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3财务风险案例
ok3财务风险案例(精选5篇)
ok3财务风险案例 第1篇
财务风险案例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2000年,造假历史悠久的郑百文公司遭到证监会的处罚。据查,郑百文在上市前就采取虚提返点、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账等方法需增利润,并据此制作了上市公司的申报材料。上市后三年一直采取虚提饭点、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据悉,为激励员工,郑百文公以“实现"销售收入为考核指标,完成指标者封为副总,可以自配轿车。结果各销售网点为完成指标,不惜购销倒挂,商品大量高进低出,最终关门歇业,留下4亿多元的未收账款。而任职几年的分公司经理,却开上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上百万的宝马轿车,住上了价值几百万的豪宅。案例分析: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郑百文的内部控制严重缺乏,因此也给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郑百文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缺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销售网点负责人为了增加销售额而搞购销倒挂,竟然没有人察觉和制止,说明其在销售定价方面的控制是相当薄弱的。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施行)》的规定,企业应当建立销售定价控制制度,制定价目表、折扣政策、付款政策等并予以执行。在该案例中,销售网点的负责人明显违背销售定价的规律,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可以损坏公司利益而中饱私囊。(2)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的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对赊销业务的管理。在案例中,由于没有建立涉小的审批和控制制度,许多形式上销售出去的产品实际上其款项的收回存在重大疑问,根本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条件,不应该确认为收入。此外,对于郑百文留下了4亿多元的未收账款,在其内部控制如此薄弱、盲目扩大销售额的条件下,这笔庞大的未收账款究竟能收回多少实在难以预料,这将导致验证的资产和收入的虚增,最终将企业拖进了严重亏损的境地。
二、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据2010年10月5日的《新闻晨报》报到,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480万元人民币的元北京市第六市政工程公司水电工程处主人沈某实行,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经审理查明,1998年2月至10月,沈某在担任北京市第六市政工程公司水电工程处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用向他人索要的空白合同及空白商业零售专用发票伪造了工矿产品购 销合同,虚构了水电工程从北京某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购买价值382.6万元电力电缆的事实,并指令保管员填写虚假的材料入库验收单,又用写有187万元和195.6万元的两张空白发票平账。在此期间,沈某还分别将其所在单位共计358万元的两张转账支票转入其女友刘某的个人股票账户内,用于个人炒股和购买房产、汽车等,案发后退回及追缴人民币141余万元、港币130余万元。案例分析:
从本案可以看出,沈某之所以能够贪污挪用公款达840万元,除其自身政治道德因素外,还表明在该市政工程公司的采购和付款流程内部控制中存在严重的缺陷:
(1)电力电缆的请购、审批和实际采购全由沈某一个人完成,没有达到前述不相容职务相互牵制的要求,为虚假采购创造了空间。
(2)采购和验收没有形成牵制。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不能同时兼任货物验收工作,否则可能造成采购人员购买劣质材料。本案例中虽然采购任何验收人为两个人,但是由于保管员受到沈某牵制,实际上采购职务与验收职务两者根本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导致采购与验收如同一个人执行,从而产生了虚假的材料入库。
(3)在采购的最后环节,即应付账款的控制上对于入账凭证的审核不严密造成应付账款的入账依据不真实。沈某是 用两张空白发票平账,可能是由于会计部门在审核该应付账款入账依据时没有审核这两张发票的真实性或者会计部门也受沈某一人控制,造成虚假应付账款。
(4)该公司的支票管理也存在漏洞。在支票支出时,必须有经核准的发票或其他必要凭证作为书面依据,在支票上写明收款人和金额,且由专人签发。在本案例中,沈某两张转账支票转入个人账户时,没有提供任何支票支出所需的任何有效书面证据,造成公款变成私款。
三、工资与薪金循环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据2000年11月13日网易新闻频道报道,上海某公司出纳员周某“生财有道”,伪造虚假职工工资单,侵占公款5万元。1998年,周某进入上海某服饰公司当上出纳员。平时,周某出手大方,千把块的工资是在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上班不足半年的周某利用职务之便,从1998年12月开始伪造工资单,给职工的工资加上20至40元不等,将增加的数额占为已有。他给辞退人员也编造工资单,然后将工资单上的钱款悉数装进自己的腰包。至1999年10月,周某每月作案一次,最多一次竟私吞1万多元。期间,曾有公司会计发现账面不平而提出疑问,单周某以“业务不熟,算错了”为由 蒙混过去。2000年10月,公司做工资分析表时,才发现了周某侵占公款的事实。上海市闵行区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案例分析:
案例中周某采用了虚增员工工资、编造虚假的工资支付单等手法,将虚增的工资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让周某轻松得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人能够独立稽核他的工作,从工资表的编制到货币资金的发放到会计账簿的记录,都由他一人完成。
(1)职工的工资薪金支付单据应经过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的签字认可。这一控制可以对员工编制的工薪支付单进行审查和复核,比如,辞退人员、捏造姓名的员工是否该发工资,主管经过审核后就一目了然,而不会让周某的伎俩得逞。
(2)财务部门在发放现金的过程中,直接支付款项的出纳人员和会计记录人员应严格职责分工,这样可以防止出纳在支付现金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和舞弊而通过修改会计记录予以掩盖。案例中的当事人周某既是出纳,又自己编制虚假的工资单,然后根据虚假的工资单将虚增的现金支出并装入自己的口袋。但若有独立的职员对其工作进行复核监督,那么这种舞弊将很快就会被发现。
该企业设臵部门时未能顾及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导致许多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任,本该由两个部门之间相互牵 制完成的工作也仅由一个部门完成。如此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也使该企业付出了代价。
