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精选8篇)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

谈欧洲传统艺术教育

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

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基础的影响。

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

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

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

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

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

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

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艺术泰斗们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到达了最为繁荣和鼎盛的一个时期。

14到16世纪间的人文主义是用来描述比较先进的思想,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在当时的社会,是人们对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识教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的时期,而要实现对于人文主义知识的尊重,就要联合起最不相同的人们:地主和穷人,艺术家和商人,贵族和知识分子。

他们不按社会特征区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财富而按照人文知识的态度来进行划分。

人文主义成为了他们拥有对自我征服现实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于人文知识的人文理想,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文精神,没有疲劳和懒惰的感觉,允许他们毫无保留的杰出的创造,从而意味着获得真正的高尚。

在当时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样,经过自己的学习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一起使得文艺复兴驰名。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三个主要系统:透视学、人体解剖和色彩学,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就是传统的艺术学徒制度,从此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到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美术学院,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波兰、德国、奥地利,一直到俄罗斯,都有美术学院的设立,并且基本都直属皇家管理,显示其艺术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

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艺术装饰的专业技工,从而衍生出各种工作室,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

到17世纪中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设立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专业设置,但是教育方法还是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室制度相似,还是以视觉描绘技法为主要训练目标,这种画室制度至今都在影响欧洲其他许多国家。

在19世纪中叶,因为皇室贵们族对艺术品、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艺术学院都增设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比如家具设计、室内装饰、园林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设计、编织和印染设计等等。

虽然教授艺术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拥有对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教育,对他们的艺术教育的实施负责,而这不仅仅是师教问题,教学问题和对学生们的教育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理论的领域上,还是在艺术教育方法的领域上,都创造了让人激动不已的巨大的价值。

丢勒, 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伟大的古希腊画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普通认为的视觉的表像上,而是必须在依靠准确的科学知识上来进行理解和表现。

”和丢勒同一时期的艺术家和素描理论家列尼桑斯·列奥·巴基斯特在《关于绘画的三本书》一书中写到:“我认为拥有高尚头衔的年轻人开始学习绘画时,都必

须要知道古代画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能真正画的好,就必须要很好地懂得绘画理论。

”丢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关于在平面绘画基础上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论,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认为绘画并不是像机械训练那样只是对照实物描绘,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学训练。

这个科学的艺术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后的米开朗基罗的话中:“用头脑去画,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丢勒的建议是从认识实物再到平面绘画上。

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腊艺术教育着手于学生们和拥护者们从主观观察自然,到归结为客观认识自然的景色,这也是艺术教育教法确立的初期,从只是对照实物绘画的基础上转变为真正的依据科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绘画。

这个新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伟大的建筑师弗罗列·布鲁涅列斯基和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完美性的寻找研究中,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在那里他们开始测量建筑的细节和绘制教堂的计划。

著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穹顶就是这位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归结为对自己这一研究的明确结论,并且认为这个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建筑就是他毕生所为之奉献的志向。

而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罗则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才多艺的天赋在欧洲立体艺术后面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多纳泰罗在关注建立浪漫派教会浮雕的基贝尔基的工作室教学,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始创立独立工作室。

多纳泰罗去罗马的旅行还促进了他对古代艺术的更深层的理解,也促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处于佛罗伦萨教堂讲坛中那些浮雕艺术的实现。

也许,古代欧洲的马克·阿弗列里亚的纪念碑,正是鼓舞多纳泰罗在意识上重新认识到艾拉茨莫·达那勒尼骑马的浮雕,这是位于巴杜阿教堂广场上的第一个骑马的布鲁涅列斯基纪念碑,它也是以后时期在欧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骑马的浮雕的始祖。

后来的本·罗基欧继续创作这个题材时,他的工作室就成为了运动解剖学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始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指导。

达·芬奇在其身后留下的诸多教学笔记和素描中,可以证实关于他的包罗万象的天才智慧。

《绘画论》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理论著作,这部未完稿的理论著作在素描艺术教育教法的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学的主张和展望来发展绘画艺术的教育,他努力寻找能够使人体运动协调的结构和规律性,依据科学理论研究出色彩关系和反射作用。

