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标准化范文
能源标准化范文(精选12篇)
能源标准化 第1篇
2014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 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张高丽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家能源局关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汇报, 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 要抓紧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 研究“十三五”能源规划。
能源标准化工作, 成为重中之重——习近平要求, 抓紧修订一批能效标准, 只要是落后的都要加快修订, 定期更新并真正执行。
他要求, 要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 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 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限期实施改造升级, 继续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加大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油气的合作力度。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加强油气管线、油气储备设施建设, 完善能源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能源统计制度。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启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
《中国标准化》记者了解到, 2014年6月16日, 国家能源局随即召开党组 (扩大) 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雄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站在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 深刻阐述了事关能源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全面深入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明确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能源领域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等新任务新要求, 是引领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工作的工作指南和行动纲领。
“风好正是扬帆时, 不待扬鞭自奋蹄!”习近平强调能源革命, 标准化重任在肩。
国家能源局随即出台“新十二条”具体工作部署。一要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 》和《我国能源安全战略》, 加快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 抓紧研究起草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二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三要认真调研拟订“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 结合新能源发展和绿色能源县建设, 推动城乡用能方式转变。四要围绕“三个一批”, 即:应用推广一批、示范实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 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 推动能源科技革命。五要加快研究拟订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 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六要抓紧梳理、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并组织实施, 促进提高能源效率。七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八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 以重要双边关系为平台, 组织实施与俄罗斯、中亚等国能源合作项目, 务实推进“一路一带”能源合作。九要尽快研究拟订页岩气、海洋油气开发和老油井增产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 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十要进一步加强油气储备和能源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十一要认真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涉及能源局的29项重点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 研究拟定能源领域改革的框架意见。十二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监管, 推进审批项目内网公示和外网阳光公开, 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记者发现, 其中有两条即第6条和第7条明确提出, 要抓紧梳理、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并组织实施, 促进提高能源效率;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标准化, 列入国家能源局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总体部署, 成为重要一笔。
改革, 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业内人士指出, 能源产业关乎国计民生, 牵一发而动全身。路透社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那么中国如何实际推动习近平提出的这个能源革命?
在“新十二条”给出的答案里, 标准、制度、法规等建设被反复强调。
日前,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原《能源法》起草专家组副组长叶荣泗表示,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缺乏法律规范的支撑和保障”;“应设立闸口性的量化指标, 对重大的问题应当实行问责。”叶荣泗强调指标、规范、法律问题, 分析来看不难理解, 标准化却是题中之义。中国古话讲得好,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立规是本质。
显然, 以能源标准化促进规范化, 叩开能源革命之门, 是一条重要路径。
有外媒指出, 关键的问题在于, 实际政策将会采取何种形式, 需要多久才能实施, 以及落实和监管的有效性如何。“中国的能源革命更有可能的是来自社会上的力量, 因污染日益严重且环境品质低落, 让民众益发感到不安。但美国和中国在能源政策上的共同点可能是, 当什么都不管所付出的代价过高时, 快速变化就成为可能。”
变化, 是“不得不动刀”的能源产业优化所需;快速变化, 是“风好正是扬帆时”的积极反应;怎么变, 考验的是相关领域解决问题的智慧;那么, 标准化要怎么变?
2014年6月23日, 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坚持“开门做规划、科学编规划”, 做好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 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 做到战略与战术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长远与当前相结合、系统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问题是, 仅有标准设计远远不够, 标准化领域要考虑更长远的是, 与实践的深入结合。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对能源标准化的要求中, 第一句话强调抓紧修订能效标准同时, 更有9个字的要求——“定期更新并真正执行”, 尤其是“真正执行”, 强调标准要落地, 强调真正落地。
为什么说要真正落地?无可讳言, 过去我们在贯标过程中是存在标准执行不力的情况的。真正执行, 要各方共同努力, 要多措并举, 要趁势而为, 标准化领域要主动转变思想, 积极行动, 创新标准化工作, 引领标准化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企业、深入实践的标准化应用“革命”, 目的是让标准真正落地, 多出效益, 价值最大化。
能源计量标准目录 第2篇
能源计量标准目录
2012-06-13
能源计量标准序号 标准号GB/T 20901-2007 2 GB/T 20902-2007 3 GB/T 21367-2008 4 GB/T 21368-2008 5 GB/T 21369-2008 6 GB/T 17359-1998 7 GB/T 17471-1998 8 JJF 1031-1992 9 JJF 1033-2008 10 MH/T 0021-2000 11 MH/T 6004-2005 12 JT/T 12-2004 13 JT/T 552-2004 14 DL/T 448-2000 15 DL/T 513-1993 16 DL/T 5137-2001 17 DL/T 5202-2004 18 CJ/T 3019-1993 19 JJF 1014-1989 20 CJ/T 112-2008 21 CJ/T 133-2007 22 DL/T 614-2007 23 DL/T 719-2000 24 GB 17167-2006 25 JJF 1261.1-2010 26 JJF 1261.2-2010 27 JJF 1261.3-2010 28 GB/T 21227-2007 29 GB/T 1885-1998 30 GB/T 13234-2009 31 JJF 1016-2009 33 GB/T 16934-1997 34 GB/T 778.1-2007标准名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通则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依法管理的物理化学计量器具分类规范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航空公司计量工作导则民用航空油料计量管理运输船舶油耗计量仪表配备技术要求港口计量工作导则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NJG型耐压式计量给煤机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城镇供水水量计量仪表的配备和管理通则罐内液体石油产品计量技术规范IC卡膜式燃气表IC卡冷水水表多功能电能表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第102篇: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规则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规则家用电磁炉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规则交流损耗测量 Cu/Nb-Ti多丝复合线磁滞损耗的磁强计测量法石油计量表(附润滑油部分、原油部分、产品部分)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电能计量柜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第1部分:规范
能源标准化 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标准;专利标准化;路径选择;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6;U46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025-05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现状
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因此,在2010年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并大力推进产业化之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就已展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工作机构。我国负责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制修订的机构有国家标准化委员会(SAC)、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前者负责管理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后者负责汽车行业的标准化工作,SAC下设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委员来自汽车行业骨干企业、检测机构、高校和研究所等单位。为了强化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化工作,1998年专门成立了电动车辆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C27),主要负责全国电动车辆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根据工作需要,SAC/TC114/ SC27下成立若干工作组,包括整车工作组、燃料电池工作组、驱动电机工作组、动力电池工作组、无线充电工作组、电磁兼容工作组、高压连接器工作组等。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汽车、电力、电工等企业的大力参与下,我国目前已发布了90余项电动汽车标准,涵盖电动汽车基础通用、整车、关键总成(含电池、电机和电控)、电动附件、基础设施、接口与界面等各个领域。此外,正在制修订的电动汽车标准还有70余项。
综观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可以看出:第一,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完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尽管已发布的技术标准中有企业的参与,甚至有些标准由企业起草,但标准制定的主体还是政府部门;第二,现有的标准都是经过法定程序、由国家有关机构批准发布的,因此,都是法定标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由企业制定、能够影响其他企业并被其他企业追随的事实标准;第三,已出台的标准中并没有很好地将专利融入其中。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标准化工作的理念和做法上。传统的标准化工作是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的手段之一,着重解决的是产品的互换性和产品的质量提高等问题。而对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不仅要解决传统的标准化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更要通过标准化工作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实现上述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将专利融入标准,实行专利技术的标准化和标准的许可化。从标准的公共属性来看,标准和专利具有不兼容性,但是知识经济和知识产权经济时代,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则,以专利为后盾制定技术标准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限制竞争对手的新战略[1]。因此,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应“志存高远”,从一开始就应当将专利标准化作为整个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路径选择
(一)专利标准化的一般路径分析
1.国家(行业)标准路径
