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稳定性范文
内部稳定性范文(精选7篇)
内部稳定性 第1篇
精密时间已经应用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在航空航天、卫星发射及监控、深空通讯、电力传输、导航定位、地质测绘和科学计量等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子商务、异地存取款、数据交换、网上购物、异地订票和股票交易等业务都需要精确的时间计量[1]。
目前不管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计算机,而计算机内部时钟可以方便地提供各种研究和应用所需的时间基准,因此,研究计算机内部时间的稳定性、精度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内部时间
计算机的定时系统由日时钟和实时钟两部分组成。日时钟由定时器支持,构成PC机定时与发声系统的核心器件;实时钟由RT/CMOS RAM芯片(MC146818)支持,用于AT机以上的配置中作为系统的实时时钟[2]。当计算机加电运行时,实时钟初始化日时钟,机内计时由日时钟来完成。
计算机提供的BIOS中断服务程序能够实现程序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衔接,Timer是VB等高级语言所提供的时间函数,Timer时间是基于BIOS中断的一种软时间。Timer时间从每天午夜开始计数,它的长期变化规律实质上代表了计算机内实时钟的长期变化规律,因此本文将它用于研究计算机内部时间的长期稳定性。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2.1时间比对平台设计
时间比对平台由硬件系统和软件平台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1)GPS OEM板,用以提供GPS秒脉冲及与其对应的UTC时间;(2)计算机,用以提供timer时间,记录时间信息,处理数据;(3)GPS天线,用以接收GPS信号。
时间比对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计算机提供的timer时间与GPS提供的精确UTC时间进行比对,从而求定各时段计算机内部时间的钟差钟速,为拟合计算机内部时钟的长期变化提供数据基础。如图2所示,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2.2提取时间比对数据
GPS卫星信号被GPS天线接收后,沿信号线传输至GPS OEM板,GPS OEM板从导航电文中获取时间信息,并对卫星信号进行处理获得导航解,最后得到秒脉冲发播瞬间的UTC时间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串行接口,传递给时间比对软件[3]。利用计算机串行接口获得GPS OEM板的信号后,通过时间比对软件就可以提取出其中的UTC时间。同时,使用VB语言中的timer函数访问BIOS的可编程接口就可以提取出计算机内部的timer时间。
2.3数据处理及钟差钟速的求解
在GPS秒脉冲到达的同时,通过程序提取出 timer时间ti,然后将它与秒脉冲到达时刻的UTC时间Ti进行比对并记录。假定在同一时段(大约5分钟)内的钟差钟速为一定值,按照最小二乘原理,列出误差方程[4]。
式中,系数阵
,自由向量
经解算后得到:
式中,x1、x2分别为钟差、钟速。
将90天共175个时段的实验数据预处理后,得到钟差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3计算机时间长期变化的拟合分析
将90天共175个时段的钟差数据剔除6个粗差后,然后分别采用一至八阶多项式、傅里叶级数及正弦函数和模型对钟差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分析,并构造拟合残差统计量:残差绝对值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残差的中误差,用于表达拟合的精度。
3.1利用多项式模型拟合分析
多项式模型可用下式描述:
T-t=a0+a1(t-t0)+a2(t-t0)2++an(t-t0)n (3)
式中,多项式的项数为n+1,阶数为n。项数给定需要拟合的系数个数,阶数给定预测变量的最高幂次[5]。
设对应于累计时间ti的钟差为xi,则可列误差方程如下:
xi + vi = a0 + a1 Δ ti + a2 Δ ti2 + + anΔ tin (4)
式中,Δti=ti-t0。
设
(5)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设权阵P为单位阵,组成法方程并求解,得:
得到多项式模型的参数后,就可以用于拟合分析钟差长期变化规律。各阶多项式模型拟合残差的统计量如表1所示。
将表1内容绘制成更加直观的曲线图如图4所示。
多项式模型拟合残差绝对值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残差中误差三者随拟合阶次的变化规律相近,在四阶前下降趋势比较剧烈,从四阶以后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其最高拟合精度为0.335秒。
3.2利用傅里叶级数模型拟合分析
傅里叶级数是用于描述周期信号的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之和,可以用三角或指数形式表示,其三角形式为:
式中,a0表示信号的直流(DC)偏移,与i=0的余弦项有关,w为信号的基本周期,n为级数的项数[5]。各阶傅里叶级数拟合残差的统计量如表2所示。
将表2内容绘制成更加直观的曲线如图5所示 。
拟合结果表明,一、二、三阶傅里叶级数拟合的残差带有很明显的周期性,而四阶到八阶傅里叶级数拟合的残差比较均匀,基本上呈随机分布,说明该钟差的变化含有四个周期。傅里叶级数模型的拟合精度随拟合阶次的变化规律与多项式模型相似,但精度稍高于多项式模型,其最高拟合精度为0.292秒。
3.3利用正弦和函数模型拟合分析
正弦和函数模型一般用于拟合周期信号,它的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a为振幅,b为频率,c为每个正弦波的初相,n为级数的项数[5]。由表达式可以看出,正弦和函数与傅里叶级数类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正弦和函数包含相位常数项,而不包含余弦项和直流(DC)偏移项。各阶正弦和函数拟合残差的统计量如表3所示。
将表3内容绘制成更加直观的曲线如图6所示。
正弦和函数模型拟合残差绝对值的最大值在四阶到八阶间呈波浪形起伏变化,而残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和拟合中误差与傅里叶级数模型相近,拟合精度都高于多项式模型,其最高拟合精度为0.289秒。
4三种拟合方法的比对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三种模型对计算机内部时间长期变化规律拟合的精度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傅里叶级数模型与正弦和函数模型的拟合精度都高于多项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的是七阶正弦和函数模型,其拟合残差中误差为0.289秒。
5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内部时间的长期变化主要呈线性变化趋势,同时又含有周期性的影响,所以由三角函数所组成的傅里叶级数与正弦和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都优于多项式模型。经过90天的实验累积,计算机timer时间的钟差达到22.438 秒,稳定度为2.88610-6。利用七阶正弦和函数模型拟合的精度为0.289秒,将稳定度提高到3.71710-8,提高了约两个数量级,不仅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能方便地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精度的长期时间基准。
摘要:介绍了计算机内部时间的原理;设计了利用GPS提供的高精度UTC时间求取计算机内部时间钟差钟速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连续90天的实验,积累了175个时段的实验数据;分别利用多项式模型、傅里叶级数模型以及正弦和函数模型,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了钟差长期变化的拟合分析。分析表明:计算机内部时间的长期变化规律主要呈线性变化趋势,同时又含有周期性的影响;拟合精度最高的是七阶正弦和函数模型,其拟合残差中误差为0.289秒。
关键词:时间比对,钟差,模型,拟合,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卫星导航系统中高精度时间同步算法研究[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2008.
[2]张超,郑勇,等.提取计算机内部高精度时间用于同步测量[J].测绘学院学报,2003,20(2):1-2.
