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精选9篇)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1篇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及发展意义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及生存之本。当前世界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对农业产量的不断追求、化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要改变以往的种养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才能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实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已势在必行 1种养结合的定义
种养结合是一种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模式。养殖业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是指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皮、毛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种植业是指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业产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种养结合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为养殖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够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4l。该模式能够充分将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及良好的循环。2家庭农场概述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单独作为基本组织单位,自行解决市场、利润等问题,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其规模大多在1.33--13.33 hm2,以乡土乡亲农作艺术家的家庭农场为例,其生产的农产品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生产者自有品牌,并且建立了完整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更有保障。在我国,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在我国,家庭农场是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近年来,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经营主体。为此,应当重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紧迫任务来抓。3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
3.1牧草一作物一奶牛种养模式在牧草发达的地区,以乳制品企业为基础,建立以养奶牛为主体的牧草饲料作物杂粮奶牛种养模式,其模式的构成是根据奶牛营养标准配置耕地中种植牧草或饲料玉米的数量,而与奶牛配方精料有关的杂粮能够满足奶牛对配方精料的需要,奶牛排出的粪便经过无公害技术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饲草饲料,减少化肥施用量,既可以防止环境和土壤污染,又可保证奶牛产出的鲜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模式。3.2粮一菜一猪种养模式
在养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区,由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建立以发展养猪为主体粮一菜一猪一体化的种养模式。此模式是按照猪的营养标准和要求配置相应耕地种植猪所需要的优质饲料,而饲料的种植不施化肥只施猪排出的粪便经加工处理的有机肥。此模式能够保证猪所用的青贮精料无公害,因此生产的猪肉达到绿色食品标准。3.3稻一菇一鹅种养模式
在水草资源丰富的农业区,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的企业,将稻米副产品稻秸秆粉碎处理后作为食用菌平菇的营养基原料,而栽菇生产菌菇鲜品副产品菌糠经生物处理后作为鹅的饲料,将养鹅及产生的鹅肉、鹅绒及鹅肥肝等产品副产品及鹅粪经过无公害处理后还田种植水稻的模式15-6]。
4我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是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发展而产生的。早期,随着国际上生态农业思潮的兴起,我国传统农业状况及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受其影响,1980年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国首届“农业生态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的规模不断增大,丰富了市场上的畜禽产品,也使得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盲目地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导致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不能及时地被处理或利用,污染了周边环境。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际大市场条件下,大宗农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并且由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经济高度发达、市场化、全球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无论从其规模、生命力、经济效益、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在其适应现代机械装备技术水平上,已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业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温和,属典型的种养结合区。种植业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出养殖业所需的各种食料,养殖业以种植业的农副产品为饲料生产出入们所需的肉蛋奶等高级食品,同时排泄出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给农田作为有机肥料被作物吸收利用,形成物质能量互补的生态系统、农业系统,势必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意义重大,既可以满足传统农业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又可以适应现代农业经营特点。同时也适应农民的组织习惯和心理习惯,有利于满足农业的组织完善与创新的要求。5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农业始终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保持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保障。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正是以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为依托,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应种养结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典范,同时又继承、深化和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这一基本国策。因此,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意义重大。
5.1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肥水资源
