的工程承包、远洋运输等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条件, 这无疑推动了我国服务业发展。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禀赋比较高的国家, 且地大物博, 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 因而我国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还是占有相当大比较优势的。
(二) 劣势分析
1、主要以资源消耗大、劳动力耗费多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
虽然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 且服务贸易出口额列居世界第四位, 但出口的对象主要是传统产业部门如运输业、旅游业等。
2、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我国服务贸易自2001年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2007年以后,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服务进口发展平稳而出口却出现大幅度下滑, 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2009年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为295亿美元达到峰值, 比2008年多出180亿美元的逆差, 到2010年时, 虽然逆差值有所下降但仍然在200亿美元以上。
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新兴服务业如保险、运输、计算机以及信息、广告宣传、咨询等服务行业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截至2010年, 我国3/4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以及专利使用和特许经营的进出口地都聚集在北上广三地;除去东部城市服务贸易额, 中西部的服务贸易出口合计占比还不到10%。
资料来源:WTO世界贸易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分析
(一)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
在国际上, 通常会采用TC指数来衡量某一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它是指该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净进口总额之比, 其取值为-1与1之间。当TC的值大于0时, 说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比较强;当TC的值接近于0时, 说明其竞争力接近于平均水平;如果TC等于-1, 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只有进口;反之, 如果TC等于1时, 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只有出口。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TC指数尚未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表1所示,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TC指数一直为负,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在逆差状态, 尽管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1年的-0.08上升到-0.01, 但2010年又降为-0.06, 这期间, 世界同期的平均TC值高出我国近三倍左右,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还很薄弱, 整体上还处于劣势地位。 (表1)
(二)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重。它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提出来的用以衡量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 如果RCA>1, 则说明该国的该种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若RCA<1, 则说明该国的该种商品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对于服务贸易, 若RCA>2.5, 表明该国服务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若1.25<RCA<2.5, 则表明该国服务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0.8<RCA<1.25, 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平均一般的国际竞争力;若RCA<0.8, 则表明该国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5与0.7之间, 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还比较弱, 不具备比较优势, 属于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的国家。
综上, 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较为薄弱, 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三、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趋势研究
加入WTO以来, 中国政府逐步放宽对服务贸易的限制, 在WTO分类下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 我国开放了100多个, 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使得我国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然而, 我国仅在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竞争力能与发达国家相较, 其他行业的服务竞争力都很薄弱, 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还不够合理, 体现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文华, 崔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其政策性启示[J].2012.5.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旅游生产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旅游服务贸易开发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团队需要进行各类硬件设置的资金投入,而在开发不同性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形式也不尽相同。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投入会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受到影响,而成本的投入也不止简单的局限于现有的成本特点,而是涵盖了资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一系列成本资源。另外,知识方面的成本也是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成本。旅游资源开发不简单的局限于市场因素的分析知识和旅游团队的管理知识,也包括旅游领域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而积累的一系列经验。因此,旅游生产方面的多种类因素,都能在共同的作用下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使旅游服务贸易可以更好的进行形成性因素的科学分析,并受到生产要素的较大制约。另外,旅游生产要素不仅较为复杂,也拥有较为多样的来源。正常情况下,旅游生产要素受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主要影响,而在具备特殊性因素的旅游服务贸易开发领域,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开发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生产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时间持续较长,而影响的效果也具备不可逆转的特点。
(二)国内旅游需求
在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程度日渐加深的背景下,国内旅游的竞争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很多国内的购买力趋向了国内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另外,国内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很大程度上受产业规模的限制,使得我国境内的旅游服务贸易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境内消费力。因此,国内旅游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开放程度日渐扩大,使得境内旅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我国旅游市场的整体消费力同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使得国内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不能完全起到增强旅游消费质量的目的。因此,国内旅游市场的成熟度是决定国内旅游服务贸易发达情况的基础。研究表明,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不能保证旅游业的长时间兴旺,则不要在旅游业领域实施超前的开发,如果旅游资源开发过度,而国内旅游需求供给不足,则会造成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受损,最终造成旅游环境得不到必要的经济支持。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在进行市场环境探寻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国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作为主要参考内容,使国内的旅游环境可以更好的保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最终增强旅游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另外,我国境内的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维权意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低水平的消费心理状况决定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质量,因此,国内旅游环境中的一系列限制性因素是造成旅游服务贸易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完善相关法规
