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精选10篇)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第1篇
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接受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0~58岁,平均(36.3±7.4)岁;其中胶质瘤11例,脑膜瘤10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1~60岁,平均(38.4±6.9)岁;其中胶质瘤14例,脑膜瘤8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6例,髓母细胞瘤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做好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协助两组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手术后,出现任何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向医生报告。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促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如紧张、恐惧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脑肿瘤的症状、治疗等相关知识(在入院后);与患者就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加强和患者的沟通,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和信任,指导患者多食用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手术前合理饮食;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式和练习床上大小便。手术后为减轻脑水肿,让患者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脑水肿和颅内出血的可能,观察包括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意识状态、脑室引流量和颜色等;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加强对气道的管理,减少呼吸系统的感染;为避免误吸的发生,及时处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患者清醒后鼓励其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多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避免压疮发生。由于肿瘤以及手术操作会对患者的脑组织进行牵拉,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的、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此时需要采取对症处理措施;对于术后因为神经突然放电而导致癫痫发作的患者积极进行抗癫痫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术后颅内出血、泌尿系统感染、脑水肿、颅内感染、继发性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采取自制量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干预措施的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级别,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颅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论
对于原发性脑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尽量移除肿瘤细胞,避免细胞的增生;对于良性脑瘤,手术完全切除的概率很高,患者的存活率有很高,且无需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治疗,复发概率较低;而对于一般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同时辅助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
脑肿瘤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泌尿系统感染、脑水肿、颅内感染、继发性癫痫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经常安慰和鼓励患者,树立其对抗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耐心回答和解释患者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疾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建立其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对症护理:(1)对于颅内出血患者需要手术后严格监测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患者对语言或疼痛的反应程度以及对光的敏感度等,若出现意识的变化则立即报告给医生。(2)对于因为长时间放置导尿管造成的泌尿系统感染,护理人员需要知道患者维持正确体位,以及告知患者有效避免尿液回流的方式,定期更换导尿管,并长期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查,一旦尿液的量、颜色、性状等发生变化,则需告知医生并采取处理措施。(3)脑水肿多发生于手术后2~6周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瞳孔变化情况,对于出现反应迟钝、头痛、呕吐、抽搐等现象的患者根据其脑室引流液的性质、容量和颜色调整其位置,固定好引流管,保证引流过程的通畅。(4)颅内感染的发生主要受到手数时间、颅内引流管的放置等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除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并及时对患者的伤口和引流管进行消毒处理外,还需要严格监测患者体温,对于体温查过38.5℃且出现颅内感染征象的患者则需立即采取相应样本,同时采用物理方式降温,防止患者出现抽搐。
本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人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应根据脑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完善、针对性高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效促进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护理的有效干预对策。方法:收治接受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接受人性化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根据脑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完善、针对性强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效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肿瘤,切除术,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夏小红,张艳秋,李冰.老年脑肿瘤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5):169-170.
[2]邓燕宏,牟林,王国碧.脑肿瘤术后并发症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2013,19(2):298-299.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 第2篇
腮腺及其肿瘤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但术中经常出现面神经损伤,引起面瘫。
如何避免或减少术后面瘫的发生,一直是临床重视的问题。
我们对我科3月~7月收治的102例腮腺及其良性肿瘤切除术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术中对面神经加以妥善保护,以避免或减少术后面瘫的发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均为本院203月~207月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术中常规行冰冻病理切片检查;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13~74岁,平均41岁;肿瘤位于耳垂下28例, 下颌骨后侧13例, 耳前50例(其中位于腮腺浅叶前份,远离面神经干、直径小于2cm者15例), 耳后11例;多形性腺瘤73例,Warthin瘤25例,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淋巴管瘤1例。
