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剖宫产相关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剖宫产相关范文(精选8篇)

剖宫产相关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分娩产妇1389例, 阴道助产9例 (0.6%, 其中产钳助产4例, 臀位助产5例) , 剖宫产589例 (42.4%) 。剖宫产产妇中, 年龄<18岁5例 (0.8%) , 18~34岁550例 (93.4%) , 3 5~4 3岁3 4例 (5.8%) ;初产妇4 1 5例 (7 0.5%) , 经产妇174例 (29.5%) 。有剖宫产史84例 (14.3%) 。

1.2方法对589例孕妇的剖宫产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年度变化趋势时分别用2010、2011、2012、2013年表示。

1.3 剖宫产指征评定标准 (1) 难产:包括骨盆狭窄、头盆不称、巨大儿、胎头位置异常、产程异常; (2) 胎儿窘迫; (3) 瘢痕子宫:有剖宫产史及子宫肌瘤剔除史; (4) 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双胎及妊娠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生殖道尖锐湿疣、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子宫颈微波或电刀术后; (5) 社会因素:高龄初产、珍贵儿; (6) 其他: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脐带绕颈、脐带脱垂。

2 结果

2.1 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各年度剖宫产率均较高, 在40%以上。其中2010 年度住院分娩371 例, 剖宫产152 例 (41.0%) ;2 01 1 年度分娩3 4 4 例, 剖宫产1 5 3 例 (4 4 . 5 %) ;2 0 1 2年度分娩367 例, 剖宫产149 例 (40.6%) ;2013 年分娩3 0 7 例, 剖宫产1 3 5 例 (4 4 . 0%) 。

2. 2 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 (表1 ) 社会因素、难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史是主要因素。近年社会因素比重有所控制, 难产比例仍较大, 剖宫产史比例增加。

2 .3 有剖宫产史孕妇再次手术的主要指征情况有剖宫产史孕妇84 例均再次行剖宫产分娩, 无合并其他产科指征者59 例 (70.2%) , 高龄9 例 (10.7%) , 巨大儿7 例 (8.3%) , 臀位4 例 (4.8%)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 例 (3.6%) , 前置胎盘、羊水过少各1 例 (各1.2%) 。

3 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的重要手术, 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 挽救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 剖宫产术后患病率与孕产妇死亡率增加。据报道, 当剖宫产率超过25% 后, 围生儿死亡率将不再因剖宫产率的继续升高而下降, 甚至还有上升的危险。剖宫产病死率是正常产的2~4 倍或更高[1]。因此,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

综合近四年的情况, 本院剖宫产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难产、剖宫产史、胎儿窘迫。近年来, 本院重视围生期管理, 加强孕产妇宣教, 指导孕期合理营养、早期规划体重增长及体能锻炼, 推广导乐分娩, 增强孕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但本院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比例仍不低。据报道, 美国的社会因素剖宫产仅占2.5%[2]。提示, 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仍是控制剖宫产率的关键之一。随着围生工作的推进, 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应逐步降低。

难产因素所占比例较高, 此次统计中仅对0.6% 的孕妇实行阴道助产, 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应接受阴道助产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处理难产的水平。临床工作中, 也应加强孕产妇的全程系统管理, 综合评估, 早期指导, 加强监护, 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因素, 增进医患互信, 充分阴道试产, 不过分依赖剖宫产。

本文结果显示, 有剖宫产史孕妇无其他产科指征再次行剖宫产率高, 这也是当前影响本院剖宫产率的重要因素。重视有剖宫产史孕妇的处理, 是产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方面。1999 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推荐有剖宫产史孕妇具备以下条件可阴道试产: (1) 1~2 次子宫下段剖宫产; (2) 骨盆正常; (3) 子宫无其他瘢痕, 无子宫破裂史; (4) 具备监测产程及紧急剖宫产的条件及医师; (5) 具备行紧急剖宫产的麻醉条件[3]。国内多家医院已开展了相关探索[4]。因此, 规范有剖宫产史孕妇的处理, 对无其他产科指征者应在严密监护下, 采取阴道试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电子胎心监护易造成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过度诊断, 应根据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

