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脑部手术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脑部手术范文(精选9篇)

脑部手术 第1篇

1 脑部创伤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1.1 窒息

脑部创伤患者常有呕吐症状, 在送往手术室过程中, 大量的呕吐物涌出, 如未及时清理, 可引起窒息。另外, 颅脑损伤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除, 又因下颌松弛舌根后坠等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梗阻。严重脑部创伤患者术后不能恢复自主呼吸, 甚至需要带管回病房, 这类患者在转运过程中, 有发现气管导管移位或滑脱等现象, 而造成呼吸道梗阻, 导致窒息缺氧, 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 可发生严重后果。

1.2 管道脱落

1.2.1 引流管脱落

手术结束搬移患者前未理顺各种引流管, 移动患者时未协调一致, 可导致引流管牵拉造成脱落;术后患者烦躁不安, 将引流管拔出。引流管一旦脱落将造成严重后果, 往往需要重新手术, 方可解决问题。

1.2.2 静脉输液护理不到位

由于搬运不当, 患者烦躁, 输液留置针固定不妥而使穿刺针头滑出血管致液体外渗;输液器连接不牢固而脱开, 导致静脉血外渗;由于输液瓶内液体量不足致使输液中断。

1.2.3 气管导管脱落

气管导管固定不牢固、搬运不当、患者烦躁可将气管导管牵拉拔出, 而导致呼吸障碍造成生命危险。

1.3 坠车

手术前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 转运时如果未予以妥善固定, 极易坠车。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疼痛不适均可使患者躁动, 护送途中未将床档立起、未固定、照顾不周等均易造成患者坠车。手术室疏于对推车的保养、零件损坏或脱落、使用不当、在转弯或交接过程中推车动作粗暴使担架脱离车架, 导致患者坠车。

1.4 交接班中的问题

危重患者无护士护送、未提前打电话通知手术室、对患者情况未进行交接, 导致手术室未做好术前准备, 不了解患者情况, 延误抢救时间。

术后手术室护士护送患者回病房未与病房护士交接患者手术情况, 手术患者得不到及时护理。

2 安全护理措施

2.1 防止患者窒息

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 高度重视患者安全。手术前后充分评估脑部创伤患者的生理状态, 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血压、脉搏, 观察瞳孔、意识状态, 气道是否通畅, 有无异常, 必要时连接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转运途中有呕吐症状者,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全麻术后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毕, 应由3~4人协作将患者搬上推车送回病房。搬运过程中动作必须轻稳, 需有专人双手稳定患者头部, 防止头颈过度扭曲或震动, 以免颅内压突然变化, 导致呼吸骤停。

2.2 防止管道脱落

搬运患者前必须检查患者所有管路的数量、位置, 查看管路是否已从固定架上取下, 有无扭曲缠绕, 整理管道使之通畅, 并妥善放置。有气管导管者, 注意观察导管刻度, 转运途中随时观察管道有无移位脱落。放置尿管者搬运前先清空尿袋再搬运患者。输液留置针固定要牢固, 充分估计液体量, 及时更换输液瓶。

2.3 防止坠车

昏迷烦躁的患者, 护士应陪伴在其左右, 仔细检查, 精确评估引起躁动的原因, 如果原因明确应尽快予以解决。运送患者时立起推车的床档并固定, 适当约束患者的四肢。加强交换车及推车的管理, 要求每日彻底检查车况, 有无损坏、螺母有无松脱等情况, 每周保养1次, 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纠正, 保证推车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患者手术前必须提前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 危重患者应有医生或护士护送到手术室, 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交接, 争取抢救时机。手术结束后, 手术室护士及时通知病房护士准备接待患者, 并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输血用药情况等进行交接, 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连贯的护理。

参考文献

悬案追踪,脑部扫描能破案 第2篇

主治医生一眼就看出尤迪特的症状是食物中毒,对他进行洗胃和催吐,不幸的是,几分钟后,尤迪特还是不治身亡。随后的血液检测报告显示,尤迪特死于砷中毒。

案情僵持

尤迪特的蹊跷死亡,引起了印度警方的注意。在多方调查取证后,警方将嫌疑人锁定为尤迪特的前女友艾迪蒂·莎玛,并以谋杀罪将其逮捕。

24岁的艾迪蒂是工商管理硕士,2006年她和尤迪特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热恋中的两人定下了婚约。不过在读研究生期间,艾迪蒂又结识了另一名男子、同班同学普拉文·克汉德瓦尔,随后移情别恋,与新欢私奔到了新德里。但放不下感情的尤迪特仍然不舍不弃,追到了新德里,希望艾迪蒂能回心转意。

在印度警方看来,艾迪蒂为了摆脱尤迪特的纠缠,有充分的杀人动机。而且在案发当日,正好艾迪蒂约尤迪特在一家麦当劳店中见面,有作案时机。在尤迪特死亡前,也曾告诉医生他吃过一些一些艾迪蒂送给他的糖果。不过,这些只是警方的逻辑推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论证。而且,艾迪蒂在被捕后否认自己和未婚夫的死有关。

脑部扫描技术登场

眼看案情将处于僵持不下的状态,印度法庭决定用脑部扫描来确定她是否犯有谋杀罪。

此前,脑部扫描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刑事案件的侦查中。这是由于脑电波可以监测大脑各个区域的活动,所以常被用来解读嫌疑人的心理活动。比如脑电波的一种常见波β波出现时,可以表明嫌疑人处于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状态。而与语言相关的脑电波一旦被监测到,即使嫌疑人处于沉默阶段,警方也可以通过电极阵列,解码嫌疑人的思想。

不过,刑事侦查中的脑部扫描技术的核心还是寻找一个叫做“P300”的特殊的大脑电信号。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物学家首次发现了P300与大脑认知的关联。一个人在看到、听到某个熟悉的事物大约300毫秒后,大脑会出现持续增加的电活动“P300”。

30年后,“P300”被用于刑事侦查。在证据难以搜齐的情况下,警方会给出有关物体的语言或视觉暗示,然后借助是否检测到特别强烈的“P300”信号,来判断犯罪嫌疑人与罪行是否有关。这次印度法庭的脑部扫描,就是为了识别脑电波活动数据中的P300信号。

