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资本监管
逆周期资本监管(精选4篇)
逆周期资本监管 第1篇
随着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正式颁布,逆周期资本缓冲作为新的逆周期监管政策工具开始进入各国监管当局的视野。未来五至十年,如何深入贯彻巴III的监管理念,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市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管资本规模外,还需要一个完整的资本监管框架作为监管实施的指导[1]。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宏观审慎管理的风险指标体系,以期促进逆周期资本监管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运行,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内银行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一、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定义及必要性
银行在经济较热时期按一定比例提取的,用来应对经济非景气时期资本充足率下滑情况的缓冲资本称作逆周期资本缓冲[2]。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上行、信贷总额快速增长时期,额外计提逆周期资本,从而适度地有效抑制银行信贷的超额扩张;而在经济萧条、信贷额度萎缩时期,释放留存的缓冲资本,从而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来维持信贷的正常运行[3]。这一机制下,银行业能有效地控制信贷投放的规模, 系统性风险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弱。
(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实施原则
对于这一机制的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强调各国不可以机械理解或执行,而是要因地制宜,切实根据本国的经济及金融发展情况,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找到符合本国实际的参考指标及计提标准。在制定和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过程中,应遵循把握目标与政策原则、指标跟踪与改进原则、相机抉择原则等一系列实施原则,确保机制实施的有效性[4]。
二、构建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下的风险指标体系
(一)构建风险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侧重于对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计提规模的测度,然而如何准确地判断经济周期、识别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水平和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把握逆周期工具计提的时点和程度,这些都是牵绊该项监管发挥最大效用的难题[5]。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本国国情的宏观层次的风险指标体系成为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为监管当局准确判断经济运行周期并适时运用逆周期工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效用。
(二)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通过总结现有学术成果,尝试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监测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上有两个原则,一是侧重整体衡量经济金融周期,二是能够衡量社会整体信用融资水平(见下页表1)。
三、实证分析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设置
将评价目标设为T,评价指标集F={f1,f2,…,fn},构造判断矩阵P为:
! f11f12… f1n$ " %
" … … … … % " %
fij是相对值,代表了各指标的重要性数值(i=1,2,…,n;j=1,2,…,n),取值(如表2所示):
对判断矩阵P赋值后,计算其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系数为CR=CI,其
RI
中,CI=λMAX(P)-n ,RI为判断矩阵P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
n-1标(见表3)。当CR<0.1,判定矩阵P通过一致性检验; 否则需要调整矩阵P,直到获得满意或可接受的一致性为止。通过检验后,其归一化的特征向量值即为所求权重。
资料来源:Saaty(1980)。
通过不断尝试,本文最终构建出了4个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并通过Excel计算出了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构成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主要风险指标的值可由得下列方程组确定:
B1=0.2X11+ 0.4X12+ 0.4X13
B2=0.5499 X21+0.2098 X22+0.2403 X21B3=0.2970 X31+0.5396 X32+0.1634 X33
B4=0.2572 X41+0.3326 X42+0.1126 X43+0.2975 X44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为检验指标体系的构建效果,下文中将我国的相关指标数据做了代入,并分别进行了加权计算。数据区间1998年Q4—2015年Q1。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报告、中国社科院金融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等。为了消除季节性影响,数据指标的增长率均为同比增长率。数据链存在的较少断裂以线性插值法处理。数据指标量纲的不一致以归一化方式处理。归一化公式如下:
其中,i代表第i项指标,j代表第j季度,Xij是第i项指标第j季度的原始数值,Yij是第i项指标第j季度归一化后的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文构建的风险指标体系,将我国的相关指标数据
风险指标体系时间序列图——金融杠杆风险指标
图中菱形标志线代表宏观经济风险指标。1998—2007年间,我国经济表现出了典型的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态势。波动表现在2004年经济出现周期性下滑,而在2006年又恢复了较为快速的增长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国家为控制经济过热实施了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短暂冲击过后经济又恢复到了增长态势。2008年前后出现了V字型的状态,主要是我国经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显著衰退,国家为稳定经济给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又使得经济出现大幅回升。从走势来看,该风险指标反映出来的经济浮动与我国实际经济变化吻合。
