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精选9篇)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1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标准
1.水文地质术语(GB_T 14157-1993)
2.工程地质术语(GB_T 14498-1993)
3.岩溶地质术语(GB_T 12329-1990)
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_T 14538-1993)
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_T 12328-1990)
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_T12719-1991)
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 ∶ 50000)(GB_T 14158-93)
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_T 14497-1993)
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
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
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
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1985)
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
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_T 14848-93)行业标准
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_T0181-1997)
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_T0224-2004)
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_T0225-2004)
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
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_T0095-1994)
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_T0096-1994)
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_T0097-1994)
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_T0059-1993)
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0-1993)
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1-1993)
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2-1993)
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3-1993)
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_T0219-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
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_T0032-1992)
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_T 0221-2006)
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_T 0227-2004)
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_T0130.4-1994)
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
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_T0245-2004)
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_T0239-2004)
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_T0240-2006)
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_T0241-2006)
2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_T0220-2006)
25.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_T0218-2006)
2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_T0219-2006)
27.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_T0223-2007)
28.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_T0225-2009)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2篇
办件类别: 特殊承诺件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审批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项目立项批准文件或任务书(矿山项目不要求);经批准的勘察设计及勘查报告(矿山项目不要求);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矿山项目提供经审查备案的“治理方案”或施工设计);工程参加单位相应的资质复印件;参建各方的中标通知书(委托书)、合同书;
施工资料:①开工报告施工报告;②工程竣工图;③工程施工竣工报告及多媒6 体汇报;④全部工程的自检、表报;⑤工程实施各阶段现场照片集;⑥工程实施的记录短片(15分钟左右);⑦以上资料的电子文档;监理资料:监理工作报告及监理过程中的全套监管文件及表报;
需提交材料:8施工质量评定及验收评定表;重大质量事故处理资料;
资金使用资料:①工程进度付款凭证复印件及其汇总表(矿山项目不要求);10 ②工程费用调整文件及其批准意见(矿山项目不要求);③工程决算书;④工程审计报告;工程管理工作简报;
验收应准备的被查资料:①工程招投标文件(业主);②工程承发包合同及协议书(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③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④分部工12 程质量评定资料;⑤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资料;⑥《会议纪要》资料;⑦监理资料;⑧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施工技术说明;⑨竣工图纸;⑩施工过程的录像及影集资料;⑾各种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质量证明文件;⑿竣工决算报告及有关资料;⒀竣工审计资料。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3篇
目前来看, 我国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灾害地质问题是不容乐观的, 随着这几年环境污染的加重、全球温室效应的推动, 其相关区域环境逐渐恶化。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们需要实现其地质环境环节的优化, 实现其地质灾害工作的健全, 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 确保人们生活的稳定。在此过程中,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实现对其水资源的有效应用, 促进其内部水源应用结构的有效调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比较大的, 但是人均占有量比较小, 地下水含量是比较小的, 并且这几年我国的低下水质是不断下降的, 其相关资源的过度开采, 也不能确保其地面沉降现象的避免, 从而产生了比较频繁的地质灾害, 难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 从而加剧了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有些建筑工程的建设, 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建设的发展, 不能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 我们需要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环节及其地质环境研究环节的优化, 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稳定。
