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1篇
历时三个多月,跨越5个省,一份全景式反映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厨房和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日前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对外公布。这份报告共调查了新疆、青海、内蒙、云南、甘肃、山东五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近5万人,共对5100多名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调研,对3853学生进行了体检。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43.2%的学生上课时感到饥饿,近半数受访学生营养不良,受访地区学生身高比北京同龄学生低6厘米。
2012年6月15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希望工程营养健康计划——九阳希望厨房2010公益行动”活动,该活动深入到云南、青海、内蒙、山东、新疆5省实地调研了100所学校。考察团有全国知名的营养专家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有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千龙网、中华网、凤凰网、人人网、第一视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公益时报、健康时报、贝太厨房、GOOD好主妇、都市主妇、时尚好管家、齐鲁晚报等的编辑、记者,还包括闫妮、高亚麟、陈晓东、邬君梅、刘之冰、茹萍等演艺界明星。
所有考察队员返京后,2012年九阳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九阳希望基金,将利用10年时间,募集和捐助5000万元,专项用于为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建设“希望厨房”,改善贫困地区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营养不良的现状。
范文网【】
调查报告指出:受访学生中17.7%的孩子们经常喝生水;接近半数受访学生体型偏瘦,营养不良,其中,两成的学生属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现象在6-8岁学生身上表现最为明显,营养不良率超过八成;受访地区学生身高低于北京同龄学生6厘米,低于上海学生3.5厘米;儿童身高和体重与城市儿童相比要低1-2个年龄段。而且,从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饮食习惯受到城市文化的诱导,58.1%的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是可乐,54.9%的学生最喜欢和“果汁”(汽水),孩子们喜欢吃在他们看来比较“稀罕”食物:比如面包、牛奶、巧克力等。
此次还对上述5省的100所贫困地区学校的厨房进行了全面考察,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厨房的三个突出问题是:厨房设施严重缺乏、老化严重,卫生条件差;厨房工作人员营养膳食观念落后;学校食堂功能缺失,学生就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报道还对希望工程全新公益项目“希望厨房”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它认为,希望厨房的建立能够改善学生用餐环境;提升学生餐饮质量;保障学生饮食卫生;为学生营养餐的实施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普及营养知识,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为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之路进行有效的探索。
解放军309医院张晔认为,这份调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现状。她认为,解决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各个省份的不同情况,让营养专家为孩子们制定膳食营养食谱。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孩子们了解必要的营养健康知识十分必要。这就要对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让学校的厨房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加油站。
浙江大学李铎教授明确指出,贫穷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如果我国有几百万的营养不良儿童,贫富差距将会进一步的拉大,我国将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文明的、现代化的世界强国。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20xx年秋季学期,xx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77所,共有学生25641人,其中初中17所,共有学生8821人,小学60所,共有学生16820人。由于目前学校基本上没有学生食堂,全县只能全部采用课间加餐的模式。
二、相关工作实施情况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为了落实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xx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1、规范操作,确保企业供餐招投标工作合法合规。
我县学生营养餐企业供餐招投标工作严格按政府采购规定程序执行,由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共同参与,规范做好每次招投标工作。会昌会议后,我们根据会议要求,结合我县的实施方案,立即进行了招投标工作,在编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评标办法、投标文件范本过程中多次召开有关部门会议和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确保我县6月11日起全面供餐。
2、精心准备,确保了供餐正常进行,有序推进。
供餐前专门召开中小学校校长会,供餐企业见面会,为营养餐的开餐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规范了企业送餐程序和时间,规范了学校食品接收管理办法,规范了班主任的管理职责。暑假期间还举办了食品安全知识的简单培训,开学初请县电视台进行了有关宣传。
县营养办多次召集供餐企业的会议,就食品安全问题和配送问题进行了安排和部署。一切为了确保各营养餐试点学校共25641名学生全部吃到了安全、营养、合格的营养餐。
3、规范了学校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建设。
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档案资料(上级文件、领导讲话、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学生实名册、《配送单》登记签字台账、做到精细化管理。xx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供餐实施顺利,学生、家长、社会反响良好。
4、周密部署,确保“两个系统”建设有序实施。
一是及时完成了实名制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数据采集工作培训会议召开后,我县及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并就校级系统操作作了详细培训。及时组建实名制信息采集队伍,局机关指定了专人负责,小学以中心小学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实名制信息数据采集工作。目前,各项数据都以成功上报。
二是积极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准备工作。县卫生部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为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对比分析,指导完善今后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初步制订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确定了24所常规监测学校。
5、认真核算,确保专项经费及时拨付。
20xx年9月份下发《关于做好营养餐报帐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营养餐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统计,严格按照《配送单》的签字如实统计,学校财务负责人审核,校长把关,学校要对填报数据真实性负责,县营养办把握各校总人数,总天数、实名制信息、统计年报等数据及时审核,每月汇总一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精细化,力争使每一所农村学校、每一个教学点的管理都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
6、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断规范学校营养餐管理工作。
每学期开学初,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到试点学校进行了抽查,了解供餐情况,发现问题请供餐企业和相关学校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此项工作常态化,定期进行督查和整改。
20xx年11月9日,省营养办、教育厅财务处彭钢副处长一行来我县进行了第二次例行督查,随机抽检了四所学校和查看了三个供应企业,详细询问了财务结算程序、食堂建设方案和县营养办的运行情况。彭处长对xx的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和执行情况非常满意。
3月份,省营养办主任,教育厅宋雷鸣副厅长在全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调度执行报告里,充分肯定了xx县在执行省营养办按时全面开餐和配餐方面的力度。
