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生产条件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农业生产条件范文(精选12篇)

农业生产条件 第1篇

水资源是保障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资源,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无论是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如光合作用还是对农作物生产的干预如灌溉等都需要水资源作为支撑, 首先体现在水资源可利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生产质量与产量。在当前在我国农业生产节水措施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 水资源的使用量势必会进一步加大, 水资源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受到了农业生产规模、结构等变化的影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水质也对农业的生产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生活都对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而一些水质的不断恶化直接给农业灌溉等方面带了负面的影响, 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产生影响, 使农业生产的投入加大或对农业的生产总值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会对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过渡使用或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薄弱则能够导致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危机更加的严重, 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流失则很容易导致水资源的水质受到破坏如使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所以水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相互的, 而两者之间存在的双向影响机制也决定着需要实现水资源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本文也正是从对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研究出发, 对农业生产用水与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之间的矛盾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与策略。

二、城市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城市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水污染转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市水污染转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中被污染的水资源随着河道向农业生产地区转移, 使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遭到破坏;二是城市污染源如一些能够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破坏的工厂和企业向农业生产地区转移使农业生产地区直接受到水资源的影响。城市水污染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城乡二元化的环境法律体系以及利益诱导机制等, 而无论由于任何原因, 城市水污染向农村生产区域的转移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 而这种污染转移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水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间接的影响。

三、水资源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一) 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到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 但是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中却仅仅达到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任何一个产业都应当共同面对的重要危机。在农业生产方面, 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3600亿立方米, 而作为农业国的我国需要灌溉的农田面积达到9.05亿亩, 农业灌溉用水缺口达到300多亿立方米,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生产用水并不充裕, 而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农业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的威胁, 我国农业部指出进10年的时间里, 我国农业生产中年均发生旱灾的面积为4亿亩左右, 因为水资源短缺而遭受的粮食损失在600亿斤以上。

(二) 水资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质量也遭受着一定的破坏, 而水资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制约作用也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农业生产用水量在我国水资源总利用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所以水资源污染产生的危害也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 我国进行污水灌溉试验起于1957年, 在许多地区也具有较大的污水灌区, 而随着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中对污水的利用使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并使产量减少。同时污水灌溉也会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尤其是土壤质量造成很大的破坏, 当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土染的自净能力后, 土壤会受到有机物和重金属的污染, 突然的酸碱度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

四、保障和优化水资源条件, 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一) 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使水资源质量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尤其是水污染转移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所以城乡一体化的水资源保护体制的建立具有必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统筹城乡水资源规划, 并完善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资源保护法规, 重视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尤其是将农业生产地区的工业污水管理和处理作为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使农业生产在法律法规以及规范的水资源管理的保障下不断实现产量与质量的突破。

(二) 构建节水型农业

我国农业生产中可利用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的同时, 在使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20个百分点, 利用工程设施进行节水的农业生产面积仅占到44.3%, 所以我国节水型农业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从意识和科技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将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节水设施建设的优势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能够具有节水的意识, 促进其在日常农业生产中节约使用水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先进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农业生产领域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 发展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

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饮水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将水质监测工作像农业生产地区扩展具有必要性。相关部门应当在认识到水资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同时, 充分发挥出水质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服务作用, 对农业生产区域的水质监测需要肩负起水资源污染预防以及水资源污染评估的责任, 保证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使用功能。

摘要:我国是农业国家,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资源。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着短缺和污染的双重危机, 直接或间接的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作出论述, 并分析城市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 同时从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 提出了缓解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制约作用的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农业生产,间接影响,直接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方松海:《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农业生产》, 《中国农村经济》, 2006年10期。

农业贷款申请条件和办理流程 第2篇

农业贷款亦称农业放款,是指金融机构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提供给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在现代农业中,随着农工一体化的发展,许多国家把为农业生产前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后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等提供的贷款也归入农业贷款,还有的把银行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提供的贷款也归入农业贷款。那么农业贷款流程是什么呢?下面淘钱宝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农业贷款申请条件及具体的流程。

一、农业贷款申请条件

农业贷款对象虽然具有范围广和对象众多的特点,但并不是没有边限的。只有具备下列条件的才能向银行和信用社申请贷款。

1、借款单位应是经济实体,具有法人资格。借款个人应具有合法身份的证明文件。

2、借款单位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要符合国家的法令、政策及农业区域归划;物资、能源、交通等条件落实,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产品符合社会需要,预测经济效益好,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3、借款单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合理的收益分配办法,能独立自主承担对外债权债务关系。

4、借款单位和个人应有符合规定比例的自有资金,大额贷款还要有相应的经济实体担保,或有足够清偿贷款的财产作抵押。

5、借款单位要在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开立帐户,恪守信用,接受银行和信用社的监督和检查,并按规定向银行和信用社提交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会计报表及其它经济资料。

二、农业贷款的基本流程如下:

1、受理借款申请。借款人按照贷款规定的要求,向所在地开户银行提出书面借款申请,并附有关资料。如有担保人的,包括担保人的有关资料。

2、贷款审查。开户银行受理贷款申请后,对借款进行可行性全面审查,包括填列借款户基本情况登记簿,或个人贷款基本情况登记簿和借款户财务统计分析表等所列项目。

3、贷款审批。对经过审查评估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申请,按照贷款审批权限规定进行贷款决策,并办理贷款审批手续。

4、签订借款合同。对经审查批准的贷款,借款双方按照《借款合同条例》和有关规定签订书面借款合同。

5、贷款发放。根据借贷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和生产经营、建设的合理资金需要,办理借贷手续。

6、建立贷款登记簿。

7、建立贷款档案。按借款人分别设立,档案上要记载借款人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贷款发放、信用制裁、贷款检查及经济活动分析等情况。

8、贷款监督检查。贷款放出后,对借款人在贷款政策和借款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和违约行为要及时纠正处理。

9、按期收回贷款。

10、非正常占用贷款的处理。既要进行监测考核,又要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农业生产条件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投资;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影响因素;云南

中图分类号: F32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576-04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403234)。

作者简介:冯璐(1982—),女,贵州六盘水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E-mail:fenglu1128@126.com。

通讯作者:吴春梅,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E-mail:gaowuji@mail.hzau.edu.cn。投资是农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户是农业投资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而且投资收益很低,导致农户农业投资不足[1-3]。目前,随着农业企业投资大幅度增长,以农户和企业投资主体为核心的新型农业投资将是中国未来农业投资的主体格局[4],而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对格局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研究中,大多数农户都是风险规避型,而贫困小农户更是如此,农户只有在投资回报率大于时间偏好率时,才愿意进行生产投资[5]。由于对利润回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生产集约化认同不一,各农户在面对农业企业投资时的生产行为决策不同,并构成了不同局部市场的行为基础[6-7]。农户收入、农地规模、农业贷款、农业生产投入、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结构等都是影响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8-12]。

云南西南山区是典型的资源脆弱贫困地区,加上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农户农业投资不仅严重不足,而且还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市场和自然风险。但是,该地区地理气候环境独特,十分适宜甘蔗、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该地成为农业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因此,本研究探讨云南西南山区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接受与否的生产行为决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优化不同生产条件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并促进农业企业投资核心力的增长,推动农户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

1研究样本及变量选取

1.1云南西南山区研究样本的选择

云南西南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农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0%,以哈尼族、拉祜族、佤族为主,处于稻作农耕系统,擅长山区旱地作业[13]。云南西南以普洱市管辖面积最大,2008年普洱市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9%,贫困发生率为24.6%[14]。其中,澜沧县和孟连县是普洱市农业大县,农业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倍以上,同时也是边疆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澜沧县和孟连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使得甘蔗、咖啡、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生长良好,“公司+农户”的农业企业投资方式带动了农户种植与初加工企业的发展。2009年,云南省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2 540 000 hm2,农户1 115万户次,并在滇西南地区形成优质稻、茶叶、咖啡和热带水果区域性产业布局。在农业企业的介入下,部分农户从纯农户向雇佣农户发展,并影响了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和孟连县为主要研究区域,调查选取研究样本。

