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精选13篇)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1篇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对西安地区某些奶牛场50头乳房炎阳性奶牛的50个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细菌122株,鉴定出17种细菌.其中葡萄球菌检出47次,占38.53%;链球菌检出22次,占18.04%;大肠埃希菌检出15次,占12.30%;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检出次数,占68.87%.引起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多数是由2种~3种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78%.

作 者:赵战峰 宋军科 于三科 作者单位:赵战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陵,712100;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

宋军科,于三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刊 名:动物医学进展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1(4)分类号:S857.26关键词:乳房炎 病原菌 分离鉴定 奶牛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2篇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普洱鲜牛奶有限公司是宁洱县发展奶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存栏奶牛180头,年产鲜牛奶680 t.公司从事奶牛养殖近3年,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一直以来,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30%~40%奶牛患病.患牛产奶量不高,奶品质下降,产奶能力多数只达到年产3~4 t.8月以来,笔者到该公司作技术指导,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奶牛乳房炎得到了较好控制,奶牛单产提高到5~6 t,牛奶品质大大改善.现将奶牛乳房炎防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 者:李瑞泽  作者单位:宁洱县畜牧兽医站,云南,宁洱,665100 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858.237.2+6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3篇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发病特点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受到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等因素刺激所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 其中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乳房炎可以使患牛奶产量和质量降低, 严重的患牛被淘汰或者直接导致其死亡, 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是世界范围内多发的奶牛疾病, 其发生范围广, 发病率高。全球约有奶牛2.2亿头, 其中约有1/3患有不同类型的乳房炎。据报道, 我国隐性奶牛乳房炎平均发病率为74.5%, 临床奶牛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3.41%[1]。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采样

选取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采集乳样, 先用温水清洗采样乳头, 再用0.1%新洁尔灭溶液和75%乙醇分别进行消毒, 在每次清洗或消毒乳头后均用消毒纸巾擦干;弃去采样乳区的头3把奶, 然后采集乳样约10 m L于灭菌瓶中, 加盖封紧, 并作好标记, 置于附有冰袋的保温箱内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及相关检测。

1.2 病原菌分离方法

1) 将无菌采集的乳样充分摇匀, 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作好标记, 置37℃温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菌落特征, 挑取典型菌落进行涂片, 革兰氏染色, 于显微镜下观察, 根据菌体形态、溶血情况及染色特性初步判定细菌类别, 并将其进一步纯化培养[2]。

2) 球菌的鉴定。镜检形态符合葡萄球菌特性, 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液琼脂平板形成圆形、金黄色、灰白色或柠檬色菌落, 且接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和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的细菌, 即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镜检形态符合链球菌特性, 且接触酶试验阴性细菌, 即鉴定为链球菌属细菌。若细菌CAMP试验阳性, 不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即鉴定为无乳链球菌[3]。

3) 杆菌的鉴定。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阴性,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形成红色菌落, 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形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菌落, 在三糖铁琼脂平板培养产酸或产气, 不分解尿素, V-P试验阴性的细菌即鉴定为大肠杆菌[3]。

2 结果与分析

1) 分离到葡萄球菌5株, 占11.11%, 大肠杆菌13株, 占28.89%, 克雷伯菌3株, 占6.67%, 无乳链球菌24株, 占53.33%, 与邓海平等[3]、王凤等[4]、李娟娟等[5]、范成英等[6]报告的乳房炎病原菌种类基本一致。

2) 分离鉴定的4种病原菌引起乳房炎发病, 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特点, 在6-10月期间, 大肠杆菌为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12月至次年4月期间, 无乳链球菌为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分离病原菌明细如表1。

3 讨论

1)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是环境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北方6-10月期间温暖湿润, 牧场奶牛生活环境中存活大量的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 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也是主要预防和治疗的病原菌种类。

2) 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是传染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北方12月至次年4月期间干燥寒冷, 牧场奶牛生活环境中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大量减少, 致病机会减少, 乳房寄生菌是主要致病菌, 也是主要预防和治疗的病原菌种类。

3) 药敏试验报告指出[4,5,6,7], 这4种细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头孢类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敏感, 是有效治疗乳房炎的首选药物。

4) 在夏秋季节, 加强牛体卫生的综合管理, 加强奶牛生活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有效消毒, 是预防环境性乳房炎的有效方法。在冬春季节, 加强传染性乳房炎病牛的隔离治疗, 加强奶衬的清洗消毒, 认真执行挤奶操作程序和乳头药浴, 是预防传染性乳房炎的最佳方法。

5) 本次试验没有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乳房炎, 传染性很强, 易产生耐药性, 易复发, 一定要彻底隔离治疗。若条件有限, 建议淘汰、放弃治疗, 坚持这项措施, 可以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房炎。

6) 在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措施中, 保护好乳头孔很重要, 若乳头孔损坏, 不能完全闭合, 病原菌很容易侵入乳房导致乳房炎发生;定期进行乳头评分, 定期更换奶衬, 及时修复挤奶机的负压和脉动频率, 不要过度挤奶, 可以有效保护乳头孔。

7) 应用优质奶牛干奶药可以有效预防乳房炎的发生。

8) 加强奶牛饲养管理, 完善乳房炎管理措施, 培育抗病力强的奶牛品种, 均衡奶牛营养, 提高奶牛疾病抵抗力, 可以有效减少乳房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锐, 苑宇.湖北两个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牛病防制及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 150-152.

[2]东秀珠, 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32-134.

[3]魏小娟, 蒲万霞, 周绪正, 等.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茵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 2007, 28 (8) :113-114.

[4]邓海平, 俞诗源.内蒙古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 :595-596, 598.

[5]王凤, 宋立, 汤德元, 等.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 2013, 34 (6) :62-67.

[6]李娟娟, 魏恒, 王韦华.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3, 33 (3) :53-54.

