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课程范文
PBL课程范文(精选12篇)
PBL课程 第1篇
1 在麻醉设备学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的意义
麻醉设备学是麻醉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属于麻醉学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与临床麻醉和急救医学相关的治疗设备和监测仪器[4]。我院在全国医学院校中最早开设了麻醉设备学课程 (2000年前为麻醉物理学) [5],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这门课程存在着“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该课程各章节联系较少, 跳跃性较大, 内容比较抽象。此外, 该课程涉及很多的物理基础知识, 而现在的高考机制使得每位学生的物理基础都不一样, 所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时, 很难兼顾所有的学生, 某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就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而对学习倍感吃力。
PBL教学法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按照科学家发现创造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改造、加以精简、加以缩短, 引导学生沿着简化的思维路线寻找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6]。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开展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通过讨论解答提出的问题, 从而形成一套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 实例
2.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五年制07级麻醉1班、麻醉2班作为研究对象, 1班作为实验班, 开展PBL教学, 2班作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2.2 研究方法
PBL教学法由“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小组总结”5个阶段构成。笔者按照该流程设计了教学案例如下: (1)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教师要先以章、节为单位,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自学研究的问题体系, 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问题设计既要符合教材内容, 又要贴近生活实际, 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7]。以麻醉设备学第四章“麻醉机”为例,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在手术室中, 麻醉蒸发罐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这样的问题与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 所以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 且该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总结出答案。 (2) 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学生以10~11人为1个学习小组,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查阅和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两周后,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 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做总结性发言, 组内其他学生做补充。在这整个过程中, 教师只指导学生, 没有在讲台上讲述和总结任何内容。 (3) 小组总结。各小组的组长将问题的最终结果写成书面材料, 由组长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向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 展示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展示完毕后, 指导教师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就上面的展示提出各种问题, 汇报的学生必须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解答。提问与解答的时间不于30分钟。在各小组汇报完毕后, 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少做一些点评。
2.3 结果分析
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以及笔试成绩分析表明, 采用PBL教学法之后, 实验班的学生对麻醉设备学课程的兴趣增加了, 成绩也比对照班的成绩高。
3 在麻醉设备课程中开展PBL教学的关键问题
3.1 问题的选择
在PBL教学过程中, 问题是把所有环节串联在一起的媒介, 是教学的起点, 同时又是学习过程的动力。只有选择恰当的、高质量的、常见的实践案例作为教学题材, 才能起到既让学生牢固掌握内容概念, 又锻炼学生实践思维能力的作用。首先, 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有层次性[8],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其次, 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去探索、学习;再次, 挑选的问题一定要有实用性。在麻醉设备学课程的PBL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所挑选的都是学生毕业走上临床岗位后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 这样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才会做深入研究, 从而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 可以有效进行知识迁移,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2 课堂的引导
在PBL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PBL的各个环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无论学生的想法如何, 教师不应批评否决,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 在学生偏离方向时适当地给予引导,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 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3.3 效果的评价机制
目前, PBL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尚未有公认的指标, 传统的笔试是最常采用的评分方式。该方式比较客观, 有利于进行量化评估和管理。然而, 简单的依靠笔试成绩来评价PBL教学效果是不够全面的, 因为笔试只能考查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点, 并不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对问题的决断力。因此, 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
首先, 需要改革笔试内容, 减少识记型的知识点, 增加知识应用的内容, 这样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 我们对麻醉设备学的笔试试卷从题型到内容都进行了改革, 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加了一些开放性的内容, 设计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 在PBL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 要对其参与热情、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评定[9], 并记录下来, 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再次, 在每次问题讨论结束后, 让学生交一篇书面报告, 在书面报告中, 让学生把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归纳总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书面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存在的问题
4.1 教师、学生对PBL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我国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LBL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突然接触PBL教学法, 会使其感到难以适应[10], 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历, 交流、合作与检索信息的能力都不强, 当需要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容易使其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是焦虑和反感情绪, 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我院将麻醉设备学课程从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改为了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这样学生的各方面技能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使得PBL的教学效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2 缺乏合适的PBL教材
目前, 国内大部分麻醉学专业都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麻醉设备学》教材, 该教材比较适合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因此, 在麻醉设备学课程中开展PBL教学缺乏相应的教材, 故编写适合PBL教学的教材成为PBL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4.3 教学资源短缺
PBL教学模式适合小班上课, 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 这就需要增加教师、图书馆藏书、教室、计算机等教学资源。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 各种教学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 极大地限制了PBL的推广。目前在我院也仅仅是个别班级、个别专业采用了PBL教学模式, 要想大规模推广PBL教学模式, 必然要面对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 短期内要增加足够的教学资源, 对原本培养成本就高的医学院校来说比较困难。
5 结语
在麻醉设备学课程中开展PBL教学模式相比传统LBL教学模式而言,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同时还能提高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也可提高自身素质。在现有条件下, 应该结合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PBL教学, 并结合LBL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麻醉学人才。
参考文献
[1]Colliver JA.E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researchand theory[J].Acad Med, 2000, 75 (2) :259-266.
[2]Hmelo CE.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theearly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xpertise[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1998 (10) :92-100.
[3]Newman M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VetMed Educ, 2005, 32 (1) :12-20.
[4]赵嘉训.麻醉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范从源, 郑方.麻醉物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6]刘渊声, 杨继庆, 屈学民, 等.医学物理学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18-119.
[7]崔炳权, 何震宇, 王庆华, 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7) :105, 118.
[8]吕磊, 张正厚, 李光宗, 等.浅谈医用物理学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原则[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2) :722-725.
[9]王月丹, 张燕, 徐兰, 等.中美两校教师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中八个问题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5) :97-99.
