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放射治疗范文
内放射治疗范文(精选12篇)
内放射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57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手术, 在患者的残余肿瘤内与瘤床对其植入125I粒子, 做放射治疗, 在治疗后对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男21例, 女36例, 年龄为20-58岁, 平均年龄为 (437±6.4) 岁。在治疗前, 均对患者进行MRI以及头颅CT的检查。检查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为:顶叶为11例, 额叶为21例, 颞叶为25例。病理结果:15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18例星形细胞瘤Ⅱ;11例星形细胞瘤Ⅱ-Ⅲ级, 其中5例患者为复发性星形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Ⅲ级;6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所植入125I粒子平均活度3.4 mci。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设计治疗计划
(1) 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头部强化CT扫描, 将影响信息放入到TPSx计划系统中对图像进行重建; (2) 根据需进行保护部位以及病灶的发生部位, 建立可以有效反应的模型; (3) 对计划参数进行设计, 并将植入所需要的粒子数进行计算; (4) 根据等剂量曲线, 对植入粒数量进行调整; (5) 对治疗技术进行完整计划。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全麻, 对患者实施开颅肿瘤切除术, 切除肿瘤后, 对患者实施止血治疗。在手术实施前, 将125I粒子进行高压蒸气消毒, 并根据肿瘤的残余情况以及肿瘤床的大小, 确定125I粒子的植入点以及其植入数, 用镊子夹取粒籽将其直接植入脑组织中, 并对其进行封压, 封压所采用的是粘有EC生物胶的明胶海绵。手术实施区域, 不做骨瓣复位, 引流设置。手术实施后第二天, 对患者头颅CT进行复查, 并在头颅正侧位拍摄X片, 确定在颅内125I粒子分布状况[1]。
1.3 疗效判定
根据相关标准判定:患者肿瘤病灶完全消失, 则为显著有效;患者肿瘤病灶缩小高于50%, 则为改善;患者肿瘤病灶缩小范围为25%-50%, 则为有效;患者肿瘤病灶缩小小于25%, 患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 则为无效。并在患者术后第1天, 第30天, 检查患者的血液指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治疗效果
其中57例患者在125I粒子植入后, 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为84.2%, 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为96.5%, 不同时期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优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附表:
2.2 患者血液指标
术前和术后的第30天, 本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量、血红细胞数等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中治疗效果最差、恶性程度最高、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因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紧密相连, 界限并不明显, 通过外科手术不能对其进行完整切除。因此较多患者会出现复发情况, 因治疗方法有限, 疗效不佳, 所以在对其治疗中, 应该进行多学科综合进行治疗[3]。在治疗脑胶质瘤中, 放射治疗具有相当重要而且特殊的意义, 包括对其实施距离放射治疗以及远距离放射治疗。在本组患者实验中, 所采用的先切除肿瘤, 而后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125I粒子源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低能量、半衰期长, 可无限杀伤无节制发生增殖的脑胶质瘤细胞[1]。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57例患者在125I粒子植入后, 不同时期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优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和术后的第30天, 本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 可实施有效的局部控制, 所引发的并发症少,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控制肿瘤生长,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延长患者生命时间。
摘要:目的 分析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在125I粒子植入后, 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为84.2%, 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为96.5%, 不同时期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优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和术后的第30天, 本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量、血红细胞数等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 可实施有效的局部控制, 所引发的并发症少,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控制肿瘤生长,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延长患者生命时间。
关键词: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脑胶质瘤,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广健.显微手术联合5-FU及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12 (9) :157.
[2]潘庆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法检测脑胶质瘤[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142 (8) :214.
肺癌放射治疗 第2篇
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显著改善46例,部分改善13例,无改善1例,改善率98.3%。
结论:肿瘤局部控制率高、放射反应小等优点。
【关键词】放射治疗;肺癌
原发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的恶性肿瘤称原发性支气管肿瘤简称肺癌。
不包括气管癌及转移性肺癌。
治疗前积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放疗期间应加强支持治疗措施,积极处理放射反应,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放疗[1]。
我院~对肺癌病放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肺癌病60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5岁。
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
病理分类:鳞癌26例,腺癌 1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4例,大细胞未分化癌7例。
1.2 方法
1.2.1治疗前准备 治疗前应有完整的诊断、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的资料,并及时处理相应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肺炎、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等。
1.2.2放射剂量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剂量通常为:鳞癌55~65 Gy/6~7周;腺癌60~70 Gy/6~8周、术前放疗或亚临床处治疗剂量可控制在35~45 Gy/3~4周。
肺野内实质性肿瘤实际受照剂量比软组织中的肿瘤照射剂量大10%~20%(因射线经过的肺组织厚度不同而变),临床上应特别注意。
近年来也有采用48 Gy/4次/4天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报道。
小细胞肺癌,以往认为小细胞肺癌的合适剂量为45~50 Gy,超分割放疗或高剂量常规分割放疗,1.5 Gy,每天2次的超分割放疗同步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26%。
CALGB 8837的研究发现常规分割70 Gy合并化疗的6年生存率高于30%。
1.2.3射线选择 适合的射线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及其在肺内的位置而定,对巨大且贴近胸壁的肿瘤,用相对斜野照射时,15 MV以下X射线,因其70%剂量区可大于野间距的1/2,故剂量分布明显优于10 MV以下的X射线。
对位于肺内位置深、体积小的肿瘤,射线能量则不宜选择太高,以免在肿瘤表面形成二次剂量建成区会影响肿瘤的受照剂量。
1.2.4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 定位CT的扫描范围上界为环甲膜,下界为肝下缘。
GTV应在肺窗勾画,包括肺癌原发灶、短径大于1.0厘米的淋巴结。
鳞癌CTV为GTV外放6毫米,腺癌需外放8毫米。
并发肺不张患者应事先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以准确确定GTV的范围、减少正常肺体积的受照射剂量。
2 结果
显著改善46例,部分改善13例,无改善1例,改善率98.3%。
3 讨论
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无特异性,早期诊断率低,各种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差颇大,近年来的疗效有所提高。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接受50~60 Gy/5~10次/1~2周立体定向放疗,其中18例在立体定向放疗之前接受常规放疗40~60 Gy/20~23次/4~6周的常规放疗。
术前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
多项随机研究标明手术切净的仅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不需要术后放疗、术后放化疗,术后放疗会使2年生存率由55%降至48%;但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放疗。
Ⅳ期病例都有转移[2]。
对于有症状的脑转移、骨转移患者应首选放疗,尽快缓解患者症状,然后化疗;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应首选化疗,适当辅以小范围的姑息放疗。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局限期20世纪70年代的随机研究证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放疗疗效优于手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4%,手术组为1%(并且这一例也是起初选择手术,后来改为放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是:首选放化综合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放疗,也优于单纯化疗。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能耐受该方案足量化疗和同步50~60 Gy放疗;化疗期间早加放疗优于晚加放疗;化疗后放疗的照射范围以化疗后的病变范围为主;放化疗后胸部完全缓解的患者应接受全脑预防性照射,荟萃分析表明脑预防照射把3年生存率提高5.4%。
广泛期以化疗为主,配合放疗可以较快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数十年来最基本的照射方法是每周治疗5天,每天照射1次,每次照射1.8~2 Gy。
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有效率大约30 %~40%。
近年来基于对肺组织属于放射迟反应组织的认识,有的单位采用减少每次照射剂量,增加照射次数,总疗程时间不变,总剂量增加的超分割射照方法,旨在保护肺组织免受过分损伤的前提下,提高肿瘤受照剂量。
通常采用每周治疗5天,每天照射2~3次,间隔4~6小时,每次照射1.1~1.2 Gy,该方法早期放射反应比常规分割重[3]。
加速超分割照射主要是期望通过缩短疗程时间,克服分割放疗期间肿瘤细胞的再增殖,而又不增加正常组织的后期反应。
方法是减少每次照射剂量,增加照射次数,并缩短疗程时间,增加总剂量,称为加速超分割照射。
例如采用每周治疗5 d,每天大野照射2次,间隔8小时,其间针对肿瘤灶局部补充小野照射1次,每次各1.1 Gy。
分段照射在疗程中休息一段时间,一般为2~3周;意在便于减轻前一阶段的急性放射反应或中间插入化疗。
但若仍按常规分割,则疗程时间延长,故放疗进度或总量应作适当调整,才不致降低生物效应。
大剂量少分割照射对旨在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的姑息治疗病例,可采用每次照射3~5 Gy,每周2~3次,个别情况下可1次给予10 Gy,每周1次,2~3次结束,以减少往返搬动病人的负担。
也可用于术前放疗。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107-1111.
