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环境范文
苹果园环境范文(精选6篇)
苹果园环境 第1篇
果园生草制度是指在果树行间或整个果园通过种植草本植物作为覆盖的一种制度, 实质上属于一种土壤管理制度。目前, 许多欧美国家和日本的果园都是通过生草来进行土壤管理的。20世纪末, 我国也逐渐进行了果园种植绿肥和覆草等方面的研究。但我国在果园生草制度的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长期地使用果园生草制, 不仅成本高, 易造成草源紧张的现象, 还会对果园造成污染。因此, 我国果园大多还是采用清耕制, 对于果园生草技术的研究起点也较晚, 实际的果园生草仍处于小面积应用阶段。
2 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环境效应
首先, 土壤效应。果园生草能够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从而减少土壤侵蚀的状况发生。此外, 果园生草还能大大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是制约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果树能否实现高产, 主要是靠土壤能否有效地保持较高有机质含量。生草的根系分布和年限的不同也将影响着有机质不同层次的增加幅度。生草还能通过活化土壤酶, 增加土壤酶活性从而固定或增加土壤养分。在果园生草改善土壤环境的同时, 土壤中微生物和昆虫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而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增多, 使得土壤的水分、养分和酶的活性条件得到了改善。一般认为生草不仅能够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 还会明显提升速效养分的含量。
其次, 水分效应。除苹果园外, 桔园、梨园等不少果园的生草研究都显示出果园生草具有涵养水分的能力。生草覆盖在土壤容重、土壤渗水和持水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 它还能够通过缓解降雨的直接侵蚀, 减少雨水冲刷, 有效地提高水分沉降速率, 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与传统的清耕土壤相比, 生草覆盖后的土壤具有更高的持水量。原因在于, 生草覆盖不像易形成结层的清耕土壤地表, 妨碍自然降雨的渗透。需要注意的是, 有的生草存在降低含水率的可能性。因为生草也需要消耗土壤水分, 因而抢夺了果树生存需要的水分和肥料。这种情况易发生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果园的春、夏2季。此外, 根据果园的气候环境和土壤质地等条件, 需要种植的生草也不同。不同种类的生草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下, 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想要通过果园生草做好果园的水分管理, 还应加强对生草栽培的研究。
最后, 小气候效应。果园生草后, 果园下垫面状况发生改变, 果园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果园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还关系着果树的生长发育。而果园生草后形成的复合系统有利于改善果园的微环境, 果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此外, 果园生草后, 由于草坪的自然调节作用, 不仅会根据土层的深浅相应降低温度, 还会提高相对湿度。总之, 果园生草后形成的微域小气候环境, 一般都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
3 苹果园生草综合技术体系构建
果园生草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 通过综合技术构建将它们和谐统一地联系起来, 不仅能够有利于果树与环境间关系的协调, 还能进一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果园生产体系, 因此果园生草综合技术体系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3.1 确定适宜的生态区
在选择进行果园生草栽培的生态区时, 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 具有较好持水性能力的地区。土壤的蓄水能力将影响到果树的生长发育状况, 以及果园产量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发展。果园一般选择建在拥有充足水分和光照, 且坡向一般向南的梯田和坡地。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光照都会使苹果较早地成熟, 成色也好。
3.2 挑选适宜的生草品种
从根本的角度来看, 果园生草这种复合系统属于种群互利的系统。但实际应用中, 生草虽然能够给果园带来改善气候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减少农药化肥污染的好处, 也会产生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生草的选择不当, 会造成与果树争水争肥, 树干基部腐烂等严重后果。因此, 正确地选择生草品种才是优化果园生草系统功能的关键。根系是生草在果树竞争水肥的主要器官, 也是植物具有吸收营养能力的体现。在选择生草品种时, 可结合果树根系的分布特征, 挑选与果树能够良好分配空间的生草品种。果树和生草在系统中的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 就能有效地减弱甚至消除生草与果树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3 关键的农业措施
果园生草前需通过整地, 对果园的土壤环境做出一定的的调整措施, 确保为选择的草种及幼苗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不仅要进行土壤翻耕, 还要根据草种的实际情况施基肥。为了确保草地良好发育, 应做到合理密植。此外, 果园生草易产生鼠害加重的现象。因此, 在进行果园生草管理工作的同时, 还应重视病虫鼠害的现象并加强管理。
