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精选9篇)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第1篇

围产前期即妊娠后期, 是指产前3周至分娩前这段时间, 饲养管理重点是搞好营养储备, 加强卫生保健, 防止难产流产。

1.1 注意增加营养

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和镁、磷含量;降低日粮中钙的含量;控制食盐喂量;增加维生素A、D、E添加量。

1.2 注意引导饲养

做到定时定量,少喂勤添,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先喂后饮。精料应含有一定量的麸皮,以防奶牛出现便秘,精料喂量应逐渐增加,每天增加0.35~0.45千克,总量控制在奶牛体重的1%~1.2%;精、粗饲料干物质比例应逐渐提高到40:60~45:55。

1.3 注意卫生保健

围产期奶牛要有专人护理,保证奶牛吃好、住好、体况好。适当运动,单圈饲养,避免拥挤摔倒;加强乳房护理,每天刷拭牛体,保持圈舍干净卫生,环境安静。

2 分娩期饲养管理

分娩期是指母牛开始分娩至分娩结束这段时间,饲养管理重点是安全生产,母子健康。

分娩前移至产房。产房要冬暖夏凉,干燥清洁,避免贼风和穿堂风;垫草要柔软、清洁、干燥,厚度10 cm左右;备好接生用品和药品,清洗外阴。分娩后要尽快让牛站起,牵引缓行10~15 min,然后喂服麸皮粥15 kg左右,粥温40℃,再喂优质柔软干草1~2千克,对体质差的母牛应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产后母牛切忌饮凉水。

助产时注意观察,发现羊水破1 h以上还不见胎儿肢体露出的,应请兽医对胎儿进行体位矫正,发生难产的立即进行剖腹手术。

3 围产后期饲养管理

围产后期即泌乳初期,是指奶牛分娩后至产后15天这段时间,饲养管理重点是恢复奶牛体质,提高泌乳能力。

3.1 保证营养

精、粗饲料干物质比例应逐渐提高到55:45~60:40。提高钙的含量。日粮中钙的含量应提高到0.6%,保证钙的摄入量达到150 g/头日以上。二是增加精、粗饲料喂量。精料产后第二天开始每天增加1~1.5千克,至产后7-10 d达到标准量,精料喂量可占到牛体体重2%。保证谷实类饲料摄入量,达到7~10千克/头日,饼粕类饲料摄入量达到3~4千克/头日;粗饲料产后2~3 d喂优质干草3~4千克,产后3~4 d开始增加青贮饲料,喂量15千克/头日以上,产后7 d开始增加块根类和糟粕类饲料,喂量块根类控制在5~7千克/头日,糟粕类控制在10千克/头日以内。三是饮水清洁卫生,水温37℃~38℃,产后3 d内饮益母草红糖水,切忌给牛饮冷水。

3.2 科学挤奶

母牛产后30min即可挤奶,挤奶前先按摩乳房5~10min,弃掉头3把奶,对产后乳房水肿的母牛,第一天挤奶2千克左右,第二天挤出泌乳量1/3,第三天挤出泌乳量1/2,第四天挤净;对产后未出现乳房水肿的母牛,第一天即可将奶挤净。

3.3 注意环境卫生

做到舍净、料净、水净、用具净、牛体净,给母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4 加强防病

母牛产后易发生瘫痪、酮病、真胃移位、乳房炎、子宫炎、蹄病等,应做好综合防治。

3.5 加强牛犊护理

围产期保健知识[范文模版] 第2篇

围产期保健即为围生育期保健,是指一次妊娠从妊娠前、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哺乳期)、新生儿期为孕母和胎婴儿的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措施。围产期保健 一般是妇产医院近几年新开放的一个科目。顾名思义指:“围绕产期前后开展的保健服务”。主要业务是,指导怀孕妇女科学的度过孕产期,有的还开设专门讲座,讲解孕产期注意事项、营养搭配、生活禁忌、婴幼儿体检等。

时间安排

孕妇在产前首先应当从孕16周起做好围产保健,围产保健的内容包括体重、血压、宫高、腹围、胎位、入盆情况、乳房以及胎儿胎心等多项。同时,还应根据孕周进行彩超、唐氏综合征筛查、糖筛、传染病、血常规等检查。

围产保健一般孕16周~28周时每四周一次,孕28周~32周时每两周一次,孕32周以后每周一次。所有的围产保健资料孕妇应妥善保管,以便分娩时医生能了解情况,也能更好地应对高血压、大出血等突发状况。快到预产期时,孕妇应了解见红、不规则阵发性腹痛、出现像尿液样阴道分泌物(胎膜早破表现)等临产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待产。

对于计划顺产的孕妇,产前还应注意控制体重(每周增加一斤左右为宜),避免体重增加过快增加剖宫产几率。体重增加过快或不增加时都应及时请医生查找原因。

孕妇临产前应尽早确定分娩医院,对于围产保健与计划分娩医院不是同一家医院的孕妇,最好在预产期前一周到计划分娩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孕前保健

孕前期保健是为了选择最佳的受孕时机。孕前期保健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择适当的生育年龄有利于生育健康 女性<18岁或>35岁是妊娠的危险因素,易造成难产及产科其他合并症。35岁以上产妇发生胎儿染色体异常(21-三体综合征)率增高。研究资料表明25~29岁间孕产妇死亡率及转生儿死亡率最低,20~24岁及30~34岁次之。

2、妊娠前有健康的生理社会环境 受过较大精神打击,工作学习过于紧张,生活条件困难,家庭不和等,均不适宜妊娠。

3、积极治疗疾病 若患对妊娠有影响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应积极治疗,适宜妊娠时再受孕。

4、戒烟酒 若有吸烟不良嗜好,孕前应戒除,不酗酒。

5、选择适当避孕方法 药物避孕需改为工具避孕一段时期 口服避孕药时间较长者,应停药改用工具避孕6个月以后再受孕。

6、避免接触毒物及放射线 必要时应调换工作,以免影响胚胎胎儿发育,甚或致畸。

7、重视前次孕产史 若前次有不良孕产史者,此次应向医生咨询,做好孕前准备,以减少高危妊娠和高危胎儿的发生。早期保健

早孕期是胚胎、胎儿分化发育阶段、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干预,容易导致胎儿致畸或发生流产。应注意防病防畸。早孕期保健的主要内容有:

1、确诊早孕;

2、确定基础血压、基础体重;

3、进行高危妊娠的初筛,4、询问家庭成员有无遗传病史;

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空气污浊环境,避免病毒感染,戒烟酒;

6、患病用药要遵医嘱,以防药物致畸;

7、了解有无接触过有害的化学制剂及长期放射线接触史;

8、早孕期避孕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营养,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

奶牛围产期阴离子日粮营养调控 第3篇

关键词:奶牛;围产期;阴离子;营养调控

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82-2

0 前言

奶牛围产期对奶牛的健康、生产和经济效益非常重要。这一阶段奶牛免疫功能下降,各种感染性和代谢性疾病如产褥热频发,并能诱发真胃移位、酮病、胎衣不下、产后乳房炎等疾病。尤其以乳房炎的发病率最高。据报道,美国大约66%的经产母牛产犊后患有亚临床型低血钙(Horst等,l997),约有8%发展为乳热症。在产前45天饲喂DCAD为-128.5mmol/kg DM的日粮时,乳热症的发病率下降47.4%。因此应用阴离子营养调控技术降低奶牛围产期代谢疾病越来越被重视。

1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奶牛的影响

1.1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的表达

DCAB又称日粮电解质平衡,是指日粮中每千克DM所含阴阳离子毫摩尔之差,亦称为日粮阴阳离子差值(Dietary Cation-Anion Balance,DCAB)。表达为日粮中的主要阳离子(K+、Na+、Ca2+、Mg2+)、主要阴离子(CI-、PO43-、SO42-)毫摩尔数与电荷数乘积之差。目前多采用的计算方法:

DCAB(mEq/kg)=[(%Na/0.0023)+(%K/0.0039)]

-[(%Cl/0.00355)+(S/0.0016)]

1.2 DCAB对奶牛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在干乳期中应用离子平衡,可以预防和防止奶牛的产乳热和低血钙病的发生。进几年来,国内许多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李大刚等在产前3周饲喂-307.5mmol/kg DM,对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下降到10%;对血浆钙离子浓度有一定的增加;李斌等饲喂阴离子盐日粮(DCAB-375.6mmol/kg DM)5天使尿液pH值显着降低(P0.05);增加奶牛產后l2h(P<0.05)、2d(P

1.3 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李斌等采用28头荷斯坦经产牛按配对试验设计研究了添加阴离子盐对奶牛血液离子浓度、胎衣不下发病率及产后6个月泌乳性能的影响,对比得出饲喂了阴离子盐饲粮后的阴离子盐组牛在产后4个月的自然产奶量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周凌云等采用由中畜阳光牧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新型阴离子盐饲料添加剂,将阴离子盐按照奶牛精料补充料的0.2%和0.1%的添加量分为两组试验(阴离子盐1组和阴离子盐2组),设1组对照,共3组,54头牛,每组18头牛重复,阴离子盐对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效果明显,阴离子盐1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产奶量5.6kg,阴离子盐2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产奶量5.1kg,达到了显着的提高产奶量效果。尽管JoyceI等的试验认为,饲喂阴离子盐对于产奶量和乳成分没有显着影响,在该日粮中加入阴离子盐,使DCAB值降至172mEq/kg DM,则产褥热降至此产前2-3周饲喂阴离子盐(氯化钙、氯化镀或硫酸镁等)降低DCAB,可预防围产期低血钙症,并减少轻瘫和乳房水肿的发生率;泌乳期提高DCAB,可增加血液缓冲力,减轻热应激的影响,降低酮病发生率。

2 围产期阴离子日粮营养水平

据资料报道,应选择生物学效价高、适口性好的阴离子添加剂,把它与浓缩料或玉米青贮以一定比侧混合饲喂。从进入围产期开始增加精料,由原来的每天每头牛4kg,每天增加0.3kg,直至每天6kg后不再增加。喂给优质干草,日喂量不低于体重的0.5%,长度在5cm以上的干草应占以上。分娩前30天开始喂低钙日粮(钙占日粮干物质0.3-0.4%,总钙量为每头牛每天50-90g),钙磷比1:1;分娩后使用高钙日粮(钙占日粮干物质0.7%,)钙磷比1.5:1或2:1,以预防母牛产后瘫痪。分娩前15天或7天,将牛移入产房,减少运动,提供易消化吸收的优质青、粗饲料。做好接产前的准备工作。分娩前1周至分娩后3周最好不改变饲料。

3 阴离子日粮对奶牛摄食的影响

3.1 研究结果

添加1.7%的NaHCO3。使日粮DCAB从对照的168增加到320mEq/kgDM时,试验牛的干物质进食量(DMI)提高了18%;而添加2.3%CaCl2使DCAB降为-191mEq/kgDM时,试验牛的干物质进食量降低了29.4%。West等(1991)对娟珊牛和荷斯坦牛的研究结果表明,DCAB增至47和167mEq/kgDM时,干物质进食量分别提高17%和45%,但继续增至324mEq/kgDM时干物质进食量不再上升。Jatkson等(1992)报道,随DCAB的增加,生长奶牛的干物质进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呈线性增加。West等(1991、1992)报道,高温季节随DCAB升高,干物质进食量升高,但3.5%标准乳产量不受影响。

3.2常用的阴离子矿物盐种类

有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钙等。其中,硫酸铵适口性最好,氯化铵和氯化钙适口性较差。为了避免阴离子矿物盐影响奶牛干物质进食量,在生产实践中常将阴离子矿物盐拌入全混合日粮中,或拌入不少于3.6kg的混合精料中进行饲喂。

3.3 阴离子日粮的饲喂方法

3.3.1 日粮的营养要求与饲养管理

(1)限量补钙:对分娩前半个月内的奶牛要实行低钙日粮饲养,使日粮中的钙质含量减至平时喂量的1/3-1/2,这种喂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

(2)精粗平衡:不要把奶牛喂得太饱,以免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奶牛患胴尿病,这一段精料的最大饲养喂量不可超过奶牛体重的1%。