[2] 马胜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单纯放射治疗.中国癌症杂志,,15:224-227.
[3]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92-1095.
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进展【2】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放射手段应用于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进展,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勾画靶区和分期中的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超高放射线(HLET)及呼吸门控技术放射治疗;局部小细胞肺癌包括掌握治疗的时机,放射治疗的分割方式和剂量、预防性脑照射、照射靶区方法,使局部晚期肺癌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果,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局部晚期肺癌 放射治疗 进展
肺癌为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显示,在美国癌症死亡的总人数中,肺癌分别占女性(25%)与男性(31%)。
在癌症死亡人数之首[1]。
因患者在就诊时大部分已属于肺癌晚期,治疗效果不佳,Naruke等报道采用外科治疗局部晚期肺癌5年的生存率仅为5%[2],主要认为局部晚期肺癌侵及邻近的器官不适合采用手术治疗,且扩大切除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使实施完全性切除的可能性不大。
内放射治疗 第3篇
作者简介:彭晓荣(1975-),男,籍贯:四川安岳,工作单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历:大专,职称:放射中级,研究方向:影像放射医学。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放射治疗合并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相关的发生因素。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进行诊治的292例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放射治疗,每周放疗五次,每天1次,每次剂量为2Gy,总剂量在50-70Gy之间。结果所选的肺癌患者经过放疗后有64例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约为21.9%,照射剂量不超过55Gy的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机率为12.2%,剂量在55-65Gy之间的发生机率为20%,剂量超过65Gy的发生机率为33.3%。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急性放射治疗导致的放射损伤,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随着照射面积及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呈正比例增长。
关键词:肺癌;放射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883-02 由于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疾病进行大剂量照射导致的肺部损伤称为放射性肺炎。放射线照射导致的急性肺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透明膜形成,肺泡腔内有浆液纤维性渗出,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脱落以及肺泡壁水肿增厚等。因肺泡表明的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萎陷[1]。放射性肺炎的肺内病变经过6-12个月的变化,逐渐变为纤维结缔组织。不论是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还是慢性放射性肺损伤都会对肿瘤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患者的生产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2]。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进行诊治的64例放射治疗后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进行诊治的292例肺癌患者,其中178例为男性,114例为女性;年龄在30-79岁之间,平均为51.6岁;其中152例为鳞癌,84例为腺癌,56例为小细胞未分化癌,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诊断标准
依照1995年RTOG/EORTC制定的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实施放疗前、放疗中以及放疗后1年内,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CT检查,有3名以上专业影像科医生共同作出诊断[3]。
1.3方法
每周放疗五次,每天1次,每次剂量为2Gy,总剂量在50-70Gy之间。82例患者放射剂量不超过55Gy,连续照射5周;120例患者照射剂量在55-65Gy之间,连续照射5-6周;90例患者照射剂量超过130Gy,连续照射超过6周。患有放射性肺炎的64例患者中,常规的照射面积为:24例患者照射面积不超过120cm2,40例患者超过120cm2,实施放疗的过程中,每隔两周拍摄X线胸片一次,放疗完成后,每隔3周拍摄胸片一次,治疗后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
2结果
所选的292例肺癌患者经过放疗后有64例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约为21.9%,照射剂量不超过55Gy的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的机率为12.2%,剂量在55-65Gy之间的发生机率为20%,剂量超过65Gy的发生机率为33.3%。
3讨论
骨髓移植预处理以及胸部肿瘤放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包括放射性肺炎,其严重损伤肺实质,经过疾病的演变,最终变为放射性肺纤维化,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放射性肺炎堆在开始放疗后的1-3个月出现临床症状。早期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咳、低热及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特别是合并了感染者,临床上可表现为胸痛、高热、气急、咳痰,偶有痰中带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肺部有实变的现象[4]。一些患者可有胸水及胸膜摩擦音。放射性肺炎应早期发展、早期用药以及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这样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降低肺损伤的程度,对于损伤较重的患者,放射性肺炎会使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加重,同时出现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以及肺动脉高压。
放射性损伤的程度与放射也大小、放射剂量等息息相关,此外还与肺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有关。本文所选的患者中,出现放射性肺炎的几率为21.91%,当放射剂量及放射面积增加时,出现放射性肺炎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实施放疗时同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同时患有肺心病、气管炎的患者在进行放疗时要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应立即进行有效治疗,具体方法为:吸氧、大剂量激素、解痉平喘、大剂量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止咳化痰等一系列治疗措施[5]。如果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放射性肺炎应立即停止放疗。有效预防时降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最根本方法。在对患者实施放疗前,应仔细研究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适合的放疗计划,在不影响放疗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放疗剂量及放疗照射野。由于化疗会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对于曾经做过化疗的患者要更加小心。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急性放射治疗导致的放射损伤,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随着照射面积及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呈正比例增长。
参考文献
[1]李玉水,于永清,赵喜.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安全性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02):842-843.
[2]张金忠,戈伟,张园如,李长虎,石磊,徐细明,张令,郑永法.CT/CT图像融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对V20及放射性肺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02):66-67.
[3]李俊峰,孟建华,刘岩.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CT表现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3):752-753.
[4]王刚,吕长俊,陈绍水,王晓芝,张晓荣,李洪波.血浆中TGF-β1、TNF-α及IL-6动态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02):456-457.
[5]马绍峰,王鹏.三维适形放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功能与放射性肺炎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02):148-149.
内放射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年龄30岁~72岁,平均年龄55岁。全部病例经病理诊断为宫颈癌,其中鳞癌54例,腺癌6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直线加速器体外放射治疗配合高剂量率192 Ir近距离治疗机行近距离腔内放疗,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放疗效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60例宫颈癌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5例发生轻中度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8.3%;1例发生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为1.7%,经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好转出院。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多数肿瘤患者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对治疗缺乏信心,对放疗缺乏了解,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于放疗前向患者讲解放射治疗常识,简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的目的、效果、优越性、疗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消除焦虑、恐惧、紧张心理[1],要求患者签署《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肿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护理,为患者介绍治愈病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动员患者的社会及家庭支持力量,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接受并配合治疗。
3.2 饮食护理
因放射线对机体的影响,放疗患者往往出现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嘱患者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少渣、少纤维饮食,如新鲜鱼、肉,豆制品、牛奶,新鲜水果、蔬菜等,避免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糖、豆类、碳酸类饮料,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3 照射野皮肤护理
照射前应向患者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及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性。嘱患者保持照射野画线清晰;穿全棉、柔软、宽大、透气的内衣,避免粗糙衣物摩擦皮肤;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擦洗照射野皮肤,禁用肥皂、沐浴露或热水浸浴;禁用碘酒、乙醇等刺激性消毒剂;不要搔抓局部皮肤,护士应经常询问并亲自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的变化,观察照射野皮肤是否出现红肿、干燥、瘙痒、脱皮或溃烂,并向医生反映情况及时处理。
3.4 造血系统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
因放射线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患者血液系统的变化较多,导致白细胞下降,患者抵抗力降低。故患者须每周化验血常规1次,根据不同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如口服维生素、利血生、复方阿胶浆等,必要时输成分血、行升白细胞治疗。如果白细胞(W BC)<3.0109/L,血小板(PLT)<50109/L,血红蛋白(H b)<90 g/L均应暂停放疗,同时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
3.5 阴道冲洗护理
阴道冲洗是宫颈癌患者在每次体外放射治疗后和腔内放射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用生理盐水或1∶5 000呋喃西林溶液阴道冲洗,1次/d,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冲洗压力不宜过高,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阴道冲洗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清除附着于肿瘤上的异物、放疗后坏死的组织,减少感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避免阴道粘连,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保持阴道洁净,提高放疗敏感度,预防盆腔腹膜炎[3]。
3.6 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与护理
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甚至直肠充血、溃疡而导致血便,发生率约为10%~20%,多发生于放疗3周以后,常在第6周最严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因治疗方式及放射总剂量的不同而有差别[4]。阴道填塞,减少阴道A点的照射剂量,可减少直肠的辐射受量,使直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5]。对急性直肠炎患者立即使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3次/d)或每晚保留灌肠。腹泻次数多者应口服易蒙停,按医嘱口服消炎、止泻药,防止、减少直肠刺激,必要时停止放疗。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大便的性状、腹痛的性质,防止便秘、水电解质紊乱。
3.7 放射性膀胱炎的预防与护理
放射性膀胱炎是最常见的放疗反应,放疗可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告诉患者放疗前要排空膀胱,并注意外阴及尿道口清洁,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时行抗感染、止血对症处理。
3.8 出院指导
嘱患者掌握阴道冲洗的方法、适宜的冲洗液温度、冲洗头放入阴道的深度,每日自行阴道冲洗,坚持半年左右,保持阴道清洁,防止宫颈堵塞、阴道粘连;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休息;宫颈伤口3个月左右愈合后,可恢复性生活,有利于防止阴道狭窄和粘连,性交困难、干燥或疼痛时,可用润滑剂,可进行肛提肌锻炼,以增强阴道肌张力,如阴道狭窄,可选择阴道扩张器扩张阴道每日2次,10 m in/次,20周为1疗程;定期来院复查、随访。
4 讨论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放疗患者接触放疗的剂量、次数、照射面积以及辅助化疗增敏、抗肿瘤药物等都与造成子宫邻近器官副损伤有关,因此放疗前后的全程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正确、有效地护理并使患者在治疗中积极参与,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和放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放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6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放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放疗计划,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对宫颈癌放疗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提高放疗效果。
关键词:宫颈癌,外照射,放疗,护理
参考文献
[1]渠开萍.宫颈癌75例围术期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6):90-91.