他像严肃看待科学的学科那样来看待素描绘画艺术。

然而达·芬奇指责阿里列勒基和丢勒借助于计算的绘画方法,他明确的回答这个绘画体系对学生有害,但这个绘画体系的发明是由那些不会独立绘画,只会用自己论述的观点和理论去进行艺术教育的人。

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使用懒惰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们是对自己智慧的危害,有这个的帮助任何时候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好作品。

如果能够继续按照知觉绘画的道路那样用稳固的训练方法来学习,就会有循序渐进的表现,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在达·芬奇的追随者和学生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在艺术天分上能够超越他的;在对艺术的独立看法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只能是表面上领会达·芬奇的艺术方式,真正的艺术精髓也许永远也无法有人能够领会。

而无论是丢勒还是达·芬奇,他们都是已知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从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向画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国土地漫游的丢勒吸收德国15世纪的艺术遗产,但是大自然还是成了他最重要的老师。

丢勒总结的 艺术 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议素描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

他建议在艺术教育开始阶段把造型结构训练看作是重要的基础部分。

对于现在来说,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个艺术教育师范教育和对学生的 培养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

在达·芬奇的《绘画论》一书中提到:丢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的基础观点,按照这一点阐明如何实现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教育。

他写道,“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要好好地教导他们,然后一边告诉他们培养的方法,一边讲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 语言,用赞扬或鼓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

”丢勒在确立的《音乐的改变》一书中,划分出了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他们不看见什么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东西来削弱他们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在 美术学院以往的自身 发展中获得的。

在依据科学理论的艺术绘画的领域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了巨大的. 工作的伟大艺术家们,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他们在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许多无价的宝贵的成果,用这种形式在艺术教育领域为后辈们指出了正确的艺术道路。

阿里伯里特写到:“我向你坦白,如果向那些具有丰富 经验的人学习和以那些人为榜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提升到如此高的艺术的知名度。

这些艺术赋予我们现在要倾尽所有的努力,无愧于这巨大的优秀之中。

这使得我们不需要任何指导者和任何模式就创立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和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文化是迈向属于被它所创立的的理论和方法的世界之路。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第2篇

之 文艺复兴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姓名:陈其朋 学号:U201011176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中世纪的西欧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很多今天看来是很黑暗的东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天主教会垄断着文化思想和教育,神学支配了其他学科,圣经具有法律效力。天主教会鼓吹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教会用宗教组织、教会法庭、庞大的教会地产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控制了社会。教会思想的禁锢无疑极大地、全面地压制了社会的进步。这种状况逐渐引起人们的怀疑和不满。到了14、15世纪,终于在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繁荣富有,产生了同旧秩序不相容而渴望新的生活方式的资产阶级;全国在政治上深受教皇之苦;有些城市长期与文化发达的拜占廷和阿拉伯国家有密切联系;一些城市统治者和富商大贾热衷于延纳、庇护各种文人;地理上正是古代罗马的中心地区。这一切,使得意大利成为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神学的文艺复兴的诞生地和中心,以致后来这一运动扩展到了北欧。

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首先,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

予新的内涵。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拉斐尔),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树立起座座丰碑。但丁不朽的诗篇《神曲》记载他在美丽的早年恋人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其中对教会的腐化堕落的抨击,尤其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7部剧本、2部叙事长诗和154首14行诗。其中最著名的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1474——1564)和拉斐尔(1483——1520)是三位杰出的艺术家,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最著名的油画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例如 他们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反对哥德式建筑。

文艺复兴开辟了近代自然科学之先河。哥白尼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首次推翻了多少世纪以来居统治地位的地球中心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或日心说,认为太阳位居宇宙中心,地球每天自转一周,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天文学家开普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居于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纠正了哥白尼关于行星沿圆形轨道运行的观点。科学家伽利略又在开普勒的基础上将天文学向前有所推进。他自制了望远镜,发现银河是由亿万个星球组成的,也观察到了月球和其他星辰的表面形态及斑点。天文学上的这些发现,对人类的世界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一时代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比如解剖学、物理学、数学等,都有重要成就。此外,他们在自然科学的物理领域还有新的发现,如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 2

