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NK细胞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NK细胞范文(精选9篇)

NK细胞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妊娠妇女。所选病例均未使用任何激素类药物, 无异常孕育史, 无内分泌疾病史, 行血常规、乙肝三系统及Torch抗体检测排除感染, B超检查排除子宫病变和宫内节育器, 宫颈黏液涂片行巴氏分级I级。早孕组33例, 外周静脉血及蜕膜组织取自健康妊娠12周内、门诊要求人工流产妇女;病例组31例, 外周静脉血及蜕膜组织取自排除上述各种临床致病因素的门诊及住院早期自然流产患者 (先兆流产者阴道流血超过2小时者除外) 。两组年龄在22~31岁。

1.2 方法

无菌留取研究对象肝素抗凝静脉血2 ml。血标本制备取两支试管各加入肝素抗凝血100 μl, 分别加入各荧光标记抗体20 μl混匀, 放置15分钟, 放入Coulter-Q-Prep处理机后, 采用直接荧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早孕组蜕膜标本来自妇女人工流产手术后, 识别出绒毛, 留取蜕膜组织;病例组于清宫后, 留取蜕膜组织。组织块标本的制备取新鲜组织, 用眼科剪刀剪碎, 在300目筛网上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 用PBS (pH=7.2) 洗1次, 离心1000转5分钟, 弃上清液制成浓度为5105/ml~5106/ml单细胞悬液。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细胞悬液100 μl, 充分混匀后, 室温暗处静置15分钟, 用Coulter-Q-Prep处理机上机待测。用FLOW CHECK标准FCM的光路和液路, 确定其CV值小于2%, 用FTTC-IgG1/PE-IgG1阴性对照管设立荧光染色分界线, 然后进行检测, FCM配套软件IMMUNO TEST取数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版本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两样本的两个总体均数差别的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例组外周静脉血NK细胞百分含量和早孕组外周静脉血NK细胞百分含量相比, 病例组含量明显减少,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病例组蜕膜中NK细胞百分含量和早孕组蜕膜中NK细胞百分含量相比, 病例组含量明显减少,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3 病例组外周静脉血NK细胞百分含量与蜕膜中NK细胞百分含量, 经统计学处理, 其直线相关系数r=0.278, 总体相关系数假设检验P>0.05, 两者在数值上不存在直线相关, 无显著相关性。

3 讨 论

本文测得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妊娠早期妇女相比, 外周静脉血及蜕膜组织中NK细胞含量减低,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说明NK细胞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亚群中CD16+细胞数上升, 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ADCC) 作用, 导致流产。其机制是CD16+亚群细胞表面FcrIII发挥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即ADCC效应, 启动NK细胞的杀伤功能, 释放穿孔素及丝氨酸酯酶, 导致组织损伤, 引发流产[4]。另外CD56+NK细胞减少, 可能减少了细胞因子的表达, 故不能提供胎儿适当生长环境而导致流产。实验过程中测得不明原因早期流产患者外周静脉血与NK细胞均减少, 但经统计学处理其直线相关系数r=0.278, 总体相关系数假设检验P>0.05, 两者在数值上不存在直线相关, 无显著相关性, 互相不能代替, 具体分析个体情况还需与临床病情变化结合。

常规人工技术检测的淋巴细胞群仅占总数的很小一部分, 最多200个, 速度极慢, 误差大;而流式细胞仪1次检测5000个细胞, 且速度极快、误差小、客观性强, 其标本制备及检测都在同一管中完成, 大大减少了常规方法可能引起的污染环节。本文NK细胞表型是根据当前细胞表型在研究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确定的, 目前临床上将CD3-、CD56+ 、CD16-淋巴样认定为NK细胞[5], 故本文检测NK细胞利用两种在NK细胞表面表达80%以上的CD56、CD16联合标记。CD56抗原存在于T细胞上, 但成熟NK细胞不表达CD3, 用双色标记除去T细胞中表达部分, CD16抗原也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但在流式细胞仪检测时通过FSC (前向散射角) 和SSC (侧向散射角) 对细胞大小颗粒度的检测, 已先区分出淋巴细胞。进一步通过抗体标记, 检测出CD56+ 、CD16-细胞, 结果准确,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鲁榕, 孔宪涛, 张 浩, 等.流式细胞分析仪100例正常人T细胞亚群[J].上海免疫学杂志, 1998, 8 (5) :464.

[2] 林其德, 潘家骧.正常孕妇及妊高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抑制细胞功能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0, 25 (5) :275.

[3] Ho HN, Chao KH, Chen CK, et al.Activation status of T and Nk cell in the endometrium throughout menstrual cycle and normal andabnorm alearly pregnancy[J].Human Immunol, 1996, 49:130.

[4] 田志刚.NK细胞研究现况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1999, 6 (1) :1-3.

[5] Doclos AJ, Pomcrantz DK, Baincs MG, et al.Relationahip between de-cidual leukocyto and sponttcous abortion in rourine model of early fetal resorpion[J].Cell Immunol, 1994, 159:184-190.

摘要:目的:探讨NK细胞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与免疫荧光技术, 检测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 (病例组) 和正常妊娠早期妇女 (早孕组) 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NK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病例组外周静脉血中NK细胞百分含量和早孕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病例组蜕膜中NK细胞百分含量和早孕组蜕膜中NK细胞百分含量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静脉血及蜕膜组织中NK细胞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妊娠早期妇女外周静脉血及蜕膜组织中NK细胞的含量。

关键词:自然流产,NK细胞,流式细胞仪

参考文献

[1]张鲁榕, 孔宪涛, 张浩, 等.流式细胞分析仪100例正常人T细胞亚群[J].上海免疫学杂志, 1998, 8 (5) :464.

[2]林其德, 潘家骧.正常孕妇及妊高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抑制细胞功能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0, 25 (5) :275.

[3]Ho HN, Chao KH, Chen CK, et al.Activation status of Tand Nk cell in the endometriumthroughout menstrual cycle and normal andabnormalearly pregnancy[J].Human Immunol, 1996, 49:130.

[4]田志刚.NK细胞研究现况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1999, 6 (1) :1-3.