[2]周爱妹,梅慧红,帅茨霞,等.心理干预在年轻宫颈癌患者根治术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3):229-230.
[3]胡显玲.221例宫颈癌体外放疗配合腔内后装放疗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1):155-156.
[4]王伊洵.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7):391-393.
[5]李荷连,何津.宫颈癌治疗方法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护理杂志,2004,20(12A):29-30.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第5篇
源瘤距ST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机架旋转中心或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为剂量建成区
高能X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中低能X线,且随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保护皮肤。GTV:肿瘤区:是指通过各种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形式可以明显确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GTV、亚临床病灶和肿瘤可能侵犯的区域在内的临床解剖学体积。ITV:内靶区:考虑了患者自身的脏器运动,由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PTV:计划靶区:包括ITV外,附加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OAR:危及器官:指某些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对治疗计划的射野和处方剂量有直接影响。
眼55Gy 脊髓45Gy 皮肤55Gy 脑干54 剂量学四大原则1.靶区剂量准确、2.靶区剂量均匀,剂量梯度不超过5%、3.提高靶区受照剂量,减小正常组织受照量。4.保护周围重要器官。常规治疗:1.2-2.0Gy每次,5f/w
1f/d 非常规治疗:超分割、加速分割、大分割等。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内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适行调强的特点!1.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方向必须与靶区一致(适形)。2.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因为要求每个射野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X线的质是指x射线光子能量的大小。由管电压决定,用KV值表示。定位最差的部位是胸部 计划的执行者是技术员 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离子在质量为dm的某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K=dE/dm 当介质为空气时,测定为空气比释动能
比释动能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吸收剂量:是度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指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照射物的平均辐射能量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吸收剂量的增加量。
吸收剂量与离辐射源的距离和放射野的面积。
术前放疗的优点:杀死周围亚临床病灶,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分期,减少手术时,肿瘤播散的可能。
缺点:影像组织学诊断,对远处亚临床病灶无,手术时间推迟,放疗范围不确切。后装机用于近距离照射(内照射)高能X线-6-18MV(6)
高能电子线4-20MeV(10)
60Co平均能量1.25MeV 组织空气比
PDD=同一空间微小位置,组织的吸收剂量率比上空气中的吸收剂量率 空气剂量比SAR:体模上某点的散射剂量率与该点空气中吸收剂量率之比。半影包括:几何半影、穿射半影、散射半影。
挡铅挡的是?半影!楔形板的作用的对线束进行修正,获得特定形状的剂量分布。
楔形因子Fw=Ddw/Dd
两个楔形板构成的楔形角a=90-@/2 @为两楔形野中心轴的交角。楔形角不等于楔形板的楔角
增益比=肿瘤控制率/周围正常组织损伤。QA质量保证+QC质量控制=QM质量管理
增敏剂:是指单独使用不杀伤细胞,只有与射线共同使用时才提高射线杀伤作用的药物。具有亲电子性,使细胞损伤不能修复。防护剂:提高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
细胞周期G0-静止期。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M-有丝分裂期 G0、S期相对不敏感,G1期相对敏感,G2、M期敏感,M有丝分裂期最敏感。细胞分化越低,恶性程度越大,对射线越敏感。富氧细胞比乏氧细胞敏感。鼻咽癌最常用的照射野的设计是——面颈联合野 发病率与致死率占城市恶性肿瘤首位的是——肺癌。组织学分为小细胞型和非小细胞型,以非小细胞最常见。(85%)酒窝征是因为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腋窝区是乳房淋巴结引流的第一站。乳腺CA综合治疗通常建议在术前2-4周尽快进行放疗。
乳腺CA对于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给以内分泌治疗--雌二醇类似物他莫昔芬2-3年后改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年,或直接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年,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禁忌者直接用他莫昔芬5年。
乳腺腋窝区淋巴结分组:胸小肌下缘以下淋巴结为第一组,胸小肌上下缘之间为第二组,胸小肌上缘以上为第三组。
子宫颈ⅡA期是手术的最高分期。即为:肿瘤侵犯宫旁组织,但未侵及骨盆;肿瘤侵犯阴道,但未及阴道下1/3.小肝癌:直径2-5cm
全肝耐受剂量30-35Gy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是最常见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乳腺CA放疗适应症:
1乳腺功能保全手术后的患者
2.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原发灶为T3或淋巴结转移数>=4的患者 3.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其切缘阳性或有肉眼可见残存灶者 4.腋窝淋巴结>=3cm,淋巴结包膜或淋巴管受侵犯。5.局部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6.炎性乳腺癌
7.腋窝淋巴结有1-3个转移,但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建议术后放疗。
剂量建成区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对高能X线来说剂量建成区有何意义: 概念:从体模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Rmax)为剂量建成区,其宽度随射线能量增加而增大
形成原因:由于在体模表面不存在次级电子平衡,射线在体模表面产生的次级电子具有一定的射程,这些电子在一定深度处通过电离激发作用将能量积累下来,结果使电子的吸收剂量由体模表面到深层,形成递增积累过程,直至达到最大值,在最大剂量吸收深度后,PPD将随深度增加而下降; 意义:由于高能X射线在体模内有剂量建成区,单野照射时,要把肿瘤放在最大剂量点之后,其优点是肿瘤前正常组织接受剂量较小,最大剂量建成深度随射线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对较深部的肿瘤应选择较高能量的射线。
临床剂量学原则:
①肿瘤剂量要准确,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同,为局部治疗手段,照射野要对准肿瘤组织,同时给以足够的剂量,使肿瘤组织得到最大的杀伤。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变化不能超过+-5%,即90%的等剂量线要包括整个靶区。
③照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肿瘤内吸收剂量,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不受或少受照射。
术前放疗的目的:
1.通过一定的照射剂量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减少手术中肿瘤种植转移的机率。2.使肿瘤体积减小,降低临床分期,有利于手术切除。3.控制周围亚临床病灶,及淋巴结,提高手术切除率。4.增大手术保留器官的可能性,提高生活质量。
5.未手术时,局部无血液循环障,细胞氧合好,对放疗更敏感。
6.未手术前,器官结构位置未变,无周围组织粘连,器官的放疗反应更低。更易定位靶区。
三维适行技术的临床应用:
1.采用自制的适行挡块多野静态照射
2.采用多叶准直器形成的适行野进行多叶静态照射 3.采用固定的立体定向准直器行多弧旋转照射
4.以计算机控制多叶准直器,使其形成跟随靶区形状、厚度、密度与厚度的射野静态或动态旋转照射。
铅点的作用是
了解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6篇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全国银屑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皮肤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激光质控专家组委员,上海市性病质控专家组委员,等。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皮肤病著作多部。曾获得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入选医院“后备学科带头人”计划,获得院首届“希望之星”、院“优秀共产党员”、院“优秀青年”、院“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多次获得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擅长银屑病、白癜风、痤疮和皮肤科其他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激光美容及皮肤微整形注射美容。
门诊时间:周三全天,周五上午
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三大基石之一,用于临床的历史已经超过100年,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放射治疗的介入,而每100个被治愈的肿瘤患者中,就有40人通过放射治疗获益。但是,公众对“放射治疗”却知之甚少,肿瘤患者也很少会主动去放疗科就诊,有些甚至因此错失了有效的治疗手段或治疗良机,非常可惜。
什么是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利用机器或同位素所产生的各种射线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如α、β射线,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一百多年前,伦琴发现X射线,我们日常医疗中常见的“拍片子”“做CT”,就是利用射线来诊断疾病。现在,放射治疗仍是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放射治疗,部分癌症可以用放射治疗达到永远根治的疗效。由此可以看出,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射线是如何杀死肿瘤的
恶性肿瘤是由人体内正常细胞演变而来,是生长失控、具有侵袭性的一群细胞。一个胚胎长成婴儿,再发育为成人,本身就是一个细胞增殖的过程,但却是有序的、可控的。而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后,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人体无法像以前一样约束它,产生所谓的“异常增生”。简单地讲,在肿瘤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一些大分子如DNA会处于活跃复制状态,此时对射线最为敏感;而正常人体细胞由于大部分发育完全,DNA处于静息状态,对射线比较耐受。也就是说,在接受照射之后,肿瘤中活跃的DNA被破坏了,失去了增殖能力,趋向于抑制或者死亡;而人体的正常组织却没有受到致死性的破坏,可自我修复。放射治疗的机制之一就是利用这个差别,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但是在放疗过程中,不同的肿瘤细胞群对射线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肿瘤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有的癌细胞死亡了,被消灭了,而有的仅仅只是“挂了彩”,一段时间后还会卷土重来,继续作恶,这就是所谓的“未控”或“复发”。放射治疗的目的就是利用肿瘤的这种特性,采取各种先进技术,尽可能地杀灭肿瘤细胞。所以,会有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的常规放疗;每天照射多次的超分割放疗;尽可能提高肿瘤区域剂量,保护正常组织的精确放疗;大剂量打击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等针对不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有哪些先进技术
