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精选12篇)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1篇
《欧美学生汉语发音问题》
论文提纲
双学位08级对外汉语专业 肖智鹏
联系电话:135 9419 168
1学习汉语,语音是很重要的环节。标准的汉语语音是普通话、教会学生说好普通话,避免“洋腔洋调”是每一个对外汉语工作者的心愿。欧美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主要容易在发音部位和音调上出现差错。
一、声母的发音
1、清辅音的发音。普通话辅音系统中清辅音占绝对优势,21个辅音声母只有m、n、l、r四个是浊辅音,其余全是清辅音。在英语的语音系统中,浊辅音居多,而且很多辅音只有浊辅音而无同部位的清辅音。
2、Z组的发音。Z组包括z、c、s三个辅音声母,这三个辅音都是清辅音。在英语中,只有s和浊辅音的z,没有c和清辅音的z,学生经常会把z浊化。又由于受英语 [θ]等齿间音的影响,留学生经常把c发成齿间音[tθ]。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这两个音作为重点,讲清z、c、s三个辅音属于舌尖前的清辅音,发音部位应是舌尖抵住上齿背,发音时声带不振动。
3、ZH组的发音。Zh组包括zh、ch、sh和r四个舌尖后辅音,在英语中没有这四个辅音,但有和舌尖后音相似的舌叶音,所以,在发音时,学生经常把舌尖后音发成舌叶音。舌尖后音发音部位是舌尖卷起抵住硬腭的前部,而舌叶音的发音部位是舌叶抵住上齿龈,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舌尖是否卷起。
二、韵母的发音
1、合口呼和撮口呼的发音。合口呼韵母是指以“u”起头的韵母,撮口呼韵母是指以“ü”起头的韵母,这两类韵母发音的重点就是“u”和“ü”的圆唇的唇型。但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发合口呼和撮口呼韵母时经常圆唇不够,导致发音不到位。比如:“帅”(shuài)、月(yuè)等音节。
2.复韵母的发音。复韵母包括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比如:像ai、ao、ou属于二合元音,uai、iao、iou
属于三合元音。复韵母在发音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渐变性,也就是说,复韵母的发音舌位、唇型都有一个滑动的过程,只有把动程展现出来发音才标准规范。
3.儿化韵的发音。儿化韵是指发生儿化音变后的韵母,发音的特点是发完韵母的时候加一个卷舌的动作。
由于英语中没有二话的语言现象,所以,留学生在发儿化韵时很难掌握卷舌的动作。
三、声调
有声调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典型特征,声调是指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类。但
印欧语是没有声调的,所以,声调的学习对留学生来说是最大的难关。
声调是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而音高的变化是由声带的松紧程度决定的。通过读字练习,帮
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控制声带的紧张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高变化区域,我们每个人的音高范围分为五度。普通话有四种调值,要掌握要领:高平调,起音最高一路平;中升调由中到高一路升;降升调先降后升曲折起;全降调,最高猛降发到最低。四种调值的对比要明显。找准音高的位置是发准声调的基础。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2篇
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去声声调的语音实验分析
文章用统计和语音实验的方法,对蒙古族学生掌握汉语各个声调的`难易程度进行了考察,并重点对去声所出现的偏误性质和类型等作详细分析.
作 者:李凤 LI Feng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刊 名:长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年,卷(期):25(3)分类号:H116关键词:蒙古族 汉语声调 去声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 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 世界的焦点从最早的中国功夫到近年的中国经济, 发展到今日的中国文化, 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领域, 汉语语音的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我们的第二外语教育以英文为主, 所以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研究主要还是以中文和英文为对比语言背景的研究, 而对于母语非英语, 但能熟练使用英语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留学生的语音研究还不够全面。
笔者所在高校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教育留学生, 现已招收了500余名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所在教研室对每届留学生的原始语音资料做了收集与整理。通过对比分析每一届留学生不同年级时的语音情况和不同届的留学生相同年级时的语音情况, 比较学习中文发音的共性和个体差异, 结合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 探讨出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具体、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总结出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模式, 以启示和帮助南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同时, 因为各国留学生的汉字偏误同大于异, 这种基于第一手资料的综合考察对于其它国别留学生群体的汉字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在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声母问题
翘舌声母zh、ch、sh、r相对于欧美学生大多数是舌头卷曲的程度总是不够, 南亚学生的问题更明显地表现为舌头卷曲的程度总是过了。
二、韵母问题
南亚学生的韵母发音辨识度不高
三、音调问题
三声的问题
四、练习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练习存在的问题
单字或者词语拼读音韵调的问题都不明显, 但是读一个连贯的句子、成段阅读时就明显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韵母ue和un混淆, 分不清楚。
(二) 实践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汉语语音研究方法虽然日趋科学,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 (1) 研究实力不均。目前, 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中, 声调研究的数量要高于其它语音研究。汉语音节是声、韵、调相配合的一个整体, 研究应系统化。 (2) 静态研究占主导地位, 缺少动态研究。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共时的静态研究, 有些涉及了双音节词的变化, 但动态研究较少。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的特点, 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认知和记忆方面的困难, 折射出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 解决发音调值不准确的问题, 即明显区分四个不同声调的问题。
(2) 解决拼音方案中韵母“u”和“ü”, “un”和“en ”, “iu”和“ou”, “eng”和“ong”发音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3) 解决拼音方案中声母“b”和“p”, “m”和“n”, 平舌z、c、s和卷舌zh、ch、sh、r发音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改进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建议如下:
(1) 生活语言学习与专业语言学习相结合。
(2) 长期地跟踪调查研究, 保持持续性。
(3) 在长期的持续跟踪研究中, 学生能得到教师个体化的教学策略的影响, 从而改变学习的状况。
(4) 比较中国学生的汉语发音来进行南亚留学生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 能从专业的动态发音的角度纠正南亚留学生的语音偏误。
