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精选8篇)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第1篇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第2篇
2、既然已经决定分手,那就不要藕断丝连,牵扯不清。
3、那对夫妻虽然已经离婚,仍然藕断丝连,时有往来。
4、这段藕断丝连的恋情,最后死灰复燃,有情人得成眷属。
5、夹丝玻璃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连在一起。
6、别看他俩不接触了,其实藕断丝连,背地里关系还好得很呢!
7、你必须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刀两断,绝不能藕断丝连。
8、大革命期间,许多人为了免于下放,高呼自己已和落后分子断绝关系,但他们之间仍是藕断丝连。
9、我和我幼时的伙伴虽然不在一起了,但一直是藕断丝连,互通书信。
10、老x做事一贯拖泥带水,时时处处总能看出藕断丝连的痕迹。
11、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和他还在暗中勾结,藕断丝连!
12、原来生命中早已注定自己是属于它的,否则怎么会这般撕心裂肺,藕断丝连?
13、离别啊就像藕断丝连,虽说不能见面,但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同窗。
14、剪不断的情藕断丝连,没有你的一天过得很快。
15、还有几幅行书,其字行如流水,藕断丝连,柔中带刚。
16、之后他们各自娶嫁,但藕断丝连的情,仍然连着他们二人的心。
科学解释的语境论基础 第3篇
一 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
传统科学解释理论旨在通过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确立一种形式化的科学解释模型。这一模型本质上预设了科学解释的静态语境结构,即科学解释是对于定型化科学知识实体的描述和再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家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单一的形式化语境结构是不完备的;只有把长期以来被忽略了的语用分析维度纳入考量范围,才能完整地描述和呈现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进而全面地理解科学解释的本质。
1.科学解释的语形基础。
科学解释的语形基础即科学解释模型语言所具有的逻辑和句法形式。亨普尔(C.G.Hempel)和奥本海姆(P.Oppenheim)的经典论文《解释的逻辑研究》正是对科学解释语形基础所进行的探索。该论文对科学解释进行了严谨的形式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演绎-律则模型,开启了当代科学解释研究的序幕。包括内格尔(E.Nagel)和波普尔(K.Popper)等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哲学家随后发表相关论著表示赞同和支持。演绎-律则模型为对科学解释本质的传统理解提供了重要基础,被提出后很快成为一种具有支配性意义的范式。该模型从标准的一阶逻辑出发,运用纯粹的语形分析方法,对科学解释模型语言L的语形学作出了如下假设:L具有无恒等号的低层函项演算的语形结构。除去选言符号(析取)、合取与蕴涵(条件的)以及与个体变量相关的一般性和存在性量化符号,L的词汇表包括个体常项、个体变量以及任何所需有限程度的谓项。不同程度的谓项表示个体属性或个体间的双重关系。在L中,适用于句子构成和逻辑推理的语形规则也就是那些底层函数演算的语形规则。任何一个句子都不包含自由变量,因此,普遍性总是通过全称量化加以表达。[1]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强调科学解释本质上是语形的。亨普尔的目的在于把纯粹的逻辑和语形要素从科学解释的概念中抽象出来,剥离其中的语用要素,从而避免与解释个体有关的相对性问题。演绎-律则模型为科学解释设定了最为基础的语形边界。这就在于,特定的科学解释语境不可能超越给定语言的语形边界,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等形式化研究对象,其语境必然存在着相关的逻辑语法或形式算法的语形边界的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解释语法的范围标明了科学解释语境的语形边界。科学理论的公理化程度越完备,其解释语境的语形边界就越清晰。
2.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
给定语形基础之后,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仍需进一步得到语义学层面上的澄清。首先,应当对“理论”、“解释项”、“法则”、“类法则语句”等核心概念的含义进行语义学描述并给出语义学规定;其次,需要对科学解释模型语言L的语义规则作出相应的假设。亨普尔对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所进行的基本描述为:L的原始谓项全部是纯粹定量的;L的论域,即量词涵盖的对象域,包括所有物理对象或时空位置。[1]这为相关解释语境内在的系统价值趋势规定了特定表征的语义边界。正是语义的构成性原则,规定了在特定语境下语义解释的张力范围,确立了语义解释的伸缩度以及相关的语义解释的意向价值。更进一步地讲,正是语义的构成性原则,实现了特定理论表征的语词和命题与相关指称对象和指称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语义规则与语形基础相结合,共同规定了科学解释的客观方面,即强调科学解释应当以一种形式化模式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陈述。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对解释现象产生适当的表征,决定了科学解释的一般性能够在不同科学共同体或主体间被批判地讨论并最终被检测,这正是科学解释之所以具有“解释力”的来源。语义规则作为科学解释客观语境结构的内核,也是科学解释在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交汇中产生的前提。语义规则赋予现实的科学解释以意义的规定性、解释的前提条件和规制性都依赖于命题解释的语义层面,因此,语义规则构成了语形基础上科学解释语境“有限附属前提集合”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3.科学解释的语用边界。
科学解释首先表现为一种过程,即科学解释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学行为实现的。行为的实现则表现为一种结果,即该语言学行为内容的呈现和完成,这时就牵涉到科学解释被提出时的意向性。由于同一组陈述或语言序列可能被用于解释其他问题,因此,当我们对解释结果进行界定和评估时,必须考虑到解释意向或言外力量等语用语境因素。例如,在意向性设定了特殊语用边界的情况下,一个语言序列或论证可能在语境A中作为解释而起作用,在语境B中作为预言而起作用。解释本质地包含一组“有序对”(ordered-pair),即特定命题类型与言语行为类型的结合。解释过程也就是语用边界的形成过程,其中,解释意向性作为言语行为类型的特点被保留。[2]正是语用边界的确定性而不是某种单一的一般性指令对科学解释的优劣作出判断和评价,语用边界的扩张或收缩会直接导致科学解释效力的变化。例如,因果解释或机械论解释诉求于不可观察实体,描述被解释现象中涉及的因果过程和因果互动,意识到解释性事实也就理解了现象何以发生;而说明同一方法的解释则诉求于某种一般性物理原则,显示特殊事件如何符合于一般性框架,不涉及对具体机制的指称,只提供对同一事实的不同理解。这两种解释都具有各自的合法性,每一种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说明问题。具体而言,一种给定的科学解释观A向某对象P1解释了某事实X,此时,同一种观点对于另一个对象P2而言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形成对于X的解释;P2甚至可能不认为X需要一种解释,或者可能发现X是不可理解的,或者A不具有解释力,或者和困扰他的事实X是不相关的。可见,科学解释本质上表达的是一种语用关系的边界,即“能够被有意义地说出的某事在这一意义上仅仅对这个或那个个体形成一种解释。”这深刻地揭示了语用边界规定科学解释语境适用范围的意义。[3]
总之,语形基础为科学解释提供了形式化基底,语义规则为科学解释规定了意义框架,语用边界为科学解释设置了适用范围和评价标准;语形、语义、语用的统一完整地呈现出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这也是我们理解科学解释语境论基础的首要层次。
二 科学解释的语境要素
在澄清科学解释语境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对基于这种结构而起作用的语境变量进行考察。也就是说,在语形、语义、语用统一构设的形式基底、意义框架、适用范围和评价标准确定的条件下,科学解释具体内容的展开主要受到哪些科学实践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如何作为主要变量构成科学解释的语境特殊性?我们认为,这些语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解释的问题要素。
