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精选8篇)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1篇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确立“减少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跌倒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消化道出血;预防跌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21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本科应用品管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 品管圈小组人员由本病区9名护士组成。选出圈长、辅导员各1名,由病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每月召开圈会并有相关的活动记录。
1.2 现状把握 本院从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其中3例跌倒发生在卫生间上厕所时,2例跌倒发生在外出检查时,另1例发生在康复期卫生间洗澡时;跌倒造成门牙磕损1例,手部擦伤红肿1例,其余4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后果。
1.3 寻找问题根源 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从人、方法、环境、其他等方面绘制鱼骨图[2]:①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无家属陪护、遵医行为差;医务人员宣教不全面、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疾病缺乏预见性。②评估宣教缺陷: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不准确,无专科跌倒评分表;宣教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宣教方式单一:无专科防跌倒宣教指引,无专科防跌倒流程;高危人群未重点交接班;未重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③病房环境不佳:地面不防滑、卫生间无防滑垫;地面潮湿,无警示标识。④其他:应用镇静、利尿、降糖等药物。外出检查,未正确选择转运方式,未做好交接工作。
1.4 采取对策
1.4.1 人员培训 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理解,遵医行为差。加强护理人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风险的动态评估能力。提高护士责任心,发现跌倒隐患及时处理。
1.4.2 改善工作流程 完善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规范。设计消化道出血患者专科跌倒高危评估单。规范并细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防跌倒、晕厥工作流程,使用屏风、床隔帘,保护患者隐私。对无家属陪护及高危跌倒患者重点交班需绝对卧床的发放床上大小便温馨提示。
1.4.3 改善环境 将病房及走廊的地面换成防滑材料,阴雨潮湿天气加用除湿风机吹干地面,保持地面干爽;在卫生间、茶水间加装防滑垫;在容易发生滑倒的地方(卫生间、楼梯口)加贴“小心滑倒”标志。一旦地面有积水,则在积水旁摆放“小心滑倒”标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2014年10月~2015年
5月,本病区消化道出血患者315例,发生意外跌倒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讨论
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般饮食受到限制,并较长时间在床上休息,身体素质不如常人。加之部分为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脑梗死等多种疾病,容易在医院中出现跌倒情况,造成患者损伤,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因此,通过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实施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十分重要。品管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解决某一问题,自发而组成的小组,解决关键问题,以提升工作绩效。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4]。由于品管圈是全员自动自发组织,激发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通过品管圈活动,成员之间形成“勤思考、找原因、学技术、齐交流”的风气。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品管圈活动就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找出问题,并针对要因制定实施对策,不断改进,制定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工作指引[5]。最终将成果标准化,应用于工作之中[6]。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改善院内环境,营造防跌气氛,通过人员培训、优化工作流程、环境改善及正确评估患者等方式,逐步找出适宜的预防措施,切实地解决问题。
本次研究发现,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实施措施后,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χ2=6.32,P<0.05)。由此也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成效。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解决针对性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2] 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7,7(7):9-11.[3] 任道琼,徐家喜,杨晓燕,等.品管圈活动在肿瘤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杂志,2014(3):61-64.[4] 黄巧,魏丽君,卢少萍.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现代医院,2014,14(11):126-128.[5] 朱晓敏.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1):1118-1119.[6] 林文君,郑珍香,吴君芬.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86-89.[收稿日期:2016-03-29]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血液透析室内部6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4.0%)较活动前(9.7%)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每一位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低血压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过程中的低血压(l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5%-50%【”。其表现为血压值与透析前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 mmHg(lm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90 mmHg以下。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眼花、打哈欠、出汗、胸闷,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脉搏细数。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IDH直接影响到透析的充分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增加透析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品质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这个小团体,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称为品管圈浯动【4】。我院血液透析室2011年4月成立品管圈,确立了“降低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方法
1.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血液透析室6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2名,由1名本科学历的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第2次圈会上投票确定“救生圈”为圈名,其寓意是护士以净化血液为天职,用爱及关怀守护在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身边,使每个生命因爱而延续,并制作了圈徽。
1.2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相似性分类成亲和图,再采用评价法对亲和图所总结出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6人平均分为该方面实得分,4项实得分之和为该问题总分(见表1),最终确定“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定了活动计划。