[3]张超,王若璞,骆亚波.天文测量学[M].郑州: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2007:42-58.
[4]隋立芬,宋力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53-59.
内部稳定性 第2篇
谷祖义
近来,笔者围绕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全段14个车间领导、50余个班组长及部分职工询问座谈以及现场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目前全段干部职工队伍和谐稳定,工作积极向上,各项措施、应急预案基本得到落实,初步形成了平安稳定和谐的局面,为安全供水电营造了良好氛围。
1.领导重视,亲自推动。从段党政领导到车间主任书记均做到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反复强调综治维稳的重要性,要求各级组织、干部和职工: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确保各项要求高标准落到实处;必须找准我段在和谐稳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确保取得实效;必须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同时还做到面对面地向一线干部职工讲清楚维护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清楚我段维护稳定的重点工作、讲清楚每一名干部职工在维护稳定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而为我段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各车间领导也做到了大会讲、小会谈,抓经查、经常抓,并与安全、经营同布臵、同检查、同考核,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控制在基层,有效地推动了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
2.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坚持做到,“党委领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一是加
-1- 强组织建设,结合人员变化,及时调整明确段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及各科室、部门的综治责任人。同时还重申各车间党政正职为综治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一名副职主抓综治维稳工作。各车间相应调整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小组,明确专兼职管理人员,各班组明确综治联络员。同时还重新调整健全了内部治保、民调、帮教队伍,形成群防群治网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综治工作制度、措施及考核办法等进行整合、完善,明确十项工作制度,使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责任更明确。三是界定责任。为使综治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使各级管理人员切实担负起“保平安、保稳定”的政治责任,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和有关岗位的综治职责,进行重新界定,明标立项,责任到人,细化统一管理模式,形成三级管理体系。对石太客专等新成立的车间,本着快半拍、高一格、好一挡的新要求,统一制定安保维稳各项措施、办法及标准,做到规范管理,制度上墙。有效地推动了综治维稳的基础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将综治工作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综合治理考核办法”,与各车间、部门的负责人签订“综治、消防安全责任书”,发生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兑现责任书内容加倍奖励,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做好综治维稳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今年以来,各车间、部门的党政负责人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包保,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 3.把握重点,卡控关键。结合我段不断增加管理线路,特别是接管石太客专后给治安稳定带来新的任务,坚持做到把抓好石太客专和关键处所管理作为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巩固好思想防线,教育好重点人、把握好重点环节、把控好重点区段的安全稳定,强化内部治安防控。
针对石太客专人员新、设备新、环境新的“三新”特点,一是抓教育,综治办成员每周深入一个班组,面对面地向当班职工宣讲防范维稳相关知识,提高干部职工防范维稳意识。二是抓检查,对各重点处所的安保设施、当班人员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新安装的防盗报警装臵反复进行检查、试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或通知施工方,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和设备良好运行。三是抓信息,主动联系石公安处国保支队共同对各要害部位实地了解摸底,掌握当地治安稳定的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同时对各变电所、配电室、给水所等要害部位坚持每月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治安隐患。
在信访稳定工作中,段领导坚持做到亲自接访,专题研究,及时答复处理,有效地稳定和减少了上访人员。
为做好重点时段的治安防范,还注意加强节假日和非常时期的安全保卫工作,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治安稳定检查,保卫干部昼夜值班,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查岗力度,督促各部门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和维稳工作,确保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4.整合文化,促进和谐
-3- 一是用理念聚合力。把培育和提炼企业理念作为综治维稳的突破口,发动职工,反复研究、提炼,确定了具有全段特色的企业理念体系,即:“敬业、务实、创新、求效”的企业精神;“同心供水电,平安奔小康”的共同愿景;“用心做事,实干严管,细节致胜,持之以恒”的企业作风。并把企业理念纳入职工的学习培训,专人进行系统讲解。
二是用关怀凝人心。把维护稳定与解决职工生活紧密结合,尽最大力量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办好事实事,使职工群众能够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上来,投入到稳定和谐中去。
三是用环境活氛围。重视职工工作环境的改善优化,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美化优化沿线班组,营造“整洁规范、美观优雅、设施先进、心情舒畅”的工作场所。使职工从迈入班组大门起,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意识上自觉进入工作状态,行为上自我进行约束,在环境的影响下感受到稳定和谐的氛围。
由于段领导高度重视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全段和谐稳定,并坚持做到分工明确,措施完善,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取得了较好成绩。今年以来,未发生治安事件、治安灾害性事故,保证了安全生产,保持了安定有序的局面和职工队伍的稳定,为安全供水电,平安保畅通做出了贡献。
存在的问题
-4- 1.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班组及职工对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认识不到位,认为一个时期以来比较稳定平安,设备运行良好,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对综治维稳工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停留在一般的推推动动上。
2.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在当前形势下对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提出的新要求,全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相关法律、法规,职工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等还应在全段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形成共识。
3.基础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一些规章制度、办法、全方位的治安、防火应急预案等基础资料还应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并应随着车间内部管理结构的变化而调整。
4.重点防控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由于管辖范围的不断增大,特别是接管石太客专后对全段要害处所、重点人了解掌控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防控措施还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5.检查考核有待于进一步严格。日常管理考核缺乏高标准,严要求,特别在自查过程中,有标准执行不严,奖惩力度不大,隐患整改不及时的表现,异地班组,远离车间的班组制度落实上未能坚持经常化、制度化。
6.个别岗位、处所职工条件艰苦,责任大,收入待遇横向比带来心里不平衡,思想比较活跃。
应采取的措施:
1.抓学习教育,统一职工思想
-5- 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路局党委、路局有关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的新指示、新要求,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忧患意识。通过每周生产例会,月度工作例会等各种机会和场所,大力宣讲维护稳定,确保和谐平安的重要性,用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在学习教育中搞好结合,即:学习有关综治维稳文件与全段安全生产教育相结合,增强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与当前开展的“保平安,促和谐活动”相结合,增强职工遵纪守法意识;与开展的“构建和谐石供,争做文明职工”活动相结合,努力形成“安全有序可控,职工收入稳定,决策科学民主,人际关系融洽,政令快捷畅通”的内部环境。
2.抓隐患排查,减少不稳定因素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卡控好关键岗位、关键部位的治安稳定,要通过加大检查巡视、加大检查考核、加大奖惩力度,确保关键岗位关键部位治安稳定万无一失。继续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查调处工作,坚持每月排查制度,增强对出现和潜在不稳定因素的敏锐性,做到早发现,早化解。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排查出的隐患、苗头和矛盾纠纷制定解决措施,建帐明责,分工到人,责任到人,限期整改。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车间、班组。
3.借助企业文化建设这一载体,凝聚整体合力。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平台,营造和谐稳定氛围。主动参与、主动纳入、主动配合,把综治维稳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借助企业 -6- 文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环境质量,营造宽松舒畅的良好氛围,推动综合治理工作的巩固与发展,努力形成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4.抓提素工程,培养骨干力量
充分利用会议、办班等机会,宣传综治维稳工作,并结合典型案例、就案说法等,提高全员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通过举办专兼职人员培训班,提高骨干人员业务素质,通过抓环境宣传,烘托综治维稳氛围,通过专业知识宣讲,掌握综治维稳知识和技能。同时制定激励措施,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做好综治维稳的工作热情,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定期学习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全段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取胜,确保一方平安。
办公室谷祖义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日
内部控制质量决定性因素研究 第3篇