[7]范成英, 潘鑫龙.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 (18) :119-120.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4篇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 S858.237.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71-04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发生乳房炎的奶牛产奶量下降,牛奶品质降低,干扰正常繁殖机能,病情严重时造成奶牛患病乳区废弃、失去泌乳能力而被淘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因素很多,可由创口、环境微生物、传染性微生物等引起,其中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乳房炎最为常见,危害最大[1]。奶牛乳房炎的病原体有80~130种,其中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形体、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化脓杆菌等。据调查,无症状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更高,约占整个牛群的50%,其中约90%由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引起[2]。本试验针对天山北坡地区的4个奶牛场进行了乳房炎的调查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以期找出导致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 来自天山北坡养牛经济带的4个奶牛场的300头产奶牛乳样。

1.1.2 培养基及试剂 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BHI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奶牛隐性乳房炎临床诊断(CMT)试剂,购自北京福茂大地商贸有限公司。

1.1.3 仪器 VITEK-2全自动生化鉴定仪,精密恒温培养箱,乳品分析仪(Lactoscan 5557),体细胞计数仪(Nucleo Counter SCC-100)。

1.2 方法

1.2.1 奶样的采集及分析 分别从4个奶牛场的挤奶厅里,随机确定采样奶牛。先用温水拭净采样乳区皮肤,再用75%乙醇消毒,采用无菌操作挤奶,弃去头3把奶,用无菌瓶分别收集4个乳区的乳样,每个乳区采集约30 mL,低温冷藏保存,4 h内送回实验室进行乳品品质分析和体细胞计数。

1.2.2 乳房炎的检测 在乳样采集时,先用温水擦洗奶牛乳房,擦洗过程中注意观察乳房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发硬、发热,尤其观察是否有疼痛感。若有以上症状,在挤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记录牛号,观察乳汁有无变稀薄,且有无絮状物或凝块,以及脓汁和血液,若有以上症状并结合乳房变化判定为临床乳房炎。如果眼观无明显变化,则在反应盘留取奶样2 mL左右,加入等量的CMT诊断液,缓慢摇动,使奶样与诊断液充分混合,观察凝集现象并记录结果,按CMT判定标准对每个检样进行判定是否为隐性乳房炎。

1.2.3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 将判定为临床乳房炎的10份乳样(L1至L10)和隐性乳房炎的10份乳样(Y1至Y10),分别取0.1 mL均匀涂布于5%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放入37 ℃温箱中培养24~48 h。培养后观察培养基上有无菌落生长,观察在不同培养基上所形成单个菌落的形态特征、溶血及生长情况等,对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在鲜血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形态特征、溶血及生长情况等一致,染色镜检结果相同的暂归为同一种菌;在同一个平板上同一病料初次接种生长的同一种菌,菌苔和菌落数量明显较多的归为优势菌株。

1.2.4 生化鉴定 分离到的不同种类的细菌,根据革兰氏染色情况,革兰氏阳性菌上GP生化鑒定卡,革兰氏阴性菌上GN生化鉴定卡。按照VITEK-2说明书操作进行生化鉴定。

1.2.5 药敏试验 将纯化优势菌株的单菌落接种到BHI液体培养基,37 ℃摇床培养24 h,用灭菌棉签均匀涂布于5%绵羊鲜血平板上,再分别贴上药敏纸片37 ℃培养24 h。观察对常用兽药(阿奇霉素、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泰乐菌素、克林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链霉素、青霉素G)的敏感性(药敏纸片药品含量与判定标准参考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概况

本试验共采集300头产奶牛的1 162份乳样,其中有38个乳区瞎。其中,临床乳房炎阳性的乳样,由于奶性质变化较大,未检测乳品品质和体细胞计数。经检测,奶牛生鲜乳平均体细胞在78.06万/mL,非脂乳固体为7.75 g/100 g(国家限量标准为≥8.1 g/100 g),密度1.026 g/mL 20 ℃/4 ℃(国家限量标准为≥1.027),蛋白质为2.86 g/100 g(国家限量标准为≥2.8 g/100 g),脂肪为4.28 g/100 g(国家限量标准为≥3.1 g/100 g),冰点为-0.48 ℃(国家限量标准为-0.5~-0.56 ℃),杂质度为2.5 mg/L(国家限量标准为≤4.0 mg/L),矿物质为0.73 g/100 g。

2.2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

通过对300头产奶牛临床诊断和乳汁变化分析,临床乳房炎结果按乳区计算的发病率为8.0%,按牛头数计算为11.2%。用CMT法检测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按乳区计算为42.81%,按牛头数计算为73.24%。

2.3 细菌的分离鉴定

通过对20份乳样的细菌培养,10份临床乳房炎乳样品中,培养均发现有病原菌存在,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溶血和染色镜检情况等挑选分离得到8株细菌(A1至A8);隐性乳房炎的10份乳样,在5%绵羊鲜血平板培养有8份发现有细菌生长,2份未发现任何细菌生长,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溶血和染色镜检情况等挑选分离得到10株细菌(B1至B10)。将分离到的18株菌,根据革兰氏染色情况,用VITEK-2 Compact鉴定出10种不同的细菌(表1),主要有: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西宫皮球菌/坐皮肤球菌、口腔链球菌/缓症链球菌、产硫球链菌、玫瑰色库克菌、奈瑟菌。少动鞘氨醇菌在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乳样中都被分离到。临床乳房炎乳样中还分离到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菌均只在隐性乳房炎乳样中分离到。通过表2细菌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临床乳房炎中无乳链球菌占7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占50%,为主要优势病原菌。隐性乳房炎中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占40%,溶血葡萄球菌占30%,西宫皮球菌/坐皮肤球菌占30%,口腔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占40%,玫瑰色库克菌、产硫球链菌、阴道加特纳菌和奈瑟菌各占10%。因此,病原菌较复杂,没有明显的优势病原菌。

nlc202309010031

2.5 药敏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耐药,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有敏感性,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和氧氟沙星有敏感性,溶血葡萄球菌对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有敏感性,玫瑰色库克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和头孢噻肟钠等敏感,阴道加特纳菌对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钠、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有敏感性。

3 讨论

本试验中检测乳房炎的发病率非常高,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可达73.24%,乳区阳性率达42.91%,比2008年李建军报道新疆集约化牛场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为64.75%、乳区阳性率为36.6%有所增加。近几年规模化养殖都有合理、配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以及先进配料和挤奶设备,为什么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增无减呢?笔者采样时发现,在本试验采样中近10%临床乳房炎阳性牛,发病乳区所产的乳汁明显不正常,但这样的牛仍然出现在挤奶厅里,并且这样的乳区还在正常机械化挤奶。患有乳房炎的牛继续挤奶,除挤奶工本身的问题外,还有监管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对挤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严格监管,提高责任心;严格按挤奶程序进行规范操作;及时检查奶牛个体情况,及早发现隐性乳房炎给予治疗;患乳房炎的奶牛严禁上厅挤奶,防止交叉感染。