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在解剖学方面,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

浅析欧洲认同的文化根源 第3篇

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罗马文化

在古希腊时代, 现在“欧洲”所指的这片土地被称作“欧罗巴”, 来源于希腊神话。随着地中海地区以及现在的中欧、西欧广大地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 希腊罗马文明也随之而来。人类文明的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区域向西转移, 希腊的文化成就和罗马的帝国统治长远而深入地影响着“欧罗巴”地区, 为其同源性文化与社会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然, 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认同成为了欧洲认同形成的根本因素。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 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 (P506)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之源, 它在诸多领域如哲学, 艺术, 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以及其繁荣发达的城邦政治文化为欧洲创立了规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 也构成了欧洲文化的精神主线。古希腊重视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研究, 将哲学独立为一门科学。此外,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构成了其发达城邦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开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现代民主制的基石。它促进了近代欧洲文化中民主, 平等, 自由等思想的诞生。正如欧洲人所言, “由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继承性, 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 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它以理性的光芒和没的甘露感染了所有的欧洲人, 即使我们想要避开它的影响也不可能。”[3] (P2) 总之, 古希腊文化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构成了欧洲认同文化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不亚于古希腊文化。罗马人征服了欧洲这块土地, 并在其统治范围内推行其高度文明的制度和文化, 促进了欧洲地区同一性的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最主要贡献是罗马法和共和制。颁布于公元533年的《查士丁尼法典》中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欧洲法制所采用, 如其在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上所倡导的人人平等, 公正至上的精神, 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 物权制度, 契约制度等。罗马法奠定了欧洲文化中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力的传统, 成为欧洲法律制度的蓝本。罗马共和制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分割, 使权力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 为近代欧洲各国所效仿。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涉及到欧洲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任何一个重要城市都可找到某些罗马的东西。”[4] (P96)

二、欧洲认同的精神家园——基督教

基督教在欧洲人共同的习俗, 思维方式, 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基督教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5] (p135-136) 基督教文化将欧洲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欧洲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洲,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是在中世纪。“欧洲认同是由基督教的到来和地中海各民族与北方部落的人们独特的混合而决定地形成的”。[6] (P118) 基督教教义符合在精神上教化公民的原则, 被确定为罗马的国教。教会和政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 教会的权力大大增强, 使得基督教的影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因此, 在罗马的统治下, 基督教广泛传播, 欧洲地区的各个蛮族相继信奉基督教, 社会的各个阶层民众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彻底, 系统而富有逻辑性的教义将欧洲人征服, “不仅成为他们的启蒙思想, 还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指导原则。”[7]基督教教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级文化的载体, 它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开化。这一过程使得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 奠定了其在欧洲人统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中的统治地位。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主导, 基督教的教条成为了欧洲文化中伦理道德的规范。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有着其整体化的机构与活动。其教义的传播者教士是文化的象征, 而其物质载体修道院则成为教化民众的场所, 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文化中心。修道院因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响成为现代大学的前身。可以说, 基督教对欧洲人统一性的精神统治在欧洲认同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综上所述, 欧洲认同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 基督教文化是欧洲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者为欧洲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深入探究欧洲认同形成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欧洲及其不断加强的一体化进程。

摘要:欧洲认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对其同源文化的延伸。作为欧洲文明的渊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中世纪基督教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中, 基督教教义成为欧洲人长期共同秉承的精神家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早已深入到了欧洲人的血液中, 成为欧洲认同的重要文化根源。

关键词:欧洲认同,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4]W.Fleming.Arts and Ideas[M].New York, 1968.

[5]陈乐民, 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1999.

[6]Anthony Pagden.The Idea of Europe[M].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2002.

