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盆底障碍性疾病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盆底障碍性疾病(精选9篇)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进入我院妇科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时间依次编号01~68, 单号分为对照组, 双号为实验组, 平均每组34例。所有患者发病均未超过2年, 且生产1~3次。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均在34~71岁, 平均年龄 (51.2±2.43) 岁, 其中:19例为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7例为子宫脱垂患者, 8例为子宫脱垂伴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均在31~68岁, 平均年龄 (49.4±3.58) 岁, 其中:22例为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3例为子宫脱垂患者, 9例为子宫脱垂伴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临床检查均排除其他疾病影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予以常规体操训练及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另加以盆底肌肉训练:首先予以患者生物反馈和电刺激, 让患者盆腔肌肉得到激活;使膀胱内尿液排净, 取膀胱截石位, 将探头放置于阴道内, 用以刺激阴道及盆底肌肉的神经使其兴奋, 与此同时, 患者配合做收缩阴道肌肉、提肛等动作并反复;子宫脱垂患者予以子宫位置复原;于患者阴道内置较轻的阴道锤体, 用于检验阴道肌肉的收缩能力, 记录存留时间, 并阶段性增加重量, 最终训练目的为每次20 min以上, 每天1次, 5周为1个疗程;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持续时间以20~30 min为宜, 每次间隔3 d。1个月的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肉活力进行测定并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4]:

经训练后, 患者盆底肌肉能完全收缩, 持续对抗, 且能持续5 s以上, 视为显效;盆底肌肉能完全收缩, 轻微对抗, 收缩2~4次, 每次持续2~4 s, 视为有效;肌肉活动仅能收缩一次, 持续时间<1 s或肌肉完全不收缩, 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用t检验比较组间,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肉收缩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训练后, 对照组盆底肌肉恢复情况显著低于实验组, 两组患者差异明显, P值<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训练后, 实验组患者盆底肌电活动变化明显强于对照组患者, P值<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盆底组织由神经、肌肉及结缔组织构成, 通常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肌肉损伤造成, 而妊娠、分娩等为盆底肌肉损伤的罪魁祸首;妊娠期腹腔压迫子宫, 使子宫偏离滑向阴道, 造成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激素分泌会发生变化, 可能会影响盆底的结缔组织的正常代谢, 致使肌肉活力改变;随着年龄增长, 女性的盆底肌肉也会松弛, 引发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不协调等[5]。所以,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及绝经期。产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会使病情好转, 但效果不大[6]。所以,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的盆腔肌肉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实验表1数据提示, 予以常规方法训练及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0.59%, 予以盆腔肌肉训练的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7.06%;表2数据提示, 实验组治疗后的肌肉活力变化明显于对照组, 两组实验数据差异明显,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上用于治疗及恢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方法较多, 通常以盆底肌肉训练为主。予以患者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可以激活患者盆底失活的肌肉, 使尿道周围肌肉群的活力得到改善, 尿道压力增大从而缓解不同程度的尿失禁;于阴道内置一用来刺激阴道神经兴奋的探头, 使阴道及盆底肌肉受到刺激而收缩, 重复几次提肛及收缩阴道等动作, 改善阴道松弛;阴道锤体训练可以提高阴道肌肉的受控能力及耐力, 使症状得到显著改善[7,8]。

综上所述, 结合于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的盆底肌肉训练, 能有效的提高肌肉活力, 修复盆底肌肉群的损伤, 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明显, 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米建锋, 梁桂玲, 劳东玲, 等.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8) :19-20.

[2]陈燕辉, 杨卫萍, 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 2012, 33 (6) :757-759.

[3]禤晓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8) :168-169.

[4]施红, 徐燃.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3) :4438-4439.

[5]赖晓岚, 陈茜, 杨卫萍.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情况及康复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28-30.

[6]杨雪梅, 樊萍, 黄楠, 等.1342例女教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 (18) :2348-2350.

[7]秦文桦, 黄惠萍.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子宫脱垂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6) :59-60.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盆底支撑结构损伤、缺陷、功能障碍,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老年女性多发,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尿瘘、粪瘘、性功能障碍等。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与盆底支撑结构损伤、薄弱、先天发育不良有关。我们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患者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轻中度尿失禁,1h尿垫试验超过1g。排除标准:盆底无感觉、肌肉无收缩等失去神经支配,感知障碍的患者等;电刺激禁忌症患者,包括产后月经来潮或者恶露未干净的患者,孕妇或者计划妊娠的患者,盆底失去神经支配的而患者,盆底活动性出血、急性期炎症、水肿的患者,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患者,手术瘢痕裂开的患者,结肠、直肠、泌尿生殖器恶性肿瘤,脑电图异常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其中30例患侧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为研究组,30例患者仅给予盆底锻炼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检查,包括膀胱颈抬高试验、压力诱发试验为阳性,72h排尿情况,排除下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协议:盆底锻炼一慢反应肌纤维初级、盆底锻炼一慢反应肌纤维高级、盆底锻炼一快反应肌纤维初级、盆底锻炼一快反应肌纤维高级、盆底损伤恢复治疗、盆底肌协调障碍、盆底失弛缓征。电刺激治疗:患者排大小便,平卧,暴露外阴,在左右两侧髂骨、下腹部腹肌位置贴3个电极片,电极用生理盐水冲洗,插入阴道,至电极颈末端,调整电流强度,患者能够感到盆底肌肉的明显收缩,每次20min,先行电刺激治疗2次,周期为电刺激8s,放松8s。盆底肌锻炼:先行I类肌纤维,后Ⅱ类肌纤维,指导患者依据电脑屏幕模拟可视信号进行正确有效收缩及放松盆底肌肉群,最终能够达到脱离反馈仪后能够进行自我控制,改善盆底肌功能,达到治疗目的,1个疗程10次,每次20min,隔天或者每天进行1次,后自行每天坚持Kegel训练。对照组采用盆底锻炼治疗,对患者盆底肌进行评估,健康教育,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指导患者进行Kegel训练,向患者讲解自行在家坚持锻炼的重要性。持续收缩肛门、阴道及肛门以锻炼I类肌纤维,每次持续10s,放松10s,每日120次,坚持10周,并训练间断排尿,在咳嗽、弯腰等诱发尿失禁的动作前收缩盆底肌;快收快放以训练Ⅱ类肌纤维,改善盆底支撑弹性及强度,最大力收缩肛门,每次持续3s,连续15~30min,每次2~3次。

