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精选10篇)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引题、创设情境。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2、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2、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3、检查。
①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读。
②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③课文写了什么景象?(相机板书:榕树鸟)
三、再读课文,细细体会,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榕树”、“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
2、你特别喜欢的语句用“”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
四、按照学生意见,选择学习内容,随机学下任一方面:
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静态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
③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④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园的树。”
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
2、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小伙伴)
3、利用学生美术课上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
4、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5、再读课文,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五、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1、播放“小画眉”。
2、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3、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鸟的天堂”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及其被称着“鸟的天堂”的原因。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大榕树的图片、资料、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悟出重点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不同。)他第一次看到什么?(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什么?(很多的鸟)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快速阅读5--13自然段,并把描写大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大榕树为什么被称着鸟的天堂?
二、重点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 指名让学生读第5--9自然段。想想大榕树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大、茂盛)
1、你能找出哪些句子写榕树的大的吗?
(A、我有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B、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C、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教师出示大榕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这棵榕树的大。
2、教师引读:“榕树正是茂盛时期,----那么多的绿叶----那翠绿的颜色----这美丽的----。”谁能说说读这自然段感受到了什么?(榕树茂盛、生命力旺盛)
3、看到这么大而茂盛的大榕树,作者不禁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感叹:这(学生接:美丽的南国的树)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5--9自然段,要读出对榕树的喜爱之情。
(二) 巴金爷爷第一次来到大榕树下,他没看到一只鸟,不禁产生了怀疑: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啊?第二天,他又和朋友来到了大榕树下,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播放一段有鸟叫的音乐,指名读10--13自然段。学生说说感受。(鸟多、欢快)
2、出示句子:(A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B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C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D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注意重点词:“到处”“应接不暇”“有的--------有的--------有的”“兴奋”。
3、这都说明了什么?(鸟多、鸟欢快)
4、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5、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大榕树,并描写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我们称为静态描写。第二次看到了众鸟欢快的壮观景象,抓住了鸟的活动来写。称为动态描写。
三、回顾课文,体会感情
看到这么奇特的榕树和欢快的鸟,作者再次发出了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注意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第一个有引号,指的是大榕树。第二个没有引号:指的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3、学生自由讨论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鸟的生存条件、食物、水分、人们的爱鸟意识等来讨论。)
四、小结:
大自然赋予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成为鸟的天堂。作为人类,我们也要爱护鸟类,爱护和我们一同生存的动植物,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越来越美。
作者邮箱: wuzin08@163.com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3篇