笔者通过收集大量语音素材, 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了南亚学生语音偏误的共性, 探求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建立短期内提高留学生汉语语音水平的有效途径, 探索体现汉语趣味性、实用性的高校汉语语音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周静, 尹琪.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现代语文, 2010, (10) :137-138.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4篇
摘 要:文章从音调的区分、音调的变调、翘舌音与平舌音的认读、jqx等拼音字母的发音、多音字的发音等五个方面对汉语语音的特点与少数民族语言(以维吾尔语为例)语音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学员语音学习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员;汉语语音学习;问题;措施
语音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学习语言的基础。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学员汉语语音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分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音调区分不清
1.存在的问题。(1)发声时不注意声调。(2)缺少调值的变化。(3)发声不够准确,尤其是第二声和第三声。
2.成因分析。汉语发音时每个音节都有声调,维吾尔语发音时没有音调,只有重音。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学员发音时没有音调的概念,因此不习惯汉语中每个音节各读一个调值。
3.教学建议。第一,要让学员牢记每个音节必有声调的概念。第二,读每个汉字时,必须记住声调。第三,熟练掌握汉语声调中最典型的音节及音调。
二、变调掌握不准
1.存在的问题。在遇见变调时,由于学员掌握不好汉语变调的规律,还按照本来的声调发音。比如,“一”字后跟声调为一、二、三声字时,应读四声(yì),如一yì只、一yì条,但少数民族学员在发音时都会按“一”的原调来发音,一yī只、一yī条。
2.成因分析。汉语每个音节都不是孤立的,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但维吾尔语发音时没有音调,就更没有变调的问题。
3.教学建议。在牢记音调概念的基础上,加强变调的练习和变调口诀的记忆。变调口诀:“一七八不”有变调,变调规律要记牢。四声前头变二声,单说句末念原调。一二三声前,一声变四声,“七八不”字念原调。“一不”夹在词中间,全读轻声莫忘掉。
三、翘舌音和平舌音易错读
1.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员容易错读翘舌音和平舌音,尤其是zh ch sh r c z这六个声母。
2.成因分析。zh ch sh r c z这六个声母是汉语中独有的,而维吾尔语发音中并没有这几个声母,所以少数民族学员经常会用维吾尔语中发声相近的辅音代替汉语部分声母。如表所示:
表中各对应项中的汉语声母和维吾尔语中的辅音虽然发声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于是出现了翘舌音和平舌音错读的现象。
3.教学建议。将汉语的发音与学员母语或汉语中相近的音进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异的地方。通过对比、夸张等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员进行正确的发音。
四、b d g等发音不准
1.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员在学习b d g h j q x 这7个声母时,容易出现错误。
2.成因分析。b d g h j q x 这7个声母,在汉语中是清音,在维吾尔语中多数为发音相近的浊辅音。因此,少数民族学员经常会用维吾尔语中的浊辅音代替这七个声母。如表所示:
表中对应各项虽然发音相似,但实际并不相同,因此产生了发音不准的现象。
3.教学建议。要将汉语的发音与学员母语或汉语中相近的音进行比较,找出异同。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引导学员进行正确的发音。
五、多音字發音不准确
1.存在的问题。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时,少数民族学员经常不能选用正确的读音。比如:“折本”中的“折”易错读成(zhé),应读成(shé)。
2.成因分析。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这种现象在维吾尔语中没有,所以学员在学习中易出现错误。
3.教学建议。在学习中注意积累,掌握多音字读音的规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识记规律:根据词义定音法、词性定音法、记少余多等。
参考文献:
[1]蔡崇尧.汉语教学法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2]腾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1996(2).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5篇
[摘要]随着中国和泰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也越来越多,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出现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语音是学习外语中的最主要的问题,它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其他方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对初级泰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声、韵、调的偏误出现的规律整理总结,与同样具有声韵调的泰语进行分析比较,来解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上常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语音;声母;韵母;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中泰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多,汉语成为两国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不少对汉语感兴趣的泰国人来到中国求学,希望对汉语能有更深的造诣。本文通过来华求学的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状况来分析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上产生的偏误有哪些?怎样避免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后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对初级泰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声、韵、调的偏误出现的规律整理总结分析,以此解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常出现的问题。
(一)声母
泰国学生在声母方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zhi、chi、shi、z、c、s、j、q、x zhi、chi、shi、这组声母基本上是所有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得难点。对泰国留学生而言,当然也不例外,易与舌尖前音z、c、s相混淆,由于两组发音时舌位相近,很难区别,给学生在发音上造成困扰,因此偏误率很高。要纠正这一错误,关键要从音节入手,抓住声母与韵母拼合的关键。泰语与汉语普通话音节拼读特点差不多,都是辅轻韵重。但在汉语中的{i}音经常被泰国学生和母语中的辅音联系在一起,造成偏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刻意追求{i}的发音,要让学生吧发音部位放到舌尖与硬腭之间,保持位置不变时序练习。对于z、c、s让学生手掌对准嘴巴,使其体会气流的强弱,反复练习,巩固发音。
J/q/x这组声母在泰语中没有。所以很多泰国留学生就用相似的舌面中音จ {c}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品读汉语的j,用舌面中音ช{c’}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拼读汉语的q,用舌尖前音ช{s}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拼读汉语的x。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发音上的偏误。纠正这组发音时,要求学生舌位从舌尖前部移至舌面前部,发音时要保持舌位不动,不要将舌尖前移,且反复练习。
(二)韵母