1.2云南西南山区研究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根据实地调查获取的2009年农户数据,并选择有农业企业投资但经济水平各异的样本村,收集农户生计条件信息。每村随机抽取30户,5个村寨150户共涉及609人。据调查,样本村基本生产态势为:农户多数是小学文化,饲养生猪,拥有少量如脱粒机、碾米机等小型农机,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部分农业企业投资经济作物。但是,样本村在耕地条件、土地利用、粮食产量及人均收入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广伞村、小回龙村、细允村收入较高,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粮食自给自足,农业企业投资面积在35%左右;芒糯村和老缅寨村收入较低,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农业企业投资面积在25%左右(表1)。

1.3云南西南山区农业企业投资方式

咖啡、甘蔗和茶叶是样本村农业企业投资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由于发展程度不一,投资方式也有差别。随着20世纪90年代制糖厂的发展,甘蔗的生产模式逐步发展成熟并形成产业化种植,生产模式由最初的“农户投工投劳+农业企业资本投资”的订单生产方式,逐步转变成“农户投资+农业企业保护收购”的形式;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经济作物,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传统生产方式是农户投资、生产、管理并直接面对市场,目前茶叶种植基本形成“农户投工投劳+农业企业资本投资”的订单生产方式;咖啡是近年来大范围种植的新兴经济作物,兴起之初即为订单生产方式,由农业企业提供一切生产管理费用,并以统一的保护价收购(表2)。由于常年生作物和每年生作物的投入水平不一,因此本研究以种植初期种苗投入和生产期主要投入为准进行分析。表2调查农户农业企业投资经济作物概况

投资概况投资主体投资金额(元/hm2)农业企业农户合计人工费种苗化肥农药甘蔗提供少量化肥;等级价收购资金全额投入3 8008001 2001 800茶叶资金全额投入;保护价收购投工投劳2 77503752 400咖啡资金全额投入;保护价收购投工投劳10 1701205 2504 800注:投资金额根据农户实际所需雇工数量变化而变化,此为均值。

nlc202309021429

各类作物根据不同的生长要求和市场需求,生产资本也不一样,如咖啡与茶叶的单位投入差额就高达4倍。其中,化肥农药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常年生经济作物如咖啡和茶树的成长期都在3~4年左右,尤其每年都要施用化肥3~5次,生产投资需求量和风险也就相对较大。而甘蔗作为每年生作物,投入少见效快,是样本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各样本村根据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生产投资条件等,对不同的农业企业投资有不同的生产行为决策偏好,广伞村以甘蔗和咖啡为主;芒糯村和老缅寨村以咖啡为主;细允村以茶叶为主;小回龙村的甘蔗、茶叶、咖啡均有涉及(图1)。

1.4分析变量的选取

本研究综合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2,6-8,11-15],以及实际调查情况选取组内变化或者时间变化较大的8项指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为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3个类别,其中对于变化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已根据前期实证分析进行剔除,因此选取的8项指标基本是独立的,没有较强的自相关。

1.4.1生态指标土地复种指数(X1)=种植业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反映一定区域内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人均耕地占有量(X2)=耕地总面积/农户人口总数。反映村民的人均耕地占有水平。

粮食能量产投率(X3)=化肥投入总量/粮食总产量。由于目前仍然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售价远低于其价值,若仅用价格来计算投入产出,可能会造成产出价格越高、效益越显著的虚假结果,故采用粮食能量产投率来间接反映单位粮食的成本投入水平。

1.4.2经济指标农业机械化率(X4)=小农机拥有量/农户人口总数。由于调查农户脱粒机、碾米机拥有率达到90%以上,因此用小农机拥有量反映调查户的农机化率差异不大,仅反映小农机释放劳动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应。

人均口粮拥有量(X5)=稻作总产量/总人口数。调查发现山区口粮以陆稻为主,其次辅以少量水稻,因此农户生计条件主要体现在人均陆稻拥有量上。

农户人均收入(X6)=农户家庭现金收入/家庭总人口。反映收入水平对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在此未计算家庭经营的投入成本。

1.4.3社会指标农户教育倾向(X7)=农户教育水平的整体接近值。可以据此反映农户教育水平对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

陆稻单位产量(X8)=陆稻总产量/粮食种植总面积。反映科技进步对陆稻生产的贡献率。

2农业企业投资下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实证分析

2.1计量模型的选择

根据样本主体接受农业企业投资的状况分为接受和不接受2组,剔除数据缺失和异常的样本,共采用143份有效样本用于实证研究,其中接受农业企业投资为的83户,不接受的为60户。因此,为了更好地定量解释不同影响因素对农户在一段时期内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引入逻辑随机变量累计分布函数Probit模型。Probit模型用于分析在2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的定性数据,是特别为二元因变量设计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提供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一种定量的解释方法。

2.2数据与分析

在设定显著性水平时,考虑到过高的显著要求会导致最后进入模型的变量过少,直接影响模型预测精度,因此在保证模型预测正确性的基础上,设定显著性水平为0.1,并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Z0.01︱=2.33,各变量的Z检验值均在此范围内,表示各变量的研究假设是可以成立的(表4)。

2.2.1变量系数为负的指标意义土地复种指数、人均口粮占有量、人均耕地占有量、陆稻单位产量4个变量系数估计值显示为负,根据排序并解释其意义如下。

(1)土地复种指数较高的农户比复种指数低的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土地利用率与作物耕作方式十分相关,调查村寨的玉米、陆稻通常采用轮作或者间作的方式集约用地,而农业企业投资的作物通常是连作。因此,土地复种指数高的农户,多倾向于种植短期作物,即一年生作物,所以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可能性小,对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影响显著性也就高。

(2)人均口粮占有量在安全保障线下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目前山区农户口粮基本得到保障,不仅出现卖粮的情况,部分收入较高的农户甚至不种粮。人均口粮占有量状况显示,多数农户还是在粮食作物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口粮得到保障的条件下选择农业企业投资。同时,人均口粮占有量对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影响较大,即在基本口粮有保障的前提下,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选择偏好才会增强。说明调查村寨的农户生计条件已改善到一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开始减弱,并有利于促进山区农户选择从纯农户向雇佣农户的转变。

(3)人均耕地占有量在中值以下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说明人均耕地少的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土地作为农户最主要的生计资本,不仅对农户生产也对农业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约束。但土地资源只是限制了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面积数量的选择,并没有限制农户的选择权。

(4)陆稻单位产量低于改良品种平均单位产量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3.0~4.5 t/hm2是陆稻改良品种的平均单位产量,陆稻传统品种单位产量在1.5 t/hm2左右,48%农户的陆稻单产已经达到改良品种的单产水平,还有23%的农户由于轮作、买粮等其他原因没有种植陆稻(这部分不具备可比性)。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陆稻单位产量影响的显著性不强,但仍反映出科技进步对农业企业投资发展的支持。

2.2.2变量系数为正的指标意义农业机械化率、粮食能量产投率、农户教育倾向、农户人均收入4个变量系数估计值显示为正,根据排序并解释其意义如下。

(1)小农机拥有数量越多,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越高:山区的地理特殊性,并不适合大型机械设备的规模化运作,本研究调查的小农机主要是碾米机、粉碎机等常规型设备,作为农户生计的物质资本,此类小农机设备的发展十分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因此影响系数很高,提高了农户选择的机会成本。

nlc202309021429

(2)粮食能量产投率越高,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越高:粮食能量产投率高,说明农户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概率越高。因此,粮食能量产投率高则表明农户投入粮食作物的成本太大,也就会影响自身对高投入经济作物的种植选择,这时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就可相应减少成本,提高增收概率。

(3)农户教育倾向在初中以上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高:目前山区农户户主仍然是40岁左右、小学文化的男性,户主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理性水平。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

