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诊治体会
盆腔炎的诊治体会(精选10篇)
盆腔炎的诊治体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2月在本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30例。年龄22~47岁, 平均 (31.50±1.93) 岁;病程3个月~7年, 平均 (2.70±0.31) 年;按《妇产科学》第4版诊断标准, 典型临床表现, 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痛经、白带增多, 色黄。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 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增粗的输卵管, 呈条索状, 伴压痛, 还可触到单侧或双侧炎性包块, 活动受限, 压痛, 子宫一侧或双侧的宫旁结缔组织片状增厚、压痛。B超提示30例患者均有慢性盆腔炎的超声波改变, 分别为子宫后方包块 (直径4~5 cm) 6例, 双侧附件包块 (直径4~6 cm) 11例, 单侧附件区包块 (直径4~5 cm) 13例, 伴后穹隆少量积液10例。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增强治疗的信心, 增加营养, 锻炼身体, 注意劳逸结合, 提高机体抵抗力。
1.2.2 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钠800 U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每日1次静脉滴注, 替硝唑100 ml, 每日2次静脉滴注。连用10日, 经期停用。若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喹诺酮类药物静脉滴注。
1.2.3 中医治疗
1.2.3. 1 中药灌肠方[1]
败酱草30 g、鱼腥草30 g、赤芍15 g、丹参15 g、川楝子9 g、柴胡9 g浓煎成100 ml, 药温38℃左右, 保留灌肠。灌肠前排空大小便, 灌肠后侧卧15 min以上,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经期停用, 一般2~3个疗程。
1.2.3. 2 中药局部外敷
以大黄、芒硝或灌肠方药研末与酸醋调和加热, 用纱布外包后外敷下腹部30 min, 神灯照射15 min, 1次/d。10次为1个疗程, 经期停用, 一般2~3个疗程。
1.2.4 物理疗法
采用ZW-100IG系列微波治疗仪, 矩形辐射器隔较薄衣服紧贴盆腔病灶腹壁进行治疗, 功率一般为10 W左右, 并根据患者的热感及病灶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 每次治疗时间30 min,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1]判定疗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阳性体征 (子宫、附件压痛, 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附件增厚, 炎性包块等) 消失, B超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妇科检查子宫、附件的粘连及压痛减轻, 包块缩小;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妇科检查、B超检查结果无改善。
2 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5例, 有效25例。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慢性盆腔炎多有宫腔操作史、经期同房史、不良孕育史、妇科手术史, 主要致病因素有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人型支原体、阴道毛滴虫和假丝酵母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2], 其病理表现为广泛的盆腔组织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包块形成、输卵管僵硬等, 病情较顽固, 临床常采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药物治疗。笔者发现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虽然可控制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但易产生耐药性, 很难解决复发问题, 炎性包块的吸收也十分缓慢。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中药治疗则效果更为理想, 因为中医学认为, 慢性盆腔炎属“带下”、“不孕”、“少腹痛”等范畴, 认为本病由于经期、流产、分娩后, 湿热乘虚侵入子宫、胞络或急性盆腔炎后邪气将尽, 寒热之邪与气血相搏, 使气机不利, 经络气血受阻, 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而致病[3,4]。通过辨证应用中药治疗, 外敷及灌肠中药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药物保留灌肠是血管外给药的一种方法, 药物直接通过直肠吸收作用于炎症部位。由于药物加热至40℃左右, 适当温度起到理疗作用, 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增生纤维组织软化, 有利于炎症病灶消散吸收。配合微波治疗, 温热的良性刺激进入盆腔组织, 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 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消退, 从而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减少复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愈后, 应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会阴及全身清洁, 勤换内衣裤, 每日清洗外阴, 大便后最好加洗1次, 性生活前双方外阴都要清洗。注意经期卫生, 勤换卫生巾及护垫, 使用合格卫生用品, 禁止经期性交等。总之, 慢性盆腔炎不仅可以预防, 而且通过准确诊断、科学正规的治疗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1]罗惠文.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S].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08-111.
[2]金瑛, 陈昕, 张佳红, 等.盆腔炎150例致病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9) :557-558.
[3]王丽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29 (9) :9.