正方形标志线为货币流动性风险指标,1998—2011年间,共经历了四次较大幅度上升:(1)1998—2000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为稳定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2002—2004年间,本外币利差显著,且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规模热钱资本涌入;(3)2006—2007年,贸易资本项目双顺差、货币升值预期和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流动性的主要投放渠道;(4)2008— 2011年,金融风险全面爆发,金融监管当局以宽松货币政策应对,我国进入信贷空前扩张阶段,货币流动性增长压力显著上升。
图中五星标志线代表信贷扩张风险指标,图上显示,我国有三个阶段经历了信贷快速扩张,第一个阶段是2001— 2003年下半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建立了出口导向战略和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国内经济因此出现了阶段性的持续性过热增长,信贷扩张也处于一轮明显上升周期;第二个阶段是2008— 2009年,这一阶段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持投资和增长,银行体系放出了较多的贷款,流动性越发富足,由此带来的通胀预期使得资产价格快速上扬,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贷款的快速增加,随着资本约束压力和银行体系坏账隐患的增加,该风险指数在2010年后呈现出了显著的下降趋势;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前后,2014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创了历史新高,商业银行更是在临近年末时上演了一次突击放贷潮,增加了信贷扩张的风险。
图中×标志线代表金融杠杆风险指标,图上显示,我国四部门的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十年间呈现平稳增长,而金融危机后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作用下,负债规模和数量则出现快速膨胀态势。
结论
分析发现,本文所建立的综合指标体系所反映的情况与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情况比较吻合,这表明新
摘要: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运作安全,巴塞尔委员会创新监管思路,在对逆周期资本监管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制定了巴塞尔协议III。目前,巴III倡导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已在世界各国进入推广与实施阶段。就我国而言,如何加强资本的逆周期监管,有效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已成为改革中的商业银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在该机制的实际运用中,能否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周期,及时计提或释放缓冲资本成为核心问题。
关键词:逆周期资本监管,层次分析法,风险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1).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第三版巴塞尔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巴曙松.逆周期资本监管指标的设定[J].资本市场,2012,(7).
[4]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
[5]李楠,陈暮紫,陈敏.中国银行业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设置与分析[J].金融论坛,2013,(10).
[6]高国华.基于系统性风险的银行资本监管及其宏观经济效应[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逆周期资本监管 第2篇
摘 要 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第一版提出后,世界各国按照该协议逐渐统一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框架。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资本监管的顺周期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始被各国监管者重视。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效应是指监管资本对宏观经济有同方向的推动作用。研究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效应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促进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方式也有借鉴意义。本文分析资本监管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传导机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资本监管 顺周期效应 传导机制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是指通过资本监管,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经营活动,使之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具有同方向的推动作用。当经济衰退时,为满足上升的监管资本要求,商业银行紧缩信贷,加速经济下滑;当经济高涨时,监管资本要求下降,银行信贷扩张,加速经济上升,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会显著扩大宏观经济波动,不利于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安全。
一、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经营行为的顺周期影响
第一,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顺周期性影响账面资本,导致权益资本的顺周期变动。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工商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偿付能力改善;投资需求旺盛,资金需求大,利息收入增加,贷款违约率相应下降,银行的利润水平增加,经营收入也增加。相反地,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偿付能力下降,违约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经营收入降低。
