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精选13篇)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 第1篇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治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间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深深庭院锁清愁,伊人独对只有烟柳落花相伴,可见其孤苦。泪眼

问花,是痴极苦极。片片落花似是无情之物,而情思却在其飞舞间荡漾

无边。从轻浅处落笔,引出的去是杨柳轻烟般的愁苦萦绕不去,难怪易

安“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深数阕”。

王又华《古今词论》极赏末两句:“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

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 第2篇

【作者】:欧阳修《蝶恋花》

【内容】: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裹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表现出深婉而清丽的风格。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注释】:

病酒:饮酒过量,酒醉如病。

不辞:不顾惜。

青芜:草色碧绿。

平林:平展的树林。

【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 第3篇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选自经典诗词鉴赏网)

欧阳修蝶恋花 第4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全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

作品原文

欧阳修蝶恋花译文 第5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北宋词人欧阳修得作品。此词描写闺中少妇得伤春之情。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全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下面是欧阳修蝶恋花译文,请参考!

欧阳修蝶恋花译文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⑴,杨柳堆烟⑵,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⑶,楼高不见章台路⑷。

雨横风狂三月暮⑸,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⑹。

作品注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得豪华。玉勒:玉制得马衔。雕鞍:精雕得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得样子。

作品译文

深深得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得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得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得落花飞过秋千去。

文学赏析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得《阳春集》。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词曲概》)在词得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得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因此他们两人得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词据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

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不妨说这首词得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先说景深。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得居处作了精心得安排。读着“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在眼前出现了一组电影摇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读者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得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得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得交代,一言以蔽之日“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与此同义。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可是词人还没有让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得地点。他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读者得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得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得地方凝神远望。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做尽铺排,造足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得印象。

再说情深。词中写情,通常是和景结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侧重。此词将女主人公得感情层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笔将抽象得感情作了细致入微得刻画。词得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人们仿佛看到一颗被禁锢得与世隔绝得心灵。词得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得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得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着无限得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得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得,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所谓“意欲层深”,就是人物得思想感情要层层深入,步步开掘。且看这两句是怎样进行层层开掘得。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得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得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惟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得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得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得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不理解她得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殊令人纳闷。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得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她不可能不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得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得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得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得感情,这是此篇一大特色。

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第6篇

在浩如烟海、众星捧月的文学作品里,“蝶恋花”为词牌的诗词层出不穷。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等伟大诗人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为之添词。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佳句,满腔激情地畅诉伟人胸怀。伟人的慷慨激扬,伟人的志在天下,不言而喻,常人难及。然欧阳修作为文人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我们该如何赏析呢?就让我们走进他,去品味品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品味诗词,朗诵是很重要的。朗诵时,除了要抓住节奏,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更应该注重情感的把握。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更注意这一点。整体来看,全词充满了感伤、抑郁,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无奈和伤痛。然而,到底是谁拥有这样复杂难解的心绪?是一个女子,一个深锁闺中,愁绪满怀,却无计锁春的等待心上人归来的女子,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哀怨和愁苦。“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写的是“怨”,“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写的是“恨”,“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写的是“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的是“苦”。古人炼字讲求传神,注重“诗眼”。贾岛“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佳句,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蝶恋花》中的“横”和“狂”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认为词中的“深”字更是高人一筹。古人作诗擅长运用叠字,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佳句中,叠字的运用酣畅淋漓的宣泄了诗情意旨。欧阳修不仅承继了古人的二字相叠,“深深”二语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却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更加让人寻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不仅体现其用叠字之功,词的洗练,更可体现词的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远。

景深着一“堆”字,在于“帘幕无重数”写出庭院的无比幽深。那么,在杨柳茂密堆积如烟,如同重重帘幕的空旷的大院子里,有哪些人呢?词人没有让你看到人物,笔锋一宕,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再说“楼高不见章台路”来铺写人物的出场,从景深写到情深。词中写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空空的庭院里只有女子孤零零的一个人,期盼的人哪里去了?在“玉勒雕鞍游冶处”寻欢作乐。一方在院中苦苦期盼,流泪伤心,一方却在烟花楼中醉生梦死。在深深的庭院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对比当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怨恨”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就在景物的描写里,抒写了女主人公的抑郁情怀。