PBL课程 第2篇
【摘 要】针对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足,引入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详细描述了《工程流体力学》课程PBL教学模式实施步骤,讨论了PBL教学法实施效果,最后分析了成功实施PBL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问题学习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7)32-0023-002
【Abstract】I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course,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made it difficult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study.To solve this problem,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BL was presented.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actualizing approaches based on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demonstrated and the test result was discussed.Finally,the key issues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ere emphasized.【Key words】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PBL; Teaching Mode
0 引言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三大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能动专业本科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本?R倒ぷ鞯氖と文芰Α8每纬叹哂懈拍畛橄蟆⒐?式繁多、推导复杂、应用型强等特点[1],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对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等不良情况,必须对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分析了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入PBL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提出实施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讨论了应用PBL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特性,根据多年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践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模式,以学生熟悉掌握授课大纲内容为目标,教师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思考和理解,只是简单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背诵,学生无法体会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魅力所在,也无法体会流体力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美妙之处。
(2)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追根寻底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对很多流体力学概念主要通过对课本的记忆,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搜索而得出,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归纳和总结过程,也导致了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是凌乱记忆的,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现象,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无法将课程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系。
(3)传统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实验模拟法、数值仿真法和现场观测法,这几种方法相辅相成,相互验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很多结论和公式不是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而是基于系统的实验得出,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忽略实验背景知识的讲解、实验原理的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学生无法理解实验结论的意义以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应用推广,还让学生在实验教学时只是根据实验步骤操作实验,无法理解其深层次含义。应用PBL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课程教学采用基于PBL教学法进行改革。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3-5]。该方法将学生置身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全新情景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探寻问题的根源,利用课程知识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目的,经过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逻辑推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采用基于PBL教学模式后,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规划基于PBL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PBL教学方法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实施步骤如下:
(1)创建基于PBL模式的课堂讨论小组。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成员4-6人,为便于学生讨论和团队合作,学习可以自行组建团队,并推荐1名学生作为组长,组长接受教师分配的任务,负责组织本组组员进行讨论,协调组员对基于PBL模式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记录讨论过程,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根据课程知识点设置基于PBL模式问题。根据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按照章和小节进行划分,以每2个学时作为时间单元,针对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提问问题,在设计提问问题时需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等因素,使得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内部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在每次授完课后布置基于PBL模式问题给学生,小组组长在课后组织本组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查阅流体力学相关教材、电子数据库等不同形式的参考资料,通过组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和讨论,提出基于流体力学知识点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者对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并记录整个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论。
(4)小组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汇报。每次上课前,教师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随机抽取1-2组的学生进行汇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尽量做到每次请不同的学生来进行汇报,保证班上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这样也便于教师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掌握整个班级的学情情况。
(5)教师点评与分析。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在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前修课程知识和学生个性差异等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班级学情情况,在接下来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加突出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在有基础的情况下认真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相关知识点思考的片面性、不够深入等问题,同时听课也是对课前小组讨论问题的再一次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W效果。PBL教学方法实施效果
通过课后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有必要采取基于PBL教学模式、对课程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对课程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对教师讲授印象最深的知识点、对小组讨论印象最深的知识点等内容,学生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方法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值得提倡和推广,很多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知识点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增加了学习成就感。
同时也对采用PBL教学方法的班级进行了纵向对比,在试题题型、分值分布一样且试题难度相当的期末考试中,采用了PBL教学方法的班级比往届平均分高出5-8分,特别是在选择题、填空题方面掌握程度明显偏高,说明PBL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基于PBL教学方法讨论
通过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然而,要成功采用PBL教学方法,教师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PBL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采用PBL教学模式后,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变成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讨论时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面广、凌乱且发散的,这就要教师需要更深厚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巧妙地与课程知识点进行结合,灵活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
(2)设计PBL教学问题是关键。教师在设计PBL教学问题之前,要对学生先修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要充分分析整个班级的学情情况,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充分提炼课程知识点,形成难度适中又包括课程知识点的PBL教学问题。
(3)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核心。学生作为PBL教学方法的主体,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讨论小组的组合和组长的选举对教学影响很大,一个优秀的组长和配合默契的组员可以顺利地完成所分配的问题和任务,反之,便会出现任务完成不及时、完成质量差、不能充分调动所有组员积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PBL课程 第3篇
提要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PBL的内涵进行概述,之后从信息技术课程与PBL结合的优势角度出发,论述了PBL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与流程,并结合具体的课本内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使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下,PBL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中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PBL;教学模式
Based on PBL teaching pattern of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is a kind of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the problem a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BL, the follow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nd PBL advantage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the process of PBL in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textbook content is improved o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make its benefi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in current education mode, PBL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s challeng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PBL; Teaching mode
1. PBL概述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最早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经过多所机构的使用完善,PBL得到了认可并且在很多领域推广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PBL被引入到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世界上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始提出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与小组或者教师交流自主独立的学习。教师只是起着导师的作用,并不是像传统课堂上那样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使学习者发现蕴藏在问题中的更深刻的问题,完成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建构。因此,PBL更加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正如桑福德大学Dunawary教授对PBL充满激情的评价:PBL的过程是充满挑战性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明显的、势不可挡的。
2.PBL应用于中学信息课程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计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由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程目标要求并不符合,从而导致教育教学陷入误区。