随着我国养殖业飞速发展,产量逐步成为世界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污染不断扩大,产生的有机污染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相差无几,导致其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能够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和历来畜禽生产中尿液和冲洗水处理的难点,做到了资源化利用。而且粪尿无害化处理肥田技术是种养结合家庭模式重点主要推行的技术。畜禽产生的粪尿流入收集池,经过处理可以使其变成具有一定肥效的肥料,这样既可以节约肥料和水,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畜禽粪尿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5.2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经营 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由于是农户自己经营,其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自己农场的条件,选择适宜生产的产品,同时会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管理,可促进农业生产向精细的专业生产方向发展;同时,对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品牌的培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最终形成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优化植被资源布局建立绿色景观环境,及合理调配劳力资源组建多元化的农民劳务队伍。5.3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者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等关注较多,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此种生产经营模式可很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代替人工劳动力的进程。因农户经营农场的规模较小,而家庭农场的规模相对较大,可很好地利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从而减少劳动力,促进机械化农业生产。5.4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其经营模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即由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转变,最后会向农业企业转变,最终注册成企业。因此,要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运用市场规则等有效办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决定于农业土地规模的扩大,因此要不断鼓励家庭农场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家庭农场这种经营模式会使人们逐渐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并转化为现代农业意识,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5.5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物质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综合过程。因此,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优化组合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不仅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而且可提高其经济生产水平,使系统的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可提高经济含量,同时也能够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压力,从而改善农村经济状况。5.6促进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后,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构比例,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对生产者(种植业)、消费者(养殖业)和分解者等生物种群进行合理调配,使农业系统中的食物链达到最佳优化状态,使系统的正负反馈和协调统一。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行农、林、水、草合理的农田布局,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实行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减少无机肥及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并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综合营体系,大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水平。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并不断加强与完善,将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2篇
摘要: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可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节约种植和养殖成本,提高果品和鹊山鸡产品质量,增加种养利润。笔者在科技帮扶过程中,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鹊山鸡养殖和李子、桃、杏等果品生产相结合的技术模式。这种种养结合生态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为山区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鹊山鸡;种养结合;果园管理;养殖技术
1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对果
木生产的促进作用及果木管理技术
1.1鹊山鸡和果木种养结合可以改善果园土壤、增加肥力
近些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据报道,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和耕地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其中耕地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我国农业种养分离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质量退化。采取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氮、磷、钾等有用物质含量。李学东等研究发现,种养结合3年后,0cm~20cm耕层土壤养分会出现明显变化[2]。鹊山鸡鸡粪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成分,能满足果木生长需要,减少化肥的应用量,达到改善果园土壤、增加肥力的目的。据程玉叶报道,1t鸡粪相当于50多kg硫酸铵化肥[3]。按目前一般的饲养量计算,每667m2果园养殖鹊山鸡300只,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400多kg,在保护土壤的同时又能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统计结果显示,使用有机肥可使果品产量增加大约10%,售价提高20%。
1.2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对果蔬有灭虫的作用
鹊山鸡属于轻型鸡,觅食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能啄食果木树上和地面的蝗虫、金龟子、小地老虎等昆虫,减少果园灭虫的人力和药物成本。陈思婷等在椰园养鸡模式的研究中发现,椰园养鸡可减轻椰园病虫害的发生[4]。刘长海等人也报道了枣林-畜禽-牧草结合模式在灭虫和减少农药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5]。
