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精选9篇)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1篇

1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如记忆力下降等,可归属于中医学“健忘”“善忘”“脑髓消”“痴呆”“呆病”“文痴”等病症范畴。《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晕,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提示脑髓空虚是认知障碍发病的基础。 《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有中风后善忘”,指出中风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素问·调经论》云“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提示“善忘”的病机为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神机失用。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认知障碍的病位在脑,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脏腑功能虚损( 心、肾、肝、脾) 为多,如田卫卫[9]、吕雪霞等[10]认为脏腑虚衰是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标实以痰、瘀为多, 朱永磊等[11]人认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以痰、瘀、 郁为标,久病劳损,气、血、痰、瘀、郁等病邪互结。 蔡秀英[12]认为风、火( 热) 、痰、瘀相兼为患为标。 杨志新[14]统计150例脑卒中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肾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 痰浊阻窍证及瘀血阻络型次之。姚婷等[15]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 发现痰证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有显著影响,认为痰浊阻窍,清气难入,脑髓失养,髓海亏虚,脑神失用,渐成呆病。病机为髓减脑消,痰瘀蒙蔽脑窍,窍闭神匿,神失所用。

2针灸的方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临床应用广泛,古代著作中有大量记载针灸治疗健忘、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经验。 《针灸甲乙经》记载: 列缺、天府和涌泉各主“善忘”; “失智,内关主之”; 神门主“神气不足”。《针灸大成》记载“神门去心性之痴呆”,“百会主头风中风, 主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黄帝明堂灸经》也记载“中冲二穴,兼主神气不足”,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现代临床治疗也取得了客观的疗效。

2.1体针

《素问·骨空论》督脉分支“贯脊属肾”“循膂络肾”“上贯心,入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说明认知功能障碍与督脉有关。现代医家多选择督脉穴位。朱永磊等[11]选取水沟、印堂、神庭、上星、百会督脉经穴配合辨证、辨症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结果发现体针对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刺法。刘娇等[13]观察电针百会、神庭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采用MMSE和ADL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电针配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优于单纯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林志诚等[16]观察电针百会穴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结果发现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电针百会 穴后可使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延长,优于单纯认知训练对照组。赵智伟[17]采用体针( 百会、风池、神庭、曲池、 内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以及血海穴等穴位) 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结果对发现体针组MMSE以及长谷川痴呆量表改善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

2.2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独创的治疗中风病的针法,该针法以督脉穴为主, 具有改善元神之府、开窍启闭、疏通经络的作用,动物实验提示醒脑开窍针法可减轻神经元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可用于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18,19,20]。张冲[21]采用醒脑开窍针( 水沟、内关、 三阴为主穴,尺泽、极泉、委中为辅穴) 与认知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 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 NCSE) 评分对患者认知障碍进行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 量表 (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评分评价患者语言、社会、躯体的功能障碍,结果醒脑开窍针法与认知训练结合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认知障碍。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疗效关键在于严格 的针灸处方、配穴、针刺手法,每一腧穴的操作都有严格的规定,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手法。陈尚杰等[22]将60例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规范化醒脑开窍针法组、非规范化醒脑开窍针法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 ( 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 NCSE) 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 法 (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评定2组患者的认知 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规范化醒脑开窍针法组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外伤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上应用醒脑开窍阵法不仅要注重穴位的运用,也要重视手法的操作。

2.3头针与颞三针

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位在脑,故除体针外,多选取头部穴位,取其近治作用,头针通过刺激头部经络和大脑皮质功能在头皮的投射区,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有研究提示头针疗法可升高血中抗凝因子含量,降低凝血因子含量,从而维持血液凝固及抗凝固动态平衡,同时降低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23]。韩冰等[24]观察头针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脑血管病后认知障碍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 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 ,LOTCA) 评定,头针结合计 算机辅助训 练能有效提高脑血管病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其LOTCA评分提高明显。有研究用头穴丛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结果MMSE评分、血浆皮质醇水平、事件相关点位中的P3潜伏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5]。

颞三针为头针代表针法,该针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所创,在头两侧,为颞叶皮层投射区, 其中第1针通过率谷穴和角孙穴,第2针通过悬厘穴和曲鬓穴,第3针位于天冲穴附近,针体与皮肤约呈30°。同时配合神庭、本神穴,属于大脑额叶表面的头皮层,大脑额叶与智力、计划性、记忆、语言等有关,又称为“智三针”。如李飞等[26]观察辨经刺井配合颞三针对脑卒中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针刺组患者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及MMSE评分增加。罗培等[27]观察针药( 常规取穴: 头皮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 体针: 患侧上肢: 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患侧下肢: 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颞三针联合辨证论治中药) 结合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MMSE量表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dtroke scale,NIHSS) 评分较治疗前有降低。

2.4项针

项针是选取颈项部腧穴针刺治疗脑病的一种疗法,常选用的穴位有风池、风府、天柱、哑门、完骨、翳明、供血、廉泉等。王桂芳等[28]观察电项针治疗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NCSE评分高于对照组。有临床研究[29]提示项针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多项动物实验研究[30,31,32,33]已证实项针疗法可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态,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2.5电针