首先,政府部门要参考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计量模型,对相关行政任务进行规划调整,要从立法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的旅游贸易市场实施研究,使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路径可以长时间同旅游环境的发展保持一致。另外,要对我国已经完成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成功因素的分析,尤其要对我国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进行完整的分析,使全部的旅游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都能凭借丰富的经验进行推进。另外,相关法规的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将我国丰富的旅游服务贸易资源作为基础,使所有的法规都能适应旅游资源的开发需求,以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结合相关法律的需求进行完善。要根据现阶段的旅游法要求,对一些概念性法规进行细化,保证每一件旅游服务贸易活动都能在法律环境下进行推进,使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具备更高水平的正规化特点。另外,要对现有的旅游服务贸易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尤其要对一些存在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止,并对一些不能适应新时期情况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改,使所有的法规都能在旅游服务贸易活动进行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进行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法规的程序公正,避免旅游服务贸易的进行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使我国的全部旅游资源都能在良好的开发之下实现优势互惠。另外,要完善政府机构对法规的监管职能,保证全部的旅游服务贸易法规都能在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运作,并增强对市场换进的规范作用,使旅游服务贸易可以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好的保障相关参与者的权益。
(二)整合优质旅游资源
首先,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开发工作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进行推进,使旅游服务贸易工作可以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更大程度上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另外,要按照现阶段的国际旅游贸易运行机制情况,对旅游贸易活动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实施分析,使全部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过程中同世界旅游市场实现对接,以便全部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中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要构建共生整合的旅游资源整合体系,保证将全部载体基础上的旅游资源实施集中开发,使旅游服务贸易工作能够通过契约形式对服务贸易主体进行明确,以便全部的旅游资源可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开发权益的建设,以便所有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要根据旅游资源的主题特点,对旅游资源实施高质量的整合,使主题资源的开发可以和产业模式相适应,并保证后续的旅游服务贸易活动程序具备更加清晰的指向性。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中创意产品的关注,使所有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过程中实现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三)加强旅游服务贸易创意产品开发
要将旅游贸易创意产品开发作为重要工作,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工作领域同世界旅游组织等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以便旅游环境能够得到优化。要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环境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将文化创意产品同我国快速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结合,并为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实施创意产品开发,是提升旅游服务贸易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企业模式实施研究分析,并对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实施分析研究,使全部的旅游服务贸易都可以在整体竞争力的影响下进行合作机制的完善。另外,要结合现阶段的旅游服务贸易品牌要求,对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机制进行完善,使创意产品的开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带来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已经能够较为完善的实施理论研究,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明确,也能使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结果得到提高,因此,对当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01:52-58.
[2] 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02:78-83.
河南省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12篇
(一) 贸易发展现状
1. 贸易进出口总额。
由中部六省统计年鉴数据知, 从2004年到2013年六省贸易进出口总额都是逐年增加的, 其中河南省增长最多, 由66.13亿美元增长到177.92亿美元, 2009年之前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一直排名第三, 仅次于安徽和湖北, 2010年江西省超越河南省跃居第三, 随后从2012年开始, 河南省贸易总额比处于优势地位的安徽省高出100多亿美元, 为517.50亿美元, 稳居中部地区第一位。说明河南省的外贸发展速度较快, 贸易发展潜力较大。
2. 外贸出口依存度。
外贸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总值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国或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2010年之前河南省外贸出口依存度在中部六省中是最低的, 2011年为0.05超越湖南和山西排名第四。之后河南省外贸依存度一路飙升, 到2013年居于第三位, 为0.07。这一阶段虽然河南省依存度低于安徽和江西, 但是增幅较大。说明近几年河南省出口增加或者是G D P减少, 由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得知河南省从2004年到2013年G D P是逐年增加的, 因此河南省外贸出口依存度的增加是出口增加的结果, 其经济发展是外向型的。
3.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
外商直接投资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外贸吸引力的指标, 综合反应一国或地区贸易发展潜力。中部六省利用外资情况逐年攀升, 说明2009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 中部地区的优势地位凸显, 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吸引了外资, 出现外商直接投资稳步提升的现象。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2000年和2005年在中部地区分别以5.4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居第三位和第四位, 2010年以后稳居第一位, 2011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至2013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比排名第二位的安徽高出27.69亿美元。反映出河南省的外贸发展有很大的潜力, 基于此河南省更应该加强自身发展, 确保合理利用外资, 使其对省内经济发展发挥最大优势。
