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精选6篇)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第1篇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讲课教师:段亚肖 指导教师:施淑云
一、教学内容
欧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国家的集中地,其联合组织“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有优越的位置、地形、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繁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2.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得以借鉴。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3.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属于春节的食物,比如:年糕。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那么一说到欧洲人你会想到他们喜欢吃些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牛奶、奶酪、面包、牛排这些饮食习惯跟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密切相关,而乳畜业的发展又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而且社会经济要素又受到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引导读图,掌握自然基础
1.欧洲西部位置和范围:
读《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说出欧洲西部的范围,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角度说出欧洲西部的位置特点。2.欧洲西部地形: 读《欧洲西部地形图》,从地形类型、地形类型的分布、地势特征、海岸线等角度说明欧洲西部地形特点。3.欧洲西部的气候: 读《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图》,从气候类型、类型分布、成因、特点等角度认识欧洲西部的气候特点。4.欧洲西部的河流 读《欧洲西部地图》,从中找出主要河流,从气候、地形入手分析欧洲西部河流的水文特征,并思考欧洲西部内河航道网发达的原因。
(三)以题带点,学习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的社会经济因素的人口、农业、工业、旅游业能将地理的各种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也是地理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探究习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写在学案上,最后通过投影形式进行展示。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某地区简图 材料二:下面左右两图分别是M、N两城市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三:油橄榄喜光,喜温暖,适合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坡地。乙河流域是世界上油橄榄的重要种植区,其产量高,品质好。
(1)与M相比,N气候有何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12分)(2)比较甲、乙两条河流航运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10分)(3)指出乙河流域油橄榄种植的有利条件。(8分)【答案】:(1)与M相比,N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2分),气温年较差较大(2分);年降水量较少(2分);大陆性强(2分)。原因:N位于内陆;(2分)地势较高,四周山地环绕,地形相对封闭。(2分)
(2)甲河航运价值高(2分)。与乙河相比,甲河流量较大(2分),水位较稳定(2分),流速较慢(2分),通航里程较长(2分)。
(3)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热量充足(2分),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冬季温暖,利于油橄榄越冬(2分);位于坡地,利于排水等(2分);有调水工程,且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2分)。(以上答案均可得分,共8分)
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图(图8)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材料二 右图(图9)为波河流域示意图。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河流汛期长,含沙量较大;流域为粮食(水稻、小麦)主产区。该国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波河平原上。
(1)分析1861年~1991年农业人口迁移对意大利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2)分别分析L与N两处地形对波河流域农作物生长环境带来的影响。(8分)
【答案】:(1)
1、农业人口向工业金三角迁移,给金三角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2.农业人口向国外迁移,使得本国劳动力减少,部分地区或行业劳动力不足。(6分)
(2)(6分)差异:北部水电站多(2分)。
原因:北部位于西南风迎风坡,降水多,流量大(1分);北部地形起伏落差大(1分);北部地形复杂支流多(1分);流量季节变化较小(1分)。(3)(8分)L处山地阻挡北部寒冷气流南下(2分),使波河流域热量条件较好(2分);N处山地阻挡湿润的西风气流(2分),使波河流域降水较少,光热充足,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2分)。
(四)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通过限时训练,提升学生做题的速度和能力、加强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并加深对欧洲西部基础知识的掌握。
(28分)罗讷河位于法国东南部,是法国第二大河,河谷地带是法国重要商品农业区。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5)题。材料一:罗讷河流域(法国境内)地形、水系与开发模式图
材料二:法国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目前已形成北部粮食、奶制品和牛肉,西部家禽和生猪,南部葡萄、酒、蔬菜、橄榄油的产业格局,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每年向世界大量出口各类优质农产品及其相关制品。
(1)罗讷河最终汇入 海,流域地势总体特征是。(4分)
(2)该流域南、北部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南部沿海地区植被以 为主,北部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南向北,体现出 的地域分异。(4分)
(3)与高坝模式相比,罗讷河低坝模式有哪些优点?(6分)(4)马赛港为法国第一大港,分析该港口发展的有利区位。(6分)(5)试分析法国农业产业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8分)
【试题答案】:
(1)地中 东部、北部高,南部低。(每空2分,共4分。)(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由赤道向两极(每空2分,共4分。)(3)节约土地资源(淹没土地面积小);移民数量少;建坝工程技术难度相对小;对流域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小。(每点2分,满分6分。)(4)毗邻北非、西亚,地理位置优越;濒江临海,能海陆联运;西欧经济发达,腹地广阔;地形平坦,筑港条件优越;依托马赛,利于港口发展。(每点2分,满分6分。)
(5)因地制宜,加强农业整体规划;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增强竞争力;发展生态化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每点2分,满分8分。)
(五)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
一、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地形 3.气候 4.河流
二、欧洲西部的人文地理概况 5.人口
6.以乳畜业为主的农业 7.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8.繁荣的旅游业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分析处理
本节课是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突出区域的特色、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本小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现代化的畜牧业”“繁荣的旅游业”,共二课时,而本节课选择了“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 “繁荣的旅游业”作为第一课时,以旅游为主线,认识欧洲西部的位置、国家,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认识该区域在经济、工业、旅游业方面的突出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欧洲西部的位置、主要国家与城市。
(2)、了解欧盟及欧洲西部的经济。
(3)、了解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构建区域空间概念的地理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1、欧洲西部的位置、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的经济、繁荣的旅游业
四、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主要国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旅游为主线,通过旅游前提出的思考,学生对其探究(共5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到欧洲西部在经济、旅游业方面的突出特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欣赏《欧洲西部景点》、阅读《小王旅游前思考》
欧洲西部人均收入高、旅游圣地多,是热爱旅游的小王非常想去的地方。去年署假,小王终于如愿以偿。下面的一些问题是小王在出行前的部份思考。阅读课本,看看你知多少?
1、欧洲西部在哪?
2、欧洲西部在有哪些主要国家?
3、欧洲西部人均收入高的原因?
4、出行前,把人民币换成什么货币购物最方便?