NK细胞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和机体nk细胞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cd11c+dc/dc1和 cd123+ dc/dc2)、nk细胞含量及血浆il12的浓度, 并以1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cd11c+dc百分率为(0.66±0.24)%,比对照组(1.38±0.18)%明显降低(p<0.01),cd123+ dc百分率(0.28±0.17)%与对照组(0.27±0.11)%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与健康人比较,nk细胞含量及il12的浓度均降低(p<0.05)。nsclc 患者nk细胞的含量与cd11c+百分数及血浆il12 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cd123+百分数呈负相关(p<0.01)。dc各亚型百分率同患者的卡氏评分、化疗史有关联(p<0.01),nk细胞的含量与年龄相关(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c1功能低下,il12分泌能力障碍,从而影响了nk细胞的活性。dc亚型与nk细胞含量之间以及它们与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都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肺癌 树突状细胞亚群 自然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 依据 dc起源和功能,将人外周血 dc 分为两个亚群[14]。www.133229.CoM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在机体免疫中地位重要,外周血nk细胞的变化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c亚群的表达水平如何,它同患者机体nk细胞的关系如何,以及此二者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究竟如何,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对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dc亚群和机体免疫状态进行了同步检测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对照组10例,均为健康受试者。

1.1.1 纳入标准 (1)有明确病理诊断的iii~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基本正常;(3)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上;(4)karnofsky评分≥60分。

1.1.2 排除标准 (1)无明确病理诊断者;(2)预期生存期<6个月者;(3)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4)儿童、孕妇和精神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按照上述条件共纳入40名患者,均为我科8月~月期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8~82岁,中位年龄63岁; iii期15例,iv期25例;病理类型:腺癌23例,鳞癌17例。

1.3 试剂与仪器

免疫荧光三标记 dc 检测试剂盒(3color dendritic value bundle)购自美国 becton dickson 公司,内有fitc标记的 lineage cocktail 1 (lin1),由cd3、cd14、cd16、cd19、cd20、cd56系列抗原混合单抗组成, cd11cpe、cd123(抗il3r)pe,抗hladrpercp及 阴 性 同 型 对照小鼠igg1pe/igg2pe;fitc或pe标记鼠抗人cd3-并cd16/cd56+单克隆抗体,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 becton dickson公司生产),离心机等。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外周血 dc1/dc2 亚型的检测 参考文献[6],取肝素抗凝外周血500μl,分装4管, 每管100μl全血, 加入lin1、抗hladrpercp、cd123(抗il3r)pe、cd11cpe及阴性对照igg1pe/igg2pe单抗,振荡混匀,室温暗处反应15min,加入2ml溶血素,混匀、裂解10min,离心弃上清,洗涤1次,加入300μl的1%多聚甲醛溶液,用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每管收集50000个细胞,fsc设阈值,排除碎片干扰,用cell quest 软件获取及分析hladr/lin1点图中的hladr阳性、lin 1弱阳性和阴性的细胞群体,以cd11c和cd123荧光抗体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记录结果。

1.4.2 nk细胞的检测 参考文献[7],用fitc或pe标记鼠抗人cd3-并cd16/cd56+单克隆抗体,由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nk细胞含量。

1.4.3 血浆il12浓度检测 按照il12试剂盒的操作说明进行: 于96孔酶标板中每孔加入assay diluent rdif 50μl,各孔中分别加入已配制的il12标准液或已经室温融化并离心的血浆样本200μl,室温静置2h,弃上清液并用washer buffer洗涤3次,各孔中加入200μl il12结合物,室温静置2h,弃上清液并用washer buffer洗涤3次,加入200μ1底物溶液,室温避光静置20min,加入50μl终止液,静置25min后上酶标仪(450nm)读取od值,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各标本的血浆il12浓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秩和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型的检测

肺癌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mdc,cd11c+)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淋巴系树突状细胞(ldc,cd123+)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1。表1 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的检测结果

2.2 外周血中nk细胞活性及血浆il12浓度的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nsclc 患者血浆il12 浓度为(3.19±0.30)pg/ml, 显著低于正常人(8.21±1.80)pg/ml (p=0.000)。nsclc患者与健康人比较,nk细胞的杀伤能力减弱,其含量为(15.51±2.15)%,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2.53±15.25)%(p=0.018),见图2、表2。

2.3 nsclc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il12及nk细胞的`含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对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11c+、cd123+百

在fsc vs ssc散点图中划出单个核细胞区r1,然后将lin1表达阴性细胞设为r2(排除t、b、nk等细胞),再将hla-dr+cd11c+或hla-dr+cd123+设为r3(mdc或pdc)

图1 dc亚型流式细胞图

在fsc vs ssc散点图中划出淋巴细胞区r1,其中cd3-/cd16+cd56+者即为nk细胞

图2 nk细胞流式细胞图

分数与il12、nk细胞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nsclc 患者血浆il12 浓度同cd11c+百分数呈正相关(p<0.05);nk细胞的含量与cd11c+百分数呈正相关(p<0.05),而与cd123+百分数呈负相关(p<0.01)。而nsclc 患者血浆il12 浓度同nk细胞的含量之间亦有关联性,即两者呈正相关(p<0.01)。表2 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 nk细胞含量及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表3 40例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与外周血il12、nk细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表4 40例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4 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nk细胞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的关系

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nk细胞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见表4。按照卡氏评分(<80vs≥80)、化疗史(有vs无)分组,cd11c+dc百分数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cd123+dc百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病理类型(腺癌vs鳞癌)分组cd11c+dc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之间的各dc亚型百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nk细胞的含量仅与年龄相关(p<0.05),同其他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

3 讨论

3.1 肺癌患者dc亚型的特征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 依据 dc起源和功能,将人外周血 dc 分为两个亚群:dc1亚群为髓样细胞来源(myeloid dc),它以 cd11c+dc 前体形式存在于外周血中,在炎症刺激时分化为成熟的 cd11c+ dc, 产生白细胞介素il12, 促进 th1 应答; dc2亚群为淋巴样细胞来源(lymphoid dc), 由其 cd123+dc 前体细胞加 il3 诱导后分化为成熟的淋巴样 dc,不产生 il12,诱导 th2 应答。新鲜分离的外周血 dc 缺乏树枝状的形态学特征,其表面均弱表达或不表达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标记抗原, 但高表达hladr 抗原。因此,将 淋 巴 细 胞 系 列 抗 原 (lin1:cd3、cd14、cd16、cd19、cd20、cd56的混合体) 表达阴性或弱阳性,hladr表达阳性来初步界定dc群, 再根据 cd11c 和 cd123的表达来确定分别为 cd11c+dc/dc1和 cd123+ dc/dc2。

本次的实验结果表明:肺癌患者外周血cd11c+dc/dc1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低于正常人(p=0.000),而cd123+ dc/dc2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829),且cd11c+dc/dc1在数量上比cd123+ dc/dc2占优势,说明肺癌患者dc递呈抗原水平低于正常人,提示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损,难以促使未成熟dc向mdc分化,不能有效地通过细胞免疫途径杀伤体内的肺癌细胞;而ldc无明显增多,即th2型反应无明显增强,说明体内针对肺癌细胞的体液免疫应答无明显增强。

