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口蹄疫范文
O型口蹄疫范文(精选8篇)
O型口蹄疫 第1篇
刚察县地处青藏高原, 位于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北岸, 面积12500km2, 人口4万, 草原畜牧业是该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主要饲养藏系绵羊、半细毛羊、牦牛等, 年存栏羊82.5万、牦牛20.36万。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
免疫1个月的牦牛血清80份;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其中, 液相阻断ELISA亚洲Ⅰ型试剂盒批号2008011501、液相阻断ELISA O型试剂盒批号2008011502。
1.2 方法
按液相阻断ELISA (口蹄疫O型和亚洲Ⅰ型) 试剂盒说明书进行。ELISA抗体效价≥1:128, 保护率99%以上;抗体效价在1:22~1:90, 保护率50%;抗体效价1:16, 不保护。
2 结果
2.1 亚洲Ⅰ型抗体效价
用液相阻断ELISA法检测免疫牦牛血清80份, 口蹄疫亚洲Ⅰ型液相阻断ELISA抗体效价≥1:128的占85.0% (68/80, 即具有99%以上保护率) ;抗体效价在1:22~1:90的占11.25% (9/80, 即具有50%保护率) ;抗体效价16的占3.75% (3/80, 即不保护) 。
2.2 O型抗体效价
用液相阻断ELISA法检测免疫牦牛血清80份, O型抗体效价≥1:128占77.50% (62/80) ;抗体效价在1:22~1:90占15.0% (12/80) ;抗体效价16占7.5% (6/80) 。
3 讨论
(1) 通过免疫接种提高畜群整体抗体水平是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体水平检测是对免疫效果的一种直观评估。通过本试验, 口蹄疫亚洲Ⅰ型抗体和O型抗体达到99%保护的分别为85.0%和77.5%, 说明刚察县牦牛口蹄疫免疫预防效果较理想, 亚洲Ⅰ型抗体略高于O型抗体, 可能与疫苗制造过程中有效成分配备有关。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 第2篇
何虎成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猪、牛、羊主要经济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一旦发生疫情损失惨重。由于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互不交叉保护,防范口蹄疫相当于防范7种不同的传染病,加之其宿主范围大易感动物种类多,使其危害性与防控难度位居众多动物传染病之首,目前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免仍是全球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
1、口蹄疫流行概况
1.1 全球流行情况
口蹄疫自1514年在欧洲的意大利首次发现距今已有500年的发病历史,时至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到目前为止从未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只有新西兰。曾经一些历史上宣布消灭了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也陆续发生了口蹄疫(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自2000至2010年也发生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口蹄疫流行的毒株曾有O型、A型、亚洲I型、南非1、2、3和C型共7个型,其中A型和O型流行地域最广波及全球各地、危害最大。C型于2004年以后再未发生(消失原因不明)。目前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仍是A型和O型,其中A型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均有流行。
1.2 我国流行情况
口蹄疫在我国流行已久,据资料记载1893-1915年先后在云南西双版纳、甘肃酒泉和新疆奇台发生流行。1915-1933年流行范围扩大到江苏、安徽与河北等地。1935年初在江苏与安徽两省沿京浦与户宁铁路沿线发生,当时组织兽医人员进行了防治,同年6月扑灭,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防制口蹄疫。1935-1948年在云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和新疆的不同地域发生流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先后有五次大的流行,其中第五次流行自1999年开始至现在尚未平息,主要流行毒株为O型、A型和亚洲I型。A型在1950年以前流行发病以牛、羊为主,1960-75年A型在全国流行20多省,发病动物仍以牛羊为主。1975-2009年国内无A型发生,到2009年A型(A/SEA-97/G1)发病以牛为主,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无临床病例、但病原广泛存在。2013 年2月A型(A/SEA-97/G2)在广东茂名的猪上首次发病,截止同年8月A型在全国发生16起波及广州、云南、青海、西藏和新疆5个省(自治区)
当前国内口蹄疫流行趋势是亚洲I型处于平静(自2009年5月以后至今近5年时间内亚洲I型在我国再未发生)。O型的流行有所缓和,A型流行增加,并发生了宿主嗜性改变(猪也出现发病)。因此规模养猪场在继续做好O型口蹄疫免同时应密切关注A型口蹄疫的动态。
1.3 A型口蹄疫病毒的特性