7、立足实际,确保食堂改造工作稳步推进
结合全县实际,在全面摸排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xx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食堂建设规划》,目前,有部分学校食堂项目已开工建设。按省营养办的要求,力争全部实行食堂供餐。
8、注重宣传,阳光操作。
为了使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了确保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学校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班班办有黑板报,在学校显眼的位置设立了公示栏,及时将营养改善计划情况予以通报。
20春节期间,我县营养办积极利用县级主要媒体电视台、网站和报纸宣传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县营养办主任、教育局纪委书记贺亚明接受了县电视台记者的专门采访。
今年开学初,全县24651名农村学生人手一册关于营养餐的宣传彩页,把党和国家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政策告诉给每个学生和家长。
根据省营养办的要求,我县教育局和卫生局5月18-20日在县广场开展了营养知识宣传和咨询。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3篇
在我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很多地区儿童的营养素摄入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导致发育缓慢,学习成绩差[3]。鉴于此,中央财政自2011年10月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4]。该计划由政府拨付每生每天3元的补助,用于菜品的集体采购;仅对学生的午餐进行专人的加工制作,由集体食堂统一供餐;并未涉及营养健康教育,但这本身就可作为一种营养干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实施地区学生的饮食状况,获得了家长、教师及学校的较高认可[5]。2012—2014年全国已连续开展3 a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小学生体质状况有了明显提高,青海省乐都县、贵州省部分中小学生和河南省周口市等试点地区学生均有积极变化[6,7]。本研究对宁夏南部山区试点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调查,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对四~九年级学生营养KAP水平的影响,为更有效实施计划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同心、海原、泾源、原州5个地区各3所小学和1所中学,共15所小学和5所中学作为样本,每所学校抽取四~九年级各1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20所学校获得有效样本共6 318名,年龄范围10~15岁。2012年度共计2 075名,其中男生1 041名(50.2%),女生1 034名(49.8%);小学生1 228名(59.2%),初中生847名(40.8%)。平均年龄(13.09±1.92)岁。2013年度共计1 943名,其中男生948名(48.8%),女生995名(51.2%);小学生819名(42.2%),初中生1 124名(57.8%)。平均年龄为(12.96±2.06)岁。2014年度共计2 300名,其中男生1 137名(49.4%),女生1 163名(50.6%);小学生1 479名(64.3%),初中生821名(35.7%)。平均年龄为(12.70±2.00)岁。
1.2 方法
采用经专家组讨论校正后的“宁夏南部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先后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6月,对自2011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准确性,每次调查前均进行培训,每2~3人为1组负责固定调查,减少调查员询问及解答问卷的误差;由专人回收问卷,提高问卷回收率;采用双录入形式,剔除逻辑错误数据,保证数据真实性。
营养知识共17个题目,分单选与多选题,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满分为21分),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知晓率越高,掌握程度越好;营养态度共8个题目,定义积极态度得1分,不积极态度得0分(满分8分)。
1.3 统计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营养知识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百分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2.1.1 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比较
2013年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高于2012年(t=1.806,P<0.05),且初中生高于小学生(t=10.531,P<0.05);2013生营养知识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1.548,P<0.05)。见表1。
2.1.2 学生营养知识正答率比较
在17道营养知识题中,学生对“多吃蔬菜就没有必要再吃水果”“多喝牛奶、多吃豆腐有利于健康”有较高的正答率,2012年分别为80.77%,85.11%;2013年分别为85.28%,85.91%;2014年分别为66.57%,56.87%。对营养素及其相关营养缺乏病的正答率不高。
2.2 营养态度
2012—2014年中小学生营养态度的得分率(该题目的平均得分/该题目的最高分)均超过75%。不同年龄与性别组中小学生营养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营养态度调查8道题中,2012,2013年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你认为早餐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吗”“你认为午餐计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吗”“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心程度”“你想通过饮食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吗”等问题的积极回答均不足10%。2014年的调查显示,上述问题的重视程度均低于9.6%。2012—2014年中小学生对于早餐的重要性了解均不足5%。
2.3 营养饮食行为
将年级分组后,对同一饮食行为问题的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中小学生绝大多数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2012、2013年相比,2014年中小学生早、午、晚餐在学校摄入的比例提高,在路边摊和街边餐厅就餐的比例降低,按时吃三餐的比例提高。见表3。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数据信息有缺失。
3 讨论
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同心、海原、泾原及原州区)是中央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该地区主要依靠学校食堂集体供餐模式和企业(单位)供应加餐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正确的营养知识和积极的健康意识是科学饮食行为的基础,积极开展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对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8]。营养知识方面,2012—2014年调查发现,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的得分高于小学生。但2013年学生的营养知识平均得分高于2012和2014年,且女生知识得分高于男生。2014年各年级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低于2012年和2013年。回族学生在三餐营养方面及营养素相关疾病的营养知识题得分方面与汉族有差异,由于该地区调查对象总样本中,回族人数远高于汉族人数,所得结果有待进一步深入。总体而言,学生对营养素及其相关营养缺乏病的正答率不高。同一年龄组学生关于一日三餐的饮食态度在2012—2014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营养态度方面,2012—2014年中小学生营养态度的得分率均超过75%。随年龄增长中小学生营养态度得分逐渐提高,年度与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营养态度得分3 a中均表现比较积极,但对早餐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对营养的认知不深刻。印证了赵宏等[9]的调查结果,单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可以在认知、行为和饮食方面促进中小学生营养提高,但结果并不明显。营养饮食行为在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下,学生的就餐行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提高了就餐地点与按时就餐的比例,不吃早餐和不按时就餐的情况大有好转。但对同一饮食行为问题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学生组间绝大多数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发现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营养知识知晓度随学段升高而增长。中小学生均具有渴望营养知识的积极态度,对三餐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但行为上却疏于重视,言行不统一,在主观上不能主动重视早餐的摄入。(2)摄取的食物种类单一,早、中、晚餐多集中在粮谷类上,缺乏多样性,学生有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的认识态度[10]。(3)在17道营养知识题中有11道题得分民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可能与样本中汉族人数偏少、人群整体对该知识的了解不够、正答率不高有关,但也从侧面暴露出该群体对营养相关知识的欠缺。(4)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对中小学生的营养行为有一定改善,但对营养正确知识的了解与应用还比较缺乏,依然存在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地区性饮食喜好,如方便面类、膨化类、油炸类食物的摄入频率较高等方面,还缺乏一定指导,部分中小学生有不按时吃三餐的现象,需要引起注意。