第二,资产价格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的顺周期性会导致商业银行利润收入的顺周期变化。在巴塞尔框架下,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和风险权重是由担保品的资产价值决定的。资产价格的顺周期变化,导致贷款损失拨备会同方向变动。经济上升时,总拨备减少,账面收入上升;经济下降时,总拨备增加,账面收入下降。
第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顺周期性。宏观经济上涨时,工商企业盈利能力增加,信用等级上升,商业银行有信心有动力扩张信贷规模,追求更大的利润。宏观经济下降时,为规避风险看,银行会减少贷款,转而持有风险较小的政府债券,使得信贷供应下降。而信贷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变动。
(二)基于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框架加强了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
1988年的BASELⅠ首先提出了8%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但率先实施协议的美日等国却陷入信贷紧缩和经济衰退。随后的BASELⅡ确立了三大支柱,并增加了风险敏感性的概念。在计算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时,不同银行间的风险权重有差别;对于同个银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资本权重也会发生变化。银行在风险的计算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这都会加剧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
第一,巴塞尔第一版的资本监管安排和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敏感资本要求,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导致严重的信贷紧缩。因为企业的信用评级在经济下行时降低,需要更高的监管资本要求,而在短期内,商业银行难以充足资本,因此,提高监管资本必然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另外,信贷的紧缩致使银行利率上升,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强化了顺周期关系。
第二,巴塞尔框架下的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有顺周期性。在危机发生时,信用风险会增加,因为贷款违约率(PD)和贷款损失(LGD)这些计算指标本身都有顺周期的特点,会导致监管资本要求增加。而经济复苏繁荣时,信用风险会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减少。
第三,巴塞尔框架下的资本监管下产生的顺周期有不对称性。具体来说,Ayuso&Saurina(2004)研究西班牙银行时发现,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经济下降阶段的影响大于上升阶段的影响。Hancoketal(1995)年证明了巴塞尔的资本监管限制了信贷供给,特别对于资本充足率低于5%的银行冲击最为严重。Chiuri、Ferri&Majnoni(2002)对15个新兴国家比较证明了,监管资本顺周期的不利效果对外资银行的冲击较小。另外,发生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后实行BASEL的国家,负面冲击更大。
二、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的传导机制
商业银行资产和存贷款状况可以描述为,
(1)
C为资本,D为存款,L为贷款,B为债券,
其中,资本C又包括监管资本 和超额资本 ,
(2)
可以假设银行的监管是通过制定杠杆比率(k)实现, ,即
(3)
假设在金融危机时,银行持有的债券不变,则 ;那么将(2)式(3)式代入(1)式,并移项可得,
(4)
对(4)式求导可得
(5)
另外,对式(3)求导可得
(6)
当银行没有超额资本,仅仅符合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时, 。
当监管存在时,分析式(5)式(6), 的系数为正,说明 与 成正相关关系。
当监管增强,杠杆比率增加时, ,杠杆比率k增加越快,即 增大时, 也会增大,即杠杆比率越大, 相关性就越强。监管越严厉,银行存款贷款的减少幅度越大。
综上所述,当经济危机发生时,总资本下降,严厉的监管加速了银行存款贷款的减少,信贷供给的减少使得流动性下降,融资困难,实体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出现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顺周期效应,加剧危机。相反,当经济繁荣时,总资本增加,监管使得存贷款加速增长,很可能会流动性过剩,甚至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发生。新巴塞尔的监管模式引发了顺周期效应,与经济周期相互加强,推波助澜。
三、监管资本顺周期性治理的建议
第一,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随经济周期调整超额资本要求。银行进行内部评级时可采用全周期的信用评级方法。不同于时点法,全周期评价法着眼于整个经济周期,只有在经济衰退导致借款违约风险超过预期时才降低评级,相对科学稳定。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一些确定资本比率的方法,他们认为,在经济高涨期,银行要持有比最低监管资本更多的资本;在经济衰退期,可适当降低监管资本的要求。监管的最低资本比率应从整个银行业考虑,银行应根据自身状况确定最优资本比率。
第二,动态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根据长期预期的贷款损失计提拨备。平滑各期的利润水平、向客户和投资者发送银行可行性的信号等,都是影响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方法。研究发现,增加一般性拨备是价值相对被低估银行的特点。通过计提一般性拨备,银行可以向市场传递信息表示,以其目前的收益有能力吸收未来的贷款损失。动态拨备可以再经济上升时期音质贷款弹性,在衰退期减缓信贷紧缩。
第三,监管当局应深入探究历史上的银行危机,特别关注经济繁荣时,不放松监管。注意信贷扩张的影响,信贷快速扩张加强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为了增强银行部门的稳定性,预防信贷紧缩和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谨防银行的顺周期性行为,加强监管,谨防信贷标准的放松和风险准备的减少,防范经济过热和通胀的出现。
第四,监管当局可以考虑对不同规模的银行实行差别管理。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无论在资金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差异都是巨大的。以往实证中也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差异很大,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较强,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有差别的管理模式,对股份制银行实行监管资本优惠,这需要监管当局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Dell Ariccia G,Marquez R.Lending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7.
