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凝血因子缺乏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凝血因子缺乏范文(精选7篇)

凝血因子缺乏 第1篇

近年来, 国家倡导在食谱中提高牛奶制品优质蛋白的比例, 我国每年均从国外引入大量的荷斯坦奶牛胚胎、精液和种牛。因此, 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奶牛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方法对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保护适当的动物卫生健康水平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 奶牛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诊断方法一般为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试验 (APPT) 法与PCR结合2%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 但这两种方法检测效率低。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 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自动、高效、快速、准确的DNA位点变异检测技术[8,9]。试验对DHPLC技术进行优化, 以期建立一种荷斯坦奶牛凝血因子Ⅺ缺乏症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模板的合成、鉴定与样品的采集

根据荷斯坦奶FXID基因序列 (Gen Bank登录号为AH013749.2) 和Marron等研究的突变位点, 合成长度420 bp的以突变位点为中心的野生型和纯合突变序列, 将其连接到p GH载体, 以1SmaⅠ为连接位点, 送至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并将已合成的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 测序工作由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120个血凝块 (新西兰牛血) , 由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采集、保存。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内切酶Fast Digest HindⅢ, 购自广州昂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pfu DNA聚合酶、d NTP, 天根生化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生产;三乙胺醋酸盐 (TEAA) 、乙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仪 (型号为4500-HT型, 温控精度为0.1℃) , 均由美国Transgenomic公司提供;Eppendorf低温高速离心机, 德国艾本德股份公司生产;ABI Veriti梯度PCR仪, 美国ABI公司公司生产;ND-1000 spectrophoto meter RNA/DNA计数仪, 购自Aquapro (艾科浦) 公司;BIO-RAD电泳仪、UVP凝胶成像仪, 上海思伯明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德国莱驰MM400组织研磨器等, 德国莱驰公司生产。

1.3 检测方法的建立

1.3.1 引物的设计

参照参考文献[10]设计引物, 序列为F 5'-CCCACTGGCTAGGAATCGTT-3', R5'-CAAGGCAATGTCATATCCAC-3', 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野生型FXID经PCR扩增的片段长度约为244 bp, 纯合突变型FXID约为320 bp。

1.3.2 PCR扩增

将合成的质粒稀释到25 ng/μL, 取2μL作为模板, 依次加入10Reaction Buffer5μL, d NTP 4μL, 引物F、R各1μL, pfu DNA聚合酶2.5 U, 再加无菌双蒸水至50μL。混匀以后于PCR仪内扩增, 循环参数为:95℃10 min;95℃30 s, 60℃30 s, 72℃30 s, 共35个循环;72℃10 min;冷却至4℃。取2μL PCR产物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1.4 DHPLC方法的建立

1.4.1 杂合子模型的制备

分别取纯合突变、野生型的PCR产物5μL, 以1∶1的比例混匀, 制成杂合子模型。

1.4.2 异源双链的形成

将制杂合子模型于PCR仪中95℃变性5 min, 然后以1℃/min的速率降温到4℃, 保存15 min。杂合子模型在变性缓慢复性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异源双链及同源双链, 用于DHPLC分析。

1.4.3 DHPLC分析

PCR产物不做任何纯化处理, 取8μL变性复性后的PCR产物直接用于DHPLC分析。将扩增的野生型FXID的PCR片段序列输入WAVEMaker软件, 根据软件推荐的分离温度上下1~2℃内选择该片段最优分离温度及洗脱参数。流动相由A液 (0.1%乙腈, TEAA) 和B液 (25%乙腈, TEAA) 按照设定的梯度自动混合而成。完成一次分析大约需要8 min, 整个过程自动完成。

1.5 样品的检测

1.5.1 血凝块基因组的提取

根据离心柱法血液凝块基因组DNA提取流程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 用ND-1000 spectrophoto meter RNA/DNA计数仪测定浓度。

1.5.2 样品的DHPLC检测

将所有样品的PCR产物与野生型样品按1∶1混合, 再进行变性、复性, 一次即可成功地同时检测出纯合或杂合变异。

1.5.3 样品的传统方法检测

将未知样品进行PCR扩增之后, 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并用合成的野生型作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

分别取野生型和纯合突变PCR产物2μL, 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 结果均扩增到预期的理论长度, 根据条带的亮度同时确定产物达到需要的浓度, 见图1。