2.1 PBL有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极强的学科,如果学习者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在现实中应用,那么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便没有了任何的作用。而PBL强调以问题为核心,一个精妙的问题是可以激发学生各个方面兴趣的,可以有效并且及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PBL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到一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工具性极强的课程。PBL强调学习过程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学生要将先前所学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全部运用到解决问题当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2.3能够培养学生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异质分组,组内成员每个人分工不同,因此,每个成员都要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将会很快成为独立的思考者,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终生学习。但是组内成员也需要从问题的不同角度来分析同一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当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之间一直存在着分数的竞争,已经渐渐的失去了合作的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3.PBL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
现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画制作逐帧动画制作为例,具体介绍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情感价值态度目标如下表所示。
nlc202309011029
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情感价值态度目标
了解什么是帧;弄清逐帧动画的特点;学习制作逐帧动画的操作过程逐帧动画的操作过程;提高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制作逐帧动画;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对使用flash的兴趣
3.1学习者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开始将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
在先前知识方面,学习者已经学习过了画图程序以及对flash的界面以及绘制工具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能够在网上搜集信息并熟悉软件的应用比如:PPT、word等。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软件运用掌握的熟练程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3.2教学设计的流程框架
基于PBL的教学设计要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思,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所以,从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PBL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流程如图3-1所示。
从流程图中看出,问题化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具有以下特征:
(1)确定教学目标
在以培养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高级思维技能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 设计教学问题
对于单个的教学问题来说,要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问题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对于整体的教学问题来说,问题集的设计要有情境特征,初次之外还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3)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心理特征,以创建面向真实的或者你真问题环境为核心,使教学环境更具有弹性,让学习者在沉浸在情境之中。
(4)教学过程
以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任务具有挑战性,富有策略,在技术的支持下增强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使学习者积极的发展思维技能和学习策略。
(5) 教学资源
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策略,教学资源要多样化、动态化、有层次,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具有方便性和积极性。
(6)教学评价
要从多个方面评价学习者的表现,有助于学习者反馈学习得失,优化教学结构。
3.3教学过程的实施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应用PBL模式的设计原则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少讲,学生多做,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因材施教,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3.3.1 创设真实的问题环境,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室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flash视频,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指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欣赏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引起学生想要尝试制作的愿望。
3.3.2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如果想要制作一个flash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问题动向,一旦学生有“跑题”现象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正常的“轨道”。
3.3.3 异质分组解决问题
教师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保每组成员的整体差异不大。小组收集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在这个环节中,允许学习者使用与他现有学习水平相符合的能力进行推理、分析,并应用相应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3.3.4 成果展示
每组选出一个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小组的作品并与同学交流新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其它同学对展出的作品进行点评、提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认真听老师的点评。如果课堂上的时间不够,教师需要在课下对未展示的作品进行点评,并与未展示作品小组的成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
3.3.5 学习评价及反思
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不同,基于问题的学习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更关注的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因此,应该以面向学习者高级技能发展和认知发展为主要目的。学生在小组内部对作品、自己和组员进行评价改善不足之处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炼,对学习内容加以补充。
4.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化教学面临的挑战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虽然扩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广度和深度,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已经习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1)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讲述出来,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即可。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他们很难适应角色的转变。
(2)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每一分钟去讲解知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愿意独立思考,过分的依赖教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的关注学习成绩,认为学生之间只存在竞争,不愿意合作学习,想要自己出风头。而问题化教学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寻找新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问题化教学要求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但是学生以往对于知识只是简单的记忆,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3)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信息技术课程并未足够重视,课程常被数学、语文等课程占用,人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主科”成绩,而不是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小科”,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成绩和名次比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
(4)教学评价面临的挑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是对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评价较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关心较少。在学校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就是传统的笔试考试,过多的重视量化的结果,而很少关心学习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形式上的东西,比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进程安排是否合理等,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Linda Torp,Sara Sage.基于问题的学习一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2]文艳平,秦国杰.PBL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3]胡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
[4]李瑞芹.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12
[5]李慧桂.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研究fDl.浙江师范大学,2006-4
[6]黄陈英.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VB程序设计》课程PBL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3
[7]徐彪.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上海教育科研,2005 (7)
[8]韩丹.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PBL课程 第4篇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数字信号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 (digital signa processor, DSP) 是专门设计用来处理数字信号的可编程微处理芯片, 其相关课程具备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 将学习DSP知识与解决工程问题有机结合, 围绕复杂的真实问题, 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1 PBL教学模式内涵
PBL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以问题为起点, 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合作共同解决复杂、实际或真实问题,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 借此过程使学生展开知识的建构, 掌握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1]。PBL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1 围绕问题开展教学
问题是PBL教学的起点和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应用[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整个PBL教学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
1.2 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并创造与之相配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促进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并且保证小组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发挥。PBL教学模式教师工作主要包括:搜集、分析、加工、评价信息方面的指导;引导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目标;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
1.3 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学习
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 因此PBL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和收集资料, 需要讨论和意见综合等协作学习, 这实际上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团队合作包括:方案设计、关键问题分析、疑难问题讨论和问题实施解答。小组工作责任明确到个人, 组员们需要尊重和接受他人的观点, 这就要求成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才能保证整个小组能成功解决问题。
2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 根据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自身特点,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开发能力。本课程将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芯片内外设配置能力;一类是信号处理应用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时钟配置、存储器配置、内置AD配置、终端配置、音频接口芯片配置、数字滤波、混响、回声等数字声效处理等。课时为48课时, 一次课为3课时。
2.1 问题设置
问题设置是PBL教学实施中的核心环节。课程中问题围绕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开展设置, 问题按照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类:外设设置问题和数字声效问题, 问题解决必须通过硬件平台实现。问题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具备真实的工程背景。
(2) 问题具备开放性和劣构性。
(3) 问题具有足够的复杂度。
(4) 问题具备层次性。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何设置。DSP时钟是重要的DSP外设, 时钟初始化是任何微处理器芯片正常运作的基础, 是DSP工程应用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只讲解时钟寄存器和时钟初始化流程, 学生听过就忘, 根本不会在实际DSP硬件系统上实现时钟初始化。在PBL教学模式中, 围绕“如在硬件平台实现DSP时钟初始化”问题开展教学, 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室。学生分成小组分析研讨问题, 根据研讨问题的反馈, 教师适时分析评价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如何定义时钟寄存器、如何对时钟寄存器进行位操作、如何验证时钟初始化是否正确等问题,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时钟初始化的可操作性方案。学生小组实施方案, 编写时钟初始化程序, 最后在DSP硬件平台实现时钟初始化。
