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盆底治疗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盆底治疗范文(精选12篇)

盆底治疗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产后6~8周在我妇儿中心产后康复门诊进行盆底治疗的产妇,共68例。纳入标准:产妇年龄<40岁,均为足月单胎妊娠,顺产,新生儿体重2 500~4 000 g;盆底肌力筛查:I类肌纤维肌力≤3级或II类肌纤维肌力≤3级或动态压力<80 cm H2O;无盆底康复治疗禁忌证。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通过专人一对一问诊,了解产妇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既往病史等内容。

1.2.2 盆底肌力测定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2)进行盆底功能筛查,检测时产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将压力探头置于受检者阴道内,嘱其用力收缩盆底肌肉,同时避免收缩腹肌,记录盆底肌I类肌纤维和II类肌纤维肌力及阴道最大动态压力[2]。Ⅰ类或Ⅱ类肌纤维肌力≤3级为盆底肌力异常[3]。

1.2.3 治疗方法

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USB4,PHENIX,法国)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治疗时产妇排空膀胱取平卧位,将肌电治疗头放置在受检者阴道内,按照盆底康复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电刺激治疗时,电流大小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标准,刺激强度在40 m V内有效。生物反馈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电刺激与生物反馈交替进行,分别进行I类和Ⅱ类纤维的收缩[4]。20~30 min/次,2次/周,共10~15次。同时嘱患者在家主动进行盆底肌锻炼(Kegel锻炼),连续锻炼10 min,锻炼2次/d。训练1个疗程后,再次进行盆底肌力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力比较

治疗前I类肌纤维肌力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0.01),治疗前Ⅱ类肌纤维肌力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7,P<0.01),见表1,表2。

2.2 治疗前后盆底动态压力的变化

患者治疗前盆底肌动态压力(62.44±13.96)cm H2O,治疗后上升至(80.29±21.73)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00<0.01)。

3 讨论

女性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处于正常位置,其中内层的盆膈是骨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各覆一层筋膜组成,是最重要的支持结构[5]。盆底肌纤维分为两种类型,I类肌纤维大部分分布于肛提肌内,收缩长而持久,不易疲劳;II类肌纤维多分布于盆底浅表层,收缩快速而短暂,易疲劳。目前开展的治疗盆底肌力减退的方法主要有仿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家庭康复器、Kegel锻炼、膀胱训练(行为治疗)、手法训练等[6]。

盆底电刺激治疗能产生脉冲式超低频电磁场,治疗原理基于电磁感应的法拉第定律(即电解中任一时间内释放出来的电子量与电流强度成正比)。医学上频率在1 000 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刺激,仿生物电刺激是利用低频电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通过肌肉被动训练,唤醒本体感受器,从而加速神经的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刺激肌肉的收缩,改善血液循环[7],引起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并使其收缩强度和弹性增强,从而能增强盆底肌肉力量。生物反馈法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原理,通过肌电图、压力曲线等方式将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为听觉和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效果的生物反馈模式进行锻炼,对盆底肌肉收缩活动进行改进和纠正,恢复和加强盆底肌肉正常的收缩功能[8],通过形成条件反射来增强盆底肌力。同时指导产妇在家进行Kegel锻炼,即做缩紧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3s后放松,从而达到有效的盆底锻炼效果。通过20 min/次,2次/周,10~15次一个疗程的整体训练,达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同时盆底肌能收放自如的目的。

通过盆底康复治疗,使产妇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有效地改善了盆底肌电生理情况,使受损的神经肌肉及时修复,产妇的盆底肌力、动态压力得到明显提高。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盆底康复治疗能增强盆底肌收缩能力,提高盆底对盆腔器官的支持张力。这与国外的研究报道一致[9,10],总而言之,加强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盆腔肌肉收缩功能,促进产妇盆底肌力的恢复,从而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珂,贺晶.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1):24-28.

[2]高伟,张媛媛.引起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56-157.

[3]RIESCO M L,S A C,SM O D,et al.Perineal muscle strength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ineometry and digital vaginal palpation[J].Rev Lat Am Enfermagem,2010,18(6):1138-1144.

[4]张倩平,刘淮,舒宽勇,等.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4):65-67.

[5]康玲.产后盆底肌力筛查临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7(1):148.

[6]刘娟,曾洁,王海兰,等.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10):754-757.

[7]姚志翠,桑文淑,杨素勉,等.产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盆底神经肌电生理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8):6-8.

[8]孙智晶,朱兰,郎景和,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6):420-427.

[9]Massimo Rivalta,Maria Chiara Sighinolfi,Stefano De Stefani,et al.Biofeedback,electrical stimulation,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and vaginal cones:a combined rehabilitative approach for sexu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J].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2009,6(6):1674-1677.