1.3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可以提高果品品质和产量
鹊山鸡粪直接用于果树的生长,鹊山鸡的除虫作用能减少果木病虫害的发生。鹊山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直接被果树利用,可以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据统计,果园养殖鹊山鸡可以使李子、桃、杏等果品的产量增加10%以上,无公害果品价格增加20%。田伟龙等人在梨园种养结合的研究中,对比梨的单果重以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得出结论:梨园种养结合能明显增加梨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节约管理成本[6]。
1.4果园管理技术
在种养结合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果园的管理。果园内的土地可以在养殖轮休期种植小白菜、茼蒿、油麦菜、牧草籽粒苋、紫花苜蓿等,以消纳鹊山鸡养殖中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牧草还能为鹊山鸡提供饲料。也可以在果园地面采取鸡粪养虫,杂草养虫和专用培养料养虫的方法培育黄粉虫、黑水虻等昆虫,增加鹊山鸡的采虫来源。特别是蝇蛆繁殖系数在3000以上,能大量分解鸡粪,既满足了鹊山鸡的采食需求,又达到处理粪污的效果。在轮休期进行果树病害防治,以防为主。可以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稀释液或0.5%~1.0%波尔多液500倍稀释液等进行病害防治。喷药后7d~10d才能轮牧。还要注意防止鹊山鸡对果实的损坏,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要限制放养区域或在棚舍内饲养。
2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对鹊山鸡生产的促进作用及鹊山鸡管理
2.1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可以提高鹊山鸡的抵抗力、降低发病和死淘率
果园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特别是夏秋季节的果园内优良的环境可以减少鹊山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鹊山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同时,鹊山鸡在果园内采食大量自然营养物质都有利于提高鹊山鸡的抗病能力。调查分析表明,鹊山鸡果园散养与棚舍圈养相比,产蛋期死淘率下降2个百分点,饲料节约大约5%。
2.2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可以提高鹊山鸡的产品品质
生态养殖鹊山鸡,生产绿色、无公害鹊山鸡产品,产品品质明显提升,每枚蛋价格增加0.5元~1.0元,每只鹊山鸡价格增加10元以上。
2.3鹊山鸡的管理技术
果园养鹊山鸡要在养殖场地周围设立围栏并配套相应设施设备。拦网内按10只/m2~15只/m2搭建鹊山鸡棚舍,以供鹊山鸡夜间栖息和恶劣天气下棚舍内饲喂。棚舍应建在避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地方,三面为墙,阳面开放,开放一面设有活动卷帘,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开启或关闭。棚舍内地面应硬化或用混凝土铺面,做到结实、坚固,并利于防疫消毒和防鼠、防蛇。棚舍外边应留一定的运动场和果园相通,一般应比室内面积大一倍左右。棚舍内搭建栖架和产蛋箱,配备足够的食槽和饮水器。做好防疫灭病工作。每周清理鹊山鸡棚舍地面、栖架、产蛋箱等处粪便2次,同时用百毒杀或过氧乙酸消毒棚舍内地面和各种设备。为了防止疾病发生,还要做好鹊山鸡养殖场地周围的防鼠、防蛇工作,最好采取生物或物理方法防治;药物防治要在养殖轮换期间进行。鹊山鸡的免疫参照当地蛋鸡免疫程序进行。孵化出壳24h内接种马立克氏疫苗;7日龄用时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疫苗首次免疫,方法为滴鼻点眼;13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首次免疫,方法为饮水免疫;25日龄用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二次免疫,方法为滴鼻点眼;30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加强免疫;35日龄接种鸡痘疫苗同时注射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45日龄注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开产前注射减蛋综合征、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产蛋期间根据情况进行喷雾或饮水免疫,适当增加免疫次数。做好寄生虫疾病的防控工作。一般1个月左右就要进行1次驱虫,特别是夏、秋季节潮湿天气下更易发生寄生虫感染,要用广谱驱虫药物驱除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经常注意观察鹊山鸡粪便,必要时采集粪便进行显微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药物种类和使用时间。驱虫药应该在晚上喂服,先用少量饲料拌匀药物,然后再与正常饲料量拌匀进行喂饲,保证所有鸡只都能吃到足量药物。用药后要注意观察鸡粪,如果鸡粪里有成虫,隔日用同等药量再驱虫1次。
3鹊山鸡、果木种养结合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果园土地损坏问题。和蛋鸡、蛋鸭、鹅等家禽相比,鹊山鸡对地面的损毁更严重。地面植被受到破坏,土壤板结、土地长期不长草,一些果木根茎甚至裸露,遇到大雨天气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果园生态平衡。这与杨月麟的报道非常吻合[7]。
(2)对果品有一定程度的损坏。由于鹊山鸡是“会飞的蛋鸡”,对果品的损害程度相对较大,一些低矮果实会被其啄食。特别是一些养殖场鹊山鸡养殖密度过大,不但使鹊山鸡生长发育和生产水平下降,对果品的损坏程度也更大。
(3)有的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鹊山鸡中毒等意外情况。
(4)针对以上问题,应该据果园面积确定鹊山鸡的饲养规模,一般每667m2(1亩)果园饲养成年鹊山鸡不要超过300只。将果园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根据季节和果园内食物、植被情况轮换养殖。不仅能保护土壤结构,避免鹊山鸡和果品生产受到影响,也避免出现鹊山鸡食物来源不够而影响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
参考文献
[1]白朋勋,李海花.天津地区特色家禽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J].当代畜牧,2016(8):60-62
[2]李学东,文勇立.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5):747-752.
[3]程玉叶.果园养鸡的好处及鸡的饲养管理[J].山东畜牧兽医,2013,34(8):22-23.
[4]陈思婷,覃伟权,刘立云,等.椰园养鸡对椰园生态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08,24(12):480-484.
[5]刘长海,张向前,陈宗礼.廉振民陕北枣林病虫害生态调控复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0):5-8.
[6]田伟龙,黄文江,陶书田,等.种养结合梨园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果实品质差异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2):165-168.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3篇
1.1 农产品绿色生产
玉米、牛肉(或羊肉)、鸡蛋(或鸡肉)等农产品,均按照A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生产,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1.2 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
玉米秸秆、牛粪(或羊粪)、鸡粪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秸秆青贮、蚯蚓养殖和有机肥生产等方式,得到高效循环再使用,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1.3 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支撑