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均是在国家或行业的推动下进行的。我国电信行业的国家标准TD-SCDMA就是如此。TD-SCDMA的发展始于1998年初,在当时的邮电部科技司的直接领导下,由原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队伍,在SCDMA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和起草符合IMT-2000要求的中国的TD-SCDMA建议草案。在TD-SCDMA技术标准确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是投入专项资金。据统计,截至2014年,TD-SCDMA网络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880亿元。二是公布TDD频段。中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明确55MHzTDD频段用于TD-SCDMA制式,从而确定了TD-SCDMA技术的合法地位。三是启动实验网。中国通信行业六大运营商均参与了TD-SCDMA实验网的建设工作;四是推动成立产业联盟,通过产业联盟运作TD-SCDMA标准[2]。由于政府战略决策正确,大唐电信、华为、中兴等国内电信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提出的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TD-SCDMA标准,不仅成为ITU批准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而且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电信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
2.联盟标准路径
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在技术联盟或专利联盟的推动下进行的。具体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个别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然后由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企业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或专利联盟,通过联盟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并通过联盟的力量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另一种是先确立相应的技术标准,然后成立技术创新联盟或专利联盟,由成立的联盟来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AVS标准就是典型的联盟标准。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是我国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标准,相关企业长期受制于持有标准化专利和技术的企业与组织,DVD收费事件更使我们痛下决心一定要掌握产业的技术标准,否则会使数字音视频产业出现“空心化”从而危及整个产业的安全。基于上述背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家原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于2002年6月批准成立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简称AVS工作组)。工作组的任务是,面向我国的信息产业需求,联合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制(修)订数字音视频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共性技术标准,为数字音视频设备与系统提供高效经济的编解码技术,服务于高分辨率数字广播、高密度激光数字存储媒体、无线宽带多媒体通讯、互联网宽带流媒体等重大信息产业。工作组由国内多年对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进行研发的组织和企业组成,通过工作组成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自主制定的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标准AVS。目前,AVS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有力支撑了我国音视频产业“由大变强”的升级,为我国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芯片与软件→整机与系统制造→数字媒体运营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企业标准路径
即由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企业提出,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其他企业追随和遵循的技术标准。不是所有的单个企业都能轻易走通专利标准化的道路。企业若要成功地实现专利标准化,不仅需要雄厚的技术基础,掌握相关行业的核心专利,而且其专利技术一定要得到同行业企业的应用。高通公司将不被业界看好的CDMA做成了世界标准就是典型的体现。高通公司1985年成立时还是仅由7人组成的小作坊,到如今已成长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高通公司所做的工作就在于将CDMA技术从实验室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3],成功的秘诀在于围绕CDMA技术开发申请了6500项技术和专利,并通过独特的商业化运作不仅使高通开发的CDMA技术成为美国2G时代的技术标准,而且通过“卖标准”为公司带来持续不断的盈利。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现实路径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现实路径应该是联盟标准路径。
1.国家(行业)标准路径不是最优的路径
第一,这是由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的目的决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可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国范围内或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的技术要求。如果将专利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将使标准制定的程序更为复杂,标准制定的成本也较高。第二,这是由国家(行业)标准的性质决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因此,如果强制性标准中纳入专利,那么很容易混淆标准的公权性和专利的私权性,影响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正应为如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明确规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一般不涉及专利,强制性国家标准确有必要涉及专利的,应当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及相关部门和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协商专利处置办法。除非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同意在公平、合理、无歧视基础上,免费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实施该国家标准时实施其专利;或同意在公平、合理、无歧视基础上,收费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实施该国家标准时实施其专利。
2.企业标准路径目前行不通
第一,企业标准路径的前提是相关的技术市场企业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能够发挥相关技术领域的领航人作用。具体标志是企业不仅有数量众多的专利,而且其专利应是该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利。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尽管企业众多,专利的总量在显著增长,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最能体现技术创新实力的是发明专利。而从我国现有的专利类型分布来看,比重最大的是实用新型,特别是在我国着重发展的纯电动车领域,多达83.7%的专利为实用新型[4]。实用新型虽然号称“小发明”,但与发明专利相比技术水平严重偏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虽多,专利申请量大面广,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没有产生领军企业。第二,企业标准之所以成为事实标准,还在于市场的选择,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尚未完成,市场化刚刚开始。因此,通过市场竞争胜出某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标准的条件尚不具备。
3.联盟标准路径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第一,我国技术创新联盟大量存在。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目前为止,形成了电动汽车研发联盟的地方队,如最早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还有最近成立的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研发联盟的行业队,如中国汽车T10电动汽车联盟[5];电动汽车研发联盟的国家队,如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甚至开始形成电动汽车研发联盟的国际队。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和运作的目标并不都是为了建立技术标准,技术创新联盟还不是专利联盟,但通过对有些技术创新联盟稍加改造,使其成为运作技术标准的专利联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二,技术创新联盟或专利联盟能够快速形成技术标准生成的基础。一般说来,技术标准的生成过程包括技术路径和市场选择路径两个维度,前者体现为技术的先进性和与主流技术的兼容性,后者包含技术的使用厂商扩散和技术的消费者扩散[6]。所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规模、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促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标准生成过程的两个维度上快速提升。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成立于1963年并由中国汽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法人团体,共有32个专业分会及4个技术创新联盟,各专业分会均由专业技术领域有影响的企业、院校和高校组成,成体系成片地展开标准研制。据悉,该学会2016年将完成10项标准的研制和发布[7]。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对策
专利标准化对国际社会来说刚刚开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的成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发力,政府和企业需从各自的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工作。
(一)制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规划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其专利的标准化涉及国家的战略利益,因此,国家要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规划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要求,于2013年11月联合颁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重点对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标准化发展路线、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化发展的重点进行了系统规划,从加强标准化统筹协调、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标准国际突破、加强标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标准化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方面研究制定了多项推动措施。但上述规划不是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的内容还比较宏观,所以,应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竞争需要,认真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的“十三五”规划,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标准化指引方向和给予宏观指导。
(二)用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财税政策的支持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要,也是国内共同的做法,但问题在于我国已出台和实施的财税政策有偏差,政策的目标完全锁定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上,政策的发力点过于关注财政补贴,这种政策实施的效果除了带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并不能真正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的业核心竞争力。我国新能源汽车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发展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国的汽车企业开发更多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占领技术的制高点[8],否则我们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再多,也无法摆脱传统汽车“代工”的角色。因此,政府财税政策要有所调整,比如可以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专利标准化补贴或对企业专利标准化工作杰出的企业实行奖励,以激励更多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新型发展之路。
(三)企业真正重视技术研发的投入
新能源汽车的大门已经打开,几乎所有传统的汽车企业都涉及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新能源汽车技术则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初期,在政府的高额补贴下,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而安于从国外购买零部件组装也能获得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避免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真正舍得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要为短期的蝇头小利所迷惑。
(四)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专利化的水平和能力
在我国加入WTO十多年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近十年的今天,如果还说企业不知道专利为何物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企业真正重视专利,真正懂得如何将技术专利化、如何进行专利的布局等尚需要时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新兴产业,产业化、市场化的任务很重。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舒辉,高璐.专利与技术标准转化的影响因素述评[J].软科学,2016(7):11.