随着人们对肿瘤放疗方法研究的深入,以及科技的日益发展为医学影像技术带来的革新,放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确放疗”“靶向放疗”的年代;两者综合使许多复杂的放射治疗都能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更精确、更有效、更快速地完成,不仅可以做到更为精确地区分敌我双方,“指那打那”;还可以做到顾及移动误差,“如影随形”,使放疗的精度提高到5毫米以下。更好地给予肿瘤区域高辐射剂量,而正常组织也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
目前放射治疗技术宏观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顾名思义是指射线从体外经由身体各种组织进入体内,在肿瘤靶区产生放射效应,杀灭肿瘤细胞,主要包括常规放疗,各种“刀”如伽马刀、射波刀、陀螺刀等,还有重离子放疗也归属于外照射。另一类为内照射,包括粒子植入、131碘治疗甲状腺癌、99锝治疗骨转移瘤等,它们的特点是将放射性物质置于肿瘤部位,产生短程射线束,自内而外用射线杀灭肿瘤。还有一些近距离后装治疗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由于后一类在现实运用中需要较高条件的硬件设备,对于治疗病种的先决条件较严格,一些治疗还会将放射源留置于体内。我们经常提及的放射治疗,往往是指外放射治疗。其中主要的先进技术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断层放射治疗等。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 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它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结构,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与病灶形状一致的适形挡铅,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降低。也就是说,照射肿瘤光束的形状尽量适合肿瘤的形状,而不是过去矩形光野或简单的几何形状,大大减少了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保护了正常组织。
调强放射治疗(IMRT) 采用逆向算法设计,使用高能X线、电子束、质子束等放射源,其射野绕人体用连续或固定集束,在旋转照射方向上达到更精确边界,三维数字图象重建功能,使三维图象中靶区等重要器官与图象吻合,这是IMRT除三维适形之外,为更精确起见所插入的必要步骤。通俗讲来,就是在三维照射的基础上,不但考虑了肿瘤的形状,还有肿瘤的厚薄等立体因素,使得照射更为集中地落实在肿瘤上,达到肿瘤区域剂量更高,损伤更多;正常组织剂量减少,损伤更少。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 是一种基于上面所提的放射治疗技术上的质量控制技术,也就是说,当周边组织越照越少,也就是放疗的安全边界减少了,一旦出现误差,很可能造成漏照。而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后,照射的时候会在治疗位置上进行验证,确保没有误差再进行治疗,使得精确的放疗剂量“确确实实”地落在了肿瘤区域,它是治疗精度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对患者进行放疗前、放疗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放疗。
nlc202309040349
断层放射治疗(TOMO) 是集IMRT(调强适形放疗)、IGRT(影像引导调强适形放疗)、DGRT(剂量引导调强适形放疗)于一体,结合计算机断层影像导航调校,在CT引导下360度聚焦断层照射肿瘤,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高效、精确、安全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是运用以上的各种技术或特殊设备,给予小体积肿瘤更为集中的剂量分布和更高剂量的照射,以期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但也受限于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类型和其他条件。
放射治疗有哪几种
放射治疗在临床上的运用包括根治性放疗、辅助性放疗、姑息性放疗以及肿瘤急症放疗。
根治性放疗 根治性放射治疗对于某些肿瘤的治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患者的放疗疗效甚至同手术疗效一样好,如早期宫颈癌、声带癌、皮肤癌、舌癌、食管癌和前列腺癌等,但患者可以保留说话、发音、咀嚼、进食和排便等功能,外观也保存完好。还有一些不宜手术的肿瘤,如鼻咽癌、影响容貌的皮肤癌等,放射治疗也能起到根治性的疗效。
辅助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是一种和手术结合、减少局部复发的治疗手段,常见有术后放疗,就是一些相对晚期,但仍旧进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乳腺癌、肺癌、食道癌等肿瘤,这些患者在术后可以通过放射疗法治疗潜在的肿瘤局部播散,达到减少局部复发的可能;一些肿瘤如乳腺癌,甚至可以减少复发,获得长期生存的获益。辅助放疗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一些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接受局部的肿块切除而非全乳腺切除,在术后加上局部放射治疗,不但可以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外形得以保护,手臂的活动也更加自如。辅助性放疗还包括术前放疗,有一些直肠癌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接受5周的放射治疗,不但能够减少局部复发,还可以避免肛门切除、移位,也就是达到了保肛的目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这些辅助放疗技术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写入了临床治疗指南。
姑息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是指应用放疗方法治疗晚期肿瘤的原发和转移病灶,其主要目的是延长生命,改善症状。特别是在止痛、缓解压迫和梗阻、止血、促进溃疡性病灶愈合等方面,疗效肯定。由于它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损伤不大,相对手术或化疗而言,对患者的体质基础要求不高,因此有一些相对晚期,甚至全身扩散的患者也可以针对某个局部的症状,使用放射治疗控制病情。比如,放射治疗可以控制80%以上骨转移癌的疼痛,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一些相对较早的转移病灶,如局限性的淋巴结转移,也可以通过放疗,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
肿瘤急症放疗 肿瘤急症放疗适应症不多,如肿瘤椎体转移压迫脊髓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在刚刚起病时如果能及时放疗,往往可以达到控制肿瘤、改善症状的目的。
放射治疗副作用大吗
总的来讲,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所发生的毒副作用也往往和局部有哪些重要脏器有关。常见副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痛头晕 这些往往为接触射线后的一过性反应,即便持续也不会很严重。
血象反应 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这也往往取决于照射部位、剂量、以往化疗病史等,不能一概而论。
局部反应 由于身体各组织部位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不同,且放射线的类型、剂量、照射面积也不同,所以各组织部位的表现也不一致。如照射部位在头部,会出现头晕、掉发等;照射部位在盆腔,会出现腹泻;照射头颈部,引起口腔黏膜溃疡;等。
患者在接受放疗时,会被告知每周至少去主诊医生处就诊一次,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处理,90%的患者可以完成
疗程。
小贴士 放疗中需注意的事项
1.放射治疗前应与治疗医生充分沟通,告知以前的治疗病史,基础疾病,是否接受过放疗或其他治疗,这是保护自己的首要措施。
2.放射治疗进行时没有感觉,一段时间(约2~3周)后才会有所反应。要进行连续的照射,达到一定剂量后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未经医师允许,请勿自行停止治疗。
3.治疗期间需按照医师指示,随时或定期检查(如血常规等),以观察治疗中的身体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4.治疗期间病人饮食上无需忌口,按照自己原本的饮食习惯来,可适当补充一些高蛋白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养精蓄锐。
5.如有手术或其他医师的指示要变更治疗方式,如加入化疗等,请及时与放射治疗医师联系,以免加重毒副作用。
6.照射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涂抹各种药物和胶布之类,以免加重放射反应。
7.放射治疗前,医师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所做的记号为放射治疗所必须的,治疗期间要保持干净,切勿擦掉;若记号变淡,请不要擅自加深,一定要告诉医生,请放疗科医生来帮助你加深标记。
8.放射治疗完毕时,应继续遵守医师的指示,定期接受追踪诊查,以了解病情治疗后的变化。
林 清 副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放疗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放疗科主任、肿瘤学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质子治疗中心以及美国Albany医疗中心研修恶性肿瘤的治疗。精通各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直肠癌、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以及妇科肿瘤等的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20余年临床经历,在肿瘤放疗及合理的综合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特别在晚期乳腺癌、大肠癌综合治疗上有独到见解。擅长乳腺癌综合治疗,特别是针对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能合理安排结合化疗、放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达到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专家门诊),周二上午(特需门诊)
内放射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2年10月发表的文献。英文数据库:Ovid、MEDLINE、EMBase, 检索关键词为“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mation”、“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中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维普, 检索关键词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工检索作为补充, 以检索有关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的文献。
1.2 入选标准
连续性的临床病例研究;有样本大小的记录;包含单纯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各治疗组有术后疗效评价。
1.3 排除标准
中文文献资料的报道单位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单纯的病例报告;合并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畸形。最后有13篇文献符合要求, 纳入Meta分析。
1.4 资料提取
资料由两名作者分别摘录, 资料提取的内容由两名作者在资料提取之前讨论决定。摘录的内容包括: (1) 纳入患者的特征:包括患者的例数; (2) 完全闭塞率或完全栓塞率; (3) 术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 评分; (4) 术后再出血率。