一系列重大会计造假丑闻使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受到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与关注。美国于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斯克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它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并聘请外界注册会计师提供独立审计意见,促使公司改善内部控制质量并向投资者传递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我国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均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规范文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从内部控制质量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角度考虑,高内部控制质量能提高应计质量(Jeffrey T. Doyle.etc,2007;Ashbaugh -Skaife.etc,2008;董望等,2011),增强条件稳健性(Beng Wee Goh.etc,2010),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方红星等,2011;叶建芳等,2012;范经华等,2013),影响公司的权益成本(Beneish.etc,2008;Ashbaugh- Skaife.etc,2009),减少内部交易(Hollis A.Skaife.etc,2013)等,因此建设高质量内部控制意义重大,因此建设高质量内部控制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从多种不同角度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主要研究角度是公司治理、公司特征。程晓陵等(2008)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所有层、治理层、管理层三个层面的制度安排进行实证,发现股东大会出席率、管理层诚信价值观和风险偏好、董事会与监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相关。吴益兵等(2009)从股权结构的三个角度探究其对内控质量的影响,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和机构投资者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张先志等(2010)从国有控股和股权集中度两个角度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高,内部控制质量低。王芸等(2011)发现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经营复杂性高、被ST、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高,而公司规模、独立董事会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负相关。刘启亮等(2012)利用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计算的内控指数作为内控质量衡量指标,发现相对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内控质量相对较差,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或者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越低,内控质量越高。林野萌等(2013)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的健全程度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而较差的收益质量、变现速度、兼并重组及事务所更换的公司内部控制更容易出现缺陷。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公司经营特点、治理等角度研究内控质量影响因素。最直接的证据是2005年Jayanthi Krishnan提出来的,将企业变更审计师时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作为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研究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内控质量的相关关系,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高和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人才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高。Weili Ge and Sarah E. McVay(2005)发现会计控制资源投入的不充分与薄弱的内部控制相关,并且经营复杂性高(分部数量、是否存在国外销售)、公司规模小、盈利性低的公司更可能存在内控缺陷。Jeffrey Doyle.etc(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规模小、上市时间短、财务困难、营业复杂性高、成长快和经历过并购重组的公司更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Zhang.etc(2007)以208家披露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审计委员会质量、审计师独立性与内控缺陷的关系,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越缺乏,独立性越差,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越高,且审计师变化的公司更可能存在内控缺陷。Hollis Ashbaugh-Skaife.etc(2006)发现经营复杂性更高、最近组织结构存在调整、会计风险更高、投入内控建设的资源更少,审计师辞职比例更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同时这类公司以前更多地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处分,更频繁进行财务重述,聘请较大会计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更集中。Beng wee goh(2010)检验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质量是否与公司内控重大实质性缺陷修复的及时性相关,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规模较大、其拥有更多的非会计财务知识人才、董事会独立性更强的公司更有可能及时性地修复实质性缺陷。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研究内控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公司治理、公司特征等角度来考察。此外对内部控制的衡量方式存在差异,国外文献对内控控制的衡量主要基于公司披露的内控控制缺陷,国内文献则主要根据是否披露内控控制评价信息或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内控质量。在中国内控体系建设相对不完善的背景下,国外的衡量方法并不适应我国,而第二种方法则会出现衡量的片面性问题。
三、内部控制影响因素
文章将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二方面:公司特征和治理特征。分为这二类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特征是从投入资源和内部控制维持更新角度影响内控质量,而公司治理解决代理问题的制度安排,实施效果会广泛影响内部控制的各要素,如内部控制环境和对控制的监督等,从而影响内控控制质量。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公司规模
内部控制建设和后期的完善维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规模大的公司拥有更多专业人才和财物去建设以及维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此外,规模大的公司可以从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控质量中享受规模效益,更有动力去配置资源建设内部控制,而小规模公司会因为高昂的内部控制建设成本而放弃对内控的建设。然而规模大的公司组织和业务复杂程度高,会模糊公司规模和内控质量的相关关系,后文将经营复杂程度也作为内控质量的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学者对于公司规模和内控质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Weili Ge.etc (2005),Jeffrey Doyle.etc(2007), Ashbaugh – Skaife.etc(2006),Gong.etc(2010),王芸等(2011)认为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
2、上市时间
内部控制的前期建设和后期的维持需要时间的投入。上市时间越长,内部控制受到内部人员、外部投资者、监管机构的审查时间越长,公司内部控制暴露的低质量问题越多,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完善。Jeffrey Doyle.etc(2007)认为公司上市年限越长,更能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系统出现的缺陷问题,其实证结果也证明了上市时间短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3、财务状况
内部控制所需投入的财务资源和管理资源是企业内控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内控建设所需资源的投入会给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王芸(2011)认为盈利能力低或者出现亏损的公司会聚焦如何扭亏为盈、降低退市风险,故倾向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现象。先前学者对财务状况和内控质量的关系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一致。Weili Ge.etc(2005),Ashbaugh-Skaife.etc(2006),JeffreyDoyle.etc(2007),Gong.etc(2010),王芸等(2011),田勇(2011)直接研究发现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高。
4、企业成长性
企业的快速成长性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内部控制的平衡,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能长时间滞后于企业的成长速度。新的人员安排、流程改进和技术更新往往不能与企业的成长速度相匹配,出现内部控制质量低下的可能性较高。Jeffrey Doyle.etc(2007),Gong.etc(2010),刘启亮等(2012)发现公司的成长性越快,内部控制质量越差。
5、经营复杂性及风险
经营复杂的企业,通常涉及更多样的业务部门,更多元的行业与更广泛产品销售地区,对建设完善内控体系的需求更大,故预期营业复杂性是内控缺陷的一个驱动因素。对于国际化经营企业,还面临国内外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有效性。相关的研究也发现一致的结论。Hollis Ashbaugh-Skaife.etc(2006)、Jeffrey Doyle.etc(2007)发现营业复杂性高的企业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本文用经营分部数和是否有国外销售计量经营复杂性,同时用股票月收益波动性来计量企业风险。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控制是与公司治理存在密切的关系,是范围包含于公司治理。本文从董事会质量、股权结构、组织结构变动、外部审计这几方面公司治理特征来研究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关系。
1、董事会质量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董事会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理效应,具体表现为董事会在提高公司决策效率(谢志华等,2011)、防止企业财务舞弊(杨清香等,2009)、提高公司绩效(刘玉敏,2006)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明确规定董事会的构成和职责、独立董事制度和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十二条明确指出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因此,从理论上讲,有效的董事会能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学者针对董事会与内部控制的研究结论相对一致。程晓陵等(2008),Beng wee goh(2010),林野萌等(2013)发现董事会特征与内控质量相关。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低,故可以用财务舞弊来代替内控质量高低。Beasley(1996)发现公司董事会独立性更强,发生财务欺诈的可能性更低。杨清香(2009)系统考察董事会特征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发现保持适当的董事会规模可以抑制财务舞弊,董事会会议频度对财务舞弊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加强。
2、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起源于英美法系的一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也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一项很重要的制度安排。安然事件促进成立SOX法案,并强调建立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其建立的初衷是在董事会中建立一支独立的财务治理力量,强化外审的独立性,增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相应的在中国,上市公司也引入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在《治理准则》中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为提议聘请或更换审计机构,监督内部审计制度设计与实施,沟通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审核财务信息与披露,审查公司内部控制。此后,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监督其有效实施。在SOX法案中,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监督管理层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从一系列文件中,我们可以预期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具体的影响路径主要是审计委员会监督内控设计实施,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与抑制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3、企业股权结构
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治理结构相对不完善,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交叉重叠、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个人,造成内部控制建设和维护的责任集于管理者一身,加上缺乏实质有效的监控,管理者很有可能出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现象。其次,国有企业受政府干预程度高且承担多重社会目标,管理者的晋升、薪酬与业绩的敏感度低,使建立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低。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有控股的监管部门更加关注国有企业对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遵循,会更加关注内部控制建设。