盆底治疗 第2篇

2016年9月8日,我科根据我院内的通知精神,按时收看环江电视台的新闻及社会观察栏目,虽未看到新闻采访,但还是看到自身及科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感如下:

1、对环江及单位的发展关心不够,采访播放期间我们作为一名保健科医生都没有去看;

2、我院盆底功能治疗项目开展已有四年之久,从业务量看自己跟自己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项目刚起步的县医院比,我们的宣传力度及宣传方式均有待进步提升,平常我们只做治疗对象治疗前的各方面宣传,但没有做治疗对象治疗后的效果宣传,让群众更容易信服和接受。

3、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今后的发展是防病为主,现如今下乡发现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服务都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且效益匀不错,我院领导早已辅好路,更需要我们医务人员要视院如家,群策群力,把每一个项目做好做实,认真学习业务,努力提升自己服务能力、勾通能力和勾通技巧。

4、我们保健科在下乡开展项目活动中要将所有项目宣传贯穿其中,争取把项目工作做得更好。

环江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

盆底治疗 第3篇

【关键词】盆底功能锻炼;盆底肌电刺激;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盆腔器官脱垂等[1],其发病与女性盆底特殊生理结构、年龄的增加及分娩造成盆底支撑结构损伤等因素有关[2]。我科室采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l2年6月至20l4年l月间我院诊治的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FPFD诊断标准,表现为尿失禁、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差等。于治疗前经妇科体检、B超、血、尿常规等检查排除妇科和泌尿系梗阻、感染、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年龄(43.1±8.7)岁,病程(12.8±5.6)年。

1.2 方法

1.2.1 盆底肌电刺激 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嘱患者解大小便,平卧于治疗床上。常规碘伏消毒患者会阴部及电极,置入阴道电级棒,从0开始逐渐调节刺激电流至30~40mA,以患者感觉盆底肌肉收缩且不引起不适感为度,随后可根据个体情况加大电流至50mA,治疗30min/次,1次/d,3次/周,连续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1.2.2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 首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讲解和指导,让患者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进行有意识的自主收缩,锻炼方法包括提肛运动,收缩肛门、阴道和尿道附近肌群,产生上提的感觉,保持大腿及腹肌放松。坐、站、卧位时都可以进行此项训练,每次持续10s后放松5s再持续10s,如此10~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连续8周为一个疗程。此外还可进行控制排尿训练,即在每次排尿时自主性停顿或有意识地减慢尿液流出速度。

1.3 评价标准[3] 将子宫脱垂分为4度:0度为宫颈外口与处女膜缘的距离≥4cm;I度为宫颈外口与处女膜缘的距离<4cm但未脱出阴道口;II度为宫颈脱出阴道口或有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III度为宫颈与宫体已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尿失禁分为5度,0度为无尿失禁;I度为仅咳嗽、喷嚏或大笑时有尿液溢出;II度为普通日常活动时有尿液溢出;III度为直立活动时可有尿液溢出;IV度为卧床时也有尿液溢出。性生活质量分为良好、一般、较差三种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是患者有意识地主动、节律性收缩盆底肌肉训练,从而使盆底肌群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张力得到恢复,收缩能力增强。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是通过不同电量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使其呈被动、节律性地收缩,从而强化盆底肌群,使肌力增加,同时电刺激还可使会阴部神经兴奋[4],肌肉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功能增强,促进神经兴奋及传导的恢复,增加盆底肌肉的肌力和弹性,从而对症状起到治疗改善作用[5-6]。本研究表明,经过一个疗程的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之后,患者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得到普遍的改善,部分患者已可实现正常的尿控,表明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1.[2] Wong Ka, Von Schroeder H P. Delays and poor management of scaphoid fracture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nonunion[J]. J Hand Surg Am, 2011,36 (9):1471-1474.

[3]敖梅红,张倩平,黄敏,等.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后性功能评定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8):634-636.[4]付金枝,史文静.陈海平.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FPFD 39例疗效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6-17.

[5]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等.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 第4篇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 人们不仅对胎儿发育重视, 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家庭、医院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FPFD) 是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见病, 主要包括尿失禁、大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其中最常见的为尿失禁。现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 尿道、膀胱和直肠由此贯穿而出。每块肌肉都由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构成:Ⅰ类纤维为慢性收缩, 强直收缩, 长且持久, 不宜疲劳;Ⅱ类纤维为快收缩, 阶段性收缩, 快速短暂, 易疲劳。Ⅰ类肌力下降可出现阴道松弛、子宫等脏器脱垂、阴道口松弛、性功能障碍、体位性漏尿;Ⅱ类肌力下降易引起压力性尿失禁、肌肉萎缩等。

1.2 盆底康复时间选择

产后42d一般需要回医院复查, 同时行盆底肌力检测及制定治疗方案, 早期治疗可使盆底肌力更早的恢复。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检测:

首先对盆底深层、浅层肌肉进行检测, 评估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功能情况。采用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 将盆底肌力分为6个级别, 即0~5级。0级:手指感觉不到肌肉收缩动作, 但不能区分完全无收缩力还是患者不懂收缩。1级: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 (颤动) , 但不能持续。2级: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 并持续2s。3级:肌肉收缩能使手指向上向前运动, 持续时间可达到3s。4级:肌肉收缩有力, 能抵抗手指的压力, 持续时间可达4s。5级:肌肉收缩有力, 能持续对抗手指压力达5s或以上。

1.3.2 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

1.3.2. 1 低频电刺激:

刺激尿道外括约肌, 加强其控尿能力, 通过神经和肌肉刺激形成冲动, 兴奋交感神经通路及抑制副交感通路, 长期作用则可降低膀胱收缩能力。被认为是保守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 治愈率为30%~60%。