(3)少喂食盐:奶牛产前半个月左右,要减少食盐的饲喂量,增加运动量,这样可以减少奶牛乳房水肿的发生。

(4)产后挤奶:奶牛产后第1天的挤奶量应为日产量1/3,从第2天起逐渐增加,到第4-5天,泌乳和消化机能恢复后再正常挤奶,这样可有效地防止乳热症的发生。

(5)饲养管理:为了促进奶牛产后恶露的排出,产后应立即喂饮5-8kg益母草水(用1000g益母草熬制而成)。如果加入250g红糖则效果更好。同时,还要加强产后的饲养管理,产后1-3天要饲喂易于消化的玉米面,产后3-4天,如果奶牛食欲,粪便正常,可随着产奶量的逐渐增加,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满足奶牛哺乳和产奶的需要。

3.3.2 避免日粮改变过快 应避免突然改变饲料种类和增减饲喂量的情况,改变饲料和增减喂量都要逐渐过渡,减少应激引起的代谢疾病。

3.3.3 使用适口性好的原料 围产期奶牛食量下降,尤其是配制阴离子日粮时,由于阴离子盐适口性较差,要添加一些适口性好的原料,如糖蜜、甜菜渣、苜蓿草粉等,并充分混匀饲喂。

4 小结

大多研究认为,围产期的营养调控多以预防乳热症或亚临床低血钙症为目的,奶牛产前3周日粮较适宜的日粮阴阳离子差值为-100至-200mg/kg。而泌乳牛采用阳离子日粮,则有助于增加干物质采食量,提高产奶性能。Block等认为,泌乳早期适宜的日粮阴阳离子差值为400mg/kg干物质,泌乳中期为275-400mg/kg干物质,犊牛比较适宜的日粮阴阳离子差值为370mg/kg干物质。阴离子盐味通常苦、涩,若直接将阴离子盐洒在精料表面或简单混拌,则不利于牛的采食;影响饲喂,可将阴离子盐加入精料补充料再充分搅拌均匀后饲喂,一般不影响采食。在饲喂时要有一段时间的过度,添加一些适口性好的原料,最好能与精料混合,做成全混合日粮进行饲喂,则不影响其适口性。

参考文献

[1] 张显华,张翠艳.奶牛围产期疾病的营养调控[J].中国草食动物,2005,25(4):53-54.

[2] 李大刚,王加启,王跃进,等.阴离子盐对奶牛围产期血浆离子平衡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6,7:6-8.

[3] 李斌,郭卫忠,孙长勉,等.干奶后期饲喂阴离子盐对奶牛离子平衡和产奶的影响[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3,105:186-189.

[4] 蒋云雷.围产期奶牛饲喂阴离子盐对血液钙磷浓度、尿液pH值、产奶量及产后健康状况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8-562.

[5] 吴文旋,刘建新,叶均安,等.阴离子型日粮及补Ca对围产期奶牛代谢与健康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 2006,26:1-6.

[6] 周凌云,周振峰,于建国,等.不同浓度阴离子盐饲喂奶牛效果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10):14-15.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第4篇

1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

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主要应该做到:满足孕牛自身和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预防流产、早产;为孕牛营造舒适、清洁的产房环境。

在以优质干草为主进行饲喂时, 禁止饲喂青贮饲料和多汁青饲料;在以玉米秸秆、稻草为主进行饲喂时, 初期每天补饲青贮饲料2~3kg, 产前10d停止饲喂青贮饲料。

精饲料饲喂低能高磷饲料, 麦麸要占日粮比例的20%~30%。以优质干草为粗饲料时, 精饲料饲喂量3~4kg/d头;以玉米秸秆、稻草等为粗饲料时, 3.5~4.5kg/d头。对体质较差的孕牛可适当增加精饲料喂量。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加孕牛自身的免疫功能并促进胎儿发育。产前10d, 保持3~4h/d的运动量;产前5d保持2h/d左右的运动量。运动应以自由运动为主, 严禁鞭打驱赶、快速行走, 防止流产。每天对孕牛进行刷拭, 乳房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乳房按摩到出现水肿为止。

计算好孕牛的预产期, 每天注意观察孕牛, 预防早产;提前对产房进行清理、消毒, 保持产房清洁、空气新鲜;冬季产房温度保持在18~22℃;床位上铺垫6~10cm厚的松软垫草, 如麦秸、稻草等。

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精、粗饲料;禁止饮用冰冷的水。禁止用发霉的麦秸、稻草等秸杆做垫草。

产前的5~6d, 连续或间隔进行2~3次的补钙、补液, 预防产后疾病的发生。

本期要预防早产、胎动不安、流产、产前瘫痪等疾病发生。

2 围产后期的饲养管理

这个时期统称为身体恢复期或泌乳初期, 奶牛体重会减少30~50kg。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主要目的是促进母体尽快恢复, 避免疾病发生, 为泌乳盛期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不宜过快追求产奶量的提高。

犊牛出生后, 让母牛舔干犊牛身上的胎液, 让犊牛停留在母牛身边3~4h;0.5~1.0h内进行榨乳, 挤出乳1.0~1.5kg, 够犊牛吃的即可;同时, 饮喂益母红糖麦麸粥 (益母草150g、红糖250g、麦麸2~3kg、食盐50~100g、水10~12kg) , 粥温35~37℃为宜。让母牛自饮, 可以起到暖腹、充饥及增加腹压的作用, 并且有利于胎衣的排出。1次/d, 连喂2~3d。当母牛出现口渴现象时, 给35~37℃温水, 切忌给凉水。母牛给优质、易消化的干草。

母牛分娩的第2~5天, 每天注意观察胎衣、恶露排出、乳房水肿消失情况。如果胎衣超过12h尚未排出, 可服用“生化汤”或“催衣散”, 或采用西药治疗, 严重时, 可采用手术剥离法。

榨乳方面, 分娩的第2天, 挤出日泌乳量的1/3, 第3天挤出日泌乳量的1/2, 第4天挤出日泌乳量的3/4, 第5天可挤出全部的乳。也可以采用4d挤乳法。每次挤乳时要充分按摩和热敷乳房, 使乳房水肿迅速消失。如果发现消肿较慢, 可用25%的硫酸镁温水溶液洗涤, 并按摩乳房, 加快水肿消失。