1.3现况把握 圈员详尽列出了IDH原因,收集2011年4月25日-5月24日IDH的发生情况,当时血液透析患者58例,共计透析598次,发生IDH58次,发生率为9.7%,具体原因见表2。
根据查检数据表明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透析前口服降压药,患者心功能不全、使用高温低钠透析是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80/20原则【4](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两者,故本圈改善的重点是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
1.4 目标设定通过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每月低血压发生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一改善值=现况值一(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该案例的圈能力应为100%,但由于本圈是第1圈,考虑实际情况,将圈能力下降为66%。改善重点即超滤过多过快(60.3%)与透析中进食(20.7%)的累计百分比(81%)。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即将每月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降至9.7%一(9.7%x81%x66%)=4.5%。
1.5解析明确目标后,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进行展开,对超滤过多过快采用鱼骨图手法从体质量增加过多、干体质量设置过低、透析治疗时间缩短、护士设置错误4个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将所有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得出主要原因是体质量增加过多方面:患者饮水过多、护士具体指导不到位:干体质量设置过低方面:患者衣物更换、称重时护士不在场、称重后末及时记录。对于透析中进食引起低血压分析有护理人员未认识到进食的影响、对患者的宣教不到位、进食的时间选择不正确、食物选择不合理4个要因。2011年6月1-15日对血液透析患者IDH发生次数及原因再次进行调查,做真因验证,经认真查检后得出5个IDH的真因:缺乏相关的宣教资料;健康教育不到位;称重流程不合理及执行不到位;透析中不合理进食;护患、医护沟通不到位。
1.6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共拟定6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1.6.1 制作血液透析并发症——低血压患者防治手册手册采用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折页方式,从IDH危害、发生率、临床表现、引起原因、如何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重点突出饮食指导,将饮食的原则、3餐的安排及食物的替换、如何计算及控制水、钠的摄入、饮食的禁忌等作详细的描述。
1.6.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IDH的相关知识,在发放防治手册的同时,做好口头宣教。特别对老年、理解力较差的患者不厌其烦、不断强化,使他们真正理解。在下一次血液透析时作评估,掌握患者的实际饮食、饮水情况,及时更正一些误区,必要时做好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在家属的协助下改变饮食习惯。对遵医嘱行为差者,可由医生协助指导,并请其他遵医嘱行为好的患者作言传身教,同病相怜患者之间的沟通更有效。1.6.3落实责任制护理将患者分为7组,每组8~10例,每位护士负责1组患者,同1组患者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透析,护士每天分管的患者数3~4例,3个月轮换1次。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每次血液透析前都需运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护理诊断,据此制定当次护理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
1.6.4修改称重流程,严格执行将称重流程重新修改,更细化、更合理。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的称重必须有护士在场,护士长合理排班,专人负责称重。称重前询问并检查衣物更换情况,对衣服不一致的需称量衣物重量,所带食物也需称重,有需要者先如厕,以减少称重误差的发生。设计专用记录本,称重后及时记录,保证称重的正确性。
1.6.5避免透析中进食指导患者血液透析前就餐时增加就餐用量,避免透析中进食。如因时间安排问题,透析过程中需进食者,可指导患者进食面包、馒头等于食小点心(进食量约50 mg),等透析结束后再给予正常饮食。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选在血液透析开始后3h内,血压不高的患者尽量避免在血液透析3h后进餐,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当患者血压低于110/60 mmHg时,需劝导患者不要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餐。
1.6.6加强护患、医护沟通,合理设置干体质量 每次血液透析前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体质量、饮食、饮水、血压、睡眠、大小便等作全面的评估,特别对体质量增长过多或过少的患者和血压一直较平稳而近期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患者仔细询问其原因,并与医生及时沟通,重新正确评估干体质量,确定超滤量。2结果
2.1 有形成果 收集2011年10月1-31日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次数,当月血液透析患者67例,血液透析共计679次,发生IDH共计27次,发生率为4.0%,超过预期目标值4.5%。2.2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计算平均分,活动前上述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O、3.3、3.7、3.5、3.7、3.0分,活动后分别提高到5.0、4.3、4.0、4.8、4.8、4.8分。所有指标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和脑力开发方面。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问题,一直是肾脏病医生密切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和死亡率之间存在一种U形曲线的关系,即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6]。IDH的发生严重影响透析的超滤,导致透析不充分甚至不能正常进行透析,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病死率都有较大影响,是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指标[7]。我院血液透析室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每一位圈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学习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了IDH的发生,从而提高透析的质量和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其优势是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质量持续改进成为自发行为。当然,作为刚组建的新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圈能力的评估方面,由开始的满分到后来降至66%.显示出圈员信心的不足。另外,对于各种QC手法的掌握、过程的量化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4体会
4.1 强化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的能力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专业能力。护理部将护理文书书写及相关政策作为岗前培训内容,并鼓励护士参与文书的选择、实施与评价。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还针对临床责任护士专业能力的不同,加强对护士临床各项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文书的能力。
4.2促进医护合作准确记录内容护理活动与医疗活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统一体,护理文书的记录内容必须与医疗活动相一致,需要医护间多沟通。此外,涉及相关学科的记录内容,医护协作有助于记录的准确性。例如:为确保输血安全,护理部与输血科协作,在规范输血相关检验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的同时,规范了输血相关护理记录。