1.3评价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对患者盆底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对患者尿失禁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性生活质量问卷(NSQ-12)对患者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盆底功能,包括静息状态肌电值、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最大尿流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及最大尿流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静息状态肌电值较治疗前显著低于对照组,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及最大尿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问卷得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FIQ7评分、ICI-Q-SF显著下降,PISQ-12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FIQ7评分、ICI-Q-sF显著低于对照组,PISQ-1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老年高发,患者可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粪瘘、尿瘘、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盆底功能支持、承托盆腔的器官,包括子宫、直肠、膀胱等,控制排便排尿,增强性快感,维持阴道紧缩度。盆腔外层为肌肉、浅筋膜,中层会阴隔膜,内层尾骨肌、肛提肌等,各层形成封闭骨盆出口,其中贯穿阴道、尿道、直肠。当盆底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后,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收到影响,出现器官脱垂、尿失禁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底横向可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压力性尿失禁与膀胱输尿管间嵴远端松弛有关。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复杂,生育次数、年龄、生产方法、第二产程长、难产、分娩损伤、胎儿肥胖、遗传等因素可导致,盆腔脏器脱垂可导致尿道位置变化,膀胱出口梗阻,盆底组织萎缩退化,子宫切除术导致盆底解剖改变,其他如呼吸系统疾病、吸烟、饮酒、体力劳动等导致子宫下移,也是尿失禁的危险因素。阴道分娩者更容易发生尿失禁。

电刺激能够唤醒受损的神经,低频电流刺激可加强阴道及周围肌肉的肌力及感觉,高频电流能够对阴道远处肌肉的肌力与感觉产生刺激。盆底肌肉收到电刺激后产生被动收缩,受损盆底组织神经受到电刺激后可明显提升感觉,加强盆底肌肉肌力,促进盆底肌肉神经功能恢复。Kegel是盆底肌肉训练,是生物反馈治疗基础,具有方法简单,容易学习,容易操作,经济,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效果显著。研究显示,有效的Kegel训练能够延缓患者病情。盆底肌肉训练能够让患者有意的对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收缩、放松,增强肌力,提高患者控尿的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展及治疗的效果。盆底肌肉锻炼主要锻炼尿道、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而肛提肌70%为I型纤维,30%为Ⅱ型纤维,盆底的正常功能需要两者的正常收缩。研究显示,盆腔脱垂的患者盆底肌肉较薄,而肌肉的厚度与收缩力有关。盆底肌肉训练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增强盆底肌肉张力,预防治疗尿失禁。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首选方法。不同的电刺激强度达到组织深部,使神经受到不同强度刺激,收缩肛提肌、外括约肌,加强盆底肌,同时间接激活排尿中枢反馈机制,稳定逼尿肌,抑制逼尿肌兴奋,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生物反馈治疗最早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用动物模型建立内脏活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疗法,体内各器官活动经生物反馈反映为医患双方均能感受到的形式。生物反馈仪将不可见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直观的同步的显示在屏幕上,患者通过屏幕进行有效的症状的训练,这就是生物反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生物反馈模式,患者根据反馈到的信号学些症状肛门阴道肌肉收缩的方法,放置错误收缩下肢及腹肌,并且在脱离仪器后可自主进行训练。从而反复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張力及贪心,恢复功能,增加阴道紧缩度,改善患者的性生活。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评分显著下降,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3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子宫脱垂分度、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及围绝经期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第6版《妇产科学》。