一锤定音

在一间安静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检调人员将脑波纪录仪连到了艾迪蒂的大脑上。头部贴上32个电极后的艾迪蒂紧闭双眼,一言不发地坐在一边。随后,在检察官的监督下,检调人员开始在她面前,以艾迪蒂的第一人称口吻朗读一篇“我如何毒杀了尤迪特”的文章。

之所以不是直接问讯的方式,比如“你是否杀了尤迪特?”,“你是不是往他食物里投毒?”是因为这个测试要求嫌疑人有配合的意愿,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所有提示都是以非指控性的形式呈现。如果直接指控,就会使得嫌疑犯在测试过程中变得激动,影响测试效果。

在长达1小时的读脑测试中,艾迪蒂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然而脑电图描记仪显示,当尤迪特惨遭谋杀的细节被朗读出来时,比如“我买了砷”、“我与被害人在快餐店相遇”等情节出现时,艾迪蒂大脑中储存经验记忆的区域开始异常活跃起来。之后,为了验证检测结果,检调人员又重复进行了一次测试,测验结果同样显示出明显的P300信号。

这正好与该套测谎技术的发明者设定的“罪犯标准”相一致。这套测谎技术的发明者说,人回想目击过的事件与做过的事时的脑波不一样,这套系统可以辨别两者间的差异。倘若嫌犯脑部记忆区活跃起来,出现明显变化,则可推断此人正是罪犯。

2008年6月,尽管艾迪蒂在法庭上还是辩称自己是无辜的,但法官还是毫不迟疑地进行了宣判。这位法官在判词中解释称,对艾迪蒂的大脑扫描显示,她具有关于砷的“经验知识”。艾迪蒂随后被法庭判处终生监禁。

是否该信任“P300”

在各国,“P300”在刑事案件侦查中都有过实战经验。不过,其他国家的法官虽也采信脑部扫描结果,但一般是被告律师藉以证明被告精神有问题试图脱罪或减刑,而不是被检方当成说服陪审团嫌犯有罪的证据。2008年印度的艾迪蒂案还是世界上第一例通过“读脑术”判定嫌犯有罪的案例,创下法庭以脑部扫描结果为判决凭据的全球首例,一时激发世界司法界的争议,人们的关注点在于在侦查过程中,过分信任技术是否可行?

虽然大脑扫描测试的拥护者坚称,P300是一个自动的大脑反应,犯罪嫌疑人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一组心理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犯罪心理研究。在研究初期,他们要求受试者在电脑屏幕上观看一组犯罪的图片,并想象自己进行这场犯罪。之后在大脑指纹测试中,受试者要有意忘掉这场犯罪。研究者发现,大部分受试者都能做到这点。

之后,进入了第二个模拟犯罪阶段。教授们教学生如何进行一次完美犯罪。这些学生将进入校园里一间小办公室,了解学校职员存放财物的地点,以及如何安排最佳的作案时间以避免被抓等。当天晚些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一个熟练的小偷,顺利地偷到了一些东西。

随后,研究者们对这些“小偷们”进行了大脑指纹测试。初期结果也显示,一些人确实能有意地抑制P300信号对重要提示的反应,从而欺骗测试的执行者。

当然,模拟犯罪是否可以和现实参与的暴力犯罪相提并论还有待讨论。不过,这也为这项许多司法机关依赖的脑部扫描技术的科学性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如果实施者对受测试者进行操纵,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会让受测试者增加导致负罪的P300信号反应。比如在艾迪蒂案中,艾迪蒂在被诱导深信尤迪特是因自己而中毒身亡后,可能也会产生负罪感强烈的P300,以此信号为依据,判处这位24岁的姑娘终身监狱,未免会太轻率。2008年,由5位神经生物学家组成的印度国家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报告,强烈要求印度司法系统停止使用这项技术,因为该技术的有效性太过局限。

脑部手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8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2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388例患者中,男性303例(78.1%),女性85例(1.9%);年龄42~60岁,平均(45.9±12.8)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7±4.2)kg/m2。合并有高血压者208例(53.6%),糖尿病者10例(2.6%),有脑卒中病史者16例(4.1%),高脂血症者34例(8.7%),吸烟者127例(32.7%),术前脑神经系统症状13例(3.4%),术前循环不稳定15例(3.9%)。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弓部手术,对术后脑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以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temporaryyneurological dysfunction,TND)和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ermanent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PND)最常见,其中TND为术后出现精神错乱、意识不清、谵妄,而影像学检查呈阴性表现,经积极治疗后可恢复正常;PND的神经系统功能不全为永久性的,患者出现脑栓塞、脑出血等卒中表现,影像学检查呈阳性表现,经住院治疗后较难恢复。本研究中,术前脑神经系统症状是指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后术前引发的意识混乱、癫痫、晕厥、偏瘫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术前循环不稳定是指动脉血压较低,收缩压<90 mm Hg,或需要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用χ2检验,将是否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作为因变量,将各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筛选采用前进法,引入水平为0.05,剔除水平为0.0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TND、PND的发生

388例患者术后发生脑神经系统并发症93例,其中TND 80例(20.62%),PND 13例(3.35%)。其中208例高血压患者中发生TND 50例,PND 8例;10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TND 3例,PND 1例;68例术前高肌酐患者中发生TND 29例,PN D4例;16例有脑卒中史患者中发生TND 5例,PND 3例;154例术前高白细胞患者中发生TND 69例,PND 6例。

2.2 术后TND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TND组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术前脑神经系统症状比例高于非T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D组患者术前白细胞、术前血肌酐、心肺流转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峰值血糖水平高于非T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多因素分析发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部手术后TND的危险因素有术前白细胞水平较高、术前血肌酐水平较高、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中峰值血糖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72、1.846、1.825和2.089,P<0.05)。见表2。

2.3 术后PND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PND组患者年龄、脑卒中史及心肺流转时间高于非P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多因素分析发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部术后PN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脑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56和2.848,P<0.05)。见表4。

3 讨论

脑神经系统损伤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部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TND和PND。TND发生率较高,为一种短暂性的脑损伤,与低流量灌注及血流中断引起的脑部缺血有关,经积极治疗可恢复。PND是一种严重的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其影像学检查呈阳性,经治疗后较难恢复,影响患者预后[4,5]。本研究中,388例患者术后发生脑神经系统并发症93例,其中TND80例(20.62%),PND 13例(3.35%)。有文献报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部手术后PND发生率为8%~10%,TND的发生率为18%~20%[6]。本研究中,PND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TND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本组患者PND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患者年龄较小、术前病情较轻有关。