科学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解释也必然是从特定问题出发的。问题语境即在特定的科学研究阶段,科学家由于发现了知识盲点而面临的现实困境或实在情境。问题语境对于给出一种满意解释的假设产生与实验化可能性予以限定。这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思想困惑时争取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持续不断和起导向作用的因素。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没有需要克服的困难,思维过程就是随心任意但若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一种模糊的状态需要得到澄清,那就是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让思维流入一定的渠道。任何一个想到的结论均受到这一调节作用的目的的检验,看它是否适用于面临的问题。理清思路困惑的需要也控制着所采取的探索的类型。”[4]在问题语境的引导和设定下,解释活动由解释主体予以展开,其结果就是某种能够完满回答问题的最终解释的产生。问题语境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所寻求问题解释的预设、问题形成的特殊时点及契机、问题在科学解释展开过程中调整和修正的特殊方式等。首先是有待解释的问题的提出,其次问题以一种概念模型的形式发生转化,形成一组相关联的命题。这种概念模型的操作化必然是在问题语境的边界内加以统计测试的。因此,有待解释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解释的形成过程都包含在一种问题语境的概念模型中。范弗拉森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科学解释是对解释问题所进行的回答。换言之,科学解释归根结底要谋求对“为什么问题”(why-question)的解决。显然,“为什么问题”只有在特定语境才可能产生。在这里,问题语境由一组背景知识“K”所决定。[5]414作为一种回答的科学解释需要通过问题进行评价,而问题处在对相关语境信息需求的限定之下,即问题“为什么情况是P?”所要求的信息要素完全是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此外,对问题进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和背景信息中用于评价答案优劣的部分也都是依赖于问题语境的。[6]
2.科学解释的背景要素。
科学解释语境的背景要素即解释问题赖以提出的理论前提,包含着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某种特定研究的背景信念。科学解释标准中存在的差异实质上是知识背景、理论体系和信念倾向一般性的不同层次。科学解释要求高度确证的知识背景、理论范式和认识条件。这就是说,科学解释是相对于我们的科学信念整体而言的,而不仅仅是与某些特殊的实验数据或证据陈述相关。这对于科学解释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所内涵的推理结构有着显著的制约作用和影响。科学解释受到观察数据、经验的普遍化、特定理论预设以及科学中所流行的一般世界图景等科学知识背景不同层次的综合影响。有的科学哲学家认为,一种科学解释是否具有真正解释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其是否遵循某种特定的世界图景。例如,在19世纪物理学的背景中,科学解释必须在机械论和微粒论世界图式结构的背景上展开才能够具有解释力。[7]背景要素涵盖了科学解释中被修正的现存知识以及使得某些知识修正成为解释行为的认知语境。科学解释的被解释项可能被持有不同理论预设和意向趋向的科学家纳入不同的理论体系框架内加以考察,此时被解释项事实上被置入了不同的背景语境中。同一解释在一种背景语境中其自洽性和解释力是增加的,而在另一种语境中相应的性质却在不断减弱,可见,在决定某种新提出的科学解释备选项的统一属性时,语境背景要素的结构发挥着关键功能。科学解释语境结构的背景要素应在两个不同的方面被视为影响对解释优越性的判断:“对一个给定的标准而言,一个解释如何优越部分取决于已被接受的其他解释是怎样的,而标准本身部分取决于背景。背景在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考察一个优越解释的合理建议因此是语境敏感的,是与最佳解释的推理相一致的。”[8]
3.科学解释的主体要素。
科学解释的主体即科学解释的所有参与者和关系者,既包括科学解释的提出者,也包括科学解释的受众关系者。科学解释的主体围绕特定问题、在特定背景下展开解释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解释者和解释受众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意义具有双重的语境性,即解释主体的行为一方面由问题语境所塑造,另一方面又构成问题语境修正更新的基底。因此,科学解释本质地包含着其解释主体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换的结构。在解释者和解释受众的言语互动中,解释对象关于某事物的困惑得以消融。当然,语用分析和语用边界的设定无需借助于相关性的主体标准,不能被归结为一种相对主义的解释理论。[9]首先,单一解释,无论是演绎解释还是统计解释,都不能脱离解释主体知识状况或认知状态的基础而加以评价。科学解释的问题是随着科学家作为个体观察单元的选择而出现的,不同的解释主体对于同一经验观察的内容及其指示可能给出不同的意义。解释主体依据其语境敏感性决定何种因果信息对于解释来说具有重要性。这也就是说,对于科学解释而言,何种因果关系具有重要性依赖于解释语境中的主体要素,即解释主体确定科学研究中某种科学解释被设计发挥的作用。其次,科学解释必然涉及解释受众,解释过程就是向解释受众简洁、清晰地对某事物进行说明,解释结果应当是使受众达成对被解释事物的理解。这就在于,科学解释只有对于有能力的观察者而言才可被理解并获得其意义,必须被解释对象完全或至少是部分地加以接受,必须对解释参与者的心灵产生影响即反映被解释现象的发生结构。
4.科学解释的意向性要素。
科学解释的意向性要素与主体要素本质地关联,内在地包含着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意向性具有程序性和连续性,一方面在背景语境中展开并拓展原初的问题语境,另一方面把问题语境溶解在自身的意向性结构中。因此,意向性所引导的解释过程的后续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随着前一个步骤而持续获得更新。科学解释是解释者对于特定问题有意向的回应,又与其他参与者和关系者的意向交融。后者提供可能遗漏的经验数据或相关信息,共同使得原来不被理解的东西成为可理解的,或者使原来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具体而清晰。解释受众的意向性往往为解释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或新的解释思路,不同的解释意向层次提供不同的普遍性类型,而不同的比较系统组和普遍性类型只有对于不同的解释意向而言才是有意义的。[10]解释主体的意向性将科学解释的结论导向多种多样的因果关系。在语言哲学中,解释作为一种施为性言语行为,与劝诫、警告和承诺等言语行为类似,都是典型地通过在特定语境中以适当意向为目的而说出的一些语词实现的。在这种意义上,科学解释作为科学理论建构和交流的一种意向性行为,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科学修辞实践。
科学解释始于具体的科学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无法脱离特定的理论和知识背景;随着科学解释过程的展开,问题、背景要素与主体及其意向性要素相结合,使得原初的语境结构不断在新内容的补充下得以扩张、整合和更新。科学解释的意义及其价值就是在由这四种主要元素决定的特殊解释标准与其语境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实现的。其中,问题和背景要素主要与科学解释语形基础的形态及语义规则的可接受性相关;主体及其意向性要素则主要与科学解释语用边界的条件和范围相关。
三 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
科学解释的结构是语境化的,其构成要素是语境敏感和语境依赖的。因此,科学解释本质上应被理解为一种语境解释。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通过其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动态的语境结构展现出来。具体而言,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特征。
“真正的解释出现在动态的语境中。”[11]在对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当认识到,一个具体的科学解释问题永远不会“完全开放”,而总是限定于某种程度。这种限定性表现出问题语境的弹性,即在语词的一般性描述和确定的形式化表达之间波动。这也就是说,科学解释是在不断再语境化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这一点在将科学解释视为“隐喻重描”的著名观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观点认为,科学数据最初用观察语言或与之类似的语言加以描述,在科学解释中通过隐喻的方式以一种新的互动理论模型进行再描述。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纳的不同隐喻视角可以使我们对于同一对象进行多维度的语境化观照,同时使得本来属于原初系统的观察和字面的语词意义转变为隐喻意义。这种新的意义是在一定语境的概念网络中形成的。正是这种概念网络不同部分之间的交集和互动产生出新的、变化了的解释语境。在新的语境中,我们能够发现并表达不同现象之间的深层类比。同时,在科学的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很少存在一种严格的演绎关系,通常只是一种近似符合的关系。观察语言和所有自然语言都是通过隐喻用法得以扩展,从而产生解释项的术语。因此,传统的科学解释的演绎模型是不完备的,应当通过一种将理论解释视为对于对象域隐喻重描的观点而得到修正和补充。之所以将科学解释的本质视为隐喻重描,而这种隐喻重描的过程又是理性的、有理由的,正是由于科学理性恰恰包含着使科学理论语言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不断扩展中的世界这一重要内涵。[12]其次,应当认识到科学解释与科学理解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科学解释就是为了表达或传递一种对于世界的特殊理解。在一个给定的科学解释语境中,参与者都拥有一种“理解域”,解释的任务就在于不同参与者的“理解域”进行适当的“视域融合”。寻求一种科学解释预设了对某物的理解,是把探索对象和理解域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事实上,各种科学解释观无论如何不同,都认为解释与理解密切相关。科学解释及其所导致的理解的最强有力的实践特征在于其对于行动的导向。我们将理解的结果用做一种标志,以此停止追寻进一步的解释并按照这种解释信念展开行动。[13]可见,科学解释的基本逻辑并不是演绎性,基于探索性和历史性的可理解性才构成科学解释逻辑的本质特征。所有的科学解释语境都必然包含理解性要素,而每一特殊语境中的理解性要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换言之,每一科学解释语境都有其自身的理解特征形式。