1.2 排除标准

⑴重度子宫脱垂;⑵有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禁忌症;⑶不能长期居住本地。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妇科及保健科门诊2011年5月2012年2月的患者,共计160例。所有患者均为围绝经期患者。160例患者中子宫脱垂101例,其中75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脱垂59例,其中13例为单纯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者。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0例,年龄40~54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1~6年,平均2.4年;盆底功能检测肌力为1~3级,平均1.9级。对照组80例,年龄42~53岁,平均44.8岁;病程1.5~5.5年,平均2.6年;盆底功能检测肌力为1~3级,平均2.1级。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和肌力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⑴予以盆底康复仪(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USB8型)联合乙烯雌酚、甲基睾丸素治疗,治疗前排除雌激素应用禁忌症:未确诊的异常生殖器出血;已知或怀疑患有乳腺癌,除了治疗某些转移性癌的病人;已知或怀疑患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前患有与使用雌激素相关的血栓性疾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采用乙烯雌酚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倍美力每天2~4 g,涂于阴道内,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予以调整。药物使用应呈周期性(连续使用3周,然后停药1周)。患者若持续或反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应停药并采取合适的诊断措施,以便排除亚性肿瘤的可能性。治疗前排除雄激素应用禁忌症: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脏损害者禁用。甲基睾丸素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每日2次,口服每月剂量不可超过300 mg。⑵盆底康复方法:采用PHENIX盆底治疗仪(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每例患者配专用的盆底肌肉治疗头(肌电探头)及表面电极片。治疗时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若脱出物已脱出阴道外,治疗师则戴手套将脱出物还纳入阴道内解剖位置水平;将专用探头轻置于患者阴道内,顶端置于阴道内子宫颈外口水平;3片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部位和下腹部,以仪器中自带的脏器脱垂治疗方案为基础,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4],结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2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的频率为类肌纤维8~33 Hz,A类肌纤维20~40Hz,B类肌纤维40~80 Hz;脉宽为类肌纤维320~740 us,A类肌纤维160~320 us,B类肌纤维20~1 600 us;刺激周期为类肌纤维休息时间=工作时间,A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工作时间,B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3工作时间;刺激电流强度由0 m A开始逐渐增加,以1%~5%的速度增加,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无明显不适的最大电流为适宜电流。生物反馈治疗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场景训练模式,每次治疗时间约为30 min,15次为1个疗程,每隔2天治疗1次[2]。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做主动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15次。每天训练4~8次[3]。

1.4.2 对照组:

予以单纯盆底康复仪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5 疗效标准

1.5.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脏器脱垂问卷简表。

1.5.2 疗效标准和随访:

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Q-SF)、尿垫试验及脏器脱垂问卷简表。治疗结束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疗效。治愈:自觉尿失禁、会阴坠胀症状消失,尿垫试验阴性;有效:自觉尿失禁、会阴坠胀症状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尿失禁症状、会阴坠胀症状无明显改善,尿垫试验阳性。根据以上治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有效率[4]。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评价此试验中药物剂量的安全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比较

两组患者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有提高,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本课题中激素剂量及方法合理。

2.3 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PFD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为获得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最大功效,常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以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盆底肌肉锻炼具有无痛、无创、无不良反应和疗效好的优点。但临床中围绝经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产后即给予干预的效果较差。围绝经期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国内外关于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也有很多研究。盆底支撑的组织主要由肛提肌、筋膜和韧带等组成,其中肛提肌在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刘荣军等[5]认为肛提肌上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可能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围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肛提肌雌激素受体的调节,并运用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PFD取得了一定疗效。曹磊等[7]认为适当的雄激素作用于肛提肌,雄激素通过与肌卫星细胞上AR特定结合,引起特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表现为对骨骼肌的蛋白同化作用,影响骨骼肌的形态、力学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促使肛提肌得到修复和加强,达到治疗目的。雌激素软膏外用以及雄激素可能帮助调节局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起到了增强锻炼效果的作用,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将此法推广应用,但要严格控制激素的用法和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160例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盆底康复仪联合雌雄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康复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的变化(用统一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压力型检测器),并在治疗期间于同一月经周期抽取治疗组患者血清检测雌雄激素水平,以观测本课题临床治疗过程中激素剂量的合理性。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盆底综合肌力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且课题中激素用量合理。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结合激素对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很好疗效。

关键词:盆底康复,雌激素,雄激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单咏梅.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65-66.

[2]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6.

[3]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3-5.

[4]杨勇,王晓康,姚启盛.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山东医药,2006,46(33):51.

[5]刘荣军,刘素云,郭小玲,等.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971-1972.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4篇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便秘

【中国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5-01

便秘是由多种疾病病例引发的复杂性临床症状,便秘不仅会使患者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及食欲降低,还可加重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结肠癌[1]。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又称盆底缺陷,常发病于中老年女性[2],由其引发的便秘发病率较高,而且还会并发烦躁、失眠、口臭、肛门疼痛、会阴部坠胀等一系列的亚健康症状,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我院从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共对11例成年女性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患者11例,患者年龄33至78岁,平均54.86岁,病程均超过一年,主述症状为排便困难。11例患者均有直肠前突表现,其中8例同时存在直肠粘膜内套叠、3例合并1至2度直肠粘膜脱垂、4例盆底肌存在失弛缓综合征。所有患者均经反复体检、钡灌肠或结肠镜排粪造影确诊,并排除结肠慢传输及IBS型便秘。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经肛直肠前突修补、经阴道桥式直肠前突修补术 、 STARR手术(即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经肛门吻合器部分直肠切除术)、多点错位结扎直肠粘膜内脱垂术等手术方式,所有患者视手术需要及个体状况采用硬膜外低位麻醉或腰麻。