1.3.2. 2 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反复训练人的一种机能, 采用声音和视觉信号来反馈盆底肌肉活动状态, 使患者了解和正确的锻炼盆底肌收缩的方法, 同时便于观察治疗效果。 (1) 盆底肌锻炼, 最著名的是1948年Kegel提出的“Kegel锻炼法”, 即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肉进行重复地、选择性地自主收缩和放松, 以恢复衰弱松弛的盆底肌。 (2) 家庭盆底康复器 (阴道哑铃) 训练, 一套阴道哑铃有5个带有金属内芯的塑料球囊组成, 球囊的形状和体积相同, 重量为20~70g。训练从轻到重, 在阴道内保留1min, 逐渐延长保留的时间, 当患者可以保留10min, 在咳嗽、大笑、下蹲、跑步、搬重物、上下楼梯、跳绳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 换下一个重量继续训练, 每次10~15min, 2次/d, 6~8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指标

盆底肌张力值≥4级及完全恢复正常 (肌力5级) , 疗效显著增强。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降低。

2.2 结果

产妇主观感觉阴道弹性改善, 自住控尿功能增强, 性生活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产后如何修复盆底肌呢? 第5篇

心理的康复一定每一个妈妈都是希望宝宝好,有的时候过头了,天天焦虑,天天担心,让自己茶饭不思,这个就过头了。这个时候她的爱人,她的家庭要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不是给予更大的压力,给妈妈多鼓励。

2.产后身体锻炼

再就是身体的锻炼,在怀孕的时候妈妈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让妈妈的心肺功能变好,生产的时候更可以有效、有力的把孩子生下来,不会到后来生不下来,所以孕妈妈我们教她怎么来做运动。产后的全身的运动非常重要,只是怎么来运动,要个性化的安排,个性化的规划。所以说我们目前非常希望我们这种孕期的运动跟产后的运动,不光是盆底的,全身性的运动。

3.产后乳房护理

另外,身体方面,产后要喂奶,要多找一些资源,我们医院对乳房恢复特别注重,产后妈妈担心什么事情,第一是奶水够不够,将来喂了乳房会不会变形,会不会下垂,所以乳房照顾非常重要,乳房保养很重要。

盆底治疗 第6篇

【摘要】目的 研究康复措施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4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及盆底肌肉锻炼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后采用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进行评分?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减轻?ICI-Q-SF评分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关键词】尿失禁 女性 生物反馈 肌肉锻炼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ncontinence,SUI)临床上中老年女性较为常见,症状严重与否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40例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康复治疗的方法,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0例,年龄27-60岁,平均44岁;病程1-20年,平均8.5年;均为经产妇,其中生育1胎者24例,2胎者13例3胎者3例?所有患者常规行泌尿外科专科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有选择的进行超声?膀胱镜及膀胱尿道造影,所有患者诱发试验呈阳性?按其疾病程度及膀胱内压分为4度[1],本组中1度者10例,2度者26例,3度者4例?本研究中不包括4度患者,治疗前后参照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2]进行评分?

1.2 康复治疗方法

①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治疗前向患者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彻底放松,常规消毒,采用LABORIE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将电极放入阴道适宜位置,治疗处方由压力性尿失禁(BIO生物反馈/STIM电刺激)和压力性尿失禁(STIM电刺激)两个处方交替进行,电刺激治疗以低频电刺激增强阴道及其附属肌肉的弹性,唤醒神经,高频电刺激提高距阴道较远处肌肉的弹性;生物反馈治疗以屏幕画面引导患者跟随画面波形进行盆底肌肉收缩与放松训练,增强盆底肌肉控制能力?每周治疗3-5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②盆底肌肉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PFME)

嘱患者仰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类似于门诊做内镜的姿势,做肛门的收紧与放松动作,类似于小便时中途故意中断尿流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S,然后放松,连续做15-20min,每日做2-3次?逐渐增加肌肉收缩次数及收缩强度,逐渐从收缩肌肉3S到10S?收缩提肛肌是否有效,通过在收缩时两指尖在阴道中的感受来评价,指尖受到侧方压力说明肌肉收缩有效?患者每周到门诊随访,评估成效,调整运动模式?

1.3 疗效标准

治愈: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诱发试验阴性,ICI-Q-SF评分0-3分;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能参加日常体力活动,仅在腹压骤增时偶有溢尿,ICI-Q-SF评分为3-10分;无效:症状较前无改善,ICI-Q-SF评分为10-21分?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15例(37.5%),好转18例(45%),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82.5%?治疗前ICI-Q-SF评分为15.422.78,治疗后为6.425.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77,P<0.01)?

3 讨论

SUI为腹压突然增加时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其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腹部压力突然增加时尿液自动流出,多在中年后发病?SUI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对轻中度SUI患者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康复治疗亦可作为手术治疗前后或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

生物反馈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人们意识不到的身体生物信号,如肌电?脑电?心率?等转变为可以被人察觉到的信号,如视觉?听觉信号,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学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意识调控内脏器官的活动,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活动的治疗和训练方法?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极传递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使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增强,同时配合盆底肌肉控制训练,使尿失禁得到部分或完全控制?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患者在没有生物反馈设备的帮助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一旦获得满意的效果,就可以转为盆底肌肉训练?