欧洲文化摇篮 第4篇

不久,其他的新兴商业港口城市如马赛、利物浦、汉堡、安特卫普、里斯本等地的咖啡馆像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从奥斯曼帝国创办的带有土其耳风格的简陋的咖啡馆,很快发展成为高雅舒适、铺着地毯和悬挂着水晶吊灯纯欧洲式咖啡馆。接着它就成了新兴的中产阶级聚集的中心。

咖啡馆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在许多城市,它曾是欧洲市民可以自由聚会的公共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看报、辩论、玩牌、打桌球、听音乐、组建各种社会团体。它成了雄心勃勃的共和党人的政治沙龙,启蒙主义信徒传播激进思想和文化上的“芬尼大学”,自由报界新闻来源的俱乐部,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相会的乐土。

到了18世纪初期,仅在伦敦一地,就有近3000家咖啡馆,许多政客把咖啡馆看做是宣传他们观点的好地方,这就为日后欧洲很多国家的多党政治奠定了基础。席卷欧洲各大城市的共和革命的狂热浪潮,不少也是从咖啡馆开始的,从崇尚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卢梭、伏尔泰和鼓吹暴力和极端主义的法国大革命先驱雅各宾党人,都有自己固定聚会的咖啡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拥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咖啡馆”,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了作为民主政治前身的“大众议会”的角色。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以批判风格著称的作家巴尔扎克,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先锋派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卡夫卡、勋伯格、毕加索、布莱希特,直至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等一连串大人物,都与咖啡桌有着不解之缘,也就是这些不朽的大知识分子谱写了咖啡桌上的欧洲文化发展史。

巴黎和维也纳的“咖啡馆作家”,几乎在咖啡馆度过了他们的整个文学生涯。当时的作家大都生活拮据,家中没有一间可供写作的书房,所以把咖啡馆当作了办公室,每天以固定的时间在咖啡馆内进行写作活动,和同行们相聚讨论文学、哲学、音乐和文艺批评等,同时也展开激烈的不同政治观点的辩论。此外,他们还跟常来咖啡馆的出版商和报刊的编辑洽谈稿约和合同。巴尔扎克说:“咖啡馆是作家的生活中心和文学基地,也是最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地方,一踏出咖啡馆,我的灵感也会随之而去。”18世纪不少欧洲文坛上的名篇巨著,并不是在紧闭的书房里,而是长年累月在文友汇集的咖啡桌上写成的。他们几乎总是在午夜关门时自己把椅子放到桌子上去的最后一批客人,有时还结群再去一个关门较晚的咖啡馆,直到第二天清晨早报上市后才慢慢回家。

巴黎的许多小咖啡馆都在行人道上设摊以招徕顾客。巴黎有不少街道都有两层行人道,外行人道和内行人道,中间是一条种满花草的供行人休憩的绿化地带。外行人道供人走,咖啡馆只要按月向市政当局交纳一笔租金,就可占用门口的一块内行人道,让顾客坐在大伞下喝咖啡,变成了巴黎市民休憩和交际场所。

对那些咖啡馆的常客来讲,到咖啡馆去不仅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所,各种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咖啡馆,如“绅士咖啡馆”、“画家咖啡馆”、“记者咖啡馆”、“大学生咖啡馆”、“议员咖啡馆”、“工人咖啡馆”和“演员咖啡馆”等,各种不同政治色彩团体的咖啡馆,例如在英国,拥护保守党的咖啡馆就有上百家之多。

法国人有一种传统说法,要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要比使人换一种宗教信仰还要难。法国人不仅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咖啡馆,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坐在哪张咖啡桌上的习惯也是固定不变的。这当然和咖啡馆老板的“公关手段”也有一定的关系。顾客一进门,不用打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气和嗜好的老侍应生就会端来他最喜欢喝的那种咖啡,配上一盘特色点心,甚至还会随手带来他最爱看的报刊,这就是一个正宗咖啡馆的特色。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 第5篇

欧洲文化发源于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由公元前30代后半期出现的最初的爱琴文化发展到在近东文明基础上发展的希腊古典文化,罗马也承前启后,在继承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欧洲文化基础,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为欧洲文明的繁荣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一、希腊英雄时代

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到公元前12世纪,在爱琴海区域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并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化爱琴文化,这一文化先后为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的中心,故而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明是继克里特文明后又一辉煌的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向南迁徙摧毁迈锡尼文明,此后余年,希腊文明出现了暂时倒退,社会经济文化处于落后衰退的阶段直至公元前8世纪,史学家将这一公元12世纪至公元8世纪称为希腊的“黑暗时代”。