1.2.1 经肛直肠前突修补术

在患者直肠前壁齿线的上方0.5厘米位置做一长5至6厘米的纵行切口,深度直达黏膜下层,使直肠阴道隔显露出来,然后沿黏膜下层将黏膜瓣向两侧游离,游离宽度依据前宽度约为1至2厘米。在黏膜游离时,用食指插入阴道进行压迫止血和引导,用2-0肠线在食指的引导下将两侧肛提肌边缘间断缝合4至6针,以达到将直肠下端阴道隔膜薄弱区良好修补的目的,并且缝合时注意避免将阴道后壁粘膜刺破,避免感染及直肠阴道瘘的并发。黏膜伤口实施连续或间断缝合,若患者黏膜出现松弛可在缝合前实施适当的修剪。

1.2.2经阴道桥式修补术

对直肠前突患者采用阴道桥式修补术实施治疗,用电刀在阴道后壁黏膜实施宽2厘米的纵行电切,上至穹窿顶端1.5厘米處,下至阴道外口1厘米左右,使之形成桥状,并向两侧实施分离,使肛提肌充分暴露,最后将两侧黏膜缝合,缝合中将电烫部位包埋。

1.2.3 STARR手术法

先用扩肛器实施扩肛,将扩肛器经肛门置入并实施缝合固定,在直肠齿线上方大约5至6厘米的层面处即直肠前突上部的黏膜下层做一半荷包,并同样在齿线上方大约4至5厘米的层面以及2至3厘米的层面分别做半荷包。从肛门镜外侧将挡板(压舌板)紧贴直肠后壁插入并将直肠后壁挡住,然后将吻合器置入,将以上三根荷包线从侧孔引出然后拉紧,将吻合器启动切除直肠前壁黏膜并实施吻合。同样方法再在直肠后壁黏膜下层做3层半荷包,同法切除直肠前壁黏膜并实施吻合,然后仔细检查吻合口,发现活动性出血点时采用可吸收线实施8字缝扎止血,必要时将两个吻合口连接处地黏膜隆起剪除,最后检查吻合口是否有狭窄现象,手术结束后将明胶海绵置入。

1.2.4 多点错位结扎直肠粘膜内脱垂术

对合并存在直肠黏膜脱垂的患者采用多点错位结扎术实施治疗,在距离前突疝环外缘约0.15厘米出实施进针间距约0.13厘米的荷包缝合,缝合采用1-0肠线且在包埋前先将前突黏膜上皮用电刀破坏,包埋中将荷包圈内的肌层及黏膜包埋在阴道黏膜下,再行两次8字状缝合实施加固。对于合并直肠粘膜内套叠治疗中应采用黏膜自上而下的多点错位结扎并注意不宜将一次结扎的残端保留过大。

1.2.5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实施24小时的持续导尿,并在阴道内留置12至24小时的碘仿纱条,禁止性生活6周,日常活动时尽可能将双膝并拢。

1.3 疗效判断

症状消失或改善显著为痊愈;症状改善明显为显效;症不存在明显改善或未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11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状况和异物排斥反应,1例出现肛门坠胀经保守治疗缓解,便秘治疗结果中痊愈者6例、显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9例,有效率达81.82%,见表1。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前盆腔器官脱垂;中盆腔阴道壁膨出及疼痛、子宫脱垂;后盆腔直肠前突、脱垂、肛门坠胀、排便功能障碍等,主要是盆底支持组织的松弛,还涉及到消化、生殖、泌尿系统的组织结构异变,此类疾病病变往往不具有单一性,如阴道后壁脱垂可能会合并直肠粘膜脱垂、直肠前突可能会合并阴道后壁脱垂等。

由其引发的便秘发病率较其它因素所致的便秘发病率高,症状也比较严重,但目前尚欠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诊治规范,在临床诊治中应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问询并作系统全面的检查,充分考虑整体盆底功能并实施综合治疗,因此,在手术治疗中要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各类合并症状并做适当处理。

由于目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尤其是顽固性慢性便秘的研究尚不完全,对其认识以前盆腔及中盆腔的诊治为主,欠缺对后盆腔肛肠部位深入性研究,以至于部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要达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的有效治疗必须加大对其治病诱因的研究深度和力度,并在实施治疗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参考文献

[1]任汉阳.便秘和衰老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5):84-86.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4月在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治疗的PFD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67岁,平均(54.7±7.4)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3.43±1.1)年;观察组患者年龄40~65岁,平均(54.1±6.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3.38±1.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POP-Q定量评价系统[11]评定为POP-QⅢ度以上的盆腔脱垂;(2)压力性尿失禁分度[12]为轻度以上。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者;(2)近3个月内有接受盆底物理治疗者;(3)无法正常配合医护人员随访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行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同时行TVT术。观察组采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术进行治疗,盆底修复网片共有3张聚丙烯网片,术前提前裁剪成合适大小,放置在合适位置,患者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法进行麻醉,之后采用生理盐水在阴道黏膜下进行注射以分离阴道和膀胱间隙,之后切开阴道前壁向着侧方进行分离,分离至阴道的宫颈筋膜。第一个穿刺点选择在两侧闭孔的前内缘,第二穿刺点的位置在两侧大腿内侧的第一穿刺点处向外1 cm,向下2 cm处,之后将导引器取出,将前部补片代入,铺平,间断缝合阴道前壁,之后使用钳夹分离阴道直肠间隙,剪开阴道后壁并在直肠旁进行分离,同时将肛门两侧下方3 cm作为第三穿刺点,向着肛提肌下方前进至坐骨棘内侧穿出,之后退出导引器,将后部补片代入,进一步调整补片,间断缝合阴道后壁的黏膜,检查阴道。之后进行TVT术,具体步骤参考文献[13]。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手术情况评估: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2)预后评估: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复发情况。(3)盆底肌电变化情况评估: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仪对两组患盆底肌肌电值进行检测。(4)生活质量评估[14,15]: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短版-20(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短版-7(PFIQ-7)及性生活调查问卷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评估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评估