西方发达国家曾尝试对中小学营养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从知识入手,依托课程与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影响对营养的认识态度及行为习惯[11],值得我国借鉴。所以,可以针对性的在中小学校增设该群体的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早期营养教育,作为营养改善计划的强化与补充,而且当今我国慢性疾病日益低龄化,早期开展营养教育等营养干预愈加重要。
家长的观念对学生营养膳食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定期开设营养科普课堂、发放和讲解画报图书中营养内容,改善其错误的营养认识,从而树立孩子的正确观念。积极重视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营养教育,才能给学生形成良好的营养饮食氛围。投入部分资金定期对学校教师、配餐人员等进行短期培训或创造学习机会,促进营养宣教这一基本干预方式对于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充,可在知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层面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婷,范奕.江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93-1394.
[2]潘慧,张倩,唐振闯,等.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就餐满意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663-665.
[3]李树钦.营养素缺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89-91.
[4]梁艳.西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以甘肃省Q县为例[J].中国教师,2014(S1):227-229.
[5]王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6]杨扬.青海省农村小学生营养状况研究: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7]王瑞娟,王会贞,娄晓民,等.河南省部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学生营养KAP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646-648.
[8]LYTLE LA.Nutrition education,behavioral theories,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Another viewpoint[J].Nutr Educ Behav,2005,37(2):90-93.
[9]赵宏,李斌,刘燕,等.青海省藏区寄宿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784-786.
[10]范彦娜,蔡慧珍,赵燚,等.宁夏南部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0):1302-1304.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营养早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46-0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体系。自2008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以来,为了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2011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甘肃地处我国西北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广大农村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普遍较为贫乏,农村中小学生中存在严重营养不良问题。因此,甘肃省被中央政府首先列入的连片特困地区,由农村学校统一按标准提供给中小学生营养早餐、课间加餐或午餐。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甘肃省又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到非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也按国家试点标准进行补助。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营养早餐”计划的现状,2012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暑期“三下乡”小分队在荔堡镇开展调研。调查组分别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实际发出问卷调查300份,收回问卷298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收回率为99.33%。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营养早餐”实施的现状
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学生是否有早餐习惯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的统计如下表。
同时,对农村中小学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性调查。
为了便于全面了解,进一步摸清问题的相关情况,我们还对农村留守少儿的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进行了调查。
数据显示,农村有12.4%(37人)的中小学生,能在家长的督促下坚持吃早餐;有62.8%(187人)的农村中小学生偶尔吃早餐;而有24.8%(74人)的农村中小学生从来不吃早餐。我们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学生不吃早餐原因很多,但是基本原因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有54.70%(163人)的学生表示,家长忙,顾不上做早餐。有26.51%(79人)的学生表示,早晨起床后没有胃口,吃不下早餐。有18.79%(56人)的学生则表示,早晨没时间吃早餐。
进一步通过对相关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学生中,没时间吃早餐的学生大部分是中学生。在调查中学生自己反映,升入初中后学习进度加快,课业量增加,早晨起床就快迟到了,随便在小摊上吃早餐,甚至于不吃;而此次调查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反映由于家长忙顾不上给学生做早餐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大部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照顾,这些监护人年龄偏大,家中农活也繁重,加之文化程度不高,无精力去做也没有意识到早餐的重要性;也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是个体户,物质上较丰裕,仅因没时间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忙的时候就给孩子一些钱,许多孩子并没有去吃早餐,而是去买玩具或零食。有极少的家长则认为,早餐吃不吃无所谓,营养可以从午餐或者晚餐中得到补充,一些中小学生也持这种观点。
此次调查显示的农村学生对营养早餐喜欢程度的统计情况是。
从这次调查的情况和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来看,农村中小学学生们对营养早餐基本态度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喜欢。有71.8%(214人)的学生喜欢学校发放的营养早餐。由于大多数学生家庭贫困且为留守少儿,营养早餐计划实施之前吃不到这样好的早餐。二是不喜欢。有18.8%(56人)的学生表示,每天都是同样的早餐,吃腻了。学生们一开始感觉很新奇,但吃了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厌恶,再加上这些同学有挑食的毛病,吃不惯牛奶、鸡蛋,因此,在农村学生中也出现了浪费的现象。三是不清楚。有9.4%(28人)的学生对营养早餐吃什么不关心,甚至对吃到或吃不到营养早餐也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农村中小学营养早餐,是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付,以保障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由于是国家提供资金,在具体实施中就形成了由农村学校统一按一定标准提供营养早餐。这次调查中,我们也调查了学校提供早餐搭配的情况。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荔堡镇中小学的营养早餐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营养保障,每天都保证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是,提供水果、蔬菜等这种富含维C与纤维的食物较少或没有,这无疑是一个失误。因为有调查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牛奶+鸡蛋”的搭配不是理想的营养早餐,而且其中的面包和沙琪玛等食品不宜长时间作为“营养早餐”食用。
