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病范文
葡萄球菌病范文(精选11篇)
葡萄球菌病 第1篇
1 发病情况
2010年4月2日, 鸡东县某林场一养猪场饲养的300多头猪, 180多头育肥猪 (育肥猪单独在一个区域内饲养) , 其它均为仔猪。最初有一窝仔猪发病 (11头) , 1周内先后有12窝仔猪全部发病, 共122头, 已有13头瘦弱仔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仔猪瘦弱, 发育不良, 精神沉郁, 皮肤发炎、脱毛、奇痒, 呈湿疹性病变。继而于头部、眼四周、面颊部、四肢末端出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微红的丘疹, 之后出现水疱, 破溃后结痂脱毛, 后期体温升高, 触诊尖叫疼痛。斑块逐渐增大, 很快覆盖全身。此时, 全身皮肤起皱, 覆盖以油腻、棕灰色的渗出物。渗出物聚集在一起形成黑色痂皮发出恶臭味, 表皮增厚, 干燥, 龟裂, 体温一般为40~41℃, 病猪呼吸困难、衰弱, 出现伴有脱水症状的败血症而死亡。急性发病的猪表现厌食, 剧烈腹泻, 严重脱水衰竭死亡。
3 病理剖检
死亡猪及严重患病猪剖检, 见眼结膜严重充血发炎, 体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肿大, 皮下有广泛的出血, 肝、脾、肾、心脏等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性坏死灶, 肾脏苍白, 内有尿潴留, 肾乳头管、肾盂内有白色沉淀物。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挑取病死猪的心、肝、脾等病变组织分别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见菌体呈球形, 单个、成对或呈葡萄状排列, 革兰氏阳性。病料用普通琼脂及肉汤培养基培养24和48小时后, 分别取病样进行观察, 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不透明、湿润、表面光滑隆起、边缘整齐而呈金黄色的菌落;肉汤混浊, 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其细菌形态与病样中所见细菌相同, 并呈典型的葡萄状排列。
查疥螨病原, 刮取病患部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皮屑于载玻片上, 用5%甘油水溶液处理后, 置于显微镜下检查, 见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疥螨虫体。
综合临床症状, 剖检病变, 实验室检验等诊断为猪疥癣病继发猪葡萄球菌感染。
5 防治
发现病猪后, 立即隔离或淘汰, 然后对病猪污染的圈舍及饲养环境彻底消毒, 每天1次, 连用5天。同时用50毫升/升的溴氰菊酯水溶液喷洒圈舍, 可以杀死虫卵、幼虫及成螨。过7天再用50毫升/升的溴氰菊酯水溶液喷洒1次。
用新霉素软膏涂擦创面, 每日1次, 连用5天。
用卡那霉素配合青霉素进行治疗。用量: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 青霉素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5天。
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VC、AD3粉、微量元素, 对开食仔猪给予全价饲料, 增强猪群整体的抗病力。
猪全部皮下注射伊维菌素, 每
10kg体重0.3~0.4ml。
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后, 第5天全群仔猪基本上得到治愈, 122头病仔猪, 只有症状特别严重的13头死亡, 其它全部康复治愈。
6体会
葡萄球菌分布极为广泛, 在空气、尘埃、污水、土壤中都有存在, 它通过各种途径均可感染, 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是主要的入侵部位, 甚至可通过汗腺、毛囊进入机体组织引起毛囊炎、坏死性皮炎等。其发生与许多诱发因素有关, 如饲养管理条件差、环境恶劣、污染严重、有并发病等等。调查中发现, 该猪场环境条件较差, 日光照射不足, 2009年冬天雪比较大造成猪舍潮湿, 最适宜螨的生长繁殖和促进本病蔓延, 产房或哺乳舍的卫生不良, 母猪感染疥螨, 所以造成仔猪感染, 感染疥癣病后由于痒, 仔猪皮肤擦伤继发葡萄球菌感染, 使仔猪发病, 如不及时治疗, 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仔貉感染链球菌病的防治 第2篇
6月初,大安北养殖园区养殖户饲养2月龄的仔貉相继发病,部份仔貉不吃食、消瘦、满身发红,背部出现红色斑点,有的拉稀便和排褐色血样便,1周时间死亡21只.经综合诊断,确诊为致病性链球菌感染,由于及时诊断、正确用药,又采取了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情,结果报告如下.