如此高的乳房炎发病率严重影响奶牛生鲜乳的品质。本试验中生鲜乳品质分析,蛋白质含量为2.87 g/100 g,虽然达到了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2.8 g/100 g, 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氨醇单胞菌;B9、B10:奈瑟菌

3.0 g/100 g以上的标准,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距。非脂乳固体为7.69 g/100 g,未达到国家标准的8.1 g/100 g,密度为1.026 g/mL,也未达到国家标准的1.027 g/mL。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生鲜乳品质与欧美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奶牛的饲喂营养水平,加强乳品质投入品的质量;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严格控制和预防乳房炎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奶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我国生鲜乳检测标准中还未将体细胞数列入检测指标。但国际奶牛联合会规定,体细胞数在20万~40万/mL为隐型乳房炎,50万/mL以上为临床型乳房炎[3]。目前我国也只有三元、光明、伊利等少数几家大型乳业公司在收购原料奶的时候要求控制体细胞数, 一般的要求是≤60万/mL[3]。本试产硫球链菌;i:奈瑟菌;j:阴道加特纳菌。

验检测平均生鲜乳体细胞在78.06万/mL,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奶牛乳房炎的严重性。如果按照体细胞数大于60万/mL为乳房炎计算,头数乳房炎阳性率可达60.56%,乳区乳房炎阳性率达25.82%。控制体细胞的关键是控制乳房炎的发病率。在国外乳业发达国家,体细胞数是必检指标,并且都有强制的规定,比如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要求不超过40万/mL,美国要求不超过75万/mL。生鲜牛奶中平均体细胞数限量最低的国家是瑞士,约为10万/mL[4]。因此我国的牛奶体细胞数控制历程还很严峻。

本试验对10份有明显症状的临床乳房炎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10份乳样均检出细菌,细菌的检出率为100%。根据菌落形态分离到8株菌,鉴定为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3种菌。对10份经CMT检测阳性的隐性乳房炎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8份乳样检出细菌,细菌的检出率为80%。而2份未分离到细菌,可能是因为该隐性乳房炎病原可能是支原体、衣原体或病毒等较难培养的微生物引起。根据菌落形态分离到10株菌,鉴定为8种菌。临床乳房炎为乳房炎发病后期,病原菌较单一,为常见优势病原菌,而隐性乳房炎分离到细菌较复杂,没有特定的优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是报道的常见乳房炎病原菌。本试验从隐性乳房炎中分离到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5-6]、溶血葡萄球菌[7-8]、玫瑰色库克菌[9-10]、奈瑟菌[11]、阴道加特纳菌[12]均有致病性的报道。虽然由于细菌生化鉴定仪VITEK-2 Compact 对口腔链球菌和缓症链球菌、西宫皮球菌和坐皮肤球菌两两不能区分菌种,但西宫皮球菌[13]、口腔链球菌和缓症链球菌[14]也有相关的致病性报道。坐皮肤球菌和产硫球链菌相关文献较少,是否有致病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临床乳房炎病原菌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产生很强的耐药性,而隐性乳房炎分离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有敏感性,在早期治疗过程中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文献报道中隐性乳房炎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15-17]。本试验分离到隐性乳房炎细菌与报道的差异很大。可能是本試验确定的隐性乳房炎更接近发病初期,因此,所分离到的细菌均为医院报道病原菌,在发展到临床型乳房炎时被致病性更强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所取代。本试验在临床乳房炎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但未分离到大肠杆菌,也可能是由于本试验样品量较少所致。

参考文献:

[1]刘福荣,王守君,任仲丽,等.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与诊治[J]. 养殖技术顾问,2013(11):96.

[2]王传蓉.奶牛乳房炎的病原体[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12):132,133.

[3] 云南省昆明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 各国对牛奶中体细胞数(SCC)的规定[EB/OL].[2014-09-12]. http://www.ynszxc.gov.cn/S1/S2/C8507/DV/20130927/4302945.shtml.

[4]周承刚.牛奶体细胞检测和控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2(10):79-80.

[5]凌应培.从血液中检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1例[J]. 临床检验杂志,2010,28(1):73.

[6]来汉江,杨莉俊,周鸿亮,等. 116例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及耐药特点[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581-583.

[7]马巧红,陈群英.286株溶血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9):1079-1081.

[8]吴康明.32株溶血葡萄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 安徽医药,2013,17(1):101-102.

[9]杨 锐.玫瑰色库克菌致手深部感染1例[J]. 临床检验杂志,2010,8(3):174.

[10]李世荣,王 红,任爱民,等. 玫瑰色库克菌致正常免疫力成人败血症1例[J]. 中国医刊,2013,48(2):109-110.

[11]刘凤芹,黄 艳.2012年某院淋病奈瑟菌感染调查[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3):189-190.

[12]张玉华.阴道加特纳菌的致病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9):1125-1126.

[13]杜宏波,史卓敏,卢联合.西宫皮球菌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例[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3):323-326.

[14]王虎军,毕 磊,顾红燕.缓症链球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2013,15(8):1166-1168.

[15]王海军,芮 艺,昌莉丽,等. 徐州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调查及药物敏感性检测[J]. 畜牧与兽医,2012,44(12):79-82.

[16]李建军,杨学云,王治才,等. 新疆集约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2):369-373.

[17]李树梅,张海峰,卢胜明.河北地区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90-92.杨尚雪,李 珣,王晓晔,等. 水蛭素对冷冻前后猪精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75-278.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5篇

奶牛乳房炎病因及其常用的防治手段

乳房炎是当前危害奶牛业发展,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制约奶牛生产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乳房炎的发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3的奶牛患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乳房炎.我国奶牛养殖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养殖集约化水平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国外.

作 者:冯万宇 王岩 史同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现代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MODERN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S858.23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分析和预防治疗 第6篇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分析和预防治疗

奶牛乳房炎是常见多发病,可分为临床性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一般隐性乳房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临床性乳房炎,危害更严重.目前全世界约有1/3奶牛患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奶牛乳房炎发病率20%,其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0%,临床性乳房炎33.41%,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检出率为73.10%,乳区阳性平均检出率为44.70%[1].