从公元8世纪末始,希腊奴隶制城邦开始兴起,此时的希腊开始从氏族公社制度向奴隶制社会过渡,于是,从公元12世纪到公元9世纪,也就是希腊第一个城邦的`崛起和荷马史诗的年代,被西方史学家称为“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二、希腊英雄时代文学著作的影响

黑暗时代时期伊始,随着线形文字B的消失,希腊文化生活变得极为贫乏,这时候出现了一些吟唱诗人,他们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吟唱民谣、民歌和短诗,一直持续到黑暗时代晚期希腊人借鉴腓尼基人创造出字母文化,据说后来盲诗人荷马将口头流传的诗歌编纂成册,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就是著名的“荷马史诗”, 不过目前更流行的观点是《荷马史诗》是包括荷马在内的许多人集体创作并反复修改过的[2],虽然是否真有荷马此人,史学界仍旧无法定论,但是在“荷马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战争却已得到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证实。

史诗是一种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荷马史诗”中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特洛伊战争是由迈锡尼国王为统帅的希腊联军试图征服小亚细亚城邦特洛伊的战争,结果是以特洛伊的毁灭结束。其实《伊利亚特》原来被称为“伊利翁之歌”,是由于特洛伊城是为俄罗斯人所建造,当时被称作“伊利翁”的缘故,全诗一共15693行,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喀琉斯之间的冲突为焦点,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最后51天发生的故事。故事描绘的是阿伽门农夺占了阿喀琉斯的漂亮的女俘布里塞伊斯,阿喀琉斯感到无比羞辱,于是决定不再参加作战,希腊联军因此连连溃败,虽然后来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为他出战打败了特洛伊的进攻,但是却被特洛伊的王子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为了替好友报仇,重返战场,亲手杀死了赫克托尔。史诗最后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

《奥德赛》则讲述了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伊大卡岛的国王奥德修斯历经艰难返回故乡的故事。全诗一共12110行。在特洛伊战争中,奥德修斯因献出木马奇计,又刺伤了海神之子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的眼睛,所以得罪了海神波塞冬,在返乡途中的海上遇险漂泊十年,他的妻子一直耐心等待他回来,可是一些贵族王臣子弟却为夺取王权,企图逼迫他的妻子改嫁,最后奥德修斯回来后击杀众多求婚者,夫妻团圆,他又重新登上王位。

荷马史诗深动刻画众多英雄形象,阿伽门农傲慢无礼,阿基里斯恃才自傲,赫克托尔爱国护民,奥德修斯聪颖睿智,潘尼乐普贞洁不二等等[5],并且同时描绘出了公元前11前8世纪希腊从氏族部落时期到奴隶制萌芽之时古希腊的社会生活,是研究希腊“黑暗时代”的珍贵史料。由“荷马史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希腊英雄时代正是希腊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英雄时代的社会制度已经开始瓦解。这也是“荷马史诗”能够成为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并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一代又一代的希腊人都是在阅读“荷马史诗”中成长起来的,直到目前的今天,欧洲人在学习文学时,“荷马史诗”仍是必修的第一课。正如马克思在描述《伊利亚特》中所说,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一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的高不可及的范本”。

三、希腊英雄时代的宗教神话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神话传说是“荷马史诗”的一个重要题材。黑暗时期的希腊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各种神灵信仰和神话传说,由于当时希腊氏族部落分布比较分散,各地信仰不统一,到了黑暗时代晚期,公元前8世纪后半叶,希腊各奴隶城邦兴起,随着居民、部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城邦的产生,希腊名族意识才逐渐统一,期间,“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对希腊神话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荷马史诗”第一次用诗歌的形式对希腊神话进行系统整理,适应了希腊民族形成过程中统一宗教信仰的需要,使各个城邦形成了许多希腊城邦共同信仰的奥林帕斯教。

继“荷马史诗”之后赫西俄德所著的《神谱》完成了对奥林帕斯教中诸神谱系的整理,提供了系统的教义,“荷马史诗”和《神谱》都对希腊奥林帕斯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余年,奥林帕斯教一直居于希腊正统地位,为希腊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史料,古典时代希腊文学家也从希腊神话中吸取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结论