19例胰腺损伤的外科诊治体会 第2篇
[摘要]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8例,死亡1例。并发症有胰漏4例,腹腔脓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结论 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合理的术式选择,细致全面的术中探查是提高胰腺损伤治愈率的关键。[关键词] 胰腺;损伤;外科诊治
[中图分类号] r657.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72-01 在腹部外伤中胰腺损伤比较少见,且其具有合并伤多、早期诊断困难、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处理相当棘手。现就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2010年间收治的19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19~6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0例,钝击伤4例,坠落伤3例,刀刺伤2例。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分级法[1],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2例。合并脾破裂5例,十二指肠破裂3例,肠系膜破裂3例,小肠破裂2例,肝破裂2例,胃破裂1例。1.2诊断
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40 min,最长2 d,大部分患者在12 h内就
诊。入院时查血淀粉酶阳性率为58.3%(7/12),腹部b超确诊率为37.5%(7/16);腹部ct确诊率为64.3%(9/14)。1.3手术方法
本组中行单纯缝合引流12例;行近端缝合结扎,胰体尾切除4例,其中保留脾脏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先行幽门旷置、填塞止血、充分引流,二期手术1例。2结果
治愈18例;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胰漏4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腹腔脓肿2例;死亡1例,死因为胰漏、腹腔感染后大出血。3讨论
3.1胰腺损伤的诊断
胰腺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甚至在剖腹探查时也有漏诊的可能。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上腹部外伤时,应警惕有胰腺损伤的可能。仔细的分析病史及观察体征变化,同时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确诊率。淀粉酶的测定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已不作为胰腺损伤诊断的依据。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回声不均及胰周血肿、积液,为诊断胰腺损伤提供线索,但易受胃肠积气干扰。ct是腹部外伤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ct显示胰腺损伤的直接征象是胰腺断裂或贯穿胰腺的低密度线,间接征象是左肾前筋膜增厚,胰腺肿大或胰周积液[2]。本组患者ct确诊率为64.3%,且可用于胰腺损伤后并发症和术后病情的监测。但值得注意的是,ct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胰腺损伤,只要临床高度怀
疑,重复ct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对有剖腹指征,应果断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手术时切忌满足于发现个别脏器损伤而忽略探查胰腺,术中如发现胰周脏器损伤或胰周血肿,腹腔内有皂化斑或来源不明的血性或棕色液体,则需游离十二指肠框及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显露胰腺,以便判断有无胰腺损伤及程度、范围。如遇有脾脏损伤时,应警惕是否有胰尾损伤;遇有十二指肠损伤时,不可遗漏对胰头部的检查;遇有胃窦损伤时,应仔细探查是否合并胰腺损伤,本组有1例刀刺伤患者术前诊断为胃破裂,术中发现为胃窦部贯穿伤,即打开小网膜囊探查发现合并胰颈部挫裂伤,予缝补裂口、附近放置引流治愈。3.2胰腺损伤的治疗
胰腺损伤一旦确诊多需急诊手术治疗,其基本原则是清创止血、有效引流、保存胰腺功能及处理合并伤。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胰腺损伤的类型及患者的一般情况,而术中对主胰管损伤的判断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胰腺创面有无胰液溢出,必要时行胰管造影或经乳头注入染料可帮助判断有无胰管损伤。未伤及胰管的ⅰ、ⅱ级损伤,主要是修补受损组织及止血、引流;对ⅲ级损伤,有学者建议为了保存胰腺功能,断端的处理应采用胰肠吻合术,笔者的体会是:胰肠吻合操作相对复杂、费时,尤其是对于伤情较重的患者,而且从减少胰漏发生的角度考虑,切除断胰可以彻底清除损伤的组织。外伤性胰腺多为健康组织,质地软加上部分患者术中胰管显露困难,此时行胰肠吻合有增加胰瘘的风险。因而手术方法的选择应
尽量简单、安全,尽可能的减少吻合口的数量,如此可减轻胰瘘的危害,且保留胰头、钩突的胰岛细胞足够维持正常的胰腺功能[3]。对于严重的ⅳ、ⅴ级损伤的处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谨慎选择,目前主张采用损伤控制的观念[4],首先控制出血及阻止消化液外溢,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处理胰十二指肠损伤,本组中有1例胰十二指肠复合伤合并严重肝破裂、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笔者在处理时采用了较为保守的分期手术方案,先行纱布填塞肝创面止血,修补十二指肠裂口、闭合幽门控制感染,及行十二指肠、空肠造瘘及损伤周围多管引流,待患者稳定后二期手术行胃空肠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及取出纱布,修复肝创面而治愈。另有2例患者因胰头、壶腹部严重挫裂合并出血难以修补,勉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术后死于胰瘘后腹腔感染致大出血。胰腺损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胰漏、腹腔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术中准确判断有无胰管损伤,可靠缝合断面和充分引流;术后有效的抗感染、适当的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的应用可有效的防治各种并发症。
总之,胰腺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高,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有效处理该类损伤至关重要,在严重的胰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决策中引入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degiannis e,glapa m,loukogeorgakis sp,et.al.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trauma [j].injury,2008,39(1):21-29.[2] 张晓辉,王锦波,卢文献,等.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3):235-237.[3] 吕昕亮,朱锦德,朱红芳,等.胰腺损伤26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3):167.[4] 苗毅,喻春钊.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胰腺外伤中德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
慢性盆腔炎诊治进展 第3篇