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113.
丁伟.高通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57.
李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盛世危局—基于专利分析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4(30):257.
雍兰利,张佳红,高飞.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1.
张纯洪,刘海英.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标准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8(5):11.
网易汽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推标准化工作,明年将发10项标准[EB/OL].(2015-12-23)[2016-09-10] http://auto.163.com/15/1223/02/BBG4JT7V00084TV1.html.
汪张林,李国富,张芳.知识产权视角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完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0.
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问题研究 第4篇
能源标准是企业实施节能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实施节能政策、加强节能监管工作的技术依据。为确保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充分发挥能源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产业指导,工业领域建立能源管理标准化工作尤为重要。
近年来,各级有关领导多次强调运用能源标准化手段,挖掘节能潜力,通过标准引领,将企业节能工作纳入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节能工作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定量化和系统化,使企业在各个环节上以标准化管理模式,搞好节能工作,减少能源浪费,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
2. 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对象与范围
1)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的对象
一次能源如:煤、原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及太阳能、风能、新能源等。
二次能源如:电、煤气、蒸汽、还包括氧气、压缩气、载能工质等。
2)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范围
根据本企业生产特点在能源标准制订与实施中可选择能源有关的如“:运输与贮存、燃烧(发电、供热)与制冷、输送分配、能源转换、生产工艺、主要耗能设备(及其系统)经济运行、产品能耗限额(单耗或综合能耗)、建筑采暖与空调系统、照明及办公设备用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废气废水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合理用能(用电、用热、用气、用水)及计量与测试方法等”方面标准。
3. 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制订内容可选择如下命题
1)企业能源管理机构与职责分配;
2)企业能源管理细则;
3)企业能源管理计划与统计;
4)企业能源流程网络管理标准;
5)企业生产的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6)企业能源转换设备管理标准;
7)企业中主要能耗设备的能耗限额标准;
8)企业中合理用热、用电、用油、用汽、用水管理标准;
9)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标准;
10)企业高能耗设备经济运行管理标准;
11)主要耗能设备制定操作方法或操作规程;
12)企业能源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奖惩制度等标准。
4. 企业能源标准制订原则
1)制定企业能源标准应贯彻国家和地方政府节能法令、法规、条例和节能政策。
2)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充分采用或转化国家、行业和地方能源标准。
3)当国家、行业和地方能源标准不能满足本企业节能工作的需求时,企业应制定本企业能源标准,其标准中的指标和要求,可高于上一级标准。
4)制定企业能源标准,应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使用上安全及环境和社会可承受,这是能源标准的基本原则。
5. 建立企业能源标准体系,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整体水平
近年来,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促使企业管理水平更科学化、制度化、有序化,大大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而企业能源标准化体系,它又是企业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而服务,因而建立“企业能源标准化体系”是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
企业能源标准体系表,是企业实施各项能源标准的集合体,可以将国家、行业、地方、企业能源标准根据标准属性分不同层次集合在一张图表中。在编制企业能源标准体系图表时,其层次、结构要结合本企业生产实际,不拘一种模式,主要结合企业能源管理要素,认真选择,科学排列在体系表中。标准体系它是一个有机体,是动态性,在体系实施中,可不断充实、维护、创新、完善,这样才能在节能领域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企业能源标准体系表它属于“软件”范畴,能源体系框架图表,它的体系是有层次性的,主体系可以分若干个分体系、子体系,或更大分子体系。本文中用四个分体系(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都紧紧围绕企业能源管理标准为中心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推动企业能源科学化的管理。
6. 结束语
在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标准化过程中、促使企业了解、掌握、贯彻各类能源标准,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节能改造规划,挖掘节能潜力。同时在贯彻能源标准中,对照标准可了解本企业能否享受国家节能优惠政策,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节能改造奖励及财政补贴等,使企业充分发挥能源标准化的作用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Charles Heaps, Michael Lazarus Paul Raskin, 刘云清.LEAP2000:可持续能源分析的工具[J].产业与环境, 2001, (03)
[2]段文义.浅析煤炭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7)
[3]梁春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源管理的思考[J].冶金能源, 1995, (02)
能源统计员工作标准 第5篇
一、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统计员的职责与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及对能源统计员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处设备、能源统计员。
二、职责与权限 1.职责
1.1 执行国家统计法规及公司有关统计方面的规定。
1.2 按要求向有关部门报送设备、能源年、季、月统计报表,并附有统计说明或分析。
1.3 归纳、掌握、提供设备管理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能耗计划完成情况。1.4 收集、整理设备运转台帐、维修修理、备件消耗、能耗计划完成情况。1.5 监督、检查各分、子公司设备、能源统计工作。2.权限
2.1 有权处理设备、能源统计方面的问题。
2.2 有权制止本系统统计人员违反国家统计法规及集团公司统计规定的行为。2.3 有权监督能源购入、消耗及使用情况。
三、工作内容与要求 建立公司能源购入和消耗台帐及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台帐。2 每月写出能源统计分析,每季写出设备统计分析,报主管领导。建立各分、子公司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台帐及各分、子公司主要车间的煤、电、蒸汽等消耗台帐。建立万元产值的设备维修费用台帐及万元产值能耗台帐。及时收集原始记录及有关资料,整理入档,按规定时间上报有关报表。6 要求统计准确率达98%以上。7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能源标准化 第6篇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7月14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发布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规划和实施意见。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行为理念6个方面内容,是股份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使命:服务全球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企业愿景: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国际著名品牌。核心价值观:责任,创新,诚信,共赢。企业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经营理念:诚实守诺,变革创新,科技领先,合作共赢。员工行为理念:忠诚尽责,规范守纪,团结包容,文明友善,开拓进取,拼搏奉献。
【部委动态】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批准164项行业标准。其中,核电相关行业标准占到约一半。国家能源局表示,这是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规定所批准的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158项、电力标准6项。164项行业标准涉及核电、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多个领域。