盆底肌肉训练又称为Kegel运动?是Dr.Arnold Kegel在1948年开始提倡的?通过收缩肛提肌增强盆底肌肉组织的张力,减轻或防止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对正常女性在张力下起提高和稳定膀胱尿道连接处的作用?由于盆底肌肉隐藏于骨盆腔中,从外观上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因此初学者往往需通过专业的医师指导,才能做得正确,收到满意的效果?正确掌握锻炼方法后,PFME可以采取端坐位?卧位及站立位进行?其效果有赖于动作正确及长期坚持?PFME的治疗效果,Gordon等[3]报道治愈率为46.7%,另外30%-4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接受2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后,最大阴道压和最大尿道关闭压明显提高,尿失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这说明上述康复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盆底肌肉张力及收缩力,利于支持盆腔器官和膀胱颈,增大尿道括约肌肌力,提高尿道内压,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徐增祥,江苏主编新编实用妇科学[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14-816

[2] 郭应禄,杨勇主编?尿失禁[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1

盆底治疗 第7篇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早期盆底康复,恢复作用

对于产妇而言, 不管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 都对盆底功能会带来一定影响, 主要是由于肌张力损伤或不足引起的一种病症, 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在临床中,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症状[1]。随着近年来女性健康意识的提升, 对产后身体的恢复更加的重视。当前, 采用单纯产后健康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在盆底功能恢复中, 应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在临床中也逐渐得到肯定。本组研究中, 针对本院194例初产妇进行研究, 对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9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97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 (28.7±4.2) 岁;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 (39.7±1.9) 周;其中自然分娩3 7例, 剖宫产6 0例。观察组年龄2 2~3 7岁, 平均年龄 (28.1±4.6) 岁;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39.3±1.7) 周;其中自然分娩38例, 剖宫产59例。所有产妇排除泌尿系统疾病者、盆腔炎者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均了解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产后健康教育, 包含盆底肌训练、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及定期检查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 在产后第4周开始对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采用PHENIX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器给予电刺激治疗, 电流0~60 m A, 脉宽200~320µs、频率50~80 Hz;在此基础上给予每周2次, 生物反馈治疗20~30 min/次, 一个疗程10次。对两组产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针对盆底肌张力、尿失禁及盆腔气管脱垂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盆底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盆底肌张力评分[2]进行判断, 标准如下:5分:强收缩、持续对抗;4分:正常收缩、轻微对抗;3分:完全收缩、无对抗;2分:微弱收缩;1分:稍颤动;0分:无收缩。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为期6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为 (4.03±0.97) 分, 对照组为 (3.04±0.82) 分, 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为2.06%,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3.0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女性产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盆底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等症状, 严重对女性产后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在女性妊娠期间, 由于子宫逐渐增大, 会导致膀胱逐渐上移, 而膀胱位置在上移的过程中, 容量也逐渐减小, 这一变化对女性盆底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是造成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3]。在女性生产过程中, 不管是剖宫产, 还是自然分娩, 对骨盆肌肉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引起盆底功能发生改变, 因此, 多数女性在产后其盆底功能都会受到生育因素的影响, 所有产后针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盆底肌肉的张力, 使盆底功能障碍得到缓解, 改善盆底红能, 降低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研究中, 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早期采用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 并与常规产后盆底康复教育的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后, 产妇盆底肌肉张力名分明显要高于常规产后盆底康复教育的产妇评分, 且在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方面, 前者也明显低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赖晓岚[4]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盆底肌训练的基础上, 给予产妇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 女性控制盆底肌肉的意识通过盆底肌肉训练可以提高, 而盆底神经与肌肉在电刺激治疗下肌肉的强度可以逐渐增加;生物反馈作为一种行为训练技术, 主要是为了提高女性在产后对生活过程学会控制。现阶段, 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已经得到了普及,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女性健康加以重视, 提高女性产后生活质量。目前, 我国在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且多数女性没有认识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因此产后生活质量普遍不高, 还需要在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中, 对围生期女性自我健康保护意识进行宣传与加强。

综上所述, 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恢复采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 具有高效、安全、简单的优势, 有效的降低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 盆底肌张力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女性产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湘晖, 杜丹, 黄淑妹.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 06 (14) :613-615.

[2]杨晓, 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3, 02 (5) :164-166.

[3]包军荣, 谢素娟.女性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02 (13) :21-22.

盆底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生产的19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98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30.6±5.6) 岁, 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 (39.8±1.8) 周, 剖宫产62例, 顺产36例;观察组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30.2±5.4)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 (39.6±1.6) 周, 剖宫产60例, 顺产38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和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经检查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盆腔炎症和泌尿系统疾病,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分娩结束后予以盆底肌训练和常规健康教育, 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 于产后4周开始盆底康复治疗, 治疗仪器为PHENIX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 (法国) , 先予以电刺激治疗, 频率50~80 Hz, 脉宽200~320μs, 电流0~60 m A, 然后采取生物反馈治疗, 20~30 min/次, 2次/周, 10次/疗程。随访6个月检查两组的盆底肌张力, 观察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研究主要通过盆底肌张力评分来评价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评分标准[2]如下:无收缩记0分;稍颤动记1分;微弱收缩记2分;完全收缩, 无对抗记3分;正常收缩, 轻微对抗记4分;强收缩, 持续对抗记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张力评分为 (4.02±0.96) 分, 高于对照组的 (3.06±0.84) 分 (t=7.45, P<0.01) 。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2.04% (2/98) 和3.06% (3/98) , 低于对照组的12.24% (12/98) 和11.22% (11/98) (χ2=7.69、4.92, P=0.006、0.027<0.05) 。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产后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 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女性怀孕期间, 因子宫增大而上推膀胱, 导致膀胱位置上升, 膀胱容量减小, 这些结构功能变化均是导致盆底功能下降的因素[3]。女性分娩过程中机械、剖宫产、性激素等因素均可对骨盆肌肉造成损害, 从而导致盆底功能改变。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 产后女性的盆底功能多数会受到生育的影响, 因此产后实施盆底功能锻炼是非常必要的。盆底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盆底肌肉张力, 改善盆底功能, 以减轻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的发生[4]。