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对相关区域的相关工程项目的优化, 促进其矿产资源开展、地下水应用开发等环节的应用, 满足其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实现其资源应用和环境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区域地壳的稳定性, 实现其相关地质灾害的有效预测防治, 实现其地质环境的深入了解, 加强对其相关污染环节的控制, 最终实现其水资源的有效应用, 实现对其环境的有效控制, 促进其地质灾害的减少, 以有助于经济建设的稳定开展。
2 关于我国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
2.1 我国的地质灾害问题是比较严重, 我们需要通过相关措施
的应用, 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实现其地质环境区划及其区域评价体系的健全, 促进其地质灾害监控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相关区域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及其气候资源的有效应用, 促进其水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针对现实相关区域的环境问题, 实现其土地荒漠化等环节的应用, 以有效遏制当前生态恶化的情况, 实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以有效改善相关区域的贫穷情况, 实现我国的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衡。比如促进其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及其生态的平衡发展, 实现对我国的岩溶地区的有效控制, 以针对其生态薄弱的环节, 展开优化, 以有助于实际生态难题的解决, 实现对其相关科技投入环节的优化, 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 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 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 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其相关问题的应用, 不能实现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之一, 然而随着近几年沿海经济建设的开展及其海洋资源的开发, 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灾害的发展, 不能实现其自然环境的有效维护, 导致现实发展难题的产生, 从而不利于其区域的综合效益的提升。为此我们需要针对其某些沿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 展开分析, 实现对其污染环节的有效控制。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 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 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 每年数十次, 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 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 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 一旦遭到破坏, 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
2.2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们需要实现对沿海区域的经
济开发环节的控制, 实现其综合管理系统的优化, 促进其资源开发环节及其环境建设环节的优化, 实现其相关环境法规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资源环节、经济建设环节、生态建设环节的有效协调。在此过程中, 我们也要进行其区域环境灾害监测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防治系统的优化, 以实现对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 以有效降低其地质灾害的损失, 促进其地表应用环节的优化, 实现对其土地利用环节的应用, 促进其工程建设环节的优化。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 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 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 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 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 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 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 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 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 其垃圾排放总量也越来越大, 如今已经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导致因素。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实现对垃圾排放环节的优化, 以有效应用我国的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的情况, 实现对其相关废物应用环节的优化, 实现对城市废物地质安全处理环节的优化, 以确保城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满足其生态建设环节与经济建设环节有效协调, 满足实际工作的开展。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 协调人地关系, 探讨人地作用机理, 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 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 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 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 不仅超过自然变率, 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
2.3 我国人口众多, 其相关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难免会受到人
口因素的限制, 为了满足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实现其生态学管理、社会学管理及其地球化学管理环节的优化。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 全球与区域水系统循环机理及人类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入手,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效应。
3 结束语
为了实现我国的综合发展环节的优化, 我们需要实现其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节的深入协调, 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们需要实现其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促进社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实现社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实现对环境地质环节、水文地质环节及其工程地质环节等的优化, 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以方便实际难题的解决。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环节,研究深化,管理应用,总结分析
参考文献