1.5 文献的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文献质量的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使用的三项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将纳入的研究分为3个等级。A级 (低度偏倚) :上述所有的评价指标均正确。B级 (中度偏倚) :上述评价标准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指标未描述。C级 (高度偏倚) :上述评价标准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指标使用不正确或未使用。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对所提取的相关资料进行Meta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 (OR) 作为分析的统计量, 对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 (WMD) 作为分析的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用95%可信区间 (95%CI)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χ2检验来分析各研究结果间的统计学异质性, 当P≥0.1时各研究间无异质性,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当P<0.1时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总计有24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纳入Meta分析, 其中中文文献11篇[2,3,4,5,6,7,8,9,10,11,12], 外文文献2篇[13,14]。13篇均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各研究中脑AVM患者从24例~483例不等, 总计1 876例。详见表1。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具体未描述的有13篇, 所有纳入的文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及盲法未描述。13篇纳入研究的文献均为C级。
2.3 Meta分析的结果
2.3.1 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完全栓塞率或完全闭塞率的比较
本研究所纳入的13个研究中, 分别有9项研究[2,4,5,6,8,10,11,12,14] (268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χ2=14.67, P≤0.1) 报道了两组治疗脑AVM完全栓塞率或完全闭塞率的资料, Meta分析合并后的结果显示:两组治疗脑AVM完全栓塞率或完全闭塞率的OR值为0.61 (0.25, 1.46)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 。详见图1。
2.3.2 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后优良率 (GOS评分=5分) 的比较
本研究所纳入的13个研究中, 分别有4项研究[5,7,10,13] (247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χ2=1.44, P≥0.1) 报道了两组治疗脑AVM后优良率的资料, Meta分析合并后的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脑AVM后优良率的OR值为0.2 6 (0.08, 0.87)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详见图2。
2.3.3 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后死亡率GOS评分=1分) 的比较
本研究所纳入的13个研究中, 分别有2项研究[9,13] (1 112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χ2=0.27, P≥0.1) 均报道了两组治疗脑AVM后死亡率的资料, Meta分析合并后的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脑AVM后死亡率的OR值为7.23 (0.81, 64.20)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 。详见图3。
2.3.4 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后病残率 (2分≤GOS评分≤4分) 的比较
本研究所纳入的13个研究中, 分别有3项研究[7,10,13] (237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χ2=1.26, P≥0.1) 均报道了两组治疗脑AVM后病残率的资料, Meta分析合并后的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脑AVM后病残率的OR值为4.21 (1.23, 14.47)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 。详见图4。
2.3.5 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术后再出血率的比较
本研究所纳入的13个研究中, 分别有4项研究[2,6,9,13] (501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χ2=1.74, P≥0.1) 均报道了两组治疗脑AVM后再出血率的资料, Meta分析合并后的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脑AVM后再出血率的OR值为1.39 (0.64, 3.03)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图5。
`3讨论
脑AVM的规范化治疗始终是神经病学家探讨的热点, 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脑AVM的治疗目标是使脑AVM完全消失且保留神经功能[15]。国内外多篇文献均未证明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哪种方法更为有效、合理。对脑AVM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评价, 对于临床实践的客观评估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评价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确切疗效, 笔者检索1993年后发表的比较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13篇文献, 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完全闭塞累计加权率为45.3%, 血管内栓塞治疗组完全栓塞累计加权率为34.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 , 即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的完全闭塞率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没有差别。两组治疗后优良率的情况进行分析, 两组治疗后合并的OR值为0.26 (0.08, 0.87)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 即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血管内栓塞组。两组治疗后病残率的情况进行分析, 两组治疗后合并的OR值为4.21 (1.23, 14.47)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 , 即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的术后病残率明显低于血管内栓塞组。
本研究还对两组治疗后的死亡率、再出血率进行分析, 合并后的OR值及95%CI分别为7.23 (0.81, 64.20) 、1.39 (0.64, 3.03) , 术后死亡率 (P=0.08) 及再出血率 (P=0.41)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即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的术后死亡率及再出血率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没有差别。
总之, 通过此项Meta分析可认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与单纯血管内栓塞组相比能保持较高的术后优良率及较低的病残率。究其原因主要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完全栓塞率或完全闭塞率没有差别 (P=0.27) , 脑AVM年出血率为4%[16], 残余的AVM病灶术后再出血率无差别 (P=0.41) , 然而术后再出血是造成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故两组术后死亡率 (P=0.08) 也无差别。有研究[17]报道血管内栓塞组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术后的永久并发症率分别为为6.6%、5.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栓塞术后永久并发症低于血管内栓塞组, 这可能使血管内栓塞组根据术后的GOS评分确定的术后优良率患者数量减少而病残率患者数量增加, 从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AVM与单纯血管内栓塞组相比能保持较高的术后优良率 (P=0.03) 及较低的病残率 (P=0.02) 。
内放射治疗 第8篇
关键词:Co-60,建设项目,预评价
我医院新建Co-60腔内治疗机房, 为确保该建设项目的平面布局能够满足放射卫生学的要求, 放射防护和安全设施在正常运行状态下, 能够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对该建设项目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识别该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存在部位, Co-60腔内治疗机房放射防护设施屏蔽设计, Co-60腔内治疗机的辐射安全性能, 场所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措施, 防护管理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措施。
1.2 评价依据
主要法律法规和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及《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编制规范》[1,2,3,4]。
1.3 评价范围
新建Co-60腔内治疗机房和与之相邻周围的工作场所、各种相关的防护设施及措施, 人员包括放射工作人员及可能进入监督区的公众。
1.4评价方法
用类比的方法, 评价Co-60腔内治疗机房屏蔽防护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于辐射安全相关的防护措施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并对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1.5 评价目标
开展Co-60腔内治疗工作必须遵循放射实践正当性、放射防护最优化及剂量限值三位一体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同时还必须遵循医疗照射辐射防护体系, 即医疗照射必须符合正当性原则、医疗照射最优化原则, 并努力遵照剂量约束和指导水平。放射工作人员每年<4 m Sv, 公众每年<0.2 m Sv。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概况
Co-60腔内治疗机是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种方法, 现今主要采用后装源法。治疗时先由医生将放疗源施用器放置于病人的癌变肿瘤的区域内, 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 操纵放射源移至施源器内, 从而起到近距离照射治疗的目的。它的优点是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而且疗效较好。
Co-60腔内治疗机由机架、储源器、施源器、通道、控制台组成。储源器是可容纳1个或多个放射源的容器, 当放射源不工作时可提供电离辐射的防护。施源器是将放射源送入预定位置的部件, 自带屏蔽防护;通道是在后装机中专供密封放射源或其组件在其运动的轨迹, 此管道与储源器和施源器相连接。
2.1.2 Co-60腔内治疗机工作原理
Co-60腔内治疗机是利用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杀死肿瘤细胞, 是放射治疗的一种方式, Co-60腔内治疗机用60Co衰变时发射的γ射线进行治疗, 进行照射前需要采用模拟定位机对肿瘤位置定位, 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形状。
2.1.3 Co-60腔内治疗机放射治疗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病人经医生诊断、治疗正当性判断后, 确定需要治疗的患者与放疗科预约登记, 以确定模拟定位和治疗时间。第二步:预约病人首先通过CT、超声等设备上进行肿瘤定位, 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形状, 确定治疗中心。定位操作过程类似于X射线影像诊断, 工作人员隔室操作 (见图1) 。第三步:确定肿瘤位置和形状后, 物理人员根据医生给出的治疗剂量, 通过治疗计划系统 (TPS) 制定治疗计划, 该过程通常在电脑上完成。第四步:治疗计划制定后, 肿瘤病人在技术人员协助下, 依据计划在治疗床上进行连接施源器, 该过程在治疗机房内完成。第五步:安装施源器后, 技术人员进入操作室, 确定所有安全措施到位后, 启动治疗机进行照射。第六步:照射完毕后, 技术人员协助病人离开机房, 为下次照射做准备。