【国家政策】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意见》共提出6个方面、25条具体政策措施,再次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意见》要求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统一标准和目录。此外,《意见》称,要研究出台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日前,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和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全部投产,西电东送西南电源建设创下阶段性成果。两座电站总装机2026万千瓦,相当于2012和2013年全国水电投产装机的近一半,平均每年可以为全国提供大约88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又投产一座三峡电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0多万吨,创造近3万亿元的产值。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7月28日,2014年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暨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召开。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等出席论坛。与会专家围绕“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难点”“大气污染防治倒逼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改革背景下的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石油天然气产业国际合作战略”等能源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本届论坛除了为能源领域建言献策,还评选出了2014中国能源装备“终身成就人物”“杰出贡献企业”“年度领军人物”“十大优秀管理者”“十大自主创新企业”“十佳民企”“产业园区十强”7个奖项。
关于企业能源标准化的探讨 第7篇
1 企业能源标准化的概述
1.1 建立企业能源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能源也是我们经济中高速发展的保证,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 更是能源消费大国, 能源消费总量非常大、各地区能源的消耗不平衡, 企业能源标准化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也是响应政府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措施。为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 企业建立能源标准化的工作尤为重要。
1.2 企业能源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2011年6月15日正式发布的ISO 50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PC 242能源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该标准以降低能耗的行动计划、实现目标和能源绩效指标为目的, 并识别、优先处理和记录各种能源绩效改善机制, 从而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ISO 50001能源管理标准涉及以下方面:能源的开采、能源的运输、能源的检测与监控设备、能源在使用中的问题处置、能源在储存过程中的问题处置、现有能源使用情况的监测、能源监测过程问题的处置以及验证能源管理体系中不断改进的机制。ISO 50001标准可以应用的任何工厂来处理能源管理问题, 其他类型的能源使用单位也可以参考使用, 尤其适用于钢铁、石油、化学、建筑、造纸、采矿、金属、煤炭、电力、纺织、水泥等行业。
2 企业能源标准化
2.1 企业能源标准化的概念
企业能源标准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而它的概念是与一系列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结果。下面把与企业能源标准化有关的一些定义、名词、术语进行简单的解释。
2.1.1 标准化
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对于某些重复性的过程和操作, 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不仅为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 同时也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1.2 企业能源标准化
企业根据现有的能源标准化准则, 通过科学的管理, 控制能源消耗的程度、监控企业能源的消耗情况、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及时反馈并调整企业能源的使用情况,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2.2 企业能源标准化的对象和范围
2.2.1 企业能源标准化的对象
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及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等。
二次能源如:电、氧气、煤气、蒸汽、压缩气、载能工质等。
2.2.2 企业能源标准化适用范围
任何类型与规模的工业企业均可使用, 其他类型的能源使用单位也可以参考使用, 同时企业必须在充分理解国家或地方的能源标准之后, 组织相关专家和本企业的生产线的员工及其各级管理人员一起商量制定本企业的能源管理机制。
2.3 企业能源标准化的制定原则
2.3.1 制定企业能源标准之前应充分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节能法令、法规、条例和节能政策。
2.3.2 企业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和本企业的生产线的员工及其各级管理人员在据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之后一起商量制定本企业的能源管标准。
2.3.3当国家和地方能源标准之中没有提及到本企业的能源的管理方法, 本企业应制定本企业能源标准, 其标准中的指标和要求可高于上一级标准, 但是一定得根据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2.3.4 制定企业能源标准的基本原则是经济上合理、技术方法先进、使用安全、无环境污染、高效简洁。
2.4 开展企业能源标准化的方法
2.4.1 企业能源标准制定的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企业制定企业能源标准之前, 首先要确定制定目标的对象, 这就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工序, 找到自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或者生产的能源, 然后企业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和本企业的生产线的员工及其各级管理人员一起商量制定本企业的能源管标准。当国家和地方能源标准不能满足本企业时,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工艺中的实际生产情况来制定标准。
2.4.2 企业能源标准制定中的协调工作
能源在企业中涉及到方方面面, 能源在企业之中所固有的运动特性的节能特性会表现为连续性和综合性, 所以企业的能源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之中, 一定得考虑到企业之中其他生产标准、管理标准, 所以充分的考虑到企业中其他标准也是企业在制定能源标准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 企业能源标准制定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新旧项目各自能源标准的相互影响, 在制定新项目的管理标准时, 必须把与新项目有关的已经制定出的那些能源管理标准都拿来, 将各标准中与将要被制定的标准相关联, 从而保证企业的最大效益。
2.4.3 企业能源标准制定后的动员
企业能源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管理能源并节约能源, 所以企业能源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特别强的标准, 如果企业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理解这个标准, 这样是远远达不到企业能源管理的目的, 必须得动员企业中包括企业各个生产部门在内的人员。
3 企业能源标准化案例研究 (以德州电厂为例)
3.1 企业概况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位于德州市西郊古运河畔, 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 东临京沪铁路、京沪高铁,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运输便捷, 是一座现代化大型火力发电厂, 隶属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该电厂设计装机容量为252万千瓦, 是山东电网的主力发电厂之一。
3.2 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该公司有自己的节能管理体系, 但是能源管理体系部门只是在生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负责响应的日常的能源的管理、检查、监督、检测和协调的工作, 所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十分不完善, 仅仅只有企业的节能目标, 但这种目标作为一种形式的存在并不能起的实质性的效果。德州电厂对各种能源的消费情况按照月份进行汇总, 存在时间间隔长、能源考核不够细化、未能建立各种能源的分类统计等问题, 这样并不能达到有效控制能源合理使用、节约能源的目的。
3.3 企业能源标准的改进
通过分析本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或者参考相关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运用大数据原理, 制定出先进、合理的能耗定额, 这样不仅确保定额考核得定量化, 而且提高职工节约能源的积极性。在制定了企业的能源的消耗定额目标后, 把此目标细化到企业生产中的各个工序之中, 并与员工工资直接挂勾, 切实调动公司各类人员加强能源定额运行管理的积极性。
针对德州电厂对各种能源消费情况的汇总存在时间间隔长、能源考核不够细化的问题, 建议能源管理体系部门能够制定有效的机制对企业内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更合理的汇总, 在原先一个月进行汇总的情况之下, 改为三天进行汇总, 从而对企业的能源的利用有更好的了解。同时, 对于由于某种原因该电厂有些部门计量仪表已经损坏, 没有及时更换, 建议尽快更换或修复。
企业应该在充分考察能源在企业中的流动情况及其特点, 然后按照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设置对各工序及车间主辅生产系统的各种能源消耗建立分类统计报表, 报表的内容应按工序细化, 然后将各个工序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总体汇总, 这样做可以了解企业中的能源使用情况, 从而更好的达到企业的节能目标。
结束语
在建立和实施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过程中, 必须在充分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节能法令、法规、条例和节能政策的条件下, 结合本企业的能源在生产工艺中的流动过程, 组织相关专家和本企业的生产线的员工及其各级管理人员一起商量制定本企业的能源管标准。在实施能源管理标准后, 要对企业中存在的能源管理问题及时解决, 更好的为企业的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
[1]马志伟.浅谈建筑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与能源因素识别[J].2015.