综上所述, 剖宫产因素是多方面的, 降低剖宫产率需围生保健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协同配合, 加强专业培训,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因素构成, 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四年间收治的589例剖宫产产妇的剖宫产指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本院住院分娩孕产妇1389例, 其中剖宫产589例, 各年度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均在40%以上, 剖宫产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剖宫产史、难产、胎儿窘迫。结论 剖宫产因素是多方面的, 围生保健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要协同配合, 加强专业培训,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孕产妇,剖宫产率,剖宫产史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剖宫产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5) :259

[2]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 Committee Opinion No.394, December 2007.Cesarean delivery on maternal request[J].Obstet Gynecol, 2007, 110 (6) :1501.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84.

剖宫产相关 第2篇

【关键词】 妊娠分娩;剖宫产;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7-01

几年来,剖宫产产妇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人数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已经成为了妇产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主要难题之一[1]。为了对此类产妇的临床分娩方式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所收治的52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所收治的5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0例产妇的孕次为2次,12例产妇的孕次为3次及以上。所有产妇的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39.6周。

1.2 试产条件 ①前次剖宫产的切口位于子宫下段,且为横切口,术后产妇未出现伤口撕裂的情况,产妇在术后的恢复情况较好,未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②产妇的前次剖宫产时间在2年前。③产妇不存在前次剖宫产指征,且在此次妊娠过程中未出现新的指征。④抬头衔接,胎儿的先露部位与坐骨棘水平一致,产妇的宫颈评分在8分以上,产妇的骨盆内外测量正常,且胎儿的估重在3500g以下。⑤B超诊断结果显示,产妇子宫下段前壁完好无损,其瘢痕厚度为2-4mm,其子宫不存在胎盘附着以及薄弱区。⑥产妇及其家属同意试产,在产妇临产前必须做好相应的手术抢救以及输血准备。

1.3 试产处理 ①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试产的利与弊,争取得到家属的密切配合,确保产妇在围产期有家属陪伴,并签订相应的医患知情同意书。②产妇临产过程中,必须让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对其进行专门看護,密切关注产妇的产程,当其进入分娩活跃期时,对胎心变化进行全程监护。③对产妇的先兆子宫破裂情况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中转剖宫产的相关准备工作。

2 结 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产妇中,有28例产妇出现了再次手术的相关指征。其余24例产妇均满足试产的相关条件,其中有4例产妇放弃试产,7例产妇中转剖宫产,13例产妇顺产,产妇的试产成功率为54%。

3 讨 论

在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选择时,前次行剖宫产并不是此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近年来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通常会选用子宫线段横切口,由于此类切口沿肌纤维走向,且为钝性扩大,其对肌层的损伤相对较小,伤口也极易愈合,且在愈合后的瘢痕较小,其弹性也较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下次的妊娠分娩提供了有利条件[2-3]。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满足试产条件的产妇中,其阴道分娩成功率达到了54%,特别是前次妊娠为臀位剖宫产的产妇,其阴道成功分娩的几率也越大。因此,对于满足试产条件的剖宫产后再分娩产妇,必须尽量为其提供顺产机会,在此过程中还必须对产妇进行适当的选择,以便于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在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产程进行观察时,一定要选择应急处理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对其进行观察,以便于对产妇的产程进行灵活化处理。一般情况下,瘢痕子宫先兆子宫破裂征象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基本上不会出现典型的四大症状:子宫病理缩复环,下腹部压痛、胎心率改变、血尿。当产妇出现吵闹不安、下腹部压痛、宫口开大缓慢、胎心率改变、血尿等情况时,就必须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指针,及时对产妇行剖宫产来终止妊娠。本研究中中转手术治疗的7例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胎心过缓,因此,在对产妇是否存在瘢痕子宫破裂的情况进行判断时,其主要也是唯一征象就是胎心过缓,一旦发现产妇出现此类情况就必须立即行剖宫产,以此来避免产妇出现子宫破裂的情况出现。