1.2 手术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消毒铺巾。
常规采用S形切口,在腮腺咬肌筋膜的浅面,将皮肤及皮下组织瓣往前翻起,直至暴露腮腺的上、前、下缘为止。
显露面神经有两种主要方法:对肿瘤位于耳前35例采用从主干到末梢的顺行解剖法进行手术;对肿瘤位于耳垂下28例、下颌骨后侧13例、耳后11例采用从末梢追踪到主干的逆行解剖法;对位于腮腺浅叶前份,远离面神经干、直径小于2cm者15例采用逆行解剖法。
顺行解剖法:在颞骨乳突前缘与外耳道软骨下缘之间分离腮腺,并暴露胸锁乳突肌,将肌肉往后牵引,即可清楚显出二腹肌后腹的上缘,扪出茎突,在二腹肌后腹与外耳道软骨交角的分角线上寻找面神经主干,面神经主干通常位于乳突前缘中点之稍前,二腹肌后腹之上,茎突根部之稍后下,从茎乳孔穿出走向浅面,可在这个较小的范围内寻找到面神经主干。
逆行解剖法:1)颊支:可在颧弓下方1~3cm处,相当于耳垂至鼻翼根部与口角连线中点所作的连线上,用钝分离法寻找腮腺导管,面神经颊支常有一主支平腮腺导管上方前行或斜向上前方越过导管,仔细分离即可寻找到颊支。
2)下颌缘支:在下颌角上方,咬肌浅面腮腺前缘寻找下颌缘支;也可在下颌角后方约2cm处,于颈阔肌面神经后,沿神经分支向腮腺分离,找出各分支,直达颞面干及颈面干分叉处。
切除腮腺浅叶(和、或深叶)与肿瘤。
冲洗创口、彻底止血、将皮瓣复位后,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加压包扎2周,术后7天拆线,常规应用抗生素5天。
2 结果
10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采用顺行解剖法行腮腺手术35例,逆行解剖法行腮腺手术67例,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
顺行解剖法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逆行解剖法中2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3个月内均顺利恢复。
对两种面神经寻找方式中面瘫发生率进行对比,见表1。
表1 两种面神经寻找方式中面瘫发生率进行对比(略)
3 讨论
面神经辨认与寻找直接关系到对面神经保护及术后面瘫的发生。
不少人对面神经的寻找方式提出不同见解,有的主张从主干找分支,有的则主张逆向寻找,我们认为寻找面神经的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顺行解剖法中面神经主干位置较恒定,解剖标志清楚,处耳道与腮腺之间的组织疏松,易于寻找主干;神经干表面光滑,呈灰白色,且有光泽,容易与周围组织区分;循主干的上下支可以完整分离神经;但有文献认为主干往往距皮肤的位置较深,可达3~4cm,在颌后凹内,腮腺后缘随着颌后间隙凸凹不平,手术范围较窄,视野受限,操作有一定困难,必须仔细分离,主干受损的机会因之增加[3],而本组病例显示顺行解剖法面神经损伤少,术后面瘫发生率低。
逆行解剖法视野广,面神经分支位置表浅,易于寻找;肿瘤远离面神经主干时可不显露主干,以减少主干的损伤;颊支由上下支合成多数分支,与腮腺导管关系密切,可依靠腮腺导管的解剖位置寻找颊支,即使损伤颊支中1~2小支,对颜面表情肌肉功能也无多大影响;但是面神经各分支较为细长,在腮腺实质中走行的距离较长,分离追踪至面神经主干时,术中容易损伤。
我们认为术中应首先弄清和把握面神经各分支走行分布位置,解剖面神经操作要轻柔、仔细、慎重,尤其是在行深叶及肿瘤切除术时,当肿瘤与面神经发生粘连或神经从肿瘤中穿过时,要仔细分离,使用神经拉钩,要轻轻提拉神经,面神经各分支较为细长,过于提拉容易造成牵拉性损伤,还应防止因过久暴露、压迫等导致术后面神经充血水肿、血供不良。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16~63岁, 平均41岁;脑膜瘤7例, 垂体瘤9例, 胶质瘤13例, 转移瘤2例, 脊索瘤3例, 听神经瘤2例, 颅咽管瘤2例;大部分切除12例, 肿瘤全切除26例。
1.2 方法
(1) 术后进行监护, 加强各项基础护理; (2) 监测生命体征和每小时尿量, 做好预防性降温, 预防感染; (3) 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 (4) 按GCS计分法, 每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变化; (5) 饮食指导, 术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食物, 及时补锌和白蛋白, 减少急性相反应的发生, 术后1天予营养素10g冲服tid, 1%ZnSO410mL, po, Bid, 白蛋白10g, qd7, 可使患者食欲增加, 精神良好, 同时增强了抗感染力; (6) 观察患者腹胀、呕吐、呃逆、腹泻等情况, 避免胃肠道出血, 遵医嘱iv或im止血药, 或从胃管抽吸胃内残余液后以冰盐水300mL+付肾1mL反复洗胃后, 注入氢氧化铝凝胶30~50mL以止血, 保护胃粘膜。
1.3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消化道出血2例 (5.3%) , 尿崩症13例 (34.2%) , 感染3例 (7.9%) , 癫痫6例 (15.8%) , 颅内出血4例 (10.5%) 。38例脑肿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安全度过手术期, 均痊愈出院 (2例转移瘤患者分别于出院后2个月、6个月死亡) , 见表1。
2 结果
本组患者有17例术后出现高热, 经积极有效的降温处理后, 均在2~9d体温降至36~38℃, 1~2周恢复正常。本组中, 2例精神性运动发作, 2例局限性发作, 1例癫痫小发作, 予药物处理后立即给氧, 安全静脉推注,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舌咬伤、坠床等, 并详细记录其发作时间、性质, 持续时间, 以协助治疗, 未发作者出院后继续服药1~2周。
3 讨论
颅内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 而手术本身对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意义, 并列举已治愈的病例, 安排已接受过手术、疗效好的患者与其交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其协助安慰、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也利于术后的顺利康复。
颅内肿瘤的手术禁忌证: (1) 术前半月内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 (2) 感冒发热、咳嗽; (3) 女患者月经来潮之时。另外, 术后24h持续昏迷、吞咽困难的患者, 应予以鼻饲流质。喂食前应检验鼻饲管是否在胃内, 以避免食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常用的检查方法为:用灌注器抽吸时有胃液抽出, 说明其在胃内;鼻饲时还应防止胃管脱出, 如果在胃管脱出时进食, 可导致食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因此, 应妥善固定, 不得自行拔管, 一旦发生胃管脱出, 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鼻饲注意事项: (1) 宜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饮食, 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2) 少量多餐, 每次量小于200mL, 间隙时间2h, 防止消化不良; (3) 食物温度38~40°C, 防止烫伤患者; (4) 抬高床头15°~30°, 喂饮食0.5h内勿改变患者体位, 以防食物反流。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以增加肺活量并随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2) 对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多且粘稠不易抽吸的患者作气管切开。其它注意事项: (1) 脑水肿或颅内继发性出血时, 患者会出现神志改变或头痛、呕吐等症状, 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有效处理; (2) 尿崩症发生时, 病人尿量可能会大于200mL/h或出现口渴、烦躁等失水症状, 除告诉医护人员处理外, 还应注意补充水分, 以防脱水; (3) 每1~2h翻身1次, 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床单, 抹洗全身皮肤2次/d可有效预防褥疮, 褥疮的发生多由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受潮或摩擦等物理刺激, 使局部神经营养障碍所致; (4)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感染; (5) 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术后昏迷患者, 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 眼睑闭合, 易发生角膜溃疡, 应用眼垫遮盖双眼, 防止异物、飞尘附入眼内, 从而引起角膜损伤、感染。
