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判断方法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判断方法范文(精选12篇)

判断方法 第1篇

一、分析及利用结构判断

1.据共价键的极性判断

共价键是否有极性是分子是否极性的前提条件.如果分子中不存在极性键,该分子一定不是极性分子;对于双原子分子来说,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是一致的.

2.几何对称法

对于有极性键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采用几何对称发来判断.如果歌极性键在平面内或空间均匀排列,呈中心对称或呈正多边形,正多面体分布,该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直线型对称如CO2、C2H2等;正三角形分子如SO3、BF3;正四边形如乙烯、1,3———丁二烯等;正六边形分子如苯;正四面体型如甲烷、四氯化碳、甲硅烷等;正六面体型例如立方烷等.

3.电荷中心分析法

对一个分子如果能找到正、负电荷的中心且不重合,该分子就一定是极性分子;如果找不到正、负电荷中心或正、负电荷中心重合,该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例1判断下列分子是否具有极性

(1)H2O(键角为104.5°)(2)BF3(键角为120°)(3)NH3(键角为107°18')

解析:(1)H2O结构式如图(a),负电荷中心在氧原子上,正电荷中心在两个氢原子的连线中点上,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则水分子为极性分子.(2)BF3结构式如图(b).正电荷中心在B原子上,负电荷也在B原子上,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所以三氟化硼分子为非极性分子.(3)NH3结构式如图(c).负电荷中心在氮原子上,正电荷中心在底面正三角形的中心上,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所以氨分子为极性分子.

4.利用价键分析分子的极性

一般应用是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与该元素所在主族的族序数(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如BF3、CH4、CO2、CS2、SO3、PCl5等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而NH3、PH3、PCl3、H2O、H2S等分子为极性分子.

ABn分子内中心原子A若有孤对电子(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则分子为极性分子,若无孤对电子则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二、利用实验方法判断

1.带电体吸引法

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相对运动.用带电体接近待测物质液体细流,若流向发生偏转,则分子为极性分子,否则为非极性分子.

2.相似相溶原理分析法

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而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如水为极性溶剂,HCl、NH3、SO2易溶于水所以它们是极性分子.溴、碘、汽油、苯、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它们是非极性分子.

判断求职意愿的方法 第2篇

1)语气、表情、神态: 求职意愿强烈的人语气更积极,表情更丰富,神情更专注。他们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有更快、更多的反馈,并且会主动发言、提问。求职意愿弱的人在面试中会明显走神,东张西望或者摆弄手上的物品。在回答提问时不积极,一、两句话就结束了,没有发散和展开。语气平淡,表情比较呆板,两眼无神。

2)家庭背景、成长环境: 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过于优越(例如父母是企业主、政府官员等,或有多年留学经历)的人,倾向于寻求更稳定,更高薪的职位,因此不太适合顾问职位。同时,家庭环境一般但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过重的人,也不适合做销售。面试中可以提的问题包括: 你是独生子女吗? 吗?他们对你的期望如何?

曾经尝试过离开家独立生活吗?

你的家人知道你的职业发展方向

注意:有的家庭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不适合直接提问,例如:你父母是做什么职业的?你家庭的年收入多少?等等。

3)过往的工作(包含实习、兼职)经历: 对于过往从事的工作都是文职类、科研类、工程技术类、法律类的人,建议不考虑。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假设他很明确想做销售,不会连一次都没有尝试过。而销售也分很多种。可以根据他过往工作的困难度和进取性来判断这个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面试中可以提的问题包括: 你是否曾做过销售相关的工作/实习/兼职?业绩如何?为何能成为销售冠军需要上门拜访

未能成为销售冠军? 销售的产品是什么?目标客户有哪些?销售渠道是什么?是否

你认为做一个成功的销售,最重要的客户?每天的拜访量是多少? 过去做过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是如何做到的?

坚持、勤奋之类的词)是什么素质?(留意是否有提到毅力、)薪酬水平和期望: 根据经验,过往工作的底薪在3000元或以下的人,对这份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谈到对这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时,更加关心和重视提成而不是底薪的人,会更合适。因此每一次面试必须了解对方过往的薪酬水平,和对这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值。

判断日语隐形主语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隐形主语;日语;方法

一 、前言

所谓的隐形主语,就是被省略的主语。在日语中,主语通常都不出现在句子里。比如说,在下面的例句(1)中,「思う」的主语虽然应该是「私」等的第一人称词汇,但是在句子表面却完全看不到主语。

(1)田中さんはこないと思う。

目前学术界有很多人在探讨日语主语省略的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就此课题进行过探讨。本文将在该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判断日语隐形主语的方法 ,仅供大家参考。

二、判断日语隐形主语的方法

判断日语隐形主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祈使句中的隐形主语。

通常我们所说的祈使句,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具有命令、劝诱等功能的句子。在这类句子里,即便省略了主语,也能够从句中明确地判定主语。如下面例句(2)—(5)4种情况:

(2)命令、依赖句:「「君は」座りなさい。」等

(3)建议句:「「君が」やってみたらどうですか。」等。

(4)劝诱句:「「(私も)君も」行きましょうよ。」等。

(5)申述句:「「(私も)君も」行きましょうよ。」等。

另外,疑问句也是祈使句的一种,在疑问句中,当句子的主语被省略时,其句子主语多为第二人称,如下面的例句。

(6)昨日早く帰った?

