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寓言故事
泥塑的寓言故事(精选6篇)
泥塑的寓言故事 第1篇
泥塑神像说:“只要我坐在台上,就总会有人供奉香火,一下了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实在的,到了台下,我不过是一团普通的泥土,谁还愿意理会呢?”--这就是下面这个幼儿园好听的寓言故事里面的情节--泥塑。
幼儿园好听的寓言故事 泥塑
野庙的神台上坐着一尊泥塑的神像,年深月久,庙既破烂不堪,栋折榱(cui)崩,神像本身也遍体斑驳,丧失了往日的光彩。
一只常栖的燕子来到破庙,对神像说:“我看你这儿一年比一年的不景气了,这个地方已不那么安全,为什么不走下神台,换个位置呢?”
“不行啊,我还是蹲在台上的好。”神像说。
“为什么呢?”燕子问。
神像说:“只要我坐在台上,就总会有人供奉香火,一下了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实在的,到了台下,我不过是一团普通的泥土,谁还愿意理会呢?”
“但如果神台垮了,你还是得下台,那不是更不好吗?”
神像回答说:“即使如此也只好由它,我的方针是不到垮台不下台。”
“那为什么呢?”燕子大为惊讶地说。
“这道理并不深奥,”神像说,“从上台到垮台,占有这个神台的时间,总比垮台之前的任何时间都要长。你知道吗,即使是傻瓜也会选择最长的时间待在台上啊。”
跑了本来就在手边的人才。
泥塑的寓言故事 第2篇
上帝知道了,便来到凡间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地变成人,它们还必须经过考验才行。
当上帝将三个泥塑变成它们梦寐以求的人类时,一座通往“人间天堂”的铁索桥出现在它们的面前。“只有通过它,才可以实现你们的梦想,否则,你们将重新成为泥塑!”上帝用慈祥的声音对它们说。
考验开始了。第一个泥塑先踏上了磨难之路。可刚迈开一步,它便被一个铁环卡住了。“你是谁?”第一个泥塑恐慌地问。“我是感情之索。”那个铁环叫了起来。第一个泥塑绝望了,它再也不想往前走一步,上帝只好把它带回桥边,让它重新成为一尊泥塑。
第二个泥塑也好不到哪儿去,它是因为对“金钱之索”的恐惧感才退回来的。
到第三个泥塑挑战了,它坚定地站起身,向铁索桥走去。桥上不时传来它的叫声,可它却毫不放弃,终于,从桥那边传来了它的欢呼声和呐喊声。
凤翔泥塑的造型探析 第3篇
凤翔彩绘泥塑, 俗称“耍货”, 是一种泥制民间工艺美术。始于秦朝, 是我国目前流传历史悠久, 民族特色显著, 比较原始的手工泥塑制品。凤翔泥塑是陕西省众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 传说在明朝, 洪武帝的军队曾经驻扎于如今宝鸡市凤翔县的六营村 (村名由此而来) 。其中一些原籍江西的士兵, 具备一定的制陶手艺, 空闲时候, 他们就去当地河边, 用淤泥捏制形态各异的玩具, 加以彩绘。最后这些士兵在当地落地生根, 部分人靠入伍前的制陶功夫, 采用当地粘性很强的土, 和泥捏制泥人, 制模塑造并进行彩绘, 并在庙会上贩卖。当地百姓为了求子、辟邪、镇宅、招财、祈福等原因, 购置这些泥塑。凤翔泥塑融合古代石刻、青铜器、陶塑、剪纸、刺绣和年画中等艺术形式特点, 造型特征丰满夸张, 色彩鲜艳明亮, 视觉效果震撼, 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的特色创作, 不仅在国内, 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播。
二、凤翔泥塑与民俗
凤翔泥塑蕴含很高的民俗文化以及纯真的乡土气息和美学研究价值, 尤其得到相关专家和广大民众的喜爱。凤翔泥塑艺术特色相当鲜明, 作品选题取材来自于民间习俗活动和跟精神生活有关的代表, 且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当地人逢年过节或赶庙会, 都以泥塑为礼品。每家每户逢小孩满月、百天、周岁, 亲朋好友们必要以坐虎相赠, 放在小孩床头, 用来表达大家对孩子长命百岁的祈祷。在当地及附近地区的庙会上, 婆婆送儿媳求子祈富的吉祥物就是泥坐虎;相传泥坐虎可以带来财运, 所以想升官发财的香客们争相购买。
凤翔泥塑与当地的风土民俗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泥塑艺术形成的肥沃土壤。只有扎根与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中的艺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因此凤翔泥塑和传统的民俗有着相辅相成、难以割舍的关系。
三、凤翔泥塑的造型特点
1. 整体概括
整体概括是雕塑造型中经常提到的词语, 凤翔泥塑的造型特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应该是整体概括。凤翔泥塑造型上具有汉唐的丰满圆滑与悍猛, 又有远古饕餮纹饰, 图腾文化的古朴精神。凤翔彩绘泥塑集奇异, 热烈, 大气, 憨实为一身, 融祥瑞、历史、民俗、文化与一炉。凤翔泥塑以圆雕和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 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先用泥土捏制成模型, 再翻制出胎膜, 然后以独特的纸筋泥经过脱胎、粘合、整形、挂粉、彩绘、勾线、涂漆等十几套工序制出成品。作品造型表现以正面居多, 造型手感圆浑饱满, 外轮廓流畅自如, 概括洗练、生动、大胆夸张;色彩浓艳刺激, 装饰华丽;形态夸张概括, 拙朴可爱。对称与均衡等形式美法则运用其中, 散发着勃勃生机。凤翔泥塑的表现语言凝练生动, 不会停留在一些动物或者人物的细节上, 而是用概括的表现语言捕捉其动态和神韵。
