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管理系统范文
平衡管理系统范文(精选11篇)
平衡管理系统 第1篇
金属平衡管理对大多数有色冶炼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是衡量冶炼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人操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追求金属平衡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追求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要提高金属平衡管理水平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特别是借助信息化手段。
一、项目目标
1.1建立金属平衡信息管理系统
以公司生产计量数据和化验业务数据为基础, 通过计量、化验业务一体化的数据集成技术, 减少数据传递中的人工记录, 实现分厂级和工序级金属平衡报表高效的智能化输出和管理, 并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共享, 满足公司生产、财务、商务和领导决策需求。
1.2实现质量计量室检化验业务流程管理自动化
对化验室检测工作, 进行自动化改良, 将检测的关键过程自动化:任务自动分配与传递、仪器数据采集、结果自动计算和报告及报表自动生成, 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降低因人工过程带来的出错率, 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 为生产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质量数据。
1.3实现公司生产计量数据采集和集中存储与管理
通过数据接口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公司原料采购入库、生产过程物料、产品入库及销售等环节的计量数据智能化采集, 满足公司各类计量数据集中存储与管理要求, 为公司各类生产报表提供基础数据。
1.4建立公司生产经营数据网络化报送体系, 加速数据传递, 实现生产信息集中管理和安全共享
利用现有已构建完备的网络, 根据目前公司及各分厂的生产日报及资材经营日报业务建立生产日报网络报送、审核系统, 实现生产经营数据网络化传递, 集中管理, 授权访问。
1.5建立公司统一、高效的信息门户和网络办公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公司成熟的信息门户平台建立满足稀贵金属分公司实际办公、生产需要的信息门户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实现网络化、分布式办公, 同时将生产报表、化验报表和金属平衡报表集成到办公自动系统中, 实现公司信息资源的统一授权访问, 在保证公司生产数据安全的基础上, 实现生产数据信息最达程度的共享。
二、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总体方案将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可扩展的生产信息管理平台, 并以此平台为基础框架建设业务子系统:即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即LIMS系统) 、金属平衡信息管理系统、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生产经营报表管理系统。系统整体构架如下图:
三、子系统建设
这里将重点介绍一下两个子系统的建设内容:
3.1计量信息管理系统
计量数据采集主要为公司原料称重、产品和返回品称重及在制品计量数据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采集模块, 将采集模块同各计量信息管理模块集成于一体, 减少人工读取计量仪器数据并手工转录时可能产生的误差, 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固定磅秤数据采集
原料进出的磅秤, 如5吨磅和120吨磅, 称重地点有专网接入。计算机通过RS232与衡器头通讯, 取得称重数据, 在计算机上同时附加称重时间、司磅员、物料名称、来料单位等信息, 通过网络写入系统数据库。
移动磅秤数据采集
对于车间内移动的磅秤, 为实现称重数据采集, 并附加称重时间、司磅员、物料名称、来料单位等信息, 需要在移动衡器上安装带有802.11适配器的小型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通过RS232与衡器头通讯, 取得称重数据, 司磅员通过触摸手写, 实现附加信息录入, 车间内部署802.11网络覆盖, 通过无线局域网方式将数据写入数据库。
3.2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对影响实验室质量的要素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帮助公司建立实验室的完善管理, 并对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本系统规范实验室的工作, 增强对实验室资源的管理。同时, 对化验室检测工作, 进行自动化改良, 将检测的关键过程自动化:任务自动分配与传递、仪器自动采集、结果自动计算和自动修约、报告及报表自动生成, 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降低因人工过程带来的出错率, 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 为生产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质量数据。化验数据通过网络自动传递到生产经营报表和金属平衡报表管理部门, 加速数据传递, 实现业务数据一体化应用, 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效率。
四、实施效果
该项目通过18个月的建设, 目前已经成功上线。在制作金属平衡表的过程中, 计量数据和质量数据通过接口程序自动匹配, 工作人员只需要关注少量的异常数据, 工作量大大减轻的同时, 也提高了金属平衡表编制的准确率。
摘要:本文描述了金属平衡管理工作中, 重点关注基础数据的采集。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生产过程中计量数据和质量数据的采集。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人为参与的环节, 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为编制出正确的金属平衡报表提供了保障。
战略管理、绩效管理与平衡计分卡 第2篇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
认识企业一定要从全面的角度来看,不要把它割裂开来。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管理也是一个系统。我们知道企业首先是存在于一个大的宏观环境当中,离不开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其次企业存在于一个行业当中,离不开组成一个行业的各种元素,比如供应商、竞争对手、经销商、消费者等等。为了很好的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进行战略的管理。在企业的战略指引下,我们来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来设计我们的业务流程,来进行绩效管理。同时为了很好的完成我们的业务流程,企业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在现今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离开了信息系统似乎变得寸步难行。
上面我们描绘了一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概貌。也表明了战略在企业管理中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企业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各项工作是围绕着战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而在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往往是割裂了企业管理这个系统,形成了职能管理的壁垒,降低了企业管理系统的效率。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可能听过某一位企业文化大师或者是某一位学习性组织建设的专家的演讲,在他们看来似乎企业只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只要有了学习型组织这样一种工具,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割裂企业的管理系统谈某一项管理对企业是无益的。管理的理论知识与管理的实践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理论界,为什么会有很多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呢?这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知识领域。为了研究的方便,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企业,这是必须的。但在将这些理论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过程中,企业按照学者们的研究割裂了企业的管理系统,形成了各种职能管理。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我这里这样说并不是说企业不应该存在职能的管理,只是说企业不能把各种管理割裂开来看待。比如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都应该是贯穿在企业管理始终的,而不应该作为一项单独的职能管理来看待。如果企业这样来看管理,那么就会形成职能管理上的壁垒,损害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绝对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是整个企业需要关注的事情。在《挡不住的趋势》这本书里,趋势科技的CEO张明正认为,现代CEO的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找到一个能够在特定商机下制胜的策略;二是找到对的、好的人才加入团队;三是建立一些衡量绩效的工具、方式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是CEO需要关注的。既然CEO关注的工作,当然也是企业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业务单元需要关注的工作。
既然战略是企业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企业应该对战略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可以请咨询公司来做战略管理的咨询,但他们带来的是方法和工具,试问有谁比企业的一把手更了解市场的变化、更了解企业内部的运作呢?把战略管理交给别人去做是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请咨询公司作了战略,但做完之后战略却得不到执行的原因之一。
战略管理
谈到战略管理,大家都会想到虚无缥缈的战略以及枯燥无味的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总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离战略还远呢。
我们知道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四个过程。但现在存在着一种误解和偏见。一说到战略管理,很多企业都认为就是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因为企业存在这样的疑惑,在企业制定了战略之后,如何才能得到实施?这样的疑惑总是难以解决,战略管理也就很难融合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所以战略创造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战略制定制定的是什么?制定的当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战略实施实施的是什么?当然是相应的行动计划。所以我们在谈战略实施的时候包括:年度计划地制定、资源的配置以及预算的支持等等。但企业最难掌握的往往是如何从战略转化成具体的经营行为。战略评估评估的是什么?当然评估的是企业执行战略的效果。但如果企业在将也就是说我们制定了战略计划,然后要对计划进行实施,实施完成之后要进行评估,评估完成之后要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下一轮的战略调整,这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PACA吗?另外,战略评估的是什么?是企业的战略性绩效。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与我们的绩效管理相似?