1~4.野生型;5~7.纯合突变型;M.DL-50 Marker。

2.2 最佳条件的选择

2.2.1 温度

所用软件对野生型序列的推荐温度为55.6℃, 解链温度分析见图2。

2.2.2 温度梯度测试结果

从54.0~57.0℃进行一系列温度测试, 得到的结果见191页彩图3。从191页彩图3可以看出, 在56℃时杂合子模型的曲线比较清晰, 因此选择56℃为检测温度。

2.3 样品的DHPLC检测结果

用建立的DHPLC方法检测采集的120个血凝块样品, 结果都为单峰, 并未发现牛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携带者, 见191页彩图4。

2.4 样品的传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

用PCR结合2%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 样品的扩增条带与野生型条带扩增的长度相同, 即未发现携带者。

3 讨论

1) 适于DHPLC检测的PCR产物长度最好在200~500 bp范围内。大于500 bp的片段虽可检测, 但敏感性会下降, 或者可能需要2个或更多的检测温度进行分析;小于200 bp的片段检测结果也不满意, 因为片段在非常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即完全解链, 很难找到合适的检测结果[11]。因此试验扩增的野生型PCR产物为244 bp左右, 突变型为320 bp左右。

2) 对于未知样品, 最佳方案是先单独检测每个样品, 然后再将每个表现为野生型峰形的样品与等体积的、已知为野生型的DNA样品混合, 进行第2轮检测。事实上, 考虑到DHPLC有足够的敏感性 (有报道称该法可检测出杂合比例为1/20的变异) 及经济因素, 笔者所采用的方案是事先将所有样品的PCR产物与野生型样品按1∶1混合, 再进行变性复性, 一次即可成功地同时检测出纯合或杂合变异。

3) 奶牛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的传统诊断方法为APPT法, 即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试验, 可测定内源性凝血活性[12]。目前, 大部分国家采用PCR结合2%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虽简便、准确性好, 但是效率低, 不适合大量样品的筛查。在育种体系中, 为控制隐性遗传疾病的传播, 发现表型正常的杂合子尤为重要。由于这些隐性基因携带者可向后代传递突变基因, 但直到后代表现遗传疾病时, 该隐性基因才被识别[13]。

4 结论

试验建立的PCR-DHPLC检测方法是一种高通量、自动化、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检测方法, 与传统的PCR结合2%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结果相同。目前, 我国奶牛存栏量约700万头, 并呈增长趋势, 但对FXID在牛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携带率尚不清楚, 更谈不上从牛群中净化, 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对FXID进行调查、检测和研究。

凝血因子缺乏 第2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孟某, 男性, 19岁, 学生。“反复血尿、腰痛及口腔血泡、鼻衄半个月, 头痛、呕吐3d”入院。入院查体:BP:130/85mmHg, 左侧大腿可见直径约8cm大小的瘀斑, 口腔可见数个小血泡, 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嗜睡状态, 颈抵抗, 瞳孔对称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 伸舌居中, 两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性音, 心率86次/min,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 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入院后头痛明显加重、并频繁呕吐, 紧急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周后复查头颅MRI:排除脑血管畸形, 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好转。凝血常规:APTT:145.8S, PT:测不出, TT、Fg、AT-Ⅲ、vWF正常, 3P试验阴性, 因患者周末夜间急诊入院, 未查凝血因子活性。停用血浆后3d查相关凝血因子水平:FC:Ⅱ81%, FC:Ⅶ34%, FC:Ⅸ37%, FC:Ⅹ63%。停用血浆后6d再复查上述凝血因子, 其水平下降趋势, 最低时仅为3%~17%。治疗: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脱水降低颅内压、紧急输注血浆1000mL3d, 静脉补充维生素K180mg/d, 均分2次, 视患者凝血像调整维生素K剂量,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嘱卧床休息。患者自使用维生素K后未再出现任何部位出血, 凝血指标基本正常, 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目前仍在随访中。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及时发现脑疝的前驱症状。评估病人头痛的程度, 有无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通知医生, 做好抢救的准备, 给予心电监测, 吸氧等对症处理。

2.2 基础护理

2.2.1 饮食指导

保证营养的供给, 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清醒的患者可给予清淡易消化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避免刺激性食物, 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 喂食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呕吐、呛咳或窒息。神志不清吞咽有困难的患者应在发病72h后插胃管鼻饲每天注入足够的水分和富于营养的物质饮食。