摘要:苹果园生草制度作为世界先进果品生产国集约化栽培的重要措施, 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减少化肥使用和农药污染, 还能大大增加果园土壤的有机含量, 最终达到提高果品品质的目的。但是苹果园生草制度也存在着弊端, 本文针对苹果园生草的优点和弊端, 做出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 也将根据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环境效应浅析如何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 构建苹果园生草的综合技术体系。
关键词:苹果园,生草,生态环境,效应,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文, 朱元姊.实用高效的果园土壤管理方法——果园生草法[J].农业新技术, 2003 (4)
苹果栽培与环境保护优化措施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苹果栽培;环境保护;生态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环保,对于栽培苹果的果农来说,生产无公害果品是为人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果园管理中,要改变传统栽培观念,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经济共同发展,降低或避免栽培苹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控制农药与肥料的配比,使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进而提高四川康定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当前苹果栽培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1.1栽培技术对环境的污染
现在人们对苹果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苹果的`外观就可以判断出苹果质量。因此,四川康定地区的果农为了提高苹果外观质量,采用果袋栽培技术,帮助苹果着色,以美化果实外观。使用果袋的果实,外观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果实静观色泽鲜艳,这种技术由于效果明显而被广泛应用。但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果袋在果实采收前需要摘除,在收获的季节纸袋随风乱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塑料拉绳是为了树体整形和促花,需要拉枝开角,以提高产量。但塑料绳容易断裂,在果园经常看到断裂的塑料绳,环境因而被污染。
1.2实施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提高苹果产量,在栽培苹果时,通常会实施大量的化肥以实现高产目的,改变原有栽培苹果土壤结构,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不利于苹果栽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硝态氮由于容易出现流失状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对水源产生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1.3实施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苹果园环境 第3篇
关键词:苹果褐斑病;环境因子;综合防治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14-03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山西省万荣县地处晋西南黄土高原,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全县耕地面积6.8万hm2,果树栽植面积为2.3万hm2,果业是万荣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万荣苹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苹果褐斑病是引起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万荣县果园普遍发生,近4年除2012年为中等偏轻外,2013、2015年为大发生,2014年为中等偏重发生,造成苹果叶片大量提早脱落,使当年果实发育受阻;严重影响花芽分化,使来年开花不整齐,坐果率降低,果实质量变差;使树体贮藏营养不足,降低了树体抗逆性,致使腐烂病、干腐病等病害流行,给苹果树的生长结果造成严重影响[1],成为制约万荣苹果高产优质的一大障碍。笔者从事果树病虫害的测报工作多年,从实际调查中发现,褐斑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管理水平及早春气温、降水等关系较大,笔者旨在通过4年的调查分析,寻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对策。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分别在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太贾村陈延吉果园(面积0.8 hm2,主栽品种为红富士、授粉品种为新红星)和同村冯俊杰0.67 hm2的秦冠园。两个调查园地势平坦、肥水等管理条件均匀一致,土壤均为壤土。陈延吉果园土壤pH值为7.2,树龄10年,667 m2栽植50株,管理水平一般。冯俊杰秦冠园土壤pH值为7.1,树龄11年,667 m2栽植50株,管理水平一般。试验调查的品种为红富士、新红星、秦冠,苹果园除品种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1.2 调查方法