电针将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临床研究已证实电针治疗认知障碍疗效显著[34,35],患者认知、记忆、生活品质、语言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36,37,38]。

2.6眼针

眼针疗法是根据眼球结膜上血管的形色变化, 判定疾病的性质与部位,辨证针刺眼周特定区穴, 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由全国著名老中医彭静山首创。脑血管病为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 现代研究表明,眼针疗法具有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的作用[39,40,41]。李志[42]选取双侧上焦区、肾区、脾区等眼针穴区,结合口服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结果发现患者MMSE评分较单纯药物治疗显著提高。

2.7其他疗法

陈仿英等[43]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老年性轻度认知障碍,取穴: 耳穴心、肾、额、皮质下、神门; 结果发现治疗组MMSE、ADL评分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智力状态提高。

朱才丰等[44]艾灸督脉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 结果艾灸组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与ADL评分改善均优于西药治疗组,说明艾灸督脉组穴对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确切。

纵观现代临床研究,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在穴位选择方面可归纳以下几点: ( 1) 经络以督脉、手少阴心经为主,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等也较常用; ( 2) 中风后认知障碍病位在脑,根据中医理论局部取穴,取头部穴位较多,以额区、顶区、颞区为多; ( 3) 常用腧穴有百会、四神聪、 神庭、神门、风池; 同时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血海等补益穴位也常被用到。

3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疗效评价方法

认知测验是识别和诊断认知障碍的重要工具, 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疗效明确,需要进行认知测验以判定疗效和病情转归。如唐强等[45]对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用NCSE量表和MMSE量表评分评价,亦有临床研究[46]依据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价脑卒中后认知功能。临床常用的量表有简明精神量表( MMSE)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MOCA) 、神经行为认知量表( NCSE) 、长谷川痴呆量表( hastgawa dementia dcale,HDS) 、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等。其中MMSE、MOCA临床应用最广泛,MMSE测查认知领域涵盖定向、记忆、语言、计算、视空间、执行功能等方面,MOCA在MMSE基础上更加强调执行功能与延迟回忆的测查,临床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效力[47]。现在临床缺少标准化的适合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工具,还需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4结语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早期的预防、评定和及时的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可延缓病情进展、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中多种针灸方法联合、 或与药物、认知功能训练等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但仍有几个方面需要继续探索: ( 1) 缺少标准化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评估工具,现在常用的量表对于临床早期的诊断、病情的检测、疗效的判定不敏感; ( 2) 临床报道较多,但多为零散报道,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 3) 缺少标准化方案,选穴及具体操作不统一,其类似文献难以互参,需要进一步完善; ( 4) 动物实验研究较少,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仍不甚明了。总之,对于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还需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并且严重影响患者躯体、行为和情绪等康复,目前西药治疗效果不突出。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脑,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为髓减脑消,病理因素主要痰瘀蒙蔽脑窍,窍闭神匿,神失所用。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已取得客观疗效,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体针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针法、项针、电针、眼针等。临床中多种针灸方法联合,或与药物、认知功能训练等结合使用,可延缓病情进展、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认知测验是识别和诊断认知障碍的重要工具。

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分析 第2篇

(抚州市广昌县人民医院江西抚州34490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产生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脑卒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分析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左侧大脑和双侧大脑病变的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右侧大脑病变。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生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关。【关键词】脑卒;焦虑;抑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74-01 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是致残率明显上升[1]。脑卒中患者常有各种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会有神经、心理和行为等障碍,伴发抑郁和焦虑障碍[2]等并发症,可导致绝望和自杀,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7月—2011年9月来我院收治的脑卒患者400例,均为首次发作,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性患者227例,女性患者173例,其中脑出血 158例,脑梗塞 242例,病变部位:左侧大脑195例,右侧大脑180例,双侧大脑25例。病程3—20d,平均14d,患者自愿接受调查和评估。所有患者经临床CT或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诊断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排除使用抗抑郁或神经阻滞剂的患者以及昏迷、认知和失语障碍、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的患者,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器质性焦虑障碍和器质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且对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1.3评定标准(1)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NDS):缺损分值≤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2)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3)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7分为非焦虑,≥7分为轻度焦虑,≥分14为中度焦虑,≥21分为重度焦虑。(4)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8分为非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分17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 2.1患者组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情况 见表1表1经过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后脑卒中后焦虑的患者48例,占12.0%,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79例,占19.75%。其中单纯抑郁状态36例 ,单纯焦虑状态67例 ,抑郁伴焦虑者12例。2.2不同病变部位情感障碍情况 见表2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左侧大脑病变和双侧大脑病变的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右侧大脑病变。2.3 是否有情感障碍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3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比较,抑郁组明显高于非抑郁组;抑郁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明显低于非抑郁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脑卒患者常伴发心理障碍,以焦虑和抑郁障碍最常见。脑卒中后焦虑的患者48例,占12.0%,抑郁的患者79例,占19.75%。脑卒患者的发病率、致残和病死率都非常高,由于脑卒起病急,患者突然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导致患者对环境不适应,在经济上又承受很大的压力,常常会使患者情绪低落、悲观,从而引发抑郁。本文对引发焦虑抑郁障碍的因素进行分析,大脑左半球在正性情绪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左侧大脑尤其是前额皮质损伤容易发展为抑郁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单因素分析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发生抑郁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低,患者越容易发生抑郁。而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又起负性作用。多因素分析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生理因素是由于脑部的病变破坏了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等递质功能低下,使患者产生抑郁倾状态。脑卒患者由于躯体功能的丧失,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自卑感,对康复没有信心等心理因素加重抑郁倾向。脑卒患者由于患病而无法恢复过去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改变等因素也会加速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程度。焦虑是指紧张、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处于负性情境中的消极适应现象。在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非焦虑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患者由于起病急,心理沒有准备而产生焦虑,随着时间的增加,患者慢慢适应力所以焦虑症状减轻。由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患者得病后由于生活自理等缺陷引起心理障碍,进行心理干预能预防患者产生焦虑抑郁障碍,帮助患者提高其康复信心,改善焦虑抑郁状态,以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3]。参考文献[1]曹楠.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1.15(13):261-262.[2]张国芬. 脑卒中患者伴焦虑和抑郁障碍104例临床分析[N].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2(31):1503-1504.[3]韩利民.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3.6(13):82-83.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 均根据头部MRI或CT检查结果, 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相应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 (66.4±3.0) 岁;病程为11~38 d, 平均病程 (23.9±2.6) d;将存在精神疾患、意识严重障碍、其他原因所致痴呆、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等患者排除。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1例, 观察组3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方案》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为抗血小板凝聚、活血化瘀、维持电解质及水平衡、降颅内压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醒脑静注射液2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同时选取风市、神庭、百会、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及血海等穴位展开针灸治疗, 1次/d, 30 min/次。两组患者均以20 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效果评价