2.2.2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病人口腔可见数个小血疤, 避免使用牙刷。清醒者可用牙龈炎冲洗器及肾上腺素漱口水漱口, 神志不清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3次, 动作应轻柔。注意观察有无口腔炎症, 口唇干燥者涂石蜡油。

2.2.3 皮肤护理

每2~3小时翻身1次, 皮肤状况差的病人增加翻身次数, 有条件的病房可让病人卧气垫床。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大小便后及时擦洗。高热出汗的病人保持肢体干燥, 及时更换潮湿衣被。每天观察患者皮肤瘀点、瘀斑有无增多, 给予静脉留置针, 每次穿刺后延长压迫时间。已有皮肤破损者定时换药, 保持伤口干燥, 防止伤口感染。注意个人卫生。

2.2.4 体位活动和休息指导

急性期严格制动,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以免加重病情。头部抬高15~30°, 头偏向一侧, 以免颅内静脉回流, 从而减轻脑水肿。躁动的病人应适当约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 卧床期间, 通过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协助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2.3 药物护理

本病患者治疗首选需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K, 静脉输注大剂量的维生素K1, 病人如出现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需减慢滴数。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根据医嘱用脱水剂, 一般用20%甘露醇125mL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 快速静脉滴注, 有效的缓解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心功能不全可适当减慢速度, 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病房, 因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 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应用镇静药时, 注意呼吸和精神状态, 谨防用药过量造成呼吸抑制。治疗时要警惕肝、肾功能的改变及水、电解质失衡。

2.4 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外来刺激。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加重疾病及引起疾病复发的因素, 使病人能自觉地休息, 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多与患者沟通, 及时发现其心理变化,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勇敢面对疾病。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及时予以疏导, 告知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 出院指导

卧床休息1个月, 避免情绪激动及劳累, 建议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 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误服毒物, 避免大剂量长疗程使用广谱抗菌素。

4 小结

我科成功救治了首例1例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经检索文献未发现相关报道, 护理方面有较大难度。通过本例的护理, 我们认为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 加强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注重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使其对疾病、饮食、休息与运动等方面有科学的认识, 积极配合治疗, 是抢救成功、乃至治愈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伴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成人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出现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 肉眼血尿, 并出现恶心、呕吐伴有脑膜刺激征, 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K及输注血浆后患者出血停止, 凝血功能纠正, 经对症治疗, 精心护理, 未遗留后遗症, 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通过本例的护理, 我们认为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 加强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注重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使其对疾病、饮食、休息与运动等方面有科学的认识,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是抢救成功、乃至治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蛛网膜下腔出血,成人,护理

参考文献

[1]Widdershoven J, van Muster P, De Abreu R, et al.Four methods com-pared for measuring des-carboxy-prothrombin (PIVKA-II) [J].Clin Chem, 1987, 33:2074~2078.

[2]Suttie JW.Vitamin K and human nutrition[J].J Am Diet Assoc, 1992, 92:585~590.

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冷沉淀,制备时间,凝血因子,影响

冷沉淀是通过将新鲜冷冻血浆在1~5℃的封闭条件下融化, 利用无菌处理技术将血浆中冷不溶物质分离所得的物质, 是血友病及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病症的常用疗法[1]。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是冷沉淀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对上述两项指标进行测定, 并评价冷沉淀的制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我站分别于全血采集后8、8~10及10~12h制备冷沉淀, 并对其中的凝血因子进行测定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20份全血 (400ml/份) , 均为无偿献血者的健康全血。将全血样本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 各40份。

1.2 方法

甲、乙、丙三组分别在血样采集后8、8~10及10~12h制备为新鲜冰冻血浆, 再利用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将冰冻血浆制备为冷沉淀, 制备步骤为: (1) 在水浴箱内, 使水温保持在1~4℃水平, 并将新鲜冰冻血浆放入水浴箱进行溶解; (2) 90min后取出血浆, 并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时间为15min, 离心温度为4℃; (3) 离心结束后在无菌条件下将上层血浆分离, 所得下层血浆及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将其快速放入低温箱内保存。

1.3 观察指标[2]

利用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试剂, 分别测定三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 行t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凝血因子含量比较