汉语和泰语都有韵母,且都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其中汉语拼音中一些韵母与泰语中韵母发音大致相同。/ua/ 和/uo/是汉语中常见的韵母中国人能很容易的区分,但是对于泰国人就很难了。其产生的偏误主要是受泰语韵母的干扰,在泰语中,一个韵母有有对应两种发音形式,如:{u:a}和{uo}泰语中的头、模糊等同的韵母发音都是{u:a},怕,只等词的韵母发音更接近{uo}。所以在交流中这组韵母在泰国人中没什么区别,除此之外,ia,ie也是一种混读韵母,同样是因为泰语中存在不定韵母{ia:e}造成的。针对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的特殊偏误现象,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韵母/ua/uo/,/ia/ie/时注意两者的区别性,两组韵母不仅在读音上不同,和辅音所拼读出音节代表的汉子意思也完全不同,汉语中的这两组韵母和泰语中韵母没有直接联系,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分。汉语中的舌面高元音/v/,{y}在泰语中是不存在的。初级泰国学生都表示这个音不易发出,特别是与/j/,/q/,/x/相拼时就更困难了。练习这个发音要强调/i/,/v/发音的区别主要是唇形的圆展度,发音时舌头不动,慢慢将嘴唇变圆,反复体会。
(三)声调
汉语和泰语的语音都是有声调的语音,其中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调值为55、35、214、51,泰语则分为五个声调,调值为33、31、41、24、314,可见两种语言在声调上的不一致。所以初级的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好多困难。而泰国学生在声调学习中出现的偏误主要集中在阴平个和去声上。汉语的一声是高平调,高且平。但是泰国学生读起来却不够高,声调总是达不到标准的55,这主要是受泰语平调的影响,泰语中平调的调值是33,比较接近汉语的阴平,所以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拿泰语的中平调代替汉语的的阴平,导致发音很低在读一些一声字时,读音就不准确了。要仔细为学生讲解,使学生注意到阴平与中高平的区别,在交流中注意自己发音的准确性,所以偏误不高。只有在阴平与去声相连是,一声的偏误很普遍,读音也很低。泰国学生在读阴平加去声的时候,阴平的调值出现弯曲的降低,调值与后面的去声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造成两点落差大,一声调由高平变成了低平。
泰国学生在 发去声的时候,声调不是降不下去,发不到位,而是降得很重,超过了去声51的音域或延长了去声的音长。念两个字时,经常把两个字断开来读,然后加重末音的字,如:劳动,在读第一个字时要先停顿,然后把后面的字音拉长,而读三个词语时,重音主要集中在最后面的字。这偏误产生原因是泰国学生受母语声调中降调和畅饮的影响。在泰语中泰语的降调在拼读时总是处于长音音节上,而泰语次中音后置的特点,也对泰国学生准确发去声产生干扰。
结语
以上就是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方面一些常见的偏误,除了以上所列出的偏误之外,还有好多泰国留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偏误没能进行总结规律,因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有限,对一些偏误,所采取的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希望能进一步学习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泰国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 第6篇
四色菊皇家大学08汉语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人数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六个学生,而且由于四色菊和老挝比较近,所以当地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说老挝话和泰语两种语言,平时的交流以及家庭交流一般用老挝话,所以笔者猜测她们的发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老挝语发音习惯的影响。
此外,除了对一年级学生的语音调查外,本人还搜集了一些二三年级学生以及当地的泰籍汉语老师发音的一些常见的问题,这样,从初学汉语到达到较高水平的阶梯性调查更有利于我们研究泰国人汉语语音习得“化石化”现象。
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两篇关于泰国人语音偏误的文章,仔细研究了一下,陈晨、李秋杨老师的《语音偏误标记与语音对比——谈泰国语音习得问题》主要是对汉语语音系统和泰语语音系统作了共时的对比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泰国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化石化”现象的原因;李红印老师的《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一文主要通过对常见的偏误进行例证,对于非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朋友们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可以在教学中注意所提出的问题。
那么,本文仅就个人在教学及日常交流中遇到的几类偏误作简要的概括说明,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声母的常见偏误
1、zh ch sh r 这组声母基本上是所有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难点。对泰国学生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对于zhchsh而言,学生们刚开始学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跟zcs的差别,能够找到发音大致的感觉,但是模仿得不到位、不准确。这时候如果不能够用泰语跟学生交流的话,可以通过手势告诉她们舌尖卷起来。对于r这个音,开始学的时候一般都会发成l,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音可以通过zh音过渡过去。这四个音中,zh 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一些,所以反复的联系zh后,在找其他几个音的发音部位就会容易一点儿。
2、j q x这组声母在泰语中没有,但是泰语中有一组词在和i组合时,跟汉语的发音有些类似(比如泰语中的中国人 kuun jiin中的jiin),所以学生们记音的时候,也常常用 来记音,但是这3个音跟其他原因拼合时并不读jqx,这就为“化石化”现象的出现买下了伏笔,因为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会习惯性的沿用这种记音方式,如果长时间没有老师的特别指导,加上以后教学中对发音的重视不够,学生们就会养成错误的发音习惯,使jqx变成我们的“女国音”!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强调一下这个记音的方式问题。这三个音中,j最容易,x相对较难。
汉语 ji qi xi
泰国学生 ji ci si
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发出jiqixi三个音,juquxu 等v组韵母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正音的时候应该着重强调这部分。在泰语中没有yu(不能打这也韵母,所以暂且这么写不吧),所以练习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这部分。
3、k h 这两个音在泰语中似乎都存在。但是笔者在学习泰语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我们的泰国老师汉语水平相当高,但是他也存在kh部分的问题,比如他上课的时候曾说过“时间过得真坏(快),又该下课了!” 既然泰语中有kaohao,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发音问题呢?
仔细听一下泰国人说话,尤其是男人说话的时候用的那个敬词“klap”,往往我们会听成“hap”,这就是说泰语中的k和h和汉语中的发音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别!泰国人的kh的发音部位比较靠后,就好像是咳着嗓子说出来的,而汉语的发音部位比较靠前,(这就是李红印老师在文章中所说的鼻音过重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强调这一点的话,那么学生们很可能会把这两个音等同!
当然,还存在一些浊音和清音的问题,如bp,dt在泰语中都有,而在汉语中只有后者,没有前面的浊音,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稍加注意。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7篇
影响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的因素研究
短时记忆作为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考查汉语水平、母语类型以及性别等因素对于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与汉语母语者的情况类似,受语音相似性干扰;但是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母语者的记忆容量,声调可能被留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组块编码.