[1]何永光, 孙誉.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 .[1]何永光, 孙誉.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 .
[2]李建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3) .[2]李建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3) .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4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
1 三峡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回顾
1.1 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的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峡工程的勘察试验和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长办和全国许多部门的地学工作者共同进行和完成的。来自全国的地质、地理、地震等有关专业的钧多个部门、上百位的专家学者及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不间断地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研究。
开展研究工作的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或独立或合作地对相关地址条件进行了较长时间跨度和多角度的全面研究。虽然研究工作可能相互独立,但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在大的方面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4- 6]。也没有明确的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在地质条件上是不可行的或者有十分困难进行处理的地质缺陷。
总的结论认为:“三峡工程地质地震工作的研究程度高,资料丰富,无论广度和深度,均可满足宏观决策的需要。从总体上综合评价,三峡工程的地质地震条件是好的,适宜兴建巨型水利水电工程。”
1.2 三峡工程地区属弱震构造环境
到目前为止,经过在三峡大坝选址区进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遥感图象解译和详尽的地面调查,还没有发现这一地区(大坝、水库及其毗邻地区)存在着可能引起强烈地震的深大断裂或其它异常的地质背景。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及震中分布图上,中国的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都离三峡地区有一定距离。
1.3 三峡工程产生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三峡地区在本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基础地质研究,40年代始进行专门性的三峡工程地质研究。先后有来自全国的地质、地理、地震等专业40余个部门,上百位专家学者,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参加,采用多学科、多种先进技术方法对三峡工程的地质地震进行了研究。国家科委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规模的三峡工程重大地质地震间题的科研攻关,一致认为三峡工程地质条件是可行的。三峡工程是一个难得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弱震区。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坝址可能出现的地震烈度不到Ⅶ度。三峡工程产生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水库区的滑波不会影响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坝址公认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
2 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2.1 蓄水后的地质灾害事件
一是库岸边坡岩体或岩块的崩落、滑移。三峡库区库水位常年处于145m- 175m之间,库岸水位的周期性升降使得库岸边坡长期处于水的渗透及侵蚀作用之下,而“浸泡-风干”的周期性循环作用又比单纯泡水或暴晒对岩石造成更大的损伤作用,使得完整边坡岩土体不断产生裂缝,而已有裂缝不断变深、变宽,部分岩体在干湿作用下逐渐被风化、软化、崩解;同时,在库水减少过程中,卸荷作用会使边坡岩体产生回弹效应,从而形成卸荷裂隙带,进一步加深了库岸边坡内的裂隙。部分裂隙贯通,同时伴随着已经存在的软弱结构面,则可能造成滑坡等地質灾害现象。
二是古滑坡或倒石堆的错落和滑移。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古滑坡的地下水的水位也随之上升,水位的上升使得地下水对古滑坡的浮托作用增加,同时滑坡的抗滑力降低。再者,由于地下水和库水的长期浸泡,滑带土被软化、泥化,滑带也由非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基质吸力丧失,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库水位骤然下降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又增加了滑坡的重量,在一系列作用下,使得已有滑坡更容易发生错落和滑移。
2.2 库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1)塌岸直接影响着库岸边坡形态,该库岸边坡区域地形越发陡峭,则客流切割作用越强烈,也越容易产生塌岸。相对二样,陡坡型土质岸坡最易发生塌岸,上陡下缓型岸坡其次,缓坡型土质岸坡最不易发生塌岸。同时,若岸坡上植被完好,岸坡物质紧密,裂隙发育较少,则岸坡稳定性越好;相反,岸坡物质松散,岩体裂隙发育较多,则岸坡更易发生塌岸和库岸再造。一般条件下,相对于岩质边坡,土质边坡更易发生塌岸和库岸再造;
(2)地质条件是影响水库库岸再造和引起塌岸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峡库区塌岸主要分布于土质岸坡侏罗系红色岩层为主的红层岸坡和岩土混合岸坡中。同时,在三峡库区进行145m- 175m试验性蓄水时,沙土质岸坡的边坡活动较为强烈,塌岸现象发生较多。
(3)在三峡库区蓄水过程中,库区蓄水水深也是影响库岸边坡活动的一大影响因素;部分水域地势浅,在三峡库区蓄水阶段,蓄水水深增加较多,在这一部分区域,往往塌岸崩滑体变形较多,在其它蓄水水深增加较少的地方,则塌岸崩滑发生的较少。
(4)水库蓄水及泄洪作用也是滑坡的一大诱因。库岸边坡在蓄水水位线以下时,边坡土壤当中的孔隙水压力较大,而泄水时库区水位线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降低,然而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且邊坡外部的静水压力则突然丧失,从而造成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则常常导致边坡的失稳和滑坡的发生。
(5)对于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库岸边坡,降雨也会成为滑坡的诱因之一。此种类型的边坡,其坡体内部一般具有软弱滑移带,在强烈连续降雨条件的刺激下,雨水不断进入边坡土壤当中,使得土壤的孔隙水压力增大,从而导致滑坡。
2.3 三峡水库对地质灾害影响的综合分析
nlc202309081752
三峡库区整体上来说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且远离几大地震带,且经过大量勘察研究表明,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针对三峡库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塌岸、古滑坡错落或滑移等。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有滑坡本身的不稳定因素,也有水库蓄水、泄洪对滑坡造成的冲蚀、卸荷等作用。而决定库岸边坡是否稳定,则需要考虑到岸坡植被覆盖情况、岸坡土质紧密程度、裂隙发育情况以及库区蓄水水深以及降雨等一系列原因。
3 防治措施
科学的监测和分析手段是制定合理减灾措施的前提,为了减少由库岸消落带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在长江三峡水库库岸消落带采取如下一系列措施:
(1)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水在整个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诱因,雨水以及库水位的涨落都会导致滑坡的发生或者库岸的塌岸,水对边坡的侵蚀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建立有效完善的排水系统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具体又包括排除地表水、地下水及截断地下水的工程等。我们可以采用在坡面上设置排水孔和排水沟等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排除地下水,减小土壤孔隙水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库水位骤降对岸坡造成的破坏。