3.2 肺癌患者dc亚型与nk细胞的关系

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nk)细胞是自身免疫系统的两种独特成分,在免疫调节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建立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nk细胞主要通过细胞毒性效应以及产生细胞因子起作用,而dc则识别病原体并向适应性免疫系统发出警报。nk细胞是自体免疫系统中主要的淋巴细胞,通过其细胞因子产物溶解细胞,在免疫监视、免疫防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研究表明,dcnk细胞相互作用可导致细胞激活、成熟甚至死亡。fernandez等[8]的早期研究通过证明dc激活nk细胞抗肿瘤活性,首先证实了体内dcnk细胞的相互作用。体外研究表明,nk细胞和成熟dc的接触导致两种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包括nk细胞增殖和dc成熟[911]。dc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提高nk细胞的生存率,增加nk细胞活性和分化。其中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dc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12。il12曾一度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分化因子,人体内的dc1可通过分泌il12,促进thl反应,诱导细胞免疫,而il12又可促进dc1的分化、成熟。事实上,人体内的dc能更好地支持nk细胞的存活[12]。成熟的dc还是il12的主要来源,il12可以增加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和ifn拨貌生[13]。

本研究结果显示nsclc患者外周血mdc含量及血浆il12降低,说明nsclc状态下外周血mdc存在il12分泌能力的障碍,从而影响了nk细胞的活性。提示nsclc患者体内不仅存在mdc数量的减少,而且存在nk细胞功能上的缺陷。nsclc患者体内dc产生和功能上的缺陷是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监视的重要机制之一。另外,检测结果显示,随着cd123+ dc/dc2的百分含量下降,肺癌患者nk细胞含量增高(p=0.018),两者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证实,dcnk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讯,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路,一旦2种细胞中的任何一种细胞感受到了“危险”或组织损伤发生,这一环路将被激活。dcnk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接触依赖型的,但也同时包括细胞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3.3 dc亚型与nk细胞之间关系分析的临床意义

由此可见,dc亚型分布情况、nk细胞含量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发展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它们同卡氏评分、是否化疗等临床特征之间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当肺癌发生时,宿主的dc亚群及nk细胞的功能低下、比例失调,导致机体免疫平衡失调。

随着肿瘤患者病情的发展,肿瘤某些生物学特征(机体免疫状态和其他一些生物学指标等)同时发生一些变化,进而提示这些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组研究表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随着卡氏评分的逐渐降低,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与此同时,dc各亚型的百分比也明显下降;提示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型与机体免疫状态之间有一种间接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dinicola m, lomoli rm. dendritic cells: specialized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j]. haematoltgica, ,85(2):202207.

[2] ferraris, malugani f, rorati c, et al.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circulating dendtitic cell subsets and intracellar cytokine production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oncol rep,,14(1):113120.

[3] hideo h, takahiro h,hiroaki y, et al. compartmental imbalance and aberrant immune function of blood cd123 (plasmacytoid) and cd11c(myeloid) dendritic cells in atopic dermatitis[j]. j immumol, 2005,174(4):23962403.

[4] perrot i, blanchard d, freymond n, et al. dendritic cells infiltrating human nonsmall lung cancer are blocked at immature[j]. j immumol,2007,178(5):27632769.

[5] 朱迅.免疫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7251.

[6] 王建中.临床流式细胞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69576.

[7] 时光利,岳思东,胡秀玲,等,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检测[j].中国实用医学,2002,4(8):910.

[8] fernandez nc, lozier a, flament c, et al. dendritic cells directly trigger nk cell functions: crosstalk relevant in innat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in vivo[j].nat med,,5(4):405411.

[9] gerosa f, baldani guerra b, nisii c, et al. reciprocal activating inter action between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j].j expmed, 2002,195(3):327333.

[10]piccioli d, sbrana s, melandri e, et al. contact dependent stimulation and inhibition of dendritic cells by natural killer cells[j]. j exp med, 2002,195(3):335341.

[11]moretta l, ferlazzo g, mingari mc, et al.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 func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dendritic cells[j].vaccine,,21 (2):3842.

[12]valteau couanet d, leboulaire c, maincent k, et al. dendritic cells for nk/lak activation: rationale for multicellular immunotherapy in neuroblastom a patients[j]. blood, 2002, 100(7): 25542561.

NK细胞 第3篇

[关键词] 鼻腔;NK/T细胞;鼻腔;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40-02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原发于鼻腔、鼻窦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病在亚洲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多发生于鼻腔、鼻窦,常侵及上呼吸道以及消化道,表现为鼻腔、口咽等接近面部中线部位以局部坏死性改变为特点[1],患者出现涕血、鼻塞、面部肿胀等症状和体征。本研究总结了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形态学确诊为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对患者生存率以及预后因素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2年1月~200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经病例形态学确诊为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免疫组化、病理形态学确诊。根据国际Ann arbor分期标准,58例患者均符合早期淋巴瘤诊断标准。其中Ⅰ期23例,Ⅱ期35例。全组患者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1~73岁,平均(46.34±23.41)岁。病变灶局限于鼻腔者22例,超出鼻腔者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组患者中有20例接受单纯放疗,有38例接受联合治疗。联合治疗为在2个化疗疗程结束以后进行放疗,或初始治疗同时联合放化疗。放疗是用6MV-X线照射双侧鼻腔以及前组筛窦和同侧上颌窦。对于超出鼻腔的肿瘤,在MRI或者CT的指导下进行靶区域照射。Ⅰ期患者不做淋巴结照射,Ⅱ期患者淋巴结累计的一侧颈部亦予相同剂量放疗,放疗剂量为50~60 Gy,中位剂量为55 Gy,平均(2.0±0.2) Gy/次。化疗则采用CHOP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5年。单纯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3年以及5年生存率为64.35%、56.82%;联合治疗组3年以及5年生存率为65.48%、6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单纯治疗组达到完全缓解者15例(75.0%),达到部分缓解者4例(20.0%),出现病情进展者1例(5.0%);联合放化疗组中达到完全缓解者28例(73.7%),达到部分缓解者8例(21.1%),病情发生进展者为2例(5.2%)。两组数据经t检验验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过单因素分析模型显示,超腔侵犯、PS评分、B症状、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近期疗效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如表一所示。通过COX多因素分析模型验证,PS评分、超腔侵犯以及初诊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是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见表2。