2.2 教学策略与过程
PBL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参与性、过程性和小组协作能力, 在“数字信号处理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合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发布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方案制定、解决问题、总结与评价[3]。
(1) 发布问题。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 教师将问题和授课计划发布给学生、以便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每组3名学生。
(2) 分析问题。鉴于问题已提前发布, 要求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分析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初步分析问题, 通过组内的不断交流和探讨以发掘问题的深层内涵。
(3) 问题解决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对问题提前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节 (45分钟) 问题探讨课, 引导学习小组对深入理解问题, 明确问题解决方法, 各小组最终形成各自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4) 解决问题。在可操作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 各学习小组在硬件平台通过编程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5) 总结与评价。学习小组在硬件平台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教师以监控、质疑、验收成果等方式促进小组学习。问题的开放性导致学生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总结小组的各种问题解决方法, 并在下次课做出点评。
2.3 成绩评价
采用PBL模式开展教学, 需要相应的成绩评价方法。为了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法:
(1) 采用多元化评价形式, 既包括期末终结性评价, 又包括过程性评价。
(2) 采用了多元化内容评价, 不仅包括期末考试、问题报告, 还包括小组表现。
(3) 采用多元化主体评价, 包括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
课程采用作业和报告30%、小组表现20%、学生评价10%、考试40%的多项成绩累加的考核办法,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的不良学习习惯,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在“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 加深了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经过几年的PBL教学实践, 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更有效的应用PBL教学法, 还需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模式, 同时也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锐利, 刘芳.PBL教学与我国高校教学现实适用情况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校研究与评估) , 2008, (1, 2) :98-100
[2]张宏伟.基于PBL理论的问题设计[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5) :108-110
PBL课程 第5篇
由于心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课程中涉及的应用类内容较多,如消费、管理、咨询等课程。以往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授课模式,虽然可以传授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形成规范的课程计划,但在以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为教学口标时,存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改革,以期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PBL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逐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学科的教学。该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重难点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以实现教学口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沟通,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笔者在心理学应用类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发现虽然PBL教学模式存在上述优点,但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各课程教学口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后期探索过程中,形成了改良式的PBL模式。本文就这一教学实践过程和改良模式作以论述。
二、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而临的困境
(一)教师教学任务加重
PBL教学中,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大纲,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会涉及其他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教师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PBL采用的小班授课决定了教学学时数的增加。因此,从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量增加等方而,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和努力,才能满足PBL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任务增加,学时少
PBL教学在其创办地加拿大McMast大学实施的做法是:取消上课,以自学为主,7名学生与一位导师组成小组,以问题为基础,采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问。这种方式在提出问题后,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思维实践,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口标,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进而PBL教学需要的时间一般是传统教学的2-3倍,出现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课程时数之间的矛盾。
(三)学生接受程度两极分化
大学课程内容所需的思维方式与中学不同,在PBL教学中,表现尤其明显,学生之间表现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正确应对查找资料的课外任务。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收集资料和课程讨论时主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只注重知识记忆,忽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PBL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PBL教学的效果评估,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对照班的实践教学中.笔者曾尝试采用两种评估方式一种保持原有传统知识点和知识框架考核;另一种尝试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考核。但从实际评估效果看,这两种方式都不理想。按原有传统教学进行的知识点考试,无法与PBL教学模式匹配,教学内容和效果都无法体现,使学生对PBL模式有排斥;而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考核,虽能凸显PBL教学优势,但学生的专业化知识无法充分体现,且过细过多的打分内容也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三、完善PBL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缩小PBL教学比例,整合传统教学法
PBL教学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而现实教学情况是普遍压缩教学时间,所以,很难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在现有教学情况下,必须将原有的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教学为主,配以PBL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约为4.,到3.,的比例。PBL教学可以作为讨论课存在,也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环节实施。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结合既保证了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又保障了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问题情境,解决问题。
(二)扩展PBL教学时间,注重课前准备
由于课程内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将课程的很多准备工作放在了课外时间进行。首先,在课程开课之初,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意义和学习口标,讲解PBL教学模式;然后对学生分组,告知学生讨论课的预定题口,以使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模式,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在每次PBL讨论课前一周,与学生确认讨论题口及分析所需准备的材料,提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有效保障PBL教学容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浓缩教学环节,选取经典案例
PBL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假设、总结等五个环节。在正式的PBL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实际教学学时要求。因此,我们将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分组等内容在课前布置完成,而在课堂上,重申问题后直接进入课堂讨论与总结。在讨论过程中,选取精干的小型案例。选取的`典型小型案例需要具有知识性、启发性、时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可以在一堂课内解决问题。之所以选取小型案例,因为问题过大,内容过于宽泛,学生收集资料时口标不明确,在讨论过程中难以深入探讨。而这种案例选取模式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资料,讨论比较充分,再配以教师的资料补充,能够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背景,促进了学生发言,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思辨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热情被激发,能够主动学习。
(四)实施小班教学,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保证PBL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有效监管,PBL教学以小班教学为主,课堂讨论以小组形式开展。全班一般分为4-5个小组,每小组约5人。小组划分在课程开始之前完成,整个课程进行中基本不变。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合作程度,方便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允许个别学生根据讨论内容改换小组_但从实际操作看_很少有学生变动。
小组讨论过程包括组内讨论和组间讨论。讨论题口分成两类:一类是各组讨论相同的题口,形成组内方案,再在组间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度;另一类是围绕主题,各组间站在不同角色立场上,分别提出应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广度。在正式课堂讨论时,教师重申问题情境及背景,组内小组成员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情况进行自行讨论,然后进行组间讨论,也可以根据情况再次组织组内讨论,通过组内和组间讨论交互的形式,各组内逐渐形成一致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各小组各推选一名成员分别进行汇报。而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不断巡视各小组,引导讨论方向和控制讨论进程,但整个讨论过程中尽量不打扰学生的自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汇报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解决学生遗留问题,为各小组打分。
PBL课程 第6篇
摘要: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结合《船艇原理与结构》的教学实际,探讨在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能力。
关键词: PBL教学法; 船艇原理与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U661
一、引言
《船艇原理与结构》是研究船艇航行性能和结构常识的一门学科,是船艇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有:船艇静力学、船艇阻力与推进、船艇结构等教学内容,其内容涉及面广、课程教学复杂,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船艇航行性能及结构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今后正确使用和管理维护船艇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船艇原理与结构》课程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法,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教学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第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不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同时,《船艇原理与结构》还存在着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考核方式不科学,不注重综合能力训练和培养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基本素质不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摆在课程改革中的首要问题。
二、PBL教学法简介
PBL教学法全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learning,PBL),是由加拿大Memaster大学的Barrows教授在1969年最早明确并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1]。PBL教学法主要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整体设计和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具体的问题,发挥主动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实践,以达到教学目的。该教学法改变了单向教学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目前,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劳动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在《现代医药卫生》杂志上发表了《PBL教学法在军队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其实际应用效果显著。目前该方法在欧美已经全部在医学教育中推广实施,并逐渐扩展到其它领域的教学中,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中也已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会计学会于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简称AECC),接受当时的“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资助,在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报告中首次强调提出会计教学的方法,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团队和小组学习的方式。通过实践证明,在会计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更强,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PBL教学法实践应用研究