2.系统性特征。
首先,科学解释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对形式化模型相关联因素的语形考量,必须引入语义密切性、合理性与自洽性的考量,更依赖于对解释主体及其意向性等相关因素的语用考量,同时包含了解释事件的社会形式乃至解释观的想象性或启示性内容。因此,科学解释的本质是语境化的,科学解释的背景、问题、主体及其意向性等语境要素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境结构。这也就是说,科学解释的共同模式或不同科学解释模型的共相只能是一种系统的语境性。其次,科学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科学解释的欲望所驱动的,科学解释也就是将科学现象纳入到我们所能够达到的统一科学图景中。当一个特殊的科学解释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科学理论就产生了实质性的进步。这也就是使得科学解释具有认知意义的重要特征所在,即科学解释系统性地趋向于科学理论的持续产生和发展。在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那些能够保持、促进和推动理论进步的科学解释作为“好的解释”被保留下来。“好的”或“成功的”科学解释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解释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由一组解释即“解释库”(explanatory store)所构成。解释理论的任务在于澄清“解释库”的语境边界及其意义条件。与特定时期科学理论相关联的“解释库”包括那些共同提供我们信念最佳形式化的推论。在此意义上,科学解释的价值“不能在单一或孤立的意义上进行考虑,而应当将其视为如何形成自然秩序系统途径的部分。”[5]430再次,科学解释必须在确定世界观的指导下对于世界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即必须由解释在其中发生的那种本体论架构和认知层次出发建构特殊理论。这是科学解释最深层的语境依赖性特征的体现。科学解释首先要求选择一种科学理论,接下来在这种理论中寻找一个适当的模型。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解释才能从第一原则演绎出事物所是的方式及其在本体论和认知的每一层面运行的方式。而每一种理论和每一个模型都有其有效性限制和理想化成分,因此,为了使解释者确定其是否具有可靠性,这种有效性限制和理想化成分必须被纳入到“解释库”的考量当中。此外,并非解释项的全部特征都必须被纳入科学解释的讨论范围,背景、问题和意向性语境因素将综合地对所有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和筛选,并通过强化、突出或弱化、淘汰等不同形式完成相关选择。[14]
3.横断性特征。
首先,科学解释理论经历了从演绎-律则模型、演绎统计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到统计的相关性模型,从历史解释到目的论解释、从功能解释到解释语用学的历史演变。当代科学解释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混合层次解释、谱系解释等新的问题上,体现出从逻辑解释到语用解释、从理性解释到解释的多样性、从解释到释义、从解释到预测的方向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正是语境分析给定了科学解释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边界,确定了科学理论意义存在的条件;澄清了科学解释的价值取向,揭示了科学理论的意义;勾画出科学解释的进步条件及其历史连续性,使其对可能世界的说明成为现实;构设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平台,使不同派别和观念得以平等对话、交叉与融合,鲜明地凸显出了科学解释所具有的语境横断性特征。其次,科学解释的语境横断性特征突出体现在科学解释理论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中:从注重结构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部分转向注重整体,从注重实验科学转向注重认知科学,从注重构建转向注重网络模型,从注重真理转向注重对最终探索的客观性的最大限度的描述。这种转向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更明确地突出了从对象客体到结构关系的框架性转变,从而更突显了在科学解释中把握意义的语境基底的横断性。事实上,科学解释的概念框架或表征模式正是这种语境横断性的实现。最后,科学解释的语境横断性还体现在其从自然科学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拓展和扩张中。一种统一的科学解释理论应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包括自然科学解释,也涵盖社会科学解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尽管在学科性质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二者必然具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模型。例如,在生物学解释与社会学解释之间就存在共同的语境特征,在这一限度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鸿沟弥合了。以语境论为基础的科学解释观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桥梁。[15]
科学解释行为作为一种科学认知过程,是一个在两种意义上对原有知识加以修正的行为。首先,作为一种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行为,导向对世界现存知识的丰富;其次,在科学解释的结果中,我们了解到为什么之前的理论知识没有成功地解释存在问题的现象,解释导致元理论知识的丰富。知识修正的认知语境赋予某些认知过程以解释性意义,使其成为解释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或确证行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解释呈现出鲜明的语境开放性、系统性和横断性特征。因此,我们认为,科学解释不能离开特定语境而进行,科学解释的合理性、可获得性与可接受性中必然蕴涵着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语境分析能够澄清科学解释的本质特征及其运作机制。
四 结束语
科学解释具有强的语境依赖性和语境敏感性,其本质是在语境化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科学解释的语境本质即其语境结构和语境要素的有机结合,即其语形基础、语义规则、语用边界的结构性统一和解释问题、背景、主体及其意向性等语境要素的融合。正是从语境结构和要素的综合作用中才产生出解释规则、过程、标准及其模型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多元化。因此,语境论思想能够进一步增进科学解释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导向一种更广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多元观念,从而包容各种不同科学解释思想内在的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
摘要:文章从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语境要素和语境特征三个方面对其语境论基础进行了论述,指出语境分析给定了科学解释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边界,澄清了科学解释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揭示了科学解释的进步条件及其历史连续性,构设了不同科学解释理论的对话平台。
与前夫藕断丝连的五年时光 第4篇
性别:女
年龄:34岁
学历:大专
职业:护士
离婚后他突然来找我
前几天,我在地铁里偶遇钱宏森一女同事,一路聊,最后聊得没话说了,她突然表情怪异地对我说,钱宏森要结婚了你知道吧?我愣了一下,立即笑着说,知道,他事先跟我说过,这样挺好的,早点过上稳定的生活,也免得再来纠缠我。