产后的2~5d, 以优质干草为主, 不要饲喂青绿多汁饲料和糟粕饲料。精饲料日粮以玉米面、麦麸为主, 视水肿消失和消化机能状况而定, 每日饲喂1~3kg。

对产后体质较弱的母牛, 应喂小米红糖粥 (小米200~300g、红糖100~150g) , 1次/d, 连喂4~5d。

产后的第6天, 开始饲喂全价饲料, 豆饼类饲料占10%~15%, 麦麸占20%。在乳房水肿完全消失和消化良好的状态下, 每天递增0.6~1.0kg, 此时精料饲喂量不应超过体重的1%, 防止精料食用过量;此时可逐渐增加青贮、多汁饲料的饲喂量。

产后10~15d的日粮配给, 原则是精饲料比例逐渐达到40%~45%, 精料中豆饼类饲料占18%~25%, 增喂精料目的是为了满足产后日益增加的泌乳的需要。

加强产房卫生管理, 进行清扫、通风、消毒, 保持空气新鲜。产房温度保持18~23℃, 勤换垫草。供给温水, 水温保持在35℃左右, 忌饮冷水。

奶牛围产期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第5篇

精粗饲料搭配比例由干乳前期的35∶65提高到40∶60, 一般喂给泌乳旺盛期给量的1/3左右 (3~4 kg) 的精料。此期适当增喂精料, 除保证胎儿迅速发育所需营养外, 可以为瘤胃微生物适应产后采食大量精料打下基础。但喂精料过多又将导致产后食欲减退, 因此, 必须掌握好饲喂量。

为了减少产后代谢疾病 (乳热症、酮病) 的发生, 对有乳热症病史的母牛, 可采取产前低钙饲养方法 (酸饲养标准低20%的钙) , 提高奶牛动用体内钙的能力, 防止乳热症极其重要。但在产犊以后应迅速提高钙的含量, 以满足产奶时的需要。为了降低奶牛产后胎衣滞留病的发生, 可增加日粮中维生素E和硒的水平, 但不应超过推荐需要量。研究表明:在围产期注射硒和维生素E, 正确补给可降低胎衣不下发病率50%以上。

2 围产前期奶牛的饲喂

通常奶牛在产前会减少采食量, 有时在分娩前15 d就开始减食, 分娩前的几天最严重。因此, 临产前奶牛日粮粗饲料应以优质、易消化的干草为主, 每头每天4.0~4.5kg, 可用东北羊草、秋白草或加部分苜蓿干草、谷草等, 但过多喂青贮饲料会导致奶牛过肥, 应适当控制喂量。喂给足够数量的干草和青贮, 除满足奶牛营养需要外, 在此期间, 也可少量喂给一些糟渣类饲料和块根类饲料, 每头每天喂量原则上不超过5 kg。

3 临产奶牛的管理

奶牛预产期的前15 d转入产房任其自由活动。为了保证安全接产, 必须安排有经验的饲养员管理。产房事先用来苏儿或新洁尔灭消毒, 对奶牛的后躯、外阴部、尾部用2%来苏儿或0.1%高锰酸钾水刷干净, 牛床铺垫清洁褥草 (稻草、锯屑等) 。保证产房的清洁卫生,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临近分娩时出现一系列的分娩征兆, 如外阴部肿大并松弛, 尾根两侧和耻骨之间开始有松弛下降, 乳房肿胀等。饲养员必须做好助产接产的准备工作。

4 围产后期的日粮组成

围产后期, 特别是产后8~15 d, 母牛的营养需要高于围产前期, 且随着泌乳量的上升, 需要量日趋增加。

围产期的日粮配合原则是:精料逐日增加, 在产后7~10 d时达到标准量, 日采食干物质中, 精饲料比例逐步达到50%~55%, 精料中饼类饲料应占到30%。增喂精饲料是为了满足产后日益增加的泌乳需要, 尽早补偿妊娠、分娩期间出现的营养负平衡。所以, 此时必须喂一定量的谷类和饼类饲料。但适当控制谷类饲料喂量。一般每头每天谷类饲料喂给7~10 kg, 饼类饲料喂2~3 kg即可。谷类饲料饲喂过多易发生瘤胃酸中毒, 可造成千物质采食减少。

5 围产后期奶牛的饲喂

奶牛由分娩到产后15 d, 此时的饲养管理原则应是以恢复体力为主, 产奶为次。因此, 奶牛分娩后应立即喂给温热、足量的麸皮盐水 (麸皮1.5~2.0 kg、盐100~150 g) , 能起到补充体内水分的损失、暖腹、充饥、增加腹压的作用。同时喂给奶牛优质、嫩软的干草1~2 kg;对产后乳房无水肿, 体质健康, 消化系统正常的奶牛, 产后早日加喂多汁饲料和精料。一般在分娩后1周左右使日粮达到泌乳牛给料标准, 10 d后高于标准15%~20%为适宜。如延误补喂精料时间, 就会导致延迟产奶高峰期到来时间, 降低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在优质干草的基础上, 逐步增喂优质的青贮饲料, 到产后15 d喂量达15 kg以上, 干草3~4 kg。分娩7 d后可以喂些块根类、糟渣类饲料, 以提高日粮的适口性和营养浓度。为保证牛体健康和产奶量, 应重视产后的钙、磷及维生素D等的补充。分娩10 d的牛每头每天喂钙量不低于150 g, 磷不低于100 g。

6 分娩后的挤奶

奶牛分娩后30~60 min内即可挤初乳。对高产奶牛, 产后4~5 d内乳房内的乳汁不应挤干, 尤其是产犊第1 d挤出的奶够犊牛饮用即可。第2 d可挤出日泌乳量的1/3, 第3天挤出日泌乳量的1/2, 第4~5 d可将奶全部挤干, 并在每次挤奶时应充分热敷和按摩, 使乳房水肿迅速消失。这能防止乳房内压明显降低, 乳房水肿加剧, 引起乳房炎。对中低产奶牛或没有乳房水肿的奶牛开始就可将奶全部挤净。