A型口蹄疫病毒最易发生变异,对动物危害程度仅次于O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33天,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一般是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在过去以散养为主的饲养条件下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但在现代大型猪场及生猪密集饲养区,由于人为因素(高密度饲养、活畜短期快速长距离贩运等)创造了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的条件,因此在现有饲养环境下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猪感染后可持续带毒300天左右。病猪从肺、气管、鼻粘膜的病毒浓度依次增高。通过气溶胶的方式排出体外,猪的排出浓度比牛、羊高100~1000倍。在排毒量最大时,一头猪释放的气原病毒量相当于1000~3000头牛的释放量。
口蹄疫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主要取决于空气湿度,相对湿度> 55-60%时最适于口蹄疫病毒的存活,如果相对湿度60%,风速10m/s,病毒存活2-3h以上,推算病毒可至少漂浮100km以上。
2、口蹄疫免疫预防措施
一直以来口蹄疫是全球共同防范的主要动物传染病,由于各国经济状况不同防控政策也有差异,发达国家实行扑杀政策维护无疫地位,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大多数)多实行免疫政策。我国实行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2.1疫苗选择
目前国内A型苗种类及使用情况:国内现有口蹄疫A型疫苗有三种,A型灭活疫苗、O-A双价灭活疫苗和O型-A型-Asia1型三价灭活疫苗。据2013年5-9月中监所攻毒实验结果表明以上3种疫苗对牛和猪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81.25-93.75%和78.57-100%。因此正确选择使用上述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我国边境地区应使用口蹄疫O型-A型-Asia1型三价灭活疫苗,内陆地区应使用口蹄疫O-A双价灭活疫苗,有A型疫情发生的疫区紧急免疫时应选用A型灭活疫苗。自2009年湖北武汉等地发生A型以后,国家对奶牛、种公牛和边境地区牛羊实施强制免疫,到2014年国家不仅边境地区免疫范围扩大,内地免疫范围也有所增加。目前规模养猪场应密切关注A型口蹄疫疫情动态,适时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很有必要。
2.2作好基础免疫
口蹄疫病毒与其它病毒相比较其免疫原性较差,特别是猪与牛、羊比较免疫应答处于劣势,一次免疫接种所产生抗体达不到免疫保护水平,因此首次使用A型口蹄疫疫苗时、全群35日龄以上猪应做2-3次基础免疫,每次间隔时间4-5周(注意妊娠30天和产前30天内不接种疫苗过后补免),以后每隔3-4个月免一次。
2.3确保免疫密度
农业部技术规范要求口蹄疫:免疫覆盖密度 ≥ 80%;群体免疫合格率 ≥ 70%。如果实际免疫标准低于此水平,就会造成免疫失败,因此在实际免疫中(特别是规模养殖场)要以高于国家的标准进行免疫(免疫密度100%,基础免疫3次以上),才可以大大降低目前复杂疫情环境下口蹄疫所带来的风险。
2.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与生产实践制定的,要结合当地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水平(如断奶时间、营养、转群等)、母源抗体、疫苗特性、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制定,并要根据免疫效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才能确立更切和实际的免疫程序。
2.4.1当养殖场周边疫情压力大时:最好配型免疫(即外围发生什么型就免什么型)使用A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首先做好基础免疫(连续免疫2-3次)以后每隔3个月免疫一次。
2.4.2 当养殖场周边疫情压力不大时:使用O-A型双价口蹄疫灭活疫苗或O型-A型-Asia1型三价灭活疫苗免疫,做好基础免疫后,每隔4个月免疫一次。2.4.335日龄以上仔猪、羔羊和90日龄以上犊牛首次免疫后,间隔21-28天进行第二加强免疫,疫情压力大的养殖场需进行第三次加强免疫,与第二次间隔35-45天,以后并入全群免疫程序。
2.4.4 新引进的动物最好在引入前21-28天注射O-A型双价口蹄疫灭活疫苗,入场后先隔离饲养3-4周健康时再混群。
2.4.5 散养户动物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统一要求做好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以后每月对新补栏的动物及时补免,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参照规模养殖场的程序进行免疫。
2.5、免疫操作要规范
2.5.1养殖场坚持按程序计划免疫,避免因季节性免疫造成免疫抗体临界期或空白期,而导致潜在感染隐患。
2.5.2 避免接种剂量不足或过大,剂量不足免疫效果差,剂量过大可以起免疫麻痹。一次大剂量免疫,远远不如正常剂量免疫两次的效果好。
2.5.3 不要同时使用不同厂家的疫苗,国内疫苗生产厂家较多,使用的疫苗毒株(特别是O型)存在差异,如果在同期内使用不同厂家的疫苗,不利于免疫保护率的提升。
2.5.4 在疫苗免疫接种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器具、注射部位和人员的消毒。2.6、不良反应的预防
2.6.1选择质量可靠,运输保存符合冷链要求的疫苗。
2.6.2注射前将疫苗提前取出恢复至常温,不要刚从冷藏柜取出就立即使用。2.6.3接种疫苗时随身准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急救药品,发现过敏立即抢救。
2.6.4疫苗接种前要做部分动物(10-20头)安全观察,无严重反应时再进行大群免疫。
2.6.5养殖场要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按程序要求规范免疫。2.6.6养殖场在接种疫苗时(特别是紧急接种时),建议使用转移因子或黄芪多糖注射液与疫苗分点肌注,或者在接种疫苗的前2天到后3天可向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或免疫增强剂。