一、“纵”“横”联系, 体会作者心态, 把握课文主旨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课文, 作者是巴金先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尽管这的确是一篇相当纯粹的写景文章, 没有必要负担太多的心理、人物的深刻分析, 但作者写景的风格和角度亦是作者心态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投射, 如果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 对课文“景语”的解读就可能偏颇, 可能出现与文本风格不相和谐的教学设计。
对《鸟的天堂》一文的理解, 需要教师对作者的分析既有对其生平的“纵”的了解, 又有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横”的联系。
首先, 研究巴金先生的生平, 会发现《鸟的天堂》一文写作的时间是1933年, 正是作者刚刚在《时代》上连载完《家》的时间。因此可以推断作者在《家》这部作品中抒发的对旧的社会文明的厌恶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应该是作者此时最真实的心愿。
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 1933年的中国外有日本侵占东三省之“患”, 内受蒋介石“攘共”政策之忧。然而, “大同世界”、“现代化国家”仍然是当时知识分子共有之梦。巴金也不例外。
尽管他曾经在1933年年初说:“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中……只能够使我做噩梦……那一切所谓中国的古旧文化遮住了我的眼睛, 使我看不见中国的未来, 有一个时期使我甚至相信中国是没有未来的。”[1]
但是, 他《旅途随笔》中的一系列有关南方之行的散文分明讴歌着工人阶级的力量, 透露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信心与热情。如《机器的诗》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每一副机器的旁边至少站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器, 指挥轮船前进。看见这些站在机器旁边的工人昂头自如的神情, 我从心底生出了感动……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器的工人的雄姿。机器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 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毒蛇。我看着这一切,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正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我的心颤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分明是对新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者的一种热切的赞美和讴歌。
因此, 可以相信的是, 广州之行让原本对“古旧文化成分厌恶和失望的作者看到了新的阶级、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改变“旧生活”的希望, 增强国家会强大、社会会发展的信心。
因此, 这棵繁茂的、养育着千万鸟儿的大树更是作者对未来和谐、蓬勃的社会期盼的心理投射。作者赞美“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时候, 不仅是爱树的蓬勃的生命力, 更是抒发作者对新的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正因为对未来的期盼使作者关注着、感染到树和鸟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量, 《鸟的天堂》中集中笔墨讴歌了这棵作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的生命力。此文美在文章之中朴素的力量感。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 抽象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分析显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样一篇课文确实没有必要附着那样沉重的背景分析。那么如何在摒弃抽象晦涩的分析情况之下,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那深沉而热烈的情感, 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呢?关键在于老师了解到这些背景知识之后, 有了对课文主旨的正确把握, 以文章主旨为纲, 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细品语言、补充资料、前后联系, 感受巴金先生描写的明亮、充满蓬勃生命力的“鸟的天堂”。
二、基于解读, 把握主旨, 精心设计教学
1. 细品词句, 感受主旨, 体会文本语言之精妙。
《鸟的天堂》文字非常朴实, 其对大榕树生命力量的赞颂一读了然。“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儿缝隙”。这些句子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树枝叶繁茂、充满生命力的赞叹。
老师教学时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你们从哪些词语感觉到这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以此引导孩子们自由地谈论文本中对树的赞美, 并结合朗读体会到大树的生命力之旺盛。
同时, 教师应该注意大家之作往往提词炼字非常准确, 一字改易而言辞之美便失色不少。培养孩子的语感, 需要孩子对语词有敏锐的感觉、细腻的体会。改词是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细腻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本用词准确的好办法。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个“卧”字展示出仅这一部分树枝占领水面面积之宽, 显现榕树之大。学生尝试改写的时候发现“立”便没有这种效果。
文中亦有一个“堆”字很值得细细推敲。“堆”这个词, 一般用指沉重的东西相互累压, 难有美感。而文中“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这一个“堆”字却以沉沉的重量感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榕树枝叶之繁密。如果带领学生进行“换词练习”, 学生就会发现这个词之精妙。换“压”, 失去了下方生长的树叶之向上蓬勃的力量感;换“叠”, 失去了上方茂密树叶的簇拥密挤的重量感。
2. 引入资料, 明了主旨, 突破教学难点。
在《鸟的天堂》明了朴实的语言中, 有一句相对难以理解的句子:“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个句子很美, 传递出闪烁明媚的生命意象感。但又似乎让人难以理解, “绿叶上的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什么呢?