作 者:邢艳梅 张秀波 作者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牧业管理局,吉林大安,131300 刊 名:吉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JIL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30(2) 分类号:S858.92 关键词:
一起猪葡萄球菌病的诊治 第3篇
猪葡萄球菌病是由猪葡萄球菌引起的以渗出性皮炎为临床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般以哺乳仔猪或保育猪多发,但笔者在2011年3月11日接诊一起罕见的中大猪葡萄球菌病例,现将发病情况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1年3月11日,桃江县乍埠回族自治乡詹某饲养的猪出现全身溃烂,经自行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拌料饲喂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见好转,并有多头猪死亡,前来求诊。经畜主介绍,2010年12月16日,该猪场从湖南汨罗购入390头20kg左右的良杂猪进行饲养,现存栏356头,体重在55~80kg,3月3日发现其中1头猪耳朵肿胀,触摸粘手,同群猪互相啃咬,之后相继发病,至3月11日,共有143头猪发病,死亡34头。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有的病猪从发现一处皮肤出现红斑或表面出现油性肿胀后,在1~2d内即可向全身蔓延。病情严重的病猪并发呼吸道疾病,在2~3d内死亡,但该场死亡的病猪大多是在发病后5~7d死亡的。
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被毛粗乱,食欲不振,眼睛周围、耳廓、面颊皮肤以及肛门周围和腹部等处皮肤出现红斑;有的出现直径3~4mm的淡黄色水泡;有的水泡已经破裂,渗出无色黏液;有的病猪有棕褐色鳞片状痂皮,龟裂,有臭味,触之粘手。病死猪眼睑水肿,睫毛常被渗出物粘着,全身皮肤有近1/3的面积覆盖着一层硬的黑棕色痂皮,痂皮有裂纹直达真皮,剥除痂皮时往往会连同猪毛一起拔出,露出带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暗红色创面。有的病猪蹄球部的角质脱落;有的病猪在墙角处擦痒,导致痂皮脱落,露出红色创面。
3 剖解变化
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胃内食物量多少不等;肾脏肿大,膀胱中的尿液黏稠;有的病死猪在脐、淋巴结、肝、肺、肾、脾、关节等处出现脓肿;有的病死猪腹腔、心包腔和子宫腔内有积脓。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感染。
5 治疗
5.1 隔离消毒
将猪群转出猪舍,用2%的烧碱溶液对栏舍彻底消毒,间隔3d后再用同样方式彻底消毒1次。其他时间用聚维酮碘每天消毒1次。
5.2 抗生素治疗
分别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20mg/kg体重)、恩诺沙星(4mg/kg体重),2次/d,连用3~5d。在猪群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无味包被恩洛沙星及黄芪多糖,连用7d。
5.3 外用药涂擦
皮肤病变严重的病猪,用2%龙胆紫液涂擦,2~3次/d。
按以上治疗方案用药3d后,病情得到控制,没有新增病例出现。到治疗5d时,2/3的病猪恢复正常。其他病情严重的猪延长用药2d,再经一个疗程的饮水给药后基本恢复正常。在治疗过程中将11头病重的猪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6 小结
(1)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在兽医临床治疗制定用药方案时要高度重视。该次成功治疗笔者颇有体会,经过与养殖户交流得知,该养殖户是第一次大批养猪,从购猪进场开始就一直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拌料饲喂来预防疾病。该配伍方案是正确的,但每吨饲料仅添加氟苯尼考和替米考星各25g,这样的用量只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猪群发病后,畜主仍选用这两种药进行治疗,虽然药量从25g/t增加到了50g/t,但由于病猪采食量的下降,每头猪摄入的药量还不到平时的预防剂量,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治疗时笔者选用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两种对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足量治疗并持续用药5d以上,加速了患病猪群的康复。