【摘要】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本研究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达到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盆腔炎;诊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53-01
基金名称: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院内制剂和经验方规范化临床验证”,项目编号:PDYNZJ2014-22。
慢性盆腔炎(CPID)[1]系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包括:1、慢性子宫内膜炎;2、慢性输卵管与输卵管积水;3、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4、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盆腔内炎性渗出,局部组织增生、粘连。临床以下腹疼痛、腰骶坠胀、白带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临床表现为特征。未能及时治疗、彻底治疗可导致盆腔静脉淤血症、异位妊娠、输卵管阻塞不孕、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等[2]。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就诊的患者有增多趋势。尤以20-35岁妇女为高发年龄组,多发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
西医治疗盆腔炎现状:研究认为[3]慢性盆腔炎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输卵管卵巢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瘢痕挛缩,血运不畅,或形成包块,积水,导致病灶区域吸收不良,故缠绵难愈,疗程长,用药时间久,运用抗生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
1.祖国医学对该病认识的由来
在我国祖国医学古籍中并无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病名记载。慢性盆腔炎在我查阅的古代医学典籍中没有相应的病名,有关论述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 “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病证的记载中。对于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论述,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其描述的病症即与本病极为相似。《诸病源候论·八瘕候》中亦认识到癥瘕可以出现小腹及腰背痛、身热、小便不利、带下多、月经不调、不孕等类似于慢性盆腔炎的症状。
2.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经行产后,胞门未闭,湿热、湿毒、气滞、痰湿、气虚所致,病性为邪盛正衰,病机特点为胞宫、胞脉、气血瘀阻、湿热火毒、郁滞下焦、气血耗伤,虚实错杂,迁延不愈。
对本病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提出更多的见解,完善了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1.由实致病:江素茵[4]教授认为其发病主要是湿浊与瘀血互结,气滞血瘀,伤及冲任二脉而致,邪毒瘀滞于下焦,阻滞经脉和胞络,不通则痛,故以下腹痛为其主症。若寒湿之邪凝滞经脉,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湿邪郁久化热,湿邪流注于阴窍,则见带下量多。王俊兰[5]认为:瘀血内阻为主要病机。病邪入侵胞宫、胞脉导致胞脉气血瘀阻不畅,故之为血瘀证,且多以阳虚血滞、湿热瘀结为主。
2.由虚致病:韩百灵[6]教授则认为,慢性盆腔炎多因肾虚肝郁所致。肾虚多由平素摄生不慎、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先天肾气不足,妇女又因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数伤于血而致气分偏盛,若素性抑郁或愤怒过度而致肝失条达。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机郁滞,则气滞必血瘀,故湿毒与瘀血、滞气相搏结,胞脉阻滞冲任二脉受阻,不通则痛。另一方面虽有邪实之阻滞,但病久必使气血衰少,且后天之本受累,气血生化失常,必有虚证不荣则痛。柴松岩教授认为:慢性盆腔炎无论属于何种证型,只要病情迁延形成慢性病程,即存在正气虚损的内因,正气虚损无力行使气化之职能,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浊难以根除,经治疗症状虽可以一时得以改善,但必然是遇损而致复发,如性生活、月经来潮常为诱因,这是慢性盆腔炎难于根本治愈的根本原因。
3.虚实夹杂致病:夏亲华认为,认为本病的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标实:湿热、寒湿、血瘀,本虚以:脾虚、肾虚为主。夏老师认为: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久病正虚,经期产后及手术后血室正开,体质虚弱,摄生不慎,感染湿热邪毒,治疗不彻底或体质虚弱病情迁延,导致寒、湿、热邪留恋胞宫胞脉,日久成瘀,反复进退。朱南孙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热”“毒”“湿”“瘀”“寒”,病性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方法以健脾益肾疏肝治其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止带、温阳理气等法治其标。
3.辨证论治
刘云鹏强调,湿瘀互结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湿热瘀结又常使本病由实而虚。刘云鹏认为湿和瘀则为此病病因,故以《金匮要略》中当归芍药散化裁而成的除湿化瘀方治疗此病。
罗元凯将CPID分为六型(1)湿热瘀阻型:运用银甲方以清热利湿,祛瘀散结之法进行治疗。(2)寒凝血癖型:运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法进行治疗。(3)气滞血瘀型: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调气活血、消瘀散结之法进行治疗。(4)肝郁脾虚型:运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理脾,化湿活血之法进行治疗。(5)肾虚瘀滞型:運用左归加减以补益肝肾,和营祛瘀之法进行治疗。(6)阴虚血热型:运用自拟方药慢盆方以养阴清热之法进行治疗。
李伟莉等对3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聚类分析获得 CPID的分型从高频到低频的分布分别是: 湿热瘀结证(159例),脾虚湿瘀证(63例),气滞血瘀证(45例),肾虚血瘀证(33例)。
葛海波等辨证分型治疗CPID426例,湿热证328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瘀,用当归散加减,治愈300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99.1%;气滞血瘀证34例,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愈13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88.2%;寒凝气滞证64例,治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愈35例,好转27例,总有效率为96.9%。
参考文献
[1]张催兰.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2011,03:115-116.
[2]陈芸芸.安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40-41.
[3]张双、高月平.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河南中医,2012,3(7):497-499.
[4]邓月娥,蒋倩茹.江素茵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17(l):16-17.