在有限的知识领域中, 学生可能讨论认为:这是风动、是树叶动、是阳光闪烁、是树间的鸟儿在动, 这都是可以认可的推论。但是, “每一片绿叶上”、“新的生命”, 似乎又不止于这些实物、实景, 它更有作者欢乐心情的投射, 是作者充满希望的激情在跳跃。
如果教师结合稍微讲一讲当时外忧内患的时代背景, 讲解巴金的生平刚刚出版的《家》一书的主旨, 就可以发现《机器的诗》这篇巴金同时期写作的简短的散文给孩子们阅读, 他们就会更深一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 明白那颤动的不仅是绿叶, 更是作者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内心情感。
3. 秉承主旨, 前后照应, 感受“天堂”之欢愉。
课文的后一部分写作者在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时候确实见到了鸟, 着力于描写环境的光明、被掌声击起的鸟声鸟影之热闹纷纷, 却没有细写鸟类飞翔之翩跹、羽毛之漂亮华丽, 写到一只小鸟的鸣声, 只是句“那歌声真好听”。相比前文写树生命力之精笔细摹的赞叹, 这种见鸟的愉悦写得清浅而简短, 更体现作者对于树之生命力的感受之深, 甚于见鸟之欢悦。
我于网上或者一些教学参考书上看到一些教学实录, 在此处拓展了写话:“这只在鸣叫的小鸟, 如果她会说话, 她会说写什么呢?”很多学生会写道“会感谢这棵大树给了他们保护”, “会感谢保护这棵树的农民”, 老师会引导学生体会环境保护才有了这个“鸟的天堂”。诚然, 我们读一个文本, 可多角度阅读, 但把本文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似乎就错过了理解作者爱国之情、盼望更美好社会深层次的意义, 使文本学习流于浅薄。
我以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前后联系, 体会作者写的“一切显得更光明了”的环境, 体会鸟飞鸟鸣的动态, 体会到作者的欢愉就足矣。结合前文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的作者当时的心态, 就能于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在心中对光明的赞颂、对美好社会的期待, 文本前后两部分的体会就和谐统一。
这堂课后, 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散文作品、观看由巴金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 以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对作者的关注和对其系列作品研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要孤立地看待文学作品, 而是从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和社会背景的“纵”与“横”的联系中理解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
参考文献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第4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学习生字新词;②理解大榕树庞大、茂盛的特点和感受鸟儿纷飞的热闹、壮观,进一步来感受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对本文学习和探究拓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和感悟,来进一步理解掌握大榕树庞大、茂盛的特点,还有群鸟纷飞的热闹、壮观,使学生以此来感受生命力旺盛之美和人鸟和谐之美。
2.要掌握本文的学习动态、静态描写手法;还有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感悟,来进一步理解掌握大榕树庞大、茂盛的特点,还有群鸟纷飞的热闹、壮观,使学生以此来感受生命力旺盛之美和人鸟和谐之美。
四、教具准备: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课件1)。
1.板书题目,引入新课。让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会产生什么想法呢?拓展开来(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简介课文背景和内容。
第二,进一步解读文本,让学生来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第三,教师引导、巡视、检查自学情况。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还可以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波浪(bōpō)缝(fèngféng)隙一簇簇(cùzú)乐曲(yuèlè)兴奋(xīngxìng)应接不暇(yīngyìng)泊(bópō)了片刻
2.读生字。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说说自己理解与不理解的词语。
第四,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3.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二)(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三)(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四)(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第五,分小组合作读课文。可采取多种形式来阅读,来达到进一步感悟文本的目的。
第二课时:
第一,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来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本。
第二,深入学习,重点感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讨论、探究、交流。
1.找学生来读表示榕树大的句子,并谈谈理解体会。而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还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表示榕树的茂盛的句子。指名读句,谈体会。而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看课件: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感悟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第三,进一步感悟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课堂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第四,讨论总结全文。
第五,布置作业。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5篇
设计者:虞月珍 普陀沈家门一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1课《鸟的天堂》
教材简析:《鸟的天堂》是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思维重点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能分辩文章中事实与联想是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也作为这一课的思维训练重点材料。主要途径是通过语句训练来达成这个目标。这篇课文除训练点以外,,就其内容来看,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就文章结构而言,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至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这段写大榕树的形态。枝繁叶茂,充满生命力。但因为已是黄昏,鸟儿都栖息了。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第三段(第10至13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再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早晨阳光明媚,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深深发出“鸟的天堂”的确鸟的天堂的感慨。这篇文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作者的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教学目标:
1.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是具体事物还是作者的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2. 学习课文1、2两段,让学生理解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
3. 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鸟的天堂”大与美。
教学重点:
1.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是具体事物还是作者的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2. 理解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
教学难点:
为什么称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思维训练点:
1. 当你看到这棵榕树时,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慨(培养思维灵活性)
2. 通过句式比较,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培养思维批判性)
教学关键:
抓住课文第7、8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联想的作用,同时引发学生合理想象,并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与课文中的景、与作者的热爱南国风光之情融为一体,从而引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共鸣。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幻灯、胶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提问:“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板书:美好的环境
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是鸟的天堂,那么它又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请同学们说说)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呢?它在广东省新会市天马村,村里有条天马河,河中有个小岛,岛上有棵5左右的大榕树,树丛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蔚为壮观。(板书:大榕树)(出示大榕树的幻灯)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景象不同
1、提出问题,学生探索:作者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出示幻灯)作者曾( )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 )经过;第二次是( )经过。因为经过的( )不同,看到的 ( )也不同。第一次看到( ),却没有看到( )。第二次去听到了( ),又看见了( )。这使作者信服那枝繁叶茂的( )真是( )。
(思考题操作步骤):
l 自由读课文,独立填写
l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l 答案反馈,及时评价(只要正确,答案可以多个)
l 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并小结
l 完成课堂练习题4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情况:
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经过,学生会产生分歧,因为书上没有明确写出时间词,所以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晚上 (2)黄昏 (3)傍晚
3、教师采取策略:
(1)转化问题,学生探索:
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第一次是傍晚进过,你是怎么知道?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
(2)学生汇报,讨论分析
*比较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边答边出示幻灯)
A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原文)
B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改句)
讨论分析后得出:
a句式不同:(1)句是排比句,(2)句是并列句,
b标点不同:(1)句是短句之间用逗号,(2)句短句之间用顿号。
c加了“在”不同:(1)句象是撒在很多的地方 (2)句象是撒在这三个地方似的.
d韵味不同:(1)句读起来更有韵味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体会“鸟的天堂”的大与美
1、 提出问题,学生探索。
师:作者信服那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那么这是一棵怎么样的一课树呢?
(出示小黑板)这是一棵( )的树。
学法步骤:
l 播放录音(第6-9自然段)
l 小组讨论
l 答案反馈
2、 学生汇报,讨论分析
指名汇报:
可能会出现的情况:(1)这是一棵高大的树。
(2)这是一棵庞大的树。
(3)这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树。
(4)这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树。
师:谁的答案正确?等我们一起讨论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3、教师采取策略
师:你分别从哪里可以看出榕树的高大与繁茂?
(1) 课文中如何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划出重点词句来体会。
(2) 学生汇报,集体讨论。
(3) 引导学生理解
让学生浏览5-8节,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近看的?(5、6节是远看的,7、8节是近看的)
学生自由读第5,6节,思考:远看的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繁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边答边板书:许多棵?两棵?一棵?
那么大榕树到底是几棵?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了?(课文第7自然段)
谁愿意读第7节?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并出示幻灯第7节)
指名读第2句,理解“真”的含义:(真正、本来;)学生读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你能把这棵大榕树的一个丫枝,枝上有生根的情景
能把它画出来吗?
操作步骤:
A先读通这些词句
B再让每个学生试画:(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 2、 3、 4、
C接着就学生的画来引导理解这棵树上为什么有数不清的枝丫?
D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在远看的时候说“有许多棵”的原因。也让学生明白这棵树的真面目是:一棵!(可以体会这棵大榕树的庞大与繁茂)
小结:只见大榕树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容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容树姿态的庞大。老师说过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的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那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奇特的容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容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的。写出了大榕树的高大与繁茂。板书:高大
师:齐读第8节中的第一句(出示第8节幻灯)思考:这句写什么?(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板书:繁茂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容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习体会。
(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出示幻灯)
从看到这样多的绿叶,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翠绿”“照耀”--联想到了“展示生命力”“新的生命在颤动”等)板书:展示生命力 生命颤动
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来体会大榕树的美丽以及所展示的勃勃生机。
师:你要是看到这美丽的树,你会联想到什么?或者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操作步骤:
(1)先让学生看挂图(大榕树)
(2)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特点,设点发散
(3)当学生对这个有困难时,可以提供样例
样例:(这棵大榕树,好象一把擎天巨伞,独木成林,遮盖了一大片地面。绿叶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缝隙,整棵树充满了生机,一根根粗大的树枝蜿蜒盘旋,千姿百态,无数须根随风飘拂。叶子绿的发亮,在阳光之下,犹如绿宝石一般夺目耀眼,好象一切绿色的生命都在欢欣地颤动着)
师:这株容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明
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的,赞美的)
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让学生明白这棵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提出问题,学生探索
师:作者为什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作者仅仅表达的是一种遗憾吗?
