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精选8篇)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 第1篇
我们知道法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要数莫泊桑,俄国当推契柯夫,而美国独树一帜的则是欧·亨利。
第一次知道欧?亨利,是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总结文章结尾方式,有什么顺其自然法,点题法云云,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其中就有一个“欧·亨利式结尾”,这个我当时最感兴趣,所以记得最清楚。
后来,老师给我了份报纸,在那份报纸上,我第一次完整地阅读了一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那篇小说《二十年后》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使我对欧·亨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次寒假,我有了充裕的时间,真正的接触了欧·亨利的作品。
翻开小说集的第一篇,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欧·亨利独特的作品风格,吸引着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
我不得不赞叹欧·亨利的写作技艺,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有如此之大的魅力的原因,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读到小说的最后时让人大吃一惊,豁然开朗,完全出乎你的意料,每一篇小说都是如此。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篇是《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这里内容我就不再复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看。当我在读这篇小说时,产生了很多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为什么?”,有时会感到不知所云,但到了小说的结尾作者以一封书信的方式揭晓谜底时,所有的疑问都被解开了,而且故事情节显得很通顺,很合理。
欧·亨利的作品还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经历的影响,把自身经历融合进小说,是小说本身更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很有名的一篇《警察与赞美诗》中讲了一个人想尽办法想去做牢都没有成功,但当他后来翻然悔悟,洗心革面,打算从新做人时,警察却将它带走了。实际上欧·亨利自己就坐过牢,他就是在监狱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其他很多小说中,也能看出欧?亨利的影子,好几篇小说都提了“第一国民银行”,而欧?亨利早年恰好在第一国民银行当过出纳员。
我认为,欧·亨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虽然欧?但他的作品永远有着不朽的价值。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九年级作文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 第2篇
初识欧亨利还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的选学课文中有一篇叫做《一件运动衫》的小说,文笔朴实,但读完后,那只昂头的麋鹿便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
于是,阅读欧亨利一发不可收拾。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舍自我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捍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有人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出其不意的结尾,正因为这样的结尾,所以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说实话,起初我也被小说的结尾深深吸引,因为他总是在你认定了结局时出其不意地给你惊喜。但在我一次又一次阅读他朴实但精致,雷同却神秘的故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震撼了,这份震撼恰恰来自欧亨利笔下那群贫穷、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个个充满爱心、充满毅力,就这样温暖而坚定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欧亨利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你的心灵。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即使他衣不蔽体,即使她食不果腹,他也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篇二: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作品的选集。书中,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被揭露无遗。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讲了两位美国绅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称之为绅士,他只能说是一个常年受饥饿折磨的穷人。在他们之间有个奇怪的约定——每年感恩节,穷人便会坐在联邦广场喷水池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等待着老绅士的到来。老绅士来了之后,会带这位饥肠辘辘的穷人饱餐一顿。这就是他们之间神圣的约定。对老绅士而言,一顿饭钱简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却从其中找到了助人的乐趣。而穷人的目的也并不完全是在于那顿丰盛的饭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愿。
这个传统延续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节,穷人照惯例走在去约会地点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半路上,穷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请进了门,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原来住宅的主人——两位老太太,也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在正午把第一个饥饿的路人请进门,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饥饿的穷人抵挡不住事物的诱惑,畅开肚子,吃了起来。当他心满意足地走出住宅时,才想起了和老绅士的约定。但他还是如约与老绅士碰了面。老绅士将他带到了一处餐厅,穷人为了不扫老绅士的兴,只能装作饥饿难奈地狼吞虎咽起来。尽管穷人那时只剩下挪动身子和呼吸的确力气了。穷人吃完后,老绅士付了帐,两人便道了别。