本研究发现,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部术后TND的危险因素有术前白细胞水平较高、术前血肌酐水平较高、术中峰值血糖水平较高(P<0.05)。PN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脑卒中史(P<0.05)。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常并发全身炎症反应与低氧血症,如急性肺损伤。术前白细胞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7]。术前肌酐水平代表一定的肾脏损伤程度,与术后TND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报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手术患者的术前高血糖水平与术后不良临床结局有一定的相关性[8]。高血糖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这与术后脑部神经损伤有关。也有研究证实,高血糖会加重炎症反应,造成不良结局[9]。多项临床试验证实,高龄及脑卒中史是术后脑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手术阻断时间越长,脑部并发症发生率就越高[10]。本研究发现,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TND的发生率越高,PND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为:①本研究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②本研究中PND病例数较少。

脑部手术 第4篇

她们也共同作为美赞臣中国“寻找全能宝 智动情语秀”评选的四大团长之一,看过N多宝贝成长的可爱画面,为她们满心喜爱的宝贝们拉票。

那么,在众多Fans心中,知性、优雅、有点贵族范儿又顽皮乐活的她们,会有怎样的养育主张呢?

小脑袋全面发育才会拥有大大的未来

在“智动情语秀”评选时,有很多网友都会问我推荐小宝贝的标准是什么,我会告诉他们,一个是我觉得妈妈配的文字好用心,另一个就是宝宝需要是一个在智力、动作、情感、语言几个方面都有很棒表现的全能小宝贝。因为当时之所以同意加入这个活动,也是因为我很认同美赞臣脑部全面发育的理念。宝宝的脑部全面发育,光智力好是不够的,因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不仅需要宝宝头脑聪明,还需要他有出色的口才、很好的运动能力和情商。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妈妈的参与是最好的培育

在给美赞臣做“团长”的过程中,有几位妈妈的作品让我感同身受,那就是—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看到那些妈妈秀出的宝宝在大自然里快乐嬉戏的图片,我就会想起跟小花生米一起在公园里观察叶子上的小露珠、寻找根茎旁的小蜗牛、下雨天穿着雨靴踩水花、秋天去树林里捡落叶、夏天在小溪边收集漂亮的小石子的情形。好多时候,他都比我有更多奇妙的发现,而我在一旁的陪伴,也会让他的各种探险更勇敢、更欢乐,也可以给他多一点点启发。

我觉得,比起早早地学习认字,教他学会体验、保留那份对大自然的好奇才是最好的教育。小花生米现在上幼儿园了,虽然我从来没有给他看多少认知图卡,但是,与同班的小朋友相比,他的认知能力一点也不差。

亲密时光,助长情商

我也赞同美赞臣的一个观念—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宝宝的情商发育至关重要,所以,我也特别珍惜与小花生米在一起的亲密时光。在他上幼儿园之后,一早一晚的接送就成为我们俩亲密时光的延续。幼儿园9点才上课,而我们常常会7点就出门,沿着去幼儿园的小道,手牵着手,边走边看看温暖的朝阳,听听鸟儿的鸣叫,和他一起聊聊心中的小乐事。这样的亲密时光,给他带来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他上幼儿园从未出现哭闹、不肯去、不适应的情况。

同样,小花生米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关心他人,记得有一天我去上班正要出门,他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要快一点哦,要下雨啦!”瞬间,我觉得心都要融化了。

耐心、赞美和鼓励,加速宝贝成长

其实,在小花生米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焦虑的事情。比如他的语言和动作发育比同龄的孩子都要略慢一些。他20个月才会说出整句。由于他个头比较大、比较壮,所以,运动时也显得不那么灵活。

一开始,我真的有些着急。为了帮助他,我更频繁地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鼓励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陪他做“赛跑”游戏,把玩具放在某个位置,假装和他比赛走过去,看谁先拿到。等他走得比较好了,我们会一起去户外奔跑、嬉戏……看到他的进步,我释怀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妈妈的任务就是陪伴成长,给他最适合、最有效的帮助。

小胎儿的脑部发育:好神奇!

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幸运的孕妈妈,因为在怀孕初期,我几乎没有孕吐反应,也不恶心,没有吃不下东西。总之,除了和其他孕妈妈一样乖乖地补充叶酸之外,我的一切饮食和没怀孕时没什么区别。那时我也觉得,一切照旧,宝宝自然会长得很好。

后来,从一本书上看到小胎儿的成长里程碑,让我特别惊叹生命的神奇,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小宝贝都在超越之前的自己,迅速成长着。尤其是关于他的脑部发育的说法,让我更是印象深刻:从胎儿期开始,脑重就快速增长着,第5~6周脑神经系统持续发展,第25~28周胎宝宝开始拥有自己的思维和记忆能力……胎宝宝的脑部全面发育,需要很多DHA,但是TA自身几乎没有办法制造DHA,只能通过胎盘从孕妈妈那里获得,“一人食两人用”,就导致孕妈妈DHA水平急剧下降至62%,产后哺乳期甚至下降至38%。看到这些,我开始和医生探讨孕妈妈的营养问题,更加重视自己的营养方案,也特别想让自己这个美食大厨能为宝贝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我的营养攻略:不挑食+特别补充DHA

经常有网友问我孕期是如何安排饮食、增加营养的,我觉得营养均衡是最大的原则。我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孕妇就格外教条地给自己太多禁忌,这不吃,那不吃。另外,我还会注意饮食的荤素搭配,每天的食谱尽量包含粗粮、蔬菜、水果、鱼、肉、蛋、豆类、奶类。

在这个基础上,我也会听从医生的建议,补充一些维生素、钙、锌等胎宝宝健康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另外,我还会特别注意补充DHA。因为我知道,DHA对胎宝宝的大脑发育和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都非常有帮助。所以,我会经常变着花样,为自己做一些三文鱼、鳕鱼、沙丁鱼等海鱼的菜谱。如果孕妈妈对做菜比较头痛的话,我觉得选择添加了DHA的孕妇奶粉也是很聪明的办法。

“你会给宝宝喝什么奶粉?”太多人这样问我了!