指名读第9节,思考:这里是不是真的没有鸟?为什么?
(由于这棵树的枝繁叶茂,把鸟栖息的影子都给遮住了)
2、句式训练,明白原因
出示幻灯:“这棵树之所以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因为( )还因为( )”
(1)指名回答,讨论分析
(2)教师引导,找出原因
写在附板书上:河--生命之源
农民的保护
师:这棵树之所以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因为树的高大与繁茂,还因为有农民的保护以及有大榕树生命生长的源泉。因此成千上万只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坏境幽静,适合鸟的生活和繁衍,过着美好的生活!
小结:作者单单在歌颂这棵榕树吗?(不是的)我想是在歌颂那里美好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美丽环境下所孕育出的勃勃生命力。(板书:孕育 勃勃生命力)我想鸟的出现会使这棵树更具有生命力的。(出示出现鸟儿翻飞的幻灯)这也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六: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七:完成课堂作业题:1、3、4
板书: 美好
高大 许多棵? 环境
两棵?
一棵!
孕育
鸟的天堂 榕树
美丽 繁茂 叶多--展示生命力 勃勃
色绿--生命在颤动 生命力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6篇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读准“应、兴、禁、涨、泊”等多音字的字音;能主动积累文中描写榕树大和鸟多的词语。
2、理解课文词句,尝试学习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话。
3、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静一动的对比描写来突出主题“鸟的天堂”。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含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齐读课文,说说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呢?巴金爷爷来到榕树下,目的是什么?他看见小鸟了吗?他什么时候才真正看见了小鸟?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继续研读课文
(一)第二次: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1、默读课文,找出概括鸟的天堂起初场面的词。(静寂)
“静寂”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安静的词吗?
2、小鸟出来了,鸟的天堂马上变得热闹起来。板书:静寂
热闹
3、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第10、11小节,找找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到很热闹?(感受:鸟多而美丽、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通过排比,写出了不同大小、羽色、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理解:“应接不暇”——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4、开始的“静寂”怎会变得如此热闹?再读第10小节,完成填空(1)完成填空,读一读。
(2)指导朗读,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读得紧凑些。(3)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表示先后顺序)
(4)还可以在叙述什么事情的时候用上这些词语?试着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进行说话、写话的练习。
5、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如果你也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
请男生读第10小节。
6、“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兴奋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你觉得它在叫些什么呢?
请女生读第11小节。
(二)总结全文
1、我们跟着巴金爷爷先后两次欣赏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致,当他要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留恋)让我们用留恋的语气读最后一节。
2、巴金爷爷终于看到了数不清的小鸟,最后他由衷地发出了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通过学习,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一次: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次: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时间不同])
3、是啊,对于小鸟们来说,这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真是名不虚传。
4、两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欣赏了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领略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你认为哪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说说你的理由。
三、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7节或第10、11节。
2、做小导游介绍鸟的天堂。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1、在不同的时间或天气里,观察同一个地方,找出有什么不同,再写成一段话。
2、作业:(1)抄写词语。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榕树的特点及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领悟作者抓住事物静态和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榕树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习写鸟的段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感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教学准备: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与《鸟的天堂》进行了第一次接触,知道作者曾经(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傍晚)时分,只看见了(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看见了(各种各样的鸟)。这鸟的天堂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和谐)。今天,我们要细细地品味这“鸟的天堂”的神奇之美,和谐之美。
二、学习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
(一)、学习5-8自然段。
1、师: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作者和他的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的心为之动容,发出了直抒胸臆的一声赞叹!请同学们快速搜索课文,找一找是哪一句话?