临床实践证明, 提高脑肿瘤术后综合处理水平, 做好术前、术后的知识宣教及生理指导,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术后严密加强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的监护, 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脑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措施。方法:对38例脑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知识宣教及心理指导,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术后严密加强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的监护, 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结果:3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 及时发现和处理脑危象, 加强术后病情监护是脑肿瘤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脑肿瘤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脑危象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98-299.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64-01
本院泌尿外科采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患者6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7月~2007年7月泌尿外科收治的肾脏肿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1~67岁,平均43.76±12.43岁。所有患者肿瘤直径均<4cm。临床表现:4例患者有明显的腰痛,3例患者有明显的采背痛,2例患者有血尿,2例患者明显乏力,其余51例患者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合并症:15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8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2例患者合并有对侧肾脏结石。初步诊断:47例患者为肾癌,14例患者为肾错构瘤,1例患者为肾素瘤。所有患者均无转移。术前患者的血肌酐(SCr)为53.0~110.0μmol/L,平均81.24±17.85μmol/L;肾小球滤过率(GFR)为77.86~104.72ml/min,平均90.43±10.46 ml/min。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入路选择腰部第11或第12肋间。逐层切开进入腹腔,充分暴露患者的肾脏,根据影像学检查对肾脏进行仔细的探查,以发现肿瘤所在,对患者的肾动静脉进行解剖游离,同时采用无损伤血管夹将肾动脉阻断,并记录术中阻断的时间。将患者的肿瘤以及周围部分肾组织完整切除,切除范围选择距肿瘤包膜外0.5~1.0cm。肿瘤切除后,需要立即对大体标本进行观察,以了解肿瘤切缘的情况,对于切缘较小,并且疑似有肿瘤残留的患者,术中送快速病理,以明确切缘的情况。为防止患者的肾脏发生缺血性损伤,术中应对患者进行液体的充分补充。术中如发现患者伴有肾集合系统的损伤,选择可吸收线进行修补,防止患者发生术后漏尿的情况。用可吸收线对肾脏的手术创面进行网状缝合,如果存在较大的缺损,可以使用止血纱布进行填塞。缝合完毕后立即开放肾血流,术野范围内进行严格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留置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肾动脉阻断时间>30min和肾动脉阻断时间≤30min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以用术后6个月的GF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62例患者,有32例患者的肾动脉阻断时间≤30min,30例患者的肾动脉阻断时间>30min。阻断时间≤30min的患者与阻断时间>30min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肾功能
62例患者术前的GFR为90.43±10.46ml/min,术后1周患者的GFR为79.86±10.23ml/min,术后1周患者的肾功能较术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P<0.05)。具体比较见表2。说明阻断时间越短,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越小。
2.3 复发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4-48个月,平均36.34±13.45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复发。
3 讨论
肾脏肿瘤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经体检早期发肾脏的肿瘤,当早期肿瘤直径<4cm,位置處于肾实质外围时,可以采取保留肾单位肿瘤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肾脏无症状小肿瘤被检出,而选择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治疗的患者比例也越来越高[1]。
肾肿瘤的治疗最主要的原则是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的肾功能。随着肾肿瘤的早期发生,肾部分切除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肾肿瘤的治疗当中,并且可以在术后有效的保留患者的肾功能,与传统的肾切除术相比具有十分具大的优势[2]。
综上所述,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远期生存率高、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小的特点,如果将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控制在30min内则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磊,于德新,张志强,等.肾部分切除术后术肾功能影响因素37例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6):343-346.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收治膀胱肿瘤患者92 例,所有患者均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0 例, 年龄47~78 岁, 平均(55.23±4.18)岁;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1例。观察组中男28 例,女18 例,年龄46~79 岁,平均(56.35±3.74)岁;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8例。两组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观察组使用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对所有患者进行腰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使用高频汽化电切刀具频率100~300 W/s,电凝50 W,冲洗液使用0.9%氯化钠溶液,手术在电切镜下进行,窥镜以30°观察膀胱内肿瘤的大小、生长位置、是否有粘连等。对照组直接电切基底部,针对小的膀胱肿瘤直接电切将其破坏,再切除基底部周围的一圈正常组织至下面肌层,进一步切除残余肿瘤及基底周围正常膀胱黏膜。对于肿瘤体积较大患者,先找到肿瘤的一侧电切切除肿瘤,直至基底根部,再切除基底部周围的一圈正常组织至下面肌层,并切除周围正常膀胱黏膜。观察组在肿瘤基底部环形切开膀胱黏膜至肌层,并进行标志,接着由远至近逆行电切,沿肌层平行推移,直至标志处,完整剜除膀胱肿瘤以及周围黏膜组织,并将整个肿瘤组织吸出。肿瘤多发患者,从小到大依次进行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留置尿管引流,利用导尿管进行膀胱冲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0分别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焦虑自评量表(SAS)[5]:表内20个问题,每题0~5 分,分数越高患者越焦虑;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1 年后进行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手术后VAS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膀胱属于泌尿系统中重要的肌性器官之一,其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有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与许多器官一样,有恶性肿瘤的发生,它的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排名第8,在我国男性泌尿生殖器肿瘤中位居首位[6]。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膀胱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治疗膀胱肿瘤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早期治疗膀胱肿瘤以开放手术为主,例如膀胱部分切除术、激光疗法等,但术后患者比较痛苦,膀胱经常发生痉挛,对患者损伤较大,且不利于复发后的治疗。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技术也随之发展,临床出现微创疗法,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等[7]。