O型口蹄疫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 待检血清。2011年10-11月,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称多县、杂多县和治多县采集牛O型、Asial型口蹄疫双价苗接种后1个月的牦牛血清共计306份 (表1) , -20℃保存, 检测前自然解冻。
注:“O/I”中O代表口蹄疫O型疫苗检测;I为口蹄疫Asial型疫苗检测。下同。
2) 诊断试剂。牛O型、Asial型口蹄疫抗体检测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检测试剂盒,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3) 结果判定标准。牛O型、Asial型血清抗体与保护力的关系为:抗体效价以≥1∶128的滴度为标准, 效价≥1∶128, 99%以上, 保护;效价1∶16, 不保护;效价介于1∶22~1∶90, 50%保护。
注:“-”代表数据缺失。
2 结果与分析
玉树4县O型、Asial型FMD抗体检测血清数及效价分布见表2, 四县O型、Asial型FMD抗体保护效价百分比分布见表3。结果表明, 玉树地区牦牛口蹄疫O型、Asial型疫苗抗体具有50%以上保护力的比例分别为90.00%和86.33%;玉树地区整体免疫情况良好。各县O型疫苗的保护力均比Asia型疫苗略高。囊谦县、称多县O型、Asial型免疫情况均良好;杂多县、治多县保护力相对较低。
3 讨论
1) 免疫接种的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 预防口蹄疫的有效手段是免疫接种。理论上讲, 根据现行的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力, 注射密度达到80%就能起到阻止流行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存在免疫间隔期长、部分牲畜免疫后期抗体效价达不到抵御外界病毒侵袭的水平等问题。可通过提高动物免疫密度、保证免疫质量, 来有效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本试验结果显示, 玉树地区牦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整体良好, 但杂多和治多两县免疫抗体水平较低, 应加强牦牛口蹄疫免疫工作。
2) 通过免疫接种提高畜群整体抗体水平, 是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体水平检测是对免疫效果的一种直观评估。铁富萍等[1]在海晏县对80份牦牛口蹄疫O型、Asial型疫苗抗体用试管凝集法进行检测, 结果具有50%以上保护力的比例分别为85.50%、96.25%, 本次检测口蹄疫亚洲Ⅰ型抗体和O型抗体达到50%以上保护的分别为90.00%和86.13%, 说明玉树各县牦牛口蹄疫免疫预防效果较理想, 亚洲Ⅰ型抗体略高于O型抗体, 可能与疫苗制造过程中有效成分配备有关。
3) 在玉树牧区, 牦牛以放牧饲养为主, 牦牛习性近于野生动物, 防疫过程中牛保定难度大, 免疫质量和密度难以保证。应加大动物预防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广牛、羊免疫注射栏, 以提高免疫质量和免疫密度。
4) 免疫抗体水平高低与牦牛的日常饲养管理水平、健康状况、疫苗保存条件以及防疫人员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关。
5) 诊断与检测是利用技术手段, 准确掌握口蹄疫流行时免疫状况的科学方法, 为防疫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因而十分重要, 玉树地区需加强诊断与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四川广元发生1起输入性O型口蹄疫 第4篇
据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3年1月7日消息, 1月5日, 四川省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屠宰场从外地调入的生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 发病猪30头。当日, 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1月7日, 该起疫情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疫情。
疫情发生后, 当地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各项工作, 严密封锁疫区, 加强消毒灭源和监测排查, 对屠宰场124头病猪及同群猪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目前, 该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O型口蹄疫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检血清
随机采取进行了牛羊O型-亚洲Ⅰ口蹄疫双价灭活苗免疫后第21天左右的牛血液样品105份、羊血液样品各98份, 进行了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后第21天左右的猪血液样品102份, 分离血清, 置4℃冰箱保存待检。
1.2 诊断试剂
口蹄疫O型正向血凝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稀释液, 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110320。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 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110325。