我觉得我调整情绪很及时,钱宏森那女同事一定没觉察出异样。其实,钱宏森并没向我汇报,我为了面子只能那样说。
一出地铁我就给钱宏森打电话,问他是不是要结婚了。他说,是的。然后,我们再无话说,两人沉默好久,我主动挂断了电话。
钱宏森是我前夫,我们离婚5年了,而且两人也没孩子,按说他结不结婚、跟谁结,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这么在乎这事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我们离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纠缠不清,就是说,还像没离婚时一样。
记者:“就是所谓离婚不离家吧?”徐林语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也不是,离婚后我们没有在一起生活,只是经常在一起过夜,有点像……情人关系。”
我们离婚不是因为谁有第三者,完全是因为两人太不和谐了,实在过不下去。他玩性太大了,完全不顾家,我无法忍受,难免有牢骚,他就嫌我唠叨,嫌我不温柔,为此我们经常吵,吵疲了我就提出离婚,他无所谓,说离不离都可以,你要离那就离吧。就这么离了。那是2009年。
离婚当天我就搬出来了,一下子又回到单身状态,我感觉好舒心好自在。我根本不想再跟钱宏森有任何瓜葛。没想到,大约二三个月后,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问我过得怎么样,我说,很好啊,你呢?他说他过得不好,感觉一个人好孤独。他约我下班后一起吃饭,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当天晚上,我们吃饭、看电影,然后在一起过夜了。是他非要送我,送来就不肯走了,非要留在我的住处过夜。
第二天早上,我突然清醒过来,问他:“我们现在不是夫妻了,这算什么呢?”他说:“这又不犯法,我没再婚,你没再嫁,就算谈恋爱呗。”
后来,这样的事经常有,我也渐渐习惯了,我们甚至还像以前那样彼此互称老公、老婆,只是从不提复婚。说也奇怪,我们再不吵架了,似乎又回到了谈恋爱的时候。
我赶走了他的女朋友
这样过了两年多。2011年的一天,我妈突然问我是不是又跟钱宏森在一起。我不敢承认,支支吾吾地说没有。我妈吼道:“别人都看到你们在一起逛街了,还不承认?难怪不肯相亲!”离婚后,我没有回娘家住,只是偶尔在休息的时候回家吃吃饭,所以我的行踪父母不是太了解。
在我妈的强烈干涉下,我跟钱宏森渐渐断了联系,后来也相过几次亲,但都高不成低不就,没结果。
记者问徐林语:“你妈不喜欢你前夫吗?”她说:“结婚前本来很喜欢他的,因为他嘴巴甜,而且一来我家就装勤快做这做那。结婚后,他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我们经常吵架,吵烦了他有时还动手打我,我经常在我妈面前诉苦,我妈当然讨厌他了,坚决不同意我跟他复婚。”
201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偶然在汉口江汉路上看到钱宏森了,他牵着一个女孩的手走在我前面,从背影看,那女孩应该比我年轻好多。一股醋意瞬间涌上心头,我冲动地赶了几步走到他们面前,故意很亲密地喊道:“宏森,你怎么在这里?”他惊愕地望着我,出于本能放开了那女孩的手,女孩生气地跑开了,我以为他会去追,结果没有,我以为他会责怪我,结果也没有。
他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有些激动,说要请我吃饭、看电影。我问,你女朋友怎么办?他大大咧咧地说,什么女朋友,刚刚认识,公主病严重得很,我正想找借口脱身呢。
那天晚上,我们又在一起了。疾风暴雨般的激情之后,他点燃一支烟,一边吐烟圈一边慢悠悠地说:“一切还是那么好。要不,我们再结一次婚?”这是离婚之后他第一次提复婚的事。我有些动心了,但不敢马上答应他。我含糊地说,跟家里商量商量吧,也没明说是他家还是我家。他也含糊地说,好吧,那就商量一下。
我们又像以前一样隔三岔五在一起过夜,但他再也没提复婚的事,我也不想提。
他要跟别人结婚了
日子就这样混沌地往下过,我们彼此从不深究对方的私生活,不过,我大致能猜到,他没交什么女朋友。去年3月,我感觉他好久没找我了,便主动问他,是不是有女朋友了,我以为他会有一番解释,没想到他平静地说,家里介绍了一个,正在接触中。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过了几天,我发现我竟然怀孕了,我打电话问他怎么办,我以为他会说,那就复婚,或者说等他把那边相亲的事处理一下。没想到他竟然让我打掉。我的心一下子像掉进了冰窖,心一横,把孩子打掉了。为了面子,我还特地避开自己工作的医院跑到别家医院去做的手术。
打掉孩子之后,我又后悔不已,大哭了一場。那几天我回家里吃饭,要我妈煨汤给我喝,我妈发现我情绪不对头,死活逼问,我架不住她的逼问只好据实相告。这下子可不得了,我妈到钱宏森家大吵了一架,还索赔什么青春损失费、手术费、身体损伤费等。我那不明就里的前公婆感觉莫名其妙,委屈不已,自然也跟我妈针锋相对地吵。我当时不在场,据事后钱宏森说,场面很难看。
这事最后以钱宏森赔了我妈几万元钱平息下来。事情是平息了,但我和钱宏森复婚的路彻底堵死了,我妈让我发毒誓,就算这世上的男人只剩钱宏森一个了,也不能回头再找他。我含泪答应了。
钱宏森后来又多次来找过我,向我道歉。他说当时我突然说怀孕了,以为我是得知他在相亲,耍伎俩骗他,所以为了试探我就故意说那就先打掉,没想到竟然是真的有了孩子,更没想到,我一气之下就擅作主张打掉了。
说到孩子,他痛悔地哭了,我更伤心。他提议复婚,说希望弥补对我的愧疚。我流着泪说,我们再难回头了,我在我妈面前发过毒誓了,何况两边的家人都撕破了脸,闹成那样了,覆水难收。
钱宏森再打电话我不怎么接了,我们便渐渐疏远了,直到完全没有联络。今年上半年,他突然联系我,说他有了女朋友了,告诉我一声,希望我也尽快开始新生活。我冷冷地说,你幸福你的吧,别管我。他叹了一口气。这之后,我们再无联系。直到前几天我听说他要结婚了主动打电话问他。
回想离婚后跟他纠纠缠缠的这5年,我感觉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醒之后,好空虚。(文中人物皆为化名)(据《楚天都市报》向 然/文)
记者手记
徐林语讲的过程中,几次忍不住抽泣。我感觉她仍然是留恋她前夫的,虽然她嘴上没明说。
我也感觉出她前夫对她也有留恋,不完全是因离婚后寂寞空虚才找她。两人离婚后能长达五年时间藕断丝连,说明感情尚存。遗憾的是,因家庭及个人的种种原因终没走到复婚那一步。
一纸结婚证,看似牢牢地把一对男女拴在一起了,其实婚姻有时很脆弱,对那些尚没有孩子、且各自都很自我又不愿为对方妥协的年轻夫妻来说,尤其如此,一赌气说离就离了,就像谈恋爱时吵架闹分手一样。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对恩爱夫妻在他们结婚前谈恋爱期间曾几百次分手。谈恋爱可以闹几百次分手,可是,离婚能离几百次吗?就算办证的工作人员不笑话你,你自己好意思吗?敢吗?在中国,一旦结婚,就是两个家庭在结,那么,离婚,也是两个家庭在离。所以,离了复,复了离,谈何容易,多少恩怨在其中。徐林语和钱宏森不就是这样吗?如果只是由他们两人做决定,应该是可以复婚的。
藕断丝连造句 第5篇
1、你和那群损友要赶快一刀两断,别再藕断丝连了。
2、之后他们各自娶嫁,但藕断丝连的情,仍然连着他们二人的心。
3、他们之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4、同学情难舍难分,像风筝舞天,似藕断丝连。
5、空虚和浮躁就象无意被打乱的毛线团,捋顺不清,毛线虽然能够被剪断,但内心的闲愁,却是藕断丝连。
6、他做事一贯拖泥带水,时时处处总能看出藕断丝连的痕迹。
7、这种玻璃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会藕断丝连地粘在一齐,绝对不会伤人。
8、那对夫妻虽然已经离婚,仍然藕断丝连,时有往来。
9、与其藕断丝连,不如一刀两断。
10、这种玻璃即使破了,也会藕断丝连。
11、还有几幅行书,其字行如流水,藕断丝连,柔中带刚。
12、而那当初的回忆却藕断丝连的牵动着每一根神经,回忆被串成长长的思念。
13、离别啊就像藕断丝连,虽说不能见面,但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同窗。
14、你和那群损友要赶快一刀两断,别再藕断丝连了。
15、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会藕断丝连地粘在一齐,绝对不会伤人。
16、虽然和他妻子保证不再与那个女人来往,可是他还是藕断丝连,偷偷和那个女人联系着。
17、既然已经决定分手,那就不要藕断丝连,牵扯不清。
18、在日光灯与路灯的交织下,岁月由此缠绵,时间和空间开始藕断丝连混沌不分。
19、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和他还在暗中勾结,藕断丝连!
20、春天如雨,缠缠绵绵,藕断丝连,是对家乡的眷恋;
21、以往他们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虽然他们此刻分手了,然藕断丝连,他们怎能忘记那温馨岁月。
22、春雨藕断丝连地下着,星期天也没地方好玩。
23、他们同父异母,但却有着藕断丝连般的亲情。
24、别看他俩不接触了,其实藕断丝连,背地里关系还好得很呢!
25、剪不断的情藕断丝连,没有你的一天过得很快。
26、猫儿的右眼球竟掉了出来,与眼眶经过小小的血管连之后,藕断丝连。
27、他和她虽然迫于家人的压力分手了,但内心里其实还是藕断丝连的。虽几十年不见,但他们的友谊仍藕断丝连。
28、这又给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利用学过的杠杆原理,将一块块新大陆撬起来,使之成为藕断丝连的七大洲。
29、大革命期间,许多人为了免于下放,高呼自我已和落后分子断绝关系,但他们之间仍是藕断丝连。
30、那些回忆,始终抹之不去,就像那藕断丝连,始终来之不易。
31、树上的叶儿都快掉光了,只剩几片藕断丝连的还在寒风中微微打颤。
32、剪不断的情,藕断丝连,没有你的一天,过得很快,想起你的时候,很欢乐。
33、之后他们各自娶嫁,但藕断丝连的情,仍然连着他们二人的心。
34、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和他还在暗中勾结,藕断丝连!