[5]王俊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4:1757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诊治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 年龄22~46岁, 平均年龄 (34.13±4.62) 岁, 病程10 d~2年。其中附件炎50例, 子宫内膜炎25炎, 盆腔积液26例, 均行B超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白带增多, 个别患者伴月经不调, 甚至还可引起不孕。妇科检查:子宫呈后位, 活动受限, 附件单侧或双侧触及条索状增厚或片状增厚, 压痛, 或宫旁扪及痛性包块。B超检查:盆腔有积液或附件包块。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药汤剂组成[1]:生黄芪、茯苓、苡仁米、败酱草、红藤、生地、夏枯草、赤芍、西当代、银花、菊花、连翘、黄柏、党参、川芎、甘草、柴胡、当归、藿香、牛膝、可随证加减。水煎服, 1 剂/d, 连续服药4周。对照组给予金刚藤胶囊2.0 g , 口服, 3次/d , 连续服药1个月。
2 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治愈40例, 总有效率为67%;显效15例, 总有效率为21%;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7%。对照组40例患者, 治愈20例, 总有效率为50%;显效12例, 40%;无效8例, 总有效率16%。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 妇科及理化检查正常, 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②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 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 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慢性盆腔炎属“腹痛”、“带下”范畴, 多为湿热毒邪壅滞所致, 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法。该病是妇科临床常见多发病, 长期反复发作, 伴下腹、腰骶部胀痛, 并可引起月经不调、不孕及盆腔包块。慢性盆腔炎大多由急性期治疗不当或不彻底或未经治疗发展而来。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但长期应用会降低抗感染疗效, 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盆腔炎性粘连、纤维化,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抗生素治疗敏感性差, 疗效不佳, 因此多采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病情缠绵, 反复难愈, 中医常从湿热或湿热瘀结辨证, 李东垣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 所以健脾扶正也不容忽视。治当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为法, 方药组成为生黄芪、茯苓、苡仁米、败酱草、红藤、生地、夏枯草、赤芍、西当代、银花、菊花、连翘、黄柏、党参、川芎、甘草、柴胡、当归、藿香、牛膝, 其中生黄芪配其他药补其虚, 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夏枯草辛以散结, 苦以泄热, 主入肝经, 有良好的清肝散结之功效;黄柏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之功效;柴胡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赤芍凉血清热, 活血破血, 消散血中之浮热;当归有养血活血之功, 为妇科要药, 配诸药活血祛瘀、泄热解毒, 具有对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抑菌和对病原菌的内外毒素的解毒作用;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安神;藿香味辛, 能芳香化湿;牛膝性善下行, 活血通经;黄芪扶正培本, 气虚血亏能补气以生血, 与当归同用, 对气虚血滞不行者能补气以行滞。研究显示, 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消除了患者的不适与痛苦, 表明中医治疗观察组疗效良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60例予以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40例予以金刚藤胶囊口服, 治疗1个月后, 比较二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治愈40例, 总有效率为67%;显效15例, 总有效率为21%;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7%。对照组40例患者, 治愈20例, 总有效率为50%;显效12例, 40%;无效8例, 总有效率16%。结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良好, 在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慢性盆腔炎,诊治体会
参考文献
浅谈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心得体会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1
急性胰腺炎在临床工作中是很常见的疾病。急性胰腺炎病人所分布的科室也是很广泛,比如在消化内科、中西医结合科、肝胆胰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都不难发现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对于急性胰腺炎病人为什么会分布在如此多的科室的问题,这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诊治分不开。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害。病因有:1)胆道疾病胆石症及胆道感染等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由于70%-80%的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一旦结石、蛔虫嵌顿在壶腹部,胆管内炎症或胆石移行时损伤Oddi括约肌等,将使胰管流出道不畅,胰管内高压,诱发急性胰腺炎,这也是国人中最常见的急性胰腺炎的诱因。2)酒精酒精可促进胰液分泌,当胰管流出道不能充分引流大量胰液时,胰管内压升高,引发腺泡细胞损害,且酒精在胰腺内氧化代谢时产生大量活性氧,也有助于激活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这也是欧美国家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见诱因。3)代谢障碍高甘油三酯血症(>11.3mmol/L)与急性胰腺炎有病因学关联,可能与脂球微栓影响微循环及胰酶分解甘油三酯致毒性脂肪酸损伤细胞有关。4)胰管阻塞、十二指肠降段疾病、手术或创伤、药物。5)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6)其他。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酒精摄入史,药物服用史等。