四、货币资金循环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新华网2001年10月12日报道,原国航财务处成本二科副科长杨宁涉嫌贪污公款人民币2500多万元的特大贪污、挪用公款案已经检查机关侦查终结。目前,此案已进入审查阶段。据检察机关介绍,1996年7月14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纪委开始调查杨宁私自挪用国航处理废旧飞机器材款购臵富康轿车一事,并要求他接受审查。然而杨宁自此以后不见踪影。国航纪委以杨宁涉嫌侵吞公款7.5万元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报案。朝阳区检察院反贪局经过进一步调查,认为杨宁涉嫌贪污公款,于1997年1月立案侦查,同时追捕已经外逃的杨宁。反贪部门经过对杨宁经手的全部掌门进行清查,发现从1993年10月中旬到12月下旬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杨宁在收取他人好处后,先后8次从国航账上支取1400万元公款给他人。年底结账时,狡猾的杨宁又用国航购臵航空器材的发票冲抵亏空。当他发现发票金额比亏空多出691万元后,再次实施犯罪。在以后的几个月内,杨宁也又将这笔钱通过朋友转移,这样,近2100万元巨款 经杨宁之手流出国航账户。承办人发现,杨宁利用职务之便私自以国航机务处名义在天津某银行开设账户,存入490万元,帮助其他同学开展高息揽存业务,并收取好处费。杨宁作案6年来,累积涉嫌贪污公款达2500余万元,挪用200万元。案例分析:
从本案可以看出,国航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小小成本科科长多次从账上支取巨款易如反掌,程序太简单,不需要合同证明或申请审批,只是在事后用发票抵冲,这反映了国航没有在职务的权限上设臵贪污的障碍,没有任何牵制。在业务方面来讲,没有合同、没有任何手续就可以直接从银行账上支取巨款,这说明国航对职位的授权过大。
二是开始帐户的问题,国航对银行账户管理不严谨,没有相关的管理措施或监督机制,单位在银行的账户数量在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的少,以方便管理以及银行经常沟通,而该科长轻而易举第开了账户。三是国航对单位的财务公章使用管理不严格,应设专人保管,限制使用权限。总之,国航如果从这些方面加强了内部控制,就不会发生该起贪污案。但是,只要制度有漏洞就会有可乘之机,所以要杜绝内部犯罪,就要全面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地改 进它。
五、筹资与投资循环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巴林银行集团是一个具有230多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雇员130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许多英国皇室显贵,包括伊丽莎白二世和查尔斯王子都是它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集团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是英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在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却在1995年2月毁于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年仅28岁的交易员——巴克.里森之手。
1992年,里森由摩根斯丹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银行集团,被派往新加坡分行。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而被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衍生产品交易。期货交易的成功使里森备受上司赏识,地位节节攀升,以至同时负责新加坡分行清算部和交易部,且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交易管理委员会。里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然而,里森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 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竟然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账户大量买进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里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里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更要命的是,过于自负的里森在1995年1月26日后,又大幅增仓,而巴林银行集团管理层在得知里森的行为后仍继续将10亿美元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里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银行集团锌价跑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损失预计逾10亿美元之巨,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集团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2月26日,英格兰银行宣告巴林银行集团破产。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案例分析:
从巴林银行集团的案例不难发现,却饭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巴林银行集团崩溃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内部控制问题如下:
第一,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在巴林银行集团内部控制中,清算部门的工作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通过清算,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可以有效了解并掌握,限制交易员过度增加风险。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期货交易部经理又是清算部经理,集执行和监督职能于一身,自己监 督自己,从而在制度上给巴林银行的毁灭埋下了祸根。因此,必须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实施岗位分工控制。第二,会计控制松散,内部控制失效。里森伪造文件、私设账户,从事自营投资活动,居然没有人发现和制止力森的严重违规操作,这种内部控制的监督形同虚设。因此,对于投资活动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三,过度从事投机交易,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巴林银行集团管理层知道里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仓,却继续向新加坡分行调拨资金,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集团风险意识薄弱。