在对产妇进行试产时,当其进入产程活跃期时,很有可能出现抬头嵌入盆骨中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取出头的难度,此时产妇的子宫下段处于变薄、拉长的状态,取头不当很容易导致产妇出现子宫下段撕裂的情况,最终导致产妇出现不必要的损伤。此外,在对产妇的分娩进行协助时,各项操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因用力过猛而导致产妇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综上所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可以对其进行选择性试产,一般情况下,满足试产条件产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前次剖宫产指征为臀部的产妇,其阴道分娩的概率更大。以此来提高产妇的顺产概率,降低剖宫产对孕妇以及胎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确保产妇成功分娩的基础上,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

参考文献

[1] Chemow D,RuehliMS,Huang E.Prophy 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for no laboring patients under cesarean delivery with intact membranes:areca-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1.

[2] Rossi AC,D’Addario V.Maternal morbidity following a 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8.

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7月我院行剖宫产术1257例, 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产妇65例, 年龄28~41岁, 平均年龄32岁, 孕周39~42周。

1.2 剖宫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 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 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 (3) 自然裂开或由医师打开的切口, 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 局部有压痛; (4) 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编制统一表格, 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登记统计, 包括妊娠特有因素, 如破膜时间、产程时间等;产妇基本因素, 如入院前有否感染及并发症、身高、体重等。BIM (体重/身高) >30kg/m2为肥胖者;术中相关因素, 如术者、手术时间等。如同一人有多种因素存在, 作重复统计, 即若某一病例破膜时间超过24小时又有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等, 分别统计入相应因素中。

2 结果

2.1 影响切口感染的妊娠特有因素

破膜时间超过24小时21例;产程超过12小时17例;羊水污染15例。

2.2 影响切口感染的产妇基本因素

入院前有感染的7例 (合并霉菌阴道炎症5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 ;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3例;合并糖尿病的1例;合并贫血的8例;肥胖者11例。

2.3 影响切口感染的术中相关因素

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6例, 我科7名手术医生其中有1名医生做术者发生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病例19例, 急诊手术12例。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在影响切口感染的妊娠特有因素中, 破膜时间长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破膜后, 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 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 胎膜早破本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感染引起, 更是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产程过长是切口感染的另一因素, 产程过长, 阴道检查及肛查次数增加, 相应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进入宫腔机会, 术后切口感染机会增加。故产程观察中要避免频繁的阴道检查及肛查, 同时检查时注意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发生。

本资料表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在产妇基本因素中主要原因为术前有基础疾病或有感染存在。孕妇贫血、营养不良、机体防御机能差, 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孕妇应在孕期加强营养。术后切口感染病例中, 肥胖者亦较多, 因为肥胖者由于脂肪层肥厚, 可使手术时间延长, 同时单位组织供血少又易形成死腔, 故其感染机会明显增加, 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该资料结果中显示, 在术中易感相关因素中, 手术时间过长, 腹部切口感染者多, 主要原因是创面暴露时间过长, 细菌繁殖, 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中为了暴露良好, 难免来回移动拉钩, 有时用力牵拉, 使组织压榨伤更为严重, 导致愈合缓慢[2], 切口易感染。

该资料结果中显示, 术者手术技术差异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故不断提高手术医师的手术技术、技能及上台合作手术医师搭配也很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萍, 陈伟, 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1-132.

剖宫产术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230例产妇, 年龄18~44岁, 平均 (26.6±2.8) 岁;孕龄34~44周, 平均 (37.8±1.6) 周;首次进行剖宫产者868例、占71.1%, 再次剖宫产者362例, 占28.9%。

2 研究方法

设计调查表, 对1230例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胎儿因素、社会因素、母亲因素、头盆因素、社会因素;若同一病例存在不同因素时, 以第一因素为主。

3 结果

3.1 胎儿因素结果 (表1)