甲组冷沉淀样本中的Ⅷ因子水平为120.62±37.18IU/份, 纤维蛋白原含量为336.57±50.23mg/份;乙组样本中的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13.40±29.41IU/份和329.19±47.61IU/份Ⅷ因子。甲、乙两组的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 组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丙组样本中的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为93.22±20.67IU/份、278.63±31.07mg/份, 均明显低于乙组水平。见附表。

3 讨论

输血在医疗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何提高输血的临床疗效, 始终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近年来, 我国血液病患者的数量有日益增多趋势, 冷沉淀作为治疗血液病的常用血液制品, 其需求量也不断上升, 有时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局面[3]。每份冷沉淀是由400m L全血样本制备而成, 制成后的体积为24.75±5.17ml;且每份冷沉淀中包含的Ⅷ因子一般在80IU以上, 纤维蛋白原应不少于150mg, 如此才能将其视为一份合格的冷沉淀制品。我国的相关条例中明确指出, 必须在全血样本采集后6h内完成冷沉淀的全部制备过程[4]。但在具体工作中, 全血的采集大多以流动献血车等形式进行, 全血样本在采集完成后需先运回血站, 再进行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 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一般为8~10h。血液从采集到制备冷沉淀间的时间过长, 是制备冷沉淀的最大问题, 也是导致冷沉淀制备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 探讨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并确定制备冷沉淀的最长允许制备时间, 对于提高冷沉淀质量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中, 分别于8、8~10及10~12h三个时间段对全血样本进行冷沉淀制备处理, 并对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 8h内及8~10h这两个时间段内制备的冷沉淀制品中, 其Ⅷ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但在全血采集后10~12h内制备的冷沉淀中, Ⅷ因子含量仅为93.22±20.67IU/份, 纤维蛋白原为278.63±31.07mg/份, 相较于8~10h时段有明显下降, 上述两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存在较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故从全血采集到制备冷沉淀间的时长间隔应不超过10h。此外, 在间隔时段内应保持全血样本处于2~6℃的低温环境中。我国现阶段各采血点均配置有冰箱, 在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可及时放入冰箱, 尽可能地确保样本中凝血因子含量及功能的完整保存。

就一般情况而言, 应用冷沉淀进行治疗, 必须保持200ml/h以上的输入速度, 并尽量在融化后6h内输液完毕[5]。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 (1) 严格遵循血型相容性原则进行治疗, 以免发生血溶症, 进一步加重病情; (2) 输注冷沉淀前应将其置于常温水中水浴融化, 并注意保持其均匀受热, 以免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凝血因子失活, 降低其治疗效果; (3) 冷沉淀融化后应在有效时间内输注完毕, 不可将使用过的冷沉淀重新冷冻。这样才能促进冷沉淀中凝血因子治疗效果的良好发挥, 为有关患者的病情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 冷沉淀在治疗血液病方面具有药效发挥时间快、临床疗效良好和所需血源较少的优点, 目前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应尽量将冷沉淀的制备时间控制在10h内, 并保证血源无污染, 使冷沉淀的治疗效果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望春, 叶有玩, 王艳春.血浆制备时间和速冻方法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0) :1057-1059.

[2]李建伟.冷沉淀制备技术和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探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7 (21) :591-592.

[3]章怿, 邱颖婕, 金魏名, 等.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A].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12.

[4]李丽.探讨冷沉淀原料浆不同制备时间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30 (23) :5027-5028.

凝血因子缺乏 第4篇

关键词:肝硬化,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

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肝硬化患者因大量肝细胞受损导致蛋白质、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从而危及生命,适时检查患者凝血因子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协助临床医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本研究采用血小板四项指标与凝血因子检测,观察病情轻重指标值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精确的定量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5年6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者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31岁~69岁,平均年龄(47.21±12.63)岁。根据其是否出血分为肝硬化合并出血患者(出血组)28例,无合并出血患者(非出血组)39例,病例诊断均符合2001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按照Child-Pugh分级法分成A组27例,B组24例,C组16例3组。正常对照组为60例健康体检合格人员,男47例,女13例,年龄28岁~62岁,平均年龄(44.32±11.53)岁。受检者检测前均未应用过影响凝血的药物。

1.2方法

1.2.1标本收集

采静脉血2.8 ml,分别取1.8 ml注入含0.2 ml(109 mmol/L)的枸橼酸钠塑料试管及1 ml放入含有EDTA-K2(浓度125 g/L)管中,前管颠倒混匀后3 000转/min离心10 min,分离后血小板血浆放于另外塑料试管中,试管于室温下保存,均于2 h内测定完毕。