作 者:田靓 高立群 TIAN Liang Gao Liqun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2)分类号:H195.1关键词:语音短时记忆 汉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
柬埔寨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第8篇
一、柬埔寨学生语音偏误规律
1、声母方面
柬埔寨学生在声母方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zcs、zhchsh、jqx、r这几组声母上。
(1) 发z、c两个音时, 舌尖没有抵住上齿背, 而是稍微离开了一点, 因此塞音不够明显。
(2) 发zh、ch、sh三个音时, 舌头卷度不够, 仅到上齿龈, 导致卷舌不明显, 同舌尖前音发音相似。
(3) 发j音时, 舌面用力不够, 而是舌尖和舌头两侧用力, 易发成j[t☒]和z[tz]中间的音, 类似于舌面中音[c]。
(4) 发x音时, 舌面用力不够, 造成舌面与上腭空隙过大, 易发成x[☒]和s[s]中间的音。
(5) 发c、ch、q三个音时送气不够明显。
(6) 常把r发成非卷舌的半元音[j]或齿龈颤音[r], 发音时大舌颤两下。
2、韵母方面
柬埔寨学生在韵母方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iɑ、ie、uo、uɑ、uo、ou、ü几个音上。
(1) 单元音韵母及复元音韵母韵腹ɑ的开口度不够。如uɑ发音类似于[uo], 但又不完全是[uo]音, 而是开口度比[A]略小的音, 而且嘴唇并不是像[uo]的圆唇状态;iɑ韵母的发音与ie混淆。如jia发成jie。
(2) 初级汉语水平的柬埔寨学生常混淆uo和ou两个音, 如zou发成zuo音。
(3) 在发以o、e、u、ü这些闭元音或半闭元音为韵腹 (无韵尾) 或韵尾的音节时, 韵母最后总是不自觉地张开嘴。即这些音发完以后嘴唇应该是处于紧张的近似闭合或半闭合状态, 但柬埔寨学生发完后会放松并打开嘴唇, 多发一个类似于[a]的音。如zhe发成[[t☒☒ a]。
(4) ü音容易读成i音或[ju]音, 如xue说成xie, nü读成[nju]。
3、声调方面
声调偏误主要集中在一声和三声上。
(1) 一声调不够高平, 常发低平调。
(2) 三声起调后降得不够低就马上升起, 因此容易发成调值为24或25的调, 类似调值为35的中升调。
4、轻声方面
轻声属于声调的变化。柬埔寨学生在学习轻声时常出现的偏误是只读本调, 没有轻声, 也就是本来应该发得又轻又短的音发得比较重, 本调明显。同时在发轻声音时, 容易发成短促的降调。
5、儿化方面
柬埔寨学生在儿化方面的偏误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有些学生该儿化的地方不儿化, 而有的学生为了把汉语说得更标准, 在不该儿化的地方儿化, 如“几点儿钟?”等。
(2) 儿化音中的er应与原音节中的韵母结合并与原声母结合成一个音节, 但柬埔寨学生在发儿化音时, 常发生不结合现象, 即发成两个音节, 如“哪儿”发成[nA ☒r]。
(3) 由于对儿化的发音规律掌握不好, 容易在韵母后面直接卷舌, 造成偏误。如“盖儿”发成[kair], “点儿”直接发成[tiænr], 而不是使[i]、[n]脱落后增加[☒]后儿化。
二、柬埔寨学生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1、柬埔寨语的影响
(1) 同汉语一样, 柬语音节也是由声母、韵母构成, 但没有声调。因此, 声调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 常出现乱发声调、只发一个声调等明显的洋腔洋调现象。
(2) 声母方面, 柬语没有zcs、jqx两组音, 但有较为相似的☒☒☒音, 所以, 柬埔寨学生初学汉语时经常用母语中的这三个音代替汉语中的这两组声母, 出现偏误。此外, 柬语中没有汉语的r音, 但有齿龈颤音 (即大舌颤音) “☒”, 因此容易在发音时颤动舌头。最后, 柬语中没有卷舌音zhchsh, 学习时也容易发生舌头卷度不够的问题。
(3) 韵母方面, 柬埔寨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是ɑ的开口度不够, 原因是用母语中开口度较小的“”音代替。此外柬语在发音时音节后面总要有一个张嘴的动作, 因此该国学生受此影响常常在发完一个汉语音节后不自觉地张开嘴, 例如de、te、ne、le音节常发作☒☒、☒☒、☒☒、☒☒。
2、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影响
汉语非零起点的学生一般都在柬埔寨接受过一定的华文教育, 柬埔寨华校很多, 如端华学校、崇政学校等, 学生和华语老师也很多, 但“在柬埔寨华校的老师多数普通话不够标准, 而且大多没经过专业培训, 学历较低。……柬埔寨大部分华校的教学方法仍沿用中国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注重读写, 忽略听说”[8]。特别是很多华校的老师都是中国南方人或在华校毕业的柬埔寨学生, 华校教育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柬埔寨学生的汉语发音水平。
3、云南方言的影响
目前, 柬埔寨在华留学生大部分集中在云南, 而云南方言中基本没有翘舌音、轻声, 儿化现象也不如普通话那样普遍, 同时儿化音并不像普通话那样与前一个音节形成合音, 而是独立成音节, 受到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 柬埔寨留学生容易形成这些发音的顽固性偏误。
4、汉语教学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多不了解柬语特点, 因此在语音教学中重难点不够突出, 针对性训练不足, 教学和训练的精力在汉语语音中平均分散, 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抓住重难音。此外有些教师没有严格纠音或没有坚持长期严格要求也是造成学生形成偏误的原因。
5、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的字母代表的音有多个读音, 如a、o、e、i, 例如mi、zi、chi中的i写法一样, 但发音不同, 受此影响, 当留学生看见zi/ci/si时仍然会发成舌面元音, 这种发音实际上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尖音。再比如单元音韵母o的国际音标是/o/, 但它在实际的拼音组合关系中却永远都不发本音[9]。此外,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一些省略式也可能误导学生发音, 如iu发成i+u。
三、针对柬埔寨学生的语音教学对策
1、针对容易混淆且难发的三组声母应着重训练, 关键在于发音部位, 所以“学习时可以用图示法, 用放大的舌位图向学生展示说明, 然后用夸张法放慢发音过程”[10]。同时应设计大量的对比性练习。
2、韵母方面, 可以采用与i或u对比的方法学习ü, 同时也可以采用夸张唇形的方法教学。对于开口度不够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夸张的方法。另外, 针对柬埔寨学生发完一个音节自然张开嘴的情况可以采用缓慢发音的办法, 引导学生熟悉汉语与柬语不同的发音特点。对由于《汉语拼音方案》引起的偏误应多提醒学生写法与读音的差别。
3、声调教学可采用手势法、夸张法、点头法等。
4、针对规律性强的轻声、儿化等, 教师一定要讲解规律, 如什么时候轻声, 什么时候儿化, 儿化音的发音规律等。
5、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语音教学及训练的方法如听音模仿法、反馈法、辨音法等[11]。
总之, 纠正错误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训练。而对外汉语教学中, 声母、韵母的强化训练是语音学习的重点[12]。教师应适当了解柬语的发音特点, 针对柬埔寨学生不同的偏误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及对比练习。
学习外语就是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则系统进行重组的过程。……重组过程中, 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 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 (routine) 。通过实践, 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 (automatic) 过程, 成为一种能力 (proficiency) 。在对柬埔寨学生进行语音教学时, 教师应了解该国学生存在的普遍性的偏误及发生偏误的原因, 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柬埔寨学生提高他们标准的汉语语音能力。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音学习至关重要, 柬埔寨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出现的语音偏误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等五方面, 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受柬埔寨语、柬埔寨华文教育、云南当地方言、汉语教学、《汉语拼音方案》五方面的影响,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针对柬埔寨学生不同的偏误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以便提高柬埔寨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水平。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9篇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 语音习得偏误 声调