芭蕾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关系论文 第6篇

文艺复兴前期,芭蕾处于萌芽状态,汲取了古希腊的舞蹈,古罗马的拟剧,中世纪杂耍者的技艺。为早期芭蕾艺术提供了戏剧结构、演出形式和哑剧成分。这些养料和早期的萌芽状态,为后来芭蕾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历史中的一种承担者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掀起的一次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只是复兴古代文化,而是要利用古代文化来创造与中世纪封建教会文化根本对立的文化。”①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号,而此时的芭蕾同样作为一种古代文化,在这个历史时期作为复兴古代的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承载了一定的历史发展使命。萌芽时期的芭蕾艺术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和创造,这一特点正好与“人文主义”的实质相符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尊重人志,尊重人的潜力,尊重人的自由创造力,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西欧各国的文学艺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芭蕾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意大利和法国在芭蕾的形成初期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芭蕾承载着文艺复兴所需要的文化资源,文艺复兴同样促进了芭蕾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通常会把《王后的喜剧芭蕾》作为芭蕾的生日。在此之前,意大利还是一个城邦国家,各城邦君主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常常办节庆演出,其中也包括舞蹈演出。芭蕾发祥于意大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城邦君主炫耀财富的工具。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出现了“席间芭蕾”。随着意大利与法兰西的联姻与文化交流,“席间芭蕾”传入了法国,成就了1581年最受推崇的《王后的喜剧芭蕾》。在此时的法国宫廷中,芭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喻护和护国。在这个时期,芭蕾从“城邦君主炫耀财富的手段”到“联姻的文化交流的工具”到“护国寓意的媒介”,在这一承载过程中,芭蕾自身也从“席间芭蕾”走向了“真正的芭蕾”。

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芭蕾承担了两种角色:路易十四为提高皇权和威望所用的手段,吕里和博尚在宫廷占有一定地位的根本原因。路易十四从小就热爱舞蹈,到后期他亲自批准了皇家舞蹈学院的章程和建院所需的经费,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由此而建立的芭蕾的基本技巧和训练体系历经了几个世纪发展至今仍是各个国家各个派系芭蕾的艺术的基础。路易十四之所以对舞蹈重视,是因为他深知艺术是可以用来提高他作为君王的威望。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宫廷中,有两个对芭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吕里和博尚。“吕里迎合了法国宫廷观众的口味,巧妙地运用了意大利职业喜剧的优秀成分,同时他又力图探索和创造新的形式,使芭蕾逐渐从“出场”锦集向独立的芭蕾舞剧发展变化。博尚的舞蹈反映了凡尔赛的风格和情感,他的‘出场’,使加沃特和小步舞在出色的曲线中一一展现。”②

正是靠了他,法兰西舞派在欧洲占据了优势。路易十四提高皇权的欲望和吕里、博尚对地位稳固的追求,对他们的`承担者——芭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芭蕾,在这段历史中始终潜伏在历史事件的背后,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炼与洗礼中,芭蕾得到了一步一步的发展。芭蕾所得到的远大于芭蕾所付出的。所以说,早期芭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使芭蕾的形成和良好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芭蕾的这种历史承担是不自觉的,它只是在有了一定文化积淀后,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所使用的文化艺术手段之一奠定了,而正是这种不自觉地承担,使得芭蕾在欧洲历史的发展中汲取了更多的历史意义。也正是在这种不自觉地承担过程中,芭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为以后成为一门历史悠久、保存良好、发展奠定了稳定的优秀艺术基础。