经常会有孕妈妈网友在我的微博上讨论以后给宝贝选择哪款奶粉比较好,很多人也会经常这样问我。以前还没太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在参加美赞臣活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出生后,小宝宝的脑部发育也是非常迅速的。出生后的第3个月,宝宝大脑突触的数量已经达到一万万亿个,是出生时的200倍。1岁时,宝宝的脑重比出生时增加了175%。而小新生儿体内将近75%的能量都用来供应给大脑。这时候,给小宝贝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尤其是注意脑黄金DHA的摄入特别重要, 而且DHA的摄入量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我知道,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而且母乳中含有充足的DHA。因此,宝宝出生后,我坚持纯母乳喂养。

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选择添加了DHA的配方奶粉是帮助他获得这一重要营养物质的好办法。美赞臣安婴宝A+所含的临床验证水平DHA(17mg/100kcal)和ARA(34mg/100kcal),有助宝宝每日DHA摄取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水平。

儿童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的分割 第5篇

核磁共振脑部成像是非常重要的临床脑部诊断工具,MRI脑部图像的分割即从图像中分离不同的解剖结构,被视为所有后续研究的基础。分割结构的可视化和量化,可以准确表示脑部结构,进而用于脑部的功能研究。脑部图像的分割也被更多地应用于皮层表面绘图(Cortical Surface Mapping)、脑容量测量(Volume Mesurement)和脑部三维建模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脑部核磁共振分割方法都是应用一种或联合多种图像处理方法,例如简单的阈值分割法(Thresholding)[1,2]、数学形态学方法(Mophological Method)[3,4,5]、活动边缘方法(Active Contour)[6,7,8,9,10]、聚类(Clustering)以及区域生长法(Region Growing)[11,12,13,14,15,16]等。这些方法可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分割,且大都针对于成年人脑部结构分割,而适用于儿童的方法却鲜有报道。Cointepas[4]、Dokladal[5]和Mangin[3]提出基于形态学的应用于成人的分割方法,但却未将该方法应用于儿童脑部MRI的分割。由于儿童脑部和成人脑部在尺寸和形状上的显著不同,针对于成人脑部MRI图像分割的方法不能够完全准确分割儿童的脑部MRI图像。尽管如此,适用于成人脑部MRI图像分割的一些概念同样适用于儿童。对于儿童脑部的一些特殊性,还需要对该方法和其中的参数加以调整。本文针对分割脑部的小脑、脑干和左右脑半球等3个主要部分的目标,研究了一种基于形态学和直方图分析的适用于儿童脑部MRI图像分割的robust的半自动分割方法。之所以选择半自动的分割方法,是因为尽管人工分割的方法极为精确,但却是一项极为耗时耗力的冗繁工作;而全自动的方法虽然方便,但是由于儿童脑部的特殊性,尤其是随年龄变化的差异性,导致全自动方法往往无法适合所有年龄段图像的分割。

2 数学形态学算子和符号

考虑一幅三维数字MRI图像I:Z3N,用δτ(I)代表对I用结构元素τ进行膨胀,其中τ奂Z3,同时,用ετ(I)代表腐蚀操作。由基本的膨胀和腐蚀可以定义开操作γτ(I)=δτ[ετ(I)],与此类似,闭操作定义为φτ(I)=ετ[δτ(I)]。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结构元素τ都是对称的18邻域球体。X軍定义为X的补集。

(1)空穴和孔:二值图像中背景为目标物体的补集,二维图像中,空穴定义为属于背景的未连接到图像边界的联通分量[4],例如空心圆内部。三维中,孔可以看为穿过物体的通道。

(2)距离函数:距离函数定义在Z3,并且逼近欧式距离。用g=dist(x,X)代表从一点x到一个集合X的距离,距离的计算采用Chanfrein[17]的方法。

(3)分水岭算法:数学形态学分割法的基础,缺点是容易造成过分割,在这里用Iws=WaterShed(f)来表示得到的分水线,其中f是选取的标记(marker)。

3 分割步骤

3.1 提取脑模板

脑模板的提取是整个分割过程的基础,脑膜版的质量和准确度决定了整个后续分割的结果。脑是位于头部中心的最大区域,由白质和灰质构成,整个大脑被脑脊液所包围(尽管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脑中它的厚度很薄以至于很难在图像中显示出来)。这一步将脑组织和其他周围组织分割开来,例如颅骨、眼睛、肌肉等。所得结果需要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以及部分脑脊液。整个分割过程分为两步:

(1)直方图分析,设定两个阈值来去除背景、颅骨、脂肪和血管组织等,最后获得一幅二值图像。

(2)使用形态学操作来完全分离脑组织和其他组织,平滑所得结果得到脑模板。

3.1.1 直方图分析

从脑部组织角度来看,人脑MRI图像中存在5种主要组织:颅骨、脂肪、脑脊液、灰质和白质。由于核磁共振并不是针对物理特性的绝对测量,相同的组织在MRI图像上会对应不同的灰度级。尽管不同图像的对比度和每种组织的灰度级是变化的,但是仍然能够注意到一个有用的先验知识。不同组织沿直方图x轴(灰度级轴)的分布顺序始终保持不变,从左到右分别为背景(bkg)、空气和颅骨(bone)、脑脊液(CSF)、灰质(GM)、白质(WM)、脂肪(fat)和血管组织:

式中,μ代表不同组织在直方图中的灰度级均值。用阈值分割来提取脑组织,原始立体图像为I,选定两个阈值t1和t2。t1用来去除灰度级较低的背景、颅骨和空气;t2用来去除灰度级较高的脂肪和血管组织。经过阈值处理的图像I1如图1(b)所示。

3.1.2 形态学操作

从图1可以看出,简单的阈值操作无法完全将脑组织分离,实际中用形态学操作来完成这项工作。对所得二值图像I1进行二值腐蚀得到I2,这里用来进行腐蚀的结构元素为18连接的近似球体,尺寸为2~3个立体像素(voxel),大小由图像的分辨率决定。在I2中选取最大的联通分量作为脑部种子,使用和前面相同的结构元素对它进行二值膨胀,并进行闭操作来平滑模板,结构元素尺寸为2个立体像素。最后填充空穴得到脑模板Iencephmask,如图2所示。