对照组显效14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4.5%;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H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H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MMSE、HDS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MMSE、H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认知障碍是指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 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至痴呆等不同疾病程度[3]。脑卒中属于突然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 有报道称90%以上脑卒中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脑卒中不仅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障碍, 还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对患者健康、正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 常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因此必须积极展开有效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属于“痴呆”、“呆病”范畴,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遇事善忘、神思呆顿、智力缓慢减退、计算力差、理解多错等, 病情常可出现较多波动, 患者智力在逐步减退下可部分或完全消失。该病病位主要在脑, 发病主要原因为脑神经功能紊乱, 同时和思维、意识及精神紊乱、脑府气机失调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为此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 首先应对患者脑神经功能予以调节。本院在为此类患者治疗时, 对照组采用醒脑静行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在针灸时贯彻调理脑神经的根本原则, 取神庭及百会两穴作为主穴, 其中神庭为阳明经、足太阳及督脉交汇之所, 处于脑海前庭而为神志处所, 对其展开针刺有安神宁志、清利头目的效果, 为安神定志要穴;百会是督脉、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交汇之所, 处于头部巅顶, 为醒脑、开窍的要穴。在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展开治疗时, 采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可促使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的速度加快, 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分泌过程予以有效抑制, 可对患者纤溶系统平衡予以有效调节, 对血管内皮细胞加以有效保护, 能够溶解血栓病预防血小板聚集。另外, 这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可促使患者血管充分扩张, 对脑细胞局部血流量予以改善, 纠正脑细胞的缺氧状态, 故而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HDS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MMSE、H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可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发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和上述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治疗中针灸联合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情况,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中.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康复疗效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5) :957.

[2]李伟.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中国针灸, 2012, 32 (1) :3.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4篇

【摘 要】 目的:[SS]观察针灸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SS]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三组,分别进行针灸配合吞咽治疗、吞咽训练治疗和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比较三者的治疗效果。结果:[SS]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均有一定提高,而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和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和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治疗患者,且以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和治疗有效率为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SS]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而言,采用针灸配合吞咽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吞咽训练;脑卒中;电刺激;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79-02

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以吞咽障碍最为常见。在临床上治疗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时,吞咽训练治疗、电刺激治疗以及针灸等均为常用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指出,在对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进行常规吞咽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旨在观察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J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男性患者0例,女性患者40例;脑出血患者19例,脑梗死患者71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3.4±6.1)岁;患病时间1~40d,平均患病时间(19.82±9.1)d。将90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吞咽训练治疗组和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患病时间2~8周;确诊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生命体征比较稳定,且意识清醒,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问题,同时伴随舌肌运动障碍等。

1.2 方法 吞咽训练治疗组患者接受吞咽训练,针灸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接受针灸和吞咽训练,电刺激配合吞咽治疗组患者接受电刺激和吞咽训练。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

1.2.1 吞咽训练 吞咽训练的内容包括:进食训练、吞咽技巧训练、呼吸训练、吞咽器官训练、手法机械刺激、软腭训练、温度刺激等基本的吞咽功能训练,每周6次,每天1次,每次30~4min。

1.2.2 电刺激 仪器:丹麦进口的AM800肌电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参数:频率0赫兹,脉冲宽度20us,通断比6s:12s,不对称双向方波;时间:2s;在患者咽喉部两侧置入电极。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保持在20~2s之间,每周治疗6次[1]。