(4)农户人均收入在中值以上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高:虽然人均收入影响系数接近农户教育倾向,但由于农户人均收入未计算成本,即购买小农机用于提高小农机数量、购买化肥用于提高粮食能量产投率等所作出的间接贡献,因此影响系数较小,但仍然反映出收入水平对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引导作用。收入较高的农户相比收入较低的农户,对选择农业企业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3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和生计条件差的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选择率较低;小农机推广率高、科技扶持力强的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选择率较高;成本投入和文化教育的权重相对较低,说明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受到生计条件、资本投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第三方农业企业投资条件下,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户理性决策程度高、粮食能量产投率高、农户收入高的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开始由生存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这种转型有利于提高生产收益、生产集约化程度和规避小农生产风险;而采用非连作耕作方式、生计条件差、规模化程度低和陆稻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农户多不接受农业企业投资,依然保留传统的生存逻辑。因此,优化农户生产行为决策,需要改善不选择农业企业投资农户的生计条件,亦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农业企业投资条件下农户的效益水平,建议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决定因素、限制因素和基础因素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3.1推广小农机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是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决定因素。粮食能量产投水平以及陆稻单产水平都是衡量生产技术的因子,生产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小农机数量影响系数偏高说明,农户在简单寻求收入数量增加的同时,通过资源配置的调整来提高生产率,通过转嫁金融资本来实现“乘数效应”,以调整生产行为决策。总之,云南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既要通过推广小农机生产技术等措施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又要通过“企业+农户”等多种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来实现规模效益。

3.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户生计条件

山区耕地利用和农户生计条件是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限制因素。云南西南山区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户生计条件的改善,给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了合作空间。目前,云南西南山区农业企业主要投资多年生经济作物,前期资金需求量大,在生产前期规避了农户的资金风险。但是,如果农户在选择与企业合作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过程中,出现了耕地利用限制或农户生计方面的问题,农户有可能改变偏好,甚至要求退出合作。此时,农业企业如果要维护合作关系,需要解决的就不仅是资金问题,还要担负农户种植模式改变后所造成的生计问题。耕地利用和农户生计条件成为限制因素,表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典型的脆 弱性特质,需要外部强有力的耕地管理和山区扶贫等政策支持。

3.3积极扶持山区农户,强化农业生产的基础支持

农民收入和教育水平是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基础因素。在目前云南西南山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且处于向农业市场导向型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户收入和教育水平均成为农业与企业合作的基本条件,其作用具有基础性。

总之,云南西南山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农业企业投资影响了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从根本上受益于山区农业市场导向型发展限制因素的突破和决定因素的强化,即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农户生计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亦受益于农民收入和教育水平提高所伴生的基础性支持。调查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整体接受程度较高,说明农户与农业企业合作在云南西南山区农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农业生存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Mishra A K,Morehart M J. Off-farm investment of farm households:a logit analysis[J].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1,61(1):88-101.

[2]刘承芳. 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江苏省的实证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52-55.

[3]陈立双,张谛.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4):40-46.

[4]韩东林. 转型时期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7-67.

[5]Martio U. The economics of tropical farming system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4-48.

[6]李杏园. 风险条件下浙江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分析:基于MOTAD模型[D]. 杭州:浙江大学,2004:87-89.

[7]陈春生. 论农户行为模式转型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7-152.

[8]郭敏,屈艳芳. 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2(6):86-92,96.

[9]史清华,张改清. 农户家庭决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自浙江5村的调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86-90.

[10]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65.

[11]辛翔飞,秦富. 影响农户投资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0):36-39,81.

[12]刘莹,黄季焜. 农户多目标种植决策模型与目标权重的估计[J]. 经济研究,2010(1):148-157,160.

[13]管彦波. 稻作农耕技术的演进——以云南稻作为例[J]. 古今农业,2004(3):66-74.

[14]贾丁. 北京市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4-7.

[15]张改清. 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8-82.王树进,夏璐. 中国水果市场供需分析及葡萄种植户的风险警示[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80-583.

农业生产条件 第4篇

关键词:气象条件,农业生产,应对措施,山西省芮城县

芮城县隶属山西省运城市, 位于山西的西南部, 是山西的南大门, 总面积1 178.76 km2。芮城县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主要是以阶梯状的分布为主, 是多沟多涧的黄河丘陵地区,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为514 mm, 全年无霜期约205 d。芮城县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 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1]。

近年来, 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对芮城县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且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所以, 对芮城县气象局来说开展有效的防灾减灾研究, 提前对农业灾害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将预防和治理进行综合, 是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必然要求[2]。

1 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出现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没有降雨或者降雨量较少。干旱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首先, 对于小麦来说, 如果在春季出现干旱, 由于春季是小麦生长旺盛的季节, 这个时间段也恰好是小麦进行返青、成长、播种及育苗的最好时期。如果春季降水偏少, 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播种和育苗推迟, 对出苗以及幼苗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如果夏季发生干旱后不仅使天气变得异常炎热, 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大, 很容易造成农作物缺水, 如果缺水的时间较长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干枯、萎蔫等现象, 干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物的生长, 造成植物的植株变得矮小, 发黄。如果干旱持续的时间较长, 就很可能造成植株死亡, 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绝收, 使农民的经济受到损失。干旱现象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发展, 还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1.2 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涝灾害主要包括3种类型:洪灾、涝灾和湿害。出现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大量的雨水在地表贮积和洪水肆无忌惮的泛滥, 使农业受到灾害的侵袭。农业洪涝灾害这3种类型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不尽相同, 但是这三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洪涝的主要因素是因为特大暴雨或者是暴雨持续性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洪水泛滥, 从而将农田冲毁或者是淹没农作物, 导致农作物出现大幅度减产, 如果情况严重将会使农作物绝收, 更有甚者将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 农作物种植结构、防洪设施、土壤成分、地表制备、地理位置及生育期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产生影响。

1.3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冰雹其实也是降水的另一种实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冰雹是坚硬的圆锥状或者是球状的不规则形状。透明度各不相同的冰层间形成了冰雹, 冰层往往有4~5层, 更有甚者达到了20多层。冰雹的直径越大, 对农作物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是造成冰雹灾害的主要原因, 它是一种十分剧烈的气象灾害, 冰雹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出现的范围较小, 但是造成的危害却十分大, 在冰雹出现的同时, 经常会有强降水、狂风以及大幅度降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如果晚春降雹将会对棉花、玉米等幼苗的生产造成影响, 还会危害冬小麦的拔节孕穗;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比较旺盛的季节, 如果出现降雹会伴有狂风暴雨, 会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出现倒伏的同时, 砸伤农作物的叶片, 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1.4 冷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出现低温冷害的季节主要是春季和冬季。如果低温冻害发生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低温冷害是植物在过冬期间, 在季节变换的影响下, 由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持续较低, 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 从而使农作物减产的气象灾害;冻害指植物因处在越冬时期, 破坏了农作物, 使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是死亡, 造成农作物减产, 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影响。

2 不利气象条件的应对措施

2.1 干旱的应对措施

首先, 对于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种植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 不仅可以在干旱地区种植一些比较耐旱的植物, 还可以对干旱地区的农作物进行人工灌溉, 在灌溉的过程中为了节约用水, 可以使用滴灌或者是喷灌技术, 将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干旱地区进行人工造林, 加强芮城县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 确保有充足的涵养水源, 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的农田中, 可以对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建设, 在促进农田灌溉的同时, 降低或者避免干旱对农作物生产带来的影响。

2.2 洪涝的应对措施

一是人们要及时收听或者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对农田周围的堤防进行加固, 积极疏通河道、检查并维修农田中的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将农田中的积水及时进行排除, 防止内涝淹死作物, 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三是对房屋农舍进行加固, 防止大雨的侵袭导致房屋或围墙出现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出现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的危险地段。

2.3 冰雹的应对措施

如果芮城县出现洪涝灾害时, 需要农民对成熟的农作物及时进行收割;同时, 可以在冰雹出现比较多的地方进行人工造林, 增加绿化面积, 对地貌环境不断进行改善, 使雹云的形成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如果是冰雹的高发季节, 一定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 对于芮城县气象局来说, 要适时开展一些人工消雹作业, 从而降低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2.4 冷冻的应对措施