绩效管理
谈到绩效管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绩效考核。谈到考核当然是要与薪酬挂钩了。很多企业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绩效管理一般包括:绩效计划地制定、绩效计划执行、绩效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这也是一个PDCA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员工的绩效,从而提高和改善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副产品,是为了促使绩效更好的达成。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是绩效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www.ChinaHRD.net)进行了“中国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现状”调查。调查表明,从绩效管理的目的来看,75.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薪酬与绩效结合起来”是薪酬管理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把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最终为了“薪酬”而不是“绩效”进行绩效管理,从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损害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另外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让绩效管理更好地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上面我们在讨论企业管理系统的时候,谈到企业应该根据战略进行绩效管理。所以战略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出发点。从这一点上来说,企业的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是相吻合的。战略管理包括了企业绩效管理的大部分,从战略实施到战略评估的过程,就是从制定绩效计划到绩效评估的过程,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管理工具已经被广泛的认同和使用。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来最为强大的管理工具”,的一项研究更表明了世界各地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组织比率:美国超过60%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欧洲50%以上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新加坡70%以上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澳大利亚有40%以上的组织运用了平衡计分卡;我国只有少数的优秀企业在探讨平衡计分卡的使用。
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开普兰和诺顿有三本经典的著作,按照写作的顺序依次是《综合计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和战略图。从写作的顺序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大师对平衡计分卡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开始平衡计分卡是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来使用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两位大师发现,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执行的工具,他将战略转化成具体的经营行为,使战略变得可测量可管理。
按照平衡计分卡的逻辑,两位大师的三本书的顺序应该依次为:战略图、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战略图用来描述公司的战略。它将战略分成四个角度: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并体现着四个角度战略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和成长是为了不断的改善内部的业务流程,改善内部的业务流程是为了满足客户和财务的目标,满足客户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平衡计分卡用来分解和衡量公司的战略,将公司的战略转化成具体的衡量指标,并且为衡量指标设定目标值,设定相应的责任人,配置相应的资源,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作为完成目标的支持。战略中心型组织是为了来管理战略和平衡计分卡。保证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流程,实现战略的评估和绩效的考核。在一个战略中心型的组织里,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作为个基础的工具,设计相应的模板,定期对平衡计分卡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回顾,对战略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将评估的结果与浮动薪酬挂钩。
使用平衡计分卡实现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融合
在对平衡计分卡是什么的讨论中,各执一词,有的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是战略执行的工具、有的人认为是绩效管理的工具,有的人认为是绩效考核的工具。在一家平衡计分卡专业网站上的一项调查表明:18%的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绩效考核的工具;22%的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绩效管理的工具;31%的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战略管理的工具;29%的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综合管理的工具。
那么平衡计分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战略管理管的是什么?在上文我们分别对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和平衡计分卡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战略管理管的是公司的战略,实际上也就是管理企业的战略性绩效。第二个问题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这两个问题说明,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应该融合在一起。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战略性绩效管理,包括了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的梳理)、战略性绩效计划地制定、战略性绩效的评估、战略性绩效考核。
如何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呢?我们用平衡计分卡作为工具来实现。所以,这里就回答了平衡计分卡是什么的问题。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工具。我们用战略图来梳理公司的战略,用平衡计分卡制定战略性的绩效计划,设计跟踪回顾的模板进行战略性绩效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与浮动薪酬挂钩,进行绩效的考核。
另外我们知道绩效管理包括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的绩效。平衡计分卡本身是一个层级的概念。首先制定出公司的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然后根据上一级的平衡计分卡制定出下一级组织的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直至制定出岗位和个人的平衡计分卡。实现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对接。也就是、保证了每一个人、每一级组织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服务。
企业通过实施平衡计分卡实现了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融合。也就是实现了战略与绩效的对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争论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什么工具。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德鲁克对管理的本质的描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深刻理解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去进行管理的实践,真正重要的不是平衡计分本身的知识(什么是平衡计分卡),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
最后平衡计分卡还回答了趋势科技CEO张明正提出的CEO的三项工作。战略图用来梳理公司的战略;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工具,让每一级的组织,每一位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知道战略图分成了四个角度的内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成长和学习与成长。其中学习和成长角度的人力资本回答了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加入你的团队,当然是那些具有实现公司战略能力的人。平衡计分卡很好地解决了CEO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也就很好地将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了起来。
运用平衡计分卡培育战略中心型组织
战略中心型组织是开普兰提出的一个概念。不难理解,就是以战略为中心的组织。通过制定公司的平衡计分卡,将公司的使命愿景战略转化成具体的经营行为,然后层层分解,将公司的战略落实到每一级组织,每一位员工;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实现组织的变革,实现横向的协同,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协同;实现纵向的一致,聚焦组织资源;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层层分解,使战略成为每一个人的工作,并且与浮动薪酬挂钩,使每一个人享有与战略相关的激励;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制定,配置相应的资源,实现战略与预算的对接;通过设计跟踪回顾系统和相应的会议制度,使公司的管理会议围绕着企业的战略进行,使管理层有更多的时间来讨论战略,并且对战略进行实时的调整;最后公司将平衡计分卡的实施作为一个变革项目来进行,公司高管层要对这个变革项目进行鼎力的支持保证项目的成功,从而可以增强企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还是德鲁克的那句话:管理是实践。重要的不是战略中心型组织的含义,而是如何去做,去实践。企业通过战略中心型组织的建设,会得到以下的利益:
打造一个以战略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