1.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IHA)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其抗体效价≥1∶32判定为抗体合格。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 (LPB-ELISA)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以病毒抗原对照平均OD值的50%为临界值, 被检血清OD值大于临界值的孔为阴性孔, 小于临界值的孔为阳性孔, 阳性孔的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其抗体效价≥1∶64判定为抗体合格。
2 结果
经IHA方法检测, 牛、羊、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1.90% (86/105) 、83.67% (82/98) 、71.57% (73/102) , 总合格率为79.02% (241/305) , LPB-ELISA方法检测牛、羊、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0% (84/105) 、80.61% (79/98) 、71.57% (73/102) , 总合格率为77.38% (236/305) , 双合格 (两种方法检测均合格) 率为76.07% (232/305) 。详见表1。
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用IHA和LPB-ELISA两种方法检测的305份样品中共有292份样品的结果一致, 总符合率为95.74%。
3 分析与讨论
检测结果显示, IHA和LPB-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基本符合 (95.74%) , 检测同批血清的抗体效价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两种检测方法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试验结果可靠。
(1) 检测结果中IHA方法比LPB-ELISA方法检测样品的免疫抗体合格率略高, 可能与IHA方法的结果使用肉眼判定, 存在一定主观性有关。
(2) 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虽具有使用仪器设备少、操作简便快速、抗原价格较低等优点, 但在结果判定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实验员的判断力不一样, 就很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即便对于同一操作者, 每次的试验判断结果都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而且IHA对血样的要求较高, 不同批次试剂稳定性也常不一。液相阻断ELISA灵敏性和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判定科学且不受检验人员主观性影响, 但要求技术人员操作熟练, 使用仪器设备多, 操作步骤繁琐, 试验所需时间长, 且试剂价格稍贵。
O型口蹄疫 第6篇
口蹄疫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 并且能通过空气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易感动物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病毒, 如消化道, 呼吸道径。由于病毒的不断演化而出现的竞争优势毒株具备更强的入侵能力和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能冲破现有的多种防疫屏障模式, 实现跨境传播, 造成范围更广的口蹄疫的暴发。
1 O型口蹄疫在我国的流行史
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根据VP1基因和流行地区将O型口蹄疫划分为10个拓朴型 (Topotype) , 而我国就占有其中3个, 即Cathay拓朴型、SEA拓朴型和泛亚谱系。
我国主要流行Cathay是在1999年以前, 该拓朴型病毒至今已流行了近40多年, 并且仍在不断变异。Cathy型分为3个进化分支, 分别是旧猪毒、新猪毒-1和新猪毒-2, 其流行情况如下:
旧猪毒主要在1970~1993年间流行, 基本都是猪发病;新猪毒-1主要在1992~2005年间流行, 除了猪发病外, 也有牛发病的报道;新猪毒-2于2005~2006年被发现, 是目前Cathy型病毒的主要流行分支, 临床以猪发病为主, 偶尔有牛的病例, 其抗原较以前毒株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在2000~2009年间, O型口蹄疫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Cathay变异毒和Pan Asia适应毒。
而从2010年至今, 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缅甸98毒, Mya-98谱系分属于SEA拓朴型, 早期仅感染牛、羊, 从2010年初期开始大规模引起猪发病, 现已成为猪口蹄疫的主要流行毒株。
2 当前我国O型口蹄疫的流行及疫苗毒株状况
目前, 我们国家口蹄疫仍以O型为主, 应予以重点关注。国内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制苗毒株OZK/93株、OR/80株、OS/99株已经使用多年, 对当前O型口蹄疫流行优势毒株的免疫保护性较差。目前采用的制苗毒株为O/MYA98/BY/2010株 (Mya-98谱系) 、O/GX/09-7株+O/XJ/10-11株 (新猪毒-2+Mya-98谱系) 。如果在防疫工作中仅采用Mya-98系列毒株, 而忽略猪群中流行了40多年的一直在变异的Cathay系列毒株, 一旦Cathay系列毒株重新变异或爆发将会给我们的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 口蹄疫的防控策略