(二) 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即T C T I。式子表示为, 其中T C PI指竞争力指数, X代表出口额, M代表进口额。
该指标范围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
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等于-1表示只进口不出口, 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该指数等于1表示只出口不进口, 越接近于1表示贸易竞争力越强。T C PI与竞争力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取值为 (-1, -0.6) 和 (0.6, 1) 分别表示有极大竞争劣势和极大竞争优势;取值为 (-0.6, -0.3) 和 (0.3, 0.6) 分别表示有较大竞争劣势合适有较强竞争优势;取值为 (-0.3, 0) 和 (0, 0.3) 分别表示有微弱竞争劣势和有微弱竞争优势。
由数据得出中部六省2004年~2013年间贸易竞争力。总体来看六省贸易竞争力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起伏波动。其中河南省贸易竞争力波动幅度在0.09~0.35之间, 在六省居中, 但十年间贸易竞争力有所下降。2004年, 河南省贸易竞争力在中部地区居第二位, 仅次于山西, 2009年达到最低点0.09, 之后有所回升, 但到2013年仍没有达到2004年的水平, 下滑至第四位, 落后于江西、湖北和安徽。
二、贸易结构分析
河南省与中部地区其他五省在贸易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均处于显著优势地位, 外贸出口依存度也呈上升趋势, 其对外贸易发展较好。但河南省贸易竞争力却呈现下降趋势, 为什么在贸易发展较好的前提下, 贸易竞争力反而处于劣势呢?以下从河南省贸易结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由进出口额构成, 所以分析贸易竞争力离不开对贸易结构的剖析, 这也是与贸易竞争力紧密相关的指标。这里分析的河南省贸易竞争力主要选取河南省贸易进出口额前二十位实物贸易类别作为分析对象。按海关商品编码标准适当划分为三种类别:将未经过任何加工的资源和材料分类为原材料;将经过适当加工的用于再加工的中间产品分类为半成品;将可直接使用的产品分类为成品。
(一) 前二十位类别竞争力分析
表2-1是河南省贸易进出口总额前二十位商品按照类别划分后计算的贸易竞争力。原材料类商品贸易竞争力都为负数, 在-1到-0.6之间, 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半成品和成品的贸易竞争力为正数。但是半成品类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由有极强贸易竞争优势转变为有微弱贸易竞争优势, 说明近几年尤其2011年以后, 河南省“两高一资”产品 (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 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显著下降, 显示出我省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成品类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几年来在0.3到0.6之间属于有较强竞争优势产品, 其发展有比较优势。从数据可以看出, 处于劣势的原材料有轻微反弹, 但处于比较优势的类别其竞争力正在下降。为了进一步分析三种类别竞争力情况, 以下从河南省贸易进出口额前二十位商品类别占比和金额占比分别进行分析。
(二) 贸易结构分析
表2-2与表2-3分别是河南省贸易进口额前二十位商品按类别划分后的类别占比和金额占比, 表2-4与表2-5别是河南省贸易出口额前二十位商品按类别划分后的类别占比和金额占比, 如下表所示:
由表2-2出, 各年中河南省原材料进口类别占比最高且呈递减趋势, 进口成品类别占比呈上升趋势, 进口半成品类别占比变动不明显。表2-3, 截至2011年河南省前20位进口商品中原材料进口额占比最高, 均在50%以上;成品进口额占比巨幅上升, 五年内从5%上升到60%。结合表2-2和2-3, 半成品类别占比和金额占比均现小幅波动。说明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贸易结构在逐步调整, 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微调。
由表2-4得出, 各年中河南省贸易出口半成品类别占比最高, 均在50%以上, 且在2010年小幅下降后, 到2012年又反弹。原材料占比起伏波动频繁且呈小幅下降之势, 成品占比总体上升。由表2-5, 贸易出口前20位金额占比中成品金额占比六年间由8%上升至82%, 上升十倍之多。半成品金额占比从74%下降至14%, 下降幅度较大。原材料金额占比波动不大。结合表2-4和2-5, 可以看出半成品类别占比虽高, 但金额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 成品类别占比较低, 但金额占比猛增, 而原材料类别占比高于金额占比。原材料和半成品同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产品附加值低, 其特点就是成本高和回报低。所以才会出现类别占比高于金额占比的情况。成品类产品类别占比基本没大的变化, 但是金额占比却成倍增加, 足以说明河南省贸易出口结构中成品类产品附加值较高, 应该是今后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从河南省贸易进出口前二十位商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河南省进口商品中原材料产品居多, 而出口商品中半成品又占据较大份额。这类产品往往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如在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中经常出现的“未烧结铁矿砂及其精矿”、“精炼铜阴极”、“铅矿砂及其精矿”等。在21世纪新常态大背景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逐步从“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型”、“创新性”驱动模式尤为重要。
三、河南省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
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对优化河南省贸易发展至关重要。而当前提升贸易竞争力的关键问题是贸易结构的优化, 以及与贸易竞争力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状况。基于此, 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河南省贸易竞争力的三条路径。
首先, 应注重稳内需。由中部六省外贸出口依存度比较得知河南省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省份, 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出口需求的制约, 在保持省内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 做大出口企业经营规模, 树立优势产品品牌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另外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新型劳动密集型产品, 形成长期国际比较优势。
其次, 应注重吸引外资, 承接国外企业转移。一般来说, 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竞争力是正相关的, 因此加大外商投资力度有助于河南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 调整省内产业结构必然成为河南省突破目前产业困境的最优措施。一方面可以提升河南省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步伐, 改善在国内诸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吸纳就业的正效应。
最后, 着力点应落实到企业和政府方面。企业应当认清行业发展趋势, 认清企业自身所处的阶段。一是把握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二是引入合作机制, 降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三是引入人才、研发技术, 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革新技术, 创新发展方向, 拓展新的市场, 延长企业成熟阶段的周期;政府掌握大量信息资源, 运用得当将有助于调控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分析表明, FD I直接投资与贸易竞争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政府应降低外资进入门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为本地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本地企业转型和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对于积极投入转型的“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 生产企业, 政府应当给予相应支持力度, 实现企业稳步转型。
摘要:贸易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河南省与中部地区其他五省在贸易进出口总额、外贸出口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的对比, 发现河南省贸易竞争力较低且与其他经济指标发展不对称, 进而从河南省贸易结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河南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