3.2 分割小脑和脑干

由得到的脑模板来分割脑干和小脑。首先将小脑和脑干部分与大脑部分分离,再分离小脑和脑干。在分割脑图像前需要先对原图像进行切割。从紧贴小脑顶的最上一层切片来切割图像,第1层切片的位置可以从径向(sagittal)的图像中手动确定,再应用阈值和形态学操作来分离脑干和小脑部分同大脑部分之间的连接。大脑和脑干之间由大片的脑白质相连,如果不进行切割,在不损失脑部形状的前提下,很难由这片脑白质将大脑和脑干完全分离。对于切割后的图像可以加入n层全黑图像来恢复图像的尺寸,n为切掉的层数。

3.2.1 分割脑干

对于切割后的图像,先进行阈值分割(两阈值分别为t3和t4),再进行腐蚀操作,来分离脑干和小脑部分与大脑部分的连接,结构元素尺寸为3个立体像素。选取最大的联通分量作为脑干和小脑的种子。使用同样的结构元素进行膨胀重建,得到含有脑干和部分小脑的模板IBS+cvl。对于分离脑干和小脑,本文应用基于分水岭算法的“窄连接”分割法。脑干和小脑是由小脑梗连接的两个相对较大的联通分量,由灰质和白质构成。选取待分割的一个整体联通分量,在这里为脑干和部分小脑IBS+cvl(见图3(a))。首先计算联通分量内所有点x到物体边界的距离函数。图3(b)中,较亮的区域对应距离较大的部分,反之,较暗的区域对应距离较小的部分。对距离函数取反(灰度级最高值减当前灰度值)。选取区域最小点作为种子,对距离函数图像进行分水岭操作,分水线将IBS+cvl分成了若干个联通分量。选取除去最大的2个联通分量外的所有联通分量作为脑干的种子。使用闭操作平滑种子,并恢复图像尺寸得到脑干的模板IBS+cvl。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过多的局部最小值,分水岭算法往往造成严重的过分割现象,我们选择对距离函数进行数字开操作(Numerical Open)来减小局部最小值的数量。这里用来进行数字开操作结构元素的半径为6个立体像素。

3.2.2 分割小脑

在上步中脑干已经从切割后的图像中分离,我们用相似的方法来分离小脑和大脑。先对除去脑干的切割后的图像进行阈值分割(阈值分别为t5和t6),再进行窄连接分割操作。选取第2和第3大联通分量为小脑种子,连接和平滑小脑种子并恢复图像尺寸得到小脑模板Icvlmask。这里用来进行数字开操作的结构元素半径为4个立体像素,平滑使用的结构元素为半径为2个立体元素。分割过程与结果如图4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脑干的分割,在小脑阈值操作之后没有进行腐蚀操作,这样可以保存小脑脑白质的完整性。

3.3 分割左右脑半球

由于分辨率的关系,在MRI图像中,左右脑半球显示为同一整体,但结构上讲它们并不相连,而是由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胼胝体(Corpus Callosum)连接。相对于两个较大的脑半球,较小的胼胝体也可看作为另一种窄连接方式,我们仍然使用窄连接分割法来分割左右脑半球。首先从脑模板中去除脑干和小脑得到大脑模板。再由脑模板得到不含脑干小脑的脑图Icere,对它进行阈值处理并进行窄连接分割。分别选取左右脑半球对应的联通分量作为左右脑半球种子,平滑后得到左右脑半球模板。这里数字开操作使用的结构元素半径为5~7个立体像素,平滑开操作使用半径为2个立体像素的结构元素。分割结果见图5。

4 实验中参数的选定和分割结果

我们选择年龄5~15岁的儿童脑部MRI三维图像进行分割。方法中各类组织的均值和方差由K-均值方法(K-means)计算得到。本方法中涉及的参数有3类:

(1)用于阈值操作的低、高门限t(进行了4次阈值操作)。

(2)形态学操作中使用的结构元素尺寸(用于分离组织和数字开操作)。

(3)其他参数(K-均值方法中的预先知道的分类数目和图片切割中第1切层的序号)。

由于知道MRI脑部图像可以分为5类组织,所以k=5;第1切层的确定和结构元素尺寸我们已经介绍过。相对较难的是门限的选择,我们需要将儿童分为两种情况:大于8周岁和小于8周岁。这是因为,小于8周岁的儿童,其颅骨厚度大约为0~4 mm,且脑脊液厚度很薄,很难在MRI图像中完全显示;而大于8周岁的儿童,其颅骨厚度约为4 mm,且接近于常量,其脑脊液厚度也较厚,13岁以上已接近成年人[6]。实验中使用的阈值t为:

(1)提取脑模板中,8岁以下儿童,8岁以上儿童,所有年龄段

(2)分割脑干中,所有年龄段

(3)分割小脑中,

(4)分离左右脑半球中,

图6~图8分别给出了5岁、9岁、15岁儿童脑部的三维图像分割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适合儿童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的robust的分割方法,脑干、小脑、两个脑半球被逐步分割出来。我们应用半自动分割方法适应儿童脑部的结构特点和差异变化性,同时给出了核心参数的设置方法。本方法简单有效,并且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脑部分割。将来的工作将围绕于:

(1)提高整个方法的“自动性”:半自动方法虽然分割的精确度高,但是还是有许多参数需要手工确定,我们试图通过寻求减少手动参数的方式来减少工作量,缩短分割时间。

(2)提高方法的适应性:我们所选的研究对象儿童年龄从5到15岁,由于获取图像的约束,我们并没有做任何小于5 岁儿童脑部MRI图像的分割尝试。而有研究表明,小于5岁儿童的脑部结构尤其是新生儿的脑部结构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这势必需要我们修改方法以适应这些情况。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半自动的适用于儿童三维脑部核磁共振图像(3D-MRI)的分割方法。方法:基于直方图分析和数学形态学操作,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许多适用于儿童脑部的参数,可以有效地分割脑部的主要结构(小脑、脑干和左右两个脑半球)。整个分割过程主要包括:首先从头部MRI图像中去除非脑组织,得到整个脑模板;然后分别从脑模板中分割提取脑干和小脑;最后分离左右两个脑半球。结果:应用半自动分割方法适应儿童脑部的结构特点和差异变化性,脑干、小脑和两个脑半球能够被逐步分割出来,同时给出了核心参数的设置方法。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而准确地分割5~15周岁的儿童脑部图像。

首诊于眼科的脑部疾病13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因双眼视物模糊或视野改变而首诊于眼科。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发病到就诊最短3 d,最长2年。诊断为垂体瘤6例,脑梗死4例,特发性颅内高压症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全自动电脑视野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视乳头水肿者进行腰穿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压力。