(2)加强饲养管理。由于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养殖饲养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对于控制葡萄球菌的感染十分重要。①应防止猪群相互争斗出现外伤;②每天在猪采食后30min要打扫猪舍,保持猪舍干燥清洁;③及时将发病猪隔离治疗;④每周严格对猪舍消毒1~2次,确保猪群生长环境健康。
鸡葡萄球菌病 第4篇
1 原因
主要是由于禽舍未经消毒连续使用及不同日令的鸡连续混养, 密度过高, 湿度过大, 温度过高或过低, 通风不良。种蛋, 孵化室, 孵化器等未经消毒, 连续使用, 或是有免疫抑制性疾病, 使鸡的免疫力下降, 易感性增高, 饲养管理失调或营养不均衡, 或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等。
2 症状
坏死性皮炎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病鸡腹部甚至大腿皮下发生水肿, 集聚着数量不等的血液及渗出液, 外观呈红色或紫黑色, 局部羽毛脱落, 皮肤坏死, 皮下渗出液呈绿茶色或紫红色胶冻状, 常破溃使周围羽毛污染。病程较长的干燥结痂。关节炎时病鸡不能站立, 卧地不起。趾关节发炎时, 趾部肿胀呈瘤状, 爪部皮肤坏死, 呈现紫黑色。眼感染时, 面部肿胀, 结膜红肿, 眼分泌物将眼粘连, 失明或死亡。刚出壳不久的雏鸡易发生脐炎, 腹部膨大, 脐孔发炎肿大, 脐部呈现黄色或紫黑色, 多数发生死亡。
3 病理变化
皮肤, 浆膜, 黏膜出血, 胸肌, 大腿出现出血斑块。心、肝、脾、肺等实质器官有数量不等, 大小不一的坏死灶或脓包及坏死点。少数鸡心包有少量的黄红色透明的心包液。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 水样的内容物。切开肿大的关节, 关节囊内有浆液渗出, 有脓性干酪样坏死物, 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而畸形。
4 防治
(1) 对种蛋及其孵化过程要严格消毒。
(2)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3) 发病后少量病鸡尽早处理, 严格封锁, 消毒。
葡萄球菌病 第5篇
1.流行特点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环境中,当动物机体皮肤、黏膜等发生破损,加上某些应激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会引起发病。常见的应激因素有被雨水淋湿,营养失调,垫草潮湿、污秽,圈舍拥挤,光照不良,卫生条件不佳,长途运输等。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对刚断奶的仔猪影响最大,可能与断奶应激有关,一般同窝仔猪1~2头先发病,1~2天后波及全窝仔猪。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表皮炎,先在少毛部位出现少量呈黄豆大小的微黄色水疱,并迅速破溃,水疱液与皮屑、污垢等混合形成痂皮,呈鳞片状附着于皮肤上。有的互相融合形成大的溃烂面,并很快向周围蔓延,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仔猪病情加重或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架子猪发病后,临床表现为耳部皮肤发生不明原因的肿胀、发亮,与水肿、气肿、血肿不同,并有跛行或行走无力、关节炎等症状。
3.诊断情况 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病,确诊可采取皮肤渗出液或痂皮涂片镜检。
4.治疗情况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等均较敏感,但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常用治疗方法如下(每头仔猪剂量):①氨苄青霉素0.2克、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黄芪多糖注射液5毫升,混合肌内注射,2次/天,连用3天;②清开灵注射液10毫升,肌内注射;③选用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千里光、金银花、鱼腥草、刺黄连、金钱草、槐花、艾叶、茵陈的全草各适量,水煎,取药液加适量白糖或红糖灌服,并用煎液对病猪患部进行擦洗,效果非常好。
5.病例介绍 2012年6月26日,我乡牟某饲养的9头刚断奶仔猪发病,症见仔猪耳朵、颈部、背部皮肤上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有的已形成大面积结痂,并有微黄色液体渗出,食欲减退,发痒,不时在墙壁、饲槽等处摩擦。根据临床症状和圈舍卫生极差,特别是垫草非常潮湿等情况,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遂联合应用方①和方③进行治疗,3天后猪群痊愈。另有我乡王某饲养的2头重约75千克的架子猪今年于5月28日发病,症见精神沉郁,不食,喜饮水,耳部发生不明原因肿胀,用手按压不凹陷,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采用以上方①、方②和方③进行治疗,但剂量加大:氨苄青霉素0.5~1克、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清开灵注射液10~20毫升,两头猪均痊愈。