二、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早餐”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早餐”计划,是国务院根据农村贫苦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农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生每天可以享受3元人民币的标准,免费吃到一份营养早餐。到目前为止,荔堡镇共有中学、小学生5 198人享受到营养早餐。在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早餐”计划实施的调查中,我们也看到了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甘肃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早餐”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一些有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1.营养早餐有浪费现象,学校监管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对待营养早餐的态度不完全一致,留守儿童、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喜欢学校发放的营养早餐,在营养早餐计划实施之前,这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吃不到这样好的早餐;有一部学生表示每天都是同样的早餐,不喜欢,吃腻了;也有学生或有挑食的毛病,或表示吃不惯牛奶、鸡蛋,因而出现营养早餐浪费的现象。
在这次调查中得知,浪费营养早餐的情况大多是,学生把不爱吃的或吃剩的早餐直接扔进垃圾桶,甚至有男同学拿着牛奶挤着玩,很少有学生交给老师或带回家交给家长。在调查中也发现有校方在发放过程中出现浪费的现象,如在学生的课桌里有许多发霉发臭了的鸡蛋。
针对学生的浪费,学校也想了一些办法,如应在早晨发鸡蛋、牛奶和面包,而改为留在放学时再发给学生等措施。显然这样做又偏离了“营养早餐计划”的最初目的。所以,在这次调查中了解到,营养早餐的实施遇到了颇多问题,在实施中出现了合理不合情的现象。
2.目前营养早餐食谱搭配不合理
早餐应该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质在身体进行代谢时释放出来的热能,是用来维持生理功能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膳食热能供给不足,其他的营养素也在体内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而现在实行的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早餐搭配则较为单调,没有或缺少水果、蔬菜、肉类等。据食品卫生专家介绍,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至少要包括四种以上食物,如若早餐种类太少过于单一,搭配不合理不但会影响到消化吸收、还可能造成记忆力降低,肠胃疾病等,中国学生的营养正是缺失在这些我们还未注意的环节上。
营养早餐搭配不合理与实行中不变通的态度,使得孩子们逐渐对营养早餐出现了抵触以及不愿接受的情况。老师的督促、强迫只会使孩子们更加的不愿接受,使得营养早餐的推广工作更为困难,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很多,首先,显然这是学生家长学校观念陈旧,思想落后,缺少食品科学常识和传统陈旧的观念在作怪,地处偏僻的农村对于营养搭配知识所知甚少,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家长认为早餐根本不需要肉类、水果等。他们认为从过去的馒头、米粥,甚至没有早餐过渡到现在的牛奶、鸡蛋、面包就是营养早餐。其次学校害怕食物来源不好,担心出现一些令人头痛的食品安全问题,营养早餐由好事而变为担风险的坏事。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农村学校和教育管理者负责任的态度不够。
3.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村学校无力提供理想的营养早餐
在这次农村实践调查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因为我们调查的泾川县荔堡镇是甘肃陇东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都非常有限,在这里没有看到学校的食堂,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地方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新鲜的食物,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营养早餐只能是本地能购买到而又易于存放的食物。农村学校如果有食堂,那么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新鲜食物,同时也可以保障孩子们吃进去的食物的安全,也不会让学生摄入过多带有添加剂的营养,那样的营养早餐才是真正的营养。所以笔者认为在实施营养早餐计划的时候,应该更切实的为学生考虑,配送学生的营养早餐是一个民生工程,并非为的是做做看的“面子”工作。
4.政府的刚性政策,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一成不变的搭配,让营养早餐变了味道
我们在这次调查中看到,学生对早餐的厌倦情绪,这当然会降低营养早餐被接受的程度,但是学校到底为何一成不变呢?这与现在的社会现实挂上了钩。现今社会上很多事情在执行中出现的一种奇怪情况,就是被质疑。农村中小学营养早餐实施中也是一样。现在搭配的早餐来源较好掌握,牛奶和蛋的来源单一,安全质量问题上也省心很多,而且账目的明细也更清楚,所以学校给孩子做出这样的搭配,这样被质疑的程度便有所减少,很多来自社会的问题便不存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好的,但试问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好的吗?我们并非欧美人,对于牛奶的需求度并不是特别高,而且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是挑食的,学校如果没有根据孩子的喜好和口味做出调整,那么必然结果便是孩子们对于营养早餐的厌弃与不接受。
学校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负责任的行为,但是他们不改变,不向上级提出建议,刚性政策下的不知变通、不敢担当,将他们变得不负责任,这让人性关怀浓厚的营养早餐变成了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丝毫无法体现社会教育者该有的爱心。
三、对策与建议
1.学校应合理安排早餐食谱
早餐一定要均衡搭配,保证食物种类齐全,四类食物应该重视。一是谷物食物,包括米、面、馒头片、面条、面包,这应该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饮食当中唱主角,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是动物性食物,包括鸡鸭鱼肉,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摄入能保证他们的智力发育、学习活动的需要;第三是奶和奶制品,考虑孩子对钙的需要比较大,对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第四是蔬菜水果。如果我们一份早餐里面有这样四类营养,应该是非常全面的。早餐时间最好安排在6点半至8点半期间,吃早餐的时间应该是15~20分钟,这样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学校应该配备食堂进行供餐,没有食堂的学校,可从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或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各地因资金问题和地域条件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供餐方案、合理选择供餐内容。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学生的饮食健康,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关于学生饮食及食品安全方面的讲座,使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饮食健康问题,积极配合校方将营养早餐计划顺利进行下去,避免出现浪费等现象。对于学生的挑食,老师和家长应教育孩子不吃早餐、挑食的危害性,教育时应尽量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和实例进行讲解,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仅营养早餐计划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发生了多起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贵州一所小学还发生了食堂烂菜事件,暴露出的是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各部门应充分发挥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要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对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成立专人负责的专门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不仅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还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参考文献:
[1]闫锁田.营养早餐:幸福来敲门——天水市营养早餐实施情况调查[J].甘肃教育,2012,(23).