7 干乳牛饲养要点

7.1 停奶后1~2周饲养原则

在满足乳牛营养需要的前提条件下, 一般以粗饲料为主, 适当搭配精料。为了使乳腺尽早停止活动, 尽快达到干乳目的, 最好不喂多汁饲料和副料, 充分利用干草。

7.2 干乳2周后饲养原则

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饲料, 如膘情较差、乳房未臌胀, 可适当增加精料和副料的喂量, 如过肥可适当减少其喂量。

7.3 干乳牛管理要点分群饲养管理, 以保健、保胎、防流产和提高下一胎产量为重点。

停乳后1~2周, 不要触摸乳房, 要加强卫生管理, 防止乳房炎发生。

干乳期不宜采血, 不宜预防接种, 不宜修蹄。

防止过肥, 膘情以中等为宜。干乳期过肥, 易导致母牛产后食欲不振;易患酮血症;易难产;可导致脂肪肝。

增加干乳牛的运动, 可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或预防肢蹄病和难产发生。

母牛在妊娠期, 皮肤代谢旺盛, 易生皮垢, 每天加强刷拭可促进血液循环, 又可使牛更加驯服易于管理。

不喂腐败变质、冰冻饲料, 不饮结冰水及污水。

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第6篇

1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

(1) 围产前期是母牛生产的重点环节, 其目标是促进瘤胃微生物与乳头状突起的生长, 使奶牛逐渐由以粗料为主的饲养模式向高精日粮模式过渡, 激发免疫系统, 减少疾病, 减少产后代谢性疾病。此期要重点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疫病的发生, 临产前7d转入产房饲养。饲养方法仍按干奶后期的方法进行饲养。即以优质干草适当搭配精料进行饲养。精料的喂量可按干奶期的标准饲喂, 一般供给3~5kg/d。不能造成催奶过急, 防止产前产奶的情况发生。 (2) 要注意降低日粮中钙和食盐的含量。降低食盐的含量可以避免母牛产前乳房过度水肿。降低钙的含量可以防止产后代谢障碍, 降低代谢病的发病率。产前食盐的喂量可降至0.5%以下。钙的用量可降至原来的1/2~1/3。这种喂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 可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的发生。母牛临产前2~3d内, 还要注意增加一些易消化、具有轻泻作用的麸皮, 以防母牛发生便秘。其具体方法可在每100kg精料中加入30~50kg麸皮饲喂母牛。不要把牛喂得太饱, 以免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奶牛患酮尿病。 (3) 围产前期的日粮种类与围产后期的日粮种类尽量调整为一致, 日粮粗蛋白水平应调为12%~15%, 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为了预防产后低血钙症, 以及减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 如采食干物质量降低、胎衣不下、产乳热、真胃移位、酮病等。现在广泛应用加阴离子盐 (阴离子盐包括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钙等) , 使奶牛尿p H值降到6~6.5范围内, 以减少围产期疾病的发生。 (4) 为防止奶牛乳热的发生, 围产前期给奶牛饲喂含镁量为0.35%~0.40%日粮可以防止产后血镁浓度的降低。为了防止流产、难产, 严禁饲喂变质霉变的饲料不能供给冰冻饮水。

2 围产后期的饲养管理

(1) 对围产后期奶牛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早恢复体质, 减少代谢病的发生, 确保奶牛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母牛分娩过程体力消耗很大, 产后体质虚弱, 饲养原则是促进体质恢复。产后0.5~1h内要给母牛饮与体温相同的麸皮水, 即2kg麸皮加20kg温水、60g盐、500g红糖, 使母牛尽快恢复体力。另外, 可用益母草膏150~200ml加适量水煮沸后让母牛服用, 1次/d, 可连服数次, 或者肌肉注射缩宫素2ml以利于胎衣排出和子宫复旧。母牛产后2~3d内的饲喂应以优质干草为主, 同时补喂一些易消化的精料。如每天饲喂3kg的麸皮和玉米, 2~3d后开始逐渐增加日粮中钙和食盐的含量。其方法可用配合精料替换麸皮和玉米。一般产后第3天替换1/3, 第4天替换1/2, 第3天替换2/3, 第6天全部饲喂配合精料。母牛产后7d后如果食欲良好, 粪便正常, 乳房水肿消失, 开始饲喂青贮饲料和补喂精料。精料的补加量为每天加0.5~1kg。奶牛产后头7d要饮用的温水, 不宜饮用冷水, 以免引起胃肠炎。 (2) 产后挤奶产后第1天的挤奶量可为日产量的1/3, 第2天以后可逐渐增加, 到第4~5天泌乳和消化机能恢复再正常挤奶, 可有效防止乳热症。 (3) 观察胎衣排出时间和粪便性状胎衣排出的时间一般为12h, 超过12h胎衣不下者, 严禁子宫内剥离, 可向子宫内放入抗生素, 使胎衣净化, 自然排出。如果粪便出现稀薄、颜色改变、恶臭等不正常现象, 说明瘤胃功能不正常, 应适当减少精料, 多采食些粗饲料。 (4) 分娩后要检查乳牛的体温、脉搏数、呼吸数、精神状态及四肢运动和采食反刍情况等, 在产后第1~2天内体温降低, 呼吸浅表, 精神沉郁, 反射降低, 运动无力或喜卧地, 采食无力, 不反刍的牛, 可能发生了产后低血钙, 可用5%葡萄糖酸钙800~1000ml静脉注射, 必要时2次/d。若产后第3~5d内体温升高, 呼吸频数, 心率快, 不吃不反刍者, 多是子宫内感染和由急性乳腺炎引起, 若救治不当可发生败血症死亡。对此类乳牛应大剂量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 5%碳酸氢钠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同时应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以消除子宫内感染及乳腺炎的发生。 (5) 搞好牛舍的环境卫生, 使舍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保证饮水清洁充足。围产期内一旦发生消化道及代谢等疾病, 应及时诊断治疗。