[2]Van Hoose,David .Theories of Bank Behavior under Capital Regulation.2007.
[3]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An Explanatory Note on the Basel Ⅱ IRB Risk Weight Function.October .2004.
[4]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06(4).
[5]卢金满.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研究.2009.5.
[6]黄宪,马理,代军勋.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与选择分析.金融研究.2005(7).
[7]赵婷.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效应与风险度量方法选择.2008.12.
逆周期资本监管 第3篇
一、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定义及研究背景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指在经济上行期积累逆周期资本, 在经济下行期释放逆周期资本吸收损失, 以维持商业银行信贷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2010年9月, 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金融监管新框架《巴塞尔协议Ⅲ》公布。区别于前两版, 《巴塞尔协议Ⅲ》着重关注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为了缓释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监管工具、动态拨备、杠杆率指标等五大措施, 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则是新引入的最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同年12月, 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建立更具稳健性的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全球监管框架》, 将宏观审慎理念引入监管框架, 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从单一微观审慎过渡到宏观微观审慎并重。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经济中, 市场经济尚未最终建立, 基于制度红利与资源禀赋等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超常规发展, 期间几次显现过热与过冷交替的现象;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相对缓慢, 间接融资为主的局面未根本改变, 居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行为、风险暴露等方面同质化严重, 银行信贷在我国通胀的产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信贷顺周期性引发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因此, 研究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这一监管工具是否适用于缓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信贷顺周期性与《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
(一) 我国信贷顺周期性的概念与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 即指商业银行的信用在经济复苏、发展良好阶段呈现出扩张, 在经济衰退时显现出收缩的特性, 或可指在经济周期中商业银行信贷活动随经济整体的周期而同方向波动的现象。商业银行这种顺周期行为会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增加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 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影响, 上行期信贷增长, 反之, 下行期信贷萎靡;二是信贷活动具有的顺周期特征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推动作用, 加快经济周期的发展, 并且出现信贷波动的周期性更为强烈, 幅度超过了经济周期, 加深了金融系统本已具有的波动性。
(二) 《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推出背景与构成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 国际社会开始思考2004版巴塞尔协议的缺陷, 并催生出《巴塞尔资本协议Ⅲ》。2010年9月, 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正式方案, 其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过快、潜在系统风险不断累积情况下, 应当及时提取相应程度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其大小依据自身实际情况, 上限为其持有的风险资产加总的2.5%。同时规定商业银行拥有3年的过渡期, 从2016年起每年增长0.625个百分点。同年12月,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在其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总体方案指导下, 各国监管当局应尽快推出适合自身状况的监管方案, 确保商业银行提取充足的逆周期资本, 以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包括三部分:固定的超额资本缓冲、可变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与资本留存缓冲。其中, 超额资本缓冲机制是指在经济上行期, 信贷投放较快增长, 此时要求商业银行加大资本缓冲的计提, 目的是应对经济衰退期可能增加的潜在信贷损失, 阻断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正反馈作用机制。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指动态资本比率, 即监管当局需针对经济周期的不同变化来采取对应的措施, 经济形势较好情况下需要提高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 当经济转入悲观时则应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 保障其对经济的正常输血功能以维护经济稳定。资本留存缓冲机制是指监管当局应制定适合整个银行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 该比率不应过低或者过高, 且应同时制定适宜的目标资本率, 该比率应高于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经济上行期, 商业银行须严格执行监管当局制定的目标资本比率;经济下行期, 商业银行资本金水平下降, 为了保障真实贷款需求, 应适度降低对其资本监管的要求, 但须符合最低资本要求。
三、《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框架在我国适用性的实证检验
(一) 数据选取与测算方法