本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观察组使用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结果显示,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5.24±5.63)m L,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02 ±3.12)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使用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效果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及肿瘤复发的情况。观察组手术后VAS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中疼痛,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雷永刚等研究中使用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组的术中出血量(7.7±5.7)m L,2 年复发率17.1%,均少于常规经尿道膀胱切除术[8],与本研究结果相类似。
综上所述,逆推法肿瘤剜除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显著,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及术中出血,且术后不易复发,改善患者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逆推法肿瘤剜除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膀胱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观察组给予逆推法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逆推法肿瘤剜除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治疗膀胱肿瘤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膀胱肿瘤,肿瘤剜除,经尿道
参考文献
[1]杨毅,吴霞,陈和平,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244-245.
[2]郑金峰,张娟,郑治,等.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疗效对比[J].世界临床医学,2015,9(4):63.
[3]孙胜坤,张旭.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研究进展[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4,3(6):380-384.
[4]胡明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1):67-69.
[5]容祖益,李伟,莫默,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1):76-79.
[6]陈文峰.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123-124.
[7]廖国龙,曾志宇,吴子云,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1):68-70.
乳腺微小肿瘤切除术120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经彩超检查确诊为乳腺微小肿瘤的患者120例, 其中男85例, 女35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36岁。其中病理诊断为乳腺纤维瘤90例, 乳腺囊性增生症30例, 病理诊断未发现恶性肿瘤患者。
1.2 手术方法
在局麻下行左乳腺微小肿物切除术。术前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穿刺针乳腺穿刺定位, 患者取仰平卧位, 术区碘伏常规消毒两遍, 铺无菌巾及手术单, 用0.75%利多卡因10ml左乳腺术区局部逐层浸润麻醉。取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肿物表面取放射状切口, 长约1.5cm, 沿穿刺针逐层切开止血, 准确寻及包块, 撤掉穿刺针, 见包块位于腺体内, 将包块与周围腺体正常组织精细分离, 包块为椭圆形, 约0.6cm×0.6cm×0.4cm大小, 白色, 表面光滑, 质地较硬, 完整游离并切除包块, 送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 快速病理回报示:左侧乳腺纤维腺瘤。术中诊断:左侧乳腺纤维腺瘤, 向家属交代冰冻切片病理情况, 逐层缝合切口, 无菌敷料包扎, 术毕。术中顺利, 出血约2ml, 生命体征平稳, 安返病室。
1.3 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措施
1.3.1 皮下血肿的发生原因及措施
乳腺微小肿瘤行切除手术在手术过程中, 操作技术较精细, 延穿刺针方向进行手术。一般情况位置较深、术野较窄, 且因寻及并完整切除乳腺肿瘤, 需尽量减少使用高频电刀, 因此术后皮下出血的可能性增大。本组患者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 经术后保守治疗, 出血逐渐吸收。术中需注意止血, 若出现术后皮下血肿, 一般经保守治疗可治愈。
1.3.2 切口部分裂开的发生原因及措施
乳腺微小肿瘤行切除手术由于手术操作精细, 很少出现术后切口裂开情况发生[4]。本组患者出现术后切口裂开情况, 分析原因为使用电刀切皮所致。因此, 需注意防止在切开皮肤时使用电刀, 以预防术后切口裂开。
2 结果
通过对本组120例乳腺直径在0.3~0.6cm的微小肿瘤患者进行肿物切除术, 本组患者除1例术后皮下血肿, 1例切口部分裂开, 其余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120例乳腺微小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进行切口术前定位, 术后病理检查恶性率的分析及术后切口出血, 术后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的系统分析, 未发现恶性乳腺肿瘤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 较改进前5%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乳腺肿瘤微小时, 恶变率的发生很低, 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得出确切的结论。同时该手术美容效果好, 出现术后并发症较低, 可进行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微小肿瘤切除术的体会。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普外科对于120例乳腺肿物直径在0.30.6cm的微小肿瘤,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后进行手术切除, 并对该手术的恢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对本组120例微小肿瘤患者进行肿物切除术, 除1例术后皮下血肿, 1例切口部分裂开, 其余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结论 乳腺肿瘤微小时, 恶变率的发生很低, 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得出确切的结论。同时该手术美容效果好, 出现术后并发症较低, 可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乳腺,微小肿瘤,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封淑青.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小病灶内置入定位针的临床应用[D].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4 (12) :774-776.