1.教学主体的确立
PBL教学法与传统的单向教学法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运用调研、思考、讨论、总结、报告、实践等多种手段去达到教学目的,学习过程由学生自觉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启发和帮助的作用,这种主客体的转变有利于让原本刻板的教学关系变得宽松、灵活和平等。此外,这种转变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此外,PBL教学法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代替班级授课。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集体讨论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克服了原本学生之间交流不多的弊端,学生之间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的编排
《船艇原理与结构》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工程实践性,它既涵盖了船艇的各项航海性能等理论知识,又是船艇在建造和维护保养等过程中的规范总结。如何利用PBL教学法将课程内容编排得更加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增强学习效果,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的编排,利用PBL教学法形成一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全新教学模式。
例如:在“船艇大倾角稳性”这一节中,存在着大量公式推导和运用,学生普遍反映理解较为困难,但如果利用PBL教学法将能将船艇实际案例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分解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阅,在集体讨论后形成研究报告,最后教师进行讲评。这个过程不再注重对书本上公式的推导,而是引导学生能够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仅仅依靠分数并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员的水平,不便于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在PBL教学法中提倡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外,还可以运用辩论、研究报告、实践操作、情景测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来进行,考核内容也尽量选择一些开放性课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可以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让谈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呈现出来。
四、结束语
《船艇原理与结构》的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讨在《船艇原理与结构》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运用船艇性能相关理论去解决船艇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正确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船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忠信,陈庆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6-78
[2] 谢仁恩、陈曙光等.国内教育领域PBL研究的定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2)
[3] 刘源.船舶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 步懷恩,王泓午,赵铁牛.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
PBL课程 第7篇
1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4]:一是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二是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三是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典型的PBL教学法包含了问题的定义、解决和迁移等三个步骤[5],即首先由教师给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要求,并辅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分析;然后由学生相互协作,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则是由教师完成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和分析。
2 数据库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问题是PBL的基础、出发点以及引发学习活动的主线,问题设计的适当与否是PBL学习成功的关键[6]。在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就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以问题的提出、分析、求解为教学过程,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课程知识点本身的问题,二是关于数据库应用的问题。
2.1 课程知识点问题
传统的“概念理论应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灌输式的被动知识接受状态,既不利于主动性学习氛围的形成,也给学生造成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零乱的感觉,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PBL教学模式,在讲授相关概念或理论之前,提出并分析知识点问题,可以使学生首先了解本章节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为什么要学”和“学什么”的问题。例如:
1)通过“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的问题,将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按照数据库分析、设计、实现、操作、维护的逻辑次序进行组织,建构课程知识体系。
2)通过“在数据库逻辑结构或存储结构改变时如何使应用系统尽量保持不变?”的问题,引出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以及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3)通过“如何将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领域的逻辑模型?”的问题,给出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规则,并在关系规范化中回答这些转换规则的理论依据。
4)通过“数据库系统在运行中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和威胁?”的问题,介绍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一致性控制、并发控制等数据库保护技术。
2.2 数据库应用问题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还必须能够设计和实现大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6]。从课程的学习目标看,数据库应用问题可归结于各应用领域的信息管理问题,如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等。显然,围绕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的真实性学习,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用问题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1)问题的拟真性。在PBL中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真实性,但有时为便于教学可对真实问题进行拟真处理。如在教师授课问题中,可将现实世界中的“一位教师可承担多项授课任务,同时,一项授课任务也可由多位教师承担”简化为“一位教师可承担多项授课任务,而一项授课任务只能由一位教师承担”。
2)问题的复杂性。PBL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并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即使很小的实际应用问题也可能因功能范围的扩大而变得庞大与复杂。因此,问题的复杂程度应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进度相适应,如让正处于理论学习之中的学生去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往往存在障碍。
3)问题的连贯性。在采用PBL的数据库教学中,可将一个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问题作为教学主线,把分散的课程知识点串接起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问题的选用不在于数量上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典型的应用问题更能反映课程知识运用的本质和特点。因此,教师和学生可分别选用一个贯穿教学始终、分别面向课堂教学或课后练习的应用问题。
3 数据库教学中的PBL模式应用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不仅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与具体的业务直接相关。本文给出PBL教学模式在学生选课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过程。
3.1 问题定义
学生选课数据库主要包括学生、课程、教师等三个实体,存在选课、授课两个实体联系:一个学生可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由多个学生选;一位教师可讲授多门课程,而一门课程也可以由多位教师承担。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学生选课数据库设计。
3.2 问题解决
该问题的答案容易给出。首先绘制的ER图包括三个实体和两个多对多的选课和授课联系;其次是按照ER图向关系的转换原则得到五个关系模式,分别是学生(学号,姓名)、教师(教师号,姓名)、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选课(学号*,课程号*,成绩)和授课(教师号*,课程号*),其中下划线标注的属性(组)为码,*标注的属性为外码。
3.3 问题迁移
设计的模式在学生和教师间没有联系,因而不能回答某一学生某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是谁,也不能回答某一教师某门课程的学生是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引入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实体,ER图的联系变为三个:课程与教学任务间的一对多联系、教师与教学任务间的一对多联系、学生与教学任务间的多对多联系;五个关系模式分别是:学生、教师、课程、任务(任务号,教师号*,课程号*,任务说明)、选课(学号*,任务号*,成绩)。
3.4 问题复用
将前文讨论的学生选课数据库问题应用于关系规范化理论教学。问题描述为对关系模式为R的规范化,其中U为属性集,F为数据依赖集。根据问题语义,首先确定F={学号姓名,教师号姓名,课程号课程名称,任务号(课程号,教师号,任务说明),(学号,任务号)成绩};其次找出R的码为(学号,任务号),由于存在非主属性部分函数依赖于码,故R属于第一范式;最后将R规范化为第三范式,其结果与前面由ER图转化得到的关系模式完全相同。
4 结束语
传统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PBL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既有利于课程知识体系建构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伍俊良,刘飞.数据库原理与基础实践环节在信息专业类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要求解析[J].计算机教育,2004(6):59-61.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下转第6315页)
[3]袁玫,商新娜.面向应用性教育的数据库课程改革设想[J].计算机教育,2009(3):66-69.
[4]黄斌.谈PBL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5):343-346.
[5]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18-21.
PBL课程 第8篇
关键词:PBL模式,塑料模具,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0 引言
塑料模具课程《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空间概念很强的课程, 对于空间结构、动作原理较复杂的模具。要求学生通过空间想象能力将二维模具图看成立体的可以活动的模具图, 这往往令初学者望而生畏[1]。塑料模具设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2]。传统的塑料模具教学, 是在进行塑料模具基础理论知识完成以后,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具设计、制造,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 禁锢了学生的独创性, 因此, 有必要改革塑料模具设计的课程体系。
1 基于PBL模式的塑料模具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模式, 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 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3]。
PBL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化教学任务为单元, 以直观、参与为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以“企业导师”的身份全程跟踪, 学生以“企业工程师”的身份全程参与, 以实际生活中的产品为载体, 分析模具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利用UG、Pro/E等三维软件进行进行塑料产品设计、动定模结构设计, 并操作加工中心、线切割、普通机床等设备进行动定模制造, 学生协调配合进行模具抛光与装配,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操作注塑机、调模、注塑成型, 最后品检、分析产品的缺陷, 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基于PBL模式的塑料模具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 教学案例与实践
目前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软硬件条件基本都具备, 将教学模块进行了设计安排, 现以“IVT”LOGO挂件的设计与制作为项目任务对教学进行了案例法教学实践探析。
产品为培训的LOGO挂件, 外观造型以简洁精致为主要思想。产品总体尺寸40*25*2.5mm, 材料为PS, 考虑一模两腔侧向进胶方式进行设计,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共同努力, 完成所有模具零件的加工, 包括模仁、上模板、下模板、底座模板等, 并对模具进行装配。最后进行调模、注塑机操作、注塑成型, 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产品及最终模具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3 结语
塑料模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基于工程项目能够更直观、形象的进行课程教学,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同时也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对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莹莹, 彭琦.《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研究, 2010.
[2]谭险峰, 熊洪淼, 胡德锋.模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6 (05) .