使公司的战略转化成具体的经营行为,使战略变得可执行;战略管理的过程变得可操作;战略不再难以理解和沟通。
形成战略学习的氛围,适时地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评估,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做出调整。
使企业的绩效管理与战略相连接,真正的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
提高了管理层的领导力,和员工的执行力,有利于企业执行文化的形成。(孙新平)
平衡管理系统 第3篇
本文所设计的两轮自平衡小车采用的MPU-6050整合了三轴陀螺仪和三轴加速度计, 采用ATmega16单片机做控制单元, L298驱动两个直流无刷电机, 两个霍尔传感器测电机转速。MPU-6050采集到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信息还有霍尔传感器测得的电机转速信息给单片机, 单片机处理数据结合PID算法输出PWM给L298控制两个直流电机。
两轮自平衡小车控制系统可做为一个实验平台用于研究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非线性化处理、角度信号检测及电机驱动控制等技术问题。
1 系统结构组成
本文设计的两轮自平衡小车控制系统结构组成包括电源、单片机ATmega16、MPU-6050、电机驱动L298、电机和霍尔测速传感器。系统结构框图见图1。
ATmega16是基于增强的AVR RISC结构的低功耗8位CMOS微控制器。由于其先进的指令集以及单时钟周期指令执行时间, ATmega16的数据吞吐率高达1 MIPS/MHz, 从而可以减缓系统在功耗和处理速度之间的矛盾。ATmega16外设特点包括具有两个独立预分频器和比较器功能的8位定时器/计数器, 一个具有预分频、比较功能和捕捉功能的16位定时器/计数器, 四通道PWM, 两个可编程的串行U S A R T, 片内/片外中断源等等。
MPU-6050为全球首例整合6轴运动处理组件, 相较于多组件方案, 免除了组合陀螺仪与加速度计之间轴差的问题, 减少了大量的包装空间。MPU6050整合了3轴陀螺仪和3轴加速度计, 并含可籍由第2个I2C端口连接其他厂牌之加速度计、磁力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的数位运动处理硬件加速引擎, 由主要I2C端口以单一数据流的形式, 向应用端输出完整的9轴融合演算技术。MPU-6050的角速度全格感测范围为±250、±500、±1000与±2000°/sec (dps) , 可准确追踪快速慢速动作, 并且用户可程式控制。加速度全格感测范围为±2g、±4g、±8g与±16g。产品数据传输可透过最高至400k HZ的I2C, 与单片机接线图见图2。
2 系统数学模型
两轮自平衡小车是个不稳定系统, 车体的倾斜源于重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小车受力分析图如图3所示, O为质心, 水平方向为x, 垂直方向为y, θ为小车的偏角。为了实现平衡效果, 小车车轮提供的驱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重力在水平轴的分力fH。两轮自平衡小车的控制输入量为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 被控量为小车的偏角θ, 根据如上分析可得到电机的动态方程:
式中:aR和La分别为电枢电阻和电枢电感, v (t) 和ia (t) 分别为电枢电压和电枢电流, KT和KE分别为力矩系数和反向电势系数, 一般可取KE=KTω (t) , ω为电机转子的角速度, τ (t) 为电机的输出力矩。
电机转角与小车的位置关系, 电机转子的角位移为ϕ (t) , 齿轮比Kg, 则小车的驱动轮θc (t) 可表示为
电机驱动轮半径为r, 小车的位移为x (t) , 那么可以得到:
小车的质量为M, f (t) 为电机提供给x方向的驱动力则小车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fF (t) 表示上支架水平运动对下车体的作用力, 其方向与驱动力f (t) 的方向相反, 而驱动力f (t) 与电机驱动力矩τ (t) 的关系为:
的距离为L, 支架质量为m, 上支架的偏移角为θ (t) , 质心各个方向的位移分别为:
水平方向:x (t) +Lsin (θ (t) ) , 单位为m, 垂直方向:Lcos (θ (t) ) , 单位为m。
各个方向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成:
式中:fH (t) 和fv (t) 表示作用在小车支架上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反作用力, 单位为N。
要实现小车平衡控制, 只要水平方向的推力fF (t) =fH (t) , 将式 (6) 代入式 (4) , 得到小车的运动方程为:
式 (7) 的平衡条件就是电机的驱动力f (t) 需要大于或等于小车重力水平分量, 即满足式 (8) , 如下:
也可将两个车轮的转动力矩作为系统的输入量u。建立两轮自平衡小车的系统模型, 其中m=0.45kg, M=1.82kg, L=9cm, 建立两轮自平衡小车的系统方程式如下:
3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线性二次型 (linear quadratic, LQ) 最优控制是一种线性的状态反馈控制方法, 是最优控制 (optimal control) 理论中最为成熟和最为系统, 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最优自动控制方法。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linear quadratic regular, LQR) 最有简单、有效、易于实现的特性, 因而, 被用于许多两轮直立式机器人的运动平衡控制。
线性二次型问题是以系统状态向量和控制向量二次型泛函为最优控制准则的线性系统最优控制问题。其动力学特性如下描述:
式中, x∈Rn为n维状态向量;u∈Rr为r维控制向量;A∈Rnn为常系数矩阵;B∈Rnr为常系数矩阵。给定性能指标:
式中, Q (t) ≥0是正半定实对称矩阵;R (t) >0是正定实对称矩阵。于是,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可描述为:在线性系统的约束下, 对于状态空间X内给定状态点0x, 存在状态点xf, 在所有能将系统从初始状态点x0=x (t0) 转移到目标状态点xf=x (tf) 的控制向量集合U中, 选择一个最优控制向量u* (t) , 使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达到极小。
4 系统仿真
在系统线性仿真中, 小车的初始状态控制力矩取为启动力矩仿真得到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和角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4所示。
由仿真曲线可见, 系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状态, 并且系统的超调量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
5 结语
硬件上采用MPU-6050对小车的平衡姿态检测, 可节省硬件费用, 并且可以避免数据融合带来的困难。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对系统平衡姿态的调节可以实现较快的动作, 并且可以稳定地保持平衡姿态。通过系统仿真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阮晓钢, 蔡建羡, 李欣源, 赵建伟.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徐国华, 谭民.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1.
[3]刘金琨.智能控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Rich Chi Ooi, Balancing a Two-Wheeled Autonomous Robot.Final Year Thesis of UsQ, 2003
[5]Colette Shen, Jinger Zhao.Brave New Machine;Will Ginger Revo-lutionize the way We Move, Harvard Science Review.
[6]梅晓榕.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7]刘斌.两轮自平衡小车软硬件研发与基于模糊线性化模型的变结构控制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平衡 第4篇
钱贵
一、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照热力学定律进行的: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转换过程中不消失,也不增加;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沿着从集中到分散,从高到低的方向传递,传递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放散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提供给消费者。绿色植物每年制造的有机物可达亿吨,成为整个生物圈能量的总来源。生产者贮存的能量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而动植物死后的遗体又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返回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进行能量传递的过程中,自身又要进行新陈代谢,消耗一部分化学能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甲生物以乙生物为食,乙生物以丙生物为食形成一条以食物把各种生物连续进来的锁链,叫做食物链。例如,在草原上的食物链,青草-兔子-狐狸-狼;在池塘里的.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小鱼-大鱼-鱼鹰,等等。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十分复杂,有的相互交错,形成一种网关关系,即所谓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在同一环节上起同样作用的一群生物,属于同一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有四至五个营养级,达到七个营养级的生态系统是很少见的。低位营养级的生物向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十分之一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十分之一定律),因此高位营养级在数量上远少于低位营养级。这样递减,形成了所谓生物量金字塔和生产率金字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看到,处于低位营养级的生物生长快,繁殖容易,数量大;而高位营养级的生物繁殖难,生长慢,数量也少。要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保持一定的数量,就要保持低位营养级生物的足够数量,否则,当低位营养级生物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大量减少时,将必然导致高位营养级生物的急剧减少甚至灭绝。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在食物链关系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进入环境里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富集。毒物首先被生产者摄取,然后沿食物链逐级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其浓度会成千倍、成万倍地增加,其危害程度也就大大增高。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有机体大约由四十余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碳、氢、氧、氮、磷、硫,它们在自然界以水、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磷酸等形式存在。这些物质既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元素,又是生物有机维持生命现象的主要元素。它们首先被生产者(植物)吸收,经过合成,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之间逐级传递,最后经分解者(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环境供植物利用。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地循环,被反复利用,就形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每一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选一都有各自的循环途径和特点,构成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它们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