2.2 辐射源项分析
2.2.1 辐射源概况
该项目拟配置的放射源是60Co丝状源, 最大装源活度为4.44×1011Bq, 60Co放射源其在β衰变过程中产生2种能量的γ辐射, 分别为:1.17Me V和1.33 Me V, 其平均能量为:1.25Me V, 半衰期为5.27年。60Co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为:0.312μGym2MBq-1h-1。
2.2.2 正常状态的辐射源项
正常运行时, 在非治疗状态下, 60Co封装在后装治疗机的储源器内, 要求储源器最大装载活度时, 距储源器表面5 cm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100μSv/h, 距离储源器100 cm处的球面上, 任何一点的泄漏辐射不得>10μSv/h。治疗状态下, 60Co驻留施源器中, 按裸源考虑, 机房内空气比释动能率较高。
2.2.3 异常或事故状态的辐射源项
当辐射源项 (放射源) 失去控制时, 如因装置失灵、放射源脱落、丢失、操作不当可能发生人员误入辐射现场, 受到放射治疗装置γ射线外照射和给疾者造成不必要照射。对于这种异常状态下的相关人员会受到不必要照射, 相对于后装治疗机γ射线能量不会改变, 剂量只与受到照射的时间成正比。此外, Co-60腔内治疗机放射源意外破损时, Co-60腔内治疗机和机房还可能会存在放射性核素污染。
2.3 工作场所布局及防护措施评价
2.3.1 Co-60腔内治疗机房平面布局及分区
该项目拟设置在综合病房楼A座地下2层放疗中心 (为单层建筑, 其上方为空地) 。Co-60腔内治疗机房东侧为直线加速器机房, 南侧为机房的控制室、电器辅助机房等辅助用房, Co-60腔内治疗机房西侧墙外为地下岩土层, Co-60腔内治疗机房北侧为地下岩土层。控制区:Co-60腔内治疗机房。监督区:机房相关控制操作室、机房防护门外侧、机房相应墙体、顶盖外侧等部位。
2.3.2 Co-60腔内治疗机房放射防护屏蔽设计验证
60Co衰变过程会产生不同能量的射线, 医院拟采用铅板和混凝土作为主要屏蔽材料, 混凝土密度为2.35 t/m3。Co-60腔内治疗机治疗状态下, 放射源发出的γ射线穿过患者躯体后向周围散射。辐射防护屏蔽计算时, 从偏安全的角度出发, 忽略人体对射线的衰减作用, 将放射源视为裸源进行防护计算。作为裸源时, 没有固定的照射方向, 不分主、副防护, 屏蔽墙的厚度仅决定于源与关注点的距离以及墙外环境人员居留情况 (见表1) 。
注:计算时源活动范围按据治疗室内测墙体1要m为活动限区考虑。
A点:东墙外30 cm处, 直线加速器机房;B点:南墙外30 cm处, 控制室;C点:治疗室顶盖外30 cm处, 停车库。
由表1可知Co-60腔内治疗机房的屏蔽防护措施设计符合标准GBZ 121-2002中的要求。
2.3.3 个人防护用具配备计划
根据国家标准要求, 放射诊疗过程中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应佩戴防护用品, 拟购置辐射监测仪1台和个人剂量报警仪两台, 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2.3.4 辐射监测计划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对其设备性能、工作场所防护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情况定期开展自主或者委托监测, 以保障放射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据此, 医院拟根据相关要求更新制定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
2.4 辐射危害评价
2.4.1 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正常运行时, 根据Co-60腔内治疗机工作流程分析可知, Co-60腔内治疗机运行会对机房外放射工作人员区域如Co-60腔内治疗机控制室产生辐射影响。若治疗室操作间剂量率取剂量率限值2.5μSv/h, 工作量按50人 (次) /d, 250人 (次) /w, w治疗时间为6.25 h, 每年按50 w计算, 则操作室工作人员总剂量约为0.78 m Sv/年。根据治疗工作场所布局设计、工作流程以及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分析, Co-60腔内治疗机将作为辐射防护控制区进行管理, 严格限制其他科室工作人员及非就诊者进入, 其周围各区域公众人员年逗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 h, 按剂量率限值2.5μSv/h估算, 放射治疗单元周围停留的公众年有效剂量约为0.05 m Sv, 小于该项目公众年管理目标值0.25 m Sv。
2.4.2 异常和事故情况下辐射危害评价
Co-60腔内治疗机治疗时人员误留机房内, 假设误留人员处于离放射源1 m处, 剂量率为0.14 Gy/h, 停留时间若是1 min, 则受到的剂量约2.3 m Sv。
2.4.3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γ射线的职业病危害主要是指外照射对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 射线作用于机体而被组织吸收时, 首先是原子水平的激发和电离, 继而引起分子水平的破坏 (如蛋白质分子、DNA分子和酶) 的机构破坏, 又进一步影响到细胞水平, 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的损伤, 遭受损伤的细胞、组织、器官还可以引起机体继发性损伤, 进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变化, 代谢紊乱、机能失调及病理形态等方面的改变, 损伤严重则导致机体死亡。其损伤程度取决于机体吸收射线剂量的大小、剂量率、机体受照部位和细胞敏感程度。若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超过一定限值有可能导致辐射损伤, 并可能带来一些慢性放射病。
2.4.4 放射防护管理
为了新建项目完成后, 能够顺利开展治疗工作, 我院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已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成立了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了职责和分工。
3 讨论
评价结论: (1) 该项目根据《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相关要求[5], 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 (2) 该项目放射工作场所按功能布局监督区和控制区划分明确, 符合辐射防护要求, 平面布局基本满足放射卫生学要求; (3) 该项目机房的屏蔽防护设计厚度能够满足防护要求; (4) 该项目辐射防护与安全设计在正常运行时基本能够有效控制职业危害, 在事故照射下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 放射工作场所拟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工作指示信号灯, 符合安全控制系统的冗余性、多重性和独立性原则, 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的发生, 符合规定要求。
医院需在Co-60腔内治疗机房的入口处设立固定的放射性危害警示标识, 出源时有声光报警装置。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机房需配备个人剂量监测仪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以防止安全措施同时失效而造成意外照射。医院应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 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管理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20-201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1-2002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放射铯在福岛山林生物体内显著聚集 第9篇
该研究小组去年8月在发生泄漏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以西约40公里的二本松市大泽川地区采集生物样本, 测量了干燥状态下每千克样本的放射性铯137的浓度。
结果发现, 这种放射铯的浓度在每千克蛙类样本中为2397贝克勒尔至6732贝克勒尔, 在小河蟹样本中为2843贝克勒尔, 螽斯科昆虫 (蝈蝈属于螽斯科) 样本为4313贝克勒尔, 步甲科昆虫 (别名步行虫) 样本为957贝克勒尔。
研究小组指出, 在未受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直接影响的上述地区, 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出如此高浓度的放射铯难以想象。
内放射治疗 第10篇
建筑材料是产生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原料本身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二是加工过程导致放射性核素富集。按照射类型划分, 可以将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 所以一般以内照射指数及外照射指数大小作为内照射和外照射污染源放射性污染的控制限量及建筑材料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指标。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建筑主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本文采用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中第4条所规定的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进行检测, 对三种不同材料 (花岗岩、烧结多孔砖、煤渣) 的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在不同粒径、不同检测时间、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进行了对比测试研究。
1 放射性介绍
(1) 建筑主体材料是用于建造建筑物主体工程所使用的材料, 包括:水泥与水泥制品、砖、瓦、混凝土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砌块、墙体保温材料、工业废渣、掺工业废渣的建筑材料、各种新型墙体材料。GB 6566-2010中规定建筑主体材料的内照射指数IRa1.0, 外照射指数Ir1.0;对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 内照射指数IRa1.0, 外照射指数Ir1.3。
(2) 装饰装修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室内、外饰面用的建筑材料, 包括:花岗石、建筑陶瓷、石膏制品、吊顶材料、粉刷材料、其他新型饰面材料。GB 6566-2010中把装饰装修材料划分为:A类装修材料 (内照射指数IRa1.0, 外照射指数Ir1.3, 产销和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B类装修材料 (不满足A类装修材料要求, 但同时满足IRa1.3, Ir1.9, 不可用于I类民用建筑的内饰面, 但可用于II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内饰面及其他一切建筑的外饰面) 和C类装修材料 (不满足A、B类装修材料要求, 但满足Ir2.8要求, 只可用于建筑物的外饰面及室外其他用途) 。
2 实验部分
2.1 标准物质及样品
Ra226标准源、Th232标准源、K40标准源、花岗岩 (厦门海沧某石料厂) 、烧结多孔砖 (漳州角美某机砖厂) 、煤渣 (厦门某水泥厂) 。
2.2 实验仪器设备
全自动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 FYFS-2002F型, 湖北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天平, MP51001型,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标准筛1套, 0.15~5mm, 上虞市银河测试仪器厂;电子鼓风干燥箱, 101-3A型数显, 沪南电炉烘箱厂。
2.3 实验环境
(23±2) ℃, 相对湿度 (50+5) %
2.4 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法测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法本质其使被测样品中的放射性γ射线进入探头, 形成电脉冲信号, 该脉冲信号的幅度与γ射线的能量成正比, 信号经放大器放大成型和ADC变换后送入计算机, 得到样品的多道γ能谱。仪器开机预热20~30min后, 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先分别用Ra226标准源、Th232标准源、K40标准源对系统进行刻度, 把这3种核素的γ能谱作为标准本底谱存入分析软件库中。再检测出被测样品中3种核素的γ能谱, 利用标准谱数据, 系统自动扣除本底后, 通过软件解谱的办法把样品γ混合谱解成单一的核素能谱, 从而分析出样品中核素比活度, 进而计算出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本次检测采用4096道模式。