银行业数据为广义贷款余额, 宏观经济数据为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3年。本文依据巴塞尔协议Ⅲ的方法即HodrickPrescott (H-P) 滤波单边趋势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提取的逆周期缓冲资本。其中平滑参数为100, 信贷余额/GDP与其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度 (GAP) 的下限为2%, 上限为10%, 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上限是2.5%。
计算时首先求出信贷余额/GDP, 然后借助Eviews 7.2软件对其进行H-P滤波分析, 得出其H-P滤波趋势值;再用信贷余额/GDP的时点值减去其H-P滤波趋势值, 得到偏离度 (GAP) 。偏离度 (GAP) 转换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方法为:偏离度 (GAP) 小于2%时, 不需要提取逆周期资本缓冲;偏离度 (GAP) 处于2%与10%之间时, 偏离度 (GAP) 每提高1个百分点, 提取比例提高0.3125个百分点, 小于1个百分点的按照1个百分点来算;偏离度 (GAP) 大于10%时, 则按照2.5%提取。上述转换方可用如下分段函数表示
其中, VBt为逆周期资本缓冲, VBmax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上限, L和H分别是偏离度GAP的下限与上限, I为L和H之间的分段间距, K为L和H之间的分段数, S为分段间距对应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二) 测算结果
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年度数据
(三) 实证结论
由表1可知, 我国信贷余额/GDP的数值增长总体较快, 从2000年末的100.33%增长至2013年的134.72%。具体分析发现, 按照前述方法我们观察到有三个阶段偏离度 (GAP) 为正值, 表示信贷余额/GDP的增长势头超过了其长期趋势水平, 反映出该阶段处于信贷增长较快状况。
第一阶段为2002年到2004年, 持续期较长。该阶段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基本消散, 世界经济处于快速转型与发展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房地产、钢铁、基础设施等行业投资较快, 部分行业有盲目过快投资迹象。根据测算结果, 2002年与2004年信贷余额/GDP的偏离度GAP超过2%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下限, 分别需要计提相应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但偏离长期趋势的水平较低;2003年偏离度GAP则超过10%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上限, 需计提2.5%的逆周期缓冲资本。
第二阶段为2009年到2010年。美国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 各地政府都推出大批项目, 信贷投放加快, 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获得大量贷款, 积聚了潜在风险。根据测算结果, 2009年偏离度GAP超过10%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上限, 需计提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到2010年, 偏离度GAP回落至可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上限10%与下限2%之间。说明该阶段监管部门已关注到信贷投放过度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三阶段为2013年。根据央行最新数据, 201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达8.89万亿元, 为历年信贷投放量的次新高, 仅次于2009年的9.59万亿元。从结构上看, 剔除季节性因素外, 去年信贷余额/GDP的小幅上升主要是中国企业贷款需求总体偏暖、经济复苏企稳的态势总体良好、高速货币留存加快等因素引起的。
上述三个阶段为我国信贷增长较快的时期, 需计提相应的逆周期缓冲资本, 且符合我国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 说明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可用作测量我国信贷过快增长情形下银行风险积聚程度的指标, 针对一国信贷过快增长阶段所计提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将有助于警示商业银行重视潜在风险并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当然, 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在测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积聚程度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冷热波动频繁等区别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系的特殊因素。
四、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政策建议
一是参考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框架,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逆周期资本监管体系。以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为参照, 同时结合发电量、CPI、房地产价格指数等其它宏观指标, 从定量角度形成较为全面准确的缓释顺周期性的指标体系。此外, 还需考虑宏观政策变化、经济运行状况以及银行业整体的风险状况等, 来设计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方法。
二是不能机械理解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 而要观察其是否体现出系统性风险的变动情况。实际中, 经济周期的变动与系统风险的积聚并非完全同步, 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发生变动可能是由于经济周期性的放缓而非风险的变动。监管当局需要切实探讨该指标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从而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
三是加强对信贷余额/GDP指标的持续性监测, 监管层应着重考察该指标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程度的联系, 以及在经济萧条期有关银行逆周期资本的缓冲释放机制, 如释放的时机、方式和指标等, 推动监管作业持续化, 以更好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调节作用。
四是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制度安排。我国目前为多头监管, 央行熟悉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 而银监会熟悉银行业及非银机构的经营情况。有必要在当前“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统筹一行三会和财政部等, 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促进信息沟通, 实现微观逆周期监管工具与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
参考文献
[1]Repullo. R, J. Saurina and C. Trucharte.Mitigating the Procyclicality of BaselⅡ, CEPR Discussion Paper[R].CEPR, 2009.