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只觉无奈,仅能将情感寄予与之同命的花上。“感时花溅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慨。似乎我们看见:一个黄昏,一个苗条瘦弱的女子,扛着锄头,提着花篮,在四处飘落花儿的林子里葬花,吟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开易见落难寻”女子在这暮色将逝的夜晚,忆念章台的丈夫,眼前仅有在暴风雨横遭摧残的花,联想自己愁苦命运,不禁潸然泪下。女子的愁苦、伤痛无处倾诉,满怀疑问叩问花儿。花却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花不解人,还是花不肯给予同情?令人纳然。花不便不语,反而象故意和女子作对,抛弃她纷纷飞过空荡荡的秋千。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对她报以冷漠,她怎不伤心,怎不痛苦呢?三月暮春的傍晚,深锁的庭院,层层叠叠的杨柳,飘过秋千的落花,苦苦等待无奈的女子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怀的春怨图,一个怅然若失、伤痛不已的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语浅而意入,情感层层推进,景与情就这样水乳相交融,浑然一体了。

欧阳修《蝶恋花》词集 第7篇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蝶恋花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遍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蝶恋花

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

瘦觉玉肌罗带缓。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望极不来芳信断。音书纵有争如见。

蝶恋花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蝶恋花 欧阳修赏析 第8篇

原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翻译: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被高楼挡住,望不到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字词解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蝶恋花》(欧阳修)最终版 第9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义,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4、初步探究宴欧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3、初步探究宴欧词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黄金缕”“一箩金”,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情思的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以“蝶恋花”为词牌名的词层出不穷。李煜、晏殊、苏轼等人均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毛泽东也曾为之填词。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佳句,满腔激情地畅诉伟人胸怀。伟人的慷慨激昂、伟人的志在天下,不言而喻,常人难及。然欧阳修作为文人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他,去品品味。

二、知人论世。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诵读。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闺怨)【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重在写景(深闺独处图),下片重在抒情(孤寂愁苦)。

【思考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思考4】理解词语意思。

杨柳堆烟——(杨柳在烟雾笼罩中也如一堆堆烟雾)

帘幕——(垂落下来的柳枝像门帘布幕)

章台路——(代指歌妓聚集的楼馆)

乱红——(零乱的落花)

【思考5】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茂密堆积如烟,披挂下来的枝条如同重重帘幕,无从记数。那个人却乘着华美的车骑,淹没在被高楼挡着的烟花柳巷。

面对暮春三月的狂风暴雨,只能掩上门等待到黄昏,怎么才能留住春光呢。流泪问花花不语,只见那片片零乱的落花从千秋上飞过。

【思考6】有人说全词的眼在“怨”“恨”“伤”“苦”这四个字上,请找出词句一一对应。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案 “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恨”——“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伤”——“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苦”——“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1、鉴赏“深”、“堆”二字。

(1)“深深”两个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2、赏析这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写了哪几个意象?意象是怎样次序展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

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写出了少妇生活环境的阴森、幽邃及与外界隔绝的特点,表现了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的压抑与禁锢。

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

【鉴赏2】“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1、庭院深深中的妇女为什么会有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前后两句所写的角度有何不同?

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前一句写的是丈夫的情形,后一句是写这位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鉴赏3】“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1、“春”字如何理解?

语意双关,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2、这几句写了哪几个意象?它们分别用了哪些词来修饰?表达了什么情感?

雨、风;三月;门、黄昏;春。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3、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

【鉴赏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1、采用层层深入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第一层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只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至,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令人纳闷。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的。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2、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②主人公见花被风雨摧残,联想到自己的命运而落泪,泪眼问花,花儿却不说话,花儿已经幻化为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的冷漠。③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人同情的悲苦和孤独。《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案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的闺阁怨妇的形象。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内景到外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四、拓展 阅读:《破阵子》和《蝶恋花》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同:都写落花,《破阵子》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异: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悟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是闺怨,也有人认为作者有所寄托,你认为呢? 提示: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主要依据是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时期,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

2、结合已学过的三首词,初步探究宴欧词的特点。

(1)内容: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是随意性的应酬,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使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七、布置作业:当堂背诵课文。附:板书设计

《蝶恋花》

欧阳修

深闺独处图

幽深 凄冷

烘托

悲伤:独处的愁苦;环境的凄凉;

韶光不再、青春易逝;无法主宰自己命运。

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第10篇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这首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这首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这首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这首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欧阳修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欧阳修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这首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这首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这首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这首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这首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欧阳修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欧阳修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这首词意境深远。这首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欧阳修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这首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这首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这首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这首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蝶恋花》译文及赏析 第11篇

《蝶恋花》

宋代:欧阳修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译文

从楼阁归来,才发现今年的春天又迟到了。燕子双双齐飞,垂柳低软,桃花已经凋零残败。落花像撩人的细雨洒满了半空,和风习习充满了庭院。独自皱眉,满怀的愁苦没有人能感受。

一个人孤独地靠着栏杆,心思如麻又烦乱。芳草萋萋,回忆了一番江南岸。清风明月没有感情,暗将人的模样改变,昔日的游览如梦一样,哪里经受得起重提?我这里白白地极度悲痛。