生找。
2、师:是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课文中,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榕树的美丽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5-8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研读。
3、这棵大榕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特点:大茂盛绿)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是怎样认为的呢?近看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出了榕树的美?
研读: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3)、师:对榕树的描写最美的段落是哪里?研读第8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读读,说说为什么。(体会静态描写)
4、师:可惜呀,这么美的榕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难怪作者会想--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作者此时的心情该有多么的--遗憾!
三、学习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
师:事实真是作者所想的这样吗?无独有偶,作者与“鸟的天堂”又一次相遇了。还会像昨天那样吗?作者看到了什么?
1、研读体现“鸟多”的句子。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2、研读体现“鸟欢”的句子。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还有的在扑翅膀。
(2)、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你能听懂这只画眉鸟的歌声吗?它在唱什么呢?(生想象)
这是一首和谐的赞歌
3、作者是怎样把这壮观的场面展示给读者的呢?体会表达方法。
4、我们设身处地,你如果就是生活在大榕树上的一只鸟儿,你会对大榕树说些什么?大榕树又会对鸟儿朋友说些什么?(体会树与鸟的和谐)
四、体会“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
1、师: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为鸟儿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家园;鸟儿们的加入,让这棵古树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的确是(生齐读课题--“鸟的天堂”!)
2、几百年了,榕树青春依旧,鸟儿日日欢歌,为什么能出现这么和谐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生自由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3、师小结:当地的农民谁也不会去伤害一只鸟,谁也不会去破坏这人间奇观,他们谱写了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师板书:和谐,产生美)难怪作者离开时感到一点儿:(生说),难怪作者会发出悔恨: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五、拓展。(或者为它打打广告)
1、同学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自然奇观,你想把它介绍给人的亲戚朋友吗?现在,就让我们为鸟的天堂写一份解说词,为它邀请更多的朋友去参观游览吧!
2、生写解说词。
3、展示一两个学生的作品。
附: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鸟多
大绿茂盛鸟欢
(和谐,产生美)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8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 本文描写是南方的景象, 对于北方的孩子认识、理解必有差异, 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整和,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运用媒体演示加深对课文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积累优美语言, 享受审美情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鸟的天堂的兴趣。
二、案例片段
师:你们看书都很专注, 谁来说一说作者抓住大榕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1:作者抓住了榕树的枝、干、叶来说的。
生2:大榕树庞大, 茂盛。
师:你从哪句看出榕树的庞大?
生:我见过不少榕树, 这样大还是第一次看见。
师:作者巴金爷爷一定去过许多名胜古迹, 但这么大的榕树, 他还是第一次见过,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棵榕树的硕大无比。你还从哪里看出它的大?
生1:在一个地方, 河面变窄了。我从“河面变窄’看出榕树的面积大。
生2: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什么是“不可计数”, 哪个地方让你感到不可计数。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这就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为什么会不可计数?
生: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
师:你看过这样的枝上又生根的树吗?
生齐答:没见过。
师:非常壮观。你还从哪看到了大?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我从“卧”字看出榕树大的。
师:谁来体会一下“卧”字的意思。
生1:坐在那, 面积大。
生2:像一个卧佛一样。
师:你怎样理解“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真是“株大树。”
生:我认为强调的是“真”。
师:我认为是“一株”, 在作者猜测是远处观看到的, 现在在近处, 看到是一株;可见这棵大榕树是独木成林。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把这棵大树的大、壮观读出来。
(指2名同学读)
师:作者在强调这是一棵庞大的树, 还说了这棵树的……
生 (齐) :茂盛。
师:那你从哪里看出树的茂盛的?