因此,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对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六、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循环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从2004年3月凌达公司原总经理高国萍因经济问题被捕开始,到其掌管的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被格力电器收购之后,凌达公司的巨额亏损和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才得以充分暴露。凌达公司作为格力集团下属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专业生产空调压缩机的公司。在国内压缩机市场紧俏、平均利润率高达30%以上的环境下,该公司却在短短几年内沦落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2004年9月,格力电器以6000多 万元收购凌达,并承担其一切债务。然而,这个当初注册成本9000多万元的企业,在被收购时净资产只有4000多万元,累计亏损高达6000万元。到当年10月,格力电器进入对其进行整改仅半年时间,凌达已经盈利4000多万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曾亲自参与审计的一位格力中层干部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凌达公司的财务黑洞。经过初步查实,该公司大概有六七千万元的国有资产流入个人口袋。同时,高国萍依托凌达成立的由自己担任法人的3家公司的净资产却高达1.7亿元。据介绍,高国萍先后成立整港、美凌通等10多家配件公司,这些公司的人员在凌达公司里办公,其材料、人工、水电等费用皆由凌达公司负担,而制造的产品则高价销售给凌达公司。另外,她还通过个人名义设立香港成合等公司代理设备进口业务,经转手后高价买给凌达公司。据财务人员介绍,2001年至2002年间,高国萍的芜湖灵通公司购买的2600万元设备因无法正常使用后原价卖给凌达公司,现在依旧躺在凌达公司睡大觉。“同一套设备等于凌达先后付了2倍的价钱。”有关账目表明,原来的设备款就是由凌达公司代付的,这些款全都是经过一家地下钱庄转手的。据悉,在审计中还发现这样一件事:高国萍把一套账面价值600多万元的生产线当作“废铁”作价3万元卖给其在芜湖设立的公司,该公司翻新后重新卖给了凌达公司。仅此一项就轻而易举的地“套走”1000多万元。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凌达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之所以形成资产流失、资不抵债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监督机制。因而,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第一,要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要加强对法人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案例中的凌达公司原总经理高国萍的权力就失去了监督和制约,致使其为所欲为,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第二,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管理,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调整、审批、执行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如果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像“芜湖凌通公司购买的2600万元设备因无法正常使用后原价卖给凌达公司,现在依旧躺在凌达公司睡大觉”的情况,就有可能不会发生。第三,规范资产处臵业务,建立固定资产处臵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臵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企业的重大固定资产处臵,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议。如果公司的资产处臵控制程序规范,类似“把一套账面价值为600多万元的生产线,当作“废铁”作价3万多元卖给其在芜湖设立的公司”的事件就可以避免。
七、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内部控制
案例简介:
安然公司前身休斯敦天然气公司于1983年成立,1985年与英特北合并成立安然公司。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收入自1996年的133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008亿美元,总市值达700亿美元,在《财富500》中列美国第七,世界第十六,连续6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有创意的公司,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能源公司奖”、“最大胆的成功投资决策奖”、“美国人最爱任职的百大企业”。2001年3月,《财富》发表文章,首次指出安然的财务有“黑暗”。
2001年7月,安然公布二季度季报,分析师、投资者、媒体怀疑其不动产投资的价值重估及关联交易利润存在高估的影响。
2001年8月,著名网站TheStreet.Com认为,安然二季度利润主要来自关联交易,安然在借高价关联交易制造利润。
2001年10月,安然公布三季度季报,一次冲销10亿美元投资坏账,还回购5500万普通股,股东权益因此损失12亿美元,媒体和分析是对其关联交易表示怀疑。TheStreet.Com网站进一步披露安然与两个关联企业的复杂交易,及其对其负载率和股价的致命风险。安然股价下跌 70%,当天损失近40亿美元市值。
2001年11月,安然宣布重编前三年报表,调低盈利等数字。
2001年12月,安然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
安然公司存在的主要财务问题是:
(1)未将巨额债务入账。安然未来将两个应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资产负债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安然在2001年自愿重新编制前几年的合并财务报表,累计利润因增加合并抵消而下降约5亿美元。
(2)安然根据会计准则将与能源有关的合同及其他衍生工具可能给公司代理的未来期间收益计入本期效益,但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
(3)安然违反会计准则,在合同上利用某种安排,在账上虚增应收票据和股东权益12亿美元。
(4)安然的财务报表披露不便于投资者理解,有故意误导之嫌。
春兰股份财务风险案例分析 第2篇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影响, 使企业实现的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背离, 因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并且具有不确定的无法避免的损害性。即财务风险一旦发生, 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甚至是致命的。在日趋变化的21世纪里, 企业面临的风险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以春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从筹资风险方面, 明晰春兰资产结构内部变化, 以净经营现金流等因素探究其长期偿债能力真实变化;从投资风险方面, 分析与营业瓶颈有关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财务杠杆程度等变动;并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比较, 对症下药, 在新市场形势下对春兰股份财务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分析春兰如何突围以及实现产业转型战略目标, 最终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1春兰股份财务风险分析