[2]秦艳艳,闫军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郏县长桥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张惟祎.调查显示中国小学生“牛奶+面包”不等于营养早餐[J].云南教育·视界,2010,(5).
[4]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广学生营养餐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国经贸贸易[2001]123号,2001-02-12.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5篇
布
2012-03-06 10:42:05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02月29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月28日在京发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调研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应为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持续增加投入,探索改善营养水平的有效方法,同时创新社会管理办法,构建由政府主导、多方合力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改善思路,让这一善政落地。
调研组在对云南、青海、贵州、陕西、重庆五省市50个县的100所学校调研后发现,由政府主导的营养改善项目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能覆盖更多的农村学生,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地方政府财政面临资金压力,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由民间组织主导的营养改善项目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监督、评价等优势,但在项目的可持续性、民间组织的协作等方面存在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提出,政府应补齐加固。比如,在已经实施营养午餐计划的学校,普遍面临配套资金和食堂人员缺乏的问题。由于非寄宿制的农村校原本没有食堂,多数寄宿制学校配置的是只能烧水、蒸饭的简陋厨房;农村学校没有厨房工作人员的编制,只好采取教师轮流值班、家长志愿服务、雇用临时人员等方式。因此,落实营养午餐计划需要一笔巨大的配套资金,同时还需要探索各级政府分担、社会力量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
此外,怎样设计均衡营养搭配的标准化配餐也是个问题,现有项目的食品单一和营养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胡小琪说,很多贫困山区的学校都存在思想观念未转变、食物营养搭配不科学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培训老师,这不是公益组织或者爱心企业拿钱可以解决的”。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介绍,该基金会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情况的最新数据显示:上课时有饥饿感的学生比例从2010年的72%下降到2011年的25%,与2010年同一地区同一年龄学生的数据相比,男女生平均身高分别增长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6篇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
校食堂管理工作报告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的实施,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我校所有为学生提供营养餐食堂直接由学校管理,现就我校食堂管理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盐津县中和镇中心学校现有校点19个,在校学生4219人;自营养餐计划实施以来,学生供餐的食堂改造扩建为21个,艾田村完小、中堡村完小学生数较多,特设两个食堂供餐,并全部投入使用;积极调配资金为和平小学食堂建设投入1.5万元,用于扩增食堂面积25平方米;营养餐计划实施前,食堂从业人员为20人,现各校配备食堂从业人员共52人;目前,我镇无获得食堂经营许可的食堂;因大部分营养餐供餐与寄宿制伙食团共用一个食堂,所以食堂无对外承包情况。
二、食堂管理的主要措施
为加快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步伐,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有序的实施,我校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各村、校校长及中心校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各校点食堂管理工作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餐计划的领导及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日常事务。各村、校也成立的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二)深入校点,立足合理布局,规划食堂建设。自营养餐开餐以来,我校对辖区19个校点进行了排查摸底,特别是食堂建设情况,设施设备配备情况,食堂从业人员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并集中反馈。我镇校点布局分散,特别是偏远山区、高寒山区学校食堂存在设施短缺、场地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校重新规划原有食堂,为无食堂学校新设食堂,并购置大批食堂设备,包括,电磁炉、工作台、蒸饭机、绞肉机、消毒柜、冰箱、冰柜等设备。现所以食堂已经于三月份全部投入使用。
(三)科学制定食堂管理方案。依照营养餐实施计划,各村、校合理制定食堂管理方案。首先,规范食堂管理各项表册、账目,包括经费使用台帐、采购台帐、入库台帐、出库台账、配餐食谱、留样记录,做到摆放明显、规范,且账目、表册内容一目了然。其次,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做到炊具卫生、摆放整齐合理,地面、墙壁洁净,保证配餐制作空间的卫生。再次,炊事员需经过体检、培训合格上岗,在岗
时需穿戴整齐,佩戴工作牌,保证配餐制作程序合理,卫生。第四,物品存储间的原材料摆放需归类,且合理规范,物品需摆放于离地15CM的货架,做好防潮、防虫等措施。第五、原材料采购应通过正规渠道,指定地点按需采购,保证采购物品为票据齐全、合格材料。第六,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第七,从各从业人员思想抓起,真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的实施。
(三)强化监督检查。由各村、校校长为各校点食堂管理职责第一负责人,负责食堂日常工作管理。中心学校领导组人员分片区,定期不定点到各校点进行跟踪督查,并对不符合标准食堂提出整改意见,要求按时整改。对工作推进过程中推诿扯皮,影响工作进度,影响学生营养餐正常共餐 或教学秩序的,按照相关要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实施以来,在相关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食堂管理工作在规范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有序推进,但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影响,全镇的学校食堂要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还有一定差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驶入常规化管理轨道还履步维艰。当前,我校学校食堂安全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资金困难,虽然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但管
理上还比较粗放;二是由于专项管理人员紧缺,精细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我校目前虽然障碍重重,但会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确保食堂管理工作继续向前迈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推进。
此报告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7篇
我校根据国发2号文件和上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以及凤府发(2012)23号文件——《凤冈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保证我校食堂饮食安全,资金运行有序,工作人员,认真负责,规范管理,学生食堂,采购严格把关,等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拟定食堂管理方案,成立了食堂领导领导小组,安全领导小组,经营领导管理小组,监督领导小组,同时拟定了各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学生就餐值班领导和各类人员的考核办法。同时也跟踪落实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方案,职责明确,为食堂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二、严格按计划资金管理使用,三四月公共开支营养经费达3万余元,为学生添加了丰富的营养,深受学生及家长的赞美。