PBL课程 第9篇
一、PBL模式
PBL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类似于问题学习法,也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现如今已经成为流行于国际的教学方法。同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样,包括问题学习法、探究性学习、同伴学习法等,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弱化了教师的讲授。PBL模式强调将学生的学习与问题或任务挂钩,学生需要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或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培养自身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PBL模式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其一,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其二,问题必须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其三,弱化教师的讲述,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在互动中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其四,强调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二、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 转变观念,基于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
同许多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应用遇到的困难一样,PBL模式在推广应用中,首先就会遭遇学校和教师的冷遇。相对语数外、文综、理综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参与高考,因此,在学校中该门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显然没有语数外等科目高。由于高中阶段,有许多学校在文理分科上进行得比较早,学生的课业相对繁重。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课程让步于主科,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将PBL模式更好地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转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将信息技术课程重视起来,并且要在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新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握知识点。从学生角度来看,也需要转变观念,尽管信息技术课程对高考没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却会在未来给予学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学生也要将该课程重视起来,最起码要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学业标准。
2. 问题情境的设立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备针对性与科学性。
从新课标出发,PBL模式的问题情境设计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具备针对性与科学性。比如在Power Point的知识点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知识目标(基本概念、用途)、能力目标(学会制作PPT演示文稿、合理运用图片等表达某种信息)、情感目标(道德素质、审美观等),并以此来设定问题:如何用图片、动画等效果来表信息。这个问题略高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但能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解决。
3. 综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突出信息技术工具性的同时,加强实践。
PBL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并不是说在实际教学中直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而是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突出该学科的工具性,加强学生实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说,高中本身的课业就比较繁重,可以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制作优秀的数字化微课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达成教学目的。当然,重点还是在课堂教学中,PBL模式本身就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特性,因此,要将重点集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与计算机是一体的,因此,我们要制作出优秀的教案与课件,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PBL模式的作用。比如Power Point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针对性地设计出优秀的教案与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或者预设一个问题情境,并留下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合作讨论,也可以直接将PPT课件推送给每一个学生,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在学生合作讨论后,进行自主实践训练,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
4. 改善评价方式。
PBL模式的要素中强调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与许多先进教学方法是一样的。通常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业考试都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即使应用计算机进行考试,也是将笔试的题目搬到计算机上,换汤不换药。而信息技术课程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一次性的考核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应用PBL模式时,要在每一个单元或问题学习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评价结果收集整理成档案,并进行最终的综合评价。
PBL课程 第10篇
经济博弈论是一门将博弈论原理与经济问题结合, 分析经济活动中各博弈方的对策选择的学科, 虽然作为一门学科体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 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近20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垂青博弈论领域的研究, 使得博弈论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权威性的肯定, 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阿尔文罗斯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同样也是博弈论专家, 因此用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社会领域的相关问题, 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论和实际结合。然而,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只是追随理论、方法、例题、练习、复习、考试这样的教学环节, 毫无自己的探索。
因此, 在经济博弈论教学领域中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 (PBL) 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博弈论的热爱和兴趣, 可以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紧密度。
1 博弈论课程的特点及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 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虽然在经济学中获得了最广泛、最成功的应用, 被称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石, 但它的应用领域小到到日常生活、行为选择, 大到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但是, 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较为抽象, 很多经济学本科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会举得十分抽象与高深, 目前, 《经济博弈论》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选修课, 教学方法单一, 侧重于对理论的阐述, 忽视理论的具体应用。结果是,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理论也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然而, 博弈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 紧密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 现阶段的博弈论课程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的“学”与“用”脱节。
2 PBL教学法在经济博弈论课程中的优势
PBL, 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英文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该教学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 最初用于医学临床教学, 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为各学科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 它涉及真实性任务, 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济博弈论课程中包含大量的理论分析模型, 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 单纯的“我讲你听, 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过于抽象、枯燥而乏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 甚至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没有验证理论的机会, 学习效果非常不好。将PBL教学法有效地运用于博弈论的教学中, 可以让呆板孤立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了“课堂是灵魂,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3 基于PBL教学法的经济博弈论课程教学思路设计
基于PBL教学法的博弈论课程教学目标, 即以实践性的博弈论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真实性博弈的情境之中, 运用自身的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的博弈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多方位思考的能力。
3.1 教学问题设计
博弈论课程中根据博弈方数量、策略的内容和数量、得益和博弈过程的特征以及信息的结构等将博弈进行了分类, 博弈论教材大多数也是按照博弈的类型设置章节, 因此, 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思路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的博弈类型进行。例如, 可以从经典的囚徒困境作为问题案例引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以商家之间的价格战为模拟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从经典的“海盗分金”引入动态博弈中的逆向归纳法, 用“旅行者悖论”引入对逆向归纳法的有效性的讨论, 从选美博弈实验引入重复删除劣策略步数的方法, 以最后通牒博弈引入人们对不公平的反应的检验等。
3.2 具体实施
针对目前博弈论课程教学现状和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 试图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价格竞争与博弈为例,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3.2.1 提出问题
首先将班级分成以5-6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根据章节内容提出问题, 以商家之间的价格战引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例:每个组将分别代表一家商家在市场经营。
市场经营的规则:
(1) 所有商家的利润率都维持在10%;
(2) 如果有三家以下的商家采取降价策略, 降价的商家由于薄利多销, 利润率可达15%, 而没有采取降价策略的商家利润率则为7%;
(3) 如果三家商家同时降价, 则所有商家的利润都只有7%。
3.2.2 分析问题
同组学生分工写作、相互交流,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特点。每个小组派代表先通过协商初步达成协议。初步协商之后, 小组代表回到小组向组员汇报。小组讨论之后, 需要作出最终的决策:降还是不降?将决定写在纸条交给老师。在本分析问题环节要注意作为小组代表在和别组代表讨论时的出发点, 回到小组中后小组成员的决策基础 (是否遵守了几个小组达成的共识) , 以及是否运用了博弈。
3.2.3 解决问题
本游戏看似简单, 但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 因为大部分公司都会选择降价, 结果降价会导致两败俱伤。这个游戏可以用囚徒困境来分析:尽管每家航空公司都不降价均可保持10%的利润率, 但是受到降价后15%利润率的吸引, 它们还是会选择降价。在这种选择下, 每家公司都降价导致的是行业利润率的集体下降, 变成7%, 但这种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每家公司都在追逐高利润。
3.3 理论分析
价格博弈在经济中的实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的寡头价格战。通过降价争夺市场是市场竞争中很普遍的行为, 但降价策略却不是成功的策略, 因为单个厂商的降价往往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 这样的降价不仅不一定能扩大销量, 反而会白白降低利润率。
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例, 它们原来用同一种较高的价格 (我们称它为“高价”) 销售相同的产品。如果这两个寡头不满足它们各自原来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就都有可能通过降价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利润。但当自己的降价引起对手的报复时, 这种目的就不一定达得到。假设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原来的“不降价”策略下各可以获得7单位和3单位的利润, 如果中国联通单独“降价”, 则自己获得的利润可以和中国移动持平, 各得4单位的利润, 如果中国移动单独“降价”, 自己得8单位利润, 而联通利润为0, 如果双方都采用“降价”, 中国移动获得5单位利润, 而中国联通获得1单位的利润。这个博弈问题可以表示为下图的得益矩阵。
依据上述得益矩阵,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囚徒的困境非常类似, 假设中国移动采用“不降价”策略, 那么中国联通采用降价得4单位利润, 不降价得3单位利润, 中国联通会采用“降价”策略, 假设中国移动采用“降价”策略, 那么中国联通采用降价得1单位, 不降价无利润可言, 因此, 中国联通同样会采用“降价”策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中国移动的情况, 也可以得出不管中国联通的策略是什么, 中国移动都应该选择“降价”策略。因此,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构一定是两个寡头都采用“降价”策略, 分别得到5单位和1单位的利润。很显然, 这是个非合作博弈的问题, 两方按照个体行为理性原则决策, 因此双方的“降价”策略对双方来讲都不是理想的结果, 但因为双方都无法信任对方, 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谋取利益, 所以双方都会选择“降价”, 7单位和3单位的利润结果是无法实现的。
对照现实, 2011年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净利润分别达到1258.70亿元、164亿元、42.1亿元, 中国电信和联通加起来也不及中移动老大的一个零头, 从收入角度看中国移动稳坐第一, 但从速度看中国联通凭借3G业务增长最快, 所以, 我们在这里的假设中国移动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是合理的。
以上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价格博弈的例子, 同理, 在其他的章节,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使得课程教学生动而有趣, 更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
4 完善PBL教学法在博弈论课程中应用的建议
4.1 重新设计PBL教学法的课程
在以PBL为教学法的博弈论课程教学中, 必须重新设计新的教学目标,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新设计新的教学大纲, 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必须重新确定新的教学日历和教案, 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4.2 循序渐进地推动PBL教学法
4.2.1 转变教师观念
PBL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心理上的逐步适应和能力上的逐步提高。在PBL为教学中, 教师承担着多种角色的转换, 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引导者, 不仅考察教师的理论知识能力, 还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PBL教学需要团结协作性,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 集中和松散并存, 既需要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又需要组织好课堂讨论, 解决问题。
4.2.2 改变学生习惯
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在课前体现, 课堂上体现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因此使学生从长期的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向PBL教学模式转变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
4.2.3 及时改变相关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在PBL教学模式中, 相关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也必须随之改变, 学生对知识提前学习能力, 学生的团结协同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和课程的考核和评估结合在一起, 要改变以往LBL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 需要相关的教务考务部门对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权利的逐步下放。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燕.经济学本科《博弈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 .