股权集中度是股权结构另一个方面。我国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由于缺少对大股东的制衡,其可以利用公司的控制权进行“隧道行为”以损害其他股东为代价,掠夺公司的资源,使得内部控制只是形式上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学者对此话题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吴益兵等(2009)发现国有控股股东性质与内控质量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内控质量负相关。张先志等(2010)发现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低,呈现负相关。
4、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并购面临多项整合,如需要在文化、人力资源、资源和业务、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这些整合通常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巨大变化。其次,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被并购公司员工心理,如果处理不佳,会造成大量关键人才流失、出现无效行为的现象。重组往往伴随着部门的缩减、有经验的员工流失,会由于与人事有关的的职责分离、员工安置和监管等问题导致内部控制出现差错。Hollis AshbaughSkaife.etc(2006),ffrey Doyle.etc(2007),Gng.etc(2010)发现期间经历过重组并购的公司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5、外部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是企业关键外部审计主体,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及未来财务发展状况做出科学评价。然而,随着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财务舞弊新手段,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更大。审计风险的存在导致会计事务所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增大,包括预期诉讼损失和名誉受损损失等。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要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充分识别和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当评价企业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时,注册会计师会认定该公司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从而增加实质性程序,增加审计资源的投入。相对于普通会计事务所,四大会计事务所拥有更多资源投入大量的培训教育,来提升审计师执业能力,更能发现内控控制缺陷,同时基于对降低预期诉讼风险和提高事务所名誉的考虑,也更有动力发现和披露内控控制存在的问题,并监督公司披露及修正内控缺陷。
四、结束语
本文从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二个角度阐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建设内部控制起到参考作用。
摘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对保证财务表报可靠性并向投资者传递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意义重大。本文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文献进行评述,并归纳总结内部控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内部控制,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程晓陵.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53-59
[2]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7
[3]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7
内部稳定性 第4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怎样才算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
建设和谐社会,对我们做好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油田正在进行企业层面上,以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为重点的国有资产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重组,内部工资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住房制度等项改革进一步深入,“两压三减”的工作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任务异常艰巨,“四大改革举措”与单位利益、职工群众利益的调整更加直接相关,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深层次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改革的难度将更大。各种矛盾隐患正处在一个凸现期。公司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人数多,职工队伍高度分散,稳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尤其是公司职工群众居住分散、施工队伍分散,当前交通四通八达,信息联络十分方便,周围环境、关系更加复杂,造成了社情、民情和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更加难以把握。如何把控制当前不稳定、不合谐、不理顺的因素,把公司加快发展的局面进一步保持下来,把存在的矛盾隐患排查出来,把职工群众的情绪进一步理顺开来,是公司长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前,公司和谐稳定的整体形势是好的。2004年被**管理局评为“平安油田建设先进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信访法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完成的《建体制、立机制,用重策根除邪教》的研究课题,在2004年10月的全国反邪教协会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荣获管理局征文一等奖。上级组织的肯定和工作成绩的取得,靠得是全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和稳定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靠得是公司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支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油田和公司维护稳定工作还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
1、“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仍时有存在。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工作,目前我们已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形势正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在“处法”工作上,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法轮功”邪教组织不甘心失败,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法轮功”在国内的地下组织活动仍十分猖獗,反动宣传活动仍然十分嚣张,转化与反转化的斗争十分激烈,“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各种捣乱破坏活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其他邪教相互勾结,一些非法活动、非法书籍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2、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增多,处置难度增大。随着油田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引发了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直接表现就是近年来油田各种群体性事件增多,参与人数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呈现出起因复杂、行为激烈、危害加重、处理难度加大等特点,若处置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3、职工群众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差异化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因此统一职工思想群众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了。新旧体制交替,建立起的新体制使长期积累下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显露出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来,职工群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思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保持队伍稳定的难度加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更易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成部分人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较大落差,心理失衡,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经济转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社会不正之风、党内腐败现象等成为了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同时给职工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也为稳定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目前影响稳定的问题还很多,公司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局出发,未雨绸缪,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努力做好全年的维护稳定工作,二、当前维护稳定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目标
稳定是一个内容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它是一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伴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在经济关系上,必然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在政治关系上,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开始形成不同的政治阶层,政治要求更为多样;在思想价值关系上,各种文化类型和信仰都有其信奉者,社会信仰日趋多样化,价值冲突更趋激烈。在诸多利益冲突中,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集中在经济利益关系上,经济利益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性矛盾和主导性矛盾。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矛盾纠纷有四个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强。一些群体性事件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组织程度越来越高。三是矛盾的危害性增加。出现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跨区域串联上访的现象,甚至出现聚众围堵冲击国家机关、堵塞交通等违法行为。四是矛盾的解决难度加大。总体上属于改革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往往与历史遗留问题相交织,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政府、企业、职工群众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复杂,处理棘手。
为此,各级党组织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掌握稳定工作基本规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担负其“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职责。做好今年的稳定工作,构建和谐稳定的氛围环境,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认真分析当前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既扎扎实实,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通过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达到“五有”、“五不”的目标,“五有”就是:稳定工作制度建设要有新进展,综治“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要有新加强,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力度要有新突破,信息沟通渠道要有新加强,公司内部环境要有新改善。“五不”就是:确保全公司不发生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不发生影响恶劣的治安灾害事故,不发生影响恶劣的越级、去省进京的上访事件,不发生影响恶劣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
三、对公司各级组织做好稳定工作的基本要求