分别于2012-2015年5月1日至9月10日,对果园褐斑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从每年的5月1日始至9月10日止,每5 d调查一次,园内采用5点取样,每一品种随机调查5株果树,每株分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每个方向调查20片叶,记载褐斑病发病情况(依据褐斑病为害程度分级标准分为5级,以平均病叶率来确定发生程度级别[2]。1级:病叶率≤5%;2级:病叶率5%~10%;3级:病叶率10%~20%;4级:病叶率20%~30%;5级:病叶率≥3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褐斑病发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表1),品种之间褐斑病发病情况差异较大,其中,新红星发病最为严重,红富士次之,秦冠发病最轻。2012年红富士、秦冠苹果树褐斑病发生程度为2级,即中等偏轻发生;新红星褐斑病发生程度3级,即中等发生。 2013、2015年新红星、红富士褐斑病发病程度均为5级,即大发生;秦冠苹果树褐斑病发生程度为3级,即中等发生。2014年新红星、红富士褐斑病发病程度为4级,即中等偏重发生;秦冠苹果树褐斑病发生程度为2级,即中等偏轻发生。以上数据说明红富士、元帅系易感病,秦冠品种较抗病。
2.2 气象因素与苹果褐斑病的发生流行密切相关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降雨、温度关系密切,春季温暖潮湿年份有利于病害流行,发病早,反之则发病推迟。据笔者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5-7月份连续3 d或以上平均气温超过23 ℃,日降水≥6 mm,或田间湿度大,褐斑病菌就能侵染发病。
图1显示,2012年5月6-10日平均气温为23.8~24.3 ℃,5月7日降水6 mm,5月10日田间出现病叶;2013年5月19-22日平均气温为24.9~28.6 ℃,5月22日降水20.3 mm,5月25日田间出现病叶;2014年5月27-30日平均气温为25.7~26.8 ℃,5月23-24日降水16.5 mm,5月30日出现病叶;2015年5月上旬气温低于23 ℃,中旬17-19日气温为23.6~24.6 ℃,下旬24-28日气温为23.8~25.3 ℃,但从5月2日至5月28日降雨仅18.1 mm,且日降雨量均未达到6 mm,5月29-30日日降雨虽超过6 mm,但气温却低于23 ℃,均不利于褐斑病的侵染。6月上旬气温回升,田间湿度大,6月5日田间出现病叶。
田间发病后,降水成为影响褐斑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降水多则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盛期提前,发生程度重,反之则病情发展缓慢,盛期推迟,发生程度轻。以2013年为例(图2),果树新增病叶率与降雨量基本同步,6月30日前降雨少,病叶率就低,6月30日后随着雨量增加,病叶率也急剧升高,8月10日达高峰,降雨高峰与发病高峰相差20 d。后期随着雨量减少,病叶率也逐渐下降。
2.3 田间管理水平影响褐斑病发生的轻重
4年来对全县果园褐斑病发生情况普查发现,不同管理水平褐斑病的发病程度差异很大。以2015年9月10日的调查结果为例,间伐过的果园发病叶率(20%~25%)明显低于苹果栽植过密、树冠郁闭、通风透光性差的果园(病叶率50%~60%),施有机肥园发病叶率(20%~30%)明显低于只施氮肥园(40%~60%),前期喷波尔多液园发病叶率(15%~20%)明显低于未喷园(40%~50%),幼树园病叶率(15%~20%)明显低于老龄果树园(60%~70%),疏花疏果园(30%~40%)明显低于未疏花疏果园(40%~50%)。同时在普查中发现,苹果内膛下部叶片最先发病,发病最重,后逐渐向外围上部叶片扩展蔓延,外围上部叶片发病轻。
3 防治褐斑病的对策
鉴于环境因素对褐斑病的发病程度的影响,防治褐斑病要从改善环境条件入手,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田间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元帅系、红富士园更要引起足够重视,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防治,减轻危害。
3.1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要及时清园。秋末冬初彻底清除果园内落叶、摘除僵果、刮树皮,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摘除病叶、病果、病梢,铲除越冬、越夏的菌源,降低发病基数。二是要加强土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增施磷钾肥,强壮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避免单纯过多施用氮肥。土壤物理性状不好的果园要进行改良,及时修好排水设施,排除积水,防止果园过于潮湿。三是要合理修剪。春季剪除主干基部的丛生枝和离地面50 cm以内的枝条,可减少初侵染源[3];改造郁闭果园,合理负载,无论采取何种树形,冬季修剪后的果园都要达到行间畅通,枝不交接,通风透光,方便作业的要求,防止夏季枝叶郁闭。生长季节及时清除剪锯口萌芽、无效枝叶,进一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尽早疏花疏果,合理负载,避免过多消耗树体营养,增强树势[4]。
3.2 化学防治
防治病害要以防为主,在药剂选用上,发病前、降雨前应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发病后和雨后应选用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5月初对于褐斑病未发病园应选用1︰(2~3)︰(220~240)倍的波尔多液或3%多抗霉素WP 600~800倍液进行普防,或隔10~15 d交替轮换喷1次,雨后及时补喷;已发病园可选用10%多抗霉素WP 1 000~1 500倍液或50%扑海因WP 1 500倍液防治,10~15 d喷1次,遇雨后及时补喷。
参考文献
[1]魏生强,李 波,段红霞,等.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果农之友,2009(10):28.