本研究探讨比较了常规盆底康复和早期使用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在女性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结果提示后者的盆底肌张力评分明显好于前者, 盆底肌力的改善效果显著, 观察组治疗后的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该研究结果和李能[5]报道结果基本一致。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在盆底肌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 盆底肌训练利于提高女性控制盆底肌肉的意识和能力, 电刺激治疗可不断对盆底神经和肌肉进行刺激, 从而增强盆底肌强度;生物反馈则是行为训练技术, 其作用是帮助产后女性学会控制生理过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进行了普及, 旨在恢复女性盆底功能, 重视女性健康, 提高其家庭生活质量[6,7,8]。产后早期的一系列盆底功能恢复措施增强了盆底肌紧张度、收缩力, 促进了该组织的血液循环, 对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国目前对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仍处于发展阶段, 部分女性缺乏盆底功能恢复的重视,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相对弱于发达国家, 医疗机构应该针对该问题大力宣传产后盆底康复教育, 提高女性的围生期自我维护健康的意识。

综上所述, 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有效, 促进了盆底肌张力恢复, 降低了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提高了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196例产妇,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98例。对照组单纯予以产后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盆底康复治疗, 随访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结果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张力评分为 (4.02±0.96) 分, 高于对照组的 (3.06±0.84) 分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2.04%和3.06%, 低于对照组的12.24%和11.22% (P<0.05) 。结论 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利于盆底肌张力恢复, 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盆底康复,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寇金玲, 党丽君, 冯秀清.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5) :55-57.

[2]Kepenekci I, Keskinkilic B, Akinsu F, et al.Prevalence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in the female population and the impact of age, mode of delivery, and parity.Dis Colon Rectum, 2011, 54 (1) :85-94.

[3]刘湘晖, 杜丹, 黄淑妹.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 39 (6) :613-615.

[4]吴燕萍, 王炎.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探讨.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3, 4 (3) :100-101.

[5]李能.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4, 5 (2) :46-47.

[6]陈瑜.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加家庭康复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88例临床分析.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7) :514-516.

[7]张莉娟, 秦文桦, 黄慧萍, 等.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比较性研究//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海南海口会论文综合刊, 2014:91-92.

盆底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2例产后妇女,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26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24~37岁, 平均年龄 (26.2±2.8) 岁, 孕周为37~42周, 平均孕周为 (38.2±2.5) 周, 其中初产妇19例, 经产妇7例。分娩情况:18例产妇为阴道顺产, 8例产妇为剖宫产。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为 (3.3±0.5) kg。观察组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7.1±3.3) 岁, 孕周为37~42周, 平均孕周为 (37.9±1.9) 周, 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为 (3.4±0.6) kg。其中初产妇18例, 经产妇例。分娩情况:16例产妇为阴道顺产, 8例产妇为剖宫产。52例产妇均为单胎妊娠, 全部产妇于治疗前进行尿常规及尿动力学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52例产妇均无因泌尿系感染或下尿路发生梗阻而导致排尿异常。全部患者均无盆腔手术史, 无盆腔脏器脱垂的家族史及慢性咳嗽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其他临床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予以质量不同的阴道哑铃放置在阴道内, 使产妇通过阴道收缩将其进行夹持, 从质量最轻的哑铃开始, 之后逐步将提升哑铃质量对加强对阴道收缩力的训练, 每天1次, 每次15 min, 周期为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采用法国生产的Phenix USB4神经肌肉治疗仪。其中阴道电极直径2 cm, 长为12~13 cm。电流0~45 m A, 频率为15~80 Hz, 波宽为200~500μs。治疗过程中应以患者感觉存在刺激作用但没有疼痛感的最大电流强度为准, 电刺激时间范围为15~20 min。针对产妇盆底肌力的具体情况和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其训练时间及难度进行逐步提升。对压力性尿失禁产妇予以高频率电刺激治疗, 对混合性尿失禁产妇予以高、低频交替的电刺激治疗。每周2次, 连续7~8周。两组产妇均无阴道电极使用禁忌证。对52例产妇治疗前后盆底会阴肌力情况进行测定并记录, 并对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产妇进行3~6个月随访。