2 结果

视野检查双颞侧偏盲4例,右颞侧偏盲1例,右颞侧偏盲、左颞上象限盲1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双同侧偏盲伴黄斑回避2例,双左上象限盲1例,完全右同侧偏盲1例,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枕叶等部位脑梗死。右鼻侧偏盲、左中央视岛、视野正常和生理盲点扩大各1例,经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表现为视乳头水肿,经腰椎穿刺测CSF压力增高,从而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视野检查的意义

视野检查是了解视觉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神经眼科学来说,视野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定位价值。视路病变大致分为: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病变,偏盲型视野是视路病变的特征,其定义是垂直正中线正切的视野缺损,它包括早期某象限的缺损。偏盲分为同侧偏盲及对侧偏盲,对侧偏盲主要是双颞侧偏盲,为视交叉病变的特征。同侧偏盲为视交叉以上的病变,双眼视野缺损越一致,其病变部位越靠后[3]。本组13例患者中,有10例视野表现为偏盲型,4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1例表现为一眼颞侧偏盲、另一眼颞上象限盲,为视交叉病变的特征。1例表现为右颞侧偏盲,经MRI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4例表现为双同侧偏盲,为视交叉以上的病变。

3.2 垂体瘤

引起视交叉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为脑垂体瘤[3]。垂体瘤对视神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与视交叉的相互位置和生长方向等因素。视交叉与其下方的垂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变异较大,这一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垂体瘤发生时会对视交叉的不同位置产生压迫,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视野改变[4]。本组6例垂体瘤患者中,2例视野改变并非为双颞侧偏盲,1例表现为右颞侧偏盲、左颞上象限盲,而1例仅仅表现为右眼颞侧偏盲,系垂体瘤对视交叉的不同部位产生压迫造成。垂体肿瘤对视功能的影响早期是可逆的,早期手术能有效解除对视交叉和视神经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恢复视功能,而病程长、视力严重下降或视野严重缺损则预后差[5]。绝大多数脑垂体瘤患者因视力减退而首先就诊于眼科,眼科医师对早期诊断脑垂体肿瘤负有重大责任[3]。

3.3 脑梗死

一侧视路自视束起为同侧眼的颞侧和对侧眼的鼻侧神经纤维组成。脑梗死时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双眼同向偏盲。在同侧偏盲患者的视野检查中,可见视野与损伤视野的垂直子午分界线上黄斑区中心视野保留有1°~5°正常未受损害的视野,这种偏盲中保留了黄斑中心视野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如果这一垂直分界线将黄斑中心视野也垂直分开,则称为黄斑分裂。外侧膝状体以上的视路病变均可以出现这一视野特点,但较常见的还是发生在枕叶的病变。有时枕叶的病变也会出现黄斑分裂现象。发生黄斑回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在黄斑区一定范围内的视觉神经纤维存在着双侧投射;接受黄斑区神经纤维的枕叶纹状区具有双重的血液供应。因此在发生偏盲时仍可保留一定范围的黄斑中心视野[4]。本组4例同向偏盲患者中3例为枕叶梗死,1例为颞顶区脑梗死,其中2例伴黄斑回避。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低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6]。如果脑梗死范围较小,起病缓慢者,尤其是脑分水岭梗死、脑腔隙性梗死,可不伴有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仅影响供给视路某部位的血管,出现眼征而首先就诊于眼科[7]。

3.4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是指在临床上排除了颅内占位、感染、脑积水及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后而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既往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征”、“假性脑瘤”。诊断标准:神经系统检查示,除见有视乳头水肿及其伴有的视觉障碍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外展神经不全麻痹除外);腰椎穿刺,CSF压力增高(非肥胖患者>200 mm H2O肥胖患者>250 mm H2O);细胞及生化检查正常,脑电图无明显异常,头颅CT、MRI或DSA检查正常,长期随访未发现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其他病因[8]。本组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流行病学调查示其发病率为1/10万~2/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各自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可以其中一项为首发症状[9]。本组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均以双眼视物模糊而首诊于眼科。视乳头水肿是视乳头的一种非炎性充血、隆起状态,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寄生虫病、颅脑先天性疾病、良性颅内压增高、脑低氧等。视乳头水肿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眼前发黑或视力模糊,持续数秒至1 min左右,往往是双侧,常有姿势改变而突然引发;慢性视乳头水肿可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严重丧失[3]。本组1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因病程较久,视乳头慢性水肿而出现双眼视野不同程度缺损表现,中心视力亦有不同程度下降。本组3例颅内压增高致视乳头水肿患者,经追问病史,均有与体位有关的阵发性眼前发黑和视物模糊。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降低颅内压为主。症状较重者应及时手术,避免永久性视力减退及丧失[10]。

总之,眼睛作为一个感觉器官,其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眼科医师,必须掌握与视功能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知识,尤其应注意其与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密切联系,细心观察疾病的蛛丝马迹,以便做出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部分脑部疾病的眼科表现, 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于眼科的脑部疾病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视野、CT、MRI和CSF压力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 垂体瘤6例, 脑梗死4例,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3例;垂体瘤患者的视野改变主要为双对侧偏盲, 脑梗死患者因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视交叉之后的视路, 故其视野改变多以双同向偏盲为主, 而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 因其病程不同, 视野表现各异, 眼科检查主要表现为视乳头水肿。结论:眼科医师对部分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一种疾病单从眼局部的症状和体征无法用眼科疾病解释时, 要考虑到脑部病变的可能。

关键词:眼科,视野,视路,视乳头水肿

参考文献

[1]刘家琪,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05.

[2]童绎, 金崇华.神经眼科学范畴和中国神经眼科现状和展望[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6) :365.

[3]赵堪兴, 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3-224.

[4]刘家琪,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08-709, 715.

[5]王玲, 钟彦霖.垂体瘤26例眼部表现分析[J].人民军医, 2008, 51 (5) :304.

[6]王维治.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4.

[7]于建康, 蒋国兴, 肖建江.眼科首诊的脑梗塞28例[J].国际眼科杂志, 2005, 5 (1) :202.

[8]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104.