1.2.3 针灸 取穴:风池穴、夹廉泉、廉泉、玉液、金津、百劳。针灸方法:①夹廉泉、廉泉:3寸针刺向舌根的方向,深度在1~1.寸,捻转3~次,连接脉冲电针治疗仪,通电2min;②百劳:2寸针刺入1寸,得气后平泻平补3~次,连接脉冲电针治疗仪,通电2min;③风池:2寸针刺入鼻尖0.8~1寸,周围会有一定程度的酸胀针感,保持2min,每10min平泻平补捻转一次;④玉液、金津:1.寸针刺入舌系带周围的静脉,刺入0.寸,捻转3~次后再出针。每周治疗6次,每天1次[1]。

1.3 疗效判定[2] 治疗前、疗程结束时或者出院前,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治疗效果。吞咽功能评价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治愈:吞咽障碍、饮水呛咳问题完全消失;好转:吃饭、饮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偶尔会有呛咳问题,需要延长治疗时间,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分数提高>3分;无效:治疗1d后,吞咽障碍、饮水呛咳问题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分数提高<3分,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吞咽疗效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的评分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组,且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见表1。

[6][JZ(]表1 三组患者吞咽疗效评分比较表[JZ)][JY,1](x[X-*3]±s,分)

[SS][BG(][BDFGmm,WK9,WK4,WK8,WKW]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电刺激配合吞咽组303.24±1.788.7±1.6#

针灸配合吞咽组303.86±2.019.17±0.80#*

吞咽训练组303.8±2.007.16±2.34#

[BG)F]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与其他两组治疗后相比,*P<0.0。[K*2D]

2.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组,而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电刺激配合吞咽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2。

[FL)]

[6][JZ(]表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JZ)][JY,1][例(%)]

[SS][BG(][BDFGmm,WK12,WK6,WK10。3,WKW]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电刺激配合吞咽组3010(33.3)16(3.3)4(13.3)26(86.7)

针灸配合吞咽组3018(60.0)*10(33.3)2(6.7)*28(93.3)*

吞咽训练组309(30.0)14(46.7)7(23.3)23(76.7)

[BG)F]

注:与其他两组相比,*P<0.0。[K*2]

[FL(K2]

3 讨论

在临床上,吞咽训练治疗、电刺激治疗以及针灸等均为治疗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的常用方法。其中,吞咽训练治疗是该病症的基础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见效迟缓,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吞咽训练技术中的温度刺激可兴奋高阈值的C感觉神经纤维,易化Y运动神经,有效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度,有助于感觉的恢复,从而使吞咽反射更加强烈,对防止误吞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刺激能使体内产生红外辐射、微粒子流、电磁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等物质,使人体线粒体的过氧化氢酶增加,增强细胞的新陈代谢。电刺激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谢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强肌力。电刺激吞咽肌肉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刺激治疗以及针灸等疗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方面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疗法或者针灸疗法,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且以针灸配合吞咽训练疗法的治疗效果为最佳[4]。本研究中,电刺激配合吞咽组和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吞咽疗效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高于吞咽训练组患者,且以针灸配合吞咽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最佳,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吞咽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盘德,姚红,周惠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0.

[2]李丹,赵鑫宇.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7):22-23.

[3]高兴中.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J].健康之路,2013,12(3):263-264.

[4]黄臻,黄芬,颜海霞,等.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2).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5篇

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主要包括识别、语言、记忆、应用以及时间、地点和空间的辨别能力等, 所谓认知功能障碍 (CFI) 主要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分为2种: (1) 轻度认知障碍 (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但个体的补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末受影响, 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精神神经疾病解释,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2) 血管性认知障碍, 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1]。

2 脑卒中后认知障得发生的机制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1.1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年龄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最主要因素。随年龄升高,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一般认为年龄每增加5岁, 患病率升高1倍[2]。

Pate[3]等的研究发现, 脑卒中3个月后认知功能障碍较普遍, 与年龄过大、少数民族、社会阶层较低、左半球脑卒中、视觉功能区缺陷、小便失禁有关, 其恢复与抽烟和右脑卒中有关。张氏等[4]研究指出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呈彼高度正相关, 认知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2.1.2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卒中、TIA等是脑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 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5]。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传统观念认为与脑出血、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关系密切, 大脑某些关键皮质部位的梗死或出血可引起智力下降。新近的观点认为[6], 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主要表现在卒中后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血管损伤的相互作用。

Hoffman[7]在研究以1000例脑卒甲后患者发现, 脑卒中后有较高的皮质功能缺陷, 且大多数患者均有认知功能障碍, 考虑脑梗死对皮质功能的全部或区域性的影响, 介导了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

王志光[8]将经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81例, 按部位划分为丘脑组、内囊-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 另选MRT表现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力状态试验 (MM SE) 和哈金斯基缺血指数量表 (HIS) 及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量表进行测试, 发现, 丘脑组、内囊-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与对照组相比智能下降显著:内囊-基底节组HAMD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梗死组的HAMD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左右两侧病灶织相比, 左侧组智能明显低于右侧, 2组抑郁得分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的智能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考虑丘脑、内囊-基底节、小脑、脑干部位的梗死导致血管性痴呆, 其中左侧病灶组和抑郁组患者更易发生痴呆。