[2]张秀芬, 李海龙, 俞丽.杭州市萧山区2268例妇女乳腺疾病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2 (05) :241-242.
[3]廖宁, 李学瑞, 王坤, 等.Mammotome乳房活检系统临床应用2794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7 (03) 153-154.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3~77岁, 平均 (50.2±4.8) 岁。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3~77岁, 平均 (49.3±6.3) 岁;病程8~24个月, 平均 (12.32±1.67) 个月;肿瘤直径0.9~2.3 cm, 平均 (2.04±0.17) cm。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4~76岁, 平均 (51.3±5.4) 岁;病程9~25个月, 平均 (11.86±1.54) 个月;肿瘤直径0.8~2.4 cm, 平均 (2.01±0.13) 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68例患者均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 并施以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置患者仰卧位, 并使头偏低, 术前需置导尿管;在100 ml蒸馏水中, 加入吉西他滨1 g用以填充膀胱, 并使用钳夹将导尿管夹住;在耻骨上的正中作切口, 在推开腹膜后, 用组织钳将膀胱壁四角夹住, 并切开膀胱使肿瘤显露;然后以肿瘤作为中心, 部分切除膀胱壁与肿瘤, 并将带有粘连的腹膜一同切除掉。最后行切口缝合, 并使用蒸馏水对切口进行冲洗处理。
观察组施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切开膀胱肿瘤的基底部, 且直达肌层, 然后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为乳头状、广基、带蒂, 而选用不同的切除方式[2]。针对小有蒂且为乳头状的肿瘤, 可选用经膀胱电切方式, 将其破坏。在行电切操作时, 需使用冲洗液将膀胱充满。除将基底层切除外, 还需将基底连同周围一圈的正常组织一起切除, 并密切观察电切区域的边缘, 以保证残余肿瘤被切除尽。对于直径3~4 cm的中等肿瘤, 可先将蒂部切断, 再找到肿瘤的一侧, 然后朝着行手术者的方向执行电切操作, 并显露蒂一侧[3]。当蒂比较细时, 肿瘤会处于漂摆状态;初切断时, 其有可能漂离视线, 此时需检查边缘, 然后采用反手电切法将残余肿瘤切除尽。针对呈宽基乳头状的肿瘤, 可采用长条块电切手法从肿瘤的一侧切至其另一侧, 并保持膀胱膨胀, 以使肿瘤肌层伸长并内凹[4]。电凝动脉出血, 并继续电切, 直到肌层显露平坦基底为宜。两组患者术后均需定期进行膀胱镜检与灌注化疗, 以便及早发现复发的肿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无瘤生存率、肿瘤首次复发时间及肿瘤复发率, 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统计学方式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 对照组为32.3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 P<0.05)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膀胱痉挛、膀胱出血及尿道狭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肿瘤首次复发时间及无瘤生存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观察, 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32.35%, 肿瘤首次复发时间为 (9.2±1.4) 个月, 无瘤生存率为73.53%;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29.41%, 肿瘤首次复发时间为 (9.2±1.6) 个月, 无瘤生存率为79.41%。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肿瘤首次复发时间及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膀胱肿瘤属于泌尿外科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膀胱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复发率,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 我国在治疗膀胱肿瘤采用根治切除术是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方法, 但是其近5年的生存率不高, 一般在40%~60%, 并且没有更为明显的改善[6]。
在治疗膀胱肿瘤中, 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方法[7]。在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时, 需注意若发现肿瘤处在导尿管的位置, 此时需将尿管口连同下端的输尿管也一同切除, 使输尿管与膀胱壁无肿瘤部位进行重新吻合;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时, 需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为乳头状、广基、带蒂, 而选用不同的切除方式。随着近些年医疗事业的发展, 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技术在膀胱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的发展, 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8]。膀胱肿瘤手术中不论是采用部分切除方式, 还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的电切方式, 两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将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分别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治疗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提高生存率, 降低复发率。但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对临床效果的改善力度更有效。
本次研究,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3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 P<0.05) ;对照组肿瘤复发率为32.35%、无瘤生存率为73.53%、首次复发时间为 (9.2±1.4) 个月,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术中出血量, 对患者损伤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分别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施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3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9, P<0.05)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作用于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术中出血量, 对患者损伤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肿瘤电切术,部分切除术,膀胱肿瘤
参考文献
[1]郁华亮, 杨勇, 朱晓应.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T1G3膀胱癌的疗效比较[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 36 (3) :251-254.
[2]罗松涛, 王应洪, 李绪鲲.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5, 12 (1) :51-52.
[3]廖国龙, 曾志宇, 吴子云.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8 (11) :68-70.
[4]赵泽民, 刘晓虹, 鞠长亮.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与电切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8 (3) :91-92.
[5]李振华.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10) :31-33.
[6]朱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 (1) :131-132.
[7]周正兴, 陈红兵, 程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结合髂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浸润性膀胱肿瘤24例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 2015, 19 (4) :712-714.