篇三:《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我选择了欧·亨利写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来作为假期阅读书籍。通过阅读这本小说选,我受到了很大了启发,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启迪。
欧·亨利,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这些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记得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像中药那样难喝一样很难读懂,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究竟是在讲怎样的一件事。是要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我完成弄不清楚,刚开始读了一点点就没读了,过了几天,我重新仔仔细细的品读这本书,逐渐读懂了内容,也慢慢理解了每篇文章里所包含的的真正含义。
当我阅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启发,例如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职责,都有自己的责任在身。但是,有多少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少人是在逃避责任?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有责任做好某事却找借口而推脱?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外面喝了饮料明明垃圾桶就离自己不远,却因为和自己走的路没在同一个方向而懒得走过去丢进垃圾桶,而是远远的往垃圾桶扔,扔不进也不去管他,明明是想尽自己责任的,却因自己的懒散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总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看一下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篇四:《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这个故事的结局简直离谱的出奇!”我说道。不由会心一笑,但却是带着涩涩的泪水的苦笑……
在一盏夜灯下,今夜终于拜读完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好像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了块小石子,辗转反侧,有太多的感想。
或许晚上人的思想总是特别的活跃。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结尾却常常出乎人的意料,这就是所谓的“欧·亨利”手法,即在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变化看来荒谬悖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读者在惊愕之余,仍然感到信服,进而赞叹作者构思之巧妙。
他的小说诉说着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记叙他们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善良,调侃尔虞我诈的势力小人……在这些作品中,他常以“含泪的微笑”抚慰失意的小人物们心灵所受的创伤。于轻松戏谑中蕴含着对生活深沉的感受,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现象发人深省的针砭,对丑恶现实辛辣的嘲讽。
风靡全世界的《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语调诉说了苏比——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痛苦挣扎的悲惨命运:为过冬,苏比绞尽脑汁惹事生非,想被警察大爷送去“免费旅馆”——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却不能如愿以偿;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锒铛入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
《警察和赞美诗》的妙处在于它的“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作者写主人公的几次遭遇都不重复,有繁有简,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人物的语言、行动,也都符合身份。故事写得很诙谐,但在可笑的情节下却潜藏着一条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是那样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荒唐可笑。
欧·亨利的小说可谓是“在平凡中见神奇”,用它那无穷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个读者的眼球。
篇五: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我们知道法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要数莫泊桑,俄国当推契柯夫,而美国独树一帜的则是欧·亨利。
第一次知道欧?亨利,是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总结文章结尾方式,有什么顺其自然法,点题法云云,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其中就有一个“欧·亨利式结尾”,这个我当时最感兴趣,所以记得最清楚。
后来,老师给我了份报纸,在那份报纸上,我第一次完整地阅读了一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那篇小说《二十年后》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使我对欧·亨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次寒假,我有了充裕的时间,真正的接触了欧·亨利的作品。
翻开小说集的第一篇,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欧·亨利独特的作品风格,吸引着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
我不得不赞叹欧·亨利的写作技艺,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有如此之大的魅力的原因,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读到小说的最后时让人大吃一惊,豁然开朗,完全出乎你的意料,每一篇小说都是如此。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篇是《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这里内容我就不再复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看。当我在读这篇小说时,产生了很多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为什么?”,有时会感到不知所云,但到了小说的结尾作者以一封书信的方式揭晓谜底时,所有的疑问都被解开了,而且故事情节显得很通顺,很合理。