另一方面,在对于听话人并没有特别限定的陈述句中,当主语被省略时,其句子主语多为第一人称,如例句(7)。

(7)昨日は早く帰った。

当疑问句与陈述句的主语为第三人称时,多为在连句中与前面句子的主语相同的情况。

2.外部表现句中的隐形主语。

在本文中所说的外部表现句,主要是叙述从外部观察所得状态的句子。如下面例句(8)—(12)这几种情况。在各类表现形式均在句尾使用的外部表现句中,主语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

(8)推量表现:「疲れただろう。」

(9)推测表现:「このへんにすんでいるようだ。」

(10)推论表现:「もう心配しているはずだ。

(11)样态表现:?悲しそうだ」「悲しがっている。」

(12)传闻表现:「もうすぐ始めるって。」

像下面例句(13)的外部表现句,主语之所以是第三人称,是因为如果像例句(14)和例句(15)那样使用了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话,句子会显得很不自然。

(13)この辺に住んでいるようだ。

(14)*私はこの辺に住んでいるようだ。

(15)*君はこの辺に住んでいるようだ。

其中,在例句(15)句中,第二人称主语的使用,使句子变得不自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例句(15)是外部表现句,而是像前面第三部分所提到的,在陈述句中,第二人称不适合作主语。

在外部表现句中,除了前面从例句(8)到(12)所讲的包含谓语动词的句子之外,也有像含有「見るからに」和「よほど」等副词性成分的句子。如例句(16),在这个含有「熱心に」的外部表现句中,主语就是第三人称。而含有不能成为外部表现句的「一生懸命」的主语则第一、第三人称均可,如例句(17),两者形成对比。

(16)熱心に勉強した。

(17)一生懸命、勉強した。

3.内部表现句中的隐形主语。

在这里我们所讲的内部表现句与外部表现句相反,它是用来表现内心的意志、感情等的句子。如下面例句(18)—(22)这几种情况。在各类表现形式均在句尾使用的内部表现句中,主语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

(18)意志表现:「そろそろねようっと」

(19)感情表现:「うれしい」「気になる」

(20)感觉表现:「痛い」「おなかがすいた」

(21)思考表现:「思う」「考える」

(22)希望表现:「行きたい」「行ってほしい」

如下例例句(23)所示,这一内部表现句的主语之所以为第一人称,是因为如果像例句(24)和(25)那样使用第二和第三人称的话,句子会变得很不自然。

(23)王さ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24)*君は王さ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25)*彼は王さ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其中,在例句(24)中第二人称作主语使句子变得不自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24)是内部表现句,而是像前面第三部分所提到的,在陈述句中,第二人称不适合作主语。

但是,如果该句是疑问句的话,那么主语就可以为第二人称,如例句(26)。

(26)王さ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另外,在一个句子中,如果内部表现和外部表现都包含在内,那么句子的主语为第三人称。如例句(27)。

(27)王さ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ようだ。

这是因为,与内部表现相比,外部表现在结构上的外倾向性也使得外部表现比内部表现更为优先。

上面我们从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所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在句中如何根据句子的形式来判定句子主语的情况,然而这些仅仅是我们提到的单句的情况,它并不适合于放到句节当中。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28),因为「気になる」在句中充当句节,所以句子的主语不是第一人称也可。

(28)王さ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人は手を上げて。

4.尊敬表现和谦让表现句中的隐形主语。

所谓尊敬表现,就是和「お読みになる」、「いらっしゃる」等一样,通过动词变化来抬高主语地位的表现形式。因为说话人不会自我抬高,所以只要出现尊敬表现句,那么其主语一般不会是第一人称。如下例例句(29)中,「おっしゃる」的主语就并非第一人称。

(29)大丈夫だとおっしゃいました。

另一方面,所谓的谦让表现,就是和「お読みする」以及「拝見する」等一样,通常来说就是抬高主语以外的其他人称的表现形式,所以谦让表现的主语多为第一人称,例如在下例例句(30)中,「申し上げる」的主语就是第一人称或者是与第一人称相近的其他人称。与此相对,动作「申し上げる」的接受者是与第一人称相距较远的其他人称。

(30)大丈夫だと申し上げました。

但是,在一些没有使用谦让表现的句中,其主语也多为第一人称。例如(31):

(31)大丈夫だと言いました。

因此,虽然谦让表现不像尊敬表现一样具有能够特定主语的功能,但是只要句子是谦让表现,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句子主语为第一人称,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5.受益表现句中的隐形主语。

所谓的授受表现,就是在动词的变化形式之后后续「て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もらう」,借此来表现恩惠利益关系的表现手法,当句子中出现这类表现时,即便句子的主语被省略,也可以借助这种表现判定得知句子的主语是与第一人称的关系相近或相远。

在这些受益表现句中,最容易判定主语的句子就是后续「てくれる」形式的句子。动词后续「てくれる」的情况下,其句子主语是与第一人称关系较远的人称。例如,在下面动词后续了「てくれる」的例句(32)中,虽然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但它并非是第一人称,而是与第一人称关系较远的其他人称,并且,接受其动作恩惠的一方是第一人称或者与第一人称关系相近的其他人称。

(32)レンタカーの予約をしてくれた。

动词后续「てあげる」和「てもらう」的情况下,其主语多为第一人称或者是与第一人称关系相近的其他人称。如下例例句(33)和例句(34)。

(33)レンタカーの予約をしてあげた。

(34)レンタカーの予約をしてもらった。

三、总结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通过主句主语来判断段落的隐形主语,以及根据前句的主语来判断后句的隐形主语的方法,正因为有这么多可以判断的方法,所以在日语中,即便通常省略句中的主语,也是能够互相理解,进行交流的。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 周敏西. 日本学论丛Ⅱ[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3] 赵小宁. 日语在协调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几个特点[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陈凤川. 日语请求行为得体性的实现. 日本学论坛, 2002.