1.1春兰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经江苏省体改委苏体改生[1993]66号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3]外经贸资二函字第780号文件批准, 由春兰 (集团) 公司, 香港钟山有限公司, 泰州春兰特种空调器厂及泰州春兰销售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以制冷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业和商品房出售及租赁的房地产业, 是享有两代人的声誉的著名国有品牌, 长期占据稳定的国内市场份额。
1.2春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春兰受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整, 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与空调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影响, 经营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经济发展, 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获利能力评估四个方面分析其现存财务风险。
(1) 筹资风险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春兰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指标, 2013年以来, 该指标逐渐变小, 似乎意味着贷款有更足够的资产抵押。但春兰偿债保障比率逐渐变差, 偿债保障倍数却在大幅降低。
从资产与负债总额上看, 都有明显下降。其中负债下降比例更大, 主要是经营负债中由信用形成的应付账款较少;资产总额下降主要体现在经营资产下降。所以可以得出:资产与负债的变动主要受营业量变动的影响。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看, 直接关系到可用于偿债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并且, 与白色家电行业标准的20%相比, 春兰偿债保障比率与之偏差加大, 说明偿债风险越来越高。
(2) 投资风险
由图1可知, 春兰股份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在行业中最低, 反映了企业股权所有者总体投资报酬情况不佳甚至陷入业务困境。究其原因, 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下降主要来自负债结构的变动以及净经营资产报酬率的大幅度下降:第一点, 负债结构中, 更多利用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负债, ;第二点, 净经营资产报酬率的降低, 说明春兰经营活动投资获利能力也在降低, 难免使得春兰公司权益报酬率明显降低。特别是2014年净经营资产报酬率远远低于净金融成本率, 财务杠杆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降低作用就更加明显。
(3) 经营风险
总资产报酬率是对春兰全部资产使用效率的一个总体评价。从近年看, 该指标波动下降, 其中2014年度跌幅最明显。可以根据“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总额”这一公式, 从营业收入和资产平均总额两方面来分析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 自2012年度至2015年, 资产平均总额总体呈下滑趋势, 约下降11.34%;营业收入下跌幅度更大, 约75.11%。营业收入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销售能力下降, 间接削弱春兰偿债能力, 对风险性防范和流动性管理形成考验。总资产周转率下降, 主要由营业收入减少所导致, 而收入的减少与所投入资产的变现能力与周转效率直接相关。一般而言, 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资产 (如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等) , 运作效率高, 周转次数多, 利于现金持续涌入;反之则不利于。所以对资产结构特别是个别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很重要。
综上所述, 春兰总资产周转率下降与公司营业收入和资产结构有着重要的关联。自2013年以来, 家电市场低迷使得营业业绩持续下滑, 大量存货积压, 占用库存容量, 造成资产闲置;且春兰并没有很好及时地实施新战略, 对市场变化采取的措施针对性不强。
(4) 获利能力评估
通过反映持续业务获利水平的营业利润率得出, 近年来数据走势与毛利率大体相同, 波动下降, 且“毛利率与营业利润率的差值”被逐渐拉大, 反映为支持营业过程中产生的期间费用的上升。相关费用的上升, 一种可能是成本费用管理有了问题, 另一种可能是企业战略上改变。该类产品获利水平下降, 成本费用压力加大, 对管理水平上要求更高。一方面, 应加大力度控制成本费用, 合理安排费用结构, 减轻现金流出的压力;另一方面, 可以看出, 春兰现有制冷等产品销售后劲已经受到削弱, 亟需在新产品上进行研发支出。
综上所述, 春兰业务获利能力降低, 根源在于整个白色家电行业竞争以及春兰主营制冷产品盈利特征削弱。成本费用管理难度的加大, 核心竞争力不足, 制约着春兰持续业务的获利能力稳定性。
2春兰股份财务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春兰等白色家电产品步入了成长期末端到成熟期初阶的过渡期。春兰等白色家电趋向于产能过剩, 库存压力加大, 产生了调整供需要求。这一点从产品结构上看, 集中于空调等制冷产品, 产品类别单一, 销量相对较小, 销售费用率高。经过SWOT分析, 春兰在大背景下应从以下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更新产品结构, 注重空调、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性能及功能的完善, 有选择的走多元化路线, 不断丰富春兰产品与服务。
2.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与市场消费变化, 充分及时搜集信息, 积极调研家电行情, 从而使得春兰市场竞争策略更加有针对性。
3.严格管理生产销售等不同经营阶段, 特别是注意成本的控制以及存货的管理和销售,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与资源耗费, 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占用, 提高使用效率。
4.调整负债结构, 平衡对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的使用, 处理好资产运作效率、财务杠杆作用程度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5.作为老国产品牌, 春兰一方面要培养核心竞争力, 突出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凭借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进一步深化品牌价值。