3 讨论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具有地区分布特异性和种族特异

性的一类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淋巴瘤,多发生于亚洲,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肿瘤侵犯以血管为中心,常伴有灶性坏死以及血管破坏[2]。该病常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曾有文献报道应联合放疗和化疗综合疗法,但是本研究以及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联合疗法和单纯放疗对于患者的生存率以及预后并未发生变化,而以放疗为主的治疗仍然是治疗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对于化疗不敏感的原因分析,主要可能是与P53基因突变[3]、血管损害以及多耐药基因表达有关。及时早期的病情也不易控制,常至疾病扩散至肠道、睾丸、皮肤等全身多个部位。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最为主要的是临床分期、肿瘤侵犯范围以及首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罗杨坤等[4-5]报道,肿瘤NHL分期与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对于同是Ⅰ期肿瘤,超腔比局部预后差。而首程治疗以后完全缓解率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完全缓解和未完全缓解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和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6],因此,对于淋巴瘤这类血液系统源性的恶性肿瘤疾病,血红蛋白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乏氧细胞数量会增加,从而导致对化疗以及放疗的普遍不敏感,降低治疗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局部血氧浓度降低造成。因此,如果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7],促进血红蛋白生成,提高局部氧浓度,可能会对于肿瘤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而言,由于对化疗不敏感,单纯放疗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通过放疗达到完全缓解,然后再根据具体病情适当给予化疗。但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治疗效果仍不佳,因此探索更为有效而全身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仍任重道远。同时,也要考虑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些临床指标,联合考虑,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琼兰,刘卫平,李甘地,等.西南地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肿瘤,2003,(23):411-413.

[2] Li CC,Tien HF,Tang JL,et a1.Treatment outcome and pattern of failure in 77 patients with sinonasal natural killer/T-cell or T-cell lymphoma [J].Cancer,2004,100(2):366-375.

[3] 崔晓波,梁传余.18例原发鼻腔和鼻窦的T/NK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1):651-652.

[4] 罗杨坤,谭燕,付彬玉,等.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 48(4):6-7.

[5] 祝琳,黎万荣.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8-19.

[6] Ribrag V,Ell Hajj M,Janot F,et al.Early locoregional highdose radio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disease control in localized primary angiocentric lymphoma of the nose and nasopharynx[J].Leukemia,2001,(15):1123-1126.

[7] Lee J,Suh C,Park YH,et a1.Extra nodal natal-ral killer 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a prognostic model from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J Clin Oncol,2006,24:612-618.

鼻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第4篇

本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 但与病变范围及病程有关, 以鼻部症状最常见。首发症状常为鼻塞、流稀黄水样涕, 病人误以为“感冒”、“鼻炎”而未引起注意。后期出现持续鼻塞、血涕、鼻臭、头痛等, 很多病人至此就诊。病情进一步发展, 常有一个以上病变部位受累, 可因累及鼻旁各部位而出现咽痛、面部肿胀、鼻咽部肿块等。全身症状常有发热, 一般在38℃以上, 伴体重下降、疲倦等。部分病人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症, 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出现吞噬血细胞的组织细胞及肝功能迅速衰竭为特点, 是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局部形成溃疡或肉芽样新生物是最常见体征, 一般颈部淋巴结无肿大。辅助检查患者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血沉中度或明显增快, 平均值可达64.4mm/hr。Ig G升高明显。肾功能和尿常规正常。CT扫描仅对判断肿瘤的解剖位置和累及范围有帮助。腹部B超大多正常, 少数病人出现肝、脾大。

2 病理学特征

2.1 大体形态

局部检查, 早期常于下鼻甲或鼻中隔见粘膜充血、水肿、增厚、粗糙不平;进而形成结节状或肉芽样新生物;表面糜烂、坏死、溃疡、结痂;后期呈进行性破坏, 可致鼻中隔、硬腭穿孔, 鼻外形改变。

2.2 组织学特征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 典型者呈带状或区域性分布;多种炎细胞浸润伴小血管增生, 形成所谓肉芽肿样背景。异形淋巴样细胞 (ALC) 散在或弥漫分布。ALC大小不一, 多数病例以中、小型细胞混合为主 (直径<10μm) ;核常呈明显多形性, 扭曲或不规则, 染色程度不一, 分裂相常见。小ALC胞浆较少或裸核样。大、中型ALC胞浆多少不等, 大多数胞浆染色较淡或透亮, 细胞核位于透亮的胞浆中。邻近溃疡及组织坏死处可见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及血管炎。部分病例可伴有ALC聚集并浸润、破坏血管壁, 致使小动脉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形成所谓“血管中心性生长模式”和“血管浸润和损毁”, 多位于较深部瘤组织内。少数病例观察到腺体及粘膜上皮内ALC浸润“亲上皮”现象。少数病例还可伴有粘膜鳞状上皮的癌样增生, 伸入上皮下间质内形成上皮细胞巢, 具有一定异型性, 易与癌混淆。

2.3 表型特征

(1) CD3表达:CD3阳性表达能否肯定ALC的T细胞起源?既往认为, CD3包括用于冰冻切片的单克隆Leu4和用于石蜡切片的多克隆CD3是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体, CD3阳性细胞代表的就是T淋巴细胞。更多学者认为, 确实有Leu4 (CD3) 、CD56双阳性细胞以及Leu4 (CD3) 、EBER1/2双阳性细胞存在, CD3胞浆阳性细胞代表的是肿瘤细胞, 胞膜阳性则为反应性淋巴细胞。

(2) NK细胞相关抗原表达:常用NK细胞标记抗体包括CD56、CD16和CD57, 由于CD57常缺失, CD16表达报道不一致, 因而CD56常被当作更可靠的NK细胞标记来使用。CD56是大小为140k Da的神经细胞粘附分子 (NCAM) 的异构体, 属于Ig超家族成员, 具有亲同源性质。CD56在恶性淋巴瘤中表达并不常见, 一旦表达, 则几乎排除了B细胞淋巴瘤的可能并有定位于鼻、鼻咽区域的倾向。CD56也不具有疾病特异性, 可在其他造血系统肿瘤中表达, 例如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性骨髓瘤;CD56还常常表达于软组织起源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例如神经母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小细胞癌等。

(3) EB病毒相关产物表达 (EBER1/2、LMP-1) :EBER1/2是EBV编码的小RNA, 在EBV感染细胞中, EBER-1可达一百万个, 远远超过感染细胞中EBV DNA的数量 (拷贝数) , 与PCR、Southern blot技术相比, EBER1/2原位杂交更具灵敏性和特异性, 阳性率达90%~100%;并且具有定位的优点, 易于建立被探测基因组与细胞的关系, 目前已作为检测EBV隐性 (潜伏) 感染的标准方法。LMP-1是EBV潜在膜蛋白抗原, 存在于EBV潜在感染的细胞中。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及病理的独特表现, 一般来说, 诊断本病不困难。但由于本病常发生大片坏死、继发感染、肉芽组织增生, 如果取材表浅, 送检组织较少时, 散在分布的较小的ALC容易被忽视而误诊为炎症。因此, 当临床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提示恶性, 无其他原因能够解释大量凝固性坏死和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时, 有必要建议临床医师重取、多取较深部位病变组织, 以免误诊、延误治疗;观察切片时应注意寻找中、小型ALC, 以减少漏诊。在转移位置或放疗后复发病例, 肿瘤细胞往往出现形态改变, 需要借助EBER原位杂交技术加以鉴别。

参考文献

[1]刘仲奇, 田勇泉.肿瘤基因组学研究中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癌症, 2004 (11) .