[2]Drehmann. M, C. Borio, L. Galnbacorta, etal.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Exploring Options[R].BIS Working Paper, 2010.
[3]王林.基于完整经济周期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07) .
[4]罗平.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及其补救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06) .
[5]尹娜.金融危机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4) .
[6]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金融宏观调控研究[J].浙江金融, 2009 (07) .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顺周期性,巴塞尔协议,缓冲资本
►►引言
监管体系漏洞被认为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这其中,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问题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 (Pro-cyclicality) 是指监管资本要求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使得经济周期与银行资本周期、风险周期之间具有明显正向联系。监管资本是指监管当局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监管资本要求以资本充足率要求为代表, 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抵御能力, 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进而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资本充足率要求在1988年发布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以下简称“BASEL I”) 中首次提出。BASEL I中首次统一了国际资本标准。2004年发布的《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以下简称“BASEL II”) 确立了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新框架。目前, BASEL I 和BASEL II已经作为国际通行与认可的资本监管安排, 被几乎所有拥有国际性银行的国家所采用, 在全球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然而, 学者们研究发现, BASEL I 和BASEL II可能加剧了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08年金融危机中, 各国商业银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发达经济体银行业更是遭受重创, 暴露出资本监管可能存在的顺周期问题, 从而引发了各方重新审视以《巴塞尔协议》为核心框架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在此背景下, BASEL III于2010年9月正式颁布。
本文从金融全球化角度出发, 考虑到各大型银行跨国、跨地区业务发展所形成的全球银行网络, 选择全球不同发达经济体中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作为样本一, 考察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现行金融体系内的资本监管顺周期情况, 以确定资本监管顺周期性是否已经成为全球性银行监管问题。考虑到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由政府主导, 在银行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上与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存在较大区别, 具有一定特殊性。同时中国的资本开放度较低, 金融全球化参与度不高。因此选择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另一个独立样本二, 研究中国银行业监管可能存在的顺周期性, 并通过两个样本研究结果的对比, 寻找中国银行业与发达经济体银行业之间的差异。
►►一、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对BASEL I的顺周期性进行研究, 当时许多学者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上。BASEL I要求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 在经济下滑时, 银行的信贷损失高于经济上行时的信贷损失, 资本规模下降导致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减小, 使银行的放贷能力受到影响, 从而产生顺周期性。Bernanke等 (1991) , Berger等 (1994) 对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美国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指出, BASEL I基于风险资本而提出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90年代初的信贷紧缩, 加重了当时美国经济衰退。另一些学者对其他发达国家, 如英国 (Ediz等, 1998) 、日本 (Ito等, 2002) 等的经验数据研究同样表明BASEL I的资本标准会对银行行为, 尤其是信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Chiuri等 (2001) 则对1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研究, 发现由于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相对脆弱, 银行信贷对资本监管要求更为敏感, 实施BASEL I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比发达国家更大。