三、加强了食堂大中型物品的采购管理,严格按“四统”行事,即统招、统购、统配和统送。各种物品的采购,均由行政政领导、工人、采购出纳和保管四人以上询价采购。与乙方签订了采购合同,联系电话,护送等协议,大中型的物品,都有询价纪录存档,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四、食堂规划管理方面。食堂各类人员都履行了职责,校长牵头主抓食堂工作的监管,工人按时上班,没有推迟学生就餐时间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采购物品新鲜,均有检疫证明,教师管理有序,学生礼貌用餐,文明用餐,学校食堂账目公开,对公布的账目和采购情况,做到一支笔签字,日清月结,所有生活费金额存入中心校工会账务,没有公款私存的现象,坚持了每天食品留样工作和登记造册。食堂工作的一些细小的环节,如:消毒应登记造册,餐厅的卫生应加强管理,学生剩菜剩饭的现象要老师们加强管理教育,使之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甘肃省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皋兰、康乐、静宁、会宁和甘谷县为调查区域,每县随机抽取2所小学,共10所。每所小学在四~六年级中抽样,各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中符合条件的留守学生。
本次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目前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调查之日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大于或等于6个月,被留在当地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四~ 六年级农村学龄期儿童[4]。本次调查共发放30个班8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39份,问卷有效率为97.6%。其中,男生468名( 55.8%) ,女生371名( 44.2%) ; 单亲留守儿童593名( 70.7%) ,双亲留守儿童246名( 29.3%) ; 四年级留守学生274名( 32.7%) ,五年级253名( 30.2%) ,六年级312名( 37.2%) 。年龄范围为8~16岁,平均年龄( 11.92±1.38) 岁。
1.2方法参照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5]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自行设计封闭自填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是否住宿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 ,营养知识( K) 、态度( A) 、行为( P) 。营养知识共10分,态度共25分,行为共12分。
抽取调查区域某所小学5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预调查。问卷营养知识部分的分半信度r = 0.712,Cron-bachα系数为0.709; 态度部分的分半信度r = 0. 702,Cronbachα系数为0. 714; 行为部分的分半信度r =0.725,Cronbachα系数为0. 719。各系数均大于0. 7,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可用作测量工具。
统一培训调查员,统一评分标准,当场回收问卷并核对、补项与整理。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营养知识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百分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留守儿童营养知识知晓情况46.5% ( 390人) 的留守儿童认为蔬菜和水果营养价值不同,13.6%( 114人) 的儿童不确定,39.9%( 335人) 的儿童认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9. 9% ( 83人) 知道贫血与缺铁有关;60.3% ( 506人 ) 知道奶制 品是补钙 的最佳食 物。32.7% ( 274人 ) 认同膳食 以谷类为 主,荤素搭配;30.9%( 259人) 知道儿童期肥胖的常见原因及危害;65.2%( 547人) 不赞同通过节食减肥,84.6% 认为方便面也富含营养。77.9%( 654人) 的儿童知道有些野蘑菇食用后会引起中毒,仅33.5%( 281人) 知道土豆发芽后会产生毒素。以营养知识得分为因变量,性别( 1= 男,2 = 女) 、民族( 1 = 汉族,2 = 其他) 、年级( 1 = 四年级,2 =五年级,3 = 六年级) 、是否寄宿( 1 = 是,2 = 否) 、父母文化程度( 1 = 小学及以下,2 = 中学,3 = 大专,4 =本科,5 =硕士及以上) 、父母职业( 1 = 农民,2 = 非农民) 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营养知识与性别、年级和是否寄宿有线性关系( P值均<0.01) 。见表1。
( n = 839)
2.2留守儿童营养态度认为有必要学习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留守儿童690人,占82.2%; 愿意改变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595人,占70.9%; 认为电视与报纸上的营养信息不可信的593人,占70.7%; 愿意积极参加营养与食品安全讲座的633人,占75.4%; 认为儿童期的营养状况与成年后健康相关的626人,占74.6%。
2.3留守儿童饮食行为情况留守儿童一日三餐基本有规律的558人,占66.5%; 不按时吃早餐的307人,占36.6%; 晚餐容易暴饮暴食的280人,占33.4%。能够保证每天或经常摄入一定量奶制品的531人,占63.3%; 经常吃水果的526人,占62.7%; 很少吃摊贩食品的学生624人,占74.4%。
2.4留守儿童营养知识获取途径通过教师讲授的人数最多,占52.1%; 其次是通过父母和电视获得,分别占37.7%和34.9%。而调查对象期望获得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依次是教师讲授( 45.3%) 、观看录像 ( 31. 0%) 、张贴宣传 画 ( 16. 2%) 以及自学( 7.5%) 。无论从实际还是从期望来看,从书籍报纸、讲座咨询和网络途径获取知识的比例均较低。
2.5营养知识需求情况希望了解的营养知识主要是食品卫生 安全知识 ( 51. 8%) 、正确饮食 行为( 34.9%) 、日常食物的合理搭配( 72.3%) 、营养不良预防知识( 58.6%) 。
2.6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寄宿与否及学习成绩对营养知识得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其中,男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相对女生较多; 年级越高,营养知识得分越高; 寄宿的留守儿童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相比非寄宿的较多; 学习成绩越好,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也越多。营养态度方面,寄宿、学习成绩较好的留守儿童相比非寄宿、学习成绩一般及较差的儿童更加积极( P值均<0.05) ,性别、年级及家庭经济收入对其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各研究因素对留守儿童营养行为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营养知识与态度、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营养态度与行为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271,0.145,0.112,P值均<0.05) 。
( x±s)
3 讨论
四~六年级的儿童基础代谢较高,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较大,均衡营养、合理膳食对于保证其体格和智力正常发育、预防疾病至关重要[7]。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多处于住家并受监护状态,膳食营养干预具备可操作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对部分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仅9.9%的留守儿童知道贫血与缺铁有关,提示应加强铁等膳食营养素知识的宣教。32.7%的留守儿童不知道应该以谷类为主食,30.9% 的儿童不了解肥胖与成年后发生慢性病的风险有关,说明农村家庭健康知识教育较为滞后。可能与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相对老龄化,文化程度较低,获取喂养知识有限有关。这种隔代抚养的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足够的呵护和教育,进而造成饮食行为上的各种问题[9],导致营养知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状态[2,10],因此有必要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相关知识。此外,性别、年级、是否寄宿、学习成绩均与营养知识相关。可能由于女性对营养更感兴趣、更关注自身健康; 高年级组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提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应以受众的年龄而异; 在校寄宿的留守儿童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多,可能由于寄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 成绩好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需求可能更为积极、迫切。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渴望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愿意改变自身不良饮食行为,但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获得,而以书籍报纸、讲座咨询和网络途径获取知识的比例均较低。提示应开展多种形式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