作 者:宋玉魁 作者单位: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1)分类号:S8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7篇

TLR4基因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研究

乳房炎一般是由乳房内感染引起的乳腺炎性疫病.目前,它是各国奶牛群中发生非常频繁的一种疫病.它可使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下降、泌乳持久力缩短和奶牛提早淘汰等,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作 者:万亚琴 张华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畜牧局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年,卷(期):2009“”(4)分类号:S8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第8篇

关键词: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乳房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乳汁中体细胞含量增加,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是奶牛场的常发病之一。我国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70%~80%。而奶牛乳房炎是在成奶牛业损失最多的一种疾病。奶牛乳房炎可使奶牛泌乳机能受损,生殖技能失调,轻者引起产奶量的下降,乳品质发生改变,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危害人类健康;重者可引起泌乳机能完全丧失,失去奶牛本身的价值。尤其是隐形的乳房炎,不表现临床症状,隐蔽性强,发病率高。

1 材料与实验

1.1 实验材料

待检乳样样品采自蓝田县某奶牛场40头奶牛的新鲜乳液。其按照常规挤奶的消毒程序,先用温水冲洗乳房,再用0.1%的新洁而灭进行消毒,然后用75%的酒精对乳头进行消毒。每个乳头舍弃前4把奶,最后进行无菌操作,每个乳室取奶样约为10 m L,置于灭菌试验瓶中,加紧封盖,进行标识,放于有冰袋的采集箱内,进行检测。

1.2培养基及试剂

1.1.1 培养基。

主要有普通的琼浆培养基、鲜血琼脂、普通营养肉汤、甘露醇高盐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却甫曼琼脂培养基等。

1.1.2 生化试剂。

主要有糖生化发酵管、MR试剂、V-P试剂、吲哚试剂、尿毒素、枸檬酸盐、马尿酸盐、七叶苷等。

1.2 试验方法

1.2.1 细菌分离培养。

取采集好的样本,放入灭菌离心管中,做好标记,以2 000 r/min进行离心15 min,舍弃管中上层液体,采取底部的沉淀物。将沉淀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的琼浆培养液、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平板,置温箱37℃培养24 h后,观察菌落形态特征,并选取菌落不同的菌落图片、革兰染色、镜检,根据菌落形态及染色特征,初步判定细菌种类,并将其分别进行纯化培养。

1.2.2 生化试验。

将分离纯培养的细菌分别做生化鉴定试验,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判定细菌种类。如:对疑似葡萄球菌做生化鉴定,包括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以及甘露醇发酵试验;对疑似链球菌做生化鉴定,包括触酶试验,CAMP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甘露醇和七叶苷发酵试验等。

1.2.3 药物敏感试验。

选取青霉素、先锋V、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7种抗生素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滴管滴加纯培养液一滴,于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加盖后,放置10 min左右,待平板面稍干,用镊子将药敏纸片平放在琼浆平板上,将其放于37度培养基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测量抑菌圈直径。直径小于10 mm为耐药,10~15 mm之间为中度敏感,大于15 mm为强度敏感。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在本次试验的调查中,供检验了40份奶养,从这些奶养中供分离出了5种40株细菌,其中无乳链球菌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乳房链球菌7株,棒状球菌4株,绿脓杆菌2株。其中无乳链球菌占37.5%;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乳房链球菌占17.5%,棒状球菌占10%,绿脓杆菌占5%。显而易见,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乳房炎的主要病菌,其次是乳房链球菌。

2.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

药物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敏感。链球菌对氯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绿脓杆菌和棒状杆菌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

3 讨论

3.1 病原菌种类

从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来看,引起本例牛乳房炎的只要是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属于传染型病原体,并且相关资料表明,有该两类细菌感染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因此在平时的饲养以及挤奶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牛体进行卫生消毒,避免因奶牛病原菌的感染。因此,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对于环境卫生的管理是相当主要的。

3.2 抗菌类药物的选择

抗生素作为治疗药物在奶牛乳房炎的控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细菌大量滋生,使得常用的抗菌类药物很难发生强烈的杀菌作用。从本实验来看,引起本例奶牛乳房炎的两种主要病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而,我们应该选用更为高级敏感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阿米卡星等。

4 总结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第9篇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诊断;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10-02

随着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牛乳及乳制品的需求迅速提升,进而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中的常发病之一,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就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1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乳房炎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1]。隐性乳房炎是指肉眼看不见乳汁和乳房变化,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乳汁用细菌学检查和生物化学检查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奶中体细胞计数在20万~50万个/mL。这类乳房炎发病率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危害较大。临床型乳房炎是乳房和乳汁均用肉眼可以见到明显的改变。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表现红、肿、热、疼,并往往发展到几个乳区,乳汁量少而带有黄水、血水或脓块。此外还伴有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慢性一般只见乳汁中有少量絮片或凝块,日久则产生乳区萎缩或肥大硬实的现象,同时出现乳头管、输乳管狭窄或闭塞,最后发展为无乳汁分泌。

2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乳房炎的种类繁多,致病因素各异,对奶牛乳房炎要早期诊断查明发病原因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以杀灭病原菌,控制感染,减轻和消除炎症,改善奶牛全身状况,防治败血症为原则[2,3]。

2.1 药物种类

(1)抗生素类:各种抗菌素、磺胺类、喹诺酮类以及其他抗生素都可根据情况灵活应用。

(2)激素及消炎类:常用的有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安痛定等。

(3)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等。

(4)消毒药物:碘附、百毒杀、新洁尔灭等。一般来说能用于黏膜消毒的药物就可试用于乳房灌注。

(5)外用药物:主要有硫酸镁、鱼石脂等。一些厂家生产的乳房炎专用药物也可应用。

(6)中草药: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比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对要小,而且许多中草药还是很好的免疫调节剂,从特点来看,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祛淤、通经下乳等方法[4]。常用的药物有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牛蒡子、白芷、木通、香附、陈皮、柴胡、当归、益母草、桃仁、红花、赤芍、穿山甲、王不留行、黄芪、五味子等。中草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2.2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肌注、口服、乳房灌注、乳房动脉注射、外用等。抗生素类可全身给药,但刺激性强的药物不能进行乳房灌注。一般来说不能肌肉注射的药物最好不要进行乳房灌注,这些药物的刺激性较强,灌注后有时能引起强烈的乳房反应,使乳房变硬,炎症加剧,如四环素等。消毒药物只能乳房灌注。由于这些药物对细菌的抗菌谱较广,有时能取得好的疗效。碘附类可直接进行乳房灌注,新洁尔灭必须进行稀释,否则易引起乳房硬肿。外用药物硫酸镁等对早期急性乳房炎有明显的效果,但用药一定要早。硫酸镁要有足够的浓度、适合的温度和按摩时间,缺一不可。