生1: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看出树的茂盛的。
生2: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从“颜色、生命”看出它茂盛。
师:你能把旺盛的生命力读出来吗?
(指2名同学读, 边读边指导“颤动”的读法。)
师:再读这句, 你还体会到什么?
(自由读)
师:绿得怎样?
生1:绿得刺眼。
生2: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生3: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作者笔下榕树“绿的发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生齐答:生机勃勃
师:谁来读一读, 要读出榕树的生机勃勃。
(指2名同学读)
师:听完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生齐答:茂盛的大榕树
师:想不想看一看?
生齐答:想
(教师播放视频, 并边结合图边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绿叶、明亮
师:谁能再读一读, 感受大榕树的生机勃勃。
(指名读, 边读边指导。)
三、案例点评
教师敢于放手, 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活动:“初读课文, 粗知大意:, 穿针引线, 直奔重点一品词析句, 理解描写方法一美读感悟, 体会中心”, 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探究, 正是由于教师放手, 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思考, 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 才有了人人动脑动口的机会, 才形成了会学善思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宗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J], 衡水师专学报, 2002, (03)
[2]叶鲜艳、张桂梅:信息技术在中学语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S1)
[3]彭鲜红: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教育的整合[J], 教育信息化, 2004, (10)
[4]杨虹:“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施[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5]郑艳芹:试述“大阅读”的教学理念及理论基础[J], 科技信息, 2008, (31)
[6]耿红卫:新教育理念下的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浅论[J], 教育探索, 2009, (02)
访鸟的天堂 第9篇
上世纪30年代,巴金一篇《鸟的天堂》,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画面永远留在人的脑海中。时至今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儿还是鸟的天堂么?
巴金的鸟的天堂,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几十年过去了,鸟的天堂生态环境似乎更好了。
两次到过鸟的天堂,观赏到鸟的壮观景象,令人大开眼界。
上次来时是几年前,陪一博士朋友做课题,路过时观赏了一下鸟的天堂。傍晚时候,百鸟归巢,吱吱呀呀的声音不绝于耳,是烦躁中的音乐。因为几乎没有人伤害它们,反而是想方设法爱护它们,让它们自得其乐,河流森林农田为它们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所以这儿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鸟的天堂。
最近这次来,是单位组织的,当地有向导。时间也是选择在夕阳西下时。
其实广州离江门不远,小鸟天堂在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天马村,离城区约10公里。我们从下榻的名冠金凯悦酒店过去约有十七八公里。放下行李,小歇一会便集合出发。
城镇化使这座珠三角的城市也饱受房价高涨之风所害,楼价高的过万。靠近郊区,看到城市在延伸的同时,但也有不少空置楼房,有过度开发之嫌。
一路前行,一幅广告宣传画,上面大字醒目写着“生命之树,小鸟天堂”,提示我们已到景区门口。车在景区停下,巴金的名片被雕刻成打开的书状,放在入口不远处,供游人瞻仰拜读。
在河渡口,一排岭南水乡景象,对面是树林,河中荷叶成片,荷花点点,风吹来,带来乡野的惬意清爽。
集体买了游船票,坐上仿古画舫,船工在机械操舵,船在河间行进。河水在绿树的掩映下,清凉幽绿,最壮观的莫过于榕树根,像人的胡须,垂落到水面,给了榕树不断生长的养分,使榕树不断扩展,目前这棵榕树已经覆盖上百亩,蔚为壮观。