[2]段文义.浅析煤炭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7)
海洋能源标准化现状与分析 第8篇
1 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一直在飞快发展,试验与测试环境、方法都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世界各发达国家也在纷纷设立海洋能源方面的专门服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标准、政策、文件,以促进海洋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美国搭建了全方位的支撑与服务体系,以促进海洋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建的海洋能项目已有20多个。西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NNMREC)、东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SNMREC)和夏威夷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HINMREC)就是美国能源部成立的3个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还建立了试验与测试环境,打造面向全世界的综合测试与科研中心。
欧洲海洋能源中心(EMEC)是国际知名的权威性海洋能转换装置测试及认证中心,其发布了关于海洋能装置的资源评估、性能评估、室内测试等12项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文件,其中有6项技术文件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之中,这份文件适用于海洋能转换系统从概念到发电场的各个阶段,大大促进了海洋能装置的研发与测试。
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于1974年制订了“阳光计划”,该计划是日本政府为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制定的能源战略,其支持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在2011年启动的项目,主要是推动海洋能实际应用及实现产业化,特别是波浪能、潮流能和海洋温差能,以及海洋能利用系统的基本研究。
我国也通过出台法律法规、颁布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海洋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新方法、新装置取得突破进展。面对海洋能发电装置快速发展的需求,我国亟须制定配套海洋能源标准,以引导和规范海洋能发电装置的设计、制造和检验,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2 海洋能源国际标准
近20多年来,受化石燃料能源危机和环境变化压力的驱动,作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相关高技术后援的支持下,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国际性标准化组织、海洋能源部门都已经发布了海洋能源转换装置配套标准和技术文件,为世界各国进行海洋能源领域的贸易和技术交流,提供基本准则和统一要求。国际上认可的国际标准,目前主要由3个国际标准化机构(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所制定。
IEC/TC 114 Marine energy-wave,tidal and other water current converters是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转换设备技术委员会,对海洋能量转换系统制定国际标准,其标准化的范围重点集中在将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转换成电能。IEC/TC 114目前已发布的标准有3项,正在起草的标准有8项。国际海洋能源标准的建立,是为了提高波浪能、潮汐能和水流能能量转换设备整体的经济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减轻技术和金融风险,使市场能够更快地吸收商业海洋能源产品。
2.1 已发布的标准
IEC/TC 114目前已发布的标准有3项,包括术语[1]、波浪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2]、潮汐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3]。
2.1.1 术语
IEC/TC 114发布的技术规范定义了海洋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术语,针对海洋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波浪、潮汐和其他水流能转换器提出明确、统一的术语,以帮助项目开发、工程和标准的制定,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相关的国际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2.1.2 波浪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
波浪能产业正从初级阶段过渡到商业化生产阶段,制定本标准对规范海洋行业波浪能转换器的动力性能评估方法,推动产品商业化具有重要作用。该标准提供基于试验场,评估波浪能转换装置发电性能的方法。适用范围包括近岸、近海、深水和浅水波浪能资源丰富的区域的发电的波浪能转换装置;处于商业化阶段的顺应系泊式、绷紧系泊式、坐底式、岸式波浪能转换装置。
2.1.3 潮汐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
潮汐能发电正在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产业化阶段,现在可以为部分地方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力,该标准提供系统的实用比尺和当地电网潮流能发电装置的发电性能的评估方法;界定了潮流能转换装置额定电力以及额定流速;潮流能转换装置的发电曲线描述方法以及编写报告结果的框架。
2.2 正在制定的标准
IEC/TC 114正在制定的标准有8项,对海洋能的通用技术规范、波浪能水槽测试、波浪能和潮汐能的资源评估等方面制定了标准。
2.2.1 通用技术规范
正在制定的通用技术规范对海洋能设备的设计、锚泊系统、热能转换系统设计、电力质量做了规定。国际海洋能通用技术规范的制定对国际上和各个国家之间统一海洋能转换设备的设计、制造、验证和评价的基本技术要求,规范海洋能经济、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1)“海洋能设备设计要求”提出了基本的设计要求,以确保海洋能设备的工程完整性,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设计寿命;
(2)“海洋能源转换设备锚泊系统评价”规范锚泊系统安装、维护、评定程序;
(3)“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设计评价”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方法,以确保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设计、评价和验证的一致性和准确度;
(4)“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设备的电力质量要求”对控制海洋能设备电力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 波浪能、潮汐能相关标准
与波浪能、潮汐能相关的标准,IEC/TC 114正在制定的有4项,包括波浪能、潮汐能资源的评定和界定、波浪能转换设备第二个站位的功率性能的评价、波浪能转换系统的水槽测试。
(1)“波浪能资源的评定和界定”与“潮汐能资源的评定和界定”两项标准提供了波浪能、潮汐能资源的测量、分析技术和报告方面的指导,制定了评估、测量及资源分析的精确、统一的方法,以帮助研发人员测量海洋能资源和选择装置布放地点,并保证资源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2)“波浪能转换设备第二个站位的功率性能的评价”提供了波浪能转换设备在第二个站位的功率性能评价的方法和条件,该方法可以在资料有限或者不完整的情况下对波浪能转换设备进行评估。
(3)“波浪能转换系统的水槽测试”为波浪能转换设备开发早期阶段的测试,提供了结构化的方案和详细的测试步骤,以帮助中小企业、资助机构或其他感兴趣的投资者对波浪能转换设备进行开发和评估,减轻技术和财政风险。
3 海洋能源国内标准
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作。近些年,我国海洋能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潮流能、波浪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也取得一定进展,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但是在海洋能源领域,我国至今未发布国家标准,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展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化研究与建设。《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搭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验平台,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可见国家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将海洋能利用标准的制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重点开展海洋能电站技术、海洋能转换检测方法、海洋能利用环境评价、安全检测等方面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近几年,国家正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海洋能标准化工作。
3.1 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体系
国家海洋局2011年通过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支持,组织建立了“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从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与评估、能源转化设备与测试、能源发电厂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4个方面安排、部署了标准制定工作。该标准体系已经广泛征求了国内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各个方面组织机构的意见,形成了送审稿。
3.2 国际标准的转化
目前,英国标准学会等同采用了IEC/TS62600-1-2011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等同采用了IEC/TS 62600-100-2012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我国也将要把IEC/TC 114已发布的3项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目前已经申请立项。推进采用海洋能国际标准,有效引进国外先进海洋能技术,促进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出台,可以更好地发挥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有效地促进海洋能技术、经济、市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3.3 海洋能标准的推进
国家海洋局通过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分技术委员会,已经制定、出台了3项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行业标准,包括《海洋能源术语》《海流和潮流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和《海浪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另外,正在制定2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海洋能调查质量控制要求》《海洋能源调查仪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海洋能源术语常用术语》和《海洋能术语调查和评估术语》等。海洋能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海洋能源领域基础通用标准、海洋能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空白,非常适用于海洋能源开发实际工作的需要。
4 海洋能源标准发展状态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和海洋发达国家都在纷纷制定海洋能源转换装置的配套标准和技术文件,海洋能源标准体系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也被逐渐的完善起来。国际和国内海洋能标准发展的对比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和国内标准发展状态的对比
我国海洋能源标准化发展趋势:
(1)海洋能源国际标准化正在快速发展,我国需要跟上国际标准化进展的步伐,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逐步与国际接轨,推进海洋能源的标准化工作。
(2)海洋能源标准的制定应该是有序进行的工作,依据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经济、市场需要和国家海洋标准化发展规划,制定和修订标准。
(3)推动海洋能源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市场开拓的一体化,通过海洋能源标准传播最好的经验,进入新的市场并推动创新。
(4)培养海洋能源标准化人才。
5 结束语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工作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海洋能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推广应用海洋能源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桥梁。目前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标准处于非常急缺的状态,需要海洋工作者把海洋工作经验与国内外海洋能源技术、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相结合,制定相关标准来补充、完善海洋能源标准体系。标准立起来就是屏障,保护自己;放下来就是平台,开拓市场。国家针对我国国情和海洋能源技术现状,在不断完善海洋能源领域的标准体系,竖立起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屏障,抵制外来产品的肆意入侵;建立起促进经济的平台,协调国内海洋能源经济市场的平衡。完善海洋能标准体系,推进海洋能标准的建立,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IEC/TC 114.Marine energy-Wave,tidal and other water current converters-Part 1:Terminology.IEC/TS 62600-1.2011(12)[EB/OL].[2014-06-21]http://webstore.iec.ch.
[2]IEC/TC 114.Marine energy-Wave,tidal and other water current converters-Part 100:Electricity producing wave energy converters-Pow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IEC/TS 62600-100.2012(08)[EB/OL].[2014-06-21]http://webstore.iec.ch.