2.3 鲜乳疗法

将新鲜的牛奶100~200 mL灌注病区乳腺,1~2 h挤出,再重复一次,每天2次,一般不是很严重的临床型乳房炎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4 注意事项

(1)应用抗生素时要有足够的用量和时间,不能频繁换药。

(2)激素和消炎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地塞米松类在使用时应配合使用足量的抗生素。

(3)乳房灌注时注意一定要严格消毒。

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在生产中,奶牛乳房炎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良好的环境卫生、科学的管理方法、正确的挤奶程序都可以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3.1 良好的环境卫生

良好的卫生环境是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关键。牛舍、运动场要设计合理,保持阳光充足,牛床要保持清洁、干燥,排便尽量落入尿粪沟,减少粪便污染牛床,及时清理粪便、积水。垫草应干、软、清洁、新鲜,并且要经常更换。要定期对牛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可隔15 d用消毒液喷雾消毒一次)。保证有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使畜舍通风良好、向阳性好。经常刷拭牛体,保持乳房清洁。对较大的乳房特别是下垂的乳房,要注意保护,免受外伤。注意产后护理,排出的恶露尽量减少其对畜体后躯的污染。使奶牛天天生活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

3.2 科学的饲养管理

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注意规范化饲养,给予全价日粮,各生产阶段精、粗饲料搭配要合理,全面供应,建立青绿、青贮饲料轮供体系,增加青绿、青贮饲料的饲喂量,以奶定料,按奶给料。维持机体最佳生理机能。停乳后要注意乳房的充盈及收缩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处理;在停乳后期应适当增加精料的饲喂量,在分娩后期为了减轻乳房的膨胀,可以适当控制饮水和多汁饲料的喂量,以提高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3.3 规范挤奶操作

良好的挤奶操作程序是预防隐性乳房炎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必须严格遵守。挤奶之前应将牛床及走道打扫干净,并将牛体后躯刷擦干净。挤奶员要相对固定,注意手的卫生,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先挤头胎牛或健康牛的奶,挤奶前做好乳房的消毒工作。后挤有乳房炎的奶。对患临床型乳房炎的乳区停止机器挤奶。有乳房炎的奶一定要挤入专用的容器内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乱倒,以免交叉感染。挤奶过程要轻柔、快速。

3.4 定期检查

加强对奶牛乳房炎的监控,发现后及时进行治疗,患牛与健康牛分开饲养。对那些长期乳汁表现异常、产奶量低、反复发作、长时间医治无效的病牛要坚持淘汰。以免从乳中不断排出病原微生物,成为感染源。

3.5 干奶期预防

母牛干奶期是乳房炎控制中最有效的时期。干奶期预防是目前乳房炎控制中消除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在干奶前最后挤乳后,向每个乳区注入适量的抗生素,这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泌乳期遗留下的感染,而且还可以减少干乳期间新的感染。目前主要是向乳房内注入长效抗菌药物,可杀灭病原菌和预防感染。

3.6 药物预防

奶牛日粮中补充微量元素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生产能力,降低乳房炎发病率。饲喂适当的几丁聚糖,不但能控制隐性乳房炎的感染,而且能提高产量。

3.7 避免应激

引起奶牛应激的因素很多,如妊娠、分娩、不良气候、惊吓、饲料发霉变质等,都可以使奶牛发生应激反应。防止因自身压迫或奶牛相互顶架、意外刺伤而产生乳房炎。

参考文献:

[1] 李英俊,藏 丽,郭顺元,等.奶牛乳腺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06(3):35-37.

[2] 娄 华,龚倍良,梁雷智.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9):34-35.

[3] 赵青山.奶牛乳房炎的危害与防治[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5,35(3):53.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10篇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奶牛乳房炎又称奶牛乳腺炎, 是奶牛乳腺受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变化, 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为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1]。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得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有所差异, 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得致病菌对其产生耐药性, 这都加大了治愈奶牛乳房炎的难度。此外,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使得奶中药物残留严重, 直接影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2,3]。因而, 及时准确的掌握各地区的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 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治疗此病。本试验通过对祁县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调查了解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耐药性分析, 为该地区指导临床用药和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1 材料

1.1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美兰琼脂、甘露醇、高盐琼脂、改良爱德华琼脂、叠氮钠葡萄糖肉汤犊牛血清、革兰氏染液、CMT乳房炎检测试剂微量生化鉴定管:甘露醇、七叶苷、马尿酸盐、尿素、葡萄糖磷酸盐胨水、三糖铁斜面培养基、氧化酶试纸药敏纸片:磷霉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等

1.2 试验仪器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洁净工作台

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1 乳样的采集

先用CMT乳房炎检测试剂检测出患有乳房炎的奶牛, 结果判定见表1。继用温水洗涤患病奶牛乳房, 然后用0.1%新洁尔灭消毒整个乳房 (或乳区) , 最后用75%的酒精擦拭乳头。待干后, 每个乳头先挤去头3~5把奶, 然后无菌操作采集每个乳区乳样约l0m L, 标明乳区、牛号放入冰盒, 立即在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培养基的制备:营养琼脂平板、兔鲜血琼脂平板、5%血清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伊红美兰琼脂平板、甘露醇高盐琼脂平板、改良爱德华琼脂平板、营养肉汤、叠氮钠葡萄糖肉汤[4]。

将每份乳样各取5 m L置于灭菌离心管中, 12 000 rpm离心20 min后, 弃去管中上层液体, 留取底部沉淀物, 无菌操作吸取沉淀物0.1 m L, 分别接种于兔鲜血琼脂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 h,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和菌落特征, 挑取可疑的菌落进行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根据菌落特征、溶血情况、镜检染色特性及菌体形态初步判定细菌的类属。将另一半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血液琼脂平板、改良爱德华培养基、甘露醇高盐培养基中进行鉴别培养, 于37℃恒温培养箱中, 培养18~24 h, 进一步观察其生长特性并再次纯化培养, 直至平板培养的为单个纯菌落, 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镜检观察细菌染色特性及形态。应用微量生化反应管进行种属鉴定, 再次纯化保存备用 (无杂菌者保存于试管斜面培养基内) 。

2.3 病原菌的鉴定

杆菌的鉴定: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卵圆形或杆状菌, 单个或成双存在, 氧化酶试验阴性, 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形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形成红色菌落, 在三糖铁琼脂培养产酸或产气, V-P试验阴性, 不分解尿素, 可判定为大肠杆菌[5]。