河中不时有水波水泡,那是鱼儿畅游不经意涌动的波澜,鱼儿可是水鸟重要的食物来源。这儿成了景点后,有专人管理,不能捕鱼,不能猎鸟。其它动物也深受其益,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在船行进间,不时可以看到河之洲,洲上长满植物,应该是蛇龟的乐园,河边两岸也是。航行中,突然传来同行的赞叹,说看到鸟了,好大的水鸟。往前望去,船过来,惊动了栖息在榕树枝上的鸟,船前方三三两两飞跃扑向空中,又落到前方不远的树上。鸟儿可能意识到人们并不会伤害它们,也习惯了,所以并没远离。我们继续前行,鸟儿越来越多,白的、灰的,各种各样,充满了我们前方的视线。它们划着美丽的线条,跃动舞姿,似在拍翅欢迎我们,但又像站在高处警示我们,谁打扰了它们安宁的梦乡。
船在弯弯的河道兜转,眼快的,看到了水鸟抓鱼掠出水面的动感镜头。在一片河洲浅水处,我们看到一只灰色水鸟亭亭玉立于水面中,露出修长的腿,那羽毛,那姿态,美丽动人。
航行中,我们看到河边有几座建筑,当地人老梁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学校,现在废弃搬迁了。学校人气太足,朗朗的读书声对鸟儿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既然是鸟的天堂,就应该还归它们悠然的生活,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当地把学校迁走了。我为当地的决策者叫好。
在船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规划得很好的乡村别墅,一排排的,那是当地村民按政府意愿新建的房子,属新农村建设,不会比当下城里人生活差。巷道出来不远是河边,可以洗涮,有的还有小木船,生活便利,这里的居民与鸟儿和谐相处,小村落的居民,从小就懂得爱护自然,也是鸟儿的保护神。
在另一码头,我们的船靠岸,大家上船留影。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回望观赏不同角度的景色。鸟儿依然在远处或歇或翔或觅食……不想多干扰它们的生活,我们只是过客,带走的只是美好的记忆。
愿这里永远是鸟的天堂,也愿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出现。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第10篇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美妙音乐,乐意用语言、动作表达、表现。
2、尝试在音乐伴奏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表演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活动准备】
FLASH;拉琴画面以及梁祝音乐。
【活动过程】
看看听听阿姨拉琴
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看阿姨在干什么?(出现画面)
2、让我们来静静地欣赏阿姨拉琴:好听吗?你听了小提琴唱歌有什么感觉?
幼儿可能A:很好听
教师可回应:音乐是很美妙的。
幼儿可能B:想睡觉
教师可回应:听音乐让我们很舒服。
幼儿可能C:想唱歌跳舞
教师可回应:我也有这种感觉呢,你一定想跳一个最美丽的动作。(教师可边说边展示一个动作)
3、再次欣赏:听了这么温柔、这么美妙的音乐你想干什么?
【幼儿可能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比较激烈的动作,因此这里的策略是先让幼儿有一个感受和体验:先让幼儿说一说,个别幼儿做一做,然后再一起来试一试】
(1)听音乐用动作自由表现
【此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音乐中的表现,是否投入到音乐中,可观察幼儿的动作表现,用语言轻轻鼓励个别幼儿】
(2)老师可找找看看大家在干什么呢?
小结:小提琴唱歌是很温柔,很优美动人的。
过渡:听听小动物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怎样?
感受理解散文诗
【此环节是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倾听、观看来理解散文诗。】
1、听音乐倾听老师朗诵:
谁在听美妙的音乐呢?
2、观看FLASH: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美。
(1)小动物们听到音乐都怎么了?
【此时幼儿可能是说不全的,教师可提示幼儿如:那么小兔听到音乐怎么了?】
(2)再次观看FLASH:可一起跟着动画说说念念
3、为什么它们听到音乐都停下来了呢?
小结:原来阿姨拉琴真好听,小动物听到音乐都被吸引住了,都停下来欣赏了。
扮演角色表演
【以表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散文诗,让幼儿体验表演的乐趣。】
1、听优美的琴声,师生共同表演
现在我们也来扮演小动物们,看看你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怎么样呢?
2、分角色表演
表演前可问问幼儿你是谁
关注幼儿表演前是否大胆自信
四、拓展
美妙的音乐真好听,想一想:还有哪些乐器宝宝会发出好听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