生产全过程均能得到现行有效的绿色技术标准支持。
2 关键技术集成方案
构建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的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2.1 玉米节水高效绿色生产技术
玉米种植选择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参照DB62/T1473-2006)、全膜覆盖垄作(参照DB62/T 2062-2011)、地膜连年利用免耕(参照DB62/T 2074-2011)等节水高效栽培方式,按照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参照DB23/T 048)。选用优质高产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或者优质高产、节水抗旱、耐密植、成熟时秆青叶绿的普通玉米品种。
2.2 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参照DB62/T 1358。
2.3 肉牛、肉羊绿色养殖技术
参照DB62/T 1359、DB62/T 1362。
2.4 蚯蚓饲养管理技术
参照DB13/T 805-2006。
2.5 蛋鸡、肉鸡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参照DB62/T 1363、DB62/T 1352。蛋鸡饲料配制按5%比例加入蚯蚓粉;肉仔鸡饲料配制按7.5%比例加入蚯蚓粉。
2.6 鸡粪无害化处理技术
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1168)规定,参照农用鸡粪无害化生产技术规程(DB3201/T 070-2004)进行。
3 模式动态平衡循环参数
3.1 参数确定原则
以县(或乡镇、村)为模式区域运行单元。以水资源等因素确定玉米种植面积,根据玉米种植面积及秸秆数量,确定养牛(或养羊)规模;根据牛粪(或羊粪)的产出量,确定蚯蚓的饲养生产规模及数量;根据蚯蚓粉的产量,确定蛋鸡(或肉鸡)的鸡舍规模及生产数量。蚯蚓粪和鸡粪加工成有机肥,还田培肥改良土壤。确保模式运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协调平衡,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2 相关参数
667m2粮饲兼用玉米的新鲜秸秆可调制成4~5m3青贮饲草。1头肉牛(存栏)年需青贮饲草10~12m3,1只肉羊(存栏)年需青贮饲草2~3m3。1头肉牛(存栏)年可产1.4~1.6 t干牛粪,1只肉羊(存栏)年可产100kg~120kg干羊粪。1kg干牛粪可生产约0.4kg新鲜蚯蚓,同时可产生约0.6 kg的蚯蚓粪;1kg干羊粪可生产约0.7kg新鲜蚯蚓,同时可产生约1 kg的蚯蚓粪。蚯蚓养殖每年繁殖4~6周期,每m2蚯蚓养殖池年可产新鲜蚯蚓30~40kg,6kg鲜蚯蚓可加工成1kg干蚯蚓粉。1只蛋鸡需日粮平均约为120g,日粮中需添加的干蚯蚓粉约为6g,1年约需要2.2kg;1只肉鸡(1~45日龄)需日粮平均约为103g,日粮中需添加的干蚯蚓粉约为7.7g,年出栏6批,1只肉鸡(存栏)年约需要2.1kg干蚯蚓粉。1只成年鸡1年能产鸡粪约为36kg。
3.3 单位面积资源配置的协调比例
3.3.1 玉米-牛-蚯蚓-鸡。
每种植100×667m2优质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收获的新鲜秸秆可调制成400~500m3青贮饲草,需要建设总容量500m3的青贮池,能饲养肉牛(年存栏)40头左右,需要建约800m2的蚯蚓养殖池,生产的蚯蚓粉能饲喂约1800羽蛋鸡(或者年出栏约1900羽的肉鸡),全年全程生产约100t优质有机肥,每667m2还田1t。
3.3.2 玉米-羊-蚯蚓-鸡。
每种植100×667m2优质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收获的新鲜秸秆可调制成400~500m3青贮饲草,需要建设总容量500m3的青贮池,能饲养肉羊(年存栏)180只左右,需要建约460m2的蚯蚓养殖池,生产的蚯蚓粉能饲喂约1050羽蛋鸡(或者年出栏约1100羽的肉鸡),全年全程生产约60t优质有机肥,每667m2还田0.6t。
4 循环模式效益评价
4.1 计算公式
农田节水率(%)=工程节水率(%)+农艺节水率(%)+生物节水率(%)
秸秆养殖利用率(%)=([秸秆青贮量+秸秆氨化量+秸秆鲜食量)/秸秆总产量]×100%
化肥减量N(P、K)=(牛或羊粪尿直接还田量+蚯蚓粪直接还田量+鸡粪直接还田量+加工成的有机肥还田量)×N(P、K)含量(%)×当季利用率×100%
农业废弃物减排率(%)=(秸秆利用量+牛或羊粪尿利用量+蚯蚓粪利用量+鸡粪利用量)/农业废弃物总排出量)×100%
生产收益=种植业收益+养殖业收益+加工业收益
节支收益=节水收益+节能收益+节生产资料收益
农业综合效益=生产收益+节支收益+废弃物循环利用收益
4.2 效益评价参数
主要依据模式各环节经济效益,对模式运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4.2.1 玉米种植环节。大田玉米增产7.8~48.1%,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5%,种植效益提高5~42%。
4.2.2 肉牛(或肉羊)养殖环节。
玉米秸秆消化利用率提高15%以上,采食率提高21%以上,育肥时间缩短15%左右,牛肉(或羊肉)更加优质安全,养殖效益提高25%。
4.2.3蛋鸡(或肉鸡)饲养环节。蛋鸡产蛋量增加20%,鸡蛋质量提高,更加优质安全;肉仔鸡5~6天增重提高13%,育成时间缩短12%,全年可增加出栏1批。蛋鸡(或肉鸡)养殖效益提高20%。
4.2.4 有机肥还田培肥土壤环节。减少化肥用量20%以上,提高效益8%以上。
4.2.5 模式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 S18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07-03
收稿日期:2013-12-05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水专项(编号:2012ZX07101-004-05);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科研专项(编号:TH20112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编号:2011SJB790023);江苏省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编号:SS201202);江苏省苏州市农业委员会院区科技结对服务项目(编号:JD201320)。
作者简介:高深(1992—),江苏南京人,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
通信作者:马国胜(1974—),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goshinema@163.com。近年来,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土地资源通过流转、租赁等方式不断集中,逐步由过去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方式转变成农场化、园区化和企业化的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同时,畜禽养殖也由过去分散养殖转变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和养殖场等规模养殖方式。在江苏省太湖流域,传统田园经济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所取代,种养日益脱节导致农牧分离越走越远。
江苏太湖流域作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成主要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五成和六成以上[1]。据报道,太湖流域输入太湖湖体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源[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农业规模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太湖蓝藻连年暴发[3]。一方面,规模种植业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并造成氮磷流失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业又大量产生和排放畜禽粪污及废尾水污染环境。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太湖水污染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课题组针对江苏太湖流域农业规模发展带来的农牧分离越走越远现状,对果园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示范,建立了一套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操作规程。本文拟通过对近几年研究示范进行总结,积极引导适度规模、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的规范建设,为江苏乃至全国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1模式表达式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表达式为“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图1)。
