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过程范文
烹饪过程范文(精选5篇)
烹饪过程 第1篇
1 食物原料中营养素流失形式
流失是指在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作用下, 部分营养素通过蒸发、渗出或溶解等途径而流失, 蒸发是指在烹饪加热过程中, 食物原料中的水分在高温作用下蒸发而导致部分营养素的外溢流失。渗出是指食物因冷冻或切配后, 细胞结构遭到破裂, 造成部分汁液渗出, 特别是添加食盐后, 改变了原料组织中细胞间隙的渗透压, 导致细胞内汁液渗出, 部分营养素也将随汁液而外溢。此外, 原料在洗涤、浸泡和烹饪过程中, 部分营养素会溶解在水中和汤汁中而流失, 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最易受到损失。例如:小白菜先洗后切立即测定, 维生素C无损失, 切后冲洗2分钟, 维生素C损失8.4%;切后浸泡5分钟, 维生素C损失14.1%;浸泡30分钟, 维生素C损失23.8%。
2 常用烹饪措施对食物营养素的破坏作用
破坏是指因外界环境的影响, 食物原料中的某些营养素的物理结构或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降低或失去对人体的营养价值, 甚至转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使营养素遭到破坏的因素主要有高温、化学、生物、氧化和辐照等作用。
2.1 高温对食物中营养素的破坏作用
2.1.1 高温对食物中蛋白质的破坏作用
一般加热时, 蛋白质分子内部获得能量发生变性, 造成蛋白质空间构象破坏, 分子肽链松散, 变性的蛋白质粘度增加, 溶解度下降, 易受蛋白质的分解酶作用, 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焦化, 生成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含酰胺键的化合物, 同时产生致癌物质杂环胺类化合物。此外, 在高温作用下, 蛋白质还能与碳水化合物之间发生碳氨反应, 引起食物的褐变, 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
2.1.2 高温对食物中维生素的破坏作用
食物原料在高温烹制过程中, 不耐热的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易被破坏而损失, 其损失率的大小与所采用的烹制方式有关, 采用高温短时的加热方式 (如旺火急炒、沸水焯水、氽、与涮) 烹制时, 维生素的损失率比长时间加热的烹制方式 (如煎、炸、熏、烤、炖、煮等) 要低一些。例如:叶菜类旺火急炒, 可使维生素C的平均保存率为60-70%, 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76-96%。对小型的无骨动物性原料上浆挂糊后旺火热油快速加热成熟, 多采用爆、炒、溜等方法, 同样也能降低原料营养素的损失。如猪肉切成丝, 旺火急炒, 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为13%, 维生素B2的损失率为21%, 维生素PP的损失率为45%, 而切成块, 用文火炖, 则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为65%, 维生素B2的损失率为42%, 维生素PP的损失率为75%。
2.1.3 高温对食物中脂肪的破坏作用
脂肪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热分解、热聚合和热氧化作用。食物原料中的脂肪在烹制时遇高温发生分解, 会生成一些醛和酮类化合物, 具有挥发性, 散发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刺激人体的眼、鼻、喉, 影响人体健康。脂肪的热聚合作用产生的聚合物如被人体吸收, 则具有很强的毒性。例如豆油180℃加热64小时, 聚合物含量可达26%。脂肪发生热氧化反应时生成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 而自由基是导致人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主要因素。
2.2 化学因素对食物中营养素的破坏作用
烹饪过程中某些化学因素也会造成营养素的损失破坏, 如添加的食用碱, 可使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受到破坏。例如配菜不当时, 将含草酸丰富的食物与高钙食物搭配时, 两者之间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被人体吸收的草酸钙, 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率。
2.3 氧气对食物中营养素的破坏作用
食物原料在切配过程中, 加大了原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维生素C、B2、B6、B12、A、E和叶酸等对氧气十分敏感, 均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4 辐照对食物中营养素的破坏作用
辐照对维生素有一定的影响, 维生素C对辐照很敏感, 其损失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B族维生素中维生素B1最易受到辐照的破坏, 脂溶性维生素对辐照的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
此外, 食物中的生物因素会导致营养素的破坏损失。如贝类、淡水鱼中的硫胺素酶、蛋清中的抗生物素酶, 在动物宰杀和食物切配后, 这些酶类会使相应的营养素的分解而损失掉。
3 为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原料的营养素, 烹饪中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3.1 科学洗涤与切配。
对食物原料进行初加工时, 避免长时间清洗或浸泡食物原料, 对食物原料进行先洗后切, 力求做到现洗现切, 现切现制, 现制现吃。
3.2 科学把握烹饪温度和时间。
在烹制过程中, 尽可能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食物, 烹饪时油温最好控制在150℃以下。