以水循环为例,水由氢、氧组成,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一切生物有机体都含有大量水分。水分子从地面经过蒸发进入大气,再经过雨、雪等降水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形成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在水循环中由蒸发形成的淡水降落到地面对地球生命现象 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淡水来源,陆地和淡水的生命系统便不能维持。水又是一种溶剂,它成为其他生物循环的介质,很多其他物质循环都要结合水循环进行,包括污染物在环境里的迁移转化。因此保护淡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生态平衡
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各类的组成、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它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在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平衡是因为内部条件的稳定的物质资源。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平衡是因为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物各类越多,食物链也越复杂多样,物质选一的渠道也越多,这样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 ,结构越简单,成分单调,调节能力越水。不管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与弱,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扰因素的影响超过调节能力的极限时,调节能力就要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整个系统的崩溃。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泥石流等,都可以在短期内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为因素,如建造大型工程,从而大规模改变环境条件,大量毁坏植被,从而改变生物的生境,向环境中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等等。这些人为因素考取有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危机。
小企业管理之平衡法则 第5篇
关键词:小企业 管理 平衡法则
什么样的企业称之为“小企业”?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写到“当企业从30名员工成长到300名员工的规模时,的确在结构和行为上都有很大的改变;通常当企业规模从3000名员工成长为3万名员工时,又会经历另外一次质变。但是尽管员工人数和企业大小有关,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1]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有些大企业,员工数量成千上万,可却是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比如自来水公司;有些小企业,员工数量不多,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着大企业的组织结构。我们姑且以员工数量来定义本文论述的“小企业”,以下提及的小企业都指30名员工以下,管理结构上基本上只有一层到二层,即从最高层管理者到一线员工,中间只差一个部门经理或者没有。
对于以上定义的小企业,在资源上与大型企业相比是极为有限的,但小企业由于组织结构上的简单,在对各种环境激励下的反应是快速的,因此,在管理上应该区别于大企业或者超大企业的。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来维持和发展小企业,这就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题目。本文从企业战略战术(企业目标管理)、研发和市场销售、产品开发速度和质量、企业精神等几方面论述小企业的管理,并提出小企业管理的“平衡法则”。
一、战略与战术的平衡
战略和战术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战略指导战争全部的计划和策略,所以是个全局的概念,而战术指具体到战争中的具体计划,通常根据战场的变化而调整,所以是个局部的概念。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包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竞争战略、研发战略等,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基础性等特点。而企业中的战术指企业短期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竞争性方法,也可以是为实现某种短期研发目标而实行的研发管理方法。
小企业通常在创业之初就开始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而且通常是瞄准某一个或一类目标市场,战略通常是模糊的,没有阶段性的里程碑式的战略节点。而小企业的战术观念与大企业相比,则显得更强一些,所谓因时而动,许多小企业甚至会因为某个小客户而完全改变自己的研发计划和销售行为。小企业如何平衡战略和战术?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制定非常长久的战略,也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制定清晰明了的阶段性战略,但小企业同样需要一个非常清晰的战略定位,从企业自身的优势出发,制定一个三年到五年的战略计划。在战术上,小企业则需要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只要不违背公司的战略,不违背公共利益,不损害企业利益,则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总的来说,小企业在战略上立足于“明”(清晰),战术上贵在“活”(灵活)。
二、研发与市场营销的平衡
我们在这里提的小企业是包括研发和市场营销部门或者研发组和市场营销组,即使是纯研发的公司,也会有弱化的市场营销存在或者借助外在的市场营销力量,而同时即使是纯市场营销的公司,同样也会借助外在的研发力量或者合作的产品开发公司,所以对于一个小企业,“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两种力量总是存在。
因为企业总的资源是一定的,研发和市场,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一端投入大,则另一端势必投入少。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有人说,我们公司擅长研发,有国内顶级高校毕业的员工多少人,有具备某类开发多年甚至十几二十年经验的资深员工多少人,所以我们应该发挥所长,多投入资源到研发上,研发做什么产品,市场就制定策略销售什么样的产品;也有人说,我们公司研发已经很有优势了,相反,市场营销部门薄弱,根据短板理论,整个公司的短板在市场营销这块,如果这块得不到重视,则整个公司也不会良好的发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不能一概而论,得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周边的环境。企业也属于一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解释[2],[3],[4],所以企业管理也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讨论。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去发展,但同时,企业也受到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平衡研发和市场营销,从系统论的观点,两者应该均衡发展。如果企业研发力量强,则在发挥研发优势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市场营销部门的投入,或者和实力相匹配的营销型公司合作;反之,则找研发实力匹配的。研发和市场在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相互拉动,相互促进,才能让公司更快的成长。
三、产品开发速度与质量平衡
有人说企业的竞争体现在效率的竞争上,高效率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用最短的时间开发出质量最好的产品,则是各个公司努力的目标。然而,“既快又好”的产品开发在大部分企业里是不可能达到的,特别是小企业。所以,在小企业的研发管理中,如何平衡产品开发速度和产品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小企业的人才人力资源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在开发中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开发人员都不能拖后腿,否则会造成整个开发的延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小企业往往能更好地在产品开发速度和产品质量里找到平衡。有时候,为了在第一时间内抓住首批用户,必须牺牲部分产品的质量,这时候小企业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在第一时间内推出试用版本产品。而有时候,则需要完善的产品以让客户买单,这时候小企业同样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因时因地而决策。小公司由于管理结构上层次没有大企业那么复杂,因此,市场的反馈能快速到决策层,决策层能快速地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整产品的研发进度。
此外,对于产品的“好”,即什么的产品叫好产品,这是需要客户根据需求去评判的。因为,让产品更早的进入客户的试用阶段,然后根据客户的反馈来调整产品的研发目标,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当然,在产品还处于试用阶段时,是应该控制试用产品的客户的数量,不能因为试用产品的缺陷而让大部分客户成为“牺牲品”。
无论是产品推出速度还是产品质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产品有尽可能多的用户群体,同时为此产品买单。endprint
四、专注与发散的平衡
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不可能是硬碰硬的直面较量,否则就是以卵击石。小企业的产品与大公司相比,不应该是每个特性的直接比较,而应该是有所侧重。所以小公司应该有发散性的思维,在产品定位上则需要极为专注,不能像大公司一样面面俱到。小公司更像是打“游击战”。小公司有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发散地做些差异性比较大的项目,这时候小公司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会陷入项目的泥潭,没有时间来开发自己本来计划好的产品,而靠项目,小公司是很难成长为大公司的。所以,作为小公司的管理者,需要更高的智慧在“发散”中挤出时间来“专注”自己的理想——小公司能变成大公司的产品。