葡萄球菌病 第6篇
1 发病情况
某养鸡专业户于2007年9月21日从外地购进2400羽AA肉鸡。待饲养到32日龄时, 鸡群开始陆续发生眼肿、拉稀, 局部皮下呈现出血性水肿, 发病率高达62.8%, 死亡率几乎达100%。
病初, 畜主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治疗并注射卵黄抗体, 治疗无效, 反而使鸡群疫情加剧, 后改用链霉素和红霉素饮水治疗, 疗效仍不佳, 病情继续发展。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靡, 两翅下垂, 羽毛松乱, 常蹲伏或呆立一处, 食欲、饮欲均减退, 甚至废绝, 排黄白色水样稀粪。部分病鸡局部皮下呈现出血性水肿, 呈蓝紫色, 皮肤坏死, 主要分布于颈部、腹部、翅下及大腿内侧处;在眼睑、口腔周围和跖、趾部, 形成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棕褐色结痂;跖、趾关节肿大。
3 剖检病变
先后共剖检病死鸡各10羽, 病变基本一致, 归纳如下:
3.1 尸表和皮下
病死鸡在剥去体表褐色结痂后, 立刻露出红色的溃疡面, 局部皮下水肿、出血, 呈现紫红色胶冻样渗出物。
3.2 呼吸道
病死鸡的肺脏充血、淤血严重, 切面充满泡沫状液体, 气囊浑浊、增厚。
3.3 消化道
病死鸡的肠道散布出血性炎症, 肠腔内充满黄色含泡沫的液状物,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3.4 泌尿道
病死鸡的肾脏稍肿或肿大2~3倍, 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
3.5 实质脏器
病死鸡的肝脏肿大, 质脆, 呈暗红色, 表面散布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小坏死灶或针尖状出血点, 胆囊稍肿或肿大5~6倍。脾脏肿大, 质脆, 呈暗红色, 并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斑点。心脏肿大, 心肌松弛, 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部分病死鸡的心包膜增厚, 呈灰黄色。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无菌操作, 采取病死鸡的眼眶内分泌物、新鲜溃疡物、皮下水肿液、跗关节液、心脏、肝脏、脾脏和胆汁, 分别作涂片和触片, 美蓝染色, 镜检发现:在眼眶内分泌物和溃疡中, 均见到大量的小杆菌和球菌;在皮下水肿液和跗关节液肿, 仅见到球菌;在各种脏器组织中, 均见到数量不等的小杆菌和球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 采取上述病料接种于血清培养基中, 37℃培养24小时, 结果长出两种菌落。
一种成光滑、湿润、隆起、圆形、黄色菌落, 其中有的黄白色以后变成金黄色, 直径1~5毫米;该菌接种于肉汤中, 呈均匀混浊生长, 有沉淀;菌落涂片革兰染色, 镜检, 发现革兰阳性球菌, 菌体直径0.7~1.0微米, 细菌排列成不规则的集团或呈典型的葡萄串状。另一种则成光滑、边缘整齐、微隆起的小菌落或融合呈菌苔, 最初透明, 后呈淡灰色, 产生淡绿色或暗绿色色素, 弥漫于培养基中;该菌接种于肉汤中, 呈均匀混浊生长, 液面形成淡灰色的厚菌膜, 管底有大量沉淀, 培养物初呈绿色, 以后变为褐色;菌落涂片革兰染色, 镜检, 发现革兰阴性小杆菌, 长1.5微米, 宽0.5~0.6微米, 单独或成对或形成短链。
4.3 生化反应
将分离到的两种细菌作生化鉴定, 结果见表1。
根据上述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确定小杆菌为绿脓杆菌, 球菌为金黄葡萄球菌。
根据现场调查、病鸡临床表现和病死鸡剖检病变, 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鸡群主要以病鸡眼结膜炎、排黄白色水样稀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确诊为肉鸡葡萄球菌病和绿脓杆菌病混合感染症。
5 药敏试验
将上述两种分离菌接种于血清培养基上, 应用纸片法做药敏试验, 结果如下:
5.1 葡萄球菌
高敏药: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低敏药:磺胺嘧啶和四环素。
5.2 绿脓杆菌
高敏药:庆大霉素、阿莫西林;中敏药:红霉素、氯霉素;低敏药:卡那霉素、链霉素。
两种分离菌均对庆大霉素和阿莫西林高度敏感, 均属高敏药。
6 综合治疗
6.1 抢救疗法