公司党委和公司对稳定工作的基本要求,概括是“营造一个和谐,坚持六个到位”。
(一)凝聚合力,进一步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和谐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营造“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团结稳定、环境优美、文化育人”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形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要优化环境,改善办公条件、改造一线宿舍房、绿化工作场所、亮化净化工作环境,给职工群众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要工作舒心,大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干部与群众之间要互相关爱支持,同事之间要团结互助。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不积怨,不猜疑,不损人,让每个职工都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舒心工作,大胆创造,实现价值。要文化育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引导职工、凝聚职工、鼓舞职工,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强职工队伍的团结力、向心力,形成上下一致、团结拼搏、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坚持“六个到位”,牢牢掌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领导职责到位。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实行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成立各级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职责,明确责任。领导成员必须落实“一岗双责”。要完善和实施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稳定工作预防预警机制、稳定信息报送制度、敏感日敏感时期特别管理规定等,加强对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靠制度增强稳定工作的规范性。
二是责任承包到位。继续坚持实行稳定工作层层承包的责任机制,建立稳定工作联系点。公司党政领导按党风责任区的划分,要定期深入三(科)级单位和基层单位摸情况、做工作。公司三(科)级单位及机关科(室)要定期深入到各自承包的基层单位、小队(班组)和职工家庭,认真细致地做好稳定工作。要通过采取“一帮一”、“二帮一”和“多帮一”的措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处理在基层。
三是宣传教育到位。深入扎实地开展了集中形势任务教育和职工思想教育,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形成“公司、三(科)级单位、基层小队(班组)”的三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级教育网络体系。定期将油田的有关政策、要求和会议精神,以及信访工作有关知识、政策问答等,及时编发成形势任务教育材料或刊登在公司自办刊物《录井导刊》、《地质录井之窗》上,下发到基层小队班组和各层面人员手中,使职工、家属及各层面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油田的有关精神。
四是信息联络到位。加强值班工作,在特殊时期,各级有关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稳定工作信息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每个敏感时期,要排出值班大表,领导干部要带头值班,24小时手机开通。在特殊时期,公司各级要实行零汇报制度,各单位(部门)每天下午向公司党委办公室进行电话汇报或书面汇报,全面掌握稳定工作动态,发现不良苗头和倾向,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信息,确保稳定工作的主动性。
五是关心帮助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调查研究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及时了解掌握职工和家属队伍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走访慰问的同时,给他们讲解油田和公司的形势,以朴素的道理、通俗的事例让职工和家属理解和支持油田、公司的改革。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定期走访慰问,节日期间给予救济补助和发放节日物资等,让各层面人员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感受到组织的关爱。
六是排查落实到位。坚持定期组织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公司各级组织要逐个研究,逐个采取对策,逐个解决处理,将不稳定因素解决在了本单位。根据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建立完善了稳定工作排查大表,准确登记家属、协解人员、待业子女、内退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每次排查必须做到,对排查对象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子女就业、家庭收入、身体状况、思想动态、再就业情况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底数清、情况明,以便有的放矢地做工作。
公司各级党组织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稳定问题,既不能畏首畏尾,影响改革进程,更不能摆脱责任,放任自流;既不能惊慌失措,更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做到政治上要坚定,思想上要沉着,工作上要耐心,方法上要细致,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依靠组织解决问题的原则,坚持“操作有情”的原则,坚持依法上访、依法接访的原则,坚持各级组织都是大局稳定“防护墙”的原则,逐级负责,妥善有序地认真加以解决,力争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要坚持把稳定工作的重点放在非在职职工等特殊群体上,把稳定工作的焦点放在改革政策的利益权衡上,把稳定的热点放在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上。要努力做到“未动先知、有动必知、反应迅速、处置有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才能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完成今年的生产经营任务。
内部稳定性 第5篇
关键词:薪酬管理,激励机制,增长机制,企业发展
1 当前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1. 1 薪酬增长制度制定的不够合理
在实际的员工工资增长的实践中, 现阶段的工资增长速度出现了以下两个趋势: 第一, 员工总工资增长速度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水平, 第二, 员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以上情况的出现, 会导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 制约企业员工生活水平的提升。现阶段的两个低于收入增长分配制度, 使得员工的工资增长低于人均GDP的增长, 也就制约了员工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 制约企业员工工作效能的提升。由于薪酬增长制度的制定没有综合分析业绩、能力以及技能等方面, 从而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得过且过, 薪酬增长的效能大大降低,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 制约企业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企业的薪酬增长速度不够合理的现象, 导致企业的经济增长与员工收入增长的速度差距拉大, 使得企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日益明显, 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1. 2 薪酬分配制度制定的不够完善
现阶段的主要分配形式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根据这样的分配制度, 虽然很好的解决了平均主义存在的缺陷, 但是对于企业员工共享企业收益的需求无法满足。一方面, 企业员工增加工资的界定标准是以企业成本来评定的, 员工增加工资的标准和合理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确定。员工被给予的工资也只是其劳动力应有的报酬。员工无法提升主人翁地位, 不能从企业收益上寻找增资依据。另一方面, 企业员工缺乏有效的增资途径。劳动者只有通过工资的形式得到回报, 无法参与到企业直接利益的分配当中, 所以要缩小劳动者与企业家和技术管理者在年薪、期权、技术股等分配增资途径之间的差距, 就需要改变现阶段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1. 3 薪酬激励机制制定的不够合理
现阶段的企业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 其薪酬激励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所以导致企业缺乏生命和活力。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能够挖掘人才潜力, 提高人才奋斗热情, 激发潜能, 并能够促进人才不断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而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有平均化的趋势。存在问题表现在: 激励盲目现象严重; 存在小恩小惠事件; 大锅饭现象严重; 短期激励问题的存在。由于激励机制制定的不够合理, 使得这些大型企业内部大部分员工缺乏工作奋斗的激情,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 缺乏创新和激情, 也就使得企业缺乏活力, 最终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变得更加缓慢。
2 改善薪酬管理制度, 促进和谐的措施
2. 1 建立薪酬增长机制, 促进稳定持续发展
建立薪酬增长机制, 需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现状相联系, 促进企业稳定持续有效的发展。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现状, 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两符合”方式, 也就是员工总工资的增长应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相符合, 员工平均工资应该与劳动率增长速度相符合。建立薪酬增长机制, 能够满足以下需求: 第一,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在发展的过程中, 关注民生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 实现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和方式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适应, 有效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第二, 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 企业的发展竞争最终会归结到人才的竞争, 所以应该用薪酬来激励人才, 用感情、事业、文化来留住人才, 让人才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主体, 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努力奋斗。第三,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企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建立有效的薪酬增长机制。经营理念一般体现在每个薪酬管理的每个过程和细节当中, 所以应该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 更好地引进人才, 发挥人才的作用, 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让员工能够主动创造、积极探索, 成为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2 改善薪酬分配制度, 培养员工主体意识
企业的薪酬分配应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有关, 根据职责、能力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薪酬分配制度。结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市场上的科学用工、科学分配制度, 变换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为劳动股权, 积极调动员工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 促进企业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构建劳动股权模式。可以设想, 企业员工在为企业做贡献的时候, 也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可以让员工的劳动资本化, 员工获得劳动股权, 将其视作为企业股东。变换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为劳动股权制度, 从而在员工获得企业的资金报酬时, 也能够根据劳动股权获得相关的生产要素的义务和权利。第二, 确定劳动股权的含义。劳动股权的意义就是按照生产要求来确定收益分配, 劳动是生产要素的基本, 在经过资本化解释后, 结合效率与公平原则进行劳动股权的分配, 利用股权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 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利润分配中去。第三, 劳动股权运行的方式。在实施劳动股权的分配方式之后, 员工由简单的服务者变成了劳动股权的持有人。所以, 经过劳动的付出和努力, 与其他人一起享有着权利以及义务, 从而使员工的利益和尊严得到有效保障。在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对立时, 劳动股权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方式使得员工提升了工作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 从而共同为企业创造效益。