1.3 肌力测定标准

5 2例产妇的盆底肌力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 (GRRUG) [4]进行测定, 其测定方法为: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的肌电位探头置入产妇阴道内, 将另一端连接至肌肉刺激治疗仪上, 对产妇阴道肌力的变化进行测定。测定肌力共分为0、Ⅰ、Ⅱ、Ⅲ、Ⅳ、Ⅴ六个等级, 其中0级为阴道肌肉持续收缩0s;Ⅰ级为阴道肌肉持续收缩1s;Ⅱ级为阴道肌肉持续收缩2sⅢ级为阴道肌肉持续收缩3s;Ⅳ级为阴道肌肉持续收缩4s;Ⅴ级为阴道肌肉持续收缩5s或>5 s的肌力。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两组治疗前后的肌力分级产妇例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产妇治疗前测定肌力分级情况为:Ⅱ级11例, Ⅲ级9例, Ⅳ级3例, Ⅴ级3例, 治疗后为:Ⅱ级5例, Ⅲ级8例, Ⅳ级7例, Ⅴ级6例;观察组产妇治疗前测定肌力分级情况为:Ⅱ级12例, Ⅲ级8例, Ⅳ级4例, Ⅴ级2例, 治疗后为:Ⅱ级0例, Ⅲ级3例, Ⅳ级9例, Ⅴ级14例。可见, 两组产妇在治疗肌力情况均比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而观察组的治疗后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女性盆底肌主要有多层肌肉及筋膜构成, 而弹力纤维为其结缔组织中的重要部分, 使组织器官具有弹性。不仅对盆腔器官进行承托, 同时, 参与多种生理活动[5]。而女性在分娩时由于产道的扩张、难产、胎儿头围较大、产程延长及产钳操作等因素都可损伤盆底弹性纤维, 被牵拉后导致膀胱尿道后角变化, 同时, 出现部分尿道横纹肌失去神经作用, 降低了盆底肌支持力, 从而引起产后尿失禁或盆腔内脏器脱垂等临床症状, 且盆底肌肉松弛可降低兴奋点的敏感性, 对产妇的性生活质量也影响较大[6]。所以, 对产妇进行产后的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意义重大。

盆底肌训练通常为患者进行以提肛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的自主性收缩训练, 对会阴部的肌肉进行反复有节律的自主锻炼, 从而能有效对盆底肌肉的紧张度及收缩力进行提升, 使盆底肌的神经细胞功能及循环功能得到改善, 使盆底肌的张力提高, 并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7]。以往阴道哑铃训练因费用低, 易操作等特点被广泛的用于临床, 但临床效果较差。而在此基础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能有效的对阴部神经进行刺激, 从而传导入神经纤维至骶髓逼尿肌核, 使逼尿肌核兴奋性得到抑制, 并传入盆神经值逼尿肌, 对逼尿肌收缩情况进行抑制。同时, 有效的刺激了阴部神经传纤维, 使尿道关闭压力提高, 从而使盆底肌的功能得到提高[8]。本文研究中, 观察组的治疗后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从本文的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出, 阴道哑铃训练的基础上应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能进一步提高盆底肌力强度。同时, 对不同的患者予以强度不一的电刺激, 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措施, 能有效的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预防出现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及产后尿失禁等临床症状, 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盆底康复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6例, 对照组予以阴道哑铃置入来训练阴道的收缩力。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进行治疗。对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会阴肌力情况进行测定并记录, 并对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产妇进行3~6个月随访。结果 两组产妇在治疗肌力情况均比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而观察组的治疗后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使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强度得到明显的改善, 预防出现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及产后尿失禁等临床症状, 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底康复,盆底肌力,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效

参考文献

[1]祁锋, 李环, 张巍颖, 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研究现状[J].罕少疾病杂志, 2011, 18 (2) :46-49.

[2]胡艳梅.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3) :497.

[3]张瑗, 冯琳, 孟玉春.低、中频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14) :88.

[4]杨晓梅, 王敏, 刘宏宇.盆底康复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6) :68-69.

[5]Dean N, Wilson D, Herbison P, et al.Sexual function, delivery modehistory,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 and incontinence:a cross-sectionalstudy six years post-partum[J].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 2008, 48 (3) :302-311.

[6]高原, 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8) :936-939.

[7]Dolan LM, Hilton P.Obstetric risk factors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20 years after first delivery[J].Int Urogynecol J, 2010, 21 (5) :535-544.

盆底治疗 第10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子宫脱垂分度、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及围绝经期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第6版《妇产科学》。

1.2 排除标准

⑴重度子宫脱垂;⑵有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禁忌症;⑶不能长期居住本地。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妇科及保健科门诊2011年5月2012年2月的患者,共计160例。所有患者均为围绝经期患者。160例患者中子宫脱垂101例,其中75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脱垂59例,其中13例为单纯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者。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0例,年龄40~54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1~6年,平均2.4年;盆底功能检测肌力为1~3级,平均1.9级。对照组80例,年龄42~53岁,平均44.8岁;病程1.5~5.5年,平均2.6年;盆底功能检测肌力为1~3级,平均2.1级。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和肌力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⑴予以盆底康复仪(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USB8型)联合乙烯雌酚、甲基睾丸素治疗,治疗前排除雌激素应用禁忌症:未确诊的异常生殖器出血;已知或怀疑患有乳腺癌,除了治疗某些转移性癌的病人;已知或怀疑患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前患有与使用雌激素相关的血栓性疾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采用乙烯雌酚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倍美力每天2~4 g,涂于阴道内,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予以调整。药物使用应呈周期性(连续使用3周,然后停药1周)。患者若持续或反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应停药并采取合适的诊断措施,以便排除亚性肿瘤的可能性。治疗前排除雄激素应用禁忌症: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脏损害者禁用。甲基睾丸素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每日2次,口服每月剂量不可超过300 mg。⑵盆底康复方法:采用PHENIX盆底治疗仪(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每例患者配专用的盆底肌肉治疗头(肌电探头)及表面电极片。治疗时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若脱出物已脱出阴道外,治疗师则戴手套将脱出物还纳入阴道内解剖位置水平;将专用探头轻置于患者阴道内,顶端置于阴道内子宫颈外口水平;3片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部位和下腹部,以仪器中自带的脏器脱垂治疗方案为基础,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4],结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2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的频率为类肌纤维8~33 Hz,A类肌纤维20~40Hz,B类肌纤维40~80 Hz;脉宽为类肌纤维320~740 us,A类肌纤维160~320 us,B类肌纤维20~1 600 us;刺激周期为类肌纤维休息时间=工作时间,A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工作时间,B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3工作时间;刺激电流强度由0 m A开始逐渐增加,以1%~5%的速度增加,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无明显不适的最大电流为适宜电流。生物反馈治疗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场景训练模式,每次治疗时间约为30 min,15次为1个疗程,每隔2天治疗1次[2]。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做主动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15次。每天训练4~8次[3]。