一、引言
语音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区别语义的重要作用,也是汉语语音最突出的特点,如果声调改变了,音节的意义也往往会随之改变,由它组成的词义也就完全不同了。如“买菜”和“卖菜”,“买”和“卖”的声调不同,意义完全相反。韩国语标准语是没有声调的语言,所以虽然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韩国人在声调习得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目前,针对韩国留学生语音习得情况的研究多为结论性的阐述,用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发音测试的方式对韩国留学生的语音习得状况进行研究,运用声学数据和统计数据对习得状况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以期找出韩国留学生声调习得的特点和偏误规律。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韩国留学生中随机抽取的3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
调查方法:问卷。于2014年5月发放30份,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
调查手段:问卷调查与发音测试相结合。
调查问卷以韩国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状况为重点,设计了19道问题,涉及留学生的姓名、年龄、母语、性别等基本情况和一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发音测试部分包括“声母、单字调、双字调、变调以及句子组声调”五个方面,重点在声调方面。所有的发音材料都注上了汉语拼音,并于正式录音时打乱排列顺序。
三、数据分析
(一)韩国留学生基本情况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性别比例既反映出韩国留学生中男女比例较均衡的状况,又反映出学习语言的学生中,一般女生略占多数的现象。年龄统计显示,来上海学习汉语的韩国留学生大多是青年人,在年龄上趋于年轻化。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平均分布于1~4年之间。
(二)韩国留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统计分析 (见表2)
1.学习环境:Q1显示,韩国留学生大多会选择直接来上海学汉语,占了88.5%。作为韩国的近邻,中国与韩国在地缘、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方面存在广泛联系。韩国留学生来上海留学,生活上没有太大的障碍,所以他们在上海留学也不会感到寂寞。
2.留学动机:从Q2“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来看,“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成为最普遍的选择,分别占到20.7%和58.6%。从学习动机分类来看,“在中国生活”属于融入型动机,“工作”属于工具型动机。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韩国跟中国是近邻,跟中国在商业和贸易上的交往十分密切,很多青年人希望能在中国发展。这成为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另一主要原因。
3.学习难点:从Q4可以看出,61.9%的学生认为“三声”最难学;从Q5可以看出,39.3%的学生认为“说的技能”最难学;从Q8可以看出,37.9%的学生认为“口语”需花费最长时间来学习;从Q12可以看出,76%的学生认为发音最主要的问题是“声调不准”,声调问题是产生“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韩国学生把发音问题列为汉语学习困难的首位。究其原因,韩国学生的母语属于无声调语言,他们通常无法读准汉语二、三、四声,因此,韩国学生在汉语语音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4.学习生活:从Q7可以看到,有37.9%的学生课余时间每天用“2个小时以上”学习汉语,有31.1%的学生课余时间每天用“1~2个小时”,这说明韩国留学生来上海学习汉语,很努力和比较努力的有69%,占大多数,但仍然有6.9%的留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很不努力,这部分学生需要对外汉语教师的特别关注。Q9显示,93.1%的学生保持每周练习口语;Q13显示,86.2%的学生用汉语和中国朋友交流;Q14显示,96.2%的学生以韩语和韩国朋友交流,这是很难避免的;Q15显示,86.2%的学生以汉语和其他国家留学生交流。这意味着汉语已成为韩国留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交流工具。
5.学习方式:从Q10可以看出,有37.1%的学生把“在课下与中国人交流”作为练习汉语口语的最主要方式,有25.9%的学生把“与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用汉语交流”,有11.1%的学生把“通过看电视、上网等方法练习口语”作为练习汉语口语的最主要方式。本来在校就读的学生应该以上课为主,但仍有25.9%的学生“只在口语课上练习口语”,这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对韩国学生的课堂口语教学。
6.学习成果:从Q16可以看出,86.2%的学生表示用汉语与中国朋友交流的时候,对方能听懂他说的话。从Q17可以看出,89.6%的学生表示在与陌生的中国人交流的时候,对方能听懂他说的话。
7.学习习惯:Q19是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有55.2%的学生表示“当别人纠正你的发音时,你的感觉是:虽然不高兴,但也能接受”;有37.9%的学生表示“当别人纠正你的发音时,你的感觉是:很高兴接受”。由此可见,留学生对汉语的实践性练习更重视一些,态度更积极一些。
(三)韩国留学生辅音声母发音偏误分析(见表3)
实验结果表明:韩国留学生在辅音声母中发音偏误最多的是“z、c、s”与“zh、ch、sh”,r与l次之,b、p、f出现的偏误较少。
(四)韩国留学生双音节词声调组合发音偏误分析(见表4)
实验表明:韩国留学生声调组合发音方面在“上声+阳平”组合中发音偏误最多,“去声+上声”发音偏误较多,“去声+阴平”与“阴平+上声”次之,“阴平+阴平”“阴平+去声”“阳平+阴平”“阳平+阳平”与“去声+去声”相对较少,“上声+阴平”出现的偏误最少。
(五)韩国留学生汉语变调方面的发音偏误分析(见表5)
实验结果表明:韩国留学生在变调方面主要在“一”的变调中发音偏误最多,“不”的变调次之,“第三声”的变调较少,“轻声”出现的偏误最少。
(六)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子语流方面的发音偏误分析
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句子语流中所存在的发音偏误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声调的“四声”角度分析,阴平方面主要的句子语流发音偏误是把阴平误为上声的有12例,如:“些(xiē)”读成(xiě);把阴平误读成阳平的有3例,如:“班(bān)”读成(bán)。阳平方面把阳平误读成去声的有6例,如:“便(pián)宜”读成“便(piàn)宜”。上声方面把上声误读成阳平的有6例,如:“表(biǎo)”误读为(biáo);把上声误读为去声的有6例,如:“影(yǐng)”误读为(yìng)。去声方面把去声误读为上声的有12例,如:“域(yù)误读为(yǔ);把去声误读为阴平的有3例,如:“上(shàng)”误读为(shāng)。
2.从声母角度分析,省略了声母有9例,如“gua”误为“wa”;平翘舌不分有24例,如“zai”和“zhai”混淆、“zuo”和“zhuo”不分、“si”和“shi”混读;r与l不分,如:“leng”误读为“reng”;b与f不分,如:“bei”误为“fei”。
3.从韵母角度分析,e与o不分,如:“ke”误为“ko”;省略韵头,如:“kuai”误读为“kai”;添加韵尾,如“ka”误读为“kai”。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了解留学生汉语语音的学习情况,了解韩国文化,了解韩国学生心理及年龄状况,了解韩国学生的学习习惯。综合各种因素,才能有效地分析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出现的偏误,并针对这些偏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娟.浅议对外汉语语音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7).