3.3 掌握添加食盐的时机。
炒制热菜时应在起锅前加盐, 凉拌菜肴应在食用前加盐调制。
3.4 选择科学的烹制方法。
蔬菜类原料宜采用旺火急炒、快速焯水等方法烹制, 而不宜采用煮、炖、焖等低温长时间加热的方法烹制, 肉类原料不宜采用高温油煎、炸、熏、烤等方法, 而用蒸、煮等以水为传热介质的方法为宜。
3.5 注意烹制时食物原料成分间的化学变化。
高钙类食物不宜与草酸含量丰富的食物搭配, 蛋白质类食物不宜与鞣酸类食物搭配, 烹饪过程避免加碱和其他会破坏营养素的物质。
3.6 食物原料在烹制过程中要进行避光、避氧保存。
参考文献
[1]秦川等.加工肉制品中杂环胺的检测方法及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 2013:34 (3) 121-126.
[2]许成.《饮食营养与卫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119-130.
[3]阚建全.《食品化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46-63.
[4]郑民.《烹饪化学》[M].科学出版社, 2012:102-136.
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营养成分的保护 第2篇
一、初加工要合理:烹调的初加工主要包括宰杀、摘剔、洗涤、剖剥等。在初步加工时要尽可能保存原料的营养成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一般的鱼初加工时须刮净鱼鳞,但新鲜的鲥鱼和白鳞鱼则不可刮去鱼鳞,因为,它们的鳞片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加热后熔化,可增加鱼的鲜美滋味,鳞片柔软且可食用。各种食品原料在烹饪前都要洗涤,洗涤能减少微生物,除去寄生虫和泥沙杂物,但洗涤也要合理。如米的淘洗次数不宜过多,不要用流水冲洗,不能用热水淘洗,更不可用力搓洗。各种蔬菜应在改刀前清洗,这样可减少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流失。
二、切配要科学:大部分的烹饪原料都必须改刀切配后方可烹调和食用。切配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原料的营养价值的得失,若将原料切得过碎,则原料中易氧化的维生素就损失得多些,这是因为蔬菜切得碎,很多细胞膜被破坏,氧化酶与水和空气的接触面就增加,从而加速维生素的氧化。如小白菜,切段炒后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31 %,而切成丝炒后损失率为51 %。另外应现切现烹,现做现吃,以保护维生素少受氧化而损失。对烹调原料切配的数量要估计准确,若一次切配过多,不及时烹调或食用,则会使原料的维生素氧化,且放的时间越长,其损失就越大。因此要保存原料的营养素,必须讲究科学地切配和切配后及时烹调,及时食用。
三、焯水要适时:焯水可使蔬菜类色泽鲜艳,味美脆嫩;可使肉类排出血污,除去异味;也可调整不同性质原料的加热时间,使其与正式烹调时成熟时间一致。但食物原料在焯水操作处理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掌握好成熟度,一般以火大水沸,加热时间宜短,操作宜快,原料分次下锅,沸进沸出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减轻原料色泽的改变,同时可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如蔬菜原料含有某些氧化酶易使维生素C氧化破坏,而氧化酶仅在50 ℃~60 ℃时活性最强,温度在80 ℃以上时则活性减弱或被破坏。原料焯水后切勿挤去汁水,否则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大量流失。动物性原料也需用旺火沸水焯水法,因原科骤受高温,会使蛋白质凝固,从而保护营养素不致外溢。
四、要以糊浆保护:烹饪原料经上浆挂糊,可使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外壳。首先使原料中的水分和营养素不致大量溢出;其次可避免营养素更多氧化;還有,原料受浆糊层的保护,因传热间接,不会因直接高温而使蛋白质变性过甚,又可使维生素少受高温分解破坏。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仅色泽好,味道鲜嫩,营养素保存得多,而且消化吸收率也高。
五、烹调法要得当:我国的烹调方法繁多,为使原料中营养成分少受损失,尽量选用较科学的方法如蒸、煮、熘、炒、爆等。因这些烹调方法加热时间短,可使原料中营养素损失大大降低。如猪肉切成丝,旺火急炒,其维生素B1的损失为13 %、维生素B2为21 %、维生素PP为45 %;而切成块用文火炖,则维生素B1损失率为65 %、维生素B2为41 %、维生素PP为75 %。特别是叶菜类蔬菜用旺火急炒的方法,可使维生素C的平均保存率为60 %~70 %;若用小火烹调,其营养素就会遭到氧化而大大流失。
六、可适当加醋:许多维生素怕碱不怕酸,在菜肴烹制过程中,适当放些醋,除能增加鲜味、解腻去腥外,还能使维生素少受破坏,也可使食物中钙质分解,同时还能起到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七、勾芡保护:勾芡是指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的一种方法。原料在加热过程中,部分营养成分流失在汤汁中,勾芡可以使这些营养物质裹在原料上,达到充分利用营养素的目的。另外,维生素C在加热过程中极易氧化,淀粉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多酚类与原料中的金属离子络合,生成一种新的络合物,这种物质对维生素C的分解酶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勾芡不仅使汤汁浓稠,与菜肴融和,既味美可口又保护了营养素。
烹饪小窍门 第3篇
2.用淀粉上浆的肉丁、肉片等, 在滑油时容易粘连, 如果上浆后拌入凉的植物油, 就不会出现粘连了。
3.烧茄子时, 先将切好的茄块放在阳光下晒一会, 晒至茄块有些发蔫, 过油时茄块就容易上色而且省油。
4.炸花生米前, 将花生米用清水或盐水浸泡10分钟, 然后再炸。这样炸出的花生米又香又脆, 久放不软。