冷冻的应对措施要结合农业技术进行, 首先要结合芮城县的气候特点, 了解冷冻出现的规律以及农作物对热量条件需求, 对农作物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同时, 要把握好各种农作物种植的比例, 找出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移栽期、播种期, 更好地应对冷冻灾害。其次, 根据芮城县出现冷冻的规律, 找出合适的育种目标, 积极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接着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肥改变土壤的性能, 综合使用氮肥、钾肥以及磷肥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性能, 在施肥的过程中, 需要了解提高农作物抗寒性能的肥料是钾肥以及磷肥, 可以使农作物提早成熟。在低温冷害的年份, 土壤的温度较低, 农作物对磷肥的吸收将会变得很缓慢, 因此, 要增加磷肥和钾肥的用量, 来改善农作物的吸收率。最后, 芮城县气象局可以积极开展低温冷害的预报服务, 长期预报有利于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 中、短期预报便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3 结论

芮城县的相关部门在加强对农业气候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的同时, 还要积极的调查和规划芮城县农业气候, 对当地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掌握, 确保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化、科学化, 降低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从而使农作物产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唐翠云.浅析气象灾害对永嘉县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6) .

农业银行信用卡申请条件 第5篇

近年来,各家银行大力抢夺信用卡市场,信用卡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信用卡。而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五大银行之一,更是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于是,有很多朋友就想了解农业银行信用卡申请需要哪些条件?

一 农业银行信用卡申请条件(必需条件):

1、申请人必须年满18周岁,并且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能够提供本人有效的身份证件,包括持卡人本人的军官证(武警警官证)、士兵证等;

非当地户口的申请人需要出具当地居住2年以上证明或暂住证。

非大陆居民申请农业银行信用卡时,需要递交港澳台居民往来通行证、护照等。

2、申请人的征信良好,没有不良记录,没有被银行加入黑名单。

3、工作证明(工作证或相关人事部门证明,基本要求工作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社保缴纳半年以上)

4、收入证明(单位财务部门开具的收入证明,个体户则需要工商执照复印件及交税证明)另外,作为信用卡的主卡申领人,还可为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子女,且年满16周岁的亲属申领附属卡,附属卡有效期限与主卡相同。主卡持卡人有权要求注销或止付其附属卡,附属卡所有交易款项均计入主卡账户。

二 农业银行信用卡申请辅助资料(非必需条件):

1、学历、职称、专业资格证书;

2、自有房产证、自有汽车行驶证;

3、现居住地最近三个月的电话、水、电、煤气费的任一单据原件;

4、在农业银行开立且金额超过1万元的定期存单资料的复印件等。如果想申请一张金卡,那么需要多递交一些辅助的资产证明材料,然后与申请表一起递交。这样,更会大大增加办卡成功率和提高初始透支额度。需要的具体材料,各分行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农业银行申请信用卡应以分行要求提供资料为准。

淘钱宝提示,实际办理中,农行会参考具体的个人情况:如年龄、工作稳定性、收入情况、个人信用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审核。但是,农业银行核批信用卡,最看重的是稳定的工作,并且由此带来的良好还款能力。如果没有正规职业,没有收入证明,就很难成功办理信用卡。

德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等 第6篇

生态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它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应达到一个封闭的物质循环,应保持土壤肥力和适当数量的牲畜饲养。

德国对发展生态农业很重视,它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的农业方可称为生态农业:(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的天敌除虫和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3)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4)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5)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6)控制牧场载畜量。(7)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8)不使用抗生素。(9)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国外除草新技术

1.电流除草通过试验发现,植物对电流的敏感程度取决于植物所含纤维和木质的多少,而高电流会损害杂草的生物结构,进而使其枯萎死亡。一些国家已研制成功可安装在农用机械上的电流除草装置,并用高电压电流大面积除草,效果理想。

2.废报纸除草看过的旧报纸及各类废纸是一种良好的、安全可靠的田间防杂草覆盖物。在作物地里覆盖一层1.5厘米厚的撕碎的废报纸,一般连续2个季度都不会长杂草。在使用纸膜覆盖时,为防止纸膜被风刮走,可在纸膜上压上秸秆、土块或2~3厘米厚的一层堆肥,既除草又改土。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第7篇

一、资源优势

中国只有1.2%面积属于热带, 海南占去近一半, 其中千分之一的中热带国土则全部在琼南地区。这种气候资源的稀缺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真可谓“天赐海南”。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 可以说是气候宜人、生态养人、景色迷人、物产诱人, 既是生态环境上佳之地, 更是冬季避寒休闲胜地。

海南岛地处热带, 与著名旅游胜地夏威夷同处在一个纬度上, 约北纬20度左右, 有研究表明, 这个纬度是让人感觉最舒服的。全年年均气温23.8℃, 四季如春, 其中4至11月为湿季, 12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生态环境在全国来说也是位居前列的。2011年一项调查发现, 海南岛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 面积达9545平方公里, 占全岛总面积的28%以上, 主要分布于海口、儋州、澄迈、定安、文昌、屯昌、琼海、琼中、万宁等东 (北) 部市县。2011年7月25日, “海南国际旅游岛采风行动”来到中国十大最美森林公园之一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 这里每立方厘米8万个的负氧离子着实让采风团成员好好的洗了一回肺。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为1000~1500个/立方厘米”。

二、市场容量

海南背靠近14亿人口的内地大市场, 而且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民众的购买力不断膨胀。

数量。首先是岛内200万城市民众, 急剧发展的有车族, 仅海口市2008年以来每年增加机动车3万余辆;其次是岛外2400万人次游客 (2009年数字) 的拓展游内容;还有就是逐年剧增的候鸟银发族, 全国2010年年过60的银发族达1.77亿 (加上55~60岁的女性接近2亿) , 2020年预计将达2.48亿, 2050年则可达到4.37亿。这些人都是海南潜在的长宿休闲客源。

需求。一是回归乡村回归生态的需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曾指出, 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 尤其希望能够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放松紧绷的神经。城市人“回归乡村田园养生”有着巨大的需求。据中国地理学会乡村景观与休闲产业研究会统计, 2010年全国已经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 (点) , 150万家农家乐, 直接从业的农民近400万, 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二是避寒型长宿休闲的需求。避寒型长宿休闲渐成潮流, 海南已经成为这些“冬季候鸟一族”的首选地。目前, 三亚、五指山、陵水、琼海、海口等地的购房者大多数都是岛外客户, 其中大多是计划来琼避寒的银发族。

三、基础设施

从2000年就在全国率先建设文明生态村, 开新农村建设的先河, 坚持至今。到2010年已经建成文明生态村11597个, 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49.7%。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累计投资近60亿元硬化1.5万公里的乡村道路, 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全省农村沼气普及33万户, 占宜建户的50%, 普及率全国第一。

2011年, 全省累计204个村创建农家乐。评定3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休闲农业全年营业收入3.3亿元, 同比增长18.7%, 带动农民就业近9000人。

四、经营模式

近年, 海南出现了农民+企业合作共建、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公司投资改造, 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 共同建设经营休闲农业。

农民与公司共同建设经营项目, 农民可获得多项收益, 如住上新房子、家庭旅馆收入、当酒店员工收入、家庭农产品收入、家庭卡拉OK收入、经营农家乐收入、子女获得教育资助、导游收入等等。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保障了合作的可持续性、长远性, 不破坏生态、不征用土地、改变农村陋习、提高农村收入、提高村民素质。无论是建设模式、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盈利模式, 还是生态保护、土地征用、改变村容村貌等等, 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很好的条件, 但客观上看, 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也有一些困境, 如低水平重复建设、休闲农业项目内容不够丰富、缺乏与其他经验丰富的地方的交流合作、经营管理理念跟不上等等, 但只要针对以上问题, 扎实做好每一个环节, 海南的休闲农业将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参考文献

[1]彭京宜:海南省情系列讲座, 海南出版社, 2011, 1.