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
2.1园地选择
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便于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园地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 m以下的地块。
2.2规划布局
根据果园地形地貌、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生产管理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尾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与排灌系统、生态防护林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配套设施的科学规划。
2.3梨树种植
2.3.1品种选择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耐贮运、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大型果园早熟品种比例应占30%~40%,中晚熟品种占60%~70%为好。
2.3.2定植按宽、深各0.8~1 m开挖定植沟,并将耕作层熟土与耕作层下的生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将耕作层熟土与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合后按30~60 t/hm2填入下层,将耕作层下的生土填在上层。定植时扶正苗木,舒展根系,在周围填上熟土。
2.4果园生草
采用自然生草法。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 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 cm。
3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
3.1养殖小区布局
养殖小区分为农牧配套的生猪养殖圈舍区和种养结合的
草鸡养殖圈舍区。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鸡舍建设要便于立体散养草鸡在果园里活动,并要充分考虑果园杂草数量、产蛋场所、鸡活动时饮水条件及外来天敌侵害等问题。
3.2养殖密度
立体种养的草鸡,应选择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平均养殖密度150~225羽/hm2;农牧配套的生猪,应选择市场前景好的地方特色品种太湖猪或梅山猪,平均养殖配比 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发酵床圈舍。
3.3圈舍建设
根据养殖规模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采用发酵床养殖的圈舍按照发酵床养殖标准建设,其他干湿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设施配套。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5篇
出口牛羊肉产品加工用动物饲养小区备案条件
1、出口牛羊肉的加工企业和饲养小区内的养殖户签订管理购销协议,加工企业对饲养小区的疫情防控、饲料、用药等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2、指定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小区与企业的协调及小区的日常监管,并接受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管理。
3、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牛存栏不得少于200头,羊不得少于5000只,且申请备案的动物数量占本小区家畜总数量的80%以上。
4、至少有一名经相关机构培训、考核、认可的兽医。
5、具有完善的动物防疫检疫和监控体系。有健全的卫生防疫制度、疫病防治制度、用药管理制度、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等。饲养小区负责人负责对各种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供出口肉类产品加工用的牛、羊在饲养期间严格遵守我国兽药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禁止使用违禁药品。
7、所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使用违禁添加剂。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6篇
今年45岁的即墨市段泊岚镇盛发家庭农场场长姜宏法, 2002年从创办家庭奶牛养殖场起步, 奶牛存栏由3头发展到160余头, 日产鲜奶1.3吨, 年产值200多万元, 带动当地奶牛存栏达到2000多头。
近年来, 姜宏法又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420亩土地进行小麦、玉米种植, 将玉米秸秆粉碎青贮作为奶牛饲料, 牛粪用于农作物种植, 形成了绿色无污染的循环养殖、种植模式。姜宏法还联合20多户农户成立了农机合作社, 拥有各类农用机械35台, 被评为青岛市农机推广示范带头人, 年农牧业纯收入4多万元。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7篇
一、开发庭院养猪的五种种养结合模式与效果
1.小批量滚动饲养,年出栏40头肉猪技术模式
种植结构:一户种0.6公顷(9亩)玉米、1334平方米(2亩)苜蓿、0.2公顷(3亩)豆青(复种)。养猪生产:在1、2、3、4月初,分别购进15公斤以上的仔猪5头,从第4个月开始每月出栏肉猪5头,出栏后即补充仔猪5头。饲喂方式:分群分阶段饲养,120天出栏。生产效益:年出栏8批40头,平均活重95~100公斤,每出栏5头收入2500~3200元,获利250~500元,年收入20400~25200元,利润2000~4000元。
2.隔月均等饲养,年出栏60头肉猪技术模式
种植结构:一户种0.87公顷(13亩)玉米、0.2公顷苜蓿、0.33公顷豆青(复种)。养猪生产:分别在1、2、4、6、7、9月初购进15公斤以上仔猪,每批10头,分群饲养。饲喂方式:分仔猪、育肥猪阶段饲养,120天出栏。生产效益:年出栏6批共60头肉猪,平均活重100公斤左右,每出栏一批收入5300~6500元,获利500~1000元;年收入31800~39000元,利润3000~6000元。
3.季季批量饲养,年出栏80头肉猪技术模式
种植结构:一户种1.2公顷玉米、0.27公顷苜蓿、0.4公顷豆青(复种)。养猪生产:分别在1、3、6、9月初购进15公斤以上的仔猪,每批20头以上,分群饲养。饲喂方式:分小、中、大三阶段饲养,120天左右出栏。生产效益:年出栏4批共80头肉猪,平均体重100公斤;每季度出栏一批,收入10600~13000元;获利1000~2000元;年出栏4批,收入42400~52000元,利润4000~8000元。
4.自繁自育饲养,年出栏100头肉猪技术模式
种植结构:一户种1.67公顷玉米、0.47公顷苜蓿、0.54公顷豆青(复种)。养猪生产:从1月起购良种仔母猪5头,6月初配种,10月初产崽约50头,11月进入育崽和母猪再配种期,以后进入每5个月养肉猪50头的规模。饲喂方式:分怀孕母猪、哺乳母猪、仔猪、育肥猪阶段饲养,从仔猪落地到出栏160天。生产效益:按种猪利用5年产崽11窝计算,育成出栏540头肉猪,年平均出栏100头左右;每5个月出栏一仳,收入26500~29000元,获利2500~5000元;年出栏2.5批,收入66000~72000元,利润5500~11000元。
5.多户联营饲养,年每户出栏120头肉猪技术模式
生产组织:一村或一乡建30户仔猪繁育场,一户养12头母猪。年产仔猪6000头,供50户育肥,每户年出栏肉猪120头,并带动建1个种公猪饲养户、1个年加工饲料1500吨的小厂和2个肉猪推销户。养母猪户每户种0.67公顷玉米、0.2公顷苜蓿、0.33公顷豆青(复种);育肥猪户每户种1.8公顷玉米、0.4公顷苜蓿、0.6公顷豆青(复种);公猪饲养户,种1334平方米玉米、667平方米苜蓿、0.2公顷豆青(复种)。饲喂方式:标准化、规范化、分阶段饲养,仔猪30天出栏。生产效益:仔猪繁育户,年出栏仔猪200~240头,收入20000~24000元,获利8000~12000元;育肥猪户,年出栏120头肉猪,收入63600~69600元,获利6000~12000元;公猪饲养户,改良900头次,收入24000~32000元,获利12000~16000元;饲料加工户,加工收入70000~100000元,获利10000~15000元;销售肉猪户,每户获利在10000元以上。