孙吉萍等[11,12]报道,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及态度呈正相关。早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学习状态[13,14,1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按时吃早餐,可能会造成各种营养素缺乏,甚至导致营养不良等疾病。应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基本营养素摄入需求,结合实际情况提供经济可行、营养搭配合理的食谱,提高早餐质量,使其多样化[16]。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 节录) ,儿童应每天饮用300 m L牛奶或奶制品[16]。本次调查中,63.3%的留守儿童能够保证每天或经常进行一定量奶制品摄入,这将有利于其骨骼及牙齿的生长发育。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9篇
【关键词】 营养包项目贫困地区推广食用情况
1 什么是营养包项目
为适应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的要求,针对该年龄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首都儿科研究所与青岛百乐麦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特别制作的含有多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补充剂。强调加强6—24月龄婴幼儿的辅食添加质量.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 营养包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营养包配料表: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小麦粉、全脂豆粉、食用葡萄糖、碳酸钙、富马酸亚铁、乙二胺四乙酸铁钠、氧化锌、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B12、叶酸。
作用:补充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改善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促进体格和智力发育,预防和控制婴幼儿贫血。包装规格为360g(12g×30袋)。
3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
贫困地区儿童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婴幼儿辅食添加食品单一,且主要以面食为主,肉、蛋、奶、豆质品及水产品、水果、蔬菜的摄入较少,饮食营养单一,不能满足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及贫血的发病率高。在项目开展前我们对该地区6—24月龄的婴幼儿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抽样体格检查。检查结果如下:低体重发生率为28%,生长迟缓发生率为31.5%,贫血发生率为25.8%,其数值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 营养包的来源渠道
我县为西部地区国扶贫困县,坐落在高山地区,资源贫乏,经济落后,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加之2010年我县发生了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给群众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伤害,也给群众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灾害发生后爱德基金会和腾讯基金会对我县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县贫困家庭的婴幼儿捐赠了营养包项目,免费为我县的6—24月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一年,来改善我县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5 营养包项目在农村推广中所遇的问题
按项目要求对6—24月龄的贫困家庭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一个儿童每月一大包(12g×30袋),每日一袋,并配套发放了营养包使用手册和营养包喂养指导手册,妇幼保健站为营养包管理单位,具体由乡卫生院按申请统计报表领取和发放,在营养包的推广和发放中所遇问题总结如下:
5.1 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营养包缺乏足够的了解,领取积极性不高。
5.2 群众对营养包的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即使领取了,但部分家长没有按时给孩子服用。
5.3 家长的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对营养不良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5.4 个别婴幼儿对营养包的口味不予接受时,家长没有耐心继续坚持。
5.5 个别婴幼儿家长反映孩子吃了营养包后不好好吃饭了,故没有继续坚持。
5.6 由于受市场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家长对营养包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对营养包的营养成分不够信任,怕里面加了激素或有害成分影响孩子健康。
总之,营养包项目实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6 营养包项目中期评估状况
营养包项目虽然一部分儿童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给孩子按时服用,但对一部分坚持服用三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做了体格检查和营养评估,确实改善了部分孩子的营养状况,孩子的体重和血色素比服营养包之前有了提高。检查结果如下:低体重发生率为25.6%;生长迟缓发生率为31%;贫血发生率为22%;科学证明营养包项目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我們要加大营养包的宣传力度和科学育儿知识,使群众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使群众了解到3岁以前的营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起到关键的作用,将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7 总 结
营养包项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开始推行时不太顺利,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毕竟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改善营养不良儿的营养状况,提高民族的素质,我想还是与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及观念有关,随着人们文化观念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会逐渐接受和喜爱营养包的。因为营养包能在短期内改善营养不良儿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及贫血的发病率,而且保存和服用放便,经济实惠,安全有效,它是一项惠民工程,希望我们以后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普及群众的科学育儿知识,也希望得到政府的重视,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免费开展儿童体检工作,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普及婴幼儿喂养知识,也希望政府在营养包的生产上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营养包的安全,健康,营养。
参考文献
[1] 婴幼儿喂养指导手册.