能源标准化 第9篇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以下简称“三定”通知) 及其他相关管理办法, 结合能源行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三定”通知, 本办法所定义的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工作包括下列范围:
(一) 石油;
(二) 天然气;
(三) 煤炭;
(四) 煤层气 (煤矿瓦斯) ;
(五) 电力 (常规电力) ;
(六) 燃料 (炼油、煤制燃料和生物质燃料) ;
(七) 核电;
(八)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九)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
(十) 能源装备。
第三条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组织能源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 (修) 订、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
第四条对能源领域符合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应当制定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一) 能源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后评估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二) 能源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安全、卫生要求;
(三) 能源产品的生产、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传输、使用的方法或生产、储存、运输、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四) 能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试验和维护的要求;
(五) 能源原料、材料、燃料、工质、控制仪表的试验、测量、监督、质量评定和订货技术条件;
(六) 能源生产、建设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制图方法和技术管理要求;
(七) 能源生产和建设的安全和劳动保护要求;
(八) 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技术要求、评定方法和检验方法;
(九) 能源计量器具检定要求; (十) 能源行业其他有关标准。
上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关于制定国家标准的要求的, 制定为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而需要在能源行业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制定为行业标准。
第五条鼓励能源领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第二章标准化管理
第六条国家能源局接受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导, 分工负责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工作, 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 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并制定能源领域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 制定能源领域的标准化规章和政策, 负责能源领域标准化的宏观管理, 负责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
(三) 组织制定能源领域标准化发展规划和建立能源标准体系;
(四) 组织制定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五) 组织实施能源领域标准, 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 负责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补助经费的筹集;
(七) 决定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七条能源领域国家标准的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八条国家能源局可委托具有行业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协会、联合会和集团公司等相关机构 (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 名单见附件) 进行行业标准制定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
第九条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主要行使以下职责:
(一) 征集、申报本行业的年度制 (修) 订计划;
(二) 负责年度计划项目的实施、技术审查和报批;
(三) 组织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四) 组织行业标准出版工作, 负责标准成果申报;
(五) 指导企业标准化工作, 办理企业标准的备案;
(六) 承办国家能源局委托的其他标准化工作。
第十条能源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下简称标委会) 包括全国标委会和行业标委会。
全国标委会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统一管理, 国家能源局配合其做好业务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联合会和集团公司的作用。
行业标委会由国家能源局按照《能源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统一管理, 可委托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行业标委会主要行使一下列职责:
(一) 制定本专业的行业标准体系表;
(二) 提出本专业的年度行业标准立项计划;
(三) 组织对本专业行业标准的技术审查;
(四) 开展本专业标准化培训、标准宣贯和技术服务;
(五) 承办国家能源局或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委托的标准化工作。
第三章标准的制定
第十一条能源领域的国家标准相关工作 (包括国家标准的立项、制定、审查、报批等) 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国家能源局协助和配合做好能源领域国家标准的规划、计划、制 (修) 订、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 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联合会和集团公司的作用。
第十二条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应符合《行业标准管理办法》, 行业标准的计划立项、起草、审查、报批、编号、批准发布、备案、出版、复审、修订、修改等工作由国家能源局统一管理, 根据工作需要, 可委托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对行业标准的起草、审查、报批、备案、出版、复审、修订和修改等工作进行管理, 具体工作按《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开展。
第四章标准的实施、监督和奖励
第十三条能源领域企业、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禁止生
第十四条能源领域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 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
第十五条能源领域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必须按规定进行标准化审查。能源企业、事业单位进口的设备和引进的技术必须符合我国有关强制性标准。
第十六条国家能源局负责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国家能源局按规定权限核准、审核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能源投资项目时, 可提出标准制定或采用建议并进行跟踪监督。
第十七条国家能源局应协助国家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和认证认可部门做好能源领域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规划、建立和审查工作。
第十八条标准属于科技成果, 对技术水平高、取得显著效益的能源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应纳入国家能源局相关科技奖励范围。
第十九条对于符合“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奖励条件的能源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由国家能源局和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按照《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推荐申报。
第二十条能源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1、行业、企业自筹的标准化经费。
2、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
3、有关社团组织的赞助。
4、政府部门给予的标准化补助费用等。
5、能源行业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列支经费等。
第二十一条对政府部门给予的标准化补助费用和有关单位资助、社团组织赞助的费用, 以及能源行业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列支经费, 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
附件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名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委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食品供应链的能源标准化建设 第10篇
长期以来, 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中, 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状况。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节约资源, 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 通过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建设, 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 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节能降耗, 实施能源标准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能耗的关键环节, 对指导我国科学的制定发展规划, 完善节能措施, 有着重要的意义。
食品供应链领域能源消耗的问题与现状
近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较大。我国地大物博, 从拥有的土地、森林、草原、矿藏等总量上, 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排位较靠前, 可以说是一个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但是我国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 在人均资源占有量上, 与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地域大国相比, 差距较大。再加上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浪费严重、资源分配不平衡、资源总体质量不高、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问题, 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影响经济发展的步伐, 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现实, 在资源利用上我们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要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速度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我们必须立足深化改革,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节约能耗。对于食品供应问题同样需要做好以上两方面工作, 通过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供应环节的能耗标准建设, 力促节约型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食品供应链是指由农业 (包括种养、捕捞、饲养等) 、食品制造与加工、食品和配料的包装、货运服务、分销和销售、餐饮等组成的“农业生产---食品工业---食品流通”系统。在我国, 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能源消耗占经济总能耗的四分之一左右。进入本世纪以来, 与能源消耗总量呈现的增长趋势相一致, 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能源消耗亦持续增加。我国目前绝大多数节能减排措施都是针对单个食品企业, 没有考虑食品供应链能耗控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在推进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能源标准化与节约型社会
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工作。能源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对能耗进行分析, 建立过程要兼顾国家相关法规, 使得能源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适应, 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食品企业应根据本行业特点、产品结构特点、生产规模等, 按照上级单位对能源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建立有效、健全的食品能源标准化体系。制定食品能源标准应符合相关原则:首先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政策等强制标准;其次企业应将国家和地方的强制标准, 转化为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能源标准;当国家、地方以及行业标准没有具体涉及本企业的工作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企业能源标准。
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 一种是生产过程的节约, 一种是交易过程的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 而在当代社会我们更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如何减少浪费, 最大限度的保护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的生存空间。在食品的生产供应领域, 建立区域食品供应链, 在食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各环节, 减少对水、包装材料、能源等的损耗, 加强企业及合作社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合作, 大力促进本土化食品供应, 降低食品生产和流通成本, 减少废弃物产生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保护资源和环境, 促进生态健康,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保障作用。技术创新所形成的专业优势, 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新品层出不穷的今天, 通过能源标准化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专业优势, 标准化过程不论对企业的专业优势的形成还是发展都有极密切的关系。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在节约型社会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保障作用, 我国的能源国情, 决定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宝贵的资源, 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标准化的保障作用。用标准化促进精细生产, 不仅节约成本, 更能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不仅促进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更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建设是消除浪费的有效手段。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又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能源标准化需要将资源利用最优化始终贯彻在标准之中。近几年,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国家加强了食品安全标准建设, 出台了《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制定了食品执行标准, 确保食品供应单位提供给人们消费的食品是安全的。但是对于食品供应链的能源标准化建设尚显不足, 食品生产, 尤其是食品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各环节, 忽视协调、衔接, 造成的浪费惊人, 就拿冷链物流来说, 企业不愿在运输和储存环节增加投入, 反而造成更大浪费。加强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建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消除浪费的有效手段。
食品供应链能源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节能降耗, 标准先行。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节能政策、法律法规, 以法治规范节约型社会, 依法保障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建设力度。尤其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技术标准体系, 用来引导、规范和衡量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水平。国家政府应给与积极地经济政策奖励与支持。中央财政部门应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 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 给与奖励和支持。奖励的资金必须作为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以及人员不得私自挪用, 从而为后续的节能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培养全面管理人才。密切关注相关的国际标准的推行状况, 围绕企业所在行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研究制定本企业标准化工作方向、计划和措施, 用以指导本企业的能源标准化工作。政府要进行组织宣传和培训, 使“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人才素质上提高从业人员理解标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食品企业也要企业内部加大新标准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 使企业人员克服消极被动的思想, 转而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投入到企业的能源标准化工作之中。
从能耗较高的环节入手, 大力推行技术改造。食品制造与加工业对煤炭的能耗最大, 包装业对电力的消耗最大, 货运服务对石油的能耗最大。针对食品企业能耗特点, 有针对性的实施能源标准化, 优化生产工序, 降低过度包装,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尽量使用绿色能源, 可再生能源。国家要加大推行技术改造的力度, 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 鼓励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设备。注重食品包装材料本身的研发与应用, 注重功能型包装产品的研发, 精华包装, 避免过度包装带来的浪费和能源消耗, 降低成本。
能源标准化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再生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Case study of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Li Bao-xin1,Yu Ying-yu2,Liu Xiao-fang1
(1.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Tianjin300074;
2.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Shandong264005)
【Abstract】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exist in LEED, Green Mark, and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as essential part for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se standards. Finally, the sugges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green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is proposed and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is studied as study case.