浅析判断灯泡亮度的方法 第4篇

一、灯泡正常发光

由于灯泡正常发光时, 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即U实=U额) , 灯泡的实际功率等于灯泡的额定功率 (即p实=p额) , 所以额定功率越大灯泡越亮。比如我们的家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工作时两端的实际电压都是它们的额定电压, 因此家里用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要亮得多。

二、灯泡不正常发光

1.两只灯泡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 通过两只灯泡的电流相等 (即L1=L2) , 再由功率公式P实=L实可知, 灯泡的电阻R越大, 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越大, 而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由此可得出结论:在串联电路中, 灯泡的电阻越大灯泡越亮 (即在串联电路中, 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电阻成正比) 。

2.两只灯泡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联的两只

2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相等 (即U1=U2) , 再由功率公式可知, 灯泡的电阻R越小, 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越大, 而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 灯泡的电阻越小灯泡越亮 (即在并联电路中, 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电阻成反比) 。

例1:若把“220V 60W”, “220V 40W”的两盏灯L1和L2, 并联起来后接到220V的电路中, 哪一盏灯最亮?若把L1和L2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 哪一盏灯最亮?

【解析】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 L1和L2并联后, 灯泡L1两端的实际电压和灯泡L2两端的实际电压相等都是220V, 都等于它们的额定电压, 因此两灯L1和L2都正常发光, 又由于灯泡L1的额定功率大于灯泡L2的额定功率, 所以两灯并联时, L1灯泡发光最亮。

根据题意可知, L1和L2串联后发光不正常, 由可得灯泡L1的电阻小于灯泡L2的电阻, 又由于在串联电路中, 灯泡的电阻越大灯泡越亮, 所以灯泡L1和L2串联后, 灯泡L2发光最亮。

例2:有三盏电灯甲、乙、丙, 它们的规格分别是:甲灯“220V 100W”, 乙灯“110V 100W”, 丙灯“36V100W”。若将它们并联在110V的电路上, 比较它们的发光情况, 应该是 ()

A.甲灯最亮B.乙灯最亮C.丙灯最亮D.三盏灯一样亮

【解析】方法一: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 甲、乙、丙三盏电灯并联后, 它们两端的实际电压都为110V, 而丙灯的额定电压为36V小于实际电压110V, 所以丙灯被烧毁, 其实际功率为零;甲灯的额定电压为220V大于其实际电压110V, 所以甲等的实际功率小于其额定功率100W;乙灯的额定电压为110V等于其实际电压110V, 所以乙等的实际功率等于其额定功率100W。由此可知, 乙等的实际功率最大, 所以乙灯最亮。

方法二:由方法一的分析可知, 丙灯被烧毁不亮, 由于甲和乙是并联的, 在并联电路中, 灯泡的电阻越小灯泡越亮, 由可得甲灯的电阻大于乙灯的电阻, 因此乙灯最亮。

例3:某同学在“探究影响电灯亮度的因素”时, 把甲、乙两个小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 甲、乙两灯均正常发光, 但甲灯亮度比乙灯亮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灯均正常发光时, 甲灯的电阻小于乙灯的电阻

B.两灯均正常发光时, 甲灯的功率等于乙灯的功率

C.若将两灯位置对换, 则乙灯亮度比甲灯亮度大

D.如果将两灯串联在该电源上, 甲灯亮度仍然会大于乙灯亮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决定灯泡亮度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 甲灯亮度比乙灯亮度大, 则甲的实际功率比乙的实际功率大, 因为是并联电路, 则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 甲、乙两端的实际电压是相等的, 由公式可知, 甲灯的电阻小于乙灯的电阻;由于甲、乙两灯均正常发光, 则两灯的P实=P额, 又由于两灯均正常发光时, 甲灯亮度比乙灯亮度大, 则甲的实际功率比乙的实际功率大, 所以甲的额定功率比乙的额定功率大;两灯的位置对换, 并没有改变电流、电压及电阻, 所以两灯发光的亮度与未换位置前相同;当两灯串联时, 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等的, 根据功率公式P实=L实2R可知, 甲灯的亮度要小于乙灯的亮度;故选项A正确。

例4: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小灯泡L1和L2串联在电路中, 闭合开关后, 发现灯L1较亮, 灯L2较暗, 其原因是 ()

A灯L1额定功率较大B.灯L2两端的实际电压较大

判断男孩女孩的方法 第5篇

虽然您在照B超的时候,医生们不会告知您胎儿的性别,但是呢, B超上的一些数据却能够帮您对胎儿的性别进行判断。

首先是B超单上显示的数据。如果数据显示的长和宽的相差值在一倍以上,那么准妈妈们生下男宝宝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一些。而如果数据显示的长和宽是相等的,那么准妈妈们就很有可能怀上的是女宝宝啦!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形状,如果您的B超影像是像茄子一样或者是长条状的,那么准妈妈们肚子里是男宝宝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影像显示的是圆圆的,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女宝宝了。

方法二:通过乳头的颜色

您知道吗,通过看您孕期的乳头,也是能够帮助您辨别宝宝的性别的,并且准确率率还是蛮高的。如果准妈妈们的左边的乳头的颜色较深甚至已经几乎是黑色了,那么就可以判断为您所怀宝宝是男胎,反之,那么怀上女宝宝的概率就非常高了。这个办法准确率相当高,急于知道宝宝性别的准妈妈们不妨都看一看,来判断一下。