3.1 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 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目前来讲, 猪口蹄疫主要是O型, 感染最多也是最难防控的, 由于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 同血清型的各拓扑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所以在疫苗毒株的选择上, 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尽可能匹配。
(2) 疫苗效力的把控疫苗的效力 (PD50) 决定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高低, 而决定疫苗效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每单位疫苗中有效抗原含量的高低, 疫苗的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疫苗的效力呈正相关关系, 但高于10μg/头份没有意义。同时疫苗的效力也与制苗毒株的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3) 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在保护幼龄动物免受病原的侵害的同时又对疫苗免疫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母源抗体对特异性抗原位点的“封闭”而阻止抗原位点与机体免疫相关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等而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对抗原物质产生反应。这也是目前很多猪场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 疫苗的效价越高, 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发挥越明显。
(4) 免疫程序不合理一些母猪打过很多遍口蹄疫疫苗或者发病后康复, 其所产仔猪往往具有很高的母源抗体;以前仔猪的免疫程序一般在4~5周龄首免, 现在疫苗的质量水平有所提升, 母源抗体在积累, 免疫日龄过早, 疫苗抗原和母源抗体中和, 有效的免疫抗体不能产生, 反而容易导致口蹄疫的发生。
(5) 疫苗储藏与冷链运输、存放时温度未按疫苗保存要求, 如保存温度较高, 油佐剂疫苗冷冻, 易导致疫苗中有效抗原的降解或破乳, 造成疫苗效力减小甚至完全丧失。
(6) 疫苗使用注射操作不规范, 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或注射时打飞针造成免疫剂量不足。免疫接种前后猪只受到湿度过大、通风不良、过热、过冷等应激导致猪体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7) 猪体健康状况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导致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则更易感染口蹄疫病毒;霉菌毒素, 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等均可以使T和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导致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造成免疫失败。
3.2 如何做好口蹄疫的免疫工作
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 灭活苗仅免疫一次, 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进行首次免疫后, 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 必要时要做三免。首次免疫对于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作用, 但它可以刺激免疫细胞, 并促使其产生口蹄疫特异的记忆细胞。在首次免疫4周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 此时由于第一次的预刺激会提高第二次的免疫反应。根据所使用疫苗的质量, 有时还需要进行第三次免疫注射来加强免疫效果。
3.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牛的免疫程序OIE有详细规定, 但是没有提供猪的免疫程序, 只能靠各厂家推荐的程序或者养殖场自己的免疫经验来制定, 而咱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于猪的研究已经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笔者建议猪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为:免疫密度100%;加强免疫母猪可以有效保护小猪;小猪初免时间要考虑母源抗体影响, 首免后1个月必须加强免疫1次;必须加强普免, 弥补漏免动物和免疫应答差的动物。生产实践中, 选择合适的疫苗, 科学地免疫是保证仔猪群具有良好免疫力的重要措施。