【Key words】Green Building;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1. 前言
(1)绿色建筑作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均有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估等级规定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2)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缺少完整详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分析过程;往往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基础上验证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否达标;在现有设计方案基础上叠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初投资较常规系统高,上述问题可能会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同时盲目堆砌技术违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3)本文主要关注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定、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LEED标准、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标准对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要求,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对我国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思考,并结合天津市某办公楼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
2. LEED评价标准中可再生能源利用
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标准是美国绿建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业运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国际化的认证体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两个层面的标准[1][2]。LEED标准鼓励和认可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分为两种形式: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和异地绿色能源。鼓励采用项目现场可再生能源的自给来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与经济负担,其评价是基于场地内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量占建筑能耗费用的比例,不同评分对应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如图1所示。异地绿色能源在于鼓励建筑应用电网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至少为期2年的可再生能源合同来从异地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来满足建筑35%的电耗。
图1LEED NC标准中不同评分对应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
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3. Green Mark评价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Green Mark标准是由新加坡建设局制定并主导实施的、实践比较成功并在亚洲国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一套评价标准。该标准鼓励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评分根据建筑的预测能源效率指标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电耗的比例来进行(表1),最高得分为20分[3]。
4.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定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申报中最常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有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此标准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天津市绿建标准)是结合天津市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情况而制定的,天津地区的所有绿色建筑项目均应依此标准进行评价。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规定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满足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25%,或可再生能源提供采暖(制冷)满足建筑热(冷)负荷的10%或者地热供暖满足建筑热负荷的20%),得分20分,并设有优选项鼓励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对应的评分如图2所示[4]。
图2公共建筑中优选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图3天津市某三星级办公楼方案示意图
图4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模拟分析
5. LEED、Green Mark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内容对比
5.1LEED标准、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建标准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各标准都将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为评价建筑绿色与否的重要内容,鼓励建筑对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对应条款的评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励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多的采用。
图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确定思路
表2三星级绿色建筑的优选项达标分析(公共建筑+设计标识)
5.2其不同点为:
(1)LEED标准除了鼓励采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外还对异地绿色能源的应用进行鼓励,对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技术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并对合同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计算,LEED标准基于建筑的能源账单,Green Mark标准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总电耗的比例,天津市绿建标准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为一次能源后占转为一次能源后建筑总能耗的比例;
(3)LEED标准中对可再生能源的界定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不同,其中LEED标准认为地源热泵等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形式不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对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标准的较高等级评定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根据天津市绿建标准申报三星级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优选项(12条)参评的条件下,至少需要满足9条,得分不低于14分。设计标识阶段优选项达标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一般公共建筑项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积比通常会成为制约因素;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一般不具备实时报警功能;外遮阳以固定式外遮阳为主;利用旧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条件下,优选项得分无法满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项数也不满足要求。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的建筑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绿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及案例分析
6.1项目概况
本文以天津市某办公楼为例进行分析,该建筑面积为20000m2,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图3)。场地位于浅层地热能较适宜区,并具有地源热泵埋管区域。天津市太阳能资源属较丰富的二类地区,总辐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数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顶遮挡较少(图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确定思路
根据项目功能及定位,进行绿色建筑预评估,确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同时注重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终满足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图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与经济适用性比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地热水供暖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器、水箱等设备将太阳能转换成生活热水的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冷供热,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节蓄热。地热水供暖系统以地热水及其尾水梯级利用作为供暖热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经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表3),本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为太阳能空调系统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其中生活热水作为空调系统的一个用户末端对太阳能进行利用,最总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约为30%,远大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要求的10%,为项目达到三星级提供有利条件。
表3本项目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7. 结论与展望
LEED、Green Mark标准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内容对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关内容具有启示作用,应完善天津市绿建标准中对异地绿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进合同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1)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利用考虑在内,不同的项目有一定的差异性,应结合项目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较,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营管理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级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对于地热水供暖系统,在有资源条件的项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热井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6-15-836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绿建工程师,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可持续设计总监,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专家(LEED AP(BD+C)),从事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国标绿建咨询与LEED咨询等工作。
图2公共建筑中优选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图3天津市某三星级办公楼方案示意图
图4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模拟分析
5. LEED、Green Mark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内容对比
5.1LEED标准、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建标准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各标准都将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为评价建筑绿色与否的重要内容,鼓励建筑对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对应条款的评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励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多的采用。
图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确定思路
表2三星级绿色建筑的优选项达标分析(公共建筑+设计标识)
5.2其不同点为:
(1)LEED标准除了鼓励采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外还对异地绿色能源的应用进行鼓励,对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技术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并对合同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计算,LEED标准基于建筑的能源账单,Green Mark标准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总电耗的比例,天津市绿建标准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为一次能源后占转为一次能源后建筑总能耗的比例;
(3)LEED标准中对可再生能源的界定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不同,其中LEED标准认为地源热泵等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形式不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对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标准的较高等级评定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根据天津市绿建标准申报三星级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优选项(12条)参评的条件下,至少需要满足9条,得分不低于14分。设计标识阶段优选项达标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一般公共建筑项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积比通常会成为制约因素;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一般不具备实时报警功能;外遮阳以固定式外遮阳为主;利用旧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条件下,优选项得分无法满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项数也不满足要求。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的建筑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绿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及案例分析
6.1项目概况