5、欧洲西部有哪些举世闻名的景点?
情境导入意图:通过生活事例的探究让学生步入地理课堂,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知探究
学生活动1: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阅读课本52、53、58、59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2:探究问题1:欧洲西部在哪?
活动通过学生课堂内交流,发言,识图三部份完成
设计意图:认识欧洲西部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3:探究问题2:欧洲西部在有哪些主要国家?
活动通过学生完成课本53页活动题、识图二部份完成设计意图:该活动二部份的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对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与城市认识
学生活动4:探究问题3:欧洲西部人均收入高的原因?
活动通过学生交流、小结、发言的方式完成设计意图:该活动以欧洲西部人均收入高为话题,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与经济
学生活动5:探究问题4:出行前,把人民币换成什么货币购物最方便?
活动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介绍欧元、欧盟完成
设计意图:该活动以换欧元的原因激趣,引导学生了解欧盟这个国际组织
学生活动6:探究问题5:欧洲西部有哪些举世闻名的景点?
活动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同时学生抢答方式完成设计意图:感受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活动7:小结本节课内容
活动通过完成填图、练习的方式完成
设计意图:由于地理学科与图密切相关的特点,用填图、练习的方法小结本节课内容,即兼顾构建区域空间概念、又突出区域的地理特色,更通完整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欧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国家的集中地,其联合组织“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有优越的位置、地形、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繁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欧盟在本区内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得以借鉴。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3、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难点
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突破
1、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教材由此作为切入点开始学习。这部分可以联系学生前面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学生回顾、动手计算、读图查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欧盟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欧盟成员国密切联系示意图和欧盟进出口商品占世界百分比及有关资料,联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亲身调查本地来自欧洲西部的产品来分析制造业在本区的主导地位。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调查,写一篇关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500字左右的启示,体会欧洲西部工业发达的特点及成因,我们应该借鉴点什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从生活入手提问:常见欧洲人爱吃的食物——乳产品和牛羊肉,引出发达的畜牧业。教师引导着分组读图,讨论分析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发展畜牧业创造的有利条件。因而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4、通过分小组查找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教师播放录像或VCD盘和出示相关材料,了解欧洲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再运用连线的方式加以巩固。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第一课时,准备制作的本节课件;关于欧盟、欧元的材料介绍;欧洲西部的国家分布图;收集有关欧洲西部出口产品的图片(汽车、飞机、手表、手机等);划分学习小组。
第二课时,欧洲西部牧场景观图;欧洲西部的地形图;欧洲西部的气候图;欧洲的旅游胜地图片和有关录像带。
(二)学生准备
第一课时,有关欧盟、欧元的图片、文字或实物资料;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的政治地图;收集有关欧洲出口的产品。
第二课时,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收集欧洲西部牧场景观图片;收集有关欧洲西部旅游名胜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1、导人新课,展示课件。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小结板书:
一、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的集中地。 2、计算。
人口数(人)5亿多总面积(千米2)500万人口密度=? 3、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达国家集中。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对欧洲西部了解些什么? 4、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根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5、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展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58页欧盟国家密切联系示意图和59页活动2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体会理
解欧盟的重要地位。
总结:欧盟(EU)是欧洲联盟的简称,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有15个成员国组成。同学们说的对,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验,搞好对外开放。我们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么办?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展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图:让学生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看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有什么特点?与其经济联盟有什么关系?找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首都。上述这些国家工业的特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当地来自欧洲的工业产品(实物或照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下面来交流一下,开阔一下同学们的视野。
2、总结引入: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刚才我们收集的不少,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来详细了解一下欧洲西部的一些工业设施和更多的著名产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点题板书)3、展示课件:课本60页图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
总结:欧洲西部的国家选取了三个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大。而这三个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经济单一的农、矿业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为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低,经济落后。同学们应明确这些原因。欧洲西部的工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4、课件展示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中注明了本区的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等著名的工业区):让学生参考课本59页西欧国家图、自己准备的世界的政治地图和61页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分析,说出本区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呈现什么形状?教师引导,可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业区,给学生提示。5、说重要国家的位置,为下一节作好铺垫。6、总结:本区的工业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与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电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开的。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写—篇文章,关于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题目可自拟。
(二)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三、传统的畜牧业
1、设问引入:你印象中欧洲人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请你数一数。(及时表扬)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紧接着问:为什么
小结:欧洲人这种传统的饮食结构与这里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彻底地探讨一下这个原因。板书:
一、传统的畜牧业
2、课件展示欧洲的地形图或让学生参考课本64页,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学习、讨论。(1)分析欧洲西部地区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特点。
(2)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区:西欧平原、波德平原、阿尔卑斯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分析各地形区的大约海拔高度。
(3)分析上述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找出本区主要的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和大不列颠岛。大陆轮廓有什么特征? 3、展示课件中欧洲西部的气候图,找出欧洲西部主要的气候类型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参照课本图6、9和6、10,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差异。教师提示从离海的远近、降水的季节和气温的年较差上比较。
4、总结: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陆的西岸,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和阿尔卑斯山脉的走向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适宜多汁的牧草生长,因而畜牧业发达,也适合水果、花卉的种植。但由于阴雨较多,部分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因而本区的种植业也多服务于畜牧业。(随时总结随时板书,让学生理解其因果关系)5、同学们看课本62页的文字,找出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把同学们收集到的图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表扬鼓励)老师播放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有关录像,加强直观印象,开阔学生视野。6、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很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在本国内占很大比重。在本区他们是怎样把“绿色”变成“金子”的?学生阅读书本第62页的阅读材料和乳产品生产的过程示意图,并用口头描述,以达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繁荣的旅游业
1、首先提问学生,你喜欢哪些户外运动项目?第2篇: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与德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全国高考大纲新编教程区域地理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的位置、范围;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
3、理解欧盟在本区内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课件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有一个朋友叫刘洪涛,他第一次出国旅游看见一个老外,他很有礼貌的对老外说,“How are you?I am Hongtao Liu.”老外答道,“我是梅花七”。“在你的周围有出国的吗?那他们都选择什么国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发达国家”。“好,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方在哪里?”学生答道:“欧洲西部”。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计,是旅游的大好时光,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行一次异地之旅---欧洲西部
二、围绕教材提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师:我们在旅游之前做哪些准备?