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盆底肌肌电比较

组内比较,术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肌电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盆底肌肌电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肌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组内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患者PFDI-20,PFIQ-7以及性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女性PFD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引起多个盆腔脏器发生位移,进而引起其他盆腔脏器的位置、功能均出现异常,其中最为常见的为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以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为主,主要是将脱垂的子宫和部分脱垂的阴道黏膜切除,再采用患者自身的阴道壁修补盆腔,这种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盆腔脱垂症状,但其创伤较大,术后复发率较高[16,17,18]。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盆底重建联合TVT对PFD患者盆底肌肌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高临床PFD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PFDI-20: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短版-20;PFIQ-7: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短版-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提示相较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底重建联合TVT术操作更为简便,创伤更小,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观察组,这与相关研究认为切除子宫容易引起PFD术后的复发基本一致[19]。

多项相关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机体盆底肌肌电值进行监测来评估机体盆底肌的功能,肌电值越高表示盆底肌的收缩性能越好[20,21,22]。组内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肌电值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术后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全盆底重建术仅仅恢复了盆底的解剖结构,而对盆底肌功能的作用较小[23,24,25]。

此外,本研究在术后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这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盆底重建联合TVT对PF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术式联合TVT。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盆底重建通过植入网片恢复盆腔解剖结构,网片能够加强前盆腔耻骨的宫颈韧带、中盆腔盆筋膜腱弓以及后盆腔骶棘韧带,从而能够全面地修补患者盆底,相对于传统术式,在保留了子宫的同时也保持患者的宫颈周围环完整,维持了盆底解剖结构的稳定[26]。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 我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n=38) 和观察组 (n=38) , 对照组年龄35~65岁, 病程6~12个月;观察组年龄33~68岁, 病程5~1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进行治疗, 在腹腔镜下开展全子宫切除或者保留子宫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 盆底重建术, 采用骨盆底修复系统, 分别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前、后盆底重建手术, 具体操作在患者的盆腔的前后方进行切口, 开展手术即可, 在患者术后一个月, 采用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 评估患者的纤维肌力及疲劳度[1]。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的各项指标正常, 无其他临床症状反应;显效:患者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临床症状反应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减少, 各项指标无改善, 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②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后排气时间, 术中出血量和PFDI-20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用百分数 (%) 表示计数资料并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在临床上的治疗要求是采用解剖的方法恢复患者的功能, 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 传统的手术方法可对患者脱垂的子宫进行切除, 但是, 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 住院时间较长, 容易复发等。

盆底康复治疗仪可对女性盆底支持结构进行有效的训练, 进一步的加强患者的功能恢复, 预防患者的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和损伤, 改善和治疗患者的粪尿失禁, 预防患者的盆腔脏器脱垂, 对治疗某些尿急、尿频、夜尿症、排空异常、性功能障碍和盆腔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 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子宫血流,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盆底重建术可对患者的前、中、后盆底进行较好的重建, 纠正患者的盆底缺陷, 临床上一般采用经闭孔自裁网片, 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可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3]。

总之, 采用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 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的PFDI-20评分, 值得临床信赖。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进行分组研究,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优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治疗后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盆底重建,盆底康复治疗仪,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伟, 任艳蕊, 易绍媛, 等.以生物反馈治疗仪为平台的Glazer法评估产后康复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10) :1499-1501.

[2]谭健坤, 谭燕萍, 梁晓丽, 等.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 27 (2) :228-230.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18例盆腔脏器脱垂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 合并SUI者同时行TVT-O。所有患者均为经产妇, 平均年龄67岁 (56~75岁) , 绝经时间2~39年;孕次1~8次, 平均 (3.6±1.2) 次;产次0~6次, 平均 (2.5±0.9) 次;病程3~25年。2例患者于末次阴道分娩后即出现症状, 其余患者均发生于绝经后。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激素治疗。

1.2 术前评估

1.2.1 所有患者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尿液检查, 全身重要脏器功能检查如凝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管彩超等。尤其注意术前超声检查排除子宫及卵巢病变, 宫颈TCT排除宫颈病变, 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1.2.2 根据1996年Bump提出盆腔器官脱垂定量 (POP-Q) 分度法[2], 对所有患者行盆腔检查评价脱垂及膨出程度:6例患者为Ⅱ度, 12例患者为Ⅲ~Ⅳ度, 合并阴道前壁中-重度膨出及后壁轻-重度膨出。1例合并糖尿病, 3例合并高血压, 2例有慢性咳嗽病史, 5例有便秘史。合并SUI患者均有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而不自主溢尿, 压力试验、指压试验阳性, 均行尿动力检查, 排除急迫性尿失禁、不稳定膀胱等。