[2]曹巧玲.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和教学[M].天津:南开大学学
位论文,2005.
[3]刘逆平.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时间与思考——浅谈韩国学生学习
汉语声母的实践及对策[J].2009.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王晖琼.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的发音偏误分析[J].2007.
[6]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
(3).
[7]宋春阳.谈对韩国学生的语言教学——难音及对策[J].南开学报,
1998,(3).
[8]赵金铭.从一些声调语言的声调说道汉语声调[A].第二届国际汉
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9]桂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干扰[J].世界
汉语教学,2000,(1).
[10]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
1995,(2).
[11]张颂.韩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科技信息,
2009,(31).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分析,教学建议
一、背景介绍
语音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 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外国人学习汉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并在有了相当扎实的汉语基础的情况下却最基础的汉语发音有错误, 所以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初始阶段语音基础打不好, 则将来会成为制约其语言进一步提高的桎梏。
二、留学生习得语音难点
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前, 由于自己母语多年的使用, 韩语在语音、 词汇、 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因此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他们会用韩语的音来发汉语的音, 用韩语里面的语言规律理解汉语。
从韩语的发音与中文汉语的发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在韩语中并没有f、j、r、ü、zh、ch、sh的发音。 所以这会成为韩国留学生初学汉语语音时最大的障碍, 这就是受到母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1]。
除了母语语音知识的负迁移外, 目的语的负迁移也是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 随着留学生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的深入,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会慢慢取代母语的负迁移而造成其学习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
三、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顺序是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 现今一般的教学体制则是在初始阶段进行完语音教学后, 对学生的汉语发音便不再重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最根本的地方发现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发音方面的不足。 学习新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在积累过程中只有不断纠正各种偏误, 才能真正学好新语言。 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避免和纠正偏误, 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赵元任先生说:“找出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的难点, 并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 是克服各种干扰提高语音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从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语音教学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级别的语言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初级: (1) 重复纠正法:针对其母语缺少的语音对其进行强调、重复, 加深记忆。如:韩国留学生的f、j、r、ü、zh、ch、sh。 (2) 动作夸大演示法:通过五度标记法的音位走势, 运用夸张的动作强化学生记忆, 在发音时潜意识地运用动作正确地发出标准的汉语声调。 (3) 卡片领读:难点的拼音, 机械性的领读。 (4) 录音跟读: 通过录音使学生对生词有一个标准化的认识也对其发音给出一个正确标准。 (5) 图示:通过舌位图, 使学生明白正确的发音部位。
中高级: (1) 组词强化操练:课前复习, 进行语句的操练。 (2) 难点重复再现:强化学生的记忆, 提升语句的操练。 (3) 强化记忆:通过简单的口诀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与快速。 如:声调:一声直走, 二声抬头, 三声轻转, 四声下去。 轻声:一+轻落二, 二落三、三落四、四落一。 (4) 化难为易, 公式规则:通过教学总结规则, 提炼出来。 如:啊的变音: (1) a、o、e、i、ü变呀; (2) u、ao、ou变哇; (3) n变呐; (4) zi、ci、si变a或za; (5) zhi、chi、shi变a或ra。 “一”的变调: (1) 序号、数字读一声; (2) 一声+一、二、三声读四声; (3) 一声+四声读二声。 不的变调: (1) 四声+一、二、三声读四声 (标原调) 读变调; (2) 四声+四声读二声 (标原调) 。
2.汉语语音的教学策略
(1) 声调的教学策略
通过生词卡片是把汉字和字音写在上面,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一直有直观认知。 我们可以按声调的分类, 把读音相同的几个词作为一组。 连续展示这些相同声调的词语, 使学生在这个声调氛围内感知并成批地记住这些词语的发音和声调。
(2) 韵母的教学策略
韩国留学生在韵母发音上偏误的出现仅次于声调, 下面我们就说下相应的韵母教学策略。
1将单韵母和复韵母一起讲。 单韵母a和复韵母an尽管都含有字母a, 但发音并不相同, 韩国留学生把an[en]念成[an]的音。 因此, 如果在教授单韵母时, 把包含此单韵母的复韵母一起教授, 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感受两者发音的不同, 就有助于避免此类偏误的发生。
2对于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教学, 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之处就在于一个舌位靠前, 一个舌位靠后。
(3) 声母的教学策略
1舌面音j、q、x的教学策略。 图示法是对舌面音j、q、x进行教学的有效方法, 老师可以用幻灯片分别把这三个声母的舌位图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用动作分别展示这三个音的发音过程。 j的发音时, 要先张大嘴, 舌尖抬起来, 顶住下齿背, “保持不动, 抬起舌面, 使舌面前部同硬腭前部贴紧, 然后气流冲开一条窄缝摩擦而出, 声带不振动发出j”。 q是和j相对的送气音, 学生掌握了j、q的发音方法后, 再来学习x。[2]
2舌尖后音zh、ch、sh的教学策略。 手势法同样是学习zh、ch、sh的方法。 左手在上, 右手在下, 两手掌心相对, 上面的左手从指尖到手掌心的部位, 依次代表上齿、齿背、硬腭、软腭, 下边的右手代表舌头, 弯曲右手, 指尖朝上, 贴紧上面左手的手指中部, 代表舌尖靠近硬腭。 同时老师张大嘴, 将舌头上翘, 示范发音。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初始阶段, 也是后面词汇与语法教学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 留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掌握程度, 对以后的汉语学习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颂.韩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11篇