另外,小企业的专注和发散还体现在人员的管理和任务分配上。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有限,每个人往往身兼数职,例如研发经理既管理着研发部门,同时可能又是其中软件核心模块的开发人员,同时可能还是对外的技术支持人员,而市场经理既管着市场部门,同时市场经理可能又兼是测试人员,需要对产品的具体细节做测试。通常情况下,小企业里的研发人员一般兼职做技术支持,甚至还有部分销售人员的任务;而市场销售人员也需要了解部分技术知识。因此,在公司需要集中开发某新产品时,就不能让研发人员再进行技术支持,而需要让他们集中尽力进行研发,同时还需要市场人员来配合测试等。相反,如果围绕某个客户某个项目进行,则需要研发人员也参与进来,围绕这个客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开发。所以在小企业人员的任务安排上,也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专注和发散的平衡的原则。
五、结论
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规避小企业的弱势,发挥小企业的优势,在管理中寻求各种平衡,让企业长足发展,由小变大。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一门艺术,而小企业的管理则更是艺术中的精华,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实践去验证。“平衡”法则就是对小企业管理理念某一侧面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赵南元. 认知科学揭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彤. 自组织,被组织?——一种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6(4)
[5]郭红玲,赵勇,杨剑.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模式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
金属平衡管理系统的论证与评估 第6篇
关键词:项目,论证与评估,金属平衡,数据采集,LIMS系统,信息化
一、 前言
对于冶炼企业来说计量数据和化验业务数据是生产的基础, 一个企业的金属平衡管理又是衡量冶炼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人操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而金属平衡管理报表的数据来源计量数据和化验数据。所以, 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 就必须考虑到生产计量数据采集和检验化验数据的采集以及自动传递的可行性。
二、 金属平衡项目的论证和评估
2.1 生产计量数据采集。由于业务覆盖全集团公司, 而不同的数据采集点使用的采集器具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有动态衡、电子天平、吊钩秤等。这些不同的采集器具的传输方式、数据精度要求、接口协议都是有不同的要求。这些工作是采用外包的方式还是自己研发的方式, 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因为采集数据器具是不同的供应商, 他们使用各自的通讯协议。开发出来的数据采集模块, 不利于集团范围内推广, 虽然能保证进度的要求, 但一次性投入较多。如果自己开发, 通过标准、统一的接口方式, 传送数据。在研发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较多, 但节约了资金, 有利于产品的推广。最后综合各种情况, 通过对静态财务论证与评估指标和动态财务论证与评估指标分析, 决定自己开发。
2.2 检验化验数据的自动传送。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在发达国家的应用较为成熟, 在我国还处在学习、应用阶段。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应用的深入, 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通过减少人为因素的参与, 提高了数据的采集的准确性。通过系统的对数据的实时采集, 为分析人员及时提供了样品的相关信息。样品的检验和化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和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甚至其他管理系统 (例如:样品的编号等信息来源于计量管理系统) 时时存在着数据信息交换情况。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在授权的情况下, 能让相关人员了解样品所处的环节和状态。能够让检测人员安排好相应工作, 或者提前预知接下来的工作, 缩短样品检测周期, 提高了工作效率。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可以提供对整个实验室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与生产相关的群组质量数据的分析, 建立一系列的统计图表, 为生产提供质量不合格的预警, 为工艺调优提供快速可靠的事实依据, 以达到降低产品不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使检测真正地为生产服务。
2.3电子标签的使用。为了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到国内同行业的几个大型企业参观、学习。有的企业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使用效果不错。但还达不到我们信息系统建设的预期。我们希望在数据称重、数据上传和数据采样就可以建立唯一码, 这个唯一码贯穿于采购来的原料入库到相关产品销售出库。鉴于以前我们做过的电子标签进行编码控制, 通过论证和评估, 能够保证在项目的计划功能完成此功能的开发。
2.4 金属平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目标。金属平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完成计量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不同的计量衡器, 采用标准的接口, 完成后的计量管理系统, 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单位。让计量数据自动上传到计量管理系统中, 减少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参与环节, 如果需要人为参与, 修改的数据必须经过有公司授权的人员进行审批。
2) 完成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的建设。在检验、化验过程中使用的样品来自于计量管理系统中的物料,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使用了电子标签。在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扫描枪, 读取样品的相关属性。
3) 建立金属平衡报表系统。完成了计量系统的建设和化验室信息系统的建设后, 保证了计量信息、检验和化验信息的数据的准确性。通过金属平衡报表系统, 展示公司的生产报表、检验和化验报表以及金属平衡报表。为公司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公司领导提供相关的数据, 为公司领导的经营决策和战略方针的制定提供支持。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专家判断法和不确定分析法, 确定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从而完成项目的论证和评估。
三、 实施效果
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 第7篇
(一)运用生态平衡的理念指导艺术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生态学已经确凿地展现出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乃至其他人文学科扩展的轨道,生态学者的目光也渐渐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上来。所谓“生态学”,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事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观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机体、精神的观点,一种崭新的、尚且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生态学已经发展为一种生态学世界观,即生态观,它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这些见解确实是富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见。生态学在现实上发端于对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命运的关注。这种潜在于人类文明的胚胎之中经过漫长发展而回归的文明觉悟,从一开始就蕴涵着极为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当生态学不断发育生长、壮大为一种生态世界观时,我们便可以运用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理解世界。
鉴于艺术生态系统不平衡的现状,我们人类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生态平衡的理念指导艺术的发展。考虑到艺术生态系统具有自维持和自调控的功能,那么,我们人类应尊重它的这一特性,不要施以太多的人为干扰。让艺术生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平衡发展。开放、多样,促进了艺术生态因子间的交流,使得艺术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不断的、新的发生和发展,生态系统同化导化的代谢功能更健全,为艺术生态系统提供了动态平衡的可能性。考虑艺术生态系统这两个特性,人们就要保护艺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艺术生态系统的开放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我们可以运用生态学生态平衡的观点认识艺术;揭示艺术变化的特殊规律,从而解决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问题。
(二)尊重艺术生态系统的自维持和自调控性
由上文得知,艺术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有着自维持、自调控能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是过多的、不适当的人为干预,艺术可维持自我平衡状态。然而,在我国艺术生态系统屡屡受到来自政治权力中心的干预,使生态系统自维持和自调控性遭到严重破坏,艺术生态一度失去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7年间,党和政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艺术曾一度繁荣。然而也正是这期间,反右批胡风,政治干预一个接着一个,艺术生态系统的自维持和自调控功能逐渐被削弱,艺坛上百花不再齐放,百家不再敢争鸣。貌似繁荣的艺坛,实则开着单一色彩的花朵,哼唱着同一腔调的曲子。文革10年,艺术沦为阴谋家手中的工具和武器,艺术生态系统的自维持和自调控丧失贻尽,最终导致艺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让10亿人在10年期间只看到八个戏。
艺术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影响其生态平衡的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而人类又是站在艺术生态系统的最高控制点上,因此,人类应该在充分尊重艺术生态的自维持、自调控性的基础上,从生态整体观点出发协调系统内的各种关系,按照生态平衡的规律,通过人为的干预建立有益于艺术生态系统发展的生态平衡。