一般来讲, 无母源抗体的猪:断奶后首免, 一个月后加强, 120日龄左右三免;有母源抗体的猪:60日龄左右首免, 一个月后加强, 135日龄左右三免;种公猪:每3~4个月免疫一次;种母猪:产前1个多月免疫一次, 也可以和仔猪同时免疫, 或者一年3次;建议首免和二免都免疫同一种疫苗, 但首免灭活疫苗、二免使用合成肽, 或者首免使用合成肽疫苗, 二免使用灭活疫苗也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口蹄疫是当前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因此, 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口蹄疫, 我们在时刻关注疫病流行情况及特点的同时, 也要从病毒和动物的相互关系入手, 从病毒本身的特性和发展变化来研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动态水平和生物学特性, 进一步明确在分子水平持续状态病毒的根本特性, 以便在口蹄疫的流行病学及感染机制的研究中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当前, 口蹄疫独特的流行特点给我们的日常防疫工作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我们必须依托我们强有力的研发实力, 以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 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 研究开发新型疫苗, 如牛羊的合成肽疫苗。同时, 我们也要建立一种方法来区分染毒动物和免疫动物, 用于今后的口蹄疫的防治和由口蹄疫暴发流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摘要:口蹄疫是目前公认的对养殖业危害最大的一类动物传染病, 我们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对家畜进行强制免疫,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口蹄疫病毒变异之快, 传播之迅速, 危害之大仍要求我们在日常防疫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针对当前我们国家流行的O型口蹄疫进行概述, 希望能对基层防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O型口蹄疫,流行趋势,防控
参考文献
[1]谢庆阁.口蹄疫.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Yeruh I, et al.Adverse reactions to FMD vaccine.Vet Dermatol.2001 Aug:12 (4) ;197-201.
[3]Eble PL, et al.Serological an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after vaccination and infection with FMDV in pigs.Vaccine.2007:25 (6) ;1043-1054.
[4]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 for Terrestrial Animals2004.Published online by OIE.Foot and mouth disease.
[5]Saiz M, et al.Foot-and-mouthdiseasevirus:biolo-gy and prospects for disease control[J].Microbesand Infection, 1999, (4) :1183-1192.
O型口蹄疫 第7篇
1材料
1. 1主要器材与试剂
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ZW - A微量振荡器,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生产的WGP - 350型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96孔110 °V型医用血凝板。口蹄疫血凝抗原,口蹄疫阴性对照血清,口蹄疫阳性对照血清,O型口蹄疫正向稀释液,均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1. 2样品采集
采自西宁市2个镇( 乡) 和3个办事处的规模化养殖场及散养户的牛血80份、羊血80份,及时分离血清,于 - 20 ℃保存。
2方法
2.1疫苗免疫
春季防疫开始后及时到西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口蹄疫A型苗和O - 亚洲Ⅰ型口蹄疫双价苗,并迅速派发到各个镇、办。在整个春防过程中监督防疫员对牲畜进行准确及时的疫苗注射,牛、羊采取颈静脉分点同时注射两种疫苗。对所有免疫牲畜均做登记,绝不遗漏。对临产牛羊及犊牛、羔羊在产后或达到免疫年龄时及时进行补免。
2.2血液采集
在疫苗免疫后第21天采集全血,摆斜面静置,析出血清后立即送往西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
2.3利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样品进行检测
抗体检测参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口蹄疫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3.1加稀释液在血凝板上所有孔各加稀释液50μL。
2. 3. 2稀释待检血清取待检血清50 μL加入第1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0孔,第10孔混匀后弃去50 μL。此时1 ~ 10孔待检血清的稀释倍数依次为: 1∶2,1∶4,1 ∶ 8,1 ∶ 16,1 ∶ 32,1 ∶ 64,1 ∶ 128,1 ∶ 256,1 ∶ 512, 1∶1 024。
2. 3. 3阴性对照稀释方法同待检血清,在第1孔加阴性血清50 μL,倍比稀释至第4孔,混匀后从该孔弃去50 μL。此时阴性对照血清的稀释倍数依次为: 1∶2,1∶4,1∶8,1∶16。
2. 3. 4阳性对照稀释方法同待检血清,最终阳性血清稀释倍数依次为1∶2,1∶4,1∶8,1∶16,1∶32,1∶64, 1∶128,1∶256,1∶512,1∶1 024。
2.3.5加血凝抗原被检血清各孔及阴、阳性对照血清各孔均加血凝抗原25μL。
2. 3. 6振荡混匀将血凝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 min,观察各孔红血球完全混匀即可。盖上玻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 ℃ 静止1 ~ 1. 5 h或者静置于室温下( 25 ℃) 2 ~ 3 h判定结果。