选用生理盐水清洗病重鸡眼部, 然后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6.2 大群治疗
对该鸡群选用庆大霉素和阿莫西林, 庆大霉素按8万单位/千克水的量;阿莫西林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 一天两次, 连用3~5天。夜间饮用拜固舒加强体质和营养。
6.3 严格消毒
对鸡舍内及周围环境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消毒剂消毒, 做到交替使用并仔细认真。
6.4 配合措施
立即淘汰、深埋病死鸡, 并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鸡舍内外环境卫生。
该鸡群发生疫情后, 立即采取上述综合性应急防控措施, 控病效果明显, 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病情立即得到缓解, 病鸡不再出现死亡, 鸡群亦不再出现病鸡, 不到7天, 鸡群恢复正常。
7 体会
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均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不仅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水中, 亦存在于动物体表和消化道中。一般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因此, 这次鸡群疫病的发生, 与饲养的环境、营养、体质均密切相关。
现场调查, 该鸡场引进的这批鸡中弱雏较多, 鸡舍卫生条件较差, 病初注射卵抗时一针多羽, 是导致这次疫情发生和加剧的主要诱因。
兔脓肿型葡萄球菌病 第7篇
1 临诊症状
部分病兔的耳根和大腿部皮下有杏仁大到核桃大数量不等的硬性结节或软性肿胀, 有的引起皮肤红肿, 软性肿胀破溃后流出白色脓汁。许多病兔呼吸困难, 体温升高。有的迅速死亡, 有的病程达1个多月, 食欲减退, 消瘦、被毛无光泽, 精神沉郁。发病兔多为青年兔和成年兔。
2 病理剖检
切开皮下脓肿后有乳白色脓汁流出。剖检肺、肝脏、肾脏等器官有绿豆大到枣大小不等的脓肿, 部分脓肿有包膜。尤以肺部脓肿较多, 有的形成坏死灶。个别兔半个肺都已化脓。心脏、肝肾有点状出血。
3 镜检
取内脏器官脓汁和血液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单个, 成双或短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小球菌, 个别呈葡萄串状排列。
4 治疗
皮下脓肿切开排脓, 用0.2%高锰酸钾冲洗, 涂以碘酊, 并注射青霉素治疗, 结合兔场消毒, 部分病兔得以康复。
5 小结
5.1 经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和显微镜检查诊断及兔葡萄球菌病感染。
此次发病特点是引起兔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发生脓肿。
5.2 分析此次发病原因。
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治 第8篇
1 流行病学调查
某鸡场在山坡上饲养两群当地麻鸡, 3月龄和2月龄各500羽, 采用地面加网上饲养方式, 前期生长良好, 当饲喂了几天劣质玉米加工的饲料后, 鸡群陆续发病。现场调查还看到鸡场周围经常有鹰俯冲鸡群, 有零星被其叼走咬死的鸡只。
2 临床症状
两群鸡以2月龄鸡发病严重, 有近三分之一蹲伏着两翅着地, 厌食, 精神沉郁, 嗜睡, 羽毛无光泽, 肛门周围被黄色稀粪粘附。典型症状为单只附关节肿胀, 局部热痛, 跛行。喂食时仍能采食, 饮水。但采食饮水困
难, 逐渐消瘦衰竭。
尸体消瘦, 附关节皮下红色胶冻样, 滑膜增厚, 关节腔内有浆液粘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脾略肿, 肝表面有黄色坏死灶, 肠粘膜潮红、肿胀, 直肠内充满黄白色稀粪。
但值得注意的是, 使用磺胺药物一般不要超过5天, 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此外, 为了防止继发感染, 可以配合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都有一定的疗效。
2.2鸡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病是由鸡毒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但支原体能够引起鸡群发病,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或者说必须在多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 才可能发生。因此, 在日常养鸡生产中, 为减少本病的发生, 应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 消除一切不利的外界因素。