3结论
白色家电行业是家电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品种。面对春兰经济增速趋缓的状态, 分析其生命周期特征和相关营运, 获利指标, 探究财务发展制约因素和风险成因:一方面源于激烈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来自新的市场需求下带来的产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为谋求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春兰股份需要立足于国家政策, 行业竞争, 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方面, 积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 通过降低筹资、投资、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在外在压力下实现自我新的突破, 春兰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摘要:本文以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财务杠杆效应理论和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 通过对春兰股份2013年——2015财务状况的了解和同行业之间的对比, 对其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具体应对措施, 旨在实现春兰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春兰股份,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宫与浓.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以大唐公司为例[J].财税研究.2014
[2]宋常.财务风险防范[M].中信出版社.2012
负债经营下财务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负债经营 财务风险
一、引言
目前我国各企业负债率不等,在正确认识负债经营的基础上,有必要研究与掌握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本文以经纬纺机集团为个案进行分析探索,就如何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升企业效益,如何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防范体系,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经纬纺机集团负债经营下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分析
截止2015年底,公司共有在职员工11000余人,资产总额为280.66亿元,营业总收入103.95亿元,利润总额27.5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0.99%。
(一)资产流动性
衡量企业能否偿还到期债务,一个重要参数就是资产流动性。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两个指标可直接反映资产流动性。
表1 经纬纺机集团近三年的速动比率 单位:倍
如表1所示,2013~2015年,经纬纺机集团的速动比率大于1,表明了经纬纺机集团的偿债能力良好,资金流动性很强且资金质量高,利率风险小。
表2 经纬纺机集团2013~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单位:%
如表2所示,2013年~2015年,经纬纺机集团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降,说明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受到影响。
(二)资本结构
在负债经营下,若市场环境利于企业,则适当多借入资金,用于扩大规模,但要有应对潜在风险的资金准备;若市场环境不利于企业,则要减少借入资金量,及时调整原有资本结构,采取稳健策略。
表3 经纬纺机集团近三年资产负债率 单位:%
如表3所示,2013~2015年经纬纺机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下,这说明该集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表4 经纬纺机集团近三年来的长期负债比率 单位:%
如表4所示,2013~2015年经纬纺机集团的长期负债比率不仅超过20%,而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表明经纬纺机集团的长期偿债压力较大,负债程度变高,企业的财务危机隐患在不断的加深。
(三)筹资方式
鉴于市场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情况的不同,企业的筹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近三年来,经纬纺机集团的主要筹资方式为吸收直接投资(权益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利用留存收益(权益资金);向银行借款(负债资金)。
表5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单位:元
如表5所示,2012年现金流为七亿余元,说明市场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2013年现金流为负的三千万元,说明市场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不利的因素,企业发展受到影响。2014年现金流为七千万元,说明经纬纺机集团的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有了很大的改善,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三、负债经营风险防范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从普遍性、系统性、动态性出发,该体系可以由以下模块构成,即①偿债能力、②盈利能力、③周转能力、④发展潜力。①与②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两个主要部分,③与④则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二)控制负债规模,确立合理的负债结构
控制负债规模时,要考虑资产负债率和偿还能力。负债结构主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与来源结构。
(三)科学安排资金,保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资金的安排方面,既要考虑借款到期日与利息支付日,又要顾及企业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统筹兼顾,尽量避免使用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对于负债经营的企业,如何发挥负债经营的益处,适度举债,降低或避免财务风险,关键是处理好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合理控制负债规模、及时调整资产结构、测算与确定各项参数指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防范体系等。
参考文献
[1]顿朝晖.企业负债风险预警的案例分析[J].财会学习,2010,12:66-69.
[2]郭玲.论企业负债经营及财务风险控制[J].现代商贸工业,2015,8:104-105.