摘 要:本文调查HSK高级欧美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生词的猜测策略,证实背景、语境、汉字这三种猜词策略都在被不同程度的运用并且在词义猜测中有正面的影响。语境在词义猜测中的正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猜测能力假说,同时对二语者在阅读中的词汇习得以及猜词策略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二语习得;阅读策略;词义猜测
近年来,随着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也日益成熟。词汇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课堂上学习词汇的时间、数量有限,需要学习者自主学习来扩大词汇量。
一般认为,阅读是提高词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学习者阅读材料时必然会遇到生词,而且生词密度可能还比较大,即使经过改编,要达到扩大词汇量的效果,材料中也必须含有生词(Carver,1994)。因此,了解学习者的猜词方式以及教授学习者更好的猜词策略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猜词策略的研究,为汉语教学中词汇的习得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
一、文献回顾
在国外,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Koda(1989)的研究发现词汇量与阅读能力有很高的相关。Nassaji(2006)研究了英语学习者词汇深度知识、词语猜测策略和从上下文成功提取词义的关系,发现词汇深度知识比学习者策略对在上下文成功提取词义的作用更大。Laufer(2001)论述了影响二语阅读顺利理解的三大因素:一是二语习得者拥有的词汇量太少;二是不能完全正确理解每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三是二语者能够记住的单词有限。Lawson 和Hogben(1996)研究了上下文如何影响二语词汇学习。
近年来,国内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也日益增加。陈钧和沈萍(2012)发现态度、动机、学习经历、研究领域和班级都影响词汇学习策略,长期学习者和成功学习者的策略使用更多。柯威和董燕萍(2001)发现内容简单易懂的短文相对于内容费解的短文,学生的附带词汇习得水平更高。
与英语词汇习得研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国内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比较少。李雅梅(2005)调查发现泰国学生的策略使用频度总体偏低;二级策略中使用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情景和寻求帮助策略;策略使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先减后增。陈黎(2011)发现认知策略中,元认知策略中的主动学习策略最常用;元认知策略与词汇深度知识的相关最高,而认知策略与之相关不显著。
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以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为第二语言考察学习者在使用语境和构词法线索猜测词义时的情况,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则很少。因此,国内外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词义猜测策略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在江苏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11名HSK等级为5、6级的外国留学生。受试都是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本科生。
本研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为了研究学习者在猜词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笔者基于一些定量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涉及个人资料,包括受试的国籍、性别、汉语学习时间和HSK测试等级。第二部分为两篇文章的阅读及目标词正确释义的选择。笔者将文章中的已知词汇控制在95%以上,以便受试能够在不受到太多生词的干扰下顺利理解文章大意。
三、实验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对受试的访谈总结出三种生词的词义猜测策略,分别为背景策略、语境策略和汉字策略。实验数据显示,背景策略的使用率为25%、正确率为16%;语境策略的使用率为43%、正确率为58%;汉字策略的使用率为32%、正确率为26%。
(一)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是指被试所了解到的与目标词相关的各种知识。背景策略的使用率低于正确率,说明即使有背景知识的参与,猜词也有可能不成功。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影响了受试对背景策略的使用。第一,目标词的难易程度。这里的难易程度体现在目标词出现的场合以及频率。第二,受试的知识水平。受试的知识水平越高,越容易使用背景策略。
(二)语境知识
语境知识即通过寻找上下文线索来确定目标词的正确含义。语境策略的使用率为43%,使用频率较高。由于目标词就处在语境环境中,受试通过阅读上下文便可以理解。语境知识同时也受文章难易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使用了两篇长度一致但类型不同的文章。第一篇的目标词较第二篇难。通过分别计算学生在两篇文章中的正确率,第一篇文章的正确率高于第二篇文章。当阅读材料浅显易懂时,材料本身就能提供丰富的线索;当阅读难度较大时,学习者往往无法挖掘出有用的语境线索,只能依赖其他猜测策略。
(三)汉字知识
汉字知识是指学习者利用对汉字的拆分、对词素、词缀的分析来加强对词语的理解。汉字策略相对较高的成功率显示出了解一个词的词性、正确识别一个单词的词根,有助于成功地猜测出这个词的词义。然而,有些目标词也会起误导作用。受试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汉字的拆分,更需要理解考虑词素、词缀的意义;这个词的性质等词内因素。不同汉字的组合能够得到一样的意思,也有可能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汉字策略对受试的理解词素、正确识别词根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四、结论
在阅读中猜测词义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牵涉到学习者对背景知识、语境线索和汉字知识等策略的运用。从研究结果来看,语境知识的成功率最高,说明受试在阅读文章时应注意使用各种技巧,注重上下文的线索。汉字知识具有较高的成功值,进一步说明学生不仅应该掌握单词的基本意义,还应该掌握单词的多种用法,正确识别出单词的词根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背景知识要求学习者增加阅读量、扩充背景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教授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监控自己猜词过程的意识。教师要适时地采用各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堂行动研究,学习新的语言理论,特别是要倡导基于语篇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语境中的猜词策略,有效地扩展学生词汇的质和量。教师可以适时的将学生带到目的语人群中,让学生增加与目的语的亲近感。
参考文献:
[1]陈钧,沈萍.2012 影响外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因素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5).
[2]陈黎.2011 美国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与分析[N].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3]柯威,董燕萍.2001 上下文在二语词汇直接学习中的效果研究[J].现代外语,2001(4).
[4]李雅梅.2005 泰国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研究[N].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B Laufer, J Hulstijn 2001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1).
[6] K Koda 1989 Effects of L1 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 on L2 phonological cod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1989, 18(2).
[7] MJ Lawson, D Hogben 1996 The vocabulary-learning strategies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1996,46(1).