2.2.1鸡群发病主要的表现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 传播慢, 病程长。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 如没有继发感染死亡率低。解剖后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有的还出现卵黄性腹膜炎的病理变化。多数情况下该病出现在多种疾病发生的过程中, 因此, 死亡鸡只解剖后的病理变化还可见到原发病的变化。
2.2.2防治
本病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由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 因此预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在预防工作中, 首要的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 夏天做好防暑降温, 冬天做好防寒保暖, 同时做好鸡舍的通风, 给鸡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条件。
该病一旦发生, 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 改善环境。这样其它脏器萎缩。
4 诊断
无菌采集心血、肝、脾病料, 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 37℃恒温培养24小时, 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 时间稍长则营养琼脂上的菌落逐渐变成金黄色, 鲜血琼脂上的菌落较大周围产生β溶血。取典型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葡萄球菌。药敏实验结果为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高敏。
5 治疗
全群用0.1%阿莫西林粉拌料, 连用5天;重症鸡因不食少饮, 采用青霉素2~4万单位或庆大霉素5000单位注射, 每天2次, 连用5~7天。地面网上垫新沙土并用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料槽、饮水器彻底清洗消毒。换全价饲料。鸡场罩上遮阳网防止鹰袭扰鸡群, 经以上措施鸡群逐渐恢复健康。
6 小结
这起因劣质饲料引起的鸡群葡萄球菌病爆发, 应该引起广大养殖户的关注。动物群发性疾病大都因饲料品质差, 营养不全而导致的, 严重的甚至引起大批死亡, 想省钱反倒赔了本。另外, 家禽始终处于鹰的侵袭恐惧中, 造成强烈应激, 也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对其它疾病易感性增强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加强鸡场环境的生物安全防范。
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有其他的病毒性疾病发生, 则以控制病毒性疾病为主。同时, 为了防止本病的继发感染可适当地投药加以控制。
3小结
肉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治 第9篇
无极县一养殖户进肉雏鸡2000只饲养至20日龄, 鸡群开始发病。病鸡食欲下降, 拉稀、瘫痪。使用林可霉素、多维素速补-16等药物, 未收到很好的疗效, 遂到笔者处就诊。
2 临诊症状
脐炎, 卵黄和液体从脐孔流出, 致使绒毛变色和缠结。少部分病鸡跗关节肿大。死亡鸡为消瘦、衰弱, 不能进食或被践踏所致。病鸡多表现为站立不稳, 跛行。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鸡内脏无明显病变。主要病变部位在股骨头, 有黄色豆腐渣样干酪物, 腔内有黄白色分泌物, 骨髓出血、坏死。患脐炎的病雏可见卵黄囊增大, 内容物呈红黄色, 质地如水样或内混絮状物。部分病鸡皮下有胶冻样渗出物或破溃。
4 实验室诊断
取发病鸡关节骨髓接种营养肉汤和霉形体肉汤。经恒温箱37℃培养24小时、96小时肉汤变混。经纯化鉴定, 镜检为典型葡萄球菌。
5 诊治
5.1 全场清理旧垫料、消毒、换上干燥的新垫料。
5.2 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混饮, 连用四天。
5.3 肠胃舒 (主要成分:炒山楂、白术、黄芩、何首乌等) 、厌氧菌克 (主要成分:甲砜霉素) 拌料。
经过以上措施5日后除病弱雏鸡淘汰, 鸡群无新患病鸡出现。
6 小结
6.1 葡萄球菌多以败血型为主, 此病例病鸡以
骨髓炎型为主要表现, 故鸡群出现瘫痪、跛行不要简单地判断为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或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脑脊髓炎。确认要以实验室诊断为最终结论。
6.2 孵化后期操作不善, 脐带愈合不良, 为细菌传入提供了通道。