生:畅所欲言(地图、衣物了解气候、货币、交通工具等)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生:地理位置。
1、范围和位置(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地图】,让学生描述欧洲西部的范围和位置。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范围和位置。很好,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就是说,要去爬山去哪个国家最好,要游览无汽车城去哪里呢?要去海滩晒太阳去哪个国家最好;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2、地形(教师板书)
出示“欧洲西部的地形图”课件,由学生合作分析本地区的地形特点。由学生分组找出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海湾、海峡的名称。师:(1)巧记:(直布罗陀海峡)--直脖骆驼海峡
(2)讲述:爱琴海名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兴趣
(3)提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走向为分析气候做好铺垫。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地形。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生:气候状况。
3、气候(教师板书)
通过P63欧洲西部的气候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
师:探究:“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什么变化?”,此问题吸引了大家,学生们通过认真读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假如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入,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假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课件出示习题)(1)、范围:除俄罗斯以外的欧洲部分。(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西部,三面临海。
纬度位置:40?N-北极圈。
(3)、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4)、地形特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海峡、内陆海及边缘海。
师:好,同学们完成很出色,我们以上分析了欧洲西部的地形及气候,欧洲西部的这种地形及气候对它的农业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自学《传统的畜牧业》。
4、传统的畜牧业(自主学习)?为什么欧洲人爱吃牛羊肉?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1页,相信你一定出色完成此问题。那么我们在旅游中一定会买些纪念品送给你的家人,这就需要我们带上必不可少的——?生:货币
(展示欧洲女郎身着欧元裙的图片)
师:谁知道欧洲西部国家使用货币的名称叫什么?请同学们看书58--59页让我们一起在进一步的了解欧洲西部各国。
5、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教师板书)师: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数一数欧洲西部大约有多少国家?(30多个)本区国家大都是哪种类型的国家?(发达国家)本区的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观察本区国家在领土面积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面积狭小。师: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比,这些国家最明显的劣势是什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提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生:单个经济实力弱。只有联合起来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师:比一比: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巧记欧盟27个成员国:塞浦路斯,立陶宛。
英法德,两颗牙,(西班牙、葡萄牙)
两克瑞典,马耳他,(捷克、斯洛伐克)
四利四兰有五亚,(比利时、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波兰、荷兰、爱尔兰;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
卢森堡里出童话。(丹麦和希腊)
师:根据图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课外欣赏【1欧元=人民币;欧盟总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三、提出新问题,铺垫第二课时
同学们,旅游之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就让我们快乐出发,让我们到欧洲西部国家的商店里去逛一逛,为你的家人挑选礼物吧。【展示课件--欧洲名产品】
欧洲有那么多的名牌产品,请同学们想一想他的工业发展如何?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范围和位置2.地形3.气候
4.传统的畜牧业
5.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6.繁荣的旅游业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欧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国家的集中地,其联合组织“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欧洲西部”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欧洲西部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宽,对了解外界知识的新鲜感特别强。地理基础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本课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对直观的地理知识,教师激励学生自助获取,在活动中体会到地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地在图上识别本区主要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记住本区主要国家名及其相对位置。