方法三:通过中医把脉

把脉属于中医的范畴,一些中医能够通过把脉来知晓胎儿性别。但这并不是所有的中医都能够做得到的,必须从医经验相当丰富的中医,把脉辨别男女的准确性才会高。

方法四:通过胎动频率

准妈妈们知道吗,你们的胎动频率也是鉴别宝宝性别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哦!当准妈妈们觉得自己的宝宝经常会在肚子里做“运动”,胎动频率比较高,那么准妈妈八成以上的概率怀的是个男宝宝。如果您的胎动频率不高。并且眼睛则会出现血斑,鼻子会扩张,出现了这些症状,那么十有八九您怀上的就是一个女宝宝啦!

方法五:通过胎位

胎位也是鉴别男女的依据之一。如过准妈妈们的胎位靠上,那么就可能怀上的是一个女宝宝。如果准妈妈们的胎位比较靠下,那么怀上男宝宝的概率就会比较高。而喜欢待在腹部左边的就是女宝宝啦!男宝宝则喜欢喜欢窝在准妈妈们的腹部右边呢!

方法六:通过肚子形状

“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第6篇

定义判断法

例1 设[an]是首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公比为[q],则“[q<0]”是“对任意的正整数[n],[a2n-1+a2n<0]”的( )

A. 充要条件

B.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就要看以下两个问题是否成立:一个是条件[p]能否得到结论[q];另一个是条件[q]能否得到结论[p].

解 由题意得,[a2n-1+a2n=a1q2n-2(1+q)].

(1)又[a1>0],[q2n-2>0],∴[a1q2n-2>0].

但当[q<0]时,[1+q]的符号不能确定,从而[a2n-1+a2n<0]不一定成立,

即[q<0]不能得到[a2n-1+a2n<0].

(2)由[a2n-1+a2n<0]可得, [q<-1<0],

所以,由[a2n-1+a2n<0]可以得到[q<0].

综上可知,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点拨 定义判断法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判别方法. 注意:若[p?q]为真,则以下说法是等价的:①[p]是[q]的充分条件;②[q]是[p]的必要条件;③[p]的一个必要条件是[q];④[q]的一个充分条件是[p].

递推判断法

例2 若[A,B]都是[C]的充要条件,[D]是[A]的必要条件,[B]是[D]的必要条件,则[D]是[C]的什么条件.

分析 本题条件、结论都比较空洞、抽象,不能用具体命题[D?C]与[C?D]的正确与否去判断,宜采用“递推判断法”来解.

解 由已知得,[A?C],[B?C],[A?D],[D?B],如图.

由推理的传递性可知,[D?C],同时[C?D],于是[C?D]. 故[D]是[C]的充要条件.

点拨 对于较复杂的(如连锁式)推理关系的判断,一般可用递推判断法来解. 注意:充分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A1?A2?…?An]得,[A1?An],亦即[A1]是[An]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即由[A1?A2?…?An]得,[A1?An],亦即[A1]是[An]的必要条件. 同理,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集合判断法

例3 设[p]:实数[x,y]满足[(x-1)2+(y-1)2≤2],[q]:实数[x,y]满足[y≥x-1,y≥1-x,y≤1,] 则p是q的 条件.

分析 此例直接求解较为困难. 由题中的不等式(组)联想到线性规划的知识,故作出可行域,利用集合间的关系(区域是否被覆盖)直观求解.

解 满足命题[p:]实数[x,y]满足[(x-1)2+(y-1)2≤2]的实数对[(x,y)]对应的点的集合[P]是以[D(1,1)]为圆心且过原点(半径为[2])的圆及其内部(如图).

满足命题[q:]实数[x,y]满足[y≥x-1,y≥1-x,y≤1]的实数对[(x,y)]对应的点的集合[Q]是图中的[△ABC]及其内部.

由图知,[Q?P](即[Q]被[P]覆盖).

即[q?p],但[p]不能推出[q],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点拨 集合判断法的要点是:找出条件[p]和结论[q]表示的集合,利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 用集合法判断时,常与图示法结合,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简化解题过程,降低思维难度. 一般地,若[p?q],且[p≠q],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q?p],且[q≠p],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反例判断法

例4 若[a1,a2,b1,b2,c1,c2]均为非零实数,不等式[a1x2+b1x+c1>0]和[a2x2+b2x+c2>0]的解集分别为集合[M]和[N],试判断“[a1a2=b1b2=c1c2]”是“[M=N]”的什么条件,并说明理由.

分析 判断一个较抽象、繁难的命题,往往可以尝试反例法(也称特殊值法),即列举一个(或多个)符合命题条件但又与该命题结论相矛盾的例子,从而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解 由[x2-3x+2>0]与[-x2+3x-2>0]得,

[M=(1,2)],[N=(-∞,1)?(2,+∞)].

显然,[a1a2=b1b2=c1c2=-1],但[M≠N],故命题的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由[x2+2x+2>0]和[x2+2x+3>0]得,[M=N=R],但[11=22≠23],不满足[a1a2=b1b2=c1c2],故命题的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综上可知,“[a1a2=b1b2=c1c2]”是“[M=N]”的既不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点拨 “以例外证明规律”是一个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通常一个例外足以反驳任何自封为规律或普遍性的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必须严格证明,但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就行. 换言之,要说明[p]不是[q]的充分条件,只要找到[x0∈xp],但[x0?xq]即可. 特别的,对于[p]是[q]的不充分或不必要条件类的问题,列举反例是准确、快捷的方法.