[2]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防站.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文件及测报方法(补充)[S].2003.
[3]李保华,董向丽,李桂舫,等.苹果褐斑病在山东烟台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树,2008(6):33-35.
苹果园环境 第4篇
陕西, 地处中国西部, 面积21万平方公里, 人口3792.9万, 分别由陕南北亚热带气候, 关中及陕北大部分暖温带气候, 和陕北北部中温带气候三部分构成。陕西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就位于陕西。陕西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最大的区域, 据统计, 2014年全省果业增加值368亿元, 达到全陕西省种植业增加值的31.8%。中国苹果总面积在2015年突破3500万亩, 苹果总产量超过4000万吨。而其中, 陕西苹果总面积达1040万亩, 每亩平均单产苹果1600公斤, 总产达到1080万吨, 占到全国苹果总产量的27%, 有75%的陕西苹果是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优果。
适宜的自然条件、低廉的生产成本以及各项政策支持, 使得陕西苹果产业发展迅速。陕西省也借力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对陕西苹果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细则, 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取得了以苹果栽植种植与生产, 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苹果产业也成为陕西发展六大支柱之一;另外, “互联网+”、“一带一路”思路的提出为陕西苹果走向国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为陕西苹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走出去的机会和宝贵的展示平台。国际贸易的流通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 在这一方面, 陕西苹果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对陕西苹果自身建立更有效的战略发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陕西苹果带来了新的挑战, 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以下是对陕西苹果产业现状的一些分析。
1.1 自然条件
陕西苹果在生长环境因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陕西苹果产区都在800米海拨左右, 每年接受日照的时间超过2525个小时, 接受日照百分率超过57%, 对果实甜度口感的提升起关键作用。苹果产区都处在海拔较高, 昼夜温差较大, 光照十分充足, 是全国苹果产区中唯一符合7项气象指标的苹果生产最佳优生区。另外, 陕西苹果产区主要位于陕西中部和北部, 产区地处黄土高原, 没有工业污染, 也保证了苹果的原生品质。
1.2 生产成本
陕西苹果产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为苹果种植与生产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充足的劳动力保证了苹果种植和管理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且产区劳动力成本低廉, 这些都为陕西苹果生产成本低廉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显示, 平均国内苹果成本为每千克0.66元, 陕西苹果生产成本为每千克0.64元。日本苹果单位成本为2.3元/千克, 新西兰苹果单位成本为1.6元/千克, 美国苹果单位成本为2.05元/千克。陕西苹果生产成本分别为国内平均成本的97%和国外平均成本的53%, 是日本苹果生产成本的28%, 是美国的31%, 是新西兰的40%。由于陕西苹果生产成本的低廉, 陕西苹果出口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低廉的生产成本也降低陕西苹果产业整体发展成本, 也为陕西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1.3 运输环节
根据陕西省果业部门统计, 2016年陕西苹果产量达到1100万吨, 数量庞大。农户大量的陕西苹果需要通过物流的运输, 实现空间效用转化, 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于苹果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订单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不断发展, 但冷链腐损率较高, 仍处于初级阶段, 长时间的运输也降低了苹果的品质。因此, 运输环节的专业化、合理化和个性化显得至关重要。目前陕西大部分苹果还是传统的经销模式, 苹果从选种、种植、采摘到最终销售给客户经历了多个环节、长时间, 不合理的运输导致物流成本成倍增加。并且, 运输环节单一运作, 缺乏整体协调和统一, 也阻碍了陕西苹果的物流运输, 制约陕西苹果产业发展。
2 电子商务环境下陕西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内涵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是通过互联网技术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 , 实现整个商务交易中的买方卖方无需见面, 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商品信息和交易信息, 从而完成物流配送和资金交易的商务活动。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本质核心, 电子商务最终要服务于商务,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促使各类商务活动更直接、更便捷、更有效。
2.2 市场信息不及时, 供需对接不精准