②、记住欧洲西部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
③、理解本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明欧洲西部气候自西向东的变化特点。
④、记住本区主要河流,理解其主要特征和航运价值。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阅读地图、从地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各项图表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②、根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③、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欧洲西部气候自西向东变化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的气候成因。
(二)难点:欧洲西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
情境学习法:根据提供情境,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欧洲西部国家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观看。
师:这些风景美不美?美得令人心驰神往,令人有了一种想要旅游的冲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欧洲旅游。当然,是虚拟旅游。
【意图】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旅游的情境在上课,让学生亲临其镜,激起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欧洲西部地理位置和范围
我们要去欧洲西部旅游,应先了解欧洲西部在哪?,请你向他们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提示】地理位置应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描述。
多媒体展示欧洲西部的范围图
【学生活动】学生指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并试着加以描述。
2、欧洲西部的地形地貌
(过渡)欧洲西部的自然风光独特,这跟地形有很大的关系。请你向他们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形特点:
【提示】地形特征的描述包括:
地形类型(分布)、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意图】提出地形特征描述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兵分两路,一路驾车陆地游,一路乘船沿海游,来考察欧洲的地形。A、驾车陆地游,让游客了解欧洲西部地形和地势
B、乘船沿海游,让游客了解欧洲西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海峡【学生活动】
A组: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指出你要带游客途径的地形区
B组: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指出你要带游客途径的半岛,岛屿和海湾引导学生总结出欧洲西部的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②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表起伏大③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老师以多媒体配以形象生动的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冰川地貌显著”这个特点
欧洲西部由于纬度位置较高,还深受冰川的影响,形成很多冰川地貌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意图】根据教师提供的景观图和语言直观,理解欧洲西部受冰川作用后的冰川地貌,形象生动,化难为简,学生更易于理解。
3、气候
(过渡)游客们要游览,也得关注天气,所以我们还要了解一些有关旅行过程中的出行前的穿着问题,那就得看天气了——了解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课本19页的世界气候分布图,小组讨论欧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总结归纳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气候的差异【提示】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候类型(分布)+气温的变化+降水的变化
4、航运发达的河网
我们来到了莱茵河,登上了小船,碧波荡漾。
下面请根据欧洲西部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归纳当地的河湖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河流特征的描述方法,描述欧洲西部河流的特征。
师:学习河流的特征,主要要用于河流的开发利用,请说说,欧洲西部的河流有哪些开发利用方向。
追问:莱茵河是世界最繁忙的一条河流,请说说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5、农业
(过渡)旅客们游览一天了,累了该休息,考虑三餐问题—吃什么?总结得出欧洲的畜牧业发达。
①平原为主,地形平坦
②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且草场面积广大③饮食习惯
除了畜牧业,欧洲西部还有其他的农业,比如:荷兰的郁金香、法国薰衣草——花卉业法国葡萄酒——亚热带水果产区巴黎盆地的小麦——种植业挪威,北海渔场——渔业发达
6、发展较高的经济
同学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应该会看到很多本土的工业产品,说说,有什么?——高度发达的制造业
还有——繁荣的旅游业
7、欧盟
师:介绍欧盟历史和概况。设疑:欧盟的建立对本区人们生活的影响;分析建立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参课本46页资料及欧盟示意图来了解欧盟在本区所起的作用,或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说明各国为寻求发展,与强国抗衡而联合。
【意图】加深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把地理与社会、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课堂小结
小结课堂知识内容,突出重难点。
符合欧洲标准规程的制动设计 第3篇