二、应用五种技术模式的条件
1.采用1、2、3种技术模式应具备四个条件
(1)按标准建暖棚舍。其中模式1建圈24平方米,并用隔栏分4小间;模式2建圈30平方米,并分隔成6平方米1间、12平方米2间;模式3建圈50平方米,并分隔成10平方米1间、15平方米1间、25平方米1间。
(2)备生产周转金2000~4000元。
(3)备自产饲料9800~19600公斤(含5口之家农副产品),外购优质添加剂294~588公斤。储备原料中玉米63%、优质苜蓿13%、豆青粉9%、麸皮等副产品12%、外购优质添加剂3%。
(4)执行标准化饲养程序,饲养人员经6学时专门培训。
2.采用第4种技术模式应具备五个条件
(1)建暖棚舍60平方米,并分割成6小间。
(2)养杜×长或大×长二元杂交母猪,用杜洛克公猪配种
(3)备周转金,种猪期1500元,育肥期4000~6000元。
(4)备自产饲料28000公斤(含5口之家农副产品),外购优质添加剂84公斤。储备原料中玉米63%、优质苜蓿13%、豆青粉9%、麸皮等副产品12%、外购优质添加剂3%。
(5)执行标准化、规范化饲养程序,饲养人员经10学时专门培训。
3.采用第5种技术模式应具备六个条件
(1)有一个或几个热心开发这一产业的农户带头组织联营,建立养猪协会,发展会员。
(2)聘请1~2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3)因户制宜改建后院圈舍为暖棚舍,户需投改建费1000~1300元(不含木材和建工费)。
(4)种母猪户养二元杂交母猪,种公猪户养杜洛克纯种公猪。
(5)每户需生产周转金6000~12000元。
(6)饲料储备:自产饲料,仔猪繁育户11000公斤,育肥猪户29200公斤,公猪饲养户2300公斤;外购优质添加剂,仔猪繁育户约350公斤,育肥猪户900公斤,公猪饲养户70公斤。储备原料中玉米63%、优质苜蓿粉13%、豆青粉9%、麸皮等副产品12%、外购优质添加剂3%。
三、应用五种技术模式的前景
1.能充分利用庭院资源优势
农户庭院面积一般在350~500平方米,建筑格式多数是前住房后圈舍各占一半,大部分农户后院建设利用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根据现状,稍加改造,就能建成年出栏40~120头肉猪的暖棚舍3~6间,只需改造费800~1500元(不含木材和建筑工费),平均每头猪一次性投入改造费15~20元,出栏10~20头猪的利润就能收回改造费用。这种改造方式花钱少,一般农户都能办到。
2.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许多农户年养猪2~3头,极少数养猪10~20头,年出栏最多2批。每头猪活重100公斤以上。瘦肉率50%左右,饲养期160~240天,消耗饲料400多公斤,投入三项费用(仔猪、饲料、防疫)550~650元,每公斤活重价低于6.5元就赔本。应用上述技术模式组织生产,年出栏4~8批,每头猪活重100公斤左右出栏,瘦肉率60%以上,饲养期120天,消耗饲料250公斤左右,投入三项费用450元左右,活猪价每公斤5.6~6.0元,每头仍赢利50~90元。与前者相比,规模扩大2~4倍,瘦肉率提高10%以上,饲养周期缩短0.35~1倍,节约饲料30%~40%,降低成本20%~35%,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能实现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
一个农户用1300~5000公斤饲料,120天时间,就能育肥出栏一批5~20头肉猪,以这样的规模养猪,一般种地1公顷左右的农户都能办到。如果结合养猪,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自产饲料5000公斤为条件,再按营养标准购进优质添加剂,就能实现年周转2~4批,出栏40~120头的庭院规模养猪生产,每667平方米地还有4~12头猪产的优质农家肥料。
4.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时间
目前,一般农户4~5口人,2个劳动力,种地1公顷左右,年用工量最多50%。如果把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发展庭院养猪,就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家庭收入,农户只要按标准改造好圈舍,准备好饲料,每天饲喂和打扫卫生等工作只要1.5~2.5小时,就能完成当天工作,妇女和身体健康的老人都能胜任。
5.有利于积累发展的经验和资金,使庭院养猪走向户外
采取自产料加添加剂的自配料为主,可以有效减缓饲料周转金的困难。用市售料养1头肉猪最少需饲料周转金300元,养40头肉猪的一次性投入需12000元。采取自产料加添加剂自配料,每头只需7公斤添加剂的周转金约40多元,养40头肉猪的一次性添加剂投入不到2000元,占总投入饲料费的16.7%,如果分两批饲养,一次性投入的周转金就更省了,这样就能有效减轻一次性投入的困难。农户采用五种模式,小批量、滚动式、渐进性地发展庭院养猪,就能实现资本积累,逐步扩大养猪规模。这不仅能积累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养猪的经验,为庭院小规模养猪走向户外,发展较大规模的工厂化养猪,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目前农户规模养猪发展好的乡村,就可以采取第五种模式进行联营,谁投资,谁受益,建设养猪产业化小区,吸引有能力的农户在小区发展专业化养猪。
四、应用五种技术模式的原则
1.开发庭院养猪的原则
农户利用庭院新建3~6间标准化圈舍需投资3000~5000元,如果改造后院圈舍,只需投资800~1500元,节省建设费约4倍。同时,改造标准不能降低,必须保持坐北朝南、面积合理、阳光充足、保暖通风、有自来水、分栏饲养、清粪科学、环境卫生。饲养规模要依据自身条件确定,量力而行。
2.在规模建设上要坚持渐进发展的原则
以组为单位发展联户协作,以10~20户为一协作组,年出栏500~1000头为宜;以村为单位发展联户协作,以100户为一协作区,年出栏肉猪5000头为宜;以乡为单位发展联户协作,立足点先放到占领区内市场上,建设以村为单位的养猪产业化小区2~3个,年出栏肉猪1万~2万头。经过2~3年的发展、完善,再扩大小区规模,促进县、区联合,构筑外向型瘦肉猪生产大基地。因此,在推动发展建设方面,还要坚持政策引导扶持,农民自办、联办为主。
3.靠技术增效要坚持技术规范的原则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第8篇
关键词: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基本模式,发展趋势,意义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及生存之本。当前世界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对农业产量的不断追求、化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1,2]。因此,要改变以往的种养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才能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实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已势在必行。
1 种养结合的定义
种养结合是一种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模式[3]。养殖业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是指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皮、毛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种植业是指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业产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种养结合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为养殖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够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4]。该模式能够充分将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及良好的循环。