欧·亨利的作品还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经历的影响,把自身经历融合进小说,是小说本身更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很有名的一篇《警察与赞美诗》中讲了一个人想尽办法想去做牢都没有成功,但当他后来翻然悔悟,洗心革面,打算从新做人时,警察却将它带走了。实际上欧·亨利自己就坐过牢,他就是在监狱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其他很多小说中,也能看出欧?亨利的影子,好几篇小说都提了“第一国民银行”,而欧?亨利早年恰好在第一国民银行当过出纳员。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 第3篇
一、故事背景的精心选择
《警察与赞美诗》在故事发生时间的设定上既没有选择温暖宜人的春季、热情似火的夏季,也没有选择素雅娴静的秋季,相反却选择了萧条刺骨的冬季。这看似普通的季节,其实蕴含了作者欧•亨利精心的构想。一方面冬季通常给人带来寒冷、绝望、冷漠之感,这正映射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下层百姓的无情与摧残;另一方面冬季也是对中下层人民内心世界形象的表达,表达了他们对物欲横流、不公平社会的绝望以及对贫苦生活的无助。他们的心就像冰冷的冬季,得不到一丝温暖。同时冬季的设定也为下文中主人公苏比看似荒唐地想要犯罪坐牢,以便温暖过冬提供了缘由。
除了在故事时间的精心设计以外,欧•亨利对于故事发生地点上的选择也颇为用心。欧•亨利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繁华大都市——纽约作为故事的大背景,为的就是将其与大都市中最底层的小人物苏比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当时美国奢华外表下满目疮痍的现实。
二、巧妙的细节描写
故事的开篇写道“当夜晚雁群引吭高鸣,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对她们的丈夫亲热起来”,(1)(P13)欧•亨利通过“雁成群”“伴侣成对”与苏比的形单影只进行细节对比,突出苏比的孤独以及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定位与归宿的迷茫。
对于苏比在麦迪逊广场度过寒冬来临之际最后一晚的场景,欧•亨利写到:“用三张星期日的厚报纸,衬在衣服里,遮着脚踝和膝盖”(1)(P13)。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着实让我们心酸不已。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这些需要按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就是对生存的需要。然而在美国纽约这样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下,穷苦百姓却要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宿问题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无疑极大地讽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现象——为了追求虚荣而忽视中下层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在本小说的重头戏——苏比六次故意犯罪中,欧•亨利十分注重对小说人物衣着的描写。在苏比试图进入豪华餐厅之前,苏比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的穿着。这一细节的描写映射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观念——衣着代表社会地位。尽管苏比的上衣还算得体,但还是被领班侍者一眼识破。领班侍者发现了苏比破旧的裤子和皮鞋,并将其残忍地推到了门外。随后在构想另一次犯罪中,苏比发现了衣着简朴淡雅的年轻女子,但是故意搭讪之后,却让苏比大为震惊,原来端庄只是一个皮囊,轻佻才是其本质;同样的遭遇,苏比遇到了一位带着绸伞衣冠楚楚的男子,却不料这也是华丽的假象,他也不过是个顺手牵羊的假绅士罢了。在苏比故意犯罪过程中,这些看似平常的衣着描写,其实蕴藏了欧•亨利独特的用意。欧•亨利想借对衣着的细节描写以及人们对衣着外貌的重视程度,讽刺当时美国社会所充斥的拜金主义观念。在这样的拜金主义观念影响下,人们以貌取人,将衣着视为身份地位的直接代表。而社会中的每一个阶级则只是被看做不同价格的衣服而已。这种只重皮囊而忽视内心的现象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在六次故意犯罪过程中,苏比与警察之间的较量,也是该篇小说的一大亮点。欧•亨利将其描写得既生动又细腻。苏比每一次故意的犯罪,都被警察认为是正常之举或者无视而过。欧亨利在小说中写到,“警察心里根本没把苏比当做嫌疑犯。砸橱窗的人总是拔腿就跑,不会傻站在那儿跟法律的走卒打交道的。”(1)(P15)警察自以为是的辨别逻辑来评定犯罪行为,这样愚蠢的做法实在是可笑之极。他们懒得去调查案情,也不愿意仔细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中下层人民食不果腹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不会理解苏比故意犯罪的原因,也就无法满足苏比希望通过犯罪可以在狱中温暖过冬的愿望。与对苏比的不管不问相比,警察对上层阶级的淑女绅士们却格外地殷切与关心。“警察赶过去搀扶一个穿晚礼服的高身材的金发女郎,陪她穿过街道,以免一辆还在两个街口以外的车子碰上她。”(1)(P15)这段文字极其讽刺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警察的本质——尽责地维护上层阶级所谓的“公平”,而对中下层人民,他们更像是将穷苦百姓带进地狱的差役。
三、鲜活饱满的人物刻画
在小说开篇中,欧•亨利刻画的苏比随性,甘心堕落,为了温暖过冬甘愿坐牢。然而在后文中,苏比的形象有了巨大的反转。苏比虽然饥寒交迫,漂泊无依,但是他一直拒绝接受由市政府、救济机关等组织提供的救济。苏比认为那些所谓的慈善机构实施的救济行为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他们光鲜的身份与地位,而从未发自内心地尊重过穷苦阶级的百姓。慈善机构号称给贫困无依的百姓们提供床位和食物,但是却在慈善的面具下,怀疑、厌弃穷苦人民——押他们去洗澡,交代个人的来历与隐私。这些无疑都是对下层阶级百姓从人格上的不尊重与质疑。对于这样不尊重的施舍,苏比是不接受的。苏比宁可放弃人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生存需求,无吃无住,也不愿舍弃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了虚伪的施舍而屈服。这让我们对主人公苏比肃然起敬。虽然苏比为了温暖过冬而选择故意犯罪坐牢,看似荒唐可笑,但是面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现状,这也是下层百姓的无奈之举。以苏比为代表的下层百姓尽管屈于贫苦的生活,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与尊重。同时。在六次故意犯罪过程中,当苏比发现带着虚伪面具的端庄女士和绅士时,苏比表现了无比的气愤与蔑视,这说明苏比在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望。欧•亨利通过对丰满鲜活的人物塑造,为我们展示了以苏比为代表的20世纪初美国下层百姓心酸无奈的生活。