4.3加强监管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严格落实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责任护士对自己记录的内容负责;护士长对出入院病历每份审签、危重症患者病历每日审签,并抽查在科患者病历;质量管理科对提交后病历最后检查。质量管理科及护理部负责医院护理质量全面督导和管理,并将病历书写质星列入每月护理质量督导内容之一,严格监督检查。定期在护理质量分析会上讲评,不断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州:广东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开放床位450床, 全院共有护士358名。2012年跌倒患者15例, 男9例, 女5例;年龄25~91岁, <25岁1例, 60~70岁2例, 70~80岁4例, >80岁8例。所患疾病包括顺产后1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例, 高血压4例, 糖尿病2例, 多数患有2种或多种慢性病。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我院于2013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 圈名为“防跌圈”并设有圈徽, 由1名圈长、7名圈员组成, 护理部主任为辅导员。全体圈员从不良事件中寻找问题, 通过可行性、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评价主题, 最后达成共识, 确定“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分析现状:回顾分析2012年15例老年患者跌倒现况;随机调查250名临床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预防跌倒相关知识、评估技巧的知晓率。回顾分析2012年15例老年患者跌倒相关情况, 用柏拉图收集数据并分析其所占比例与累计百分比, 如图1。
制作《临床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认知情况调查表》, 调查250名临床护士对跌倒高危患者、危险因素、预防跌倒相关知识、评估技巧, 见表1。
设定目标:针对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值, 期望通过品管圈活动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0.095‰降低到0.057‰。设定理由:因本圈为第1个圈, 如目标设定太高, 完成困难, 圈员的积极性会被挫伤。结合实际情况, 将圈能力设为75%。根据品管圈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3], 目标值=现况值- (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 =0.095‰- (0.095‰×75%×80%) =0.038‰。
分析原因:圈员对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后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 通过护士、管理、环境和患者4方面找出发生跌倒的根本原因。 (1) 护士因素:跌倒发生原因及高危因素知识缺乏、不掌握患者平衡与活动能力评估技巧。 (2) 管理因素:防跌倒相关知识培训力度不足, 防跌倒的执行及监管力度不足。 (3) 环境因素:卫生间不平坦, 分上下层;病区防跌倒氛围不浓厚, 缺乏防跌倒宣教资料。 (4) 患者因素:患者依从性不足。
制订对策并实施:圈员针对原因, 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 然后评价对策的可行性、效益性, 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对策。
组织院内院外培训: (1) 派出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老年专科学习, 学习老年患者跌倒管理知识, 掌握评估方法与技巧, 回院后组织院内培训。 (2) 专题知识讲座:内容有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原因与对策;跌倒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邀请药学科分析与跌倒相关药物, 提高护士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度;跌倒事件案例分享。 (3) 分层级进行患者平衡与活动能力评估方法与技巧训练, 从护士长、护理骨干到临床护士, 人人掌握。先进行理论授课, 以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形式剖析评估时机、对象与方法;再到临床实践练习, 考核对5例患者评估技巧掌握程度。通过培训, 让每1位护士均熟悉评估方法与要求, 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能够评估其跌倒危险程度, 并将分值记录于护理记录单, 次日接班再评估1次, 以后每周评估1次, 在患者转科、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
健全住院患者跌倒管理制度, 加强监管: (1) 修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管理制度, 对跌倒的定义、分类、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评估方法及技巧进行详细说明。 (2) 制订《防跌倒护理指引》。 (3) 重新设计项目齐全、内容具体、填写简单的《发生跌倒个案登记表》。 (4) 药学科制订引起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常见药物查询表。 (5) 完善发生跌倒不良事件后应急预案与报告程序等。 (6) 加大监管力度, 护理部联合质控科定期考核科室护理人员对制度的知晓程度, 现场检查防跌倒措施的落实情况, 护士长夜查房增加对临床护士实施防跌倒制度的考核内容, 确保薄弱时段防跌倒制度的有效实施。
环境改造, 营造安全住院环境:旧住院病区的卫生有台阶, 分上下层, 在无法改变历史的条件下, 在上层台阶涂上荧光标识, 提醒患者注意;提供宽且有扶手有靠背的坐浴椅, 确保患者在卫生间洗浴时稳妥安全。
活化宣教形式, 加强宣教力度:建立住院患者跌倒告知制度, 完善告知内容, 对跌倒高风险者签署《住院患者高风险知情同意书》、不留陪人者签署《不留陪人责任书》, 明确患者与家属的职责, 让其主动参与医疗安全当中;在病区走廊两侧张贴“跌倒高危人群”和“防跌倒十知道”提示语及其图画, 印制和发放防跌倒知识小册子;跌倒高风险者在床头上挂“跌倒高风险”警示标识和《防跌倒护理单》, 动态评估患者得分情况。
统计学方法:对于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资料, 均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对于数据中的计数资料, 使用例数、百分率进行描述, 当进行组间比较时, 采用χ2检验。
结果
有形成果比较:品管圈活动结束后按衡量指标计算实施品管圈管理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0.037‰, 见表2。
无形成果比较:对圈员运用QCC能力、责任性、积极性、自信心、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由圈员8人以自评方式评分, 每项每人得分最高分5分, 最低分1分, 每项总分40分。得出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值-活动前平均值, 通过正负值来评价无形结果, 正值说明提高, 负值说明下降。结果表明, 圈员在品质管理手法、责任性、积极性、自信心、沟通协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均明显提升, 见表3。
讨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表2结果显示, 品管圈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P<0.05) 。表明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管理, 针对住院患者跌倒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选题、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及原因分析,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通过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开展多次专题讲座、分层级进行跌倒评估技巧培训, 提高了临床护士对跌倒相关知识的理论水平;健全防跌倒管理制度, 完善监管机制, 进一步加大了护理部与质控科的监管力度;通过环境改造、加大宣教资料的张贴与发放,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 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 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4]。本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 护士能积极参与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 制定改善计划并落实措施, 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开展品管圈提高了护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管圈活动开展过程中, 护士学习了管理思路, 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柏拉图等收集资料, 用鱼骨图分析法解析问题并制订计划, 用图表表达有形成果[5]。通过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圈员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圈员们的脑力开发与沟通协助能力。
参考文献
[1]鄢雨英, 林莉莉, 郑佳音, 等.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病历书写完整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0, 9 (7) :624-625.
[2]张玉兰, 马腾霄, 王勇琴, 等.老年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的评定分析及据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29-31.
[3]梁丽梅, 黄惠燕, 许百虹, 等.品管圈在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 2012, 23 (25) :2350-2352.