2 家庭农场概述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家庭单独作为基本组织单位,自行解决市场、利润等问题,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5]。其规模大多在1.33~13.33 hm2,以乡土乡亲农作艺术家的家庭农场为例,其生产的农产品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生产者自有品牌,并且建立了完整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更有保障。在我国,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在我国,家庭农场是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近年来,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经营主体。为此,应当重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紧迫任务来抓。
3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
3.1 牧草作物奶牛种养模式
在牧草发达的地区,以乳制品企业为基础,建立以养奶牛为主体的牧草饲料作物杂粮奶牛种养模式,其模式的构成是根据奶牛营养标准配置耕地中种植牧草或饲料玉米的数量,而与奶牛配方精料有关的杂粮能够满足奶牛对配方精料的需要,奶牛排出的粪便经过无公害技术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饲草饲料,减少化肥施用量,既可以防止环境和土壤污染,又可保证奶牛产出的鲜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模式。
3.2 粮菜猪种养模式
在养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区,由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建立以发展养猪为主体粮菜猪一体化的种养模式。此模式是按照猪的营养标准和要求配置相应耕地种植猪所需要的优质饲料,而饲料的种植不施化肥只施猪排出的粪便经加工处理的有机肥。此模式能够保证猪所用的青贮精料无公害,因此生产的猪肉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3.3 稻菇鹅种养模式
在水草资源丰富的农业区,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的企业,将稻米副产品稻秸秆粉碎处理后作为食用菌平菇的营养基原料,而栽菇生产菌菇鲜品副产品菌糠经生物处理后作为鹅的饲料,将养鹅及产生的鹅肉、鹅绒及鹅肥肝等产品副产品及鹅粪经过无公害处理后还田种植水稻的模式[5,6]。
4 我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是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发展而产生的。早期,随着国际上生态农业思潮的兴起,我国传统农业状况及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受其影响,1980年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国首届“农业生态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7]。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的规模不断增大,丰富了市场上的畜禽产品,也使得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盲目地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导致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不能及时地被处理或利用,污染了周边环境。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际大市场条件下,大宗农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并且由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经济高度发达、市场化、全球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无论从其规模、生命力、经济效益、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在其适应现代机械装备技术水平上,已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业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温和,属典型的种养结合区。种植业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出养殖业所需的各种食料,养殖业以种植业的农副产品为饲料生产出人们所需的肉蛋奶等高级食品,同时排泄出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给农田作为有机肥料被作物吸收利用,形成物质能量互补的生态系统、农业系统,势必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意义重大,既可以满足传统农业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又可以适应现代农业经营特点。同时也适应农民的组织习惯和心理习惯,有利于满足农业的组织完善与创新的要求。
5 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农业始终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1,2,8]。因此,如何保持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保障。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正是以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为依托,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应种养结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典范,同时又继承、深化和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这一基本国策。因此,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意义重大。
5.1 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肥水资源
随着我国养殖业飞速发展,产量逐步成为世界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污染不断扩大,产生的有机污染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相差无几,导致其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能够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和历来畜禽生产中尿液和冲洗水处理的难点,做到了资源化利用。而且粪尿无害化处理肥田技术是种养结合家庭模式重点主要推行的技术。畜禽产生的粪尿流入收集池,经过处理可以使其变成具有一定肥效的肥料,这样既可以节约肥料和水,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畜禽粪尿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
5.2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经营
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由于是农户自己经营,其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自己农场的条件,选择适宜生产的产品,同时会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管理,可促进农业生产向精细的专业生产方向发展;同时,对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品牌的培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最终形成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优化植被资源布局建立绿色景观环境,及合理调配劳力资源组建多元化的农民劳务队伍。
5.3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者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等关注较多,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此种生产经营模式可很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代替人工劳动力的进程。因农户经营农场的规模较小,而家庭农场的规模相对较大,可很好地利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从而减少劳动力,促进机械化农业生产。