WTO条件下农业补贴问题研究 第8篇

WTO对于农业补贴的相关规定主要集中在《农业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以《农业协定》为主,《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为补充。该类规定对于农业补贴作出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将农业补贴分为可诉性补贴、不可诉补贴,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是指认为自己受影响的成员国对于未列入禁止性补贴但对本国经贸造成重大利益影响的补贴,可以向WTO提出意见或申诉。譬如对该国国内产业发展造成利益威胁、阻碍,或者已造成重大损害,以及间接利益受损。不可诉补贴是一种非转向性的补贴,主要是针对特殊领域或者地域。比如对落后地区的补贴,环境补贴等。禁止性补贴是最值得注意的补贴类型。被禁止的补贴主要分为三类,出口补贴、进口替代以及专项性补贴。出口补贴是成员国政府给予出口企业的优惠补贴,方式多样,直接的方式是给予相关出口企业现金补贴,或者给予直接税收减免;间接的方式如提供政策、服务上的优惠,隐性的税收减免等。进口替代则是政府通过优惠贷款、优先服务、税收减免等方式补贴能够生产替代进口商品的国内企业,由此来减少进口。

基于此,在WTO框架下,农产品补贴政策可分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蓝箱政策。其中黄箱、蓝箱补贴要向绿箱补贴转变。绿箱政策要求成员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对于经贸活动生产活动不产生或者仅产生极轻微的作用,不直接为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基于此要求,绿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为农业相关活动及人员提供一般性的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和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自然灾害救济性补贴,环保及区域扶贫方面的补贴等。黄箱政策则是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直接进行干预补贴。基本上一国内农业支持政策除绿箱政策外都属于黄箱。黄箱政策的具体表现类型有价格支持,农业生产投入补贴,生产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依面积、数量对种植、养殖进行补贴。蓝箱政策是特殊的价格支持,原有蓝箱是依照数量(面积、产量、头数)给予补贴即与产量挂钩,新蓝箱扩大了范围,包括了不与产量挂钩而是基于固定的基期面积、产量进行补贴。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黄箱政策逐渐向绿箱转变,蓝箱政策只是少数发达国家在使用。事实上蓝箱政策也应该逐渐取消,因为蓝箱政策虽然不如黄箱对贸易的影响大,但是仍旧会对价格、贸易造成相当的影响,比如一些国家通过将一些黄箱政策如目标价格补贴转变为蓝箱政策,使该类补贴继续存在。

2我国相关方面的入世承诺及执行现状

WTO《农业协定》从贸易自由化角度出发,对于对贸易扭曲影响作用无或较小的绿箱、蓝箱措施,鼓励、允许;而对贸易影响、扭曲较大的黄箱措施则要求限制或削减。中国也作出了相关承诺,具体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发展绿箱政策承诺,一是黄箱政策微量支持承诺。我国微量支持水平为8.5%,我国对相关产品的支持,不要求控制在对发达国家要求的5%,但是也高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基于此,我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就需要大力发展绿箱措施,规制削减黄箱政策,将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补贴控制在年度农业生产总值的8.5%以下。我国对于绿箱政策的运用现在还远远不够,即运用绿箱政策对国内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贸易支持的力度并不够。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2.1当前农业补贴结构不尽合理

2.1.1补贴分布不够合理

部分大宗农产品和一般性政府农业服务占到了总量的3/4。占量大的大宗农产品主要指粮棉。不过,虽然粮棉补贴高,但补贴资金在很多地方表现出欠缺,与此同时,粮食库存却居高,提高了粮食存储的压力,并影响了新粮收购。其他方面,虽然加大了对其他重要农产品和种子、农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普遍性及稳定度上尚需提高,还有待进一步区分地区、人群进行补贴。一般性政府农业服务中,对于农民培训的支出非常低,不足3%,对于农技推广补贴力度及落实度有待提高,还有一些服务领域如检验检疫存在非常大的资金缺口,不能满足现有需要。

2.1.2人为因素影响补贴分布

在补贴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农业补贴的实际分布。相当数量的财政补贴资金通过间接渠道进行,这致使了部分财政资金不能足量到位,同时补贴的分散也影响到了这一点。此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影响约三成的农业补贴及时到位。补贴政策涉及的部门较多,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会影响到补贴的实际效果。这其中还会出现寻租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资金到位。在农业补贴资金的用途上,一些农业补贴资金被用于城乡基本建设中而非农业基建,分流消耗了补贴资金。

2.2农业补贴法律规制有待加强

纵观农业补贴制度系统、完善的美日德等国家,可以看到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是通过法律规范构建起来的。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以政策的方式执行,缺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政策有执行快速、见效快等优点,但政策方式存在一些固有问题:一是政策的稳定性较差。政策的制定程序简易,易于更改,加之经济形势的波动致使政策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就更差,导致了补贴政策权威性的下降。二是政策目标缺乏系统性。农业补贴政策的时效或长或短,往往伴随着中央或地方的经济政策执行,自身缺乏长期、系统的目标体系。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目标,补贴政策的系统性降低,随意性加大,这不仅降低了补贴效果,还使得补贴政策缺乏预期性,进而导致相关主体的短视化行为。三是政策容易过于原则化。政策往往具有指导性,使得许多补贴政策操作细节不明确,造成执行困难或者执行力度不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立法,细化已有规定,使农业补贴的执行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预期性及稳定性。

2.3农业补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尚未理顺

通常提到农业补贴,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农业补贴对于本国经济的益处,事实上农业补贴对于环境、经济等因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很多农业补贴政策试图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同时也会催生过度使用土地的行为,并间接导致更多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样也会造成对其他环境资源的透支情况。农业补贴使用不当也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业补贴的资金来自于财政资金,财政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因此补贴资金的大量投入亦可能提升社会整体负担。此外农业补贴的存在并非是使市场更加自由化,而是非自由化,这就会导致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灵敏度降低,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意识及能力缺乏;相关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较低,某些领域长期依赖农业补贴,竞争力难有长足的提升。上述负面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农业补贴目标的实现。

3提高农业补贴支持力度的建议

3.1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全面提高补贴效率

当前我国绿箱政策的利用的尚不充分,11项WTO允许的绿箱政策并未完全得以有效发挥,因此应不断的填补绿箱政策的空白,并且在黄箱转绿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黄箱微量许可的作用,并且可以利用蓝箱政策作为过渡。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下简称“三项补贴”),并从2015年试点,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三项补贴”的改革,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以下简称“三合一”),此举是为了更加适应WTO规则对农业补贴的要求,推进农业补贴措施向绿箱政策转变,也是为了有效全面的提高补贴效率。进行“三合一”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入世承诺。首先我国的农业发展应当根据地区环境走规模经营或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由此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科技的运用,避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的撂荒等问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应有助于推动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发展合作经营。其次,从前的补贴效率较低。“三项补贴”对于很多农民来讲变成了收入补贴。出现种多种少、种与不种没有得到有效区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改革后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包括耕地地力补贴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前者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土地耕种条件,加强对于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这有助于促使农民注意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同时该项补贴是补贴给在自有耕地上进行耕种的农民,对于已改变用途耕地,长期被荒置的土地等不予补贴,这使种与不种在补贴上呈现出很大不同。后者补贴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进行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以技术推广、服务补助等方式进行补贴,同样有助于推广规模经营和促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不过这项改革在试点中也显现出一些新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补贴的程度差异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如有些地方设置的补贴档次不够科学,使面积差距较大的土地所得补贴相差无几。二是数据统计工作的工作量大大提升。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根据确权耕地面积或计税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二轮承包耕地面积等进行补贴,这使得许多地方需要进行两次以上的摸底普查来核算补贴面积,上级部门还需进行抽查核实,基层部门的工作量大大上升,同时相应的奖励制度不到位,容易出现统计数据不准确,部分基层干部积极性低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负面影响,比如良种补贴的取消,一些农民因此购买质量差的种子以降低成本等。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补贴浮动机制,建立完善相关奖励制度,充裕基层力量,加大对农业活动的引导和监督。