1.3 方法

1.3.1 手术材料及制作。

使用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GYNECARE GYNEMESH*PS (10cm×15cm) 网片, 裁剪成三部分:1cm×15cm大小, 供悬吊尿道;6cm×15cm裁剪成“蝶形”网片, 供前盆悬吊;3cm×15cm大小, 适当裁剪, 供后盆悬吊。

1.3.2 手术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臀部超出手术台缘约10cm, 双侧大腿弯曲与台面成90°。导尿排空膀胱, 注生理盐水于阴道膀胱间隙大约20ml, 纵向切开阴道前壁黏膜达阴道膀胱间隙, 钝性结合少量锐性分离此间隙, 向上显露膀胱体、膀胱颈、2/3尿道, 向下显露宫颈前壁, 向两侧分离至双侧盆内筋膜腱弓。在内侧手指引导下, 由外向内穿刺两侧闭孔前上部跨过盆内筋膜腱弓距耻骨附着处1cm, 分别引出“前壁补片”上吊带、尿道无张力1cm×15cm吊带一端。经闭孔外上线穿过闭孔, 在腹股沟处平尿道外口4cm皮肤切口穿出, 退出穿刺针, 保留丝线于穿刺孔内。继续在内侧手指引导下, 由外向内穿过闭孔上部后在盆内筋膜腱弓近坐骨棘2cm处进针, 经闭孔外下线穿过闭孔, 于第一穿刺点向下2cm外向1cm穿出皮肤, 分别引出“前壁补片”下吊带, 退出穿刺针, 保留丝线于穿刺孔内。将已裁剪好的大小适合的蝶形网片平铺于膀胱表面, 牵拉网带, 适度收紧, 保持无张力状态, 于宫颈纤维环前部固定网片边缘中部, 连续缝合阴道前壁黏膜。注生理盐水于阴道膀胱间隙大约20ml, 纵向切开阴道后壁黏膜达阴道直肠间隙, 钝性结合少量锐性分离此间隙, 向上显露双侧宫颈韧带起始点, 向下分离达会阴体, 向两侧绕过直肠壶腹侧壁, 平行于肛提肌走向达骨盆外侧坐骨棘内侧1cm处, 45°跨过骶棘韧带。分别引出“后盆补片”吊带, 退出穿刺针, 保留丝线于穿刺孔内。用7号丝线固定宫颈纤维环后部骶韧带起始点于补片上缘中部。展平补片, 保持无张力状态, 缝合阴道后壁黏膜。最后紧贴皮肤剪断多余吊带, 予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

1.3.3 术后观察及评价。

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其他不适等, 术后保留导尿, 拔除尿管后测残余尿。术后6周初次门诊复查, 术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复查, 其后每年复查1次, 随访率为100%。询问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有无不适主诉、阴道分泌物情况、性生活情况等, 同时行妇科检查是否有侵蚀, 再进行POP-Q评分:无穹窿脱垂及Ⅰ度穹窿脱垂为有效;Ⅱ度及以上的穹窿脱垂或中-重度阴道壁膨出如出现在术后6周内为无效, 如出现在术后6周后为复发[3,4]。

2 结果

1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00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5~8d, 术后测残余尿0~85ml。术后24h均已能下床行走。平均住院天数12 (10~14) d。

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进行POP-Q测评, 盆腔器官脱垂均得到完全修复, 无阴道扭曲、缩窄及变短, 因器官脱垂伴随的尿频、便秘等症状绝大部分缓解;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100%缓解。3例患者术后第1天肛周穿刺点出现局部片状淤血, 出院时淤血基本消退;2例患者感大腿内侧刺痛。18例患者术后6周均来院随访, 2例大腿刺痛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多、有渗血, 予局部涂抹倍美力软膏, 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都缓解;1例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阴道后壁有网片排异。随访至今未发现有盆腔脏器再次脱垂者。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支持盆底的结缔组织或韧带损伤造成的, 临床上以POP和SUI最为常见。POP和SUI相伴发生率可高达63%[5],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切除脱垂子宫、前后壁阴道修补及提升膀胱颈等传统术式存在手术效果差、易复发等缺点。因此, 关于此类疾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盆底重建外科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并且确立了盆底整体理论[6]、吊床学说[7]及女性盆底阴道支持结构[8]三水平理论。

盆底整体理论认为盆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 而非各部分的简单叠加。盆底整体理论的内容核心是吊床理论和跳床理论, 它把吊床类比结构, 把跳床类比功能, 主要强调加固盆底的重要受力结构, 即重要的肌肉、神经及结缔组织。盆底类似吊桥的结构由盆底韧带及筋膜等结缔组织构成的盆底板支撑阴道、膀胱构成。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基本原理是用解剖的复位达到功能的恢复, 其精髓在于支持和重建[9]。因此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新式的盆底重建术能有效解决盆底重建手术复发率高的问题。新式的盆底重建术通过网片进行盆腔的重建纠正了盆底的薄弱, 加强了盆底的支持, 并且因为不需要切除阴道黏膜, 可以有效地保留阴道的深度和宽度, 在膀胱和直肠功能恢复的同时, 实现了阴道功能的恢复[6,7]。该术式包括膀胱筋膜重建, 主韧带、膀胱颈韧带、骶韧带悬吊及直肠阴道膈重建;强调了盆底的整体性, 以女性闭孔及骶棘韧带为解剖基础, 通过手术将脱垂的盆底恢复其解剖位置, 改善功能, 从而纠正传统手术的诸多弊病。