四、宗教之美的展现
欧•亨利在描写苏比在古老的教堂前驻足停留时,语言风格是与之前的讽刺调侃截然不同的。欧•亨利采用了庄严肃穆的笔调,洋溢着浓郁的赞美之情。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欧•亨利心灵深处对宗教之美的赞扬,还可以感受到西方社会的文化信仰。在西方历史中,自基督教出现以来,即成了宗教的代名词。基督教思想也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撑。人们将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曾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六次故意犯罪失败后,苏比的心里是无比无奈和沮丧的。正当此时,悦耳的赞美诗传到耳畔,拨动了苏比的心弦,让苏比在静谧的月色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激起了苏比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段描写展示了宗教对西方社会人们巨大的改造作用。苏比拒绝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伪善的救济活动,认为毫无尊重与信任可言的施舍只是对受伤心灵的又一次撕扯。然而面对感恩节时一位教会女士所送的黑领结,苏比却能够愉快接受并一直珍存。这表明在苏比看来,只有上帝和信仰才是善意温暖的;穷苦的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真诚的慰藉。
五、对题目的精心构思
“警察与赞美诗”作为这篇短篇小说的题目,寓意深远。“警察”象征着20世纪初伪善、无情、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而“赞美诗”则象征着令人向往的平等、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短篇小说中以苏比为代表的美国贫苦百姓则是在这两个极端夹缝中残喘生存的攀登者。他们渴望摆脱水深火热的悬崖,去挣扎登上幸福之山。但是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压,寒冬无情地摧残,让他们无力抗争,跌入深渊。
20世纪初,美国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都市生活繁华非凡,摩天大楼矗立;然而贫民窟也相伴而生,贫苦人民饥寒交迫。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马克•吐温说道:“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为了避免耻辱,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侵蚀着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底线。针对这样混乱的社会现状,欧•亨利创作了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想以苏比作为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真实地反映20世纪初美国贫民阶层的苦难生活;用调侃幽默的笔调,给读者带来微笑中的苦涩。正如欧•亨利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细腻犀利的描写、巧妙的构思、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典型性情节,形成了冬天里的一束火把,点燃了刺骨的冬季,麻木无情的美国社会;烧毁了上层阶级虚伪的面具,给绝望的下层百姓送来了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摘要:在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巧妙的细节描写,讽刺风格,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富有深义的题目成为该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给20世纪的美国社会敲响了警钟,燃烧的火焰象征了穷苦百姓们想要冲破寒冷、无情世界的呐喊。
关键词:故事背景,细节描写,人物塑造,宗教之美,题目构思
参考文献
[1]欧·亨利(著),王永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胡铁生.人的本质与其所处的社会——欧·亨利与莫泊桑的两篇小说的对比分析[J].学术交流,2004(02).
[3]陈研,张清东.《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研究[J].电影文学,2010(23).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冷与暖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欧亨利感觉冷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原因:个人和社会
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苦命且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与妥协。他在幼年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辛酸,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就因为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罪名过早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他没赶上看爱妻的最后一面,就被抓进了牢狱,在牢狱里体验到了最恶劣的生活状态并为他小女儿的抚养费而尝试写作;提前出狱后,他隐姓埋名继续写作,那个时期堪称他写作的丰产期,优秀作品如泉涌出;他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因此他在四十八岁病逝于纽约,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和悲壮旋律的一生。正因为欧亨利的生活经历是如此丰富曲折,所以他对人事、社会、情感的思考就比别人更深一层,更广阔些。他对求生的理解,远远高于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对家庭的理解,远远高于沉浸在柔情蜜意里的青年;对社会阴暗面的透视,远远高于煞有介事的政府官员。
2欧亨利小说鲜明的冷暖表现:作品中的人情和作者的感情
作为一个有着不幸童年和坎坷成年经历的传奇作家,其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情的渴望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他的带有残缺感的心理在写作中寻求一种满足和皈依,因此他寄予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给他们些许的希望和安慰。