等价转换法

例5 若命题[p:x≠3,或y≠4],命题[q:x+y≠7],则[p]是[q]的_______条件.

分析 题设与结论均为否定形式,加之有逻辑联结词“或”的出现,直接求解往往困难或容易出错,若利用“否定之否定是肯定”这个结论,则问题迎刃而解.

解 考虑逆否命题:[?q:x+y=7],[?p:x=3,且y=4].

显然,[x+y=7]不能推出[x=3,且y=4],但[x=3],且[y=4]可以推出[x+y=7],

即[?q]不能推出[?p],但[?p]可以推出[?q].

所以[p]不能推出[q],但[q?p].

即[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点拨 当某一命题不易直接判断条件与结论的充要关系(特别是对于否定形式或“[≠]”形式的命题)时,可利用等价转换法来解决. 等价转换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的特性,将已知命题转化为等价命题求解,即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只需判断[?q]是[?p]的什么条件即可.

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定义是基础,正确判断充要关系是重点,熟练应用充要关系解决相关问题是关键. 深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掌握充要条件的常用判别方法,不但能有效地进行充要关系的判断与证明,更有助于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及论证能力.

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探讨 第7篇

1 反馈的概念

反馈就是将放大电路输出信号 (电压或电流) 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某种电路送回输入回路, 从而影响输入信号的过程。[2]

2 反馈的类型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一般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交流反馈和直流反馈;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3 反馈类型的判断

3.1 有无反馈的判断

方法:看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有无通路, 且通路是否影响放大电路的净输入。如图1所示:虽然存在输出端与输人端之间的通路, 但不影响放大电路的净输入, 所以不存在反馈。又如图2所示:存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的通路, 并且影响了放大电路的净输入, 所以存在反馈[3]。

3.2 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判断

3.2.1定义:

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增强的反馈称为正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减弱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3.2.2判断方法:

判别反馈极性通常采用“瞬时极性法”。

一般方法: (1) 假设输入信号某一瞬时的极性。如用“+”号表示该点电压的变化是增大;用“-”号表示电压的变化是减小。 (2) 由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相位关系, 确定电路中相关各点电压的瞬时极性。 (3) 根据反送到输入端的反馈电压的瞬时极性, 分析净输入量的的变化。如果是增强, 则引入的是正反馈;反之, 则为负反馈。

简便方法:在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 当输入信号ui和反馈信号uf在相同端点时, 如果uf和ui同极性, 则为正反馈;反之, 则为负反馈。当输入信号ui和反馈信号uf不在相同端点时, 若uf和ui同极性, 则为负反馈;反之, 则为正反馈。如图3所示。如果反馈放大电路是由单级运放构成, 则反馈信号送回到反相输入端时, 为负反馈, 送回到同相输入端时, 为正反馈[1]。

3.3 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的判断

3.3.1 定义:

反馈信号中只含直流成分的称为直流反馈, 只含交流成分的称为交流反馈。

3.3.2 判断方法

一般方法:画出电路的直流和交流通路, 若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电路, 则为直流反馈;若交流通路中存在反馈电路, 则为交流反馈。

简便方法:若反馈电路中只有电阻, 则为交直流反馈。若反馈电路中有电容, 一般来说, 若电容与反馈元件并联, 则为直流反馈;若电容与反馈元件串联, 则为交流反馈。

3.4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的判断

3.4.1 定义:

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压的为电压反馈, 取自输出电流的为电流反馈。[2]

3.4.2 判断方法

一般方法:短路法。即令uo=0, 如果反馈信号消失, 则引入的是电压反馈;否则为电流反馈[2]。

简便方法:若反馈信号的采样点与输出电压在相同端点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的采样点与输出电压在不同端点为电流反馈。

3.5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的判断

3.5.1 定义:

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输入回路中相串联称为串联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输入回路中相并联称为并联反馈。

3.5.2 判断方法

简便方法:如果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接在输入端的不同端点, 则为串联反馈;反之为并联反馈。

根据上面的简便判断方法很容易判断下面图4-图7所示电路的的反反馈馈类类型型。。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本文提出的负反馈组态的简便判断方法, 学生更易快捷准确地掌握

摘要:用传统方法判断反馈类型, 学生不容易掌握, 用简便方法判断, 学生容易快捷准确地掌握。

关键词:反馈,反馈类型,判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苏士美.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103, 105.

[2]冯, 李仁华, 万惠恩.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60, 62.

拖拉机常见故障判断方法 第8篇

部分停止法,就是短时间停止某部分的工作,观察故障现象的变化情况,以判断故障发生的部位的检查方法。如分析发动机的故障常用的断缸法,发动机发生断续冒烟时,若停止了某缸的工作,冒烟现象消失,则证明故障就发生在该缸。

2 比较法

拖拉机出现故障,当认为某机构零件损坏时,可以用一个标准的零件换下被怀疑的零件,然后观察其工作状况是否有变化。如前述某缸不工作,怀疑是喷油器有问题,就可以用一个同型号的标准喷油器换下可疑的喷油器,使发动机重新工作,如果故障消除了,则证明该缸原喷油器确实有问题。这种方法避免了修理中盲目拆卸和换件。