葡萄球菌的鉴定: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葡萄串状球菌, 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液琼脂平板形成圆形、灰白色、金黄色或柠檬色菌落, 且凝固酶试验、接触酶试验和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的细菌, 可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

链球菌的鉴定:镜检为单个、成对或成链状革兰氏阳性细菌, 且接触酶试验阴性, 可判定为链球菌属细菌。若细菌CAMP试验阴性, 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可判定为乳房链球菌;若细菌CAMP试验阴性, 不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可判定为停乳链球菌;若细菌CAMP试验阳性, 不水解七叶苷和水解马尿酸钠, 可判定为无乳链球菌[5]。药敏试验参照相关文献进行。

3 药敏试验

称取三份营养琼脂, 溶解, 同时将所用的培养平皿、L型涂菌棒、枪头121℃高压灭菌20 min。将高压灭菌好的物品放入洁净工作台中。然后将冷却至50℃左右的1份营养琼脂液加入5 m L犊牛血清, 摇匀后倒入5~6个平皿, 每个平皿标记为“SC”。另两份冷却至50℃左右的营养琼脂液, 各倒入5~6个平皿。静置至凝固后, 4℃保存备用。

采用药物圆纸片扩散法[6], 先将分离培养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肉汤浓度稀释为1.5×108个/m L, 继用微量移液器吸取菌液0.1 m L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链球菌接种于5%血清平板) , 用L型涂菌棒将菌液均匀涂布, 加盖放置至平板面稍干, 用镊子将药敏纸片平放在平板上, 并轻轻按压使其紧贴平板, 药敏纸片一旦接触平板不再移动。要求用直径为90mm的平皿, 两两纸片中心距离不少于24 mm, 纸片与平皿边缘距离不少于15 mm。然后将贴好纸片的平板置于37℃培养24 h, 观察结果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计算平均抑菌直径。判定标准:抑菌圈直径在20 mm以上为极敏感, 直径在15~20 mm为高度敏感, 直径10~15 mm为中度敏感, 直径在10 mm以下为低度敏感, 无抑菌圈为不敏感。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对所采集的14份乳房炎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检测出5种共31株细菌, 其中大肠杆菌8株, 占25.8%;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 占38.7%;链球菌11株, 占35.5% (无乳链球菌6株, 占19.4%;乳房链球菌4株, 占12.9%;停乳链球菌1株, 占3.2%) 。且部分样本检测出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菌。这说明祁县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根据对奶牛场调查了解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牛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严格, 如环境不干燥整洁, 未及时消毒和清理圈舍等;其二是挤奶过程操作不正确不严谨, 如消毒m不m严, 多人使用同一件物品等。因此, 加强奶牛场的饲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可以有效地预防奶牛乳房炎。

3.2药敏试验结果

注:抑菌圈直径在20 mm以上为极敏感, 直径在15-20 mm为高度敏感, 直径10-15 mm为中度敏感, 直径在10 mm以下为低度敏感, 无抑菌圈为不敏感。

结果表明祁县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中, 大肠杆菌对大多数药物都不敏感,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则对大多数药物敏感。这说明该地区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时长期大量使用针对大肠杆菌的药物, 使得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增强。因此, 临床上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也可以依据中药的优势和作用[7], 选择使用中药制剂治疗奶牛乳房炎。这样可以将牛场的饲养管理制度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 更好的防治乳房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娟娟, 魏恒, 王韦华.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3 (03) :53-54.

[2]冯瑞章.浅谈奶牛乳房炎.甘肃畜牧兽医, 2008 (01) :34-35.

[3]倪春霞, 蒲万霞, 胡永浩, 等.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西北农业学报, 2010 (02) :20-24.

[4]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试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5]魏小娟, 蒲万霞, 周绪正, 等.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茵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动物医学进展, 2007 (08) :113-114.

[6]Mungube E O, Tenhagen B A, Regassa F, eta1.Reduced milk production in udder quarters with subclinical mastitis and associated economic losses in crossbred dairy cows in Ethiopia.Trop Anim Health Prod.2005, 37 (06) :503-512.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病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82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12-0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不仅使产奶量下降,奶的品质降低,甚至可导致病牛失去生产性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乳中致病微生物的侵入及药物残留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乳房炎发生与致病菌、季节、环境卫生、应激、管理、营养、疾病、自身及遗传因素有关。

1 致病菌

在奶牛乳房或乳房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大部分由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化脓棒状杆菌可以感染给乳房有外伤的干奶期和青年奶牛,传染性不大。近年来,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率有所上升,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广泛存在于牛粪及其污染的环境中,从损伤的生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引起感染,可产生内毒素,严重的会引起乳房坏疽,多见于高产奶牛及产后泌乳高峰期。

2 季节

天气寒冷、温度迅速变化、过湿或暴晒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乳房炎。乳房炎的发生随极端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牛舍不通风、过湿或气温多变是导致乳腺炎发生率上升的因素。乳腺炎的发病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第三季度发生率最高,第三、四胎的发病率最高。

3 环境卫生

牛舍、牛床、运动场不干净,牛体及乳房周围沾满杂物、湿度大、卫生差等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理想条件,从而导致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因此牛舍、牛床合理设计,保持运动场干躁清洁,定期刷拭牛体,尤其是保持牛后躯、乳房及尾部清洁。

4 应激

应激状态下,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会急剧下降,易引起隐性乳房炎。妊娠、分娩、气候不佳、惊吓、饲料突然改变、饲料发霉变质、饲养人员变更尤其是更换挤奶人员等,都会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机能,大大增加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因此,应尽量避免应激因素,使奶牛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5 管理

饲养管理不当是引起乳腺炎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错误的手工挤奶方式;机器挤奶时真空压过高,频率过速或过慢,挤奶器件损伤,挤奶时间过长等。如果牛场管理得当,在干奶期进行治疗,牛奶的体细胞数会降低,泌乳时,其乳中的细菌数也会降低。反之,如果牛只栓养,挤奶设备陈旧,那么乳中的細菌数就会升高。利用干乳期治疗奶牛乳房炎,淘汰过于敏感的牛只,就可使牛群的乳房炎发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6 营养