1.2.2测定方法

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均在法国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进行(配套试剂由法国STAGO公司提供);血小板参数PLT(血小板计数)由BC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迈瑞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3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F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硬化出血与非出血组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检查结果在TT、PT、APTT、Fib、PLT检测中,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出血与非出血组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检查结果Child-Pugh分级的A、B、C组与正常组组间比较,TT、PT、APTT、Fib、PLT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2。

注:t1、t2为出血、非出血和正常组比较;t3为出血和非出血组比较。

3讨论

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是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的器官,在凝血与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2]。肝硬化时,肝细胞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损害明显,有时伴有肝细胞的缺血坏死,肝细胞坏死越多、面积越大,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合成越少,从而使凝血因子的水平迅速降低。表1所示,肝硬化时PT、TT、APTT明显延长,Fib含量减少,出血和非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和非出血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肝细胞严重损害后及门静脉高压症等原因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维生素K严重缺乏则导致肝细胞合成羟基化酶减少或羟基化酶与其辅酶维生素K之间的反应减弱,引起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缺乏[3]。同时肝硬化时肝素酶合成障碍,肝素灭活能力下降,血浆中肝素含量升高,也会导致PT、TT、APTT延长,Fib含量减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的PT比对照组延长(P<0.001),出血组比无出血组延长(P<0.001),与相关文献[4]一致,说明PT的延长与肝硬化病程和出血有关。肝硬化患者的PT愈延长,肝硬化程度和出血倾向性愈明显,原因是由于肝脏随着肝硬化病情的进展,功能逐渐衰竭,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5]。本研究按Child-Pugh分级法分成A、B、C 3组,测定TT、PT、APTT、Fib等值,与正常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肝硬化与凝血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肝功能分级越差,凝血障碍越明显(P<0.01)。PT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的含量或循环抗凝物质存在,不仅是单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合成储备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PT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延长,肝硬化患者的PT延长最为明显,表示肝细胞受损严重。

APTT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缺乏较敏感,肝脏受损时95.4%的患者APTT延长,随着病情加重,APTT显著延长[6]。TT的测定值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是预测患者病情的敏感指标,TT主要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性,肝脏病变时,如出现Fib明显减少或有变性Fib存在,或纤溶活性增加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TT延长。Fib的降低程度与维生素的摄取利用障碍密切相关,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血管内凝血因子消耗与增加,可导致低Fib血症[7]。

血小板主要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大小和体积可反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PLT与血小板功能有良好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8]。本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障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肝炎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骨髓增生不良导致PLT数量减少;(2)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免疫复合物形成,血小板破坏增多,寿命缩短等。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PLT低于无出血组,这提示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能反映肝硬化的出血情况,原因可能是:血小板是具有酶和生理活性的细胞,在Ⅰ期止血上,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等功能起到重要止血作用,故血小板严重减少者多有出血倾向[9]。同时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脾梗阻性充血而肿大,特别是晚期多发生脾功能亢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吞噬和破坏血小板而血小板减少明显。我们的研究结果可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状况,协助临床医生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尽可能挽救、延长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王潭枫,符永杰.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959~3960

[3]储海燕,王鸿利.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杂志,2001,7(2):62~63

[4]胡阳黔,徐章,王子强.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4):371~372

[5]Rozet I,VavlalaM,SouterM,etal.Clobalcerebraledemaandsubarachmoid,heythematosus[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04,16(2):164~166

[6]Youssef WL,Salazar F,Desarathy S,et al.Role of fresh frozen plasma infusion in correction of coegulopeathy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a dual phase study[J].Am J Gastroenteol,2003,98(6):1391~1395