3 试探法

判断拖拉机故障时,采用试探性的调整和试探性的排除等措施,设法改变某部位的工作条件或工作状态,来观察拖拉机故障征象的变化情况,来证实故障发生的部位。如发动机压缩力不够,认为缸套、活塞磨损严重,则可直接往汽缸里倒些机油启动,如压缩力增大,证明判断是正确的。如发动机严重冒黑烟,若判断是供油量过大,减小供油量后冒黑烟消失了,则表明判断正确。

4 筛选法

发动机喷油器不向汽缸内喷油,可用筛选法确定部位。旋松喷油泵进油管接头空心螺栓,若进油管口出油,说明故障部位在喷油泵的高压油路;若旋松喷油器高压油管接头螺母,发现有油,说明故障发生在喷油器。

5 听诊法

拖拉机或发动机在工作中有异常响声,但不知声响是属哪部分的,可以用听诊器或起子进行听诊,通过各缸声音差别或不同部位声音变化进行反复比较,再根据内部零件所在部位及配合关系,判断其响声由哪部分零件引起。如声音在汽缸盖部分,则可能是摇臂与气门杆、气门与气门座或顶杆与摇臂相碰撞的声音;声音在缸盖与缸体之间,则可能是气门与活塞、气门与气门座之间碰撞的声音;声音发自汽缸中下部,则可能是活塞与活塞销或活塞销与连杆小端铜套之间碰撞的声音;声音出在曲轴箱附近,则可能是连杆瓦与连杆轴颈或曲轴与主轴瓦之间碰撞声。

6 经验法

物体平衡的种类及其判断方法 第9篇

(1) 稳定平衡:如果平衡物体受外界微小扰动偏离平衡位置时, 该物体在所受各力或力矩的作用下将回到平衡位置, 这种平衡称为稳定平衡。例如, 带正电的小球在两个带等量正电荷中点时的平衡状态就可视为稳定平衡。从能量角度看, 所谓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处于势能最小位置时的平衡。对它有一个微小的扰动, 使它离开平衡位置, 外界就必须对它做功, 这样势能增加, 扰动后物体就要自动地回到原来势能较小的位置。

(2) 不稳定平衡:当物体达到平衡后, 受到微小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 如果该物体在各力或力矩的作用下将继续偏离平衡位置而不会再回到平衡位置, 这种平衡称为不稳定平衡。例如, 带负电的小球在两个带等量正电荷中点时的平衡状态就可视为不稳定平衡。从能量角度看, 所谓不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处于势能最大时的平衡。使它离开平衡位置, 外界不必对它做功。任何微小扰动, 总引起重力对它做功, 势能减小, 这样它将继续减小势能, 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那个势能最大的位置。

(3) 随遇平衡:如果平衡物体受外界微小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 该物体所受合力或合力矩仍为零, 并能在新的位置继续保持平衡, 这种平衡称为随遇平衡。例如, 与液体密度相同的实心物体浸没在该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就可称为随遇平衡。从能量角度看, 所谓随遇平衡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在受到微小扰动后, 势能始终保持不变, 因此可以在任意位置继续保持平衡。

如何来判断物体的平衡种类?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受力 (力矩) 分析法:当质点偏离平衡位置时, 如果所受外力指向平衡位置, 则是稳定平衡;如果外力背离平衡位置, 则是不稳定平衡;如果外力为零, 则是随遇平衡。有转轴的物体, 当它偏离平衡位置时, 如果所受外力矩有把物体拉回平衡位置的倾向, 物体是稳定平衡;如果外力矩有把物体推离原平衡位置的倾向, 则属于不稳定平衡;如果外力矩为零, 则属于随遇平衡。

例如, 在凹面底部的小球, 由于某种因素, 小球稍稍偏离平衡位置, 重心升高, 重力势能增大, 重力和支持力不再保持平衡, 合力指向原来的平衡位置, 小球会恢复平衡, 这种平衡是稳定平衡。

位于凸面端的小球稍稍偏离平衡位置后, 重心降低, 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和支持力也不再平衡, 合力指向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方向, 这种平衡为不稳定平衡。

(2) 重心升降法: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 重心升高了, 则为稳定平衡, 如不倒翁。如果重心降低了, 则为不稳定平衡, 如直立于地面上的杆的平衡。如果重心高度不变, 则为随遇平衡, 如静止于水平面的均匀小球, 偏离原来位置后, 重心的高度和重力势能不变, 小球仍保持平衡。

(3) 支面判断法:当具有支面的物体平衡时,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线在支面内。若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 重力作用线在支面内, 物体能回到平衡位置, 则属于稳定平衡;若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 重力作用线超出支面, 物体会继续偏离平衡位置, 则属于不稳定平衡;若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 重力作用线仍在支面内, 即不使物体回到原来位置, 也不使物体偏离现在位置, 则属于随遇平衡。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说明一下三种平衡。

【例】将一根长度为2L的硬铅丝弯成等臂直角形框架, 在两臂的端点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在直角的顶点焊一根长为r的支杆, 支杆平分这一顶角。将杆支在一支座上, 如图1所示, 试讨论支杆的平衡情况。 (不计支杆、铅丝的重量)

分析:把两球作为整体看待, 则它们的重心必在支杆上, 可根据重心升降法来讨论平衡情况。当r=时, 重心在O点, 如图2所示, 框架摆过任意角度, 重心的高度不变, 此时为随遇平衡;当时, 框架摆过任意角度, 重心降低, 此时为不稳定平衡;当时, 重心在O点下面, 所以是稳定平衡。