[4]丁海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9 (13) :657-658.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657.1+8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31
痔是最常见的直肠肛管良性疾病,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的80.6%[1]。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等报道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环行切除治疗Ⅲ、Ⅳ度环行脱垂性内痔的新方法——吻合器痔切除术,又称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1]。而排便困难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等[2]。其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品管圈(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3]。我科于2014年4月成立品管圈,开展以“降低PPH术后患者首次排便困难发生率”为主题的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10月在我科进行PPH术的2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5月作为QCC活动前组,6~9月作为QCC活动后组。活动前组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18~71岁;活动后组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17~68岁。两组的性别及年龄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圈的组成
我科11名护士全员参与:由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全员投票确定圈名为“Careful圈”,并以“Careful”为圈徽的主体,寓意“凭借科技手段及对神圣的生命用严谨的态度来精心呵护患者”。
1.2.2 选定主题
应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工作中的问题点,运用“5、3、1”的评分法将重要性、迫切性、上级政策、圈成员的能力等由全体圈员进行评价打分,以得分最高的问题点作为本次改善的主题——降低PPH术后患者首次排便困难的发生率。
1.2.3 观察指标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依据这五个基本条件进行查检,凡是具有以上五个因素其中一项的病人就定为发生排便困难。
1.2.4 现状把握
2014年4~5月共96例PPH术后患者,统计结果显示,首次排便发生困难74例,发生率为77.08%,根据查检的数据绘制出改善前的柏拉图,依据80/20原则将疼痛、未采取有效宣教、相关知识不足为本次主题改善的重点。通过计算公式找到目标值,由原来的346例次下降到149例次,下降幅度为56.93%。
1.2.5 目标值设定
经圈员讨论,按QCC相关公式计算出目标值[4]。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77.08%-(7708%×80.36%×70.91%)=3316%,即目标设定为PPH术后患者首次排便困难发生率降低至3316%。
1.2.6 要因分析
圈员再次通过头脑风暴法查找原因绘制鱼骨图,将导致排便困难的各种原因进行透彻分析,应用评价法得出疼痛、未采取有效宣教、患者相关知识不足、粪便异常、恐惧、活动量不足是导致患者排便困难的6大要因。为了寻找真因,我们通过临床三现验证,找出了三项真因,这也与我们从柏拉图中找到的原因是一致的。又从因果关联图绘制出冰山图,从冰山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底层的疼痛、未采取有效宣教、患者相关知识不足等三项要因就是导致患者排便困难的真因。
1.2.7 制定对策并实施
1.2.7.1 加强院内外的培训
①派出护理骨干外出学习疼痛药物及疼痛管理知识,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与技巧,回院后组织院内培训;②疼痛专题知识讲座:包括疼痛的基本知识、评估方法、技巧及其用药原则,还邀请疼痛科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和现场指导疼痛评估的方法和技巧;③录制规范化疼痛评估流程;④设计新的电子疼痛护理记录单。
1.2.7.2 转变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观念
临床常常看到患者过于担心药物成瘾及副作用,对镇痛药物认识不足,导致对疼痛治疗不配合。因此普及疼痛知识,改变错误观念极为重要[5]。我们通过PPT讲解、播放疼痛评估视频、发放疼痛知识宣传册等多形式进行宣教,从而转变了患者认为使用镇痛药会成瘾、疼痛能忍则忍等错误观念。
1.2.7.3 加强疼痛治疗及管理
术前医生与患者一起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术后实行超前镇痛及多模式镇痛;且每周二疼痛科专家、临床药师、主管医生、护士联合查房,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指导合理性用药,收到了明显的镇痛效果。
1.2.7.4 多元化宣教形式,加强宣教力度
制作术前宣教PPT、视频、床头温馨提示卡及宣教流程,以图文、实践、多媒体、一对一、集体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分别对饮食、活动、排便相关知识进行宣教,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来描述,组间的比较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PPH术后患者首次排便困难发生率由77.08%降低至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037,P<0001)。 见表1。
表1 QCC活动前后PPH术后患者首次排便困难发生率对比(n,%)
组别n排便困难发生率(%)
活动前组967477.08
活动后组1082825.92
3 讨 论
3.1 开展QCC活动提高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排便困难是PPH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排便费力、大便干燥、排便不尽、伴腹胀、焦虑为主要特点[6],其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伤口的愈合。为降低排便困难发生率,我们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术后患者排便困难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图文、实践、多媒体、一对一、集体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分别对饮食、活动、排便及用药知识进行宣教,给患者床头放置饮食、活动、排便温馨提示卡、术前须知、疼痛知识手册,在治疗、护理时进行一对一讲解,采用多元化的沟通及教育,明显降低了排便困难的发生率,护士的沟通技巧及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3.2 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益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圈员的积极性,使每一位成员都认识到各个护理环节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圈员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及团队的凝聚力,并规范了PPH患者疼痛评估流程、术前宣教流程、镇痛流程及电子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提升了医疗护理品质,并向全院推广改善的经验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陈艳妮.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与外剥内扎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J].胃肠病学,2013,18(10):605612.
[3] 梁铭会,刘庭芳,董四平.品管圈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3739.
[4] 丁 昊.医院“品管圈”管理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杨 萌.术后疼痛患者护理管理概述[J].右江医学,2015,43(2):235238.
[6] 李海玲,郭新明,百 合.六郁汤加减方治疗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的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2,30(1):40.