[2] 营养包使用手册.
[3] 百乐麦婴幼儿辅食营养包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10篇
据报载,全国妇联、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显示:中国处于极端贫困的3597万人群中,0至6岁的儿童有330万至400万人。有工作人员称,在贫困地区看到6岁儿童只有城里2岁孩子那么高。由于母亲外出打工,平均每4个小婴儿才有一个能吃上母乳,贫困地区母乳喂养率低于全球和全国水平。
在许多家长为自己孩子营养过剩而忧心忡忡的时候,这样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不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而营养则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维护健康的基础要素,不言而喻,一个儿童的营养状况将决定其成人后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乃至教育和其他成就。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很难想象,营养不良、身体不健康,儿童的未来是怎样的未来?
营养贫困的出现,说到底是因为收入的贫困,解决的办法,从大的层面说,只有让这些贫困家庭早日致富,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才能够迎刃而解。然而,这办法听上去很美,却缓不济急,我们的这些孩子等不起、拖不起。
目前,贫困儿童的问题已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去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明确了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起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这份规划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于贫困地区困难家庭的儿童来说,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疾病、营养和教育。在这些待解决的`问题中,首要的就是营养问题,他们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然后才能谈其他权益的保障,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奢谈其他权益的保障。换言之,如果他们在身体健康上就已经“先天不足”,那么不但很容易导致他们今后产生疾病,也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失去了意义。
有了规划,关键在于抓紧落实。各级政府需要根据“路线图”的统一安排,摒弃“等、靠、要”的被动姿态,加强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确保落实经费投入和管理、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保证这些孩子的生活营养不打折扣。此外,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慷慨解囊、倾情相助,通过慈善组织或其他渠道参与其中,让这些营养贫困的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第11篇
同学您好!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价值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向农
村和基层地区流动对促进当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了解现今大学生到农村
基层工作的意愿以及对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的看法,我们设计了此次随机调查。
本问卷采取匿名填答方式,所得的结果只做相关统计分析。请在您选择的答案下
面画“√”,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河海大学“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政策研究”课题组
调查时间:2010年_11_月__2__日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所读的专业:
3、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硕士研究生F、博士研究生
4、您的家乡?省市 区/县街道/乡镇
5、您的户口?A、城市户口B、农村户口()
二、对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地区就业意愿的调查
1、您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哪些因素?(限选三项,并排序)_____
A、工资待遇(经济收入)B、工作环境与个人发展空间C、社会地位
D、专业对口E、工作稳定性F、单位性质G、家庭因素(能与亲人在一起)H、生活环境(含区域位置、交通便利)I、其他
2、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您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吗?()
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不太愿意D、非常不愿意E、没想过
3、如果您愿意去,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限选五项,并排序)___
A、基层压力相对较小B、积累基层锻炼经验C、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D、为以后考公务员做铺垫E、部分国家政府扶持的地区福利较好F、大城市竞
争激烈,工作难找G、自己的喜爱 H、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路I、为自己
家乡做贡献J、其他
4、如果您不想去,是基于什么原因呢?(限选五项,并排序)_________
A、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B、去基层工作没面子C、对基层工
作本来就不感兴趣D、在基层工作没前途E、大学所学知识难以得到运用F、家人反对,离家较远G、缺乏经验,不了解农村环境 H、政策保障不够,再
就业难I、大材小用,自身价值难以实现J、其他
5、您对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吗?()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了解一点E、不了解
6、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您考虑去农村就业的影响程度?()
A、很有影响B、比较有影响C、一般D、影响不大E、没影响
7、如果您考虑去基层就业,您会选择以下哪些地域?()
A、东部沿海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家乡所在地附近
8、如果您考虑去农村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领域?()
A、自主创业B、村级组织C、乡镇政府机关D、私营企业
E、国营企业F、外资企业
9、您对基层工作工资的心理底线是多少?(元/月)()
A、1000~1500B、1500~2000C2000~3000
D、3000~4000E、4000以上F、多少都无所谓
10、对于政府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您了解哪些?
(多选)()
A、新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至少1/3是基层工作毕业生
B、在欠发达基层地区工作两年考研笔试加10分
C、排编制、定工资、迁户籍,给予倾斜和照顾
D、在非公有单位缴费的年限可以算为工龄
E、提供小额贷款免收费,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
F、设立千个见习基地每年培训万名毕业生 G、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
H、在基层进行科研的毕业生,国家给予重点扶持I11、您认为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如何?()
A、很有效B、有效C、一般D、无效E、完全无效
12、您认为政府再出台哪些政策可以鼓励和吸引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A、提高基层现有工资待遇B、优化基层工作环境C、提供个人发展更优惠
条件和支持(如贷款、招考公务员、创业基金)高工作和生活补贴
D、创造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E、其他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13、您认为,在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过程中,我们政府、企业、农村基层、人才自身等方面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调查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