饲料成分突然改变和日粮成分的不平衡会增加乳腺炎的发生。饲喂过量的氮或蛋白质是促发乳腺炎的因素之一。非蛋白氮(NPN)对保护乳房的白细胞或淋巴细胞至关重要,应避免富含NPN的高湿青贮玉米或苜蓿日粮的突变,如果血液中的氨水平较高,饲料中应该配比足够的粗纤维,以使瘤胃微生物将血氨转化成菌体蛋白。此外,质量差的青贮料对奶牛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负作用,高热处理的蛋白质和糖可以杀死保护乳房的白细胞。发霉的干草和霉菌毒素也损伤白细胞,削弱免疫系统。研究显示提高日粮中苜蓿的量可加重慢性乳腺炎的感染。而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硒和维生素E)有助于预防乳腺炎的发生,减少重度感染。不合适的钙磷比,将导致奶牛缺钙,而使肠杆菌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升高。适量的补硒可使奶牛更好的抵抗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乳腺炎。硒可以通过增加白细胞的释放和其吞噬力来增强奶牛的免疫系统。

7 疾病

当奶牛患有子宫内膜炎、阴道炎、胎衣不下、流产、腹泻、口蹄疫等病时都可直接或间接诱发该病。其次,中毒、高热、前胃弛缓等疾病均可诱发乳腺炎,同时奶牛患蹄病可使乳腺炎发病率升高。最多见的是产后疾病,如阴道炎和子宫炎等。

8 自身和遗传因素

奶牛乳房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发病率较高的母牛,其后代往往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外,乳房的结构和形态对乳房炎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如盆碗型乳房的发病率低于圆筒型乳房,乳头管紧的乳牛发病率低。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待检乳样

样品采自山东省莱阳市某奶牛场3头临床乳房炎病牛的新鲜奶样。奶牛按常规挤奶消毒程序, 先用温水冲洗乳房, 然后用0.1%新洁尔灭清毒, 最后用75%酒精消毒乳头。每个乳头弃去前3~4把奶, 然后以无菌操作, 每个乳室取奶样约10ml于灭菌小瓶中, 加盖封紧, 标号, 置于附有冰袋的采样箱内, 立即送检。

1.1.2 培养基及试剂

(1) 培养基主要有普通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普通营养肉汤、甘露醇高盐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却甫曼琼脂培养基、改良德华琼脂培养基等。 (2) 生化试剂主要有糖生化发酵管、MR试剂、V-P试剂、吲哚试剂、尿素酶、枸橼酸盐、马尿酸盐、七叶苷等。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培养

取各乳房炎奶牛的乳样10ml, 加入灭菌离心管中做好标记, 以2000r/min离心15min, 弃去管中上层液体, 留取底部沉淀物。将沉淀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及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置温箱37℃培养24h后, 观察菌落形态特征, 并选取形态不同的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根据菌体形态及染色特性初步判定细菌种类, 并将其分别进行纯化培养。

1.2.2 生化试验

将分离纯培养的细菌分别做生化鉴定试验, 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第8版) 判定细菌种类。例如:对疑似葡萄球菌做生化鉴定, 包括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及甘露醇发酵试验等;对疑似链球菌做生化鉴定, 包括触酶试验、CAMP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甘露醇和七叶苷发酵试验等。

1.2.3 药物敏感试验

选取青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V、头孢喹诺、头孢氨苄、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12种抗生素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吸管滴加纯培养菌液1滴 (约0.02ml) 于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 加盖后放置10 min左右, 待平板面稍干, 用镊子将药敏纸片平放在琼脂平板上。贴好纸片的平板, 置37℃培养24h, 观察结果, 测量抑菌圈直径。直径小于10mm为耐药, 10~15mm之间为中度敏感, 大于15mm为高度敏感[6,7,8]。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

奶样划线37℃培养24h后,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两种菌落。一种菌落周围呈现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无芽孢、无荚膜、排列呈不规则的葡萄状, 单个、成双或成链状排列, 初步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编号A菌) ;另一种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呈圆形, 表面光滑湿润, 透明或半透明。周围呈现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呈球形或卵圆形, 多为链状排列, 初步判定为链球菌 (编号B菌) 。A菌在却甫曼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产生湿润、光滑、隆起的黄色圆形菌落, 直径2mm左右;B菌在改良德华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产生的菌落较小, 呈针尖大小, 灰白色, 表面光滑。

2.2 生化试验结果

将分离到的2个株细菌纯培养后进行生化试验鉴定, 结果如表1。

根据培养特点、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特性及生化试验结果, 判定所分离的细菌中A为葡萄球菌菌, B为无乳链球菌。

2.3 药敏试验结果

对分离的两种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表2) 表明,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喹诺、头孢氨苄、左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强力霉素高度敏感;无乳链球菌对头孢喹诺、头孢氨苄、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也可以看出, 引起本例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先锋霉素V、氨苄西林等抗生素有了很强的耐药性。

(mm)

2.4 临床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头孢喹诺、头孢氨苄、左氧氟沙星对每个感染乳区进行乳房灌注, 轮换用药, 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经敏感药物治疗5d后, 3头奶牛乳房炎症状明显减轻, 10d后痊愈。

3 讨论

3.1 致病菌种类

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来看, 引起本例牛乳房炎的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于传染性的病原体, 且由相关资料表明, 由该两类细菌感染引发的乳房炎达90%以上, 在平时的饲养以及挤奶过程中的牛体的卫生消毒等环节的卫生不彻底, 可能会导致奶牛感染病原菌而致病[6]。因此日常的饲养管理中, 搞好环境卫生、注意清洁消毒对于预防和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7]。

3.2 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生素作为治疗药物在奶牛乳房炎的控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细菌大量滋生, 使得常用的抗菌药物很难再发挥巨大的杀菌作用。从试验结果可知, 引起本例牛乳房炎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对对青霉素、先锋霉素V、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 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 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 这与奶牛场长期将青霉素类药物用于干乳期封闭乳头有关。若在临床上继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来治疗该病, 将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故应转而选用药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 如头孢喹诺、头孢氨苄、左氧氟沙星等。

4 结论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是病原、机体防卫功能、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奶牛体质, 注意环境卫生和挤奶卫生是预防乳房炎的重要措施。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菌株耐药增强, 这不仅给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带来障碍, 而且还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因此, 乳房炎治疗用药应在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确定, 避免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金尔光, 曾新华, 周木清等.奶牛乳房炎研究概况[J].养殖与饲料, 2008, (6) :69.

[2]周利青.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5 (5) :8-9.

[3]K.Persson Waller、Host Resistantto, Mastitis[J].Ruminant ysiology, 2000, 44 (26) :449.