体外循环下子宫肿瘤切除术的探讨 第8篇
子宫肌瘤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辅助全子宫切除术, 2种途径各有优劣。在选择术式时, 应综合考虑疾病因素、患者状况和术者技能经验和所在医疗单位的设备条件而定, 选择最适合的手术途径。但随着腹腔镜手术的蓬勃发展, 逐渐有取代部分开腹子宫切除术的趋势。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Tran abdominal hysterectomy, TAH) 存在着创伤大, 出血多, 恢复慢, 腹壁瘢痕大等缺点。近年来, 阴式子宫全切除术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TVH) 由于不必开腹, 腹壁无瘢痕、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而受到重视。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 (.laparoscopic-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LAVH) 由于其微创、恢复快, 扩大阴式手术适应证而逐渐推广应用[2]。为探讨研究体外循环下子宫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对本院2004年12月至2009年9月我院分别采用TAH、VAH以及LAVH3种术式对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35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及结果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2月至2009年9月我院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35~68岁, 平均年龄 (44.71±4.86) 岁, 所有患者均已完成生育的妇女, 均符合子宫全切术指征, 患者子宫大小如孕7~18周, 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病变。
依照知情选择的原则, 将患者分为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TAH组87例, 阴式子宫切除术TVH127例,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140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部分病例行诊刮术排除宫颈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TAH组采用传统开腹式手术方法, 取耻骨联合上3cm按stark术式取横行切口按常规操作进行。
阴式子宫切除术TVH组使用阴式子宫切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吸人和静脉复合麻醉。为减少术中出血, 同时利于膀胱宫颈间隙及阴道直肠间隙分离, 在对宫颈阴道粘膜交界处行环切之前先行注射40m L 1:250肾上腺素AD及生理盐水稀释液。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阴道直肠间隙达子宫前后腹膜反折剪开之, 使用手术钳夹切断主韧带、骶韧带、圆韧带以及子宫血管连同相关附件, 将目标病变子宫取出, 并将盆底腹膜与阴道粘膜前后壁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 其中间置T型管接引流袋行盆腔引流、置阴道纱布卷, 两者均在术后24h取出。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 (LAVH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 是指在腹腔镜下完成保留或切除附件操作, 下推膀胱离断子宫动静脉和大部分主韧带和宫骶韧带。转阴式手术需离断剩余的主韧带以及宫骶韧带。腹腔镜辅助行全子宫切除术时, 在遇到子宫较大不宜整体切除时, 可考虑减少子宫体积的方法实施手术。例如对子宫进行对半切开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挖核术和子宫肌瘤粉碎等其它手术措施。
1.3 疼痛评分统计分析
每位手术患者均行疼痛调查表, 记录术中、术后相关资料。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标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填写手术后即刻、术后45min、术后3、24、48h的疼痛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3组手术效果比较, 见表1, 组间对比分别进行了TVH组与TAH组的比较P1, LAVH组与TVH组间比较P2。其中从P1来看, 其中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费用3项相比存在组间差异 (<0.05) , 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2项存在显著组间统计学差异 (<0.01) 。从P2来看,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项指标LAVH组明显长于THA组和TVH组, 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 , 而手术相关费用 (含手术费、麻醉费用) LAVH组也显著多于TAH组及TVH组 (P<0.01) , 住院天数 (从手术日期至出院时间) TAH组长于TVH组及LAVH组 (P<0.05) 。术后排气时间也是TAH组显著长于TVH组及LAVH组 (P<0.01) 。
2.2 疼痛评分对比
3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状况, 见表2。
2.3 手术并发症情况对比
TAH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 均为切口脂肪液化, 并发症发生率为3.4%;TVH组共发生1例并发症, 为阴道残端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0.8%;LAVH组共发生2例手术并发症2例, 其中1例为术中出血, 后因盆腔粘连严重出血较多而转为开腹手术, 另1例为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4%。3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自从1989年Reich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以来,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已发展为子宫切除可选择的途径之一[3]。作为一种医学发展上的新兴技术, 它与传统的腹式子宫切除术TAH、阴式子宫全切除术TVH相比, LAVH所具备的临床价值以及其在手术领域所应占有的地位, 学术界仍存在不同意见。LAH的支持者认为LAVH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 对于特定患者而言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可使约15%~30%的经腹手术转为创伤小的经阴道手术。而反对者则认为LAVH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不大, 也许在阴式手术中大约只需要至多5%的手术份额需要使用腹腔镜辅助进行, 绝大部分手术只需要普通的TVH术式即可。而且使用腹腔镜辅助既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而且还会增加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费用, 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导致输尿管、膀胱损伤的可能。其实LAVH的使用条件与术者阴道手术和内镜手术两者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4]。阴道手术熟练者则求助腹腔镜的机会明显减少, 反之则必然会更多地采用腹腔镜辅助操作。尽管LAVH对于一个简单的TVH来说, 没有太多优点可言, 但它毕竟有其一定的适应证, 且将来可能通过改进腹腔镜的性能, 如可弯曲的镜体、三维立体光学的应用、镜下手术器械活动范围的扩大等, 来更好地体现LAVH的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对354例患者的对比分析发现, LAVH组以及TVH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腹式TAH组, 但LAVH组在手术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方面都较传统2组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且LAVH组在手术效果方面对比TVH组也并未有太过明显的优势。疼痛评分结果方面, LAVH组在术后4、24、48h的疼痛得分较传统TAH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而VTH组较传统TAH相比也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至于并发症方面, 3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与类型的并发症, 且3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妇科病患者的欢迎, 不断探索手术创伤少、患者痛苦轻、手术质量高、术后康复快的手术方式成了妇科医生努力的目标[4]。TAH是作为传统术式, 手术技能容易掌握但同时存在术后恢复时间长、疼痛明显、对肠道干预多、住院时间、盆腹腔粘连的几率高等劣势。但尽管是在提倡微创手术的今天, 仍有部分子宫切除无法经阴道或经腹腔镜辅助完成, 该术式对子宫较大、年龄较大、有盆腔粘连及可疑恶性病变等患者, 是不可替代的选择, 此外对未生育过、阴道狭窄者, 或术者尚不具备足够的阴道手术技能也以选择TAH安全。而TVH是利用自然阴道手术, 因此不存在切口疤痕或感染, 韧带对打增强了盆底的牢固性, 避免了阴道脱垂, 更符合微创理念, 近80%的良性妇科疾患可以经阴道途径解决, 对于合并有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及盆地疾病更是一个最佳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广会娟, 付婷, 常小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0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10) :1425.