2.2 中医学的认识

2.2.1 病位在脑, 肾虚为本

“脑主神明”, 早期在《素问脉要半翔故论》中就提到:“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李时珍更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这些说明了脑主神明, 脑为神明之所。汪昂:《本草备要》中明确捉出“人之记性, 皆在脑中”。王清任曰“灵机记性, 不在心而在脑”。髓海不足, 脑主神明功能异常, 则出现“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

《索问上占大真论》中有“丈夫8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 大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三八, 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 肾气衰, 发堕齿稿-七八, -肾脏衰, 形体皆极。”《医学入门》也有:“人至中年, 肾气自衰。”以上论述均说明, 人体之盛衰,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年龄与肾虚的程度呈正相关。《灵枢本神》则明确提出肾与认知的关系密切, 曰:肾藏志, 精舍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这是对肾精不足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的最旱论述。清汪昂说:“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 则喜忘前言。”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健忘》也说:“肾主智, 肾虚则智不足, 故喜忘其前言。”可见肾精足则令人体魄坚强, 智慧聪颖, 肾精亏虚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的根本原因。

脑为髓之海, 脑髓的生成有赖于肾精的化生, 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灵枢经脉》所说:“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肾精充盈, 则髓旺脑充, 肾气充足, 肾之精华上升于脑, 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神定气清, 何健忘之有。可见肾通过脊髓直接与脑联系, 不仅如此, 肾脑还通过经络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间接联系。

2.2.2 血瘀、痰浊为致病因素

痰浊生成责之于年老脏腑虚衰 (尤其是脾、肺、肾三脏) , 功能减退, 水谷津液失于输布”痰浊形成之后, 随气之升降, 无处不到, 充塞于清窍, 神明失司, 则可致呆钝健忘等症。如陈士铎在《辨证录》说“痰积于胸中, 盘踞于心外, 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石室秘录》更言:“痰气最盛, 呆气最深”。唐容川在《血证论》亦说:“有痰沉留于心包, 沃塞心窍, 以致精神恍惚, 凡事多不记忆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瘀血可导致健忘。其言“阳明证, 其人喜忘者, 必有蓄血。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人喜忘”。《证治准绳》亦有“瘀血在上, 令人健忘”的论述。唐容川认为心有瘀血可致健忘, 其曰“凡心有瘀血, 亦令健忘-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 每有瘀血。”由于瘀血痹阻脑窍, 与精髓相互错杂, 防碍脑肾相交, 脑气与脏气不接, 清窍失灵, 元神失聪, 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因此, 瘀血是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致病因素。

现代医家许凤华[9]认为痰瘀互结, 互相影响, 加速认知下降。

3 治疗

3.1 针灸疗法

3.1.1 体针法

传统针灸在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方面的疗效是肯定的[10~11]。柳华等[12]针内关, 直刺1.5~4cm, 采用提插捻转泻法, 捻转角度>180频率50~60转/min, 施手法lmin后, 留针30min;三阴交, 进针1.5~3cm, 采用提插补法, 以患肢出现3次不自主的抽动为度或自诉胀麻痛不能耐受为度, 留针30min, 间隔行针2~3次。

3.1.2 头针法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 头部是经络的中枢, “头者, 诸阳之会也”。头针既能刺激头部经络, 又能刺激大脑皮质功能在头皮的投射区, 而脑卒中的发病部位即为头部。因此, 头针治疗脑卒中为现代临床医学所重视[13,15]。从现代解剖角度看, 顶中线、额中线、颞前线、颞后线, 分别分布在与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顶叶、额叶颞叶。额叶损害可出现语言表达精坤活动方面的障碍, 颞叶损害可出现记忆障得, 有研究认为额、顶叶损害易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在病变部位相应的头皮上局部取穴, 高频率电刺激, 可调整其直下的大脑皮质功能, 使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和脑功能活动增强, 有助于缺血区域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开放, 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网, 改善病灶周围脑细胞的缺血缺氧, 从而改善了记忆环路畅通及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17]。而头皮针的这种改善脑缺氧的作用与对影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囚子、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有关[18]。

许健鹏[19]等用头部围针加体针治疗偏瘫认知障碍22例, 针刺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 (PT) 、作业疗法 (0T) 、语言疗法 (ST) 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进行OT、PT、ST及认知训练, 分别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的认知功能障碍筛选检查 (CCSE) 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 (LOTCA) 评分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谢冬玲[20~21]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观察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干预的作用。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 头针组加头皮针治疗。头针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平均缩短约38ms, 对照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平均缩短约打17ms, 头针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比较, 头针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3.1.3 靳三针法

靳三针分为许多处方, 大量的临床研究[22~23]显示靳三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肯定, 其中的益智清神类如智三针、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等对小儿智力低下、老年性痴呆 (AD) 、血管性痴呆 (VD) 、健忘等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 具有良好的效果。阮经文[24]等将60例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织取舌三针及四神聪、本神等穴, 结果经3~4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 表明针刺某些特定的穴位能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认知功能。