5.炒豆腐时, 可先把豆腐切成块, 在开水里煮一会儿或蒸一会儿。这样处理过的豆腐炒时不容易碎, 成菜时形状美观。
6.做拔丝菜的关键是熬糖的火候, 其最佳火候是糖液稍变黄, 而且发泡时。
7.煮豆馅时, 应该一次加足水, 不要搅锅, 否则豆馅会糊锅。
8.做枣泥馅时, 将枣洗净放在案板上, 用刀背一拍, 枣核就取出来了。
浅谈烹饪教学 第4篇
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更新, 烹饪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也对烹饪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烹饪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烹饪教育需要坚持实践第一。这是由烹饪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相连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对于烹饪的教学, 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烹饪的基础知识以外, 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不断地指导他们进行练习, 增强其熟练程度。
第二, 烹饪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烹饪教学经历过三种形式, 即以师带徒、短期培训、学术教育。现在这三种形式并存着, 对于学术教育又包括等级教育, 可分为高等和中等两种级别。由于学术教育起步晚, 又因为烹饪教学需要的设施和程度都是非同一般的, 这就导致了烹饪教育的方式复杂而多样。例如示范讲授法、实验室实习、名师表演法等各种形式。
第三, 烹饪教学原则具有多元性。烹饪教学除了遵循一般学科的教学原则以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需要遵守, 例如必须要做到在继承中国烹饪精华的同时, 还要懂得发扬创新的精神;做到在精心讲解的同时, 注意与练习做到经常性的结合;当然还应该注意将知识的统一性和技艺的地方性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 还要懂得教育学生。
第四, 烹饪教学条件具有制约性。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各个地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又存在着差异, 这就决定了烹饪技术也是不一样的;另外, 由于天气存在经常性的变化, 所以教学的时候需要在最佳的季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烹饪教学来讲, 它的难度不亚于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它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前做好调研和准备工作。只有把功课做足了, 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胸有成竹, 才能够做出美味的大餐。
二、烹饪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 学校应该改善烹饪教学的条件, 为其提供应有的教学设施, 并定期地对实践教学的设备进行升级更换;另外, 学校还应该优化烹饪课程的设置, 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突出其重要性。第二, 作为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因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很高深的专业技能,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除了重视教师烹饪学历之外, 还要注重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这可以通过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来实现, 当然教师也可以申请挂职, 亲临一些酒店厨房, 随时了解烹饪市场;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丰富教学方式, 如果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评分的机制, 意思是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菜品的制作之后, 教师按照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点评, 这样不仅给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让学生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知道如何去改进。第三, 学校还要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去校外实习的基地和机会, 与此同时, 通过这种合作, 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听取烹饪大师讲座的机会, 也可以让其进行厨艺的表演, 这种方式强化了烹饪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将实习教学环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并缩短了学生上岗的适应期, 应该说是一个校企双赢的结果。