企业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案例研究 第4篇
企业扩张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并购,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并购是传统意义上的并购,指兼并和收购行为。其中,兼并包括了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是广义的概念。而广义的并购是指除狭义并购外,还包括分立、分拆、资产分离等形式。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的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力让渡的行为。这类有效的并购活动,对企业克服资产存量效率低下、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成因
企业并购活动的环节通常包括了目标企业的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并购所需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在以上各项中都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调查、财务报表、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整合等因素也都会令并购过程中出现财务风险。
2. 1 中国企业并购现状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企业并购是企业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主动选择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而中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却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92 年中国经济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企业并购行为是被动多于主动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化竞争的压力,已主动通过并购来壮大自己,近几年更是掀起了高潮。如2004 年1 月,TCL集团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组建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 2004 年12 月8 日,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 5 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这是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跨国收购。
然而,企业并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人们既可获得成功,也可能走向失败。从全球范围来看,70% 多的并购案以效果平平甚至失败告终,成效显著的不到30% 。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更是低得令人吃惊,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并购成功率不足10% ,重大并购失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打击甚大。究其原因,大量调查表明主要是对并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并购活动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对并购后的财务管理重视不够。因为忽视并购后的财务管理可能使原先经营正常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从而使预期的 “协同效用”难以发挥。因此,挖掘企业并购存在的风险并思考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2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支付风险、融资风险等方面。
2. 2. 1 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它与融资风险、债务风险有密切联系。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 现金支付( 包括自有现金支付、债务融资现金支付和股权融资现金支付) 、换股并购、杠杆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现金支付很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现金余额不足而产生资金流动性风险,而股票支付则可能会使得股权被稀释,并购企业的收益下降。所以,联想并购IBM的PC部的时候,采用了 “股票+ 现金”的支付方式。联想在香港上市,通过换股减少交易现金支出,通过国际银行贷款和私募筹集交易现金和运营资金。实际上,大型国际并购中,直接换股往往是主要的交易方式。用股票来支付,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现金支出,降低了风险。
2. 2. 2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 能否按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并保证并购顺利进行。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能否及时获得并购资金,融资的方式是否影响企业的控制权,融资结构对并购企业负债结构和偿还能力的影响。企业通常采用的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使用内部留存,包括企业税后利润、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基金、变卖企业闲置资产、企业应付账款、企业各项应付税金和利息等。外部融资主要有股票、债券、卖方融资、杠杆收购等。从资金的最终来源看,并购中应用较多的融资方式是外部融资,它包括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融资。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也是影响融资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
2. 3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 3. 1 信息不对称
在并购活动中,科学的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理价格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价值评估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但交易过程中,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难以掌握目标企业全面具体的信息。许多并购方缺乏全面细致的事前调查,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盲目做出并购决策,导致估价风险的产生。
2. 3. 2 评估方式落后导致估价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式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多数企业往往以目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为主,在其提供的账面价值信息基础上进行简单调整得出评估价值。但财务报表信息本身存在着固有缺陷,不能及时、充分、全面地披露所有重大信息。并且,国内企业财务报告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及虚假信息问题。对于财务报表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并购企业的估价风险。
2. 3. 3 支付方式不当引发的债务危机
支付方式选择是并购活动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充分考虑交易双方资本结构,结合并购动机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当前国内企业并购活动中多以现金支付或承担债务方式为主。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产负债比率较高的前提下,上述两种支付方式将使企业在并购后承担过重的财务负担,降低资本安全,从而导致偿债风险的产生。
2. 3. 4 融资方式选择不当引发融资风险
并购活动中,企业的融资方式与支付方式相互关联,是并购活动的成败关键。鉴于融资行为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重大,企业应根据并购动机和双方资本结构合理确定融资方式。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股权性筹资较为困难,多以债务性筹资为主。加之支付方式多以现金支付和承担债务为主,经常出现融资危机的现象。
3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3. 1 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估价风险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经验丰富且信誉高的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的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有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于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以降低对其定价的风险。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由于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很多,因此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3. 2 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科学决策资本结构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 二是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三是短期债务资本与长期债务资本合理搭配。首先,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其次,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合理负债融资要求企业将负债规模控制在企业偿债能力内。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负债融资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4 结论
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然而很多企业都因为忽视了并购带来的风险而导致并购失败,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并购风险相关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并且运用风险识别方法: 分段识别法,将互联网企业并购风险分成了并购前的风险、并购中的风险和并购后的风险。并购前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 并购中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财务风险; 并购后的风险为整合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风险防范的原则提出了对互联网企业并购所带来风险的防范措施。
摘要:全球经济的飞速扩张,企业并购案时有发生,伴随着财务风险。文章首先讲述了企业并购的含义,其次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以及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成因,最后介绍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企业并购,企业扩张,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春华,田杨,卢春燕,等.企业并购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以中钢集团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3(9):165-167.
[2]孙轶,武常岐.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控制: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4):4-14,65.
[3]王宛秋,李一哲.企业举债并购的绩效和风险研究——兼论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的规避[J].商业会计,2012(12):51-53.
[4]陈晓英.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风险的表现及对策——以贵州航天电器公司为例[J].中国商贸,2012(7):167-168.
[5]孙轶,武常岐.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控制: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4):4-14,65.
[6]陈晓英.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风险的表现及对策——以贵州航天电器公司为例[J].中国商贸,2012(7):167-168.
[7]邵毅平,鲁佳茜.国企改制并购中的风险研究——以平安并购家化为例[J].会计之友,2014(31):44-46.
[8]李金田,李红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14-116.
[9]张江欣,梅山.企业并购的风险及应对策略探析[J].中国市场,2015(25).
ok3财务风险案例 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模式
Abstract:The branches of the central bank were faced with many potential risks from payment and settlement,currency allocation and treasury manager. The traditional System-Based Auditing has been hard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l Auditing.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ntroduce the Risk-Oriented Auditing of the new model. The Risk-Oriented Auditing model which explored by Weihai central sub-branch was got the achievements that the Auditing Sooner,high efficiency in guard against business risks and standardize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se achievement came from the effective assessment about inherent risk and contral risk,meanwhile the substantive tests to determine the Risk-Point.