参考文献都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第7篇

50多年前,当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签署时,没有人能预料到欧洲一体化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以欧洲各大共同体为第一支柱、以共同的外交与防卫政策为第二支柱、以刑事案件的警务与司法合作为第三支柱,以欧洲联盟为穹顶,一座宏伟的欧洲统一大厦的雏形已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人们的期待,欧洲联盟的出现及其发展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这种进程仍在继续。目前,在许多领域,人们不能无视欧洲各大共同体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存续期限已于届满)、《欧洲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以及后来的《欧洲联盟条约》及其各个修订版本的基础上,为了在这些条约所涉及的领域建立一个内部统一大市场,各个成员国把原来属于内国的一部分主权让渡给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以及(20之前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以及各大共同体的各个机构。目前,在这些机构中,原则上讲,(部长)理事会拥有立法权,欧洲委员会享有行政执行权,欧洲法院负责司法权(包括对各大条约司法解释),欧洲议会享有立法参与与监督权,一个分权与制衡的体制已经逐步形成。成立各大共同体的条约以及欧洲联盟条约及其各个修订后的版本构成了欧洲法的基础,因而被称为是基础性的共同体法 (Primaeres Gemeinschaftsrecht)。各个机构根据基础性的共同体法所颁布的条例、指令、决定等属于派生性的共同体法(Sekundaeres Gemeinschaftsrecht)。这两部分法律规范是目前欧洲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欧洲法的过程中,欧洲法院的判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欧洲法院通过先行裁决程序以及其他程序做出判例,就具体案件中适用共同体法的问题做出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所体现出来权威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不得不令人联想到“法官造法”这一功能。

二、欧洲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欧洲法的主线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是欧洲法产生、发展的主线。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正式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EGKS)正式成立。从此,各成员国把煤炭钢铁的生产经营管理共同交给一个具有“超国家的”共同体及其“高级管理局”(欧洲委员会在煤钢共同体的名称)来管理,欧洲一体化迈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质性第一步。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EWG)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AG)成立。当时,三个共同体当中,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三个共同体中最重要、权限最大的共同体,凡不属于煤炭、钢铁以及原子能范畴的经济事务(比如农业、贸易、货币等)大都属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管辖。从此,欧洲各大共同体成为各个成员国经济上紧密联盟的象征,欧洲一体化也向着全面、实质性方向前进。1993年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根据该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EWG)更名为欧洲共同体(EG)。条约提出了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并对实现货币联盟规定了三个阶段。各大共同体的各个机构被冠名为欧洲联盟的机构。作为第一支柱的欧洲各大共同体与“共同的外交与防卫政策合作领域”以及“有关刑事案件的警务与司法合作领域”等两大支柱共同支撑起欧洲联盟这座大厦的穹顶。自年开始,煤钢共同体条约下的产业领域全部被转移到欧洲共同体条约的框架下,欧洲共同体条约调整的产业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期间,以启用欧元(EURO)为标志的、在经济与货币联盟方面实现的一体化简直是革命性的。

与已经签署的各大条约相比,拟议中的欧洲宪法 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欧洲各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已经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制宪会议,欧洲宪法条约的草案文本也已经初步形成。尽管人们对欧洲宪法的制定存在很大的疑问和争议,但是,欧洲制宪会议与宪法草案的提出,已经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第8篇

意大利语语音清晰, 音序均匀而有节奏, 每个音发出来都平正而淳厚。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清晰的咬字, 绝对不会对声音有害处, 相反会使声音更完美、更集中、更柔和。”那么意大利语都有哪些特点呢?

1.在意大利语发音时, 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如果发音器官不够紧张, 发出的音就会有些松垮, 不清晰。意大利语中几乎所有的词都是以元音结尾的 (外来词除外) , 元音没有弱化现象, 即使是非重读音节的也是这样。单词再长, 音节再多, 最后一个元音也要求必须与所有元音的一样清楚而不含糊的发出来, 决不能吃音。

2.意大利语元音在发音时, 唇型变化非常明显。例如发o和u时嘴唇呈圆形;发a和e时嘴唇自然张开;发i时, 嘴唇作扁平状。因此在发音时, 要严格按照发音部位和要求, 做好唇部动作, 不能随意改变唇型。

3.元音辨正:意大利语共有五个元音a、e、i、o、u。在这五个元音中, e和o这两个元音都有闭口与开口之分。

元音e:开口音è闭口音é

元音o:开口音ò闭口音ó

这样一来, 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就派生为七个元音:a、é、è、i、ó、ò、u。歌唱中一定不能忽视闭口音与开口音之间的区别, 把七个元音统统唱成五个元音, 发生了语音上的错误, 导致语言表达含义上的错误。如còlto (采集的) 、cólto (有教养的) ;scòpo (目的) scópo (我扫地)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在元音e与o的发音时对闭口音与开口音不加区别和分辨, 就会在词义上产生混淆, 这也是唱不好元音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意大利语e与o这两个元音上, 必须要将开口音和闭口音加以区分。