其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当然需要教师的努力。第一, 要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列为重要任务, 因为一切的创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作为烹饪教师, 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这是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些表象进行比较和点评, 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二, 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当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时, 自然会产生创新的思维。所以在烹饪教学中, 教师要懂得怎么样去设置问题,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想尽各种办法激起学生的疑问, 同时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引发起来。例如, 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比较时设置问题, 也可以在学生阅读时设置问题, 还可以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设置问题, 等等, 这些设置问题的方法就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第三, 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不能够进行打击, 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切实际时, 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 使其更加的和实际相切合。
最后,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管对于哪种学科的教学, 都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教育, 还要包括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对于人来说, 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支撑点, 例如思维、心胸、心态、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所以说对于烹饪的教学,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作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授讲的时候, 要时刻强调和突出以人为本, 告诫学生食物是给人食用的, 稍有不当就会对别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伤害, 同时自己也会受到制裁。要教会学生对于烹饪材料的科学保管, 要让学生懂得要禁止使用已经变质的食物和原料, 还要让学生懂得各种原料和食材的搭配, 防止搭配错误导致他人食用时产生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的时候, 一定不要使用不合格或者是已经变质腐烂的食材, 以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第二, 烹饪是公认的一门艺术, 处处渗透着美, 表现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生活美。正是由于这几种美的存在, 当客人在食用食品时, 其实是在享受美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崇高的审美理想以及正确的审美情趣, 并不断地完善, 让学生能够在这种影响下自觉地参加审美活动, 并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自我, 逐步地让学生有审美知识和修养的培养趋势和习惯。教师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和大自然进行接触, 欣赏它的美丽, 让学生能够使自己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中, 有利于使学生在今后的烹饪事业中懂得去创造美。第三, 教师要呼吁学生懂得环保, 强化他们对此的意识, 不断地灌输他们要懂得绿色烹饪;保护野生的动物, 进行文明烹饪, 坚决地反对杀戮。
综上所述, 烹饪教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除了要遵循各个学科都要遵循的原则之外, 还要遵循其特有的规则。不管烹饪学科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 都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发展。
摘要:烹饪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本文就其特殊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烹饪教育需要坚持实践第一, 烹饪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烹饪教学原则具有多元性以及烹饪教学条件具有制约性。注意的问题包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烹饪教学,特殊性,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冯磊.关于烹饪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创新思考[J].企业导报, 2011, (8) :223-223.
[2]李军, 蒲春芳.烹饪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J].神州, 2012, (082) :94-94.
[3]龚一旭.浅谈烹饪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04, (6) :30-30.
[4]付岩.谈烹饪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 (2) :022.