一个完整的欧洲铁路系统要求在铁路技术方面协调统一, 这是轨道交通与欧洲其他交通形式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先决条件。
完全的互换性意味着在欧洲没有技术和运用方面的限制。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交通高速铁路系统[1]和欧洲传统铁路系统的互换性准则[2], 由欧洲铁路局 (ERA) [3]负责解释和执行。欧洲铁路局的职责在2004年之前由欧洲铁路兼容协会 (AEIF) 承担, 他们对关于结构性子系统以及车辆子系统的技术条件 (TSI) 进行了修订[4]。
到目前为止, 对于客货列车制动机设计的技术条件由UIC的“制动工程委员会” (现为第5研究小组“制动工程和走行装置”) 制订, 并通过UIC规程发布。虽然欧洲的铁路工业界不直接参与UIC规程的制订, 但在制订制动系统规程的过程中与欧洲的制动机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
UIC制动系统规程的特点是:
(1) 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详细的描述;
(2) 计算参数经过大量试验验证;
(3) 计算的规定是实际可用和符合实际的。
在制订关于轨道车辆制动的欧洲规程和欧洲标准时, 有机会对历史演变过程中依据经验对制动系统评价的规定进行再思考, 虽然这些规定从制动的角度看对制动效果的确定是非常方便有效的。
UIC对运行速度在200 km/h以内轨道车辆制动效果的评价不是以技术物理学为基础的。对于制动机的设计可采用UIC专门的评定规程。该规程以经验为基础, 由此, 在确定各种车辆配置的制动质量时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在新的欧洲规程中, 设想将制动的设计和评价部分改为采用技术物理基础进行计算。在对欧洲规程讨论之前, 以下先就制动的物理过程进行说明, 因为以此为基础才能对规程中的说明进行讨论。
2 制动过程的物理学-数学评价
对轨道车辆滚动的车轮实行制动, 产生了一个速度vT的平移运动和一个速度vR的旋转运动, 它们两者各有不同的量值 (图1) 。由此导致了车轮在轮轨接触面的滑动。作用于车轮踏面圆周的制动力FBr既作用于车辆的平移质量mT, 也作用于旋转惯性质量mR。由此, 车轮旋转的转动惯量J是惯性的一个量值, 并与平移质量mT相对应。平移质量的制动需要一个外力, 轮轨间的粘着力FH。由于制动力的作用, 最终产生了惯性力mTa和惯性力矩Jundefined。
制动力FBr通常是速度v的函数, 由此, 导致了车辆在制动时运动过程的不均匀性。运动不均匀的变化率取决于所采用的制动系统的制动力特性。车辆采用盘形制动的运动均匀性大大优于采用铸铁闸瓦的踏面制动。在制动系统设计中, 普遍适用的计算方法都采用瞬时值。除非在实际中整个制动过程必须保持恒定的瞬时减速度和恒定的旋转角减速度, 否则从制动过程中计算得出的技术数据只能作为近似值。
根据图1, 车辆的瞬时制动减速度为:
undefined
对于车辆平移运动的制动必须有相应的瞬时轮轨粘着力FH (v) erf, 它等于需要的轮轨粘着系数μH (v) erf和轮对支撑力FR之和的乘积。
按照平衡方程式, 由
FH (v) erf=μH (v) erf∑FR (2)
和∑FR=mTg得到在纵向的平衡方程式:
μH (v) erfmTg=mTa (v) (3)
由此得出, 制动过程需要的轮轨瞬时粘着系数是瞬时减速度的函数:
undefined
车辆在满足以下条件就不会发生轮对抱死:
μH (v) erfμH (v) max (5)
为检验轮对的抱死状况, 在规程中给出了粘着系数极限值μH (v) max。
除了制动力FBr (v) 以外, 作用于车辆的还有与速度有关的运行阻力FW (v) =A+Bv+Cv2和线路坡度为i的线路阻力FS=mTgi (图2) 。
上述关于运行阻力FW (v) 多项式中的系数A、B和C, 一般情况对于每类车辆都要根据经验进行计算。
利用上述力最终可以得出车辆制动过程中的瞬时减速度, 瞬时减速度可以说明减速度特征 (车辆的制动性能) :
undefined
列车按一定的间隔距离运行, 绝不允许驶过主信号之前的预告信号距离。通过对车辆进行相应的制动计算, 验证是否满足在规程中规定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停车距离。
制动距离既可以通过以下速度积分的解得到:
undefined
也可以通过瞬时减速度函数以一定的速度间隔Δv计算得到。对于后一种情况, 可利用下列一个速度间隔内的平均减速度公式计算:
undefined
所对应的速度区段i内的减速制动距离为:
undefined
在紧急制动时不能跳过各步骤, 而要引入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t1和制动力的上升时间t2, 可以将其简化归结为空走时间Te (图3) 。最大制动力上升过程是一个近似的斜坡函数。这样, 到停车时的制动距离s等于未产生瞬时制动力作用的分段距离和上升到最大制动力以后的减速度制动产生的距离之和。
s=v0Te+∑Δsi (10)
公式 (10) 的第一项是制动初速度v0和空走时间Te的乘积, 其中:
undefined
通过这些公式可以确切地描述制动列车的运行过程。
3 欧洲高速铁路系统的车辆/制动技术规范
2006年6月, 通过了在2002年制订的车辆互换性技术规范 (TSI) 第一版[5]的复审, 并在公告之后成为欧洲的官方文件。动车组以及所有速度v0≥200 km/h的机车都必须根据本技术规范来设计。该互换性技术规范的第4项是关于高速列车及其部件的功能要求及技术条件。
在关于制动系统的设计方面, 应规定紧急制动和常用制动的最小制动减速度。紧急制动过程的列车最小减速度特性对应于车速分为4级 (图4) , 最小减速度特征不是以相对于速度连续的最小减速度曲线为出发点的。
列车或者车辆必须遵守特定条件下的最小减速度, 在此, 特定条件分为“状况A”和“状况B”。对于紧急制动“状况B”中, 制动装置部分失效以及恶劣环境条件下可能是最不利的工况。
与TSI第一版不同的是, 将列车运行速度由330 km/h提高到了350 km/h。对于高速列车未来的发展, 最小制动减速度的说明必须进一步提高到400 km/h, 因为2007年第一列速度为350 km/h的高速列车AGV (阿尔斯通Grande Vitesse) 已投入生产。
根据TSI给出的在不同速度段的减速度最小限值, 图5给出了列车从300 km/h开始的速度变化曲线。图5中的横坐标以闭塞区间长度1 500 m划分, 这同法国铁路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TVM 430情况是一样的[7]。对于任何闭塞区间, 在司机室的操纵台都有速度显示, 在该闭塞区间的终点不允许超过此速度。列车利用TVM 430所实施的常用制动在正常条件下最晚于危险点之前1 500 m停车。
“状况A”平道和车辆正常载重;采用最不利的紧急制动方式: 关闭不依赖于牵引供电接触网的自给动力制动单元, 或者 关闭所有依赖于牵引供电接触网的制动装置, 或者 关闭一组独立的磁轨制动装置, 该装置不依赖于动力制动。“状况B”在“状况A”的基础上, 另外: 通过控制装置再关闭1个或者2个从动转向架的摩擦制动装置; 降低轮轨粘着力 (见TSI附件P) ; 通过湿度的改变降低闸片摩擦系数 (见TSI附件P) 。
如果列车从300 km/h起按照“状况A”的最小减速度进行常用制动, 列车可以在下一个闭塞区间的终点停车, 这样就全部用足了所提供的1 500 m的安全距离。利用规定的最小减速度进行紧急制动的制动距离, 在“状况A”下要短于“状况B”下的制动距离。
在“状况A”条件下, 制动初速度为300 km/h的紧急制动最大制动距离为3 650 m;在“状况B”条件下则为4 690 m, 最大制动距离较“状况A”延长了28.5%。