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体征上,轻症者仅为轻中上腹部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Grey-Turner征,Cullen征。辅助检查:1.血清酶学检查:血淀粉酶:(40-180U/dl),大于500U/dl有诊断意义;尿淀粉酶:(80-300U/dl),大于300U/dl有诊断意义;血清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2.血清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发病后72小时CRP>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3.影像学诊断在发病初期24~48h行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受急性胰腺炎时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急性胰腺炎常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必须强调临床表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性中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增高、影像学改变,排除其它疾病,可以诊断本病;必须对病情作动态观察。
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两大任务:1.寻找并去除病因;2控制炎症。治疗方法取决于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轻度急性胰腺炎经支持疗法、减少胰腺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等治疗即可取得较好效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必须早期发现,采取综合性措施积极抢救。
(一)针对病因的治疗
1.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是目前国内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凡有胆道结石梗阻者需要及时解除梗阻,治疗方式包括经内镜或手术治疗。2.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并静脉乳糜状血或血甘油三酯>11.3mmol/L可明确诊断,需要短时间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尽量降至5.65mmol/L以下。这类患者要限用脂肪乳剂,避免应用可能升高血脂的药物。3.其他病因:高血钙性胰腺炎多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需要行降钙治疗。
(二)液体复苏及重症监护治疗: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监护治疗是早期治疗的重点,由于SIRS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导致血液成分大量渗出,造成血容量丢失与血液浓缩。复苏液首选乳酸林格液。
(三)器官功能的维护治疗:(1)呼吸功能的支持: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结果,必要时应用机械通气。并根据尿量、血压、动脉血pH等情况调整补液量,总液量宜<2000ml,且适当使用利尿剂。(2)肠功能的维护:导泻及口服抗生素有助于减轻肠腔内细菌、毒素在肠屏障功能受损时的细菌移位及减轻肠道炎症反应。胃肠减压有助于减轻腹胀,当患者没有胃内容物潴留时,可停止胃肠减压。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肠黏膜屏障的修复。(3)连续性血液净化:当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连续性血液净化通过选择或选择性吸附剂的作用,清除体内有害的代谢产物或外源性毒物,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
(四)营养支持:急性胰腺炎是一种高分解、高代谢的疾病,常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具体表现为高血糖、高血脂和低蛋白血症。由于此类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并且不能进食,所以营养支持在胰腺炎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五)减少胰腺的分泌:1)禁食和胃肠减压;2)抑制胃酸:临床上常用的有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3)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天然生长抑素由胃肠黏膜D细胞合成。
(六)抑制胰酶活性:重?Y胰腺炎宜早期、足量应用胰酶抑制剂。
(七)镇痛:多数患者在静脉滴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后,腹痛可得到明显缓解。对严重腹痛者,可肌肉注射哌替啶止痛,每次50~100mg。
(八)其他:如预防和治疗感染;中药治疗;胰腺局部并发症的治疗;手术治疗。
盆腔脓肿30例诊治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 男6例, 女24例;年龄最小23岁, 最大76岁;术前明确为盆腔脓肿8例, 进一步确诊为盆腔脓肿13例, 误诊9例;膈下脓肿9例, 肠间脓肿4例, 髂窝脓肿7例, 嵌顿疝2例, 盆腔脓肿8例;下腹部疼痛不适30例, 里急后重感14例, 寒战高热5例, 呕吐腹泻7例;血象及中性细胞比例升高26例;13例请妇科会诊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得脓液。
1.2 方法
全部病例行剖腹探查术对症处理及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其中伴单侧附件切除7例, 阑尾肿瘤切除5例, 粘连脓肿剥除引流4例, 嵌顿疝松解加修补术2例, 术中见直肠子宫凹及直肠膀胱凹有脓性液体、伴输卵管腔内积脓者9例。术中用生理盐水及灭滴灵液反复冲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术前明确诊断为盆腔脓肿者, 均经术后引流、抗感染、支持治疗, 症状消失并B超检查脓腔消失而痊愈出院[1];盆腔外因素引起的盆腔脓肿者, 均经过2次或2次以上原位手术、剖腹探查术、盆腔引流术等, 并给予联合抗生素应用治愈。
3 讨论
盆腔脓肿是腹腔脓肿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指腹腔最下方直肠上段前壁腹膜返折以上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两侧的间隙因下腹部及盆腔脏器的化脓性感染, 并因体位原因, 炎性渗出在盆腔积聚, 而形成盆腔脓肿。
消化道穿孔术后7 d~14 d出现38℃以上的高热、持续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又复上升, 血象增高, 心率加快, 即应考虑有腹腔脓肿。由于患者术后常规采用半卧位, 故以盆腔脓肿的发生率最高。盆腔脓肿容易局限,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但多有膀胱直肠刺激症状, 直肠指诊可触及压痛的包块, 容易确诊。我院术后并发盆腔脓肿7例均为靠典型症状与直肠指诊确诊。
膈下脓肿常发生在消化道穿孔术后, 且因毒素吸收而中毒症状重。但因部位深诊断不易, 病死率也高。较浅的膈下脓肿局部可有叩痛、胸壁水肿, X线检查可见膈肌抬高, 运动受限以及反应性胸腔积液等症象。常见脓肿伴有肠麻痹或肠梗阻的体征, 腹部可有压痛, 腹肌紧张或包块。有的文献报道:口服造影剂可见肠管移位, 有肠瘘并存可见造影液外溢征象。