3 围产期常发疾病的防控

3.1 产后瘫痪

经产牛、胎次越多该病发病率越高, 发病率正常为1%~2%;发病率高的牧场达25%。

3.1.1 临床症状

临床型产后瘫痪表现为体温降低, 卧地不起, 反刍与采食停止;亚临床型产后瘫痪典型症状不明显, 采食减少, 运动无力, 产奶量降低, 常常并发胎衣不下及子宫炎。病牛低血钙, 产后健康母牛的血钙平均为2.5mmol/L, 病牛血钙为0.40~1.25mmol/L, 血镁、血磷含量也降低。病牛血糖降至1.12~2.24mmol/L。病牛高血酮, 健康牛血清中酮体为1.72mmol/L以下, 亚临床型酮病血清酮体1.72~3.44mmol/L, 临床型酮病血清通体含量为3.44mmol/L以上。

3.1.2 预防低血钙方案

(1) 投服阴离子盐, 如氯化铵, 从围产前期开始, 直到围产后期, 喂后测定奶牛尿p H值, 使之偏酸性 (5.5~6.0) ; (2) 胎次为2~3胎的奶牛, 投服2丸博威钙, 产犊后0h投服第一丸, 产犊后12~15h投服第二丸; (3) 有产后瘫痪病史的牛、高胎次、高产牛, 投服3丸博威钙, 产后0h投服第一丸, 产后12~15h投服第二丸, 产后24~30h投服第三丸。

3.1.3 治疗

(1) 10%葡萄糖酸钙800~1000ml, 维生素C4`5g, 维生素B12 2~2.5mg, 25%葡萄糖1000ml, 静脉注射, 经2~3h后, 投服1丸博威钙; (2) 15%磷酸二氢钠200~300ml, 静脉注射; (3) 25%硫酸镁注射液120~150ml, 静脉注射; (4) 经12~15h后, 再次给予1丸博威钙。

3.2 产后截瘫

是指产后闭孔神经损伤导致的奶牛单侧或双侧后肢不能内收。

3.2.1 病因

多因胎儿过大或胎儿畸形压迫闭孔神经, 助产时强力牵引, 引起单侧或双侧闭孔神经损伤。牛在光滑地面上或冰上劈叉, 后肢内收肌撕裂时, 也可能出现产后截瘫的症状。

3.2.2 症状

病牛站立时后肢呈外展姿式, 后肢不能内收, 球节屈曲, 以球节和蹄背侧着地站立。牛两后肢向外劈开, 呈“蛙坐式”, 腹部着地。严重病例两后肢完全叉开, 与身体长轴垂直。

3.2.3 诊断

本病应与单纯性内收肌肌病、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股骨骨折、代谢性疾病 (生产瘫痪) 等相鉴别。一般单侧损伤病牛预后良好

3.2.4 治疗

早期给予地塞米松和非甾体抗炎药, 此时可不考虑两类药物同时应用带来的副作用。病牛应放置在地面防滑、宽敞的厩舍或临时搭建的围栏内。若奶牛试图站立, 应人工提举牛尾辅助其站立。若两肢瘫痪, 应安置髋结节吊牛夹, 辅助患牛站立。经常评价患牛的后肢支持功能, 如其能自行站立, 应迅速去除吊带夹, 让其自然站立。站立期间, 可人工挤奶, 以防乳汁积聚引发乳房炎。

3.3 产后胎衣不下

奶牛通常在产后3~8h排出胎衣, 如超过12h仍未排出, 则认为是发生了胎衣不下。正常奶牛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在5%~10%之间, 而异常分娩母牛 (剖腹产、难产、流产和早产等) 及布氏杆菌感染牛群发病率可达20%~50%, 甚至更高。胎次、产犊季节、双胎、死胎及胎位异常等对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均有影响。

3.3.1 危害

胎衣不下通常不影响奶牛的健康, 仅食欲和体温发生轻微变化;少数严重病例, 可继发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 出现典型的毒血症和败血症, 导致不孕甚至危及患畜生命。

3.3.2 病因

胎衣不下受流产、难产、低血钙、双胎、高温、母牛年龄和胎次的增加、早产、引产、子宫炎症、内分泌失调、嗜中性粒细胞功能减退和营养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确切的发病机理还不太清楚。目前认为胎衣不下主要是胎膜绒毛与母体子宫肉阜分离受阻或子宫张力不足、无力造成的, 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早产 (自发性或诱导性) ; (2) 妊娠期延长可能引起母体子宫肉阜过度生长; (3) 剖腹产、子宫扭转及其他类型的难产引起创伤和绒毛水肿; (4) 传染病 (流产或未流产) 引起的炎症反应, 造成母体组织和胎儿组织粘连, 如布氏杆菌病等; (5) 胎盘充血; (6) 绒毛坏死。

3.3.3防治

围产前期, 维生素ADE注射液25ml肌肉注射或亚硒酸钠维生素注射液E20ml肌肉注射; (2) 产后立即注射缩宫素80~100IU; (3) 产后立即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 (4) 凡胎衣不下的病牛, 都要进行子宫内投药, 2d后再投一次; (5) 补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应用抗菌素; (6) 饲料饲草中添加脱霉剂制品。

3.4 产道拉伤及感染化脓

3.4.1 接产中存在的问题

产后未做产道检查, 产后护理人员不明确产道损伤情况。严重的产道撕裂, 未做缝合与局部处理。产道感染后不做产道的处理, 产道严重感染后, 不做全身检查, 治疗措施不力。

3.4.2 产道拉伤、感染创处理

(1) 产后4h内及时缝合产道创口; (2) 产道内涂抹碘甘油或拜净, 1~2次/d; (3) 后海穴封闭, 0.5%普鲁卡因80~100ml+青霉素800万IUu, 产后3d内1次/d; (4)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肌肉注射; (5) 产道内脓肿, 切开或穿刺排脓; (6) 全身情况差的, 补液、抗菌、抗炎治疗。

3.4.3 产道脓肿与肿瘤的鉴别

产道感染、产道内脓肿的病牛产后卧地不起、常误诊为腰肢病, 延误治疗时机。肿瘤常常在阴道壁上, 形成坚实的增生物, 与周围界限明显;凡阴道壁上的脓肿, 要进行穿刺诊断;子宫壁上的脓肿, 可做腹壁切开, 穿刺诊断。

3.5 子宫炎

产后子宫内膜或子宫内膜及更深层感染, 这种感染对以后繁殖有可能产生影响, 甚至可能会引起败血症症状, 产后子宫炎是奶牛极为常见的疾病, 可分为子宫炎、子宫内膜炎和隐性子宫内膜炎。