(收稿日期:2015-06-12 修回日期:2015-10-22)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 住院患者;口服药;品管圈;正确服用;护士查对;口服药单标记;规范管理
QCC reduce medication errors occur rate of inpatients oral medicine 【Abstract】 Objective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oral medication errors in hospital.Methods setting up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group, to determine the scheme of oral medicine, clinical reasons were analyze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rror evaluation and effect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improvement scheme.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oral drug delivery error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nurse to check is not strict to 6%, oral drugs labeled inaccurate to 15%, oral administration is not standard to 27%, reached the target valu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1).Conclusion many factors affecting patients oral medication error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elps the system to cause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improve the correct rate of medicine to patients with oral, promote healthy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avoid the unnecessary disputes, reduce medical economic burden of the patient, cost savings for the hospital 【Key word】 Hospitalized patients;oral medicine;quality control circle;correct use of oral drugs;nurse;marking;Specification Management 药物治疗是病人住院期间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口服用药是一种最普遍的给药方式[1]。
护理人员作为病房药物的管理者、药物治疗的执行者、患者用药前后的监护人以及不良反应的一线观测人员,在确保医嘱执行的准确、及时、有效、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给药错误指的[3]是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和发放者的药物存在差异示,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居首位
[
4、5]
研究显
。如何使患者安全、规范、有效地服用药物,使急需解决的问题。2013年5~9月,我科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管理方法,针对口服给药错误例数的原因进行PDCA分析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968 例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护士、患者、医生及摆药师发放调查表,平均1次/人。统计患者在院期间口服给药错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调查服用口服药968例(8712例次),男576例、女392例,年龄18~88岁,平均43.87岁;文化程度:文盲174例,小学253例,中专164例,大专183例,本科及以上194例。确诊冠心病304例,高血压病364例,心律失常187例,其他113例。2013年1~5月收治的595例为对照组(调查服用口服药5355例次),2013年6~8月373例为观察组(调查服用自备口服药3357例次)。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 方法
1.2.1 组圈 2013年1月,心血管内科护理组成立QCC小组,设立圈名为“知心圈”。QCC小组成员8名,其中圈长1人,由护士长担任,负责专业技术指导及督导工作;秘书1人,负责小组活动会议记录、统计工作;资料收集员6人,负责资料收集及原因分析。全体圈员平均年龄28.1岁;学历均为本科;职称: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3人。2013年1月经全体圈员根据不同主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给予评分,确定风范圈第一期活动主题为“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
1.2.2 现状调查 自行设计患者住院期间口服给药服药情况调查问卷,由责任护士负责分发和回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002份,回收问卷1002份,有效回收率100%。QCC小组资料收集员负责分析数据及定期抽查。调查2013年1~5月住院患者595例(对照组)服用口服药次数373例次。统计出未规范、有效服用自备口服药369例次。期间护士查对不严45例次,占37.2%;摆药单标记错误32例次,占26.4%;口服药管理不规范18例,占14.9%;药房口服药摆药16例,占13.2%;其他10例,占8.2%;;其中属严重护理缺陷1例,一般护理缺陷5例,护理缺点69例,安全隐患26例方法。由调查结果可知最主要的口服给药错误的原因有:护士查对不严、摆药单标记错误、口服药管理不规范。因此,本圈着重研究及减少以上3种原因导致的口服给药错误问题。
1.2.3 确定与分析口服给药错误率高的要因 全体圈员讨论分析影响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率高的因素,利用鱼骨图分析要因得出五大要因:护士简化流程,查对意识不强,口服药管理不规范、摆药单时间标记无明确规定、药房摆药职责不明确。①医护人员因素:a.护士工作量大,实际操作中为了节约时间简化工作流程;b.护士查对意识不强,未掌握查对标准,未执行腕带核对[6];c.口服药管理不规范:调查中患者存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情况,最多的为10种36粒,最少为2种3粒。由于口服药的种类、规格多,管理中存在无人负责、无固定品种数量、无专科药品管理制度。②机制因素:a.口服药单标记时间无明确规定,对于首次开具的口服药当日是否服用;长期摆药的服用时间无确切标准;b.药房摆药人员不固定,每个科室摆药方式与时间安排不一致,摆药师的职责不明确。
1.2.4 设定目标值 知心圈圈能力为88%,按品管圈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即查对不严格目标值=45 -(45×37.20%×88%)= 30;口服药单标记不准确目标值=32 -(32×26.44%×88%)=23;口服药管理不规范目标值为=18 -(18×14.88%×88%)= 15。1.2.5 制定并运用PDCA方法改进措施
1.2.5.1 护士简化流程、查对意识不强要因改进方案 首先,结合案例组织护士学习查对制度及流程,以规范护士行为。制作查对内容的安全提示标识置于口服药车上,鼓励患者参与双向核对及腕带的核对,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改变护士简化流程、盲目执行医嘱的惯性思维方式。其次,制定双人发药、双人签名的规章制度。用改变排班模式,增加口服药发放班次A+1,以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双人发药、双人签名。并在口服药执行单上注明服药时间、规格、数量,使护士在发放口服药前有据可查,避免盲目给药;护士核对后必须经得第二人核对签名后再给药,形成良好的给药习惯,同时也为患者出院后规范服用口服药做准备。对于新入科、进修、实习人员除上述措施外,继续教育组长专门制定强化培训计划,带教老师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培训。1.2.5.2 口服药管理不合理要因改进方案 ①修订“口服药流程(摆药、长期/临时、出院)及口服药项目核对标准”,加强流程管理。重视发药过程中的双人核对制度,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②制定新入科、实习生、药师的口服药培训计划,由专人负责。具体内容包括科内常规用药的种类、数量、作用、不良反应;口服给药的服用时间、医嘱处理的具体事项、口服给药的流程及核对项目;口服给药的双人核对、双人签名。③对科内常见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建立“口服给药错误本”,方便护士平时查阅并起到警示作用。④制定口服药管理制度,改装废弃急救车为口服药车专人负责。⑤将常用口服药和备用口服药进行每天清点与每周清点的区分,并参照毒麻药品的数字化管理进行数量及效期的管理,以保证口服药无“三无”现象。
1.2.5.3 管理监督 QCC小组成员成立专项质控组,主班护士每日督查药师摆药情况,包干护士自查患者每天服药情况,质控小组成员每日不定期抽查、圈长即护士长每周抽查住院患者口服药服用情况,每2周圈员集会,对检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在科室例会中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总结,针对重复、普遍出现的问题,组织科室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其原因,制定持续改进策略,并作为下一个循环中的持续改进重点,由质控小组在随机抽查中追踪验证措施的落实并实施效果评价[7],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成绩。
1.3 评价方法 调查2013年6~8月住院患者200例(观察组)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情况,调查服药次数共600例次,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2 结果
经过PDCA循环后护士查对不严、口服药管理不规范、摆药单时间标记不准确目标值均已达到,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例次(%)组别调查例次服药间隔时间不符未按规定剂量服用漏服擅自停药服用过期药物合计对照组 3 讨论