[7]李琴,贾继东.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2):767~768

[8]李展君.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4):384~385

凝血因子缺乏 第5篇

关键词:肝病患者,凝血因子,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P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 (TT) 及血小板四参数[血小板 (PLT)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压积 (PCT) ]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凝血功能检查常用的诊断指标, 但临床上对其重视和应用远不及其他血液参数, 国内对其应用于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报道也不多。本文对各种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四参数的变化作了细致的观察,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6例肝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男57例, 女29例, 年龄14~79 (平均48.7±15.4) 岁。其中急性肝炎19例, 急性重症肝炎 (急重肝) 7例, 慢性迁延性肝炎 (慢迁肝) 12例,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 10例, 肝硬化19例 (其中失代偿期11例, 代偿期8例) , 慢性重症肝炎 (慢重肝) 6例, 肝癌13例。均系临床和其他检查手段确诊。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20d内无输血史。正常对照组50例, 为健康体检者, 年龄19~68 (平均40.5±12.2) 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静脉血分别用EDTAK、3.13%枸橼酸钠抗凝, Sysmex Xe 2100全自动细胞计数仪、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 测定前经标准品检查和校正仪器。分别检测PT、INR、APTT、FIB、TT、PLT、PDW、MPV、PCT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法。

2 结果

2.1 各种肝病患者PT、INR、APTT、FIB、TT检测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慢迁肝组、慢活肝组PT、INR、APTT、FIB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而在急性肝炎、急重肝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慢重肝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且与其前一组比较均有差异 (P<0.05) 。TT的测定值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2.2 各种肝病患者PLT、PDW、MPV、PCT检测结果见表2。

PLT值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慢迁肝组、慢活肝组、急性肝炎组PDW、MPV、PC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而急重肝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慢重肝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 (P<0.01) , 且与前一组有差异 (P<0.05) 。

3 讨论

从各种肝病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中可见, 随着肝病患者的肝脏受损程度加重, 各种凝血因子明显减少, 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且二者成正相关, 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血, 因此凝血因子的检测有助于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目前, INR已广泛合理地用于抗凝治疗的患者, 也用于评价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情, 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随着肝病的加重, PLT、PCT的数值也随之减少, 而MPV、PDW值也随之增加, 导致肝病患者发生出血倾向, 所以对肝病患者定期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 不仅可作为肝病病情变化的动态观察指标, 也可作为药物疗效观察及其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

肝脏是合成各种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 并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 在抗凝血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肝功能受损时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同时并发多种血液病。肝病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机制可能有: (1) 病毒直接损害骨髓干细胞与染色体, 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导致血细胞的分化增殖、发育成熟受阻。 (2) 肝炎病毒感染骨髓后, 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造成免疫系统紊乱, 特别是HBV、HCV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引起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或通过细胞免疫及生长因子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 (3) 肝细胞广泛的炎症、坏死, 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特别是Ⅴ、Ⅷ、Ⅸ、Ⅹ因子均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 严重肝病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 (4) 肝病患者免疫功能失调, 其分泌功能障碍, 使纤溶系统失衡, 凝血因子减少, 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功能受阻, 引起出血。 (5) 肝病时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脾容量增大,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 使血小板的半衰期缩短, 消耗倍增, 使血小板破坏过多、PLT减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324-329.

[2]王学峰, 王鸿利.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J].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186.

[3]王鸿利, 李立民, 邵慧珍, 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2, 10:1-4.

[4]焦建中, 李晓云, 邓永强, 等.肝炎并发血液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3, 19 (13) :197-198.

[5]黄伏生.血小板图像分布及临床意义的探讨[J].武汉医学杂志, 1996, 20 (2) :122-123.

凝血因子缺乏 第6篇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肽 (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peptide, CTGFP) 是一个来源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第4结构域的小肽 ( 被命名为P1c, 专利公开号101497656) , 由17个氨基酸组成。有研究显示: 该小肽具有与人整合素 αvβ3中的 β3亚基特异性结合[3]及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本研究观察了大鼠体内不同剂量P1c对大鼠凝血参数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药物

P1c由上海科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肝素钠注射液由江苏万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1. 2动物

雄性SD大鼠30只, 体重250 ~ 280 g, 购自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 动物许可证号为SCXK ( 浙) 2008-0033。

1. 3实验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 每组6只, 分别为生理盐水组 ( 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 肝素钠 ( 50 Ukg- 1) 组, 低、中、高剂量P1c ( P1c 2、4、8 mgkg- 1) 组, 给药容积为0. 5 ml ( 100 g) - 1, 均股静脉注射给药。每天1次, 连续5 d。

末次给药后30 min以5% 水合氯醛0. 7 ml ( 100 g) - 1腹腔注射麻醉大鼠, 5 min后腹主动脉取血4 ml置入蓝色帽的vacuette抗凝管 ( 3. 8% 枸盐酸钠1∶ 9抗凝) 中, 颠倒混匀, 以3 000 r min- 1离心10 min。将离心好的标本试管编号, 放于样本托架上。