4.意大利语的辅音有清浊之分, 其中有几对清浊音区别十分严格, 要发的清楚, 不能模棱两可。即浊辅音b、d、g与清辅音p、t、c, 前者在发音时声带要颤动, 而后者在发音时声带则不能颤动。由于清辅音和浊辅音在演唱时破阻都不送气, 就很难在歌唱语言上体现和区分清辅音与浊辅音之间的差别。为了达到标准化的发音, 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在发浊辅音的字时加大声带震动的力量。只有这样, 在演唱中将意大利语的发得干净利落, 不松弛。

5.意大利语的每个音发出来都很流畅, 清晰。意大利语中没有像汉语那样的“鼻元音”, 如:安 (an) 。这是意大利语区别于汉语语言的另一特点。尽管有元音后面加上鼻辅音的音节, 如;an (am) 、en (em) 、in (im) 、on (om) 、un (um) , 但他们仍是发口腔元音, 而不是口腔和鼻腔共鸣, 使气流从两个发音器官同时出来。

6.意大利语中经常会碰到双辅音, 如ditta (公司) 、motto (格言) 不仅发音要准确, 而且还要保证双辅音的时值长度, 从而区别于单辅音, 否则词义之间就完全不同。如note (音符) ——notte (夜晚) 、casa (屋、家) --cassa (箱子) 。

7.读意大利语是有重音的。意大利语的重音一般都是落在每个词的倒数第二个音节上的, 如:domani (明天) 、amico (朋友) 。另外, 还有些词的重音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的, 如peró (但是) città (城市) 等等。

二、发声与咬字的统一

欧洲的语言都是由母音和子音所组成。人的发声是离不开母音的, 所以声音的连贯性, 从某种角度上说, 实际上是母音的连贯, 才是发声部位的统一与连贯的关键所在。欧洲传统唱法强调母音的纯正, 为了追求圆润而明亮的音色和丰富的共鸣是十分忌讳“浅”而“扁”的“白声”。以“啊”[a]母音为例, 在中低声区常有共鸣的“啊”时, 口型虽仍带微笑做“啊”字状, 但口咽部分却要带点“奥”[o]音的部分, 这种发声状况简称之为“里[o]外[a]” (但要防止过分) 。因此, 所谓的“纯正的”母音[a], 实际上就是在“里[o]外[a]”和又有气息支持的前提下, 把母音唱的听起来像[a]。换句话说, 唱歌的[a]与说话的[a]又相同, 又不同;相同的是中声区的口型, 都做[a]状;不同的是口咽部分在歌唱时捎带点[o]状, 而说话时则不带[o]状。现在声乐界虽然提倡歌唱时的吐字要像说话那样清晰、亲切, 但如果真用说话时的发声、吐字去唱歌, 就会失诸“有字无声”, 不能满足歌唱要“字正腔圆”的要求, 所以实际上歌唱时用的声音是“像说话” (quasi parlando) , 而不是“真说话”。因此, 我总结出两点:一是位置;二是状态。母音的纯正就是指在这样前提下的清晰, 纯正。

意大利文的母音发起音来比较简单、明确、铿锵有力, 最适用于唱歌。在这五个母音中[a][o][u]都是属于宽母音;[i]和[e]都是属于窄母音。一般来说[i]和[e]母音容易会被唱得很窄、很扁、很靠前, 着力点会过于集中在舌尖的部位, 口腔打不开。因而与[a][o][u]这一组母音发音部位相差悬殊, 那这样就会在唱歌时各种母音的变换中出现里出外进、共鸣部位不统一的现象, 从而影响了声音的连贯性。因此在演唱[i]时, 要稍微打开牙关, 上下牙之间相距一指宽, 带点扁[e]的状态, 这样打开牙关唱[i][e]母音就可以获得较丰满的共鸣, 与[a]发音的位置近了, 也就便于变换母音。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欧洲传统文化论文(精选8篇)欧洲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谈欧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