3.2 头盆因素结果

骨盆狭窄为102例、占8.29%, 相对头盆不对称为68例、占5.53%, 2者合计170例、共占所有剖宫产术的13.82%。

3.3 母亲因素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为101例、占8.21%, 过期妊娠49例、占3.98%, 高龄初产51例、占4.15%, 瘢痕子宫41例、占3.33%, 而妊娠胆汁淤积则为36例、占2.93%;综上母亲因素引起的剖宫产共计278例、占22.60%。

3.4 社会因素结果 (表2)

4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胎儿因素占53.01%、头盆因素占13.82%、母亲因素占22.60%、社会因素占10.57%。所以将剖宫产相关因素总结如下: (1) 从表1中可知, 胎儿因素是造成剖宫产的主要因素, 我们分析造成此种现象源于围产期保健观念的更新 (转变为以孕产妇和胎儿并重的思想) , 因此使剖宫产的适应症发生了扩大 (脐绕颈、胎儿窘迫、臀位也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 。例如脐绕颈可导致分娩期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及胎盘早剥等, 而对于胎儿窘迫则存在着“过度诊断”现象。 (2) 头盆原因也是引起剖宫产的因素, 其中的骨盆狭窄是行剖宫产术的指征, 而相对头盆不对称 (相对头盆不对称是指骨盆内测量虽然正常, 但是胎头相对较大, 导致胎儿在下降过程中受阻或是胎头在以枕横位、枕后位衔接后, 在分娩过程中内旋转时未变成枕前位, 反而继续以较大直径下降, 引起产程停滞[2]的诊断尚无确切依据, 因此医生多根据临床经验来判断胎儿与骨盆不相对称程度, 进而决定是否为难产, 从而行剖宫产术。 (3) 母亲自身的原因, 其中的瘢痕子宫及重度妊高症是行剖宫产术的合理指征;而对于高龄产妇和过期妊娠, 由于孕期并发症较多、加之医疗环境的影响, 为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往往行剖宫产术。目前研究也表明[3]肝内胆汁淤积属于高危因素, 并且应在妊娠35周及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未控制者, 则应终止妊娠。 (4) 目前社会因素已经成为行剖宫产术所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人们法律观念不断增强, 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 为增加其安全性和避免此类纠纷, 所以就放宽了剖宫产指征。另外一些孕产妇不能耐受分娩痛苦、对阴道分娩失去信心, 坚持要求剖宫产术。

摘要:目的 分析行剖宫产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230例剖宫产病例, 对其分析。结果 胎儿因素占53.01%、母亲因素占22.60%、头盆因素占13.82%、社会因素占10.57%。结论 行剖宫产术的相关因素诸多, 同时存在着剖宫产指证的扩大。

关键词:剖宫产,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83~992.

[2]熊惠玲, 胡尔西旦.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相关因素增高进展[J].新疆医学, 2006, 36:219~220.

剖宫产术后影响乳汁分泌的相关因素 第5篇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乳汁分泌,相关因素

母乳是婴幼儿最佳的天然食品, 其是WHO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母乳喂养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最基本的措施[1,2]。而影响乳汁分泌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及多样性, 若乳汁分泌不足, 减少母乳喂养的质量, 可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该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影响乳汁分泌的相关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64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 (29.2±4.7) 岁。排除标准: (1) 营养不良者; (2) HIV及梅毒阳性者; (3) 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者; (4) 同时使用人工喂养者。

1.2 方法

1.2.1研究工具

剖宫产产妇均采用我科室自编的调查问卷, 其内容记录影响产妇乳汁分泌各种因素。收集和分析产妇的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 同时对其产后刺激乳头时间、每天挤奶次数、每次挤奶时间及产后45 d母乳喂养情况进行登记。同时采用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评价剖宫产产妇的抑郁情况。

1.2.2乳汁采集方法

研究者对产妇及家属挤奶的方法进行指导、培训和考核, 在产妇心情放松、环境安静下进行, 操作者拇指置于离乳头2 cm处, 食指放于对侧, 两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乳窦, 后放开, 依次重复按压, 每次持续按压以20 min较好, 准确记录每次挤奶的时间及泌乳量。