35、他忘我地画着,藕断丝连的雨水竟又开始飘落,雨水淌在沾满油彩的布面上。
36、渐行渐远愁更生,欲忘记,藕断丝连消无计。
37、我和我幼时的伙伴虽然不在一齐了,但一向是藕断丝连,互通书信。
38、轻飘飘的小雨,有一阵没一阵的下着,有种藕断丝连的缠绵。
39、土墙的表面因岁月的远去早已沟壑纵横,或深或浅的裂痕,仿佛想要彼此分离,但却在某种机缘巧合下造成了这种藕断丝连的意境。
40、也许我放下了,从此和创网就这样一刀两断了,连藕断丝连也不被允许。
41、那里的雨总是很缠绵绵的,藕断丝连的。
42、他们虽然已经离婚,可还是藕断丝连,暗中来往。
43、轻飘飘的小雨,有一阵没一阵的下着,有种藕断丝连的缠绵。
44、丈夫们参军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45、我们最终总会一团和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藕断丝连吧。
46、有一种玻璃,它十分坚硬,受到猛击仍然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碎片也会藕断丝连的连在一齐,这种玻璃叫“夹丝玻璃”。
47、原来生命中早已注定自我是属于它的,否则怎样会这般撕心裂肺,藕断丝连?
48、糯米对牙总是依依不舍,粘在上头总不肯下来,让人不得不用筷子去捣鼓一番,却还是千丝万条的,能够用藕断丝连来形容。
49、你必须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刀两断,绝不能藕断丝连。
50、还有几幅行书,其字行如流水,藕断丝连,柔中带刚。
51、离别啊就像藕断丝连,虽说不能见面,但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同窗。
52、看不惯这种藕断丝连的植物,怀着恶作剧的心梦想把它彻底弄折。
53、夹丝玻璃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连在一齐。
54、两人找到了自我的父母,但之间的关爱还是藕断丝连。
55、剪不断的情藕断丝连,没有你的一天过得很快。
56、人生如风轻轻吹散轻轻聚合,人生如雨缠缠绵绵藕断丝连,人生如雾缭绕不散易失迷途,人生如雪纯洁无暇简单洒脱。
57、你必须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刀两断,绝不能藕断丝连。
58、别看他俩不接触了,其实藕断丝连,背地里关系还好得很呢!
59、还有几幅行书,其字行如流水,藕断丝连,柔中带刚。
60、这段藕断丝连的恋情,最终死灰复燃,有情人得成眷属。
61、滑溜溜的海带,好像也不听使唤,不停地到处乱跑。并且我的手也不听话,切得一片宽一片窄,有的还藕断丝连。
62、原来生命中早已注定自我是属于它的,否则怎样会这般撕心裂肺,藕断丝连?
63、莉莉和萨萨虽然各自去了不一样的国家,但两人间的挂念之情藕断丝连。
64、人生如风轻轻吹散轻轻聚合,人生如雨缠缠绵绵藕断丝连,人生如雾缭绕不散易失迷途,人生如雪纯洁无暇简单洒脱。
65、弦虽未断,因为毕竟是夏日,又想起那些断藕,藕断丝连,这时的心境若躁若迷,若高若低,若沙若流,怕是又要令我彻夜难眠。
6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爷爷去世了,但他和孙子的深深的爱仍藕断丝连。
67、世界上最痛苦的分别,不是永不相见,不是藕断丝连,而是分手的那一刻,你不知道我有多么的在乎你。
68、还有几幅行书,其字行如流水,藕断丝连,柔中带刚。
69、六年的羁绊被毕业拦腰斩断,仅有一些丝丝挂挂藕断丝连着。
藕断丝连续写 第6篇
藕断了丝还连着,但总归是要断掉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学子
转眼夏天到了,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对于怕热的她来说,真是一种折磨,要知道她可是最怕热了。可谁又能管得住老天呢?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躲不过啊。
她和他偶尔还会聊天,有时候一个月,有时候十几天,但从未感觉陌生,她依然说话很随意,时常调皮逗他,他依旧喜欢说她臭丫头’,要是她说了很认真的话,他就会说好丫头’。其实不管他说什么她都是非常开心的,时常拿着手机咯咯的傻笑。
天气真是太热了,火辣辣的大太阳,干燥闷热的天气,房子地板都是热的,被子也是热的,一点雨都不下,到处都像火炉,她觉得自己会被热死在这个夏天,脑袋晕乎乎的,内心烦躁的要命,终于有一天,她感觉老是想哭特别的委屈,浑身发软骨头都疼得要命,也不知道是中暑了还是反正最后是发起了高烧,可能是烧迷糊了,心里非常想念他,但他远在千里之外,况且她们之间算什么呢?于是她就很委屈的哭了很久,她在想如果自己就此死去,他会不会记得这个傻丫头呢?估计是真的感觉到死亡的`气息了吧,她很后悔觉得亏欠了他,觉得这些年挺对不住他的,虽然自己也在承受着进退两难的折磨,可是她依然觉得她心中的哥哥更加的委屈。
她爱人着急的赶回来送她去看医生,从未做过饭的孩子给她煮了面条,她哭的更加伤心了,眼泪根本停不下来,她和爱人非常相爱,结婚这么多年爱人一直像宠孩子般宠着她,孩子乖巧懂事,是很多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或许是老天也嫉妒吧,专门派他来考验她们的婚姻的吧?要不怎么会在千万人中他们相遇并相互喜欢上了呢?佛家说;无缘不聚,有些事情就是上天的安排命中注定的,该来的总会来,若不相欠,怎会遇见,她想如果真有前世,那么她一定是对他感恩的。
打了针她高烧退了身体很虚,走路都感觉在摇晃两腿发软,可是闷热的天气愈加让她窒息的喘不过气来,但是活过来了。
病好的第二天,她给他发消息聊天,她看似不在意的说着话,可是眼泪却一直再流,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泪水,他问她是不是都好着呢’?她说是的好着呢?’他说好着就好’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次中暑差点要了她的小命,她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听不到他说话了,眼泪也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向开了口的洪水没完没了,但她不会告诉他的不想让他担心。
一段感情能平安无事走到今天,不止感谢老天的眷顾还要感谢他们自己理智的抗衡,好在他调去了南方,空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走动会拉远心的距离,因为没有了相见的机会,也就少了奢望。
两个人依然这样偶尔联系,为了少些念想,她一直都在回避,每天早早地就把手机关掉然后睡觉,即便他发消息来说你在干嘛?她也言不由衷的说准备睡觉了,他回一个字说好’连续几次下来后,他开始沉默了,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到了秋天。
或许秋天本身就让人伤感吧,看着满地的黄叶她更加的孤独,即便有说有笑着的瞬间她也会突然的想起他,地上树叶越来越多,她对他的思念也越来越疯狂,这种煎熬是致命的是无法克制和把控的,于是她又忍不住和他联系,当然不会说太多就只是问候下最近好吗?然后两人就心照不宣的都沉默了。
都说感情在夜晚是最脆弱的,女孩子的心也是最感性的,为了减少彼此的折磨和痛苦,她们相互都在逃避着,有天早上打开手机她看到了他晚上可以说是深夜发来的消息,一连好几次都是,她坐不住了就发消息问,最近怎么了,老不睡觉怎么总熬夜啊?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他回说没有,就是出差回来就想和你说说话。’她说,估计那会我在呼呼做梦呢’。他说好吧。她说也挺想哥的,真想听哥说话’。于是他按了视屏聊天,她压掉,他还按,她在压掉,他依旧按,几次后他挂了说睡吧。’她说抱歉啊哥。
这次后好久两个人都没再联系了,她或许不知道她的绝情和冷漠已经伤着他了,她单纯的想,即便两人不做情人也可以兄妹啊,不知道事情会不会如她所愿发展呢?