Key Words:internal Auditing,risk-oriented,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28-05
一、引言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ing),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得到了当时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推崇,但随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引起国内外许多研究者①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中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失败;也有观点认为,2001年我国“银广厦案件”涉及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没有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鉴于对种种案件的反思和总结,自2002年开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审计准则,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中日趋成熟。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会计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较,风险导向审计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见表1)。
从人民银行审计发展看,1999年总行成立了独立的内审机构,出台了近20项内审制度或办法来规范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仍然侧重于以再监督者的身份来“查错纠弊”,尚未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不能从防范业务风险的层面来提升审计效率,因而难以彻底消除其滞后性,无法高效率满足央行履行新职责对内审工作的新需求。
2005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表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已经发展到了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对于承担着货币发行、支付清算和经理国库等职能的人民银行而言,业务引发风险的潜在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风险后造成的对社会的破坏性和影响力也极为严重,业务风险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发展,传统的审计模式已很难完全适应当前的工作,以更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来更替显得十分必要,也是促进基层人民银行提升内审效率的当务之急。
二、“点对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层实践
人民银行威海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威海中支)位于山东沿海发达地区,承担的货币调拨、支付结算、经理国库等职能涉及的业务量很大,近几年随着职能的调整和业务量的增长,内审部门在工作中越来越感到审计方法陈旧、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发现滞后,不利于对业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从2008年开始,威海中支结合基层实际业务,逐步探索引入和实践风险导向审计,初步创新构建了一套“点对点”同级审计模式,在探索和实践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威海中支实施的“点对点”同级审计模式(见图1),就是在全面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估确定187个风险点作为审计重点,结合内审部门的人数和人员业务特长,实行专人分类别对风险点进行审计监督,形成内审人员与业务风险点之间的“点对点”式同级审计模式。
威海中支“点对点”同级审计模式的工作流程如图2,共分为十大步骤,通过定期搜集非现场审计资料、分析评估业务风险状况和组织重点业务现场检查等措施,提高业务人员对风险点的关注程度,努力将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同级审计更具针对性、全面性和效率性,从而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三、实践成果分析:风险控制、效率提升、低成本预期
经过一年多基层实践的检验,威海中支“点对点”同级审计模式取得了一定成功,在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积累了经验和措施,在审计效率提升方面探索了方法和途径,并且形成了基层内部审计的低成本预期,这些对推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创新大有裨益。
(一)风险控制
审计风险模型(Auditing Risk Model)是上世纪80年代最先在美国建立起来的,著名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②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模型Ⅰ),2003年10月I-AASB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了改进,描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模型Ⅱ)。比较模型Ⅰ和模型Ⅱ,虽然前者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但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来看,目前运用模型Ⅰ更富有效率③。
1. 固有风险的有效评估。理论上认为,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诸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着重大影响,事前对固有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威海中支内审人员系统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从分析风险入手,全面了解被审计部门的业务流程和相关经营风险,确保能够发现业务活动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风险隐患,并将其作为不可缺少的审计程序。实践中,威海中支探索制定了“固有风险评估表”(表2),用于测试汇总中心支行业务固有风险。
按照“固有风险评估表”有关内容进行测试,并在收集较为全面的资料的基础上,内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能够对部门整体相关的固有风险作出有效的评估,如测试中获得单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业务岗位人员配置合理、业务素质全面,要害岗位配备精干人员,外部经营环境优化等基本内容,则可以有效地判断为固有风险较低,反之,则固有风险较高。
2. 控制风险的有效评估。理论上讲,控制风险是指某—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基层人民银行内审的另一个重点是以检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测评,以促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范经营风险。威海中支在对控制风险评估中,重点关注内部控制政策、业务操作流程、岗位职责设计等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规定的要求,内部控制执行是否彻底、监督是否到位,考核是否公正并能发挥激励作用等。结合对业务风险点的测试内容,威海中支设计制定了“控制风险评估表”(表3),用于对内部控制风险情况进行全面测试。
按照“控制风险评估表”有关内容进行测试,内审人员根据业务风险状况以及内控执行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判断,从而对单位整体、业务部门、某项业务的内控机制是否有效、控制风险的高低水平做出评价,如会计部门采购报销业务能按规定权限审批并严格执行事后监督,则该项制度执行有效,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反之,如果存在不严格审批或缺乏事后监督,则控制风险水平较高。