检查血凝仪配套试剂和每日质控,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PTT) 、凝血酶时间 ( TT) 以及纤维蛋白原 ( FIB) , 记录结果。

1.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 ± s表示, 组间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a P<0.05, b P>0.05

凝血参数肝素钠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肝素钠显著延长凝血时间, 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 显示出强大的抗凝作用。凝血参数低、中、高剂量P1c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说明P1c对大鼠的PT、APTT、FIB和TT没有直接作用。

3讨论

研究表明, 整合素 αⅡbβ3是血小板膜的主要受体, 不但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 同时也介导了血小板的信号转导, 是血小板活化、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阻断整合素 αⅡb β3可以有效地抑制各种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是抗血栓治疗的理想靶点[5-6]。但受体拮抗剂主要的潜在不良反应是出血, 使得这类药物未能较好地在临床推广。

在前期的研究中证实, P1c可以有效地减少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 也可以抑制ERK1 /2的磷酸化, 证实P1c与 αⅡbβ3结合及其可能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ERK1 /2的磷酸化而实现的, P1c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从体内水平证实了P1c抗血栓形成的有效性[7]。P1c是人源性小肽, 为了更好的阐明其对凝血系统的安全性, 本实验首次观察了P1c对大鼠凝血参数的影响。

经典瀑布学说[8]认为,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其中包括内源性、外源性途径和共同通路, 最后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PT值是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的指标, 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是监测口服抗凝剂体内水平的首选指标; APTT值是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的指标; 而TT值则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FIB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 是否存在异常抗凝现象的指标。FIB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 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 凝血酶的激活是主要因素之一。PT、APTT和FIB三者同时监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患者的凝血机制是否正常。通过大鼠体内实验研究发现, 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肝素钠可以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和降低FIB含量, 显示出强大的抗凝作用 ( P < 0. 05) 。而对大鼠进行连续5 d给予低、中、高剂量的P1c后, 测定的凝血参数结果显示, 低、中、高剂量的P1c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表明P1c不改变大鼠凝血参数PT、APTT、FIB和TT, 不影响大鼠的凝血功能。

总之, 目前已有多种以血小板 α Ⅱ bβ3整合素为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的报道, 其中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 如阿昔单抗和依替巴肽静脉给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短期治疗[9-1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1c抗血小板及抗血栓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摘要: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肽 (P1c) 对大鼠凝血参数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P1c低、中、高剂量组, 肝素钠组和生理盐水组, 实验大鼠连续5 d分别静脉注射低、中、高剂量 (2、4、8 mg·kg-1) 的P1c, 肝素钠 (50 U·kg-1) 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测定各组凝血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素钠组与生理盐水组凝血参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低、中、高剂量的P1c组凝血参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1c对大鼠凝血参数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肽,凝血参数,大鼠

参考文献

[1]JACOBY D, MOHLER E R.Drug treatment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J].Drugs, 2004, 64 (15) :1657-1670.

[2]KLEIN L W, CALVIN J E.The dark side of 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arecepter inhibitor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bnary interventions[J].American Jounal of Cardiology, 2003, 91 (10) :1199-1202.

[3]王小东, 吴国球, 居胜红, 等.整合素avβ3受体靶向的MR分子探针制备及体外成像[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8 (6) :470-473.

[4]王喜红, 林江, 张粉梅, 等.一种非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酸肽对血小板聚集和ERK1/2磷酸化作用的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28 (6) :445-446.

[5]MACKMAN N.Triggers, targets and treatments for thrombosis[J].Nature, 2008, 451:914-918.

[6]WU G Q, WANG X D, DENG G, et al.Novel Peptide Targeting Integrin aVb3-rich tumor cell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MRI, 2011, 34:395-402.

[7]林江, 周瑾, 邓学鹏, 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肽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医学, 2012, 40 (5) :511-513.

[8]何美霞, 贺石林.凝血理论的修正及其意义[J].生物学通报, 2000, 35 (11) :4-6.

[9]COLLER B S, SCUDDER L E, BEER J, et al.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he platelet GPⅡb/Ⅲa as an antithrombotic agent[J].Ann NY Acad Sci, 1991, 614 (2) :193-213.