修订后的BASEL II将资本要素与风险相挂钩, 增强了资本与风险之间的敏感性, 有利于反映银行潜在风险, 同时限制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但多数学者研究发现, 风险敏感度的提高加剧了资本监管要求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阶段, 贷款偿还率较高, 信贷资产质量较好, 因此, 计量出的风险评级较高, 监管资本要求相应下降。而在经济下行阶段, 随着贷款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风险评级也迅速降低。这就迫使银行动用更多的风险准备金来冲销坏帐, 从而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 监管资本要求上升。为了满足监管资本要求, 银行必将紧缩信贷以保留更多资本金, 这将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Catarineu (2005) 认为BASEL II所采用的评级方法会使银行在评估债务违约可能性时, 考虑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当经济下滑时可能对债务人还款能力的影响。这样将在经济衰退期额外增加15%的资本要求, 导致更加严重的顺周期性。Gorby等 (2006) 从市场约束角度出发研究BASEL II的顺周期性, 结果表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随宏观经济情况变化的新增贷款情况。还有一些学者针对银行缓冲资本与资本监管顺周期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Heid (2007) 认为BASEL II的资本监管要求存在顺周期性, 并发现缓冲资本对于降低监管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波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学者对于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研究中, 温信祥 (2006) 认为当银行体系受到的资本约束比较严重时, 资本约束可能会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并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王胜邦和陈颖 (2008) 通过分析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和违约风险暴露等内部评级法中风险参数的顺周期特征, 揭示了商业银行资本顺周期性形成的根源。周欣等 (2010) 选取国内30家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 中国商业银行确实存在资本顺周期性, 且银行资产规模与顺周期程度正相关。
►►二、实证模型与样本数据说明
1.实证模型
Ayuso等 (2004) 利用西班牙1986-2000年 (涵盖了西班牙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商业银行缓冲资本、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周期变量 (GDP增长率) 等相关面板数据, 构建模型进行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研究。结果显示, 西班牙商业银行缓冲资本与经济周期显著负相关, 即GDP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缓冲资本降低17%。这表明, 当经济上行时, 银行对经济前景抱乐观态度, 倾向于发放更多贷款, 降低缓冲资本持有量以获取更多收益;当经济下滑时, 银行则收紧贷款, 增加缓冲资本持有量以降低自身风险。由此, Ayuso得出资本监管存在顺周期性的结论。
本文采用与Ayuso等 (2004) 类似的研究模型与方法, 构建模型如下:
BUFi, t=αBUFi, t-1+α2ROEi, t+α3NPLi, t+α4GDPGt+εi, t
其中,
BUFi, t:银行当期缓冲资本额, 即当期资本充足率与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 (8%) 的差额。通常情况下, 银行必须满足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 因此缓冲资本额为正。当银行信贷扩张时, 会降低缓冲资本额;当银行信贷紧缩时, 会增加缓冲资本额。
BUFi, t-1:银行上一期缓冲资本额, 即缓冲资本的调整成本。由于调整资本持有量时会产生成本, 银行会尽量减少调整资本的次数和额度。因此银行当期缓冲资本额应该会受到上一期缓冲资本的影响。
RUEi, t:银行净资产收益率, 即缓冲资本的机会成本。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银行持有缓冲资本的成本也越高, 为使成本最小化, 银行应降低缓冲资本量。
NPLi, t:银行不良贷款率, 即缓冲资本的破产成本。不良贷款率越高, 银行破产风险越大, 所需缓冲资本越高。
GDPGt:GDP增长率 (不变价格条件下) , 宏观经济代表性变量。检验资本监管是否存在顺周期性。
2.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分别选取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中30家国际性商业银行作为样本一、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二, 样本区间均为2001-2010年, 跨度10年。
所选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30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在2009年《银行家》杂志排名前100强之列, 所属国家涵盖北美、欧洲、亚洲和大洋洲, 包括汇丰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桑坦德银行、花旗银行、巴黎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德意志银行、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三菱银行、渣打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合众银行、澳洲国民银行、劳埃德银行、荷兰合作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北欧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匹兹堡国民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太阳信托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BB&T银行、大和银行、美国地区银行。
所选15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农业银行和南京银行。
所有银行数据均来自各银行年报 (中国样本中少量数据由Bankscope数据库补充) 。GDP增长率 (不变价格) 数据来自IMF网站。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注:*、**、***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t (z) 值。
样本一和样本二的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 应拒绝原假设 (随即效应) , 选择固定效应。根据表1中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可知:
1.两个样本的GDPGi, t系数符号相反。样本一的GDPGi, t系数显著为负, 与Ayuso (2004) 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在经济上行期, 发达经济体中的这30家银行倾向于减少缓冲资本量, 扩张信贷;在经济下行期, 则增加缓冲资本, 紧缩信贷。证实了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广泛存在于全球发达经济体银行业中。