发动机噪声的判断方法 第10篇

维修人员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是确定发动机内部所产生噪声的部位。不正常的发动机其噪声强度和频率均有所不同。下面对发动机各部位的噪声作简单描述。

1. 曲轴的噪声

曲轴间隙过大时, 发出的噪声通常是沉闷的金属敲击声。当发动机的速度和负荷增加时, 这种敲击声的频率便增高。在均匀的怠速下, 大多数主轴承的敲击声 (间隙过大所引起) 是不明显的。主轴承的敲击声通常出现在发动机超负荷时、发动机启动时、加速时或速度在60 km/h以上时。

曲轴端隙过大将引起有间隔期的无规则的尖锐敲击声, 这种噪声在怠速下也很显著。随着离合器交替地啮合和脱开, 噪声变得越加明显。

2. 连杆的噪声

连杆轴承的间隙过大时, 产生的噪声通常是一种很轻的敲击声, 它比主轴承敲击声的强度要低很多, 也比发动机在轻负荷下以40~50 km/h的速度行驶时最大的声响轻得多, 此噪声随着发动机速度的增高而变响。用分别将每个火花塞接地一次的方法, 可以确定噪声是从哪个气缸发出的。这种噪声也许不能靠接地来完全消除, 但其强度可以明显地减弱。

3. 活塞的噪声

最常见的活塞噪声是活塞的敲击声。这是一种空洞的、被压抑的铃样声响, 它是活塞在气缸中左右摇摆而产生的。当活塞与气缸壁的间隙过大, 或者活塞裙部塌陷或断裂时, 就会出现活塞摇摆的情况。

活塞的敲击声在发动机处于冷态时最大, 待发动机变热以后, 敲击声就会变小或消失。当汽车在40~50 km/h的速度下行驶时, 开大油门和负荷增加时噪声的强度增加。

4. 活塞销噪声

活塞销的噪声通常是由于活塞销间隙过大引起的。当发动机怠速时, 会产生极明显的尖锐金属二重敲击声。有时, 当车在40~50 km/h, 这种噪声更为明显。

连杆不对中往往会引起活塞销孔凸台碰撞。当连杆 (小端) 孔与活塞销孔之一接触时, 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声音有时会被误判为活塞的敲击声。

5. 阀系噪声

阀系机构的噪声特点为“卡嗒”声, 或者象是缝纫机运转时的声音。阀系噪声的频率是曲轴运转速度的1/2。一种极为常见的阀系噪声是挺杆发出的卡嗒声。如果发动机装的是整体式挺杆, 可能需要加以调整。如果发动机所装的是液压挺杆, 就有许多部位会发生故障。

6. 爆燃和过早点火的噪声

爆燃和过早点火会使发动机内的燃烧情况不正常。

当发动机正常运行时, 燃烧室的火焰迅速向外扩散, 就象是一块石子落到水池里产生的波浪一样。有些情况使压力达到能开始第二次燃烧。当正常的火焰前沿进入到二次燃烧火焰的前沿时, 将引起猛烈的爆炸, 从而产生敲击, 发出被称为爆燃的“乒”声。爆燃将导致活塞和活塞环破坏, 使顶部活塞环槽磨损、划伤和卡住, 烧伤气缸盖垫, 甚至会使整个发动机失效。

提前点火是在正常的火花塞火花出现之前燃油混合气被点燃。当正常的火花紧接着提前点火之后出现时, 两团互相冲突的火焰会引起“乒”的噪声。提前点火使发动机的功率受到损失, 并会造成活塞、活塞环和气门的严重损坏。提前点火和爆燃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 很难由声音来区别两者, 而且两者会相互引发。

7. 前罩下发出的其它噪声

水泵轴承失效时发出的噪声可以很方便地用听诊器确定其部位 (摇动扇叶的末端时可感觉到轴承的松动) 。如不能作出肯定, 可在短暂的运行期内卸下驱动皮带, 若噪声依然存在, 即说明噪声并非发自水泵。

皮带常会在怠速或低速时发出“咯吱”声。可尝试将水喷到怀疑有问题的皮带上, 看能否使噪声暂时消失。消除噪声的方法是清洗皮带轮槽, 然后重新调整皮带。皮带发出“尖啸声”, 通常是由于侧面被磨光或烧坏所致。出现这种情形时, 应将皮带张紧, 或在必要时予以更换。

发电机轴承噪声的变化范围很大, 从刺耳的隆隆声到类似报警器的声响。通过放松调整螺栓和改变发电机驱动皮带的张紧程度, 可使噪声降低。

下面举出可能遇到的其它一些发自罩下的噪声:

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方法 第11篇

1、看键角

以極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中,有些属于极性分子,有些属于非极性分子,这取决于分子中各键的空间排列,而键角是决定分子空间构型的因素之一。三原子分子CO2、H2S、及四原子分子C2H2,虽然都含有极性键,但分子中键角均为180°,因电荷分布完全对称,所以是非极性分子。而同样是三原子分子的H2O H2S HCN 等分子,由于电荷分布不对称,都是极性分子(H2O H2S HCN分子中的键角分别为104.5°、 92°、180°)

2、看分子的对称性

分子有无极性主要看分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是否对称,而电荷分布情况又跟分子的构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根据分子的形状先分析分子的对称性。若分子高度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具体的做法可将分子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看成集中于一点,有几种元素就可以找几个点,然后再比较这几个点是否重合,若能重合,就说明该分子是高度对称的,这样的分子没有极性,是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因此只要清楚分子的形状(常见分子的形状),就能判断分子是否有极性。