(三)保持艺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生态学理论中,有多样性导致生态优化的原理。戴维埃伦费尔德曾论曰:“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条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能比简单的、没有分叉的线圈更好地抵抗瓦解,线要是有几个地方被剪断,它就全都毁了。保护自然的全部多样性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方面的多样性是我们的长期生存所依赖的。”同理,艺术生态系统中品类越多,异质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网络和结构水平就越高,同化异化的代谢功能也就越健全,从而系统的平衡性便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是艺术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基础,一切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对艺术生态的平衡发展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就我国而言,为了保持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拯救和维护濒临消失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戏遭受日益强烈的文化交流障碍,从而陷入某种生存困难和发展困境。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边的小戏种一个接一个杳无声息地远离我们而去。这种多样性消失对艺术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已初显端倪,如不及时实施生态保护,将引发更为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
在全球化进程中,使得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生态系统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基本格局而封闭发展。我们不必担心和害怕强势文化艺术的“入侵”,开放些,更开放些,在更高水准和程度上继续开放。对艺术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言,开放是好事,只有持续开放,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艺术生态因子的交流,促使系统内各要素间关系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开放使得艺术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处于结构和功能得到不断的、新的发生和发展,为艺术生态系统提供了长久平衡的可能性。
在这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就有着成功的先例。魏晋以降,由佛教文化艺术肇始,希腊文化艺术、阿拉伯文化艺术、和西方文化艺术争先恐后接踵而至。在外来文化艺术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并没有被“入侵者”所取代,相反地是在融合这些外来的文化艺术,甚至是将一些原本属于对立的因素接纳到自己的本系中,在开放互动过程中使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加丰富,更加进步,更加优秀,更加具有生态活力。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中国艺术应抓住“开放”这一契机,吸纳多元文化中对民族本土艺术有用的精华,不断创造,更新自己的价值合理性,实现中国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管理,维护艺术生态的平衡
艺术发展和实践证明,人类不但要尊重艺术生态的发展规律,尊重其自维持、自调控性,而且还必须加强管理,这是保持艺术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艺术生态系统毕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影响艺术平衡的更多的还是人为的因素。
艺术生态系统管理涉及许多方面,就我国而言,调整管理结构事关重大,可摆在首位。我们应该从生态观出发构建各种更适合艺术发展的制度、法规,并协调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运用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艺术的发展。避免10亿看八个戏,13亿人看三个人的电影这类事件再度发生。
其次,应按照生态平衡理论对艺术区域结构和种类结构进行调整,增强艺术生态系统的功能,使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维护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
应该承认,与西方文化艺术和好莱坞电影业相比,我国的艺坛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大艺术教育范围,提高全民艺术水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缩小与西方和美国的距离。总之,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与西方艺术的对话会更广泛、更直接、更尖锐,这样就直接激活了艺术生态系统,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彼此调适,进而实现艺术生态的平衡,共同超越。通过“放进来”“走出去”,中国艺术才能摆脱民族的狭隘性,突破本民族艺术的地域和结构模式的局限性而是走向世界,并在世界人民的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
至于我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山区之间的区域艺术生态结构的与种类结构生态的不平衡,聚集到一点上,那就是汉民族艺术生态与少数民族艺术生态的不平衡的问题。少数民族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和边缘的生态环境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艺术积淀。他们的艺术价值,就在于透过艺术的表层生态提示了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一个个鲜活的生态侧面。一个民族若能保住自己的艺术生态和文化传统,就能保证民族的个性和情感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民族存在的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区域受到汉民族艺术和异国艺术的强烈冲击;许多少数民族艺术种类逐步消逝,艺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艺术差异面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艺术和艺术种类就像濒危的稀有珍贵物种一样,亟需拯救和生态维护。
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中商品化、娱乐化、暴力色情化倾向凭借生命欲求的自发性而造成强大势能使艺术的功能生态失衡,并在整体品质上偏离艺术补偿精神,创造审美价值,营造和谐社会的生态要求。检讨商品化、娱乐化、暴力色情化对艺术生态功能的僭越,认识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遵循艺术的生态规律,从艺术发展的生态现实出发,优化艺术功能生态。可以从精神补偿性;审美性;人本性三个方面入手,有关具体论述详见拙作《艺术生态位的偏移与调节》,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艺术生态的平衡是动态的。维护艺术生态的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状态。艺术生态系统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如前所述,魏晋以降,印度、希腊、阿位伯等文化艺术纷纷涌入,我国艺术生态一度发展倾斜。但在艺术的自维持和自调控性的作用下,在古代文人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不长的时间内即融合了外来的文化艺术,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建立了新的平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发扬我国融合异国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吸纳异国文化艺术中对中华民族本土艺术有用的精华,不断创造,更新自己的价值合理化,建立中国艺术生态系统的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五)结语
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其特殊规律,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阐释这种特殊规律。强调运用生态平衡的理念指导艺术的发展,充分尊重艺术生态系统本身的发展规律。重视艺术生态系统的自维持和自调控性,不要施以太多的不良的人为干扰,特别要避免来自政治权力中心的过多干预。多样性可导致生态优化,开放性可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艺术生态因子的交流,使艺术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和功能得到不断的、新的发展。因此,必须保持艺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所不同,艺术生态系统毕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影响其生态平衡的更多的还是人为的因素。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艺术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重视艺术生态系统的自维持、自调控性,而且还必须加强管理,维护艺术生态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状态,艺术生态系统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鲁枢元.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J].文艺研究, 2000, (5) .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5, 24.
[3]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23.
平衡管理系统 第8篇
2007年以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持续至今。2008年,欧美股市纷纷创下“911”以来的最大跌幅,标准普尔指数服务公司宣布,全球股市10月份市值蒸发达5.79万亿美元,较9月份的4万亿美元还要多。同时标普估计,投资者在的08年首十个月共损失16.22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严重威胁了大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应正确看待和应对当下的经融危机,把绩效指标和公司战略挂钩,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