提供安全的口服给药是医院的基本要求,是保障病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我科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科病人数约82.4%,其中3种以上口服药的患者占83.6%,其中8种口服药以上的患者占5.4%,平均每日口服给药234例次。护士在多种类、高频次的口服给药过程中,因医、护、患等多方面的干扰因素而发生不同情况的口服给药错误。这些不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也阻碍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观,还影响医护患三者间的和谐关系。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们运用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来保证安全的口服给药。首先,强化护理人员对查对制度的认识,要求人人过关、人人掌握,做到患者人人戴腕带、护士事事核对腕带,有效避免因查对导致的口服给药错误。其次,规范口服药的管理,对科内常用、特殊、毒麻等口服药进行分类及清点。采用字母进行口服药的种类管理,数字进行口服药的数量管理。最后,修订科内相关流程与制度职责,做到流程标准化、制度严谨化、职责完善化最终达到合理有效的降低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的目的。
通过QCC活动来解决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率低的问题,是全体圈员对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全体圈员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寻找要因,制定目标值,提出改进措施,运用数据反馈效果,体会到了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圈员们的创新性、科研性并提升了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运用PDCA循环后,我科从患者入院开始至患者服药入口等,均将口服给药监管措施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管和特殊情况的交接班。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使用不同类型的便携式口服药盒,分装后由责任护士与值班护士共同核对后,服药前再次核对后双签名,确保了服药的时间及剂量、种类的准确性。针对医护方面的要因,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患者入院时即标识、分装患者自备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药物宣传教育[6-7]。科室还成立专项质控组,配合品管圈小组抽查护士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情况,监督各项措施执行情况,针对问题持续改进。因而,实施QCC活动后,患者服药查对不严格、口服药单标记不准确、口服药管理不规范比例显著下降,前两项均达到目标值。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均P<0.01)。开展QCC活动后,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均较前提高,使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较前明显降低,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仍有个别护士在工作中未按操作规范进行,导致部分患者未能规范服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继续寻找根本原因,加强培训,及时制定措施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丁小伟,王珠琳.心内科实施服药到口流程管理初探[J]. 护理学杂志,2012,27(8):49-51.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6篇
【摘要】 目的:通过品管圈的手法,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提高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西药房联合医院其他职能部门推行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开展活动。运用鱼骨图、流程图、雷达图等解决问题。结果:门诊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由改善前的1.43%降为改善后的0.91%,达到了三甲医院的A级评审标准。结论:药房开展品管圈可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品管圈; 处方不合格率; 鱼骨图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156-03
品管圈(QCC)是Quality Control Circle的简称,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以自动自发的精神组圈,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部门内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并因解决问题而实现自我价值[1]。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医院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推行品管圈。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也引入品管圈概念,率先在门诊西药房推行。门诊西药房是医院为患者服务的重要窗口,主要为患者发放药品,而发放药品的依据就是处方。近年来,门诊处方量不断增加,医生忙中出错,不合格处方也明显增多,这样大大影响了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所在门诊药房运用品管圈手法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方法
1.1 组建品管圈
2012年7月,门诊西药房全体药师自发报名,组成了由10人组成的“钥匙圈”,因为钥匙”与“药师”同音,最大程度上展现了本圈的性质,药师也要做医患之间的“金钥匙”,协调医患之间的矛盾。以评价法选择主题,在圈会上,每位圈员头脑风暴,共选出七个备选主题,再选出评价项目对每个主题按照5、3、1的评分方式进行打分,见表1,最终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以总分第一成为了这一期的主题,见表2。选择这一主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审方压力,营造团结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可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避免耽误患者治疗时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2 计划拟定
总共预计在8个半月完成活动,按品管圈十大步骤,实施活动,定期召开圈会,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
1.3 现状把握
统计了2012年8月份的所有门诊医生的不合格处方,并且制作了查检表,按照类别统计,共登记到不合格处方总数为1338张,不合格处方占总处方的比率是1.43%,由改善前的柏拉图找到了三个改善重点:处方不完整,用法用量错,药名、规格、剂型错。
1.4 目标设定
三甲医院对于处方的A级标准是处方不合格率要≤1%,因此将目标值设定为门诊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要≤1%。
1.5 原因分析
从找到的三个改善重点分别绘制三张鱼骨图,见图
1、图
2、图3,从医院、药师、医生三方面分析,找出要因。最终全体圈员头脑风暴共确认了八大要因,分别是医生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不熟悉新药药品信息、疏忽、医院培训不足、监管力度不够、信息系统不完善、药师与医生沟通不足、未将信息共享。
1.6 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分别根据这八大要因,分别拟定了十条对策。
1.6.1 对策一 全院培训。针对医生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培训不足,药剂科的临床药师每年对医生进行一次合格处方书写规范的培训。
1.6.2 对策二 列表提醒。门诊药房列出所有不合格处方错误类型,打印并复印《处方书写注意事项表》交由医生了解观看。
1.6.3 对策三 联系重点人群。针对不合格处方较多,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的重点人群,门诊西药房每月统计不合格处方数最多的10位医生,列出具体错误,请其查看。
1.6.4 对策四 处方点评。药剂科每月定期对处方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上报医务部,医务部定期反馈给医生。
1.6.5 对策五 专人专窗协调。针对药师与医生沟通不足,药房派专人专窗协调不合格处方,医生与药房随时沟通。
1.6.6 对策六 发布药讯。针对医生不熟悉新进药品,药剂科在康复药讯上发布新药信息。
1.6.7 对策七 医生进药房。如果药讯收效不佳,就请医生到药房了解新进药品或不熟悉药品的各项信息。
1.6.8 对策八 电子信息平台。针对药房与外界信息共享不理想,药房合理利用现有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提示药品最新信息或者医生错误处方类型。
1.6.9 对策九 完善信息系统。针对信息系统不完善,建议强制启用新系统,禁用老系统。避免了月龄、天龄等显示不出来造成的错误。
1.6.10 对策十 完善奖惩制度。针对医院监管力度不够,医务部完善了对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制度,加大了对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力度。活动成效
2.1 有形成果
2012年8-12月及2013年1-3月不合格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分别为:1.43%、1.25%、1.41%、1.19%、1.39%及1.13%、0.91%、0.73%,2013年2月份的不合格处方率由原来的1.43%降为了0.91%,目标达成率为121%。
2.2 无形成果
钥匙圈全体圈员在活动前后分别就QC手法的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进行评分,最高10分,最低1分,结果表明,门诊西药房工作人员在活动信心、责任荣誉、Q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等方面有明显提升。讨论