本文以天津市某办公楼为例进行分析,该建筑面积为20000m2,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图3)。场地位于浅层地热能较适宜区,并具有地源热泵埋管区域。天津市太阳能资源属较丰富的二类地区,总辐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数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顶遮挡较少(图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确定思路
根据项目功能及定位,进行绿色建筑预评估,确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同时注重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终满足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图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与经济适用性比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地热水供暖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器、水箱等设备将太阳能转换成生活热水的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冷供热,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节蓄热。地热水供暖系统以地热水及其尾水梯级利用作为供暖热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经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表3),本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为太阳能空调系统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其中生活热水作为空调系统的一个用户末端对太阳能进行利用,最总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约为30%,远大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要求的10%,为项目达到三星级提供有利条件。
表3本项目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7. 结论与展望
LEED、Green Mark标准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内容对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关内容具有启示作用,应完善天津市绿建标准中对异地绿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进合同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1)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利用考虑在内,不同的项目有一定的差异性,应结合项目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较,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营管理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级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对于地热水供暖系统,在有资源条件的项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热井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6-15-836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绿建工程师,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可持续设计总监,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专家(LEED AP(BD+C)),从事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国标绿建咨询与LEED咨询等工作。
图2公共建筑中优选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图3天津市某三星级办公楼方案示意图
图4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模拟分析
5. LEED、Green Mark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内容对比
5.1LEED标准、Green Mark标准、天津市绿建标准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各标准都将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为评价建筑绿色与否的重要内容,鼓励建筑对场地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对应条款的评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励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多的采用。
图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确定思路
表2三星级绿色建筑的优选项达标分析(公共建筑+设计标识)
5.2其不同点为:
(1)LEED标准除了鼓励采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外还对异地绿色能源的应用进行鼓励,对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技术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并对合同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计算,LEED标准基于建筑的能源账单,Green Mark标准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总电耗的比例,天津市绿建标准基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为一次能源后占转为一次能源后建筑总能耗的比例;
(3)LEED标准中对可再生能源的界定与天津市绿建标准不同,其中LEED标准认为地源热泵等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形式不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对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标准的较高等级评定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根据天津市绿建标准申报三星级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优选项(12条)参评的条件下,至少需要满足9条,得分不低于14分。设计标识阶段优选项达标分析如表2所示。对于一般公共建筑项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积比通常会成为制约因素;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一般不具备实时报警功能;外遮阳以固定式外遮阳为主;利用旧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条件下,优选项得分无法满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项数也不满足要求。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的建筑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绿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及案例分析
6.1项目概况
本文以天津市某办公楼为例进行分析,该建筑面积为20000m2,绿色建筑目标为三星级(图3)。场地位于浅层地热能较适宜区,并具有地源热泵埋管区域。天津市太阳能资源属较丰富的二类地区,总辐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数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顶遮挡较少(图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确定思路
根据项目功能及定位,进行绿色建筑预评估,确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同时注重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终满足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图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与经济适用性比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地热水供暖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器、水箱等设备将太阳能转换成生活热水的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冷供热,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节蓄热。地热水供暖系统以地热水及其尾水梯级利用作为供暖热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经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表3),本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为太阳能空调系统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其中生活热水作为空调系统的一个用户末端对太阳能进行利用,最总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约为30%,远大于天津市绿建标准中要求的10%,为项目达到三星级提供有利条件。
表3本项目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评分
7. 结论与展望
LEED、Green Mark标准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内容对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关内容具有启示作用,应完善天津市绿建标准中对异地绿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进合同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1)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利用考虑在内,不同的项目有一定的差异性,应结合项目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较,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营管理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确定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级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对于地热水供暖系统,在有资源条件的项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热井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6-15-836
国际与欧盟新能源标准化组织现状 第12篇
新能源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或绿色能源, 是新技术条件下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 它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氢能等。欧洲则是新能源发展的起源地, 也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领头羊。
国际
国际能源机构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于1974年11月建立,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总部内。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等在内共26个成员国。该机构宗旨是改善世界能源供应和需求结构;发展可替代能源, 以减轻对某一种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 (World Engergy Conference, WEC) 建于1924年, 是非政府组织, 由原来的世界动力会议 (World Power Conference) 更名而来, 总部设在伦敦。该会议的行政机构是国际执行委员会。1985年, 我国成为执委会委员之一。该会议宗旨是促进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探讨能源资源的开发、生产、运输、转换和利用方法;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收集和发表上述有关数据。
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 (UN Conference on New and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根据1978年第33届联大决议, 于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目的是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情况下, 讨论如何加速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以满足将来的能源需求。1983年成立了政府间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委员会来指导和监督这一纲领的实施。
国际电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成立于1906年, 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 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IEC分为多个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其中, TC 4水轮机、TC 82太阳能光伏发电、TC 88风力涡轮机、TC 114海洋能源、TC 117太阳能热发电厂以及TC 105燃料电池归于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委员会。TC 47和TC 82共同规定了“光伏能源系统”概念包括从光输入的光电池, 包括从界面与电气系统到所供给的能量的整个领域;TC117负责制定太阳能热电器整个系统中所有元素的国际标准。
欧盟
欧盟标准体系是由上层的欧盟指令和下层的技术标准所构成。欧盟指令是由欧盟委员会提出, 欧盟理事会经过与欧洲议会协商后批准发布的一种用于协调各成员国国内法的法律形式文件。欧盟指令是完全协调指令, 各成员国必须用欧盟指令取代国家所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法律条款。欧盟指令只规定基本要求, 而具体技术细节则由技术标准来规定。
最新的生物燃料可持续性标准为指令2009/28/EC, 在其第17, 第18和第19条中对生物燃料作出了规定, 内容涉及减少温室气体、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土壤、土地高碳股票和对农业环境的控制等。该指令替代了2001/77/EC和2003/30/EC, 自2010年12月起正式生效。
欧盟从事标准化的机构有3个: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 、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和欧洲电信标准化学会 (ETSI) 。其中, CENELEC和CEN以及它们的联合机构CEN/CENELEC是欧洲最主要的标准制定机构。
CEN成立于1961年, 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CEN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体, 由国家标准化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标准化机构。宗旨在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标准化协作, 制定本地区需要的欧洲标准 (除电工行业以外) 和协调文件 (HD) 。
CEN制定了与能源有关的33个标准。近期发布的标准有EN 15900:2010《能源效率服务定义和要求》、EN 16231:2012《能源效率基准测试方法》、EN ISO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生物燃料标准由CEN第19技术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分为16个工作组。2011年, 该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CEN/TR16227《液体石油产品生物润滑油生物润滑油和生物基润滑油的术语和表征》正式发布;制定了生物燃料白皮书《国际兼容生物燃料标准》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ly Compatible Biofuels Standards) 。此外, 该机构近期发布的报告有:需要改进的生物柴油标准EN14214、重型发动机、脂肪酸乙酯和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等。
CENELEC于1976年成立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宗旨是协调欧洲有关国家的标准机构所颁布的电工标准和消除贸易上的技术障碍。截至目前, 委员会成员包括欧盟33个成员国。在业务范围上, CENELEC主管电工技术的全部领域。
另外, CEN、CENELECM和ETSI还对电动汽车的研究进行了磋商, 制定了一份反馈报告, 报告汇总了CEN与CENELEC联合制定的与汽车燃料有关的11个标准及其简介, 如EN 61851-1:2011、EN 62196-1:2012、HD 60364-7-722:2012等。
展望
能源标准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