[4]倪语星, 洪秀华.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抗感染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5]东秀珠, 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6]Patrick B, Peter K, Daniela H, et al.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isolates in cases of bovine mastitis[J].Clin Microbiol, 2003, 767-771.

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第13篇

关键词:乳房炎 预防 治疗 病因 环境 管理

1、临床症状

奶牛乳房炎全年皆有发生,从每年6月份开始,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发生于泌乳初期和停乳时。

1.1隐性乳房炎

乳房和乳汁都无肉眼可见异常,而乳汁在理性化性质、细菌学上发生明显变化。pH值在7以上,呈偏碱性,乳内含奶块、絮状物,氯化钠含量增加至0.14%以上。

1.2临床型乳房炎

乳房和乳汁均有肉眼可见的异常。乳房轻度发热,由于痛感而拒绝哺乳和挤乳,患者侧肢跛行。乳汁分泌减少,乳汁中有絮片、凝块,有时呈水样,乳汁颜色、味道异常。急性炎伴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泌乳减少或停止。

2、乳房炎发病的原因

2.1自身原因

2.2 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2.3 营养因素

3、预防措施

3.1 搞好环境卫生

牛舍、运动场应该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积水、泥泞。垫草应干软、清洁、新鲜,并且要经常更换。定期对运动场和牛舍进行消毒(每隔15天用消毒液喷雾消毒1次),乳房炎高发季节应加强消毒。改善畜舍环境,使畜舍通风良好、向阳性好。经常刷拭畜体,保持乳房清洁。

3.2 加强饲养管理

必须按照科学的饲养标准和饲养制度规范饲养奶牛,保证奶牛机体处于最佳生理功能。给予营养全面的配合日粮,注意各生产阶段精粗饲料的合理搭配和青绿、多汁饲料的饲喂量,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如维生素A、维生素E、硒、锌和铜等,禁喂变质饲草料。

3.3 规范挤奶操作,注意挤奶卫生

良好的挤奶操作程序是预防乳房炎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必须严格遵守。挤奶前应将牛体后部刷擦干净,用已消毒的毛巾擦洗干净乳房,用消毒药液浸泡乳头或喷雾消毒,消毒后再挤奶,最好是一牛一巾,挤完奶15分钟之后,乳头环状括约肌才能恢复收缩功能。

3.4 定期检查

加强对乳房炎的监控,对每头成年母牛定期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发现后及时进行治疗。

3.5 接种乳房炎疫苗

乳房炎疫苗是一种预防乳房炎的特效疫苗,能有效预防乳房炎,特别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具体使用方法:肩部皮下注射3次,5ml/次。

3.6 加强干奶期奶牛乳区的护理

制定科学的干奶方案是切实可行、省事省钱的预防方法。干奶期对乳房炎进行预防和治疗,能显著减少一个泌乳期乳房炎的发生,例如做好干奶前的饲养管理,特别是对高产奶牛的营养和饮水控制,在最后一次挤净牛乳后,向乳房内注入长效抗菌药物,并连续7~10天每天一次乳头药浴。

4、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消炎、杀菌、止痛,恢复乳房功能。

4.1 干奶期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进入干奶期后,由于停止了挤奶,乳房内的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数也随之骤然减少。又加上取消了每日的乳头药浴,因此在干奶后的3周内,极易发生环境性病原菌的感染。牛群可显著降低下一个泌乳期的乳房炎发病率。

4.1.1 干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步骤

停奶应选在预产期的55~60天之前。最少不得低于40天。否则乳腺的损伤组织和乳腺分泌细胞得不到充分修复和补充。一般有逐步停奶和一次性停奶两种方法,为了配合于奶牛的治疗,降低新感染率,最好采用一次性停奶:对于日产奶量高于lOkg的牛,在停奶前3~4天。要逐步减少饲料及水的喂量。

干奶期乳房炎治疗常采用乳房灌注法。但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如方法不当,反而会将环境中抗药性强的细菌带入乳房。这些环境中的病菌比寄生在乳房内的病菌对乳房造成的损伤更广泛,更严重。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按下列方法进行操作:将奶完全挤干净:挤完后迅速进行乳头药浴;用干凈毛巾或纸擦干乳头上多余的浴液;用酒精棉球对乳头消毒,一个棉球只能消毒一个乳头,先消毒外侧的一对;灌注药物时先从近侧的一对乳头开始,为了避免感染。乳针不要插入的太深,6mm即可。灌注后要按摩乳房,一支针头只能用一个乳头,再进行一次乳头药浴。

4.2 奶牛初乳期的乳房炎防治

奶牛初乳期即奶牛分娩后7天以内挤奶的时期。由于此时期多数奶牛患有乳房水肿,以及红、肿、热、痛的炎性反应,使奶牛拒绝挤奶。初乳期无法清奶,当乳房给药时,药物的吸收效果差。水肿的乳房在奶牛休息时易发生挤压,至使乳房局部循环发生障碍而引发肿块,进一步继发乳房炎。

4.2.1 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对有出血性的乳区,应补充钙剂后再进行清奶,防止发生瘫痪,然后再进行乳房输药。在生产上以冷却疗法最为简单、经济、快捷。方法是每日挤奶3~4次;在每次挤奶后用4"C的生理盐水500~1000mL,一次性输入患病乳区,同时肌注止血药物。原理是冷刺激作用于乳房内部,使受伤的组织和血管都能收缩,同时生理盐水的体积也能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5、总结

对临床型乳房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往乳头里送药,常用抗菌类药物,但隐性乳房炎最好不用抗菌素药物,以免造成牛奶废弃。生产中常用一些有效的消毒剂(如双氧水等)进行药浴或乳头中注入,并结合用硫酸镁热盐水清洗按摩,效果显著。乳房炎的种类繁多,致病原因各有所异,所以对乳房炎的治疗原则首先要查明发病原因和类型,取得正确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除腐败坏死型乳房炎之外,其它类型的乳房炎均有治疗的价值和治愈可能。在生产中,着重以预防为主即实行“防重于治”的方针,以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遵循正确的挤奶程序,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是减少乳房炎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靖,阚远征.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预防[J].中国奶牛.2006. (9) .

[2]高志彬.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预防要点[J].中国畜禽种业.2006. (12) .

[3]杨冲,何太国,徐正国.规模化奶牛场乳房炎预防综合措施[J].奶牛杂志.2007,6.(36).

[4]苏光华,张元跃.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措施[J].湖南农业.2007.(1) .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精选13篇)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第1篇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西安地区某些奶牛场50头乳房炎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