[3]姚涛, 刘倩倩.实验教学法在“经济博弈论”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2) .
[4]黄瑞宝, 马伟.PBL模式在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4) .
PBL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PBL 医学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9-02
一、何以必要
现如今,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已汇聚成全球性的改革潮流,医学人文教育随之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医学教育的应用性更加突出。目前,许多的医学问题需要综合的考量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和答案,这就导致了医学教育的社会性越来越凸显。
第二,医学人文课程注重横向“关联性”和课程整合。医学人文课程覆盖内容更广泛,“美、英、德、日等国已陆续加重医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程,逐渐形成了一个环绕医学及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并将医学与人文课程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设为核心课程。”[1]教学过程中,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课程相互渗透,呈现出交叉性。国外许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与文学等人文课程,但这些课程不是孤立的讲授而是彼此融汇一体,并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2]
第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为了更好的达到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教学模式被更加灵活、更加科学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诸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远程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不断被运用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医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医学教育终身化。
随着教育观念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世界各国医学教育总目标也从一般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向奠定医学理论基础、培养行医职业精神和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在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伤句号,而是已经或将要稳步成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3]
在医学人文教育呈现出这样的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思想观念单一。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单学科系统的教学,轻多学科综合性教学,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
第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偏理论化,与医学实践衔接不好甚至脱节。
第三,教学方法和模式落后。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大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校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的基础,应该和毕业后的继续医学教育紧密有效的链接。这一方面,我国医学教育体现不足。
第五,医学人文学科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我国医学院校再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时间不长、程度不够,其师资培训和科研投入明显不足。
面对诸多问题,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急待改革。本文旨在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探讨,力争为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事业略尽微力。
二、概念梳理
1.PBL的定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偏向和危机,医学生负荷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1956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loom等人比较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后,提出problem-based-learning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得到医学教育者的关注。1968年密执安州立大学医学院创立“问题学习”,用以部分代替传统基础课程。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正式把PBL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模式的优点,并且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后,PBL在北美迅速发展。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已经不同程度的采用PBL教学。90年代后,欧洲、亚洲部分医学院校也开始进行PBL课程实验。“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4]
Barrows和Tamblyn把PBL的概念定义为“源于工作进程、目的在于了解和解决某一问题的学习”。RichlinH.B.L.和Barbara J.D.不谋而合的认为“PBL是使用‘真实世界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要超越课本,多种途径寻求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起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是提供答案。人们引用最多的是Albanese和Mitchell对PBL的定义,他们认为“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讲,PBL是使用病人问题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获取基础和临床知识的一种手段”。[5]
基于前人论述,笔者对PBL作如下概括:PBL是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首创的一种以问题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2.PBL的特征
PBL作为当下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以问题(情境)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四大特点。
3.PBL的程序
Barrows教授原创的PBL模式共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弄清学习的需要,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自学);论证假设;总结,修正假设。PBL从被医学教育初次引用到被广泛运用以来,有众多医学院校和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颇具代表性的有:“Peter Schwartz等人提出的实施策略模型,该模型把PBL分为八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问题;学生间相互交流,看看即有知识中与该问题有关的;在现有知识水平基础上形成并验证解决问题的假设,看能否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确认为了解决问题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满足既定的学习需要;回到小组交流新学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重复第三至第六步;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学习到的问题进行反思。”除此之外,还有David Boud和GrahamelFeletti提出的实施模型,他们把PBL分为四各环节:“给学生呈现一个问题(例如个案、研究论文、录像带等),学生以永久小组形式组织与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和思想;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被称为学习要点(learning issue)的疑问,这些疑问就是他们对问题的不解之处,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围绕着进行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都鼓励学生不但弄清楚他们懂得了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不知道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按照重要程序给学习要素排序,决定哪些问题由有全组负责研究,决定哪些问题由个人负责研究,然后交给组里其他人。学生和教师还要讨论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哪些资料,以及如何找到这些资料;把学生重新召集起来,共同探讨学习要素,把获得的新知识运用于问题情境。”[6]
各学者对PBL有自己的认识和实施过程,但总的来说都包含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和修正假设。
三、何以成立
Barrows教授等人的研究并没有说明PBL哲理上的或者认知上的理论基础,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建构主义是PBL存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oery)是西方心理学突出强调个体、哲学的一个流派,对当今世界学习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早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的奠基者。“维果茨基尖锐的批判了心理学研究中无视动物行为和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本质差异的纯生物学观点和自然主义倾向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他深入研究和揭示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个体的知识构建过程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因此维果茨基被公认为是建构主义的奠基人。”[7]1966年,让·皮亚杰(Jean·Piaget)在认知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观点,系统的提出和论证了主体的认知结构及其具体建构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他认为人本身是一个高度适应环境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主体,他将主体结构称之为图式(schema),这种图式是指主体活动的功能结构,包括协调主体外部活动的功能图式和这一图式内化在头脑中协调主体内部活动的思维图式。内化的思维图式是外部活动的缩影,二者同构。因此,主体的图式产生于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8]
建构主义将学生看作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的新理解,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和积累的过程,知识无法通过学习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对学习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该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与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综合因素来衡量。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应用的情景性,认为知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景。人们面临现实问题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重建。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景性决定了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质疑、批判和检验。建构主义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知识和人的认知,高度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PBL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意义协商和合作对话等活动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转化与意义建构。因此,PBL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本质要求。
四、何以可行
我国引用PBL教学模式的时间晚于欧美,直到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才率先引入PBL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PBL教学模式试用到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如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分别在基础课、实验课中部分启用PBL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教学改革之风盛行,许多医学院校和一线教师推崇并展开了PBL的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课程理论性强,所涉内容较为抽象。加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使用最广泛、最主要的还是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多属“满堂灌”、“填鸭式”,使得部分医学生思想上无法意识到人文课程的重要性,甚至轻视人文课程,知识结构失衡、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养不高。
将PBL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向互动的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司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09.