“数学大餐”需要精细“烹饪” 第5篇
一、对食材精挑细拣
食必求精,是我国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特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的就是在切制以及烹饪过程中力求精细,追求色香味俱全。而这前提是,需要精选食材,尽量在加工过程中保证原汁原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需要尊重教材,尽量挖掘教材的精华,而不是做教材的奴仆,一切照搬。这种不加选择的整合教材,必然会让整个烹饪过程失去韵味。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像大厨烹饪前精选食材般,在前置性学习中要善于在“精细”处下工夫。
比如,针对第10册教材中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按照一般程序,应该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单位的旧有认识,呈现例2通过小组合作在图形里涂上相应颜色,然后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分类,进行思考,逐步明确真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关系。这节课,笔者没有按照传统,而是打破常规,对教学流程进行了适当调整,把例2的直接出示,也变成了分步实施。第一步,出示已经涂色的圆,明确对应的分数,引导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第二步,出示与例2一样的圆,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涂色;第三步,根据要求涂色,怎样通过具体的涂色表示不同的分数。结合假分数思考,怎样涂?如果能,应该怎样涂色?(教师提示:当一个圆不够时,应该怎么办)
在这三个步骤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在逐步认知中,循序渐进地突破“一个圆”的概念,来理解假分数中“1”的真正含义,从而有效避免了过去教学中学生容易直接把几个图形整合在一起就看作“1”的错误认识。由此,我们认识到,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运用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从感知表象对抽象概念进行概括,直到所授的概念建立起来。这个过程,真正解决了教学中、教材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抽象与学生萌芽思维之间的矛盾;这个过程,也必然为学生的思维萌芽及其发展夯实根基,也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起到预设效用。
二、烹饪过程要精雕细琢
烹饪过程,就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这个过程讲究的第一是刀工,第二是火候。这两点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同样的食材,经不同厨师的手,特别是经过不同的刀法切挑,就会呈现不一样的形象,不一样的火候更会得出不一样的味道,甚至还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由此可见,刀工与火候,是一桌盛宴的关键点。同样,具体到数学课堂上,教师也要学会真正练好“刀工”,把握“火候”,从而真正让数学课堂成为一种重在享受过程的艺术。
比如,针对“约分”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约分的过程,从而最终真正理解约分的意义。
1.感受分数的“变”。出示例子:你能把1218这个分数,变成一个和它相等的但是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吗?投影显示要求:(1)把变化后的分数写下来,尽量多写几个。(2)比较变后分数与原来分数大小是否相等。(3)比较变后分数分子、分母与原来相比,是否有变化。(4)小组交流,说说变后分数是怎样变出的。
2.理解约分概念。学会观察、交流,摆弄出的分数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教师解题,告诉大家这种变的过程其实就是约分。然后让学生思考“约分具体需要哪些要求”,接着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约分过程,从具体分数的约分思考得出一般规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巧妙“偷换”概念,把约分换成让学生学会变,并且变出一个和它大小相等,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出示了例题“变分数”的要求后,还明确了具体要求以及合作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放矢,更有实效。而教师则可以具体参与其中,不仅参与学生活动过程,给予他们点拨,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具体观察中,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感受具体“变”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再从实例到具体抽象的概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子、分母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最简分数概念。在这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刀工,更是体现了教师对整个课堂节奏火候的把握,既突破了难点、重点,更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合作的形式得出具体的结论。
三、烹饪结果需要色香味俱全
烹饪不仅仅是刀工、火候问题,更多的仍在于调和与搭配。厨师在做菜时,不仅追求过程,更拼结果,即菜需要色香味俱全。为此,他们讲究搭配,讲究主料与佐料的搭配,讲究器具与菜肴的搭配。这种精益求精的过程,恰恰体现了一种餐饮文化。毕竟食品造型美观,多姿多彩,悦人之目;气息芬芳香馨,诱人之鼻;口味调和适宜,鲜美爽口,引人食欲。虽然数学学科是一门相对枯燥、乏味的学科,但是只要教师讲究调制,做到色香味形和谐统一,那么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样可以上升到课堂教学艺术。
比如,针对《约分》一课中,笔者曾设计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我和悟空比本领”;活动二:“我学悟空变分数”;活动三:“我和悟空打擂台”。
其中具体擂台又分为三场,分别是:第一场,“火眼金睛”(对错判断);第二场,“原型现露”(把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的约成最简分数);第三场,“大显身手”(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对孙悟空这一人物非常熟悉,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引入孙悟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更容易激发兴趣,毕竟是让他们与神话人物进行比较。因而,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这节课我们就来和悟空比一比,也来创造一变,变分数!”通过教师具体“烹饪”,不仅体现了追求数学课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让整个过程充满乐趣,充满色香味,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追求的合作、自主与探究。
针对我国饮食烹饪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调和”。同样,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学会如厨师烹饪般讲究“五味调和”,不仅调和教材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需要调和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努力调和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尽量让整个课堂呈现一种诗意文化。
烹饪过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