3.1.4 醒脑开窍针法

石学敏[25]报道, 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9005例, 3~5个疗程 (每个疗程10d) 观察, 痊愈533例 (59.27%) 、显效2085例 (23.15%) 、好转1453例 (16.14%) 、无效40例 (0.44%) 、死亡9例 (1.0%) , 总有效率98.56%, 而临床实验有关指标检测显示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许军峰[26]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且急性期好于恢复期, 恢复期好于后遗症期。急性期的临床治愈率为47.7%, 有效率为98.2%;恢复期的临床治愈率为44.6%, 有效率为95.9%;后遗症期的临床治愈率为36.4%, 有效率为90.9%。

3.1.5 其他针灸疗法

周晓平[27]将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分为2组, 一组采用中风常规针刺法 (颞三针、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 ;一组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 (风府、百会、神庭、本神、素髎、内关、后溪、阳陵泉、太溪) , 结果调神通络组较之前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3MS积分。

纪晨彤[28]将患者分为针药组和单纯针灸组, 针药组采用针刺结合舒血宁注射液静滴治疗, 对照组仅单纯针刺治疗。针刺穴位:白会、四神聪、水沟、肾俞、丰隆、三阴交为主穴。前者与后者的疗效差异显著。

4 结语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6篇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督脉循行与脑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的关系不言而喻。《本草备要》曰:“人之记忆皆在脑中, 老人健忘者, 脑渐空也。”从督脉的循行来看, 《灵枢营气》:“足厥阴上循喉咙, 入颃颡之窍, 究于畜门;其支别者, 上额, 循巅, 下项中, 循脊, 入骶, 是督脉也。”《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腧,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从督脉循行上可以看出[1], 督脉与脑有着深部浅表的联系, 又与诸经在头部并行或交会, 因此头部诸疾与精神系统的病症均可取督脉穴。

1.2 督脉的功能与认知功能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脉, 是人体“阳脉之海”。因此, 督脉阳气虚衰, 不仅导致脏腑功能活动低下, 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而且输送乏力, 气血津液难以上奉脑窍, 令脑窍空虚, 神失所养。另一方面, 阳失温运, 则气血不畅, 水湿停聚,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若痰瘀阻滞脑络, 则清空受扰, 神机不用[2,3]。督脉调畅气血运行通畅则阳气得以宣发, 精微得以布散, 脑髓得以濡养则神机灵透, 肢体活动自如;若督脉瘀阻, 肾精匮乏, 则神明失用, 表现为神昏、晕厥、喑痱等。督脉的生理病理功能均体现了其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密切关系。

2 临床运用

赵氏等[4]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了电针“通督调髓法”对MCI患者认知的改善情况, 发现受试患者的综合认知水平有明显改善。宋氏等[5]选取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8例, 采用以督脉穴位为主的电针方式, 留针30min, 隔天一次, 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经电针治疗后, 患者的时间空间定向力、记忆力、理解行为、操作能力均明显改善, 各项目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 (P<0.05) ;计算力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吴氏等[6]观察督脉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将8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针刺加哈伯因治疗, 对照组仅用哈伯因治疗, 采用简易智能量表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督脉刺法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显著。于氏等[3]探讨以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将5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针刺加口服尼莫地平) 与对照组 (口服尼莫地平) , 2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ADL) 及记忆行为能力, 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 优于对照组的50% (P<0.05) , 针刺督脉经穴为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3 基础研究

钟氏等[7]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MCAO) , 采用督脉取穴法 (人中-百会穴) 加以干预。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障碍, 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 (P<0.05) , 治疗组在第7~14天时其LINGO 1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低 (P<0.05) , 表明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督脉电针刺激后能下调LINGO 1表达水平, 促进轴突再生, 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罗氏等[8]研究针刺督脉经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顶叶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后发现, 针刺督脉经穴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mRNA的过度表达, 减少细胞凋亡, 改善脑缺血损伤。张氏等[9]评价了针刺督脉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改善情况及可能机制, 结果表明治疗组可改善模型大鼠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习记忆成绩, 抑制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

4 结语

督脉的生理状态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督脉不荣、经络不通、阳气不充是其根本原因。不论是古代文献研究还是现代临床研究, 以及基础实验研究均证实, 调节督脉功能, 通经络、填肾精、益阳气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 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深入研究督脉常用特定组穴如百会、神庭等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运用及机制方面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毅.试述督脉与脑的关系[J].光明中医, 2010 (6) :944-945.

[2]朱才丰, 杨骏, 费爱华, 等.艾灸督脉组穴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 (11) :695-697.

[3]于晓刚, 孙珊玲, 程艳红.以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5 (12) :1171-1173.

[4]赵凌, 张富文, 张虹, 等.电针“通督调髓”法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0) :1321-1322.

[5]宋丰军, 杨迎民, 陈柄, 等.电针治疗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68例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27) :44.

[6]吴远华, 朱广旗, 邵勇, 等.督脉刺法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7) :794-795.

[7]钟艺华, 李光勤, 唐显军, 等.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LINGO1表达的穴位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 (5) :410-414.