[2]殷小平.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2(15):25.
[3]孙英梅,姚凤海.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4,2(4):96.
[4]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49.
[5]周莹.医学人文融入医学专业PBL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29.
[6]魏东海.医学院校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39.
[7]高文.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
PBL课程 第12篇
问题导向式教学, 其本意为问题导向学习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 如果基于习惯和在教学应用的意义上可称之为问题导向式教学 (PBT:Problem-based teaching) 。最初主要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提出和开始应用,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centered) 的教学方式, 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问题分析、解释与解决。PBL倡导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而彻底摒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课程过度专业、缺少多元化评估、考试驱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态度、学习与应用脱节、人文素养欠缺, 因而PBL更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PBL在美国的推广, 从研究型大学扩展到教学型大学、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 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问题导向学习法在我国也已经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扩展到了多个领域的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中来, 如管理类专业课程、财会专业课程、化学、数学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 有学者指出, 近二十年来, 虽然PBL在国内得到了应用和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但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其中在PBL的理解及执行模式上, 关于何谓PBL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校认为提问或讨论式教学就是PBL模式, 有的学校将案例讨论混为PBL, 曲解了PBL的本意, 影响了PBL的原有效果, 误导了师生的教与学;在如何实施PBL, 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内涵等方面, 也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落实。明确问题导向式教学 (PBL) 模式建构的策略, 是有效推进PBL应用于包括教师教育课程在内的各领域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 (PBL) 模式建构的策略———以教师教育课程为例
迄今人们的实践表明, 系统构建教师教育课程PBL教学模式, 需要遵循如下策略:规范性、主体性、层次性、灵活性、开放性等, 以推进PBL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的合理应用。
1. 规范性。
应用PBL应符合PBL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模式的基本要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PBL的发源地加拿大McMaster大学将PBL定义为一种教育哲学, 作为一种摒弃传统教育思维的教育理念, 具有多元化的内涵, 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人们认为, PBL逐渐从一种课程模式转变成融会贯穿于传统课程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作为一门课程, 始于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有研究者概括, PBL一般包含5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关键要素:问题或项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习小组;问题解决的程序;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关于PBL的特征, 一些研究已经有所揭示。如有论者概括, PBL具有下述四项特征: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PBL之教学模式颇为多元, 但仍以“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索”为其共同特性, 而教师及学生参与程度之深浅则为不同模式的主要区别;也有论者认为, “以生为本”的PBL具备如下特征:问题是开放的;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支持者;无错原则, 能容纳不同人的观点;多元评价。也有论者根据国外学者Barrows (1986) 对PBL目标的界定, 明确PBL的特征与优点:真实情境的学习;认知推理的学习;自我导向的学习;内在激励的学习。上述分析存在共性的成分, 主要揭示了PBL在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师生角色、教学动力、认知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具备的特征。从实施过程来看, 根据介绍, 经典PBL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的实施步骤是:教师制定PBL案例指导手册;学生分组;第一次讨论会 (案例介绍、初步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初步诊断分析原因、自学有关知识等) ;第二次讨论会 (结合案例诊断、有关病情变化及治疗应用, 进一步开展讨论治疗机制、药物应用等) ;第三次讨论会 (后续治疗、效果评估等) 。在其他领域也有论者认为, 问题导向教学主要包括如下环节的内容:问题的设计构建、教学方案的选择、具体实施 (方法指导与要求、分组及讨论、制定计划、人员分工协作、问题的探索、成果交流、信息反馈和评估) 等。有学者基于国内外有代表性的PBL教学过程概括认为, PBL基本教学过程可划分为5个环节:组织学习小组、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任务分配与自主学习、汇报及讨论、师生总结评价。不难发现, 迄今有代表性的PBL应用过程是与经典PBL的运行模式基本相一致的, 只是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 以及在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 PBL的实践模式也存在诸多变式, 在具体的环节、各环节的要求和细节等方面有所变化。经典PBL目前在国内教师教育领域已有所应用。如有研究利用PBL对本科生教育心理学课的教学开展行动研究, 进行了较大的结构性改革尝试, 改革中施行PBL的基本框架是:人员分组、问题设置、研究问题 (第一次讨论与研究问题) 、重新研究问题 (第二次讨论与研究问题) 、成果展示报告、进行反思总结。该项研究还探讨了这种模式对克服以往改革尝试中所存在问题的效果, 总结了教改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更有效的改进措拖。
2. 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同时存在的主体, 两者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师教育乃至中小学教育受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灌输为主, 过于拔高教师的权威, 相对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受到抑制和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到, PBL要求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即要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注意的中心和知识的源头, 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 (Woods, 2000) 。要在我国新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引进PBL, 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而适应这种新角色的师资培训, 在国外最受欢迎的模式之一, 就是帮助教师亲身体验PBL教学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因此, 在PBL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应看到, 如有研究者指出, 目前在教师教育中实施PBL也存在着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需求及社会现实, 一味从教学目标出发来展开问题, 导致教与学的效率不高。要提高“问题导向”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从根本上实现“问题导向”教学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
3. 层次性。
人们已经注意到, PBL教学可分为3种水平:①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或基础水平 (学习研究仿真模拟问题、相对简单的综合性问题) ;②中高年级学生的中级或加重水平 (学习研究真实情境问题、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③高年级学生的高级水平 (学习研究真实情境的复杂性问题, 可能涉及到跨学科乃至跨专业的知识) 。可见在应用PBL的过程中, 不宜机械套用一般的模式, 需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学习阶段、课程知识的难度与复杂性等差异, 在问题案例的选取与设置、分组方式、讨论过程、评价过程等方面有所变通。当然, PBL教学最终的指向还是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4. 灵活性。
如人们所指出的, 在把握PBL基本教学过程要求的前提下, PBL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公式, 教师组织PBL不能机械地套用, 同时任何学生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也应同样体现出这一要求, 目前人们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有研究者尝试将PBL引入到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 基本的教学过程是: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调查研究;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反思讨论。通过实践检验, 认为PBL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发挥主体地位方面, 要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得多。也有研究者提出了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案例集成与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效化的教学改革模式, 针对具体的可操作模式提出了改革思路, 主要涉及教学目的、教学规划、实施教学过程等要素和环节。也有研究者在儿童心理学教学中提出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参与式互动教学模式, 探索通过课堂案例、小组讨论与环境实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过程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获得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5. 开放性。
PBL课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