羊链球菌病的防治 第10篇
(一)发病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山羊次之。病羊和带菌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多发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特别是在天气严寒或大风雪以后,发病和死亡数量显著增加,本病在新疫区危害最为严重。
(二)临床症状。病羊体温升高,以呼吸异常困难、咽喉部及下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间有咳嗽,流浆液、脓性带血鼻液(呈铁锈色)。结膜充血发绀,粪便松软,带有黏液或血液。眼睑、唇部、面颊及乳房肿胀。病死前常出现磨牙、呻吟及抽搐现象。
(三)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病变为主,尸僵不明显,胸腔积液,各脏器广泛出血,尤以大网膜、肠系膜等部位明显。肺水肿、气肿、实质出血,呈大叶性肺炎变化。胆囊肿大。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肾肿大。各脏器表面常覆有丝状黏稠的纤维素样物质。
(四)防治措施
1发病后,对病羊和可疑羊分别隔离治疗,场地、器具等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2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万~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或肌注10毫升10%磺胺噻唑。每日1次。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氪苯磺胺4-5克灌服,每天2次,连用3天。
3高热者每只用30%安乃近3毫升肌肉注射,病情严重食欲废绝的给予强心补液,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安钠咖5毫升,维生素C5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天。
鸡葡萄球菌病的诊治 第11篇
1 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 可感染多种动物, 引起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雨季、潮湿时节发生较多。损伤的皮肤黏膜是葡萄球菌的入侵门户之一。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雏鸡的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2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萎顿, 不愿活动, 食欲下降, 部份病鸡下痢, 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胸腹部和大腿内侧浮肿, 有血样渗出液, 外观呈紫色或紫褐色。病鸡在发病后2~5 d死亡。部份病鸡多个关节发生炎性肿胀, 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病鸡跛行, 不愿站立或走动。
3 病理变化
病鸡胸部、前腹部羽毛稀少或脱毛处, 皮肤呈紫红色, 皮下充血, 呈弥漫性紫红色或黑红色, 积有大量胶冻样红色或黄红色水肿液。胸腹部甚至腿内侧见有散在出血点或条纹。肝脏和脾脏肿大, 呈淡紫红色。病程长的可见白色坏死灶。关节肿大, 滑膜增厚, 充血或出血, 关节囊内有或多或少的浆液。或有浆液性纤维素渗出物。
4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情况, 可以做出初步诊断。采用病鸡血液作病料, 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到大量葡萄球菌。同时对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从而确诊为鸡葡萄球菌病。
5 防治
5.1 发病后, 立即挑出病鸡, 隔离喂养, 搞好鸡舍内外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5.2 对无明显症状的鸡, 在饮料中添加营养强化剂速补康[1 000 mg/ (kg饲料) ], 连用7 d。
5.3 对于病重的鸡用红霉素按35 mg/ (kg体重) , 分早晚2次肌注, 连注2 d, 效果显著。病鸡用泰乐菌素按25 mg/ (kg体重) , 配成0.05%的药液饮水, 在饲料中添加维多康[1 000 mg/ (kg饲料) ], 连用5 d, 1 700只病鸡恢复健康。
6 小结
6.1 葡萄球菌病是一种环境性疾病, 预防该病应作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
葡萄球菌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