3.2完善补贴法律规范,加强农业补贴监督

鉴于政策方式实施补贴所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明确补贴战略目标,梳理补贴目标体系,将补贴政策法制化,提高补贴的严谨性、稳定性、可预见性,同时这也凸显了农业补贴的重要性。对于农业保险、农业互助组织、土地流转等对农业补贴的实施及力度、效果有重要影响的方面,也需进一步加强立法。

农业补贴往往涉及到巨额资金,投放过程中,基于地方部门利益,容易出现资金的截留挪用问题,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的问题。只有有力的监察、追究体系,才能保证补贴充分到达相应主体手中。因此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完善监督部门,强化监督部门职责,提高监管力度,加大违法违纪成本,将监督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上有机展开,环环相扣,防止农业补贴分流。

3.3处理好农业补贴与其他因素关系,降低负面影响

农业补贴是一项长期存在的政策,因此要充分评估其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三合一”后耕地地力补贴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有益的影响,但是农业补贴对于农业市场化、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提升等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除了在补贴规定上进一步科学化以降低这些方面的影响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降低影响,如提升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的水平及作用,强化农产品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等。

摘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国家安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加之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对农业进行补贴不可避免。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的农业补贴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承诺,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提高农业补贴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在农业补贴结构、补贴法律规定、与其他社会生态因素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WTO规则,补贴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03).

[2]吴喜梅.在WTO框架下构建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法律保障体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3]刘洁,阎东星.WTO规则框架下的我国农业补贴法制建设[J].法学杂志,2004(01).

[4]樊蕾.WTO条件下农产品补贴法律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 第9篇

第一条为加强饲料生产许可管理, 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制定本条件。

第二条设立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 应当符合本条件。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

第三条企业应当设立技术、生产、质量、销售、采购等管理机构。技术、生产、质量机构应当配备专职负责人, 并不得互相兼任。

第四条技术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畜牧、兽医、水产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熟悉饲料法规、动物营养、产品配方设计等专业知识, 并通过现场考核。

第五条生产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畜牧、兽医、水产、食品、机械、化工与制药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熟悉饲料法规、饲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 并通过现场考核。

第六条质量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畜牧、兽医、水产、食品、化工与制药、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熟悉饲料法规、原料与产品质量控制、原料与产品检验、产品质量管理等专业知识, 并通过现场考核。

第七条销售和采购机构负责人应当熟悉饲料法规, 并通过现场考核。

第八条企业应当配备2名以上专职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应当取得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通过现场操作技能考核。

企业的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应当取得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章 厂区、布局与设施

第九条企业应当独立设置厂区, 厂区周围没有影响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污染源。

厂区应当布局合理, 生产区与生活、办公等区域分开。厂区整洁卫生, 道路和作业场所应当采用混凝土或沥青硬化, 生活、办公等区域有密闭式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第十条生产区应当按照生产工序合理布局, 固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有相对独立的、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车间、原料库、配料间和成品库。

液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有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前处理间、配料间、生产车间、罐装间、外包装间、原料库、成品库。

固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区总使用面积不低于500 m2;液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区总使用面积不低于350 m2;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区总使用面积不低于1 000 m2。

第十一条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线应当单独设立, 生产设备不得与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线共用。

同时生产固态和液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 生产车间应当分别设立。

同时生产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的, 生产车间应当分别设立, 且生产设备不得共用。

第十二条生产区建筑物通风和采光良好, 自然采光设施应当有防雨功能, 人工采光灯具应当有防爆功能。

第十三条厂区内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或设备。

第十四条厂区内应当有完善的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入口处有防堵塞装置, 出口处有防止动物侵入装置。

第十五条存在安全风险的设备和设施, 应当设置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

(一) 配电柜、配电箱有警示标识, 生产区电源开关有防爆功能;

(二) 高温设备和设施有隔热层和警示标识;

(三) 压力容器有安全防护装置;

(四) 设备传动装置有防护罩;

(五) 投料地坑入口处有完整的栅栏, 车间内吊物孔有坚固的盖板或四周有防护栏, 所有设备维修平台、操作平台和爬梯有防护栏。

企业应当为生产区作业人员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第十六条企业仓储设施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满足原料、成品、包装材料、备品备件贮存要求并具有防霉、防潮、防鸟、防鼠等功能;

(二) 存放维生素、微生物添加剂和酶制剂等热敏物质的贮存间密闭性能良好, 并配备空调;

(三) 亚硒酸钠等按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饲料添加剂应当有独立的贮存间或贮存柜;

(四) 药物饲料添加剂应当有独立的贮存间;

(五) 具有立筒仓的生产企业, 立筒仓应当配备通风系统和温度监测装置。

第四章 工艺与设备

第十七条固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复合预混合饲料和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小于2.5 t/h, 混合机容积不小于0.5 m3;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小于1 t/h, 混合机容积不小于0.25 m3;

(二) 配备成套加工机组 (包括原料提升、混合和自动包装等设备) , 并具有完整的除尘系统和电控系统; (三) 有两台以上混合机, 混合机 (含混合机缓冲仓) 与物料接触部分使用不锈钢制造, 混合机的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不大于5%;

(四) 生产线除尘系统使用脉冲式除尘器或性能更好的除尘设备, 采用集中除尘和单点除尘相结合的方式, 投料口和打包口采用单点除尘方式;

(五) 小料配制和复核分别配置电子秤;

(六) 粉碎机、空气压缩机采用隔音或消音装置;

(七) 反刍动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线与其他含有动物源性成分的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线应当分别设立。

第十八条液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生产线由包括原料前处理、称量、配液、过滤、灌装等工序的成套设备组成;

(二) 生产设备、输送管道及管件使用不锈钢或性能更好的材料制造;

(三) 有均质工序的, 高压均质机的工作压力不小于50兆帕, 并具有高压报警装置;

(四) 配液罐具有加热保温功能和温度显示装置;

(五) 有独立的灌装间。

第十九条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设计生产能力不小于10 t/h, 专业加工幼畜禽饲料、种畜禽饲料、水产育苗料、特种饲料、宠物饲料的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不小于2.5 t/h;

(二) 配备成套加工机组 (包括原料清理、粉碎、提升、配料、混合、自动包装等设备) , 并具有完整的除尘系统和电控系统;生产颗粒饲料产品的, 还应当配备制粒或膨化、冷却、破碎、分级、干燥等后处理设备;

(三) 配料、混合工段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 配料动态精度不大于3‰, 静态精度不大于1‰;

(四) 反刍动物饲料的生产线应当单独设立, 生产设备不得与其他非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线共用;

(五) 混合机的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不大于7%;

(六) 粉碎机、空气压缩机、高压风机采用隔音或消音装置, 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噪音控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七) 生产线除尘系统使用脉冲式除尘器或性能更好的除尘设备, 采用集中除尘和单点除尘相结合的方式, 投料口采用单点除尘方式;作业区的粉尘浓度和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八) 小料配制和复核分别配置电子秤;

(九) 有添加剂预混合工艺的, 应当单独配备至少一台混合机, 混合机 (含混合机缓冲仓) 与物料接触部分使用不锈钢制造, 混合机的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不大于5%。

第五章 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在厂区内独立设置检验化验室, 并与生产车间和仓储区域分离。

第二十一条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检验化验室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除配备常规检验仪器外, 还应当配备下列专用检验仪器:

1.固态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配备万分之一分析天平、高效液相色谱仪 (配备紫外检测器) 、恒温干燥箱、样品粉碎机、标准筛;

2.液态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配备万分之一分析天平、高效液相色谱仪 (配备紫外检测器) 、酸度计;

3.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配备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配备火焰原子化器和被测项目的元素灯) 、恒温干燥箱、样品粉碎机、标准筛;

4.复合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配备万分之一分析天平、高效液相色谱仪 (配备紫外检测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配备火焰原子化器和被测项目的元素灯) 、恒温干燥箱、高温炉、样品粉碎机、标准筛。