陕西苹果产区果农的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片集中种植, 大多数果农都是在本家果园独自种植, 独自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在“朋友圈”、“公众号”进行批发和零散销售, 但果农的渠道各不相同, 导致掌握的市场信息也不尽相同、市场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往往延误销售好时期和供需对接不精准等情况。一方面, 城市中的买家想要买到没有污染纯天然的优质苹果却不知渠道, 另一方面果园优质苹果因无销路滞销烂在地里却无人问津。信息传递的不畅通, 运输环节的不合理都导致物流中间环节过多, 物流时间也不可避免的延长。物流成本的高昂, 又负向阻碍了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
2.3 产区基础设施建设, 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往返运费固定成本的高昂, 使果商只能另找货源, 果农不能及时运出销售, 果品的保鲜度得不到保障, 价格自然也上不去。交通条件的不合格、高速公路的高收费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果品的流通速度, 无形中又增加了果品的物流成本。一些苹果产区的道路依然是石子路或者田间土路, 至今还没有得到硬化, 大型货车难以进入, 小型货车运量不足。小批量多次数的折返运输, 往返运费固定成本的高昂难以承担, 这使得果商们无能为力, 只能另找货源。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配套的保鲜包装设备的匮乏, 单独的生产经营, 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最终造成果园里面的苹果成熟了, 但不能及时运出销售, 果品的新鲜度和品质都失去最佳状态, 价格也难免降低。
2.4 传统产销模式成本高, 冷链物流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新鲜”、“优质”是陕西苹果产销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陕西苹果目前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经销模式, 中间环节过多, 传统产销模式的不合理阻碍了陕西苹果的发展。陕西苹果目前冷链运输工具和物流技术都相对落后, 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 果品运输主要靠中型卡车, 缺少对果品的有效保护, 苹果在运输过程中, 容易受外界气温、温度和卫生条件的影响。在仓储方面, 果农的土窖贮存, 甚至是毫无保温和保湿措施的露天堆放, 很大程度上损失了新鲜度。在发达国家美国, 伴随着物流运输果品的价值不断增加, 但在陕西苹果产区由于冷链物流水平的低下, 果品的价值却不增反减。
2.5 缺乏协调运输的综合体系, 不合理运输现象普遍
在物流系统中, 各个大的功能之间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此消彼长的依赖关系, 运输与库存的协调, 运输与搬运、装卸的协调以及运输与包装的协调。例如中长途运输中, 包装过于精细包装成本就要增加, 包装过于简单运输过程中货物便容易破损。目前, 陕西苹果运输主要不合理运输有以下几种:单面空载行驶、迂回运输、过远运输、托运方式和运力选择不当。货物运输不合理导致苹果在途时间长、环节多、流转慢、消耗大、费用高, 影响农户生产经营和市场供应。
3 对策建议
3.1 争取政府支持, 成立供货联盟
通过将绝大多数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供货联盟合作社, 根据标准对苹果进行分类、定价, 然后派代表和中间商谈判, 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 甚至提前预定后一年生产计划。协调政府支持, 适当地给予技术和资金双支持, 提高果农生产积极性和苹果品质, 解决供货端囤货资金和营销思路的问题, 以及果农小、散、心不齐的生产模式问题。
3.2 跨过中间商, 减少多余运输环节
首先通过打造核心文化及销售品牌, 提升品牌影响力。利用当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线上采用陕西苹果交易平台营销团购、直销。线下采用基于O2O的信息技术, 利用区域连锁, 实现去中间环节, 跨过中间商 (见图1) , 减少多余的运输环节, 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链问题, 实现果农与产地直接对接客户, 尽可能避免不合理运输。
3.3 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 促进果品运输合理化
建立第三方物流运输协会, 打破一家一户的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 改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独自运输小生产。利用第三方物流运输, 实现运输社会化, 统一安排运输工具, 共同享有公共资源的使用权和支配权。避免对流、倒流、空驶、运力不当等多种不合理运输形式。通过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 创新物流联运体系, 探索通过协议进行一票到底的联运方式, 发展从原产地到最终目的地的“一条龙”货运方式, 降低物流成本, 保证果品的正常流通。
3.4 发挥产业特色, 大力推行“互联网+苹果”营销
立足陕西苹果产业特色, 通过建立“果农 (生产地) +果品企业+消费者”的生产合作模式, 由果品企业龙头精准培训, 提高果农的种植和加工水平, 发展果品深加工提高苹果产业发展潜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对产区果品进行品牌营销, 大力推广宣传, 借助互联网营销轻资产低成本的优势, 提高陕西苹果产业核心竞争水平。
摘要: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以淘宝和微店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活动, 深刻改变着传统经销方式和途径。本文从陕西苹果运输问题的角度出发, 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环境, 对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并立足陕西苹果传统经销模式的转型现状, 从成立供货联盟、跨过中间商等方面对陕西苹果运输优化改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陕西苹果,运输,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张雪阳, 朱海霞, 张会新.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5 (1) .