3. 检查风险的合理确定。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从理论层面分析,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决定着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内审人员根据评估确定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必须实施更大范围的实质性测试,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威海中支内审人员结合对部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价,设计制定了“风险现场检查表”(表4),确定现场检查方案并予实施。
根据确定的检查风险水平来实施现场检查,可以将现场审计结果作为修订内控制度和强化内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下一步制定审计规划和开展后续审计的重要依据,实现内审关口的前移。
(二)效率提升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简单描述威海中支“点对点”同级审计模式在效率提升方面的实践。
图3中,横轴代表内审资源中能动性因素,如内审人员数量、素质、理念等,纵轴代表内审资源中技术性因素,如审计模式、方法、信息等,曲线E代表一定资源下可形成的审计效率,曲线I代表央行工作需求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假定曲线E1为传统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的效率状态,曲线E2为“点对点”风险导向模式下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可实现的效率状态,曲线E1和I1相切于点K0,曲线E2和I1相交于点K1,曲线E2和I2相切于点K2。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E1 1. 促进了内审人员的优化配置。“点对点”审计模式充分发挥了内审人员的业务特长,通过跟班学习、跟踪检查等方式,及时掌握专业管理动态和业务变化,使得全部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均达到主审人的标准和要求,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了目前内审人员紧缺问题。 2. 创新了基层央行的审计模式。“点对点”审计模式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从查找业务风险点入手,完全实现人员与风险的“点对点”对接,在目前防范基层央行业务风险上富有效率。同时,将支行视同中支业务科室一并纳入同级内审范畴,实现了审计模式创新。 3. 改进了传统低效的审计方法。“点对点”审计模式采用了新的风险审计模型,采取事前风险测试的方法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内审关口前移和事前防范风险的目标。 4. 延伸了内部审计的检查触角。“点对点”审计模式使内审部门的检查触角在平时就延伸到每个科室和支行,年度审计覆盖面达到100%,较好地弥补了常规审计覆盖面窄的缺陷,消除了审计缺位问题。内审人员主动帮助业务科室完善制度、整改差错,杜绝了风险高频发生。 (三)低成本预期 从较为简化的角度分析,一段时间中审计的总成本等于多次单项审计成本的加和,单项审计成本又等于人力、物力和其他成本的加和,可用数学方法中简单的公式表示为: 审计总成本C总=审计成本C1+审计成本C2+…+审计成本Cn 即:C总=∑(C1+ C2+…+Cn)= Ci (公式1) 单项审计成本Ci=人力成本C人+物力成本(C车辆+C食宿)+其他成本C0 由于车辆和食宿成本都与人数L分别存在系数关系K1和K2,因此上式可写成 Ci=Li×Ti+K1×Li×Ti+K2×Li×Ti+ C0 即:Ci=(1+K1+K2)×Li×Ti+C0(公式2) 将公式(2)代入公式(1),可得出: C总=〔(1+K1+K2)×Li×Ti+C0〕(公式3) 由公式(3)可知,一段时间中审计的总成本(因变量C总)数值大小与审计人数、时间和次数(自变量Li、Ti和n)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自变量值的减少必然引起因变量值的减少。 从威海“点对点”审计模式一年时间的实践来看,完全能够实现审计人数、时间和次数的同向减少,可以预期在未来时间内,实施这一审计模式的总成本是降低的,可以形成低成本预期。 1. 新审计模式有效减少了参加审计人员。“点对点”审计模式要求内审人员结合自身业务特长,跟班学习盯点科室的制度规定、操作程序等知识,综合素质必须达到主审人的标准和要求,独立审计能力强,原来需要多人参与配合的审计项目,现在只需半数人员就可完成。 2. 新审计模式大大缩短了审计进行时间。“点对点”审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内审人员在平时就把审计触角延伸到每个科室,定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如果需要立项进行审计时,平时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可以信手拈来,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审计准备和现场检查时间。 3. 新审计模式明显降低了现场审计频度。“点对点”审计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事前对风险的有效评估并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制度缺陷和程序漏洞将得到及时修补和完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将被评估为低水平,检查风险则可确定为高水平,这样就能以控制测试为主,安排较少的实质性测试,降低了现场检查频度。 四、几点启示 第一,当前基层央行面临的业务风险较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既必要又可行。 第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基层央行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在推行的深度和广度上需要更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第三,基层人民银行需加快内审人员培训进程,丰富其财会、审计、统计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全面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 注: ①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研究者中,国外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Timothy B. Bell博士、Ira Solomon教授、W. R. Knechel教授和英国的Stuart Turley教授;国内著名代表人物有胡春元、张立民、谢荣、陈毓圭、吴向阳等。 ②详见1983年美国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③根据Bell和Frank等的研究成果,模型Ⅱ比模型Ⅰ的改进在于综合分析单位经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考虑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内外环境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和管理层舞弊行为相对较少,因而认为模型Ⅰ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Timothy B. Bell,Frank O. Marrs,IraSolomonandHowardThomas.Auditing OrganizationsThroughaStrategic,KPMGmonograph,1997. [2]W. R. Knechel.ApplicationoftheBusinessRiskAuditModel,Accounting Horizons,2001. [3]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J].会计研究,2004,(2). [4]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审计研究,2004,(4). [5]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ok3财务风险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