[8]罗文舒, 吴永刚, 杨卓欣, 等.针刺督脉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NF-α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4) :572-573.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 其中男47例, 女39例;年龄51~83 (62.5±7.3) 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明确诊断,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2) 在发病2个月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3) 以记忆障碍为主诉, 且有知情者证实; (4) 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 (5) 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 (6) 简易智能量表 (MMSE) 评分为17~25分; (7)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包括降低颅内压, 稳定血压, 脑血管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 丹参多酚酸盐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2组均14d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 (MMSE) 评定2组认知功能, 采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R) 评定定向力, 采用蒙特利尔量表 (Mo CA) 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及HD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2组Mo 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HD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Mo 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能干扰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出现生活和社会的适应性障碍, 还可造成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认知功能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甚至超过躯体功能障碍, 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6]。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的康复非常重要。脑卒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包括多部位梗死、关键部位卒中和脑白质病变, 认知功能的下降与脑出血、脑梗死引起的组织损失关系密切, 也表现在卒中后神经退行性变病变和血管损失相互作用[7]。

丹参多酚酸盐是提取于丹参的多酚酸盐类化合物, 具有活血、化瘀和通脉的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实, 丹参多酚酸盐能保护大鼠脑的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升高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降低丙二醛 (MDA) 水平[8];促进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的生成[9];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炎性反应, 下调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10]。丹参多酚酸盐能保护急性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C反应蛋白 (CRP) 水平[11~13]。以上研究均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对脑组织损伤引起的血管病变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表明丹参多酚酸盐辅治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辅治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 在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 (MMSE) 评定认知功能, 采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R) 评定定向力, 采用蒙特利尔量表 (MoCA) 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及HD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HD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辅治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2009~2012年收治的199例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存在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5~15分,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并排除房颤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105例HbA1c升高的脑卒中患者(增高组)和94例HbA1c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增高组:男57例,女48例,年龄55~81岁,平均(71.3±13.7)岁;受教育程度:文盲10例,小学43例,中学40例,大学12例;高血压71例,高脂血症49例。对照组:男54例,女40例,年龄59~83岁,平均(72.1±12.5)岁;受教育程度:文盲9例,小学38例,中学37例,大学10例;高血压68例,高脂血症4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既往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在脑卒中急性期和发病后30 d,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及NIHSS评分。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判断患者的智能状态,根据总分27~30分为正常,<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版本评定,根据总分<8分为无抑郁,8~19分为轻度抑郁,20~34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的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治疗前后各项目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急性期2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

增高组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损伤(P<0.05);对认知功能来说,2组也有明显的差异(P<0.05)。2组的抑郁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脑卒中后30 d

2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 虽然血糖的合理控制使空腹血糖水平在增高组患者中有所下降,然而HbA1c较前无明显变化。这时神经功能损伤较对照组仍然严重(P<0.01),认知功能仍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此时HbA1c增高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加重(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Schmidt等[3]研究发现糖尿病时醛糖还原酶活性明显增强,使山梨醇通路激活,神经组织山梨醇积聚后可导致肌醇大量丢失,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长期高血糖的糖化终末产物(AGE)产生过多,使蛋白质的结构、理化特性和功能状态发生改变,AGE可刺激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及内皮素生成,小血管壁增厚和基膜增生,AGE还可抑制舒血管因子一氧化氮(NO)的生成,促进凝血因子Ⅸ、Ⅹ的生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和白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因子共同作用下可导致血管壁增殖、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引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4]。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导致反复发生无症状梗死和继发于微血管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最终增高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它已被证实,糖尿病是认知能力下降的一个危险的因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在认知测试中表现更糟,他们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及更高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认知功能减退是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管损伤的负面结果[5]。Salk研究小组发现阿尔茨海默病2个标志,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存在于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大脑中,血糖增高能够增加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加重tau蛋白磷酸化,尤其是在血管周围的细胞中[6]。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原因,β淀粉样蛋白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后,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分子破坏神经元。 Cu-rrais 等[6]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维持大脑中神经细胞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慢性外周炎症和非酶糖基化反应都与糖尿病相关的,而这些变化可能改变大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最终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样病变。Umegaki等[7]对63名日本老年人进行6年的随访后,观察到随着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后HbA1c的下降,是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Yan等[8]选择168名代谢综合征患者和150名健康人对照,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过去史(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不健康的抽烟和喝酒习惯),同时测定他们的空腹血糖、HbA1c、胰岛素、血脂,进行蒙特利尔的认知评估(MoCA)、临床记忆量表(CM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和HAMD评分,提出糖尿病是轻度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Munshi等[9]为了解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糖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对年龄>70岁、糖尿病平均持续时间14年和平均HbA1c为7.9%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MMSE、画钟试验和盒内钟(clock-in-a-box)试验筛查认知功能障碍,受试者还完成老年人精神抑郁量表(GDS)和普通健康问卷(GHQ)来评估,结果表明,MMSE评分与盒内钟和画钟试验评分相关,35%的患者有较低盒内钟评分,38%有较低画钟试验评分,两者均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这些结果提示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糖控制不良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提示,脑卒中急性期,HbA1c增高组患者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损伤,随访30 d后,HbA1c增高组患者的认知功能仍低于对照组,并且HbA1c增高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加重,与张德敏等[10]研究结果相仿。本研究观察到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HbA1c水平密切相关,这与Muir等[11]所观察到的结果一致,说明,血糖的增高在脑卒中的急性期能够加重神经功能损伤。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及早发现患者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判断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程度对预防认知功能障碍十分重要,掌握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伴有HbA1c增高者,可能有助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预防。

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HbA1c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增高组),在脑卒中急性期和随访30d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与94例同期收治的同龄HbA1c正常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HbA1c升高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HbA1c增高组患者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损伤(P<0.05),2组的抑郁状态无明显差别(P>0.05)。而随访30d后,HbA1c增高组患者的认知功能仍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此时HbA1c增高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加重(P<0.05)。结论 HbA1c升高影响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陈艳春,周晓辉.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1):71-74.