她依旧傻乎乎的有事没事就和他联系,他偶尔会回消息,只是好像都很冷淡,两人都是彼此问候完后就止住了。一天她说哥,我们就做兄妹好不好?’好’他回。她乐呵呵的觉得自己真的有了哥哥。
爱情散文《藕断丝连》 第7篇
藕断丝连,相思带,一对鸳鸯梦成双。湖水在心头荡漾,梦在湖堤畔流淌。心系那梦里的红鸳鸯,谁知我爱恋衷肠。呢喃声声梦里下,旖旎梦里爱成双。一对鸳鸯枕,一对细思量。匿迹穹庐千万里,那堪梦呓回想。
鸟瞰一夜孤寂,孤鹤飞跃苇荡。沼泽地里梦已荒,那堪回想。水漫草禄,凝眸回想,泥泞滩里成荒凉,我心一阵凄凉。纽带在苇絮间编扎,梦在飘零中编插。明理暗里梦成双,我心无法回防。你的模样空飘荡,象你爱的发香。
默契间回想,你乖巧的象鸟,温顺的犹如绵羊,心跳象小鹿在跑,在跳。喘息在急促间进行,呢喃声声纳粹了美梦,一段段空了的想象,似超越了时空,在我的周身飘荡,溢漾。耐不住的寂寞,嫩叶在树间奔放,宛如内涵中有你,象虫蠕,象蝎爬,扭曲了我的梦,倒空了我的想。
没落的处境,被沐浴在雨中。赤裸裸的肌肤,被雨水谋害。吸取一夜的教训,磨砺自己的意志,我能在柠檬的夜里,想你。
初夜的美丽没有你,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空了的想象。绵密的雨丝,浇去了多少犀利,淼茫的想,构筑多少靡丽的想。谁能超越那梦的时辰,唯有我独自情伤,看得见的迷茫,腼腆成荒凉。敏感的对接,迷惑般的想都成了膏肓。我空对着明月,手握桅杆,不知相思的船被引渡到何方?何方才是我爱的方向。
琵琶声声的梦里,雨帘相思成行。我在渺茫中象似与你相遇,才做梦一场。你似赤裸在荷花中央,象荷花一样的美漾,香气飘起你的体香,在相思湖里荡漾。你出污泥而不染的模样,曼妙了我的想象,象我那梦湖里的芙蓉,溢满了湖水里的芳香。
美感在相思湖里流淌,婆娑了你美丽的想象。鸾凤倒栾的梦想,把我落寞成荒。埋葬不了的爱情,就象在空中飘扬,霡霂成相思的雨丝,构筑了千重万重的想象。
耗不尽的相思,煎熬了我的梦想。我象裂变的掠起,琳琅满目空了我的想象。怜惜对你的蹂躏,聆听了你的芬芳,你那灵犀的露影,在我梦里飘荡。
留不住的芬芳,笼络不了出格的想。立意的美,总在我的梦里荒凉。今夜里泪成行,相思流成双。鸳鸯枕里,诗荒凉,爱象空梦一场。砥砺的撕咬,雄狮般的嚎叫,唯有自己知道。罪戾的`折磨,廉耻般的怜悯,涕泪交流,涟漪成双成对。
镌刻般的轮廓,凹槽般的想,乳香的蔓延,曲线连成行。湖水里的芙蓉,荷花间的飘荡,体香袅袅,荡漾酷烈般的想。我象在美丽的枯槁间拔荒,苦菊般的想,一对梦里成荒凉,鸳鸯怎能成双。
克服不了那美丽的想象,就象自己在十字架上捆绑,我那遍体鳞伤的模样,能否能追加你的美梦。你那娟秀的美丽,一次次在撕裂我爱的神经,我象一个拾荒的陂陀者,留在你遗弃的荒丛上。我无法再去勘测你的美丽,象一个枯槁的悚然的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亲爱的,你可知道我的忧伤。多少局促间的举动,都变成荒凉。我是那么的对你的美好,任可自己变得荒凉,也不让你的爱受伤。我在耗尽心思的为你守护,哪怕我真的为你粉身碎骨,也值。谁让你是我的梦,我不能没有你。
康德解释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吗? 第8篇
对于客观性概念,不同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界定。每一种界定都与该理论的本体论预设和认识论立场紧密相关。要在此详细地阐述这些客观性概念,实在是勉为其难,也有违本文主旨。我们不妨开宗明义地讨论康德的客观性之意义。在康德那里,客观性被表述为“客观有效性”,它和“普遍必然性”是两个可以互相换用的概念。[1]64因为,在康德看来,当某个主体所作的判断是客观的,即与一个对象符合时,一切其他主体关于同一个对象所作的判断也必定彼此相互符合。 如此,判断的客观性也意味着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无一例外性)。另外,当对一个对象的判断是必然的、普遍的时候,这个判断在所有主体那里一定是无一例外地相符合的。此时,它必须也是客观的,即与对象相符合的。因为,否则这些主体的判断所涉及的对象就不是同一的。[1]63-64
在将客观性与普遍必然性等同起来以后,康德对两种不同的普遍必然性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和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作了区分。他说,我们要有一种能够将纯粹知识与经验知识区别开来的标志,因为十分明显,经验知识虽然告诉我们如此这般,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别的样子。而先验知识却不是这样的。先验判断是与它的必然性一同被思维的命题,它自身就是一个必然性命题,并且不能从任何命题派生出来。因此它具有严格的普遍性,是绝对先验的。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即先验性是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经验永远不赋予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而是只赋予它们以假定的、相对的普遍性(通过归纳),以至于原本就必须说:就我们迄今为止所觉察到的而言,这个或那个规则还没有发生例外。”[2]30因此,经验性的普遍性只是把有效性任意地从大多数场合适用的有效性提高到在所有场合的有效性。它是基于归纳的有效性、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对这种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的进一步定性后文还有论述。
要理解康德这个区分,我们必须了解先验认识论核心思想。先验认识论认为,知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理性具有一套先验认识形式,这些先验认识形式包括感性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和知性范畴(量、质、关系和模态4组12个/对概念)。这些认识形式作用于因物自体刺激主体感官产生的杂乱的材料,形成认识对象,即整个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知识。因此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有两类完全不同的要素:一类是先验的认识形式;一类是杂乱的感觉材料。对这两类不同要素的认识所形成的知识是不同的。关于先验认识形式及其原则的知识,被称为先验知识;而包含感觉材料的知识则是经验知识。前者具有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后者除了其形式是严格的普遍必然的以外,其经验内容具有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对严格的普遍必然性与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的区分,还可以从他对数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力学知识的客观性的区别中找到。康德说:“在把纯粹知性概念运用于可能经验的时候,它们的综合的应用要么是数学性的,要么是力学性的:因为这种综合有时仅仅关涉直观(纯粹直观形式),有时则关涉一个一般而言的显象的存在。”虽然,“直观的种种先天条件就可能的经验而言是必然的,”但“一个可能的经验性直观的客体,其存在的种种条件就自身而言却仅仅是偶然的,所以,数学性的应用的原理是无条件地必然的,也就是说,是无可置疑的,而力学性应用的原理尽管也带有一种先天必然性的特征,但却只处在一种经验中的经验性思维的条件之下,因而只是有条件地和间接地带有这种特征,所以不包含数学性应用的原理所特有的那种直接的自明性。”[2]115康德这段话是说,由于数学是仅仅关于纯粹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形式)的知识,因此它具有比物理学知识更高的普遍必然性,因为物理学(力学)不仅涉及先验认识形式,还涉及偶然的经验现象。正因如此,物理学的经验性知识除了带有范畴和直观的先天必然性以外,还带有经验的偶然性。所以力学知识的必然性不如数学知识的必然性更严格。
康德的整个先验认识论围绕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展开。这个展开的结果是为经验知识找到了先验形式。由于这种形式是经验形成的必要的逻辑条件,因此它对经验而言就是普遍的、必然的。又由于对这种先验形式的认识不来自于经验,而是演绎地出自于人类认识能力,因此它们是先验的。康德通过时间、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先验图型论以及先验认识原则的论述说明了先验认识形式的严格的普遍必然性。这种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就是先验性。但对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的说明却始终不成功。这首先表现在康德试图区分经验判断和知觉判断的论述中。
二经验的客观性与知觉