在温暖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是充满人情美的悲剧,几年过后,那个曾经被人误解实际上却是杀匪英雄的年轻人的骷髅和骷髅上唱着哀歌的忠诚的角蟾构成了一幅让人心碎又感动的画面;《双料骗子》中的骗子原本冷酷无情的心在母爱的感召下究竟是软化了,骗子珍视自己骗来的亲情,并下定决心好好改造自己,赎回良心上的罪过;《婚姻手册》讲了一个怎样凭一本《婚姻手册》就能征服一个女人芳心的故事,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获得爱情的真正法宝是一颗关爱的心和真诚的态度,有了这些,闹点“把亚麻籽放在外眼角”的小错误又何妨呢;《爱的奉献》和《麦琪的礼物》也都是悲剧化的人情“暖”剧,在漫漫的人生的旅程中,饥饿和贫贱给人刺骨的寒冷,但彼此的爱的关照和心的相印却能驱走严寒带来温暖;《剪亮的灯盏》是写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两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姑娘,一个终于钓到了“真爱”的大鱼,另一个只是钓到了“金钱”的大鱼,在爱神面前,一个是富翁一个是乞丐;《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友情的可贵,苏艾和琼珊的友情,老贝尔曼和这两个女孩的“忘年交”,它们在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是多么的宝贵,故事最末的一曲生命的绝响亦是唱给友情的。
当然有温暖的感觉就会有寒冷的感觉与之相对。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欧亨利必然要对当时那个严酷的冰冷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痛快淋漓地揭露,因此其作品必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揭露阴暗面的,辛辣挖苦的,愤怒痛斥的。他留恋与幻想完温暖之后,纠正了自己的这种倾向,开始了严肃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在寒冷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感恩节的两个绅士》那凄苦又心酸的虚荣,老绅士风光不再,但还要忍饥挨饿地请穷人在感恩节吃大餐,皮特酒足饭饱之后仍无法拒绝老绅士的盛邀最终胀得一命呜呼,贫寒和奢侈可以如此完美包容又如此尖锐抵触;《汽车等候的时候》和《华而不实》都写出了小人物对上流社会的滑稽而漏洞百出的模仿,揭露了他们的劣根性和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尤其是当爱情遇到金钱后,往往不堪一击;《精确的婚姻学》更是把结婚的商业价值挖掘到家,两千块钱在转手间已经把爱情的神圣意味摧残无余;《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房租主人对租房者的态度的冷漠令人发指,生命在他们看来远没有金钱那么实在,那么有用,因此生命纯粹就是一种可以淡忘的谈资。
3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调制方式:语言
如果说温度的冷和暖是由温度来调制的,色彩的冷和暖是由颜料调制的,那么欧亨利小说中的冷和暖则是由语言调制的。
欧亨利喜欢用幽默作为其语言的特色标志。卓别林曾经语出惊人:“幽默是从戏谑性的痛楚中产生的”。 因此我感受到作者能在作品中随意地将痛楚和欢笑随意转换,将冷和热随意调制,用的就是幽默的手段,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如他在《感恩节的两个绅士》中寫到“他的感恩节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位占有优先权的慈祥的老先生,因为即使不根据实际的起诉期限法,也得考虑到既定习俗的全部神圣权利,不错,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可是为了建立传统,总得有人当循环小数呀。”调侃中已经把美国社会的“传统”揭露得一览无余;“他那坚定、明亮的棕色的眼睛里有一种清澈的吸引力,和蔼的面相非常适合担任知己和安慰者的角色,冷静而近似牧师的安宁带着潜在的威严。(《剪亮的灯盏》)看似是捡了便宜的欢愉,实则包含了困窘的无奈,在明朗的暖的背后是丝丝的寒意。
欧亨利的语言除了非常幽默外,也能写得非常优美,在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冷或者暖。“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羞怯的光辉,她的眼睛梦也似的晶莹,她的脸颊桃花般的娇艳,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神色和追怀的情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流淌的是人在悲观绝望时心灵的寒流;“在往后的年月里,凶手的假话像一颗小星星,在爱情的坟墓上空闪烁,给她慰藉,争取她的原谅,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提线木偶》)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凄冷的,但其中却隐藏着很深沉的温暖的感情,值得珍藏一辈子。
4小结
欧亨利小说像童年的多棱镜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对欧亨利小说的理解、阐释。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小说给人的感觉差异:冷和暖。冷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而暖是其抒情性的体现;冷是作者面对严酷社会的铠甲,暖是作者为自己的生命采摘的鲜花;冷是现实的揭露,暖是理想的期待。当然,冷和暖也会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冷时而侵袭暖,暖时而感化冷,两者矛盾而痛苦地共存,因为当时那个社会是如此让作者既失望又希望。
参考文献
[1][美]欧亨利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作者:李艳云、欧阳友珍,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月
[3]《简评欧亨利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作者:白莉,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月
[4]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作者:邹积艳 学术期刊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5期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第5篇
燥热的炎夏中,知了都失去了活力,我则无意间翻动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不看则已,一看便停不下自己的目光。欧亨利精巧的文章结构设计、简练深刻的语言、集艺术与幽默与一身的行文、充满戏剧性的结尾都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尤其是那精妙的结尾,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不禁发问:能做到如此的作家几何?