2. 3 实践薪酬激励机制, 强化员工的归属感
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是增强企业员工归属感的关键举措。要保持企业的生命和活力, 就需要建立长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不断挖掘员工内在潜力, 促进员工持续提升和不断加强。建立企业长效激励机制, 需要从四个坚持入手: 第一,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建立完善而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 让员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励, 让员工坚信公平的信念, 激发员工内心动力。第二, 坚持区别化手段。展开深入调查, 将人才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操作人才,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人群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 坚持绩效考核。避免大锅饭形式, 促进竞争下的稳定和谐。第四, 坚持长效机制。比如, 财产保险制度、薪酬增长制度、期权激励制度等都是长效激励机制的有效尝试。
3 结 论
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薪酬管理制度, 强化企业薪酬管理建设, 是促进企业内部稳定和谐、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也是激励员工快速进步, 为企业不断做贡献的关键措施。在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 要合理制定薪酬增长、分配、激励机制, 从薪酬管理制度、增长机制、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积极性, 鼓励员工主动创造和努力提升, 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晓宇.基于企业内部稳定和谐的薪酬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3) .
[2]张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创新探讨[J].财经界, 2014 (3) .
[3]袁妮.试析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J].大陆桥视野, 2014 (2) .
[4]沈静.从国有企业的视角研究薪酬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10 (2) .
内部稳定性 第6篇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现如今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成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可忽略的客观现实。环境不确定不仅会对企业的管理行为造成影响,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决策时面临的重大问题。现代风险导向要求审计师全面考虑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环境不确定性的提升,必然会加剧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那么,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否缓解高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呢?目前该问题尚缺乏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我国2010-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在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下,环境不确定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本文考察了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相互作用的机理,丰富了环境不确定性及审计意见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为全面开展新审计准则所倡导的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经验参考。
二、研究假设
当下企业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企业相关方的不可预期行为均可能影响公司的环境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剧经营信息的不确定,增强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风险。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公司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会潜在地影响财务信息的公允性时,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监督公司的难度,给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甚至舞弊的机会,这使得审计师面临的审计固有风险更大,审计师将做出更为保守的审计决策。也就是说,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更高的公司,审计师更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假设1: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环境不确定性高的企业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那么我们不禁思考,源于审计又服务于审计的高质量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地抑制环境不确定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呢?当公司所处环境不确定性较高,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为公司生成一个良好的应对氛围,使公司的决策更科学合理,使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有效传递,降低信息不对称。使公司更好地评估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各种风险,采取更恰当的应对措施以防范。
假设2: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样本及模型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2010-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PT或ST类公司,金融业上市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异常的样本;(2)剔除销售收入不足五年(包括当年)和各年收入均小于0的公司,剔除年度行业中样本量低于10的行业数据,以确保环境不确定性数值的准确性;(3)剔除变量值最高和最低1%分位数的样本。最终样本数为8389个。本文所使用数据指标来自于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二)检验模型和变量定义
本研究采用以下模型检验有关假设1:
模型(1)中的Opin代表审计意见类型。借鉴陆正飞、王春飞和伍丽娜的做法,当意见类型为非标类审计意见(无保留带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时,赋值为1,否则为0。Eu为环境不确定性指数。本文参考Ghosh and Olsen(2009)、申慧慧等(2012),首先,计算企业过去五年(包括当年)销售收入的变异系数,模型如下:
其中,Sale为销售收入,Year为年度变量,从过去第t-4年至t年度分别取值为1至5。将销售收入(Sale)分别对时间(Year)进行回归,得出的五个残差即为每年的非正常销售收入;由过去五年非正常销售收入的标准差除以收入均值便得出企业过去五年销售收入的变异系数,即当年未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其次,对上述的环境不确定性取行业中位数求出行业环境不确定性;为了消除行业效应,用各公司当年未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除以其行业环境不确定性,即为公司当年的环境不确定性。若假设1成立,则EU的系数显著为正。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的影响,验证假设2,构建Logistic模型(2):
模型(2)中的IC为内部控制质量,参照杨德明和胡婷(2010)的做法,本文选取“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指数越高,代表内部控制质量越好。根据假设2,预期交乘项(EU×IC)系数显著为负。此外,本文还将财务杠杆Lev、工司规模Size、收益变动ΔRoa、是否亏损Loss、工司成长性Growth、上期审计意见Opin_1和事务所声誉Big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检验
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审计意见Opin的均值为0.038,表明近96%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环境不确定性EU的均值为1.749,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0.0589、23.97,表明样本企业存在环境不确定性,企业间环境不确定性差异较大。内部控制质量IC最大值为6.894,最小值仅为0,说明样本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差异较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有待完善。
2. 分样本差异性检验
表2是按照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分组,对环境不确定性EU和内部控制质量IC进行T检验的结果。由此看出,若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其环境不确定性显著较高,说明环境不确定性与非标意见呈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假设1。与之相较,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更高,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几率更大。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是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的全样本回归结果。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不确定性EU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符合假设1。
控制变量结果如下:上期审计意见Opin_1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期审计意见会对审计师产生瞄定影响;企业规模Size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大企业更容易获得标准审计意见。资产负债率Lev和亏损情况Loss的系数显著为正,而收益变动ΔRoa显著为负,表明公司经营状况越差,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几率越大;将内控质量IC总样本划分为高、低两种类型,放入模型(1)中回归。可以看出,在内控质量低的样本中,环境不确定性EU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在内控质量高的样本中不显著。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环境不确定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越小。与假设2一致。EU与Opin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EU×IC与Opin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显著降低了环境不确定性与非标意见的正向关系,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
(三)稳健性测试
(1)为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研究中进行回归,假设1、2仍然成立。(2)内部控制改用连续变量测度、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改用虚拟变量进行测度,回归结果基本不变。
结论
本文以2010-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则企业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也越高,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缓解它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现了公司较好的管理水平,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水平,获得更多清洁审计意见。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内部控制的步伐,稳定经营环境。
摘要:以2010-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及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师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提高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向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将有助于缓解环境不确定性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结论表明: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风险免疫系统,有助于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陆正飞,王春飞,伍丽娜.制度变迁、集团客户重要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J].会计研究,2012(10):71-96.