(2)采取固坡抗滑措施。滑坡简略上可以分为滑体、滑带、滑床三个部分,一般滑带为软弱夹层或裂隙带,滑体为滑坡滑动的整体,滑床则为相对稳固的边坡基体部分。滑坡之所以会滑动,则是因为滑体和滑床之间产生的软弱结构面或裂隙,其提供的抗滑力不足以抵抗滑体本身由于自重等原因产生的下滑力,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滑体则向下滑动,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有效提高边坡抗滑力是很有必要的。工程中常用的抗滑措施有抗滑锚桩、抗滑板桩和抗滑挡土墙等。抗滑桩的原理为通过锚杆或锚索穿透整个滑体固定在滑床上,从而使得滑体与滑床为一个整体,有效增加边坡抗滑力。挡土墙一般为在坡体表面建立墙式立面,从而通过墙体支撑住滑体,有效防止滑体发生滑移。
(3)增加植被覆盖。众所周知,植物根系的固结作用可以使砂石及土壤较松散的山体有效固结,从而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对于库岸边坡也是如此。有效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作用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由于库水位的升降作用,库岸边坡长期处于“浸泡-风干”的干湿循环状态当中,并不是单纯的水生生态系统或者陆生生态系统,且库区的地质灾害又进一步恶化了相关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该区域进行生物植被的繁殖具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实际情况,已经有较多专家及学者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生物繁殖措施。目前比较有效的做法为在库水位170m以上种植杨树、柳树等生命力较强、易生长且能够短时间承受水淹的树种,而在库水位170m以下种植灌草类如香根草等生长快、适应强、根系发达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4)防止波浪侵蚀。风浪或船型波浪往往携卷着巨大的能量,库岸边坡有一部分区域属于易受波浪侵蚀的高频地段,波浪对这一部分边坡的侵蚀作用不容忽视。采用护岸及护坡工程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库岸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能有效防止波浪的侵袭。现在常用的护坡方法有干砌片石、浆砌片石和预制板或混凝土等。
4 结论
(1)三峡库区在三峡工程正式投入建设之前,大量的地质勘查研究显示三峡坝区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三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整个地质勘探工作经过半个世纪,历经多个阶段,引起无数中外地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关注,其参与人数与勘测规模都是空前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研究结论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2)三峡工程在进行试验性蓄水期间,在部分库区段产生了较强的灾害体演变现象,这事新建水库初期蓄水会产生库岸再造等现象的通常规律,属正常情况。三峡大坝的建设的确使库区地质灾害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大坝的活动性具有活跃期、强烈期、衰减期及准稳定期四个阶段,目前属于活跃期。
(3)大坝的建设使库区的灾害集中爆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的破坏程度。科学进行的水电建设能够减轻滑坡、崩岸等地质灾害。其中,在三峡大坝建成后进行试验性蓄水初期,部分库水段产生了较强的灾害体演变现象,这正是促使潜在的崩滑体集中释放,而这种集中释放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后期地质灾害的大爆发。在进行试验性蓄水阶段,三峡库区各项监控密级且完善,应急措施准备完善且充分,因此,部分地质灾害的提前释放反而是对地质环境的一种缓解作用,可有效避免在后期發生较大地质灾害。
(4)三峡工程是一个难得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弱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坝址可能出现的地震烈度不到Ⅶ度。
参考文献
[1]陈德基.长江三峡工程地质研究综述[J].人民长江.2003.34(8):16-20.
[2]陈德基.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1993.9
[3]陈德基.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R].
[4]刁承泰,黄京鸿.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1).
[5]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2,20(6).
[6]周彬,董杰,葛兆帅,等.三峡库区人地关系及其协调发展途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
[7]杨达源,李徐生,冯立梅,等.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2,8(2).
[8]沈玉昌.長江上游河谷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9]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1988,24(3).
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5篇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人与自然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两个基本点,并且认为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必然影响到周边环境.建立整体性思维是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国近年来表现最突出的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问题包括:(1)为西部大开发而进行的各种配套的工程建设将要遇到的工程地质及环境问题;(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3)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4)水土流失与我国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及城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问题等等.最后作者详细论述三峡库区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地质建设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作 者:刘海燕 伍法权 李淑进 LIU Hai-yan WU Fa-quan LI Shu-jin 作者单位:刘海燕,伍法权,LIU Hai-yan,WU Fa-qua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李淑进,LI Shu-jin(微山金源煤矿,山东,济宁,277600)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6篇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上海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上海地铁M4号线建设重大事故发生后,对地下工程潜在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剖析了上海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引起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归纳出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环境地质效应成灾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以后的远景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整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基本对策与管理措施.