3.5.1 危害

子宫炎在奶牛群中尤其中高产牛群中发生的频率较高, 患有子宫炎的牛情期受胎率降低, 产犊间隔延长, 淘汰率升高,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牧场泌乳牛子宫炎的发生率一般超过8%, 患子宫炎严重的牧场, 泌乳牛子宫炎的发生率会超过40%。

3.5.2 病因

分娩异常:流产、胎衣不下、早产、双胎、难产、自贡的其他疾病;接产未消毒、感染;子宫收缩无力、复旧延迟。

3.5.3 症状

病牛拱背、努责, 排出黏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 分泌物呈污红色或棕色。体温高, 精神沉郁, 食欲及产奶量明显下降, 反刍减弱或停止, 逐渐消瘦。

3.5.4 预防与治疗

(1) 产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2) 注射头孢噻呋钠, 1次/d; (3) 子宫内投药与子宫冲洗, 用1%氯化钠或1~2%氯化钠苏打溶液冲洗, 冲洗液温度接近体温, 冲洗液回流干净; (4) 子宫内投放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类或其他抗生素, 繁殖腐败、延缓溶解, 等待胎衣自行排出, 一般间隔2d重复1次; (5) 有全身症状的, 补液、解毒、抗菌、抗内毒素休克等治疗措施。

3.6 真胃左方变位

分为单纯性左方变位、伴有真胃不完全阻塞、真胃内异物的真胃左方变位。该病发病率一般为1.5%~2%, 70%左右的牛发生在产后10~20d, 90%病牛为头胎牛。该病与难产的关系不明显, 与子宫炎、产道拉伤关系密切。

3.6.1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与叩诊检查的钢管音进行确诊。

3.6.2 防控

控制头胎牛的膘情, 严禁过肥。距预产期1.5个月调整饲料配方, 把瘤胃体积撑大。饲料酸度过大常常引起真胃溃疡与弛缓, 从而引起真胃变位, 在预混料中加入碳酸氢钠。积极治疗子宫炎和产道拉伤, 产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分娩应激与提高采食量。灌服健胃药、消胀药、补充能量药。

3.6.3 治疗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第7篇

1 围产期奶牛的生理代谢特点

围产期奶牛要经历干奶末期(围产前期)、分娩期、泌乳初期(围产后期)的巨大变化过程,奶牛在瘤胃机能、卵巢机能、内分泌和代谢状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复杂的生理变化。这个阶段也是奶牛多种疾病集中发生期,尤以产后瘫痪、产褥热、酮病、真胃移位、瘤胃酸中毒、胎衣不下等疾病居多。因此,围产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分娩情况、健康状况、繁殖水平,乃至整个产奶期的产奶量及牛奶品质。

奶牛从围产前期的高粗料日粮到分娩后的高精料日粮,瘤胃的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粗料时,瘤胃菌群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主,而高精料时,瘤胃菌群以生产乳酸菌(淀粉分解菌)和利用乳酸菌为主。当日粮由高粗料突然转变为高精料时,奶牛可能会产生瘤胃酸中毒,瘤胃中的纤毛虫和纤维素分解菌丧失活力。瘤胃菌群对日粮变化的适应需要3~4周,而瘤胃乳头的适应则需要更长时间。

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及乳腺养分需求增加,进入围产期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不断降低,当进入围产后期时,随着产奶量的不断提升,较低的采食量与泌乳所需的营养需要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奶牛产生能量负平衡,体内葡萄糖水平下降,胰岛素水平下降,引起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下降,进一步影响FSH(卵泡刺激素)对卵泡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卵泡静止;与此同时,奶牛血浆的维生素A、维生素E、微量元素锌和硒的水平下降,降低了奶牛机体的免疫能力。

2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

2.1 饲养管理目标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对于奶牛的健康、产量和繁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分娩前得到特殊饲喂和护理,分娩后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生产性能。

(1)调整日粮组成,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控制产后各种疾病的发生。通过围产前期特殊日粮的配制和管理,可有效预防奶牛乳房水肿、产后瘫痪、胎衣不下、真胃移位、酮血症、围产期酸中毒等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同时满足胎儿最后时期快速生长的需要。

(2)刺激和调整瘤胃微生物菌群,使奶牛尽快适应从以粗饲料为主的干奶前期日粮逐渐过渡到围产前期,乃至产奶期的高精料日粮。

(3)刺激和恢复瘤胃绒毛乳头。为了将产后高精泌乳日粮发酵产生的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尽快通过瘤胃乳头吸收后运送到体内转化为牛奶,需要提前把干奶期已经萎缩的瘤胃乳头在奶牛分娩和泌乳之前刺激和发育起来。

(4)建立免疫系统。分娩前后是奶牛免疫力最低、最容易发病的时期,为了减少产后泌乳奶牛的各种代谢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在围产前期要注意提高奶牛的免疫力。

(5)调整体况。如果奶牛体况此时还没有调整恢复到理想膘情,这是恢复体况最后的机会。

(6)为初乳的分泌储备营养。奶牛分娩后产生的初乳需要大量养分,围产前期的营养与初乳的质量密切相关,这也直接关系到新生犊牛的成活与健康。

(7)维持干物质采食量。临近分娩的前几天,奶牛采食量开始下降,而此时奶牛对营养的需要却在增加,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开始发生了。此时要注意增加营养浓度,维持干物质的采食量。

2.2 饲养管理规程

(1)营养需要见表1。

(2)营养供给关键控制点。 (1) 精料投喂量依据奶牛体况评分作出适当调正。体况评分控制在3.5~4.0分; (2) 较之干奶前期,本期必须采用低钾低钠、低钙高磷日粮设计,可有效缓解和避免产后低血钙症、产后瘫痪的发生,控制钙、钾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便有效预防乳房水肿、乳热症和酮病的发生。 (3) 阴离子盐的应用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该谨慎使用。 (4)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有机小分子铬制剂的运用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繁殖障碍,提高奶牛繁殖机能。 (5) 通过提高精料补充料的营养浓度保证营养供给是唯一的选择。通常本时期奶牛食欲降低,采食量不足,因此,必须提高日量浓度才能保证营养物质的采食量能够满足即将分娩的母牛需要。