[10]GOTO S, TAMURA N, ISHIDA H.Ability of anti-glycoproteinⅡb/Ⅲa agents to dissolve platelet thrombi formed on a collagen surface under blood flow conditions[J].J Am coil Cardiol, 2004, 44 (2) :316-323.

凝血因子缺乏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站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的新鲜冰冻血浆200袋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学原理袋数相同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新鲜冰冻血浆并存在差异。

1.2方法。虹吸法:观察组血浆使用虹吸方法进行检测。将新鲜冰冻的冷冻血浆放置在4T.6C型低温恒温循环水浴槽中, 将空联袋悬挂在箱的外面, 并且要保持两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冰冻新鲜血浆逐渐融化的时候, 受到虹吸的作用, 融化的血浆会逐渐流向空袋中, 随后就会剩余 (42±7) m L的白色结晶颗粒, 而这些就是冷沉淀。在经过热合后将其低温保存进行备用。

离心法:对照组血浆采用离心的方法。将冰冻新鲜血浆放置在4℃冰箱中逐渐融化12~15 h。血浆在血浆袋中逐渐融化直至有小冰块的时候将其取出, 随后采用低温离心。离心操作10 min, 离心转速保持每分钟2500转, 温度控制在2℃。使用转移袋经过无菌操作后将上层冷上清血浆分出, 留下25 m L的血浆进行冷沉淀, 经过热合后进行低温储存使用。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产生的数据统一用χ2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对临床诊疗来说, 冷沉淀制品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而,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选用合适的制备方法非常重要。从近年来临床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就会发现虹吸制备方法相对比离心制备方法更具有优势。在比较两种方法检测指标的时候发现, 虹吸法制备的Ⅷ因子含量多余离心法制备的含量,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 离心法制备的Fbg含量均多于虹吸法制备的含量,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 离心方法制备冷沉淀是制备出速冻的血浆, 随后将新鲜冰冻血浆放到一定温度范围的冰箱过夜, 在冷沉淀结晶后, 进行离心分层。随后就将血浆排除, 剩下的就是结晶冷沉淀。血站制备冷沉淀的时候使用该种方法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冰箱内温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很难保证在制备的过程中, 冰箱温度一直都处于该范围。温度不断波动, 促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致使得出率下降。将冰冻血浆放置在冰箱过夜, 时间较长就会有蛋白析出, 这样也会降低凝血因子得出率, 同时还会对其活性造成一定影响。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保证例在恒温的状态下, 并且整个融化的过程中保证水分与血浆的充分接触。CT-4T.6C水浴式低温融化箱使用独特循环水流在保证温度均匀的情况下, 还可以快速溶解。因为冷沉淀会在2~6℃会结晶, 析出特性。因而, 虹吸法就是利用这一特点, 从新鲜冰冻血浆中进行提取沉淀。正是基于此, 对于析出的沉淀而言, 恒定温度就是关键性的因素。与此同时, 由于冷沉淀凝血因子并不是非常的稳定。因而在提取的时候时间越短越好[2]。

综上所述, 在制备冷冻血浆凝血因子的时候, 采用虹吸方法进行制备, 质量标准更优于离心制备方法。虹吸制备方法操作简单, 受到人为因素比较少, 仪器操作少, 因而虹吸制备冷沉淀将取代离心方法, 质量更值得信赖。

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对凝血因子Ⅷ因子、Fbg (纤维蛋白原) 含量。方法 将我站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的新鲜冰冻血浆200袋按照统计学原理袋数相同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冰冻血浆使用离心法监测凝血因子, 观察组冰冻新鲜血浆使用虹吸法进行检测,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虹吸法制备的Ⅷ因子含量多余离心法制备的含量,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 离心法检测制备的Fbg含量均多于虹吸法制备的含量,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在检测冷冻血浆凝血因子的时候, 采用虹吸方法进行制备, 质量标准更优于离心制备方法。虹吸制备方法操作简单, 受到人为因素比较少, 仪器操作少, 因而虹吸制备冷沉淀将取代离心方法, 质量更值得信赖。

关键词:离心法,虹吸法,凝血因子

参考文献

[1]徐利强, 李建, 周忠英, 等.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工艺改良[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1, 32 (12) :145-146.

凝血因子缺乏范文

凝血因子缺乏范文(精选7篇)凝血因子缺乏 第1篇近年来, 国家倡导在食谱中提高牛奶制品优质蛋白的比例, 我国每年均从国外引入大量的荷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