1.3 观察指标

采集和记录产后刺激乳头时间、每天挤奶次数、每次挤奶时间及产后45 d母乳喂养情况。同时采用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评价剖宫产产妇的抑郁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观察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4例剖宫产产妇24 h内出现泌乳的29例 (17.7%) , 48 h泌乳量达到50 m L的产妇87例 (53.0%) , 产后45 d母乳喂养的153例 (93.3%) 。统计分析中6个影响因素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其中产后2 h刺激乳头、每次挤奶时间增加、24 h挤奶次数增加及抑郁值 (EPDS) <9分均可促进乳汁分泌 (P<0.05) 。而年龄及使用麻醉时间对乳汁分泌无影响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孕妇剖宫产的宫产率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相关研究显示, 目前剖宫产的剖宫率为60%~70%[3,4]。WHO规定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应达80%以上, 而我国的母乳喂养率远远低于此标准。母乳中含丰富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 其是最理性的天然食品, 母乳可提供婴幼儿成长中所需能量和营养, 还可以增加婴幼儿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母乳喂养可以反射性收缩子宫, 减少术后出血量, 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而其他任何人工乳品是无法代替母乳喂养的地位, 如何提高母乳喂养成为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而剖宫产手术常可引起母乳喂养率的降低。

该研究结果显示, 164例剖宫产产妇24 h内出现泌乳的29例 (17.7%) , 48h泌乳量达到50 m L的产妇87例 (53.0%) , 产后45 d母乳喂养的153例 (93.3%) 。统计分析中6个影响因素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其中产后2 h刺激乳头、每次挤奶时间增加、24 h挤奶次数增加及抑郁值 (EPDS) <9分均可促进乳汁分泌 (P<0.05) 。而年龄及使用麻醉时间对乳汁分泌无影响 (P>0.05) 。因此, 及早刺激奶头、增加挤奶次数或时间、减轻产妇抑郁情况均可促进乳汁分泌, 进而满足婴儿母乳喂养需求, 促进其身体全面发展。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泌乳是依靠新生儿吸吮刺激, 提高泌乳素水平来维持的。剖宫产后新生儿被送至监护房, 产妇乳房得不到吸吮, 泌乳素分泌减少, 乳汁分泌也较少。研究发现早期刺激乳头并增加刺激次数, 可模拟新生儿吸吮行为, 促进乳汁分泌。产妇由于分娩后与新生儿分开, 易产生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功能, 减少催乳素的分泌, 进而延迟泌乳时间。产妇由于对产后乳汁分泌不足认识不, 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临床上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计划, 同时给予其鼓励和支持。产后泌乳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 分泌由少到多。手术后不会因为禁食及失血而影响乳汁的分泌。婴儿频繁的吸吮有利于乳汁分泌, 术后鼓励产妇进食鱼汤及米汤等营养丰富流质饮食。术后所用的药物, 乳汁中含量少, 对婴幼儿影响也较小。进而使服药产妇消除顾虑, 积极主动进行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 及早刺激奶头、增加挤奶次数或时间、减轻产妇抑郁情况均可促进乳汁分泌, 进而满足婴儿母乳喂养需求, 促进其身体全面发展,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红云, 朱家军, 刘俊, 等.剖宫产术后镇痛对乳汁分泌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1 (3) :66-68.

[2]钟雄, 韦凤莲.影响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 2014, 1 (2) :45-46.

[3]汪新菊, 舒新莲, 王乐霞, 等.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4) :4009-4011.