[2]GHOSH,D.OLSEN,L.Environment Uncertainty and Manager’s use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2):188-205.
[3]申慧慧.于鹏,吴联生.国有股权、环境不确定性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2(07):113-126.
[4]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0(05):90-97.
内部稳定性 第7篇
会计信息是维系资本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纽带。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私人利益,可能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利润,进行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应计盈余管理”),或为了短期利益实施与企业长远目标相背离的交易活动,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真实盈余管理”)。这种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对盈余管理诱因及治理手段的研究颇具意义。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管理层特征、公司内外部治理等内部微观因素的探讨,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现代企业面临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并且全球化、多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全球科技的进步也为国内企业带来更严峻的挑战。目前,对外部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及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波动及不可测性。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盈余波动更为频繁,战略失败的可能性更高,管理层面临的经营和业绩压力更大,更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那么,环境不确定性是否能成为诱发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环境不确定性对于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又是否存在差异?
自从2002年美国针对“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件颁布了《萨班斯法案》以来,内部控制日益成为各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焦点。也有大量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研究,但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因此,内部控制作为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内部治理机制,能否有效抑制环境不确定性诱发的应计或真实盈余管理,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以2009~2013年我国沪深A股所有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区别盈余管理的两种不同方式——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控制单独对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在环境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环境不确定性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环境不确定性成为盈余管理的诱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财务角度来看,环境不确定性会导致盈余波动(Ghosh和Olsen,2009)。当企业盈余波动较频繁时,一方面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减弱盈余信息的预测能力,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盈余波动会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信号,导致股价波动,企业价值下降。盈余信息是所有者判断管理层能力的关键(Aier等,2005),盈余波动会使管理者声誉受损,面临降薪、解职的压力,因此管理层有强烈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平滑盈余(Healy,1985)。同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如债权人要求更高的资本成本(Dechow等,2000)或者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加大审查力度,使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也会刺激管理者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降低盈余波动程度,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当外部环境不稳定时,管理层试图在会计年度内通过关联方交易、降低酌量性费用、扩大产量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或改变赊销政策以扩大销售等与企业目标相背离的真实交易活动来操纵盈余,这是不现实的,有可能使企业面临更高的风险,导致更大的盈余波动。而在会计期末、盈余报告前根据需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是更稳妥的选择。(2)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高(权小锋和吴世农,2010),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作出不当决策的可能性更大,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很难反映公司真实的业绩水平。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公司的业务状况发生变动,最终反映在会计信息上,而外部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绩效的变化是源于环境的不可测还是管理层不当的经营管理行为。因此,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管理层更易于隐藏其机会主义行为,会更倾向于选择操作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手段。而真实盈余管理在隐蔽性、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显得并不重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a: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越高。
H1b: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二)内部控制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针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存在结论上的不一致:方红星、金玉娜(2011)认为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范经华等(2013)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程小可等(2013)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定报告的公司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张国清(2008)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与盈余管理无关。
披露会计信息的目的是减少内外部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而从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来看,其中的报告目标要求企业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可见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在目的上具有“契合性”。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背景来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其跨越式的改进都是发生在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件之后,如美国在“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颁布《萨班斯法案》,说明内部控制是为防止财务信息的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而设计的。应计盈余管理手段由于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在受到更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管理时,其操纵程度会受到限制;而且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等方式操纵盈余的信息有迹可循,内部控制的良好设计和有效运行无疑会增大这种操纵被发现的风险。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则相反,其在合规范围内,不受相关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的约束,不会触及内部控制的政策和流程。并且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交易活动与企业的正常交易活动常常难以区分,隐蔽性较好,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其治理效果。因此,管理层对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会受到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约束下,企业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更低,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更高。
(三)内部控制对环境不确定性诱发的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为保障公司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内部治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杨七中、马蓓丽,2014;Ashbaugh-Skaife等,2008)。如前文所述,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盈余波动,加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加强烈。另外,环境不确定性使企业真实的业绩更难评估,外部监督更困难,代理冲突加剧。相比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由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首先,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监督要素可以替代“外部监督”发挥作用,相比难以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准确判断的外部审计师和监督机构,内部控制具有天然的监督优势,可以从内部有效防范管理层作出脱离企业目标的会计选择或决策行为。其次,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除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获得有效信息外,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为复杂,在产生和传递过程中容易扭曲,而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可以缓解企业内部各层级及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因素在环境不确定性高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评估、应对各种经营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盈余波动,降低管理层为平滑盈余做出不合理会计选择的可能。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能有效抑制环境不确定性诱发的应计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9~2013年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ST或*ST等经营异常的公司。我们选取的样本需要连续5年的数据,因此继续剔除上市不足5年以及样本期间数据缺失的公司。经过上述处理之后共获得1372家公司的6860个样本数据。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主要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本文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内部控制信息则通过手工整理获得,实证结果通过STATA 11.0输出。
(二)应计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借鉴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等,1995),以可操纵性应计(DA)作为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首先对模型(1)进行OLS回归,然后估计出参数α0、α1、α2和α3代入模型(2)计算出不可操纵性应计(NDAt),最后根据模型(3)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对DA取绝对值,|DA|越大,说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修正的Jones模型如下:
其中:TAt=NIt-CFOt,NIt表示公司第t年的净利润,CFOt表示公司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SALEt为公司第t年营业收入的变化额;△RECt为公司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化额;PPEt为公司第t年末的固定资产;At为公司第t年末的总资产;NDAt为公司第t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DAt为公司第t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
Roychowdhury(2006)设计了利用销售操控、生产性操控及酌量性费用操控三种方式来度量真实盈余管理(RM)的指标。销售操控是指通过增加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期限等方式来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生产性操控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这种方式会带来总生产成本的增加。酌量性费用操控是指减少研发支出、广告费用和日常销售、管理费用等酌量性费用,以提高利润。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Cohen(2008、2011)的度量方式,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模型。
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O)表示成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化的线性函数,通过模型(4)回归估计出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然后以实际值减去估计值得到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b_CFO)。
其中:CFOt为公司第t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SALEt是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SALEt是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化额。
2. 产品成本模型。
通过模型(5)估计出正常的产品成本(PROD),然后以实际值减去估计值得到异常产品成本(ab_PROD)。