作 者:王初生 叶为民 杜灏洁 WANG Chu-sheng YE Wei-min DU Hao-jie 作者单位:王初生,叶为民,WANG Chu-sheng,YE Wei-min(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92)
杜灏洁,DU Hao-jie(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
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关键技术;问题
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城市作为重要聚集地,在社会进步、城市化加快下,人类也随之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长此以往,导致城市地质环境出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城市地质的变化也会引发各种问题,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基于此,我国需要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技术进行重点分析,意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一、分析现代城市的工程建设
在现代城市的工程建设中,其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多,大”的基本特点。城市化属于人类社会重要演化过程,其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如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空间等转变,而以上这些转变又会随之呈现内在联系。就发达国家而言,城市化背景下其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人口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非城镇人口为了生存发展,只能谋存生路,从而导致城市生产、住房、地价出现不断上涨,使建筑物出现高空发展。近几年,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剧下,城市建设愈发频繁,尤其表现为高层建筑,使其具有建设速度较快和数量多等特点。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下,地下空间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另一发展趋势,促使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例如:地下交通,通过长期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占据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增加,直接对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地质问题。
二、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一)地表工程
在城市人口逐渐加剧下,我国为了更好解决城市的用地问题,开始加大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建设力度,尤其平原地区为实现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而山区的城市建设则是以山坡开发为主,由此造成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和软土地基等问题频繁发生,当边坡失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持续发生时,极易导致环境的再次破坏,甚至危机后代。
(二)地下工程
城市的工程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发展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建设项目,但是,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例如: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地面变形以及洞室围岩的失稳等。另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日本东京在地铁施工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发地面塌陷,对于我国地下交通的建设人员而言,该事件无疑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位于世界第六,而人均水量则是总人均水量四分之一,是目前贫水国家之一,全国缺水城市更是超过三分之二,因此,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城市因为过多采集地下水,导致地面出现塌陷或沉降问题,例如:太原、上海和宁波等城市,以其中的上海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累计沉降数量已经达到2.63米左右,具相关统计发现,全国由于地下水超采所引发地面塌陷大约800左右。
(四)废弃物
在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下,工业废弃物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固体废弃物的堆放问题日渐恶劣,例如:生活垃圾,通过对生活垃圾相关调查显示,其总量呈现每年以八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由于固体废物难以进行有效堆放,导致许多工程地质出现环境问题,如地表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等。
三、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
(一)关键技术
在城市环境逐渐恶劣下,对其进行工程地质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预测技术、改造技术、评价技术、计算技术、绘图技术等。而在环境工程地质学中,重点是对预测工程建设作为研究课题,详细研究环境影响因素,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有力支持。而地学研究过程中,预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强化该项工作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环境情况,而且还对工程地质质量的改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部分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在选址与规划前均会对工程地质进行环境评估,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由此得出,地质环境监管、地质灾害防治均需地质勘探技术的参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而真正发挥技术自身价值。
(二)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地质环境研究工作发展趋势如下:第一,必须要在短时间构建城市环境质量系统和数据库,在计算机技术逐渐完善下,制图技术、工程地质数据库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工程地质系统,需要尽快完成城市环境质量系统和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并将其作为研究重要方向。第二,对城市的三维空间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强化工程地质预测、评价等工作,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测体系、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掌握工程建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第三,加大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力度,并将相关理论和标度方法作为核心,促进环境工程地质学的更好发展,使其取得跨越式、突破性成绩。第四,积极探索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两者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束语:
总结上文,在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目前,该项研究和原有工程地质的研究存在较大区别,其中前者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研究方法相对比较综合,其研究成果同样呈现出一定的预测性、准确性。因此,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进行具体研究至关重要,并通过相关措施的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8篇
银川河东机场位于黄河东岸银川灵武市, 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断块一侧, 属阴山断块隆起的一部分, 地貌上处于鄂尔多斯台地与银川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第四纪活动断裂- 黄河隐伏断裂平行通过场地西部, 处于华北地震区的银川- 河套地震带东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地质灾害易发, 对其工程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适宜性进行研究, 为机场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精确的地勘资料, 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合理有效、针对性更强的地基处理措施, 对机场的建设周期与成本预算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水文地质环境情况
研究区属于温带气候区北部气候, 全年多晴空, 夏季午后时易有出现雷雨冰雹;秋季多云雨,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卵石层中, 接受大气降水和径流的侧向补给, 自东西向排泄于黄河, 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5-2.0m。
2.2 地形地貌
研究区地貌单元属黄河河漫滩与盐池台地冲刷形成的山前冲洪积扇, 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相对较平坦, 净空条件较好。
2.3 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华北断块一侧, 属阴山断块隆起的一部分, 地貌上处于鄂尔多斯台地与银川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第四纪活动断裂- 黄河隐伏断裂平行通过场地西部。研究区位于华北地震区的银川- 河套地震带东部, 拟建机场位于两条活动断裂之间, 距离均大于10km。
2.4 地层岩性
研究区揭露的最大深度为15.4m, 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根据土层的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 将场地地层分为5 个主层和6 个亚层。现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将各层土的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 素填土层 (层序号①) :第四系人工堆积物, 层厚为1.7-9.1m, 杂色, 主要由卵砾石及砂土构成, 构成物均性差, 含量在75-90% 之间, 该层分布于场地东侧填方地段; (2) 粉土层 (层序号②)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al+pl) , 层厚为0.6-5.9m, 黄褐色, 土质较均, 可见薄层状水平沉积韵律, 局部夹薄层细砂; (3) 粉砂层 (层序号② -1)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al+pl) , 层厚为0.4-1.7m, 淡黄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粒径较均; (4) 卵石层 (层序号②-2)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al+pl) , 层厚为0.3-3.9m, 青灰色, 最大粒径为12cm左右, 一般粒径为2 ~ 4cm左右, 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5-65% 左右, 次圆状,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 (5) 粉质粘土层 (层序号② -3)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 al+pl) , 层厚为0.6-2.0m褐黄色, 摇振反应无, 稍有光泽,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坚硬, 偶含粘土团块。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分布不连续, 在局部地段缺失; (6) 卵石层 (层序号③)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 al+pl) , 层厚为0.5-6.9m, 青灰色, 最大粒径为15cm左右, 一般粒径为2 ~ 5cm左右, 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5-65%, 次圆状为主, 局部夹薄层粉土和粉细砂, 中密。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连续; (7) 粉砂层 (层序号③ -1)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 al+pl) , 层厚为0.7m, 淡黄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粒径较均,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75%, 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状分布; (8) 细砂层 (层序号③ -2)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 al+pl) , 层厚为1.3m, 青灰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 含有少量云母, 粒径较均,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90%, 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状分布; (9) 粉质粘土层 (层序号③ -3)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 al+pl) , 层厚为1.2m, 褐黄色, 摇振反应无, 稍有光滑,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硬塑, 偶含粘土团块。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状分布; (10) 卵石层 (层序号⑤) :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Q4 al+pl) , 本次勘察未揭穿, 揭露最大层厚为1.5m, 青灰色, 最大粒径为16cm左右, 一般粒径为2 ~ 5cm左右, 充填物以中粗砂为主, 含量为25% 左右, 局部夹薄层中砂, 含少量粘性土,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连续。
3 场地岩土综合分析评价