2. 3. 7结果判定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判定,阳性血清效价达到1∶1 024,阴性血清≤1∶4时试验结果成立,牛、羊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效价≥1 ∶256 ( 即8 lb; 第8孔呈现“ + + ”凝集) 为免疫合格。
3结果
3.1免疫情况调查结果
对西宁市规模化养殖场及散养户的牛羊全部进行口蹄疫A型苗和O - 亚洲Ⅰ型口蹄疫双价苗的免疫注射,免疫覆盖率达100% 。
3.2抗体检测结果
抽样采集西宁市2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的规模化养殖场及散养户的牛、羊血各80份,其中牛O型口蹄疫免疫效价达到合格的有76头,免疫合格率为95. 0% ,结果见表1; 羊达到合格的有77只,免疫合格率为96. 3% ,结果见表2。
4讨论
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春季西宁市口蹄疫的免疫合格率达到国家要求,但有少数血清抗体未达到要求。分析原因可能为: 1) 疫苗注射时对于体型较大牲畜,通用的注射剂量可能略有不足; 2) 对于活动力特别强的牲畜,疫苗注射后可能会有少量漏掉; 3) 可能是IHA法的敏感性、稳定性不太理想或肉眼判定结果会出现主观因素误差[2]。针对以上原因,对于不合格的血清先进行复检,如果复检结果仍不合格,对于不达标的牲畜及时进行二次免疫。
参考文献
[1]谢庆阁.口蹄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O型口蹄疫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免疫疫苗: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批号C121011J, 由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批号2012035, 由新疆天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诊断试剂: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试剂盒 (0型) 和FMD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 (0型) , 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北京飞凯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分别随机选择15头母猪产的99头仔猪, 45只母羊产的63只羔羊和48头母牛产的48头犊牛, 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和液相阻断ELISA试验 (LPB-ELISA) 方法, 按照的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按照农业部的要求进行结果判定 (判定标准:血凝试验≥5log2合格, ELISA≥8log2合格) 。对照组选择没有打过疫苗母畜产的10只仔畜作对照。
2 结果
2.1 仔猪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猪血清检测。实验组在12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较高, 在22日龄大部分仔猪仍被母源抗体保护, 在35日龄, 母源抗体免疫合格率为56.8%, 至55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降至很低, 故在35日龄进行首免较好。
2.2 羔羊的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采用Elisa对试验羔羊血清检测, 实验组在5~15日龄时其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母源抗体都最高, 至45日龄时, 抗体滴度已降到部分保护的水平, 达到保护抗体滴度的羊只占到45.6%, 至65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降至很低。在45日龄进行首免较好。
log2、%
注:实验组母猪的抗体效价平均为7.5, 合格率为100%
log2、%
注:实验组母羊的平均抗体效价为9.4, 合格率为100%
log2、%
注:实验组母羊的平均抗体效价为9.9, 合格率为100%
2.3 犊牛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采用Elisa试验对犊牛血清检测, 实验组在5~45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到30日龄已开始下降, 55日龄时已不合格, 到90日龄降到最低。在55日龄进行首免较好。
3 讨论
3.1 母源抗体会中和疫苗的抗原, 导致整个免疫的失败。母源抗体的高低关系到疫苗的首次免疫的时间, 免疫过早会降低免疫效果, 过迟会增加免疫风险。本实验采用的母畜的抗体效价都为合格的故母源抗体含量也较高。幼畜在未吃初乳前, 体内基本没有抗体, 吃过初乳后, 抗体迅速上升, 随着日龄的增加, 抗体效价呈明显的线性下降之势。
3.2 仔猪在35日龄母源抗体效价降到不合格水平, 羔羊在45日龄抗体效价降到不合格水平, 犊牛在55日龄抗体效价降到不合格水平, 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仔猪在35日龄, 羔羊45日龄左右、犊牛55日龄左右进行首免较为适宜, 这样可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 有利于幼畜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迅速提高, 起到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关链接
猪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应注意的问题
O型口蹄疫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