其中:PRODt为公司第t年的产品成本(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成本之和);△SALEt-1是公司第t-1年的营业收入变化额。
3. 酌量性费用模型。
由于在我国研发支出与广告费用未单独列示,故酌量性费用为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通过模型(6)估计出正常的酌量性费用(DISEXP),然后以实际值减去估计值得到异常酌量性费用(ab_DISEXP)。
其中,DISEXPt为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费用。
4. 真实盈余管理模型。
通过销售操控会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降低,生产操控在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产品成本总额,酌量性费用操控则降低了酌量性费用。因此,企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向上调增利润时,意味着更低的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b_CFO)、更低的异常酌量性费用(ab_DISEXP)和更高的异常产品成本(ab_PROD)。
(四)环境不确定性的度量
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是将不确定性划分为具有代表性且方便计量的不同维度,如Meznar和Nigh(1995)将环境不确定性分为复杂性和动荡性两个维度;Dess和Beard(1984)将其划分为丰富性、动态性、复杂性三个维度。本文主要以环境动态性作为环境不确定性(SV)的代理指标。环境动态性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的幅度和频率,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国家政策的改变、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市场上原材料的供应和需求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变化的规模和频率越大,表明环境越动荡,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借鉴申慧慧和吴联生(2012)对环境不确定性指标的度量方法,本文用公司过去5年销售收入的变异系数来表示环境的动态性。动态性越强,环境不确定性越强。具体计量方法:先计算公司过去5年销售收入的标准差,再用标准差除以过去5年收入的均值,得到标准离差率,即为未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再除以行业收入的中位数即得到经行业调整的环境不确定性指标。
(五)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本文借鉴方红星、张志平(2012)及方红星、金玉娜(2013)的处理方法,根据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以及相关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将内部控制质量(ICQ)区分为低、高两种情况,具体度量方法见表1。
若内部控制评估为低质量,则取值为0,高质量则取值为1。
(六)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管理层薪酬(Pay)、总资产报酬率(ROA)、股权集中度(H5)、企业营业周期(Cycle)、是否两职兼任(Dual)、审计师类型(Audit)。为了控制行业的差异性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将行业和年份虚拟变量也作为控制变量。
具体的变量定义列示如表2。
注:若无特别说明,变量计算所用到的财务指标为合并财务报表数据。
为了验证H1a、H1b,建立模型(8)。
为了验证H2,建立模型(9)。
为了验证H3,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对模型(8)进行分组回归,检验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环境不确定性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是对全样本的主要变量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可操纵性应计(DA)已进行绝对值处理,因此其最小值约为0,其均值0.37,大于中位数0.29,说明管理层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倾向于进行幅度较大的操纵。环境不确定性(SV)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49和0.06,均值为0.36,表明不同的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对所选样本的环境不确定性进行考察是有意义的。
注:上表所有变量均经过1%水平的Winsorize缩尾处理。
(二)相关系数分析
表4列示了对主要变量进行的Pe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本文模型中所选择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远小于0.8,可以从总体上得出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并且解释变量SV、ICQ均与被解释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控制变量Lev、Size、ROA、Pay、H5、Cycle也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说明纳入模型的变量是恰当的。
注:所有变量均经过1%水平的Winsorize缩尾处理,*、**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三)回归结果分析
利用OLS多元回归方法对模型(8)、(9)进行检验,分别以可操纵性应计的绝对值(Abs_DA)、真实盈余管理(RM)为被解释变量,以内部控制质量(ICQ)、环境不确定性(SV)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列示于表5,SV与Abs_DA显著正相关,与RM显著负相关,表明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管理层倾向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而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假设1得以验证。ICQ与Abs_DA显著负相关,而与RM显著正相关,支持假设2,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减少了应计盈余管理,而使真实盈余管理增加。控制变量中,Lev越高,财务风险越大,管理层更倾向于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以降低融资成本;Size系数符号均显著为正,表明企业资本规模越大,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越大、方式越多。Pay与Abs_DA负相关,与RM正相关,表明管理层激励使管理层倾向于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减少应计盈余管理行为。H5的符号显著为正,表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并不能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反而加剧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盈余管理增加。通过对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发现,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最大为2.05,表明文中建立的实证模型中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为了验证假设3,将样本按内部控制质量分为高低不同的两组,分组检验环境不确定性(SV)对应计盈余管理(Abs_DA)的影响。表6的回归结果显示,将两组样本中SV的系数进行比较,发现与全样本一致的是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样本组。即内部控制质量低时,SV与Abs_DA仍然显著正相关,而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SV与Abs_DA不相关,充分说明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在环境不确定性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中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抑制环境不确定性诱发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假设3得以验证。相关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与全样本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注:被解释变量为可操纵应计的绝对值Abs_DA。
五、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分别以正向应计盈余管理(+DA)、负向应计盈余管理(-DA)、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b_CFO)、异常生产成本(ab_PROD)、异常酌量性费用(ab_DISEXP)作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具体盈余管理手段的影响。表7的检验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与正向可操纵性应计正相关,与负向可操纵性应计不相关,说明在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管理层更倾向于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这更加说明了管理层在环境不确定性高时企图通过调高账面盈余,避免盈余波动对其晋升、薪酬等个人利益造成影响的机会主义动机。环境不确定性与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异常生产成本负相关,而与异常酌量性费用正相关,说明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管理层减少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依靠减少销售操作和生产性操作两种方式,而没有放弃通过降低销售、管理费用来提高利润。这可能是因为管理层意识到外部环境不稳定时,若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扩大销售,可能面临客户欠款难以收回的局面,造成更大的坏账损失;若通过扩大产量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时可能出现销路不畅、库存囤积的结果,导致企业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而降低内部管理费用却是管理层可控范围内的一种操纵方式。
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改变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借鉴Kothari(2005)的研究,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加入总资产报酬率项,即用收益匹配的Jones模型来估算可操控应计利润。借鉴Cohen等(2008)的度量方法,将三个指标之和作为总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指标DRM,即DRM=ab_CFO+ab_PROD+ab_DISEXP,该指标值越大,表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按表5、表6的方法重新进行回归,所得研究结论不变,这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比较可靠的。由于篇幅限制,回归结果未予列示。
六、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9~2013年沪深A股所有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不确定性各自对应计、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环境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OLS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会诱发应计盈余管理,而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则相反;(2)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而减少应计盈余管理;(3)良好的内部控制对环境不确定性诱发的应计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而相应地减少基于销售操控和生产性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1)将公司的外部中微观环境与内部治理相结合,同时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展开细化研究,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2)本文着眼于财务角度,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拓展了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3)给财务信息使用者以重要启示,当企业处于复杂动荡的环境中时,管理层进行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除了应关注公司的内部治理情况,还应关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免在做出决策时被虚假的财务信息所误导。(4)对公司治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企业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时,更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减少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管理层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
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对模型中主要变量的度量存在缺陷,以环境动荡性代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过于单一,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改进。
摘要:将盈余管理按操纵方式的不同区分为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考察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对两种不同方式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及内部控制对环境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会诱发应计盈余管理,而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则相反;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低,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高;良好的内部控制对环境不确定性诱发的应计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而相应地减少基于销售操控和生产性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Ghosh D.,Olsen L..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Managers Use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3).
Cohen D.A.,A.Dey,T.Z.Lys.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ce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3).
Dechow P.M.,Skinner D..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J].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
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0(1).
谢盛纹,叶王春子.CEO权力、环境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
内部稳定性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