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 术后盆腔脓肿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我们观察的8例盆腔脓肿均经B超确诊, 特异度为100%, 说明B超在盆腔脓肿的诊断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的体会是:B超检查需要临床医师的协作, 提供临床线索, 会诊检查, 反复进行[2]。发现可疑时, 在B超引导下用细针试验性穿刺, 一旦获得脓液即可确诊。并可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也可为脓肿引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依据。据文献报告肠间脓肿, CT检查较超声更为准确, 确诊率达98%。
未能及时引流的盆腔脓肿患者, 尤其膈下脓肿与多发性肠间脓肿, 均可因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近年来我们除了3例Douglas窝脓肿采用经直肠引流, 1例右髂窝脓肿和肠间多发脓肿采用开腹手术引流外, 其余2例膈下脓肿, 1例肠间单发脓肿均在B超引导下经皮置引流, 均愈合。有1例患者双侧腹股沟反复性肿块30年, 入院后以双侧嵌顿疝松解加修补术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 出院后第20天出现高热又以“伤口感染”入院治疗。住院后发现有左下肺炎、下腹部肿块, 做B超检查发现伤口下积脓, 局部切开引流从盆腔引流出1 000 m L稀薄样白色脓液, 确诊为盆腔脓肿经治疗后痊愈。显然, 由于定位诊断的提高, 影像学检查的进步, 经皮置管引流避免了麻醉意外和手术的创伤失血, 病死率及并发症显著降低, 故应列为盆腔脓肿首选的引流方法。凡不能找到安全的解剖穿刺径路的深部脓肿, 感染性血肿未完全液化或坏死组织难以引流通畅, 以及影像学检查难以定位的盆腔脓肿仍以开腹引流为宜[2]。
在有效的引流基础上治疗原发病及合并症, 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营养支持治疗等是盆腔脓肿患者康复的保证。盆腔脓肿一般经有效引流24 h~48 h后, 毒性症状明显改善, 否则应考虑引流不畅或尚有未发现的脓肿存在, 应重复进行上述诊断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快速诊断盆腔脓肿的方法并提高盆腔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1年间在我院因盆腔脓肿而住院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结果 经术后引流、抗感染均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引流及术后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是治愈盆腔脓肿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盆腔脓肿,诊断,手术引流,抗感染
参考文献
[1]林云华.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11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上旬刊) , 2010, 14 (1) :43
常见妇科病慢性盆腔炎的诊治探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52例,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为21~50岁。将患者自愿分为灌注组与口服组进行对比治疗,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教育背景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住院期间, 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与护理, 灌注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采取向腹腔灌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进行治疗, 口服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灌注组与口服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疗效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知, 灌注组患者在痊愈人数, 显效人数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好于口服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证明采用向患者盆腔灌注抗生素的方法对慢性盆腔炎进行治疗的结果较为满意。
2.2 不良反应
灌注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发生腹痛、恶心等并发症2例, 经对患者在治疗中进行抗生素滴注速度减慢措施后, 不良反应程度明显减轻。口服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发生胃肠道刺激症状患者9例。由此可知, 向患者盆腔灌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口服抗生素进行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要少很多。
3 讨论
腹腔灌注抗生素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剂量较小, 对患者肠胃不会引起较大刺激性; (2) 药物直接注射于患处, 不仅加快了血液循环, 对患者体内其他组织也能发挥一定的协调作用; (3) 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减少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痛苦较小。由上述研究可知, 采用向患者盆腔灌注抗生素的方法对慢性盆腔炎进行治疗的结果较为满意且在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相对较少。
摘要:目的 本文将对常见妇科病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的探讨, 以用于研究治疗慢性盆腔炎疾病的理想方法。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与护理, 灌注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采取向腹腔灌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进行治疗, 口服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灌注组患者在痊愈人数, 显效人数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好于口服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向患者盆腔灌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相对较少。结论 证明采用向患者盆腔灌注抗生素的方法对慢性盆腔炎进行治疗的结果较为满意且在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相对较少。
关键词:常见妇科病,慢性,盆腔炎,诊治探讨
参考文献
[1]崔英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 2006, 3 (14) :116.