样本二的GDPGi, t系数显著为正, 与Ayuso (2004) 和周欣 (2010) 的研究结果不符。说明中国资本监管并不存在顺周期性。相反地, 中国商业银行会在经济上行期增加缓冲资本, 而在下行期减少缓冲资本。这可能与中国银行业主要由国家控股的特殊性以及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关。由于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均由政府主导, 经营行为需要配合政府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上行时, 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 会要求商业银行减少信贷以控制经济过快增长, 从而导致银行缓冲资本增加;在经济下行时, 政府会要求商业银行放宽贷款条件, 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信贷以刺激经济恢复, 从而导致银行缓冲资本降低。
由此可知, 就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而言, 两个样本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2.两个样本的NPLi, t系数符号也相反, 其中样本一为正, 说明发达经济体中的这30家银行在持有缓冲资本时, 充分考虑了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破产风险。样本二为负, 说明中国商业银行在持有缓冲资本时, 没有考虑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破产风险。这也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密切相关, 几乎不存在“破产”可能性。
3.两个样本的BUFi, t-1系数均显著为正, 说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商业银行本期持有缓冲资本量与上一期缓冲资本量正相关, 考虑了缓冲资本的调整成本。而ROEi, t的回归结果则在5%的水平上均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探讨
全球30家代表性银行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广泛存在于发达经济体银行业中, 这也是导致其在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并不存在顺周期性, 笔者认为这与中国银行业特殊的政府控制行为相关。
金融危机发生后, 巴塞尔委员会针对资本监管顺周期等危机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提出BASEL III, 对银行监管领域进行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巴塞尔委员会27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代表已于2010年9月12日就BASEL III达成一致。该改革方案要求全球各商业银行5年内必须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行的4%上调至6%, 同时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中国银监会也在近期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巴塞尔协议III中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及系统重要性银行等条款, 都被悉数纳入该办法。
降低银行资本监管周期性的有效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证检验。现阶段, 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方向和银行资本充足情况, 积极推出与银行业发展同步的监管改革方案, 降低本国银行业整体风险。就中国而言,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政府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的同时, 必须完善银行业监管体制, 严格监督银行业资本储备和风险控制情况, 以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A.N.Berger and G.F.Udell, 1994, “Did Risk-Based Capital Al-locate Bank Credit and Cause a“Credit Crunch”in the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26, No.3:586-628.
[2]B.S.Bernanke, C.S.Lown, and B.M.Friedman, 1991, “The credit crunch”,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Vol.1991, No.2:205-247.
[3]E.Catarineu-Rabell, P.Jackson, and D.P.Tsomocos, 2005, Procyclicality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banks'choice of loan rating sys-tem.Economic Theory”, Vol.26, No.3:537-557.
[4]Frank Heid, 2007, “The cyclical effects of the Basel II capital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Vol.31, No.12:3885-3900.
[5]J.Ayuso, D.Perez and J.Saurina, 2004, “Are capital buffers pro-cyclical-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a”,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13, No.2:249-264.
[6]M.B.Gordy and B.Howells, 2006, “Procyclicality in Basel II:Can we treat the disease without killing the pati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15, No.3:395-417.
[7]M.C.Chiuri, G.Ferri and G.Majnoni, 2001, “Enforcing the1988Basel Capital Requirements:Did it Curtail Bank Credit in Emerging E-conomies-”, Economic Notes, Vol.30, No.3:399-419.
[8]T.Ediz, I.Michael, andW.Perraudin, 1998, “The Impact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on U.K.Bank Behaviour”,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4, No.3:15-22.
[9]T.Ito and Y.N.Sasaki, 2002, “Impacts of theBasle Capital Stand-ard on Japanese Banks'Behavior”,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Vol.16, No.3:372-397.
[10]王胜邦, 陈颖.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亲经济周期效应研究.金融研究, 2008;第5期
[11]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06;第4期
逆周期资本监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