在TSI的附件P“在制动装置 (部分) 关闭和不利天气条件下的减速度计算方法”中, 对高速列车最小制动减速度的试验条件做了相关规定。这里的高速列车指的是允许轴重17 t、速度超过250 km/h、最大长度为400 m的列车。
按照附件P营造相符的环境状况需要相当高的试验经费。鉴于轮轨间粘着系数和盘形制动机的摩擦系数由于轨面潮湿而降低, 利用试验技术得出的相关参数, 最终计算出降低的列车制动减速度。此外还安装了诸如控制阀这样的控制装置, 用于关闭1个~2个从动转向架的摩擦制动装置。
欧盟规定, 2001年起将欧洲列车控制系统 (ETCS) 装备在新建线路上。图6给出了制动初速度为350 km/h时, 在该速度区段中根据最小制动减速度得出的制动距离。由此看出, 在“状况A”常用制动的最大制动距离为11 670 m。由ETCS确定的常用制动曲线具有比规定更高的制动减速度, 因此, 不会超过图6中所示“状况A”的常用制动曲线极限值。对于紧急制动, 要求在“状况A”下的制动距离不超过5 360 m;“状况B”下不超过6 820 m (图7) 。
高速列车制动能量的限值根据规定运行线路的最大坡度计算。这些线路符合互换性技术规范“2006基础设施”的规定。在此需要注意, 具有最大坡度的线路长度可能比制动距离短。例如在科隆法兰克福的新建线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坡道速度应当至少为最高速度的90%。根据该限值计算出最高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限值。
对于依赖粘着状况的制动装置, 在200 km/h以下的最大可用轮轨粘着系数按0.15这个常数给定, 此后按照线性规律降到350 km/h以下时的0.10。在每组轮对装有滑行保护和滚动稳定性控制装置。
在TSI中对涡流制动机 (WB) 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因为磁轨制动机只允许应用的最高速度为280 km/h。TSI的“2006基础设施”中给出了在欧洲线路中应用WB的说明。原则上它只能应用于从v0~50 km/h。ICE 3列车WB的应用范围从制动初速度到50 km/h。由于电磁吸引力的不断提高而选择此切断点。在总括了粘着制动和非粘着制动后, 列车的最大制动减速度总计限制为2.5 m/s2。
在TSI中规定了列车最大有效制动力在钢轨纵向的极限值 (例如紧急制动时为360 kN) 。
应用在TSI中规定的其他技术参数就可以进行关于高速列车的制动计算。按照上述要求编写的相关专用欧洲标准目前正在制订中 (见5.1节) 。
4 货车互换性技术规范/传统欧洲铁路系统的制动装置
从2007年2月起, 关于车辆子系统的货车领域的TSI [8]具有强制性, 在其4.2.4节中概括了制动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征。今后对车辆的制动系统能力的评价中, 将如同在高速铁路系统的TSI中规定的那样采用减速度特性, 利用前面介绍的计算模型, 以有待确定数量的速度段对减速度特性进行划分。每一个速度段具有相应的分段平均减速度 (图8) 。也可以设想采用连续的瞬时减速度特性曲线。这里保留引入此方法期限的确定, 可在以后互换性规范的修订工作中进行规定。
在TSI颁布后, 制动系统的设计还将继续采用至今依然采用的UIC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运行速度和轴重相关的制动质量百分率λ和制动质量。
作为对制动减速度物理评价的第一步, 在TSI中通过对平均减速度的确定来评价。平均减速度am由制动力开始形成到制动结束的减速度得出, 其计算方式为:
undefined和Te=2s (12)
TSI对于制动距离s, 以及不同载重情况和根据车重调整制动力的各种情况的制动质量百分率λ, 也进行了规定。
图9和图10引用了UIC 544-1规程中规定的限值曲线中的曲线参数值。限值曲线描述了按车重变化分2级调整制动力的1辆货车和轴重相关的λ值与am值的变化曲线。在这2张图中, 都采用了制动过程的平均值, 因此, 不存在质的差别。对采用K型闸瓦的闸瓦制动机的制动技术, 要求在TSI中作为“状况A” (请勿与高速TSI中的“状况A”混淆) 进行规定, 而铸铁闸瓦在“状况B”中进行规定。在TSI的附件S中给出了对制动质量的计算和采用试验进行检验的说明, 它与UIC 544-1规程中的方法相似。
能量限值对于最高速度运行时实施连续2次的紧急制动非常重要。此外, 对于制动装置热负荷的设计, 应根据在21‰坡道上以80 km/h运行速度持续制动运行46 km的工况确定。
在该TSI中, 如同高速铁路机车车辆的TSI一样, 缺少关于轮轨最大可用粘着系数的说明。对采用铸铁闸瓦或者粉末冶金闸瓦的车辆, 要求的轮轨平均粘着系数>0.12时应采用防滑装置。在采用盘形制动而没有防滑装置的情况下, 轮轨平均粘着系数不允许超过0.11。对运行速度≥160 km/h的货车, 原则上应当配备防滑装置。对安装K型闸瓦的货车, 在TSI中没有说明轮轨粘着系数从多少开始就应配备防滑装置。
根据该TSI中从制动力形成后的平均减速度am, 采用下列公式可以计算出所要求的轮轨平均粘着系数:
undefined
例如, 对选用铸铁闸瓦的货车, 轮轨平均粘着系数不允许超过0.12 (图11) , 规定还将制动初速度限定在
100 km/h。在较低的制动初速度时, 采用铸铁闸瓦制动机的车辆要求较高的平均粘着系数。在制动初速度降低的情况下, 提高了制动力形成后的平均减速度, 因此, 需要更高的平均粘着系数。
如前所述, 根据该TSI, 今后对货车制动系统的设计就可以通过分级的平均减速度规定来进行。在应用由制动距离得到的平均制动减速度时, 须另外说明制动过程的初速度。
5 关于铁路制动系统设计的欧洲标准
5.1 DIN EN 14531-1
首先就“DIN EN 14531-1:停车和减速度、制动距离以及制动过程的计算, 第一部分:基本要求”进行讨论[9]。关于不同类型的机车车辆 (货车车辆、客车车辆、机车、高速列车、短途列车) 制动系统设计的欧洲标准 (EN) 的6个分标准, 至今只有1个对应的“第一部分:基本要求”。第一部分给出了大量关于制动系统设计的物理-技术基础。为了计算制动过程的瞬时减速度和平均减速度, 提出了关于动态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平衡方程。对于机械制动系统还没有瞬时制动力的计算方程。因此, 对于机械制动机只能对制动过程进行平均制动减速度、所需轮轨平均粘着系数的计算, 而不需要对制动过程的分段制动距离进行计算。这里应注意欧洲标准中机械制动的摩擦系数取决于多个影响因素。所以必须具有每种制动闸瓦特性方面的经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 按照这些欧洲标准进行计算时采用平均摩擦系数。摩擦系数与制动初速度有关。
关于电力和液力制动机, 诸如磁轨制动机、涡流制动机的瞬时制动力的计算公式在欧洲标准中给出了相关规定。图12利用制动特性曲线举例说明了电力制动机的计算公式。
欧洲标准附带给出了关于动力制动过程中平均制动力的计算公式, 这仅是个近似解决方案, 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
复合制动方法通过机械制动对动力制动进行补充, 以达到要求的制动力。虽然进行了说明, 但在缺少闸瓦制动和盘形制动的瞬时制动力的情况下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关于列车瞬时运行阻力的计算, 以二次多项式的一般形式给出 (见第2节) 。等效转动质量mR可通过质量惯性矩总和, 或者已知的质量因子κ直接由以下公式计算出:
undefined