康德将经验的判断分成经验判断和知觉判断,目的在于将知觉判断界定为只有主观有效性,从而将它排除知识的范围,维护经验判断的客观性,从而达到解释自然科学客观性的目的。康德认为,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的核心差别就在于,经验判断是客观有效性的判断。导致这一核心差别的是一系列细节的差别。但康德在对这些细节差别的论述中,处处感到吃力,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的区别最终没有确立。
康德首先从两种判断是否具有先验概念上区别它们。康德说,经验判断是“在经验的东西之外在给予感性直观的东西之外,还必须加上一些特殊的概念,这些概念完全是先天的[1]63为此,康德举太阳晒热石头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为避免重复,这个例子我们将在分析康德解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时详细讨论。
很有趣的是,除了上述例子,康德为了说明知觉判断的主观有效性列举了一些与自己主张相反的例子。他说:“屋子暖,糖甜,黄连苦,都是只有主观有效性的判断。”但这些判断从它们具有概念这一点上看明显是经验判断。所以康德不得不在脚注中坦率地承认:有一些知觉判断“即使加上一个理智概念也绝不能成为经验判断”。但接下来又狡辩说:“这里的例子并不代表这样的知觉判断,因为它们仅仅涉及感觉,而大家都知道感觉仅仅是主观的东西,不能把它归之于客体,因而绝不能成为客观的东西。”它们“没有任何根据含有对客体的关系”。康德在此想自圆其说是困难的。他列举的那些例子,无一不是加上了理智概念的知觉判断,而且也全都与一个客体有关。它们就是我们日常的经验判断,虽然它们没有普遍性不同主体对它们有不同感受,会得出不一致的判断。康德试图从这些判断仅仅涉及感觉来解释它们的主观性,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广义上,一切直观都是感觉的,概念的统摄绝不能清除掉感觉的主观性。因此仅仅依靠概念不可能获得康德需要的那种普遍性那种“在任何时候,以及任何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必须把同样的知觉必然地连结起来”的普遍性。[1]65-66原因在于,任何现实的认识,即任何涉及具体经验的认识,都是经验主体的认识,经验主体或经验自我所具有的感受性必然会加入到认识材料中来。这也是经验论一直强调又无法磨平的困难所在。康德既然接受了知识中有经验成分这个主张,也就意味着他仍然要面对经验论面临的困难。必须指出的是,这里康德所说的“在任何时候,以及任何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必须把同样的知觉必然地连结起来”的普遍性,正是后人称之为主体间性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康德的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就是主体间性。
康德上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例证,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经验判断的普遍必然性不完全来自概念的综合统一,还来自其他方面比如,知觉的齐一性、常住性和主体间的普遍性等。先验概念只对经验判断的形式,而非对经验的内容作了规定。形式上的必然性不能取代内容上的普遍性。有无概念并不能解释知觉判断和经验判断在普遍必然性上如何具有区别。严格说来,知觉判断,作为判断不可能没有先验概念的连结。任何判断没有先验概念都是不可想象的。知觉与经验在有无先验概念上没有区别。
康德区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的第二个论证,是区分逻辑连结与概念连结知觉判断仅有逻辑连结,而经验判断则是概念连结。这是康德在上述努力失败后,仍然试图从先验概念上挽救经验判断客观性的抗争。康德说:“经验判断必须是在一个判断(知觉判断引者注)里,即在感性直观以及其逻辑连结(在这种连结由于比较而成为普遍的以后)上,加上什么东西才行,这个东西把综合判断规定为必然的,也就是普遍有效的判断;这个东西不能是别的,而只是这样的一种概念,这种概念以这样一个而不是以那样一个判断形式把直观表现成为本身规定了的,也就是说,它是诸直观的那种综合统一性概念,这种综合统一性只有通过判断的一个既定的逻辑功能才能表现出来。”[1]71从这段引言中,我们读出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的区别还在于知觉判断仅仅是逻辑连结,而经验判断还有概念连结。这种意思从下面这段话也可以读出。“一切判断的逻辑环节就是把表象结合在意识里的各种可能方式;然而如果这些环节也当做概念来用,那么它们就是这些表象必然地结合在一个意识里的概念,从而就是客观有效的判断原则。”[1]72经验判断正是客观有效的判断。康德这些话似乎是想跟人们玩概念游戏。他将判断的逻辑环节与判断使用的概念区别开来,但这个区别的标准却模糊不清。我们试图从他的表述中推测出这个标准。既然他说将逻辑环节当做概念来用更为严格,那我们就先推测这个更严格的标准是什么。康德的表述中除了说概念能够带来必然性以外,没有其他标准了。那么,逻辑环节当做概念来用的标准就是概念能够带来必然性?这是个循环论证或循环定义必然性本来是将逻辑环节当做概念用的结果,这个结果已经蕴含在概念里了,因而不能回过头来定义概念与逻辑环节的区别。其实,康德在此将概念与逻辑环节直接指定为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在于概念有必然性,而逻辑环节没有。但这个定义合适吗?存在着非必然的逻辑环节吗?从康德将逻辑环节定义为判断形式,又从判断形式演绎出概念(范畴)来看,不可能存在非必然的逻辑环节。因为,如果逻辑环节不是必然的,概念(范畴)也不是必然的!康德的这个论证仍然不能支持他区分知觉判断和经验判断,从而获得经验判断内容普遍性目的。
接下来讨论康德给出的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的第三个区别:经验判断在知觉判断之上加上了一个新关系“对一个客体的关系,并且愿意它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都有效,同样对任何人有效”总而言之,它与对象符合。经验判断“不仅表示知觉对一个主体的关系,同时也表示对象的一种性质。”[1]63-64
关于经验判断与一个对象的关系,康德作了进一步解释。他必须作出解释,因为知觉也是受到刺激才产生的,它也与一个对象有关系。如果康德不解释这个对象是什么,那个对象很可能会被理解成物自体因为感官接受的刺激正是来自物自体的,康德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于是康德解释说:“自在的客体永远是不知道的;但是客体既然给我们的感官提供表象,当这些表象的连结被理智概念规定成为普遍有效时,它就通过这个关系而被规定成为对象,而且判断就是客观的了。”也就是说,所谓与一个对象有关系,就是与现象的关系,而现象正是概念作用的结果。康德在此所说的与对象的关系还是指理智概念的作用经验判断是对由理智概念综合而成的对象的判断;知觉判断既没有这样的对象,也不以物自体为对象,原因只能是知觉判断没有理智概念的综合作用,既然它也是由刺激产生的。如此,康德又一次将有无概念的作用,看做两种判断的区别所在。但如上所述,从有无概念的作用来区分经验判断和知觉判断是不成功的。
康德为区分知觉判断和经验判断还作出了第四个辩护。他认为,经验的判断有两种情况,“第一,我光是把几个知觉拿来比较,并且在我的意识的一个特殊情态里把它们连结起来;或者,第二,在一个一般的意识里把它们连结起来。第一种判断仅仅是一个知觉判断,只有主观有效性,仅仅是在我的心理情态中的知觉的连结,并不涉及对象。”[1]66在另一处他说,思维把诸表象结合在一个意识里,“这种结合可以是仅仅与主体有关的,这时它就是偶然的、主观的;也可以是无条件的,这时它就是必然的或者客观的。所以判断可以仅仅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如果表象仅仅在一个主体里联系到一个意识上去,并且就在那个主体里结合起来,它就仅仅是主观的;如果表象一般地,也就是必然地,结合在一个意识里,它就是客观的。”[1]71-72第二种就是康德的经验判断。康德在此提出的新论据是:知觉判断是在个人心理情态中的判断;经验判断是在一般意识中的判断。这个论据也不能支持康德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区别开来,以获得经验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任何在现实世界中的判断都是经验自我的判断,都涉及个体的心理情态。[2]182-183
康德在此指出因果概念的先验性。他认为,因果概念的先验性“正是从基础上消除休谟的怀疑的地方。”[1]79对此,康德以“太阳晒热了石头”为例,来说明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他说:“太阳晒石头,石头热了。’这仅仅是一个知觉判断,它并没含有必然性,尽管我和别人曾经多次地知觉过这个现象;这些知觉仅仅是通常这样结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说:太阳晒热了石头。’那么在知觉上就加进去了因果性这一理智概念,这一理智概念就必然地把热’的概念连结到太阳晒’的概念上去,而综合判断就变为必然普遍有效的,从而是客观的,并因此知觉就变成了经验。”[1]67这就是前面提到而未详细论述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康德试图将经验判断的所有必然性都归之于其中包含了先验概念(因果范畴)。