NK细胞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于2009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病理检查及细胞诊断,符合《NCCN临床肿瘤治疗指南(2010年第1版)》[3]中小细胞肺癌相关诊断及分期标准。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成联合组(A组,n=47)和对照组(B组,n=47)两组,A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19~62岁,平均(48.3±4.4)岁;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80.1±3.8)分;体力状况ECOG评分(1.1±0.5)分;病情发展:局限期29例,广泛期18例。B组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20-63岁,平均(48.6±4.5)岁;KPS评分(80.3±3.9)分;ECOG评分(1.3±0.6)分;病情发展:局限期28例,广泛期1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细胞肺癌相关诊断标准[3]者;②符合《NCCN临床肿瘤治疗指南(2010年第1版)》[3]中相关化疗指证(KPS≥70分且PS≤2分)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预计存活期超过3个月者;⑤自愿签署的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②相关治疗禁忌症者;③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或语言障碍者;④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者;⑤未成年患者或年龄超过65岁者。

1.4治疗方法

1.4.1 B组予以单纯化疗方案

①依托泊苷注射液(规格:5mL:0.1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05253H823),100 mg/m2,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浓度<0.25 mg/mL,滴注时间>30 min,d1-3;②注射用顺铂(规格: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3652),75 mg/m2,与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 min,d1;局限期患者治疗4周,广泛期患者治疗6周后观察效果。

1.4.2 A组采用细胞免疫联合化疗方案

①化疗方案同B组一致;②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治疗第1天采集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于2周后回输NK细胞、CIK细胞及γδT细胞,持续6 d,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

1.5 评估标准

1.5.1 疗效评估标准

参考《实体瘤新的疗效评价标准(解读1.1版RECIST标准)》[4]中相关标准。以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长短评估疗效。

1.5.2 观察指标

行为期2~5年随访,比对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差异,记录其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情况分析

A.B两组的局限期患者在PFS及1年生存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局限期患者OS及2年生存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广泛期患者在FPS、OS、1年及2年生存率等指标对比上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限期患者PFS及OS均长于广泛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2。

注:与相同分期B组对比&P<0.05;与同组广泛期对比#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3。

3 讨论

该次研究为探讨NK细胞、CIK细胞及γδT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选取94例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期普遍短于局限期SCLC者,部分甚至相距近一倍,提示患者在出现咳嗽、气促、疼痛、咯血、乏力等早期临床表现时入院就诊,以便尽早控制病情,在癌细胞扩散或转移前予以对症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除上述结论外,该研究还发现采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方案的A组患者PFS及OS均长于仅予以常规化疗方案的B组,且以广泛期者尤为突出,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分别可达(8.6±1.2)月和(16.6±2.0)个月,部分生存期甚至长于B组半年至1年,对其预后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当前已有研究证明,NK细胞、CIK细胞及γδT细胞具有辨别性攻击肿瘤干细胞的特点[5],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联合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增强癌细胞对化疗或放疗的敏感性,获得理想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利于快速清除微小病灶,降低复发、转移或扩散风险,以达到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吴超等[6]研究者也在报告中对上述结论予以支持,其还指出,化疗及放疗对初治SCLC者敏感性较强,缓解率较高,但继发性耐药发生风险大[7],易复发,一线化疗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身心状态,在完全遵循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展开二线、三线治疗或放弃治疗[8],以降低医疗纠纷发生风险。该研究也对该结论予以认同。当前还有报告者证实,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对改善SCLC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其疗程跨度越长,治疗效果越理想,疗程超过3次者总生存期明显高于疗程不足3次者[9]。对于这一结论,笔者并未在此次研究中将其纳入探讨范围,且此次研究中存在部分干扰因素,如受试者年龄、吸烟史、手术史、治疗依从性、体质差异等均易对结论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研究可在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并尽可能消除干扰因素后予以进一步探讨。此外,该研究还认为,对大多数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保守的放疗及化疗措施仅可作为延长其生存时间的手段,在患病早期予以确诊后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治疗效果,于其预后提升有利。

综上所述,对小细胞肺癌患者予以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突出,可有效提升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NK细胞、CIK细胞及γδT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联合组(A组,n=47)和对照组(B组,n=47)两组。B组仅予以(依托泊苷+顺铂)单纯化疗方案,A组则采用细胞免疫联合化疗方案。行为期25年随访,比对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差异,记录其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A、B两组的局限期患者在PFS及1年生存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局限期患者OS及2年生存率优于B组(P<0.05);A组广泛期患者在FPS、OS、1年及2年生存率等指标对比上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局限期患者PFS及OS均长于广泛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细胞肺癌患者予以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NK细胞,CIK细胞,γδT细胞,化疗,小细胞肺癌

参考文献

[1]王朋,张慧玲.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3,34(14):62-64.

[2]张赫男,刘云鹏.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3(8):857-862.

[3]张力.2010年第1版NCCN临床肿瘤治疗指南小细胞肺癌部分解读[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2):1355-1357.

[4]冯奉仪.实体瘤新的疗效评价标准(解读1.1版RECIST标准)[C]//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论文集,2009:123-125.

[5]李艳,贾寒冰,高硕君,等.NK细胞发育与耐受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3,36(5):351-354.

[6]吴超,焦顺昌.467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0):568-571.

[7]陈一天,封冰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5):515-519.

[8]邵岚,苏丹,宋正波,等.敏感复发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疗效及生存分析[J].肿瘤,2012,32(11):892-898.

NK细胞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3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病人, 其中男17例, 女6例;年龄32岁~78岁, 平均40岁;均经病理活检证实;按Ann Arbor-Cotswolds分期, 临床分期为Ⅰ期17例, Ⅱ期6例;首程放疗加辅助化疗7例, 化疗后加放疗和辅助化疗12例, 化疗后加单纯放疗3例, 首程单纯放疗 (年龄78岁) 1例。

1.2 治疗方法

放疗采用高能光射线配合高能电子线常规分割多野照射, 靶区为鼻腔、筛窦、患侧上颌窦、鼻咽、上腭等部位, 并根据具体范围调整, 淋巴结以外的单个器官或部位 (IE) 期病人未照射颈部淋巴结, 根治剂量36 Gy~72 Gy。放疗时加铂类药物辅助化疗。化疗主要为CHOP或类似方案, 部分病人未能达到缓解, 后改用IMVP16方案。

1.3 观察指标

血液学毒性程度划分采用WHO分级标准, 急性放射性反应评价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 (PTOG) 标准。