剖宫产相关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治分娩产妇1 662例, 其中剖宫产501例, 剖宫产率30.1%, 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出血45例, 发生率9.0%。年龄22~38岁, 平均28.4岁, 孕周26~31周, 平均28.4周, 其中初产妇284例, 经产妇217例。

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出血原因与剖宫产指征的关系:宫缩乏力发生21例 (46.7%) , 胎盘因素13例 (28.9%) , 子宫裂伤1例 (2.2%) , 其他因素2例 (4.4%) , 见表1。

出血原因与出血处理方法的关系:45例患者经过常规方法处理41例 (91.1%) , 经血管结扎方法处理1例 (2.2%) , 经宫腔纱条填塞处理1例 (2.2%) , 子宫切除2例 (4.4%) , 见表2。

讨论

大量的研究表明, 在剖宫产早期, 引起产后出血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裂伤三类。此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如DIC等, 也有可能引起早期的产后出血, 但其比例较低。其中, 引起剖宫产早期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 而临床中常见的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包括: (1) 在分娩过程中, 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程过长, 从而引起继发性宫缩乏力; (2) 产妇既往有剖宫产史, 导致其子宫的弹性降低, 并且存在瘢痕子宫, 从而引起产后的宫缩乏力; (3) 产妇是多胎妊娠, 孕期使子宫过度膨胀, 导致其收缩能力下降; (4) 在一些病理状态下, 如妊高征和胎盘早剥等, 患者的子宫发生瘀血水肿, 影响其正常的收缩功能。前置胎盘导致剖宫产出血主要原因有: (1) 胎盘种植于子宫下段, 子宫肌层菲薄, 收缩力差, 血窦不易关闭而出血; (2) 胎盘粘连及植入肌层, 胎盘剥离时出血; (3) 当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时, 切开子宫很容易损伤胎盘而出血。子宫损伤主要发生于产程延长以及瘢痕子宫的手术: (1) 头盆不称, 试产时间过长, 子宫下段受胎头压迫, 组织缺血、水肿, 选择横切口手术时, 容易使切口向两侧撕裂, 甚而伤及子宫血管。Andren等报道[2], 在剖宫产时, 产程过长比产程正常的患者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 瘢痕子宫剖宫产时, 胎头娩出过程中易使原瘢痕切口裂开。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宫缩乏力21例 (46.7%) , 胎盘因素13例 (28.9%) , 子宫裂伤1例 (2.2%) , 其他因素2例 (4.4%) 。45例患者经过常规方法处理41例 (91.1%) , 经血管结扎方法处理1例 (2.2%) , 经宫腔砂条填塞处理1例 (2.2%) , 子宫切除2例 (4.4%) 。由此可见, 导致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 其次是胎盘因素。

参考文献

[1]李薇, 黄辉.卡孕栓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17 (3) :140.

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 第7篇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愈合,相关因素

剖宫产术是临床分娩过程中十分常见的干预措施,尤其是近年来,选择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术相对复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对手术切口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较多。如手术不善,极易诱发相关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警觉和重视。为有效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我科针对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相关经验及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剖宫产出现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患者76例。年龄21~38岁,平均(28.1±4.2)岁。初次分娩产妇54(71.05%)例,再次分娩产妇22(28.95%)例。孕周<37周5例(6.58%),37~42周67例(88.16%),>42周4例(5.26%),平均孕周(40.2±4.3)周。对切口位置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手术指征:76例行剖宫产的患者,出现产程异常者共计52例(68.42%),其中活跃期延长21例(27.63%),活跃停滞期22例(28.95%),持续性枕后位9例(11.84%)。前置胎盘9例(11.8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11.84%),巨大儿1例(1.32%),胎膜早破1例(1.32%),妊娠期糖尿病4例(5.26%)。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身体健康状况,决定采用择期剖宫产术者14例(18.42%),急诊剖宫产术者62例(81.58%)。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盆腔B超检查,并且根据B超检查结果和阴道出血状况,可将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分为实性非均质型、混合回声型和类囊肿型等。实性非均质型是指子宫切口存在一定炎症,但炎症严重程度较轻。混合回声型是指子宫切口的炎性反应相对严重,并且已出现积液。类囊肿型是指子宫切口浆膜层出现断裂。

治疗方法:临床医生依据患者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症状,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清宫术等方式进行干预。其中,采取保守治疗者39例(51.31%),手术治疗者17例(22.37%),清宫术者20例(26.32%)。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在治疗过程中,对产妇子宫切口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并行修补或子宫切除。