处方是传递医生、患者和药剂师之间的重要桥梁,它的书写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2-4]。通过本期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保证了医疗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药剂师的工作效率。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药房员工学会了运用品管圈PDCA的手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且持续监控跟踪,持续改进,药房乃至药剂科和全院的医疗质量得到了保证。品管圈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使药剂科的工作质量越来越高。而且通过品管圈的活动,使得药房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力大大提高,也发挥了每个人的专长,使每位圈员的各方面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7篇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在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 比较应用PDCA前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6个月后, 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较应用PDCA循环模式前降低了4.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对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跌倒;应用;住院患者
住院患者跌倒是院内伤害的主要风险之一,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 浪费医疗资源, 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还给医院带来负面的影响, 引起医疗纠纷, 被列入JCI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之一, 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调查,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每年跌倒至少1次, 跌倒的`频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跌倒造成的伤害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 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1]。如何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己成为临床上日益关注的课题。本科运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 分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从而制定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有效措施, 并组织实施, 并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 从而降低了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PDCA循环模式前后的1341例和127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1. 2 方法
1. 2. 1 组建PDCA小组 组织PDCA小组成员进行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相关知识的培训。
1. 2. 2 利用“头脑风暴法”, 分析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①疾病因素。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意识障碍、偏瘫、平衡功能失调、认知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易导致患者跌倒。有研究[2]报道,平衡功能失调者跌倒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3倍。记忆力障碍、理解力下降也显著增加了患者跌倒的危险性。②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对应激反应能力下降, 易发生跌伤骨折。③环境因素。有研究[3] 报道, 51%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跌倒与环境有关。患者对住院环境陌生、卫生间光线差、地面潮湿等因素, 易导致住院患者跌倒。④药物因素。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止痛药、降压与利尿药、抗焦虑抑郁药、扩血管药等可对患者的神志、血压、精神状态、视觉、步态、平衡等造成影响, 易导致患者跌倒[4]。⑤护士对跌倒危险因子评估不到位 。护士对跌倒危险因子评估不够仔细, 对跌倒危险因素预测不足。⑥防范跌倒安全知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护士对防范跌倒安全知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 患者及家属没有完全理解, 未引起患者和家属的警惕。⑦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依从性差,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1. 2. 3 制定质量改进方案,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跌倒的风险意识, 主要包括:①增强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 内容包括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跌倒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相应防范对策以及跌倒的应急预案和程序等,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意识和责任感。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重要措施[5]。护士对中、高危患者及家属讲解可能导致跌倒的因素及患者跌倒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措施, 将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材料发给每例患者及家属,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对预防跌倒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1. 2. 4 实施防范措施 ①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保持病室整洁、光线充足, 地面清洁干燥无水迹, 走廊整洁、畅通、无障碍物、光线明亮;卫生间设扶手、防滑垫及紧急呼叫器,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方法。②制作预防跌倒“十大安全措施”告知宣传栏, 挂于病房及走廊墙上。③采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评估表对每例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危险因素评分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确定为跌倒中危及高危的患者, 在其床尾悬挂防跌倒警示牌, 使用床栏, 在腕带上用粉红色标识, 加强预防跌倒健康宣教, 告知防跌倒的“十大安全措施”, 并按要求每日进行再评估;对高危的患者除落实上述措施外, 还应签署《防跌倒告知书》, 并要求进行再评估等。④加强药物指导及用药观察, 对服用镇静催眠药、止痛药、降压与利尿药、抗焦虑抑郁药、扩血管药等药物的患者, 护士应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不可多服、漏服,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进行再评估。
1. 2. 5 检查 ①护士长定时检查护士对跌倒危险因子的评估情况以及跌倒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并及时反馈检查存在的问题, 督促及时整改。②评价患者及家属对防范跌倒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跌倒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应用PDCA循环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降低了4.47‰, 与应用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 P<0.05)。见表1。
三、小结
应用PDCA循环模式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 有助于分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并指导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有效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781例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 其中男615例, 女166例, 年龄60~91岁, 平均 (75±8) 岁。大多数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及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分为常规护理组和QCC组, 2013年3~8月379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 (常规组) , 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402例运用QCC管理法进行管理 (QCC组) 。常规组患者年龄60~89岁, 平均 (74±6) 岁, 男296例, 女83例,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68例, 能部分自理174例, 基本自理137例;QCC组患者年龄61~91岁, 平均 (76±8.9) 岁, 男319例, 女83例,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69例, 能部分自理188例, 基本自理14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自理能力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 按预防步态不稳老年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QCC组运用QCC管理方法。