3、看化合价和在周期表位置

对于ABn型的分子来说,若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和A在周期表中的主族序数相等,则该分子是非极性分子,若不相等,则是极性分子。例如,NH3分子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绝对值为3,它在第ⅴA族,价与位不等(3≠5),故NH3为极性分子。而CH4、SO3、BF3等分子中的中心元素C、S、P都符合化合价绝对值和主族序数相等关系,都是非极性分子。

4、看是否有孤对电子

对于ABn型的分子来说,若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有孤对电子,分子有极性,反之,无极性。如,NH3分子中N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所以,NH3分子是极性分子,而CO2分子中C原子上无孤对电子,所以,CO2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总之,结合以上四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判断分子极性和了解分子构型。

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方法 第12篇

1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因素的分析

1.1 有形因素

1.1.1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会计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论结构和知识层次, 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不同。会计职业判断的实现不仅仅受到会计人员所处的会计小环境影响, 而且会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而转变, 从而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同。合理的职业判断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真实客观的公允信息, 从而推动其所处经济环境的正常发展。采取行之有效宽严结合的管理办法, 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经济环境, 以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性。

1.1.2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也是利益共同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众多利益主体之间在责、权、利的划分和相互制衡的机制。由于很多契约的确定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 因此, 公司会计活动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会计部门作为公司内部一个职能部门, 决定了会计人员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管理当局的价值偏好, 会计人员实际也成为企业的“内部人”之一, 其独立性受到很大的挑战。一方面, 专业技术上要按职业标准行事, 另外在管理关系中又要服从上司的要求, 这对矛盾常常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当局的外部干预, 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这个角度看,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人员进行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

1.1.3 法律因素

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或干预, 一般是通过制定会计制度等法律规范进行的。法制规范的完善程度, 特别是有关经济法规的健全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人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当会计法律规范与相关者的利益发生矛盾时, 相关者只能是千方百计地钻法制规范的漏洞。滥用会计职业判断以作出利已的行为。而健全的、高质量的会计法律规范, 往往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使会计人员有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因此, 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要受到会计法规制度的制约与影响。而健全的法制, 是从根本上消除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1.2 无形因素

1.2.1 观念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会计制度规范比较详尽, 我国现有的会计职业者很多经历了经济体制的逐步变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了遇到具体问题直接从有关规定中寻找具体处理方法的习惯, 客观上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而主观上会计人员也没有职业判断的意识。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沿袭原有的工作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因此, 会计职业者以及相关部门要尽快转变观念, 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明确会计职业判断已经成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1.2.2 道德素质

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它是一种技术方法和理念并重的职业。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的必备条件, 也是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误导的基本前提。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会计信息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品质, 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品格、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旨在促使企业在准则、制度允许的前提下选取会计政策, 保证会计信息。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会计信息的公允揭示与利益驱动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因此, 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

1.2.3 业务素质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科学, 具有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 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会计职业判断本身就是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总是中的运用, 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是正确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前提, 不仅包括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相关财政政策法规, 还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等理论知识。随着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 市场的经济的错综复杂等, 与会计工作相关方面的知识如经、金融、贸易、外汇等, 也成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组成部分, 会计行业已成为一个知识高度密集型的领域。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职业判断能力。

2 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方法

2.1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健全职业判断外部约束机制。

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外部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同时, 也要做好政府的外部监督, 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 对借职业判断之名弄虚作假和屡次违反财经纪律的, 必须及时纠正或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经济制裁, 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2.2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首先, 应完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体现在会计控制上, 其具体措施可通过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应作为监理会成员, 列入董事会, 对董事会和股东负责;其次, 应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该层次上行使会计控制权利和责任的是企业的会计人员, 财务总监在领导和维护财务的工作同时, 必须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以明确控制责任, 为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独立的职业判断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这样, 通过公司内部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控制主体的相互制衡, 保证了财务人员为企业股东的利益进行更好的合作。

2.3 完善、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 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一方面应当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要建立、健全、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法律, 遵守法律, 依法办事, 杜绝人情大于法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建立的有效的惩戒机制, 以约束信誉缺失的个体行为, 使造假、欺诈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使不讲信誉的成本大于收益。

2.4 更新观念, 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 不断提升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和水平

会计人员必须建立职业判断的意识, 更新观念, 以作适应现代企业不断的发展。具体来说, 会计人员在加强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学习的同时, 要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 在业务处理过程中, 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 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通过不断积累, 提高职业判断的自觉性和水平。

2.5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行业人员, 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也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在作出职业判断时, 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守职业道德, 依法核算,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基于会计信息而提出的“诚信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已成为会计行业的新风尚。会计人员只有以诚信为本, 恪守会计职业道德, 才能自觉地遵守有关法律和规范,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经济业务与事项, 恰当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技能来处理会计事项。

2.6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精确性。因此, 会计人员应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水平。一方面通过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学习, 熟悉和掌握各种相关法律知识, 保证会计职业判断不偏离法制的轨道。另一方面, 通过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各门主干课程知识, 广泛涉及与会计工作相关方面的知识, 如经济、金融、贸易等, 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化进行充足地储备。

2.7 加强实践训练,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必须通过不断训练、实践, 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人员, 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素质外, 还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 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实践,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才会形成, 并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 企业会计制度[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1.

判断方法范文

判断方法范文(精选12篇)判断方法 第1篇一、分析及利用结构判断1.据共价键的极性判断共价键是否有极性是分子是否极性的前提条件.如果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