[9]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2.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部眩晕的效果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脑部眩晕患者, 患者眩晕症状呈发作性, 经颅多普勒 (TCD) 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60例患者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 (59.53±3.63) 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12个月, 平均为 (6.34±1.39) 个月;合并疾病 (可兼有) :脑动脉硬化者10例, 高血压12例, 血脂异常6例, 糖尿病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 每次一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0930003, 5毫克/片) , 每晚1次, 疗程为4周。 (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治疗, 组方:茯苓20 g、白术10 g、半夏10 g、当归10 g、天麻10 g、橘红10 g、川芎10 g、泽泻10 g、甘草 (炙) 6 g、丹参10 g。每日服用1剂, 每次200 m L, 也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同时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观察基底动脉 (BA) 、双侧椎动脉 (VA) 的血流情况, 采用超声多普勒分析, 由同一名有经验的医师检测。

1.4 评价标准。

痊愈:经颅多普勒检查脑血流速度在正常范围中, 患者症状基本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好转, 经颅多普勒检查脑血流速度改善;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以痊愈和有效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形式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30例对照组中痊愈22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 30例对照组中痊愈10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脑部血流速度对比:

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速度[基底动脉 (BA) 和椎动脉 (VA)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P<0.05) , 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脑血流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同时间点对照组对比, P<0.05

3 讨论

当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一种常见脑血管病, 由于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而临床则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5]。现代研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动脉受压, 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因而加重脑部供血不足。在治疗中, 血管扩张药应用比较多, 主要为盐酸氟桂利嗪, 但是西药治疗眩晕可使症状有改善或消失, 但对伴随症状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而且不良反应较多, 复发率也比较高[6]。

中医认为痰与淤是密不可分的, 津血同源必然导致痰淤相关、痰淤同病。为此治疗痰淤同病应以化痰活血为主, 兼以理气补气、行气活血、熄风止眩之品[7]。本文选择的自拟汤剂为治疗痰饮上逆, 痰厥头痛的方剂, 方中半夏性温燥, 降逆止呕, 天麻润而不燥, 平肝熄风、祛风止痛。当归既能养肝补血, 又能活血化淤;白术、茯苓能健脾化痰, 脾运则湿除而痰无由生;川芎有养血祛风的功效。泽泻具有利小便、清湿热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 且有镇吐作用[8];天麻素也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且镇痛效果与剂量有关, 对神经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可显著降低神经细胞的病死率。同时现代研究表明清热化痰、行气活血、熄风止眩相关药物能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能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 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 抑制炎症形成[9]。本文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P<0.05) , 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脑血流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部眩晕对脑补血流改善效果高, 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树军, 李晓荟, 岳阳, 等.脑部病变与眩晕和非眩晕性头晕关系初步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 (1) :14-17.

[2]袁庆, 程秀琴, 李江, 等.偏头痛与眩晕、耳鸣、听力下降[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 12 (2) :242-245.

[3]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10-312.

[4]黄习文, 孙敬和.沈绍祥教授运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8, 40 (12) :16-17.

[5]毛立龙, 郑华燕.推拿牵引结合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36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 (6) :800-802.

[6]李志勇.自拟清眩汤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痰湿中阻型眩晕) 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7]张洪, 黄文琴, 贺晓琴, 等.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5) :590-591.

[8]姚军强.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J].中医研究, 2013, 26 (2) :3-5.

艾滋病患者脑部病变MRI表现分析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本院9例AIDS患者 (经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 男5例, 女4例, 平均年龄32~54岁;静脉吸毒4例, 血液传播2例, 性传播2例, 输血1例。9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低热4例, 头痛、头晕7例, 抽搐3例, 偏瘫4例, 癫痫3例。

1.2 MRI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MRI扫描机, 全部患者取仰卧位, 平扫取T1WI、T2WI、FLAIR横轴位及T1WI矢状位, 增强扫描以T1WI轴位为主, 辅以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序列包括:SE T1WI, 分别取TR=500 ms, TE=8.1 ms;TSE T2WI:TR=4000 ms, TE=103 ms;FLAIR:TR=9660 ms, TE=114 ms;视野 (FOV) =240;层厚=6.5 mm, 层距=1 mm。

2结果

9例AIDS的脑部病变MRI表现为:9例脑部病变均表现为多发、多部位、多种形态并存的“三多征象”, 8例病灶位于双侧大脑半球额、顶叶脑灰白质分界区、双侧基底节区、双侧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 (图1A-C, 2A-C) , 1例并发脑干病变 (图3A-C) , 占位效应相对较轻, 边界不清, 多融合、双侧对称;病变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 T2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多呈环状不均匀强化;7例并发脑萎缩, 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的中央型及脑池、脑沟扩大的周围型萎缩。

同一患者, 双侧半卵圆中心 (左侧为重) , 胼胝体压部多发片状异常信号,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均呈高信号, 无占位效应。

同一患者, 双侧半卵圆中心及双侧额顶叶脑灰白质分界区对称性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 T1WI呈等、低信号, T2WI及FLAIR呈高信号, FLAIR显示病变更清晰。

同一患者, 脑干及左侧小脑半球片状异常信号, T1WI呈等、低信号, T2WI及FLAIR呈高信号, 占位效应不明显。

3讨论

据统计, AIDS中约30%~40%的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尸检80%以上有神经病理学异常, 约10%~27%的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2]。AIDS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 (CNS) 病变主要见于HIV直接侵犯、机遇性感染、肿瘤和其他病变, 据报道大多数AIDS患者中枢神经异常为机会性感染所致, 而肿瘤居少数。在机遇性感染中, 常见的有弓形体、真菌、病毒和细菌等感染, 肿瘤以淋巴瘤多见, 其他病变如多种原因损害或阻塞血管导致的梗塞[3]。

有文献报道, 弓形体脑类是AIDS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4], MRI影像有以下特点:①病灶多发, 范围较广, 大部分病灶位于脑灰白质交界。②T2WI可见到有斑点高信号的类圆形稍低信号灶, 外周等信号包绕, 周围水肿明显, 这在其他脑内病变中很少出现。③增强表现多为环状或连环状强化。④水肿较重与病灶数目有关, 单个病灶水肿相对较轻。以上几点可作为MRI诊断艾滋病并弓形体脑病的影像学依据。MRI在反映病灶病理、评价治疗效果均比CT有优势, 敏感性、特异性高, 为首选检查方法[5]。