100例盆腔炎临床诊治探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盆腔炎患者 (诊断明确, 均符合临床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0例, 行盆炎消联合西医抗炎治疗。对照组50例, 单行盆炎消治疗。2组患者术前在年龄、病程及其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行西医抗炎治疗[2]:即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寻找特异的致病菌, 并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广谱联合用药。实验组行盆炎消联合西医抗炎治疗:即加服盆炎消处方, 包括当归、川芎、白芷、桃仁、川楝子、杜仲、枳壳各10g, 蒲公英、车前子、路路通、延胡索、续断、焦山楂各15g, 赤芍、白芍各12g, 炙甘草6g, 2组均每天1剂, 20d为1个疗程, 均治疗3个疗程, 治疗期间应注意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及体征变化。
1.3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具体如下,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改善显著, 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治疗后妇科检查及体征、症状均有所减轻, 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各项均无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定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 定性资料用χ2检验比较, 检验水准定为P0.05。
2 结果
(1) 随访期间2组内相比, 开始治疗后第3个疗程总有效率 (包括显效和有效) 均优于第1个疗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间相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 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感染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等所导致的炎症。其起病常因治疗急性盆腔炎不彻底, 患者遇劳累过度、感冒使抗病力低下导致, 再加上病原菌活跃致盆腔炎症复发, 也有部分患者因无急性炎症史, 且缓慢起病, 导致治疗忽视所致[4]。在中医学上, 慢性盆腔炎其病机属于虚弱素体, 邪气乘虚入侵, 下焦蓄积湿浊热毒, 致血瘀气滞循经下注, 气机湿阻, 损伤冲任, 不通则痛, 血络热伤, 久瘀成病所致[5]。随访期间2组内相比, 开始治疗后第3疗程总有效率 (包括显效和有效) 均优于第1疗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的西医抗炎亦对盆腔炎有显著的疗效;2组间相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 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最新文献报道一致[6]。笔者认为, 西医消炎治疗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盆腔炎疗效更甚一筹, 其机制在于盆炎消方中桃仁通畅胞脉, 祛瘀活血;当归、赤芍、白芍止痛活血, 祛邪扶正;车前子、蒲公英、路路通利湿解毒, 消瘢通络;延胡索、川楝子、枳壳活血理气, 通畅气机。
注:2组内治疗后4疗程与1疗程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明显, P<0.05;2组间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而言之, 早期行盆炎消联合西医抗炎治疗盆腔炎, 可有效改善盆腔炎体征, 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 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当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华, 蔡海霞.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1, 33 (2) :290.
[2]Terzi M, Kocijanci D.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ontemporary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J].Srp-Arh-Celok-Lek, 2010, 138 (9~10) :658~63.
[3]Scrimin F, Limone A, Wiesenfeld U, et al.Tubercular endometritis visualized as endometrial micropolyps during hysteroscopic procedure[J].Arch-Gynecol-Obstet, 2010, 281 (6) :1079~1080.
[4]Abatangelo L, Okereke L, Parham-Foster C, et al.I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suspected empiric treatment should be initiated[J].J-Am-Acad-Nurse-Pract, 2010, 22 (2) :117~122.
[5]滕林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50例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 2010 (12) :843~844.
诊治盆腔脓肿的临床分析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5例, 均为2009年4月至2011年深圳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 年龄19~57岁, 平均 (36.2±2.6) 岁。均有性生活史。已产38例, 未产7例。上环避孕17例, 双输卵管结扎14例, 采取其他避孕措施3例, 无避孕11例。所有患者均无重要脏器疾病史, 否认不洁性交史,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1.2 临床表现和状况检查
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得知, 36例出现持续性下腹疼痛和加重性阵发表现症状。2例伴随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现象, 23例发热, 最高体温甚至达到39.0℃, 最长持续时间为10d。妇科检查结果为:32例盆腔包块压痛, 9例宫颈举痛。经实验室检查知:21例CA125升高 (>30U/mL) , 22例血白细胞升高。
1.3 B超检查
对45例病患给予常规B超检查。此次检查结果如下:19例经一次检查确诊, 7例为经两次以上检查确诊, 经过先期保守治疗后B超复查判定的有26例。
2 结果
2.1 术前诊断
26例在术前确诊为盆腔脓肿, 确诊率达57.7%;7例需进一步确诊, 11例误诊 (其中被误诊为卵巢蒂扭转的有3例, 剩下8例被误诊为卵巢囊肿误) , 另有1例漏诊。
2.2 B超结果
B超结果显示, 39例 (86.7%) 患有盆腔包块。首次B超后发现19例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患者;首次检查未确定包块性质的有7例, 经对这7例予以多次B超检查, 特征性影像才出现;剩余13例未确定包块性质, 未确定的原因为包块周围组织出现增生、包裹、粘连等现象, 无清晰明了的固定界限。
2.3 手术情况
围手术期用药范围为全部病例:短时间内口服抗生素后进行手术的有19例, 剩下全部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无果的情况下采用了手术治疗方案。对手术中脓液细菌进行培养, 结果为阴性者有32例, 呈阳性者有13例。
2.4 转归
经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被治愈出院, 腹部之伤口的愈合状况基本上比较良好。
3 讨论