[2]张变亚.陕西省苹果物流模式的现状分析[J].企业导报, 2012 (9) .
苹果园作文 第5篇
春天,苹果树下的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不甘落后,纷纷绽开了可爱的笑脸,有黄的,有红的,有白的,还有粉红的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沉睡了一冬的苹果树又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枝头开满了一簇簇雪白的小花,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小蜜蜂也欣喜地赶来采蜜了。小鸟歌唱着,在树上呼朋引伴。
夏天,树上的枝叶比春天时更加生机勃勃,苹果树好像换上了一件碧绿的新衣裳。树叶那么浓,那么密,站在树下都快看不见太阳了。这时,花纷纷飘落了。刚结出的小苹果是绿色的,和葡萄差不多大,一串串的挂满了枝头。
秋天,苹果成熟了,每一棵树上都果实累累。大苹果看上去像一个个小太阳,好想吃一口呀,咬一口真甜呀!红苹果打着红色的小灯笼,黄苹果打着金色的小灯笼,在枝头晃呀晃,笑着等人来
冬天,雪落在苹果园里,树上好像开出了千万朵神奇的白花。雪后,园子里的大树都穿上了雪白的棉袄,干枯的树枝挂着冰晶,千姿百态。
苹果园环境 第6篇
关键词:深耕浅松,保护性耕作,土壤容重,肥力三要素
1 果园内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应用的背景
果园内的土壤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土壤结构,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时供不应求, 造成土壤退化加速与肥力下降, 加之果园内降水量局限性, 土壤经营和管理模式的不当[1], 干旱缺水及土壤贫瘠已成为果园农业资源即果园内土壤大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果园内的土壤容重的大小反映了果园内的土壤结构和透气性以及蓄水保墒的能力。
2 果园内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
果园内土壤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测定, 对于果园内的果树等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来说, 对氮、磷、钾的需求一般都显著高于其它元素, 被称为土壤肥力三要素[3].而果园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磷、钾的数量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但其良好供应水平又对提高果园作物产量和保持果园产出果实优质具重要作用, 一般都需要通过施用相应的肥料补充果园土壤方可大幅度提高果园果品的产量和果质[4]。因此, 在不同覆盖和耕作条件下, 对果园土壤这三种元素的测定对于果园内土壤环境的保持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5]。
3 结论
本试验经过实践研究表明, 在实验用果园里的土壤蓄水保墒及土壤的整体结构方面看, 以深松少耕农业技术应用之下的为最好, 在果园土壤肥力方面, 以深松少耕秸秆覆盖为最好。综合土壤资和土壤肥力, 以减少生产资料作业由粗放型作业向集约型转变的目的, 该区域果园土壤耕作模式以深松少耕秸秆覆盖为最佳农业技术应用模式, 但在具体的果园土壤管理中, 重点注意深耕浅松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与免耕处理土壤方式的搭配。
(g/cm3)
(g/kg)
参考文献
[1]李其昀.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机械化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 1996, 12 (4) :132-136.
[2]籍增顺.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体系及其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5, 13 (2) :14-19.
[3]陈君达, 李洪文.旱地玉米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和机具体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4) :33-38.
[4]高焕文.农业机械化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苹果园环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