[8] Nassaji, Hossein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L2 learners lexical inferencing strategy use and succes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6, 90(3).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第12篇
二、测试对象秘鲁短期进修生, 共八人。
三、测试形式朗读成语, 共20组, 每组成语均包含z、c、s/zh、ch、sh为声母的汉字。
四、测试数据
数据一:总体粗略错误记录表。
数据二:关于z、c、s、zh、ch、sh的详细错误记录表。
五、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 我们了解到秘鲁学生的大致偏误情况, 并得出如下结论。
1.舌尖前音的偏误分析
从偏误种类和数量看, z[ts]和c[ts`]的偏误频率要比s[s]高很多, 而且情况更复杂。其原因是s[s]对应到西语中的s[s]时, 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基本一致, 受母语的正迁移影响, 秘鲁学生在习得这个音上问题不大。只有极个别受汉语语音内部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泛化。
但是z[ts]和c[ts`]的偏误就比较复杂, 通过统计我们发生这两个音的偏误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同组内送气与不送气掌握不佳, 特别是在和[-i]结合时, 两者发音混淆情况尤为明显, 如“一字之差”的“字”、“长此以往”和“趁此机会”的“此”。另一方面与zh, ch, sh这组音舌位相混淆, 如学生在发“贼喊捉贼、世界之最、自始至终”三组音时, 都容易将z和zh发音相混。
2.舌尖后音的偏误分析
从偏误统计表我们发现, 从偏误种类、偏误数量、偏误百分比三个角度看zh, ch, sh的发音偏误很明显而且很复杂。这表明这组音是秘鲁学生语音学习中难点之一。据测试, zh的偏误类型主要是语内发音部位偏误, 集中表现在与汉语中z相混淆。ch的偏误主要表现为三种:第一种, 语内发音部位的偏误;第二种, 由于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的语际发音部位偏误;第三种, 送气与不送气对立的偏误。
语内同组之间的偏误表现在:与zh和sh相混淆, 这是属于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掌握不佳;发音部位混淆, 这在zh和ch的发音上尤为明显, 如“一字之差”的“差”、“长此以往”的“长”、“贼喊捉贼”的“捉”和“自始至终”的“至”, 而sh的发音偏误则少很多。
有学生将ch发成q, 这可能是受到母语和英语的双重影响, 加强他们对ch发q的感觉, 虽然ch、q都有送气的特征, 但是舌位是很不一样的。sh的偏误还是体现在语内同组之间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 以及舌位掌握得不够准确。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zh、ch、sh这组音对秘鲁学生而言主要是送气与不送气特征掌握不佳, 其次由于不习惯舌尖后, 塞擦发音方法, 很容易与jqx这组音相混淆。
六、教学建议
1.舌尖前音z、c、s
这组音素的发音和西语中的z, c, s是完全不一样的。z和c在西语中有两种发音:分别是[s」和[}s], 但是在秘鲁[}s]这个音已经被[s]代替。在西班牙南部和几乎整个西语美洲舌位稍向前些, 更接近于汉语s的发音部位。而汉语中s的发音也是[s], 虽然两者国际音标相同, 但是其发音部位还是有所不同。汉语中是上齿背而西语中是上齿龋。但是总体上受母语正迁移, 秘鲁学生在学习这个音素时问题不大, 其偏误率也很低。其中个别偏误是受语内偏误或是紧张而引起的。但是z和c却是秘鲁学生偏误的集中体现, 区别于西语, 这两个音素承载的发音特征有:送气、上齿背、塞擦音。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舌位的把握。
教学中, 我们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学生母语中s[s]这个音素的正迁移, 指导学生学习和操练音z[ts]c[ts`]的发音。从学生最容易掌握且s入手, 并结合舌尖元音-i一起进行。因为舌尖元音-i只和声母Z, C, S组合形成音节。在保持s的嘴型时, 让学生保持舌尖位置不变, 引导学生延长发音时间, 同时声带振动。教师夸张地演示z的发音, 引导学生提高舌尖的紧张度, 发出z, 最后引导学生送气, 发出c。
2.舌尖后音zh、ch、sh
与舌尖前音相同, 可以与只和zh, ch, sh结合的元音-i相结合, 从学生较易掌握的sh入手, 循序渐进地教授。在保持发sh的舌尖位置不变的情况下, 教师夸张地演示ch的发音, 引导学生模仿、发音。在西语中, ch的发音与汉语非常接近, 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西语背景特征强化学生的舌尖紧张度, 然后模仿、发音。在ch的发音基础上, 让学生减少送气特征, 发出zh。
3.加强组间对比
加强z/zh、c/ch、s/sh的对比发音练习。其实就算是对中国人自己而言, 这两组之间的区分也不是很容易, 更何况秘鲁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往往因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语音, 又想让自己发音时更省力, 将舌尖后音发成舌尖前音, 如读成语“贼喊捉贼”和“自始至终”时, “捉”读成“zuo”, 除了“自”其他三个字也读成舌尖前音。这需要在课堂和平时, 不断加强两者对比的听辨、模仿和发音强化练习。
另外, 在语音教学中, 我们不应过多地强调发音理论, 而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技能培养上, 坚持“操练为首, 理论为辅”的原则, 让学生多听, 多练, 多模仿。教师要多鼓励, 同时努力使用多样化的操练形式, 避免枯燥, 引导学生多做语音的认读, 拼音的指辨、改错、听写等方面的练习。
七、结语
当今社会西班牙和汉语作为两门重要语言在国际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语言之间人们的互相交流的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倚仗着对方对自己国家语言学习的好坏。我们在这里对秘鲁学生的分析希望并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而言, 因为秘鲁作为一个说西班牙语的国家, 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我们因此认为可以从中挖掘出一定的、对西语国家汉语学习者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本次测试与分析综合了客观事实与前人学者的意见, 重点针对秘鲁学生在辅音z、c、s、zh、ch、sh发音上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测试及分析的过程中对秘鲁学生的发音偏误有一个大致了解, 知道今后在教秘鲁学生汉语语音时的重点所在, 以及怎样消除他们的疑惑, 等等。
虽然测试得出了一些数据, 也有一定程度的分析结果, 但分析样本局限性较强, 测试结果不够客观, 所得出的结论仍需进一步在实践中调整与完善。总体来说, 语音教学始终要反复地听音、变音, 再由学生反复发音加强刺激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黄玲.秘鲁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张敏娜.西班牙语与汉语语音比较[J].中华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1) .
欧美学生汉语语音问题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