HIV脑类亦称AIDS脑病和AIDS痴呆,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思维紊乱、反应迟钝、语言和运动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病理特点:脑白质和灰质散在分布小神经胶质结节和多核巨细胞, 可见神经胶质增生, 局灶脱髓鞘大片白质稀疏, 脑萎缩[6]。典型MRI表现为弥漫的脑白质病变,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病灶可融合, 多位于半卵圆中心,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7]。本组7例伴发脑萎缩, 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的中央型及脑池、脑沟扩大的周围型脑萎缩。

正常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淋巴瘤少见, 艾滋病患者免疫缺乏, 淋巴瘤是常见肿瘤, 艾滋病患者的脑淋巴瘤, 常发生在幕上灰白质连接处, 脑白质、脑室旁、基底节, 偶见于小脑和脑干, 肿瘤倾向多发, 脑室旁的淋巴瘤浸润室管播散, 巨大的肿瘤可包埋侧脑室。磁共振表现:T1WI 病变呈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形态不规则, 增强检查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甚均匀的肿块状强化[8]。

总之, 艾滋病患者可继发各种脑部病变, MRI表现形式多样, 掌握其影像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的脑部MRI表现, 总结其影像特征。方法对9例临床疑似艾滋病患者经验血予以证实的脑部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脑内病变中均为多发、多部位、多种形态并存的“三多”征象, 在艾滋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多数病灶位于大脑半球额、顶叶脑灰白质交界区 (8例) , 1例并发脑干病变, 占位效应相对较轻, 病变大多在T1WI呈等、低信号, T2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 增强后大部呈环状强化;7例并发脑萎缩。结论MRI在诊断艾滋病患者脑部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脑部,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王剑杰.AIDS致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的MRI诊断及鉴别.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 6, 8:402.

[2]史大鹏, 闫庆栋, 陈世华, 等.AIDS脑部病变影像学表现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22, 2:144-146.

[3]张锦, 王磊, 任月玲, 等.AIDS脑部病变CT和MRI表现及对比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6, 7 (3) :24-25.

[4]刘铁军, 邓奎品, 郭睿.HIV感染患者颅内病变的MRI表现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5, 17:521-522.

[5]陈立坚, 时忠先, 陈广, 等.艾滋病并发弓形体脑病17例MRI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5, 9 (13) :3236-3237.

[6]费军, 王茂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脑部影像诊断, 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9, 3:156-157.

[7]张锦, 王磊, 任月玲, 等.ADS患者脑部病变MRI表现, 2009, 2, 18 (1) :2-4.

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的价值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疑似脑部肿瘤患者69例,其中男45例(占65.22%),女24例(占34.78%);年龄最大76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2±2.12)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头晕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本组所有检查对象全部进行常规的矢状位平扫和冠状位平扫,矢状位扫描的平面平行于检查对象身体的长轴,而冠状位扫描的平面平行于检查对象的垂体柄。设定扫描参数是重建视野(FOV)200 mm,层厚2 mm,时间间隔0.2 s,T1WI是TR 20 ms,TE 8.9 ms,而T2WI是TR 4 500 ms,TE 102 ms。对于部分检查对象可推注GD-DTPA造影剂,其使用剂量是0.1 mmol/kg[2],给予检查对象冠状位、矢状位和横轴位T1WI扫描。在冠状位上对肿瘤最大直径进行测量,并详细记录肿瘤大小、位置、信号强度等特点以及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手术中留取组织送病检结果进行比较。

1.3 观察项目

观察低场磁共振检查在脑部肿瘤诊断上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诊断的敏感度=脑部肿瘤阳性诊断相符例数/病理学检查诊断脑部肿瘤阳性例数100%[3];诊断的特异度=脑部肿瘤阴性诊断相符例数/病理学检查诊断脑部肿瘤阴性例数100%,诊断的准确度=(脑部肿瘤阳性诊断相符例数+脑部肿瘤阴性诊断相符例数)/总例数100%[4]。

2 结果

2.1 低场磁共振检查诊断结果

本组患者经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阳性61例,脑部肿瘤阴性8例。

2.2 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

本组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诊断脑部肿瘤阳性62例,脑部肿瘤阴性7例。见表1。

2.3 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的准确度

低场磁共振检查在脑部肿瘤诊断上的敏感度为95.16%,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92.75%。见表2。

3 讨论

脑部肿瘤也称颅内占位性病变,为临床神经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脑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给出早期、准确的临床诊断是至关重要的[5]。本文为探讨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的临床价值,对69例疑似脑部肿瘤患者低场磁共振检查和临床病理手术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临床常规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常因为成像序列以及扫描方位比较多的原因,会导致临床检查时间过长,所以通过合理选择扫描参数,尽可能缩短临床扫描时间对于脑部肿瘤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69例检查对象全部进行常规的矢状位平扫和冠状位平扫,对于部分检查对象可推注GD-DTPA造影剂,给予冠状位、矢状位和横轴位T1WI扫描。所有检查对象全部顺利完成检查,并且所获得的图像全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低场磁共振在检查价格和检查运行成本及检查对象的安全性上均具有显著优势,所以目前被很多医院,特别是二级及以下级别医院所选择。本组患者经低场磁共振诊断脑部肿瘤阳性61例,脑部肿瘤阴性8例;经病理学检查诊断脑部肿瘤阳性62例,脑部肿瘤阴性7例。其中星形细胞瘤21例(占33.87%),胶质母细胞瘤12例(占19.35%),室管膜瘤11例(占17.74%),脑膜瘤8例(占12.90%),垂体瘤7例(占11.29%),神经纤维瘤1例(占1.61%),胆脂瘤2例(占3.23%)。低场磁共振检查在脑部肿瘤诊断上的敏感度为95.16%,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92.75%。通过本组研究发现,低场磁共振在诊断脑部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十分理想,为脑部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资料,其无创、快速、准确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临床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低场磁共振在诊断脑部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松岩,战心.低场MR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81-2183.

[2]杜国忠,王艳玲,张水平.低场磁共振FLAIR序列对脑部疾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4):208-210.

[3]张岩峰,狄玉进.低场磁共振MRCP技术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808-809.

[4]方花盛,廖春雄.低场磁共振成像对颅内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8):1261-1262.

脑部手术范文

脑部手术范文(精选9篇)脑部手术 第1篇1 脑部创伤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1 窒息脑部创伤患者常有呕吐症状, 在送往手术室过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