1.4.2 对照组:

予以单纯盆底康复仪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5 疗效标准

1.5.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脏器脱垂问卷简表。

1.5.2 疗效标准和随访:

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Q-SF)、尿垫试验及脏器脱垂问卷简表。治疗结束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疗效。治愈:自觉尿失禁、会阴坠胀症状消失,尿垫试验阴性;有效:自觉尿失禁、会阴坠胀症状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尿失禁症状、会阴坠胀症状无明显改善,尿垫试验阳性。根据以上治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有效率[4]。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评价此试验中药物剂量的安全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比较

两组患者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有提高,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本课题中激素剂量及方法合理。

2.3 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PFD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为获得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最大功效,常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以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盆底肌肉锻炼具有无痛、无创、无不良反应和疗效好的优点。但临床中围绝经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产后即给予干预的效果较差。围绝经期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国内外关于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也有很多研究。盆底支撑的组织主要由肛提肌、筋膜和韧带等组成,其中肛提肌在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刘荣军等[5]认为肛提肌上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可能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围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肛提肌雌激素受体的调节,并运用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PFD取得了一定疗效。曹磊等[7]认为适当的雄激素作用于肛提肌,雄激素通过与肌卫星细胞上AR特定结合,引起特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表现为对骨骼肌的蛋白同化作用,影响骨骼肌的形态、力学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促使肛提肌得到修复和加强,达到治疗目的。雌激素软膏外用以及雄激素可能帮助调节局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起到了增强锻炼效果的作用,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将此法推广应用,但要严格控制激素的用法和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160例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盆底康复仪联合雌雄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康复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疲劳度的变化(用统一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压力型检测器),并在治疗期间于同一月经周期抽取治疗组患者血清检测雌雄激素水平,以观测本课题临床治疗过程中激素剂量的合理性。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盆底综合肌力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且课题中激素用量合理。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结合激素对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很好疗效。

关键词:盆底康复,雌激素,雄激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单咏梅.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65-66.

[2]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6.

[3]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3-5.

[4]杨勇,王晓康,姚启盛.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山东医药,2006,46(33):51.

[5]刘荣军,刘素云,郭小玲,等.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971-1972.

盆底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 子宫肌瘤;盆底功能;腹腔镜下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10.1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3721—02

子宫肌瘤是女性中常见的妇科病,一般为良性肿瘤,多发病于患者的生殖器官中,子宫肌瘤患者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上;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该病症的发病原因,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排尿障碍、流产以及不孕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健康。传统治疗方法中采取腹腔镜下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但是,该治疗方法要将患者病变部位切除,无法保证患者子宫的完整性,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推进,人们更倾向于采取微创手术进行治疗,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要求,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进行研究,最小的患者为25岁,最大的患者为5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6±4.2)岁。选取的6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没有完成生育,另外的40例患者已经完成生育,为了排除因为生育导致患者治疗中影响盆底功能障碍,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有计划地将20例未完成生育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盆底功能;剩下的没有完成生育的4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保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都相当。对所有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中,有7例患者并有高血压,2例患者并有糖尿病,8例患者并有便秘,5例患者并有贫血,没有一例患者并有内科疾病所导致出现增加患者腹压的慢性咳嗽等症状。患者的体重平均为(49.6±6.4)公斤,在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的个数在五个以下,并且,手术之前还对患者的子宫大小进行评估,有18例患者的子宫达到14周大,有10例患者出现阴道前壁脱垂1度,而且该10例患者同时还并有后壁膨胀1度,并有子宫脱垂1度的患者有6例,每组患者的相应症状平均,没有明显的差异,能够进行比较。

1.2 方法 首先,采取腹腔镜下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步骤:使患者平躺于手术床上,等到麻醉药在患者体内出现效果的时候,医生开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以及导尿等操作。在手术台上放置举宫器,同时还要保证患者盆腹腔中的压力,顺利进行手术。另外,在患者肌瘤假包膜下进行副肾盐水的注射,采取双极电凝设计切口进行手术,将患者体内的子宫肌瘤剔除,之后,对患者的盆腔进行冲洗,冲洗的液体要采取生理盐水,将标本切下,输送到病理检查室。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如下所示:对患者进行外阴的消毒,将患者双侧的小阴唇固定,采取阴道拉钩的方法,将患者的宫颈暴露出来;然后,在患者的宫颈以及阴道交界处进行100毫升生理盐水注射,浓度为0.9%,其中还要在注射的生理盐水中加入0.2毫克的含盐酸肾上素。进行上述操作之后,在距离患者宫颈后方2厘米的地方,将患者的阴道后壁黏膜切开,然后将患者的子宫之间间隙以及腹膜反折,将宫颈向患者的腹腔内部推送,协助患者的宫体外翻,然后将暴露于患者表面的子宫浆肌层切开,最后进行切口缝合,还远宫体于腹腔中,保证患者的宫颈能够在手术之后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1.3 疗效观察 采取POP—Q定量分度表格对患者进行评估,分为C、D两个指示点,对这两点距离患者处女膜的位置进行测量,以及对这两点距离患者生殖道裂隙中的长度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χ±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之前,治疗组患者手术前C点为(—6.67±0.21)厘米,D点为(—7.89±0.63)厘米;对照组C点为(—6.68±0.16)厘米,D点为(—7.91±1.1)厘米。