[2]卢昆林, 曹清, 胡云芳, 等.阴式全子宫切除术89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06, 34 (4) :472~473.
[3]王立群, 赵静, 张丽芬, 等.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9, 49 (23) :98~99.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第9篇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55-02
在腹腔镜下治疗直肠肿瘤的手术,具有众多的优点,其中,创口小、失血少、在手术过程中肠道的干扰少,痛苦小,并且肠道及其容易恢复等。尤其是手术后的护理在手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应该根据患者们的病情程度,制定一套合理的护理方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3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平均为23岁--80岁,平均年龄为52岁,均经过手术之后的护理工作,平均住院天数为17天,其中手术后住院的天数为12天。
2、护理方法
2.1.1 术前心理干预
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是一项相应的减轻很多痛苦的手术方法,因此,在手术开始之前,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手术的心理指导工作。首先要介绍腹腔镜的特点,其次说明这项手术的最终目的、以及在手术麻醉之后的各种注意事项等[1]。同时要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积极的展开交流,这样能相对降低病人们对手术的畏惧心理,提高战胜病痛的自信心。同时,医护人员更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克服患者们在手术之前的紧张心情。护理人员要结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使用病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耐心的向病人讲解相关的知识。并且要积极的在生活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2]。
2.1.2手术的护理评估
患者在入院之后,一定要做好护理评估工作,了解患者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各种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患有高血压与心脏病的患者,一定要做好检查工作。并且针对各项护理措施,通过完善好各种注意事项,合理调整患者们的饮食状况,观察引发患者对各种药物的疗效的反应。使患者能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进行手术,从而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出现一定的风险[3]。
2.1.3手术后的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们在手术之后体温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妥善安置与固定好各个引流管,保持管道的通畅性,防止管道出现折叠的现象。同时要注意观察这种液体的颜色和量的变化情况,并且要针对病情准确的记录。还要观察患者的身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的伤口处有没有液体渗出。由于患者们在手术之后有一定的饮食禁忌,因此患者们一定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用合适有效的抗生素,维持患者们的,水电的平衡条件,适当的补充营养物质。同时在手术后,医生要全程观察好患者们的病情变化情况,首先是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30min分别测量一次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等到患者的血压趋于平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测量的间隔时间。同时,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和患者们的伤口情况,注意患者们的腹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胀痛和肿胀情况。病人也没有明显的出现面色苍白,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快速跳动的情况。因此病人在手术之后一定要,快速的输水补充,同时患者还要把这类信息及时报告给医生,要医生采取相关的方法快速进行手术后的止血工作,尤其是腹痛症状明显的病人,一定要注意病人没有明显的器官损伤的症状。
2.2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患者治疗效果用%表示,如果P <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4.62%,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通过比较之后发现,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程度要明显的高于观察组。对照组13例,非常满意5例,满意6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11(84.62);观察组17例,非常满意10例,满意7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17(100.00)。
4讨论
4.1腹腔镜手术的注意事项
(1)患者要适当的加强营养,纠正出现的贫血的状况,全面增强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及时给患者补充高热量与高蛋白,并且及其容易消化的事物,增加患者对手术的承受能力。
(2)肠胃道的准备工作,针对部分没有明显的肠梗塞的患者,在手术前的一周之内要尽量服用流质食物,手术的晚上服用硫酸镁,并且要配合饮水一定的量,密切观察患者有没有明显的虚脱与昏厥现象,包括大便的排出情况。同时在手术之前,要清理患者的肠道内的细菌,防止患者的肠道感染,减轻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腹部胀痛。
(3)做好皮肤护理工作,清洁手术区的皮肤,尽量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出现手术后感染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使用肥皂水在对棉签进行擦洗之后,在用碘酒进行棉签的消毒工作,如果皮肤上的污垢严重的情况,还可以通过使用松节油进行擦拭,再进行深层次的清洁,一定注意不能擦破皮肤,这样才能保证皮肤的完整性。
4.2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原理