1.4 结果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癌症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担心病痛折磨, 从而导致病人在心理、社会、家庭方面受到沉重的身心压力, 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 护士应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放疗前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病人放疗的重要性及放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激发病人的潜能,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坚定信念, 积极接受治疗。

2.2 骨髓抑制的护理

放疗、化疗均会引起骨髓抑制。本组病人主要表现白细胞下降。嘱病人减少外出, 减少探视, 注意保暖,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血常规及体温的变化, 并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如白细胞 (WBC) <1.0×109/L, 应用紫外线消毒病房, 暂停放疗, 遵医嘱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

2.3 放射性口腔炎的护理

本组病人以放射性口腔炎反应较大, 其中15例出现3级、4级反应。主要是由于照射靶区范围大、剂量大所引起。嘱病人保持口腔清洁, 勤漱口, 常用漱口液西吡氯胺含漱液、复方硼砂溶液等, 根据咽拭子培养结果予敏感药物超声雾化吸入, 如反应大, 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伴疼痛时餐前用复方维生素B12溶液+1%普鲁卡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含漱, 也可用多瑞吉外贴止痛。口腔溃疡处可用甘油20 mL加维生素B2 8片+制霉菌素4片涂擦。治疗期间勿进食过冷、过热、过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如因口腔黏膜反应不能进食者, 可静脉补充营养或鼻饲饮食。

2.4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

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放疗期间保持放射野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刺激, 充分暴露颈部皮肤, 不要穿质硬的高领衣服, 勿用肥皂、刺激性药物等, 可用利肤宁、洁肤瑞、比亚芬等外涂。如瘙痒明显者可用冰片滑石粉外擦;如出现皮肤2度皮炎可用贯新克或金因肽外喷, 也可先用盐水彻底清洗去死皮后外贴美皮康并妥善固定, 一贴可用7 d, 放疗前取下美皮康, 放疗后再贴回, 4 d~7 d可明显好转或完全愈合。

2.5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本组病人由于同时放化疗, 口腔黏膜反应大, 大多数病人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所以应向病人解释产生反应的原因, 让病人了解摄入足够营养和水分的必要性, 指导并鼓励病人进食, 监测病人电解质情况, 遵医嘱给予止呕药。

3 小结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成败的关键, 不仅要求放疗医生精确设置靶区, 合理的分割剂量, 更要求临床护士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病人放疗的同时给予精心护理, 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病人顺利完成全程放疗。

摘要:[目的]总结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 以口腔黏膜反应、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为主。[结论]加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是进行顺利放疗的保证。

关键词: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哗雄, 姚波.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4, 13 (2) :172-176.

[2]张玉晶, 胡伟汉, 刘慧, 等.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预后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6, 15 (1) :50-53.

[3]杨勇, 张玉晶, 林旭滨, 等.放疗在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预后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9, 18 (8) :285-289

[4]卢儒标, 冯惠霞, 胡莲英, 等.鼻咽癌病人同期放疗加化疗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01, 15 (2) :82-83.

NK细胞 第7篇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淋巴瘤组1比较,#P<0.05;与淋巴瘤组2相比,▲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老年病科血液肿瘤病区、肿瘤科及血液内科住院并经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的DLBCL患者62例,全部排除第二肿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移植、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重症感染、感染急性期、手术等病史患者;其中,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04±8.28)岁;按照NHL临床分期方案分为4期[4],其中,无Ⅰ期淋巴瘤患者,Ⅱ期淋巴瘤患者21例,作为淋巴瘤组1;Ⅲ期淋巴瘤患者21例,作为淋巴瘤组2;Ⅳ期患者20例,作为淋巴瘤组3。三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45±7.82)岁;其与DLBCL各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构成匹配(P>0.05)。

1.2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

均无菌采集空腹外周血2 m L(DLBCL患者均在初治前进行采血),EDTA抗凝,加入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放入带有微球的样品管内上机检测。以前向角散射光(FSC)为横坐标、侧向角散射光(SSC)为纵坐标对淋巴细胞进行设门,吸获细胞后由流式细胞仪系统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CD3+、CD3+CD4+、CD3+CD8+细胞及NK细胞的绝对值计数,并计算出CD4+/CD8+值。同时对临床分期与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采用SNK法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对临床分期与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的关系进行二元变量的线性相关分析,采用双侧Spearma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比较

淋巴瘤组1、2患者CD3+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P=0.003、0.002)及组3患者明显降低(P=0.042、0.036);组1、2、3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7、0.011、0.019);组3CD8+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8)和组1、2(P=0.045、0.045),CD4+/CD8+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9)和组1、2(P=0、0.014);组3 NK细胞数显著低于正常组(P=0.043),且可见临床分期越差NK细胞数越低。见表1。

2.2 临床分期与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62例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CD3+、CD8+、CD4+/CD8+值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663、0.749、-0.621,P值分别为0.013、0.003、0.023);DLBCL患者临床分期与CD4+、NK值无相关性。

3 讨论

DLBCL是NHL中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其发生、发展通常伴有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T淋巴细胞变化可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5,6]。CD3+细胞代表了总T细胞水平,可分为CD4+和CD8+两大细胞亚群,辅助性CD4+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诱导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发挥抗肿瘤作用,还参与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7]。CD3+、CD4+T淋巴细胞减少必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抑制性CD8+T细胞可抑制CD4+T细胞和B细胞功能,从而抑制抗体形成及细胞免疫反应,其增多有利于肿瘤持续增长[8]。CD4+/CD8+值降低说明机体T细胞亚群失衡,提示机体免疫状态的低下。因此,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及CD4+/CD8+值变化均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NK细胞具有产生直接细胞毒活性、分泌多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以及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9],可直接发挥抗肿瘤效应,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10]。NK细胞数量减少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往往是肿瘤发展和发生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结果快速、敏感、准确、重复性好。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临床分期的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亚群的含量变化进行检测并将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Ⅱ、Ⅲ期的DLBCL组患者CD3+细胞数较正常组及Ⅳ期组患者明显降低,三组DLBCL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Ⅳ期患者CD8+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Ⅱ、Ⅲ期患者,Ⅳ期患者CD4+CD8+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Ⅱ、Ⅲ期患者,Ⅳ期组NK细胞数显著低于正常组,且可见临床分期越差NK细胞数越低。国内毛光华等[11]进行的研究显示,不同临床分期NHL患者CD3+、CD8+细胞数量呈减少趋势,而Ⅱ、Ⅲ、Ⅳ期患者CD4+/CD8+值较Ⅰ期明显降低,NK细胞各期变化不明显。而郑贤干等[2]的研究则显示,Ⅳ期NHL患者CD3+、CD4+、CD4+CD8+和NK细胞数值均较Ⅰ~Ⅲ期明显下降(P<0.05)。上述研究均未注明具体病理类型,而本研究患者选择的均是单一DLBCL病种,且检测的是细胞绝对值计数,结论比既往研究更有说服力。在国外研究中,Hartmann等[12]对头颈部肿瘤的研究发现,CD8+细胞具有调节性T细胞活性的作用,反映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肿瘤调节性CD8+T细胞与许多实体肿瘤的生存期强烈相关。Rigg等[13]对大肠癌的研究也证实了机体免疫状态下降时,CD4+细胞减少而CD8+细胞增多,并发现其NK细胞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实体瘤患者存在免疫低下,可表现在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异常。国内外均未见DLBCL的临床分期与上述指标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对DLBCL患者上述指标绝对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临床分期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CD3+、CD8+、CD4+/CD8+值有相关性,随着淋巴瘤肿瘤分期的增加、肿瘤转移的广泛,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肿瘤负荷越大,NK细胞功能也越差,且从绝对值计数上来观察各个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会更加清晰明显,结论更精确可靠。