(二) 检验化验室应当包括天平室、前处理室、仪器室和留样观察室等功能室, 使用面积应当满足仪器、设备、设施布局和检验化验工作需要:

1.天平室有满足分析天平放置要求的天平台;

2.前处理室有能够满足样品前处理和检验要求的通风柜、实验台、器皿柜、试剂柜、气瓶柜或气瓶固定装置以及避光、空调等设备设施;同时开展高温或明火操作和易燃试剂操作的, 应当分别设立独立的操作区和通风柜;

3.仪器室满足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要求, 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当分室存放;

4.留样观察室有满足原料和产品贮存要求的样品柜。

第二十二条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检验化验室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除配备常规检验仪器外, 还应当配备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恒温干燥箱、高温炉、定氮装置或定氮仪、粗脂肪提取装置或粗脂肪测定仪、真空泵及抽滤装置或粗纤维测定仪、样品粉碎机、标准筛;

(二) 检验化验室应当包括天平室、理化分析室、仪器室和留样观察室等功能室, 使用面积应当满足仪器、设备、设施布局和检验化验工作需要:

1.天平室有满足分析天平放置要求的天平台;

2.理化分析室有能够满足样品理化分析和检验要求的通风柜、实验台、器皿柜、试剂柜;

3.仪器室满足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要求;

4.留样观察室有满足原料和产品贮存要求的样品柜。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当按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第六章 附则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八大必要条件 第10篇

回到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且很多矛盾依然在累积, 如不及时有效的解决, 未来恐将难以收拾。我国农业发展情况错综复杂,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是特色但也是极大的挑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是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 也是难点。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 规模化生产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当下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旨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然而这一进度还是不如预期, 阻力依然较大, 主要在于长年来农民形成的小农思想, 以及规模化所需要厚实的资金。而从适度规模走向大规模、大农业, 还要更长更久的时间。

第二是良好的融资渠道

农业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难求的困境中, 农业融资难已不是一时出现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农业的回报周期长, 而且多数是小额资金交易, 很多传统金融业如银行都不愿做, 再加上农业风险高, 更是让市场资金对农业退避三舍。

而当前农业的发展恰巧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以规模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给农民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例如大型农机的投入、设施设备的投入等等, 在人力成本上升的同时, 机器设备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力, 而这些在长周期的农业上回报缓慢, 农民一时腾不出资金。

第三是实现机器换人

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因素让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请不起人、请不到人成为农村农忙时节的困难。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 去年末的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62%, 但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农业相比恐怕要打折扣, 首先是大型农机没普及;其次是没有实现智能化, 很多如微耕机等依然需要人力来“照料”。

第四是培养高素质农民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要鼓励高素质的劳动者到农村创业, 同时培训和培养未来的职业农民。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中,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我国农村地区总体劳动力是充足的, 欢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包括大学生到农村来投资农业、经营现代农业, 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五是实现农业信息化

去年在玉米价格不断下跌的同时, 很多农民依然囤货, 以期待国家临储玉米收不够, 后期会涨价。可他们不知, 国家仓库里的玉米已经多的装不下了。全国农业一盘棋, 是一体的也是多元的, 要在广大地区和不通产业内, 形成共通的信息流通渠道, 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根据不同的调整种植结构。对此, 农业大数据在未来或可发挥重大作用。

第六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农业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民对食物额度要求不再是“饱”, 二是“好”, 是健康。但我国的绿色农产品依然不多, 发展空间也很大。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之一, 也是增强这种“绿色”的有效供给。

而绿色的农产品需要更加绿色的生产方式, 农药化肥等一些农资的用量要减少, 同时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包括水质、地力等等, 让农业发展走上绿色可持续之道。

第七是农业保险全覆盖

农业保险是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可以替代部分农业补贴的功能, 保护农业生产, 尤其在我国农业经济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 农业保险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体制还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全, 参保农民不多等等依然是有待突破的问题。要将农业保险厚植于农业农村, 还需要上下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第八是牵手现代新型产业

现代农业已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 而要通过延长产业链, 与加工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相结合, 引入互联网思维, 以新视角新方法拓宽发展渠道, 打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壁垒, 让更多资金与资源流入, 盘活整个产业。

说到底,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还在于时间上, 在于在矛盾爆发前能否完成改革。

农业生产条件 第11篇

关键词:夏季;农业气象条件;玉米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5

Analysis of Ag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Summer of 2015 in Tianjin

GUO Jing,CHEN Yue-hao

(Tianjin Climate Center, Tianjin 300074,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1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ianj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temperature, sunshin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ame period in history. The effect of ag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summer on summer maize and spring maize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he sunlight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were positive during the whole summer, the precipitation was decreased seriously, the drought was developed and progressed. As a result, the yield of crops was impacted. Overall, the ag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mixed. And the sugges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proposed at last.

Key words: summer; ag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aize

1 2015年夏季气候概况

如图1所示,2015年夏季全市平均气温为26.2 ℃,较常年同期偏高0.6 ℃,各区县月平均气温在25.2(宝坻)~27.3 ℃(市区)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各站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偏高幅度为0.2(宝坻、北辰)~1.1 ℃(蓟县、市区)。其中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旬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尤其是8月中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5 ℃,仅次于2013年,列历史同期第2位。季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9.8 ℃,7月13日出现在北辰。

如图2所示,季内全市平均降水量219.1 mm,较常年同期偏少148.8 mm,偏少4成,是1951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的第4低值,为2000年以来的同期最少值。各区县降水量在161.3(宝坻)~257.9(滨海新区南部)mm之间,各区县均偏少,偏少2~6成,其中宝坻和市区季降水量均为建站以来第2低值。同时,暴雨日数也较常年明显偏少。全市仅出现暴雨4站次,较常年(20.5站次)和去年(11站次)均明显偏少,与2002年并列为1998年以来同期最少,特别是“7下8上”的主汛期,全市13个国家级气象站仅出现1站次暴雨(常年平均为8.6站次),与2014年相同。

如图3所示,季内全市平均日照时数631.3 h,较常年同期少18.8 h,各区县日照时数505.2(武清)~708.5 h(东丽)。日均日照时数5.5~7.7 h,日照较为充足。

2015年夏季天津市西青区逐旬气温距平、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如图4所示。

2 2015年秋季气候预测

预计2015年秋季(9—11月)天津市大部地区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

预计秋季平均气温:北部地区为13 ℃左右(多年平均为12.9 ℃);中南部地区为14 ℃左右(多年平均为13.1 ℃);东部地区为15 ℃左右(多年平均为14.4 ℃)。各月中9月气温较常年略偏高,10月、11月接近常年。

预计秋季中南部地区降水量为80~100 mm(多年平均中南部为80.9 mm),北部和东部地区为90~110 mm(多年平均北部为96.3 mm,东部为84.8 mm)。各月中9、10月降水量略偏多,11月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

3 2015年夏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2015年夏季气温总体接近常年略偏高,日照充足,光温条件好。降水较常年严重偏少,尤其是在春玉米抽雄、灌浆,夏玉米拔节、灌浆等关键生育期,农田墒情不足,干旱发生发展,南部静海、大港无灌溉条件的春玉米地块产量受到显著影响(图5)。今夏农业气象条件总体为利弊参半。

(1)冬小麦。6月上旬冬小麦主产区县均出现了10 mm以上降水,有效补充了农田土壤水分,利于冬小麦后期灌浆。麦收期间多晴好天气,利于收获晾晒。截止到6月23日,冬小麦收获完成。本年度为丰产年景。

(2)夏玉米。6月中下旬夏播结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水持续偏少,夏玉米普遍灌溉,长势正常。8月夏玉米进入灌浆期,降水持续减少,部分地块旱情显现(图6)。8月31日至9月1日,南部地区普降大雨到暴雨,北部中雨,此次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水分有效下渗,缓解了前期旱情,使夏玉米灌浆充分,籽粒增重,对提高产量十分有利。