凤翔民间艺人经过常年的民俗文化侵染, 众多优秀的传统手艺能够完好保留。比如说挂虎是一种挂片浮雕, 突出虎头暴额虎眼, 凹凸层次分明, 为求更加逼真的表现虎的神态, 手工艺人稍微夸张处理, 放大虎口比例, 而适当限制脸颊大小, 整个造型饱满圆滑, 整体概括, 在限定的区域内, 按照适当的比例, 装饰不同的纹饰, 对造型进一步的丰满, 将森林之王--虎的威猛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 独具匠心的额头设计又可以平添几分趣味。这样设计的挂虎与现实当中的虎大不相同, 但是同样可以表现虎的特质和神态。凤翔泥塑的塑造者都是地道的民间艺人, 由现实生活撷取素材, 在创作时加入个人的认知和观察, 根据平时对素材原型的认识, 加以改造和升华, 通过自己的联想提炼, 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特殊的印象效果, 风格写意而不是记实, 重视感情的传递而不是形象的表达。泥塑作品表达淳朴、开朗、明快的民族风情, 是民间艺术家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2. 色彩与造型的统一
凤翔泥塑的显著特色是色彩和造型的完美结合,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凤翔泥塑作品包括彩绘与素绘。彩绘的基本色为红、黄、绿三种, 在基本色的基础上加上挂粉的白色与勾线的黑色, 与中国传统的五行色一致。施色在纯度高的基础上加上墨线进行勾勒、分割, 这样形成的作品鲜艳夺目且对比强烈, 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又有丰富的民间乡俗审美趣味, 稳重、和谐是凤翔泥塑的整体色调, 这样充分表现出其艺术风格与个性特征。另一种为素绘, 白描泥塑是在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熏陶下产生的, 是在白色作为底色的基础上, 将各种人物、动物的情态与装饰纹样用墨线勾勒。这样形成黑白互补、相辅相成的效果, 拙朴之中透着高雅, 甚至可以在白描泥塑作品上进行二次彩绘, 比如把白色的底色彩绘成金色等, 在施以红色或者黑色等纹饰, 形成大俗大雅, 现代而又传统, 别具一格的风味。在凤翔泥塑作品中, 造型上都是概括洗练不去深入的塑造形象的五官四肢等, 而是在后期的彩绘上下功夫, 造型的细节部分都在色彩的随型勾勒中完美的展现出来。各种彩绘纹样的装饰与概括洗炼的造型浑然一体, 生动的展示着每一个形象。虽然民间艺人理论水平有限, 但他们有纯朴的内心和勤劳的双手, 使造型和色彩得到了完整的统一, 将美如此和谐地融入泥塑。
传统的泥塑作品包括彩绘和素绘两种, 其中彩绘将红、黄、绿作为基本色, 辅以黑色勾线、白色挂粉, 这样跟我国传统的五行色保持一致。
3. 象征性造型符号
凤翔泥塑的装饰图案力争圆满、美观, 构图饱满, 寓意丰富多彩, 具有独特的造型符号。凤翔泥塑大部分选取对称和均衡的表现形式, 与传统审美相符合;点、线、面的自由组合恰如其分;饰纹布局严谨考究, 疏密得当。再加之纹饰所代表的吉祥象征寓意, 更是为泥塑的审美锦上添花。纹饰适形勾绘, 线条流畅自如。例如在虎在脸颊部位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金钱纹, 寓意富贵。挂虎双眉为两条相对的鱼, 鼻子为人祖, 有趣的是鼻子中插着三根火红的辣椒, 据泥塑艺人解说, 代表妇女的泼辣, 借之渲染虎的威猛。虎头的“王”字为牡丹所替代, 寓意富贵。其他纹饰多为五谷、花草、蔬果的结合, 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永恒规律。虎面上还绘有宝葫芦, 其象征子孙昌盛。虎头挂片上的纹饰也具有象征寓意:四季花、贯钱、艾草以及以十二生肖、花生童子、辣椒为题材做成的“颤头”等。这些纹饰的寓意:莲花, 象征吉祥;海棠和牡丹, 富贵荣华;石榴, 多子多福;艾草, 避邪驱毒;辣椒, 威风厉害;贯钱, 招财进宝;花生童子, 增寿宜子。凤翔泥塑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寄托劳动人们祈愿美好生活、健康长寿、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如今凤翔泥塑在凤翔智慧的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下, 造型有了新的发展, 开发了一系列不脱离传统的新的艺术形式。凤翔泥塑是陕西当地艺术的代表作品, 已成功打入国际, 是我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诠释。泥塑创作者在保持作品古朴内涵的要求之上, 适当加入浪漫元素, 积极探索创新, 使之符合现代审美, 创造凤翔泥塑新的辉煌, 在历史长河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要:凤翔泥塑是民间艺人辛勤劳动与质朴情怀的艺术结晶, 从现实生活中诞生, 在乡土风俗中演变、传承, 是世代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 朴实、率直、概括、洗练, 没有任何拘泥做作;粗犷、豪放、天真、烂漫, 展示着黄土高原淳朴的民风和豪迈的民族情怀, 是中华民族亮丽的艺术瑰宝。本文试图透过五彩缤纷的造型形式, 从凤翔泥塑的造型特点中选择、归纳, 对凤翔泥塑造型艺术进行简略探析。