近些年来,治疗直肠癌的一种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法。但是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且日益快速的发展,以其手术的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尤其是从手术后的恢复情况来看,腹腔镜手术恢复速度快于其他各种手术方法。恢复快主要表现在,手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时间,较少使用到麻醉药和口服的镇痛药品。同时,利用腹腔镜治疗直肠肿瘤手术,是近些年治疗直肠肿瘤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国内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这项手术在手术前,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32例患者当中,病人们的痛苦逐渐都得到了减轻,痛苦相对比较少,生命体征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在手术之后基本上不需要止痛药,并且患者在出院以后生活都能完全自理,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腹腔镜手术的积极优势。
4.3出院后的指导工作
同时,病人在出院以后,医生一定要鼓励患者多对富含蛋白质,热量及其高、维生素含量特别多,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还要吩咐患者,一定不要多吃辛辣刺激性强的事物。有的食物容易引起便秘,例如,芹菜和玉米。有的食物容易引起腹泻,例如豌豆等。患者在进食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是饮食的禁忌。病人在出院以后,保持高质量的睡眠状态和适量的运动,也很有必要。充足的睡眠质量有利于让人长期保持,精神舒畅,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病人的免疫力,不容易生病。在病情恢复3个月之后,适当运动为最佳时间,在3个月之前尽量避免高强度的运动,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结语:在开展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的时候,一定要一些合理的注意事項,通常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通过建立微创外科手术,能在最大限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快速的战胜病痛,治疗效果非常快速显著。
参考文献
[1] 郭金环.腹腔镜大肠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2,17 (29):90-92.
[2] 李梦莹.外科护理学[J].人民出版社,2011,21(17):62-63.
剖宫产合并卵巢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 第10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39例, 年龄22~36岁, 中位年龄26.2岁;初产妇27例, 经产妇12例。术前确诊8例, 术中探查时确诊3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缝合、包埋子宫切口后, 在清理腹腔同时常规探查, 分别显露子宫两侧圆韧带、双侧附件, 仔细探查双侧卵巢, 发现肿物时认真甄别其类型。如确定为非赘生性囊肿, 则不予处理, 术后定期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波检查随访;如为赘生性肿瘤时行肿瘤切除术, 疑为畸胎瘤者应剖视、注意探查对侧卵巢;切除的手术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
1.3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行卵巢肿瘤剔除术32例, 单侧附件切除术7例。39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中合并囊性畸胎瘤29例, 其中双侧4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卵巢冠囊肿2例。
2讨论
卵巢肿瘤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其危害性远较非妊娠期大, 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两方面因素, 故临床处理颇为棘手。文献报道,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估计与产前妇科检查和妊娠期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开展及剖宫产率上升致妊娠期和剖宫产术中发现卵巢肿瘤增加有关[1]。
临床上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常易漏诊, 尤其是晚期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如无蒂扭转, 无临床症状, 较难发现[2]。由于妊娠子宫的干扰, 腹腔内器官生理性移位, 传统的腹部触诊、双合诊难以确诊。产前超声检查, 受子宫、胎儿及羊水回声的影响虽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易漏诊。本组术前超声检查, 仅确诊8例, 其余31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 宫产术中卵巢探查对于此类患者的确诊尤为重要。
卵巢肿瘤与妊娠同时存在时较非妊娠期危害性更大, 一旦确诊, 应谨慎处理。剖宫产术中的卵巢探查需在良好暴露直视下进行, 注意避免卵巢无明显增大但合并有畸胎瘤等卵巢肿瘤患者的漏诊, 直视下可直观卵巢的外形、有无肿物, 甚至可发现畸胎瘤囊内的毛发。同时注意与卵巢非赘生性肿物相鉴别。对难以鉴别者, 可先行剔除肿物送病理检查, 据病理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置, 单纯的肿物剔除术对功能无明显影响。如为卵巢实性肿物, 大体观察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 需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明确诊断[3]。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妊娠合并囊性畸胎瘤居多, 占74.36% (29/39) , 其中双侧性4例, 其他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卵巢冠囊肿等, 均属良性肿物,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鉴于此, 对于妊娠合并卵巢肿瘤, 在妊娠早期及妊娠中期, 如未发生蒂扭转、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可不必常规在早期妊娠及中期妊娠手术, 严密观察即可。待妊娠足月可行剖宫产时探查卵巢及肿瘤, 确定肿物性质后同时将肿瘤切除, 为保留这类患者的卵巢功能, 手术方式选择上应尽量采用肿物剔除术[4]。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及早作出诊断, 在分娩时采用经腹剖宫产的方式分娩, 术中进一步探查确诊并同时切除卵巢肿瘤, 可减少和避免此类患者将来因卵巢肿瘤再次手术的机会及卵巢肿瘤恶变的几率。临床上要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 使其得到及时正确的诊疗。
参考文献
[1]李淑静.剖宫产术中对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体会[J].华北国防医药, 2010, 22 (12) :147.
[2]张莉.剖宫产术中合并卵巢肿瘤32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36 (7) :658-659.
[3]陈文波.剖宫产合并卵巢输卵管肿瘤手术临床分析[J].2012, 18 (17) :100-101.
脑肿瘤切除术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