结果

术后一般情况:在76例患者中,有69例(90.79%)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其中体温≤38℃19例(25.00%),>38℃50例(65.79%)。对患者血象进行分析,血象正常23例(30.26%),血象异常(WBC≥12×109/L,N≥80%)53例(69.74%)。共有71例(93.42%)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中度贫血(Hb<80 g/L)53例(69.74%),重度贫血(Hb<60 g/L)18例(23.68%)。所有患者都存在阴道出血状况,其中突发性阴道出血20例(26.32%),反复阴道出血56例(73.68%)。

术后B超检查结果:参考术后B超检查结果,其中实性非均质型43例(56.58%),混合回声型18例(23.68%),类囊肿型15例(19.74%)。

讨论

伴随剖宫产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比例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产妇的身体恢复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在行剖宫产术后,因子宫切口缺血或感染导致的缝线脱落、组织坏死及切口裂开被称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针对子宫切口长期未愈合的患者,非但会导致术后感染或术后出血等问题,甚至将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必须予以重视,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并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切口位置、缝合技术、感染状况及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等。如切口位置选择不当,患者出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将会极大提高。这是由于针对大部分产妇而言,多存在子宫下段拉伸过长的问题,因此在行子宫切口时,易选择过低的位置,但低处大部分为宫颈组织,平滑肌相对较少,而结缔组织相对较多,愈合能力便相应降低。此外,切口过低、如靠近阴道,则易诱发感染,对切口愈合造成不利影响[2]。对巨大儿或产程延长的患者,极易出现子宫切口撕裂。在缝合过程中,多会行反复结扎止血,或过密过紧地加以缝合,依此操作则将对组织血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将导致组织坏死。感染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高危因素,尤其是针对妊娠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免疫机能低下的产妇而言,在外界致病菌侵入的情况下,发生感染的风险将会极大提高。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因素主要包括肥胖、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对于肥胖患者而言,主要是由于单位组织血供较少,以致感染发生的可能性明显提高[3]。

基于对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为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临床医生在行剖宫产术前,应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有效识别风险因素。针对高危产妇,则应结合风险因素类型,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以期取得理想的术后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艳,吕发辉,沈成银,等.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子宫缝合方法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9-51.

[2]姚美玉,黄星,郭琼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艾夫吉夫对具有感染高危因素剖宫产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6):26-28.

我院剖宫产指征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剖宫产,指征分析,干预措施,针对性

剖宫产为一种经腹部切口将胎儿从子宫中取出的手术方式, 其初衷为解决难产和帮助部分高危妊娠产妇安全顺利地分娩, 对提高产科质量, 降低母儿病死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 母儿受益不升反降, 特别是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剖宫产率迅速上升, 据统计我国一些大城市剖宫产率已超过60%, 成为产科质量显著的负面影响因素[1]。如何正确掌握指征, 减少指征不足的剖宫产, 已成为产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经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我院剖宫产率明显下降, 本文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剖宫产指征进行统计分析, 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分娩总数为9 427例, 初产妇6 234例, 经产妇3 193例;年龄15岁~45岁, 平均28岁。其中剖宫产2 264例。

1.2 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

(1) 宣传教育:通过医务人员讲解、产前检查、孕妇学校等各种时机和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使孕妇及其家属对妊娠分娩的生理机制, 以及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利弊, 有一个清晰客观的了解, 打消其剖宫产绝对安全的错误认知。 (2) 导乐陪伴分娩:产妇入院后即配备1名专职助产士, 提供全方位的生理、生活照护, 心理疏导, 并指导产妇家属积极配合, 以优质服务和温馨环境为自然分娩创造条件, 避免或减少产程中的影响因素。 (3) 加强胎儿电子监护学的培训:我院每年派出2名助产士或医生参加胎心监护培训班, 分析产程中出现的异常图形, 识别假阳性图形, 减少剖宫产。 (4) 阴道助产技术的培训:采用理论讲解及模型培训, 并在实际工作中实行手把手带教, 使5年以上的住院医师都能掌握低位产钳的使用, 对提高产科整体助产水平、进一步促进阴道分娩均可起到积极作用。 (5) 严格剖宫产手术的准入制度:必须由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资质的医师, 经仔细检查评估后方可实施剖宫产。