关键词:凤翔泥塑,民俗,造型,整体概括,符号
参考文献
高杰:用泥塑演绎乡土的故事 第4篇
对于从事绘画事业已经很多年的高杰而言,忽然“转行”做泥塑并非一时兴起。“实际上,泥塑对我来讲自小就不陌生,我的姥姥、我的母亲都是村里有名的面塑高手。”在高杰的记忆里,一到年节,家家户户都会忙活着做面塑,而姥姥和母亲的面塑最出众,许多人家都很喜欢她们做的面塑,特别是那些用面捏的各种形态的小动物更是得到小孩子们的喜爱。因为面粉金贵,姥姥和母亲平日里也常常会用泥来做哄逗小孩子们的要物,年幼的高杰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面塑和泥塑。然而,要传承平度泥塑,继而将它发扬光大,并非一件易事。用高杰自己的话说,“几度放弃,几度拾起”,痛心、灰心伴随着他若干年,才渐渐等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这一天。
2DOO年,高杰刚刚开始接触平度泥塑时,四处走访当地的村落,希望能够找到会这门手艺的老艺人或传人拜师学艺,可惜到后来只找到一些当年见识过这门手艺的老人,他们也只能凭记忆和感觉捏出一些皮毛,想要完全再现当年的泥塑手法和造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经过反复切磋、研究和无数次的试练,高杰总算是把平度泥塑最精髓的灵魂部分找到了。在高杰所做的泥塑作品中,十二生肖这一题材最为原汁原味,他所捏制的小老鼠、猪等生肖动物惟妙惟肖,特别是那些或趴在玉米上,或钻进南瓜里的小老鼠,简直可以以假乱真,让许多外国客人大呼神奇。而他的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人物作品,更是倍受追捧。在高杰的工作坊里,我们看到了上百个造型朴实、神态各异的泥塑人物。对坐下棋的、抽着烟斗唠嗑的、背着孩子看光景的、叫卖糖球的,干完农活收工回家的、敲锣卖艺的、下河捉鳖的、教书的……各色人物应有尽有,而这些泥塑人物的原型则统统都是高杰身边的村民。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一点不假。为了构思泥塑人物,高杰经常骑着摩托车四处奔波,要么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唠嗑,要么去集市上观察老人和孩子们的神态举动,一去一整天,有时一连去好多天。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他的乡村题材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高杰看来,真正要保护好平度泥塑让它一直传承下去,不能一味地只是继承,更应该对英进行改良,只有这样才能让平度泥塑更好地发展下去。“以前老艺人所做的泥塑,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地方,比如夸张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艳丽的色彩,这些精髓都让平度泥塑出彩不少,然而老艺人们大都没有美学功底,不懂人物、动物的形体比例,做出来的常常比例失调。所以我把平度泥塑最精髓的部分保留下来的同时,也改良了人物、动物的比例。”实际上被高杰改良的还不止这些,泥塑制作的工艺也被改良。
做一件平度泥塑,并不容易,整个过程可被粗略地分为七个步骤。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采土”,制作泥塑所使用的粘土,有红土、黄土、黑土、白土等几种,都必须是向地下深挖一米方能见到的生土,土的质量也决定着泥塑成型后的质量。土被采回家后要进行一天左右的晾晒才能干透,然后再把大块的敲得细碎,统统放进缸里加水拼命均匀搅拌,再用细纱网过滤砂石。接下来是第二步“沉淀”,把滤过砂石的泥水放在缸里慢慢沉淀,等泥沉淀后再把水倒掉,让泥自然干燥。经过这两个步骤后,原本采回的土也只剩下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左右。第三步是“揉泥”,反复揉搓泥团,将泥团的气泡全部挤出并使其柔软,这个看似简单的程序,却相当耗费体力。原本平度泥塑做到这一步时还有一道在泥团里添加棉花使其更具粘度的工序,如今已被简化掉了。第四步“捏制”,一块大小合适、软硬适中的泥团在艺人的手中开始有了身形,渐渐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动物脱颖而出,那些恰到好处的衣领褶皱、细腻而生动的眉眼皱纹。就是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具甚至是一根牙签做出来的。这时的泥塑作品只算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还要放在阴凉处自然干燥,这个步骤在春夏季节需要十多天,到了秋冬时节则需要将近一个月,之后才是“上色”。