注释

①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②画阁:华美的楼阁。

③桃花浅:是说春晚桃花开残,树上的花朵显得稀薄了。

④细雨:小雨。

⑤愁眉:发愁时皱着的眉头。唐白居易《晚春沽酒》:“不如贫贱日,随分开愁眉。”敛尽:收拾、整理干净。

⑥心绪:心思,心情。

⑦芊(qiān)绵:草木茂密繁盛。刘禹锡《省试风光草际浮》:“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

⑧暗换:不知不觉地更换。

⑨旧游:昔日的游览

赏析

上片侧重描写女主人公从画阁归来所见的晚春景象。首句一声“春又晚”的叹息,惜春之情溢于言表。“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从这两句可见归者是独归,所以用此景反衬孤独。“细雨满天风满院”此句既是写景,又衬托出女主人公哀婉绵密的情感。“柳软”、“细雨”两句,具体描写晚春时节令人伤心的风雨落花景象。“愁眉敛尽无人见”将女主人公的形象画进了这幅残春风景图中,人景交融,凸显了他的忧愁孤独之状。此片情景交融,将人的哀婉之情融进残春风雨中。

下片主要写主人公的伤离怨别之情。“独”字描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乱”字则写出她内心的悲凉愁思,表现其形单影只,心烦意乱的心境。“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二句描绘她此时目之所及、心之所想,道出愁思的原因,点出离别相思之愁。“人暗换”不仅惋叹当年志同道合之友风流云散,或死或老,也暗寓对朝政日非的愤慨,诅咒岁月“无情”,也暗含对朝廷的贬刺。末两句点出伤春怨别的主题,一直抒胸臆结束全篇。此片主要是由景及情,直接抒发伤春怨别之情。

欧阳修代表作蝶恋花 第12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鉴赏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中落,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又名“鹊踏枝”“凤栖梧”。本采用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词风深稳妙雅,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前“深深”,为迭字,形容词,意谓很深很深。后“深几许”的“深”,为名词,意为“深度”。“几许”,多少?首句设问,问庭院的`深度。烟,雾气。“烟”是本不能堆积的,用“堆”,是增动修辞,即选富有动感的词语,使语句比常规说法增强力度。一个“堆”字,动感性更强,更具形象性。“无重数”,是“无数重”的倒装,夸张。“庭院深深深几许”句读为2212,即庭院-深深-深-几许?句间“深,深”为顶针修辞。许,估计数量之词。堆烟,形容杨柳浓密。“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玉勒,镶玉的马笼头。雕鞍,雕花的马鞍,玉、勒,都是名词作动词用,为转类修辞。玉勒雕鞍,本以部分代整体,代华贵的车马。此以物借代人,指“男子”。游冶处,歌楼妓馆。章台路,街名,在汉代长安章台门附近,歌妓云集处。不直接说歌楼妓馆,而说冶游处、章台路,是折绕修辞,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而是故意绕弯子,用迂回曲折的话来代替。此用折绕使狎妓行为俗以雅出。章台路,是游冶处的代称,以此构成避复修辞(避免用词重复)。亦为用典修辞,典出《汉书·张敞传》“走马章台街。”一边是“深深庭院”中的怨妇,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一边是男人在外走马章台、寻欢逐乐的冶游生活。对比鲜明,反差更大。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雨横风狂”是摹状天气的恶劣;亦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留春住”是“留住春”,使宾语“春”前置,以“住”做韵脚。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雨横风狂”是摧残景物的气候,“三月暮”是春去悲苦的季节, “黄昏”是牵引忧愁的时间,层层相逼,得出 “无计留春住”的深切感叹.“门掩黄昏”,却无法将春天留在自己身边,同时也无法留住自己大好青春时光,衰老渐至。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问花花不语”,用典,典化温庭筠《惜春词》:“百舌问花花不语。”泪,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噙着泪的双眼。“花花”为句间顶针。花,又暗喻佳人。乱红,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红,借代“花”,是以颜色代。此两句寄深于浅,借景抒情,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之所以 “问花”,因为“花”是春的象征,花留春亦留。然而, “花” 竟不语,意味着 “花”也无计可施。“泪眼”,足见伤春之深; “问花”,足见感情之痴。“乱红”非但无语,而且“飞过秋千”,同样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与 “花”同病相怜, “问花”,也就是自问;伤春,实际是在自伤。其间流露的是少妇感情上的孤寂无依与青春将逝的哀愁.

欧阳修《蝶恋花》的译文与赏析 第13篇

蝶恋花 欧阳修 北宋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闲情:闲散之情。

②病酒:饮酒沉醉如病,醉酒。

③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④青芜:丛生青草。

【译文】: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

欧阳修蝶恋花名句(精选13篇)欧阳修蝶恋花名句 第1篇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治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