计算公式:C (放射性比活度) =A (核素放射性活度) /m (物质的质量)
内照射指数IRa=CRa/200;
外照射指数Ir=CRa/370+CTh/260+CK/4200。
3 结果讨论
3.1 检测时间对三种材料测试结果一致性的影响
选取粒径均0.15mm的试样, 在不同检测时间下分别对花岗岩、烧结多孔砖、煤渣的烘干试样进行检测,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同一材料相同粒径相同含水率的条件下, 检测时间在5000s以下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值偏低, 5000s以上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检测值趋于稳定, 尤其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较大的材料更为明显。
3.2 粒径对三种材料测试结果一致性的影响
检测时间均为10000s, 分别对花岗岩、烧结多孔砖、煤渣不同粒径下的烘干试样进行检测,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同一材料相同检测时间相同含水率条件下, 粒径越小, 其放射性 (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值相对较大;粒径越大, 其放射性 (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值相对较小, 尤其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较大的材料更为明显。
3.3 含水率对三种材料测试结果一致性的影响
检测时间均为10000s, 试样粒径均0.15mm, 分别对花岗岩、烧结多孔砖、煤渣不同含水率试样的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进行检测,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同一材料相同粒径相同检测时间条件下, 含水率越低, 放射性 (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值越高, 尤其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较大的材料更为明显。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检测及分析, 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和确保建筑材料放射性 (内、外照射指数) 检测值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可以从以下几点多加注意:
(1) 尽量延长检测时间。检测时间太短容易错失某些能谱的收集, 通过延长检测时间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样品粒径要以能满足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中4.2.2条规定 (粒径不大于0.16mm) 为宜, 建议试验前用相应粉碎机进行粉碎, 并用0.15mm孔径的标准筛过筛。
(3) 建议在样品磨碎后应先烘干冷却后再装罐等天然放射性衰变链基本达到平衡后再称重进行检测, 避免因含水率影响放射性 (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的真实结果。
参考文献
[1]GB6566-2010,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2]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组编.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8:135-184。
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的健康指导 第1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43-01
[摘要]目的:通过规范的健康指导,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将健康指导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周期,通过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的健康指导,进行有效的护理,并重复进行,最终让患者从无效的治疗状态转为极佳的治疗状态。内容:(1)专科指导;(2)心理指导;(3)家庭支持指导;(4)饮食指导;(5)行为指导;(6)休息及活动指导;(7)复诊及用药指导。讨论:通过我们规范的健康指导达到:①促进了癌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②患者的治疗状态由无效转为极佳;③患者的投诉和不满为“0”;④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8.4%。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健康指导
放射治疗是癌症患者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能有效的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做好放射治疗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尤其重要。我科从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开始对280例放射治疗患者实施规范的健康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行放射治疗患者280例,其中食管癌110例、鼻咽癌100、乳腺癌30例、子宫颈癌40例,男性180例,女性100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2岁。
2健康指导
2.1方法:将健康指导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周期,通过沟通交流,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的健康指导,进行有效的护理,并重复进行,最终让患者从无效的治疗状态转为极佳的治疗状态。
2.2内容:
2.2.1专科指导:放射治疗对患者来说既生疏又抽象,在患者入院做常规检查的前几天,将放射治疗的概念、方法,治疗的时间疗程告诉患者,并带患者到放射治疗室进行参观,现场观看类似病例的治疗全过程,必要时进行治疗时体验,包括模拟定位、体位摆放。使患者消除恐惧陌生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2心理指导:患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①放疗前说明放疗目的,放疗效果及注意事项,消除其顾虑,配合治疗;②在治疗阶段向患者讲解治疗计划时应同时给患者有治愈的希望,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解决方法讲清楚,使患者有思想准备;③让接受同样治疗方案的患者谈治疗过程的感受,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保证患者能顺利完成治疗疗程。
2.2.3家庭支持指导: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外,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中最基本的支持形式,家庭成员的每一细微不耐心的地方都会对患者产生消极的影响[1],因此将家属纳入重点的指导对象,掌握家属成员的知识水平、家庭状况等进行疾病知识、保健知识、心理知识等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位成员都抱着积极态度,争取给患者以最大的支持,增强患者对治疗和求生的欲望。
2.2.4飲食指导:放射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加强营养对促进组织修护、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有重要作用[2],因此根据每位患者的饮食习惯,目前饮食情况,生活条件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具体指导。如:食管癌-以半流质和软食为主,忌生、冷、硬、辛辣的食物,少量多餐;鼻咽癌-予普食,忌刺激性食物;乳腺癌和子宫颈癌—予普食,忌高纤维和产气食物;放疗后期反应严重的-予暂停治疗给予要膳饮食或肠外营养。
2.2.5行为指导:放射治疗期间,照射野皮肤及照射定位线的保护非常重要,做好患者自我防护和促进健康的行为指导十分必要。如:①照射野的皮肤禁用肥皂水冲洗,禁忌冷热刺激及暴晒,保持局部清洁,穿棉制内衣勤更换;②定位线保证清晰,不清楚时及时告诉医生重新描绘;③口咽、头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指导正确刷牙漱口,示范鼻咽冲洗、张口训练和转颈训练;④腹部、盆腔照射前排空小便,减少膀胱反应;⑤乳腺癌患者,指导练习抬臂锻炼;⑥让患者知道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并很好的遵嘱执行。
2.2.6休息及活动指导: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疾病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一些活动,如:打太极拳、做晨间操,散散步等,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
2.2.7复诊及用药指导:出院前几天,根据患者的疾病及病情恢复情况,告知:①复诊的时间:放疗后一个月应随诊,以后每三个月应复诊一次,一年后每半年复诊一次;②如出现异常不适或旧症复发,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③出院带药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同时发放药物卡并以详细说明;④有不清楚的地方找责任护士。
3讨论
3.1健康指导是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精神及疾病康复等方面的全面帮助和指导,让患者享受到系统的、规范的、有计划的全方位指导。
3.2通过我们规范的健康指导达到:①促进了癌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②患者的治疗状态由无效转为极佳;③患者的投诉和不满为“0”;④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8.4%。
内放射治疗 第12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肺癌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 均有放射治疗史, 肺部照射剂量>30Gy。所有患者均有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低热等临床表现, 部分严重患者呼吸音降低, 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出现网状模糊阴影, 边缘不整齐。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研究对象同时剔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卡氏评分<60分、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慢性放射性肺炎、已发生肺纤维化等患者。
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 奇数者归为对照组, 共计53例, 其中, 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21例;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 (60.45±5.38) 岁;体重49~78kg, 平均体重 (58.62±4.73) kg;其中, 腺癌29例、鳞癌24例;急性放射性肺炎分级为Ⅱ级28例、Ⅲ级20例、Ⅳ级5例。
偶数者归为实验组, 共计52例,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2例;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 (60.26±5.40) 岁;体重48~79kg, 平均体重 (58.54±4.68) kg;其中腺癌31例、鳞癌21例;急性放射性肺炎分级为Ⅱ级27例、Ⅲ级21例、Ⅳ级4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肿瘤分型、急性放射性肺炎分级等方面,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炎,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 (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00308, 规格1mg/片) ;1周后减量5mg/d;1周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mg/d (广东一力罗定制药有限公司, 20100105, 规格5mg/片) , 连续服药2周。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1周后酌情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1周。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给予吸氧、支管解痉剂治疗[3]。