1.2.1 成立QCC:
我科于2013年8月成立“不倒翁”QCC, 由1名圈长及6名圈成员组成, 包括主管护师1名, 护师5名和护士1名。
1.2.2 确定主题:
根据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 圈成员把科室近3月一级质量控制结果、安全隐患调查、护理安全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选出5个突出问题, 根据“院方政策、迫切性、圈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方法: (1) 院方政策:非常符合=5分, 符合=3分, 无相关=1分; (2) 迫切性:极迫切=5分, 急迫=3分, 次急迫=1分; (3) 圈能力:能胜任=5分, 尚能胜任=3分, 无法胜任=1分。最终选择得分最高的“降低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本次QCC活动主题。见表1。
1.2.3 明确主要问题:
对2013年3~8月老年患者跌倒事件 (共7例) 进行分析, 统计需要改进的问题, 包括护士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 (3例) 、患者预防意识不强 (2例) 、无人留陪 (1例) 、环境用物不当 (1例) 4项内容, 其中护士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患者预防意识不强引起的跌倒事件, 累计百分比为71.42%, 成为主要问题。
1.2.4 分析原因:
与护士有关的因素:护士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 风险评估及健康宣教流于形式。与患者有关的因素:慢性疾病未引起足够重视, 防范意识不强。
1.2.5 对策拟定及措施:
针对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 不倒翁圈使用戴明循环 (PDCA) 进行对策拟定和实施[4]。
1.2.5. 1 针对护士有关措施:
(1) 成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3级质控网络[5]。召开护士会, 教育全体护士增强责任心, 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使每位护士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业务培训, 每月1次讲课, 要求护士了解老年患者的特点、跌倒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范措施, 掌握对患者实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护士长每天带领护士床头交接易发生跌倒的高危病人, 以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落实岗位职责, 责任到人, 如发生老年患者跌倒, 应执行逐级报告制度和跌倒应急预案, 将患者损害减至最低。 (2) 风险评估:入院时根据跌倒风险评估表详细评估老年患者以往有无跌倒病史, 神志、对答、视力等情况, 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活自理能力等, 区分低、中、高度风险患者[6]。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在床头挂“防跌倒、坠床”的醒目标识, 以引起护士和患者及家属时刻警惕, 护士每班进行交接, 每周及时评估, 并根据情况修正、增加、变更预防对策。 (3) 加强巡视:老年患者加床旁护栏、开地灯, 嘱咐老年患者穿防滑鞋, 日常生活用品放置于伸手可触及的地方。 (4)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对老年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关于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包括跌倒的危险因素、病区环境、最大伤害、安全活动注意方面的教育。指导老年患者做到“3个半分钟”, 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 在床上躺半分钟;两腿下垂, 在床边再坐半分钟;站立半分钟后再行走。并在每个病房内挂有防跌倒图画温馨提示。在病区白板防跌倒栏内填写患者床号, 姓名, 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 病区护士长每日核实情况后给予指导并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1.2.5. 2 针对患者有关措施:
(1) 集中管理, 专人看护:安排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在离护士站最近的病房, 不离视线, 步态不稳患者由护理人员搀扶坐好, 对坐轮椅的患者做好保护性约束。 (2) 履行告知义务:在判断患者处于跌倒的危险状态时, 应将患者情况及预防措施及时向家属说明, 对不服从管理而又易跌倒的患者必要时建议家属陪护, 家属无法陪护者, 应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 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3) 用药指导:使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患者在未完全清醒时, 不得下床活动, 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给予约束带保护。 (4) 做好心理护理, 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提高老年患者管理的依从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QCC活动后, 通过3级质控网络的建立、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健康宣教的落实到位, 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降低。见表2。
注:与QCC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在护理QCC活动过程中, 由于护理人员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为主, 较为注重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对于质量管理知识较缺乏, 许多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较为陌生。同时, QCC活动在本院开展尚在初始阶段, 相关QCC技术培训力度还不够, 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使圈员活动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因此, 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完善整个QCC活动: (1) 在医院护理部及科室共同推行护理QCC活动方案情况下, 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培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技能、实施步骤与方法、电脑操作技能等; (2) 提高护士对QCC活动的认识, 逐步掌握品管知识; (3) 将QCC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 通过QCC活动将护理规范化、标准化, 制定成文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并作为活动内容严格执行, 在执行中形成一种自觉行为, 既改善工作流程, 又能减轻圈活动的负担; (4) 搭建各QCC之间的交流平台, 护理部组织QCC活动汇报, 学习QCC标杆科室的方法与经验, 提高护理人员参与QCC活动的积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开展“不倒翁”QCC活动后, 高危预报率增高, 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增强, 常规护理组与QCC组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常规护理组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安全关注意识, 缺乏对风险因素的评价及找出存在跌倒危险的高危人群, 不能主动为患者提供安全对策, 从而导致跌倒经常发生。通过QCC活动, 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积极主动确定护理安全最需解决问题, 分析原因, 针对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3级质控明确岗位职责, 责任到人;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落实风险防范量化指标, 确定低、中、高度风险, 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加强健康宣教, 关注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细节, 并辅以文字图画宣传资料, 为老年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QCC活动强调全体护士参加, 使护士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7]。通过本次活动, 圈成员学习了先进的QCC管理经验, 有效的减少了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文玉, 李华, 谢银均, 等.开展QC活动提高护士对医院文件及规章制度知晓率[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5) :409-410.
[2]孟娣娟, 绳宇.病人安全文化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0) :942-945.
[3]理查德·科克.80/20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178-182.
[4]姜洁.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1-152.
[5]胡佩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4) :40-41.
[6]白利颖, 王贵芝, 李湘萍.老年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1) :1025-1027.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