老的平度泥塑并没有“烧制”环节,只是简单地在泥里掺上棉花来起到粘合作用,捏好以后风干上色,然而这种泥塑很难存放,阴干之后轻轻一碰便会把泥塑的耳朵或者手指碰下来,无法复原。泥塑的彩绘和存放问题让高杰大伤脑筋,曾经几度想要放弃。直到最后他想到了用土窑烧制的方法让泥塑变得“结实”。因为没有先例可循,高杰只能摸索着前进,在从城东去往城西的老土窑过程中,无数件泥塑都因颠簸的路面而支离破碎;在试验烧窑的温度和时问的过程中,又有无数件泥塑毁于其中……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高杰终于掌握了烧窑的火候,做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泥塑。
泥塑的作文500字 第5篇
前几年,我的哥哥从大学回来,他是学美术的。不说画画技术,各个做泥塑的技术可是非常厉害的!哥哥的泥塑栩栩如生,我的心里十分敬佩他,于是我决定——向哥哥拜师学艺。从此,我踏上了泥塑之旅。
只要哥哥一有空,我就到哥哥家中向他学艺。哥哥拿出自己去商场买的模型,放在桌子上,开始雕刻,我则看着哥哥的动作,开始雕刻,拿着美术泥和美工刀小心翼翼地刻着。
刚开始,我根本不懂得技巧,每当我将自认为的“杰作”给哥哥看时,哥哥则用“四不像”这个词形容。我之后便不敢给哥哥看自己的作品,我也常用零用钱去新华书店买有关雕刻技巧的图书。
为了不让哥哥嘲笑,我花更大的心血雕刻。夏天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开空调、电风扇,怕泥粉满天飞,头上都是汗,我也不在乎;手被划伤了,流血了,简易地包扎几下便继续雕塑;做坏了,不气馁,换一块美术泥继续做……我每当做坏一个,就会总结一下自己错在哪。有朝一日,我的作品越来越栩栩如生了。
我为了做一套《西游记》的四大主要人物,只剩一个孙悟空,我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可还是失败了,我气得差点把《西游记》系列的人物全部砸掉,我去花园散步,看见一个差不多八个月的小孩子在草坪上站了摔,摔了站,我心想:一个小孩子都懂不半途而废,我呢?想到这,我又回家重新雕刻,过了几天,孙悟空完成了!
小班泥塑活动的体会 第6篇
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徐涵
泥塑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因其具有独特的稚拙感、表现力和装饰性而颇受幼儿园青睐。泥塑活动由于其操作材料本身的特性,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小班开展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体会。
小班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是他们的同类。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用拟人化的口吻引导幼儿,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不但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指南》告诉我们:小班幼儿正处在动作发展期,他们的大动作已经逐步完善,而手指精细动作相对较弱,但泥塑活动恰恰是对孩子的精细动作有要求的。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想到了让孩子边做边说,手口一致地完成技能学习。
例如,在教孩子团泥球时,由于小班孩子手灵巧性较弱,不会用力,同时橡皮泥有些硬,很多孩子掌握不了要领,于是我编了儿歌:橡皮泥,真好看。拿在手里捏一捏,捏一捏,变柔软,放在手心团一团,上团团,下团团,左团团,右团团,团成一个大大(小小)的圆。
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孩子们边说边做,逐渐掌握了团圆的基本技巧。慢慢的,孩子们也能团出光滑的圆球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小班孩子学习泥塑种种技能:压泥饼、搓泥条等等。
另外,泥塑活动除了主材,再加上各种辅助材料的配合(瓦楞纸、硬纸板、小棍、毛线、豆子等),孩子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了,充分展示出幼儿发自内心的想象和创意,从而挖掘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精神。在孩子小小的的手里,这些没有生命的造型把他们的内在愿望、美好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泥塑的寓言故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