5.4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其经营模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即由单一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转变,最后会向农业企业转变,最终注册成企业。因此,要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运用市场规则等有效办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决定于农业土地规模的扩大,因此要不断鼓励家庭农场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家庭农场这种经营模式会使人们逐渐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并转化为现代农业意识,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5.5 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物质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综合过程。因此,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优化组合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不仅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而且可提高其经济生产水平,使系统的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可提高经济含量,同时也能够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压力,从而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5.6 促进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后,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构比例,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对生产者(种植业)、消费者(养殖业)和分解者等生物种群进行合理调配,使农业系统中的食物链达到最佳优化状态,使系统的正负反馈和协调统一。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行农、林、水、草合理的农田布局,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实行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减少无机肥及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并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综合营体系,大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水平。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并不断加强与完善,将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9,10,11,12]。
参考文献
[1]侯鹏程,陈佳妮.上海耕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102-105.
[2]侯鹏程.上海松江农田土壤20年养分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38-6440.
[3]包金土,顾晓峰.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72-73.
[4]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等.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5-68.
[5]陈奇,郑家明,冯良山,等.关于辽西地区种养结合高效生产模式的探讨[J].杂粮作物,2006,26(2):157-158.
[6]杨决平,庄静,卞吉.浅谈松江区家庭农场培训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12(1):7.
[7]洪华君,彭乃木.小规模猪场种养结合型模式实用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61.
[8]李连根.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2):55-57.
[9]梅琳.我国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10]孙皓,钱光炜.实行种养结合促进生态农业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1998(1):78-80.
[11]顾晓峰.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种养结合谋财路 第9篇
向阳乡狠抓农业生产不放松,下大力气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不断考察探究,学习适应本地的科学种植方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土质改良等措施,在辖区行政村实施测土配方和科技示范形式,选用优良品种,不断加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深松深翻技术,改善土壤有机质,把薄弱的地块变成良田。
今年向阳乡推行的玉米“高光效”作业面积达到1000公顷,经过去年的测产,玉米“高光效”种植垧产平均达11250公斤,跟老式耕作方法来比,效果非常明显。向阳乡以新甸村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解放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今年该乡共推广大型免耕播种机18台,小型精播机45台,完成深松深翻2万亩,购置大型玉米收获机20台,有效推动了该乡的农业发展。
向阳乡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问题,大力推广创新型农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水稻立体种植模式,种养结合为民谋求致富路。乡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向阳村开发“无公害绿色水稻立体种植”项目,将2公顷盐碱地改良后种植绿色水稻,一律施入农家肥,不打任何农药的同时,为促进水稻的科学田间管理,乡农业服务中心科技人员研究提出,将河蟹放养在稻田里的大胆设想,根据河蟹通常喜欢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淡水中生活,荤素均吃的特点,在稻田里放养了200斤河蟹苗,既促进了稻田除虫害又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举三得。
据乡农业服务中心科技人员介绍,水稻每公顷产量可达7500公斤,河蟹除去糟损到秋季也可收获3000余公斤,与普通种植相比,达到了种养结合双丰收的效果。
特色种植助推农民插上致富的翅膀。近年来,为鼓励农民增产增收,向阳乡党委、政府及各村领导干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特色产业,加大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力度,根据不同地块发展花生、西瓜、棚膜经济等种植项目。新甸村种植西瓜面积就达到20多公顷。农科村村民宋健一家就种植了3公顷陆地西瓜,目前长势旺盛,预计可收获10多万公斤西瓜,细细算来一笔账,西瓜的收入可是传统玉米种植收获的3倍。
向阳村棚膜经济园区建设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园区发展的引擎。位于向阳村主屯北侧1公里处的向阳村棚膜经济园区正在进一步建设完善中,总占地面积14公顷,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300万元,共建设30栋标准化冷棚,暖棚31栋,并配有34眼机电井,配套设施完善,该棚膜小区的建设每栋棚年纯利润可达8万元。
牛羊种养结合饲养模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