在计算等效转动质量时, 除轮对外, 应对车辆所有的旋转部件通过转换因子ü加以考虑, 例如制动盘、轮对传动齿轮、牵引电机转子等。质量因子κ是平移质量mT以及轴重和车轮半径r的函数 (图13) 。
在欧洲标准中标注:“惯性矩可以通过计算或者用经验值进行估算得到”。
在进行估算时可以考虑质量因子的应用, 在此必须注意到车辆具有怎样的结构布置。比估算更重要的是计算车辆的每个转动质量结构的惯性矩。质量因子的应用只能针对一种具体的情况。在欧洲标准中举例说明了货车车辆具体的转动圆直径和轴重条件下的质量因子。
欧洲标准还进一步明确:“在第一次作近似处理时, 如果不考虑惯性矩, 则单辆货车和客车的运行阻力也可以忽略”。
利用欧洲标准给出的经验公式, 对1辆货运敞车Eads和1辆货运棚车Gabss, 在2种装载状况下计算了瞬时运行阻力 (图14) 。另外在图14中还给出了指定货车车辆相应的等效瞬时惯性力。在图15中, 将从前面的数据中得到的瞬时力的差值作为一个变量进行说明。
在欧洲标准中作出的对装有踏面制动和铸铁闸瓦的货车车辆在已装载条件下的力的平衡处理的假设早于对空车的处理。与速度相关的惯性力通过车辆制动力的函数关系来确定。对于采用复合材料制动闸瓦 (K型闸瓦) 的踏面制动货车车辆, 惯性力对速度的依赖性较低。在最不利情况下的瞬时力差值为车辆制动力的6%。对车辆各个结构的力采取简化平衡处理应当在进行任何计算时加以检验, 特别是力与速度的相互关系要给予关注。
欧洲标准最后还给出关于装有踏面制动或盘形制动机的货车车辆制动技术设计的计算例子。这些计算主要是平均制动力的计算, 以及据此进行平均减速度的计算。这里包括考虑和不考虑等效制动力变化时间的情况。所需要的平均轮轨粘着系数可利用制动力产生之后的平均减速度进行计算得到。
在欧洲标准的第一部分没有对装有摩擦制动装置车辆的制动减速度特性进行计算, 而制动减速度特性是今后根据“车辆/货车互换性技术规范”对制动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在欧洲标准的其他五个部分中还给出了补充的应用例证。
5.2 DIN EN 13452-1
“DIN EN 13452-1:短途公共交通车辆的制动系统, 第一部分:关于制动能力的要求”[10], 适用于城市有轨电车、地铁、城市高速铁路和区间列车车辆。在此对不同类型的制动系统根据短途运输的观点进行定义。紧急制动分为4种方式, 并且对每种类型车辆规定了制动能力的要求。例如在表1中给出了对城市高速铁路/区间客运列车车辆所要求的参数限值。
欧洲标准中给出了整个制动过程由制动力的变化产生的平均最小制动减速度, 由此利用等效响应时间 (2 s~2.5 s) , 可以计算出允许的最大制动距离。
在该欧洲标准中找不到关于制动力和车辆运行阻力计算的数据资料, 但是提出了要对最大瞬时减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率的最大值进行验证, 不得超过在表1中给出的限值。为了进行证明, 必须知道瞬时减速度的变化特性。
该欧洲标准最后指出, 运输企业应做出决定, 是否采用在表1中给出的制动参数限值, 或者将干线铁路的相关要求应用到城市高速铁路/区间交通车辆。
5.3 DIN EN 14478
于2005年6月生效的“DIN EN 14478:制动机、概念、铁道车辆”[11], 有助于对以后相关欧洲标准中制动的定义和术语保持一致性。对于制动的特征存在各种各样的名称说明, 对可能出现的制动类型在该欧洲标准中举例列出了以下相关概念:常用制动、停车制动、稳定 (速度) 制动、最大调速制动 (全制动) 、紧急制动、快速制动、旅客实施紧急制动、危急制动、强迫制动、完全停车制动、停放制动。
ATO列车自动驾驶;ATP列车自动保护。
这些定义都对应了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操作或制动性能。人们所期望的是尽可能减少定义的数量, 以及在短途交通列车领域, 制动技术概念能够协调一致。关于区间客运, 例如在卡塞尔利用型号为“Region CITADIS”的车辆进行的运输, 这些车辆必须满足城市有轨电车和铁路运行的相关规定。
6 结论
欧洲规程需要在制动专业方面进一步研究物理-技术基础, 并进行各标准间的相互协调, 尤其是在短途客运标准方面。深入研发的目标是使所有类型车辆的制动系统设计的计算模型, 在基本制造领域达到统一。
瞬时制动减速度 (制动特性) 是适于描述车辆制动性能的有力手段。在目前的TSI中应提出定义最小减速度的合适的计算模型。
在关于高速铁路系统车辆的TSI中, 对于恒定最小减速度将来可以对速度等级进行多种规定。目前已经确定的4个恒定减速度等级对于ETCS没有必要强制执行。
车辆的制动特性在进行制动计算时要采用瞬时参数值。
只有采用瞬时减速度才能确定轮轨粘着系数的利用率。
如果今后传统铁路运输的“车辆/货车TSI”中对制动能力的评价依旧保留“制动质量百分率”的概念, 可以按照EN 14531, 如同在高速铁路和短途客运中实行的办法, 采用最小瞬时减速度, 或者平均分段减速度和制动停车距离进行制动系统的设计。由此, 可以实现所有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基础的统一。
应当放弃采用制动质量百分率的方法进行制动系统的设计。根据UIC关于制动评价的规程, 对“制动质量百分率”进行评价是制动计算的最后一步。对于传统铁路, 从制动计算中得出的制动距离作为制动质量百分率这一评判值的对比值。因此, 运行评价中继续使用制动质量百分率, 但在对于制动系统的计算中, 则采用前面所述基于物理基础的制动参数。
在DIN EN 14531“停车和减速度、制动距离以及制动过程的计算方法”中, 所涉及的计算规定应相互统一协调。其中也应当包括关于机械制动装置瞬时制动力计算模块的规定。
在根据“DIN EN 13452-1:短途公共交通车辆的制动系统, 第一部分:制动性能的要求”进行制动系统设计时, 对制动特性的计算应当采用DIN EN 14531-1中的瞬时制动力方程式。
在所有的制动计算中, 应当采用等效转动质量取代质量因子。等效转动质量由车辆转动部件的惯性矩所决定。在制动计算中不能忽略对转动质量实施制动导致的惯性力和车辆运行阻力。应当进一步对制动技术所有的基本概念的专业术语及其定义进行统一 (DIN EN 14478) 。按照上述规程进行制动系统的设计, 是车辆获得许可认证进行欧盟试验程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Richtlinie96/48/EG des Europaischen Parlaments vom23.Juli1996ber die Interoperabilitat des transeuropaischen Hochge-schwindigkeitsbahnsystems.Europaisches Amtsblatt L235/6vom17.09.1996, geandert durch2004/50/EG, Europaisches Amtsb-latt L164/114.
[2]Richtlinie2001/16/EG des Europaischen Parlaments vom19.Marz2001ber die Interoperabilitat des konventionellen transeuropaischen Eisenbahnsystems.Europaisches Amtsblatt L110/1, geandert durch2004/50/EG, Europaisches Amtsblatt L164/114vom21.06.2004.
[3]Agenturordnung Nr.881/2004.Europaisches Amtsblatt L164/1der Europaischen Eisenbahnagentur“European Rail way Agency”[ERA].