3.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
研究区位于机场场区地貌单元属黄河河漫滩与盐池台地冲刷形成的山前冲洪积扇。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相对较平坦, 根据揭露地层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区地层, 场地内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物组成;并且场地内无暗浜、空洞、采空区存在, 无滑坡、泥石流威胁, 研究区无需考虑震陷和地表破裂带来的影响, 场地不存在活动断层。总体评价研究区属稳定性和适宜性较好的建筑场地, 可以做拟建建筑工程场地。
3.2 地基土的湿陷性评价
在研究区内取原状土样进行湿陷性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湿陷系数 (δs) 在0.003-0.013之间, 自重湿陷系数 (δzs) 在0.003-0.009之间, 研究区内无湿陷性。
3.3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对研究区内地基土进行易溶盐进行试验, 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 研究区环境类型为Ⅲ类, 按A类进行判定, 判定地基土对砼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砼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3.4 地基土的综合评价
根据地基土的分布情况和拟建物特点, 对研究区综合评价如下:
(1) 层素填土层, 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不连续, 土质不均, 厚度变化大, 欠固结, 承载力低, 不经处理不可作为拟建除冰坪的持力层; (2) 层粉土层,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 层位不稳定, 厚度变化大, 中压缩性, 承载力一般, 可做为除冰坪的持力层; 1) 粉砂层,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不连续, 厚度小且厚度变化大, 层位变化大, 承载力较低, 可作为除冰坪的持力层;2) 卵石层,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不连续, 厚度变化大, 层位不稳定, 承载力高, 可作为除冰坪的持力层;3) 粉质粘土层,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不连续, 厚度变化大, 层位不稳定, 中压缩, 硬塑, 承载力较低, 可作为除冰坪的持力层。 (3) 卵石层,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不连续, 厚度变化大, 承载力高, 是拟建除冰坪良好的持力层和下卧层;1) 粉砂层, 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状分布, 厚度小, 承载力一般, 可作为除冰坪的持力层;2) 细砂层, 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状分布, 厚度小, 承载力一般, 可作为除冰坪的持力层;3) 粉质粘土层, 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状分布, 厚度小, 承载低, 可作为除冰坪的持力层。 (4) 卵石层, 仅揭露于ZK35 钻孔内, 勘察未揭穿, 承载力高, 是拟建除冰坪良好的持力层和下卧层。
3.5 地基均匀性评价
研究区地层为人工堆积物和黄河高漫滩松散堆积物组成, 其岩性种类多, 层位不稳定, 厚度变化较大, 属不均匀地基。
4 工程适宜性评价
4.1 持力层的选择
研究区地层在平面分布上不均匀, 岩性差异较大, 将研究区分为二个区。Ⅰ区:位于填方地段, 场地内素填土由东向西逐渐变厚, 揭露厚度1.7-9.1m, 在0.0-2.0m范围内有薄层呈透镜状分布的建筑垃圾, 场地素填土成分较复杂, 在平面和垂向分布不均匀, 总体上呈稍密状, 局部呈松散状, 建议对该层处理后做为研究区的持力层;Ⅱ区:位于西侧冲沟内, 低于现跑道北端约7-10m, 该段施工时主要以填方为主, 且该区上部地层主要为粉砂和卵石, 均可做为填方的持力层。
4.2 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
综合前述分析, 研究区需处理地段主要位于Ⅰ区内, 地基处理方案如下:场地内素填土厚度变化大, 密实度分布不均匀, 且0.0-2.0m范围内分布有薄层状建筑垃圾, 建议采用换填垫层法与强夯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施工时, 首先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夯实处理, 单夯夯击能可采用8000-12000k N·m, 主夯结束后建议对地基以1000k N·m夯击能满夯2 遍, 强夯工作结束后对2.0m范围内素填土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
5 结论
研究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 主要可分为5 层和6 个亚层, 拟建场地范围内不良地质体主要为现跑道南端东西向发育冲沟, 与拟建跑道、滑行道近垂直分布, 建议在进行机场施工时进行改道处理, 保证机场安全运行, 地基土对砼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砼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研究区内未发现有断层、地下空洞等不良地质体。
摘要:工程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适宜性是机场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 银川河东机场位于黄河东岸银川灵武市, 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断块一侧, 属阴山断块隆起的一部分, 地貌上处于鄂尔多斯台地与银川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地质灾害易发, 对其工程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适宜性进行研究, 直接影响机场设计及安全性, 对机场的建设周期与成本预算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川河东机场,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勘察
参考文献
[1]张咸恭.中国工程地质学[M].科学出版社, 2000.
[2]马彦波.案例工程地基勘察与评价[J].科技促进发展, 2012 (21) :76-81.
[3]张宁, 胡堇.贵州某机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建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3, 14 (02) :15-19.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第9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引言
公路建设经常遇到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大量开挖或回填土石方,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往往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修建公路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以及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1.滑坡及其防治
1.1滑坡及危害
产生滑坡的环境多为构造上升区。由于沟谷侵蚀强,下切速度快,两侧坡面较陡,变质岩风化强烈,或局部岩性的差异,形成具有软、硬二元结构的地质剖面,造就了产生滑坡的环境。滑坡一般由滑坡壁、滑动面和滑坡体组成。滑坡的规模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大型滑坡的危害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公路、村庄毁坏,河道堵塞等。