欧亨利,原名威廉姆斯·西德尼·波特,是一个有着传奇一生的短篇小说巨匠。曾做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的他,阅历丰富,或许正式由于这种阅历,才能让他看透世间的不平,才能让他有如此的感想,才能让他写出如此富有精神力量的文章。
他的每篇短篇小说都是那么的经典,那么地发人深思。若真要我选出一篇我认为最棒的一篇,那我觉得应该是《警察和赞美诗》了。文中,一个名叫苏贝的流浪汉,由于无家可归又饥寒交迫,便千方百计想到牢狱里去。牢狱里温暖,有皇粮吃,又不用再到外面去乞讨。为此,他去豪华饭店打算吃一顿,好让他在去牢狱的路上不再饥饿;他故意打碎玻璃,还站着不逃,等着警察来抓;他在一家饭馆白吃白喝,渴望能被抓去监狱;他调戏路边的少妇,想引起警察的注意;他入室抢伞,又侮辱伞主人,希望能罪加一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如愿,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没有让他进入牢狱,享受所谓的温暖、皇粮、住所。
但当他在赞美诗音乐的熏陶下觉醒时,上天却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警察在他下定决心好好做人时,将他逮捕。
结局还是那样神秘不测。读完后,我哑然失笑。流浪汉的命运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
流浪汉大概此时才发现:上天竟是如此吝啬,在他知道悔改时,给他当头棒喝。诚然是,机遇一闪而过,上天没有耐心等你彻底研究要不要抓住机遇。那些警官已经给了苏贝那么多机会,而他一次都没有抓住。对此,我只能表示同情和悲哀。
一场闹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闹剧的开演。对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而对苏贝而言,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得要珍惜每一次机遇最终结果。如果他是大彻大悟了,那他一定会这样想:“三个月后,我一定要好好做人,重新开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死了也是笑话。
我觉得学习也是如此。机会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抓不抓得住就看你要不要去抓。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想要去抓住机会,那么给了你也是白给。机遇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第6篇
合上书,出人意料的结尾仍徘徊在我的脑海中。为了三个月不愁食宿,流浪汉苏比一次次故意作恶,盼望能被警察相中,而被送进那日思夜想的冬季寓所—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他去砸商的橱窗;他饱餐一顿后,却恶作剧地声明自己不名一文”;他“扰乱治安”,在闹市中大吵大闹……而这一切,警察都视而不见,“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
正当苏比为自己的被捕计划屡展失败而懊恼时,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和管风琴的乐音使他突然良心发现,联想起了自己生活中曾有过的“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一股强烈的迅速的冲动激励他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然而,紧接着,故事的结尾却大大出人意外,就在苏比为自己的今后勾画美好的蓝图时,警察那可爱的手终于落在了他身上。”此时,我感到惋借极了,不禁诅咒这可恶的警察来的太不是时候,诅咒他扼杀了苏比的新生.对苏比的结局感到愕然。
其实,仔细想来,对苏比结局的处理,正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刻.苏比的被捕,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尽在情理之中。他多次犯罪却消遥法外,而刚刚想改恶从善时却被不公正地逮捕,这不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黑自颠例,是非不分的本质吗?许多表面上的正人君子事实上也在做违法的事情,而瞥察对他们却孰视无睹.当苏比去抢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的绸伞时,那绅士不是做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应答吗?可见这个堂而皇之的阔佬才是个真正的窃贼、罪犯,而可怜的苏比只不过是为了能在严冬找个御寒的栖身之所才被迫犯罪的。正是这善恶颠倒的社会造成了苏比这畸形的心态,这黑暗的社会根本不允许苏比去做一个正直的、光明正大的人,只能是把他再次推入监狱,三个月刑满后,他的命运还只能是流浪、流浪....被迫犯罪、犯罪……
《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第7篇
《之后》是全书情节最为断崖的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位警官和一位男子的聊天儿。当天晚上男子在等他的弟弟,这是他们20年后所约定的。警察跟男子一阵寒暄后,警察离开了。不一会,男子的“弟弟”到了。男子和“弟弟”走到一片灯光下时,“弟弟”称男子已被捕。“弟弟”递给了男子一张纸条,上面大概写着那位警察才是你的“弟弟”,男子是通缉犯,他不方便动手,于是离开了。
如果你匆匆翻过这几页,或许会认为警察(男子的弟弟),是公平公正,高度廉洁,可是当你又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你会发现,虽说赴约的男子是一名通缉犯,但他毕竟在美国败坏的社会风气里挣扎过,而且他可以冒着生命危险来赶赴一个20年的约定,因此它是一个“高度社会文明”的牺牲品。
而他的弟弟―――警察,象征者被“高度社会文明”所扭曲的灵魂,它充分体现了这种社会文明下,一个麻木,冷酷的人性,机械化的性格,发现了哥哥是通缉犯,他走时面色镇定,还哼着口哨,体现了人性的冷酷和无情。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 第8篇
1 The Main Theme of O’Henry’s Works
1.1 Human Virtues