(3)水稻。6—8月,水稻经历了返青期到抽穗开花期,苗情长势基本良好,温光资源充足,利于水稻生长。

(4)棉花。6月棉花进入现蕾期,整体长势较好。7—8月,棉花历经开花到吐絮,气温正常,日照充足,对得到及时灌溉的棉田的棉纤维发育较有利,但对于缺墒地块,因受干旱影响易造成棉铃脱落严重。8月底的降水过程有效补充了田间墒情。

(5)春玉米。受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水异常偏少影响,静海、大港南部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宝坻、武清等地因具有灌溉条件,整体未受严重影响,但局部干旱仍然较重。由于干旱阶段正值春玉米抽雄吐丝期,该阶段玉米对水分较为敏感,因此未能及时得到灌溉的地块因遭遇“卡脖旱”,出现雌雄不遇,严重影响产量。

4 2015年秋季农事生产建议

秋季气温渐低,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秋季是大田作物的产量形成期和收获期,也是设施农业生产的定植期,根据今秋天气趋势和农事活动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1)玉米、棉花、大豆等大田作物处于灌浆成熟期,田间管理应主攻作物粒质量,夏玉米要防止贪青晚熟,棉花要促进多结铃、增铃质量,保证后期产量,临近收获期提防早霜,保证产量和品质。

(2)夏玉米收获后,冬小麦开始播种。应注意天气变化和田间墒情条件,抓住有利气象条件尽快播种,注意低温、秋旱等灾害,保证冬麦出苗齐苗。

(3)设施农业开始生产,根据天气条件制定育苗定植等生产活动的计划。秋季务必注意寒流和寡照等气象灾害,保证果蔬苗期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 赵霞,王宏伟,谢耀丽,等.豫南雨养区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10(3):18-22.

[2] 钱锦霞,李芬,赵桂香,等.2004年山西省玉米丰收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6(2):11-14.

[3] 苏喜福,李芬,张岳军.气候变化对忻州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6):599-606.

[4] 张高斌,郭建茂,宁建东,等.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3(1):78-81.

[5] 张新龙,张彦辉,魏学,等.浅谈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3):92-93.

农业生产条件 第12篇

1 2010年17月有利农业气象条件及影响

1.1 大部分地区热量充足, 有利于早稻、瓜菜和橡胶生长

2010年春季, 海南省南部、北部和中部温度较常年偏高明显, 日照充足, 对早稻分蘖生长有利;东部地区降水少, 对控水晒田有利, 促进幼穗分化;5月上旬和中旬, 东部地区早稻处于乳熟期, 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早稻处于抽穗期。大部分时段温度正常、日照适宜, 有利于早稻扬花授粉、灌浆乳熟[1]。2010年海南省初台时间在7月中旬, 比常年偏晚1个月。自东部、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早稻抽穗以来, 均没有遭受热带气旋和强降水过程影响, 有利于成熟收割和晾晒, 也更好地保证今年海南早稻产量的稳定性。

冬种瓜菜春季仍处于旺产期, 各地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高, 加之土壤底墒良好和水利供水充足, 十分有利于冬种瓜菜生长, 产量迅速提高。

温度回暖早, 对海南省橡胶第1蓬叶抽发、生长较有利, 嫩叶老熟迅速, 减小诱发橡胶“两病”危害几率, 对其病害防治有利, 保证了橡胶的正常开割和产胶[2,3]。

1.2 大部分农田、果园和橡胶林地土壤墒情较为适宜

4月中、下旬以及6月下旬以来, 海南省及时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进行人工增雨, 高温干旱天气均得到有利缓和, 对荔枝、龙眼和香蕉等果实膨大、成熟有利, 大部分地区果实品质较好;大部分地区橡胶林地土壤墒情较好, 有利于橡胶第2蓬叶抽发、老熟。7月中、下旬, 海南省先后受强热带风暴影响, 均出现较强降水, 全省各地土壤墒情良好, 有利于晚稻移栽、返青和分蘖生长, 对早熟荔枝夏梢抽发及橡胶乳胶合成、排胶均有利。

2 2010年17月不利农业气象条件及影响

2.1 低温阴雨

2010年2月中旬,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海南各地气温下降明显。2月1620日, 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10个市县出现4~5 d的轻度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此次低温天气的特点是阴雨寡照、气温低, 全省绝大部分市县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出现于此次过程。

持续低温天气对海南省早稻播种、出苗和分蘖生长均不利;对“妃子笑”荔枝和芒果开花坐果不利;容易造成沤花和受精不良。北部地区春植香蕉果实生长缓慢, 果实外形、品质下降;对冬种瓜菜生长也不利, 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4,5]。

2.2 高温干旱

(1) 高温情况。2010年17月海南省35℃以上的高温日数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有13个市县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1倍以上。全省有半数的地区累计高温日数居历史同期前3位, 其中澄迈、临高、儋州、白沙、昌江和屯昌, ≥35℃高温日数在65~90 d (图1) , 居当地历史同期第1位。

17月高温特点:各月高温日数持续偏多, 部分地区异常偏多;大范围的高温出现时间异常偏早;高温强度大, 特别是7月极端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的范围大;局部地区高温持续时间异常偏长。

(2) 干旱情况。参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干旱国标监测结果, 2010年14月海南省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4月中旬河南省及时进行第一阶段人工增雨, 旱情得到很大缓解。6月中旬东方市部分地区出现严重至特大干旱, 其后有效降水使干旱有所缓解。7月台风“康森”、“灿都”先后过境, 给海南岛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旱情得到明显缓解 (图2) 。

持续高温干旱, 造成成熟期作物的呼吸作用受阻, 不利于干物质积累, 影响果实膨大和果实质量, 导致“高温逼熟”[6]。主要影响作物是西部成熟早稻、东部和北部地区成熟胡椒以及晚熟荔枝如丁香等;持续高温干旱, 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快, 不利于乳胶合成和产胶, 对“妃子笑”荔枝、芒果等新梢生长有影响, 部分新叶出现“高温热害”现象。

2.3 热带气旋

受1002号台风“康森”和1003号台风“灿都”外围影响, 海南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 局部地区大暴雨。台风天气不利于西部早稻成熟收割, 大风造成部分早稻倒伏, 强降水过程不利于西部早稻晾晒, 影响产量;南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风天气, 部分香蕉、芒果等叶片受损;局部暴雨, 低洼地香蕉受影响;受台风影响, 南部近海养殖水质有所污染, 造成水产养殖一定程度的损失。

3 结论和讨论

(1) 与往年同期相比, 2010年充足的热量和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 农业灾害相对偏轻。但偏高的温度、连续干旱、间歇性降水条件对蝗虫发生、发展和流行非常有利。尤其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 高温少雨天气更有利于蝗灾发生和流行, 对当地水稻、甘蔗等作物产量有所影响。

(2) 预计910月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为4个, 其中严重影响或登陆为2~3个。910月全省晚稻正值生长关键期, 强风暴雨天气过程对晚稻抽穗扬花和灌浆乳熟都将造成不利影响;橡胶正值产胶高峰期, 橡胶割胶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雨灾害影响, 将导致暂时性停割, 乳胶产量会有所下降;香蕉也会受到一定涝害影响。因此建议后期生产管理主要做好防风抗涝工作, 力争抗灾夺丰收。

参考文献

[1]颜仕龙, 何虹.影响海南农业的气象灾害与农业保险气象服务[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 (A02) :76-77, 80.

[2]陈统强, 黄丕新, 王刚, 等.浅谈海南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23) :188-190.

[3]陈君, 陈秋波.海南岛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3 (2) :24-28.

[4]刘伟, 李向梅, 李俊有.宁城县农业综合气候区划[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73-74.

[5]朱乃海, 吴慧, 陈汇林, 等.重度低温阴雨天气对海南农业的影响及减灾措施[J].中国热带农业, 2008 (2) :10-11.

农业生产条件范文

农业生产条件范文(精选12篇)农业生产条件 第1篇水资源是保障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资源,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农业生产活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