综上所述,临床分期增加,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紊乱加重,提示在诊治DLBCL的过程中需高度重视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结果更准确,能更好地对临床工作起到指导和提示作用。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临床分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DLBCL患者共62例,按临床分期分为3组,组1(Ⅱ期)21例,组2(Ⅲ期)21例,组3(Ⅳ期)20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DLBCL组与正常对照组空腹外周血2 mL,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CD3+、CD4+、CD8+、NK细胞的绝对值计数,并计算出CD4+/CD8+值,对各组数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临床分期与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组1、2患者CD3+细胞数较对照组(P=0.003、0.002)及组3患者明显降低(P=0.042、0.036);组1、2、3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7、0.011、0.019);组3 CD8+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8)和组1、2(P=0.045),CD4+/CD8+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9)和组1、2(P=0、0.014);组3 NK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3),且可见临床分期越差NK细胞数越低。临床分期与CD3+、CD8+、CD4+/CD8+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 临床分期与DLBCL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有相关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DLBCL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肿瘤负荷越大,NK细胞功能也越差。

NK细胞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8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40例。纳入标准:符合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额诊断标准;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治疗前均根据临床检查、鼻腔、鼻咽部及颈部CT或MRI检查确定肿瘤侵犯范围。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6—79岁,平均45.33±4.19岁;原发部位:鼻腔31例,鼻咽9例;临床分期:Ⅰ期32例,Ⅱ期8例;淋巴结转移12例,无转移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放疗治疗,根治剂量36—78Gy(中位54Gy)。

治疗组:予调强放疗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颈肩部,从头顶至锁骨头下CT增强扫描。进行靶区勾画,应包双侧鼻腔、双侧前组筛窦、硬腭和同侧上颌窦,如果出现颈部淋巴转移,就包括双颈淋巴结。所有治疗计划采用逆向MRT计划系统完成,常规分割,5次/周,2Gy/次/日。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根据WHO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PR=有效。毒副反应: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放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毒副反应对比

治疗组放疗期间发生黏膜炎1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黏膜炎3例、唾液腺功能减退2例、恶心呕吐1例、感染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放疗和化疗,而晚期患者则以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常规方式设计照射野,根据肿瘤生长部位选择两侧野对穿或两侧野+鼻前野/筛窦电子线照射。调强放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放疗新技术,研究表明调强放疗优于常规放疗,提高了鼻咽癌和副鼻窦等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3]。本文放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治疗组的放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在于调强计划较常规适形放疗有更好的靶区涵盖度和适形度,并有利于正常组织的保护。同时治疗组放疗期间的黏膜炎、唾液腺功能减退、恶心呕吐与感染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体现了调强放疗保护危及器官的优势。不过对于肿瘤局限鼻腔患者不需要常规预防照射鼻咽,但如果原发灶靠近鼻腔、鼻咽交界,应该在原发灶基础上外扩鼻咽或者鼻腔进行放疗[4]。

总之,相对于传统放疗,调强放疗在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能提高放疗效果,对正常组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江超武,纳玉萍,郭敏,等.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治与预后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4,20(3):216-220.

[2]郭双双,姚俊,郭艳珍.腮腺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7):527-528.

[3]金丹,杜勤,张晗芸.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1):58-59.

NK细胞 第9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Tb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 , BALB/C-nu/nu裸小鼠 (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 磁珠分选仪 (德国美天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淋巴细胞分离液 (美国, Sigma公司) , rh IL-2 (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 RPMI 1640培养液 (美国, Gibco公司) 。

1.2 实验方法

1.2.1 NK细胞的分离纯化

无菌抽取正常人群外周血,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经贴壁黏附和尼龙毛柱黏附去除单核细胞和B细胞。将上述分离去除单核细胞和B细胞后取得的单个核细胞 (PBMC) 溶红素处理, 平衡盐充分洗涤后, 加入到CD56单抗包被的磁珠系统中孵育, 平衡盐再次洗涤, 于mini MACS分离器磁场中上柱分选, 平衡盐洗柱收集细胞。免疫磁珠仪检测所得细胞表面CD3、CD56分子, 分析NK细胞回收率和纯化率。

1.2.2 A-NK细胞的分离

取免疫磁珠分选的高纯度NK细胞, 用α-MEM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2×106/ml, 置于无菌塑料平皿中, 与6 000 U/ml IL-2水平培养3 h (37℃、5%CO2) 。用温α-MEM培养基洗脱非黏附的NA-NK细胞4次。加入PBS (含0.02EDTA) 4℃放置10 min, 冷α-MEM洗3次, 收集黏附的A-NK细胞。 (w/v表示重量比体积) 。

1.2.3 A-NK细胞的体外扩增

将收集的A-NK细胞, 用α-MEM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ml, 加入200 U/ml IL-2, 培养于24孔板中。每3 d更换新鲜培养液, 补充细胞因子, 保持细胞因子终浓度不变, 细胞密度在3×106~4×106/ml, 并计数细胞, 每个数值均取三孔均值, 绘制出细胞生长曲线。

1.2.4 人舌鳞癌细胞皮下成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取指数增殖期Tca8113-Tb细胞, 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 调整细胞密度至1.0×107/ml, 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占95%以上。于裸鼠右前肢背部皮下接种2.0×106个 (0.2 ml) 细胞, 33 d后处死, 分离移植瘤, 4%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制片 (4μm厚) , HE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2.5 A-NK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舌鳞癌的效应