1.2滑坡的成因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就地貌特征而言,一般坡度不大、起伏平缓,而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坡,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滑坡;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1.3滑坡的防治
在公路施工及营运中,应对滑坡易发地段进行监测。对开始蠕动变形地段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主要有排水、支挡、减载等措施。排水方面,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在可能发生或已发生滑坡的边坡周围设置截排水沟,以拦截地表水,防止地面水渗入滑坡体内,同时填塞裂缝和消除坡体积水洼地、种植蒸发量大的树木等。对地下水可疏不可堵,其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截水盲沟用于拦截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作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近于水平的钻孔将地下水引出。减载方面,从滑坡上方取土减载,反压到坡脚,以减小下滑力。对滑坡的滑动带可采取削方减载的措施;对抗滑地段采取堆土加重等措施,当滑体呈发展趋势时,应及时排水并采取支挡措施,以防止滑坡体松弛后失稳。支档方面,设置支挡结构,防止土体下滑。视工程需要及滑坡的规模、危害性等,修筑抗滑桩等。
2.崩塌及其防治
2.1崩塌及危害
崩塌多发生在山坡的陡崖地带,由大量降雨渗入陡崖破碎的岩石中,增加岩体自重,降低岩体与基岩面的摩擦力,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而产生。其主要类型有:落石、山崩、坍岸、坍陷。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等,堵塞交通,造成巨大损失。
2.2崩塌的成因
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度或60度,高差大于50 m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一般坡度大于45度,高差大于25 m可能出现小型崩塌;高差大于45 m可能出现大型崩塌。黄土地区,坡度在50度以上才可能发生崩塌。高山峡谷、悬崖陡岸多数是崩塌易发地段。地质构造也是崩塌发生的重要条件。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当坚硬岩层与松软岩层上下叠加时,由于风化,使坚硬岩层突出,临空面增大,易引起崩塌。岩层构造及其组合方式是发生崩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当岩层层面或节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沿构造面最容易发生崩塌。就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而言,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地震频繁的地区是崩塌的多发区。
2.3崩塌的防治
在山区公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崩塌易发地段应定期监测,判断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强度、规模,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对崩塌地段易滚落的危石和松散堆积物及时清理,并设置安全警告标志,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对岩石破碎易发生坠落的高陡基岩边坡,应采取清除危石或用水泥抹缝,加垛支撑或喷锚支撑加固;对边坡表面以剥落为主,而整体性较强且高度低于30 m的陡坡,一般采用刷坡及建防护墙。若边坡过高或下为基岩,上为松散堆积物,可设置梯级平台,分级刷坡。对难以刷坡的崩塌地段,可采用坡面防护网等防护措施。公路施工时,应尽可能避免因人工开挖或爆破而引起崩塌。
3.泥石流及其防治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它可掩埋村庄、学校,摧毁城镇,冲毁路基及其它公路设施,往往造成巨大的灾害。泥石流按照固体物质的含量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3.1泥石流的成因
典形的泥石流流域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的地貌形态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沟谷纵坡较大,地表岩石多为风化岩石堆积物及尾矿坝堆积物,是泥石流固体碎屑和水源的主要汇集区;流通区,是泥石流外泄的通道,地形上为坡降较大的深切沟谷,劈裂、冲沟发育;堆积区,是泥石流物质的堆积地区。构造变动复杂或新构造运动强烈,且岩性脆弱的地区,一般是泥石流的易发区;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水源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动力条件。雨量越大,泥石流规模也越大。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修路废棄土石方不合理地堆积,植被破坏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3.2泥石流的防治
治理泥石流主要采取以排导为主,排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泥石流的防治,首先要修建排导工程。排导工程在防治泥石流中使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效果好。包括槽、堤和坝三大类型。V型固床槽多用于泥石流形成区,起固定沟床、稳定山体、减少崩塌、滑坡和河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作用。修建排洪道和导流堤用于泥石流沉积区,有改善流速、引导流向的功能,防止泥石流的漫流改道和淤积危害,以保护公路、铁路、桥涵和其它建筑物。其次要修建拦挡工程。拦石坝主要用于流通区,起拦蓄滞流泥沙石块,抬高河床而提高侵蚀基面、减缓坝上游河床坡降、削减泥石流的流速和规模,防止泥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对于多级透水性拦渣坝,可以起拦挡不同粒径的石块,减少石块对建筑结构或铁路、公路等的冲击作用。生物工程是以植被为手段营造一系列组合不同、结构不一、功能各异的植物群。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沟稳坡防冲林、护岸护滩林、谷坊等,能增强泥石流沟松散物质的自稳能力、减缓地表径流汇集时间等,从而控制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达到抑制泥石流发生的目的。
4.结语
公路修建时常遇复杂的地质情况,非常容易发生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上述地质灾害多发区。施工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山体的破坏,同时要注意对废弃土石方的处理,不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积极研究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综合勘察、评价和防治的工程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光庆等.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水土保持研究, 2007,(2).
[2]陈洪凯等.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公路, 2005, (11).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