[2]耿慧,钟远.糖尿病认知功能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3):228-230.

[3]Schmidt RE,Dorsey DA,Beaudet LN,et al.Inhibition of sorbitol dehydrogenase exacerbates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rats with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es[J].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1,60(12):1153-1169.

[4]Messier C,Awad N,Gagnon M.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therosclerosis,heart disease,type2diabetes and dementia[J].Neurol Res,2004,26(5):567-572.

[5]Iglseder B.Diabetes mellitus and cognitive decline[J].Wien Med Wochenschr,2011,161(21/22):524-530.

[6]Currais A,Prior M,Lo D,et al.Diabetes exacerbates amy-loid and neurovascular pathology in aging-accelerated mice[J].Aging Cell,2012,11(6):1017-1026.

[7]Umegaki H,Iimuro S,Shinozaki T,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with type2diabe-tes:pooled logistic analysis of a6-year observation in the Japanese Elderly Diabetes Intervention Trial[J].Geriatr Gerontol Int,2012,12(Suppl1):110-116.

[8]Yan CM,Deng QN,Zhong WZ.Correlations among meta-bolic syndrom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11,91(45):3193-3196.

[9]Munshi M,Grande L,Hayes M,et al.Cognitive dysfun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diabetes control in older adults[J].Dia-betes Care,2006,29(8):1794-1799.

[10]张德敏,王荣桂.卒中后抑郁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氧化应激机理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5-6,91.

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老年患者220例, 其中, 男性142例, 年龄为60~82岁, 平均年龄为 (70.1±2.4) 岁。女性78例, 年龄为61~86岁, 平均年龄为 (71.0±3.7)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脑血管疾病协会对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头颅CT或MRI结果均显示脑血管循环障碍。

1.2 方法

患者基本信息调查采取基本信息调查表法,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调查以及测量,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进行调查。

1.3 评定标准

1.3.1 体重指数评定标准。

患者体重≥28 kg/m2为肥胖, 体重≥24 kg/m2并且<28 kg/m2为超重, 体重<18 kg/m2为消瘦, 体重为18.5~24 kg/m2为正常体重。

1.3.2 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定标准。

总分为30分, 文盲 (未受教育) 组≤17分, 小学 (受教育年限≤6年) 组≤20分, 中学或以上 (受教育年限>6年) 组≤24分。评分越低, 认知功能越差。

1.3.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标准。

总分为100分, 60~100分为轻度依赖, 生活较为自理, 40~59分为中度依赖, 生活自理能力差, 20~39分为重度依赖, 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20分为完全依赖, 无生活自理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指数与认知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与体重指数有关, 患者体重指数越高,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大, 体重指数对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P<0.05, 表1) 。

2.2 智能状态与认知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与学历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患者学历水平越高,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小, 学历水平对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P<0.05, 表2) 。

2.3 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障碍

根据调查结果可见,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与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小, 生活自理能力对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P<0.05, 表3) 。

3 讨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因脑部动脉血管血流障碍引发神经系统的病变, 导致患者一系列的症状, 而认知障碍包括语言、记忆、视听空间、情感以及人格障碍等, 患者在脑卒中发病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极大, 且严重者会发展为痴呆, 所以分析研究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中关于体重指数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与体重指数存在一定的关系, 患者体重指数越高,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大, 体重指数对认知障碍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影响 (P<0.05) 。由此可见, 肥胖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有极大的关系, 肥胖患者通常会伴有各种内分泌疾病, 导致患者C反应蛋白、白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增高, 而这些因素正是影响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本研究关于智能状态与认知障碍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与学历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患者学历水平越高,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小, 学历水平对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P<0.05) , 这证明文化程度差异也可影响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关于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障碍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与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小, 生活自理能力对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P<0.05) 。而患者自理能力差会导致患者生理活动及心理情绪方面的变化, 这就严重地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

可见, 脑卒中患者由于受到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 造成患者认知障碍, 而且认知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患者自身肥胖程度、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脑卒中症状均为影响患者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因素以及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老年患者220例, 用简易智能量表法对其进行认知障碍调查, 并分析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220例患者中有认知障碍153例, 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体重指数越高, 学历越低, 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大, 各影响因素对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受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 易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且认知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患者自身肥胖程度、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学历情况均为影响患者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张芳, 程晓荣.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 36 (9) :722-723.

[2]杨萍, 邢凤梅, 张小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 31 (17) :3217-3219.

[3]张小丽, 汪凤兰, 邢凤梅.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5) :1358-1359.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精选9篇)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第1篇1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如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