二、五元结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对美国12家优秀企业为期一年研究后创建的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后来在实践中扩展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它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系统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系统;同时,它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其框架由明确企业愿景开始,进而确定企业的总的战略目标,依据总的战略目标把战略落实到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具体目标。如今,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根据企业绩效管理的特殊要求修正和调整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和维度,得到金融危机下平衡计分卡的一级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金融危机。新的五元结构平衡记分卡能够在这种特殊时期帮助企业有效地解决两大问题:绩效评价和战略实施。
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金融危机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要素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目标而相应设计的具体的评价方法。(见图1)。该模型每一个层面的使命都是在回答如何服务于战略远景的问题,就像飞机座舱中的标度盘:它使管理者一眼就能发现战略执行中的问题。这五个层面具有严密的逻辑支撑和循环发展关系:财务层面的成长源于客户的满意度;客户的满意度源于内部流程管理的有效性;内部流程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学习和成长层面上员工能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善;而金融危机的来袭对以上四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五元结构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
将金融危机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后,需要对新平衡计分卡各维度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本文采用科学性最高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对五元平衡计分卡各维度指标赋权。层次分析法A H P(A n a l y s i s o f Hierachical Process)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T.L.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一)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图
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构建评价对象的递阶层次结构图。如图2:
((二)构造判断矩阵
指标的确定和分值的给定带有主观臆断性,为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采用Saa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对各因素之间两两比较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
按照表1的标度方法来确定因素之间的相对比分,从而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如下:
(三)求解判断矩阵
求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且必为正实数,其对应特征向量的所有分量均同号,且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若为W=(W1,Λ,wn)T,aij=wi/wj,i=(1,2,,n),j=(1,2,,n)。因此,W=(W1,Λ,wn)T就是所要求的同一子集中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四)进行一致性检验
本文采用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取值如表2所示:
当C.R.<0.10时,认为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重要性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该分析结果可接受;否则,要重新修整各指标权重系数。
(五)计算权重
确定五元平衡计分卡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后,使用yaahp4.0计算各层次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论
通过运用科学的权重设计方法对绩效评价进行具体的研究,发现通过定量方法可以较好解决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确定指标权重后,要按指标权重赋值对企业进行总体评价,并与预算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得分与标准分之存在差异的原因,特别要关注金融危机指标得分变化对总体评价得分的影响。这样,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绩效。总之,此次的金融危机,我们应该积极对待,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来说我们都要以健康的心态来迎接这次的挑战。在逆境中磨砺,在逆境中发展,这应该是我们企业和个人都具备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安申:美国次级房贷风波蔓延全球爆发小型金融危机[J].IT经理世界,2007年第16期
[2] 、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3] 、成十:美国次贷危机与日本金融泡沫危机的比较分析[J].学术界,2008年第5期
空调水系统的平衡与节能 第9篇
在实际运行中某些环路的实际流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水流或大或小, 造成末端盘管冷热不均匀, 叫做水利平衡失调。水利失调导致系统流量分配不合理, 某些区域流量过剩, 某些区域流量不足, 造成某些区域冬天不热、夏天不冷的情况, 系统输送冷、热量不合理, 从而引起能量的浪费, 或者为解决这个问题, 提高水泵扬程, 但仍会产生热 (冷) 不均及更大的电能浪费, 既大流量小温差的不合理现象。因此, 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对系统流量分配进行调节, 即调平衡。水力平衡失调包括静态失调和动态失调。静态失调是指某些环路由于阻力小, 这些环路的实际流量就会超过设计流量, 同时造成其他环路的实际流量小于设计流量, 静态失调须调节手动平衡阀。手动平衡阀是一次性手动调节的, 不能够自动地随系统工况变化而变化阻力系数, 所以称静态平衡阀。手动平衡阀作用的对象是阻力, 能够起到手动可调孔板的作用, 来平衡管网系统的阻力, 达到各个环路的阻力平衡的作用, 能够解决系统的静态失调问题:当运行工况不同于设计工况时, 循环水量多于或小于设计工况, 由于平衡阀平衡的是系统阻力, 能够将新的水量按照设计计算的比例平衡的分配, 使各个支路的流量将同时按比例增减, 仍然满足当前负荷下所对应的流量要求。动态失调是指在动态系统中, 当某些环路系统水流量发生改变, 如部分阀门关闭, 电动两通阀根据温度的变化自主动作, 会引起其他环路的流量发生改变, 这种水利失调是随机变化的, 动态的, 工程上常采用动态压差平衡阀和电动阀的组合, 一体式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
1 水力平衡调试的方法和步骤:
熟悉图纸, 领会设计意图, 了解系统全貌, 计算出设计流量及分配比例。
准备好调试所需的流量表, 对讲机, 角磨机等
静态平衡的调整:以科研中心大楼为例
将系统中的断流阀 (图中未表示) 和水力平衡阀全部调至全开位置, 对于其它的动态阀门也将其调至最大位置, 例如, 对于散热器温控阀必须将温控头卸下或将其设定为最大开度位置。
2 对水力平衡阀进行分组及编号:按一级并联阀组1~6、二级并联阀组G1G7进行。
3 先测出一级并联阀的实际流量。
计算出实际流量与理论流量或负荷的比值。对每一个并联阀组内的水力平衡阀的比值进行分析, 对一级并联阀组的水力平衡阀1-6的流量比进行分析, 由上表-1知Q1=Q6
4 一级并联阀组调整好后, 按步骤3对二级并联阀组GI-G7分别进行调节, 从而使各二级并联阀组内的水力平衡阀的流量比均相等;
5 调节系统主阀G, 使G的实际流量等于设计流量。
根据图纸设计, 总冷负荷为2615KW, 供回水温差5度得设计流量Q=2615*0.86/5=449.78M3/H
这时, 系统中所有的水力平衡阀的实际流量均等于设计流量, 系统实现水力平衡。但是, 由于并联系统的每个分支的管道流程和阀门弯头等配件有差异, 造成各并联平衡阀两端的压差不相等。因此, 当进行后一个平衡阀的调节时, 将会影响到前面已经调节过的平衡阀, 产生误差。当这种误差超过工程允许范围时 (如实例中的5%) , 则需进行再一次的测量和调节。
免疫系统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第10篇
随着亚健康患者的不断增多,免疫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用机体免疫系统来战胜疾病,甚至利用免疫系统来延续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在临床中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短短的几十年来,免疫学已从经验阶段过渡到实验阶段,并且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理论。尤其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等科学的发展,促使免疫学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深化。开创了免疫理论的细胞学基础,进而在免疫细胞分类受体及抗体的分子结构及功能,免疫应答方面不断有新的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与免疫活性细胞组成。免疫组织是由中枢免疫器官即胸腺和骨髓,以及周围免疫器官即脾和淋巴结等组成。
1 免疫器官和组织
1.1 骨髓。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能产生多种血细胞,其中的干细胞为免疫细胞的前体,一部分干细胞可运输送至胸腺并在此处分化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此外,人类的B细胞和单核细胞也起源于骨髓干细胞。
1.2 胸腺。由淋巴样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①治骨髓移入的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其中一部分细胞离开胸腺,迁移到周围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去。②胸腺上皮细胞能制造和分泌胸腺素,促使即将成熟的胸腺淋巴组织进一步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③促使黏膜肥大细胞分化发育。此外,胸腺组织尚能支配脾脏和淋巴结的生长发育,并对机体的总体免疫系统起调节作用。
1.3 脾脏。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弥散的淋巴组织,这些组织具有血管系统和精细的网状结构,支撑着大量稠密的T和B淋巴细胞,在脾脏内尚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不但可以直接吞噬外来异物,还可以“加工”传递信息至淋巴细胞,使之产生抗体。一旦抗体生成,其他免疫组织就很容易把有抗体包被的抗原杀灭。
在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上有特殊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和“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它们与口腔、阴道和乳腺等的上皮组织一道构成“共同黏膜免疫系统”。此外,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护线,也有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包括郎罕氏细胞,角质细胞和含有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周围淋巴小结。