In his works, O’Henry presents the panorama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o readers with ironic and humorous tone.O’Henry is sympathetic with the poor;he praises the human virtues and denounces human defeats.Humanity, as the eternal theme of O’Henry’s works, endows his works with perpetual artistic charm.Human being has many virtu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They are kind, brave, honest, hard-working, polite, thrifty, generous, and hospitable and so on.Some people pay a great deal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se virtues, they sacrifice their own happiness even life for the lofty love and friendship;they help others without asking for rewards and regard it as a pleasure;they give up their own treasure and chance to others etc.Such people bring love and fine things to the world;they are the ones who endow the world with light and hope.
1.2 Human Evils
Human beings have many defects, too.Sometimes they are lazy, rapacious, gluttonous, officious, vain, arrogant, shameless, cowardly, impetuous etc.They benefit themselve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they never show mercy and sympathy to the poor in order to make money, they realize their own aims by hook or by crook etc.Their evil deeds make the world vicious.By exposing the human defects and the dark sides of the world, O’Henry wants to awaken people’s conscience and deepest desire for all good things, so that people can use their efforts to save and cleanse the whole world.
2 Features of Language of O’Henry’s Works
2.1 Figure of Speech
2.1.1 Metaphor
In O’Henry’s writings, metaphor is another feature which is worth mention.“A symbol differs from a metaphor in that its application is left open as an unstated suggestion, whereas the metaphor ties a concrete image to an identifiable abstract quality.”The image in metaphor represents specific meaning.But the symbolic image remains indeterminate in its possible meanings;it is usually a substantial image in its own right, around which further significances may gather according to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The metaphor under discussion here does not mean that as a rhetorical device or figure of speech, though the metaphorical sentences as wonderful as the one“Manhattan, the night-blooming cereus, was beginning to unfold its deadwhite, heavy-odored petals”teem in O’Henry’s short stories.What is to be probed is the metaphor exploited as a skill in story-writing.
In the third branch of Roads of Destiny, the hero David Mig not is a shepherd, but he is too indulged in writing poems to take enough care of his sheep.The flock steadily grows smaller and his wife keeps on complaining.Then one of his friends introduces him to a learned man called Georges Bril, David asks Monsieur Bril to read his poems, because he wants to know if he shall write more or give his attention to his sheep.When Monsieur Bril has read all the verses, he concludes that David has no talent for poem-writing.In order to tell the harsh truth in a mild way, he asks David to look at the crow in the tree.Instead of commenting on the poems directly, Monsleur Bril praises the crow that is content with his lot.In this metaphorical way he advises David tactfully not to try to write poems any more.David sees the point and feels discouraged.He goes back home and thrusts his poems into the stove.Hearing the rustle of the burning paper, David moans that it is“the song of the crow”, and he commits suicide in frustration.
In the story, the shepherd is compared metaphorically to a crow.The metaphor is not only embodied in one or two sentences, but it is also part of the plot.The crow looks ugly and caws harshly, which implies that David’s poems are poor to read;the crow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n omen of misfortun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David’s tragic end of suicide.