脱垂器官矫治联合抗SUI的手术治疗方案已被POP合并严重SUI患者广泛接受。2004年法国Cosson等首先提出了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 即应用预先修剪好的Prolift网片从前、中、后3个区域对整个盆底进行重建, 全面纠正盆底缺陷, 恢复器官功能, 但Prolift网片价格昂贵。我院采用改良术式对网片精心修剪成三片, 充分利用网片, 从而达到全面修复盆腔缺陷的目的。它使损伤的盆底连成整体从而受力面积承受的压力减少, 不仅加强了宫骶韧带及阴道后壁, 使拉长的子宫主韧带得以恢复, 后穹窿变深变宽, 避免了传统手术造成的生殖器官扭曲、解剖移位而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且费用较Prolift网片明显减少,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术后尿潴留、排尿费力或排尿不尽等情况在TVT-O术后较常见, 这可能与术后尿道周围组织水肿及吊带压迫尿道有关, 经对症治疗后能缓解。1例患者术后一直诉排尿困难、尿频考虑吊带过紧, 予拆除后症状改善, 而尿失禁症状也改善了, 考虑是因为手术吊带会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 吊带取出后仍可发生部分悬吊作用。故也提示术者术中务必保持吊带无张力, 以能轻松容1指为标准。同时手术要求充分游离阴道壁, 阴道壁保持一定厚度, 保持阴道壁的完整性, 避免发生排异、侵蚀反应。术后常规雌激素软膏外用。

PFD患者多为中老年妇女, 许多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围手术期极易发生危及生命的不良后果, PFD本身并不危及患者生命, 手术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之前应做好充分手术风险评估, 积极控制内外科疾病, 制定个体化方案。

综上所述, 应用改良的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手术不进腹腔, 对肠道干扰少、范围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显著, 是治疗PFD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因网片侵蚀时有报道, 因此在使用阴道网片仍需谨慎, 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相关风险与益处, 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 同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鉴于该术式在手术例数、随访时间还无法与经典手术相比, 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和更多的样本积累。

参考文献

[1]Olsen AL, Smith VJ, Bergstrom JO, et al.Epidemiology of Surgically managed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J].Obstet Gynecol, 1997, 89:501-506.

[2]Bump RC, Mattiasson A, Bo K.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female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 1996, 175 (1) :10.

[3]Altman D, Vayrynen T, Engh ME, et al.Short-term outcome after transvaginal mesh repair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8, 19:787-793.

[4]Nicita G.A new operation for genitourinary prolapse[J].J Urol, 1988, 160:741-745.

[5]Bai SW, Jeon MJ, Kim JY,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J].Int Urogynecol J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2, 13:256.

[6]Delancey JO.Anatomic aspects of vaginal eversion after hysterectomy[J].Am J Obstet Gynecol, 1992, 166 (6Pt l) :1717.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7卷第3期Vol.27, No.3, Feb2014 J Med Theor&Prac

[7]Petros PE.Vault prolapse II:Restoration of dynamic vaginal supports by infracoccygeal sacropexy, an axial day-care vaginal procedure[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1, 12 (6) :296.

[8]童晓文, 张弋, 樊伯珍.经阴道悬带成型术在女性盆底重建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6 (11) :5.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产后40~60 d复查的妇女200例, 其中发生PED妇女100例为研究组, 无PED妇女100例为对照组, 所有产妇均分娩单胎存活婴儿, 年龄在20~40岁, 在孕前、孕期均无外科合并征、产科合并征、肾脏、泌尿系统疾病, 无手术史。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以及病历中产程的详细记录进行研究分析比较。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及病历中产程的详细记录进行研究分析比较, 并对两组妇女分别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盆底肌收缩力进行记录, 以10 s持续收缩值反应Ⅰ类肌收缩力, 快速收缩5次后, 取得平均值反应Ⅱ类肌收缩力度, 将两组妇女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行χ2校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妇女盆底收缩力情况比较

将两组妇女检测后盆底收缩力进行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持续收缩值与快速收缩值均明显高于研究组, 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妇女其他相关因素比较