动物接种Tca8113-Tb细胞方法同人舌鳞癌细胞皮下成瘤裸鼠模型的建立。接种后第3天, 将裸鼠随机分为2组, 每组7只。对照组每2 d于接种肿瘤细胞的局部皮下注射0.1 ml生理盐水, A-NK细胞组每2 d于接种肿瘤细胞的局部皮下注射相应细胞0.1 ml (5.0×106个) , 共注射3次。于接种肿瘤细胞2周后每3 d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最小径a、最大径b, 计算出移植瘤体积V=a2b/2, 并得出裸鼠移植瘤体积生长曲线。第33天断颈处死小鼠, 剥取移植瘤称重。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NK细胞的回收率及纯化率

血样标本显示5×107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分选后, 可得到1.6×107个NK细胞 (其中A-NK细胞为41%, NA-NK细胞为59%)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存活率达98.6%, NK细胞的纯度由纯化前的 (29.66±2.31) %增加至 (95.37±1.93) %。

2.2 A-NK细胞的体外增值能力

A-NK细胞在α-MEM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细胞透亮有光泽, 贴附于器皿底部 (图1) 。加入IL-2刺激因子后, 在第15天达到增殖高峰, 在IL-2存在下培养3周后, A-NK细胞共增加39.33倍 (图2) 。

2.3 人舌鳞癌细胞皮下成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刚接种舌鳞癌细胞的裸鼠均可见圆形小皮丘, 第2天后消退, 接种肿瘤细胞2周后, 肿瘤开始缓慢生长, 于18 d后出现快速生长期, 33 d后处死裸鼠, 病理图片显示可见大量的舌鳞状细胞癌细胞, 细胞巢状排列, 呈多角型, 核大, 深染, 部分肿瘤细胞蜕变坏死, 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 提示建模成功 (图3) 。

2.4 A-NK细胞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A-NK细胞对裸鼠舌鳞癌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第15天开始实验组肿瘤显著小于对照组, 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图4) 。

2.5 2组裸鼠的瘤重比较

A-NK细胞组肿瘤显著较对照组轻 (P<0.05, 表1, 图5) 。

3 讨论

舌鳞状细胞癌发病率高、预后差, 发病部位临近重要的组织器官 (如颅脑、上呼吸道、消化道等) , 因而广泛的手术切除不但影响患者的颜面形态, 而且会导致语言、咀嚼、吞咽、呼吸及面部表情等功能活动的极大障碍, 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尽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舌鳞癌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但5年生存率仅为50%~60%[2,3]。因此, 进一步阐明影响舌鳞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子机制, 设计新型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药物, 对于提高舌鳞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NK细胞为抗感染、抗肿瘤的第一道天然防线。无MHC限制性, 既不需经抗原刺激, 也不需要抗体参与。近年研究发现, NK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获得性细胞免疫的核心调节细胞。NK细胞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 对转移的肿瘤细胞有直接的杀伤作用。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优势表现为直接溶解和分泌细胞因子2个方面, 其对肿瘤杀伤作用主要通过端粒酶/穿孔素和Fas/Fas L途径实现。

A-NK细胞是表型和功能独特的NK细胞亚群, 有许多特点优于其它过继免疫治疗的效应细胞, 其表型CD3-CD56dimCD16dimIL-2R+, 具有高水平的NK细胞毒性和增殖能力, 是血液和组织中非常有效的免疫监视细胞, 并能够选择性迁移和聚集在实体肿瘤部位, 发挥抗肿瘤和抗转移的作用。体内实验中A-NK细胞能减少转移瘤的数目, 甚至引起部分转移瘤消退, 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4,5]。

NK细胞分离纯化技术, 以往多采用Panning法、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法、绵羊红细胞花环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等, 文献报道, 都存在纯度低等缺点[6], 本研究采用免疫磁珠分选仪分离A-NK细胞, 临床发现其纯度可高达95%以上, 且操作简便, 耗时少, 优于以往技术。体外培养技术中加入IL-2细胞因子, A-NK细胞开始增值, 并于第15天达到增值高峰, 第21天增加39.33倍, 证实了IL-2可激活NK细胞活性, 从而刺激其增值能力[7]。

本研究中, A-NK细胞组第15天开始肿瘤显著小于对照组, 可以证明A-NK细胞具有较高的体外增殖能力, 具有明显的抑瘤效应。可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 (1) 通过穿孔素和颗粒酶介导途径, 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使A-NK细胞产生最佳效应的细胞毒作用; (2) 直接接触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 NK细胞表达的TNF死亡配体可与肿瘤表面的死亡受体相结合发挥杀伤效应; (3) 细胞因子介导途径, A-NK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通过破坏肿瘤微循环或改变靶细胞表面的p H值, 糖代谢等方式杀死肿瘤细胞; (4) ADCC介导途径[8]。本实验中发现肿瘤细胞凋亡与坏死同时存在, 推断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提示A-NK细胞能有效抑制裸鼠舌鳞癌移植瘤的生长, 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 A-NK细胞直接用于临床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如小鼠和人类A-NK细胞亚群类型、功能、生物学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但相信随着对A-NK细胞免疫功能重建的不断深入研究, 会找到合理的免疫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探讨A-NK细胞治疗裸鼠舌鳞癌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A-NK细胞;建立舌鳞癌Tca8113-Tb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 随机分为2组 (n=7) 对照组裸鼠瘤旁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组裸鼠瘤旁注射A-NK细胞, 观察33 d后, 处死裸鼠, 剥离移植瘤, 称瘤重, 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治疗15~33 d时实验组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33 d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瘤重 (g) 分别是为0.96±0.38和3.74±1.22 (P<0.05) 。结论:A-NK细胞在裸鼠体内具有抗肿瘤效应。

关键词:A-NK细胞,舌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抗肿瘤效应

参考文献

[1]Wei J, Satomi M, Negishi Y, et al.Effect of sera on the adhes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to the endothelium in severe pre-eclampsia[J].J Obstet Gynaecol Res, 2006, 32 (5) :443-448.

[2]王行天, 孙立新, 杨宁, 等.野黄芩苷对人舌鳞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 (1) :83-85.

[3]岳增文, 曹选平, 王树斌, 等.SPHK1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下调对Tca811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6) :735-739.

[4]Wu L, Adams M, Carter T, et al.lenalidomide enhances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monocyte-mediated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of rituximab-treated CD20+tumor cells[J].Clin Cancer Res, 2008, 14 (14) :4650-4657.

[5]Rai A, Chakravarty AK.Homing of radiolabelled recombinant interleukin-2 activated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their efficacy in adoptive immunotherapy against murine fibrosarcoma[J].J Biosci, 2007, 32 (7) :1299-1305

[6]φren A, HusebC, Lversen AC,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unomagnetic methods used for separation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J].J Immunol Methods, 2005, 303 (1-2) :1-10.

[7]王晓梦, 李玲, 于津浦, 等.四种NK细胞体外扩增方案的比较[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3, 20 (3) :336-341.

NK细胞范文

NK细胞范文(精选9篇)NK细胞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