1.3 方法

以术前第一指征统计我院近5年来各项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 计算常用指征的剖宫产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1.4 统计标准

由专人根据病历记录剖宫产指征, 如有多项指征按第一指征记入, 社会因素与医学指征重叠者则按医学指征记入。

2 结果

2.1 我院近5年来剖宫产率见表1。

2.2 我院近5年间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 但以瘢痕子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有所增加, 难产、胎位不正、社会因素剖宫产无明显变化。见表2。

3 讨论

3.1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

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世界范围内剖宫产率普遍升高, 而并非我国特有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剖宫产率不超过15%, 以5%~10%比较合适[2]。剖宫产率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是各种医疗和非医疗因素所导致的, 主要包括: (1) 胎儿窘迫和头盆不称诊断过滥。 (2) 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分娩阵痛的畏惧;首次妊娠中大龄妇女的比例增加;迷信, 选择良辰吉日等。 (3) 剖宫产技术已经成熟, 安全、省时, 不用守产程, 为了避免医疗纠纷, 医生宁愿行剖宫产而放弃阴道分娩, 使得阴道分娩的接产技术日益生疏, 遇到一点小问题即行剖宫产,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4) 再次剖宫产问题, 不少地区对计划生育政策作了适当改变, 允许分娩第二胎, 前次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在我国很少开展, 瘢痕子宫引起的剖宫产会日益增加。

3.2 胎儿窘迫与剖宫产

我院于2001年开始使用胎儿电子监护, 胎心监护是区别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性应激反应还是胎儿窘迫的主要手段。在进行胎儿心率电子监护 (FHR) 图形分析时, 应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 既要观察胎心基线及变异, 加速及减速, 又要结合宫缩强度、持续时间和宫缩时的胎心变化及产程进展情况, 综合评判。应提高胎儿窘迫诊断的正确率和降低不必要的手术干预。我院应用胎心监护仪后, 通过不断积累经验, 胎儿窘迫引起的剖宫产不仅没有升高, 反而明显下降;与此同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并没有增加。

3.3 瘢痕子宫与剖宫产

随着剖宫产率的快速上升, 瘢痕子宫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多, 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 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 分娩二胎的人数增加,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数量增加。我院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达到90%以上, 由瘢痕子宫引起的剖宫产率急剧上升, 从2007年的5.99%上升到2010年的24.94%, 再次剖宫产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明显增加[3], 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随之增多。近年来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与择期再次剖宫产比较, 子宫切除、出血和输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 孕妇病死率更低, 子宫破裂率更低。提倡阴道分娩, 严格控制第一次剖宫产的指征, 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率, 可使其对产妇的各种风险和并发症降低, 并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须注意的是, 试产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子宫出血、先兆子宫破裂等并发症, 并给予针对性处理和抢救措施, 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3.4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与剖宫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影响, 脂肪、糖、盐摄入过量, 营养过剩, 肥胖人群不断增加, 使巨大儿的比例增高;同时也增加了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内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应积极宣教孕期保健知识, 提倡科学锻炼, 合理膳食, 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 可促使剖宫产率降低[4]。

通过对我院5年来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的分析, 我们认为应通过加强宣教改变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的错误认知, 使其认识到剖宫产术后各种并发症及远期不良影响;同时提高阴道分娩的安全性, 使母婴结局良好, 才能改变医务人员及孕产妇的家属对阴道分娩的顾虑。我院实践结果表明, 只要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提高助产技术及服务水平,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 显著降低剖宫产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施霞.剖宫产率上升原因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3) :226-227.

[2]段涛.剖宫产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10) :721.

[3]黄醒华.剖宫产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5) :259.

剖宫产相关范文

剖宫产相关范文(精选8篇)剖宫产相关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分娩产妇1389例, 阴道助产9例 (0.6%,...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