对两组妇女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研究组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 产妇在分娩前的BM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 而产后发病率更高。在全球范围内, PED发病率达40%以上。盆腔支持结构的缺损或是退化、损伤及功能的障碍, 易发生PED。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的重量逐渐的增加, 对盆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而在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肉也造成了损害, 在分娩后7~8周可自行恢复, 若没能及时恢复, 则可导致PED的发生[5,6]。本研究对我院进行生产并在产后40~60周复查的妇女进行研究分析, 将发生PED的女性和未发生PED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研究组盆底肌肉的持续收缩能力以及快速收缩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妊娠的过程中, 对盆底的负担损伤了盆底肌肉, 对神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导致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7,8]。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妇女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 产妇在分娩前的BM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研究结果与张珂、王澜静、焦玲洁等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大, 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可能有所下降, 而产前BMI的增加过多也可导致PED的发生, 分娩前BMI增加过多, 指体重增加较多, 相比较体重增加较少的产妇, 其对盆腔的负担更高, 长期持续的高腹压状态增加了盆腔的损伤。分娩方式中较多认为阴道分娩可增加PED的发生率, 在分娩过程中, 对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过度牵拉, 造成了损害, 疗效较差, 所以盆底的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尤其是在第二产程时间过长的产妇, 产程过度的延长则对盆腔肌肉等组织持续牵拉的损害过长, 对产后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9,10]。有研究显示新生儿的体重与产后PED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新生儿体重过大使盆腔组织承受的压力过大, 对产妇在生产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能够延长产程, 增加对盆底组织的损伤, 从而增加了PED发生率[11,12,13]。

综上所述, 产后PED与盆底肌肉收缩力下降有关, 并且与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产程、新生儿体重、产妇产前BMI具有密切联系, 故孕期应对孕妇做好针对性营养指导, 避免孕妇体重增加过多及胎儿体重过重, 在分娩前应对产妇做好评估, 避免第二产程延长, 积极预防产后PED的发生[14,15]。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和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产后4060 d复查的妇女200例, 其中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00例为研究组, 无产后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妇女100例为对照组, 分别对基本资料以及孕产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采用肌电图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肌扫描, 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盆底收缩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妇女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 产妇在分娩前的BM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后PE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具有密切联系, 同时与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产程、新生儿体重、产妇产前BMI具有密切联系。

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0例子宫脱垂合并阴道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25例) 和对照组 (25例) , 治疗组年龄在39~67岁之间, 平均年龄 (47.3±3.7) 岁, 单纯子宫脱垂12例, 伴阴道后壁膨出6例, 阴道前壁膨出4例阴道前后壁膨出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1~6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6.7±4.7) 岁, 单纯子宫脱垂15例, 伴阴道后壁膨出4例, 伴前壁膨出4例, 前后壁膨出2例。2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 排除子宫内膜及宫颈恶性病变, 术前聚维酮碘冲洗阴道消除外阴炎症及溃疡, 同时局部涂抹雌激素粉, 宫颈上皮修复后准备手术[2], 均行腰硬联合麻醉, 去取膀胱结石位, 上推膀胱后切除部分宫颈, 缩短主韧带, 对照组根据膀胱膨出情况分离两阴道壁粘膜及膀胱, 剥除阴道壁膨出粘膜组织, 缝合膀胱筋膜, 检出多余阴道粘膜, 缝合阴道前壁粘膜, 阴道放置凡士林纱布。治疗组沿两侧阴道粘膜向两旁和上下分离进入耻骨后间隙, 在间隙内初级耻骨结节, 分离内筋膜至坐骨棘前1cm, 电凝烧灼阴道壁膨出中央三角区, 形成阴道前后壁中央自体组织“桥”式结构, 以缝合点为水平线, 坐骨棘前1cm处之间间断缝合白线及膀胱筋膜3~4针, 关闭两侧阴道旁缺陷[3], 膨出膀胱抬高缩回, 最后连续缝合阴道前壁粘膜, 放置碘仿纱条压迫。随访6个月,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

显效:解剖位置恢复, 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体征消失;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体征较手术前减轻, 但是解剖位置未能恢复正常;无效:解剖位置及体征较前无好转, 甚至加重[4]。

注: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 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表1) 。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支持盆底组织的结缔组织或者韧带损伤所造成的, 目前认为盆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结构决定功能[5], 恢复受损的机构可以恢复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盆底修复的目的是既可以修补缺陷, 还能够实现结构重建与组织替代。传统手术的复发率高达50%~70%, 改良手术是针对不同缺陷进行修补, 修补的重点放在恢复结构上, 在阴道旁修补手术中, 目的是将耻骨宫颈筋膜的侧缘重新缝合至盆筋膜腱弓, 因此在手术前要了解盆筋膜的解剖[6], 辨认盆筋膜腱弓等关键解剖位置。明确缺陷后, 行针对缺陷部位的个体化治疗, 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PFD患者行经阴道行盆底功能性疾病改良术式, 能明显降低临床复发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行盆底功能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0例子宫脱垂合并阴道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25例) 和对照组 (25例) ,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壁修补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术式即曼术式、阴道旁修补术联合中央阴道自体组织“桥”式修补术, 随访6个月,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PFD患者行经阴道行盆底功能性疾病改良术式, 能明显降低临床复发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阴道,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良术式,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欣, 王建六.盆腔脏器脱垂治疗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8, 8 (1) :3~4.

[2]孙智晶, 朱兰.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10 (1) :63~64.

[3]鲁永鲜, 刘昕, 刘静霞, 等.经阴道行阴道旁修补术在阴道前壁及膀胱膨出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0 (3) :154~158.

[4]童晓文, 华克勤, 李怀芳, 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6 (7) :481~491.

[5]金玲, 王建六, 张晓红, 等.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 6 (1) :8~12.

盆底障碍性疾病

盆底障碍性疾病(精选9篇)盆底障碍性疾病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进入我院妇科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