在妇科急腹症中, 急性盆腔炎发病比率位居榜首, 与之相应的盆腔脓肿发病率, 上升趋势也比较明显。虽不断进步的检查手段提高了确诊率, 但特异性敏感指标的缺乏使得全部病例被确诊面临重重困难, 因此产生了相应比例的漏诊和误诊症状[2]。为提高确诊率, 对各种临床线索必须予以掌握并进行综合分析。
看盆腔脓肿患者病史, 多数病患的腹部曾出现炎症或手术症状。本组患者中, 有68例有宫腔或腹部手术 (比如人流、剖宫产、结扎、上环等) , 19例有阑尾炎或盆腔炎病史,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病史会引发盆腔脓肿。5例无妊娠史, 除此之外, 其他可能诱发盆腔脓肿的情况有:处女膜破损、提示性生活等。盆腔脓肿的一般临床症状有:腹痛、发热, 可触及包块常存在于盆腔或腹部。51.1%的本组患者呈现体温升高现象, 48.9%的患者存在白细胞升高状况, 这两个比例说明这些症状为非特征性表现, 无较大诊断意义。71.1%有盆腔包块现象, 症状表现相对较普遍和明显, 有较大诊断意义。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有9例, 原因为急性隐匿或者慢性盆腔脓肿患者。46.7%的患者呈现血清CA125升高现象, 这一临床表现在诊断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资料还表明, B超对发现和确诊的重要作用。在45例病患中, 经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的有39例, 无症状患者有5例。体检过程中的唯一判定依据即为B超检查的发现。26例在术前确诊为盆腔脓肿的一个主要依据也是B超;漏诊、误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也为B超特征性影像的缺乏或不明显。少数病患需经2次以上B超检查才能最终确诊。漏诊症状产生的原因也是因为B超显影效果不好。除术前诊断的应用, B超还能被用作判定保守治疗的疗效, 研究中的26例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 按B超复查判定, 进行相关手术治疗。综上, 可知B超在盆腔脓肿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故临床上, 常规B超检查的运用有助于确诊那些疑为盆腔脓肿的患者。
总之, 对缺少特异性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复杂, 易产生误诊和漏诊症状的患者, B超检查尤为重要[3], 本组资料对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特别是B超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脓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深圳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盆腔脓肿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脓液细菌进行培养, 结果为阴性者有32例, 呈阳性者有13例。经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被治愈出院, 腹部之伤口的愈合状况基本上比较良好。结论 对缺少特异性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复杂, 易产生误诊和漏诊症状的患者, B超检查尤为重要, 应对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超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盆腔脓肿,特点,诊断
参考文献
[1]刘芳.老年宫腔积脓自发性子宫穿孔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7) :426-427.
[2]王红, , 曹丽秋, 李宏.盆腔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1) :288-289.
盆腔脓肿28例临床诊治疗效分析 第10篇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1月以来共收治盆腔脓肿患者28例,年龄21~48岁,平均35.3岁,其中21~45岁者27例,48岁者1例;已婚22例,其中20例为经产妇,未婚6例,均有性生活史。诱发因素:不洁性生活史5例,宫内放置节育器8例,阑尾脓肿穿孔继发者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巧克力囊肿破裂后继发感染2例,经期感染7例,无诱因1例。发热和腹痛为主要症状,急性发病者有12例,表现为下腹部剧痛;慢性发病者有16例,下腹部不规则胀痛及腰骶部疼痛。伴有直肠(9例)或膀胱刺激征(6例),脓性或血性白带9例,月经不调3例,恶心、呕吐6例。28例均在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质韧囊性包块,并有触痛,其中包块>10cm6例,术前脓肿破裂7例。
1.2 诊治措施
28例患者中有2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4例,全子宫+一侧附件切除3例,单侧附件切除术6例(同时阑尾切除术4例),双侧输卵管切除术5例,单侧卵巢切除3例,单纯阑尾切除1例,切开引流术1例,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23例手术患者中除1例为切开引流术未送病理外,另22例手术患者经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继发感染盆腔脓肿形成2例,输卵管卵巢脓肿5例(并发阑尾周围脓肿4例),卵巢脓肿6例,输卵管积脓7例,阑尾脓肿破裂继发盆腔脓肿2例。
23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痊愈出院;另5例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腹腔镜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1994年,George报道在重症盆腔炎有输卵管脓肿形成的病例中,经腹腔镜穿刺引流术后,96%的患者术后予抗生素治疗,脓肿完全消退,患者恢复快,手术损伤小,因此,在有条件的医院值得采用。
盆腔脓肿形成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厌氧菌、淋球菌、衣原体、结核杆菌等,通常是混合感染,但以厌氧菌为主,某些条件,如失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等均有利于厌氧菌的入侵和繁殖。本组资料中28例进行脓液培养,其中大肠埃希菌4例,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2例,革兰阳性杆菌1例,结核杆菌1例,另18例细菌培养为阴性。结果阴性者,考虑其原因为:(1)脓液中的细菌已被消灭;(2)取材和培养技术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厌氧菌的培养技术,正确取材,采用合适的输送试管并立即送培养,对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盆腔炎极为重要。本组资料中有8例为放置宫内节育器者,时间为1~24年。研究表明,盆腔炎与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相关,短期使用并不会导致宫内节育器并发症。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急性发作。Ferraz等对1例上环6年取出的环培养发现其上存在大量铜绿假单胞菌属杆菌。建议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应常规行宫颈检查。本组7例患者经期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考虑因月经血流经阴道,改变了阴道环境使生殖道抵抗感染的防御功能减弱。另外,不洁性生活史、性交过频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精子、滴虫均可携带大肠杆菌、衣原体或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为输卵管炎症的病因。其他因素:如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继发盆腔脓肿形成,或由于阑尾脓肿继发盆腔脓肿。
盆腔炎的诊治体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