实验组在采取对照组方案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中医治疗, 治疗汤剂配方:川贝、芦根、连翘、黄芩、生甘草各6g, 百合、天冬、麦冬、紫菀、射干、黄精、玉竹、桑白皮、玄参、桔梗各10g, 南沙参、北沙参、当归、紫草、生地各15g, 鱼腥草、白芍各30g。上术药剂每日1剂, 加水煎煮, 两次后合并煎液, 去渣留液, 分早晚温服, 连续服用4周。
1.3 评价指标
1.3.1 分级标准
本文中所有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分级标准均参照由美国放射性肿瘤学协作组制定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相关标准[4], 等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Ⅰ级表示:患者存在干咳症状得到缓解, 但仍旧存在轻微的干咳症状,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 如剧烈运动或劳作时呼吸困难;Ⅱ级:患者临床表现出行持续性咳嗽症状, 需要给予麻醉性镇咳药物治疗, 存在呼吸功能障碍, 如轻度运动或轻劳力时, 呼吸困难;Ⅲ级:表现出明显咳嗽症状, 且给予麻醉性镇咳药物治疗后, 咳嗽仍旧连续不止;存在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 需要给予激素或间断吸氧治疗;Ⅳ级:呼吸功能严重缺损, 不能自主呼吸, 需及时给予辅助通气或者持续吸氧治疗;Ⅴ级:患者呼吸功能基本丧失, 需要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1.3.2疗效标准
(1) 显效: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啰音消失;胸部X线片显示照射野内片状影或毛玻璃影基本消失。 (2) 有效: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临床症状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啰音减少;胸部X线片显示照射野内片状影或毛玻璃影要比治疗前明显缩小, 可缩小50%以上。 (3)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发生明显改变, 部分患者甚至有加重现象;胸部X线片显示照射野内片状影或毛玻璃影无变化[5]。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 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性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我们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 。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 *代表P<0.05
2.2 治疗安全性比较
对比两组安全性发现, 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 (P>0.05) 。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急性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一般于放射治疗后1~6个月发生率较高。肺癌患者的肿瘤病灶位于肺部, 肺功能、代谢能力均较差, 放射治疗加重了肺毒性, 患者免疫状态较低下, 易合并肺部感染, 较之其他类型胸部肿瘤更易发生放射性肺炎。一旦发生放射性肺炎, 可对肺实质造成严重损伤, 最终进展为放射性肺纤维化, 形成不可逆损害, 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6]。
放射性肺炎早期症状以干咳、低热、胸闷为主, 合并感染者可发生高热、气急、胸痛、咳嗽等急性反应。放射野内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受到损伤, 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变性、减少, 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富含蛋白的体液流入气腔, 降低肺泡稳定性, 从而导致肺不张[7]。另一方面放射性肺炎可导致大量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 产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被激活, 产生大量胶原蛋白基质, 肺部纤维蛋白沉积增加, 导致肺纤维化[8]。
目前, 临床上西医治疗放射性肺炎一般采取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针对性的抗生素方式为主, 同时给予止咳化痰、维持呼吸道畅通、扩张支气管、辅助或间断性吸氧等对症治疗, 上述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免疫力、及时消炎等作用, 对浆液的合成和分泌进行抑制, 降低早期浆液的渗透能力, 同时控制促纤维化细胞因子, 进而抑制或减轻纤维化病变的作用。然而, 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不宜长期使用, 治疗期间可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9]。
中医学理论将肺癌放疗所致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归纳于“燥咳”、“肺痈”等范畴。肺为娇脏, 喜润而恶燥, 易受热、燥等邪气损伤。放射线具有高能、热源性特点, 这和中医辩证治疗中的燥热邪气等特征相吻合。同时放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性, 其可以直接人体肺部进行作用, 对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容易导致肺之阴气灼伤。由此可见, 可见咳嗽咯痰、胸闷气促、口干咽燥, 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肺热炽盛、气阴两虚之证候。治则以清热滋阴、润肺止咳为法[10]。
本研究自拟的中药汤剂中以百合为君药, 功擅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清中有润、养中有解。麦冬、天冬, 南沙参、北沙参共为臣药。麦冬、天冬滋养肺阴、清解肺热;南沙参、北沙参清热养阴、润肺止咳, 共助君药百合发挥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之力。佐以生地清热凉血;当归活血养血;白芍和营养血;桔梗止咳化痰;玄参益阴降火;芦根清解肺热;连翘清热解毒;紫菀具有调气润肺之效;而射干、玉竹、黄精等中药具备止咳平喘、化痰祛瘀、滋阴养肥、湿肺润肺等疗效;黄芩、川贝、桑白皮、紫草等中药具有化痰润肺、清肺解毒、降火泻火、凉血活血、调气润肺等疗效;同时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之效;生甘草为使药, 功擅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使阴液得复、燥热得消。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清热解毒类中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中药混合物中提炼物具备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抗性作用, 同时药物中含有的物质具有清热解毒、消除疼痛、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同时在清热滋阴类中药含有的天冬、麦冬、射干、紫菀、连翘、芦根、生地、百合、桔梗、玄参、玉竹、黄精、川贝等药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过敏、镇咳平喘等作用, 上述药物混合后水煮煎服, 可明显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 补充患者血气, 调节身体, 增加溶菌酶、干扰素等抗菌性物质产生, 进而使得机体的缺氧耐受能力增强, 而北沙参、南沙参等中药提炼物中含有可降低肺组织和血清纤维结合蛋白含量的物质, 这对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中药汤剂有助于西药更好地控制感染、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从抗菌、免疫调节、损伤修复、抗氧化、抗肺纤维化等多方面发挥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肺癌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不良反应小, 今后可考虑将其作为肺癌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治疗的方案。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放射治疗 (放疗) 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思路。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肺癌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105例纳入本研究, 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连续治疗4周, 对比两组在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 我们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 。对比两组安全性发现, 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 (P>0.05) 。结论:给予肺癌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法治疗, 有利于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 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肺癌,放疗,急性放射性肺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任统伟.同步放化疗3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5) :729~730
[2] 曹新桥.肺癌适形放疗并发放射性肺炎9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1 (29) :7182
[3] 程刚.肺癌放射治疗并发急性放射性肺炎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9) :94~95
[4] Ramella S, Trodella L, Mineo T C, et al.Adding ipsilateral V20 and V30 to conventional dosimetric constraints predicts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stageⅢA-B NSCLC treated with combined-modality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0;76 (1) :110~115
[5] 马绍峰, 王鹏.三维适形放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功能与放射性肺炎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9;14 (2) :199~201
[6] 杨科.痰热清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急性放射性肺炎近期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13;34 (6) :832~834
[7] 梁慧, 王云启, 周琼, 等.中西药结合治疗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32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3;12 (2) :110~113
[8] Vogelius I S, Westerly D C, Cannon G M, et al.IMRT may increase pneumonitis risk relative to 3D-CRT in patients receiving combined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rapy:a modeling study of dose dumping[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1;80 (3) :893~899
[9] 梁峰, 曹永珍.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指标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5) :796~798
内放射治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