[4]Grams, H.:Sicherheit an Gleisbaustellen.Eisenbahning.57[2006]10, S.18-22.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4篇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是指除原苏联以外的欧洲西部。本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国家众多。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也为了避免教材内容前后重复,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多地舍去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内容,重点选取“位置与范围”、“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这三方面内容,突出欧洲西部的人文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分析这三方面内容,必然要涉及一些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如“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时,就有必要补充:什么是峡湾、峡湾的成因、极昼与极夜的知识等。对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掌握知识的衔接与补充知识的尺度。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欧洲西部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及其经济状况;运用图表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等。让学生感受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掌握该地区工业中心多且分布密集、地区差异明显的高水平农业、发达的对外贸易、繁荣的旅游业等概况,了解形成原因,扩展眼界,增加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欧洲西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工业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欧洲西部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工农业特点;发达的乳畜业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方法:读图分析法、发现法、小组活动辩论。
五、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一组欧洲西部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
(学生)欧洲西部。
板书:第四节 欧洲西部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教师)观察课本P59图8.15欧洲西部国家图,在图中找出欧洲西部著名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丹麦、瑞典、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并在学案空白处填写。
(学生活动)读图填写。
(练习巩固)展示欧洲西部空白图,教师指国家,学生齐说国家名称及首都。
(教师)同学们,刚才填写了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对欧洲西部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是怎样的呢?阅读课本,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欧洲西部面积仅500万平方千米,但国家数量怎样?人口怎样?②从填写的国家来看,经济上大多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众多,稠密,发达国家)。
(教师归纳)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教师承接)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阅读课本P55“欧洲联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①欧盟宗旨是什么?②总部设在什么地方?③欧盟使用的统一货币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②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③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其中17 个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EUR,惯用符号为■)。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联盟——欧盟。欧盟的经济实力大体与美国相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欧洲西部经济发展又是怎样的?
板书: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师)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以后同位交流。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大国有哪些?工业特点是什么?
板书:1.发达的工业
(学生活动)完成问题并同位交流。
(教师)欧洲西部工农业非常发达,但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其特色产业。阅读课本P56阅读,你能否用最快的速度将欧洲国家与特色产业连接起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连得最快。
瑞士 造船业、汽车和机械制造
瑞典 钟表和精密仪器,闻名世界首位“钟表王国”
丹麦 海洋渔业,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挪威 畜牧业发达,素有“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荷兰 花卉种植业,郁金香驰誉世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抢“连”。
(教师)欧洲西部工业发达,农业在欧洲西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欧洲西部农业有哪些特点?主要农牧业国家有哪些?
板书:2.农业特点及主要国家
(教师承接)人们的生产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欧洲西部餐桌上常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是乳畜业的主要产品,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你能否从自然或社会因素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原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完成后推举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代表回答:①欧洲西部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较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人们有广泛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市场广阔。
板书:3. 乳畜业发达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异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板书:三、繁荣的旅游业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主要有哪些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列举说出。
板书:1.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总结)欧洲西部有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法国景色如画的田园;“千年古都” 罗马、“音乐之都” 维也纳、“艺术之都” 巴黎;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意大利的狂欢日、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法国戛纳电影节等,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国(引导阅读“阿尔卑斯山区风光”和“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假若你要到欧洲西部旅游下列景点,应到哪一个国家去?看谁说得最多!
?誗 乘船游览雄伟的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
?誗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欣赏音乐
?誗 游“水城” 威尼斯,参观庞贝古城
?誗 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参观“世界表都” 伯尔尼
?誗 在罗浮宫欣赏名画“蒙娜丽莎”
?誗 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墓前献花
(学生活动)结合景观图回答。
(教师)欧洲西部还有许多“袖珍国”,它们面积很小,但都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结合课本P59表格,你能否在欧洲西部国家图中找出它们?试一试,并分析它们的位置特点。
(学生活动)查找“袖珍国”、分析位置特点。
板书:2.主要旅游大国
教学小结:对于欧洲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教材前面已经讲授,所以本节是以欧洲西部的位置与范围、欧盟概况、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等人文地理特征为主的。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欧洲自然地理方面知识。教材有很多文字和数据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上的图片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环。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第5篇
目标
1.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3.通过以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得以借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
以旅游的情境在上课,让学生亲临其镜,激起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欧洲西部国家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观看。
师:这些风景美不美?美得令人心驰神往,令人有了一种想要旅游的冲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欧洲旅游。当然,是虚拟旅游。
×××
环节二
提出地形特征描述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就可以轻松体验成功。
A组: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指出你要带游客途径的地形区
B组: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指出你要带游客途径的半岛,岛屿和海湾
根据教师提供的景观图和语言直观,理解欧洲西部受冰川作用后的冰川
地貌,形象生动,化难为简,学生更易于理解。
【新课讲授】
欧洲西部的自然风光独特,这跟地形有很大的关系。请你向他们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形特点:
【提示】地形特征的描述包括:
地形类型(分布)+ 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特殊地表形态
下面,我们兵分两路,一路驾车陆地游,一路乘船沿海游,来考察欧洲的地形。
A、驾车陆地游,让游客了解欧洲西部地形和地势
B、乘船沿海游,让游客了解欧洲西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海峡
师:总结归纳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②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表起伏大
③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冰川地貌显著”这个特点,学生比较没有概念,由老师讲解,配以形象生动的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
欧洲西部由于纬度位置较高,还深受冰川的影响,形成很多冰川地貌
④深受冰川影响(重点)
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
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环节三
学生观看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一图,小组讨论气候分布规律及特点
根据教师给的提示,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仔细观察图,做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归纳总结
(过渡)游客们要游览,也得关注天气,所以我们还要了解一些有关旅行过程中的出行前的穿着问题,那就得看天气了——了解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
型。
多媒体投影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一图
师:总结归纳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气候的差异
【提示】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候类型(分布)+气温的变化+降水的变化
①海洋性气候显著,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
【分析】为什么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这么显著,请你解释原因: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进行分析。
②气候类型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判断】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四地,他们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四地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
③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环节四
说到吃,同学们都来劲了。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第6篇
第二节“欧洲西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