手术之后,治疗组患者的C、D点分别为(—6.61±0.59)厘米、(—6.99±0.31)厘米;对照组患者的C、D点分别为(—6.78±0.49)厘米、(—7.89±0.33)厘米。

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子宫在人体中起着中心结构的作用,首先,子宫骶韧带的附着点是子宫颈环,并且与人体中所有韧带以及盆筋膜相连接,所以,人体中如果出现作用于患者宫颈的腹腔压力,都会通过子宫颈环转移到患者的筋膜上,子宫肌瘤治疗中,如果将患者的子宫切除,就会对患者阴道顶端的筋膜以及韧带造成伤害,将患者子宫内分布模式改变,导致阴道受到过多的腹腔压力,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引导顶端膨出的症状,严重影响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健康。

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子宫肌瘤患者希望在臨床治疗中保留子宫。本文研究中对采取腹腔镜下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或者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这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都能够减少手术的创伤面,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较小,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蒋励,苗亚莉,张立芳.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阴道壁成纤维细胞受力后变化特征初步研究[J].2010,21(11):218—219.

[2] 张洁,黄立,陈妍华,张克军,朱立春,高素艳.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16(10):321—322.

盆底治疗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65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例, 以不同手术疗法为依据分组:33例A组, 45~80岁, 均值 (62±3.05) 岁, 病程5个月至10年, 均值 (5±0.24) 年;32例B组, 46~80岁, 均值 (64±5.05) 岁, 病程5个月至12年, 均值 (5.5±0.54) 年, 统计2组病例临床信息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B组

行腹腔镜下子宫高位骶韧带悬吊术:于腹腔镜下将子宫完全切除, 在骶韧带外侧顺着骶韧带将盆腔腹膜切开, 推至输尿管, 在坐骨棘水平区折叠缝合其骶韧带, 固定在主骶韧带的复合体区。

1.2.2 A组

行盆底重建术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 (1) 穿刺锥在平尿道外口的2侧大约4 cm区皮肤的切口闭孔, 由坐骨棘穿出, 直接贴2侧耻骨降支的内侧, 经阴道膀胱的间隙穿出[1]; (2) 穿刺锥在上皮肤切口下方大约2 cm区入, 在闭孔的下缘穿刺在坐骨棘下方直接穿出阴道膀胱的间隙, 并把prolift网带平铺在阴道前壁的膀胱下方; (3) 行后盆腔重建术直接穿刺锥自肛门2侧外下方大约3 cm区皮肤切口慢慢进入, 将直肠避开, 在坐骨棘下方通过骶棘韧带穿过直肠阴道间隙与阴道口相距5~6 cm区, 而后把Prolift网带平铺在机体阴道后壁的直肠上方, Prolift网带不用中区剪断, 仅需整片贴在阴道的前后壁[2]; (4) 术后一个月选Phenix USB4救治, 重点评估1、2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 于电诊断后作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仪频率控制在30 Hz、脉宽500μs, 1个月后, 转换成2类肌纤维初级训练, 时间控制在20 min, 频率为50 Hz、脉宽为250μs, 以0~15次为一个救治周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下2组尿管留置时长、排气时长、出血量等变化情况。

1.4 效果评估

对2组临床总有效率展开评估, 发现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切口愈合完整, 即显效;临床症状症状有所好转, 切口未完全愈合, 即有效;以上指标未发生任何改变, 甚至加重, 即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s”表示, 计量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对2组临床疗效

A组1 8例显效, 1 4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6.97%;B组13例显效, 11例有效, 8例无效, 总有效率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对2组手术指标变化

A组尿管留置时长 (4.0±1.5 6) m i n、排气时长 (3.1±1.05) min、出血量 (121±15.69) ml, 均比B组 (6.2±1.15) min、 (5.2±1.13) min、 (168±20.46) ml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作为女性常见病之一,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管脱垂等, 发病因素大都因机体雌激素缺乏, 使骨盆底肌肉严重萎缩、松弛, 从而降低尿道控制能力。

临床对该病救治主要以盆底重建术为主, 此种手术于病例体中植入聚丙烯网片, 此网片对盆底组织起到支撑作用, 帮助盆底解剖结构恢复, 同时强化薄弱组织, 使盆腔部位重建。盆底重建术最大的优势是术中出血量很少, 切口小, 术后恢复时间很短。同时配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救治, 可有效训练其盆底支持结构, 强化并促进功能恢复, 防治盆底结构损伤及缺陷, 对临床救治盆腔脏器脱垂、粪尿失禁等病症的效果较显著。

本次抽选65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例作研究对象, 分组比对, 救治后, A组总有效率96.97%, 比B组75.0%高;2组尿管留置时长、排气时长、出血量等指标比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阐述, 为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例病情, 建议选盆底重建术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救治, 临床疗效显著, 建议推荐。

参考文献

[1]孙智晶.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10 (6) :420-427.

盆底治疗范文

盆底治疗范文(精选12篇)盆底治疗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产后6~8周在我妇儿中心产后康复门诊进行盆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