(3)饲养与管理。 (1) 围产前期的奶牛应转入产房进行饲养管理。产房必须事先严格消毒,然后铺上清洁干燥的垫草,并建立常规的消毒制度。 (2) 产房应该建立完整的饲养及管理制度,严禁闲杂人员流动;临产前几日应备好分娩设备及药物等,24 h有人员轮流值班;舒适的分娩环境和正确的接产技术,对奶牛护理和犊牛的健康极为重要。 (3) 进入围产前期母牛采食量应逐步增加,按照干奶前期基础量每天增加0.5 kg精料量补充,直至增加到6~8 kg为止。 (4) 奶牛分娩应使其左侧躺卧,以免瘤胃压迫胎儿,发生难产。奶牛分娩后应尽早驱其站立,以免因腹压过大而造成子宫或阴道翻转脱出。

3 围产后期的饲养管理

3.1 饲养管理目标

(1)稳定瘤胃功能,恢复瘤胃健康。

(2)快速恢复食欲,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加快奶量提升速度。

(3)产后监控是围产后期管理的重中之重。

3.2 饲养管理规程

(1)营养需要见表1,给量标准见表2。

kg

(2)营养供给关键控制点。 (1) 按产奶量投饲精补料,见表2; (2) 精粗饲料比60∶40~65∶35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0 d; (3) 对于产奶量在7 t以上高产奶牛应注意在精料中适时补给过瘤胃脂肪或全棉籽、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维生素、胆碱及有机锌等微量元素,以便尽快恢复瘤胃健康,减少脂肪肝、瘤胃酸中毒或胎衣不下等问题; (4) 尽可能给围产后期奶牛提供优质的苜蓿或羊草,确保瘤胃功能的正常,提高干物质采食量; (5) 为了尽快恢复奶牛繁殖机能,对于高产奶牛建议在此期到产奶高峰期的日粮中加入繁殖机能调节剂,快速恢复子宫和卵巢的机能,保证在60~75 d内达到90%以上正常发情。

(3)饲养与管理。 (1) 奶牛分娩过程中,卫生状况与产后生殖道感染关系极大。因此,分娩后应及时将躯体尤其是后躯、乳房和尾部等部位的污物、黏液,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而后把玷污的垫草及粪便清除干净。地面消毒后铺上厚的干垫草。新产牛的产后监控程序直接影响奶牛产后繁殖性能的恢复。通过体温和奶量进行母牛产后监控,对牛群生殖系统、泌乳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健康状态跟踪监控。 (2) 这一时期是奶牛体况下降最快阶段, 因此, 必须根据DHI指标和体况评分等数据, 结合牛只膘情, 对日粮组成、饲喂量随时作出调整。保证体况评分降低在0.5~0.75分。 (3) 采食量的监测与调整是保证新产牛平稳度过能量负平衡期的重要手段之一。母牛产后食欲极差, 因此如何尽快使其增加采食量是头等大事, 必须坚持不懈、准确无误地实施。不但要监测投入日粮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对每日的剩料也要随时检测和分析, 真正分析出奶牛实际采食入口的日粮的组成比例,不能仅仅以TMR车生产时的计算配方为准,确切了解奶牛采食日粮的精粗比是否合理。

奶牛围产期技术管理的几点建议 第8篇

1. (1) 新调入产房的奶牛 (产前15天) 要逐渐开始饲喂围产前期料 (低钙) 或在产前3~5天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 (禁止用氯化钙, 以免造成早产) 以激发血钙的产生从而避免产前或产后瘫痪等疾病, 但产后要立即饲喂高钙料。 (2) 所有调到产房的牛只全部注射亚硒酸钠-VE注射液或维生素ADE注射液一次, 可有效预防乳房炎和一些产科疾病的发生。 (3) 母牛产犊后要尽快将牛驱赶起来并在四小时之内注射衣速净 (河北围场金发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或催产素。 (4) 牛产后在饲料中连续加入3天益母生化散, 每天一次, 每次250克, 难产 (人为接产) 可加大用量, 同时注射产后康或其它主要用于产科感染防治的药物同时给予500克红糖, 1000克麦麸, 50~100克钙盐 (磷酸氢钙或钙中钙等) 。以上方法预防产后瘫痪及产科感染, 胎衣不下等疾患有效率可达95%以上。

2. 母牛产犊尽量让自然生产, 新产的犊牛除断脐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外一定要饲喂3天初乳;20~45日龄内的牛要用除角灵 (河北围场金发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角基部涂抹进行去角或用电烙铁烙烫去角;不得饲喂犊牛患有乳房炎母牛的牛奶;产犊高峰或疾病多发期 (初乳过后) 可在奶中加入微生态制剂 (乳酸菌素, 乳酶生) 或抗菌素等预防消化道疾病的药物。

3. 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是产房工作和牛只健康的保证, 产房要经常保持干燥卫生, 所有牛只包括犊牛每周至少带牛消毒2~3次, 疾病多发期可增加次数。消毒药品要选择2至3种, 以防引起耐药性。

4. 母牛产后的胎衣等要立即处理并消毒现场, 如果母牛产后超过12小时 (根据南北方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定, 但不得超过24小时) 需要作出人工手术剥离, 后要子宫灌注抗菌类药物。

5. 详细作好牛只记录工作, 包括各类牛数量, 用药, 免疫, 初乳, 产牛治疗和恢复情况等, 以作为日后管理参考。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第9篇

奶牛围产期指母体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围产期奶牛的氧化应激反应一直是制约奶牛饲养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过量的自由基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脂质过氧化, 引起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应答能力下降, 使奶牛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因此, 利用抗氧化剂来缓解氧化应激对奶牛生产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单宁是一种具有抗氧化特性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但此前学界少有其对奶牛影响的研究。

此次的研究结果表明, 添加栗树单宁可以降低奶牛血液和肝脏中丙二醛的含量, 提高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活性以及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精选9篇)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第1篇围产前期即妊娠后期, 是指产前3周至分娩前这段时间, 饲养管理重点是搞好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