2.1.2 Simile
O’Hen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imile.O’Henry uses simile not only in the frequency of usage but also in other aspects.Of all kinds of figures, colorful and varied in scenery, common things and phenomenon in daily life which always having simile only can enter the story world of O’Henry.This article focus on his various and ubiquitous simile throughout his stori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ditions and functions of his usage of figure of speech, to ascertain his artful style and achievement.
Simile includes essence, comparison and conductive words in structure;its perfect point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ingenuity between essence and comparison.This article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ce and comparison and conn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writer absorbs the examples and uses simile.
“As Caesar had his Brutus, every bed of charity must have its toll of a bath, every loaf of bread its compensation of a private and personal inquisition.”In Soapy’s eyes, these entire philanthropist in these organizations looks like Brutus who became the murderer.He lost his honor and freedom because of them.
2.1.3 Irony
O’Henry uses Soapy as the typical figure in the novel The Cop and the Anthem and takes American New York as an example reflects truly the poor people’s hard life at that time and uses ironic manner to criticize the unfair of society and shows the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Soapy had confidence in himself from the lowest button of his vest upward.”This sentence seems an obverse description, but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a contrast for Soapy.Because a man who lives a happy and comfortable life, he is unable to dress like that.
“He set his face down toward Madison Square, for the housing instinct survives even when the home is a park bench.”Home should be a place where is a comfortable place and a shelter.But Soapy’s home is a bench in a park instead.If we suppose it is his home, then the irony is this part is very vividly and visually.
2.2 Humour
Humour originates from the famous poet laureate Ben Jason’s“Four Humors”theory, which is used to describe some comical warp role in“Comedy of Humors”in Elizabeth’s era in England.Now, this terminology indicates some comical conversation and some ridiculous exterior or behavioral mode.Hyperbole means“excess”in Greece and exaggerates the fact obviously or excessively.Its purpose is to obtain the serious or joking effect.In O’Henry’s short story“The Cop and the Anthem”, he makes use of the vocabulary mistake and hyperbole not only endowing figures with fresh image but also obtaining definite humorous effect.It’s a concrete display of the comedic writing styl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ints at the tragic fate of the protagonist.
There is such a paragraph in the article:
But as Soapy set foot inside the restaurant door the head waiter’s eye fell upon his frayed trousers and decadent shoes.Strong and ready hands turned him about and conveyed him in silence and haste to the sidewalk and averted the ignoble fate of the menaced mallard.
Soapy’s first“long for being arrested”plan is to eat extravagantly in a luxurious restaurant“a roast duck is almost enough!”But as he sets foot inside the restaurant door, the head waiter’s eye falls upon his“decadent shoes”.Decadent is always used to describe life style or consciousness concept.The author uses it to describe Soapy’s broken shoes and exaggerates the actuality of that broken shoe to a laughable extent.Then the author also uses the humorous remarks“turn round that roast duck’s nearly being killed fate“to indicate Soapy’s hope“to eat gratis is vanished.”
Conclusion
O’Henry, as a great master of the art of fiction, has been popular mainly for his short stories.They are typically American, portraying various types of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His stories usually deal with some self-sacrificing members of a family who is undergoing hardship to help a close relative.Although his plot is full of coincidence, the surprise ending is his specialty and appeals very much to the reader.His stories illustrate Henry’s style in various aspects:original conception exaggeration, simile and metaphor, humor, and surprise ending.His stories characteristically expressed the effect of coincidence on characters through humor, grim or irony, and often had surprise endings, a device that would become identified with his name.Wit, irony, cleverness, individuality and local color are also traditional earmarks of the typical O’Henry story.In addition, his warmth of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with the“underdog”give many of his stories poignancy.In memory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s set up Henry Award in 1918.
参考文献
[1]Bernstein, Paul.American Work Values: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0.
[3]Chang, Yaoxin.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0.
[4]Chen Hui.Wu Xiyan.Criticism of the Loss of Human Nature [J]. Journal of Xianning Teaching College, 2002.
[5]Lowenthal, Leo.Literature, Popular Culture, and Society.California: Pacific Books, Publishers, 1968.
[6]Si, Zhikong.An Outline of Backgroun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7]刘海平,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 (第二卷) [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2002.116.
[8]张贞梅.从《爱的牺牲》和《麦琪的礼物》评欧·亨利的艺术手法[J] 淮北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9]赵书颖.“含泪的笑”与“含笑的泪”----浅析欧·亨利小说的主 题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0]王永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11]法国 让—查理.欧·亨利----杰出的美国幽默作家[J].国际展望.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