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康德真的解释了“太阳晒热了石头”这个经验判断的客观性吗?在笔者看来,显然没有。我们不妨列举一个包含了先验概念(范畴)却没有普遍有效的判断,来反驳康德的论证。比如有这样一个判断,“风吹热了石头”。其中也包含了因果性概念,但它绝没有普遍必然性。因此就具体的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而言,康德显然没有给出合理的说明。也就是说,休谟对于具体因果推理的必然性的怀疑仍然是成立的。
康德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在陈晓平先生替休谟构造的反驳中就更为明显了。仅就康德的例子而言,休谟可以反问康德道:“你凭什么说太阳光就是被照物体变热的原因?你如何断定在太阳光照射和物体变热之间再无别的更为直接的联系?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向我们揭示出,物体变热的直接原因是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太阳光的照射促使物体分子动能的增加,只能算是间接原因。”如果康德辩解说,间接原因也是原因,甚至退一步辩解说,就算当时所做的结论不对,但现在毕竟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休谟仍会反驳道:“那也未必,也许在分子动能增加背后还有更加深层的直接原因,如原子或基本粒子的某种变化。况且,如果通过先验的因果性范畴得出的结论可以改变的话,先验范畴的必然性又如何体现呢?”此外,“在某物变热之前出现的现象有很多,如没有下雨,你为什么只把阳光照射而不把没有下雨作为物体变热的原因呢?就算只在太阳上寻找原因,为什么不把太阳的引力作为某物变热的原因呢?”[4]对诸如此类的反驳,康德一定不能仅从先验因果概念给出合理解答。
原因很简单。既然具体的因果关系涉及具体的经验判断,而康德又没有通过区分经验判断和知觉判断消除经验判断的主观性,具体的因果判断就一定带有单个经验主体的主观性。它的客观性仍然是“就我们迄今为止所觉察到的而言,这个或那个规则还没有发生例外”意义上的普遍必然性,仍然是不同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察到的经验的齐一性主体间性。这样的主体间性仍然需要归纳的发现。归纳仍然是某个经验因果关系确立的唯一途径。所以康德对因果关系的论证,只解释了因果概念的必然性,也就是先验性,而没有解释具体因果现象的必然性,这样的因果现象不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只有非严格的普遍性,但对这个非严格的普遍性,康德没有作出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的怀疑论巨石仍然坚固地耸立在人类知识趋向主体间性的道路上。
四 “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实质
康德先验认识论发起的“哥白尼式革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理性为自然立法”。他说:“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而我们必须不是通过经验,在自然界里去寻求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是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普遍的合乎法则性,在存在于我们的感性和理智里的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去寻求自然界。”[1]92
这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很容易被误解为:所有自然规律都内在于人类的理性之中。但这并非康德的意思。请注意这段引文中“经验的可能性条件”这个限定,这就是说,康德所真正关注的是“经验的可能性条件”,而不是 “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的全部。
康德通过区分“经验的自然界法则”和“纯粹的自然界法则”来对其有限目标作出澄清。他说:“我们必须把经验的自然界法则同纯粹的或普遍的自然界法则区别开来。前者永远以个别知觉为前提,而后者不根据个别知觉,它们只包含个别知觉在一个经验里的必然结合条件。就后者来说,自然界和可能的经验完全是一回事”[1]93也就是说,前者是以个别知觉为前提的、具体的经验规律,而后者是使自然界成为可能经验的、先验形式条件。而康德先验认识论的任务就是寻找后者。
正如康德所说,我们在试图认识经验对象的必然的合乎法则性时,所处理的“只是经验以及它的可能性的普遍的、先天提供的条件”,“从而我们将把自然规定为一切可能的经验全部对象”。因此,康德要“找的不是为观察一个既定的自然之用的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已经以经验为前提了;也不是我们怎样(通过经验)能够学到自然法则,因为那样一来,这些法则就不会是先天的法则,并且不会提供纯粹自然科学;而是经验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怎么同时又是一切普遍的自然法则必须由之而产生的源泉。”[1]62说到底,康德要找的就是先验认识形式及其原则。它们都来自于理智。“理智是自然界的普遍秩序(形式法则引者注)的来源,因为它把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它自己的法则之下,从而首先先天(先验引者注)构造经验(就其形式而言),这样一来,通过经验来认识的一切东西就必然受它的法则的支配。”[1]93这样一来,康德提出的“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一种科学在形式上所要求的体系,在这里(可能经验的先验原则引者注)就完全具备了。” [1]73这些先验原则,作为可能经验的唯一条件,构成一个逻辑体系;而建筑在它上面的那些概念恰好构成一个先验体系;最后,这些概念统摄一切经验现象构成一个形而下体系,这就是自然界体系。康德认为,“这个体系先在于全部经验的自然界知识,首先使自然界知识成为可能,然后使它能够被叫做真正普遍、纯粹的自然科学。”[1]74
虽然“一切可能的知觉、从而还有一切能够达到经验性意识的东西,也就是说,自然的一切显象,就其联结而言都从属于范畴,自然(仅仅作为一般的自然来看)依赖于范畴,把它们当做自己必然的合规律性的根据。但是,就连仅仅凭借范畴为显象先天地(先验地引者注)规定规律的纯粹知性能力,也推及不到更多的规律,而仅仅推及一般而言的自然作为空间和时间中的种种显象的合规律性所依据的那些规律。特殊的规律由于涉及被经验性地规定的显象,所以由此并不能完备地推导出来,尽管它们全都从属于那些范畴。为此还必须有经验,以便一般而言认识这些特殊的规律”[2]123-124。
总之,“理智概念本身不过是一些逻辑功能需要以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基础。”因此,它们只用于在功能上规定经验的判断,“从而给这些判断以普遍有效性,并且由之而使这些判断有可能成为一般经验判断。”[1]100但它们要现实地成为“一般经验判断”,即客观的经验判断,还需其他条件。
到此为止,所有这些都说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形式立法,而非实质立法。即使康德解释了形式立法的普遍必然性,“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下还远没有包含具体经验规律的客观性解释。
五结论:康德没有解释自然科学的非严格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康德只解释了自然科学的形式的、严格的普遍必然性,而没有解释它的内容的、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这与康德认识论的主旨有关。康德的先验认识论目的在于解释人类如何获得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他在出发点上已经承认了这种知识。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是他哲学的基础。这种情况使得康德不会关注知识从单个经验主体的主观性到集体主体(一般意识、主体)的客观性的过程。虽然康德竭尽全力试图在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的区分中,为经验判断争取来自于先验认识形式的普遍必然性,但结果表明他失败了。而且他的这种争取也有违他区分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和非严格的普遍必然性的初衷。通过对康德对因果关系客观性的说明和“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本质的澄清,我们看到,康德为自然科学的形式的客观性作了精辟的解释,但对自然科学的内容的客观性的解释,他没有建树。
参考文献
[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晓平.可知与不可知之间[J].现代哲学,2009(5):81.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