2 免疫细胞
2.1 巨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它是机体内最大的吞噬细胞,在小小的细胞表面,有多达一百余种的受体,并且能产生八十余种酶和代谢活性产物,具备广泛的免疫感应和免疫效应的功能。静止的巨噬细胞经由病原体触发,才能具备应答功能,开始增殖、趋化和吞噬等一系列作用。
2.2 B和T淋巴细胞。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效应细胞,通过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而行使免疫功能。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其包括多种亚型,按其功能可分为效应性、辅助性和抑制性三类。
2.3 杀伤淋巴细胞。是一种未经胸腺处理,而具有毒性作用的淋巴细胞。当某些靶细胞被相应的LgG类抗体包被后,K细胞表面有铁受体,由抗体桥与靶细胞相连,并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类细胞可具有抗肿瘤作用。
2.4 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不需要抗体存在,亦无需经抗原致敏,即可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机体中行使免疫监视功能,在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2.5 其他细胞。除上述细胞外,体内还有一些细胞直接参与或间接协助某些免疫细胞,进行免疫应答。例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某些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等。
以上所述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梗概,实际上,无论是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都是在多种细胞参与下相互协同的过程。
免疫系统的平衡在人生命中是非常重要,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就会给机体带来很大的麻烦。人体除了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外,还可以在不同时期使免疫功能下降。如老年人及婴幼儿、孕期妇女、月经期等都可以引起免疫力减退而造成各种感染,另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如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抑制淋巴细胞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促进淋巴细胞破坏和解体,使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减少,脾脏和淋巴结萎缩,胸腺量减轻,抗体生成减少。这类免疫抑制药物在临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能明显减轻症状,但疗效不持久,所以需要患者长期用药维持疗效,停药后常易复发。
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缺陷或各种因素造成继发性障碍而致免疫应答异常,在临床中称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表现为反复感染,可用免疫增强的药物调整,此类药物具有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如: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按免疫计划接种卡介疫苗,卡介疫苗除用于预防结核病外,具有免疫制剂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生成,活化T淋巴细胞,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能力。另外驱虫药物左旋咪唑也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本药品可使受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还能增强特异性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素作用,对正常功能无明显影响。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所导致的复发性和慢性感染。以及小儿反复发作性呼吸道感染。还可以与抗结核同时使用。可纠正结核患者的免疫低下,促进身体康复。再者临床中常用的免疫增强药物。胸腺素及转移因子等,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还可以延缓老年病的发生,甚至有抗衰老的疗效。
计算群集系统的负载平衡问题 第11篇
计算群集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群集系统。而这种系统已普遍看作是多计算机群、工作站群集和工作网络的总称。将这种系统用于分布式并行处理时,可做成一种对称的结构形式,让其执行顺序的或并行的应用程序。在这种系统上,负载平衡策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负载平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资源,让处于忙碌状态的计算机中的作业可调度到较为空闲的计算机上去执行。等到作业在远程机上执行完后,将结果送回宿主机。
负载平衡计算群集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于负载平衡算法,其关键是在群集的所有节点上均匀的分配任务,以平衡所节点上的负载,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2 群集系统的概念
群集是全体计算机结点的集合,这些计算机由高性能网络或局域网物理地相连[1]。典型情况下,每个计算机结点是一台SMP服务器,一台工作站或是一台PC计算机。更重要的是,所有机群结点必须能一起集体工作,如同一个单一集成的计算资源,除了满足由交互用户单独地使用每个结点的协定任务之外。
5个体系结构概念构成一个机群,它是全体计算机结点的互连集。这些互连的计算机能集体地工作,犹如一个单一系统,以提供不会被中断和有效的服务。
下面描述有关群集的5个概念。
1)群集结点:每个结点是一台完整计算机。这就意味着每个结点有自己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一个结点可拥有多台处理器,但只有一份操作系统影响拷贝。
2)单一系统映象:一个群集是一个单一计算资源。群集借助若干单一系统映象技术,实现单资源概念。
3)结点间连结:群集中的结点,通常使用商品化网络进行连接。此外还使用标准协议以平滑结点间通信。
4)增强的可用性:群集化提供了一个成本有效方法以增强一个系统的可用性,这是指一个系统为用户使用的时间百分比。
5)更好的性能:在作为超级服务器使用和通过分布式并行处理方法时,群集应能提供更高性能。
Arpaci的研究表明群集工作负载有以下的特性:
1)约有一半并行作业在正常工作时间提交
2)大约80%的并行作业运行时间为3分钟或更短
3)运行时间大于等于90分钟的并行作业占用的整个系统运行时间超过50%
4)顺序工作负载的数据表明在任何时刻,有60%到70%的工作站可用于执行并行作业,即使是在白天的高峰使用时间
5)在一个工作站内,有53%的空闲周期为3分钟或者更短,但95%的空闲时间是在超过或等于10分钟的时间段中花掉的
6)2:1规则,也就是说,假设有一个64个工作站的网络,当使用合适的作业管理系统软件时,则除了原来的顺序工作负载以外它还能承担32个结点的并行工作负载。换句话说,构造一个机群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机群一半规模大小的可自由使用的超级计算机。
3 负载平衡算法
负载平衡算法大体上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自适应算法三种[2]。
3.1 静态算法
根据已有的有关任务的信息,通过某个算法来确定任务的分配。它不使用系统状态信息来决定负载的分布。这对一些应用具有较高的效益。
如集中算法[3]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计算整个系统的平均负载-w,再将平均负载广播到每个节点:其中有负载为0的空闲节点,负载大于的超载节点,和其他节点;接着,算法尽量将每一台超载节点和空闲节点相匹配,然后将前者负载的一半传给后者。很明显,集中算法基于两阀值策略(0,-w),可以有效的避免单阀值策略中的乒乓效应[4]。很明显,如果超载节点的个数大于空闲节点的个数,也可以进行匹配节点间的任务分配,但未匹配的超载节点一样无法减轻负载,所以,系统最终状态仍然不平衡。
3.2 动态算法
能够在作业的执行过程中修改分配给该作业的结点数,能充分挖掘系统潜力。动态分配算法具有超过静态算法的执行潜力但是比静态算法更灵活有效。动态算法利用系统状态的短期波动来提高性能。由于它必须收集、储存并分析状态信息,因此动态算法会产生比静态算法更多的系统开销,但这种开销常常可以被抵消掉。动态算法所需要的系统开销和数据迁移使得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采用动态分区的结点分配策略。
如加权最小链接调度算法[5]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计算系统中每个节点的负载处理能力与活动作业数量的比值作为权值,接着把当前作业分配给权值最大的节点。它是以活动作业数量来衡量节点负载,以权值表示节点的处理能力,明显有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作业数量并不能真是反映节点的负载情况,因为每个作业对硬件资源的占有率不一定相同。
2)在系统长期运行的情况下,节点真实活动作业数量的计算有可能失真,时间越长,误差越大,会造成节点间作业分配的明显不均匀。
3)整个系统由负载平衡器集中控制,随着并发作业数量的增加,其本身的负载也会变的非常大,最后会成为服务的瓶颈[6]。
3.3 自适应算法
自适应算法是一类特殊的动态算法,它们通过动态地改变其参数、策略来调节其活动以适应变化的系统状态。例如,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负载分配策略执行得比其它的更好,而在别的情况下,另外的策略更好,那么一个简单的自适应算法可能根据对系统状态的观察来选择合适的负载分配算法。
4 进一步的思考
在过去,已经有很多群集系统采用了静态算法和动态算法,但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这些算法的性能较差,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自适应算法,以达到如下效果:
1)清晰地计算节点的真实负载处理能力和当前负载情况。
2)在系统长期运行的情况下,保证节点间作业分配不发生明显差异。
3)将原本由负载平衡器负担的计算工作量分散到各个节点,避免系统的瓶颈。
4)尽量减小算法的复杂程度。
该算法将具备更好的性能和可行性,将在下一次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侬,黄金锋.网络并行计算的动态负载平衡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8,20(3):13-17.
[2]Powley C,Ferguson C,Korf R.Depth first Heuristic Search on a SIMD Machine[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3,60(2):199-242.
[3]Ross A,McMillin B.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a Bidding and Drafting Load Sharing Protocols[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Distributed Memory Computing Conference,1990,4:968-974.
[4]Weighted Least-Connection Scheduling[EB/OL].http://www.linuxvirtualserver.org/docs/scheduling.html.
平衡管理系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